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7846B - 义齿 - Google Patents
义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77846B CN101677846B CN2007800531070A CN200780053107A CN101677846B CN 101677846 B CN101677846 B CN 101677846B CN 2007800531070 A CN2007800531070 A CN 2007800531070A CN 200780053107 A CN200780053107 A CN 200780053107A CN 101677846 B CN101677846 B CN 1016778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 segment
- central foveola
- segment distance
- foveola
- far aw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3/00—Dental prostheses; Making same
- A61C13/08—Artificial teeth; Making same
- A61C13/097—Artificial teeth; Making same characterised by occlusal profiles, i.e. chewing contact surfa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3/00—Dental prostheses; Making same
- A61C13/08—Artificial teeth; Making sam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5/00—Filling or capping teeth
- A61C5/70—Tooth crowns; Making thereof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在以牙尖顶和窝对合的上下颌人造臼齿中,通过明确规定咬合面上需接触的牙尖顶与窝的三维位置关系和接触区域,由此提供排列的操作性良好的义齿。本发明在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远中小窝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的距离的比,以及牙尖与小窝的位置关系。另外,本发明在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舌侧牙尖顶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的距离的比,以及牙尖与小窝的位置关系。本发明使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远中小窝与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舌侧牙尖顶接触,进一步,使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义齿的颊侧牙尖顶与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义齿的近中小窝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制作有基托义齿时使用的预先加工好的义齿。
背景技术
义齿是有基托义齿的制作中使用的、事先以人的牙齿的解剖学上的形状提供给牙科医生或牙科技术人员的牙冠材料,具有多种形式、大小及色调,根据患者牙齿的缺损状态、治疗方案进行适当的选择并加以使用。
简单说明有基托义齿通常的制作方法以及义齿的使用方法。
首先,用硅橡胶或琼脂、海藻酸等的印模材料采取患者口腔内的形状,对采好的印模注入石膏,从而制作模型。
将所制作的石膏模型安装在模仿患者颌关节并具有铰链的、被称作咬合器的器械上,在该模型上,在考虑整体的平衡、上下颌的咬合状态的基础上,对根据患者的情况所选择的义齿进行定位,然后,用石蜡形成齿龈等周边组织的缺损部,从而完成称作蜡义齿的义齿整体的原型。
将其连同模型一起用石膏埋没,在去除蜡而得到的石膏模型中压入PMMA等义齿基托用树脂,并使之聚合、固化后,从石膏模型中取出,加以研磨、调整,从而完成义齿。
有基托义齿大致区分为局部基托义齿和总义齿。局部基托义齿是在存在一部分天然牙齿的口腔内修补包括牙根缺损部分的功能性、审美性的修复物;总义齿是修补称作无齿颌的缺损所有的牙冠和牙根的颌的修复物。
在健康人的口腔内通常存在28颗牙,最多有32颗牙,存在失去这些牙齿过程与利用各种义齿进行的治疗方法的组合,由于对庞大数量的病例都使用义齿,因此,要求通过有限种类的义齿能够满足各种要件。
其中,特别是在上下颌为无齿颌或具有与其接近規模的缺损的有齿颌中有必要咬合义齿之间时,使用上下成套的义齿。此时,为了顺利地进行操作,义齿被要求事先对每个牙齿的尺寸分配进行适宜的设计,以使该义齿对上下方向具有合适的咬合关系,且能够对其简单地进行定位,但实际上这样的义齿少,技术人员必须边进行形态修正边进行定位,因此义齿制作耗费大量的 时间和劳力。
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咀嚼的侧方运动中避免颊侧牙尖相互接触而形成的人造臼齿。专利文献2公开了上颌臼齿的下侧牙尖与下颌臼齿的窝咬合而接触,上颌臼齿的窝与下颌臼齿的颊侧牙尖咬合而接触的人造臼齿。专利文献3公开了下颌臼齿的颊侧隆起与上颌臼齿的裂沟咬合,上侧臼齿的舌侧隆起与下颌臼齿的纵向裂沟咬合的人造臼齿。
然而,所有的专利文献记载的义齿均未规定牙尖顶部与小窝的三维位置关系或接触区域。因此,即使无间隙地排列了下颌臼齿的义齿,当想对与该下颌臼齿的义齿对应的上颌臼齿义齿进行定位以使每个齿咬合时,由于相邻接的上颌臼齿的义齿的干扰,或空出间隙,因此需要对其形态进行多次修整。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11-2903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2-1773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许第37472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決的课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在牙尖顶和窝对合的上下颌人造臼齿中,通过明确规定咬合面上需接触的牙尖顶与窝的三维位置关系和接触区域,从而排列的操作性良好的义齿。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在具有颊侧牙尖、舌侧牙尖、近中小窝、远中小窝的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远中小窝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距离的比,以及牙尖顶与小窝的位置关系。
本发明在具有颊侧牙尖、舌侧牙尖、近中小窝、远中小窝的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舌侧牙尖顶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距离的比,以及牙尖顶与小窝的位置关系。
另外,本发明在由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和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构成的成套义齿中,使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远中小窝与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舌侧牙尖顶接触。
此时,进而使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义齿的颊侧牙尖顶与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义齿的近中小窝接触。
本发明在具有颊侧牙尖、舌侧牙尖、近中小窝、远中小窝的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远中小窝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距离的比,以及牙尖顶与小窝的位置关系。
本发明在具有颊侧牙尖、舌侧牙尖、近中小窝、远中小窝的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舌侧牙尖顶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的距离的比,以及牙尖顶与小窝的位置关系。
另外,本发明在由上述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和上述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构成的成套义齿中,使上述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远中小窝与上述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舌侧牙尖顶接触。
此时,进而使上述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颊侧牙尖顶与上述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近中小窝接触。
本发明在具有近中颊侧牙尖、远中颊侧牙尖、近中舌侧牙尖、远中舌侧牙尖、远中牙尖、近中小窝、远中小窝、中央窝的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中央窝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的距离的比,以及牙尖顶与小窝的位置关系。
本发明在具有近中颊侧牙尖、远中颊侧牙尖、近中舌侧牙尖、远中舌侧牙尖、近中小窝、远中小窝、中央窝的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近中舌侧牙尖顶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的距离的比,以及牙尖顶与小窝的位置关系。
另外,本发明在由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和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构成的成套义齿中,使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的中央窝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的近中舌侧牙尖顶接触。
此时,进而使上述下颌第一大白齿的义齿的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远中牙尖顶分别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的近中小窝、中央窝、远中小窝接触。
本发明在具有近中颊侧牙尖、远中颊侧牙尖、近中舌侧牙尖、远中舌侧牙尖、近中小窝、远中小窝、中央窝的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中央窝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的距离的比,以及牙尖顶与小窝的位置关系。
本发明在具有近中颊侧牙尖、远中颊侧牙尖、近中舌侧牙尖、远中舌侧牙尖、近中小窝、远中小窝、中央窝的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以近中舌侧牙尖顶作为原点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的距离的比,以及牙尖顶与小窝的位置关系。
另外,本发明在由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和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构成的成套义齿中,使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的中央窝与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的近中舌侧牙尖顶接触。
此时,进而使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的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分别与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的近中小窝、中央窝接触。
进而,本发明在由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构成的成套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各义齿的最大宽径。
进而,本发明在由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和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构成的成套义齿中,恰当地设定了各义齿的最大宽径。
进而,本发明在由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和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构成的成套义齿中,相对于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的最大宽径的总和恰当地设定了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的最大宽径的总和。
发明的效果
通过将本发明的义齿用于义齿制作中,无需在排列操作中进行磨削调整,因此,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制作出具有规定的咬合状态的义齿。
另外,通过具有规定的咬合状态,安装义齿后需要咬合调整的部分限定于义齿基托用树脂的聚合变形及咬合记录的误差部分产生的早期接触部位上,因此,咬合调整所需的操作时间减少,能够缩短诊疗时间,且能够减轻齿科医生的劳力和患者体力上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下颌第一小臼齿的咬合面图(a)、近中面图(b)、远中面图(c)、立体 图(d);
图2为上颌第一小臼齿的咬合面图(a)、近中面图(b)、远中面图(c)、立体图(d);
图3为下颌第一小臼齿与上颌第一小臼齿的咬合面图;
图4为下颌第一小臼齿与上颌第一小臼齿的接触状态的剖面图;
图5为下颌第二小臼齿的咬合面图(a)、近中面图(b)、远中面图(c)、立体图(d);
图6为上颌第二小臼齿的咬合面图(a)、近中面图(b)、远中面图(c)、立体图(d);
图7为下颌第二小臼齿与上颌第二小臼齿的咬合面图;
图8为下颌第二小臼齿与上颌第二小臼齿接触状态的剖面图;
图9为下颌第一大臼齿的咬合面图(a)、近中面图(b)、远中面图(c)、立体图(d);
图10为上颌第一大臼齿的咬合面图(a)、近中面图(b)、远中面图(c)、立体图(d);
图11为下颌第一大臼齿与上颌第一大臼齿的咬合面图;
图12为下颌第一大臼齿与上颌第一大臼齿接触状态的剖面图;
图13为下颌第二大臼齿的咬合面图(a)、近中面图(b)、远中面图(c)、立体图(d);
图14为上颌第二大臼齿的咬合面图(a)、近中面图(b)、远中面图(c)、立体图(d);
图15为下颌第二大臼齿与上颌第二大臼齿的咬合面图;
图16为下颌第二大臼齿与上颌第二大臼齿接触状态的剖面图;
图17为表示下颌臼齿列(a)和上颌臼齿列(b)的各臼齿的最大宽径的咬合面图;
图18为表示上颌臼齿列和下颌臼齿列的最大宽径的总和的咬合面图;
图19为表示上颌臼齿列和下颌臼齿列的咬合状态的咬合面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下颌第一小臼齿
11颊侧牙尖顶
12舌侧牙尖顶
13a近中小窝
13b远中小窝
14a近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小的点
14b远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大的点
14c颊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大的点
14d舌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小的点
20下颌第二小臼齿
21颊侧牙尖顶
22舌侧牙尖顶
23a近中小窝
23b远中小窝
24a近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小的点
24b远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大的点
24c颊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大的点
24d舌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小的点
30下颌第一大臼齿
31a近中颊侧牙尖顶
31b远中颊侧牙尖顶
31c远中牙尖顶
32a近中舌侧牙尖顶
32b远中舌侧牙尖顶
33a近中小窝
33b远中小窝
33c中央窝
34a近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小的点
34b远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大的点
34c颊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大的点
34d舌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小的点
40下颌第二大臼齿
41a近中颊侧牙尖顶
41b远中颊侧牙尖顶
42a近中舌侧牙尖顶
42b远中舌侧牙尖顶
43a近中小窝
43b远中小窝
43c中央窝
44a近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小的点
44b远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大的点
44c颊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大的点
44d舌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小的点
50上颌第一小臼齿
51颊侧牙尖顶
52舌侧牙尖顶
53a近中小窝
53b远中小窝
54a近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小的点
54b远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大的点
54c颊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大的点
54d舌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小的点
60上颌第二小臼齿
61颊侧牙尖顶
62舌侧牙尖顶
63a近中小窝
63b远中小窝
64a近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小的点
64b远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大的点
64c颊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大的点
64d舌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小的点
70上颌第一大臼齿
71a近中颊侧牙尖顶
71b远中颊侧牙尖顶
72a近中舌侧牙尖顶
72b远中舌侧牙尖顶
73a近中小窝
73b远中小窝
73c中央窝
74a近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小的点
74b远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大的点
74c颊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大的点
74d舌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小的点
80上颌第二大白齿
81a近中颊侧牙尖顶
81b远中颊侧牙尖顶
82a近中舌侧牙尖顶
82b远中舌侧牙尖顶
83a近中小窝
83b远中小窝
83c中央窝
84a近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小的点
84b远中面上的X坐标值最大的点
84c颊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大的点
84d舌侧面上的Y坐标值最小的点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之前,对人的臼齿和臼齿义齿这两方面共用的解剖学上特征的名称加以说明。
人的臼齿大致分为张嘴时外观上能够用眼睛看得见的齿的上部和埋入在齿槽骨中的齿的下部这两部分,将上部称作“齿冠部”,将下部称作“齿根 部”。齿冠部由在四个方向上具有比较平坦的侧面的五个面构成。
在侧面方向上,与颊粘膜接触的侧称作“颊侧”,与舌接触的侧称作“舌侧”,将齿的表面分别称作“颊侧面”、“舌侧面”。将与相邻的牙齿接触的面称作“邻接面”,其中,离前齿近的侧称作“近中”、离前齿远的侧称作“远中”,将齿表面分别称作“近中面”、“远中面”。
与相反侧颌中的相对应的齿咬合的面称作“咬合面”。咬合面上存在复杂的凹凸,将其中的凸部称作“牙尖”。在所有的臼齿中,牙尖在颊侧和舌侧上存在一个以上,分别称作“颊侧牙尖”、“舌侧牙尖”。在大臼齿中,还在近中和远中上存在牙尖,将各颊侧牙尖、舌侧牙尖分别称作“近中颊侧牙尖”、“远中颊侧牙尖”、“近中舌侧牙尖”、“远中舌侧牙尖”。在牙尖中最突出的部分称作“牙尖顶”。在本发明的叙述中,为了明示位置,设定临时的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中,牙尖顶是指Z坐标值最大的点。
咬合面是指由从颊侧牙尖顶连到近中和远中的棱线、从舌侧牙尖顶连到近中和远中的棱线、在近中连接两个棱线的部分和在远中连接两个棱线的部分的四个棱线包围的范围。将该四个棱线称作“咬合缘”,并分别称作“颊侧咬合缘”、“舌侧咬合缘”、“近中咬合缘”、“远中咬合缘”。在近中咬合缘和远中咬合缘中特别隆起的部分称作“边缘隆线”,分别称作“近中边缘隆线”、“远中边缘隆线”。
牙尖顶与牙尖顶之间由深的沟分隔,将其称作“裂沟”。将分隔颊侧牙尖顶和舌侧牙尖顶的裂沟称作“中央沟”,在大臼齿中分隔近中颊侧牙尖顶和远中颊侧牙尖顶的裂沟称作“颊侧沟”,将分隔近中舌侧牙尖顶和远中舌侧牙尖顶的裂沟称作“舌侧沟”。在由咬合面的咬合缘包围的区域中由中央沟分隔的斜面称作“内斜面”,从咬合缘到舌侧或颊侧的斜面称作“外斜面”。
