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8755A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58755A
CN101658755A CN200910007221A CN200910007221A CN101658755A CN 101658755 A CN101658755 A CN 101658755A CN 200910007221 A CN200910007221 A CN 200910007221A CN 200910007221 A CN200910007221 A CN 200910007221A CN 101658755 A CN101658755 A CN 101658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generation air
heat exchanger
dehumidifier
regen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7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58755B (zh
Inventor
金纹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58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8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58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87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12Details of the casing or co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68Rotary wheel comprising one r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84Rotary wheel comprising two flow rotor seg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湿机,其包括:除湿轮,室内空气通过其中并被除湿,且再生空气通过其中而被再生;热交换器板,其包括:多个流入部,通过上述除湿轮的再生空气分散地流入到其中;多个再生空气流路,通过上述流入部的再生空气被分散而流动在其中;室内空气流路,其形成在上述再生空气流路之间;排出部,通过上述再生空气流路的再生空气从其中被排出。根据本发明,在冷凝热交换器内部流动变得均匀,换热面积变大,而具有提高除湿机的除湿性能,减少除湿机工作时的噪声的效果。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湿机,更具体地说,涉及改善冷却再生空气的冷凝热交换器的流路以提高换热效率,并且改善冷凝热交换器内部的空气流动。
背景技术
通常,除湿机可根据工作方式划分为利用制冷循环的除湿机和利用干燥轮的除湿机。
利用制冷循环的除湿机时,需要具备压缩机,且存在压缩机噪声及确保布置压缩机的空间等的问题,因此近年大多使用利用干燥轮的除湿机。
其原理是,干燥轮具有吸附空气中湿气的性质,而使室内空气通过干燥轮并被除湿,并且利用高温空气再生吸附有湿气的干燥元件。
在此,对干燥轮进行再生的空气变得高温多湿,并且上述高温多湿的空气向外部排出。但是,问题在于,在向外部排出上述高温多湿空气的情况下,无论除湿机置于建筑物的外部还是置于室内,都需要具备单独的排气管。
因此,在除湿机内部将再生干燥元件的高温多湿的空气进行循环的情况下,不需要具备单独的排气管。并且还具有可将除湿机置于用户所希望的位置的优点。
为了使上述高温多湿的空气循环,有必要除去高温多湿空气中的湿气,因此一般在室内空气流入部和干燥元件轮之间的空间,具备可除去高温多湿空气中的湿气的冷凝热交换器。即,将高温多湿的空气与常温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冷凝高温多湿空气内部的水分,以此原理来降低湿度。
因此,为了提高上述冷凝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重要的是冷凝热交换器内部流路的形状。因此,为了增加换热面积,利用多个热交换板来增加换热面积。
但是,现有的冷凝热交换器,其问题在于,即使使用多个热交换板来增加换热面积,也不能使冷凝热交换器内部的流动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湿机,其将流入再生空气的冷凝热交换器的流入部形成为多个,以使冷凝热交换器内的再生空气的流动顺畅。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湿机,其根据冷凝热交换器的排出部的位置具备再生空气流路及能够分散再生空气的分散部,以使再生空气之间的流动均匀,并且确保再生空气的热交换所需的充分时间。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简单地连接多个热交换板之间的连接构造的除湿机。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除湿机包括:除湿轮,室内空气通过其中并被除湿,且再生空气通过其中且被再生;热交换板,其包括:多个流入部,通过上述除湿轮的再生空气分散地流入到其中;多个再生空气流路,通过上述流入部的再生空气被分散而流动在其中;室内空气流路,其形成在上述再生空气流路之间;排出部,通过上述再生空气流路的再生空气从其中被排出。
