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536328U - 一种并网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并网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536328U
CN201536328U CN2009202055450U CN200920205545U CN201536328U CN 201536328 U CN201536328 U CN 201536328U CN 2009202055450 U CN2009202055450 U CN 2009202055450U CN 200920205545 U CN200920205545 U CN 200920205545U CN 201536328 U CN201536328 U CN 201536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tube
oxide
semiconductor
metal
induc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20554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高宏
陈永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sta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st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st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2020554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536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536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53632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逆变器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并网逆变器,包括直流电源、与直流电源连接的逆变模块。在本实用新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有效解决了传统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在采用双极性调制和采用单极性调制时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和电磁兼容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并网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逆变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并网逆变器。
背景技术
并网逆变器一般分为光伏并网逆变器、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动力设备并网逆变器和其他发电设备并网逆变器。并网逆变器能将光伏阵列和风力发电机等产生的再生清洁电能直接转换为与电网同频率、同相位的正弦波交流电能馈入电网。
传统的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在采用双极性调制时,逆变器的转换效率低下,而传统的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在采用单极性调制时,逆变器的电磁兼容(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并网逆变器,旨在解决现有的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存在转换效率低下和电磁兼容性能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并网逆变器,所述并网逆变器包括直流电源,所述并网逆变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直流电源和电网连接的逆变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包括:
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
所述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直流电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同时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接电网,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同时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接电网的地端。
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分别采用第一IGBT管、第二IGBT管、第三IGBT管、第四IGBT管、第五IGBT管和第六IGBT管。
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分别采用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
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的漏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第六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接第三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三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接第三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接第二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接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接电网,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五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同时接第二MOS管的源极和第二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接电网的地端。
在本实用新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有效解决了传统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在采用双极性调制时,存在电感的电流纹波大、电感损耗严重及逆变器转换效率低等问题,从而提高了并网逆变器转换效率及提高了并网电流谐波失真度等相关指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同时还回避了传统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在采用单极性调制时,电容两端对电网零线电压存在的高频跳变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逆变器的电磁兼容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的示例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的第一工作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的第二工作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的第三工作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的第四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并网逆变器包括直流电源100,还包括分别与直流电源100和电网连接的逆变模块200。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的示例电路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直流电源100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和DC/DC直流升压电路,简称PV&DC/DC。
逆变模块200包括电容C1、第一开关管201、第二开关管202、第三开关管203、第四开关管204、第五开关管205、第六开关管206、第一二极管D5、第二二极管D6、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
电容C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直流电源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管201和第二开关管202的第一端同时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开关管201的第二端接第六开关管206的第一端,第六开关管206的第二端接第三开关管203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203的第二端接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202的第二端接第二二极管D6的阴极,第二二极管D6的阳极接第三开关管203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204的第二端接第三开关管203的第二端,第四开关管204的第一端接第二开关管202的第二端,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接第一开关管201的第二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接电网,Vgrid为电网电压,第一二极管D5的阴极接第一开关管201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D5的阳极接第五开关管205的第二端,第五开关管205的第一端同时接第二开关管202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接电网的地端。
上述开关管可以采用IGBT管或MOS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201、第二开关管202、第三开关管203、第四开关管204、第五开关管205和第六开关管206分别采用第一MOS管S1、第二MOS管S2、第三MOS管S3、第四MOS管S4,第五MOS管S5和第六MOS管S6,第一MOS管S1和第二MOS管S2的漏极同时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MOS管S1的源极接第六MOS管S6的漏极,第六MOS管S6的源极接第三MOS管S3的漏极,第三MOS管S3的源极接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MOS管S2的源极接第二二极管D6的阴极,第二二极管D6的阳极接第三MOS管S3的漏极,第四MOS管S4的源极接第三MOS管S3的源极,第四MOS管S4的漏极接第二MOS管S2的源极,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接第一MOS管S1的源极,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接电网,第一二极管D5的阴极接第一MOS管S1的源极,第一二极管D5的阳极接第五MOS管S5的源极,第五MOS管S5的漏极同时接第二MOS管S2的源极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接电网的地端。
下面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的示例电路为例,说明该并网逆变器的工作情况。
电网电压Vgrid为正弦波电压,频率为50HZ或者60HZ。在电网电压Vgrid处于正半周时,第二MOS管S2、第三MOS管S3、第六MOS管S6始终关断,第五MOS管S5常通,第一MOS管S1和第四MOS管S4以相同驱动信号高频开通关断(即采用SPWM正弦脉宽调制)。当第一MOS管S1和第四MOS管S4开通时,如图3,电流通过‘C1-S1-L1-Vgrid-L2-S4-C1’形成回路工作;当第一MOS管S1和第四MOS管S4关断时,如图4,电流通过‘S5-D5-L1-Vgrid-L2-S5’回路续流。
在电网电压Vgrid处于负半周时,第一MOS管S1、第四MOS管S4、第五MOS管S5始终关断,第六MOS管S6常通,第二MOS管S2和第三MOS管S3以相同驱动信号高频开通关断(即采用SPWM正弦脉宽调制)。当第二MOS管S2和第三MOS管S3开通时,如图5,电流通过‘C1-S2-L2-Vgrid-L1-S6-S3-C1’形成回路工作;当第二MOS管S2和第三MOS管S3关断时,如图6,电流通过‘S6-D6-L2-Vgrid-L1-S6’回路续流。
通过对本实用新型并网逆变器上述工作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1)在电网电压的正负半周,并网逆变器使得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电流的续流路径都没有包含电容C1两端,这就有效避免了电容C1两端对电网零线的电压发生高频跳变所带来的电磁兼容性能差的问题;2)在电网电压的正负半周,并网逆变器使得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电流续流时如图2中A、B两点电压为零电压,这就保证了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电流具有较小的电流纹波,从而降低了电感的损耗,提升了并网逆变器的效率;3)在电网电压的正负半周,由于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的电流的续流都不包含第一开关管201、第二开关管202、第三开关管203、第四开关管204、第五开关管205和第六开关管206的体二极管,因此,上述所有开关管均可采用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更低的COOLMOS管,这将会进一步提升并网逆变器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有效解决了传统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在采用双极性调制时,存在电感的电流纹波大、电感损耗严重及逆变器转换效率低等问题,从而提高了并网逆变器转换效率及提高了并网电流谐波失真度等相关指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并网逆变器同时还回避了传统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在采用单极性调制时,电容两端对电网零线电压存在的高频跳变的问题,从而提高了逆变器的电磁兼容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并网逆变器,所述并网逆变器包括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并网逆变器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直流电源和电网连接的逆变模块,所述逆变模块包括:
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
所述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直流电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同时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接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接电网,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同时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二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接电网的地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分别采用第一IGBT管、第二IGBT管、第三IGBT管、第四IGBT管、第五IGBT管和第六IGBT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分别采用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并网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的漏极同时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第六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接第三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接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三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接第三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接第二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接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接电网,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接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接第五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同时接第二MOS管的源极和第二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接电网的地端。
CN2009202055450U 2009-10-12 2009-10-12 一种并网逆变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36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055450U CN201536328U (zh) 2009-10-12 2009-10-12 一种并网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2055450U CN201536328U (zh) 2009-10-12 2009-10-12 一种并网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536328U true CN201536328U (zh) 2010-07-28

