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7365B -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7365B
CN101667365B CN2009101706393A CN200910170639A CN101667365B CN 101667365 B CN101667365 B CN 101667365B CN 2009101706393 A CN2009101706393 A CN 2009101706393A CN 200910170639 A CN200910170639 A CN 200910170639A CN 101667365 B CN101667365 B CN 1016673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external member
holding unit
interarea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06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67365A (zh
Inventor
汤川修平
入口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67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7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673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73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16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16 - G06F1/18
    • G06F2200/16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monitor
    • G06F2200/1612Flat panel moni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制造方法。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基体、两个第一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多个定位销、多个定位孔部、多个被保持部以及多个弹性保持单元,其中:所述基体由树脂制成并包括两个第一侧面和两个第二侧面;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各自由金属制成并分别覆盖所述两个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由金属制成并粘附至一个第二侧面;所述多个定位销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所述多个定位孔部能够分别接收所述多个定位销;所述多个被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表面上并与所述多个定位孔部相对应;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设置在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上并能够分别保持且弹性地支承所述多个被保持部。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基体和由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形成的外部构件的电子设备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提出了例如台式个人计算机(以下称为个人计算机)等在侧面具有由例如铝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外部构件以增加外观品质的电子设备(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8-3247、[0050]-[0051]段、图9,以下称为专利文件1)。
总的来说,作为设置在电子设备中并用于安装各种构件和外部构件的基体,考虑到轻量化等因素,采用的是由树脂制成的基体。然而,由于树脂与例如铝等金属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将例如铝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外部构件安装至树脂制成的基体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忧虑,即在通常彼此接触的外部构件之间可能由于温度变化等因素而生成间隙。
为了防止因热膨胀系数不同而生成间隙的现象,根据专利文献1的用于电子设备的框体装置,在俯视呈矩形形状的电子设备的四个角部设置由金属制成的L形角部支架构件。金属框体构件安装至角部支架构件,以使各个金属框体构件与角部支架构件重叠。角部支架构件固定至树脂制成的面板构件。只有角部支架构件固定至树脂制成的面板构件,而与角部支架构件重叠的框体构件并未固定至所述面板构件,因此即使在框体构件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也不会生成间隙。
然而,由于用于专利文献1的电子设备的框体设备包括多个角部支架构件,所以增加了构件数量和成本。此外,由于框体构件与角部支架构件彼此重叠,所以结构变得复杂并且组件操作也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基体和由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形成的外部构件,并且该电子设备能够在不增加构件数量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结构来控制因热膨胀系数不同等因素造成的间隙。
此外,还希望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其实现较易的制造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了基体、两个第一外部构件、第二外部构件、多个定位销、多个定位孔部、多个被保持部和多个弹性保持单元。所述基体由树脂制成,并包括矩形主面、两个第一侧面和两个第二侧面,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分别包括所述主面的两条短边,所述两个第二侧面分别包括所述主面的两条长边。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各自由金属制成,并分别覆盖所述基体的所述两个第一侧面。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由金属制成,并粘附至所述基体以使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覆盖所述基体的一个第二侧面。所述多个定位销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以使所述多个定位销的末端(tip end)部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突出。所述多个定位孔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并且能够分别接收所述多个定位销。所述多个被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相对的表面上并从该表面突出,所述多个被保持部设置成与所述多个定位孔部对应。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设置在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上,并能够分别保持且弹性地支承所述多个被保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定位销与定位孔部的插入关系以及被保持部与弹性保持单元的保持关系,来支承基体和第二外部构件。因此,即使定位销相对于定位孔部偏离了正常位置,弹性保持单元也可保持并弹性地支承被保持部。因此,即使在基体与第二外部构件的位置关系从正常位置发生变化时,也不会负面地影响基体与第二外部构件的支承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各自包括长形部和保持单元,所述长形部具有与所述基体连续形成的一个端部,所述保持单元设置于所述长形部的另一端部,并保持所述多个被保持部中的相应一个。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保持单元包括与所述基体连续形成的部分和用于保持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被保持部的部分。因此,即使在担心基体与第二外部构件的位置关系可能从正常位置发生变化时,也不会负面地影响基体与第二外部构件的支承关系。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还可包括设置于所述主面的显示单元。与所述多个定位销中的每一个相比,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深度方向上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主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所述定位销相比,具有与所述基体连续形成的部分的弹性保持单元设置成更靠近所述显示单元。