CN101749745B - 嵌入式灶具 - Google Patents
嵌入式灶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49745B CN101749745B CN200910254128XA CN200910254128A CN101749745B CN 101749745 B CN101749745 B CN 101749745B CN 200910254128X A CN200910254128X A CN 200910254128XA CN 200910254128 A CN200910254128 A CN 200910254128A CN 101749745 B CN101749745 B CN 1017497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itchen range
- range case
- heating source
- heat insulation
- air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0—Tops, e.g. hot plates; Rings
- F24C15/101—Tops, e.g. hot plates; Rings provisions for circulation of air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63—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using coil coo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 Combinations Of Kitchen Furni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嵌入式灶具,它包括连接于电子部件并暴露在灶箱外部的散热部分。嵌入式灶具包括具有向上开口的多面体形状的灶箱,安装在灶箱内的电子部件,以及散热部分,在散热部分中,至少有部分暴露在灶箱的外部,散热部分连接着电子部件。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照
按照35U.S.C 119和35U.S.C 365,本申请要求韩国专利申请No.**-****-********(申请年月日)的优先权,该申请通过参照全文结合于此。
背景
本发明涉及嵌入式灶具。
一般说来,灶具是一种使用热能和/或微波能量来加热食物的家用电器。特别地,安装在家具中的灶具被称为嵌入式灶具。这类嵌入式灶具包括:一个灶箱,设置在灶箱中的多个加热源,以及覆盖着灶箱上表面的上平板。灶箱是安置在家具中的,并且上平板的上表面是暴露在外面的。
食物采用加热源进行加热,采用将容纳食物的烹饪容器安置在平板上表面上的状态来烹饪食物。这时,加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就会传递给食物以及整个灶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在烹饪过程中将肉类中所含有的有害成份散发到外面去的灶具以及控制这种灶具的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以烹熟肉类的灶具以及控制灶具的方法。
在下列附图和描述中阐述了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细节。阅读这些描述和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其它性能也将变得更加清晰。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透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剖面透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透视图。
图8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透视图。
图9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所图解说明的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项申请的实施方式。
在下列较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可以参考作为本项申请一部分的附图,在这些附图中显示了有助于说明实现本发明的具体较佳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作了充分详细地讨论,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实现本发明,而且可以理解,也可以采用其它实施例以及改变逻辑结构、机械、电气和化学成份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为了避免并非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时所必需的细节,描述中省略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部分信息。因此,下列详细描述不应从限制性意义上来理解,且本发明的范围只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来限定。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灶具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透视图。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灶具的剖面透视图,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灶具的剖面透视图。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剖面图,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剖面透视图。
参考图1至图6,灶具1是安装在家具中的。具体地说,在家具中形成向上开口的开孔25,并且将灶具1安置在该开孔25中。
灶具1包括灶箱10,可以容纳用于烹饪食物的各种装置、用于加热食物的加热源14、用于安置食物的上平板12、用于操作灶具1的电子部件151、以及设置在灶箱下表面上的基盖13。
具体地说,灶箱10具有向上开口的近似长方体的形状。在灶箱10中形成用于容纳加热源14和电子部件151的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100可以由隔板17分隔成放置加热源14的加热部分安装空间101和放置电子部件151的电子部件安装空间102。
