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2012B - 步行式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步行式插秧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2012B
CN101642012B CN2009101302116A CN200910130211A CN101642012B CN 101642012 B CN101642012 B CN 101642012B CN 2009101302116 A CN2009101302116 A CN 2009101302116A CN 200910130211 A CN200910130211 A CN 200910130211A CN 101642012 B CN101642012 B CN 1016420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gearbox
planting
vehicle body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02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2012A (zh
Inventor
小林鉴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1654196&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642012(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42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2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2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2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步行式插秧机,通过致力于重量大的转矩限制器等的配置,来提高车身的稳定性等。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设多个栽插机构(30),在变速箱(4)的底部配设有将来自发动机(3)的动力分配给各个栽插机构(30)的动力分配轴(57),在动力分配轴(57)上装配有栽插离合器(64)和转矩限制器(63)中的一个或两个,所述栽插离合器(64)能够进行操作以使对动力分配轴(57)的传动进行或断开,所述转矩限制器(63)基于对栽插机构(30)的过载来切断对动力分配轴(57)进行的传动。

Description

步行式插秧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设多个栽插机构的步行式插秧机。
背景技术
在上述那样的步行式插秧机中,从位于车身前部的变速箱的上侧的横向一侧,延伸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位于车身后部的秧苗栽插装置的前后朝向的传动轴,在该传动轴的位于变速箱内的前端部,安装有重量大的转矩限制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26612号公报。
根据上述结构,重量大的转矩限制器位于变速箱内的上部,因此车身的重心位置变高,车身的稳定性变差。另外,重量大的转矩限制器位于变速箱内的偏向横向一侧的位置,因此车身的左右平衡性降低,车身的操作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步行式插秧机,通过致力于重量大的转矩限制器等的配置,来提高车身的稳定性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设有多个栽插机构,在变速箱的底部配设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分别分配给所述栽插机构的动力分配轴,在所述动力分配轴上装配有栽插离合器和转矩限制器中的一个或两个,所述栽插离合器能够进行操作而使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进行或者切断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所述转矩限制器基于对所述栽插机构的过载来切断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
根据该特征结构,重量大的转矩限制器及栽插离合器中的一个或两个位于变速箱的底部,从而能够降低车身的重心位置。
因此,能够提高车身的稳定性。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设有多个栽插机构,在变速箱的内部配设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分别分配给所述栽插机构的动力分配轴,多个传动箱从所述变速箱跨设至各个所述栽插机构而进行配设,所述多个传动箱在内部具有从所述动力分配轴向所对应的栽插机构进行传动的栽插传动机构,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的配设于左右外侧端的传动箱之间的位置处,配设有栽插离合器和转矩限制器中的一个或两个,所述栽插离合器能够进行操作而使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进行或者切断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所述转矩限制器基于对所述栽插机构的过载来切断对动力分配轴的传动。
根据该特征结构,重量大的转矩限制器及栽插离合器的任意一个或两个位于车身的左右中央侧,由此,提高了车身的左右平衡性。
因此,能够提高车身的操作性。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中,所述变速箱的内部所具有的传动系统位于比配设在车身的左右外侧端的传动箱的车身横向上的最外侧端更靠车身内侧的位置处。
根据该特征结构,变速箱内部所具有的传动系统位于车身的左右中央侧,由此,提高了车身的左右平衡性。
因此,能够提高车身的操作性。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3的任一个所述的发明中,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将变速齿轮和株距齿轮以侧面观察呈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变速齿轮对传递给行驶传动系统和栽插传动系统的动力进行变速,所述株距齿轮对传递给栽插传动系统的动力进行变速。
根据该特征结构,能够减小从侧视观察下的变速齿轮及株距齿轮的装配所需空间,由此,能够实现变速箱的小型化。并且,通过变速箱的小型化,能够减小积存在其内部的油量。
因此,通过变速箱的小型化以及减少积存在其内部的油的量,能够使车身的轻型化及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的后部侧配设有行驶传动系统,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的前部侧配设有栽插传动系统,在所述变速箱的前面部配设有对所述栽插传动系统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通常,在步行式插秧机中,在比变速箱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形成操纵部。并且,为了实现操作机构的简单化等,在靠近操纵部的变速箱的后部侧配设有对行驶传动系统进行操作的操作部或对栽插传动系统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其中,所述操作机构从操纵部所具有的操作件跨设到变速箱内部所具有的行驶传动系统或栽插传动系统。因此,以往在变速箱的后部侧,在手中配设用于操作与行驶传动系统相对应的操作部的操作机构和用于操作与栽插传动系统相对应的操作部的操作机构,将这些操作机构配设成互不干涉是很困难的。
