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2731A - 喷墨记录头和喷墨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头和喷墨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2731A
CN101722731A CN200910180797A CN200910180797A CN101722731A CN 101722731 A CN101722731 A CN 101722731A CN 200910180797 A CN200910180797 A CN 200910180797A CN 200910180797 A CN200910180797 A CN 200910180797A CN 101722731 A CN101722731 A CN 101722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gravity
center
electric transducer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80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2731B (zh
Inventor
永田真吾
安间弘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722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2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2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27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016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 B41J2/14032Structure of the pressure chamber
    • B41J2/1404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016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 B41J2002/14185Structure of bubble jet print h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eater and the nozz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喷墨记录头和喷墨记录方法。一种设备包括喷嘴和墨流路。每个喷嘴均包括压力室、墨喷射口和墨流路,压力室容纳向墨施加喷射能的设置于基板的电热换能器,墨喷射口面对电热换能器,墨沿着墨流路被供给至压力室。墨供给口被设置于基板,并且与墨流路连通。电热换能器的重心和墨供给口之间的距离在彼此相邻的喷嘴之间是不同的。在至少一个喷嘴中,墨喷射口的重心沿朝向墨供给口的方向从电热换能器的重心移位随着所述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的量。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头和喷墨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头,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过朝向记录介质喷射墨来执行记录操作的记录头。
背景技术
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喷墨记录头的喷嘴截面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5A是透过孔板观察的喷嘴截面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5B是沿线VB-VB截取的图5A的剖面图。
图5A和图5B所示的喷墨记录头包括墨供给口305和公共液室304,墨通过墨供给口305被供给至墨流路303,公共液室304与墨供给口305连通。产生墨气泡(bubble of ink)以喷射墨的电热换能器(electrothermal transducer)300和其中设置有电热换能器300的压力室302被布置在公共液室304的两侧。压力室302和电热换能器300被定位成使每个压力室302的重心与对应的电热换能器300的重心一致。墨流路303被设置在公共液室304和压力室302之间,并且墨喷射口301被设置在墨喷射口301面对对应的电热换能器300的位置。
在该喷墨记录头中,彼此相邻的墨喷射口301的位置和电热换能器300的位置在打印方向(滑架移动方向)上彼此移位与滑架在各个驱动块(driving block)被驱动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的距离对应的量。由于彼此相邻的电热换能器300不同时被驱动,因此能够减小所谓的串扰(crosswalk)。
为了简化说明,图5A示出如下喷墨记录头,在该喷墨记录头中,喷嘴被分配给四个驱动块,并且墨喷射口301在打印方向上的布置位置以四个喷嘴为周期循环变化。如果从首先被驱动的驱动块起以升序对驱动块进行编号,则在图5A的示例中,右上墨喷射口301被分配给驱动块1。右上墨喷射口301左侧的墨喷射口301被分配给驱动块2,下一个墨喷射口301被分配给驱动块3,再下一个墨喷射口301被分配给驱动块4。在上述结构中,以升序的方式顺次驱动驱动块1至4,以使各个墨喷射口301喷射墨滴。因此,如此喷射的墨滴以一条直线落在记录介质上。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238904号公报中描述了墨喷射口的位置和电热换能器的位置在打印方向(滑架移动方向)上彼此移位的上述结构。
