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7789A - 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7789A
CN101667789A CN200910106715A CN200910106715A CN101667789A CN 101667789 A CN101667789 A CN 101667789A CN 200910106715 A CN200910106715 A CN 200910106715A CN 200910106715 A CN200910106715 A CN 200910106715A CN 101667789 A CN101667789 A CN 1016677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led switch
output
switch
output point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06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7789B (zh
Inventor
赵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n Plus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10671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677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67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7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7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7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包括用于将太阳能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适于并网的交流电的第一到第四受控开关,所述四个受控开关全桥式连接,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二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一交流输出点,所述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二交流输出点,还包括在所述交流输出电压正半周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第一续流模块以及在所述交流输出电压负半周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第二续流模块。实施本发明的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成本低、重量轻,转换效率高。

Description

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电路及其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随着能源的短缺,太阳能正在受到极大地关注。近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其并网逆变技术被广泛关注;目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主要采用全桥逆变电路,但是该电路在太阳能电池的直流端存在着很大的共模电压;并且由于太阳能面板(或称PV面板)面积较大,与PV面板与大地之间存在很大的寄生电容,因此,此类逆变器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对地共模漏电流,EMI问题比较严重。为了减少共模漏电流以及改善EMI问题,采用此类逆变电路时,往往需要在逆变器与电网之间增加一个隔离变压器;如图1所示,在图1中,该全桥逆变电路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受控开关,这些受控开关按照标准的桥式连接,分别设置在全桥变换电路的四个桥臂上,其中,第一受控开关是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MOSFET)Q1,第二受控开关是MOSFET Q2,第三受控开关是MOSFETQ3,第四受控开关是MOSFET Q4,可以在上述直流电源和桥臂之间串联一个非隔离的DC/DC变换器,但该变换器不是一定需要的,也可以不要;其中MOSFETQ1的漏极和MOSFET Q2的源极连接在一起,MOSFET Q1的源极连接在上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正极上,MOSFET Q2的漏极连接在上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负极上;MOSFET Q3的漏极和MOSFET Q4的源极连接在一起,MOSFET Q3的源极连接在上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正极上,MOSFET Q4的漏极连接在上述DC/DC变换器的输出端负极上;上述MOSFET Q1和MOSFET Q2的连接点是第一交流输出点,其通过电感L1连接在隔离变压器的初级的一端,而MOSFET Q3和MOSFET Q4的连接点是第二交流输出点,其通过电感L2连接在隔离变压器的初级的另一端,隔离变压器的次级连接在电网的相线和零线上;MOSFET Q1和MOSFET Q4的栅极连接在同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上,在电网交流电电压的正半周,上述MOSFET Q1和MOSFET Q4工作,同时接通或断开;MOSFET Q2和MOSFETQ3的栅极连接在另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上,在电网交流电电压的负半周,上述Q2和Q3工作,同时接通或断开;该逆变电路将直流电源变为工频交流电源。虽然增加的隔离变压器可以改善上述漏电流和EMI的问题,但是,由于增加了隔离变压器,同时也造成了转换效率的降低、产品重量增加以及材料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转换效率的降低、产品重量增加、材料成本的增加缺陷,提供一种重量轻、成本低、转换效率较高的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使用这种电路的逆变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包括用于将太阳能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适于并网的交流电的第一受控开关、第二受控开关、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所述四个受控开关全桥式连接,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二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一交流输出点,所述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二交流输出点,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分别通过电感与交流电网的相线和零线连接;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工作形成交流输出电压的正半周(正弦波一个周期中幅度值为正的部分);所述第二受控开关和第三受控开关工作形成交流输出电压的负半周(正弦波一个周期中幅度值为负的部分),还包括在所述交流输出电压正半周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在所述第一、第四受控开关关断时为所述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提供泄放回路的第一续流模块以及在所述交流输出电压负半周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在所述第二、第三受控开关关断时为所述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提供泄放回路的第二续流模块。