因此,即使在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基体偏离正常位置时,由于弹性保持单元在显示单元侧与基体连续形成,所以当用户从显示单元侧观察电子设备时,也不会识别出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基体偏离了正常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与所述多个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相比,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各自的长形部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深度方向上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主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所述保持单元相比,所述弹性保持单元的与所述基体连续形成的部分设置成更靠近所述显示单元。因此,即使在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基体偏离正常位置时,由于弹性保持单元在显示单元侧与基体连续形成,所以当用户从显示单元侧观察电子设备时,也不会识别出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基体偏离了正常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多个被保持部各自包括柱部和止动部,所述柱部具有第一直径,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突出并被所述保持单元保持,所述止动部具有大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并设置于所述柱部的末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所述被保持部包括止动部,所以很难从所述弹性保持单元卸下被所述弹性保持单元保持的被保持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第一锥形部,所述第一锥形部引导所述多个被保持部的相应一个的插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所述保持单元包括第一锥形部,所以可轻松地并可靠地进行所述被保持部的插入。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多个定位孔部各自包括第二锥形部,所述第二锥形部引导所述多个定位销的相应一个的插入。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于所述定位孔部包括第二锥形部,所以可轻松地并可靠地进行所述定位销的插入。因此,即使在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基体偏离正常位置并且定位销相对于第二锥形部偏离正常位置时,定位销也可在被第二锥形部引导的同时轻松地并可靠地返回定位孔部。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还可包括多个凸起(boss)部和多个凸起接收孔部。所述多个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上并从所述一个第二侧面突出,所述多个凸起部设置成与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对应。所述多个凸起接收孔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并且能够分别接收所述多个凸起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凸起部插入所述凸起接收孔部。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基体与第二外部构件的支承关系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多个凸起部各自在所述主面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定位销各自在所述主面的短边方向上从所述第二侧面突出的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与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相比,所述多个凸起部中的每一个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深度方向上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主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即使在定位销相对于第二锥形部偏离正常位置时,当用户从显示单元侧观察电子设备时,也很难识别出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基体偏离了正常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包括粘附禁止区域,在该粘附禁止区域中禁止提供粘附,并且所述粘附禁止区域在所述主面的长边方向上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中心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粘合构件很难剥落。此外,同样,当第二外部构件相对于基体返回正常位置时,不会发生剥落的粘合构件重新粘附至基体。因此,第二外部构件可返回正常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其包括:将各自由金属制成的两个第一外部构件粘附至基体,以使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分别覆盖所述基体的两个第一侧面,所述基体由树脂制成并包括矩形主面、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和两个第二侧面,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分别包括所述主面的两条短边,所述两个第二侧面分别包括所述主面的两条长边;将多个定位销与多个定位孔部接合,所述多个定位销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以使所述多个定位销的末端部从所述基体的一个第二侧面突出,所述多个定位孔部设置于金属制成的第二外部构件,并能够分别接收所述多个定位销;将多个被保持部与多个弹性保持单元接合,所述多个被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相对的表面上并从该表面突出,所述多个被保持部设置成与所述多个定位孔部对应,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设置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上,并且能够分别保持及弹性地支承所述多个被保持部;以及将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粘附至所述基体,以使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覆盖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定位销与定位孔部的插入关系以及被保持部与弹性保持单元的保持关系,来支承基体和第二外部构件。因此,即使定位销相对于定位孔部偏离了正常位置,弹性保持单元也可保持并弹性地支承被保持部。因此,即使在基体与第二外部构件的位置关系从正常位置发生变化时,也不会负面地影响基体与第二外部构件的支承关系。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能够在不增加构件数量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结构来控制因热膨胀系数不同等因素引起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制造方法,能实现更轻松的制造和更高的可靠性。
从以下对如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中,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明了。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从四个侧面观察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台式个人计算机(PC);
图2示出了从四个侧面观察到的设置于本体部的基体;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个人计算机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侧面外部构件和顶面外部构件的位置关系的局部透视图;
图5是部分地示出侧面外部构件的上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部分地示出侧面外部构件的下部的透视图;
图7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基体;
图8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侧面外部构件安装至基体的侧面部的状态,并且示出的是基体的背面侧;
图9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侧面外部构件安装至基体的侧面部的状态,并且示出的是基体的背面侧;
图10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安装至基体的侧面部的侧面外部构件;
图11是示出顶面外部构件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顶面外部构件的局部透视图;
图13是示出螺纹构件的透视图,该螺纹构件构成设置于顶面外部构件的突出部;
图14是示出基体的局部透视图;
图15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安装有侧面外部构件的基体;
