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2232B - 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12232B
CN101712232B CN2009102046047A CN200910204604A CN101712232B CN 101712232 B CN101712232 B CN 101712232B CN 2009102046047 A CN2009102046047 A CN 2009102046047A CN 200910204604 A CN200910204604 A CN 200910204604A CN 101712232 B CN101712232 B CN 101712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upply
resettlement section
black liquid
fluid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46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12232A (zh
Inventor
赤塚靖
木村仁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89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0539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89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2037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12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2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12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12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在液体收容部不设置搅拌机构时,能够防止液体的沉淀或附着、液体的色成分的沉降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收容液体的第一液体收容部(罐2);能够收容液体的容积比第一液体收容部小且能够拆装的第二液体收容部(墨盒3);使各液体收容部相互连通的连通路(5);在第一液体收容部及第二液体收容部之间经由连通路相互补给液体的液体补给机构(泵P1、P2);控制机构(11),在第一液体收容部及第二液体收容部中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向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液体时,控制液体补给机构,使得从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向收容液体的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液体,直至在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液体成为比在第二液体收容部中的能收容液体的容积小的规定量。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搅拌液体的功能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例如打印机装置中使用的墨液已知有使用了不溶于溶剂的色成分或难以溶解的色成分的墨液。例如,在颜料系墨液中为作为色成分的颜料的微细粒子分散于水或石油系溶剂等溶剂中的状态,颜料有时容易沉淀。例如,白色颜料的比重为4左右,用于金属系颜料的比重为2~3左右,相对于此,溶剂的比重小于1,颜料和溶剂的比重差为1以上,因此,颜料容易从溶剂分离而沉淀。另外,在将不溶性或难溶性的染料作为色成分使用的墨液的情况下,染料也容易沉淀。若色成分这样沉淀,则墨液中发生深浅,不能将均一浓度的墨液向头供给,墨液的浓的部分不从头的喷嘴滴落,容易发生喷嘴堵塞,或头的亮度变化等不妥善情况发生。 
因此,已知通过使墨液移动而将其搅拌来防止色成分的沉降。例如,已知有设置第一墨液收容体(墨液罐)和第二墨液收容体,使墨液在该两个墨液收容体之间往返移动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279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再公表特许WO95/3133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234886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至3中,因第一墨液收容体的墨液液面和第二墨液收容体液面的高低差即水位差,使墨液在两个墨液罐之间移动。即,在两个墨液罐之间往复移动的墨液仅是一部分墨液,搅拌的墨液仅是该一部分墨液。因此,残留在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搅拌不充分,不能够防止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色成分沉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做成的,提供在液体收容部内不设置搅拌机构等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液体的沉淀或附着、液体的色成分的沉降,并且,能够防止头中的液体的空载击打动作的液体喷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可知,具备:收容液体的第一液体收容部;能够收容所述液体的容积比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小,且能够拆装的第二液体收容部;使所述各液体收容部相互连通的连通路,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连通路相互补给所述液体,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补给机构,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之间经由所述连通路相互补给所述液体;控制机构,其在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中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向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使得从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向所述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直至在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所述液体成为比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中的能够收容所述液体的容积小的规定量,因此,通过从一方的液体收容部经由连通路向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液体,使得两液体收容部内及连通路内的液体被搅拌。因此,即使在液体收容部内不设置搅拌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液体的沉淀或附着及液体的色成分的沉降。另外,第一液体收容部与第二液体收容部相比,能够收容液体的容积变大。因此,例如,即使将第二液体收容部以液体残留量较多的状态长时间存放之后,通过将第二液体收容部中收容的液体的总量补给于第一液体收容部,也能够可靠地搅拌在第二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液体。 