因此,在该特征结构中,在不存在对行驶传动系统进行操作的操作部的变速箱的前面部配设了对栽插传动系统进行操作的操作部,由此,能够在变速箱的前面侧构成用于操作与栽插传动系统相对应的操作部的操作机构,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用于操作与行驶传动系统相对应的操作部的操作机构和用于操作与栽插传动系统相对应的操作部的操作机构之间产生的干涉。
因此,能够提高用于操作与行驶传动系统相对应的操作部的操作机构或用于操作与栽插传动系统相对应的操作部的操作机构的装配性能以及维护性能。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5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在所述变速箱与在该变速箱的前后一方上配置的推进车轮之间配设有除泥罩,在与所述推进车轮相向的所述变速箱的前后一侧部上,配设有对所述变速箱的内部所具有的传动系统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的操作线被配置成,该操作线的内线(inner wire)的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的连接端侧在被所述除泥罩覆盖的规定的区域内相对于外线(outwire)进出变位。
根据该特征结构,即使变速箱和推进车轮之间变窄而缩短车身的全长,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从推进车轮向内线溅泥。
因此,在实现车身小型化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止内线附着泥引起设置于变速箱内部的传动系统陷入操作不良的状况。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在所述变速箱的一侧部配设有油压泵,所述油压泵被从所述变速箱延伸出的泵轴驱动;并且,将溢流阀配设成使溢流阀的提动头(poppet)的轴心方向为与所述泵轴垂直的方向,所述溢流阀安装在从所述油压泵跨设至所述变速箱的回油路上。
根据该特征结构,与将溢流阀装配成使其提动头的轴心方向沿着泵轴的轴心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溢流阀沿着泵轴的轴心的方向上的长度,能够使溢流阀的重心位置接近变速箱的重心位置,从而能够接近车身的中心。并且,通过调整该重心位置,能够提高车身的稳定性。
因此,能够提高车身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左视图。
图2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右视图。
图3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4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前半部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发动机周围或T/M箱周围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6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7是T/M箱的纵剖右视图。
图8是表示行驶用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剖视图。
图9是表示行驶用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作业用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11是表示作业用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相应于左侧的栽插机构的传动结构和横向进给机构的支撑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相应于右侧的栽插机构及横向进给机构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剖视图。
图14A、图14B是表示转矩限制器及栽插离合器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
图15是表示行驶离合器的操作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16是表示行驶离合器的操作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17是表示油压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18是表示油压结构的主要部分上侧的横剖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油压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20是表示油压结构的主要部分下侧的横剖俯视图。
图21是表示滑阀(spool)的动作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
图22是表示车身高度调节用的油压配管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
图23是表示车身高度调节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车身高度调节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
图25是表示车身高度调节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
图26是表示油压缸的支撑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右视图。
图27是表示油压缸的支撑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28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独立保持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
图29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独立保持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0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吊挂支撑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
图31是表示燃料供给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图1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左视图,图2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右视图,图3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如这些附图所示,该步行式插秧机在独轮步行式的行驶车身1上装配有2个种植用的秧苗栽插装置2等。
图4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前半部的结构的俯视图,如图1~4所示,行驶车身1在其前部配设有发动机3、兼用于车架的变速箱(以下称为T/M箱)4等,在其前后中间部装配有单个的行驶用的传动箱5、单个的推进车轮6、左右一对第一侧架7及左右一对第二侧架8等,在其后部形成有操纵部9。