将分隔颊侧牙尖顶或舌侧牙尖顶与边缘隆线的裂沟称作“三角沟”。在近中颊侧、远中颊侧、近中舌侧、远中舌侧中各存在三角沟。
由两个以上裂沟汇合的部分深凹进去,将其称作“小窝”。
将近中颊侧三角沟、近中舌侧三角沟和中央沟汇合的部分的小窝称作“近中小窝”。
将远中颊侧三角沟、远中舌侧三角沟和中央沟汇合部分的小窝称作“远中小窝”。
其中,关于下侧第一大臼齿的远中小窝,在アナト一ム公司的“日本人永久歯解剖学”(日本人恒齿解剖学)P154的记载中仅限于在下颌第一大臼齿中将远中颊侧沟的汇合部分称作远中小窝。该小窝是不清楚的,在以往大多数的义齿中也往往难以确定。由于其他所有部位的牙齿是由近中、远中的三角沟和中央沟的汇合部分来定义,因此,在本发明的记载中,效仿其他部分的远中小窝的定义,将远中三角沟和中央沟的汇合部分称作“远中小窝”。
将中央沟和舌侧沟的汇合部分称作“中央窝”。
从牙尖顶至小窝以线状行走的隆起称作“三角隆线”。
将齿的长轴称作“齿轴”。齿轴是从齿冠中央部连接齿根中央部的线段,但由于难以确定非对称形的齿的中央,因此,在本发明的记载中,以连接以下两点的线段来表示,所述两点是:将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以每个部位具有规定的比例进行分割的点;将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以每个部位具有规定的比例进行分割的点。
牙齿外形的尺寸通常用宽径、长径和颊舌径来表示。
为了测量牙齿外形的尺寸,最好在将牙齿固定在规定的位置的条件下进行。下面,说明测量的具体方法。
首先,准备一种测量台,该测量台在以水平面的左右方向作为X轴、以水平面的往里方向作为Y轴、以高度方向作为Z轴的XYZ三维坐标系中,通过与各轴方向垂直的平面包围被测物时,能够测量平面之间的距离。优选使用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三维形状测量仪,但也可以准备三个简单的测量精度为0.01mm的测微尺或游标卡尺,并在桌子等水平面上相互垂直而使用。
在所测定的义齿底面涂布软蜡而临时固定,以能够进行位置的微调整,调整后通过粘接剂等进行固定。
固定的位置是以咬合面作为上面、以近中-远中方向作为X轴、以颊侧-舌侧方向作为Y轴、以高度方向作为Z轴。此时,进行微调整,以使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与XZ平面平行,即,使小窝位置中的Y坐标值相等,且齿的齿轴与Z轴成为平行。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齿轴是连接以下两点的线段,所述两点是:将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以每个部位具有规定的比例进行分割的点;将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以每个部位具有规定的比例进行分割的点。
成套义齿是用一个量规号表示尺寸的、以上下颌各部位义齿的组合形式被提供的义齿。
下面,对本发明各义齿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以下记载的各数值的范围是基于所有实际上能够提供的尺寸精度的范围。进一步优选的范围是基于能够用目视判定本发明效果的尺寸精度的范围。
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对右侧臼齿进行说明,但从操作性的统一方面考虑,优选左侧臼齿与右侧臼齿为镜像关系。具体地讲,可通过使用由CAD系统反转近中-远中方向而成的形状模型的模具加工方法、或将模具加工数据本身通过根据镜像反转方法的模具加工方法来制造。
<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
图1表示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义齿。图中,左侧面为近中、右侧面为远中、上面为颊侧、下面为舌侧。
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义齿具有颊侧牙尖顶11、舌侧牙尖顶12、近中小窝13a和远中小窝13b。
为了明确表示牙尖顶和小窝的三维位置关系,以右侧为例,当以远中小窝13b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如图1所示,按照条件加以配置,即,将连接点M1a与点M1b的线段作为齿轴,该齿轴与Z轴平行,其中,点M1a是以29∶71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13a与远中小窝13b的线段的点,点M1b是以47∶53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11与舌侧牙尖顶12的线段的点;连接远中小窝13b和近中小窝13a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13a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13b的X坐标值。
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下侧面具有如下关系。
从远中小窝13b到位置14a的X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13b到位置14b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75∶25~85∶15,优选为78∶22~82∶18,其中,位置14a是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位置14b是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
从远中小窝13b到位置14c的Y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13b到位置14d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49∶51~59∶41,优选为52∶49~56∶44,其中,位置14c是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14d是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各牙尖顶与各小窝具有如下关系。在此,将连接近中小窝13a和远中小窝13b的线段距离作为S1,将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最大宽径作为W1。
连接近中小窝13a与远中小窝13b的线段距离S1为最大宽径W1的42~52%,优选为46~48%。
连接近中小窝13a与颊侧牙尖顶11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13a与远中小窝13b的线段距离S1的84~94%,优选为88~90%。
连接近中小窝13a与舌侧牙尖顶12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13a与远中小窝13b的线段距离S1的66~76%,优选为70~72%。
连接远中小窝13b与颊侧牙尖顶11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13a与远中小窝13b的线段距离S1的110~120%,优选为114~116%。
连接远中小窝13b与舌侧牙尖顶12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13a与远中小窝13b的线段距离S1的83~93%,优选为87~89%。
连接颊侧牙尖顶11与舌侧牙尖顶12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13a与远中小窝13b的线段距离S1的88~98%,优选为92~94%。
<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
图2表示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义齿。图中,左侧面为远中、右侧面为近中、上面为颊侧、下面为舌侧。
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义齿具有颊侧牙尖顶51、舌侧牙尖顶52、近中小窝53a及远中小窝53b。
为了明确表示牙尖顶和小窝的三维位置关系,以右侧为例,将舌侧牙尖顶52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以如下条件配置,即,连接点M5a和点M5b的线段与Z轴平行,其中,点M5a是以47∶53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53a与远中小窝53b的线段的点,点M5b是以55∶45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51与舌侧牙尖顶52的线段的点,而且,连接远中小窝53b与近中小窝53a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53a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53b的X坐标值。
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下侧面具有以下关系。
从舌侧牙尖顶52到位置54a的X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52到位置54b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37∶63~47∶53,优选为41∶59~43∶57,其中,位置54a是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54b是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从舌侧牙尖顶52到位置54c的Y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52到位置54d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79∶21~89∶11,优选为83∶17~85∶15,其中,位置54c是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54d是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各牙尖顶和各小窝之间具有以下关系。在此,将连接近中小窝53a与远中小窝53b的线段距离作为S5,将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最大宽径作为W5。
连接近中小窝53a与远中小窝53b的线段距离S5为最大宽径W5的36~46%,优选为40~42%。
连接近中小窝53a与颊侧牙尖顶51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53a与远中小窝53b的线段距离S5的147~157%,优选为151~153%。
连接近中小窝53a与舌侧牙尖顶52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53a与远中小窝53b的线段距离S5的98~108%,优选为102~104%。
连接远中小窝53b与颊侧牙尖顶51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53a与远中小窝53b的线段距离S5的134~144%,优选为138~140%。
连接远中小窝53b与舌侧牙尖顶52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53a与远中小窝53b的线段距离S5的119~129%,优选为123~125%。
连接颊侧牙尖顶51与舌侧牙尖顶52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53a与远中小窝53b的线段距离S5的185~195%,优选为189~191%。
<下颌第一小臼齿和上颌第一小臼齿的成套义齿>
图3、图4表示下颌第一小臼齿10和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成套义齿。在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义齿的起于远中小窝13b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中,至少具有一处以上与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义齿的起于舌侧牙尖顶52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的接触点。
优选具有三处接触点,即,在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起于远中小窝13b 的1.00mm以内的颊侧牙尖内斜面和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起于舌侧牙尖顶52的1.00mm以内的舌侧牙尖内斜面上具有一处,在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起于远中小窝13b的1.00mm以内的远中边缘隆线和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起于舌侧牙尖顶52的1.00mm以内的偏远中咬合缘的外斜面具有另一处,在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起于远中小窝13b的1.00mm以内的舌侧牙尖内斜面和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起于舌侧牙尖顶52的1.00mm以内的偏近中咬合缘的外斜面具有又一处,共计三处。
由此,接触点发生在咬合面小的区域上,因此容易确认咬合状态,且能够得到有效排列的效果。
此外,下颌第一小臼齿10和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成套义齿,在下颌第一小臼齿10义齿的起于颊侧牙尖顶11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和上颌第一小臼齿50义齿的起于近中小窝53a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上,至少具有一处以上的接触点。
优选具有共计两处接触点,即,在下颌第一小臼齿10义齿的起于颊侧牙尖顶11的1.00rnm以内的近中咬合缘和上颌第一小臼齿50义齿的起于近中小窝53a的1.00mm以内的近中边缘隆线上具有一处,在下颌第一小臼齿10义齿的起于颊侧牙尖顶11的1.00mm以内的远中咬合缘和上颌第一小臼齿50义齿的起于近中小窝53a的1.00mm以内的颊侧内斜面的三角隆线上具有另一处,共计两处。
由此,接触点发生在咬合面小的区域,因此容易确认咬合状态,能够得到有效地进行排列的效果。
<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
图5表示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义齿。图中,左侧面为近中、右侧面为远中、上面为颊侧、下面为舌侧。
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义齿具有颊侧牙尖顶21、舌侧牙尖顶22、近中小窝23a、远中小窝23b。
为了明确表示牙尖顶与小窝的三维位置关系,以右侧为例,将远中小窝23b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以下述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21∶79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远中小窝23b的线段的点、 和以40∶60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21与舌侧牙尖顶22的线段的点加以连线的线段与Z轴平行,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远中小窝23b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
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下侧面具有以下关系。
从远中小窝23b到位置24a的X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23b到位置24b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66∶34~76∶24,优选为70∶30~72∶28,其中,位置24a是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位置24b是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
从远中小窝23b到位置24c的Y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23b到位置24d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51∶49~61∶39,优选为55∶45~57∶43,其中,位置24c是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24d是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各牙尖顶与各小窝具有以下关系。在此,将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远中小窝23b的线段距离作为S2,将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最大宽径作为W2。
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远中小窝23b的线段距离S2为最大宽径W2的56~66%,优选为60~62%。
连接近中小窝23a与颊侧牙尖顶21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远中小窝23b的线段距离S2的79~89%,优选为83~85%。
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舌侧牙尖顶22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远中小窝23b的线段距离S2的88~98%,优选为92~94%。
连接远中小窝23b与颊侧牙尖顶21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远中小窝23b的线段距离S2的97~107%,优选为101~103%。
连接远中小窝23b与舌侧牙尖顶22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远中小窝23b的线段距离S2的127~137%,优选为131~133%。
连接颊侧牙尖顶21与舌侧牙尖顶22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23a与远中小窝23b的线段距离S2的126~136%,优选为130~132%。
<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
图6表示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义齿。图中,左侧面为远中、右侧面为近 中、上面为颊侧、下面为舌侧。
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义齿具有颊侧牙尖顶61、舌侧牙尖顶62、近中小窝63a和远中小窝63b。
为了明确表示牙尖顶与小窝的三维位置关系,以右侧为例,将舌侧牙尖顶62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以下述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54∶46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63a与远中小窝63b的线段的点、和以53∶47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61与舌侧牙尖顶62的线段的点加以连线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Z轴平行,且连接远中小窝63b与近中小窝63a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63a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
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下侧面之间具有以下关系。
从舌侧牙尖顶62到位置64a的X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62到位置64b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42∶68~52∶58,优选为46∶54~48∶52,其中,位置64a是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64b是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从舌侧牙尖顶62到位置64c的Y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62到位置64d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79∶21~89∶11,优选为83∶17~85∶15,其中,位置64c是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64d是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各牙尖顶和各小窝具有以下关系。在此,将连接近中小窝63a与远中小窝63b的线段距离作为S6,将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最大宽径作为W6。
连接近中小窝63a与远中小窝63b的线段距离S6为最大宽径W6的40~50%,优选为44~46%。
连接近中小窝63a与颊侧牙尖顶61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63a与远中小窝63b的线段距离S6的150~160%,优选为154~156%
连接近中小窝63a与舌侧牙尖顶62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63a与远中小窝63b的线段距离的117~127%,优选为121~123%。
