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5897B - 作业工具 - Google Patents

作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5897B
CN101745897B CN200910225605XA CN200910225605A CN101745897B CN 101745897 B CN101745897 B CN 101745897B CN 200910225605X A CN200910225605X A CN 200910225605XA CN 200910225605 A CN200910225605 A CN 200910225605A CN 101745897 B CN101745897 B CN 1017458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ool
dynamic vibration
vibration absorber
long axis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256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5897A (zh
Inventor
尾藤进也
小西拓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45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58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5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5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1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 F16F7/104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the inertia member being resiliently mounted
    • F16F7/116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the inertia member being resiliently mounted on metal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4Damping the reaction force
    • B25D17/245Damping the reaction force using a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7/0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 F16F7/10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 F16F7/1005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active control of the mass
    • F16F7/1017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using inertia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active control of the mass by fluid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73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 B25D2217/0076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 B25D2217/0084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being fluid-driv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73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 B25D2217/0076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 B25D2217/0092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of the reaction force by use of counterweights being spring-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245Spatial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of the tool relative to each 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具有动态吸振器的作业工具中,吸收与动态吸振器和作业工具主体侧间的安装位置有关的尺寸误差,并且有益于动态吸振器长轴方向小型化的技术。作业工具具有动态吸振器,该动态吸振器具有主体部、配重和弹性元件,主体部是由在同轴上配置成相向状的多个筒状构件形成的。弹性元件向多个筒状构件作用加载力。多个筒状构件在承受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状态下固定在作业工具主体侧。在多个筒状构件上分别形成有强制激振用的通气构件,多个通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通气构件能够相对于一个筒状构件在长轴方向相对移动,该强制激振用的通气构件向该筒状构件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与筒状构件的长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插入通气构件安装部中来进行安装。

Description

作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像锤或锤钻等那样直线状地驱动前端工具的作业工具中的动态吸振器的安装技术。
背景技术
在JP特开2006-6203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用于降低在利用作为前端工具的工具头进行锤击作业时产生的振动的动态吸振器安装在作业工具主体上的安装技术,尤其公开了将利用容置工具头驱动用的曲柄机构的曲柄室内的压力变动强制性地驱动配重的强制激振式动态吸振器安装在作业工具主体上的安装技术。
在上述公报中记载的动态吸振器中,由连接成能够在长轴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多个筒状构件形成主体部,并且,在各筒状构件内以能够与该筒状构件相对移动的方式配置有作为弹性元件承受构件的弹簧支架,该作为弹性元件承受构件的弹簧支架用于承受隔着配重配置在两侧的作为弹性元件的螺旋弹簧的弹力,并且,动态吸振器经两弹簧支架相对筒状构件的移动动作固定在作业工具主体的卡止部上,由此动态吸振器安装在作业工具主体上。因而,在向作业工具主体安装动态吸振器时,允许多个筒状构件在长轴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能够调整向径向突出设置在一个筒状构件的外表面上的强制激振用连接口与设置在另一个筒状构件上的强制激振用连接口的配置间隔。由此,在向作业工具主体上安装动态吸振器时,在作为安装侧的筒状构件的连接口与作为被安装侧的作业工具主体侧的连接孔间的位置关系上,即使产生因制造上或者组装时的尺寸误差而引起的位置偏差,也能够合理地吸收该尺寸误差。
但是,在考虑作业工具的小型化或者使用性时,合理的是利用作业工具主体侧面等的空余空间安装动态吸振器,但是由于结构上的原因难以确保动态吸振器的配置空间。特别是确保与工具主体的长轴方向有关的空间更加困难,对动态吸振器长轴方向的小型化的要求高。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6-620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具有动态吸振器的作业工具中,吸收与动态吸振器和作业工具主体侧之间的安装位置有关的尺寸误差,并且有益于使动态吸振器长轴方向小型化的技术。