图16是局部放大图,示出了图15中短划线所围绕的区域;
图17是用于说明将顶面外部构件安装至基体的方法的图;
图18是截面图,示出了安装至基体的顶面外部构件;
图19A、19B、19C是截面图,各自示出了个人计算机的一部分,用于说明因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个人计算机的形状变化;
图20A、20B、20C是另外的截面图,各自示出了个人计算机的一部分,用于说明因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个人计算机的形状变化;
图21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因温度升高引起的个人计算机的形状变化;
图22A、22B、22C是截面图,各自示出了个人计算机的一部分,用于说明因温度降低而引起的个人计算机的形状变化;
图23A、23B、23C是另外的截面图,各自示出了个人计算机的一部分,用于说明因温度降低而引起的个人计算机的形状变化;
图24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因温度降低而引起的个人计算机的形状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台式个人计算机的结构)
图1示出了从四个侧面观察到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台式个人计算机(PC)。图2示出了从四个侧面观察到的设置于本体部110的基体。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个人计算机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位置关系的局部透视图。
如图1所示,个人计算机100(电子设备)包括本体部110和支承本体部110的支座111。本体部110在其内部包括图2的基体400。
当从前侧观察时,本体部110具有壳体形状并呈矩形。本体部110包括显示单元112、挡板(bezel)113和后盖114。这些构件安装至基体400。
本体部110包括系统板、光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和冷却风扇(未示出)。系统板安装有各种电子部件,例如中央处理器(CPU)、主存储器、芯片组和用于各种驱动器的控制电路。光盘驱动器连接至系统板的连接器端子。例如CD、DVD、蓝光光盘(Blu-ray disc)等光盘被可拆卸地安装至光盘驱动器,而该光盘驱动器在光盘上读/写信息。硬盘驱动器连接至系统板的连接器端子,在内部包括硬盘,并在硬盘上读/写信息。冷却风扇冷却安装至系统板的中央处理器以及其它加热元件。这些部件安装至基体400。
在本体部110的侧面设置有例如各种卡槽、记忆棒槽、耳机输出端子、光盘插入部、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连接器接口等。
显示单元112是例如液晶显示器,例如25.5英寸的大型液晶显示器。挡板113设置成围绕显示单元112。
后盖114设置在本体部110的与设置有显示单元112的表面相对的表面上。在后盖114设置有例如电源输入端子、听筒塞孔(phone jack)、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连接器、视听(Audio Visual)输入/输出端子(未示出)。
支座111设置于后盖114,并相对于放置个人计算机100的载置面支承本体部110。
如图3所示,在基体400的顶面和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外部构件。具体说,多个侧面外部构件200(第一外部构件)设置于侧面,而顶面外部构件300(第二外部构件)设置于顶面。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由例如铝等金属材料制成。侧面外部构件200具有设置在对应于上述界面的位置处的开口。在显示单元112为25.5英寸大型液晶显示器的情况下,顶面外部构件300具有在长边方向上的约为662mm的宽度w1。
基体400是由例如PC/ABS(聚碳酸酯/ABS树脂)合金等树脂制成的模制部件。如图2所示,基体400包括矩形主面部410、共用主面部410的相应短边的两个侧面部420(第一侧面)以及共用主面部410的相应长边的顶面部430(第二侧面)和底面部440(第二侧面)。在显示单元112为25.5英寸大型液晶显示器的情况下,基体400具有在长边方向上的约为659mm的宽度w2。
显示单元112安装至主面部410的正面和背面之一。在本体部110中,各种部件等安装至主面部410的前后两个表面。
侧面外部构件200安装至侧面部420。侧面部420在长边方向上具有沟部421。左右侧面部420的沟部421设置成相对应。顶面外部构件300安装至顶面部430。如图4所示,在个人计算机100的角部,侧面外部构件200的端部和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端部彼此接触,在用户看来几乎是一体形成的金属框体。
请注意,在本说明书中,主面部410的长边方向即顶面部430和底面部440的长边方向可称作X轴方向。主面部410的短边方向即侧面部420的长边方向可称作Z轴方向。主面部410或显示单元112的深度方向即侧面部420、顶面部430和底面部440的短边方向可称作Y轴方向。在主面部410的正面和背面中,设置有显示单元112的表面可称作正面,而另一个表面可称作背面。
(侧面外部构件的结构)
下面将描述侧面外部构件200的结构。请注意,左右侧面外部构件200除用于界面的开口外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以相同方式安装至本体400。因此,在以下说明书中,在描述左右侧面外部构件200公用的结构等的情况下,将只描述用户观察时位于左手侧即位于图3中的左手侧的侧面外部构件200。
图5是部分示出侧面外部构件200的上部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部分示出侧面外部构件200的下部的透视图。
侧面外部构件200在一端具有图5的结构,而在另一端具有图6的结构。具体说,图5示出侧面外部构件200安装至基体400的侧面部420时位于顶面部430的顶端部210。图6示出侧面外部构件200安装至基体400的侧面部420时位于底面部440的底端部220。请注意,在图5和6中,为使图简化,省略了用于界面的开口。
如图5和6所示,侧面外部构件200包括侧面部201、爪部202、背面部203和连接部240。侧面部201对应于基体400的侧面。爪部202与基体400在X轴方向上的端部接合。背面部203的主面与后盖114的表面对齐。连接部240设置为用于将侧面外部构件200连接至基体400。
侧面部201的与侧面部420接触的表面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d2大致等于基体400的侧面部420在Y轴方向上的距离d1(见图2)。
连接部240在Z轴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具有螺纹孔206。螺纹孔206在连接部240的Z轴方向上的端面具有开口。由例如铝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定位销(dowel pin)插入所述开口,并螺纹连接。
定位销230固定成使其末端从开口向外突出。同时,位于底端部220的螺纹孔206没有设置定位销230(见图6)。设置于顶端部210的定位销230的功能将在后面描述。请注意,在图5中,为帮助理解侧面外部构件200的形状,而将定位销23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分开。
在图6的底端部220中,侧面部201、爪部202和背面部203的端部受到终制加工(finish processing)以形成圆角。
具有以上结构的侧面外部构件200安装至基体400的侧面部420。安装方法将在后面描述。
(顶面外部构件的结构)
下面将描述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结构。
图11是示出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顶面外部构件300的局部透视图。图13是示出螺纹构件的透视图,该螺纹构件构成设置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突出部。
如图11和12所示,顶面外部构件300在Z轴方向上呈长形,并具有大致呈L形的两个端部301。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两个端部301各自包括位于待安装至本体400的顶面部430的表面302上的定位孔部303、突出部304(被保持部)和凸起接收孔部305。
请注意,如图11所示,在顶面外部构件300中,位于长边方向(X轴方向)上的左右部分是对称的。因此,在以下说明书中,在描述左右端部301公用的结构等的情况下,将只描述在用户观察时位于左手侧即位于图11中的左手侧的端部301。
定位孔部303具有朝底面变宽的锥形内表面(第二锥形部)。定位孔部303在Z轴方向上的深度大于定位销230从顶面部430突出的突出长度。定位孔部303的底面的直径大于定位销230的直径。
通过将例如图13的螺纹构件310螺纹连接到设置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螺纹孔(未示出)中来提供突出部304。螺纹构件310由例如铝等金属材料制成,并包括基部311、柱部312、止动部313和螺纹部314。通过将螺纹部314螺纹连接到设置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螺纹孔(未示出)中,而将除螺纹部314外的基部311、柱部312和止动部313作为突出部304设置于顶面外部构件300。
基部311用作上述螺纹连接中的止动器,并限定突出部304在Z轴方向上的长度。柱部312从基部311突出,并具有小于基部311的直径的直径。止动部313设置在柱部312的末端,并具有大于柱部312的直径的直径。止动部313的表面设置有螺纹连接时使用的沟槽。
凸起接收孔部305的直径大于定位孔部303的开口直径。从后盖114侧至显示单元112侧依次设置定位孔部303、突出部304和凸起接收孔部305。
