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0764B -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0764B
CN101640764B CN2009101649051A CN200910164905A CN101640764B CN 101640764 B CN101640764 B CN 101640764B CN 2009101649051 A CN2009101649051 A CN 2009101649051A CN 200910164905 A CN200910164905 A CN 200910164905A CN 101640764 B CN101640764 B CN 1016407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ene recognition
scene
information
resume
photographic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490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0764A (zh
Inventor
杉本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40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0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0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0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90Arrangement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e.g. multiple cameras in TV studios or sports stadiu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7Upgrading or updating of programs or applications for camera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3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exposure ti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稳定地得到场景的识别结果的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数码相机1根据场景识别履历中的识别次数(识别频度)以及识别结果的新旧来进行当前摄影中的场景SR的判断。如图3(a)所示,在数码相机1的RAM69上,设有用于依次存储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存储区域A(0)、A(1)、A(2)、…。当场景识别履历被更新时,场景识别履历由CPU75读取,合计对应每个场景的识别次数(频度)(图3(d))。并且,识别次数最大的场景被判断为当前摄影中的场景SR。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2”的“风景”和“3”的“夜景”在场景识别履历中出现2次(成为最大频度),由于“2”的值被储存到新的一侧的储存区域中,因而全体场景识别结果成为SR=2,摄影模式被设定为风景模式。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特别涉及能高精度进行摄影场景的识别的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数码相机中,根据数字图像信号、EV值判断被设定的摄影模式相对于场景是否适合。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根据脸部识别单元和状态检测单元的输出信息设定相机的摄影模式的摄影模式自动设定相机。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相机根据被摄体的动作、摄像倍率或被摄体距离的输出信息自动设定相机摄影模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445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44891号公报
以往,在摄像装置中,根据图像信号、EV值识别场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数码相机构成为,利用S1接通时(半按快门时)的图像信号,判断摄影模式的设定是否适合。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相机构成为,利用快门按钮的第一冲程接通时的图像信号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即,由于专利文献1及2记载的技术都用S1接通时的图像信号仅进行一次的摄影模式的设定,因而场景的识别结果容易因图像信号、EV值发生变化,难以输出稳定的场景识别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稳定地得到场景的识别结果的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一方式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单独场景识别单元,进行根据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来识别摄影场景的单独场景识别;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将所述单独场景识别单元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作为最新的规定个数场景识别履历进行登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进行根据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登记的场景识别履历来识别摄影场景的全体场景识别;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的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第二方式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将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摄影信息作为最新的规定个数摄影信息履历进行登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进行根据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摄影信息履历来识别摄影场景的全体场景识别;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的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第三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在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的全部或一部分范围内,检测出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将该检测出的摄影场景作为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
本发明第四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三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在检测出多个所述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的情况下,将最新侧的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作为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
本发明第五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包括:加权设定单元,相对于在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场景识别履历中的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进行越是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权重越大的加权;和计算单元,计算出按由所述加权设定单元进行加权后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区分的累计得分,将由所述计算单元计算出的累计得分最大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作为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