在上述喷墨记录头中,重要的是,沿大体上垂直于电热换能器的方向喷射墨,并且维持喷射墨的方式。如果不能维持沿大体上垂直于电热换能器的方向喷射墨的方式,则与主墨滴一起产生的小墨滴(伴生墨滴(satellite droplet))与墨喷射口的壁面碰撞,并且聚积在接近墨喷射口的区域。然后,当聚积在墨喷射口的表面上的墨的体积达到一定体积时,聚积的墨干涉从墨喷射口喷射的墨,并且影响墨喷射状态。
为了避免此种情况,日本特开2002-24876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墨喷射口的重心与电热换能器的重心错开的结构。图6A和图6B示出墨喷射口的重心与电热换能器的重心错开的喷嘴截面的一部分。图6A是透过孔板观察的喷嘴截面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6B是沿线VIB-VIB截取的图6A的剖面图。在图6A和图6B中,墨流路403的中心线位于从电热换能器400的中心线错开的位置处。另外,墨喷射口401的重心沿远离墨供给口405的方向从电热换能器400的重心错开。根据日本特开2002-248768号公报,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在接近墨喷射口的区域内的墨聚积。
本发明的发明人已在彼此相邻的喷嘴中的公共液室和电热换能器之间的距离彼此不同的结构中以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不同错开量进行了试验。结果,发明人新发现由上述墨聚积所产生的打印缺陷的发生状态根据墨供给口和电热换能器之间的距离而变化。利用彼此相邻并且墨供给口和电热换能器之间的距离彼此不同的喷嘴A和B来进行试验。结果,当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被设定成某一值时,喷嘴A和B任意一个均不发生打印缺陷。然而,当错开量被设定为另一值时,仅在喷嘴B中发生打印缺陷。另外,当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在某一值以上时,墨喷射特性大幅变化,并且发生除墨聚积之外的原因引起的打印缺陷。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一种设备或喷墨记录头,其包括多个喷嘴和墨供给口,每个喷嘴均包括压力室、墨喷射口和墨流路,压力室容纳向墨施加喷射能的设置于基板的电热换能器,墨喷射口与电热换能器相面对,墨沿墨流路被供给至压力室;墨供给口被设置于基板,墨供给口与墨流路连通。电热换能器的重心和墨供给口之间的距离在彼此相邻的喷嘴之间是不同的;或者由电热换能器在墨中产生的气泡消失所需的时间在彼此相邻的喷嘴之间是不同的。在至少一个喷嘴中,墨喷射口的重心沿朝向墨供给口的方向从电热换能器的重心移位一定量。该一定量随着所述距离或所述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根据本发明,一种喷墨记录方法,其用于通过根据本发明的上述设备喷射墨来执行记录操作,该方法包括:使由电热换能器在墨中产生的气泡在不与外界空气连通的情况下消失。
从下面参照附图对典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头的喷嘴截面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喷墨记录头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喷墨记录头的喷嘴截面的示意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喷墨记录头的喷嘴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头的喷嘴截面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操作的评价结果的图表。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气泡消失的方式的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根据比较例的气泡消失的方式的示意剖面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气泡消失的方式的示意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对作为本发明的应用示例的喷墨记录操作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操作,例如制造生物芯片或印刷电子电路的操作等。
液体喷射头可以被安装至例如打印机、复印机、具有通信系统的传真机和包括打印机单元的文字处理器,或者组合各种处理装置的工业记录设备等设备。液体喷射头可以被用于例如制造生物芯片、印刷电子电路或以雾状喷射药物等的操作。
例如在液体喷射头被用于记录操作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对纸、纱、纤维、布帛、皮革、金属、塑料、玻璃、木材和陶瓷等各种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操作。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记录”不仅指形成有意义的例如文字和符号等图像的操作,而且还指形成没有意义的例如图案等图像的操作。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至图4是示出可应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头的图。将参照图2至图4对喷墨记录头的组成部件进行说明。
1.喷墨记录头
喷墨记录头H1000是包括电热换能器的记录头,该电热换能器根据电信号产生用于使墨膜沸腾的喷射能。另外,喷墨记录头H1000是所谓的侧射式(side-shooter)记录头,在该侧射式记录头中,电热换能器和喷射墨滴的喷射口被配置成相互面对。