连接远中小窝63b与颊侧牙尖顶61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63a与远 中小窝63b的线段距离S6的142~132%,优选为146~148%。
连接远中小窝63b与舌侧牙尖顶62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63a与远中小窝63b的线段距离S6的128~138%,优选为132~134%。
连接颊侧牙尖顶61与舌侧牙尖顶62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63a与远中小窝63b的线段距离S6的204~214%,优选为208~210%。
<下颌第二小臼齿和上颌第二小臼齿的成套义齿>
图7、图8表示下颌第二小臼齿20和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成套义齿。
上颌第二小臼齿60和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成套义齿,在上述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义齿的起于远中小窝23b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中,具有至少一处以上的与上述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义齿的起于舌侧牙尖顶62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的接触点。
优选具有如下共计三处接触点,即,在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起于远中小窝23b的1.00mm以内的颊侧牙尖内斜面与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起于舌侧牙尖顶62的1.00mm以内的舌侧牙尖内斜面上具有一处,在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起于远中小窝23b的1.00mm以内的远中边缘隆线和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起于舌侧牙尖顶62的1.00mm以内的偏离远中咬合缘的外斜面上具有另一处,在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起于远中小窝23b的1.00mm以内的舌侧牙尖内斜面和上颌第一小臼齿60的舌侧牙尖顶62的偏离近中咬合缘的外斜面上具有一处。
由此,接触点发生在咬合面小的区域中,因此,容易确认咬合状态,并能够得到有效的排列效果。
此外,下颌第二小臼齿20和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成套义齿,在上述下颌第二小臼齿20义齿的起于颊侧牙尖顶21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中,具有至少一处以上的与上述上颌第二小臼齿60义齿的起于近中小窝63a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的接触点。
优选共计具有两处接触点,即,在下颌第二小臼齿20义齿的起于颊侧牙尖顶21的1.00mm以内的近中咬合缘与上颌第二小臼齿60义齿的起于近中小窝63a的1.00mm以内的近中边缘隆线上具有一处,在下颌第二小臼齿20义齿的起于颊侧牙尖顶21的1.00mm以内的远中咬合缘与上颌第二小臼齿60 义齿的起于近中小窝63a的1.00mm以内的颊侧内斜面的三角隆线上具有另一处。
由此,接触点发生在咬合面小的区域中,因此能够容易地确认咬合状态,并能够得到有效的排列效果。
<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
图9表示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义齿。图中,左侧面为近中、右侧面为远中、上面为颊侧、下面为舌侧。
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义齿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31a、远中颊侧牙尖顶31b、近中舌侧牙尖顶32a、远中舌侧牙尖顶32b、远中牙尖顶31c、近中小窝33a、远中小窝33b和中央窝33c。
为了明确表示牙尖顶与小窝的三维位置关系,以右侧为例,将中央窝33c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以下述条件加以配置,即,连接点M3a与点M3b的线段与Z轴平行,其中,点M3a是以49∶51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的点,点M3b是以54∶46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31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32a的线段的点,另外,连接远中小窝33b与近中小窝33a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且近中小窝33a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33b的X坐标值。
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下侧面具有以下关系。
从中央窝33c到位置34a的X轴距离与从中央窝33c到位置34b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45∶65~55∶45,优选为49∶51~51∶49,其中,位置34a是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位置34b是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
从中央窝33c到位置34c的Y轴距离与从中央窝33c到位置34d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61∶39~71∶29,优选为65∶35~67∶33,其中,位置34c是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34d是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各牙尖顶与各小窝具有以下的关系。在此,将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作为S3,将下颌第一小臼齿30的最大宽径作为W3。
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是最大宽径W3的57~67%,优选为61~63%。
连接近中小窝33a与中央窝33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49~59%,优选为53~55%。
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近中颊侧牙尖顶3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46~56%,优选为50~52%。
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颊侧牙尖顶3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70~80%,优选为74~76%。
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近中舌侧牙尖顶3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37~47%,优选为41~43%。
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3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90~100%,优选为94~96%。
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牙尖顶31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119~129%,优选为123~125%。
连接远中小窝33b与中央窝33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的42~52%,优选为46~48%。
连接远中小窝33b与近中颊侧牙尖顶3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103~113%,优选为107~109%。
连接远中小窝33b与远中颊侧牙尖顶3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66~76%,优选为70~72%。
连接远中小窝33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3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88~98%,优选为92~94%。
连接远中小窝33b与远中舌侧牙尖顶3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42~52%,优选为46~48%。
连接远中小窝33b与远中牙尖顶31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41~51%,优选为45~47%。
连接中央窝33c与近中颊侧牙尖顶3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68~78%,优选为72~74%。
连接中央窝33c与远中颊侧牙尖顶3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52~62%,优选为56~58%。
连接中央窝33c与近中舌侧牙尖顶3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46~56%,优选为50~52%。
连接中央窝33c与远中舌侧牙尖顶3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44~54%,优选为48~50%。
连接中央窝33c与远中牙尖顶31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73~83%,优选为77~79%。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31a与远中颊侧牙尖顶3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的43~53%,优选为47~49%。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31a与近中舌侧牙尖顶3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70~80%,优选为74~76%。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31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3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106~116%,优选为110~112%。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31a与远中牙尖顶31c的线段距离S6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106~116%,优选为110~112%。
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31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3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80~90%,优选为84~86%。
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31b与远中舌侧牙尖顶3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的81~91%,优选为85~87%。
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31b与远中牙尖顶31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58~68%,优选为62~64%。
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32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3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64~74%,优选为68~70%。
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32a与远中牙尖顶31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115~125%,优选为119~121%。
连接远中牙尖顶31c与远中舌侧牙尖顶3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33a与远中小窝33b的线段距离S3的72~82%,优选为76~78%。
<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
图10表示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义齿。图中,左侧面为远中、右侧面为近中、上面为颊侧、下面为舌侧。
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义齿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71a、远中颊侧牙尖顶71b、近中舌侧牙尖顶72a、远中舌侧牙尖顶72b、近中小窝73a、远中小窝73b以及中央窝73c。
为了明确表示牙尖顶与小窝的三维位置关系,以右侧为例,将近中舌侧牙尖顶72a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以下述条件配置,即,将以46∶54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的点,和以58∶42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71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线段的点加以连线的线段与Z轴平行,且连接远中小窝73b与近中小窝73a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73a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73b的X坐标值。
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下侧面具有以下关系。
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到位置74a的X轴距离和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到位置74b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22∶78~32∶68,优选为26∶74~28∶72,其中,位置74a是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74b是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到位置74c的Y轴距离和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到位置74d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76∶24~86∶14,优选为80∶20~82∶18,其中,位置74c是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74d是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各牙尖顶与各小窝具有以下关系。在此,将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作为S7,将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最大宽径作为W7。
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是最大宽径W7的57~67%,优选为61~63%。
连接近中小窝73a与中央窝73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37~47%,优选为41~43%。
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近中颊侧牙尖顶7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78~88%,优选为82~84。
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颊侧牙尖顶7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111~121%,优选为115~117%。
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51~61%,优选为55~57%。
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7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109~119%,优选为113~115%。
连接远中小窝73b与中央窝73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56~66%,优选为60~62%。
连接远中小窝73b与近中颊侧牙尖顶7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128~138%,优选为132~134%。
连接远中小窝73b与远中颊侧牙尖顶7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的68~78%,优选为72~75%。
连接远中小窝73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102~112%,优选为106~108%。
连接远中小窝73b与远中舌侧牙尖顶7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的58~68%,优选为62~64%。
连接中央窝73c与近中颊侧牙尖顶7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82~92%,优选为86~88%。
连接中央窝73c与远中颊侧牙尖顶7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78~88%,优选为82~84%。
连接中央窝73c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的70~80%,优选为74~76%。
连接中央窝73c与远中舌侧牙尖顶7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的88~98%,优选为92~94%。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71a与远中颊侧牙尖顶7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90~100%,优选为94~96%。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71a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112~122%,优选为116~118%。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71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7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154~164%,优选为158~160%。
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71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125~135%,优选为129~131%。
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71b与远中舌侧牙尖顶7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106~116%,优选为110~112%。
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72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7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73a与远中小窝73b的线段距离S7的81~91%,优选为85~87%。
<下颌第一大臼齿和上颌第一大白齿的成套义齿>
图11、图12表示下颌第一大白齿30和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成套义齿。
下颌第一大臼齿30和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成套义齿中,在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中央窝33c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至少一处以上的接触点。