本发明第六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二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包括:计算单元,由在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摄影信息履历计算出代表值;和识别单元,根据由所述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代表值识别摄影场景。
本发明第七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六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将在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的平均值、赋予了越是所述摄影信息履历中最新的信息则越大的权重的加权平均值、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的中间值、以及所述摄影信息履历中的除去最大值侧的N(N为0以上的整数)个、最小值侧M(M为0以上的整数,包括N=M、N≠M)个的摄影信息的剩余信息的平均值中的任一个作为所述代表值计算出。
本发明第八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一至第七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表示在摄影场景中有无人物脸部的信息、表示被摄体距离的信息、表示被摄体的亮度的信息、以及辅助光的检测信息中至少一个信息。
本发明第九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八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作为所述表示被摄体距离的信息,取得对所述被摄体对焦时的聚焦位置的信息。
本发明第十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一、三、四、五、八以及九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在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场景识别履历中,分别设定有所述半按快门之前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个数、和所述半按快门后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个数。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二、六、七、八以及九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摄影信息履历,分别设定所述半按快门之前的摄影信息的个数、和所述半按快门后的摄影信息的个数。
本发明第十二方式的摄影装置,在上述第一至第十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摄影模式设定单元,根据上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设定摄影模式,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设定的摄影模式进行所述摄影控制。
本发明第十三方式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一至第十二方式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在所述半按快门后,仅取得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距离的信息、以及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的亮度的信息。
本发明第十四方式的摄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影信息取得步骤,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单独场景识别步骤,根据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步骤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来识别摄影场景;场景识别履历登记步骤,将在所述单独场景识别步骤识别出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作为最新的规定个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在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全体场景识别步骤,根据在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场景识别履历来识别摄影场景;和控制步骤,根据所述全体场景识别步骤的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第十五方式的摄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影信息取得步骤,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摄影信息履历登记步骤,将在所述摄影信息取得步骤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作为最新的规定个数的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在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全体场景识别步骤,根据在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摄影信息履历来识别摄影场景;和控制步骤,根据所述全体场景识别步骤的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包含检测脸部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及测光值的摄影信息的履历、或基于上述摄影信息的场景识别结果(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来进行场景识别,能取得稳定的场景识别结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数码相机)的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全体场景识别处理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全体场景识别处理的图。
图4是场景识别结果的显示例。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场景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单独场景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场景的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场景的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场景的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场景的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场景的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S1接通时)的流程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流程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S1之前)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流程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执行在摄影时执行对被摄体的状况(摄影场景或仅称为场景)进行识别的场景识别,设定摄影模式。作为识别的场景,例如有人物、风景、夜景、近摄、运动、焰火、晚霞、雪、海滩、水中或文字。更具体而言,摄影装置根据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执行多次场景识别(后述的单独场景识别),每次执行场景识别都记录其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然后,考虑该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进行摄影时场景的识别(后述的全体场景识别)以及摄影模式的设定。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数码相机)的框图。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以下称作数码相机1),用于将通过摄影取得的图像数据转换成Exif形式的图像文件后,记录到可向主体装拆的外部记录存储器等记录部70中。
