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705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7055A
CN101727055A CN200910204611A CN200910204611A CN101727055A CN 101727055 A CN101727055 A CN 101727055A CN 200910204611 A CN200910204611 A CN 200910204611A CN 200910204611 A CN200910204611 A CN 200910204611A CN 101727055 A CN101727055 A CN 1017270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path
paper
magnetic core
annula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4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7055B (zh
Inventor
南条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27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7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7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70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包括:线圈,沿加热构件的外表面配置,产生磁场;磁性体磁芯,隔着线圈配置在与加热构件相反的一侧,在与加热构件之间形成磁路;磁路包括对加热构件的规定区域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一路径以及仅对缩小的规定区域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二路径,磁场包括让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通过的共同磁场区域以及仅让第一路径通过的非共同磁场区域;路径切换构件,把磁路在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之间进行切换;以及磁调整构件,配置在非共同磁场区域内,当磁路被切换到第一路径时允许磁通通过,当磁路被切换到第二路径时抑制磁通通过。由此,不过分增加进行磁屏蔽构件的面积,也能提高在纸通过区域外抑制过度升温的效果。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装置使承载了调色剂图像的纸通过加热辊对或加热带和辊的夹缝之间,把没有定影的调色剂加热熔融并定影在纸上。
背景技术
在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近年来,从缩短用于把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上的定影装置的预热时间和节能等角度考虑,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可以减少热容量的带方式受到关注(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6-318001号)。此外近年来,可以快速加热并高效加热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IH)也受到关注,从彩色图像定影时节能的角度考虑,目前有很多把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与带方式组合的产品。在把带方式和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组合的情况下,因线圈的布置和冷却容易、可以直接加热带等优点,大多产品把电磁感应装置配置在带的外侧(所谓外包IH)。
在所述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中,考虑到通过定影装置的纸的宽度(纸通过宽度),为了防止纸非通过区域过度升温,开发了各种技术。特别是作为外包IH中的尺寸切换装置,有以下的现有技术(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07941号、日本专利公报第3527442号)。
第一现有技术的装置(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07941号)公开的功能是:把磁性构件分割成多个,排在纸通过宽度方向上,按照通过的纸的尺寸(纸通过宽度),使磁性构件的一部分与励磁线圈发生离合。在这种情况下,在纸非通过区域中,通过使磁性构件离开励磁线圈,降低发热效率,与最小纸通过宽度的纸对应的区域相比,发热量要小。
第二现有技术的装置(日本专利公报第3527442号)公开的功能是:在发热辊内部,把其它导电性构件配置在最小纸通过宽度的外侧,并把该导电性构件的位置在磁场范围内或范围外切换。在该第二现有技术中,首先使导电性构件位于磁场范围外,预先对发热辊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如果发热辊温度上升到居里温度附近,则把导电性构件移到磁场范围内,在最小纸通过宽度的外侧,磁通从发热辊泄漏,可以防止纸非通过区域过度升温。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尺寸切换装置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具有比现状更好的抑制过度升温的效果。例如在第二现有技术中,要具有比现状更好的抑制过度升温的效果,使进行磁屏蔽的导电性构件的面积比现有的大就可以。
可是如果导电性构件的面积太大,则难以使其完全退避到磁场范围以外,即使可以使大部分退避到磁场范围外,剩余的一部分也可能会对磁场造成影响。因此,即使为了提高抑制过度升温的效果,导电性构件面积的增加也是有限度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不过分增加进行磁屏蔽的构件的面积,也可以提高在纸通过区域外的抑制过度升温的效果,并且,在不需要进行磁屏蔽的情况(想升温的情况)下,不容易对磁场造成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部,形成调色剂图像,并把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定影装置,具有加热构件和加压构件,并把所述纸夹在所述加热构件和所述加压构件之间进行输送,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纸上;其中,所述定影装置还具有:线圈,沿所述加热构件的外表面配置,用于产生磁场;磁性体磁芯,隔着所述线圈配置在与所述加热构件相反的一侧,在与所述加热构件之间形成磁路;其中,所述磁路包括对所述加热构件的规定区域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一路径以及仅对缩小所述规定区域的缩小区域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二路径,所述磁场包括让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通过的共同磁场区域以及仅让所述第一路径通过的非共同磁场区域;路径切换构件,把所述磁路在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之间进行切换;以及磁调整构件,至少与所述非共同磁场区域对应配置,当由所述路径切换构件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一路径时,所述磁调整构件在所述非共同磁场区域内允许从所述磁性体磁芯向所述加热构件的磁通通过,当由所述路径切换构件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二路径时,所述磁调整构件在所述非共同磁场区域内,抑制所述磁通通过。
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利用路径切换构件把磁路切换到第二路径,基本上抑制加热构件(利用电磁感应的被加热件)的过度升温。这种路径切换构件在结构上的优点是不太占用空间,但仅仅通过切换磁路还不能完全阻止磁通的流入,如上所述,抑制过度升温的效果还不充分。因此,仅仅把磁路从第一路径切换到第二路径是不够的,还不能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
所以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虽节省空间但磁屏蔽效果差的路径切换构件的基础上,采用固定配置的磁调整构件。即磁调整构件在磁路切换到第一路径的状态下,允许磁通通过磁场的整个区域,即允许磁通通过共同磁场区域和非共同磁场区域,最大限度地提高加热构件的升温效果,另一方面,在磁路切换到第二路径的状态下,在非共同磁场区域中阻止磁通通过,防止加热构件的过度升温。
因此,在进行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切换时,可以增强加热构件发热的反差。由于磁调整构件具有不需要任何机械动作仅仅在固定位置就能使磁通通过或对磁通进行屏蔽的功能(磁过滤器那样的功能),所以即使具有一定的面积,在必须升温的情况下对磁场也不造成影响。此外,由于仅仅固定配置磁调整构件就可以,所以无须特别设置新的可动构件,相应地可以节省定影装置的空间。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磁调整构件具有多个环形部分,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以在与所述磁通的前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邻的状态相互连接,所述多个环形部分构成为,当通过所述路径切换构件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一路径时,由贯通所述多个环形部分的所述磁通产生的感应电流分别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流经相邻的所述多个环形部分,所述路径切换构件当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二路径时,使贯通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中的部分环形部分的所述磁通的量减少。
按照上述结构,例如在磁调整构件至少具有两个环形部分的情况下,这两个环形部分连接成所谓“8字形”的结构。即,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同的方向上磁通贯通相邻的两个环形部分,在一个环形部分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在另外的环形部分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磁调整构件的内部,感应电流被抵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磁调整构件几乎对磁场没有影响,所以可以允许磁通通过。