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续流模块分别包括控制端、受所述控制端控制其通断的第一、第二开关端以及单向导通端;所述第一续流模块的单向导通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上,其第一开关端与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点连接,其第二开关端与所述第四受控开关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直流负端;所述第二续流模块的单向导通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点上,其第一开关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连接,其第二开关端与所述第二受控开关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直流负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续流模块包括第六受控开关和第一单向导通模块;所述第六受控开关的开关端分别是所述第一开关端和第二开光端;所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连接在所述单向导通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端之间,使所述第二开关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之间连通;所述第二续流模块包括第五受控开关和第二单向导通模块;所述第五受控开关的开关端分别是所述第一开关端和第二开光端;所述第二单向导通模块连接在所述单向导通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端之间,使所述第二开关端与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导通模块分别包括二极管,其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受控开关控制极连接到在所述产生输出交流电压正半周时间段内输出负电压而在所述产生输出交流电压负半周时间段内输出正电压的第三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六受控开关控制极连接到在所述产生输出交流电压正半周时间段内输出正电压而在所述产生输出交流电压负半周时间段内输出负电压的第四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的控制极连接到在产生输出交流电压正半周时间段内输出正弦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第一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受控开关和第三受控开关的控制极连接到在在产生输出交流电压负半周时间段内输出正弦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到所述第六受控开关包括双极型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MOSFET)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到所述第六受控开关包括N型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到所述第四受控开关还包括其负极连接在所述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的源极、其正极连接在所述金属-氧化物-场效应晶体管的漏极的保护二极管。
更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电压输出端通过非隔离的直流/直流转换器连接到所述受控开关。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装置,所述逆变装置使用了一种逆变电路,该逆变电路包括用于将太阳能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适于并网的交流电的第一受控开关、第二受控开关、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所述四个受控开关全桥式连接,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二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一交流输出点,所述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二交流输出点,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分别通过电感与交流电网的相线和零线连接;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工作形成交流输出电压的正半周(正弦波一个周期中幅度值为正的部分);所述第二受控开关和第三受控开关工作形成交流输出电压的负半周(正弦波一个周期中幅度值为负的部分),还包括在所述交流输出电压正半周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在所述第一、第四受控开关关断时为所述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提供泄放回路的第一续流模块以及在所述交流输出电压负半周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在所述第二、第三受控开关关断时为所述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提供泄放回路的第二续流模块。
实施本发明的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其与电网的连接处设置了在受控开关关断时由于泄放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的第一续流模块和第二续流模块,所以其输出到电网的交流波形较为干净,大大改善了EMI特性,同时,由于不采用隔离变压器,所以其成本低、重量轻,且转换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现有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实施例的电路框图;
图3是本发明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实施例中各受控开关的控制信号波形图;
图5是采用现有全桥逆变器并网的太阳能面板负极与大地之间的电压波形;
图6是图5的局部展开图;
图7是采用现有全桥逆变器并网的太阳能面板负极与大地之间的共模漏电流的波形;
图8是是图7的局部展开图;
图9是所述实施例中太阳能面板负极的EMI共模电压波形;
图10是所述实施例中太阳能面板负极的EMI共模漏电流波形;
图11是图10的局部展开图;
图12是采用现有全桥逆变器并网时的太阳能电池侧的EMI传导波形;
图13是所述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侧的EMI传导波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表现了在现有技术中,用于光伏并网时的全桥逆变电路的结构示意图,由于在背景技术中已经对其具体结构做出大致的描述,在此不在重复。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没有画出MOSFET Q1、MOSFET Q2、MOSFET Q3、MOSFETQ4的栅极(控制极)的连接以及与上述栅极相连的控制电路。由于是现有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上述的省略并不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和错误。在现有技术中,全桥式逆变电路的MOSFET Q1和MOSFET Q4的控制信号是相同的,而且MOSFET Q1和MOSFET Q4只在电网交流电的正半周工作,在负半周是不工作的;同样,全桥式逆变电路的MOSFET Q2和MOSFET Q3的控制信号是相同的,而且MOSFET Q3和MOSFET Q3只在电网交流电的负半周工作,在正半周是不工作的。换句话说,上述MOSFET Q1和MOSFET Q4与MOSFET Q2和MOSFETQ3在交替工作产生并入电网电压的正半周和负半周。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路框图,在图2中,该逆变电路包括用于将太阳能电池的直流电(在图2中标记为DCIN+和DCIN-)转换为适于并网的交流电第一受控开关、第二受控开关、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其中,第一受控开关和第二受控开关串联连接,且并联在直流输入的两端;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串联连接,且并联在直流输入的两端;第一受控开关和第二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一交流输出点(在图2中标记为ACOUT1),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二交流输出点(在图2中标记为ACOUT2),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分别通过电感与交流电网的相线和零线连接(图2中未示出,参见图3);第一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同时工作而得到输出交流电压的正半周;第二受控开关和第三受控开关同时工作而得到输出交流电压的负半周,还包括在上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工作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在所述第一、第四受控开关关断时为所述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提供泄放回路的第一续流模块以及在上述第二受控开关和第三受控开关工作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在所述第二、第三受控开关关断时为所述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提供泄放回路的第二续流模块。在图2中,上述第一续流模块和第二续流模块均连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实际上,其均为受控模块,任何时候,最多只有一个续流模块接通,另一个是断开的。关于这点,稍后将详述。