顶面外部构件300还包括螺纹孔306。与端部301相比,螺纹孔306设置成更靠近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中心部。螺纹孔306用于将顶面外部构件300固定至基体400。
类似于侧面外部构件200的底端部220,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侧端部307做成圆角。因此,当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安装至基体400时,矩形形状的个人计算机100的正面的四个角部均呈相同的圆角形状,从而改善个人计算机的外观。
具有以上结构的顶面外部构件300安装至基体400的顶面部430。安装顶面外部构件300的方法将在后面描述。
(基体的结构)
下面将描述用于安装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的基体400的结构。
请注意,在基体400中,左手侧和右手侧的被安装区域的形状类似于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的形状。因此,在以下说明书中,在描述左右侧面部420及其附近区域公用的结构等的情况下,将只描述在用户观察时位于左手侧的侧面部420及其附近区域。
现在将描述基体400的位于底面部440侧的结构。
图7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从背面侧观察到的基体400。
如图7所示,在基体400的背面侧的角部,设置有切口部441、螺纹连接用凸起442和螺纹连接用开口443。
通过在未设置矩形主面部410的一侧切制底面部440的端部来形成切口部441。凸起442在其长边方向(Y轴方向)上与底面部440一体形成。开口443设置在切口部441附近。
现在将描述基体400的位于顶面部430侧的结构。
图14是示出基体400的局部透视图。图15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安装有侧面外部构件200的基体400。图16是局部放大图,示出了图15中短划线所围绕的区域。
如图14和15所示,基体400的顶面部430包括切口部431、弹性保持单元(elastic holder)450、凸起部432和切口部433。螺纹连接用凸起411设置于主面部410的邻近顶面部430的区域。
顶面部430定位成在Z轴方向上低于这样一个平面,侧面外部构件200的侧面部201的端部、爪部202的端部和背面部203的端部位于该平面上。换言之,侧面部201、爪部202和背面部203从顶面部430突出。
切口部431设置成使设置于侧面外部构件200的定位销230从顶面部430突出。即,当在水平方向上观察时,定位销230的末端从顶面部430突出,并且还从侧面外部构件200突出。由于定位销230从切口部431突出,所以不能轻松地在X轴方向上从基体400卸下侧面外部构件200。
凸起部432一体地形成为从顶面部430突出。当在水平方向中观察时,凸起部432的末端从侧面外部构件200突出。凸起部432在Z轴方向上从顶面部430的突出长度大于定位销230在Z轴方向上从顶面部430的突出长度。凸起部432的直径小于凸起接收孔部305的直径,并且突出长度小于凸起接收孔部305的深度。
与端部301相比,切口部433设置成更靠近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中心部。切口部433大致呈矩形形状。
凸起411的形状大致与上述凸起442的形状相同,并设置成从主面部410突出。通过经由切口部208和凸起411进行螺纹连接,侧面外部构件200和基体400彼此支承,所述切口部208设置成靠近侧面外部构件200的顶端部210。
弹性保持单元450通过切制顶面部430而形成。如图16所示,弹性保持单元450包括长形部451和保持单元452。
长形部451形成为使其端部458与基体400的顶面部430连续形成。长形部451包括并列形成的两个长形构件453。保持单元452设置在长形部451的另一端部。
保持单元452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长形构件453的末端的两个弯曲部454。在俯视图中,两个弯曲部454各自大致呈C形。具体说,各C形弯曲部454的一个端部设置成与长形构件453相连,而弯曲部454的另一端部彼此相对。由于C形弯曲部454彼此相对,所以在俯视图中,保持单元452实际上呈环形。请注意,描述保持单元452时,为方便起见,有时将彼此相对的C形弯曲部454之间的空间称为“开口”。
弹性保持单元450与顶面部430之间的距离即被切制以形成弹性保持单元450的区域的宽度d3例如约为1.1mm。
保持单元452包括引导表面部455、锥形部456(第一锥形部)和保持部457。
引导表面部455位于保持单元452的顶面部430侧,即用于安装顶面外部构件300的那侧。引导表面部455是通过在Z轴方向上垂直切制保持单元452的表面而形成的内壁部。引导表面部455所围绕的开口的直径略微大于突出部304的止动部313的直径。
锥形部456具有锥形表面,该锥形表面形成低于引导表面部455的下端的微小台阶。锥形部456在顶面部430侧即安装顶面外部构件300那侧具有更大的直径。总之,保持单元452形成为使引导表面部455和锥形部456从顶面部430侧到主面部410侧,以使保持单元452的开口面积在该方向上逐渐减小。
保持部457设置在锥形部456的下端。保持部457是通过在Z轴方向上垂直切制锥形部456的下端部即开口直径最小的部分而形成的内壁部。保持部457的内径略大于突出部304的柱部312的直径。保持部457在Z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柱部312在Z轴方向上的长度。
结构如上所述的弹性保持单元450能以与顶面部430连续形成的长形部451的端部458作为支点,而在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三个方向上弹性地移动。即,一个长形构件453和一个曲线部454可独立于另一个长形构件453和另一个曲线部454在所述三个方向上弹性地移动。具体说,弹性保持单元450构造成这样,以致即使在保持单元452以与顶面部430连续形成的长形部451的端部458作为支点而在切口区域中沿X轴方向移动时,端部458也在不变白(whitened)的情况下保持弹性。
在安装有结构如上所述的侧面外部构件200的基体400中,从后盖114侧到显示单元112侧依次布置定位销230、弹性保持单元450和凸起部432。在弹性保持单元450中,保持单元452布置在定位销230侧即后盖114侧,而长形部451布置在凸起部432侧即显示单元112侧。
(将侧面外部构件和顶面外部构件安装至基体的方法)
下面将描述将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安装至基体400的方法。
(将侧面外部构件安装至基体的方法)
首先描述将侧面外部构件200安装至基体400的侧面部420的方法。
图8和9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将侧面外部构件200安装至基体400的侧面部420的方法,该透视图示出了基体400的背面侧。图10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已安装至基体400的侧面部420的侧面外部构件200。
如图8所示,将侧面外部构件200的背面部203插入基体400(见图7)的凸起442与侧面部420之间的间隙。其次,如图9所示,使侧面外部构件200绕连接部240旋转,以使侧面外部构件200的侧面部201与基体400的侧面部420接触。从而,侧面外部构件200的爪部202与侧面部420的沟部421接合。通过该接合,就不能轻松地在X轴方向上从基体400卸下侧面外部构件200。
侧面外部构件200的侧面部201的与基体400的侧面部420抵接的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设置有粘合构件(未示出),例如双面粘合带。即,当侧面部201与侧面部420抵接时,侧面部201通过粘合构件粘附至侧面部420。
如图10所示,当侧面部201与侧面部420抵接时,侧面外部构件200通过螺纹件444在开口443(见图7)和螺纹孔206(见图6)处与基体400螺纹连接,并通过螺纹件445在位于底端部220侧的切口部208(见图6)和凸起442(见图7)处与基体400螺纹连接。因此,侧面外部构件200和基体400彼此支承。
请注意,还在基体400的顶面部430侧设置类似于凸起442的凸起(后述的凸起411)。侧面外部构件200在位于顶端部210侧的切口部208和凸起411处与基体400螺纹连接。
侧面外部构件200如上所述那样安装至基体400的侧面部420。
(将顶面外部构件安装至基体的方法)
下面将描述将顶面外部构件300安装至安装有侧面外部构件200的基体400的顶面部430的方法。
图17是用于说明将顶面外部构件300安装至基体400的方法的图。图18是截面图,示出了已安装至基体400的顶面外部构件300。请注意,为便于理解,在该截面图和后续截面图中定位销230和突出部304没有标示阴影线。
如图17所示,将顶面外部构件300从定位孔部303侧安装至安装有侧面外部构件200的基体400,以覆盖基体400。首先,将定位销230与定位孔部303接合,以相对于基体400限定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位置。使顶面外部构件300相对于基体400如箭头所示那样绕定位销230旋转。
通过该旋转,位于突出部304的末端部的止动部313(见图13)进入弹性保持单元450的保持单元452(见图16)的开口,以与引导表面部455接触。当止动部313与锥形部456接触时,止动部313弹性地推动(push)弹性保持单元450并使之变宽,从而沉入保持单元452下方(主面部410侧)。在该状态下,保持部457松弛地保持柱部312。被推动并变宽的弹性保持单元450通过其弹性恢复至图16所示的正常形状。从而,突出部304与弹性保持单元450完全接合。突出部304处于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不能轻松地从弹性保持单元450拔出突出部304,因为止动部313位于保持单元452下方(主面部410侧),并且弹性保持单元450已恢复至初始形状。具体说,突出部304在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这三个方向上被弹性保持单元450弹性地保持。此外,定位销230、定位孔部303和锥形部456有助于组装操作。
在突出部304和弹性保持单元450之间的接合完成的几乎同时,凸起部432与凸起接收孔部305接合。如上所述,由于凸起部432的突出长度小,所以即使在定位销230与定位孔部303接合且突出部304与弹性保持单元450接合后,也不难使凸起部432与凸起接收孔部305接合。