如图1所示,数码相机1包括操作部11和控制电路74,所述控制电路74解释由用户向操作部11输入的操作内容而控制各部分。
操作部11包括动作模式开关、菜单/OK按钮、变焦/上下箭头杆、左右箭头按钮、Back(返回)按钮、显示切换按钮、快门按钮、电源开关,所述动作模式开关在对图像进行摄影的摄影模式和读取记录在记录部70中的图像而显示在显示部71上的重放模式之间切换动作模式。
控制电路74包括进行信息处理的CPU75、规定信息处理的程序、固件、记录在程序中的各种判断中使用的阈值等常数的ROM68、储存信息处理所需的变量或数据等的RAM69。
CPU75与来自操作部11、AF处理部62等的各种处理部的信号对应地控制数码相机1的主体各部分。ROM68储存在数码相机中设定的各种常数以及CPU75执行的程序等。RAM69暂时储存CPU75执行程序时所需的数据。
透镜20具有聚焦透镜和变焦透镜。透镜20可通过透镜驱动部51向光轴方向移动。透镜驱动部51根据从CPU75输出的聚焦驱动量数据,控制聚焦透镜的位置。并且,透镜驱动部51根据操作部11的变焦/上下箭头杆的操作量数据控制变焦透镜的位置。
并且,光圈54被由电动机和电动机驱动器构成的光圈驱动部55驱动。光圈驱动部55根据从CPU75输出的光圈值数据进行光圈直径的调整。
在包括透镜20、光圈54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后方,配置有摄像元件(CCD)58。其中,作为摄像元件58,代替CCD还可以使用CMOS图像传感器。
摄像元件58具有多个受光元件以二维方式排列的光电面。通过摄像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光在该光电面上成像,并进行光电转换。在光电面的前方配置有用于将光在各像素上集光的微透镜阵列、和R、G、B各颜色的滤光器规则性地排列着的彩色滤光器阵列。摄像元件58与从摄像元件控制部59供给的垂直传送时钟及水平传送时钟同步地,将对应每个像素蓄积的电荷逐行输出作为串行的模拟摄影信号。各像素中蓄积电荷的时间、即曝光时间由从摄像元件控制部59赋予的电子快门驱动信号来决定。并且,摄像元件58通过摄像元件控制部59调整增益,以得到预定大小的模拟摄像信号。
从摄像元件58取入的模拟摄影信号输入到模拟信号处理部60中。模拟信号处理部60由除去模拟信号的噪声的相关双取样电路(CDS)、和调整模拟信号的增益的自动增益控制器(AGC)构成。模拟信号处理部60中的R、G、B信号的增幅增益相当于摄影灵敏度(ISO灵敏度)。CPU75通过调整该增幅增益来设定摄影灵敏度。
A/D转换部61将由模拟信号处理部60进行处理的模拟图像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该图像数据为对应每个像素具有R、G、B的浓度值的CCD-RAW数据。
控制电路74,通过将从振荡器(未图示)供给的振荡信号倍增或分频而产生时序信号后输入到摄像元件控制部59,调整操作部11的快门按钮操作时的来自摄像元件58的电荷的取入以及模拟信号处理部60的处理的时序。
控制电路74,通过检测由摄像元件58产生的图像信号的亮度来进行测光。在视场亮度较低的情况下,控制电路74在自动调焦(AF)时(半按快门按钮时)(S1-on)指示辅助光控制部25而从辅助光发光部(例如LED)照射辅助光。
从A/D转换部61输出的R、G、B的各图像数据(CCD-RAW数据),通过数据信号处理部65实施白平衡(WB)调整、伽马校正以及YC处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被写入到存储器66中。
存储器66是相对于图像数据进行后述的各种数字图像处理(信号处理)时使用的作业用存储器,例如使用与一定周期的总线时钟信号同步地进行数据传送的S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显示部71例如包括液晶显示器,在设定摄影模式以后到作出本摄影指示为止的期间将依次储存在存储器66中的图像数据显示在液晶显示器上作为实时取景图像(取景图像),或在重放模式时将保存在记录部70中的图像数据显示在液晶显示器上。其中,取景图像是指,在选择摄影模式的期间根据表示以规定的时间间隔由摄像元件58拍摄的被摄体的图像信号而显示在显示部71的图像。
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在动作模式被设定为摄影模式时,开始进行图像的摄影,实时取景图像(取景图像)显示在显示部71的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取景图像时,CPU75根据由后述的AF处理部62及AE/AWB处理部63的运算结果,执行连续AE(CAE)及连续AF(CAF)。在这里,连续AE是在继续进行取景图像摄影的过程中进行重复曝光值的运算,连续地控制摄像元件(CCD)58的电子快门功能和/或光圈54的功能。连续AF是在继续进行取景图像摄影的过程中进行重复AF评价值的运算,连续地控制聚焦位置的功能。当在摄影模式时半按快门按钮时(S1接通),数码相机1执行AE处理(S1AE)和AF处理(S1AF),执行AE锁定和AF锁定。
下面对AE处理和AF处理进行说明。从摄像元件58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A/D转换后经由缓冲存储器(未图示)输入到AF处理部62和AE/AWB处理部63中。
AE/AWB处理部63将1个画面分割成多个分割区域(例如8×8或16×16),对应每个该分割区域积算R、G、B信号,将该积算值提供给CPU75。CPU75根据从AE/AWB处理部63得到的积算值,检测被摄体的亮度(被摄体辉度),计算出适合摄影的曝光值(摄影EV值)。CPU75依据上述曝光值和规定的程序线图,决定光圈值和快门速度,据此控制摄像元件58的电子快门功能及光圈54而得到适当的曝光量。
并且,CPU75,在闪光发光模式设定为接通时向闪光控制部73发送指令而使其动作。闪光控制部73包含供给用于使闪光发光部(放电管)24发光的电流的主电容器,依据来自CPU75的闪光发光指令进行主电容器的充电控制、向闪光发光部24的放电(发光)的时序以及放电时间的控制等。其中,作为闪光发光单元,代替放电管还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LED)。
并且,AE/AWB处理部63在进行自动白平衡调整时,对应每个分割区域计算出R、G、B信号的按颜色区别的平均积算值,将其计算结果提供给CPU75。CPU75得到R的积算值、B的积算值、G的积算值后对应每个分割区域求出R/G及B/G的比,根据所述R/G、B/G值的R/G、B/G轴坐标在色空间中的分布等进行光源种类判断,与判断出的光源种类对应地控制与白平衡调整电路的R、G、B信号相对的增益值(白平衡增益),对各颜色信道的信号施加校正。
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中的AF控制,例如适用使聚焦透镜移动以使图像信号的G信号的高频成分变得极大的对比度AF。即,AF处理部62包括仅使G信号的高频成分通过的高通滤光器、绝对值化处理部、截断在画面内(例如画面中央部)预定的聚焦对象区域内信号的AF区域提取部以及对AF区域内的绝对值数据进行积算的积算部。
通过AF处理部62求出的积算值的数据通知给CPU75。CPU75控制透镜驱动部51而使聚焦透镜移动的同时在多个AF检测点运算出焦点评价值(AF评价值),将所运算出的焦点评价值变得极大的透镜位置决定为对焦位置。并且,CPU75控制透镜驱动部51而使聚焦透镜移动至上述对焦位置。其中,连续AF(CAF)时,与S1AF时相比,对焦位置的搜索范围(AF搜索时的聚焦透镜的移动范围)更窄,AF检测点的数量变少。并且,AF评价值的运算不限于利用G信号的方式,也可以利用辉度信号(Y信号)。
关于曝光以及白平衡,在摄影模式被设定为手动模式的情况下,数码相机1的用户能通过手动方式进行设定。并且,在曝光及白平衡自动设定的情况下,用户也能通过从菜单/OK按钮等操作部11进行指示,对曝光及白平衡进行手动调整。
快门按钮半按(S1接通)后全按(S2接通)时,从摄像元件58取入用于记录的正式图像数据。该正式图像数据,在通过全按快门按钮而执行的正式摄影时从摄像元件58取入,其是经由模拟信号处理部60、A/D转换部61、数字信号处理部65储存在存储器66中的图像数据。数字信号处理部65,相对于正式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伽马校正、锐度校正、对比度校正等画质校正处理、将CCD-RAW数据转换成YC数据的YC转换处理,所述YC数据由作为辉度信号的Y数据、作为蓝色色差信号的Cb数据以及作为红色色差信号的Cr数据构成。正式图像的像素的上限由摄像元件58的像素来决定,例如可通过精细(fine)、普通等的设定变更记录像素。另一方面,取景图像和快门按钮半按时所显示的图像的像素例如以比正式图像少的像素,例如以正式图像的1/16左右的像素取入。
并且,数字信号处理部65,在闪光发光部24的发光量比通常摄影时少的情况下,求出正式图像中脸部区域的辉度,在辉度比规定的阈值Th1小的情况下进行将脸部区域的辉度调整为阈值Th1的处理。
压缩扩展处理部67相对于进行了校正/转换处理的正式图像的图像数据,例如以规定的压缩形式进行压缩处理,产生图像文件。该图像文件记录到记录部70中。在该图像文件中,例如根据Exif格式等附加有储存了摄影日等附带信息的标签。并且,压缩扩展处理部67,在重放模式的情况下,相对于从记录部70读取的图像文件进行扩展处理。扩展后的图像数据显示在显示部71的液晶显示器上。
脸部检测处理部80由取景图像、快门按钮半按时表示的图像或正式图像检测人物的脸部。具体而言,将脸部中包含的具有脸部特征的区域(例如具有肤色的区域、在肤色区域中具有黑色区域(眼睛)、肤色区域具有脸部形状等)检测为脸部区域。