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除湿机包括:除湿轮,室内空气通过其中并被除湿,且再生空气通过其中并被再生;热交换板包括:多个流入部,通过上述除湿轮的再生空气分散地流入到其中;多个再生空气流路,通过上述流入部的再生空气被分散而流动在其中;室内空气流路,其形成在上述再生空气流路之间;排出部,通过上述再生空气流路的再生空气从其中排出,其中,上述热交换板被并列地配置有多个。
其它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情况,包含在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中。
具有上述构成的根据本发明的除湿机具有如下效果。
第一:具备多个再生空气流入的冷凝热交换器的流入部,以使再生空气在冷凝热交换器中的流动顺畅。因此,具有提高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性能,及减小因再生空气流动而产生的噪声的优点。
第二:根据多个流入部和排出部的位置,多样地形成再生空气流路的形状,以均衡通过各排出部排出的再生空气的流动。因此,具有提高冷凝热交换器的冷凝性能,减小因再生空气流动而产生的噪声的优点。
第三:为了固定多个热交换板,不使用单独的连接部件就能够固定多个热交换板。因此,具有如下优点,即:在固定多个热交换板时,可减少零部件数量,作业工序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机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图1中的除湿机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板的前面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热交换板的后面立体图;
图5是图3的热交换板的主视图;
图6是沿图3的X-X线剖切本实施例的热交换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热交换器及排气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冷凝热交换器的后面立体图;
图9是沿图7的Y-Y线剖切本实施例的冷凝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能够具体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构成,使用相同的名称和相同的符号,并省略与此相关的附加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除湿机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图1的除湿机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及图2,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除湿机的整体构成。
根据本实施例的除湿机,吸入室内空气并吸收水分后,排出被除湿的室内空气。因此,在本体形成有:吸入空气的空气吸入部;将被吸入的室内空气除湿后排出的空气排出部。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吸入部位于本体的侧面,且位于空气排出部的上面。
前面面板8、水箱10的前面、左、右侧面板4、6、上部面板2、底座12、后面上部面板18及后面下部面板16形成本体的外观。
前面面板8形成本体的前面上部的外观。在前面面板8的后面形成有可滑动地安装过滤器的槽,并且安装有净化通过上述空气吸入部进入的室内空气的过滤器。
左、右侧面板4、6形成本体的侧面,并且设置有把手以使用户能够用手移动除湿机。并且,在侧面面板4、6的下部中设有后述的水箱10的位置上形成有孔,以便于连接将收容在水箱10内部的水排出到外部的单独的软管。
上部面板2形成本体的上部,并且设有空气排出部及用户确认除湿机的工作状态并输入除湿机的动作的显示部及操作部。
后面面板16、18形成本体的后方。尤其是,下部后方面板16可拆装地结合在本体上,在下部后方面板16的内部设有电源线固定部,以固定向本体供给电力的电源线(未图示)。
底座12形成本体的底面,并且设置有转轮组件,该转轮组件由转轮和支承转轮且使其可旋转的转轮支承体组成。底座12上面开放,在其开放的上面设有接水盘14。并且,在底座12的内部结合有可滑动地拆装的水箱10。
接水盘14在上部安装有冷凝热交换器100、转轮框架43和鼓风机20等。并且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孔,其将由冷凝热交换器100冷凝而排出的冷凝水向接水盘14下部的水箱10排出。
水箱10中形成有收容通过接水盘14流入的冷凝水的空间。并且,当其在底座12上可滑动地结合且收容有一定程度的冷凝水时,用户从底座12上分离水箱10,并将冷凝水排出到外部。
在本体内部设置有鼓风机20、除湿轮30、再生风扇50、再生空气加热部件60和冷凝热交换器100。