喷墨记录头H1000喷射墨(即黑色墨)。如图3所示,喷墨记录头H1000包括记录元件基板H1100、电配线带H1300、墨供给保持器H1500、过滤器H1700和墨吸收体H1600。喷墨记录头H1000还包括盖构件H1900和密封构件H1800。在保护带(未示出)贴附至喷墨记录头H1000的表面以覆盖形成于记录元件基板H1100的喷射口的状态下,运送上述盒式(cartridgetype)喷墨记录头H1000。
2.喷墨记录头在喷墨记录设备中的安装
如图2所示,喷墨记录头H1000设置有安装引导部H1560,该安装引导部用于将喷墨记录头H1000的主体引导至滑架中的安装位置。喷墨记录头H1000还设置有接合部H1930和抵接部H1570,该接合部H1930用于通过利用头设定杆(head setlever)将喷墨记录头H1000固定至滑架,该抵接部H1570用于将喷墨记录头H1000在X方向(滑架扫描方向)上定位于滑架中的预定安装位置。喷墨记录头H1000还设置有抵接部H1580和抵接部H1590,抵接部H1580和抵接部H1590分别用于在Y方向(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和Z方向(墨喷射方向)上定位喷墨记录头H1000。由上述抵接部来定位喷墨记录头H1000,从而能够可靠地获得设置于电配线带H1300的外部信号输入端子H1302和设置于滑架中的电连接部之间的电连接。
3.喷墨记录设备
现在将对可以安装上述盒式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进行说明。图4示出可以安装根据本发明的喷墨记录头的记录设备的示例。
在图4所示的记录设备中,图2所示的喷墨记录头H1000以可更换的方式定位于滑架102。滑架102包括电连接部,该电连接部用于通过设置于喷墨记录头H1000的外部信号输入端子将驱动信号传输至各喷射部。
滑架102以使滑架102能够沿着设置于记录设备的主体中的引导轴103往复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引导轴103在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由包括电动机带轮(pulley)105、从动带轮106和同步带107的驱动机构来驱动滑架102,并且由主扫描电动机104驱动该驱动机构。控制滑架102的位置和移动。原始位置传感器130被设置于滑架102。相应地,在滑架102上的原始位置传感器130经过遮蔽板136时,能够检测到滑架102的位置。
例如打印片材或薄塑料板等记录介质108从自动片材供给器(ASF)132一次供给一张。通过由片材供给电动机135驱动齿轮而使拾取辊131转动,来供给记录介质108。通过输送辊109的转动输送如此供给的记录介质108(副扫描)经过记录介质108面对喷墨记录头H1000的喷射口面的位置(打印部)。由通过LF(Line Feed,换行)电动机134的转动驱动的齿轮来使输送辊109转动。此时,当记录介质108经过纸端传感器133时,执行是否已供给记录介质108的判断以及记录介质108的前端位置的确定。纸端传感器133还被用于检测记录介质108的后端的实际位置,并且基于后端的实际位置确定当前记录位置。
由台板(未示出)支撑记录介质108的背面,从而使记录介质108在打印部形成平坦的打印面。在这种情况下,安装于滑架102的喷墨记录头H1000被保持成使得喷墨记录头的喷射口面从滑架102向下突出并且在两对输送辊之间的区域内与记录介质108平行。
喷墨记录头H1000以配置喷射口的方向与滑架102的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式被安装于滑架102。喷墨记录头H1000通过从喷射口喷射墨来执行记录操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改变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并且确定由墨供给口和电热换能器之间的距离相互不同的喷嘴所引起的打印缺陷的发生状态。
图7是示出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头的喷嘴截面的示意图。根据本发明,每个喷嘴包括墨流路503、压力室502和墨喷射口501。
图7所示的喷墨记录头包括与墨供给口505连通的公共液室504。产生墨气泡以喷射墨的电热换能器500和其中设置电热换能器500的压力室502被布置在公共液室504的两侧。在图7中,为了简化说明起见,仅仅示出了在公共液室504一侧的喷嘴。压力室502和电热换能器500被定位成使每个压力室502的重心与对应的电热换能器500的重心一致。墨流路503被设置在公共液室504和压力室502之间,墨喷射口501被设置于墨喷射口501面对对应的电热换能器500的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从各个墨喷射口喷射出的墨滴的体积大体上彼此相等。
在该喷墨记录头中,彼此相邻的墨喷射口501的位置和电热换能器500的位置在打印方向(滑架移动方向)上相互移位与滑架在各个驱动块被驱动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的距离对应的错开量。换言之,墨供给口和每个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距离L在彼此相邻的喷嘴之间不同。在下面的说明中,距离L被定义为每个电热换能器的重心和墨供给口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多种距离L。更具体地,设定16种距离L。然而,为了简化起见,图7中仅示出4种距离L。
如上所述,墨喷射口的位置和电热换能器的位置在打印方向上移位与滑架在各个驱动块被驱动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的距离对应的错开量。相应地,从墨喷射口喷射出的墨滴以直线形式落在记录介质上。每个墨流路503包括窄部和宽部,并且窄部和宽部的长度根据距离L而有所不同。在该实施方式中,窄部的宽度为33μm,电热换能器500的尺寸为36.2μm×36.5μm,圆形的墨喷射口的直径为25μm。