用于安装和冷却电子部件151的开孔102形成在对应于电子部件安装空间102的灶箱10的底表面中。用于连接基盖13的连接孔104也形成在灶箱10的底表面中。此外,用于安装操作灶具1的电源线孔105也形成在灶箱10的底表面中。
连通开孔106形成在灶箱10的底表面前端的一侧,使通过基盖13吸入的空气通过该开孔流入到导入通道182(这将在下文中作进一步的讨论),开孔的位置对应于导入通道182与基盖13垂直重叠的部分。同样,排气开孔107形成在灶箱10的后表面中,通过该开孔可以将流过导入通道182的空气排出到外面。这时,朝外向下倾斜的排气开孔盖板(未示出)可以设置在排气开孔107上,以避免向下对着排气开孔107流的食物引入到排气开孔107中。
加热源14设置在灶箱10的内部,邻近上平板12。加热源14可以包括各种加热器,例如,通过对流和辐射加热食物的加热器或者感应加热器。加热源14包括用于烹饪的加热源141,它可以将相当大的热量聚集到食物中以便烹饪食物;以及用于保温的加热源142,它可以使烹饪好的食物处于保温状态。在该实施例中,尽管将加热源14固定在支架161的上表面,但是加热源14也可以固定在上平板12的表面下。同样,在该实施例中,提供了多个加热源14,但是,也可以只提供一个加热源14。
电源线连接部分144设置在加热源14的一侧,其上连接着用于向加热源14供电并调整加热源14输出的电源线143。这时,在该实施例中,尽管加热源14被固定在支架161的上表面,但是加热源14也可以固定在上平板12的表面下。同样,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提供了多个加热源14,但是也可以只提供一个加热源14。
侧面隔热平板19设置在灶箱10的内部,用于减小烹饪加热源141散发出的热量对灶箱10的影响。侧面隔热平板19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141和灶箱10之间。相对于灶箱10的内部四周表面,侧面隔热平板19可以在垂直方向具有一定的厚度、在水平方向具有一定的面积。
具体地说,侧面隔热平板19包括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141和灶箱10之间的隔热托架191以及填充在隔热托架中的隔热材料192。这里,隔热托架191沿着灶箱10的内部四周表面纵向设置。隔热托架191包括固定部分193,在固定部分中,其两端是以形状朝着灶箱10的四周表面弯曲的,并且是以形状平行于灶箱10的四周表面的方向弯曲。固定部分193固定在灶箱10的内部四周表面上。这里,固定部分193可以采用各种不同方法来固定,例如,使用诸如螺丝或螺栓螺母和网的连接单元来固定该固定部分193的方法,使用具有高耐热稳定性的粘结剂来粘结该固定部分193的方法,以及使用焊接来焊接该固定部分193的方法。同样,隔热托架191可以固定在各种不同的对象上,例如,在灶箱10的表面下或者在上平板12的底表面上。隔热材料192填充在隔热托架191和灶箱10的内部四周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内。
这里,侧面隔热平板19设置在灶箱10的内部四周表面上,对应的距离在垂直于灶箱10内部四周表面方向上小于从侧面隔热平板19到用于烹饪的加热源141之间的预定距离。或者,侧面隔热平板12也可以采用与灶箱10内部四周表面区域一一对应的方式来设置,对应的距离小于垂直于灶箱10内部四周表面方向上从侧面隔热平板19到用于烹饪的加热源141之间的预定距离。
侧面隔热平板19与用于烹饪的加热源141隔开预定的距离。然而,侧面隔热平板19可以固定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141上并且与灶箱10的内部四周表面隔开预定的距离。
这里,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141和灶箱10之间的侧面隔热平板19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从用于烹饪的加热源141到灶箱10之间传递的热量。于是,这可以防止灶箱10被加热,同样,也可以减小通过灶箱传递到灶箱10和家具2之间的空间中的热量。
因此,这可以防止家具受到加热源14所产生热量的损坏或变形。
配置成向加热源14供电和/或调整加热源14输出的电源线143连接于加热源14的一侧。电源线143将加热源14和电子部件电气连接在一起或至少将一个加热源14和电子部件151与电源相连接。
上平板12设置在灶箱10的上侧。输入部分123和显示部分125设置在上平板12的上表面上,前者用于输入与灶具操作有关的各种信号,后者用于显示加热源14操作状态。输入部分123可以包括按钮、拨盘或触摸屏。显示部分125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件或者多个发光单元。容纳食物的容器可以安置于其上的烹饪容器安置部分121设置在上平板12的上表面上。烹饪容器安置部分121设置在对应于加热源14的位置上。
上平板12具有大于灶箱10面积的面积。因而,在嵌入式灶具1安置在开孔25内的状态下,只有上平板12四周的下表面安置在家具2的上表面上,并且灶箱10完全被开孔25所容纳。
电子部件151可以包括用于控制灶具1操作的控制部分、用于向加热源14供电的电源部分、用于调整加热源14输出的输出调整部分、以及对应于输入部分123和显示部分125的内部电路。
电子部件151采用固定部分152固定在灶箱10上。固定部分152具有其形状对应于电子部件151形状的底表面和从底表面的四周向上延伸预定高度的侧表面。电子部件151安置并固定在固定部分152的内部。固定部分152安置并固定在对应于电子部件安装空间102的灶箱10底表面上。或者,电子部件151也可以直接固定在灶箱10上。
向下延伸的散热部分153设置在固定部分152的底表面上。散热部分153连接着电子部件151,用于将电子部件151中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部分153。这时,可以在固定部分152的底表面上形成开孔,使得电子部件151直接接触散热部分153,或者,固定部分152可以采用具有高导热率的材料制成,通过固定部分152将电子部件151与散热部分153相连接。
除了接触电子部件151的一部分散热部分之外,散热部分153的外表面接触空气。这时,在散热部分153上设置多个用于增加在散热部分153和空气之间接触面积的叶片154,从而利用空气有效地冷却散热部分153。多个叶片154以横向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使得空气能以横向方向平稳地流过。
吸入开孔155和排气开孔156形成在固定部分153的一侧,通过吸入开孔155可以将灶箱10外面的空气吸往电子部件151,排气开孔156可以将所吸入的空气通过电子部件151排出到灶箱10的外面。这里,在固定部分152的内部通过吸入开孔155和排气开孔156与机身盖板13相连通。