图3是上述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在图3中,MOSFET Q1是第一受控开关,MOSFET Q2是第二受控开关,MOSFET Q3是第三受控开关,MOSFET Q4是第四受控开关,第一续流模块包括MOSFET Q6和二极管D7,第二续流模块包括MOSFETQ5和二极管D8。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和二极管D6分别并接在MOSFET Q1、MOSFET Q2、MOSFET Q3、MOSFETQ4、MOSFET Q5和MOSFET Q6的源极和漏极上,其负极与相应MOSFET的源极连接。这些二极管的作用是用于保护相应的MOSFET,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要求较低的生产成本,可以将上述二极管D1-D6省略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续流模块中的MOSFET Q6的源极连接在上述第二交流输出点,其漏极连接到MOSFET Q4的源极,同时,其漏极还与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到上述第一交流输出点,上述MOSFET Q6的栅极(图3中标记为Q6G)连接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中的第四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第二续流模块中的MOSFET Q5的源极连接在上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其漏极连接到MOSFET Q2的源极,同时,其漏极还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到上述第二交流输出点,上述MOSFET Q5的栅极(图3中标记为Q5G)连接到控制信号产生电路中的第三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此外,控制信号产生电路还包括了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该第一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MOSFET Q1的栅极(图3中标记为Q1G)和MOSFET Q4的栅极(图3中标记为Q4G)连接;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MOSFET Q2的栅极(图3中标记为Q2G)和MOSFET Q3的栅极(图3中标记为Q3G)连接。实际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其与受其控制的MOSFET之间的连接关系,与现有技术是一样的。上述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输出的信号是正弦波脉宽调制信号(SPWM)。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受控开关到第六受控开关是MOSFET,在其他实施例中,这些受控开关也可以是双极型晶体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
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各控制信号波形图,结合图4描述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在图4中,标记为Vac的是输出的交流电压波形,标记为Iac的是输出的交流电流波形,标记为Vgs_Q6的是第四控制电路输出在MOSFET Q6栅极上的控制信号波形,标记为Vgs_Q5的是第三控制电路输出在MOSFET Q5栅极上的控制信号波形,标记为Vgs_Q1,Q4的是第一控制电路输出在MOSFETQ1栅极以及MOSFET Q4栅极上的控制信号波形,标记为Vgs_Q2,Q3的是第二控制电路输出在MOSFET Q2栅极以及MOSFET Q3栅极上的控制信号波形。由图4中可以看出,当MOSFET Q1、MOSFET Q4开始工作时,其按照第一控制电路输出的SPWM控制波形开始同时闭合或断开,此时,输出的交流电压波形大于零,是交流信号在一个周期内的正半周,第一交流输出点的电压高于第二交流输出点,由于第四控制电路在此段时间内是一个高电平,MOSFET Q6在此期间保持导通,于是二极管D7连接在上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及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且为反向偏置;此时,如果MOSFET Q1和MOSFET Q4导通,则由于第一交流输出点的电压高于第二交流输出点的的电压,二极管D7反向偏置,因此实际上第一续流模块没有对电路发生作用;如果MOSFET Q1和MOSFET Q4截止,由于反向电动势的产生,电感L2通过接通的MOSFET Q6、二极管D7连接到电感L1,形成续流回路,使得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得以泄放;在此期间,MOSFETQ2和MOSFET Q3由于没有控制信号加到其栅极,故不工作;同时,由于第三控制电路输出的是负电压,所以MOSFET Q5不会导通,二极管D8没有连接在上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同样,当MOSFET Q2、MOSFET Q3开始工作时,其按照第二控制电路输出的SPWM控制波形开始同时闭合或断开,此时,输出的交流电压波形小于零,是交流信号在一个周期内的负半周,第二交流输出点的电压高于第一交流输出点,由于第三控制电路在此段时间内是一个高电平,MOSFET Q5在此期间保持导通,于是二极管D8连接在上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及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且为反向偏置;此时,如果MOSFET Q2和MOSFET Q3导通,则由于第一交流输出点的电压低于第二交流输出点的的电压,二极管D8反向偏置,因此实际上第二续流模块没有对电路发生作用;如果MOSFET Q2和MOSFET Q3截止,由于反向电动势的产生,电感L1通过接通的MOSFET Q5、二极管D8连接到电感L2,形成续流回路,使得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得以泄放;在此期间,MOSFET Q1和MOSFET Q4由于没有控制信号加到其栅极,故不工作;同时,由于第四控制电路输出的是负电压,所以MOSFET Q6不会导通,二极管D7没有连接在上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值得一提的是,上述MOSFET Q1、MOSFET Q4工作时(正半周),不管MOSFET Q1、MOSFET Q4是导通还是截止,MOSFET Q6在该段时间(正半周)都是导通的;上述MOSFET Q2、MOSFET Q3工作时(负半周),不管MOSFETQ2、MOSFET Q3是导通还是截止,MOSFET Q5在该段时间(负半周)都是导通的。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装置,这种逆变装置与其他逆变装置的区别是使用了上述的逆变电路。