每当所述液体补给机构在所述各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补给所述液体时,所述控制机构判定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内的液体是否为所述规定量,并根据其判定结果,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因此,每当两个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补给液体时,得到对液体的搅拌效果,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液体的沉淀或附着、液体的色成分的沉降。 
在所述液体补给机构在所述各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补给所述液体之际,每当其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或相互补给达到规定时间时,所述控制 机构判定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内的液体是否为所述规定量,并根据其判定结果,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因此,能够使两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执行的液体的补给动作发生变化,对液体进行充分的搅拌动作,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液体的沉淀或附着、液体的色成分的沉降。 
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使得当所述液体补给机构在所述各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补给所述液体时,其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次数后的所述规定量小于其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次数前的所述规定量,因此,能够使两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执行的液体的补给动作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在液体的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次数之前,将上述规定量设定为比液体的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次数后时大,因此,能够提高在两液体收容部之间执行的液体的补给动作的频率。还有,在第二液体收容部更换后,且液体的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次数前的情况下,设想两液体收容部内及连通部内收容的液体的总量比较大。在这一点上,根据上述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两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执行的液体的补给动作的频率降低。 
所述控制机构以使所述规定量伴随所述液体的消耗而逐渐减小的方式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因此,在像刚更换第二液体收容部后一样,两液体收容部内及连通路内收容的液体的总量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两液体收容部之间执行的液体的补给动作的频率降低。另外,若伴随液体的消耗,两液体收容部内及连通路内收容的液体的总量降低,则将上述规定量设定为逐渐减小。因此,在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内收容的液体中向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的液体的比率逐渐增大。从而,通过在两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进行液体的补给动作,能够可靠地进行对液体的搅拌动作。 
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使得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向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的所述规定量和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的所述规定量相互不同。在此,例如,将在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液体的总量向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且仅将在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液体的一部分向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在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液体比在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液体更可靠地被搅拌的结构。即,根据上述结构可知,通过适当地设定上述各规定量,能够重点搅拌在第一液体收容 部及第二液体收容部中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液体。 
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可知,具备:收容液体的第一液体收容部;能够收容所述液体的容积比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小,且能够拆装的第二液体收容部;使所述各液体收容部相互连通的连通路,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连通路相互补给所述液体,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补给机构,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之间经由所述连通路相互补给所述液体;控制机构,其在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中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向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使得从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向所述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直至在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所述液体成为比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的能够收容所述液体的容积小的规定量;检测机构,其检测在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中至少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所述液体的液量或在所述连通路内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量;判定机构,其基于所述检测机构的输出,判定所述各液体收容部内的所述液体的总计量,所述控制机构基于所述判定机构的判定结果,停止控制相互补给动作,并且,在该停止控制中,使所述液体残留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的任一方的液体收容部中而停止。由此,具有墨液搅拌功能,因此,能够充分地搅拌颜料和溶剂,能够防止色不均的发生,而且通过在总计的液体量成为规定的残留量的水平时停止相互补给或显示结束,能够在第一、第二液体收容部内的任一个中,作为总计的液体量残留规定的残留量程度的墨液,在相互补给动作停止后,也由头消耗残留的量的墨液,因此,能够防止头中的空载击打动作。而且,通过基于相互补给的搅拌,能够防止墨液的沉淀或附着、墨液的色成分的沉降。另外,能够在第一液体收容部及第二液体收容部的任一个中残留规定的残留量程度的液体。因此,在头消耗残留量的液体,能够可靠地防止头中的液体的空载击打动作。 