而在切换到第二路径的情况下,通过减少贯通某一个环形部分的磁通量(几乎为0),在另外的环形部分中产生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流产生与贯通磁通相反的磁通(逆磁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要通过第二路径的磁通被屏蔽,结果磁调整构件的整体可以产生屏蔽磁通的效果。
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环形部分是通过把由导电性线材制成的一个环在多个部位向相互不同的方向扭转而形成。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中,一部分环形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路径上,与所述一部分环形部分相邻的其它环形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路径上。
按照上述的配置,在利用路径切换构件切换到第一路径的状态下,在因通过第一路径的磁通在一个环形部分中产生的第一感应电流以及因错开第一路径通过第二路径的磁通通过另外的相邻的环形部分产生的第二感应电流之间,存在相互抵消的关系。因此,磁调整构件不仅允许要通过第一路径的磁通通过,而且也允许由此错开通过第二路径的磁通通过,结果在整个切换区域内都可以允许磁通通过。
另一方面,在利用路径切换构件切换到第二路径的情况下,磁通几乎不通过一个环形部分,磁通仅通过另外相邻的环形部分而产生感应电流。此时,利用在另外环形部分中产生的磁通抵消掉要通过第二路径的磁通,结果是磁调整构件可以在整个切换的区域内屏蔽磁通。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磁性体磁芯具有:一对第一磁芯,配置在所述线圈的绕线中心两侧;以及第二磁芯,配置在所述第一磁芯之间,形成通过所述线圈的绕线中心到达所述加热构件的所述磁路;所述路径切换构件当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一路径时,使所述磁通沿所述线圈的绕线中心从所述第二磁芯到所述加热构件通过,所述路径切换构件当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二路径时,使所述磁通在从所述线圈的所述绕线中心错开的位置从所述第一磁芯向所述加热构件通过,所述磁调整构件的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中,一部分环形部分配置在通过所述线圈的所述绕线中心的所述第一路径上,并且其它的环形部分在所述一部分环形部分的两侧位置上配置在所述第二路径上。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中,一个环形部分配置在通过所述线圈的所述绕线中心的所述第一路径上,并且两个环形部分在所述一个环形部分的两侧位置上配置在所述第二路径上。
按照上述结构,磁调整构件在中央有一个环形部分,在该环形部分两侧有相邻的两个环形部分。中央的环形部分配置在线圈的绕线中心的延长线上,在它的两侧分别配置另外的环形部分。
在利用路径切换构件切换到第一路径的状态下,由通过第一路径的磁通在中央的一个环形部分中产生的第一感应电流以及分别要通过错开第一路径而位于其两侧的第二路径的磁通因通过另外相邻的两个环形部分产生的第二感应电流,具有相互抵消的关系。因此,磁调整构件不仅允许磁通通过第一路径,而且允许磁通从此错开到两侧通过第二路径,结果是可以在整个磁场中允许磁通通过。
另一方面,在利用路径切换构件切换到第二路径的情况下,磁通几乎不通过中央的一个环形部分,磁通分别通过另外相邻的两个环形部分,产生感应电流。此时,因为在另外两个环形部分中各自产生的磁通抵消掉要通过第二路径的磁通,其结果磁调整构件可以在非共同磁场区域内屏蔽磁通。此外,由于仅仅抑制磁通通向配置在中央的一个环形部分,利用配置在其两侧的两个环形部分可以产生屏蔽磁通的效果,所以可以用简单的结构有效地获得屏蔽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加热构件在与所述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纸宽度方向上,沿与最大宽度的纸相对应的最大纸通过区域,被所述线圈感应加热,所述磁调整构件在沿所述纸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加热构件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最大纸通过区域小的纸通过区域的外侧,其中,所述比最大纸通过区域小的纸通过区域对应于宽度比最大宽度小的纸。
按照上述结构,可以根据纸的尺寸对纸非通过区域的加热构件端部进行保护,防止过度升温。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磁调整构件在所述加热构件的所述长边方向上,根据多种纸尺寸被分割成多个。
按照上述结构,在有多种不同纸尺寸的情况下,通过根据各尺寸选择对磁通进行屏蔽的屏蔽磁构件,可以设定能分段抑制加热构件长边方向的发热的范围。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磁芯具有圆筒形的断面,并且能绕该第二磁芯的轴线转动,所述路径切换构件是由非磁性且高导电材料制成的板状的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磁芯的外圆周面上,通过使所述第二磁芯转动,使所述屏蔽构件移动到离开所述磁路的位置,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一路径;通过使所述第二磁芯转动,使所述屏蔽构件移动到所述磁路上,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二路径。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当设在所述第二磁芯的转动方向上,所述屏蔽构件占该第二磁芯的外周长度的比例为覆盖率时,该覆盖率在与所述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纸宽度方向上不同。此时,在所述纸宽度方向上,所述覆盖率越朝向外侧越增大。
按照该结构,纸的尺寸越大,磁屏蔽量就越小,相反纸的尺寸越小,屏蔽量越大,由此可以防止加热构件的两端部分过度升温。
在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路径切换构件具有由非磁性金属制成的环形框架和由所述框架限定的环面,其中,通过把所述环面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磁路进行切换,使所述磁路在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之间进行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第一实施方式定影装置的打印机结构的简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中心磁芯、屏蔽构件、感应加热线圈和磁调整构件的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磁调整构件的结构示例的立体图。
图5A和5B是用于说明磁调整构件的功能的模式图。
图6A和6B是表示磁调整构件的配置第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有关磁调整构件配置的第二个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中心磁芯驱动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9A至图9C是表示伴随中心磁芯转动的定影装置的动作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定影装置的总发热量和屏蔽效果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定影装置的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定影装置的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定影装置的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
图1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定影装置的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
图1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定影装置的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
图1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定影装置的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
图17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定影装置的结构示例的局部纵剖面图。
图18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
图19是表示环形屏蔽构件的结构示例的立体图。
图20A至图20C是用于说明利用环形屏蔽构件切换磁路径的原理的原理图。
图21是表示环形屏蔽构件的结构示例的立体图。
图22A至图22D是表示把结构示例的屏蔽构件安装在中心磁芯上的状态的图。
图23是表示利用屏蔽构件进行全面屏蔽(整个面的磁通Φ1=0)情况下的动作示例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使屏蔽构件从图23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60°时的动作示例立体图。
图25是表示使屏蔽构件从图23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120°时的动作示例立体图。
图26是表示使屏蔽构件从图23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180°时的动作示例立体图。
图27是表示使屏蔽构件从图23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240°时的动作示例立体图。
图28是表示使屏蔽构件从图23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300°时的动作示例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第一实施方式定影装置14的打印机1的结构的简图。打印机1例如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它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信息,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印刷纸等印刷介质的表面上进行印刷。但是搭载有定影装置14的图像形成装置除了打印机1以外,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或兼有这些功能的数码复合机等。
图1所示的打印机1例如是串列式彩色打印机。该打印机1具有方箱形的装置主体2,在该装置主体2的内部,把彩色图像形成(打印)在纸上,在该装置主体2的上面,设置有出纸部(出纸盘)3,用于排出印刷有彩色图像的纸。