图5到图13示出了一系列的波形图,这些波形图中有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逆变器并网时得到的,也有采用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逆变器并网时所得到得,比较这些图可以充分表明采用本实施例中的逆变器时的有益效果。其中,图5是采用现有全桥逆变器并网的太阳能电池负极与大地之间的电压波形,图6是图5的局部展开图,图7是采用现有全桥逆变器并网的太阳能面板负极与大地之间的共模漏电流的波形,图8是图7的局部展开图,由图5、图6中可以看出,太阳能电池负极与大地之间的电压波形Va-o存在着大量的高频成分;同样,Vb-o也存在着大量的高频成分(波形与Va-o类似,图中未示出);这些高频成分与全桥逆变器的PWM调制信号同步,高频成分的Vpeak达到4 00V;由图7、图8中可以看出,该共模漏电流是由于图5所示的高频电压Va-o,Vb-o施加在太阳能电池的寄生电容Ca-o,Cb-o造成的;在Ca-o,Cb-o的寄生电容为1nF的情况下,这些高频共模漏电流的峰值达到250mA。图9、图10、图11是采用本实施例中描述的逆变器并网时的波形图,其中,图9是所述实施例中太阳能面板负极的EMI共模电压波形,图10是所述实施例中太阳能面板负极的EMI共模漏电流波形,图11是图10的局部展开图,对比图9和图5可以发现本实施例中使用的逆变电路完全消除了Va-o,Vb-o(波形与Va-o类似,图中未示出)中的高频成分;在图10、图11中,可以看到在Ca-o,Cb-o的寄生电容为1nF的情况下,这些高频共模漏电流的峰值不到30uA;对比图7、图8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逆变电路大大降低了寄生电容Ca-o,Cb-o的共模漏电流,有效的解决了共模漏电流以及EMI问题。此外,图12和图13中分别示出了采用现有全桥逆变器并网时和本实施例中的太阳能电池侧的EMI传导波形。采用相同的EMI滤波器,采用相同的辅助设备,以精确的评估两种架构的差异;从图12、图13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直流侧EMI干扰大大降低,整个中低频段EMI干扰降低普遍在40dBuv以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包括用于将太阳能电池的直流电转换为适于并网的交流电的第一受控开关、第二受控开关、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所述四个受控开关全桥式连接,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二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一交流输出点,所述第三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的连接点为第二交流输出点,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分别通过电感与交流电网的相线和零线连接;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工作形成交流输出电压的正半周;所述第二受控开关和第三受控开关工作形成交流输出电压的负半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交流输出电压正半周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在所述第一、第四受控开关关断时为所述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提供泄放回路的第一续流模块以及在所述交流输出电压负半周时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的、在所述第二、第三受控开关关断时为所述电感中存在的感应电流提供泄放回路的第二续流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续流模块分别包括控制端、受所述控制端控制其通断的第一、第二开关端以及单向导通端;所述第一续流模块的单向导通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上,其第一开关端与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点连接,其第二开关端与所述第四受控开关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直流负端;所述第二续流模块的单向导通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点上,其第一开关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连接,其第二开关端与所述第二受控开关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直流负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续流模块包括第六受控开关和第一单向导通模块;所述第六受控开关的开关端分别是所述第一开关端和第二开光端;所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连接在所述单向导通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端之间,使所述第二开关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之间连通;所述第二续流模块包括第五受控开关和第二单向导通模块;所述第五受控开关的开关端分别是所述第一开关端和第二开光端;所述第二单向导通模块连接在所述单向导通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端之间,使所述第二开关端与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点之间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和所述第二单向导通模块分别包括二极管,其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点和第二交流输出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和第四受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到在产生输出交流电压正半周时间段内输出正弦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第一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受控开关和第三受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到在在产生输出交流电压负半周时间段内输出正弦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的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受控开关控制极连接到在所述产生输出交流电压正半周时间段内输出负电压而在所述产生输出交流电压负半周时间段内输出正电压的第三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六受控开关控制极连接到在所述产生输出交流电压正半周时间段内输出正电压而在所述产生输出交流电压负半周时间段内输出负电压的第四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到所述第六受控开关包括双极型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或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到所述第六受控开关包括N型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受控开关到所述第四受控开关还包括其负极连接在所述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的源极、其正极连接在所述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的漏极的保护二极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电压输出端通过非隔离的直流/直流转换器连接到所述各受控开关。
10、一种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装置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电路。
CN2009101067154A 2009-04-14 2009-04-14 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Active CN1016677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067154A CN101667789B (zh) 2009-04-14 2009-04-14 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067154A CN101667789B (zh) 2009-04-14 2009-04-14 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7789A true CN101667789A (zh) 2010-03-10
CN101667789B CN101667789B (zh) 2012-05-30