所述控制机构在刚停止所述相互补给动作后或在停止所述相互补给动作时,将在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液体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移送,使在该第二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所述液体成为空状态或接近空状态的状态。由此,在更换的第二液体收容部不残留液体,因此,在更换时废弃第二液体收容部,也能够防止在第二液体收容部残留的液体被无用地舍弃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打印机装置的结构的图(最佳方式1)。 
图2是表示罐内、盒内墨液量的变化和流量传感器的输出的关系的图(最佳方式1)。 
图3是说明相互补给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最佳方式1)。 
图4是墨液罐及墨盒的立体图(最佳方式1)。 
图5是墨液罐、墨盒、头的剖面图(最佳方式1)。 
图6是表示相互补给控制的流程图(最佳方式2)。 
图7是表示打印机装置的结构的图(最佳方式3)。 
图8是表示打印机装置的结构的图(最佳方式4)。 
图9是表示打印机装置的结构的图(最佳方式4)。 
图10是表示打印机装置的结构的图(最佳方式5)。 
图11是表示相互补给控制的图(最佳方式6)。 
图12是表示相互补给控制的图(最佳方式6)。 
图13是表示墨液量的变化和流量传感器的输出的关系的图(最佳方式6)。 
图14是表示相互补给控制的图(最佳方式8)。 
图15(a)是墨液罐及墨盒的立体图,(b)及(c)是表示检测传感器的检测方法的图(最佳方式9)。 
图16是墨液罐及墨盒的立体图(最佳方式9)。 
图17是表示按压机构的图(最佳方式10)。 
图18是表示打印机装置的结构的图(最佳方式11)。 
图19是表示墨液罐、墨盒、头的剖面图(最佳方式12)。 
图20是表示墨液残留量的变化与流量传感器的关系的图(最佳方式13)。 
图中:1-打印机装置;2-墨液罐(第一液体收容部);3-墨盒(第二液体收容部);4-头;5-连通路;11-控制机构;13、33-压力室;P1、 P2-泵(液体补给机构);Q-流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最佳方式1 
图1至图5表示本发明的最佳方式1,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装置的结构,图2表示罐内墨液IT和盒内墨液IC的变化与墨液总计量IK的变化及脉冲P的发生时刻,图3是表示相互补给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4用立体图示出墨液罐及墨盒,图5以剖面示出墨液罐、墨盒、头。 
如图1所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例如,打印机装置1具备:收容作为液体的墨液的作为第一液体收容部的墨液罐2(以下,称为罐);收容作为液体的墨液的作为第二液体收容部的贮存罐即墨盒3(以下,称为盒);头4;经由头4使罐2和盒3连通的连通路5;罐2侧的泵P1;罐2侧的开闭阀V1;盒3侧的泵P2;盒3侧的开闭阀V2;作为检测机构的流量传感器Q;控制机构11。 
罐2和盒3利用经由了头4的连通路5来连通,经由该连通路5,在罐2和盒3之间,相互(交替)互相补给作为液体的墨液。还有,罐2侧的泵P1作为从罐2经由连通路5向盒3补给墨液的液体补给机构发挥功能。另一方面,盒3侧的泵P2作为从盒3经由连通路5向罐2补给墨液的液体补给机构发挥功能。控制机构11进行如下控制,即:在从罐2及盒3中任一方经由连通路5向另一方补给墨液的情况下,使补给墨液的一侧的墨液补给至成为规定量,例如,成为空状态或接近空状态的状态。关于该控制在后叙述。 
罐2以固定状态或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打印机装置1的可动部即滑架(头安装部)IK,在本例中不由于消耗墨液而更换,但也可以更换。如图1、4、5所示,罐2具备:形成压力室13的容器15;设置于压力室13内的作为墨液(液体)收容体的收容袋体16。容器15具备:利用硬质塑料之类的非通气性的硬质材料形成,保持后述的袋侧墨液出入口部20的容器侧墨液出入口部17;能够将压力室13内与外部连通的空气取入口部18;能够与压力室13内与外部连通的空气排出口部19。收容袋体16包括利用 如丁基橡胶、聚硫橡胶、表氯醇橡胶、高腈橡胶、氟橡胶等一样,与形成容器15的材料大致相同程度以上地气体透过性低、且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能够收容墨液的容积可变的薄形的袋,具备袋侧墨液出入口部20。袋侧墨液出入口部20以通过容器侧墨液出入口部17面向容器15的外部的方式固定于容器15,且使墨液能够与罐2侧的墨液路21和收容袋体16连通地连结罐2侧的墨液路21的一端开口部和收容袋体16的袋侧墨液出入口部20。另外,以能够将空气向压力室13内供给的方式,连结空气供给路23的另一端开口部和空气取入口部18,连结空气供给路23的一端开口部和罐2侧的泵P1的喷出口部26。罐2侧的泵P1的吸入口部22向大气开放。另外,以使压力室13内成为向大气开放的状态或与大气隔断的状态的方式,连结空气排出路27的另一端开口部和空气排出口部19,连结空气排出路27的一端开口部和罐2侧的开闭阀V1。 
盒3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打印机装置1的基体,在本例中不由于消耗墨液而更换。如图1、4、5所示,盒3具备:形成压力室33的容器35;设置于压力室33内的作为墨液(液体)收容体的收容袋体36。容器35具备:利用如硬质塑料之类的非通气性硬质材料形成,保持后述的袋侧墨液出入口部40的容器侧出入口部37;能够将压力室33内与外部连通的空气取入口部38;能够将压力室33内与外部连通的空气排出口部39。收容袋体36包括利用如丁基橡胶、聚硫橡胶、表氯醇橡胶、高腈橡胶、氟橡胶等一样,与形成容器35的材料大致相同程度以上地气体透过性低、且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能够收容墨液的容积可变的薄形的袋,具备袋侧墨液出入口部40。袋侧墨液出入口部40以通过容器侧墨液出入口部37面向容器35的外部的方式固定于容器35,且使墨液能够与盒3侧的墨液路41和收容袋体36连通地连结盒3侧的墨液路41的一端开口部和收容袋体36的袋侧墨液出入口部40。另外,以能够将空气向压力室33内供给的方式,连结空气供给路43的另一端开口部和空气取入口部38,连结空气供给路43的一端开口部和盒3侧的泵P2的喷出口部46。盒3侧的泵P2的吸入口部42向大气开放。另外,以使压力室33内成为向大气开放的状态或与大气隔断的状态的方式,连结空气排出路47的另一端开口部和空气排出口部39,连结空气排出路47的一端开口部和盒3侧的开闭阀V2。 
在本例中,罐2和盒3仅在能够更换与否上不同,其他结构相同。还有,盒3在未使用状态下,袋侧墨液出入口部40被图外的密封膜密封。还有,在盒3侧的墨液路41的一端开口部设置有图外的墨液供给针。在以上的结构中,盒3安装于打印机装置1的情况下,墨液供给针破坏密封膜,由此,使盒3的收容袋体36内的墨液经由墨液供给针的中空路及盒3侧的墨液路41向头4供给。另外,在盒3侧的墨液路41的接近墨液供给针的位置设置有图外的开闭阀,在盒3的更换时,利用控制机构11关闭该开闭阀。盒3安装于滑架IK也可。还有,若装配新的盒3,则接通图外的开关,开始后述的液体相互补给的动作。 
如图5所示,头4具备:墨液室24;压力室25;喷嘴28;促动器30。使墨液室24的一端开口部和罐2侧的墨液路21的另一端开口部能够连通地连接,使墨液室24的另一端开口部和盒3侧的墨液路41的另一端开口部能够连通地连接。即,使罐2和盒3经由头4连通的连通路5包括:使罐2和墨液室24的连通的罐2侧的墨液路21;使盒3和墨液室24连通的盒3侧墨液路41;成为使罐2侧的墨液路21和盒3侧的墨液路41连通的墨液路的墨液室24。压力室25的一端开口部与墨液室24连通,压力室25的另一端开口部与喷嘴28连通。促动器30利用在压力室25的壁设置的压电元件或加热器元件来形成。 
在头4中,从墨液室24供给于压力室25的墨液在喷嘴28的出口形成墨液的凹面(新月面),利用促动器30的作用,将喷嘴28内的墨液挤出,形成液滴,使液滴覆盖印刷对象物,由此进行对纸等印刷对象物进行印刷。 