图5是表示发动机周围和T/M箱周围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如图1~5所示,发动机3采用了反冲起动(recoil starter)式汽油发动机,在该发动机3的左侧部连结着T/M箱4。在发动机3的正上方配设有燃料箱10,将上部罩11装配成能够在将发动机3的上部和燃料箱10从上方覆盖的作业位置和使它们的上方敞开的维护位置之间进行变位。
T/M箱4包括左右的主箱体12、13、可装卸地安装在左侧的主箱体12上的齿轮罩14、以从右侧的主箱体13的前下部向右方延伸的方式与右侧的主箱体13连结的筒状箱体15以及与筒状箱体15的延伸端即右端连结的齿轮箱16等。左侧的主箱体12在其侧壁的前下部形成有与左侧的第一侧架7连接的连结部12A。右侧的主箱体13在其侧壁的后下部形成有与传动箱5连接的筒状连结部13A。
如图1~4所示,通过第一齿轮箱17、筒状的轴箱18、第二齿轮箱19等,传动箱5能够以左右朝向的轴心P1为支点向上下方向进行摆动操作,所述第一齿轮箱17以能够将左右朝向的轴心P1作为支点进行转动的方式与右侧的主箱体13的连结部13A连结,所述筒状的轴箱18从第一齿轮箱17向后方延伸设置,所述第二齿轮箱19与轴箱18的延伸端连结。并且,以推进车轮6位于传动箱5的横向左侧方的方式,使第二齿轮箱19支撑推进车轮6。
左右的第一侧架7为了兼用作传动箱而由圆管材料等构成。左侧的第一侧架7以从T/M箱4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将其前端连结在左侧的主箱体12的连结部12A上。右侧的第一侧架7以从T/M箱4的右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将其前端连结在齿轮箱16上。
左侧的第二侧架8的下端部作为传动箱发挥功能,并且该左侧的第二侧架8连结在左侧的第一侧架7的后端。右侧的第二侧架8的整体作为传动箱发挥功能,该右侧的第二侧架8连结在右侧的第一侧架7的后端。
在行驶车身1的后部配设有左右的一对手柄架20、具有左右的一对把持部21A、21B的操纵握柄21、升降用的操作杆22、发动机转速调节用的操作杆23、栽插用的离合器杆24以及行驶用的离合器杆25等,由此形成操纵部9。
左右的手柄架20从所对应的第二侧架8向后上方延伸设置。操纵握柄21跨设在左右的手柄架20的自由端部上,通过以左右朝向的轴心(未图示)为支点向着上下方向进行摆动操作,能够调节为与体形相应的高度,并且,把持部21A、21B能够在向车身的后方延伸的作业姿势和向下方延伸的收容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
如图1~3所示,升降用的操作杆22配设在操纵握柄21中左侧的把持部21A的前方的位置上,通过把持左侧的把持部21A的手的大拇指,能够操作升降用的操作杆22以上下朝向的轴心(未图示)为支点向左右方向进行摆动。
发动机转速调节用的操作杆23配设在操纵握柄21中右侧的把持部21B的前方的位置上,通过把持右侧的把持部21B的手的大拇指,能够操作发动机转速调节用的操作杆23以上下朝向的轴心(未图示)为支点向左右方向进行摆动。
栽插用的离合器杆24从操纵握柄21中左侧的把持部21A的前方的位置向左侧的把持部21A的下方延伸设置,通过把持左侧的把持部21A的手,能够对栽插用的离合器杆24进行以左右朝向的轴心(未图示)为支点的向上下方向的同时握持操作。
行驶用的离合器杆25从操纵握柄21中右侧的把持部21B的前方的位置向右侧的把持部21B的下方延伸设置,通过把持右侧的把持部21B的手,能够对行驶用的离合器杆25进行以左右朝向的轴心(未图示)为支点的向上下方向的同时握持操作。
如图1~4所示,对于秧苗栽插装置2而言,在推进车轮6的左右配设有伴随着车身行驶而对水田中的秧苗栽插位置进行平整的左右一对整地浮体26,在左右的第二侧架8和操纵部9之间装配有秧苗载置台27、横向进给机构28、纵向进给机构29以及左右一对栽插机构30等,所述秧苗载置台27用于载置2行份的毯(mat)状秧苗,所述横向进给机构28使秧苗载置台27以一定冲程(stroke)向左右方向进行往复移动,所述纵向进给机构29在秧苗载置台2每次到达左右的冲程端时使秧苗载置台27上所载置的各个毯状秧苗向秧苗载置台27的下方移动规定量,所述左右一对栽插机构30从秧苗载置台27上所载置的毯状秧苗的下端部切取规定量的秧苗,并栽插至水田中。
左右的整地浮体26装配成以设定在其后部的左右朝向的轴心(未图示)为支点相对于行驶车身1上下摆动。左右的栽插机构30在行驶车身1的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进行排列。
图6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传动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7是T/M箱4的纵剖右视图,图8是表示行驶用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剖视图,图9是表示行驶用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如这些附图所示,在该步行式插秧机中,对发动机3的姿势进行设定,使其输出轴31向左方的T/M箱4延伸,通过T/M箱4的内部所具有的变速装置32对来自该输出轴31的动力进行变速,经由行驶传动系统33将该变速后的动力传递给推进车轮6。
如图6~8所示,变速装置32具有左右朝向的第一轴34、筒轴35、键(key)36、左右朝向的第二轴37、低速传动用的第一变速齿轮38、高速传动用的第二变速齿轮39、低速传动用的第三变速齿轮40、高速传动用的第四变速齿轮41以及移动(shift)构件42等,通过操作移动构件42滑动,进行高低2级的状态的切换,即,在低速状态和高速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低速状态是移动构件42与第三变速齿轮40啮合而与第三变速齿轮40一体旋转的状态,所述高速状态是移动构件42与第四变速齿轮41啮合而与第四变速齿轮41一体旋转的状态,其中,所述左右朝向的第一轴34位于T/M箱4的上部,所述筒轴35外套在发动机3的输出轴31和第一轴34上,所述键36使上述轴31、34、35连结并一体旋转,所述左右朝向的第二轴37位于T/M箱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后部一侧,所述低速传动用的第一变速齿轮38一体形成在第一轴34上,所述高速传动用的第二变速齿轮39一体形成在筒轴35上,所述低速传动用的第三变速齿轮40以与第一变速齿轮38相啮合的方式外套在第二轴37上,并且能够与第二轴37相对旋转,所述高速传动用的第四变速齿轮41以与第二变速齿轮39相啮合的方式外套在第二轴37上,所述移动构件42花键嵌合在第二轴37上。
行驶传动系统33具有左右朝向的第三轴43、前后朝向的传动轴44、左右朝向的车轴45、第一减速齿轮46、第二减速齿轮47、行驶离合器48、一对锥齿轮49、50、一对锥齿轮51、52等,所述左右朝向的第三轴43位于T/M箱4的底部的后部侧,所述前后朝向的传动轴44位于传动箱5中,所述左右朝向的车轴45位于第二齿轮箱19中,所述第一减速齿轮46与第二轴37一体旋转,所述第二减速齿轮47以与第一减速齿轮46相啮合的方式外套在第三轴43上,并且能够与第三轴43相对旋转,所述行驶离合器48位于第三轴43上,所述一对锥齿轮49、50设置在第一齿轮箱17中,以从第三轴43向传动轴44进行减速传动,所述一对锥齿轮51、52设置在第二齿轮箱19中,以从传动轴44向车轴45进行减速传动。
行驶离合器48通过第二减速齿轮47、花键嵌合在第三轴43上的移动构件53、对移动构件53朝向第二减速齿轮47施力而使移动构件53与第二减速齿轮47啮合的施力弹簧54等,能够在传动状态与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传动状态是指通过因施力弹簧54的施力而操作移动构件53滑动,从而使移动构件53与第二减速齿轮47啮合而与第二减速齿轮47一体旋转的状态,所述切断状态是指通过抵抗施力弹簧54的施力而操作移动构件53滑动,解除移动构件53与第二减速齿轮47之间的啮合,从而停止与第二减速齿轮47的一体旋转的状态。
图10是表示作业用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图11是表示作业用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剖视图,图12是表示相应于左侧的栽插机构30的传动结构、横向进给机构28的支撑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剖视图,图13是与右侧的栽插机构30及横向进给机构28相对应的传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展开剖视图,如图6、图7、图9~13所示,在该步行式插秧机中,经由栽插传动系统55将通过变速装置32变速后的动力传递给秧苗栽插装置2。