为了使喷嘴的墨喷射特性同一,喷嘴中的墨流路的窄部和宽部的长度被调整为使得流阻与距离L无关地同一。更具体地,随着距离L的增大,减小窄部的长度,并且增大宽部的长度。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16种距离L。在一个示例中,最小距离L为86.5μm,最大距离L为106.5μm。
在该实施方式中,制造如下喷墨记录头:在该喷墨记录头中,墨喷射口501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500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被设定为不同值。更具体地,制造具有四种错开量的喷墨记录头,该四种错开量为-4μm、0μm、4μm和8μm。负号表示墨喷射口501的重心沿着远离墨供给口505的方向,即沿着墨流动的向下游方向与电热换能器500的重心错开。在具有如图7所示的不同距离L的四种喷墨记录头中的每一种喷墨记录头中,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均恒定,而与距离L无关。图7示出的喷墨记录头的错开量为4μm。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包含炭黑颜料作为着色剂的黑色墨。
图8示出使用上述喷墨记录头执行的打印操作的评价结果。在图8中,仅示出具有最小距离L(86.5μm)的喷嘴和最大距离L(106.5μm)的喷嘴的评价结果。在评价结果中,“良”表示没有发生例如偏斜(defle ction)和喷射故障等打印缺陷。另外,中”(fair)表示未发生喷射故障,但是发生一些偏斜,以及“差”表示发生例如偏斜和喷射故障等打印缺陷。
从图8中清楚的是,用于防止打印缺陷的最小错开量根据距离L而不同。更具体地,对于具有最小距离L(86.5μm)的喷嘴,最小错开量为大约0μm,对于具有最大距离L(106.5μm)的喷嘴,最小错开量为大约+4μm。
为了发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观察墨气泡在具有不同距离L的两个喷嘴中出现和消失的方式。使用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为0μm的喷墨记录头用于观察。为了实现清楚的观察,使用没有炭黑颜料并且其中添加的溶剂的量被调节成使墨的特性与黑色墨的墨特性相似的墨。图9中示出观察的结果。产生于具有最小距离L(86.5μm)的喷嘴中的气泡的消失时间与产生于具有最大距离L(106.5μm)的喷嘴中的气泡的消失时间不同。这是因为,每个墨流路的窄部的长度和宽部的长度在具有长距离L的喷嘴和具有短距离L的喷嘴之间被设定为不同值,以使流阻同一。在具有长距离L的喷嘴中,窄部的长度较小。因此,响应于电热换能器的操作而在墨中产生的气泡超过窄部的区域延伸至宽部的区域内(见图9)。相比之下,在具有短距离L的喷嘴中产生的气泡在窄部的区域内延伸。因此,产生于具有长距离L的喷嘴中的气泡的消失时间比产生于具有短距离L的喷嘴中的气泡的消失时间晚。
从气泡的消失时间之间的差异和打印操作的评价结果来判断,可以设想打印缺陷的发生受弯液面(meniscus)在电热换能器附近的区域朝向每个电热换能器移动的方式影响。
图10A和图10B是示出上述设想的机制的示意剖面图。图10A示出具有最小距离L(86.5μm)的喷嘴的剖面图,图10B示出具有最大距离L(106.5μm)的喷嘴的剖面图。在具有最小距离L(86.5μm)的喷嘴中,产生的气泡在较短时间内消失。因此,当弯液面在气泡的体积达到最大值之后朝向电热换能器500移动时,电热换能器500上方的区域早已经被墨再次填充。因此,弯液面直接碰撞电热换能器500的可能性小。相比之下,在具有最大距离L(例如106.5μm)的喷嘴中,产生的气泡的消失时间晚于具有最小距离L的喷嘴中产生的气泡的消失时间。因此,当弯液面的界面朝向电热换能器500移动时,电热换能器500上方的区域未被墨充分再次填充。因此,弯液面的界面直接碰撞电热换能器500的可能性较大。能够设想,墨被喷射的方向受弯液面的界面直接碰撞电热换能器500时所施加的冲击的影响。
因此,如上所述,在距离L长的喷嘴中,墨喷射口的重心可以沿朝向墨供给口的方向从电热换能器的重心错开。在这种情况下,在距离L长的喷嘴中,电热换能器上方的区域可以被墨快速地再次填充,从而补偿与距离L短的喷嘴中的气泡消失时间相比距离L长的喷嘴中气泡的消失时间的延迟。从而,能够消除上述时间延迟。
因此,可以对打印缺陷的出现根据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而改变的原因作如下设想。也就是,弯液面的界面在每个喷嘴中的移动方式根据错开量而改变,并且弯液面的界面是否直接碰撞电热换能器受错开量的影响。
如图8所示,当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增大时,出现打印缺陷的可能性降低。然而,如果错开量增大至某一值以上,则墨喷射特性大幅变化,并且出现归因于除了墨聚积之外的原因的打印缺陷。能够设想,这是由于墨喷射口和电热换能器之间的偏移过大。一般地,为了以最大效率使用由电热换能器所产生的用于喷射墨的能量,墨喷射口可以直接位于对应的电热换能器的上方。如果墨喷射口和电热换能器之间的偏移过大,则来自电热换能器的能量不能有效地被用于墨的喷射。结果,墨喷射特性大幅变化。更具体地,例如,可能出现喷射速度的降低。
因此,气泡消失的时间和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被设定为合适值。从而,能够减小弯液面的界面直接碰撞电热换能器时产生的打印缺陷和来自电热换能器的能量不能被有效地用于墨喷射时引起的打印缺陷。该实施方式可以提供能够抑制由墨聚积引起的例如喷射出的墨的偏斜和喷射故障等打印缺陷的喷墨记录头。
为了为上述两种打印缺陷的原因提供足够的裕量(allowance),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可以根据距离L而改变。更具体地,错开量可以随着距离L的增大而增大。