流量传感器Q设置于作为连通路5的罐2侧的墨液路21,利用该流量传感器Q检测罐2侧的墨液路21内流动的墨液的流路为0的情况,并输出后述的脉冲P,向控制机构11供给。从而,利用该流量传感器Q构成检测罐2内及盒3内收容的墨液为空状态的检测机构。在此,如图2所示,罐2内的墨液量IT或盒3内的墨液量IC相互变化而成为空状态。这样,即使往路路线A或返路路线B的连通路5(墨液路)及头4内残留墨液,墨液的流动也停止。因此,流量传感器Q将在罐2侧的墨液路21内流动的墨液的流量作为0检测,将表示作为罐2内、盒3内收容的墨液为 空状态的脉冲P(脉冲Pa、脉冲Pb)向控制机构11输出。还有,脉冲Pa在往路路线A中墨液的供给从盒3向罐2进行的情况下,盒3内墨液量IC成为空状态,没有进行墨液的补给的时刻,从流量传感器Q输出。另一方面,脉冲Pb在返路路线B中墨液的补给从罐2向盒3进行的情况下,罐2内墨液量IT成为空状态,没有进行墨液的补给的时刻,从流量传感器Q输出。流量传感器Q具有:包括这样双向流量检测器,且罐2内墨液量IT或盒3内墨液量IC成为空状态的情况下,输出脉冲P(脉冲Pa、脉冲Pb)的脉冲电路。还有,如图2所示,墨液残留量X在时间tm为0时,不输出脉冲P。 
控制机构11具备相互检测来自流路传感器Q的脉冲P(脉冲Pa、脉冲Pb)的脉冲检测机构54,根据来自该脉冲检测机构54的输出相互驱动往路补给控制机构51和返路补给控制机构52,将补给路线在往路路线A和返路路线B相互设定。此外,控制机构11经由输入输出接口向泵P1、P2的驱动器50、开闭阀V1、V2的驱动器58输出控制信号。并且,各驱动器50、58根据来自控制机构的控制信号控制泵P1、P2及开闭阀V1、V2,从而形成往路路线A、返路路线B。 
另外,如图1、图2所示,若利用流量传感器Q输出P(脉冲Pb),利用相互补给机构53驱动往路补给控制机构51,将返路路线B切换为往路路线A。于是,使墨液经由该往路路线A,从盒3通过流通路5向罐2侧移动,从而从盒3向罐2补给墨液。其后,在往路路线A中墨液量IC成为空状态的时刻,利用流量传感器Q输出脉冲P(脉冲Pa)。这样,利用相互补给控制机构53驱动返路补给控制机构52,往路路线A被切换为返路路线B。并且,在该返路路线B中,墨液从罐通过连通路5向盒3侧补给,从而从墨液从罐2向盒3补给。即,控制机构11使脉冲Pa、Pb相互输入,利用相互补给控制机构53对往路补给控制机构51和返路补给控制机构52进行相互补给控制。由此,相互形成往路路线A和返路路线B,墨液在盒3和罐2之间多次往复移动,因此,搅拌墨液防止墨液的沉淀和附着,能够适当地维持墨液的浓度,并且,防止墨液的色成分的沉降。 
具体说明以上的控制机构11的动作,如图2所示,每当罐2、盒3内的墨液流路IT、IC为0而成为空状态,从流路传感器Q向控制机构相互 输出脉冲P(脉冲Pa、脉冲Pb)。具体而言,墨液从盒3经由往路路线A流向盒2时,墨液量IC成为0空状态,则由于墨液的流量成为“0”,因此,从流量传感器Q输出脉冲Pa。相反,墨液从罐2经由盒3向返路路线B流动时,墨液量IT成为0(空),则墨液流量成为“0”,因此,从流量传感器Q向脉冲Pb输出。控制机构11的脉冲传感器54输入脉冲Pa,则将基于往路补给控制机构51的控制切换为基于返路补给控制机构52的控制,形成返路路线B。另一方面,若脉冲检测机构54输入脉冲Pb,则将基于返路补给控制机构52的控制切换为基于往路补给控制机构51的控制,形成往路路线A。由此,对基于往路路线A的往路补给控制和基于返路路线B的返路补给控制执行相互反复的相互补给控制。如此,每当从流量传感器Q输入脉冲Pa时,则控制机构11判断盒3内墨液量IC成为空状态,开始从罐2向盒3侧的墨液的基于返路路线B的补给控制。另外,每当从流量传感器Q输入脉冲Pb时,控制机构11判断罐2侧的墨液量成为空状态,开始从盒3向罐2侧的墨液的基于往路路线A的往路补给控制。并且,控制机构11通过这些补给控制,使墨液从盒3侧向罐2侧或从罐2侧向盒3侧相互流动,从而得到伴随墨液的往复流动的搅拌效果,因此能够防止墨液的沉淀和附着,适当地维持墨液的浓度。 
其次,参照图3的流程,说明相互补给控制的动作。还有,本打印机装置1在新产品的状态(开始使用的状态)下,罐2内为大致“空”的状态。通过装配贮存有墨液的盒3,形成往路路线A,经由该往路路线A向罐2内补给墨液,然后,按照图3所示的流程,开始相互补给控制。该相互补给控制是在控制机构11输入了印刷指令后,与印刷动作控制并行而同时执行。 
首先,在步骤S 1中,使罐2侧的泵P1和盒3侧的泵P2均停止的状态下,打开罐2侧的开闭阀V1,将罐2侧的压力室13向大气开放,并且,关闭盒3侧开闭阀V2,隔断盒3侧的压力室33和大气,将盒3侧的压力室33保持为封闭室。在步骤S2中,驱动盒3侧的泵P2,对盒3侧的压力室33内加压。由此,形成往路路线A,利用盒3侧的压力室33内的压力,按压盒3的墨液收容袋体36,将盒3的收容袋体36内的墨液向连通路5送出,使其向头4及罐2的墨液收容袋体16侧移动。即,进行基于 用于经由上述往路路线A输送墨液的往路补给控制机构51的控制。控制机构11在该往路路线A的补给控制中,在步骤S3中,罐2侧的墨液路21中的墨液的流量存在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为是),判断为盒3的收容袋体36内的墨液量IC(称为盒内墨液量IC)未成为空状态,继续驱动盒3侧泵P2。还有,通过继续盒3侧的压力室33内的加压,持续往路路线A的往路补给控制(步骤S2)。另一方面,在步骤S3中,若盒内墨液量IC成为空状态,墨液的流量消失,则流量传感器Q输出脉冲Pa。还有,控制机构11在脉冲检测机构54检测了该脉冲Pa的情况下(在步骤S3中判断为否),判断为盒内墨液量IC成为作为规定量的空状态(产生脉冲Pa),停止盒3侧的泵P2。另外,同时,控制机构11打开盒3侧的开闭阀V2,将盒3侧的压力室33向大气开放,并且,关闭罐2侧的开闭阀V1,将罐2侧的压力室13保持为与大气隔断的封闭室(步骤S4),结束往路路线A的往路补给控制。接着,在步骤S5利用上述脉冲Pa形成返路路线B,驱动罐2侧的泵P1,对罐2侧的压力室13内加压。即,开始经由返路路线B的返路补给控制。控制机构11在步骤S6中,罐2侧墨液路21内中的墨液的流量存在的情况下,即不输入来自流量传感器Q的脉冲Pb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为是),判断为罐2的收容袋体36内的墨液量(以下,称为罐侧墨液量IT)成为空状态,继续驱动罐2侧的泵P1。还有,通过继续罐2侧的压力室13内的加压,持续返路补给控制(步骤S5)。另一方面,在步骤S6中,若罐内墨液量IT成为空状态,墨液的流量消失,则流量传感器Q输出脉冲Pb。还有,控制机构11在脉冲检测机构54检测了该脉冲Pb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判断为否),判断罐内墨液量IT成为空状态,在步骤S7中停止罐2侧的泵P1。另外,同时,控制机构11打开罐2侧的开闭阀V1而将罐侧压力室13向大气开放,并且,关闭盒3侧的开闭阀V2,保持使盒3侧的压力室33与大气隔断的密闭室,由此,结束返路路线B的返路补给控制。如此,根据来自流量传感器Q的脉冲P(脉冲Pa、脉冲Pb)对基于往路路线A的往路补给控制和基于返路路线B的返路补给控制执行相互反复的相互补给控制。此外,在相互补给控制的期间,由于墨液向头4的墨液室24供给而在印刷消耗成为空的时间间隔T变短,所以,在步骤S3的成为否的判断1及在步骤S6的成为否的判断2逐渐加 快。其结果,每单位时间T的脉冲P(脉冲Pa、脉冲Pb)的发生个数也变多,该发生个数的大小逐渐减少为如图2所示的盒内墨液量IC和罐内墨液量IT的总计量IK在需要更换盒3的程度。因此,在步骤S8中,判定在一定(单位)时间F内判断1及判断2是否重复了设定次数N,即,单位时间F内的脉冲Pa、脉冲Pb的输入次数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设定次数。并且,在步骤S8中,在达到每单位时间内设定次数N(设定个数)时,墨液用完显示器57进行墨液用完显示(步骤S9),指示更换墨液。此外,通过时间tm后,墨液残留量X消失,则没有产生流量传感器Q的输出脉冲P,因此,停止基于控制机构11的相互补给控制。 
如上所述,相互补给控制和印刷动作控制并行且同时执行,经由连通路5内的墨液的一部分向头4的墨液室24供给而在印刷中消耗,因此,进行相互补给控制,如图2所示,盒内墨液量IC和罐内墨液量的总计量IK(连通路内及头内存在墨液量,但在此简化省略)减少,在步骤S8判定墨液总计量IK的墨液残留量X,在墨液快断之前进行墨液用完显示,因此能够催促需要更换盒3。 
在该情况下,在时间tm,墨液余量X完全用完,则从流量传感器Q不产生脉冲P,停止打印机装置1的动作。 
根据最佳方式1,使墨液在作为罐2的墨液收容体和作为盒3的墨液收容体之间往复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墨液的沉淀和附着而适当地维持墨液的浓度,并且,以补给墨液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成为空状态的方式挤尽墨液,因此,墨液的搅拌効果变大,能够有效地防止墨液的色成分的沉降。另外,使用双向类型的流量传感器Q,因此能够根据一个流量传感器Q的输出正确地判定补给墨液的一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是否成为空状态。另外,罐2及盒3具备用从泵P1、P2的气压将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向连通路5侧送出的压力室13、33,因此,可靠进行相互补给动作。另外,罐2及盒3具备具有可挠性的墨液收容体,因此,可靠进行相互补给动作。此外,若使步骤S8的判定快速进行,省略步骤7也可。 