Family

ID=41804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067154A Active CN101667789B (zh) 2009-04-14 2009-04-14 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67789B (zh)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7930A (zh) * 2011-03-02 2011-06-15 浙江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抗直流电磁干扰的高效逆变器
CN102130623A (zh) * 2011-04-12 2011-07-20 江苏斯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改进型主电路结构
CN102130621A (zh) * 2011-03-02 2011-07-20 浙江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高效逆变器
CN102158110A (zh) * 2011-04-07 2011-08-17 江苏斯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主电路及其控制实现方法
CN102163934A (zh) * 2011-03-02 2011-08-24 浙江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高效并网逆变器
CN102215009A (zh) * 2011-06-16 2011-10-12 江苏艾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性调制mosfet全桥逆变电路
CN102231606A (zh) * 2011-06-18 2011-11-02 江苏艾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无变压器的并网逆变电路
CN102244476A (zh) * 2011-07-13 2011-11-16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电路
CN102255331A (zh) * 2011-06-18 2011-11-23 江苏艾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变压器的单边电感并网逆变电路
CN102263520A (zh) * 2011-07-08 2011-11-3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电压转换成交流电压的电路、方法和变换器
CN102291029A (zh) * 2011-08-19 2011-12-2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
CN102611347A (zh) * 2011-01-21 2012-07-25 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非隔离太阳能并网逆变器
CN102664544A (zh) * 2012-04-28 2012-09-12 陕西长岭光伏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两极式单相光伏逆变器及其逆变方法
CN102684522A (zh) * 2011-03-09 2012-09-19 上海康威特吉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762871A (zh) * 2013-12-17 2014-04-30 江苏博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举驱动单极性spwm调制非隔离并网逆变电路
CN104917200A (zh) * 2015-05-29 2015-09-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5071676A (zh) * 2015-08-07 2015-11-18 广西南宁派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逆变器
CN105141244A (zh) * 2015-08-07 2015-12-09 广西南宁派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逆变器系统
CN107404249A (zh) * 2017-09-20 2017-11-28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低漏电流并网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0290B (zh) * 2006-04-21 2011-04-2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能量钳位电路的电流源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1304221B (zh) * 2008-06-19 2011-09-28 江苏津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光伏并网逆变器