在装置主体2内,在下部配置有用于收纳纸的供纸盒5。此外在装置主体2内的中央部位,配置有用于用手供纸的堆纸盘6。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设置有图像形成部7,该图像形成部7根据从装置外部发送来的文字或图样等图像数据,在纸上形成(转印)图像。
在图1中,在装置主体2的左侧部位上,配置有第一输送通道9,用于把从供纸盒5抽出的纸输送到图像形成部7;在装置主体2的从右侧部位到左侧部位上,配置有第二输送通道10,用于把从堆纸盘6抽出的纸输送到图像形成部7。此外在装置主体2内的左上侧部位配置有:定影装置14,对在图像形成部7中被形成图像的纸进行定影处理;以及第三输送通道11,把进行定影处理后的纸输送到出纸部3。
供纸盒5通过拉出到装置主体2外部(例如图1中的身前一侧),可以补充纸。该供纸盒5具有容纳部16,在该容纳部16中可以有选择地装入供纸方向的尺寸不同的至少两种纸。此外,装在容纳部16中的纸利用供纸辊17和分配辊18被一张一张向第一输送通道9一侧抽出。
堆纸盘6在装置主体2的外表面可以开关,在其手动供纸部19上可以用手一张一张放上纸,或可以层叠放上多张纸。放在手动供纸部19上的纸由搓纸辊20和分配辊21,一张一张地向第二输送通道10抽出。
第一输送通道9和第二输送通道10在对准辊22近旁汇合。提供给对准辊22的纸在此暂时待机,在进行倾斜调整和时机调整后,向第二转印部23送出。在第二转印部23中,把在中间转印带40上的全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送出的纸上(第二转印)。此后,在定影装置14中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后,该纸根据需要在第四输送通道12中翻转,在与最初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也通过第二转印部23转印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第二转印)。然后在定影装置14中把相反一面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之后,该纸经过第三输送通道11通过排出辊24排出到出纸部3。
图像形成部7具有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6~29,形成黑(B)、黄(Y)、青(C)和品红(M)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此外,图像形成部7具有中间转印部30,用于合成并承载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26~29形成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各图像形成单元26~29包括:感光鼓32;带电部33,与感光鼓32的圆周面相对配置;激光扫描单元34,向感光鼓32圆周面上的比带电部33更靠向下游一侧的特定位置照射激光束;显影部35,在比激光扫描单元34的激光束照射位置更靠向下游一侧的位置,与感光鼓32的圆周面相对配置;以及清洁部36,在比显影部35更靠向下游一侧的位置,与感光鼓32的圆周面相对配置。
各图像形成单元26~29的感光鼓32利用图中没有表示的驱动电动机向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此外,在各图像形成单元26~29的显影部35中,在各调色剂盒51中分别装有黑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品红色调色剂。
中间转印部30包括:后辊(驱动辊)38,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6附近的位置;前辊(从动辊)39,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9附近的位置;中间转印带40,在后辊38和前辊39之间延伸;以及四个转印辊41,分别位于各图像形成单元26~29的感光鼓32的转动方向上比显影部35更靠向下游一侧,并且隔着中间转印带40可以与各感光鼓32压力接触。
在该中间转印部30中,在各图像形成单元26~29的转印辊41的位置,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分别被重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0上,最后形成全彩色的调色剂图像。
第一输送通道9把从供纸盒5抽出的纸输送到中间转印部30。在第一输送通道9中包括:多个输送辊43,配置在装置主体2内的规定位置;以及对准辊22,配置在中间转印部30附近,用于调整图像形成部7的图像形成动作和供纸动作的时机。
定影装置14对图像形成部7中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把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上。定影装置14例如具有由加热式的加压辊44和定影辊45构成的辊对,其中加压辊44例如具有金属制的轴芯和弹性体的表层(例如硅橡胶),定影辊45具有金属制的轴芯和弹性体的表层(例如硅海绵)和脱模层(例如PFA)。此外,与定影辊45相邻设置有加热辊46,加热带48绕挂在该加热辊46和定影辊45上。关于定影装置14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在纸的输送方向上,比定影装置14靠向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输送通道47。经过中间转印部30输送来的纸,通过上游一侧的输送通道47,被导入到加压辊44和定影辊45之间的夹缝中。并且,经过加压辊44和定影辊45之间的纸,通过下游一侧的输送通道47被导向第三输送通道11。
第三输送通道11把在定影装置14中被实行定影处理的纸输送到出纸部3。为此在第三输送通道11中的适当位置处设置输送辊49,并且在其出口配置所述排出辊24。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定影装置14的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在图2中,表示把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的定影装置14绕逆时针方向转大约90°的状态。因此,在图1中从下向上的送纸方向在图2中变成从右向左。此外,在装置主体2是更大型(数码复合机等)的情况下,有时也安装成图2所示的朝向。
如上所述,定影装置14包括加压辊44、定影辊45、加热辊46和加热带48。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被加压辊44和加热带48夹住,并进行输送。此时,加热带48对纸进行加热,由此在纸上定影调色剂图像。在加热带48上分别设定,与可通过定影装置14的最小尺寸的纸、中间尺寸的纸、最大尺寸的纸的最小纸通过宽度W1、中间纸通过宽度W2、最大纸通过宽度W3相对应的纸通过区域。如上所述,由于在定影辊45的表层形成硅海绵的弹性层,所以在加热带48和定影辊45之间形成平的夹缝。
加热带48的基体材料为强磁性材料(例如Ni),在它的表层上形成薄膜弹性层(例如硅橡胶),在它的外表面形成脱模层(例如PFA)。此外在加热带48不具有发热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是PI等树脂带。加热辊46的芯轴为磁性金属(例如Fe、SUS),在它的表面上形成脱模层(例如PFA)。
关于加压辊44更具体地说,金属制的轴芯例如使用Fe、Al等,在该轴芯上形成硅橡胶层,再在它的表层形成氟树脂层。也可以在加压辊44的内侧设置例如卤素加热器44a。
除此以外,定影装置14在加热辊46和加热带48的外侧装备有IH线圈单元50(图1中没有表示)。IH线圈单元50包括感应加热线圈52、一对拱形磁芯54、一对侧磁芯56和中心磁芯58。
[线圈]
在图2的例子中,感应加热线圈52配置在沿加热辊46和/或加热带48的圆弧形外表面的假想圆弧面上,以便在加热辊46和加热带48的圆弧形部分进行感应加热。在加热辊46和加热带48的外侧,例如配置有树脂制的绕线骨架(图中没有表示),实际上,在加热辊46和加热带48的外侧配置例如树脂制的绕线架(图中没有表示),把感应加热线圈52以绕线状配置在该绕线架上。图中没有表示的绕线架做成沿加热辊46的外表面的半圆筒形。此外优选绕线架的材质为耐热性树脂(例如PPS、PET、LCP)。
[磁性体磁芯]
在图2中,中心磁芯58(第二磁芯)位于中央,在其两侧成对配置上述的拱形磁芯54(第一磁芯)和侧磁芯56(第一磁芯)。其中两侧的拱形磁芯54是相互对称、断面做成拱形的铁氧体(ferrite)制磁芯(磁性体磁芯),全长都比感应加热线圈52的绕线区域长。此外,两侧的侧磁芯56是做成块形的铁氧体制磁芯(磁性体磁芯)。两侧的侧磁芯56连接在各拱形磁芯54的一端(图2中为下端),这些侧磁芯56覆盖在感应加热线圈52的绕线区域的外侧。
其中,拱形磁芯54例如在加热辊46长边方向的多个部位上隔开间隔固定配置。此外,侧磁芯56沿加热辊46的长边方向没有间隔地连续配置,它的全长对应于感应加热线圈52绕线区域的长度。这些磁芯54、56的配置例如按照感应加热线圈52的磁通密度(磁场强度)分布来确定,由于拱形磁芯54隔开一定间隔配置,所以侧磁芯56在没有配置拱形磁芯54的部位补足磁场的聚焦效果(focusing effect),使长边方向上的磁通密度分布(温度差)均匀。
在拱形磁芯54和侧磁芯56的外侧设置有例如图中没有表示的树脂制的磁芯架,利用该磁芯架支撑拱形磁芯54和侧磁芯56。磁芯架的材质也优选耐热树脂(例如PPS、PET、LCP)。
此外在图2的例子中,在加热辊46的内侧设置有热敏电阻62。热敏电阻62可以配置在加热辊46的主要因感应加热产生的发热量大的部位内侧。除此以外,在加热辊46的内侧配置有图中没有表示的温度控制器,也可以提高温度异常升高时的安全性。
[中心磁芯]
中心磁芯58(第二磁芯)是例如断面做成圆筒形的铁氧体制磁芯(磁性体磁芯)。中心磁芯58与加热辊46大体相同,具有相当于最大纸通过宽度的长度。虽然在图2未表示,但中心磁芯58与图中没有表示的驱动机构连接,并利用该驱动机构能够绕长边方向的轴线转动。此外关于驱动机构还将在后面叙述。
[屏蔽构件]
在中心磁芯58的外侧沿其外周面安装有屏蔽构件60。屏蔽构件60做成薄板形,整体弯成圆弧形。如图所示,屏蔽构件60可以埋入中心磁芯58的厚壁的部分中,还可以粘贴在中心磁芯58的外表面。例如利用硅类粘接剂来粘贴屏蔽构件60。通过屏蔽构件60与中心磁芯58一同转动,构成切换感应加热线圈52产生的磁场的路径(磁路)的路径切换构件。关于伴随中心磁芯58转动的磁路的切换将在后面叙述。
屏蔽构件60优选非磁性且导电性的构件,例如使用无氧铜等。屏蔽构件60利用贯通其表面的垂直的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产生逆磁场,消除交链磁通(interlinkage flux:垂直的贯通磁场)来进行屏蔽。此外通过利用导电性优良的材料,可以抑制因感应电流产生的焦耳热,可以有效地屏蔽磁场。为了提高导电性,有效的方法例如有:(1)尽量选择固有电阻小的材料,(2)增加构件的厚度等。具体地说,屏蔽构件60的板厚优选在0.5mm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1mm。
[磁调整构件]
除此以外,在IH线圈单元50中,以中心磁芯58和加热带48(加热辊46)之间为中心,在它的两侧扩展到感应加热线圈52和加热带48(加热辊46)之间的区域内,固定配置有磁调整构件90。并且,在中心磁芯58(屏蔽构件60)和磁调整构件90之间,要确保适当的间隙,以不妨碍中心磁芯58的转动。