最佳方式2 
在本最佳方式2冲,在墨液补给的终期,以在墨液残留量X的墨液为在罐2内残留有墨液的状态下指示更换盒3,防止墨液的空载击打,并且, 在盒3交换时,可以防止墨液的浪费。 
此外,在盒3的收容袋体36中的能够收容墨液的容积比罐2的收容袋体16中的能够收容墨液的容积小。因此,在盒3的安装时,即使将在盒3内的墨液的总量向罐2内补给,也不会发生从罐2的墨液的溢出,可靠地搅拌在盒3收容的墨液。另外,在罐2残留有残留墨液的状态下进行盒3的交换后,即使将盒3内的墨液的总量向罐2移送时,也不会发生从罐2溢出墨液的情况。 
参照图6对本最佳方式2的相互补给控制及盒交换控制进行说明。步骤S11~S17的相互补给控制与最佳方式1的步骤S1~S7的相互补给控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步骤S18中,判定在步骤S13中判断否的判断1和在步骤S16中判断否的判断2在每单位时间F是否重复设定次数N(以下称更换判定)。并且,若该步骤S18的判定结果为是,则停止相互补给。该情况下,当脉冲P(Pa、Pb)的每单位时间F的发生个数达到设定个数时,与停止相互补给控制的动作相当,可以将墨液残留量X以剩余必要量的状态在步骤S23进行墨液用完显示。并且,越将设定次数N设定为较大,墨液残留量X越少,并且,越将设定次数N设定为较小,墨液残留量X越多。由此,在盒3的更换时,在盒3残留的墨液残留量X变多,将每单位时间F的设定次数N设定为较小即可。另一方面,在盒3的更换时,若将盒3中残留的墨液残留量X设定为较少,则将设定次数N设定为较大即可。换言之,一定时间(单位时间)F及设定次数N、即、更换判定值根据在盒3的更换时残留在盒3的墨液残留量X而确定。另外,更换判定值根据使用的墨液的粘度、环境温度来补正。控制机构11具备将更换判定值和墨液的粘度赋予对应的补正图表及将更换判定值和环境温度赋予对应的补正图表。并且,控制机构11将输入的墨液的粘度、环境温度与补正图表对应设定更换判定值。此外,墨液的粘度及环境温度是操作者经由图外的设定器输入控制机构11的值、或用设于在连通路5设置的图外的粘度计及温度计进行测定而输入控制机构11的测定值。 
在步骤S18的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控制机构11判断墨液总计量IK成为预先设定的墨液残留量X,结束相互补给动作之后,将该处理向步骤S19转移。并且,在步骤S19中,控制机构11在各泵P1、P2的驱动停 止后,使罐2侧的开闭阀V1打开,使罐2侧的压力室13向大气开放,并且,关闭盒3侧的开闭阀V2。接下来,在步骤S20中,控制机构11形成往路路线A,驱动盒3侧的泵P2,对盒3侧的压力室33内进行加压,将残留在盒3内的墨液的全部量转移到罐2。控制机构11在步骤S21中,将墨液在罐2侧的墨液路21有流动的流量情况下,即,流量传感器Q输入流量“0”以外的期间(步骤S21为是),判断盒3内的墨液量没有成为空状态。并且,继续驱动盒3侧的泵P2的驱动,对盒3侧的压力室33内进行加压(步骤S20)。然后,控制机构11在步骤S21中,若罐2侧的墨液路21流动的墨液的流量变少,流量传感器Q检测流量为“0”(步骤S21为否)。并且,控制机构11判断盒3内的墨液量成为空状态,停止各泵P1、P2的驱动,并且,关闭各开闭阀V1、V2(步骤S22)。由此,在将预先设定的墨液残留量X量的墨液正确地全部剩余在罐2内的状态下,基于在打印机装置1的基体设置的墨液用完表示器57进行墨液用完显示(步骤S23)。并且,控制机构11关闭设置在盒3侧的墨液路21的墨液供给针附近的位置的图外的开闭阀。然后,使用者确认基于墨液用完显示器57的墨液用完显示,进行盒3的更换作业。 
根据最佳方式2,能够在将预先设定的墨液残留量X正确地残留在罐2内而更换盒3。因此,即使墨液用完显示后不马上更换盒3,进行印字动作,直至设定墨液残留量Y的量的墨液用尽,该残留量的墨液在头4消耗,因此,能够防止头4的墨液的空载击打。另外,盒3在空的状态下更换,因此,能够可靠防止墨液的浪费。 
最佳方式3 
如图7所示,在空气供给路23、43上,与空气供给路23、43连通地设置空气排出路27、47,将开闭阀V1、V2设置于空气排出路27、47也可。 
最佳方式4 
在墨液使用了石油系溶剂的墨液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将收容罐2及盒3的墨液的墨液收容体利用由硬质材料形成的墨液收容容积不变的容器60来构成也可。在这种情况下,如相同图所示,在最佳方式1中,与图1中所示的结构相同地,将容器60内的墨液利用来自加压泵P1、P2的 加压空气来按压,由此进行相互补给控制也可。在这种情况下,墨液与空气接触,但只要能够得到不发生空气引起的劣化的墨液,就可以使用所述墨液。另外,虽未图示,但代替图8的结构,与图7的情况相同地,在空气供给路23、43,与空气供给路23、43连通地设置空气排出路27、47,将开闭阀V1、V2设置于空气排出路27、47也可。另外,如图9所示,在连通路5设置吸引泵62、63,用控制机构11经由驱动器62a、63a控制吸引泵62、63的吸引方向,进行相互补给控制也可。 
最佳方式5 
如图10所示,墨液收容体可以使用:利用包括对气体具有非透过性,且能够收容墨液的容积可变的挠性材料的袋体构成,且不具备压力室13、33的罐2及盒3。在这种情况下,在连通路5设置吸引泵62、63,用控制机构11经由驱动器62a、63a控制吸引泵62、63的吸引方向,由此进行相互补给控制。 
最佳方式5 
如图11所示,作为检测机构,在罐2的墨液收容体内及盒3的墨液收容体内分别设置对应于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液量,输出模拟信号的水平传感器也可。例如,利用检测罐2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液面水平ITa而输出的水平传感器Sx、及检测盒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液面水平ICa而输出的水平传感器Sy,输出表示液面水平的模拟信号ITb、ICb,如图12所示,利用控制机构11的图外的存储器预先存储的能够调整大小的规定值(规定量)M1、M2与这些模拟信号ITb、ICb进行比较控制也可。即,每当信号ITa、ICa达到该规定值(规定量)M1、M2时,为能够控制往路路线A和返路路线B的相互补给切换时序,从而能够进行使罐2内及盒3内的墨液补给至规定量的控制。具体来说,将基准值M1、M2均设定为“0”,就能够像最佳方式1中的说明一样,在相互补给控制中将罐2及盒3的两方的墨液补给至成为空状态。若将基准值M1、M2设定为“0”以外,则还可以在残留罐2及盒3的任一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状态下切换往路补给控制和返路补给控制。 
进而,如图12所示,经由往路路线A从盒3向罐2侧补给墨液时,进行补给控制直至盒3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残留一定量Z,另一方面, 经由返路路线B从罐2向盒3侧补给墨液时,直至罐2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成为空状态为止,从补给控制切换为往路补给控制的控制也可。根据该结构,在罐2和盒3之间进行墨液的相互补给时,收容在罐2内的墨液比收容在盒3的墨液被可靠搅拌。即,通过适当设定基准值M1及基准值M2,可以任意选择罐2及盒3中,重点搅拌收容于内部的墨液的墨液收容体。 
另外,如图13所示,作为利用控制机构11的相互补给控制,采用以下的构成也可。即,在相互补给控制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N3、N4为止,进行将罐2及盒3的两方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量IT、TC残留一定量Z程度的补给控制。另一方面,在相互补给控制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N3、N4时,将墨液补给至罐2及盒3的两方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液量成为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罐2及盒3之间相互执行的墨液的补给动作赋予变化。具体而言,在相互补给此时达到规定此数N3、N4之前,与相互补给控制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N3、N4时相比,将在墨液的补给动作之际,罐2或盒3中残存的墨液的流量设定为较大,因此,能够使罐2及盒3之间执行的墨液的补给动作的频率变高。此外,在刚更换盒3后,且相互补给控制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N3、N4之前,考虑罐2及盒3中收容的墨液的总量比较大。就此,根据本结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罐2及盒3之间相互执行的墨液的补给动作的频率降低。 