支座161用于防止在加热源14中产生的热量扩散并支撑加热源14,它安置在灶箱10对应于加热部分安装空间101的底表面上。支座161的四周向下折弯并延伸,并而安置在灶箱10的底表面上。或者,在支座161上设置底座部分168,在底座部分168中,支座161的四周是是向下的并安置在灶箱10的底表面上。也就是说,在支座161安置在灶箱10上的状态下,只有底座部分168接触灶箱10的底表面。因而,形成了在对应于底座部分168内部和灶箱10底表面之间的间隔。这样,隔热材料165可以填充到该空间间隔中。
支座161具有小于分隔构件181(将在下文中讨论)所形成的虚拟正方形面积的面积,使得支座161安置在对应于分隔构件181内部的灶箱10的底表面上。同样,除了对应于隔热平板19内部的一部分以外,支座161对应于灶箱10的底表面。加热源14固定在支座161的上表面上。这里,可以设置固定部分(未示出),用于将加热源14固定在支座的上表面上。
或者,在灶箱10的底表面上设置底部隔热平板16,用于防止在加热源14中产生的热量扩散。底部隔热平板16包括支座161和隔热材料165,支座161形成在加热源14和灶箱10底表面之间的隔热空间,隔热材料165填充在支座161所确定的空间中。
孔162形成在支座161中,连接加热源14的电源线143穿过孔162。具体地说,孔162包括引入孔163和导出孔164,通过引入孔163可以将电源线143引入底部隔热平板16,通过导出孔164可以将电源线143引出底部隔热平板16。这时,引入孔163形成在连接于通过引入孔163的电源线143的加热源14的邻近位置上。
同样,引入孔163可以形成在与对应于相互邻近的多个加热源中的至少两个加热源的相同距离的位置上。当然,当提供两个加热源14时,引入孔163可以形成在对应于两个加热源14的相同距离的最短距离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连接于对应于引入孔163相同距离的加热源14的电源线143就可以穿过引入孔163。
导出孔164形成在支座161的一侧,连接着电子部件151的电源线143可以通过导出孔164穿过支座161并且设置在支座161和灶箱10的底表面之间。在其中形成导出孔的支座161的一侧可以向电子部件151方向延伸预定距离,以避免连接于电子部件151的电源线143受到加热源14所产生热量的影响。
以电源线143的观点来讨论时,连接于加热源14的电源线143通过引入孔163并且设置在对应于支座161和灶箱10底表面之间的隔热空间中。也就是说,底部隔热平板16设置在除了连接于加热源14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和加热源14之间的电源线143上。在电源线143上与连接着加热源14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通过导出孔164连接于电子部件151。同样,另一端可以通过在支座161或灶箱10中形成的孔105和162来连接于电源。
因而,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电源线受加热源14所产生热量的损坏。这是因为底部隔热平板16设置在除了连接加热源14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和加热源14之间。于是,就可以使加热源14通过电源线143传递给电子部件的热量最少。
由于电源线143是放置在底部隔热平板16内的,所以电源线143与诸如加热源14之类的灶具内部部件是隔热的。具体地说,底部隔热平板16设置在除了连接于加热源14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和内部部件之间的电源线143上。于是,这就可防止至少一个内部部件受到电源线143和内部部件之间干扰的损坏。
同样,由于电源线143是由支座161的引入孔163和导出孔164所固定并被支座161所覆盖,所以灶箱10的内部可以更加干净。
此外,由于引入孔163形成在距离对应于多个彼此邻近的加热源14中的至少两个加热源的相同距离的位置,所以使用少于加热源14数目的引入孔163也可以获得相似的效果。
形成部分167和108分别形成在支座161和灶箱10的底表面上。支座161的形成部分167和灶箱10的形成部分108设置在彼此对应的位置上。支座161的形成部分167向下形成,而灶箱10的形成部分108向上形成。其结果是,支座161的形成部分167和灶箱10的形成部分108相互接触。即,支座161的形成部分167和灶箱10的形成部分108的深度之和等于在支座161和灶箱10的底表面之间形成的空气层的厚度。可以提供一个或多个形成部分167和108。
联结孔166和109形成在支座161的形成部分与灶箱10的形成部分相接触的部分中,用于将支座161联结于灶箱10的联结部件175通过连接孔。当联结部件175是螺栓时,螺纹就设置在联结孔166和109的内表面,用于将螺栓与联结孔166和109相联结。然而,联结部件并不局限于螺栓,各种联结单元都可以用作为联结部件来使用。
通过使用形成部分167和108,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支座161的内部部分变形和下沉的现象。具体地说,由于加热源14的重量,对支座161施加了一个向下的外力。同样,支座161由于自身的重量也会向下变形。由于支座161的自身重量沿着向其内部的方向增加,因此由于自身重量的变形也会沿着向支座161的内部的方向增加。
支座161通过支座161的形成部分167和灶箱10的形成部分108支撑在灶箱10的底表面。具体地,由于形成部分161和108支撑着对应于底座部分168的内部部分的支座161,因此可以减小支座161的内部部分的变形和下沉的现象。
同样,由于支座161和灶箱10是通过支座161的底座部分以及支座161的形成部分167和灶箱10的形成部分108联结在一起的,所以支座161和灶箱10可以相互牢固地联结在一起。
另外,在联结部件175通过支座161和灶箱10的形成部分中所形成的联结孔166和109并且与联结孔166和109联结在一起的状态下,联结部件175设置在形成部分167和108的内部。也就是说,在支座161联结于灶箱10的状态下,联结部件175的两端既不能向上突出支座161也不能向下突出灶箱10的底表面。于是,既能保护灶具1的外观,也能提高灶具1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气流路径182设置在灶箱10的内部,用于防止加热源14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家具。气流路径182设置在灶箱10和分隔部件181之间。这时,分隔部件181设置在与灶箱10内部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上。同样,分隔部件181将灶箱10的内部分隔成气流路径181的内部和除了气流路径181以外的其余空间。也就是说,气流路径182是沿着灶箱10的四周表面设置的。
气流路径分隔部分183用于将从连通开孔106流入到气流路径182内部的空气分别以两个彼此相反的方向来引导空气,其设置在对应于连通开孔106的气流路径182一侧。气流路径分隔部分183的上端、前端和后端分别紧密地附接于上平板12、灶箱10和分隔部件181。同样,气流路径分隔部分183的下端以将连通开孔106分成为两个空间部分的方向来设置。