鼓风机20从空气吸入部吸入室内空气并通过本体后,将其从空气排出部排出。并且,其背面开放,以与后方上部面板18一起形成送风流路,且在前面形成有空气吸入孔,在上部开口形成有排出部。并且,在内部包括风扇马达和连接于风扇马达的旋转轴的风扇。
除湿轮30可吸附通过鼓风机20吸入的室内空气中的水分,并且可低温再生,且被设置成位于鼓风机20和冷凝热交换器100之间。
除湿轮30包括:干燥元件35,其中通过室内空气,并吸附室内空气中的水分,且可以再生;干燥元件转轮33,其包围干燥元件35的周围,且固定有干燥元件35。
干燥元件35卷绕成整体上呈圆盘状,在中央形成有用于固定的固定孔。
尽管可以使用多种形状及材质的干燥元件,但是本实施例中的干燥元件35具有将陶瓷纤维平面纸和波纹纸交替地卷绕成圆桶形的形状。并且,作为介孔二氧化硅(Meso-Silica(Si02)),包括气孔多且表面积大而吸湿性能优异,且在约60℃以下的低温中也能够再生的纳米碳素球(NCB:Nano caboon Ball)。
纳米碳素球(NCB)由球形的中空核心部和介孔多孔性的碳单元部组成,且为直径200nm~500nm的球形碳素结构体,其细孔的直径为2nm~50nm,比通常活性碳的情况相比表面积BET及间隙孔区域(Mesopore area)大,因此不存在气孔被堵塞的现象。
并且,干燥元件35被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室内空气通过并吸附水分的区域(以下,称“除湿区域”),一个是再生空气通过并蒸发水分的区域(以下,称“再生区域”)。并且,随着干燥元件35的转动各区域交替地切换以使水分被吸附/蒸发。
再生区域形成为扇形形状。并且,再生区域可划分成与后述的再生空气加热部件60相对置。
干燥元件转轮33形成为环状,且包括:包围干燥元件35周围的边缘部;固定干燥元件35的固定部;连接边缘部和固定部且在边缘部和固定部之间放射状地形成的连接部。
在本体的内部配置有:转轮支承件41,其支承除湿轮30且使其可旋转;转轮框架43,其安装有转轮支承件41。
转轮框架43将本体内部划分为:配置鼓风机20的后方侧空间;配置冷凝热交换器100的前方侧空间。并且,转轮框架43的前面形成为开口,以使通过干燥元件35的室内空气及再生空气通过。并且,形成有使经由后述的排气管80的再生空气通过的开口部43a。
并且,在转轮框架43的上部形成有控制箱设置部,其安装有控制除湿机的控制箱22。
再生风扇50赋予循环力,以使再生空气在本体内循环而流动。即,再生风扇50吸入通过排气管80的空气,并向再生空气加热部件60排出。
再生空气加热部件60加热由再生风扇50排出的再生空气,并向除湿轮30提供高温的再生空气。再生空气加热部件60包括:加热器63;第一加热器壳体65,其覆盖加热器63且与再生风扇50连通;第二加热器壳体61,其位于第一加热器壳体65和除湿轮30之间且与第一加热器壳体65结合。
第二加热器壳体61起到一种空气导向件的作用,即进行阻挡以使由加热器63加热的空气在加热器63和除湿轮30之间向周边泄漏而向除湿轮30移动。
并且,通过再生空气加热部件60被加热的再生空气,通过干燥元件30的再生区域后流入到冷凝热交换器100中。即,为了使通过再生区域的再生空气流入到冷凝热交换器100中,冷凝热交换器100的再生空气流入部可形成为与上述再生区域相连通。
但在本实施例中,冷凝热交换器100包括多个热交换板。因此,本实施例的除湿机还包括再生空气分配部件90,以使通过再生区域的再生空气被多个热交换板均等地分配。
再生空气分配部件90结合于转轮支承件41。并且,其背面开放,以形成吸入通过干燥元件30的再生区域的空气的吸入部。再生空气分配部件90包括通过吸入部吸入的空气被排出的排出部,上述排出部形成在与后述的各热交换板120、140、160上形成的再生空气流入部122、124、142、144、162、164相连通的位置上。
本实施例中的热交换板的流入部沿两方向形成,再生空气分配部件90上形成有两个排出部。一个排出部与再生空气以水平方向流入的流入部122、142、162连通,另一个排出部与再生空气以垂直方向流入的流入部124、144、164连通。
冷凝热交换器100将经由再生空气分配部件90的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即,将通过除湿轮30的再生区域吸附水分的再生空气,利用室内空气进行冷凝,并将除去水分的再生空气通过排气管80向再生风扇50一侧排出。并且向接水盘14排出冷凝水。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冷凝热交换器100包括多个热交换板120、140、160。另外,各热交换板120、140、160包括:流入部122、124;再生空气流路126;室内空气流路128;排出部134。
各热交换板120、140、160上形成的上述构成都是共同的。以下,以一个热交换板120作为基准进行说明,并对于各热交换板120、140、160的不同点另外进行说明。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热交换板的前面立体图,图4是图3的热交换板的后面立体图,图5是图3的热交换板的主视图,图6是沿着图3的X-X线剖切本实施例热交换板的剖面图。
参照图3至图6,流入部122、124起到使通过再生空气分配部件90的排出部排出的再生空气进入的入口的作用。因此,其被设置成与再生空气分配部件90的排出部相连通。
流入部122、124的数量及位置是可根据流入的再生空气的流动而多样地设定。本实施例中,两个流入部122、124设置于热交换板120的上部周边部。