(场景识别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CPU75),利用包含检测脸部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及测光值的摄影信息(摄影场景的信息)进行场景识别(以下称作单独场景识别)。“AUTO”、“人物”、“风景”、“夜景”或“近摄”等单独场景识别结果记录到RAM69中。该单独场景识别在摄影模式时以规定的时序重复执行,例如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的结果记录规定次数作为场景识别履历。并且,例如在数码相机1的电源关闭时或动作模式的切换时,当检测脸部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以及测光值变动规定值以上而CPU75判断为场景变动的情况下,场景识别履历也可以删除。
进而,数码相机1(CPU75)根据记录到RAM69中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场景识别履历)判断(识别)当前的场景SR,进行适合摄影各场景的摄影模式的设定。下面将基于场景识别履历的场景的判断称作全体场景识别。
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在全体场景识别中,根据场景识别履历中的识别次数(识别频度)以及识别结果的新旧来进行当前摄影中的场景SR的判断。图2及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全体场景识别处理的图。
如图2(a)所示,在数码相机1的RAM69上设有用于依次储存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储存区域A[0]、A[1]、A[2]、…。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各场景以规定的数字(以下称作场景ID)表示。在场景“AUTO”的情况下,在“人物”的情况下、在“风景”的情况下、在“夜景”的情况下、在“近摄”的情况下,在RAM69的储存区域A[i](i=0、1、2、…)中分别写入“0”、“1”、“2”、“3”、“4”。单独场景识别结果在储存区域A[0]中是最新的,以A[1]、A[2]、…的顺序变旧。
如图2[b]所示,当执行单独场景识别时,RAM69上的场景识别履历的储存区域A[0]、A[1]、A[2]、…滑动,成为A[0]→A[1]、A[1]→A[2]、A[2]→A[3]、…,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储存区域A[0]变成空区域。并且,如图2(c)所示,在空区域A[0]中写入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
接着,进行全体场景识别时,CPU75读取场景识别履历,合计对应每个场景的识别次数(频度)(图2(d))。并且,识别次数最大的场景被判断为当前摄影中的场景SR。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场景识别履历中出现3次的“3”的“夜景”成为最大频度。CPU75,将全体场景识别结果作为SR=3,将摄影模式设定为夜景模式。由此,可依据夜景模式的摄影条件和图像处理的条件执行图像的摄影、记录。
另一方面,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2”的“风景”和“3”的“夜景”在场景识别履历中出现2次(成为最大频度)。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新旧,进行全体场景识别。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由于“2”的值被储存到更新的一侧的储存区域中,因而CPU75将全体场景识别结果作为SR=2,将摄影模式设定为风景模式。
全体场景识别处理结束时,如图4(a)所示,在显示部71的液晶显示器上,表示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的记号C10(例如“AUTO”、“人物”、“风景”、“夜景”以及“近摄”等文字、图标)重叠显示于取景图像或快门按钮全按后的记录用图像。如图4(a1)所示,在通过全体场景识别判断出的场景与数码相机1中预定的场景一致的情况下,在显示部71的液晶显示器上显示表示该场景的记号C10。另一方面,如图4(a2)所示,在通过全体场景识别判断出的场景与数码相机1中预定的场景不一致的情况下,在显示部71的液晶显示器上显示“AUTO”。表示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的记号C10由未图示的OSD电路生成。由此,用户能识别要拍摄的或已拍摄的场景为哪个场景,能识别摄影模式设定为哪个模式。
其中,在数码相机1具有声音处理电路、扬声器的情况下,CPU75也可以进行控制而输出与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对应的报告音。
并且,如图4(b)所示,在被设定为“自动场景识别OFF”的情况下,不显示表示全体场景识别结果的记号。
数码相机1对应每个上述摄影模式,记录适合的光圈值、快门速度、聚焦透镜位置及变焦透镜位置等摄影条件、以及图像处理的设定,与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对应地设定摄影模式时,依据上述摄影条件及图像处理的设定进行图像的摄影、记录。
具体而言,摄影模式例如为用于拍摄人物的人物模式、用于拍摄白天的远方风景的风景模式、用于拍摄夜间的远方风景的夜景模式、用于进行近摄的近摄模式、用于拍摄具有动作的被摄体的运动模式、以及用于拍摄文字的文本模式。数码相机1,在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夜景时,将摄影模式设定为夜景模式。在夜景模式中的设定为,将对焦位置设定在远端侧(例如无限远)而允许长时间曝光(例如,设定为ISO灵敏度在400至800以上,快门速度为1/1.6秒以上等)。或者,在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近摄时,数码相机1将摄影模式设定为近摄模式,打开光圈直径,禁止闪光发光部24的发光。并且,在近摄模式的情况下,对焦位置的检索以近的位置(Near侧)作为开始点朝向远的位置(INF侧)进行即可。或者,在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风景时,数码相机1将摄影模式设定为风景模式,作为测光模式而进行“平均测光”,进行分割测光。并且,在风景模式的情况下,数码相机1将对焦位置设定在远端侧(例如无限远)而进行突出彩度、边缘部的图像处理。或者,在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人物时,数码相机1将摄影模式设定为人物模式,AF处理部62将AF评价值的计算区域作为由脸部检测处理部80检测出的脸部区域。并且,在人物模式的情况下,数码相机1进行使肤色部分光滑而提高亮度的图像处理。在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AUTO时,AF、AE及AWB的设定成为默认设定,自动设定快门速度、光圈值等摄影条件。在运动模式中,数码相机1为了避免被摄体摇晃使快门速度高速化而提高灵敏度。在文本模式中,数码相机1进行使摄影图像单调化的图像处理。
上述摄影模式的设定被记录为图像文件的附加信息(例如Exif标签信息)。当记录部70被设置在打印机上时,打印机从记录部70读取图像文件,从该图像文件取得摄影模式的设定。由此,能以适合摄影时摄影模式的设定的打印条件打印出图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场景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CPU75,在取得检测脸部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以及测光值的信息,利用上述信息进行场景识别(单独场景识别)(步骤S10)。
接着,存储器(RAM69)上的场景识别履历的储存区域滑动,设有储存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最新值的空区域(步骤S12)。在该最新值的存储区域中写入步骤S10中最新的场景识别结果(步骤S14)。
接着,在全体场景识别中,读入场景识别履历(S16),根据场景识别履历判断当前的场景SR(S18)。然后,与该场景SR的判断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在步骤S18中,例如根据场景识别履历中的识别次数(识别频度)以及识别结果的新旧来判断当前摄影中的场景SR。
图6是表示单独场景识别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照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71中,判断储存在RAM69中的、实施场景依赖搜索的标志(E_AUTOSR_SEARCH_TYPE)是否为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8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72。其中,E_AUTOSR_SEARCH_TYPE的值可从操作部11任意设定。
在S72中,在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中设定AUTO。
在S73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1。E_AUTOSR_MODULE1为0~4中的任意整数。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module[0]不进行任何动作。module[1]进行后述的人物判断。module[2]进行后述的风景判断。module[3]进行后述的夜景判断。module[4]进行后述的近摄判断。