基盖13具有向上开口的近似长方体的形状。基盖13设置在对应于电子部件安装空间102的灶箱10的上表面上。另外,基盖13也可以设置在对应于孔103和连接开孔106的灶箱10的上表面上。
空气流动孔形成在基盖13中,空气可以通过该流动孔流入和流出。基盖13的空气流动孔包括用于吸入空气的侧面吸入孔131和底部吸入孔136以及用于将流过散热部分153的空气排出到外面的侧面排气孔132。这时,侧面排气孔132形成在对应于基盖13的引导部分133(下文将作进一步的讨论)背侧的基盖13的侧面表面上。同样,底部吸入孔136形成在对应于冷却风扇135的下侧的基盖13的底表面上。
用于冷却电子部件151的部件放置在基盖13的内侧。用于冷却电子部件151的部件可以包括用于散射电子部件151热量的散热部分153和用于向散热部分153吹风的冷却风扇135。另外,冷却风扇135可以将来自侧面吸入孔的空气排向侧面排气孔。
散热部分153暴露于基盖13的内侧,例如,通过开孔暴露在灶箱10的外部。这时,至少可有部分的电子部件151收纳在基盖13内部。
冷却风扇135设置在与散热部分153有关的基盖13的吸入孔131和136邻近的一侧,以防止冷却风扇135受到来自散热部分153辐射热量的损坏。或者,散热部分153设置在以与冷却风扇135有关的从冷却风扇排出空气的方向一侧。
用于引导吸入空气的引导部分133设置成将通过吸入孔131和136所吸入空气的一部分引向散热部分153,其余部分引向灶箱10的气流路径182。具体地说,引导部分133分成为第一气流路径138和第二气流路径139,吸入空气中的一部分通过第一气流路径138引导到散热部分153,用于冷却散热部分153;吸入空气的其余部分通过第二气流路径139引导到灶箱10的气流路径182。散热部分153设置在第一气流路径138中,而第二气流路径139与灶箱10的连通开孔106和气流路径182相连通。
根据灶具1,由于散热部分153设置在灶箱10的外面,因此,与散热部分153设置在灶箱10内部相比较,灶箱10的内部空间就更加宽。因而,就可以将灶箱10的较宽内部空间用于其它目的,例如,安装具有更高输出性能和较大体积的加热源14。
同样,由于电子部件151设置在灶箱10的内部,所以与电子部件151设置在灶箱10外部相比较,灶具1可以具有相对较低的高度。于是,可以进一步减小用于安装灶具1所需要的空间。
另外,冷却风扇135设置在与散热部分153有关的基盖13的吸入孔131和136邻近的一侧。因而,可以防止冷却风扇受到散热部分153所加热的高温空气的损坏。
下文将详细讨论在根据这一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中用于冷却电子部件的空气气流。
参考图3,开始灶具1的操作,并且由电子部件151产生热量。特别是,用于调整加热源14输出的输出调整部分产生大量的热量。直接接触电子部件151的散热部分153被电子部件所产生的热量加热。
同样,当开始灶具1的操作时,也开始冷却风扇135的操作。其结果是,由于冷却风扇135所产生的压力差,空气通过基盖13的吸入孔131和136吸入到基盖13的内部。吸入的空气流向散热部分153。部分吸入空气通过在固定部分152中所形成的吸入开孔155流向电子部件151。
这时,散热部分153被流过散热部分153的空气所冷却。于是,电子部件151被流过散热部分153的空气间接冷却。同样,电子部件151被引入到固定部分152的空气直接冷却。
流过散热部分153的空气通过基盖13的排气孔132排到外面。流过电子部件151的空气与通过固定部分152的排气孔156的流过散热部分153的空气相混合,并随后排出到外面。
根据灶具1,接触电子部件151的散热部分153设置在冷却风扇135所产生的气流中。因而,就有可能冷却电子部件。
同样,由于被冷却风扇135所吸入到基盖13内部的部分空气直接流过电子部件151,所以就可以增强电子部件151的冷却效果。
下文将详细地讨论在根据这一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中用于加热源和灶箱之间隔热的空气气流。
参考图1和图6,开始灶具的操作,并且由加热源14产生热量。加热源14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放置食物的上平板12以及灶箱10。
当冷却风扇135操作时,空气就通过基盖13的吸入孔131和136被吸入到基盖13的内部。所吸入的空气被基盖13的引导部分133分成两部分。正如以下所详细讨论的那样,一部分吸入空气沿着第一气流路径138流过电子部件151和散热部分153。随后,空气再通过基盖13的排气孔132排出到外面。吸入空气的其余部分空气沿着第二气流路径139通过连通开孔106流入气流路径182。
引入到气流路径182的空气被设置在气流路径182一侧上的气流路径分隔部分183分成两部分。具体地说,引入到气流路径182的一部分空气流向气流路径分隔部分183的右侧,而其余部分空气则流向气流路径分隔部分183的左侧。流入气流路径182的被分开的空气沿着灶箱10的四周表面流向灶箱10的后侧,随后这部分空气通过灶箱10的排气孔107排出到外面。
根据灶具1,在气流路径182内部被加热源14产生的热量所加热的空气被迅速地排出到外面,同时外面的空气被继续引入气流路径182。因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加热源14和灶箱10的隔热效果。
此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加热源14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家具的现象。因而,这就防止了家具受到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热量的损坏和变形。
同样,冷却风扇135冷却散热部分153和电子部件151,并同时向气流路径182持续提供新的空气。也就是说,可以使用一个冷却风扇135同时进行电子部件151的冷却和加热源14和灶箱10之间的隔热。同样,当与分别使用两个具有彼此不同功能的冷却风扇相比较,灶具1的内部结构就显得更为简单,并且灶具1的整体体积也可以进一步减小。
由于增强了在加热源14和灶箱10之间的隔热效果,就能够将具有相对较大输出的加热源设置在灶具1的内部。同样,当使用相同的加热源,就可以进一步减小气流路径182的侧面宽度和灶箱10和家具2之间的距离中的至少一项。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讨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该实施例在侧面隔热平板的结构方面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透视图。