两个流入部122、124是根据排出部134的位置、多个再生孔流路126的形状及位置而沿着不同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一个流入部122在热交换板120的周边部沿着水平方向形成,以使再生空气沿着水平方向流入。并且,另一个流入部124沿着热交换板120的垂直方向形成,以使再生空气沿着垂直方向流入。
排出部134是排出通过热交换板120且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再生空气的出口。排出部134可形成于热交换板120的不同位置上。
本实施例中的排出部形成于热交换板120的下部周边部的一侧上。因此,加大经过上部的流入部122、124流入的再生空气流动距离,以增大热交换时间及面积。
并且,排出部134位于下部周边部左、右侧一侧时,具有能够缩小除湿机的整体大小的优点。
再生空气流路126是位于流入部122、124和排出部134之间且使再生空气通过的流路。并且,再生空气通过再生空气流路126的同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本实施例中的再生空气流路126是以沿着热交换板的上下方向形成的多个管形成。即,其沿着垂直方向形成,以使经过在上部形成的流入部122、124而流入的空气顺利地向下部的排出部134排出。另外,后述的室内空气流路128分别形成在上述多个管之间。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当排出部134位于热交换板120的下部左、右一侧周边部时,多个流入部122、124与排出部134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其结果,经过各个流入部122、124的空气在热交换板120中流动的距离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流入到热交换板120的再生空气在热交换板内的流动可能会发生不均匀。
以下,对于本实施例中的分散部130和再生空气流路126以解决上述流动不均匀的情况进行说明。
分散部130形成在与排出部134距离近的流入部122和排出部134之间。分散部130起着分散空气的流动,以减小再生空气流动速度的作用。具体地说,由形成在与排出部134的距离相对近的流入部122和排出部134之间空间的多种形状的导流体(baffle)形成。即,本实施例中的分散部130包括形成在分散空间内的多个圆形的导流体(baffle)。
并且,各个圆形导流体(baffle)可形成有室内空气通过的室内空气流路130a。因此,室内空气通过位于上述分散区域的室内空气流路130a流动,而具有对通过分散区域的再生空气进行冷凝的效果。
并且,上述分散部130可位于流入部124和排出部134之间空间中的流入部124一侧。因此,其起到降低通过流入部124流入的再生空气速度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使通过流入部124进入的再生空气的流动多样化的作用。即,将通过一个流入部124的再生空气多样地分散到多个再生空气流路126的每个,以使热交换板120内的再生空气流动顺畅。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分散部130位于距离排出部134近的流入部124一侧,但与相距排出部134的距离无关地位于流入部122、124一侧时,仍可获得如下效果,即:将通过各流入部122、124流入的空气分别分散到多个再生空气流路126。
另外,位于相距上述排出部134近的流入部和排出部134之间的再生空气流路126,位于在垂直方向上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上。并且上下方向的流路的一部分可弯曲形成。因此,其与排出部134的距离相对远的流入部124流入的再生空气排出时间之间可保持均衡。另外,减小通过再生空气流路126的再生空气速度,以确保其与室内空气之间充分进行热交换的时间。
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位于上述分散区域的下部的再生空气流路126a位于向排出部134一侧倾斜的位置上。因此,位于倾斜的再生空气流路126a之间的室内空气流路128a也位于倾斜的位置上。其结果,与位于垂直方向的情况相比,再生空气移动的距离变长,可延长再生空气被排出之前为止的时间。
并且,上下方向流路的一部分弯曲的再生空气流路126b,起到如下作用,即:将沿着垂直方向向下流动的再生空气的流动弯曲,以减小再生空气的流速。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弯曲的再生空气流路126b位于倾斜的再生空气流路126a的下部。
弯曲的再生空气流路126b可向不同方向弯曲,但本实施例中向室内空气流动方向弯曲形成。并且,弯曲后的再生空气流路126b的截面积可形成为大于弯曲前的再生空气流路126的截面积。其结果,位于弯曲后的再生空气流路126b之间的室内空气流路128b的、与再生空气流路126a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形成为宽于位于倾斜的再生空气流路126a和倾斜的再生空气流路126a之间的室内空气流路128a。