在S74中,实施S73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75,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75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2。E_AUTOSR_MODULE2为0~4中的任意整数,并且其不同于E_AUTOSR_MODULE1。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76中,实施S75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77,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77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3。E_AUTOSR_MODULE3为0~4中的任意整数,并且其不同于E_AUTOSR_MODULE1及E_AUTOSR_MODULE2。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78中,实施S77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79,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79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4。E_AUTOSR_MODULE4为0~4中的任意整数,并且其不同于E_AUTOSR_MODULE1及E_AUTOSR_MODULE2以及E_AUTOSR_MODULE3。并且,实施与module[i]相当的场景判断子程序。E_AUTOSR_MODULE1、E_AUTOSR_MODULE2、E_AUTOSR_MODULE3、E_AUTOSR_MODULE4的值可任意设定,可以在要优先进行场景判断的种类赋予小编号。例如,在要以人物判断>风景判断>夜景判断>近摄判断的顺序进行场景判断的情况下,设为E_AUTOSR_MODULE1=1、E_AUTOSR_MODULE2=2、E_AUTOSR_MODULE3=3、E_AUTOSR_MODULE4=4。所述值可从操作部11任意设定。
在S80中,判断当前的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7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81。
在S81中,对RAM69的参数SR_old设定当前的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即,在当前的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AUTO时设SR_old=0,在当前的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人物时设SR_old=1,在当前的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风景时设SR_old=2,在当前的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夜景时设SR_old=3,在当前的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为近摄时设SR_old=4。
在S82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SR_old。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83中,实施S82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当前的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84,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 10。
在S84中,判断是否为SR_old=E_AUTOSR_MODULE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8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85。
在S85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1。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86中,判断实施S85中的module[i]的结果,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87,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87中,判断是否为SR_old=E_AUTOSR_MODULE2。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9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88。
在S88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2。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89中,判断实施S88中的module[i]的结果,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90,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90中,判断是否为SR_old=E_AUTOSR_MODULE3。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9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91。
在S91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3。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92中,判断实施S91中的module[i]的结果,RAM69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93,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93中,判断是否为SR_old=E_AUTOSR_MODULE4。在“是”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94。
在S94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4。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然后,返回主处理的S10。
下面参照图7至图11的流程图对单独场景识别处理进行具体说明。
图7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人物判断、module[1])详情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照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101中,判断脸部检测处理部80是否进行了脸部检测。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0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05。
在S102中,判断RAM69的脸部限制标志是否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0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04。
在S103中,关于在AF评价值的计算区域中设定的脸部区域,判断脸部的大小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且脸部的倾斜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且脸部的朝向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且脸部的逼真度(確からしさ)的总分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且脸部的位置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03,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04。
在S104中,设定为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人物。并且,在module[1]之后进入下一个处理,即进入S73、S75、S77、S79中的任一个下一个处理或S85、S88、S91、S94中的任一个下一处理.
在S105中,设定为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AUTO。