参考图7,在关于灶箱30内部四周表面的垂直方向上,设置在相对接近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的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上的侧面隔热平板39具有大于设置在相对远离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的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上的侧面隔热平板39的厚度。也就是说,在关于灶箱30内部四周表面垂直的(vertical)方向上,侧面隔热平板39所具有的厚度从相对接近于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的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的点到相对远离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的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的点而逐渐减小。这时,为了优化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和灶箱30的四周表面之间的隔热效果,在关于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垂直的方向上,侧面隔热平板39的厚度可以与从设置在侧面隔热平板39上的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到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的距离成反比。
根据这一实施方式,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热量从加热源341传递到灶箱30。具体地说,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辐射到灶箱30四周表面的热量是与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和灶箱3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当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相对接近于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时,就会增加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辐射到灶箱30内部四周表面的热量,而当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相对远离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时,就会减小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辐射到灶箱30内部四周表面的热量。
在这一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相对接近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的灶箱30内部四周表面上的侧面隔热平板39具有大于设置在相对远离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的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上的侧面隔热平板39的厚度。也就是说,隔热效果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和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的位置上比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341和灶箱30的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距离相对较长的位置上更强。
因而,采用侧面隔热平板39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在加热源341和灶箱3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热传递。
同样,在灶箱30的内部空间中,可以减小侧面隔热平板39所占据的空间。也就是说,可以有效地利用灶箱30的内部空间。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讨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该实施例在侧面隔热平板的结构方面不同于第一实施例。
图8时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投影图。
参考图8,在对应于灶箱40内部四周表面上的侧面隔热平板49的多个区域内,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441和灶箱4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短的区域内的侧面隔热平板49的面积大于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441和灶箱4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长的区域内的侧面隔热平板49的面积。也就是说,当与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441和灶箱4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长的区域内的侧面隔热平板49相比较时,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441和灶箱4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短的区域内的侧面隔热平板49可以沿着灶箱40的内部四周表面而纵向(longitudinally)设置。
根据这一实施方式,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在加热源44和灶箱40之间的热量传递。具体地说,当用于烹饪的加热源441和灶箱4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短时,用于烹饪的加热源441所产生的热量会在灶箱40内部四周表面的较大范围内辐射。于是,由于侧面隔热平板是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441和灶箱4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短的位置上而增加了其隔热面积,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隔热的效果。