为了达成上述课题,形成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作业工具的优选的方式,构成具有作业工具主体和动态吸振器的作业工具,所述作业工具主体容置有用于直线状地驱动前端工具的动作机构,所述动态吸振器安装在作业工具主体上,在驱动前端工具时进行减振。此外,作为本发明中的“作业工具”相当于具有代表性的锤或者电锤钻等冲击工具。动态吸振器具有主体部、容置在主体部内且能够沿着该主体部的长轴方向移动的配重、使配重与主体部之间连接的弹性元件。并且,主体部包括在同轴上配置成相向状的多个筒状构件,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组合为能够在长轴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状态下形成主体部。此外,至少利用弹性元件使配重与筒状构件之间连接即可,还包括利用减振元件使配重与筒状构件之间连接的结构。另外,筒状构件的剖面形状不受限制。弹性元件以使两筒状构件相互分离的方式对多个筒状构件作用加载力。另外,多个筒状构件在至少一个筒状部直接承受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状态下被支撑在作业工具主体侧。作为本发明的“弹性元件”相当于具有代表性的螺旋弹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优选的方式,在多个筒状构件上分别形成有强制激振用的通气构件,所述强制激振用的通气构件向该筒状构件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与筒状构件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插入形成在作业工具主体侧的通气构件安装部中来进行安装。并且,多个通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通气构件能够相对于一个筒状构件在长轴方向相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强制激振用的通气构件”是为了实现如下的功能而设置的,即,在是动作机构例如具有将马达的旋转输出变换成直线运动的曲柄机构和利用该曲柄机构通过空气弹簧被驱动的冲击元件的冲击工具的情况下,利用在曲柄机构进行驱动时发生的作业工具主体内部的变动压力强制性地激振动态吸振器的配重。具体地说,设置成一个通气构件为了将容置曲柄机构的作业工具主体的压力变动区域(曲柄室)内的压力变动导入一个筒状构件的内部空间而将该内部空间和压力变动区域连通,另一个通气构件使另一个筒状构件的内部空间与作业工具主体的内部空间、例如容置冲击元件的圆筒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优选的方式中,动态吸振器的主体部是通过使多个筒状构件能够在长轴方向上相对移动来组合而成的,并且多个两筒状构件在承受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状态下支撑在作业工具主体侧。换言之,在本发明中,筒状构件是兼有固定在作业工具主体上的现有弹性元件承受构件的功能的结构,由此,废弃了弹性元件承受构件,能够相应地使动态吸振器长轴方向的尺寸缩短以使动态吸振器小型化。其结果,易于确保作业工具主体侧的用于动态吸振器的配置空间。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分别设置在多个筒状构件上的通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通气构件能够相对于筒状构件在长轴方向上相对移动。通过该结构,在向作业工具主体上安装动态吸振器时,即使作业工具主体侧的通气构件安装部的配置间隔与动态吸振器的通气构件的配置间隔间存在制造上或者组装时的偏差,也能够一边吸收该偏差一边将通气构件安装在通气构件安装部上,由此能够提高动态吸振器安装在工具主体部上的安装性。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其他方式,承受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筒状构件在比承受该加载力的弹性元件承受面更靠内侧的长轴方向中央侧,在承受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状态下被设置在作业工具主体上的固定部固定。通过该结构,因为能够在长轴方向长度的范围内支撑动态吸振器,所以更易于确保作业工具主体侧的动态吸振器的配置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其他方式,通气构件形成在筒状的滑套(slidesleeve)上,所述筒状的滑套以能够在所述筒状构件的长轴方向上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在筒状构件的外侧。通过该结构,能够在长轴方向上进行通气构件相对于通气构件安装部的位置调整,从而能够合理地吸收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其他方式,作业工具主体包括容置动作机构的两个壳体,所述动态吸振器被安装成跨越所述两个壳体。例如,在作业工具为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锤击作业或者电锤作业的冲击工具的情况下,容置向作为前端工具的工具头施加冲击力的冲击机构的圆筒相当于一个壳体,容置曲柄机构的曲柄壳体相当于另一个壳体。根据本发明,能够良好地适用于具有像动态吸振器被安装成跨越两个壳体那样结构的作业工具主体的机种的冲击工具。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其他方式,通气构件由与筒状构件不同的构件形成,呈弹性状地安装在该筒状构件上。在这里,所说的“呈弹性状地安装”广泛地包括如下等方式,即,通气构件以相对于筒状构件至少允许在长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通过例如橡胶等弹性构件安装在筒状构件上,或者通气构件本身由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由于形成上述结构,所以能够获得吸收在向作业工具主体上安装动态吸振器时的偏差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其他方式,通气构件由橡胶管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不会使筒状构件在径向上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其他方式,作业工具主体包括容置动作机构的两个壳体,动态吸振器安装在上述的两个壳体中的一个壳体上。在这种情况下,在作业工具为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锤击作业或者电锤作业的冲击工具的情况下,容置向作为前端工具的工具头施加冲击力的冲击机构的圆筒相当于一个壳体,容置曲柄机构的曲柄壳体相当于另一个壳体。根据本发明,能够良好地适用于一个壳体(曲柄壳体)的长轴方向长度具有对应于动态吸振器的长轴方向长度那样的长度的机种(大型)的冲击工具。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其他方式,关于承受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筒状构件,在比承受该加载力的弹性元件承受面更靠内侧的长轴方向中央侧,设定有密封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的密封部。作为密封部的构成构件能够优选使用O形圈。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在具有动态吸振器的作业工具中,吸收与动态吸振器和作业工具主体侧的安装位置有关的尺寸误差,并且有益于动态吸振器在长轴方向小型化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锤的整体结构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2是表示同一电动锤的整体结构的局部剖视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图1中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动态吸振器的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表示被组装后的动态吸振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同一动态吸振器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的C-C线剖视图。
图9是说明将动态吸振器向主体部进行安装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D-D线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的E-E线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表示同一动态吸振器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F-F线剖视图。