栽插传动系统55具有左右朝向的株距变速轴56、左右朝向的动力分配轴57、前后朝向的传动轴58、左右朝向的栽插驱动轴59、株距变速装置60、第一减速齿轮61、第二减速齿轮62、转矩限制器63和栽插离合器64、一对锥齿轮65、66、一对锥齿轮67、68、横向进给变速装置69和链传动式的传动装置70等,其中,所述左右朝向的株距变速轴56位于T/M箱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前部一侧,所述左右朝向的动力分配轴57位于T/M箱4的底部的前部一侧,所述前后朝向的传动轴58位于左右的各第一侧架7上,所述左右朝向的栽插驱动轴59位于左右的各第二侧架8上,所述株距变速装置60跨设在第二轴37和株距变速轴56之间,所述第一减速齿轮61与株距变速轴56一体旋转,所述第二减速齿轮62以与第一减速齿轮61相啮合的方式位于动力分配轴57上,并且能够与动力分配轴57相对旋转,所述转矩限制器63和栽插离合器64位于动力分配轴57上,所述一对锥齿轮65、66设置在位于T/M箱4的左右两端部的齿轮箱16和连结部12A上,以从动力分配轴57向左右的传动轴58进行传动,所述一对锥齿轮67、68位于左右的第二侧架8上,以从左右的传动轴58向左右的栽插驱动轴59进行传动,所述横向进给变速装置69位于右侧的第二侧架8上。
并且,通过在左右的第一侧架7上设置的传动轴58以及在左右的第二侧架8上设置的栽插驱动轴59和各锥齿轮67、68,构成从动力分配轴57向所对应的栽插机构30进行传动的左右的栽插传动机构A。另外,将左右的第一侧架7及左右的第二侧架8兼用作外包围所对应的栽插传动机构A的传动箱。
株距变速轴56悬臂支撑在T/M箱4的左侧的主箱体12上。动力分配轴57是分为3部分的结构,并具有:左传动轴71,其具有转矩限制器63和栽插离合器64;筒状的中间传动轴72,其以与左传动轴71一体旋转的方式外套在左传动轴71的右端部;右传动轴73,以与中间传动轴72一体旋转的方式内嵌在中间传动轴72的右端部。
株距变速装置60具有:第一株距齿轮74,其以与第二轴35一体旋转的方式可装卸地外套在第二轴35的左端部;第二株距齿轮75,以与株距变速轴56一体旋转的方式可装卸地外套在株距变速轴56的左端部。第一株距齿轮74及第二株距齿轮75配设在由T/M箱4的左侧的主箱体12和齿轮罩14形成的收容空间内,从左侧的主箱体12拆下齿轮罩14,通过更换相对于第二轴35及株距变速轴56的各株距齿轮74、75或更换成齿数不同的齿轮,能够变更齿轮比,从而能够进行变速。
图14A、图14B是表示转矩限制器63及栽插离合器64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横剖俯视图,如图6、图11及图14A、图14B所示,转矩限制器63具有第二减速齿轮62、可相对旋转地安装在动力分配轴57和第二减速齿轮62之间的筒轴76、花键嵌合在筒轴76上的移动构件77、朝向第二减速齿轮62对移动构件77施力并使移动构件77与第二减速齿轮62啮合的施力弹簧78以及花键嵌合在筒轴76上的弹簧支架构件79等,通过施力弹簧78的作用,能够在传动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传动状态是移动构件77与第二减速齿轮62啮合而与第二减速齿轮62一体旋转的状态,所述切断状态是基于对栽插机构30的过载抵抗施力弹簧78的施力,解除移动构件77与第二减速齿轮62之间的啮合,从而移动构件77与第二减速齿轮62的一体旋转被停止的状态。
栽插离合器64具有转矩限制器63的弹簧支架构件79、花键嵌合在动力分配轴57上的移动构件80以及朝向弹簧支架构件79对移动构件80施力并使移动构件80与弹簧支架构件79啮合的施力弹簧81等,通过施力弹簧81的施力所形成移动构件80的滑动操作,能够在传动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传动状态是移动构件80与弹簧支架构件79啮合而与弹簧支架构件79一体旋转的状态,所述切断状态是通过抵抗了施力弹簧81的施力而操作移动构件80滑动,解除移动构件80与弹簧支架构件79之间的啮合,从而移动构件80与弹簧支架构件79的一体旋转被停止的状态。
横向进给变速装置69具有:第一变速齿轮82,其以与右侧的栽插驱动轴59一体旋转的方式可装卸地外套在栽插驱动轴59的右端部;第二变速齿轮84,其以与中继轴83一体旋转的方式可装卸地外套在中继轴83的右端部。第一变速齿轮82及第二变速齿轮84配设在由右侧的第二侧架8和齿轮罩85形成的收容空间内,从右侧的第二侧架8拆下齿轮罩85,通过更换相对于右侧的栽插驱动轴59及中继轴83的各变速齿轮82、84或换成齿数不同的齿轮,能够变更齿轮比,从而能够进行变速。
链传动式的传动装置70将经横向进给变速装置69变速后的动力传递给横向进给机构28的横向进给驱动轴86。在横向进给驱动轴86的两端部,将驱动纵向进给机构29的驱动臂87装配成每当秧苗载置台27到达左右的冲程端时与横向进给驱动轴86一体旋转。
如图11所示,转矩限制器63以及栽插离合器64在T/M箱4内部位于在车身的左右外侧端配设的传动箱即左右的第一侧架7之间。也就是说,在T/M箱4内部设置的传动系统88中的重量大的转矩限制器63及栽插离合器64位于车身的左右中央侧。结果,能够提高车身的左右平衡。
另外,使T/M箱4的内部所具有的传动系统88位于比左右的第一侧架7的车身横向的最外侧端更靠车身内侧的位置处。由此,在T/M箱4中,不存在从左右的第一侧架7向车身的横外方伸出的部分。结果,能够提高车身的左右平衡。另外,在转动时使车身向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能够使T/M箱4不容易浸入水田的泥面,能够防止T/M箱4浸入泥面所引起的T/M箱4耐久性低下等情况。
并且,如上所述,通过将重量大的转矩限制器63及栽插离合器64装配在配设于T/M箱4底部的动力分配轴57上,能够降低车身的重心位置,从而能够提高车身的稳定性。
如图6、图7、图10及图11所示,在该步行式插秧机中,如上所述,株距变速轴56被悬臂支撑在T/M箱4的左侧的主箱体12中。由此,与将株距变速轴56双臂支撑在T/M箱4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株距变速轴56配置的自由度。并且,通过这样提高配置的自由度,能够将株距变速装置60的各株距齿轮74、75配置成从侧面观察相对于在第二轴35上设置的第三变速齿轮40及第四变速齿轮41重叠,通过该配置能够实现T/M箱4的小型化,通过该小型化能够减少积存在T/M箱4内部的油量,从而,通过油量的减少和T/M箱4的小型化能够实现车身的轻型化。
另外,如上所述,在该步行式插秧机中,将株距变速装置60跨设在第二轴37和株距变速轴56上。与此相对,例如如果将株距变速装置60跨设在株距变速轴56和动力分配轴57上,则为了能够通过其株距齿轮74、75的交换或更换等来进行变速,需要将株距变速装置60配设成位于比锥齿轮65靠左外方侧的位置,所述锥齿轮65用于对传动轴58进行传动,位于动力分配轴57的左端部,所述传动轴58设置在左侧的第一侧架7上。于是,需要在T/M箱4上形成从左侧的第一侧架7向车身的左外方支出的部分,结果,车身的左右平衡变差,并且,在转动时使车身向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T/M箱4容易进入水田的泥面,容易导致T/M箱4进入泥面所引起的T/M箱4耐久性差等问题。
也就是说,通过将株距变速装置60跨设在第二轴37和株距变速轴56上,能够通过其株距齿轮74、75的交换或更换等进行变速,同时能够提高车身的左右平衡,并且,能够防止T/M箱4浸入泥面所引起的T/M箱4耐久性差的问题。
如图5、图7所示,变速装置32通过对在T/M箱4上部设置的偏心凸轮式的操作构件89以其轴心(未图示)为支点进行转动操作,使移动构件42沿着第二轴37滑动。操作构件89经由操作杆90等连接在操纵部9所具有的变速杆(未图示)上。