并且,沿垂直方向形成的多个再生空气流路126的截面积,可以形成为越靠近排出部134方向越小。即,在相距排出部134近的再生空气流路126中流动相对少量的再生空气,而在相距排出部134远的再生空气流路126中流动相对大量的再生空气。因此,排出部134形成在热交换板120的一侧,以防止可能发生的再生空气流动的不均衡。
并且,在上述热交换板120的全部再生空气流路126之间,可以形成减小流动的再生空气流动速度的左、右方向的导流流路127。因此,减小再生空气流路126中流动的再生空气流速,以增大再生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时间。
室内空气流路128形成为在热交换板120的多个再生空气流路126之间可通过室内空气。因此,再生空气流路126中流动的再生空气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将通过干燥元件130的再生区域而吸附水分的再生空气,利用室内空气进行冷凝以除去再生空气中的水分。
室内空气流路128在再生空气流路126之间沿垂直方向较长地开口形成。并且如上所述,位于倾斜的再生空气流路126a之间的室内空气流路126a形成为在垂直方向以一定角度倾斜,且与其它室内空气流路126相比,再生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面积较大地形成。
并且如上所述,开口形成分散部130,以便可另外具备室内空气流路130a。
另外,在热交换板120的下部形成有可排出由再生空气冷凝的冷凝水的排出孔132。通过上述排出孔132排出的冷凝水经过接水盘14收容在水箱10中。
本实施例中的冷凝热交换器100包括多个热交换板120、140、160。以下详细地说明,除热交换板120外的热交换板140、160的不同点和多个热交换板的连接构造。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凝热交换器及排气管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7的冷凝热交换器的后方立体图,图9是沿着Y-Y线剖切的本实施例的冷凝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参照图7至图9,冷凝热交换器100包括多个热交换板120、140、160,多个热交换板120、140、160沿着室内空气方向并排配置。
如上所述,上述多个热交换板120、140、160流路的构造及形状,大体上类似地形成。但是,第一热交换板120弯曲的再生空气流路126a与其他热交换板140、160不同地形成。第二、第三热交换板140、160的情况下,再生空气流路126前面和后面均弯曲地形成,但第一热交换板120的情况下,再生空气流路126只弯曲后面而形成。其结果,第一热交换板120的弯曲前后的再生空气流路126的截面积之差是与其他热交换板140、160相比更大。
另外,多个热交换板120、140、160可以隔开一定间隔来分隔形成。因此,可实现流动在各热交换板120、140、160内的室内空气流动多样化,以增加与再生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面积。
然而,本实施例中,各热交换板120、140、160是每个前面和后面相互接触而结合。另外,各热交换板120、140、160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粘接,也可以通过单独的连接部件连接。
具体地说,在各热交换板120、140、160的周边部上向外部突出地形成有固定凸起,利用形成有收容各固定凸起的槽的连接部件固定各热交换板。另外,上述固定凸起和连接部件,在各热交换板120、140、160的周边部上,可设置有多个。
并且,连接部件121、161在多个热交换板120、140、160上一体地形成,且在连接部件上形成有槽。具体地说,在室内空气方向上,第一热交换板120与连接部件121一体地形成,在连接部件121上形成有槽121a。另外,位于第一热交换板120后面的两个热交换板140、160上形成有结合于槽121a上的凸起145、165。并且,连接部件121在热交换板120的周边部上可弯曲地形成,因此在其余热交换板140、160结合于第一热交换板120后,弯曲连接部件121以与凸起145、165连接。
连接部件121、161在各热交换板120、160的周边部上形成有多个。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在室内空气流入方向上位于最后的热交换板160上也形成有连接部件161。另外,在其余热交换板120、140上分别形成有与上述连接部件161相结合的凸起123、143。连接部件161和凸起123、143的结合是如同上述说明。
排气管80起到排出由冷凝热交换器100冷凝后的再生空气的作用。即,其一端与各热交换板120、140、160的排出部134、154、174连通,而另一端与转轮框架43的开口部43a连通。
多个排出部134、154、174突出地形成在各热交换板120、140、160的周边部上,排气管80与多个排出部134、154、174插入结合。因此,排气管80起到将多个热交换板120、140、160之间的结合进行固定的作用。