图15是说明将动态吸振器向主体部进行安装的俯视剖视图。
图16是动态吸振器已安装在主体部上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7是图15中的G-G线剖视图。
图18是图16中的H-H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电动锤作为作业工具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图4中主要示出了电动锤101整体的外观结构,图5~图8中示出了动态吸振器的结构,图9~图11中示出了动态吸振器的安装结构。如图1~图4所示,概括来看,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锤101主要包括:主体部103,形成电动锤101外轮廓;锤钻头119,经由刀架137安装在该主体部103的前端区域,且相对该主体部103的前端区域装卸自由。主体部103对应于本发明的“作业工具主体”,锤钻头119对应于本发明的“前端工具”。
电动锤101的主体部103大体上具有:马达壳体105,容置有驱动马达(为了方便省略图示);曲柄壳体107,容置有由曲柄机构构成的运动变换机构(为了方便省略图示),并且与马达壳体105的上端侧连接;圆筒(barrel)106,容置有包括撞击器(striker)和冲击栓(impact bolt)的冲击元件,并且与主体部103的长轴方向(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的曲柄壳体107的前端侧连接;壳体盖108,覆盖曲柄壳体107和圆筒106的外表面;手柄109,与曲柄壳体107和马达壳体105的后端侧(锤钻头119的相反侧)连接。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电动锤101处于主体部103的长轴方向(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态时,将锤钻头119侧称为前,将手柄109侧称为后。
在手柄109的与曲柄壳体107(实际为壳体盖108)连接的上部连接部上设置有能够在与主体部103的长轴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上进行滑动操作的滑动开关109a,通过滑动操作该滑动开关109a,能够使驱动马达通电以对其进行驱动或者使驱动马达停止。驱动马达的旋转输出通过运动变换机构适当地变换为直线运动,此后传递至冲击元件,经由该冲击元件产生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冲击力。
另外,为了方便省略了图示,运动变换机构将驱动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传递至冲击元件,由曲柄机构构成,该曲柄机构具有经由驱动马达被驱动的曲轴、曲臂、活塞等。活塞构成用于驱动冲击元件的驱动件,并能够在容置于圆筒106内的缸体141(参照图14)内在与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滑动。
另外,为了方便省略了图示,冲击元件主要包括:作为冲击件的撞击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配置在缸体141的镗(bore)内壁上,且经由空气室的随着活塞的滑动动作产生的空气弹簧被驱动;作为中间件的冲击栓,以滑动自由的方式配置在刀架137上,并且使撞击器的动能传递至锤钻头119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103的上部区域,在隔着锤钻头119的长轴线的左侧和右侧分别配置有动态吸振器151。具体地说,在曲柄壳体107和圆筒106的左右的外表面,和覆盖曲柄壳体107和圆筒106的左右的外表面的壳体盖108之间形成有动态吸振器容置空间115。动态吸振器151以其长轴方向平行于主体部103的长轴方向(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该左右的动态吸振器容置空间115中。动态吸振器151沿着曲柄壳体107和圆筒106的左右的外表面安装为跨越曲柄壳体107和圆筒106,在进行了该安装后利用壳体盖108覆盖动态吸振器151。
接着,主要参照图5~图11,对动态吸振器151的结构和动态吸振器151向主体部103进行安装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在图5~图8中示出了动态吸振器151的详细结构。此外,对于动态吸振器151,左右任意的动态吸振器151的结构本身是相同的。动态吸振器151主要包括:筒体153,形成为长的中空状;配重155,配置在该筒体153内;加载弹簧157、159,为了使配重155与筒体153之间连接而配置在该配重155的图示左右两端。筒体153对应于本发明的“主体部”,配重155对应于本发明的“配重”,加载弹簧157、159对应于本发明的“弹性元件”。
筒体153包括前侧的圆筒状的第一筒部161、后侧的圆筒状的第二筒部163和中间位置的圆筒状的内筒165。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配置成相向状,并且分别嵌合在内筒165的外周面上,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相对内筒165的外周面能够沿周向和长轴方向自由滑动。即,本实施方式的筒体153是通过第一筒部161、第二筒部163和内筒165组合而成的,并且该第一筒部161、第二筒部163和内筒165能够在长轴方向上相对移动。此外,在内筒165与第一筒部161、第二筒部163的嵌合面上具有O形圈164来作为用于防止漏气的密封构件。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对应于本发明的“多个筒状构件”。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在长轴方向的一个端部(筒部的彼此相向侧的端部),经由相互咬合卡合的钥匙形状(挂钩状)的卡合部161a、163a被连接在一起。第一筒部161的卡合部161a与第二筒部163的卡合部163a从筒部端面向长轴方向延伸出规定长度,在两筒部161、163相互接近的状态(筒部端面和卡合部前端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使两筒部161、163向周向相对移动,两筒部161、163相互咬合卡合,由此将第一筒部161与第二筒部163连接在一起。因而,如果使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在周向上向上述方向的反方向相对移动,则解除卡合部161a、163a相互的咬合,从而解除卡合,由此解除了第一筒部161与第二筒部163的连接。图5示出了动态吸振器151的分解状态,图6和图7示出了动态吸振器151已组装且第一筒部161与第二筒部163连接的状态。
为了使第一筒部161与第二筒部163连接而进行的卡合部161a、163a的咬合卡合的动作是一边克服加载弹簧157、159的弹力一边进行的。并且,在卡合部161a、163a相互咬合卡合的两筒部161、163的连接状态下,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筒部161的长轴方向端面和与其相向的卡合部163a的长轴方向端面之间,在第二筒部163的长轴方向端面和与其相向的卡合部161a的长轴方向端面之间,分别设定了规定的间隙C,在该间隙C的范围内,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能够沿着长轴方向相对移动。由此,筒体153整体能够在间隙C的范围内在长轴方向上自由伸缩。此外,关于上述间隙C的大小,在考虑后述的主体部103侧的被连接口181的配置间隔和动态吸振器151侧的连接口167、169的配置间隔在制造上或者组装时的尺寸误差(偏差)的基础上设定。
在第一筒部161上设置了具有与该第一筒部161的内部空间191连通的通气孔167a的连接口167,在第二筒部163上设置了具有与该第二筒部163的内部空间193连通的通气孔169a的连接口169。连接口167、169在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的外侧设置成向径向突出的形状,且与被连接口181、182连接,该被连接口181、182设置在电动锤101的主体部103上,具体地说设置在圆筒106和曲柄壳体107上,并具有空气通气孔181a、182a。连接口167、169对应于本发明的“强制激振用的通气构件”,被连接口181、182对应于本发明的“通气构件安装部”。