如上所述,如图18所示,定位销230与定位孔部303接合,突出部304与弹性保持单元450接合,并且凸起部432与凸起接收孔部305接合。
在图11中,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与基体400的顶面部430抵接的表面上的阴影区域308设置有粘合构件(未示出),例如双面粘合带。即,在顶面外部构件30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中心部,设置有禁止粘合构件的粘附的粘附禁止区域309。当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主面部410抵接时,顶面外部构件300通过粘合构件粘附至主面部410。
切口部433设置有金属板,所述金属板具有多个开口(未示出),并且截面呈L形。顶面外部构件300经由所述开口和螺纹孔306与所述金属板螺纹连接。基体400经由所述开口以及设置于主面部410的开口(未示出)与所述金属板螺纹连接。从而,顶面外部构件300和基体400彼此支承。
顶面外部构件300如上所述那样安装至安装有侧面外部构件200的基体400。由于侧面外部构件200从基体400的顶面部430略微突出,所以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侧端部307与侧面外部构件200的端部抵接。因此,如图4所示,当用户观察时,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好似一体形成的金属框体那样彼此接触。即,如虚线椭圆所示,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在没有任意间隙的情况下彼此接触。
各自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顶面外部构件300和侧面外部构件200通过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定位销230联接。因此,顶面外部构件300和侧面外部构件200经由定位销230接地(grounded)。
如上所述,通过将顶面外部构件300安装至安装有侧面外部构件200的基体400的顶面部430而构成个人计算机100。
(因温度等的变化而引起的个人计算机的形状变化)
下面将描述因温度等的变化引起的结构如上所述的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
形成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的铝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为23.4×10-6mm/mm/℃。形成基体400的PC/ABS合金树脂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为70×10-6mm/mm/℃。由于所述线性热膨胀系数之间的差异,所以当温度升高/降低时,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以及基体400以不同的线性热膨胀系数膨胀/收缩。换言之,由于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与基体400的线性热膨胀系数之间的差异,所以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因温度升高引起的个人计算机的形状变化)
图19A、19B、19C是XZ截面图,分别示出了个人计算机100的包括定位销230、定位孔部303等的部分,用于说明因温度升高引起的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图20A、20B、20C是XZ截面图,分别示出了个人计算机100的包括突出部304、弹性保持单元450的保持单元452等的部分,用于说明因温度升高引起的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图21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因温度升高引起的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请注意,在这些图以及后续图中,为帮助对描述的理解,图中用于说明形状变化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与实际形状和尺寸略有不同。
首先描述温度升高的情况。具体说,将描述温度从17℃升至35℃的情况。
这时,在顶面外部构件300沿X轴方向的宽度w1为662mm的情况下,顶面外部构件300在X轴方向上膨胀约为0.28mm(=23.4×10-6×662×(35-17))。在基体400沿X轴方向的宽度w2为659mm的情况下,基体400在X轴方向上膨胀约为0.8mm(=70×10-6×659×(35-17))。即,基体400与顶面外部构件300之间的膨胀量差异在理论上约为0.52mm(=0.8-0.28)。假定个人计算机100在X轴方向上的中心部为膨胀中心时,可认为个人计算机100的左右端部各自的膨胀差异在理论上约为0.26mm(=0.52/2)。
请注意,由于个人计算机100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是三个方向中最大的,并且个人计算机100的左右端部各自的膨胀差异为0.26mm,所以在个人计算机的长度小于X轴方向上的长度的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的膨胀差异理论上要小于0.26mm,这是极小的量。因此,虽然实际上在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存在膨胀差异,但假设在理论上可忽略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的膨胀差异,在本说明书中,除非特别提及,将不描述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的膨胀差异。总之,在本说明书中,将主要描述顶面外部构件300和基体400在X轴方向上的膨胀。请注意,顶面外部构件300和基体400在左端部和右端部之间的膨胀差异被认为是相同的。因此,如同以上描述,将只描述用户观察时位于左手侧的部分。
下面将描述膨胀差异如上所述在X轴方向上为0.26mm时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
图19A示出温度未升高状态下的个人计算机100,即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没有改变。在该状态下,构件位于正常位置。
当温度升高时,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首先如图19B所示那样变化。即,基体400沿X轴方向膨胀。侧面外部构件200的位于Y轴方向上的侧面部201的整个区域粘附至基体400的侧面部420。因此,侧面外部构件200随着基体400在X轴方向上的膨胀而沿X轴方向移动。
同时,顶面外部构件300也沿X轴方向膨胀。由于顶面外部构件300与基体400之间的热膨胀差异等,基体400看上去沿X轴方向膨胀(箭头A)。因此,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端部相比,基体400偏外侧仅为g1(g1<0.26)。如虚线圆所围绕的区域所示,定位销230与定位孔部303的内壁接触。
请注意,本说明书中的短语“看上去”指的是例如这样一种情况,即虽然实际上顶面外部构件300和基体400两者均发生膨胀,但由于基体400的膨胀量更大,所以鉴于热膨胀差异,可认为只有基体400发生膨胀。以上解释可简化描述,而且理论上不会引起问题,因此以下将把短语“看上去”用于相同解释。
如图19C所示,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基体400看上去沿X轴方向(箭头B)进一步发生膨胀。因此,定位销230沿定位孔部303的锥形内壁移动。因此,顶面外部构件300朝上抬升高过定位销230(箭头C),并沿Z轴方向在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之间生成间隙g2。
随着个人计算机100的位于定位销230和定位孔部303附近的部分的形状发生变化,个人计算机100的位于突出部304和弹性保持单元450附近的部分的形状变化如下。
图20A示出了个人计算机100的在图19A状态下的突出部304和弹性保持单元450附近的部分。其中,构件位于正常位置。弹性保持单元450的保持单元452在外周设置有宽度为d3的切口区域。如上所述,该宽度d3例如约为1.1mm。
在图19B的状态下,个人计算机100的位于突出部304和弹性保持单元450附近的部分的形状变化如图20B所示。如图19B中那样,基体400看上去沿X轴方向(箭头A)膨胀。因此,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端部相比,基体400在X轴方向上偏外侧仅为g1(g1<0.26)。
虽然基体400看上去沿X轴方向(箭头A)膨胀,但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突出部304并不跟随基体400的膨胀。因此,在弹性保持单元450中,虽然保持单元452保持突出部304,但与基体400连续形成的长形部451的端部458随着基体400的膨胀而沿X轴方向移动。在g1<0.26且d3=1.1的条件下,g1<d3×2成立。即,弹性保持单元450可在宽度为d3的切口区域中沿X轴方向移动。请注意,宽度d3为1.1mm的切口区域理论上可吸收因高达89℃(=(1.1×2)/{(70×10-6×659)-(23.4×10-6×662)}+17)的温度升高所引起的形状变化。
在图19C的状态下,个人计算机100的位于突出部304和弹性保持单元450附近的部分的形状变化如图20C所示。即,类似于图19C,基体400看上去沿X轴方向(箭头B)进一步膨胀。因此,由于如上所述沿Z轴方向在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之间生成了间隙g2(见图19C),所以在突出部304附近沿Z轴方向在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之间也生成间隙g3。