优选具有共计三处接触点,即,在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中央窝33c的1.00mm以内的远中颊侧牙尖内斜面与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1.00mm以内的舌侧牙尖内斜面上具有一处,在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中央窝33c的1.00mm以内的近中舌侧牙尖内斜面与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1.00mm以内的偏离近中咬合缘的外斜面上具有另一处,在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中央窝33c的1.00mm以内的远中舌侧牙尖的内斜面与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72a的1.00mm以内的偏离远中咬合缘的外斜面上具有又一处。
由此,接触点发生在咬合面小的区域中,因此容易确认咬合状态,能够得到有效排列的效果。
此外,下颌第一大臼齿30和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成套义齿中,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近中颊侧牙尖顶31a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近中小窝73a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以上的接触点;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远中颊侧牙尖顶31b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中央窝73c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接触点;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远中牙尖顶31c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远中小窝73b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以上的接触点。
优选具有共计4处接触点,即,在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近中颊侧牙尖顶31a的半径1.00mm以内的外斜面与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近中小窝73a的1.00mm以内的颊侧内斜面上具有一处;在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远中颊侧牙尖顶31b的半径1.00mm以内的外斜面和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中央窝73c的半径1.00mm以内的近中颊侧牙尖的内斜面与远中颊侧牙尖的内斜面上具有两处;在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起于远中牙尖顶31c的1.00mm以内的外斜面与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起于远中小窝73b的1.00mm以内的颊侧内斜面上具有一处。
由此,接触点发生在咬合面小的区域中,因此容易确认咬合状态,能够得到有效排列的效果。
<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
图13表示下颌第一大臼齿40的义齿。图中,左侧面为近中、右侧面为远中、上面为颊侧、下面为舌侧。
下颌第二大白齿40的义齿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41a、远中颊侧牙尖顶41b、近中舌侧牙尖顶42a、远中舌侧牙尖顶42b、近中小窝43a、远中小窝43b以及中央窝43c。
为了明确表示牙尖顶和小窝的三维位置关系,以右侧为例,将中央窝43c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以满足下述条件而配置,即,将以53∶47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的点、和以57∶43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41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42a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43b和近中小窝43a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且近中小窝43a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43b的X坐标值。
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下侧面具有以下关系。
从中央窝43c到位置44a的X轴距离与从中央窝43c到位置44b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40∶60~50∶50,优选为44∶56~46∶54,其中,位置44a是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位置44b是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
从中央窝43c到位置44c的Y轴距离与从中央窝43c到位置44d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56∶44~66∶34,优选为60∶40~62∶38,其中,位置44c是牙齿颊 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44d是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各牙尖顶与各小窝具有以下关系。在此,将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作为S4,将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最大宽径作为W4。
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是最大宽径W4的56~66%,优选为40~42%。
连接近中小窝43a与中央窝43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43~53%,优选为47~49%。
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近中颊侧牙尖顶4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58~68%,优选为62~64%。
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颊侧牙尖顶4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98~108%,优选为102~104%。
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近中舌侧牙尖顶4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44~54%,优选为48~50%。
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4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90~80%,优选为94~96%。
连接远中小窝43b与中央窝43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48~58%,优选为52~54%。
连接远中小窝43b与近中颊侧牙尖顶4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102~112%,优选为106~108%。
连接远中小窝43b与远中颊侧牙尖顶4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的46~56%,优选为50~52%。
连接远中小窝43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4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99~109%,优选为103~105%。
连接远中小窝43b与远中舌侧牙尖顶4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42~52%,优选为46~48%。
连接中央窝43c与近中颊侧牙尖顶4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70~80%,优选为74~76%。
连接中央窝43c与远中颊侧牙尖顶4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64~74%,优选为68~70%。
连接中央窝43c与近中舌侧牙尖顶4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57~67%,优选为61~63%。
连接中央窝43c与远中舌侧牙尖顶4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52~62%,优选为56~58%。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41a与远中颊侧牙尖顶4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74~84%,优选为78~80%。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41a与近中舌侧牙尖顶4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89~99%,优选为93~96%。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41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4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113~123%,优选为117~119%。
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41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4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112~122%,优选为116~118%。
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41b与远中舌侧牙尖顶4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79~89%,优选为83~85%。
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42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4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43a与远中小窝43b的线段距离S4的71~81%,优选为75~77%。
<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
图14表示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义齿。图中,左侧面为远中、右侧面为近中、上面为颊侧、下面为舌侧。
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义齿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81a、远中颊侧牙尖顶81b、近中舌侧牙尖顶82a、远中舌侧牙尖顶82b、近中小窝83a、远中小窝83b及中央窝83c。
为了明确表示牙尖顶和小窝的三维位置关系,以右侧为例,将近中舌侧牙尖顶82a作为该牙齿的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以下述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78∶22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的点、和以30∶70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81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82b的线段的点加以连线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83b与近中小窝83a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且近中小窝83a的X坐标值 >远中小窝83b的X坐标值。
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下侧面具有以下关系。
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到位置84a的X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到位置84b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32∶68~42∶58,优选为36∶64~38∶62,其中,位置84a是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84b是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到位置84c的Y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到位置84d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85∶15~95∶5,优选为89∶11~91∶9,其中,位置84c是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位置84d是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
上颌第二大白齿80的各牙尖顶与各小窝具有以下关系。在此,将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作为S8,将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最大宽径作为W8。
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是最大宽径W8的40~50%,优选为44~46%。
连接近中小窝83a与中央窝83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42~52%,优选为46~48%。
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近中颊侧牙尖顶8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58~68%,优选为62~64%。
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颊侧牙尖顶8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101~111%,优选为105~107%。
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65~75%,优选为69~71%。
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8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102~112%,优选为106~108%。
连接远中小窝83b与中央窝83c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49~59%,优选为53~55%。
连接远中小窝83b与近中颊侧牙尖顶8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103~113%,优选为107~109%。
连接远中小窝83b与远中颊侧牙尖顶8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37~47%,优选为41~43%。
连接远中小窝83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94~104%,优选为98~100%。
连接远中小窝83b与远中舌侧牙尖顶8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46~56%,优选为50~52%。
连接中央窝83c与近中颊侧牙尖顶81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70~80%,优选为74~76%。
连接中央窝83c与远中颊侧牙尖顶8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65~75%,优选为69~71%。
连接中央窝83c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68~78%,优选为72~74%。
连接中央窝83c与远中舌侧牙尖顶8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68~78%,优选为72~74%。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81a与远中颊侧牙尖顶81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85~95%,优选为88~90%。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81a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102~112%,优选为106~108%。
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81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8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122~132%,优选为126~128%。
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81b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107~117%,优选为111~113%。
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81b与远中舌侧牙尖顶8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70~80%,优选为74~76%。
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82a与远中舌侧牙尖顶82b的线段距离是连接近中小窝83a与远中小窝83b的线段距离S8的65~75%,优选为69~71%。
<下颌第二大臼齿和上颌第二大臼齿的成套义齿>
图15、图16表示下颌第二大臼齿40和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成套义齿。
下颌第二大臼齿40及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成套义齿中,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起于中央窝43c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的半径1.50mrn以内的咬合面具有至少一处以上的接触点。
优选具有共计三处接触点,即,在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起于中央窝43c的半径1.00mm以内的颊侧内斜面与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的半径1.00mm以内的舌侧内斜面上具有一处,在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起于中央窝43c的半径1.00mrn以内的近中舌侧牙尖内斜面与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的半径1.00mrn以内的外斜面上具有另一处,在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起于中央窝43c的半径1.00mm以内的远中舌侧牙尖内斜面与上颌第二大白齿80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82a的半径1.00mm以内的外斜面上具有又一处。
由此,接触点发生在咬合面小的区域中,因此,可容易地确认咬合状态,且能够得到有效地进行排列的效果。
另外,下颌第二大白齿40和上颌第二大白齿80的成套义齿,在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起于近中颊侧牙尖顶41a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起于近中小窝83a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以上的接触点,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起于远中颊侧牙尖顶41b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起于中央窝83c的1.50mrn以内的咬合面上具有一处接触点。
优选具有共计三处接触点,即,在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起于近中颊侧牙尖顶41a的半径1.00mm以内的外斜面与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起于近中小窝83a的1.00mm以内的颊侧内斜面上具有一处,在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起于远中颊侧牙尖顶41b的半径1.00mm以内的外斜面与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起于中央窝83c的1.00mm以内的近中颊侧牙尖内斜面上具有另一处,在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起于远中颊侧牙尖顶41b的半径1.00mm以内的外斜面与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起于中央窝83c的1.00mm以内的远中颊侧牙尖内斜面上具有又一处。