图3是表示中心磁芯58、屏蔽构件60、感应加热线圈52和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如上所述,中心磁芯58与加热辊46都具有比最大纸通过宽度长的全长,与此相应,感应加热线圈52的绕线区域在中心磁芯58的长边方向也扩展到可以盖住中心磁芯58全长的范围。
另一方面,在中心磁芯58的长边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别配置屏蔽构件60,此外在中心磁芯58(或加热辊46)的长边方向上,磁调整构件90分别配置在它的两个端部上(图3中仅表示一个端部)。屏蔽构件60和磁调整构件90都配置在例如打印机1中使用的纸尺寸中最小纸通过宽度的外侧。
[磁调整构件的结构示例]
图4是表示磁调整构件90的结构示例的立体图。磁调整构件90主要有三个环形部分90A、90B、90C,这些环形部分90A、90B、90C都做成方环形。此外这三个环形部分90A、90B、90C不是分别独立的环,通过把它们相互连接,使磁调整构件90整体上具有一个环形结构。下面对磁调整构件90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磁调整构件90的长边方向一端的位置上有三个短边部分90a、90e和90i,并且在另一端的位置上也有三个短边部分90g、90C和90k。此外,在磁调整构件90的宽度方向(与长边垂直的方向)一个侧端的位置上有一个长边部分90d,并且在另一个侧端的位置上也有一个长边部分90j。
在磁调整构件90宽度方向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在中央的环形部分90A和与其邻接的环形部分90B之间具有两个长边部分90b、90f,并且在中央的环形部分90A和与其邻接的另外的环形部分90C之间也具有两个长边部分90l、90h。
[中央的环形部分]
中央的环形部分90A包括在长边方向成对的两个短边部分90a、90g,但这些短边部分90a、90g彼此之间在环形部分90A内相互不连接。即,在中央的环形部分90A中,长边部分90b、90l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一个短边部分90a的两端上,并沿长边方向延伸,相邻的环形部分90B的短边部分90c连接在一个长边部分90b的另一端上,另外相邻的环形部分90C的短边部分90k连接在另外的长边部分90l的另一端上。
中央的环形部分90A中,长边部分90f、90h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另一个短边部分90c的两端上,并沿长边方向上延伸,相邻的环形部分90B的短边部分90e连接在一个长边部分90f的另一端上,此外,另外的相邻的环形部分90C的短边部分90i连接在另一个长边部分90h的另一端上。因此,在环形部分90A内成对的短边部分90a、90g并不是通过其中相同的成对的长边部分90b、90f或长边部分90l、90h相互连接。
[两侧的环形部分]
此外,在与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相邻并位于其两侧的两个环形部分90B、90C中,对于一个环形部分90B,在其长边方向上成对的两个短边部分90c、90e之间通过靠近外侧的长边部分90d连接,其中一个短边部分90e通过靠近中央的一个长边部分90f连接在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短边部分90g上。此外,另一个短边部分90c通过靠近中央的另外的长边部分90b连接在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短边部分90a上。
同样,对于另一个环形部分90C,在其长边方向上成对的两个短边部分90i、90k之间通过靠近外侧的长边部分90j连接,其中一个短边部分90i通过靠近中央的一个长边部分90h连接在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短边部分90g上。此外,另一个短边部分90k通过靠近中央的另外的长边部分90l连接在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短边部分90a上。
[整体结构]
根据以上的连接关系,整个磁调整构件90例如以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短边部分90a为基点,通过从它的一端把长边部分90b、短边部分90c、长边部分90d、短边部分90e、长边部分90f、短边部分90g、长边部分90h、短边部分90i、长边部分90j、短边部分90k、长边部分90l顺序连接成列,整体形成环形的结构。此外,优选的是短边部分90a、90c、90e、90g、90i、90k和长边部分90b、90d、90f、90j、90l都由非磁性且导电性的金属线材(也可以是宽度窄的板材)制成,并在它的外表面上覆盖绝缘层。
此外,中央的环形部分90A包含的两个短边部分90a、90g做成沿中心磁芯58的外表面形状弯成圆弧形,两侧的环形部分90B、90C包含的短边部分90c、90e、90i、90k做成沿感应加热线圈52的内圆周面形状弯成圆弧形。这样在安装了磁调整构件90的状态下,可以很好地避免与中心磁芯58或感应加热线圈52的干扰。
[磁调整构件的功能]
图5A和图5B是用于说明磁调整构件90功能的模式图。在图5中,把磁调整构件90简化成金属丝模式,各环形部分90A、90B、90C的连接关系与图4相同。此外在图5中为了说明方便把各短边部分90a、90g、90c、90e、90i、90k表示成直线形。
[磁通通过时]
如图5A所示,假设磁调整构件90为金属丝模式的情况下,其结构是把一个大的环(环形件)在两个部位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扭转,从而形成如上所述的三个环形部分90A、90B、90C。
在这样的磁调整构件90中,如果磁通Φ1进入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内部(即,环面),则在该环形部分90A要产生使该磁通Φ1消除的电流i1(产生与磁通Φ1方向相反的消除磁通的感应电流)。同样,如果磁通Φ2、Φ2’分别进入与环形部分90A的两侧(左右)相邻的两个环形部分90B、90C的内部(环面),则在各环形部分90B、90C中也产生电流i2、i2’(产生与磁通Φ2、Φ2’方向相反的消除磁通的感应电流)。
此时,在两侧的环形部分90B、90C中分别产生的电流i2、i2’的方向相同,但在中央的环形部分90A中产生的电流i1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在满足以下的式(1)的情况下,流经磁调整构件90内部的电流(总和)为零。
|i1|=|i2|+|i2’|…(1)
此外,|i1|、|i2|、|i2’|分别表示电流(磁通势)的绝对值。
因此,在满足上述的式(1)的情况下,磁通Φ1、Φ2、Φ2’都不被消除,而可以直接通过各环形部分90A、90B、90C内。
[磁通被屏蔽时]
如图5B所示,考虑从上述的状态仅消除进入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磁通Φ1的情况(Φ1=0)。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央的环形部分90A中不产生电流(i1=0),流经磁调整构件90内部的电流仅为式(1)的右边(|i2|+|i2’|)。
因此,在消除了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磁通Φ1的情况下,在两侧的环形部分90B、90C中因电流i2、i2’消除了磁通Φ2、Φ2’,其结果使磁通Φ2、Φ2’分别被环形部分90B、90C屏蔽。
[小结]
由上所述,可以对磁调整构件90得出以下的结论:
(1)在满足Φ1=Φ2+Φ2’的关系式的情况下,在磁调整构件90内部产生的电流为0,磁调整构件90允许全部磁通Φ1、Φ2、Φ2’通过。在这种情况下,磁调整构件90对磁场没有任何影响。
(2)在从上述(1)的状态变成Φ1=0的情况下,由于在磁调整构件90内部流过i2+i2’的电流,所以磁调整构件90进行屏蔽不让磁通Φ2、Φ2’通过。在这种情况下,磁调整构件90在环形部分90B、90C的范围内发挥磁屏蔽效果。
根据以上的情况,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中采用了使进入磁调整构件90的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磁通Φ1(Wb)以及进入与其两侧相邻的两个环形部分90B、90C的磁通Φ2、Φ2’(Wb)满足以下的式(2)的结构和配置。
Φ1=Φ2+Φ2’…(2)
图6A和6B是表示上述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的第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6A所示,在纸尺寸最大的情况下,定影装置14伴随中心磁芯58的转动,使屏蔽构件60向磁路的外侧退避(退避位置)。这样,通过使屏蔽构件60退避,可以使满足上述式(2)的磁通Φ1、Φ2、Φ2’通过磁调整构件90。在这种情况下,在纸的最大纸通过宽度W3的整个区域中,上述的加热辊46进行感应加热。
如图6B所示,在纸尺寸为比最大纸通过宽度W3小的情况下,定影装置14伴随中心磁芯58的转动,使屏蔽构件60进入到磁路内(屏蔽位置)。这样,通过屏蔽构件60位于屏蔽位置上,屏蔽从中心磁芯58向加热辊46的磁通,可以成为如上所述的磁通Φ1=0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磁调整构件90整体屏蔽磁通,所以可以防止在加热辊46的两个端部过度升温。
图6A、6B是分别表示中心磁芯58和磁调整构件90的侧视图和仰视图。此外图中的中心磁芯58的外表面上画有网点。
中心磁芯58的全长大体与纸的最大通过宽度W3相等或者比它长。此时,屏蔽构件60在中心磁芯58的长边方向上被分割成两个,它们为相互对称的形状。各屏蔽构件60例如俯视或仰视为三角形,相当于三角形顶点的部分位于靠近中心磁芯58的中央。即,在靠近中心磁芯58中央的位置上,屏蔽构件6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最短,屏蔽构件6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从这里向中心磁芯58的两侧端逐渐增加。
此外,屏蔽构件60设置在与纸通过方向垂直的最小纸通过宽度W1的两个外侧,屏蔽构件60的极少部分设置在最小纸通过宽度W1的范围内。并且屏蔽构件60在中心磁芯58的两端到达比最大纸通过宽度W3稍靠外侧的位置。此外,最小纸通过宽度W1和最大纸通过宽度W3由打印机1可以印刷的最小尺寸或最大尺寸的纸来确定。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屏蔽构件60的长度占中心磁芯58的转动方向外表面一周的长度的比例沿中心磁芯58的轴线方向(长边方向)亦即纸通过宽度方向(与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而不同。此时,如果设屏蔽构件60的长度(Lc)占中心磁芯58外表面长度(L)的比例为覆盖率(=Lc/L),则覆盖率在中心磁芯58的内侧小,从内侧越向轴线方向的外侧(两端)越大。具体说,覆盖率在最小纸通过区域(最小纸通过宽度W1的范围)附近最小,相反在中心磁芯58的两端最大。
如上所述,按照纸的尺寸(纸通过宽度),使屏蔽构件60在退避位置和屏蔽位置之间移动,通过在各自的位置切换磁路径,可以实现部分抑制产生的磁通(使Φ1=0)。此时,按照纸的尺寸(纸通过宽度)使中心磁芯58的转动角(转动位移量)不同,越是大尺寸的纸磁屏蔽量越小,相反越是小尺寸的纸屏蔽量越大,由此可以防止加热辊46或加热带48的两端部分过度升温。图6中用箭头仅表示了绕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但也可以使中心磁芯58绕顺时针方向转动。此外,纸通过方向也可以与图6所示的方向相反。