图15是表示行驶离合器48的操作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图16是表示行驶离合器48的操作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如图2、图8、图15及图16所示,在与推进车轮6相向的T/M箱4的后部配设有操作臂91,所述操作臂91对T/M箱4内部所具有的行驶离合器48进行操作的操作部。操作臂91以与位于T/M箱4内部的移动叉(shift fork)92一体摆动的方式,经由前后朝向的支轴93连结在移动叉92上。操作臂91的活动端经由操作线94连接在操纵部9所具有的行驶用的离合器杆25上。移动叉92卡合连接在行驶离合器48的移动构件53上。
通过这样的连接,向操纵握柄21的把持部21B握合操作行驶用的离合器杆25,从而能够将行驶离合器48从传动状态切换至切断状态。并且,通过位于操纵部9上的保持机构(未图示)的作用,能够将行驶用的离合器杆25保持在切断位置,从而能够将行驶离合器48维持在切断状态。另外,通过向把持部21B握合操作位于右侧的把持部21B上的解除杆95,能够解除保持机构对离合器杆25的保持,通过行驶离合器48的施力弹簧54的作用,能够使行驶离合器48从切断状态返回到传动状态,使离合器杆25从切断位置返回到传动位置。
另外,通过将对行驶离合器48进行操作的操作臂91配设在比T/M箱4的底部更靠上方的T/M箱4的后部,能够抑制由于泥从泥面跳起而粘在操作臂91等上,结果,能够抑制产生在操作臂91等上粘泥而引起的行驶离合器48的操作不良。
如图8、图15及图16所示,在T/M箱4及位于其后方的推进车轮6之间配设有除泥罩96,所述除泥罩96用于防止从推进车轮6向发动机3或T/M箱4等溅泥。并且,对行驶离合器48进行操作的操作线94被配置成其内线94A的与操作臂91连接的连接端侧在除泥罩96所覆盖的规定区域内相对于外线94B能够进出变位。由此,即使使T/M箱4和推进车轮6之间变窄从而缩短车身全长,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从推进车轮6向内线94A溅泥,结果,能够实现车身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产生内线94A上粘泥所引起的行驶离合器48的操作不良。
如图1、图5、图7及图14A、图14B所示,在T/M箱4的前面部配设有操作轴97,所述操作轴97为对T/M箱4内部所具有的栽插离合器64进行操作的操作部。T/M箱4支撑操作轴97,使操作轴97能够在与凸轮面80A接触的作用位置和从凸轮面80A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滑动变位,所述凸轮面80A为上顶式,形成在栽插离合器64的移动构件80上。操作轴97的前端部经由摆动臂98及操作线99等连接在操纵部9所具有的栽插用的离合器杆24上。T/M箱4支撑摆动臂98,使摆动臂98以左右朝向的轴心(未图示)为支点进行摆动。在T/M箱4和摆动臂98上跨设对操作轴97施力使其恢复到退避位置的施力弹簧100。
通过这样的连接,向操纵握柄21的把持部21A握合操作栽插用的离合器杆24,能够将栽插离合器64从传动状态切换至切断状态。并且,通过操纵部9所具有的保持机构(未图示)的作用,能够将栽插用的离合器杆24保持在切断位置,从而将栽插离合器64维持在切断状态。另外,通过向把持部21A握合操作位于左侧的把持部21A上的解除杆101,能够解除保持机构对离合器杆24进行的保持,通过栽插离合器64的施力弹簧81或操作用的施力弹簧110的作用,能够使栽插离合器64从切断状态返回至传动状态,使离合器杆24从切断位置返回至传动位置。
并且,通过在不存在对变速装置32进行操作的操作构件89或对行驶离合器48进行操作的操作臂91等的T/M箱4的前面部配设对栽插离合器64进行操作的操作轴97,能够利用不存在由对变速装置32进行操作的操作杆90等构成的变速用的操作机构C或者由对行驶离合器48进行操作的操作臂91和操作线94等构成的行驶离合器用的操作机构D的区域,配设由对栽插离合器64进行操作的摆动臂98和操作线99等构成的栽插离合器用的操作机构B,结果,能够有效地防止栽插离合器用的操作机构B与变速用的操作机构C或行驶离合器用的操作机构D发生干涉。
另外,通过在不存在推进车轮6的T/M箱4前面部配设对栽插离合器64进行操作的操作轴97等,能够防止从推进车轮6向操作轴97等溅泥,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操作轴97等上粘泥所引起的栽插离合器64的操作不良。
而且,为了将对栽插离合器64进行操作的操作轴97装配在T/M箱4的前面部,而将重量大的栽插离合器64等配设在T/M箱4的前部侧,结果,能够提高在前部侧配设了发动机3或T/M箱4等而在后部侧配设了秧苗栽插装置2等的行驶车身1的前后平衡,从而能够提高作为步行式插秧机的操作性。
栽插离合器64通过移动构件80的凸轮面80A被操作轴97上顶,从传动状态切换至切断状态的情况下,各栽插机构30在位于其描画的栽插动作轨迹(未图示)的上部的状态下停止动作。也就是说,栽插离合器64作为使各栽插机构30在上限位置停止动作的上限停止机构发挥功能。
如图5及图7所示,在T/M箱4内部形成有隔壁103,所述隔壁103用于在该T/M箱4内部的后上部形成通气室102。在T/M箱4的后上部,装配有从该通气室102延伸的通气装置104。通气装置104使用圆管部件形成为“コ”字形,其两端部朝下,并且,露出侧的端部以位于比T/M箱4更靠后方的姿势安装在T/M箱4上。
由此,能够防止T/M箱4内部所积存的油由于在行驶时被第三变速齿轮40或第四变速齿轮41等带上来而从通气装置104漏出的情况。另外,即使在为了进行搬运将车身的姿势切换成使车身前部为下侧而形成的倒立姿势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T/M箱4内部所积存的油从通气装置104漏出。
图17是表示油压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图18是表示油压结构的主要部分上侧的横剖俯视图,图19是表示油压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图20是表示油压结构的主要部分下侧的横剖俯视图,如图4~6、图8及图17~20所示,在T/M箱4的上部的左侧部配设有油压单元105。
油压单元105在连结在T/M箱4的左侧部的油压区块106形成有油压泵形成用的第一凹部106A、控制阀形成用的第二凹部106B、溢流阀形成用的第三凹部106C、供给油路106D、回油路106E、第一供排油路106F、第二供排油路106G及排出油路106H等,并在第一凹部106A中装配有摆线(trochoid)式的油压泵107,在第二凹部106B中装配有滑阀108,在第三凹部106C中装配有溢流阀109。
另外,作为油压泵107,也可以采用齿轮泵、柱塞泵或者叶片泵等构造不同的泵。
如图8及图17~20所示,第一凹部106A形成在与T/M箱4连接的油压区块106的右侧面上,以能够通过从T/M箱4向左外侧方突出的第一轴34来驱动油压泵107。由此,能够将T/M箱4的第一轴34兼用作泵轴。
第二凹部106B从油压区块106的左侧面向油压区块106内部形成为左右朝向,以能够将油压单元105的左外侧部作为滑阀操作部来使用。并且,在该第二凹部106B中,将滑阀108装配成能够进行以其轴心(未图示)为支点的转动操作,从而能够将滑阀108作为车身高度调节用的控制阀来发挥功能。
第三凹部106C以跨设在从连接在T/M箱4的油压区块106的右侧面向油压区块106内部形成为左右朝向的供给油路106D和回油路106E上的方式,从油压区块106的上表面向油压区块106内部形成为上下朝向。由此,能够将大致整个第三凹部106C作为回油路的一部分来利用。并且,在该第三凹部106C中配设有提动头(poppet)110和对提动头110施力使提动头关闭的施力弹簧111,由兼用于弹簧支架的塞头(plug)112封闭第三凹部106C,由此形成溢流阀109。
也就是说,在该油压单元105中,将溢流阀109装配成使其提动头110的轴心方向为与第一轴34垂直的上下方向。由此,与将溢流阀109装配成使其提动头110的轴心方向为沿着第一轴34的轴心(未图示)的左右方向相比,能够缩短油压单元105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能够使油压单元105的重心位置靠近车身的左右中心。并且,通过调整该重心位置,使在车身向左右方向倾斜时不易受到惯性力矩的作用,结果,能够提高作为步行式插秧机的操作性。
另外,通过在位于T/M箱4左侧部的油压单元105中将溢流阀109装配成上下朝向,能够以跨设在连通T/M箱4内部的供给油路106D和回油路106E上的方式形成第三凹部106C,由此,与将溢流阀109装配成左右朝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形成回油路106E时的孔加工数量,能够使制作容易化并使成本削减。