由此,接触点发生在咬合面小的区域中,因此容易确认咬合状态,能够得到有效地进行排列的效果。
<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
图17(a)表示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图中,左侧为远中、右侧为近中、上面为舌侧、下面为颊侧。
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由下颌第一小臼齿10、下颌第二小臼齿20、下颌第一大臼齿30和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各义齿构成。
上述下颌第二小臼齿2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2是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1的102~112%。
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3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3是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1的144~154%。
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4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4是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1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1的125~135%。
上述四颗牙齿的最大宽径W1,W2,W3,W4的总和为28.0mm~38mm。
<上颌臼前的成套义齿>
图17(b)表示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图中,左侧为远中、右侧为近中、上面为颊侧、下面为舌侧。
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由上颌第一小臼齿50、上颌第二小臼齿60、上颌第一大臼齿70和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各义齿构成。
上述上颌第二小臼齿6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6是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5的85~95%。
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7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7是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5的128~138%。
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8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8是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50的义齿的最大宽径W5的163~173%。
上述四颗牙齿的最大宽径W5,W6,W7和W8的总和为26.0mm~36mm。
<下颌臼齿和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
图18表示下颌臼齿和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图中,左侧为远中、右侧为近中、上面为颊侧、中央为舌侧、下面为颊侧。
下颌臼齿和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由下颌臼齿10、20、30、40的成套义齿和上颌臼齿50、60、70、80的成套义齿构成。
上述上颌臼齿50、60、70、80的成套义齿的最大宽径W5、W6、W7、W8的总和SW2是上述下颌臼齿10、20、30、40的成套义齿的最大宽径W1、W2、W3、W4的总和SW1的92~102%。
上述实施方式的义齿中使用的材料,可从长石、石英、硅石等陶瓷材料,或MMA、UDMA、EDMA、Bis-GM等的树脂成分和有机或无机填料构成的复合树脂、丙烯酸树脂等通常牙科领域中使用的树脂材料中适当地进行选择。
此外,为了提高美观,优选至少采用釉质层用和象牙质用的两种颜色以上色泽不同的材料而分几层进行层叠,并成型。材质可从上述材料中适当地选择,准备对两种不同材料改变色泽并加以组合而成型,或者,也可以准备对相同材质改变颜色的材料而使用。
成型法可从压缩成型、注射成型、注射压缩成型的方法中适当选择。
具有上述构成的成套义齿,适宜地设定了以各义齿的原点作为中心的方位、从原点到近中面、远中面、颊侧面、舌侧面的距离之比、牙尖与小窝的位置关系,还适宜地设定了下颌义齿和上颌义齿的小窝与牙尖的咬合接触关系、各义齿的最大宽径、相对于下颌臼齿成套义齿的上颌臼齿成套义齿的最大宽径总和。因此,如图19所示,当在石膏模型上无间隙地排列下颌臼齿的义齿,并将上颌臼齿的对应义齿以与该下颌臼齿的义齿一一咬合的形式定位时,不会有相邻的上颌臼齿的义齿相互干涉,或空有间隙的现象。因此,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套义齿,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制造出具有规定咬合状态的义齿,能够减少安装义齿后调整咬合的作业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在牙科修补治疗中制作的作为有基托义齿使用的义齿,是在牙科技术人员制作义齿时使用。
义齿是医疗用具,提供有具有多个形态,大小和色泽的义齿,技术人员或牙科医生从中适当地选择能够利用的义齿而利用。
另外,本发明的义齿可作为教学用具,应用于义齿排列或咬合调整等的学生实习中。
Claims (12)
1.一种右侧的下颌第一小臼齿和上颌第一小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的下颌第一小臼齿和上颌第一小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由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和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构成,
在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起于远中小窝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中,至少具有一处以上与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起于舌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的接触点,
所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是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远中小窝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29:71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47:53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75:25~85:15;
c)从远中小窝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49:51~59:41;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42~52%;
e1)连接近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4~94%;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6~76%;
f1)连接远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0~120%;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3~93%;
g)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8~98%,
所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是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舌侧牙尖顶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47:53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5:45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37:63~47:53;
c)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79:21~89:11;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36~46%;
e1)连接近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47~157%;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8~108%;
f1)连接远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34~144%;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9~129%;
g)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85~19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右侧的下颌第一小臼齿和上颌第一小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的下颌第一小臼齿和上颌第一小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起于颊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颊侧牙尖顶外斜面中,至少具有一处以上与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起于近中小窝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的颊侧内斜面的接触点。
3.一种右侧的下颌第二小臼齿和上颌第二小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的下颌第二小臼齿和上颌第二小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由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和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构成,
在上述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起于远中小窝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中,至少具有一处以上与上述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起于舌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的接触点,
所述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是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远中小窝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21:79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40:60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66:34~76:24;
c)从远中小窝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51:49~61:39;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56~66%;
e1)连接近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9~89%;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8~98%;
f1)连接远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7~107%;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7~137%;
g)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6~136%,
所述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是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舌侧牙尖顶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54:46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3:47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XYZ直角坐标系的Z轴,并且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42:68~52:58;
c)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79:21~89:11;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40~50%;
e1)连接近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50~160%;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7~127%;
f1)连接远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42~132%;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8~138%;
g)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204~214%。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右侧的下颌第二小臼齿和上颌第二小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的下颌第二小臼齿和上颌第二小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起于颊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中,至少具有一处以上与上述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起于近中小窝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的接触点。
5.一种右侧的下颌第一大臼齿和上颌第一大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的下颌第一大臼齿和上颌第一大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由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和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构成,
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的起于中央窝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至少一处以上的接触点,
所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是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近中舌侧牙尖顶、远中舌侧牙尖顶、远中牙尖顶、近中小窝、远中小窝和中央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中央窝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49:51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4:46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中央窝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中央窝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45:65~55:45;
c)从中央窝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中央窝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61:39~71:29;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57~67%;
e1)连接近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9~59%;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6~56%;
e3)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e4)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37~47%;
e5)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0~100%;
e6)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9~129%;
e7)连接远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2~52%;
f1)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3~113%;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6~76%;
f3)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8~98%;
f4)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2~52%;
f5)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1~51%;
g1)连接中央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8~78%;
g2)连接中央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2~62%;
g3)连接中央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6~56%;
g4)连接中央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4~54%;
g5)连接中央窝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3~83%;
h1)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3~53%;
h2)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h3)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6~116%;
h4)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6~116%;
i1)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0~90%;
i2)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1~91%;
i3)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8~68%;
j1)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4~74%;
j2)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5~125%;
k)连接远中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2~82%,
所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是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近中舌侧牙尖顶、远中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远中小窝和中央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近中舌侧牙尖顶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46:54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8:42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22:78~32:68;