[配置的第二个例子]
图7是表示有关磁调整构件90配置的第二个例子的图。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磁调整构件90在长边方向(纸的宽度方向)被分割。采用这种结构,进行磁屏蔽的磁调整构件90的数量和位置根据各纸通过宽度W1、W2、W3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在最小纸通过宽度W1的情况下,屏蔽构件60通过利用两侧各三个磁调整构件90屏蔽进入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磁通(Φ1=0),并使全部六个磁调整构件90在两侧发挥屏蔽磁通的效果。
在中间纸通过宽度W2的情况下,屏蔽构件60通过利用两端各两个磁调整构件90屏蔽进入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磁通(Φ1=0),并使四个磁调整构件90在两侧发挥屏蔽磁通的效果。
在最大纸通过宽度W3的情况下,屏蔽构件60移动到退避位置,产生满足式(2)的磁通Φ1、Φ2、Φ2’。
[驱动机构]
下面对使中心磁芯58绕轴线转动的机构进行说明,即对使屏蔽构件60在屏蔽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来切换磁路径的机构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中心磁芯58的驱动机构64的结构的侧视图。该驱动机构64利用减速机构68使例如步进式电动机66的转动减速,对驱动轴70进行驱动,使中心磁芯58转动。减速机构68例如使用蜗杆,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此外,为了检测中心磁芯58的转动角(距基准位置的转动位移量),在驱动轴70的端部设置有刻度盘72,光断续器74与刻度盘72组合。在图8中,由于磁调整构件90隐蔽在感应加热线圈52的内侧,所以在图中没有表示。
上述的驱动轴70连接在中心磁芯58的一个端部上,不贯通中心磁芯58的内部,支撑中心磁芯58。中心磁芯58的转动角例如根据对步进式电动机66施加的驱动脉冲数可以进行控制,为此在驱动机构64中设有控制电路(图中没有表示)。
控制电路例如可以由控制用IC、输入输出驱动器、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来自光断续器74的检测信号通过输入驱动器输入到控制用IC中,控制用IC根据它检测出当前中心磁芯58的转动角(位置)。
另一方面,向控制用IC通知来自图中没有表示的图像形成控制部的有关当前纸的尺寸的信息。控制用IC接受此信息,从半导体存储器(ROM)读出适合纸的尺寸的转动角的信息,并以一定的周期输出要达到该目标转动角的驱动脉冲。驱动脉冲通过输出驱动器施加在步进式电动机66上,步进式电动机66接受该驱动脉冲进行动作。控制步进式电动机66时,如果必需只检测基准位置,则也可以采用把刻度盘72作为指针构件,光断续器74在上述的基准位置检测指针构件的结构。
[动作示例]
图9A至图9C是表示伴随中心磁芯58的转动,定影装置14动作示例的图。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第一路径]
图9A表示伴随中心磁芯58的转动,使屏蔽构件60移动到退避位置情况下的定影装置14的动作示例。在这种情况下,感应加热线圈52产生的磁场中,其主要的磁路通过包括侧磁芯56、拱形磁芯54和中心磁芯58的第一路径(图中的粗实线),并且经由加热带48和加热辊46。此时在强磁性体的加热带48和加热辊46中产生涡电流,利用各材料所具有的固有电阻产生的焦耳热进行加热。此外,此时上述的磁通Φ1通过磁调整构件90的中央环形部分90A内。
在经由侧磁芯56、拱形磁芯54和中心磁芯58、并通过加热带48和加热辊46的磁路的内侧,例如产生要从拱形磁芯54漏出的近路(shortcut)磁通(图中的粗点划线),并通过这些磁调整构件90两侧的环形部分90B、90C。此时,上述磁通Φ2、Φ2’通过各环形部分90B、90C内。因此,不仅是通过主要的第一路径的磁通Φ1,而且除此以外漏磁Φ2、Φ2’也有助于发热,相应地也可以提高整个宽度加热时的发热效率。
[第二路径]
图9B表示把屏蔽构件60移动到屏蔽位置情况下的定影装置14的动作示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最小纸通过区域的外侧,屏蔽构件60位于磁路径上,所以在那里磁路径被切换到第二路径(图中的粗虚线),所述第二路径是从拱形磁芯54的端面出来,不通过中心磁芯58,到达加热带48和加热辊46。由此抑制在最小纸通过区域外侧的发热量,可以防止加热带48或加热辊46过度升温。
伴随图9A和图9B所示的定影装置14的动作,由感应加热线圈52把如下的磁场作用于安装了屏蔽构件60的中心磁芯58以及磁调整构件90的环形部分90A、90B、90C上。具体地说,如图9C所示,共同磁场区域E1作用于中心磁芯58、环形部分90B、90C,非共同磁场区域E2作用在环形部分90A上。当屏蔽构件60位于退避位置时,第一路径通过作用在中心磁芯58、环形部分90B、90C上的共同磁场区域E1和作用在环形部分90A上的非共同磁场区域E2。而当屏蔽构件60位于屏蔽位置时,第二路径仅通过作用在中心磁芯58、环形部分90B、90C上的共同磁场区域E1。换言之,第一路径通过非共同磁场区域E2,而第二路径不通过非共同磁场区域E2。
当第一路径通过共同磁场区域E1和非共同磁场区域E2时,加热带48上的规定区域被感应加热,在这种情况下,是加热带48上的对应于最大纸通过宽度W3的区域被感应加热。而当第二路径通过共同磁场区域E1时,加热带48上的缩小了所述规定区域的缩小区域被感应加热,在这种情况下,是加热带48上的对应于最小纸通过宽度W1的区域被感应加热。此外,在想要对加热带48上的对应于中间纸通过宽度W2的区域进行感应加热的情况下,通过使屏蔽构件60位于屏蔽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可以对所述区域进行感应加热。
[磁调整构件的功能]
在切换到第二路径的状态下,如图所示,通过磁调整构件90的中央的环形部分90A内的磁通为零(磁通Φ1=0)。此时,虽然在第二路径中也产生有要从拱形磁芯54漏出的弱磁通(在拱形磁芯54内侧小圈的虚线),但如上所述,磁调整构件90可以对通过第二路径的全部磁通Φ2、Φ2’产生屏蔽效果。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即使不过分增加屏蔽构件60的面积,也可以在纸非通过区域得到足够的磁屏蔽效果,从而可以比现有技术更有效地抑制加热带48或加热辊46的过度升温。
[总发热量和屏蔽效果的关系]
图10是表示定影装置14的总发热量和屏蔽效果的关系的图。图10中,左侧的纵轴表示作为加热带48和加热辊46总体发热量之和的总发热量(W),它对应于图中用菱形(◆)表示的点。由图可知,该总发热量越大,IH线圈单元50产生的发热效率越高。
此外,图10中右侧的纵轴表示对纸非通过区域的磁屏蔽效果(%),它对应于图中用方形(□)表示的点。当从第一路径(屏蔽构件60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转移到第二路径(屏蔽构件60位于屏蔽位置的状态)时,屏蔽效果是表示“端部的发热量相对于纸通过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发热量的比例”发生了多大变化的数值。由图可知,屏蔽效果的百分比越小,就越能有效地抑制端部区域的发热。
图10中的横轴的左侧表示“标准”状态,即,中心磁芯58只利用屏蔽构件60而没有安装磁调整构件90。中间表示增加了上述的磁调整构件90的状态,右侧表示使用了在理想条件下设计的磁调整构件的状态。
[标准状态时]
由图可知,在没有安装磁调整构件90的情况下,总发热量(◆点)位于高水平,屏蔽效果(□点)的百分比位于高水平,不太能够抑制端部区域的发热。
[增加了磁调整构件时]
而在安装了磁调整构件90的情况下,总发热量(◆点)仍然位于高水平,但屏蔽效果(□点)的百分比降低到低水平。因此,可以理解为如果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磁调整构件90,可以大幅度地抑制在IH线圈单元50的端部区域的发热。
[理想条件时]
此外,按照使用在理想条件下设计的磁调整构件的模拟结果,可以使总发热量(◆点)仍然保持在高水平,同时使屏蔽效果(□点)的百分比降低到相当低的水平。由此可知,通过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磁调整构件90的形状、大小、配置等设定为理想条件,可以既保证IH线圈单元50产生的总发热量,又能够充分地抑制在非加热区域中的过度升温。
以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为基础,还可以例举出以下的第二~第九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下面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组成部分,在图示中都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重复的说明。此外,在附图标记相同但材料等不同的情况下,进行了补充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和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说,将磁调整构件90的中央的环形部分90A配置在中心磁芯58和加热带48之间,将中央的环形部分90A两侧的环形部分90B、90C,配置在感应加热线圈52的外侧,即配置在拱形磁芯54和感应加热线圈52之间。此外在长边方向上,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可以采用上述的第一个例子(图6)或第二个例子(图7)。
即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切换到如上所述第一路径的状态下(屏蔽构件60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如果满足式(1),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磁调整构件90也可以使磁通顺利通过。此外,如果可以在切换到第二路径的状态下(屏蔽构件60位于屏蔽位置的状态)使通过中央的环形部分90A的磁通Φ1为0,则整个磁调整构件90能产生屏蔽磁通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不使用上述的加热带,而用定影辊45和加压辊44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定影辊45的外周表面上绕有例如与上述加热带相同的磁性体,利用感应加热线圈52对磁性体进行感应加热。在这种情况下,热敏电阻62设置在定影辊45的外侧,与磁性体层相对。
即使在这样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中,如图所示也可以使用磁调整构件90。同样在长边方向上,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也可以采用上述的第一个例子(图6)或第二个例子(图7)。
第四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加热辊46用非磁性金属(例如SUS:不锈钢)材料制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中心磁芯58配置在加热辊46的内部。此外,在中央连接拱形磁芯54,中间磁芯55设置在拱形磁芯54的下部。
在加热辊46为非磁性金属的情况下,利用感应加热线圈52产生的磁场通过侧磁芯56、拱形磁芯54和中间磁芯55,贯通加热辊46到达内部的中心磁芯58。加热带48利用贯通磁场被感应加热。