而且,由于溢流阀109的塞头位置不位于作为滑阀操作部而使用的油压单元105的左外侧部,因此在对溢流阀109进行维护时,操作滑阀108的操作系统不会产生妨碍,结果,能够提高对溢流阀109的维护性能。
另外,也可以将溢流阀109以其提动头110的轴心方向为与第一轴34垂直的前后方向的方式装配在油压单元105中。
如图1、图3、图4、图17及图20所示,在滑阀108的左端部连结有以滑阀108的轴心为支点而与滑阀108一体运动的摆动臂113。摆动臂113通过操作线114连接在操纵部9所具有的升降用的操作杆22上。也就是说,通过操作升降用的操作杆22,能够操作滑阀108进行转动。
图21是表示滑阀108的动作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左视图,图22是表示车身高度调节用的油压配管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如图1、图3~5及图18~22所示,油压单元105经由金属制的一对配管116、117连接在往复运动式的油压缸115上,所述油压缸115用于车身高度调节,设置在行驶车身1的右侧部。通过该连接,油压缸115在操作升降用的操作杆22而使油压单元105的滑阀108从中立位置切换至上升位置的情况下,将油压泵107所压送的油供给至伸长动作用的油室中(未图示),并从缩短动作用的油室(未图示)将油排出,从而进行伸长动作。另外,在将滑阀108从中立位置切换至下降位置的情况下,将油压泵107所压送的油供给至缩短动作用的油室,并从伸长动作用的油室将油排出,从而进行缩短动作。并且,在将滑阀108从上升位置或下降位置切换至中立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停止对伸长动作用的油室及缩短动作用的油室的供排油,来使动作停止。
油压缸115以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的姿势位于发动机3的右外方一侧。另外,在油压缸115的伸长动作用的油室上连接的配管116从油压单元105通过发动机3的前方,从油压缸115的右外方通过油压缸115的上方,从上方通过螺合连接在伸长动作用的油室上。在油压缸115的缩短动作用的油室上连接的配管117从油压单元105通过发动机3的前方,通过油压缸115的下方,从下方通过螺合连接在缩短动作用的油室上。
也就是说,配管116、117被安装成绕过发动机3并在上下方向上与油压缸115重叠,由此,能够将从发动机3右侧部延伸的反冲绳索(recoil rope)118不与油压缸115或配管116、117发生干涉地朝向操纵部9进行配置。
另外,通过将配管116,117从上下方向螺接在油压缸115上,能够使其松开方向不同于油压缸115的振动方向,结果,能够抑制油压缸115振动所引起的配管116、117与油压缸115的连接的松动。
图23是表示车身高度调节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24及图25是表示车身高度调节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如图4及图22~25所示,油压缸115以跨设在以左右朝向轴心P1为支点与传动箱5一体摆动的摆动臂119和右侧的第一侧架7上的方式,使其活塞杆侧的端部枢接支撑于摆动臂119,使其缸筒侧的端部枢接支撑于右侧的第一侧架7。摆动臂119以向上方延伸的姿势可装卸地安装在传动箱5的摆动始端侧的右侧部。由此,油压缸115以作为第二构件的活塞杆121从作为第一构件的缸筒120向前上方延伸这样的前高后低的姿势,装配在行驶车身1上。
并且,对于位于进行了这样的姿势设定的油压缸115的上部侧的缩短动作用的油室,通过将配管117如上所述那样从下方进行连接,能够使配管117与对应于位于油压缸115下部侧的伸长动作用的油室的配管116一样相对较低的位置通过,结果,对发动机3及其周边设备的维护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操作升降用的操作杆22使油压缸115伸缩动作,从而能够使传动箱5以左右朝向的轴心P1为支点上下摆动,通过该上下摆动,能够改变推进车轮6的相对于车身的高度,从而能够调节车身相对于地面的高度。结果,即便水田中的表土层深度变动也能够以规定的栽插深度稳定地栽插秧苗。
也就是说,操作机构E具有升降用的操作杆22、摆动臂113、操作线114、油压单元105、配管116、117及油压缸115等,在由油压缸115的动作冲程所设定的摆动范围内在上下方向上操作传动箱5进行摆动,通过该操作机构E、传动箱5及摆动臂119等构成车身高度调节机构F。
如图22~25所示,在摆动臂119的摆动支点部,以一对为一组,贯通设置有2组总计4个连接孔119A~119D,所述连接孔使以左右朝向的轴心P1为支点的摆动方向的位置不同。也就是说,在使用第一组连接孔119A、119C将摆动臂119安装于传动箱5时,和使用第二组连接孔119B、119D将摆动臂119安装于传动箱5时,摆动臂119相对于传动箱5的安装位置在各自的摆动方向上不同,由此,能够将油压缸115的动作冲程所设定的传动箱5的上下方向的摆动范围设定变更为高低2级的摆动范围。
具体而言,在使用第一组连接孔119A、119C将摆动臂119安装在传动箱5上时,能够将传动箱5的摆动范围设定为相对于车身较高侧的摆动范围,在使用第二组连接孔119B、119D将摆动臂119安装在传动箱5时,能够将传动箱5的摆动范围设定在相对于车身较低侧的摆动范围。
由此,在从耕基到田面的表土层相对较浅的一般水田中进行作业时,通过使用第一组连接孔119A、119C将摆动臂119安装在传动箱5上,能够适当地调节车身高度,以使车身高度与该水田的表土层深度相对应。另外,在从耕基到田面的表土层相对较深的雨水水田(没有灌溉设备的水田)等深水田进行作业时,通过使用第二组连接孔119B、119D将摆动臂119安装在传动箱5上,能够适当地调节车身高度,以使车身高度与该深水田的表土层深度相对应。
也就是说,贯通设置在摆动臂119的摆动支点部上的4个连接孔119A~119D作为范围变更装置G发挥功能,对于以左右朝向的轴心P1为支点的传动箱5的摆动方向而言,通过改变摆动臂119相对于传动箱5的连结位置,能够改变以左右朝向的轴心P1为支点的传动箱5的摆动范围,通过该摆动范围变更装置的作用,不管是一般的水田还是深水田,都能够不使车身的上部侧浸入水田,使推进车轮6恰当地接触耕基,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栽插作业。
另外,作为油压缸115,不需要采用不仅能够对应于一般水田的摆动范围也能够对应于深水田的摆动范围这样的动作冲程大的大型油压缸,能够避免出现因采用大型油压缸115而产生的车身重量的增加、左右平衡性差以及成本高等问题。
图26是表示油压缸115的支撑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右视图,图27是表示油压缸115的支撑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如图4及图22~27所示,油压缸115的缸筒120经由第一枢接支撑部122枢接支撑在右侧的第一侧架7上。油压缸115的活塞杆121经由第二枢接支撑部123枢接支撑在摆动臂119上。
第一枢接支撑部122具有:支轴124,其作为轴构件,从右侧的第一侧架7向左方延伸设置,以便支撑油压缸115的缸筒120;保持部125,其作为保持构件,形成在缸筒120的后端部,外套在该支轴124上,并能够绕支轴124的轴心P2相对转动。第二枢接支撑部123具有:轴构件126,其设置在油压缸115的活塞杆121上,并能够相对于油压缸115的活塞杆121滑动;保持构件127,其从摆动臂119向右方延伸设置,外套在该轴构件126上,并能够绕轴构件126的轴心P3相对转动。
在第二枢接支撑部123中,轴构件126由与缸筒120大致同直径的大直径的树脂制构件,并具有弹簧支架部126A,所述弹簧支架部126A承接并支撑外套在活塞杆121前端部的悬簧128。保持构件127是形成为截面呈C字形的板金制构件,并形成有长孔127A,所述长孔127A允许活塞杆121的插通及相对摆动。
并且,通过如上述那样将轴构件126形成为大直径,能够减小轴构件126受到的表面压力,由此,在轴构件126中,采用了成本上及成型上来讲有利的树脂制品从而实现了轻型化,同时能够得到较高的耐久性。另外,通过将轴构件126兼用作弹簧支架,能够通过削减构件数量来提高装配性能及削减成本。