请关注弹性保持单元450,保持突出部304的保持单元452随着顶面外部构件300沿Z轴方向的移动而主要在Z轴方向上移动。同时,由于长形部451的端部458是与基体400连续形成的,所以端部458不在Z轴方向上移动。因此,弹性保持单元450倾斜成使端部458位于下侧而保持单元452的末端位于上侧。即,端部458、保持单元452和定位孔部303在Z轴方向上依次布置成从下侧到上侧。总之,g3<g2成立。
在弹性保持单元450中,由于端部458与基体400连续形成且保持单元452保持突出部304,所以即使在定位销230从正常位置移动并完全经过(pass)定位孔部303时,基体4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仍然彼此联接。
在图19C和20C的状态下,个人计算机100的外观如图21所示。请关注侧面外部构件200与顶面外部构件300正常地彼此接触的部分(图4的虚线椭圆),在X轴方向上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端部相比,侧面外部构件200略偏外侧。在Z轴方向上,顶面外部构件300倾斜成使在显示单元112侧的部分位于下侧,而在后盖114侧的部分位于上侧。因此,后盖114侧生成间隙g4,而显示单元112侧生成间隙g5(g4>g5)。与凸起接收孔部305接合的凸起部432用作顶面外部构件300相对于基体400倾斜的支点。
当用户从显示单元112侧观察个人计算机100时,侧面外部构件200在X轴方向上略向外偏离顶面外部构件300。然而,该偏离仅仅约为0.26mm,很难被用户识别出。
虽然在后盖114侧的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之间沿Z轴方向生成了间隙g4,但显示单元112侧的间隙g5极小。因此,即使在用户从显示单元112侧观察个人计算机100时,用户也不能识别出间隙g4。由于用户从支点侧观察倾斜的顶面外部构件300,所以顶面外部构件300与基体400之间在Z轴方向上的间隙不能被用户识别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是因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与基体400之间的热膨胀差异引起的。本实施方式是基于以下概念而做出的,即在接受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并且使侧面外部构件200与顶面外部构件300之间的间隙不显著的同时构成个人计算机100。
下面将描述构件如何返回正常位置。随着温度降低,膨胀的基体4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发生收缩。因此,图19C的定位销230沿定位孔部303的锥形内壁返回正常位置(图19A)。顶面外部构件300也返回正常位置,从而Z轴方向上的间隙g2消失。图20C的弹性保持单元450通过弹力也返回正常位置(图20A)。与凸起接收孔部305接合的凸起部432用作顶面外部构件300相对于基体400复原的支点。
(因温度降低引起的个人计算机的形状变化)
下面将描述个人计算机100因温度降低引起的形状变化。
图22A、22B、22C是XZ截面图,分别示出了个人计算机100的包括定位销230、定位孔部303等的部分,用于说明因温度降低引起的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图23A、23B、23C是XZ截面图,分别示出了个人计算机100的包括突出部304、弹性保持单元450的保持单元452等的部分,用于说明因温度降低引起的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图22是局部透视图,示出了因温度降低引起的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
下面将描述温度从17℃降至5℃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顶面外部构件300在X轴方向上收缩约为0.19mm(=23.4×10-6×662×(17-5))。基体400在X轴方向上收缩约为0.55mm(=70×10-6×659×(17-5))。即,理论上,基体400与顶面外部构件300之间的收缩量差异约为0.36mm(=0.55-0.19)。因此,认为个人计算机100在左右端部各自的收缩差异理论上约为0.18mm(=0.36/2)。
请注意,由于个人计算机100的左右端部各自在X轴方向上的收缩差异是0.18mm,所以在个人计算机的长度小于X轴方向上的长度的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的收缩差异理论上要小于0.18mm,这是极小的量。因此,虽然实际上在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存在收缩差异,但假设在理论上可忽略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的收缩差异,在本说明书中,除非特别提及,将不描述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的收缩差异。
下面将描述收缩差异如上所述在X轴方向上为0.18mm时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
图22A示出温度未降低状态下的个人计算机100,即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没有改变。在该状态下,构件位于正常位置。
当温度降低时,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首先如图22B所示那样变化。即,基体400沿X轴方向(箭头E)收缩。侧面外部构件200随着基体400在X轴方向上的收缩而沿X轴方向移动。因此,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端部相比,基体400在X轴方向上偏内侧仅为g6(g6<0.18)。如虚线圆所围绕的区域所示,定位销230与定位孔部303的内壁接触。
如图22C所示,当温度进一步降低时,基体400看上去沿X轴方向(箭头F)进一步发生收缩。因此,定位销230沿定位孔部303的锥形内壁移动。因此,顶面外部构件300朝上抬升高过定位销230(箭头G),并沿Z轴方向在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之间生成间隙g7。
由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端部位于下侧,顶面外部构件300的形状发生变化,使得其中心部浮起(float)。因为顶面外部构件300的中心部具有粘附禁止区域309,所以不用剥落粘合构件,并且个人计算机100可轻松地改变形状。此外,当温度升高而构件返回正常位置时,不发生剥落的粘合构件重新粘附至基体400。因此,顶面外部构件300可返回正常位置。
随着个人计算机100的位于定位销230和定位孔部303附近的部分的形状发生变化,个人计算机100的位于突出部304和弹性保持单元450附近的部分的形状变化如下。
图23A示出了个人计算机100的位于在图22A状态下的突出部304和弹性保持单元450附近的部分。其中,构件位于正常位置。弹性保持单元450的保持单元452在外周设置有宽度为d3的切口区域。如上所述,宽度d3例如约为1.1mm。
在图22B的状态下,个人计算机100的位于突出部304和弹性保持单元450附近的部分的形状变化如图23B所示。如图22B中那样,基体400看上去沿X轴方向(箭头E)收缩。因此,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端部相比,基体400在X轴方向上偏内侧仅为g6(g6<0.18)。
虽然基体400看上去沿X轴方向(箭头E)收缩,但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突出部304并不跟随基体400的收缩。因此,在弹性保持单元450中,虽然保持单元452保持突出部304,但与基体400连续形成的长形部451的端部458随着基体400的收缩而沿X轴方向移动。在g6<0.18且d3=1.1的条件下,g6<d3×2成立。即,弹性保持单元450可在宽度为d3的切口区域中沿X轴方向移动。
在图22B的状态下,个人计算机100的位于突出部304和弹性保持单元450附近的部分的形状变化如图23C所示。即,类似于图22C,基体400看上去沿X轴方向(箭头F)进一步收缩。因此,由于如上所述沿Z轴方向在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之间生成了间隙g7(见图22C),所以在突出部304附近在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之间也生成沿Z轴方向的间隙g8。
请关注弹性保持单元450,保持突出部304的保持单元452随着顶面外部构件300沿Z轴方向的移动而主要沿Z轴方向移动。同时,由于长形部451的端部458是与基体400连续形成的,所以端部458不沿Z轴方向移动。因此,弹性保持单元450倾斜成使端部458位于下侧而保持单元452的末端位于上侧。即,端部458、保持单元452和定位孔部303在Z轴方向上依次布置成从下侧到上侧。总之,g8<g7成立。
在弹性保持单元450中,由于端部458与基体400连续形成且保持单元452保持突出部304,所以即使在定位销230从正常位置移动并完全经过定位孔部303时,基体4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仍然彼此联接。
在图22C和23C的状态下,个人计算机100的外观如图24所示。请关注侧面外部构件200与顶面外部构件300正常地彼此接触的部分(图4的虚线椭圆),侧面外部构件200在X轴方向上与顶面外部构件300的端部相比,略偏内侧。在Z轴方向上,顶面外部构件300倾斜成使在显示单元112侧的部分位于下侧,而在后盖114侧的部分位于上侧。因此,后盖114侧生成间隙g9,而显示单元112侧生成间隙g10(g9>g10)。与凸起接收孔部305接合的凸起部432用作顶面外部构件300相对于基体400倾斜的支点。
当用户从显示单元112侧观察个人计算机100时,侧面外部构件200在X轴方向上略向内偏离顶面外部构件300。然而,该偏离仅仅约为0.18mm,很难被用户识别出。