于是,采用侧面隔热平板49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在加热源34和灶箱3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讨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灶具。该实施例在侧面隔热平板的结构方面不同于第一实施例。
图9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嵌入式灶具的局部投影图。
参考图9,在对应于灶箱50内部四周表面上的侧面隔热平板59的多个区域内,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541和灶箱5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短的区域内的侧面隔热平板59的厚度大于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541和灶箱5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长的区域内的侧面隔热平板59的厚度。
根据这一实施方式,可以进一步防止热量从加热源54传递到灶箱50。具体地说,当用于烹饪的加热源541和灶箱5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短时,用于烹饪的加热源541所产生的热量就会进一步有效地辐射。因而,因为侧面隔热平板是设置在用于烹饪的加热源541和灶箱5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短的位置上而增加了其厚度,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隔热的效果。
因此,采用侧面隔热平板59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在加热源54和灶箱50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
尽管已经参考一些说明实施例讨论了实施例,但应该理解到业内熟练技术人士可以在本申请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提出各种其他改进和实施例。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部件部分和/或主题组合的排列方面,各种不同的改变和改进都是有可能的。除了在部件部分和/或排列中的变化和改进之外,对于业内熟练的技术人士来说,其它应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15)
1.一种嵌入式灶具,包括:
具有向上开口的多面体形状的灶箱;
覆盖着灶箱上表面的上平板;
安装在灶箱内的电子部件;
散热部分,其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所述灶箱的一侧,所述散热部分连接于所述电子部件;和
盖板,在所述盖板中形成分别吸入和排出用于冷却散热部分的空气的吸入孔和排除孔,所述盖板覆盖着所述散热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灶具,还包括:
风扇,用于同时产生流向电子部件的气流和流向散热部分的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入式灶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灶箱中形成吸入开孔和排出开孔,一部分流向所述散热部分的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开孔流向所述电子部件,所述流过电子部件的空气与流过所述散热部分的空气在所述排出开孔中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嵌入式灶具,其特征在于,固定部分将所述一部分流向所述散热部分的空气导引,使得所述空气通过所述吸入开孔流向电子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嵌入式灶具,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灶箱内部的加热源;
设置在所述灶箱和加热源之间的隔热气流路径,从而将灶箱与加热源热绝缘;和
用于沿着气流路径吹动空气的风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入式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气流路径设置在灶箱与设置在灶箱内部用于将灶箱内部分隔成两个空间的分隔部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入式灶具,还包括:
引导部分,用于将所述盖板分隔成第一气流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引入到盖板内的部分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气流路径流向散热部分,用于冷却散热部分;其余部分空气通过所述第二气流路径流向隔热气流路径,
其中,在灶箱内形成一连通开孔,使得盖板内部通过所述连通开孔与隔热气流路径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嵌入式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气流路径沿着灶箱的四周表面设置,经其排出隔热气流路径内的空气的排出孔以关于连通开孔与隔热气流路径在两个方向上相同距离地形成在所述灶箱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嵌入式灶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热气流路径中设置一个气流路径分隔部分,用于分开从盖板流向隔热气流路径的空气,以便分别引导空气,使得空气沿着分别与连通开孔和排出孔相连通的两个气流路径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灶具,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灶箱内部的加热源;
连接于所述加热源的电源线;和
设置在所述加热源和电源线之间的隔热平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灶具,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灶箱内部的加热源;