Cited B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1347A (zh) * 2011-01-21 2012-07-25 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非隔离太阳能并网逆变器
CN102097930A (zh) * 2011-03-02 2011-06-15 浙江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抗直流电磁干扰的高效逆变器
CN102130621A (zh) * 2011-03-02 2011-07-20 浙江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高效逆变器
CN102163934A (zh) * 2011-03-02 2011-08-24 浙江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高效并网逆变器
CN102684522A (zh) * 2011-03-09 2012-09-19 上海康威特吉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2158110A (zh) * 2011-04-07 2011-08-17 江苏斯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主电路及其控制实现方法
CN102130623A (zh) * 2011-04-12 2011-07-20 江苏斯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改进型主电路结构
CN102130623B (zh) * 2011-04-12 2013-06-05 江苏斯达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改进型主电路结构
CN102215009A (zh) * 2011-06-16 2011-10-12 江苏艾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性调制mosfet全桥逆变电路
CN102231606A (zh) * 2011-06-18 2011-11-02 江苏艾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无变压器的并网逆变电路
CN102255331A (zh) * 2011-06-18 2011-11-23 江苏艾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变压器的单边电感并网逆变电路
CN102263520A (zh) * 2011-07-08 2011-11-3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电压转换成交流电压的电路、方法和变换器
CN102244476B (zh) * 2011-07-13 2013-11-2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电路
CN102244476A (zh) * 2011-07-13 2011-11-16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电路
CN102291029A (zh) * 2011-08-19 2011-12-2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
CN102291029B (zh) * 2011-08-19 2013-11-0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逆变器
CN102664544A (zh) * 2012-04-28 2012-09-12 陕西长岭光伏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两极式单相光伏逆变器及其逆变方法
CN103762871A (zh) * 2013-12-17 2014-04-30 江苏博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举驱动单极性spwm调制非隔离并网逆变电路
CN104917200A (zh) * 2015-05-29 2015-09-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5071676A (zh) * 2015-08-07 2015-11-18 广西南宁派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逆变器
CN105141244A (zh) * 2015-08-07 2015-12-09 广西南宁派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逆变器系统
CN107404249A (zh) * 2017-09-20 2017-11-28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低漏电流并网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7404249B (zh) * 2017-09-20 2023-06-30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低漏电流并网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7789B (zh) 2012-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7789B (zh) 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CN102185514B (zh) 一种单相三电平逆变器
CN101599713B (zh) 一种单相混合桥三电平逆变器
CN101902143B (zh) 电容箝位三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
CN106602913B (zh) 一种九电平逆变拓扑电路
CN107210684A (zh) 五电平拓扑单元及五电平逆变器
CN205647288U (zh) 一种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3346687A (zh) 一种单相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01667793B (zh) 一种并网逆变器
CN201536328U (zh) 一种并网逆变器
CN102437759B (zh) 一种高效率的并网逆变电路
CN103956927A (zh) 一种电压有源箝位的无变压器型单相光伏逆变器
CN103236796B (zh) 一种逆变器和控制逆变器的方法
CN101483397A (zh) 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
CN108141147A (zh) 高电压增益的五电平逆变器拓扑电路
CN201515320U (zh) 一种并网逆变器
CN104065293A (zh) 一种电压混合钳位的无变压器型单相光伏逆变器
CN202183738U (zh) 自生成级联电源的级联型多电平逆变电路
CN104467501A (zh) 防直通中点箝位型单相非隔离光伏逆变器拓扑
CN102420538B (zh) 二极管箝位七电平dc-ac变换电路
CN102163934A (zh) 高效并网逆变器
CN104333250A (zh) 用三端开关网络的低电压应力二极管箝位型多电平逆变器
CN202424565U (zh) 一种高效率的并网逆变电路
CN203301393U (zh) 一种无变压器型单相并网逆变器
CN108964502A (zh) 一种单相非隔离有源钳位mosfet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U PI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AO LEI

Effective date: 201005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u Ping

Inventor before: Zhao Le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ZHAO LEI TO: CHU PING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450012 NO.36, BUILDING 6, YARD 35, DONGLI ROAD, JINSHUI DISTRICT,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TO: 518000 HOUSE 6, BUILDING 19, NO.2007, SHAYAN ROAD, YANTI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0519

Address after: 6 Building 19, building 2007, Sha Mo Road, Yantian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518000, China

Applicant after: Chu Ping

Address before: 450012, No. 6, building 35, 36 East Mile Road, Jinshui District, Henan, Zhengzhou

Applicant before: Zhao Lei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Jiangsu Aisuo New Energy Co., Ltd.

Assignor: Chu Ping

Contract record no.: 2010320000761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verter circuit used for solar energy photovoltaic grid connection and device thereof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Open date: 20100310

Record date: 20100621

EC01 Cancellation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Jiangsu Aisuo New Energy Co., Ltd.

Assignor: Chu Ping

Contract record no.: 2010320000761

Date of cancellation: 20110602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0

Assignee: Jiangsu Zeversolar New Energy Co., Ltd.

Assignor: Chu Ping

Contract record no.: 2012320010171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Inverter circuit used for solar energy photovoltaic grid connection and device thereof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20925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30

Address after: Room 201 and 301, building 6, Nangang No.2 Industrial Park, no.1026, Songbai Road, Yangguang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EN-PLUS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6 Building 19, building 2007, Sha Mo Road, Yantian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518000, China

Patentee before: Chu P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