或者,作为利用控制机构11的相互补给控制,采用以下的结构也可。即,在自相互补给控制的开始的时间达到图外的定时器中设定的规定时间(t1、t2)为止,将补给墨液的一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液量残留一定量Z程度,结束补给控制。另一方面,达到规定时间(t1、t2)的情况下,在此时的补给控制中补给至补给墨液的一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量成为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每当墨液收容体之间相互补给液体,该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数时或相互补给达到规定时间时,控制机构11补给墨液至补给墨液的一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液量成为空状态。根据该结构可知,能够改变相互补给动作,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墨液的沉淀或附着、墨液的色成分的沉降。另外,能够加快相互补给控制的切换,对头4能够更早供给墨液,因此,对头4中的墨液消耗多的情况有效。另外,作为检 测机构,使用对应于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液量,输出模拟信号的水平传感器Sx、Sy,因此,通过来自水平传感器的输出,能够正确地进行补给墨液的一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液量是否减少至规定量的判断。 
最佳方式7 
另外,说明了流量传感器Q在罐2、盒3内的墨液量成为空状态,墨液流量成为“0”的时刻,输出脉冲Pa(路线为A时)或脉冲Pb(路线为B时)的结构,但作为该流量传感器Q,使用对相当于墨液流量的模拟信号不进行脉冲处理,向控制机构11供给的类型的双向模拟信号输出流量传感器来构成也可。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机构11构成为比较上述模拟信号和规定值(比较水平),基于比较结果,相互控制往路补给控制机构51和返路补给控制机构52。 
由此可知,将上述规定量设为“0”的情况下,流量为0时,能够切换往路路线A和返路路线B。另外,能够改变该规定值,形成为略微接近空状态的状态,由此使墨液残留微量的同时,进行墨液的相互补给。 
或者,通过仅将上述规定值的一方设为“0”,还可以进行图12所示的仅将罐2、盒3的一方形成为空状态的控制。 
最佳方式8 
如图14所示,控制机构11在流量传感器Q输出脉冲P后,以另行在图外的定时器中预先设定的一定时间Tx进行补给动作后,向接下来的相互补给控制转移也可。即,如图1所示,在墨液流路仅具备一个流量传感器Q的结构的情况下,对控制机构11而言,在流量传感器Q向控制机构11输出了脉冲P(脉冲Pa、脉冲Pb)的时刻,补给墨液的一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也有时仍然可以是空状态。在这点上,在本最佳方式8中,伴随往路路线A或返路路线B的流量成为0的情况,流量传感器Q向控制机构11输出了脉冲Pa或脉冲Pb后,控制机构11也在从由流量传感器Q输入这些脉冲Pa、Pb开始的一定时间Tx内,进行对墨液收容体的墨液的挤入动作,然后向接下来的相互补给控制转移。根据该结构可知,能够提高对罐2及盒3的墨液收容体的墨液的用尽(絞り)效果,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压出罐2或盒3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存在的墨液并将其搅拌,能够提高对墨液的搅拌效果。另外,通过形成为以规定时间Tx维持罐2及盒 3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的空状态,能够在该规定期间Tx的期间可靠地进行墨液的用尽,其结果,能够消除墨液的沉淀,能够期待用尽效果。 
最佳方式9 
作为墨液收容体,使用包括与形成容器15的材料大致相同的材料且对气体具有非透过性,且能够收容墨液的容积可变的挠性材料的袋体的情况下,作为对补给墨液一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成为空状态的情况进行检测的检测机构,可以使用图15、图16所示的接点接触检测传感器65。即,在收容袋体16、36的相互面对的内侧面的外表面分别安装臂66、66,在各臂66、66的前端设定接点接触检测传感器65、65。并且,相互面对的内侧面彼此接触,若接点接触检测传感器65、65彼此接触,则向控制机构11输出表示补给墨液一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量成为规定量的脉冲。即,利用在罐及盒设置的具有挠性的可检测墨液收容体的大小变化的传感器构成检测机构,因此,利用来自传感器的输出正确判定补给墨液侧的墨液收容体内的墨液是否成为空状态。 
最佳方式10 
作为墨液收容体,使用包括对气体具有非透过性,且能够收容墨液的容积可变的挠性材料的袋体的情况下,作为向墨液收容体施加按压力,将墨液向连通路5压出的按压机构,使用如图14所示的机械式剪子机构70A、70B也可。机械式剪子机构70A、70B构成为能够使两根杆体71、71相互交叉的角度变化地将旋转中心轴作为中心,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摆动。两个杆体71、71在相互对置的自由端71a侧和自由端侧71b之间夹入罐2、盒3的墨液收容体的状态下利用弹簧73来连结。另外,两根杆体71、71中相互对置的一方的另一端71c侧设置有螺线管74,在另一方的另一端71d侧设置有磁性体75。从而,控制机构11通过相互接通关断在罐2设置的机械式剪子机构70A的螺线管74和在盒3设置的机械式剪子机构70B的螺线管74,能够实现基于往路路线A和返路路线B的相互补给控制。 
最佳方式11 
如图15所示,分别设置向头4的墨液供给路68和墨液往返路69也可。在墨液供给路68具备开闭阀77。在这种情况下,分开进行印字控制和相互补给控制。具体来说,首先,关闭开闭阀77,在罐2及盒3之间经 由墨液往返路69形成往路路线A、返路路线B,进行相互补给控制,搅拌墨液。然后,打开开闭阀77,驱动泵P1,向罐2的压力室13输送空气,从墨液收容袋体向头4供给墨液。根据本实施方式可知,能够将利用经由往路路线A、返路路线B的墨液搅拌的浓度不均少的墨液向头4供给,进行印刷。另外,通过缩短罐2和盒3之间的墨液往返路69的距离,能够使墨液在短时间内往返,能够提高墨液的搅拌效率。 
最佳方式12 
如图19所示,头4可以具备:能够与墨液路21、41连通的子罐80;与子罐80连通的墨液室24;与墨液室24连通的压力室25;与压力室25连通的喷嘴28;促动器30。即,连通路5包括:使罐2和子罐80连通的罐2侧的墨液路21;连通盒3和子罐80的盒3侧的墨液路41;成为使罐2侧的墨液路21和盒3侧的墨液路41连通的墨液路的子罐80,连通路5和墨液室24设置为并列状态。根据该结构可知,具备子罐80,因此,能够增加头4中的墨液残留量,能够延长能够连续印刷的时间。 
最佳方式13 
在图12中说明的控制(最佳方式6)中,如图20所示,设定为伴随墨液使用的时间经过,基准值M1、M2逐渐变小也可。由此可知,在墨液的喷射初期,能够增加往路路线A、返路路线B的相互切换的频率,能够增加墨液的搅拌效果。即,在盒3更换之后,即使在罐2内及盒3内收容的总量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罐2及盒3之间执行的墨液的补给动作的频率的降低。另外,伴随墨液的消耗,罐2及盒3内收容的墨液的总量降低,在墨液的补给动作之际,罐2及盒3内残留的墨液的液量逐渐降低。因此,通过在罐2及盒3之间相互进行墨液的补给动作,能够可靠地执行对墨液的搅拌动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将罐2能够拆装(能够更换)地安装在打印机装置1的基体的结构也可。 