虽然在后盖114侧的顶面外部构件300与侧面外部构件200之间沿Z轴方向生成了间隙g9,但显示单元112侧的间隙g10极小。因此,即使在用户从显示单元112侧观察个人计算机100时,用户也不能识别出间隙g9。由于用户从支点侧观察倾斜的顶面外部构件300,所以顶面外部构件300与基体400之间在Z轴方向上的间隙不能被用户识别出。
下面将描述构件如何返回正常位置。随着温度升高,收缩的基体4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发生膨胀。因此,图22C的定位销230沿定位孔部303的锥形内壁返回正常位置(图22A)。顶面外部构件300也返回正常位置,从而Z轴方向上的间隙g7消失。图23C的弹性保持单元450通过弹力也返回正常位置(图23A)。与凸起接收孔部305接合的凸起部432用作顶面外部构件300相对于基体400复原的支点。
本实施方式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是因侧面外部构件200和顶面外部构件300与基体400之间的热膨胀差异引起的。本实施方式是基于以下概念而做出的,即在接受个人计算机100的形状变化并且使侧面外部构件200与顶面外部构件300之间的间隙不显著的同时构成个人计算机100。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可在不增加构件数量的情况下,通过简单结构来控制因热膨胀差异而生成的间隙。
请注意,在制造包括顶面外部构件300、侧面外部构件200、基体400等构件时,相应构件的形状可变化。同样,由于这种变化,而存在这样的忧虑,即可能在顶面外部构件300、侧面外部构件200与基体400之间生成间隙。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同样可通过以上结构来控制因所述变化引起的间隙。例如,在顶面外部构件300被制造成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需长度的情况下,以与上述温度升高的情况相同的方式来控制间隙。在顶面外部构件300被制造成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需长度的情况下,以与上述温度降低的情况相同的方式来控制间隙。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的是,在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做出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孔部303设置于顶面外部构件300,而定位销230设置于侧面外部构件200。然而,定位孔部303可设置于侧面外部构件200,而定位销230可设置于顶面外部构件300。相似地,凸起接收孔部305设置于顶面外部构件300,而凸起部432设置于基体400。然而,凸起接收孔部305可设置于基体400,而凸起部432可设置于顶面外部构件300。
根据本实施方式,采用台式个人计算机作为电子设备。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采用电视或投影仪作为电子设备。
根据本实施方式,个人计算机100设置有支座111。然而,也可通过在后盖114附近设置壁挂支架构件等,而将个人计算机100构造为壁挂型。
本申请包含2008年9月1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8-223375所涉及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基体,该基体由树脂制成,并包括矩形主面、两个第一侧面和两个第二侧面,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分别包括所述主面的两条短边,所述两个第二侧面分别包括所述主面的两条长边;
两个第一外部构件,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各自由金属制成,并分别覆盖所述基体的所述两个第一侧面;
第二外部构件,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由金属制成,并粘附至所述基体,以使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覆盖所述基体的一个第二侧面;
多个定位销,所述多个定位销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以使所述多个定位销的末端部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突出;
多个定位孔部,所述多个定位孔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并且能够分别接收所述多个定位销;
多个被保持部,所述多个被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相对的表面上并从该表面突出;和
多个弹性保持单元,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设置在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上,并能够分别保持且弹性地支承所述多个被保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各自包括长形部和保持单元,所述长形部具有与所述基体连续形成的一个端部,所述保持单元设置于所述长形部的另一端部,并保持所述多个被保持部中的相应一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主面上的显示单元,
其中,与所述多个定位销中的每一个相比,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深度方向上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主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与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的多个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相比,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各自的长形部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深度方向上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主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多个被保持部各自包括柱部和止动部,所述柱部具有第一直径,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突出并被所述弹性保持单元的保持单元保持,所述止动部具有大于所述第一直径的第二直径,并设置于所述柱部的末端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弹性保持单元的保持单元包括第一锥形部,所述第一锥形部引导所述多个被保持部中的相应一个的插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多个定位孔部各自包括第二锥形部,所述第二锥形部引导所述多个定位销中的相应一个的插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包括:
多个凸起部,所述多个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上并从所述一个第二侧面突出;和
多个凸起接收孔部,所述多个凸起接收孔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并且能够分别接收所述多个凸起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多个凸起部各自在所述主面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定位销各自在所述主面的短边方向上从所述第二侧面突出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与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相比,所述多个凸起部中的每一个在所述显示单元的深度方向上设置成更靠近所述主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外部构件包括粘附禁止区域,在该粘附禁止区域中禁止提供粘附,并且所述粘附禁止区域在所述主面的长边方向上至少包括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中心部。
12.一种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包括:
将各自由金属制成的两个第一外部构件粘附至基体,以使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分别覆盖所述基体的两个第一侧面,所述基体由树脂制成并包括矩形主面、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和两个第二侧面,所述两个第一侧面分别包括所述主面的两条短边,所述两个第二侧面分别包括所述主面的两条长边;
将多个定位销与多个定位孔部接合,所述多个定位销设置于所述两个第一外部构件,以使所述多个定位销的末端部从所述基体的一个第二侧面突出,所述多个定位孔部设置于金属制成的第二外部构件,并能够分别接收所述多个定位销;
将多个被保持部与多个弹性保持单元接合,所述多个被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的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相对的表面上并从该表面突出,所述多个被保持部设置成与所述多个定位孔部对应,所述多个弹性保持单元设置于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上,并且能够分别保持及弹性地支承所述多个被保持部;以及
将所述第二外部构件粘附至所述基体,以使所述第二外部构件覆盖所述基体的所述一个第二侧面。