并且,与多个排出部134、154、174插入结合的排气管80上分别形成有凸起和槽,以起到坚固插入结合的作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热交换板120、140、160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凸起136、156、176和槽138、158、178。并且,在相对应位置上形成的凸起136、156、176和槽138、158、178进行结合。另外,在排气管80上,也在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对应于凸起136的槽82和对应于槽178的凸起(未图示)。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发明除湿机的再生空气的冷凝过程及室内空气除湿过程说明如下。
首先,再生空气通过再生风扇50的旋转而循环在再生空气流路中。即,经过再生风扇50的再生空气,在再生空气加热部件60中被加热而温度上升。上述高温的再生空气使除湿轮30的再生区域再生,且通过再生空气分配部件90流入到冷凝热交换器100中。
流入到冷凝热交换器100的再生空气,由各热交换板120、140、160的上部向下部流动,而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上述热交换的过程中,再生空气中的水分被冷凝,被冷凝的水分从冷凝热交换器100排出,并经由接水盘14而收容在水箱10中。
被冷凝的再生空气通过排气管80,且通过转轮框架43的开口部43a,重新流入到再生风扇50中。即,再生空气按照上述周期循环在本体内部进行循环。
并且,室内空气通过本体的空气吸入部被吸入且经过冷凝热交换器100的室内空气流路的同时,与流动在再生空气流路中的再生空气进行热交换。通过冷凝热交换器100的室内空气,通过干燥元件35的除湿区域的同时,水分被吸附而除湿。水分被吸附的室内空气通过鼓风风扇20后,经过本体的空气排出部重新向室内排出。
上述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在如上所述的技术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以本发明为基础进行其他各种变形。

Claims (15)

1.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除湿轮,室内空气通过其中并被除湿,且再生空气通过其中且被再生;
热交换板,其包括:多个流入部,通过上述除湿轮的再生空气分散地流入到其中;多个再生空气流路,通过上述流入部的再生空气被分散而流动在其中;室内空气流路,其形成在上述再生空气流路之间;排出部,通过上述再生空气流路的再生空气从其中被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交换板还包括分散部,该分散部位于上述排出部和距离上述排出部相对近的流入部之间,并且分散流入到上述再生空气流路的再生空气的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分散部位于上述流入部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分散部形成有室内空气贯通的上述室内空气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再生空气流路位于上述排出部和距离上述排出部相对近的流入部之间,且弯曲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再生空气流路位于上述排出部和距离上述排出部相对近的流入部之间,且在垂直方向上倾斜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流入部相互分隔地被配置,以使上述再生空气由不同方向流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流入部形成在上述热交换板的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部形成在上述热交换板的左、右一侧上。
10.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
除湿轮,室内空气通过其中并被除湿,且再生空气通过其中并被再生;
热交换板,其包括:多个流入部,通过上述除湿轮的再生空气分散地流入到其中;多个再生空气流路,通过上述流入部的再生空气被分散而流动在其中;室内空气流路,其形成在上述再生空气流路之间;排出部,通过上述再生空气流路的再生空气从其中排出,
上述热交换板被并列地配置有多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热交换板以一定间隔被分隔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出部在上述多个热交换板的下部周边部上分别突出地形成,
并且该除湿机还包括与上述多个排出部插入结合,且排出上述再生空气的排出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排出部和上述排出管中的一侧上,形成有突起,
在另一侧上,形成有收容上述突起的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热交换板的周边面上,分别形成有突起,
该除湿机还包括连接部件,其形成有与上述突起相结合的插入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件在上述多个热交换板之中至少一个上一体地形成。
CN2009100072210A 2008-08-27 2009-02-13 除湿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87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8-0084066 2008-08-27