连接于所述加热源的电源线;和
设置在所述灶箱底表面上的隔热平板;
其中,所述电源线一端连接于所述加热源并且引入所述隔热平板,另一端从所述隔热平板伸出并连接于所述电子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灶具,还包括:
加热源,设置在所述灶箱内部,用于加热食物;和
多个隔热平板,设置在所述灶箱的内部四周表面上,用于防止热量从加热源传递到灶箱;
其中,所述多个隔热平板设置在灶箱的内部四周表面上,使得多个隔热平板对应于多个区域,其对应的距离在垂直于灶箱内部四周表面的方向上小于从隔热平板到加热源的预定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嵌入式灶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区域内,对应于在其中加热源和灶箱内部四周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较短的区域内的隔热平板,其厚度或面积大于在其中加热源和灶箱内部四周表面之间最短距离相对较长的区域内的隔热平板的厚度或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灶具,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灶箱内部的加热源;和
支撑所述加热源的支座,所述支座安置在灶箱的底表面上;
其中,一个向上形成的形成部分设置在灶箱的底表面上,而一个向下形成的形成部分则形成在支座的对应于灶箱的形成部分的点上,灶箱的形成部分和支座的形成部分彼此相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嵌入式灶具,其特征在于,用于将灶箱与支座相联结的联结部件通过其中的孔形成在所述灶箱和支座的形成部分中,所述联结部件在支座与灶箱相联结的状态中是设置在所述形成部分中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80123167A KR101620100B1 (ko) | 2008-12-05 | 2008-12-05 | 빌트인 타입 조리기기 |
KR10-2008-0123167 | 2008-12-05 | ||
KR10-2009-0003696 | 2009-01-16 | ||
KR1020090003696A KR101545746B1 (ko) | 2009-01-16 | 2009-01-16 | 빌트인 타입 조리기기 |
KR1020090003695A KR101608983B1 (ko) | 2009-01-16 | 2009-01-16 | 빌트인 타입 조리기기 |
KR10-2009-0003694 | 2009-01-16 | ||
KR10-2009-0003695 | 2009-01-16 | ||
KR1020090003694A KR101052165B1 (ko) | 2009-01-16 | 2009-01-16 | 빌트인 타입 조리기기 |
KR10-2009-0019794 | 2009-03-09 | ||
KR1020090019794A KR101004832B1 (ko) | 2009-03-09 | 2009-03-09 | 조리기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49745A CN101749745A (zh) | 2010-06-23 |
CN101749745B true CN101749745B (zh) | 2012-05-09 |
Family
ID=42077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5412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9745B (zh) | 2008-12-05 | 2009-12-07 | 嵌入式灶具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99806B2 (zh) |
EP (1) | EP2194328B1 (zh) |
CN (1) | CN101749745B (zh) |
ES (1) | ES2782355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412104B1 (es) | 2011-03-10 | 2014-05-21 | BSH Electrodomésticos España S.A. | Placa de soporte para un soporte de circuito de un aparato doméstico, disposición con una placa de soporte de tal tipo, y campo de cocción por inducción con una disposición |
KR102659979B1 (ko) * | 2018-11-08 | 2024-04-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냉각 구조가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장치 |
CN110486759B (zh) * | 2019-08-26 | 2024-06-04 |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玻璃面板碎裂的锅架及燃气灶具 |
CN110454828B (zh) * | 2019-08-26 | 2024-06-04 |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燃气灶炉腔温度的聚能锅架及燃气灶具 |
EP4259975A1 (de) * | 2020-12-11 | 2023-10-18 | BSH Hausgeräte GmbH | Haushaltsgerät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haushaltsgerätevorricht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09291A (en) * | 1980-12-26 | 1982-07-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 |
JPS61105036A (ja) | 1984-10-29 | 1986-05-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調理器ユニツト |