CN2009101706393A 2008-09-01 2009-09-01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73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23375A JP4645706B2 (ja) 2008-09-01 2008-09-01 電子機器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JP223375/08 2008-09-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7365A CN101667365A (zh) 2010-03-10
CN101667365B true CN101667365B (zh) 2012-08-08

Family

ID=41725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063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67365B (zh) 2008-09-01 2009-09-01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61458B2 (zh)
JP (1) JP4645706B2 (zh)
CN (1) CN1016673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1220A (zh) * 2011-03-11 2012-09-1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JP2013011676A (ja) * 2011-06-28 2013-01-17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6271131B2 (ja) * 2012-01-31 2018-01-31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テレビ
TW201444369A (zh) * 2013-05-06 2014-11-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顯示裝置
JP2015032064A (ja) * 2013-07-31 2015-02-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CN105351694B (zh) * 2015-11-02 2018-03-23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WO2018012107A1 (ja) * 2016-07-15 2018-01-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TWD202070S (zh) * 2019-08-07 2020-01-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8275A (zh) * 2004-01-20 2004-12-2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弹性卡合机构的液晶显示器外框
CN1621904A (zh) * 2004-12-23 2005-06-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组件及框架
CN1971354A (zh) * 2005-11-25 2007-05-30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17632A (ja) 1985-11-15 1987-05-29 Nippon Denso Co Ltd 排気ガス浄化用触媒担体
JPS62117632U (zh) * 1986-01-20 1987-07-25
JPS63187374A (ja) 1987-01-30 1988-08-02 Hitachi Ltd オ−トアフイン変換処理方式
JPS63187374U (zh) * 1987-04-28 1988-11-30
JPH04221891A (ja) * 1990-12-21 1992-08-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筐体のフロントパネル取り付け装置
US5808707A (en) * 1995-03-01 1998-09-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apparatus
TW559450U (en) * 2002-11-01 2003-10-21 Htc Corp Personal data assistant having a detachalbe panel
KR20050122517A (ko) * 2004-06-24 2005-12-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 조립체
JP4353103B2 (ja) * 2005-02-09 2009-10-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7778014B2 (en) * 2006-02-28 2010-08-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Electronic equipment
JP2008003247A (ja) * 2006-06-21 2008-01-10 Sony Corp 枠組み装置及び平面型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8275A (zh) * 2004-01-20 2004-12-2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弹性卡合机构的液晶显示器外框
CN1621904A (zh) * 2004-12-23 2005-06-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组件及框架
CN1971354A (zh) * 2005-11-25 2007-05-30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8-3247A 2008.01.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7365A (zh) 2010-03-10
JP4645706B2 (ja) 2011-03-09
JP2010061202A (ja) 2010-03-18
US20100053874A1 (en) 2010-03-04
US7961458B2 (en) 2011-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7365B (zh)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
US20120155004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JP5149419B2 (ja) 薄型表示装置
US7251130B2 (en) Computer system with vertically offset hard disk drives
US8031465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7940520B2 (en) Removable display cover
US8670228B2 (en) Mounting adapter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2855813A (zh) 显示单元
US8717748B2 (en) Audio jack for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JP2006259225A (ja) Lcdカバー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WO2018062723A1 (en) Card hold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70076658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8244942B2 (en) Computer storage device adapter for installing a storage device in a computer drive bay
EP1653330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lexibly mounting variously sized devices in a computer chassis
CN101349935B (zh) 扩充卡以及扩充卡固定结构
CN105573440A (zh) 伺服器主机及其界面卡固定装置
US10367302B2 (en) Cable retention system
US11985779B2 (en) Cartridge-based computing system
US780468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collection device
CN108132556B (zh) 一种液晶模组
US9357654B2 (en) Low-profile plug with cam an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US20100020482A1 (en) Externally Connectable Thin Display
CN215449729U (zh) 相机模块及包括相机模块的电子设备
US20080013087A1 (en) Alignment form
CN107148183B (zh) 固定组件及具有该固定组件的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

Termination date: 201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