而且,通过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第一枢接支撑部122及第二枢接支撑部123,能够通过从车身右方插入等简单地将油压缸115安装在车身上。
另外,在活塞杆121上还具有轴受件129或保持承接件130等,所述轴受件129经由悬簧128承接并固定第二枢接支撑部123的轴构件126,所述保持构件承接件130用于承接第二枢接支撑部123的保持构件127。
图28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独立保持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图29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独立保持构造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如图1~4、图28及图29所示,在左右的第一侧架7上装配有用于独立保持步行式插秧机的支架体(stand)131。左右的支架体131能够以左右的第一侧架7的左右朝向的轴心(未图示)为支点,在车身前方侧垂下的作用姿势和在车身前方侧大致沿着第一侧架7的收容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另外,在左右的第一侧架7和所对应的左右的支架体131之间架设有拉伸弹簧132,所述拉伸弹簧132能够通过越过止点,来保持支架体131的姿势。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支架体131切换为作用姿势,能够使步行式插秧机独立保持。并且,在原样维持该独立保持状态下使车身前进进入水田时,水田的泥等带来的阻力施加到支架体131上,使支架体131从作用姿势自动切换到收容姿势。结果,能够避免进入水田之后还维持着支架体131切换至作用姿势的状态而浸没车身的问题。
图30是表示步行式插秧机的吊挂支撑构造的主要部分的纵剖后视图,如图1、图2及图28~30所示,在该步行式插秧机上具有能够悬挂搬运该步行式插秧机的多个挂钩133。在这些挂钩133中的车身前部侧的2个形成在托架134上,所述托架134位于左右的第一侧架7的前端部上,用于与T/M箱4连接。另外,车身后部侧的2个形成在托架135上,所述托架135位于左右一对的手柄架20上,用于支撑平地浮体26或秧苗载置台27等。
由此,不需要装配悬挂搬运用的专用构件,结果,通过削减构件数量,提高装配性能及消减成本。
图31是表示燃料供给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正面图,如图1、图2及图31所示,燃料箱10形成为其排出口10A朝向右下方的倾斜姿势,另外,该排出口10A位于发动机3的化油器(carburetor)136的附近。由此,即使燃料箱10接近发动机3的上端,也能够简单地从燃料箱10的排出口10A到化油器136布管。
如图1~3及图5所示,在该步行式插秧机中装配有作业灯137。作业灯137被从上部罩11伸出的油压单元105支撑,作业灯137通过支撑托架138能够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改变朝向。由此,与在上部罩11内部装配作业灯137的情况相比,能够拓宽照射范围,并且能够提高设定照射方向的自由度,结果,能够提高在使用作业灯137进行夜间作业等中的作业性。
[其他实施方式]
[1]作为步行式插秧机,也可以进行3行以上的秧苗的栽插。
[2]也可以在动力分配轴57上装配栽插离合器64和转矩限制器63中的任意一个。
[3]也可以在变速箱4内部的位于左右的外侧端的传动箱5之间的位置处,配设栽插离合器64和转矩限制器63中的任意一个。
[4]作为变速箱4内部所具有的传动系统88,也可以具有行驶专用的变速装置等。另外,可以成为能够从株距变速装置60的操纵部9进行操作的结构。并且,在能够从株距变速装置60的操纵部9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对栽插传动系统55进行操作的操作部97也可是株距变速用的构件。
[5]作为与除泥罩96所保护的操作线94进行操作的传动系统88相对应的操作部97,也可以使用行驶离合器用以外的构件,例如可以是行驶变速用的构件或栽插离合器用的构件。
[6]变速箱4也可以具有对油压泵107进行驱动的专用的驱动轴(泵轴)34。

Claims (7)

1.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设有多个栽插机构,
在变速箱的底部配设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分别分配给所述栽插机构的动力分配轴,
在所述动力分配轴上装配有栽插离合器和转矩限制器中的一个或两个,所述栽插离合器能够进行操作而使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进行或者切断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所述转矩限制器基于对所述栽插机构的过载来切断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
2.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车身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设有多个栽插机构,
在变速箱的内部配设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分别分配给所述栽插机构的动力分配轴,
多个传动箱从所述变速箱跨设至各个所述栽插机构而进行配设,所述多个传动箱在内部具有从所述动力分配轴向所对应的栽插机构进行传动的栽插传动机构,
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的配设于左右外侧端的传动箱之间的位置处,配设有栽插离合器和转矩限制器中的一个或两个,所述栽插离合器能够进行操作而使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进行或者切断对所述动力分配轴的传动,所述转矩限制器基于对所述栽插机构的过载来切断对动力分配轴的传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箱的内部所具有的传动系统位于比配设在车身的左右外侧端的传动箱的车身横向上的最外侧端更靠车身内侧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将变速齿轮和株距齿轮以侧面观察呈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所述变速齿轮对传递给行驶传动系统和栽插传动系统的动力进行变速,所述株距齿轮对传递给栽插传动系统的动力进行变速。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的后部侧配设有行驶传动系统,在所述变速箱的内部的前部侧配设有栽插传动系统,
在所述变速箱的前面部配设有对所述栽插传动系统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箱与在该变速箱的前后一方上配置的推进车轮之间配设有除泥罩,
在与所述推进车轮相向的所述变速箱的前后一侧部上,配设有对所述变速箱的内部所具有的传动系统进行操作的操作部,
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的操作线被配置成,该操作线的内线的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的连接端侧在被所述除泥罩覆盖的规定的区域内相对于外线进出变位。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箱的一侧部配设有油压泵,所述油压泵被从所述变速箱延伸出的泵轴驱动;并且,将溢流阀配设成使溢流阀的提动头的轴心方向为与所述泵轴垂直的方向,所述溢流阀安装在从所述油压泵跨设至所述变速箱的回油路上。