如图13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果使屏蔽构件60离开中间磁芯55,则处于切换到第一路径的状态(退避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屏蔽构件60不产生磁屏蔽效果,在最大纸通过区域加热带48被感应加热。另一方面,如果把屏蔽构件60移动到与中间磁芯55相对的位置(屏蔽位置),则磁路径被切换到第二路径,可以抑制在纸通过区域的外侧过度升温。
即使在这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中,通过把磁调整构件90配置在例如中间磁芯55和加热带48之间,并且配置在感应加热线圈52和加热带48之间,也可以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同样,在长边方向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也可以使用上述的第一个例子(图6)或第二个例子(图7)中的某一个。
第五实施方式
图1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该第五实施方式中,IH线圈单元50为所谓的内包IH型。具体说,加热辊46由比较大直径(例如40mm)的非磁性金属(例如SUS)构成。在加热辊46的内部装有感应加热线圈52和中心磁芯58。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不同,在加热辊46的外侧未设置拱形磁芯54和侧磁芯56。在加热辊46的表面上形成脱模层(PFA聚四氟乙烯)。而且,加压辊44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单元的加压辊44相同。
在第五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包IH中,由感应加热线圈52产生的磁场在加热辊46内部利用中心磁芯58引导,对加热辊46进行感应加热。并且,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如果使屏蔽构件60离开感应加热线圈52,则成为切换到第一路径的状态(退避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产生磁屏蔽效果,在最大纸通过区域加热带48被感应加热。另一方面,如果把屏蔽构件60移动到靠近感应加热线圈52的位置(屏蔽位置),则磁路径被切换到第二路径,可以抑制在纸通过区域的外侧过度升温。
即使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中,也可以如图所示把磁调整构件90固定配置在加热辊46的内圆周面和感应加热线圈52之间。同样,在长边方向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也可以采用上述的第一个例子(图6)或第二个例子(图7)。
第六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在该第六实施方式中,不是在加热带48的圆弧形的位置,而是在加热辊46和定影辊45之间的平面形的位置上进行感应加热。在这种情况下也一样,使中心磁芯58转动,可以切换磁路径。并且,磁调整构件90如果切换到第一路径,则可以使磁通顺利通过,如果切换到第二路径,则可以产生屏蔽磁通的效果。
磁调整构件90是仅把中央的环形部分90A弯曲的形状,两侧的环形部分90B、90C是没有弯曲的平面形。这样的磁调整构件90例如固定设置在感应加热线圈52和加热带48之间。同样在长边方向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也可以使用上述的第一个例子(图6)或第二个例子(图7)中的任何一个。
第七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该第七实施方式是不用中心磁芯58而仅使屏蔽构件60移动来切换磁路径的结构。所述拱形磁芯54在两侧相互连接,屏蔽构件60沿拱形磁芯54的内表面向图中的箭头方向移动。此外在长边方向上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也可以使用上述的第一个例子(图6)或第二个例子(图7)中的任何一个。
图中没有特别表示,但第七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驱动机构,利用该驱动机构可以使屏蔽构件60在与加热辊46的转动中心相同的中心点周围移动。
[第一路径]
如图1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如果使屏蔽构件60在从感应加热线圈52的绕线中心1偏离的位置,移动到拱形磁芯54和感应加热线圈52之间的退避位置,则第七实施方式中变成切换到第一路径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磁通从拱形磁芯54的中央位置沿绕线中心1到达加热带48和加热辊46。此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磁调整构件90使磁通顺利地通过。
如图16中双点划线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不仅可以把磁调整构件90配置在感应加热线圈52的外侧,也可以配置在感应加热线圈52的内侧。
[第二路径]
另一方面如图16中的实线所示,如果屏蔽构件60位于感应加热线圈52的绕线中心1的线上,则成为从第一路径切换到第二路径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进入到磁调整构件90的中央的环形部分90A中的磁通Φ1为0,所以可以利用整个磁调整构件90屏蔽磁通。
第八实施方式
图17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结构示例的局部纵剖面图。图17中表示的定影装置14仅把IH线圈单元50的部分放大。下面围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另外的连接磁芯57配置在中心磁芯58的外侧,该连接磁芯57把两侧的拱形磁芯54相互连接。此外,两侧的拱形磁芯54中的一个(图中的右侧)的一端在中心磁芯58侧面大体弯成直角,该弯曲部通过感应加热线圈52的内侧,一直延伸到加热带48和加热辊46附近。
因此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拱形磁芯54设置了弯曲部,中心磁芯58的转动中心位于相对于加热辊46的转动中心向一侧(图中的左侧)偏离(图中F)的位置。此外在中心磁芯58的圆周方向大体一半设置有屏蔽构件60。
如第七实施方式中所示,磁调整构件90不仅配置在感应加热线圈52的外侧,也配置在内侧。此时,拱形磁芯54的弯曲部例如配置在贯通磁调整构件90单侧环形部分90C的位置上。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使中心磁芯58转动,可以在第一路径第二路径之间进行切换。特别是按照第八实施方式的结构,通过在拱形磁芯54上设置弯曲部,可以提高切换到第二路径的情况下的磁耦合度。此外,在拱形磁芯54的内表面上例如粘接有另外的屏蔽构件61,该屏蔽构件61有助于屏蔽来自拱形磁芯54的漏磁。
因此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从第一路径切换到第二路径的情况下,由于可以可靠地使磁通Φ2、Φ2’朝向磁调整构件90两侧的环形部分90B、90C,所以在那里可以可靠地产生屏蔽效果。此外,在长边方向上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也可以使用上述的第一个例子(图6)或第二个例子(图7)中的任何一个。
图17中表示了在一个拱形磁芯54上设置弯曲部的例子,但也可以在两个拱形磁芯54上都设置弯曲部。
第九实施方式
图18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4结构示例的纵剖面图。下面围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很大的不同在于把屏蔽构件60做成环形。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磁调整构件90是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同,分别设置在感应加热线圈52的外侧和内侧。并且在拱形磁芯54的内表面上,粘接另外的屏蔽构件61,利用该屏蔽构件61屏蔽从拱形磁芯54的漏磁。屏蔽构件61从两侧的拱形磁芯54一直延伸到中心磁芯58的外侧(图中的上方),并在该位置相互连接。
[环形的屏蔽构件]
图19是表示环形的屏蔽构件60的结构示例的立体图(中心磁芯58在图中没有表示)。环形的屏蔽构件60整体做成滚筒形。即,在该结构示例中,屏蔽构件60在长边方向的两端位置上有一对环部60c,该一对环部60c之间用三根直线部60a连接。直线部60a配置成在环部60c的圆周方向隔开一定间隔。在环形结构示例中,屏蔽构件60分别配置在中心磁芯58的一个端部(最小纸通过区域的外侧)和另一个端部。
在这种结构的屏蔽构件60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三个环形部分。即,在圆周方向上利用相邻的两根直线部60a和连接它们的环部60c形成一个环形部分,所以屏蔽构件60整体有三个环形部分。
[磁路径切换的原理]
图20A、20B、20C是用于说明利用环形的屏蔽构件60切换磁路径的原理的原理图。在图20中,屏蔽构件60被简化成简单的金属丝模式,都仅表示了一个环形部分。
如图20A所示,如果在环形的屏蔽构件60上产生垂直地(向一个方向)贯通其环面(假想的平面)的贯通磁场(交链磁通),则由此在屏蔽构件60的圆周方向产生感应电流。于是因电磁感应产生与贯通磁场相反方向的磁场(逆磁场),所以它们互相抵消,消除磁场。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利用该消除磁场效果,实现向第二路径的切换。
如图20B上层所示,在环形的屏蔽构件60上产生沿双方向贯通其环面的贯通磁场,此时交链磁通的总和大约相抵为0(±0)。在这种情况下,在屏蔽构件60中几乎不产生感应电流。因此屏蔽构件60几乎不发挥消除磁场的效果,向双方向的磁场不被屏蔽,通过屏蔽构件60。这与下层所示的、磁场沿U形折返方向通过屏蔽构件60内侧的情况相同。此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屏蔽构件60退避到磁场向哪个方向也不贯通磁屏蔽构件60的位置上,可以使磁场通过,实现向第一路径的切换。
如图20C所示,是在环形的屏蔽构件60上产生与其环面大体平行的磁场(交链磁通)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在屏蔽构件60中几乎不产生感应电流,因此也不产生消除磁场的效果。该方法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采用,但这是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主要的退避方法。但要在感应加热线圈52的周围得到这样的磁场环境,需要使屏蔽构件60产生大的位移,因此可动空间需增大。
如上所述,通过使环形的屏蔽构件60与中心磁芯58一起转动,可以改变图20A所示的状态和图20B所示的状态。因此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之间进行切换。
[第一路径]