另外,如上所述,可以设想,打印缺陷的出现受气泡的消失时间的影响。因此,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可以根据气泡的消失时间而改变。更具体地,错开量可以随着气泡消失所用的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因此,通过优化上述结构中的错开量,可以提供能够提高记录图像的品质的喷墨记录头。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墨的特性来对错开量的最大值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述效果不限于电热换能器具有正方形的情况,当电热换能器例如具有矩形形状或梯形形状时,也能获得类似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观察由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根据距离L而改变的喷墨记录头所获得的打印品质。更具体地,使用错开量随着距离L的增大而增大的喷墨记录头。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头的喷嘴截面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喷墨记录头包括与墨供给口605连通的公共液室604。产生墨气泡以喷射墨的电热换能器600和其中设置电热换能器600的压力室602被配置在公共液室604的两侧。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似,压力室602和电热换能器600被定位成使每个压力室602的重心与对应的电热换能器600的重心一致。墨流路603被设置在公共液室604和压力室602之间,墨喷射口601被设置于墨喷射口601面对对应的电热换能器600的位置。
在该喷墨记录头中,彼此相邻的墨喷射口601的位置和电热换能器600的位置在打印方向(滑架移动方向)上彼此移位与滑架在各个驱动块被驱动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的距离对应的错开量。换言之,墨供给口和每个电热换能器之间的距离L在彼此相邻的喷嘴之间不同。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多种距离L。更具体地,设定16种距离L。然而,为了简化起见,图1中仅示出4种距离L。如上所述,墨喷射口的位置和电热换能器的位置在打印方向上移位与滑架在各个驱动块被驱动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的距离对应的错开量。相应地,从墨喷射口喷射出的墨滴以直线形式落在记录介质上。每个墨流路603包括窄部和宽部,并且窄部的长度和宽部的长度根据距离L而有所不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各窄部的宽度为33μm,正方形的电热换能器600的尺寸为34μm×34μm,圆形的墨喷射口的直径为26μm。
为了使喷嘴的墨喷射特征同一,喷嘴中的墨流路的窄部的长度和宽部的长度被调整为使得流阻与距离L无关地同一。更具体地,随着距离L的增大,减小窄部的长度,并且增大宽部的长度。在该实施方式中,设定16种距离L。最小距离L为86.5μm,最大距离L为106.5μm。相应地,从各个喷射口喷射出的墨滴的体积大体上彼此相等。
墨喷射口601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600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根据距离L而变化。与16种距离L对应的喷嘴被分成4组。这4组从最小距离L起被顺次定义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对应于4种距离L。属于A组、B组、C组和D组的喷嘴的错开量分别被设定为0μm、+1μm、+2μm和+3μm。错开量的正号表示墨喷射口601沿朝向墨供给口605的方向,即沿墨流动的向上游方向从电热换能器600的重心错开。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含有炭黑颜料作为着色剂的黑色墨。
在上述条件下执行的打印操作中,未发生弯液面的界面直接碰撞电热换能器时产生的打印缺陷和来自电热换能器的能量不能有效地用于墨喷射时产生的打印缺陷。
图11A和图11B是图1所示的喷嘴的沿线XI-XI截取的示意剖面图。图11A是属于A组的喷嘴的剖面图,图11B是属于D组的喷嘴的剖面图。在属于A组的喷嘴中,距离L被设定为最小值,并且气泡在较短时间内消失。因此,当弯液面的界面朝向电热换能器600移动时,电热换能器600上方的区域已经被墨再次填充。因此,弯液面的界面直接碰撞电热换能器600的可能性小。相比之下,在属于D组的喷嘴中,距离L被设定为最大值,并且气泡消失花费较长时间。然而,墨喷射口的重心和电热换能器600的重心之间的错开量被设定成与A组的错开量不同的值,使得防止弯液面的界面直接碰撞电热换能器600。
因此,根据距离L优化每个喷射口和对应的电热换能器之间的错开量。相应地,即使在电热换能器的尺寸被减小以减小能量消耗时,也能够提供能够提高记录图像的品质的喷墨记录头。根据本发明,在至少一个喷嘴中,墨喷射口的重心沿朝向墨供给口的方向从电热换能器的重心移位。在具有最短距离L的喷嘴中,墨喷射口的重心可以与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一致。
上述效果不限于电热换能器具有正方形的情况,当电热换能器例如具有矩形形状或梯形形状时,也能获得类似的效果。本发明不限于在说明书中所述的实施方式和结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型。
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本发明涉及通过电热换能器的操作来在墨中产生气泡并且由此产生的气泡在不与外界空气连通的情况下消失的记录方法。