CN2009101302116A 2008-08-08 2009-03-24 步行式插秧机 Active CN101642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5553 2008-08-08
JP2008205553A JP5249672B2 (ja) 2008-08-08 2008-08-08 歩行田植機
JP2008205553 2008-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2012A CN101642012A (zh) 2010-02-10
CN101642012B true CN101642012B (zh) 2012-04-04

Family

ID=41654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02116A Active CN101642012B (zh) 2008-08-08 2009-03-24 步行式插秧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49672B2 (zh)
CN (1) CN1016420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1880A (zh) * 2010-08-06 2010-12-15 中机南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扶式插秧机两侧栽植臂的传动机构
JP5939859B2 (ja) * 2012-03-26 2016-06-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の苗植付け装置
JP6120635B2 (ja) * 2013-03-28 2017-04-2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
CN106031332A (zh) * 2015-03-20 2016-10-19 常州常柴厚生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手扶式插秧机
JP6624836B2 (ja) * 2015-08-03 2019-12-25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CN109997476B (zh) * 2019-04-15 2024-04-26 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侧身施肥机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90774Y (zh) * 2006-12-31 2007-12-19 浙江小精农机制造有限公司 步行式插秧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5514U (zh) * 1980-07-18 1982-02-09
JPS59210816A (ja) * 1984-05-04 1984-11-29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の動力伝動装置
JPS61257106A (ja) * 1985-05-09 1986-11-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歩行型田植機
JPH056726Y2 (zh) * 1987-04-08 1993-02-22
JP2552841Y2 (ja) * 1991-12-10 1997-10-29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歩行田植機
JP3082984B2 (ja) * 1992-01-17 2000-09-04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ミッションケース装着型油圧ポンプの油溜め構造
JP3881761B2 (ja) * 1998-01-16 2007-02-14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乗用田植機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2006238824A (ja) * 2005-03-04 2006-09-14 Kubota Corp 歩行型田植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90774Y (zh) * 2006-12-31 2007-12-19 浙江小精农机制造有限公司 步行式插秧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272223A 2002.09.24
JP特开2005-226612A 2005.08.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35534A (ja) 2010-02-18
JP5249672B2 (ja) 2013-07-31
CN101642012A (zh) 2010-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2012B (zh) 步行式插秧机
EP1632381B1 (en) Hydrostatic transaxle and hydraulically driven vehicle
CN101455147B (zh) 步行式插秧机
CN101347068B (zh) 植苗机
CN202931775U (zh) 步行式插秧机
CN1628497A (zh) 水田作业机
JP5221944B2 (ja) 歩行型田植機
CN101284496B (zh) 作业机的行驶车体
JP2009219369A (ja) 苗植付具
CN101438649B (zh) 步行式苗移植机
JP5249673B2 (ja) 歩行作業機の車体高さ調節構造
JP6372589B2 (ja) 苗移植機
JP5457895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KR20090031992A (ko) 작업차
CN203554905U (zh) 苗移植机
JP2006081552A (ja) 歩行型田植機
CN101277833A (zh) 轮式作业机
JP2007089475A (ja) 移植機
JP6132008B2 (ja) 苗移植機
CN103891457B (zh) 步行式插秧机
JP6229353B2 (ja) 苗移植機
JP5509600B2 (ja) 苗植機
JP3274863B2 (ja) 乗用走行車体
JPH0238577Y2 (zh)
JP4794002B2 (ja) 芝刈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35 Partial or whole invalidation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IP01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Commission number: 4W103176

Conclusion of examination: The patent shall continue to be valid on the basis of the claim 1-4 submitted by the patent holder in November 24, 2014.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150805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6694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Rotary split transplanting mechanism of step rice transplant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04

Patentee: Kubota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