KR1020080084066A KR101535143B1 (ko) 2008-08-27 2008-08-27 제습기
KR1020080084066 2008-08-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8755A true CN101658755A (zh) 2010-03-03
CN101658755B CN101658755B (zh) 2012-12-05

Family

ID=40964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722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8755B (zh) 2008-08-27 2009-02-13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159499B1 (zh)
KR (1) KR101535143B1 (zh)
CN (1) CN101658755B (zh)
ES (1) ES2369646T3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29573A3 (de) * 1979-11-24 1981-12-16 Uwe Klix Wärmetauscher, deren Ausbildung und Anordnung in einer Einrichtung zur Wärmerückgewinnung durch Luftaustausch, insbesondere für Wohnhäuser und vergleichbare Anlagen
SE460618B (sv) * 1987-02-12 1989-10-30 Wilhelm Von Doebeln Saett och anordning att konditionera en gas i en roterande regenerativ fuktvaexlarapparat
SG104251A1 (en) * 1998-01-26 2004-06-21 Kankyo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humidifying air
JP3857809B2 (ja) * 1998-04-27 2006-12-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除湿機
JP3445790B1 (ja) * 2002-05-10 2003-09-08 株式会社カンキョー 除湿機
KR101103431B1 (ko) * 2005-02-14 2012-01-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의 열교환기
KR100682269B1 (ko) * 2005-10-05 2007-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장치
KR101231321B1 (ko) * 2006-04-27 2013-02-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59499B1 (en) 2011-09-21
KR20100025350A (ko) 2010-03-09
EP2159499A1 (en) 2010-03-03
KR101535143B1 (ko) 2015-07-08
ES2369646T3 (es) 2011-12-02
CN101658755B (zh) 2012-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2269B1 (ko) 열교환기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장치
CN101658754B (zh) 除湿机
KR101440521B1 (ko) 제습기
CN101658753A (zh) 除湿机
CN101658755B (zh) 除湿机
KR101534170B1 (ko) 제습기
KR101450556B1 (ko) 제습 로터를 갖는 제습기
CN101574611B (zh) 除湿机
CN101658756A (zh) 除湿机
KR20190024394A (ko)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101574610B (zh) 除湿机
KR20100025344A (ko) 제습기
KR100618211B1 (ko) 삼투압방식을 이용한 제습장치
KR20190024395A (ko)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JP7113205B2 (ja) 除湿装置
KR101450555B1 (ko) 제습기
JP2023050357A (ja) 除湿装置
JP2023050356A (ja) 除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Termination date: 201902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