尽管已经参照典型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方式。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宽范的解释,从而包含所有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8)

1.一种喷墨记录头,其包括:
多个喷嘴,每个喷嘴均包括压力室、墨喷射口和墨流路,所述压力室容纳向墨施加喷射能的设置于基板的电热换能器,所述墨喷射口与所述电热换能器相面对,并且墨通过所述墨喷射口喷射出,墨沿所述墨流路被供给至所述压力室;以及
墨供给口,所述墨供给口被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墨供给口与包括在所述多个喷嘴中的所述墨流路共同连通,
其中,所述电热换能器的重心和所述墨供给口之间的距离在彼此相邻的喷嘴之间是不同的,
在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一个喷嘴中,所述墨喷射口的重心沿朝向所述墨供给口的方向从所述电热换能器的重心移位,所述墨喷射口的重心沿朝向所述墨供给口的方向从所述电热换能器的重心移位的量随着所述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2.一种喷墨记录头,其包括:
多个喷嘴,每个喷嘴均包括压力室、墨喷射口和墨流路,所述压力室容纳向墨施加喷射能的设置于基板的电热换能器,所述墨喷射口与所述电热换能器相面对,并且墨通过所述墨喷射口喷射出,墨沿所述墨流路被供给至所述压力室;以及
墨供给口,所述墨供给口被设置于所述基板,所述墨供给口与包括在所述多个喷嘴中的所述墨流路共同连通,
其中,由所述电热换能器在所述墨中产生的气泡消失所需的时间在彼此相邻的喷嘴之间是不同的,
在所述多个喷嘴中的至少一个喷嘴中,所述墨喷射口的重心沿朝向所述墨供给口的方向从所述电热换能器的重心移位,所述墨喷射口的重心沿朝向所述墨供给口的方向从所述电热换能器的重心移位的量随着所述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室的重心与所述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特征在于,从彼此相邻的喷嘴中的所述墨喷射口喷射出的墨滴的体积彼此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喷嘴包括所述墨喷射口的重心与所述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一致的喷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喷射口的重心与所述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一致的喷嘴是所述距离最小的喷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喷射口的重心与所述电热换能器的重心一致的喷嘴是所述时间最短的喷嘴。
8.一种喷墨记录方法,其用于通过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头喷射墨来执行记录操作,所述喷墨记录方法包括:
使由所述电热换能器在所述墨中产生的气泡在不与外界空气连通的情况下消失。
CN2009101807977A 2008-10-21 2009-10-21 喷墨记录头和喷墨记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27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1040 2008-10-21
JP2008271040 2008-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2731A true CN101722731A (zh) 2010-06-09
CN101722731B CN101722731B (zh) 2011-08-17

Family

ID=42108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8079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2731B (zh) 2008-10-21 2009-10-21 喷墨记录头和喷墨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98207B2 (zh)
JP (1) JP5328560B2 (zh)
CN (1) CN10172273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9658A (zh) * 2016-12-23 2019-08-16 纳图瑞克斯有限公司 组合物
CN113400804A (zh) * 2020-03-16 2021-09-17 株式会社东芝 喷墨头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1898B2 (ja) * 2013-07-29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記録装置
US9044945B2 (en) * 2013-07-30 2015-06-02 Memjet Technology Ltd. Inkjet nozzle device having high degree of symmet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47663A (ja) * 2000-04-04 2001-12-1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DE60140411D1 (de) * 2000-09-06 2009-12-24 Canon Kk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kopf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4546006B2 (ja) * 2000-09-06 2010-09-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