JPS62193090A (ja) * | 1986-02-20 | 1987-08-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H02295091A (ja) | 1989-05-02 | 1990-12-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組込式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H08222365A (ja) * | 1995-02-14 | 1996-08-30 | Toshiba Corp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DE19526093C5 (de) * | 1995-07-18 | 2007-11-29 | Küppersbusch Hausgeräte AG | Kochmulde mit einem Steuersensor |
JP2000100553A (ja) * | 1998-09-28 | 2000-04-07 | Toshiba Corp | ビルトイン形誘導加熱調理器 |
KR20010019507A (ko) | 1999-08-27 | 2001-03-15 | 구자홍 | 전자레인지용 히트싱크 |
JP3613109B2 (ja) * | 2000-01-13 | 2005-01-2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KR100595280B1 (ko) | 2005-03-07 | 2006-07-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전기 레인지의 인덕션 히터 어셈블리 결합구조 |
US8884197B2 (en) * | 2007-02-03 | 2014-11-11 | Western Industries, Inc. | Induction cook top with heat management system |
KR20070037175A (ko) | 2005-09-30 | 2007-04-04 |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 단열 기능이 보장된 전기 레인지 |
CN200955787Y (zh) | 2005-10-19 | 2007-10-03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嵌入式电磁炉 |
KR100747810B1 (ko) | 2005-12-14 | 2007-08-0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전기 오븐 |
JP4444231B2 (ja) | 2006-04-06 | 2010-03-3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組み込み式誘導加熱調理器 |
KR100829627B1 (ko) | 2007-01-23 | 2008-05-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가열조리기기의 버너시스템 및 버너시스템의 연소유닛과연소유닛의 제조방법 |
KR20080078760A (ko) * | 2007-02-24 | 2008-08-2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유도 가열기 |
-
2009
- 2009-12-04 EP EP09252729.0A patent/EP2194328B1/en active Active
- 2009-12-04 US US12/631,573 patent/US8399806B2/en active Active
- 2009-12-04 ES ES09252729T patent/ES2782355T3/es active Active
- 2009-12-07 CN CN200910254128XA patent/CN10174974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194328A3 (en) | 2017-07-05 |
ES2782355T3 (es) | 2020-09-14 |
US20100200557A1 (en) | 2010-08-12 |
EP2194328A2 (en) | 2010-06-09 |
CN101749745A (zh) | 2010-06-23 |
EP2194328B1 (en) | 2020-04-01 |
US8399806B2 (en) | 2013-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52049B (zh) | 蒸汽发生器和具有其的加热烹饪设备 | |
CN102188169B (zh) | 烤箱 | |
CN101749745B (zh) | 嵌入式灶具 | |
CN102239365B (zh) | 具有强制对流冷却的灶具 | |
JP4457166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CN105263380A (zh) | 空气炸锅盘 | |
CN104633727B (zh) | 嵌入式微波炉及微波烹饪系统 | |
CN102444919A (zh) | 烹调用具 | |
CN107809934A (zh) | 用于制备食物并且包括空气冷却系统的设备 | |
JP6670567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103221747A (zh) | 微波炉 | |
KR20180013592A (ko) | 쿡탑을 포함하는 조리기기 | |
CN216984588U (zh) | 一种烤制烹饪装置的门体结构及烤制烹饪装置 | |
KR101354327B1 (ko) | Pcb 및 트랜스의 냉각 구조를 갖는 스팀 오븐 | |
JP6893196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108245037A (zh) | 空气炸锅 | |
JP2012104246A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JP2020094736A (ja) | 加熱調理器 | |
CN101600910B (zh) | 嵌入式烹饪器具 | |
KR101545746B1 (ko) | 빌트인 타입 조리기기 | |
CN214387173U (zh) | 微蒸烤装置 | |
CN204730270U (zh) | 一种电磁炉 | |
US20220381440A1 (en) | Electric range | |
EP4096355A1 (en) | Electric range | |
CN214387172U (zh) | 微蒸烤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9 Termination date: 201812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