Family

ID=42536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205545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36328U (zh) 2009-10-12 2009-10-12 一种并网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536328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7930A (zh) * 2011-03-02 2011-06-15 浙江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抗直流电磁干扰的高效逆变器
CN102163935A (zh) * 2011-03-04 2011-08-24 东南大学 带交流旁路单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664543A (zh) * 2012-03-09 2012-09-12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全桥并网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2684218A (zh) * 2011-03-16 2012-09-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739098A (zh) * 2011-04-15 2012-10-17 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13063844A1 (zh) * 2011-11-03 2013-05-10 台州富凌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逆变器
CN103166234A (zh) * 2013-03-28 2013-06-19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无功输出控制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7930A (zh) * 2011-03-02 2011-06-15 浙江格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抗直流电磁干扰的高效逆变器
CN102163935A (zh) * 2011-03-04 2011-08-24 东南大学 带交流旁路单元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684218A (zh) * 2011-03-16 2012-09-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739098A (zh) * 2011-04-15 2012-10-17 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2739098B (zh) * 2011-04-15 2015-01-21 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13063844A1 (zh) * 2011-11-03 2013-05-10 台州富凌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逆变器
CN102664543A (zh) * 2012-03-09 2012-09-12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全桥并网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66234A (zh) * 2013-03-28 2013-06-19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无功输出控制方法
CN103166234B (zh) * 2013-03-28 2014-04-30 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无功输出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0409B (zh)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1667789B (zh) 用于太阳能光伏并网的逆变电路及其装置
CN101667793B (zh) 一种并网逆变器
CN201536328U (zh) 一种并网逆变器
CN102005958B (zh) 一种光伏并网三电平逆变器
CN202535290U (zh) 一种光伏逆变电路
CN103023362A (zh) 一种无桥逆变电路与太阳能无桥逆变器
CN205647288U (zh) 一种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157955A (zh) 一种单相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及控制方法
CN102361408A (zh)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N202513843U (zh) 全桥并网逆变器
CN103956927A (zh) 一种电压有源箝位的无变压器型单相光伏逆变器
CN104638971A (zh)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1515320U (zh) 一种并网逆变器
CN105186912A (zh) 一种两级式非隔离全桥并网逆变器
CN102684530A (zh) 一种具有无功补偿功能的无变压器型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202495887U (zh) 用于光伏发电的逆变器
CN105656077A (zh) 一种高效低漏电流的七开关光伏并网逆变电路及其调制方法
CN102088252A (zh) 一种开关电容实现无变压器型逆变器及应用
CN105262361A (zh) 一种两级式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2713179U (zh) 双变压器串联谐振式微型光伏逆变器
CN102403920B (zh) 三电平半桥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4065293A (zh) 一种电压混合钳位的无变压器型单相光伏逆变器
CN202385026U (zh) 一种光伏微型逆变器
CN201550040U (zh) 一种并网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ENZHEN KSTAR NEW ENERGY CO., LTD.

Assignor: Shenzhen Kstar Techn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1440020394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Grid-connected invert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8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111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8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