JP2002248769A (ja) 2001-02-23 2002-09-0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
US6561632B2 (en) * 2001-06-06 2003-05-1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head with high nozzle packing density
JP4137164B2 (ja) * 2002-07-10 2008-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
JP3891561B2 (ja) * 2002-07-24 2007-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
JP4810908B2 (ja) * 2005-07-25 2011-1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US20080158304A1 (en) * 2006-12-28 2008-07-0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head
JP2010000649A (ja) * 2008-06-19 2010-01-07 Canon Inc 記録ヘッド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9658A (zh) * 2016-12-23 2019-08-16 纳图瑞克斯有限公司 组合物
CN110139658B (zh) * 2016-12-23 2022-06-14 纳图瑞克斯有限公司 从悬钩子的茎和/或叶获得的提取物的用途
CN113400804A (zh) * 2020-03-16 2021-09-17 株式会社东芝 喷墨头单元
CN113400804B (zh) * 2020-03-16 2023-08-18 株式会社东芝 喷墨头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98207B2 (en) 2013-03-19
CN101722731B (zh) 2011-08-17
JP5328560B2 (ja) 2013-10-30
US20100097425A1 (en) 2010-04-22
JP2010120374A (ja) 2010-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13642B2 (en) Liquid ejection head
EP1284860B1 (en) Inkjet printing with air movement system
CN101722731B (zh) 喷墨记录头和喷墨记录方法
CN101734013A (zh) 液体排出头和液体排出方法
US7794046B2 (en) Duplex printing system
CN101992593A (zh) 打印装置及打印方法
US655441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799343A (zh) 喷墨打印装置及打印介质步进误差检测方法
US6460976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having control means of controlling timing for driving blocks of print elements
EP1819518B1 (en) Apparatus using printheads
CN102514371A (zh) 记录装置
EP1872953B1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JP200215419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装置
TWI772609B (zh) 噴墨印表機及噴墨印刷方法
US6575555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feeding system particularly useful therein
EP0805040B1 (en) Bubble flow detection
JP556902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16490369A (zh)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喷墨记录方法
US20150273854A1 (en) Liquid supply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KR100547160B1 (ko) 잉크젯 프린터
JP6011084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S61199954A (ja)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WO2011039849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2013230576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制御方法
CN102105306A (zh) 具有用于在注抽期间供气态气泡、淤泥物和/或污染物通过的一个或多个孔的流体喷射精确分配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