流量传感器Q可以设置在罐2侧的墨液路21及盒3侧的墨液路41中的任一方、或罐2侧的墨液路21及盒3侧的墨液路41的两方。 
另外,罐2、盒3的空状态是指即使在泵P1、P2进行加压也不能够 补给的状态,从而,即使罐2、盒3内残留有少量的墨液滴,也可以作为空状态来处理。从而,还包括空状态或接近空状态的状态。 
另外,作为检测罐2、盒3的墨液量(液体量)的情况,用重量传感器测定墨液的重量,也可以输出模拟信号。 
另外,也可以使用脉冲Pa、Pb的任一方或模拟信号ITa、ICa的任一方进行相互补给控制。 
上述实施例中将喷墨式的打印机装置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采用喷射或喷出墨液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和收容了所述液体的液体容器也可。可以应用于具备喷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滴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还有,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以粒状、泪状、丝状拉长的状态。另外,在此所述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不仅包括粘性高的或低的液体状态、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融液)之类的流体状态、以及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而且还包括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硬化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媒中的材料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例子,可以举出在上述实施例的方式中说明的墨液或液晶等。在此,墨液包括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通常的水性墨液及油性墨液及喷射墨液、热熔墨液等各种液体组合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为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片的制造等中使用的喷射将电极材料或色材等材料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含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生化元件制造中使用的喷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作精密吸液管且喷射作为试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进而,可以采用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以针点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为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还有,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其中任一种的喷射装置。 

Claims (8)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收容液体的第一液体收容部;能够收容所述液体的容积比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小,且能够拆装的第二液体收容部;使所述各液体收容部相互连通的连通路,
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连通路相互补给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补给机构,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之间经由所述连通路相互补给所述液体;
控制机构,其在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向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及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使得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中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向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直至在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所述液体成为比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中的能够收容所述液体的容积小的规定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当所述液体补给机构在所述各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补给所述液体时,所述控制机构判定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内的液体是否为所述规定量,并根据其判定结果,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补给机构在所述各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补给所述液体之际,每当其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或相互补给达到规定时间时,所述控制机构判定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内的液体是否为所述规定量,并根据其判定结果,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使得当所述液体补给机构在所述各液体收容部之间相互补给所述液体时,其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次数后的所述规定量小于其补给次数达到规定次数前的所述规定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以使所述规定量伴随所述液体的消耗而逐渐减小的方式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使得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向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的所述规定量和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的所述规定量相互不同。
7.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具备:收容液体的第一液体收容部;能够收容所述液体的容积比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小,且能够拆装的第二液体收容部;使所述各液体收容部相互连通的连通路,
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连通路相互补给所述液体,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补给机构,其在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之间经由所述连通路相互补给所述液体;