配置在前侧的第一筒部161侧的连接口167形成在外套筒166上,该外套筒166以能够在长轴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嵌合在该第一筒部161长轴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外侧。外套筒166对应于本发明的“滑套”。另一方面,配置在后侧的第二筒部163侧的连接口169与该第二筒部163形成一体,并且沿着与该第二筒部163的中心交叉的水平方向的直线突出成水平状(参照图3和图10)。此外,外套筒166具有形成在长轴方向端面上的位于周向的多个凹部166a,该凹部166a与突出设置在第一筒部161的外表面的突部161d卡合,且该凹部166a与突部161d在长轴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由此,允许外套筒166相对于第一筒部161在长轴方向上相对移动,但限制外套筒166相对于第一筒部161沿周向相对移动。另外,外套筒166嵌合在第一筒部161前侧的小径部上,该外套筒166的外周面与第一筒部161的大径部外周面大致形成为一个面。
外套筒166的连接口167沿着通过从该外套筒166的中心(第一筒部161的中心)偏向上方的偏心位置的水平方向的直线突出成水平状,该连接口167的通气孔167a与形成在第一筒部161上的上下两个连通孔161b、161c中的位于上侧的连通孔161b、161c连通(参照图4和图9)。即,在第一筒部161上,在处于动态吸振器151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状态下,在与该主体部103的外表面相向的一侧形成有上下两个连通孔161b、161c。并且,关于右侧动态吸振器151的第一筒部161,一个贯通孔161b与连接口167的通气孔167a连通,关于左侧动态吸振器151的第一筒部161,另一个述通孔161c与连接口167的通气孔167a连通。这样,由于在第一筒部161上设置上下两个连通孔161b、161c,所以对于右侧动态吸振器151和左侧动态吸振器151来说,第一筒部161通用。另外,外套筒166相对于连接口167的通气孔167a的中心线方向的铅垂面形成为面对称的形状,由此对于左右的动态振器151来说,外套筒166通用。
另外,第一筒部161的外周面与外套筒166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作为密封构件的O形圈168,防止空气从连通孔161b、161c与连接口167的通气孔167a的连接点漏出到外部。
在将动态吸振器151向主体部103进行安装前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借助加载弹簧157、159的弹力,筒体153保持在最大的伸长状态(图7所示的状态),此时,连接口167、169的配置间隔最大。并且,两连接口167、169的配置间隔能够通过外套筒166相对于第一筒部161在长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以及第二筒部163相对于内筒165在长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进行调整。
如图8所示,在后侧的第二筒部163在长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动态吸振器151的端部侧)上设置有承受加载弹簧159弹力的作为弹性元件承受构件的弹簧支架173。弹簧支架173以能够在第二筒部163的长轴方向(图中左右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内嵌入该第二筒部163的另一端部内周,弹簧支架173的端部从第二筒部163的另一端部的端面开口突出至外部。此外,对于弹簧支架173,凸缘部173a始终与设置在第二筒部163的内周面上的阶梯面163b抵接,由此能够限制弹簧支架173从该第二筒部163中脱出。另外在弹簧支架173上设置有橡胶挡块177,利用该橡胶挡块177限制配重155的后方最大移动位置。另外,在弹簧支架173与第二筒部163的嵌合面上具有防止空气漏出的作为密封构件的O形圈172。
前侧的第一筒部161形成为另一端部被堵塞的有底筒状,由第一筒部161的筒孔底面承受加载弹簧157的弹力。即,第一筒部161兼有第二筒部163和弹簧支架173的功能。另外,在第一筒部161的筒孔底面设置有橡胶挡块175,利用该橡胶挡块175限制配重155的前方最大移动位置。
配重155具有大径部155a和隔着该大径部155a位于两侧的小径部155b,并且,大径部155a能够在内筒165的内周面上滑动。在大径部155a的移动方向两侧分别配置有加载弹簧157、159。加载弹簧157、159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第一筒部161侧的加载弹簧157的一端与第一筒部161的筒孔底面抵接,第一筒部161侧的加载弹簧157的另一端与配重155的大径部155a的长轴方向端面抵接。第二筒部163侧的加载弹簧159的一端与弹簧支架173抵接,第二筒部163侧的加载弹簧159的另一端与配重155的大径部155a的长轴方向端面抵接。由此,在配重155在筒体153的长轴方向(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移动时,加载弹簧157、159向该配重155施加相反的弹力。
为了将上述那样构成的动态吸振器151安装在主体部103上,在曲柄壳体107左右的侧面区域设置各两个的固定部183、184,另外,为了与动态吸振器151的连接口167、169连接,在圆筒106左右的侧面区域与曲柄壳体107左右的侧面区域设置有各一个的被连接口181、182。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106侧的被连接口181与第一筒部161侧的连接口167连接,曲柄壳体107侧的被连接口182与第二筒部163侧的连接口169连接。各两个的固定部183、184中的一方固定部183是为了直接支撑第一筒部161而设置的,各两个的固定部183、184中的另一方固定部184是为了支撑第二筒部163的弹簧支架173而设置的。
如图10和图11所示,形成在圆筒106和曲柄壳体107上的被连接口181、182向侧面方向开口。因而,通过使动态吸振器151从主体部103侧方朝向该主体部103的侧面大致呈水平状地移动,动态吸振器151的连接口167、169就能够嵌入被连接口181、182的口内而与被连接口181、182连接。
如图10所示,用于固定第一筒部161的一方固定部183由从曲柄壳体107的侧面向侧方突出成大致水平状的上下两个固定片183a构成。与此相对应,在第一筒部161长轴方向一端侧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与该第一筒部161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安装用的突状片171(参照图6)。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用于固定第二筒部163的弹簧支架173的另一方固定部184由从曲柄壳体107侧面向侧方突出成大致水平状的固定片形成,在该固定片上具有用于弹簧支架173的突出端部卡合的凹部184a。
动态吸振器151向主体部103的安装是通过使动态吸振器151朝向主体部103呈大致水平状地移动来进行的。图9~图11分别示出了在主体部103安装动态吸振器151之前的状态和安装之后的状态。上下一对突状片171的前端形成挂钩状且设置有倾斜面171a(参照图6)。另外,另一方固定部184的前端设置有倾斜面184b(参照图9)。
因而,当将上下突状片171的倾斜面171a推碰在一方固定部183的上下固定片183a上,且将弹簧支架173的突出端部推碰在另一方固定部184的倾斜面184b上并按入时,承受加载弹簧157、159的弹力的同时,第一筒部161的上下突状片171与上下固定片183a卡合,并且弹簧支架173的突出端部与另一方固定部184的凹部184a卡合。由此,动态吸振器151的筒体153在承受加载弹簧157、159的弹力的状态下固定在固定部183上。与此同时,动态吸振器151的连接口167、169分别嵌入至被连接口181、182中。这样,动态吸振器151以筒体153的长轴方向平行于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103上。
在安装了动态吸振器151的状态下,因为在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的弹簧支架173承受加载弹簧157、159弹力的状态下支撑在固定部183上,所以能够可靠地维持支撑状态。另外,关于第一筒部161,在该第一筒部161外侧的上下两处,突状片171与主体部103侧的固定部183卡合而被支撑,由此第一筒部161在从前端面进入内侧的长轴方向的中央侧能够被合理地支撑。
在进行上述安装时,因为克服加载弹簧159的弹力将弹簧支架173向第二筒部163内侧按入,所以加载弹簧159的弹力经由弹簧支架173被固定部184承受,而加载弹簧159的弹力未作用在第二筒部163上。由此,允许第二筒部163在长轴方向上与内筒165进行相对移动。另一方面,外套筒166能够与第一筒部161进行相对移动。因此,即使动态吸振器151侧的连接口167、169的配置间隔和主体部103侧的被连接口181、182的配置间隔存在尺寸误差(偏差),也能够吸收该偏差,并将连接口167、169无阻碍地安装在被连接口181、182上。