c)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76:24~86:14;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57~67%;
e1)连接近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37~47%;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8~88%;
e3)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1~121%;
e4)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1~61%;
e5)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9~119%;
f1)连接远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6~66%;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8~138%;
f3)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8~78%;
f4)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2~112%;
f5)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8~68%;
g1)连接中央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2~92%;
g2)连接中央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8~88%;
g3)连接中央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g4)连接中央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8~98%;
h1)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0~100%;
h2)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2~122%;
h3)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54~164%;
i1)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5~135%;
i2)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6~116%;
j)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1~9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右侧的下颌第一大臼齿和上颌第一大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的下颌第一大臼齿和上颌第一大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起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近中颊侧牙尖顶的内斜面中的起于近中小窝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以上的接触点;
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起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近中颊侧牙尖顶的内斜面中的起于中央窝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接触点;
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起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远中颊侧牙尖顶的内斜面中的起于中央窝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接触点;
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起于远中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远中颊侧牙尖顶的内斜面中的起于远中小窝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以上的接触点。
7.一种右侧的下颌第二大臼齿和上颌第二大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的下颌第二大臼齿和上颌第二大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由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和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构成,
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起于中央窝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起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至少一处以上的接触点,
所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是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近中舌侧牙尖顶、远中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远中小窝和中央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中央窝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53:47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7:43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且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中央窝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中央窝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40:60~50:50;
c)从中央窝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中央窝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56:44~66:34;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56~66%;
e1)连接近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3~53%;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8~68%;
e3)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8~108%;
e4)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4~54%;
e5)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0~80%;
f1)连接远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8~58%;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2~112%;
f3)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6~56%;
f4)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9~109%;
f5)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2~52%;
g1)连接中央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g2)连接中央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4~74%;
g3)连接中央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7~67%;
g4)连接中央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2~62%;
h1)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4~84%;
h2)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9~99%;
h3)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3~123%;
i1)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2~122%;
i2)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9~89%;
j)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1~81%,
所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是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近中舌侧牙尖顶、远中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远中小窝和中央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近中舌侧牙尖顶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78:22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30:70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32:68~42:58;
c)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85:15~95:5;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40~50%;
e1)连接近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2~52%;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8~68%;
e3)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1~111%;
e4)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5~75%;
e5)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2~112%;
f1)连接远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9~59%;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3~113%;
f3)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37~47%;
f4)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4~104%;
f5)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6~56%;
g1)连接中央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g2)连接中央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5~75%;
g3)连接中央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8~78%;
g4)连接中央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8~78%;
h1)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5~95%;
h2)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2~112%;
h3)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2~132%;
i1)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7~117%;
i2)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j)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5~7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右侧的下颌第二大臼齿和上颌第二大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的下颌第二大臼齿和上颌第二大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起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近中颊侧牙尖顶的内斜面中的起于近中小窝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以上的接触点;
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起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近中颊侧牙尖顶内斜面中的起于中央窝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接触点;
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起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与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远中颊侧牙尖顶内斜面中的起于中央窝的半径1.50mm以内的咬合面具有一处接触点。
9.一种右侧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颌第一小臼齿和上颌第一小臼齿的成套义齿、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颌第二小臼齿和上颌第二小臼齿的成套义齿、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颌第一大臼齿和上颌第一大臼齿的成套义齿以及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颌第二大臼齿和上颌第二大臼齿的成套义齿构成;
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的总和为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的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的最大宽径的总和的92~102%。
10.一种右侧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由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和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构成;
上述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是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的102~112%;
上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是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的144~154%;
上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是上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的125~135%;
上述四颗牙齿的最大宽径的总和为28.0mm~38mm,
所述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是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下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远中小窝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29:71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47:53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75:25~85:15;
c)从远中小窝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49:51~59:41;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42~52%;
e1)连接近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4~94%;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6~76%;
f1)连接远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0~120%;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3~93%;
g)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8~98%,
所述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是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下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远中小窝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21:79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40:60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66:34~76:24;
c)从远中小窝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远中小窝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51:49~61:39;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56~66%;
e1)连接近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9~89%;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8~98%;
f1)连接远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7~107%;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7~137%;
g)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6~136%,
所述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是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近中舌侧牙尖顶、远中舌侧牙尖顶、远中牙尖顶、近中小窝、远中小窝和中央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下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中央窝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49:51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4:46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中央窝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中央窝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45:65~55:45;
c)从中央窝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中央窝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61:39~71:29;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57~67%;