控制机构,其在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向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及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时,控制所述液体补给机构,使得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中一方的液体收容部向另一方的液体收容部补给所述液体直至在所述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所述液体成为比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的能够收容所述液体的容积小的规定量;
检测机构,其检测在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中至少一方的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所述液体的液量或在所述连通路内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量;
判定机构,其基于所述检测机构的输出,判定所述各液体收容部内的所述液体的总计量,
所述控制机构基于所述判定机构的判定结果,停止控制相互补给动作,并且,在该停止控制中,使所述液体残留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及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的任一方的液体收容部中而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机构在刚停止所述相互补给动作后或在停止所述相互补给动作时,将在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液体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移送,使在该第二液体收容部收容的所述液体成为空状态或接近空状态的状态。
CN2009102046047A 2008-09-30 2009-09-29 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1712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2652 2008-09-30
JP2008252652 2008-09-30
JP2008272809 2008-10-23
JP2008-272809 2008-10-23
JP2009-188938 2009-08-18
JP2009188938A JP2010105390A (ja) 2008-09-30 2009-08-18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9188939A JP2010120375A (ja) 2008-10-23 2009-08-18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9-188939 2009-08-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2232A CN101712232A (zh) 2010-05-26
CN101712232B true CN101712232B (zh) 2013-11-27

Family

ID=42416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46047A Active CN101712232B (zh) 2008-09-30 2009-09-29 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122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39815A (ja) * 2011-08-19 2013-02-28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069965B2 (ja) * 2012-08-31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069967B2 (ja) * 2012-08-31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142619B2 (ja) * 2013-03-28 2017-06-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液体供給方法
JP2016049738A (ja) * 2014-09-01 2016-04-1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循環装置
EP3237212B1 (en) 2015-04-30 2019-10-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rop ejection based flow sensor calib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12232A (zh) 2010-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2232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8287064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1722727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7187207B (zh) 液体收容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1537734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52638B (zh) 流体喷射装置及擦拭方法
US9522541B2 (en) Maintenance method of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EP2522514B1 (en)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liquid storage and dispensing
EP2689931B1 (en) Method for injecting printing material, injection kit, and injection device
CN103722888A (zh) 液体收纳体、液体收纳体单元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JP2008213281A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CN108372724A (zh)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101665028A (zh) 液体输送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清洗方法
JP544622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1633265B (zh)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1712237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11088293A (ja) インク循環システム
KR101293772B1 (ko) 잉크젯 프린터의 잉크공급장치
EP3381699B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method
US20090153629A1 (en) Liquid supply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10341315A (zh) 液体供给单元和液体喷射装置
CN108656745B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CN108357212A (zh) 液体喷射系统以及计算机程序
JP2010120375A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5667093A (zh) 液体喷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