具体说,如图18所示,在使屏蔽构件60的一个直线部60a在绕线中心1上最靠近加热带48和加热辊46的状态下,把该直线部60a夹在中间、在两侧形成的两个环部分相对于磁场成为图20B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磁通不被屏蔽构件60屏蔽,从拱形磁芯54通过中心磁芯58直接到达加热带48和加热辊46,所以由此可以实现向第一路径的切换。
[第二路径]
如果从图18所示的状态使中心磁芯58向一个方向转动60度,则两个直线部60a把绕线中心1夹在中间,在两侧上成为一对,这些直线部60a所包围的环形部分位于大体垂直于绕线中心1的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环部分相对于磁场成为图20A的状态,所以磁通被屏蔽构件60屏蔽。因此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可以实现向第二路径的切换。此外,关于磁调整构件90的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环形的屏蔽构件的结构示例2]
图21是表示环形的屏蔽构件60的结构示例2的立体图(中心磁芯58在图中没有表示)。结构示例2的屏蔽构件60是把最初的结构示例发展后的方式。即,在结构示例2中,屏蔽构件60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上具有开孔形状的圆盘60A,除此以外,在长边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具有相同形状的圆盘60B。接着该圆盘60B,屏蔽构件60在长边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具有开孔形状的大约三分之二圆的圆盘60C,在另一端上具有开孔形状的大约三分之一圆的圆盘60D。
在这四块圆盘60A~60D中,三块圆盘60A、60B、60C相互通过三根直线部60a连接。并且,剩余的在另一端上的圆盘60D与相邻的圆盘60C通过两根直线部60a连接。
在采用该结构示例2的情况下,磁调整构件90的配置采用在长边方向上被分割的方式(图7),在圆盘60A和圆盘60B之间、圆盘60B和圆盘60C之间、圆盘60C和圆盘60D之间分别配置磁调整构件90。
图22A~22D是表示把结构示例2的屏蔽构件60安装在中心磁芯58上的状态的图。图22A相当于中心磁芯58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图22B、22C、22D分别相当于图22A的B-B断面、C-C断面、D-D断面。
如图22A所示,结构示例2的屏蔽构件60也设置在中心磁芯58的长边方向上的端部。此时,远离最小纸通过区域的圆盘60A位于与最大纸尺寸P1(例如A3、A4横向)对应的位置,下一个圆盘60B位于与中间纸尺寸P2(例如B4横向)对应的位置,再下一个圆盘60C位于与中小纸尺寸P3(例如B4)对应的位置。最小纸通过区域附近的圆盘60D位于与最小纸尺寸P4(例如A5横向)对应的位置。
如图22B所示,圆盘60A、60B做成如上所述的开孔形状。
如图22C所示,圆盘60C是如上所述的大约三分之二圆的开孔形状。
如图22D所示,圆盘60D是如上所述的大约三分之一圆的开孔形状。
[结构示例2的动作示例]
下面对使用结构示例2的屏蔽构件60情况下的动作示例进行说明。从图23到图28是顺序表示使用结构示例2的屏蔽构件60的六个动作示例的立体图。在各图中用粗线表示的箭头表示产生的感应电流或通过的磁场。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全面屏蔽(0°)]
首先图23是表示利用屏蔽构件60进行全面屏蔽(在整个面磁通Φ1=0)时的动作示例的立体图。在各动作示例中,设想在从上向下贯通屏蔽构件60的方向上产生磁场。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图23所示的全面屏蔽的状态为0°,并利用从此开始的转动角度表示屏蔽构件60的位移量。
如果使屏蔽构件60移动到圆盘60D位于下方的转动角度(0°),则可以在屏蔽构件60的长边方向的整个面上发挥磁屏蔽效果(磁通Φ1=0)。即,由位于一端的圆盘60A、位于另一端的圆盘60D以及连接它们的直线部60a形成最大的环形部分,可以利用该整个环形部分进行磁屏蔽(磁通Φ1=0)。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两个端部各三个磁调整构件90整体对磁通进行屏蔽,所以能够对应最小纸尺寸P4防止加热带48或加热辊46过热。
[无屏蔽(60°)]
图24是表示使屏蔽构件60从图23的状态绕顺时针方向转动60°时的动作示例的立体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直线部60a位于感应加热线圈52的中心线上(图20A的状态),所以处于被切换到第一路径的状态(屏蔽构件60处于退避位置),不产生磁屏蔽效果。
[中小纸尺寸屏蔽(120°)]
图25是表示使屏蔽构件60从图23的状态绕顺时针方向转动120°时的动作示例的立体图。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在圆盘60A和圆盘60C之间形成的一个环形部分,可以发挥磁屏蔽的效果,可以仅把长边方向的一部分切换到第一路径。在该动作示例中,例如能够对应中小纸尺寸P3防止加热带48或加热辊46过热。
[无屏蔽(180°)]
图26是表示使屏蔽构件60从图23的状态绕顺时针方向转动180°时的动作示例的立体图。在这种情况下,与图24相同,由于直线部60a位于感应加热线圈52的中心线上(图20A的状态),所以处于切换到第一路径的状态(屏蔽构件60位于退避位置),不产生磁屏蔽的效果。
[中间纸尺寸屏蔽(240°)]
图27是表示使屏蔽构件60从图23的状态绕顺时针方向转动240°时的动作示例的立体图。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在圆盘60A和圆盘60B之间形成的一个环形部分,可以发挥磁屏蔽的效果,可以仅把长边方向的一部分切换到第一路径。在该动作示例中,例如能够对应中间纸尺寸P2防止加热带48或加热辊46过热。[无屏蔽(300°)]
图28是表示使屏蔽构件60从图23的状态绕顺时针方向转动300°时的动作示例的立体图。在这种情况下,与图24、图26相同,由于直线部60a位于感应加热线圈52的中心线上(图20A的状态),所以成为切换到第一路径的状态(屏蔽构件60位于退避位置),不产生磁屏蔽的效果。此外在无屏蔽(60°、180°、300°)的情况下,能够对应最大纸尺寸P1,对加热带48或加热辊46进行感应加热。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中心磁芯58的断面形状不限于圆筒,也可以是圆柱或多边形。此外,屏蔽构件60俯视的形状不限于是三角形,也可以是梯形。
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列举的磁调整构件90的环形形状和大小、分割的个数等都不过是例子,并不受某一个实施方式的特别限制。
除此以外,包括拱形磁芯54或侧磁芯56的各部分的具体方式也不限于图示的方式,可以适当改变。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形成调色剂图像,并把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上;
定影装置,具有加热构件和加压构件,并把所述纸夹在所述加热构件和所述加压构件之间进行输送,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纸上;其中,
所述定影装置还具有:
线圈,沿所述加热构件的外表面配置,用于产生磁场;
磁性体磁芯,隔着所述线圈配置在与所述加热构件相反的一侧,在与所述加热构件之间形成磁路;其中,所述磁路包括对所述加热构件的规定区域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一路径以及仅对缩小所述规定区域的缩小区域进行感应加热的第二路径,所述磁场包括让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通过的共同磁场区域以及仅让所述第一路径通过的非共同磁场区域;
路径切换构件,把所述磁路在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之间进行切换;以及
磁调整构件,至少与所述非共同磁场区域对应配置,当由所述路径切换构件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一路径时,所述磁调整构件在所述非共同磁场区域内允许从所述磁性体磁芯向所述加热构件的磁通通过,当由所述路径切换构件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二路径时,所述磁调整构件在所述非共同磁场区域内抑制所述磁通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调整构件具有多个环形部分,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以在与所述磁通的前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邻的状态相互连接,
所述多个环形部分构成为,当通过所述路径切换构件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一路径时,由贯通所述多个环形部分的所述磁通产生的感应电流分别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流经相邻的所述多个环形部分,
所述路径切换构件当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二路径时,使贯通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中的部分环形部分的所述磁通的量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环形部分是通过把由导电性线材制成的一个环在多个部位向相互不同的方向扭转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中,一部分环形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路径上,与所述一部分环形部分相邻的其它环形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路径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体磁芯具有:一对第一磁芯,配置在所述线圈的绕线中心两侧;以及第二磁芯,配置在所述第一磁芯之间,形成通过所述线圈的绕线中心到达所述加热构件的所述磁路;
所述路径切换构件当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一路径时,使所述磁通沿所述线圈的绕线中心从所述第二磁芯到所述加热构件通过,所述路径切换构件当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二路径时,使所述磁通在从所述线圈的所述绕线中心错开的位置从所述第一磁芯向所述加热构件通过,
所述磁调整构件的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中,一部分环形部分配置在通过所述线圈的所述绕线中心的所述第一路径上,并且其它的环形部分在所述一部分环形部分的两侧位置上配置在所述第二路径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环形部分中,一个环形部分配置在通过所述线圈的所述绕线中心的所述第一路径上,并且两个环形部分在所述一个环形部分的两侧位置上配置在所述第二路径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构件在与所述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纸宽度方向上,沿与最大宽度的纸相对应的最大纸通过区域,被所述线圈感应加热,