e1)连接近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9~59%;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6~56%;
e3)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e4)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37~47%;
e5)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0~100%;
e6)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9~129%;
e7)连接远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2~52%;
f1)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3~113%;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6~76%;
f3)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8~98%;
f4)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2~52%;
f5)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1~51%;
g1)连接中央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8~78%;
g2)连接中央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2~62%;
g3)连接中央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6~56%;
g4)连接中央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4~54%;
g5)连接中央窝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3~83%;
h1)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3~53%;
h2)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h3)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6~116%;
h4)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6~116%;
i1)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0~90%;
i2)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1~91%;
i3)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8~68%;
j1)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4~74%;
j2)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5~125%;
k)连接远中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2~82%,
所述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是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近中舌侧牙尖顶、远中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远中小窝和中央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下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中央窝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53:47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7:43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且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中央窝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中央窝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40:60~50:50;
c)从中央窝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中央窝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56:44~66:34;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56~66%;
e1)连接近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3~53%;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8~68%;
e3)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8~108%;
e4)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4~54%;
e5)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0~80%;
f1)连接远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8~58%;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2~112%;
f3)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6~56%;
f4)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9~109%;
f5)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2~52%;
g1)连接中央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g2)连接中央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4~74%;
g3)连接中央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7~67%;
g4)连接中央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2~62%;
h1)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4~84%;
h2)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9~99%;
h3)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3~123%;
i1)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2~122%;
i2)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9~89%;
j)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1~81%。
11.一种右侧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由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和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构成;
上述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是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的85~95%;
上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是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的128~138%;
上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是上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的最大宽径的163~173%;
上述四颗牙齿的最大宽径的总和为26.0mm~36mm,
所述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是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上颌第一小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舌侧牙尖顶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47:53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5:45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37:63~47:53;
c)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79:21~89:11;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36~46%;
e1)连接近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47~157%;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8~108%;
f1)连接远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34~144%;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9~129%;
g)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85~195%,
所述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是具有颊侧牙尖顶、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和远中小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上颌第二小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舌侧牙尖顶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54:46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3:47的比例分割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XYZ直角坐标系的Z轴,并且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42:68~52:58;
c)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79:21~89:11;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40~50%;
e1)连接近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50~160%;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7~127%;
f1)连接远中小窝与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42~132%;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8~138%;
g)连接颊侧牙尖顶与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204~214%,
所述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是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近中舌侧牙尖顶、远中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远中小窝和中央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上颌第一大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近中舌侧牙尖顶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46:54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58:42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22:78~32:68;
c)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76:24~86:14;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57~67%;
e1)连接近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37~47%;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8~88%;
e3)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1~121%;
e4)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1~61%;
e5)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9~119%;
f1)连接远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6~66%;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8~138%;
f3)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8~78%;
f4)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2~112%;
f5)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8~68%;
g1)连接中央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2~92%;
g2)连接中央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8~88%;
g3)连接中央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g4)连接中央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8~98%;
h1)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0~100%;
h2)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12~122%;
h3)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54~164%;
i1)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5~135%;
i2)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6~116%;
j)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1~91%,
所述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是具有近中颊侧牙尖顶、远中颊侧牙尖顶、近中舌侧牙尖顶、远中舌侧牙尖顶、近中小窝、远中小窝和中央窝的右侧或左侧的上颌第二大臼齿的义齿,其中,
a)以右侧为例,当将近中舌侧牙尖顶作为该牙齿的假想的XYZ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时,按照如下条件进行配置,即,将以78:22的比例分割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的点、和以30:70的比例分割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的点加以连接而成的线段平行于Z轴,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小窝的线段与XYZ直角坐标系的XZ平面平行,近中小窝的X坐标值>远中小窝的X坐标值,此时
b)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近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X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远中面的X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X轴距离的比例为32:68~42:58;
c)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颊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小的位置的Y轴距离与从近中舌侧牙尖顶到牙齿舌侧面的Y坐标值为最大的位置的Y轴距离的比例为85:15~95:5;
d)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为最大宽径的40~50%;
e1)连接近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2~52%;
e2)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58~68%;
e3)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1~111%;
e4)连接近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5~75%;
e5)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2~112%;
f1)连接远中小窝与中央窝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9~59%;
f2)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3~113%;
f3)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37~47%;
f4)连接远中小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94~104%;
f5)连接远中小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46~56%;
g1)连接中央窝与近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g2)连接中央窝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5~75%;
g3)连接中央窝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8~78%;
g4)连接中央窝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8~78%;
h1)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颊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85~95%;
h2)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2~112%;
h3)连接近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22~132%;
i1)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近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107~117%;
i2)连接远中颊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70~80%;
j)连接近中舌侧牙尖顶与远中舌侧牙尖顶的线段距离为连接近中小窝与远中小窝的线段距离的65~75%。
12.一种右侧成套义齿或与之对称的左侧成套义齿,其特征在于,
由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和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构成;
上述上颌臼齿的成套义齿的最大宽径的总和为上述下颌臼齿的成套义齿的最大宽径的总和的92~102%。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7/058423 WO2008129673A1 (ja) | 2007-04-18 | 2007-04-18 | 人工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77846A CN101677846A (zh) | 2010-03-24 |
CN101677846B true CN101677846B (zh) | 2013-05-22 |
Family