曲柄壳体107侧的被连接口182的通气孔182a与容置运动变换机构的曲柄室187连通,圆筒106侧的被连接口181的通气孔181a与容置缸体141的圆筒106的内部空间、即圆筒106内表面与缸体141外表面之间的圆筒内部空间185连通。因而,在动态吸振器151已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状态下,动态吸振器151的形成在配重155两侧部的内部空间中的第一筒部161侧的内部空间191与圆筒内部空间185连通,第二筒部163侧的内部空间193与曲柄室187连通。此外,按照需要,能够一边对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动态吸振器151向使第一和第二筒部161、163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一边向主体部103的侧方拉出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动态吸振器151,从而能够从该主体部103上拆下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动态吸振器151。
接着,对上述那样构成的电动锤101的作用进行说明。当对驱动马达通电来进行驱动时,驱动马达的旋转输出经由运动变换机构变换为直线运动,之后经由冲击机构使锤钻头119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从而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锤击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动态吸振器151后侧的第二筒部163的内部空间193与曲柄室187连通,前侧的第一筒部161的内部空间191与圆筒内部空间185连通。曲柄室187是与外部隔断的密闭空间,该曲柄室187的压力随着运动变换机构的驱动而变动。这基于作为运动变换机构的构成构件的活塞在缸体内进行直线运动。即,在活塞前进时(在向使锤钻头119进行锤击动作的长轴方向移动时),随着该活塞的前进动作曲柄室187的容积变大,由此曲柄室187的压力降低,在活塞后退时,曲柄室187的容积缩小而压力上升。
另一方面,圆筒内部空间185未与曲柄室187连通,而形成独立的密闭空间。并且,当活塞进行前进动作时,作为冲击机构的构成构件的撞击器利用空气弹簧在缸体内向前方移动而经由冲击栓对锤钻头施加冲击力,此时,撞击器与冲击栓之间的缸体内空间缩小,随之该缸体内空间中的空气从形成在该缸体上的通气孔被压出至圆筒内部空间185。由此,该圆筒内部空间185的压力上升。并且,在撞击器回复到初期位置时,由于所述缸体内空间变大,所以圆筒内部空间185中的空气被吸入至缸体内空间中,由此该圆筒内部空间185的压力降低。
这样,在驱动电动锤101时,曲柄室187和圆筒内部空间185的压力随着运动变换机构或者冲击机构的驱动而变动,而且曲柄室187和圆筒内部空间185的压力变动大约具有180度的相位差。也就说,在曲柄室187的压力已上升时,圆筒内部空间185的压力降低,在曲柄室187的压力已降低时,圆筒内部空间185的压力上升。在本实施方式中,像这样变动的主体部103内部空间的压力导入动态吸振器151的第一和第二筒部161、163的内部空间191、193。即,利用曲柄室187和圆筒内部空间185内的变动压力积极地驱动动态吸振器151的配重155,也就是通过所谓的强制激振方式使动态吸振器151产生减振作用,由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在锤击作业时在主体部103上产生的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主体部103上安装利用了上述那样的变动压力的强制激振式的被模块化的动态吸振器151时,通过将设置在动态吸振器151的筒体153上的连接口167、169嵌入设置在主体部103上的被连接口181、182,该动态吸振器151的内部空间191、193同时与作为主体部103内部空间的曲柄室187和圆筒内部空间185连通。此时,动态吸振器151侧的两个连接口167、169的配置间隔和主体部103侧的被连接口181、182的配置间隔之间有可能存在制造上的或者组装上的偏差。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在外套筒166上的一个连接口167能够在长轴方向上与第一筒部161相对移动,另外设置在第二筒部163上的另一个连接口169能够在长轴方向上与内筒165相对移动。因此,在两连接口167、169向被连接口181、182嵌入时,能够调整两连接口167、169在长轴方向的配置间隔以与被连接口181、182的配置间隔相对应,由此能够一边吸收配置间隔的偏差一边无阻碍地将两连接口167、169安装在被连接口181、182上。
另外,前侧的第一筒部161形成为另一端部被堵塞了的有底筒状,由其筒孔底面承受加载弹簧157的弹力,即,第一筒部161兼有后侧的第二筒部163和弹簧支架173的功能。由此,与弹簧支架173承受加载弹簧159弹力的第二筒部163侧的结构相比,由于没有使用弹簧支架173,所以相应地能够使动态吸振器151长轴方向的尺寸缩短,从而使动态吸振器151小型化。其结果,能够减小在主体部103侧所需要的动态吸振器151的配置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动态吸振器151在主体部103上的支撑,在第一筒部161侧,不是在长轴方向的端部进行支撑,而在比端部靠长轴方向的中央侧(承受加载弹簧157弹力的筒孔底面侧的内侧),通过固定部183来支撑。由于形成这样的结构,所以能够进一步缩短动态吸振器151的包括固定部(支撑部)的长轴方向长度,从而实现动态吸振器151的小型化。
另外,在将动态吸振器151前后的连接口167、169与形成在圆筒106和曲柄壳体107这两个构件上的被连接口181、182连接的结构中,关于支撑动态吸振器151的前后两处的固定部183、184,不是在圆筒106和曲柄壳体107上各设置一个,而仅设置在曲柄壳体107上。因而,前后两处固定部183、184的配置间隔不会因组装产生偏差。
另外,在利用曲柄壳体107侧方的空余空间配置动态吸振器151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该动态吸振器151相对于圆筒106配置在该圆筒106的侧方区域靠下部的位置上。在该位置,在使连接口167从动态吸振器151的中心向径向水平突出时,难以将圆筒106的被连接口181设定为与连接口167相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口167设定为从比第一筒部161的中心偏向上方的偏心位置水平地突出,由此能够使连接口167与圆筒106的被连接口181合理地连接。
另外,在上述那样的连接结构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筒部161设置有上下两个连通孔161b、161c,对于配置在主体部103右侧的动态吸振器151,连接口167能够经由一个连通孔161b与内部空间191连通,对于配置在左侧的动态吸振器151,连接口167能够经由另一个连通孔161c与内部空间191连通。由此,对于右侧的动态吸振器151和左侧的动态吸振器151,能够使第一筒部161通用。
此外,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动态吸振器151能够按照需要从主体部103上拆下。另外,第一和第二筒部161、163能够通过向周向的相对移动(转动操作)经由相互咬合卡合的卡合部161a、163a连接,并且通过向相反方向移动而解除连接。因此,能够不用使用特别的工具容易地进行第一筒部161与第二筒部163的连接或者解除连接,并且在解除连接状态下,使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分离,从而能够保养维修其中的配重155、加载弹簧157、159。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图1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电动锤101的结构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根据需要,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首先,基于图12~图14对本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251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251主要包括:筒体253,形成为长的中空状;配重255,配置在该筒体253内;加载弹簧257、259,为了使配重255与筒体253之间连接而配置在该配重255的图示中的左右位置。筒体253对应于本发明的“主体部”,配重255对应于本发明的“配重”,加载弹簧257、259对应于本发明的“弹性元件”。