所述磁调整构件在沿所述纸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加热构件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最大纸通过区域小的纸通过区域的外侧,其中,所述比最大纸通过区域小的纸通过区域对应于宽度比最大宽度小的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调整构件在所述加热构件的所述长边方向上,根据多种纸尺寸被分割成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磁芯具有圆筒形的断面,并且能绕该第二磁芯的轴线转动,
所述路径切换构件是由非磁性且高导电材料制成的板状的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磁芯的外圆周面上,
通过使所述第二磁芯转动,使所述屏蔽构件移动到离开所述磁路的位置,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一路径;通过使所述第二磁芯转动,使所述屏蔽构件移动到所述磁路上,把所述磁路切换到所述第二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设在所述第二磁芯的转动方向上,所述屏蔽构件占该第二磁芯的外周长度的比例为覆盖率时,该覆盖率在与所述纸的输送方向垂直的纸宽度方向上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纸宽度方向上,所述覆盖率越朝向外侧越增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切换构件具有由非磁性金属制成的环形框架和由所述框架限定的环面,其中,通过把所述环面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磁路进行切换,使所述磁路在所述第一路径和所述第二路径之间进行切换。
CN2009102046117A 2008-10-28 2009-10-20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70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6677 2008-10-28
JP2008276677A JP5342850B2 (ja) 2008-10-28 2008-10-28 定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7055A true CN101727055A (zh) 2010-06-09
CN101727055B CN101727055B (zh) 2012-06-13

Family

ID=42117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461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7055B (zh) 2008-10-28 2009-10-20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63170B2 (zh)
JP (1) JP5342850B2 (zh)
CN (1) CN1017270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78072B2 (en) * 2008-01-07 2011-12-13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an induction heater and a shield located between two sections of a core of the induction heater
JP5175648B2 (ja) * 2008-07-30 2013-04-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37056A (ja) * 2011-08-04 2013-02-21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6039288B2 (ja) * 2012-07-30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221238B2 (ja) * 2013-01-21 2017-11-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07931C2 (de) 1993-03-10 1996-02-01 Nitto Kogyo Kk Fixiervorrichtung für ein elektrofotografisches Gerät
JP3527442B2 (ja) * 1999-10-27 2004-05-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24082C (zh) * 2002-03-11 2009-08-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利用电磁感应的加热装置和热定影器
JP4264086B2 (ja) * 2003-10-17 2009-05-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353419B2 (ja) * 2004-02-12 2009-10-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45779A (ja) * 2004-11-18 2006-06-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定着装置
JP4721331B2 (ja) * 2004-12-16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9332A (ja) * 2006-01-26 2007-08-0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78072B2 (en) * 2008-01-07 2011-12-13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an induction heater and a shield located between two sections of a core of the induction heater
US7835680B2 (en) * 2008-01-07 2010-11-16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duction heating coil unit and a magnetism adjusting member with a closed frame shape
JP5091725B2 (ja) * 2008-03-07 2012-12-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37402A (ja) * 2008-03-28 2009-10-1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7995958B2 (en) * 2008-03-28 2011-08-0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38386B2 (ja) * 2008-07-18 2013-07-1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75648B2 (ja) * 2008-07-30 2013-04-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75657B2 (ja) * 2008-08-25 2013-04-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6218B2 (ja) * 2009-04-24 2014-01-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84859B2 (ja) * 2009-04-24 2013-09-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75605B2 (ja) * 2010-03-08 2014-08-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07560A (ja) 2010-05-13
JP5342850B2 (ja) 2013-11-13
CN101727055B (zh) 2012-06-13
US20100104334A1 (en) 2010-04-29
US8463170B2 (en) 2013-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964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4616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61257B (zh) 定影单元及具有该定影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2679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3013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872148B (zh) 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04017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72705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0164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4616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8272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397647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2407A (ja) 磁性棒体、該磁性棒体の製造方法、該磁性棒体が組み込まれた定着ユニット及び該定着ユニットが備えるセンタコアの製造方法
JP5232707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88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01735B2 (ja) 定着装置
JP523873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5252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31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