图8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风景判断、module[2])详情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照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111中,判断快门按钮的半按(S1)是否被锁定。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12。
在S112中,判断是否通过设定菜单或操作部11预先设定连续AF(下面标记为“CAF”)的执行。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1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13中,判断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计算出的AF评价值是否比在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1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19。其中,也可以省略当前步骤S113。在这种情况下,在S112中“是”的情况下进入S114,并且,在S113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紧接着的各处理(S119、S120、S121、S122、S123)。
在S114中,判断是否为ROM68中储存的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1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16。
在S115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对焦被摄体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16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1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18。
在S117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是否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18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是否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在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处于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19中,判断是否为ROM68中储存的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1。
在S120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1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3。
在S122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3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是否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在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由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4中,判断是否通过AF处理部62的AF处理决定对焦位置,且与该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5中,判断控制电路74测光的视场辉度是否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低。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6中,判断作为ROM68的设定参数或从操作部11,风景变焦信息标志是否预先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7中,判断变焦透镜位置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否相比规定位置在宽(WIDE)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8,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其中,变焦位置不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指变焦透镜位置在远端侧或其附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将全景收集到视角,不适合风景摄影,因而判断摄影场景为AUTO。
在S128中,设定为SR=风景。并且,进入module[2]之后下一个处理。
在S129中,设定为SR=AUTO。并且,进入module[2]之后下一个处理。
图9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夜景判断、module[3])详情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照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131中,判断控制电路74测光的视场辉度是否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低。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32中,判断快门按钮的半按(S1)是否被锁定。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33。
在S133中,判断RAM69中储存的半按(S1)之前的夜景判断标志是否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34中,判断是否进行了通过来自操作部11的输入或ROM68中储存的参数在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设定。在进行了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设定的情况下进入S135,在没有进行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设定的情况下进入S149。
在S135中,判断是否通过设定菜单或操作部11预先设定CAF的执行。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36中,判断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计算出的AF评价值是否比在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42。其中,也可以省略当前步骤S136。在这种情况下,在S135中“是”的情况下进入S137,并且,在S136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紧接着的各处理。
在S137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8,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39。
在S138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39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41。
在S140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是否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1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是否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在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处于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2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44。
在S143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4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46。