筒体253包括前侧圆筒状的第一筒部261、后侧圆筒状的第二筒部263和中间位置的圆筒状的内筒265。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配置成相向状,并且分别嵌合在内筒265的外周面上,第一筒部161和第二筒部163能够相对于内筒265的外周面沿周向和长轴方向自由滑动。即,筒体253是第一筒部261、第二筒部263和内筒265以能够在长轴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此外,在内筒265与第一筒部261、第二筒部263的嵌合面上具有O形圈264以作为用于防止漏气的密封构件。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对应于本发明的“多个筒状构件”。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在各自长轴方向的一个端部(筒部相互相向侧的端部)通过相互咬合卡合的钥匙形状(挂钩状)的卡合部261a、263a被连接。第一筒部261的卡合部261a与第二筒部263的卡合部263a从筒部端面向长轴方向延伸出规定长度,在使两筒部261、263相互接近的状态(使筒部端面与卡合部前端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使两筒部261、263向周向相对移动使两筒部261、263的卡合部261a、263a相互咬合卡合,由此将第一筒部261与第二筒部263连接。因而,如果使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向上述周向的反方向相对移动,则解除卡合部261a、263a相互的咬合,从而解除卡合,由此解除了第一筒部261与第二筒部263的连接。图12示出了动态吸振器251被分解了的状态,图13示出了动态吸振器251已组装且第一筒部261与第二筒部263连接的状态。
关于为了使第一筒部261与第二筒部263连接而进行的卡合部261a、263a的咬合卡合动作,一边克服加载弹簧257、259的弹力一边进行。并且,在卡合部261a、263a相互咬合卡合的两筒部261、263的连接状态下,如图13所示,在第一筒部261的长轴方向端面和与其相向的卡合部263a的长轴方向端面之间,在第二筒部263的长轴方向端面和与其相向的卡合部261a的长轴方向端面之间,分别设定了规定的间隙C,在该间隙C的范围内,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能够沿着长轴方向相对移动。由此,筒体253整体能够在间隙C的范围内在长轴方向上自由伸缩。
在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上,分别具有空气的通气孔267a、269a的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橡胶管267、269被设置为向径向(水平方向)突出状,该橡胶管267、269与设置在电动电锤钻101的主体部103上的具有空气通气孔181a的被连接口181、182连接。橡胶管267、269对应于本发明的“强制激振用的通气构件”,被连接口181、182对应于本发明的“通气构件安装部”。
橡胶管267、269插入安装在形成于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上的管安装孔内,并与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的内部空间291、293连通。在动态吸振器251向电动锤101的主体部103进行安装前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借助加载弹簧257、259的弹力,筒体253保持在最大的伸长状态(图13所示的状态),此时,两橡胶管267、269的配置间隔最大。并且,两橡胶管267、269的配置间隔能够通过该橡胶管267、269自身的弹性变形和第一筒部261以及第二筒部263在长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进行调整。
另外,在两筒部261、263连接的状态下,第一筒部261侧的橡胶管267和第二筒部263侧的橡胶管269在周向上的位置大致一致,即位于筒体253的轴线方向上的同一直线上。
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都形成为另一端部被堵塞的有底筒状,由筒孔底面承受加载弹簧257、259的弹力。即,第一筒部261兼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筒部163和弹簧支架173的功能。另外,在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的筒孔底面设置有橡胶挡块275、277,利用这两个橡胶挡块275、277限制配重155的前方最大移动位置和后方最大移动位置。
配重255具有大径部255a和隔着该大径部255a位于两侧的小径部255b,并且,大径部255a能够在内筒265的内周面上滑动。在大径部255a的移动方向两侧分别配置有加载弹簧257、259。加载弹簧257、259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加载弹簧257、259的一端与第一筒部261、第二筒部263的筒孔底面抵接,加载弹簧257、259的另一端与配重255大径部255a的长轴方向端面抵接。由此,在配重255在筒体253的长轴方向(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移动时,加载弹簧257、259对该配重255施加相反的弹力。
另外,在第一筒部261的前端面上一体地设置有相互相向且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安装用突状片271,另外,在第二筒部263的后端面上同样地设置有相互相向且向水平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安装用突状片272。在各安装用突状片271、272延伸方向的端部相向面侧形成有球状突部271a、272a。
接着,参照图15~图18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动态吸振器251的安装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为了将动态吸振器251安装在电动工具101的主体部103上,在曲柄壳体107左右的侧面区域设置有支撑第一筒部261的固定部283和支撑第二筒部263的固定部284,另外还设置有与第一筒部261的橡胶管267连接的被连接口181和与第二筒部263的橡胶管269连接的被连接口182。固定部283、284由平板构成,该平板从曲柄壳体107的侧面向侧方水平状地突出且具有贯通上下方向的卡合孔283a、284a。被连接口181、182在侧面方向开口。
因而,如图15和图17所示,使动态吸振器251的橡胶管267、269与曲柄壳体107的被连接口181、182相向,并且以使固定部283、284位于上下的安装用突状片271、272之间的方式对动态吸振器251进行定位。在该状态下,当动态吸振器251朝向曲柄壳体107呈水平状地移动时,橡胶管267、269嵌入相向的被连接口181、182的口内,同时固定部283、284利用该安装用突状片271、272的弹性变形插入上下安装用突状片271、272之间,并且安装用突状片271、272的球状突起271a,272a与固定部283、284的卡合孔283a、284a卡合。这样,动态吸振器251以其长轴方向平行于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的方式安装在主体部103上。图16和图18示出了动态吸振器251被安装后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都形成为另一端部被堵塞的有底筒状,由其筒孔底面承受加载弹簧157的弹力,第一筒部261和第二筒部263兼有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筒部163和弹簧支架173的功能。由此,由于未使用弹簧支架173时,所以相应能够使动态吸振器251长轴方向的尺寸缩短,从而使动态吸振器251小型化。其结果,能够减小主体部103侧所需要的动态吸振器251的配置空间。另外,由于不需要弹簧支架173,所以弹簧支架173和第二筒部163间也不需要必要的O形圈172,从而能够相应地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橡胶管267、269构成强制激振用连接口。因此,即使动态吸振器251侧的橡胶管267、269的配置间隔和主体部103侧的被连接口181、182的配置间隔存在尺寸误差(偏差),也能够通过橡胶管267、269自身的弹性变形吸收该偏差,并将橡胶管267、269无阻碍地安装在被连接口181、182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形成在曲柄壳体107上的前后固定部283、284的内侧尺寸设定为稍小于动态吸振器251在自由状态下长轴方向的外侧尺寸(第一筒部261的前端面和第二筒部263的后端面间的距离)。因而,在动态吸振器251已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状态下,第一筒部261的前端面和第二筒部263的后端面一边承受加载弹簧257、259的弹力,一边以面接触状态被固定部283、284的前后方向端面(长轴方向端面)支撑着。因此,与以通过上下一对安装用突状片271、272从与动态吸振器251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夹持的方式支撑固定部283、284这个情况相互作用,能够可靠地维持动态吸振器251的支撑状态。