ID=39875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531070A Active CN101677846B (zh) | 2007-04-18 | 2007-04-18 | 义齿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03669B2 (zh) |
JP (1) | JP5231398B2 (zh) |
KR (1) | KR101348050B1 (zh) |
CN (1) | CN101677846B (zh) |
DE (1) | DE112007003461B4 (zh) |
WO (1) | WO200812967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12007003671B4 (de) * | 2007-10-01 | 2012-07-19 | Kabushiki Kaisha Shofu | Sets aus künstlichen Zähnen, die leicht eine bilateral ausgeglichene Okklusion ermöglichen |
US8517729B2 (en) | 2010-03-04 | 2013-08-27 |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and Trudell Medical International | Oral mouthpiece and method for the use thereof |
KR101118721B1 (ko) * | 2010-04-12 | 2012-03-12 | 정제교 | 구강 내 천공 술식을 위한 장치물의 가공장치, 가공방법 및 구강 내 천공 술식을 시뮬레이션 하는 방법 |
DE102010063124A1 (de) * | 2010-12-15 | 2012-06-21 | Sirona Dental Systems Gmbh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Bearbeitung eines virtuellen 3D-Models mittels eines virtuellen Werkzeugs |
CN103841918B (zh) * | 2011-07-14 | 2016-11-09 | 沃尔夫冈-阿诺尔德“牙齿和文化” | 假牙 |
CA3020023A1 (en) | 2012-03-29 | 2013-10-03 |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 Or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use thereof |
JP2013135875A (ja) * | 2013-02-25 | 2013-07-11 | Shofu Inc | 人工歯 |
KR101485000B1 (ko) * | 2014-01-16 | 2015-01-21 | (주) 이피덴트 | 교합만곡을 만족하는 4개의 구치를 구비하는 인공치아 |
KR101666982B1 (ko) * | 2014-12-31 | 2016-10-19 | 오스템임플란트 주식회사 | 치과용 임플란트 플래닝 방법, 이를 위한 장치 및 이를 기록한 기록매체 |
RU2606275C2 (ru) * | 2015-05-07 | 2017-01-10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О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медиц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ГБОУ ВПО ОмГМУ Минздрава России) | Способ контроля технологии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 микрорельефа окклюзионной поверхности зуба |
CN106264764B (zh) * | 2015-06-09 | 2018-03-23 | 郑永如 | 和固定义齿一样牢固的活动义齿及其装卸方法 |
CN108366903B (zh) | 2015-12-09 | 2021-06-18 | 特鲁德尔医学国际公司 | 口腔装置、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
USD838368S1 (en) | 2015-12-09 | 2019-01-15 | Trudell Medical International | Oral device |
RU2612827C1 (ru) * | 2016-02-16 | 2017-03-13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О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медиц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ГБОУ ВПО ОмГМУ Минздрава России) | Способ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коронковой части многокорневого зуба |
RU2618950C1 (ru) * | 2016-05-05 | 2017-05-11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О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медиц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ФГБОУ ВО ОмГМУ Минздрава России) | Способ восстановления коронковой части многокорневых зубов на основе модульных технологий |
WO2018159507A1 (ja) * | 2017-02-28 | 2018-09-07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義歯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人工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有床義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8720955A (zh) * | 2018-05-17 | 2018-11-02 | 宁波蓝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多点扫描用于牙齿咬合数据补偿的方法 |
CN110811873B (zh) * | 2019-11-28 | 2021-07-06 | 四川大学 | 一种数字化磨牙咬合面龋齿修复方法 |
CN111973293B (zh) * | 2020-07-24 | 2021-09-1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一种铸瓷牙贴面制作方法 |
CN115120372B (zh) * | 2022-05-25 | 2023-04-14 |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 一种三维修复体形态和位置确定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02772Y (zh) * | 1997-08-26 | 1999-01-06 | 曾宪荣 | 具磁斥力增加附着性的全口义齿 |
US5951289A (en) * | 1994-09-09 | 1999-09-14 | Kura; Guenter | Artificial posterior tooth for the human teet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43113A (en) | 1909-02-17 | 1909-12-14 | Edwin J Greenfield | Mounting for artificial teeth. |
US2006717A (en) * | 1934-05-18 | 1935-07-02 | Dentists Supply Co | Artificial teeth |
US2095432A (en) * | 1935-09-28 | 1937-10-12 | George P Brenner | Denture |
US2104459A (en) * | 1936-01-14 | 1938-01-04 | Dentists Supply Co | Artificial teeth |
US2585857A (en) | 1948-03-09 | 1952-02-12 | Jacob D Schwartz | Artificial tooth |
US2874832A (en) | 1958-01-02 | 1959-02-24 | Gordon Eliot | Prosthetic dental product |
US3247844A (en) | 1964-01-29 | 1966-04-26 | Roberts Dental Mfg Co Inc | Mouth guard |
US3423831A (en) | 1966-06-27 | 1969-01-28 | Dentists Supply Co | Composite artificial tooth |
DD148857A3 (de) | 1979-06-29 | 1981-06-17 | Alfred Breustedt | Mineralzahn mit silangekoppeltem plasthafttei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USD272465S (en) | 1981-01-26 | 1984-01-31 | Wolf Ehrenfried G B | False tooth |
US4481162A (en) | 1981-02-02 | 1984-11-06 | Kv33 Corporation | Flexible mold for dental model bases and method of using it |
US4445863A (en) * | 1982-08-30 | 1984-05-01 | Lang Brien R | Artificial teeth |
US4872840A (en) | 1987-07-15 | 1989-10-10 | Team Incorporated | Dental implant and method |
JPH0191853A (ja) | 1987-10-02 | 1989-04-11 | Jishi Toushi Kogyo Kk | 人工歯 |
US4911641A (en) | 1988-02-23 | 1990-03-27 | Detsch Steven G | Bone growing method and composition |
JP2694223B2 (ja) | 1988-05-27 | 1997-12-24 | 株式会社ジーシーデンタルプロダクツ | 臼歯部用人工歯及びその咬合面部を置換する方法 |
US5051091A (en) | 1990-10-17 | 1991-09-24 | Rosenfeld Philip J | Simplified dental implant operation |
US5234339A (en) | 1991-02-14 | 1993-08-10 | Kulzer, Inc. | Implant supported prosthesis |
US5232370A (en) | 1992-09-25 | 1993-08-03 | Hoye Mary E | Children's dental teaching toy |
JP3477251B2 (ja) | 1994-09-09 | 2003-12-10 | 高茂産業株式会社 | 蒸発器 |
JPH08112294A (ja) * | 1994-10-19 | 1996-05-07 | Nikon Corp | 形状計測装置及び形状計測方法 |
DE19508762C1 (de) * | 1995-03-10 | 1996-05-15 | Ivoclar Ag | Zahnsatz |
US5788489A (en) | 1995-06-07 | 1998-08-04 | Huffman; Ronald E. | Dental model base assembly |
US5788490A (en) | 1995-06-07 | 1998-08-04 | Huffman; Ronald E. | Dental model bas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tone dowels |
JPH11290347A (ja) * | 1998-04-07 | 1999-10-26 | Yamahachi Shizai Kogyo Kk | 人工臼歯 |
US5906489A (en) | 1998-06-10 | 1999-05-25 | Biotech Medical Instruments Corp. | Temporary dental implant |
DE19837748B4 (de) | 1998-08-20 | 2007-06-06 | Dental Consulting Mönkmeyer S.L. | Zahnsatz |
CA2351420A1 (en) | 1998-11-30 | 2000-06-08 | Loc X. Phan | Attachment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a dental appliance |
US6318994B1 (en) | 1999-05-13 | 2001-11-20 | Align Technology, Inc | Tooth path treatment plan |
US6193516B1 (en) | 1999-06-18 | 2001-02-27 | Sulzer Calcitek Inc. | Dental implant having a force distribution shell to reduce stress shielding |
KR200178291Y1 (ko) | 1999-11-09 | 2000-04-15 | 최기선 | 치과용 보철물 |
US6488503B1 (en) | 1999-12-21 | 2002-12-03 | Dentsply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rp. | Prosthetic teeth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refor |
US20030031981A1 (en) | 2000-10-21 | 2003-02-13 | Robert Holt | Prosthetic implant |
JP2002177301A (ja) * | 2000-12-17 | 2002-06-25 | Gc Dental Products Corp | 人工臼歯 |
US20040202983A1 (en) | 2001-09-28 | 2004-10-14 | Align Technology, Inc. | Method and kits for forming pontics in polymeric shell aligners |
JP4603218B2 (ja) * | 2001-09-30 | 2010-12-22 | 株式会社松風 | 操作性の良い人工歯 |
JP2003135489A (ja) * | 2001-11-08 | 2003-05-13 | Shiken:Kk | 人工歯とこれを備える義歯 |
DE10163105A1 (de) * | 2001-12-23 | 2003-07-03 | Zahn Spektrum Entwicklungsgese | Zahnsatz |
US6935861B2 (en) * | 2003-01-13 | 2005-08-30 | Ivoclar Vivadent, Ag | Sets of posterior teeth |
JP4338649B2 (ja) | 2003-05-01 | 2009-10-07 | ヘレウスクルツァ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人工歯 |
US7108511B1 (en) | 2003-08-15 | 2006-09-19 | Shatkin Todd E | System of dental restoration of single stage dental implants and loading with a preformed crown restoration |
US7699610B2 (en) | 2004-07-22 | 2010-04-20 | Bryan Childress | Flexible denture and method to make same |
GB2433444A (en) * | 2005-12-21 | 2007-06-27 | Davis Schottlander & Davis Ltd | Artificial teeth |
DE112007003671B4 (de) | 2007-10-01 | 2012-07-19 | Kabushiki Kaisha Shofu | Sets aus künstlichen Zähnen, die leicht eine bilateral ausgeglichene Okklusion ermöglichen |
-
2007
- 2007-04-18 KR KR1020097021627A patent/KR10134805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7-04-18 US US12/596,437 patent/US8403669B2/en active Active
- 2007-04-18 JP JP2009510706A patent/JP5231398B2/ja active Active
- 2007-04-18 CN CN2007800531070A patent/CN101677846B/zh active Active
- 2007-04-18 WO PCT/JP2007/058423 patent/WO200812967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04-18 DE DE112007003461T patent/DE112007003461B4/de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51289A (en) * | 1994-09-09 | 1999-09-14 | Kura; Guenter | Artificial posterior tooth for the human teeth |
CN2302772Y (zh) * | 1997-08-26 | 1999-01-06 | 曾宪荣 | 具磁斥力增加附着性的全口义齿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2-177301A 2002.06.25 |
JP特开2003-102752A 2003.04.08 |
JP特开平8-112294A 1996.05.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231398B2 (ja) | 2013-07-10 |
JPWO2008129673A1 (ja) | 2010-07-22 |
US8403669B2 (en) | 2013-03-26 |
DE112007003461T5 (de) | 2010-05-12 |
WO2008129673A1 (ja) | 2008-10-30 |
DE112007003461B4 (de) | 2012-07-19 |
US20100119992A1 (en) | 2010-05-13 |
KR101348050B1 (ko) | 2014-01-03 |
CN101677846A (zh) | 2010-03-24 |
KR20100015638A (ko) | 2010-0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77846B (zh) | 义齿 | |
EP3610828B1 (en) | Method for preparing a partial or full dental prosthesis | |
US10123856B2 (en) | Dental framework and prosthesis | |
US9358083B2 (en) | Method of composing and designing a set of teeth | |
Abduo | Accuracy of casts produced from conventional and digital workflow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 |
AU201322167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ntal articulation | |
US10426711B2 (en) | Dental implant framework | |
AU2004200418A1 (e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ental Prosthesis | |
JP7557470B2 (ja) | デジタル歯列弓データベース | |
CA3017503C (en) | Dental framework and prosthesis | |
US11364101B2 (en) | Dental implant framework | |
M Al Moaleem et al. | Computer engineering complete dentures workflow: Systematic techniques review | |
DK2536347T3 (en) | PROCEDURE FOR COMPOSITION AND DESIGN OF A DENTAL KIT | |
UA148708U (uk) | Спосіб виготовлення індивідуальної капи для депонування лікарських засобів при генералізованому пародонтиті і ступеня у чоловіків з в (ііі) групою крові | |
WO2020169952A1 (en) | Prosthetic tooth | |
Đurović Koprivica et al. | CONVENTIONAL IMPRESSIONS IN IMPLANT PROSTHETICS FROM THE ASPECT OF ACCURACY | |
JP2013135875A (ja) | 人工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