在S145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是否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6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是否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在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处于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7中,判断是否进行了通过来自操作部11的输入或ROM68中储存的参数在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设定。在进行了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设定的情况下进入S148,在没有进行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设定的情况下进入S149。
在S148中,通过AF处理部62的AF处理决定对焦位置,且判断与该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9中,判断作为ROM68的设定参数或从操作部11,夜景变焦信息标志是否预先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5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1。
在S150中,判断变焦透镜位置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否相比规定位置在宽的一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51,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其中,变焦位置不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指变焦透镜位置在远端侧或其附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将入射光量缺乏的背景远景收集到视角,不适合夜景摄影,因而判断为AUTO。
在S151中,设定为SR=夜景。并且,进入module[3]之后下一个处理。
在S152中,设定为SR=AUTO。并且,进入module[3]之后下一个处理。
图10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夜景判断、module[3])的另一例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照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夜景判断采用图11或图12的任一个即可。也可以选择性地执行任一方。
在S161中,判断控制电路74测光的视场辉度是否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低。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8。其中,该阈值可以与判断是否向辅助光控制部25指示发光的阈值相同,也可以与其不同。
在S162中,判断快门按钮的半按(S1)是否被锁定。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8。
在S163中,判断是否向辅助光控制部25指示辅助光26的发光。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8。
在S164中,判断辅助光控制部25使辅助光发光部26发光之前和之后分别由控制电路74测光的视场辉度之差是否超过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8,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5。另外,该差不超过该阈值,如微小时,辅助光照射对被摄体辉度增加几乎没有贡献,可以说被摄体不近。
在S165中,判断作为ROM68的设定参数或从操作部11,夜景变焦信息标志是否预先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7。
在S166中,判断变焦透镜位置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否相比规定位置在宽的一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8。其中,变焦位置不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指变焦透镜位置在远端侧或其附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将背景远景收集到视角,不适合夜景摄影。
在S167中,设定为SR=夜景。并且,进入module[3]之后下一个处理。
在S168中,设定为SR=AUTO。并且,进入module[3]之后下一个处理。
图11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近摄判断、module[4])详情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照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171中,判断快门按钮的半按(S1)是否被锁定。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72。
在S172中,判断是否通过设定菜单或操作部11预先设定CAF的执行。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7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73中,判断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计算出的AF评价值是否比在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7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79。其中,也可以省略当前步骤S173。在这种情况下,在S172中“是”的情况下进入S174,并且,在S173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紧接着的各处理。
在S174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7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76。
在S175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76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7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78。
在S177中,CAF的结果,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78中,CAF的结果,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在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处于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79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1。
在S180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81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1,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3。
在S182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是否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83中,判断作为CAF的结果,是否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在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处于由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84中,判断是否通过AF处理部62的AF处理决定对焦位置,且与该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85中,判断作为ROM68的设定参数或从操作部11,近摄变焦信息标志是否预先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7。
在S186中,判断变焦透镜位置是否在ROM68中储存的规定范围内,例如是否相比规定位置在宽的一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其中,变焦位置不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指变焦透镜位置在宽端或其附近的情况以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进行接近被摄体的对焦,不适合接近摄影。