另外,形成有设置在固定部283、284的前端、第一筒部261的前端面和第二筒部263的后端面上的作为插入导引部的倾斜面或者圆弧面等倒角285,由此,能够易于向主体部103上安装动态吸振器251。
此外,设置在曲柄壳体107上的一方(后侧)被连接口182的通气孔182a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与容置运动变换机构的曲柄室(为了方便省略了图示)连通,另一方(前侧)被连接口181的通气孔181a与容置缸体141的圆筒106的圆筒内部空间(为了方便省略了图示)连通。因而,在动态吸振器251已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状态下,动态吸振器251的形成在配重255两侧部的内部空间中的第一筒部261侧的内部空间291与圆筒内部空间连通,第二筒部263侧的内部空间293与曲柄室连通。因而,在驱动电动锤101利用锤钻头119进行锤击作业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动态吸振器251被强制激振,由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在锤击作业时在主体部103上产生的振动。
此外,按照需要,能够一边对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动态吸振器251向使第一和第二筒部261、263相互接近的方向施加力,一边向主体部103的侧方拉出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动态吸振器251,从而能够从该主体部103上拆下安装在主体部103上的动态吸振器251。然后,对于被拆卸的动态吸振器251,能够适当地解除分离第一、第二筒部261、263的卡合部261a、263a的连接,从而能够保养维修其中的配重255、加载弹簧257、259。
此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橡胶管267、269本身的弹性变形吸收偏差,但可以使橡胶管267、269变更为硬质管,并且利用例如橡胶构件的弹性变形将该硬质管呈弹性状安装在第一和第二筒部261、263上。另外,在向主体部103上安装动态吸振器251的情况下,可以不将橡胶管267、269安装在动态吸振器251上,而将橡胶管267、269安装在主体部103侧。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内筒165、265可以一体地形成在第一筒部161、261或者第二筒部163、263中的任意一个上。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工具以电动锤10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电动锤101,能够适用于使锤钻头119进行锤动作和钻动作的电锤钻。
鉴于上述的发明宗旨,能够构成下述那样的方式。
(第一方式)
“形成在所述滑套上的通气构件沿着通过从该滑套的中心偏向上方的偏心位置的水平方向的直线突出成水平状,并与圆筒的通气构件安装部连接。”
(第二方式)
“在安装有所述滑套的筒状构件上设置有上下两个连通孔,关于配置在作业工具主体的右侧面部的动态吸振器,所述通气部材与一个连通孔连通,关于配置在左侧的动态吸振器,所述通气构件与另一个连通孔连通。”
(第三方式)
“所述滑套相对于通气构件中心线方向的铅垂面形成为面对称的形状。”
(第四方式)
“多个筒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筒状构件在与另一个筒状构件相向一侧具有上下一对突状片,所述突状片在所述一个筒状部材外侧的上下两处被所述固定部支撑着。”

Claims (13)

1.一种作业工具,具有作业工具主体和动态吸振器,所述作业工具主体容置有用于直线状地驱动前端工具的动作机构,所述动态吸振器安装在所述作业工具主体上,在驱动所述前端工具时进行减振,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态吸振器具有主体部、容置在所述主体部内并能够在该主体部的长轴方向上移动的配重、使所述配重与所述主体部之间连接的弹性元件,
所述主体部具有在同轴上配置成相向状的多个筒状构件,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组合为能够在长轴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状态下形成所述主体部,
所述弹性元件以使两筒状构件相互分离的方式对所述多个筒状构件作用加载力,
所述多个筒状构件在承受所述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状态下被固定在所述作业工具主体侧,
在所述多个筒状构件上分别形成有强制激振用的通气构件,其中所述强制激振用的通气构件向该筒状构件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通过在与所述筒状构件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插入形成在所述作业工具主体侧的通气构件安装部中而被安装,多个所述通气构件中的至少一个通气构件能够相对于一个筒状构件在长轴方向相对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承受所述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筒状构件在比承受该加载力的弹性元件承受面更靠内侧的长轴方向中央侧,在承受所述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状态下被设置在所述作业工具主体上的固定部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构件形成在筒状的滑套上,所述筒状的滑套以能够在所述筒状构件的长轴方向上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构件形成在筒状的滑套上,所述筒状的滑套以能够在所述筒状构件的长轴方向上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外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工具主体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动作机构的两个壳体,所述动态吸振器被安装成跨越所述两个壳体。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工具主体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动作机构的两个壳体,所述动态吸振器被安装成跨越所述两个壳体。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工具主体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动作机构的两个壳体,所述动态吸振器被安装成跨越所述两个壳体。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工具主体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动作机构的两个壳体,所述动态吸振器被安装成跨越所述两个壳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构件由与所述筒状构件不同的构件形成,并呈弹性状地安装在该筒状构件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气构件由橡胶管形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工具主体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动作机构的两个壳体,所述动态吸振器安装在所述两个壳体中的一个壳体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工具主体包括用于容置所述动作机构的两个壳体,所述动态吸振器安装在所述两个壳体中的一个壳体上。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关于承受所述弹性元件的加载力的筒状构件,在比承受该加载力的弹性元件承受面更靠内侧的长轴方向中央侧,设定有密封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的密封部。
CN200910225605XA 2008-12-03 2009-11-25 作业工具 Active CN1017458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8685 2008-12-03
JP2008308685A JP5269566B2 (ja) 2008-12-03 2008-12-03 作業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5897A CN101745897A (zh) 2010-06-23
CN101745897B true CN101745897B (zh) 2011-12-28

Family

ID=41530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25605XA Active CN101745897B (zh) 2008-12-03 2009-11-25 作业工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81715B2 (zh)
EP (1) EP2193885B1 (zh)
JP (1) JP5269566B2 (zh)
CN (1) CN101745897B (zh)
RU (1) RU2515943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0697B2 (ja) * 2008-06-19 2013-04-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手持式作業工具
DE102009054723A1 (de) * 2009-12-16 2011-06-22 Robert Bosch GmbH, 70469 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2009054731A1 (de) * 2009-12-16 2011-06-22 Robert Bosch GmbH, 70469 Handwerkzeugmaschine
JP5496812B2 (ja) * 2010-08-03 2014-05-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US20120048580A1 (en) * 2010-09-01 2012-03-01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Power tool
DE102011007725A1 (de) * 2011-04-20 2012-10-25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Handwerkzeugmaschine und Tilger
JP5767511B2 (ja) * 2011-06-01 2015-08-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往復動式作業工具
CN213259295U (zh) 2017-10-20 2021-05-25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用于通过凿子在工件上执行开凿操作的冲击工具
EP3743245B1 (en) 2018-01-26 2024-04-10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ercussion tool
WO2019195508A1 (en) 2018-04-04 2019-10-10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Rotary hammer
US11400577B2 (en) * 2019-06-11 2022-08-02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JP7368115B2 (ja) * 2019-06-11 2023-10-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US11845168B2 (en) 2019-11-01 2023-12-19 Makita Corporation Reciprocating tool
JP7365197B2 (ja) * 2019-11-01 2023-10-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往復動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52119A (en) * 1966-11-29 1969-05-14 Atlas Copco Ab Improvements in Recoil Vibration Damped Percussive Machine
DE3122979A1 (de) * 1981-06-10 1983-01-05 Hilti AG, 9494 Schaan Bohr- oder meisselhammer
JP4275930B2 (ja) 2002-11-07 2009-06-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JP4195818B2 (ja) * 2003-01-16 2008-12-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ハンマ
DE602004026134D1 (de) * 2003-04-01 2010-05-06 Makita Corp Kraftwerkzeug
JP4509698B2 (ja) * 2004-08-27 2010-07-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JP4757043B2 (ja) * 2006-01-27 2011-08-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US7469752B2 (en) 2005-12-02 2008-12-30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JP4793755B2 (ja) 2006-03-07 2011-10-12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DE102007000059A1 (de) * 2007-01-31 2008-09-18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Schwingungstil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515943C2 (ru) 2014-05-20
EP2193885B1 (en) 2013-06-12
JP2010131694A (ja) 2010-06-17
US20100132969A1 (en) 2010-06-03
EP2193885A1 (en) 2010-06-09
RU2009144804A (ru) 2011-06-10
CN101745897A (zh) 2010-06-23
JP5269566B2 (ja) 2013-08-21
US8181715B2 (en) 2012-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45897B (zh) 作业工具
CN102387899B (zh) 冲击工具
US6907943B2 (en) Electric hammer
EP2018939B1 (en) Power tool with vibration damping mechanism
JP5336781B2 (ja) 作業工具
JP7080606B2 (ja) 作業工具
CN102343577A (zh) 作业工具
RU2543043C2 (ru) Электроинструмент
CN101659049B (zh) 冲击工具
CN102066056B (zh) 作业工具
CN100463781C (zh) 冲击工具
TWI351999B (zh)
CN102421566B (zh) 冲击工具
CN102029601B (zh) 工作器械
CN210976051U (zh) 用于建筑工程中的装配式建筑支撑座
JP2006062044A (ja) 作業工具
CN102666029A (zh) 冲击工具
CN106457544A (zh) 冲击工具
JP2007237301A (ja) 電動工具
JP5147449B2 (ja) 作業工具
CN102773842A (zh) 手持式工具机
CN101612729A (zh) 手持式作业工具
CN101323107B (zh) 冲击工具
CN214940018U (zh) 一种市政道路施工用锤击减噪装置
JP2006110685A (ja) 往復作動式作業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