在S187中,设定为SR=近摄。并且,在module[4]之后进入下一个处理。
在S188中,设定为SR=AUTO。并且,进入module[4]之后下一个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基于脸部检测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以及测光值的信息的场景识别履历、而不是仅一次的场景识别结果(单独场景识别结果)进行场景识别,由此能取得稳定的场景识别结果。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将在S1接通时的全体场景识别中场景SR的判断中使用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数量比S1之前(S1断开时、显示取景图像时)减少。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CPU75在取得包括脸部检测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以及测光值的摄影信息,利用上述摄影信息进行场景识别(单独场景识别)(步骤S20)。
接着,存储器(RAM69)上的场景识别履历的储存区域滑动,设有储存场景识别结果的最新值的空区域(步骤S22)。并且,在该最新值的储存区域中写入步骤S10中的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步骤S24)。
接着,包含规定数量(S1之前用参照数量)的在S1之前(显示取景图像时)全体场景识别中场景SR的判断所使用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场景识别履历被读入(步骤S26),根据场景识别履历,判断当前的场景SR(步骤S28)。例如,在S1之间进行全体场景识别时要参照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数量a(S1之前用参照数量)设定为a=5的情况下,读入5个单独场景识别履历。其中,在步骤S28中,与上述步骤S18相同地,在全体场景识别中,例如根据场景识别履历中的识别次数(识别频度)以及识别结果的新旧来判断当前摄影中的场景SR。并且,与该场景SR的判断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CPU75在取得检测脸部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以及测光值的信息,利用上述信息进行场景识别(单独场景识别)(步骤S30)。
接着,判断是否参照场景识别履历(步骤S32)。在S1接通的时场景识别中设定为不参照场景识别履历的情况下(步骤S32的“否”),步骤S30中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被设定为当前的场景(SR)(步骤S34)。
接着,在S1接通时的场景识别中设定为参照场景识别履历(进行全体场景识别)的情况下(步骤S32的“是”),存储器(RAM69)上的场景识别履历的储存区域滑动,设有储存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最新值的空区域(步骤S36)。并且,在该最新值的储存区域中写入步骤S10中的最新的场景识别结果(步骤S38)。
接着,读入比S1之前用参照数量少的S1之后用参照数量的包含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场景识别履历(步骤S40),根据场景识别履历,判断当前的场景SR(步骤S42)。例如,在S1之间进行全体场景识别时要参照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数量a(S1之前用参照数量)设定为a=5的情况下,在S1之后进行全体场景识别时要参照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数量b(S1之后用参照数量)可以设定为b=4。这种情况下,读入4个单独场景识别结果。在步骤S42中,与上述步骤S18相同地,在全体场景识别中,例如根据场景识别履历中的识别次数(识别频度)以及识别结果的新旧来判断当前摄影中的场景SR。并且,与该场景SR的判断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
通常,由S1AE及S1AF(以下称作S1AUTO)得到的摄影信息,与由CAE及CAF(以下称作CAUTO)得到的摄影信息相比精度更高。因此,认为基于S1AUTO时的信息的场景识别结果相比根据CAUTO进行场景识别的结果精度更高。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在S1接通时的全体场景识别中在场景SR的判断中使用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的数量比S1之前(显示取景图像时)少,使在S1接通时的全体场景识别中参照的场景识别履历中的S1之前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数量变少,减少其影响。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在S1接通时的全体场景识别中在场景SR的判断中使用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的数量比S1之前(显示取景图像时)少,能同时实现S1之前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的稳定性和S1接通时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其中,在重视精度的情况下,在S1接通时的全体场景识别中,也可以不参照S1之前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全体场景识别中,进行场景识别履历的合计时进行加权,越是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权重越大。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图。
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在S1之前的显示取景图像时,在RAM69的规定存储区域A[0]、[A)、A[2]、…依次储存S1之前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作为场景识别履历。
当场景识别履历被更新时,CPU75从场景识别履历读取单独场景识别结果并对其进行合计,进行全体场景识别。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预先在RAM69中储存对场景识别履历中的个别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施加的权重w[i](i=0、1、2、…)。该权重w[i]越向场景识别结果旧的一侧就越小。CPU75在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合计时乘以权重w[i]而计算出对应每个场景的得分,将该得分最大的判断为当前的场景(SR)。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各场景的得分如下所述。
得分(ID=1)=1×w(1)+1×w(2)+1×w(3)+1×w(4)
=3+2+1+1
=7
得分(ID=3)=1×w[0]
=5
因此,表示全体场景识别结果的场景ID成为SR=1,摄影模式被设定为“人物”模式。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图。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S1之后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权重变得最大,各场景的得分如下所述。
得分(ID=0)=1×w(2)+1×w(3)+1×w(4)
=2+1+1
=4
得分(ID=1)=1×w(1)
=5
得分(ID=3)=1×w[0]
=10
因此,表示全体场景识别结果的场景ID成为SR=3,摄影模式被设定为“夜景”模式。
其中,也可以通过仅使对S1接通时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施加的权重为大于0的值,S1之前的权重全部为0,仅使用S1之后的结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S1之前和S1接通时(S1接通后)权重的值不同,但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值。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CPU75取得检测脸部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以及测光值的信息,利用上述信息进行场景识别(单独场景识别)(步骤S50)。
接着,存储器(RAM69)上的场景识别履历的储存区域滑动,设有储存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最新值的空区域(步骤S52)。并且,在该最新值的储存区域中写入步骤S10中的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步骤S54)。
接着,包含在S1之前(显示取景图像时)全体场景识别中场景SR的判断所使用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数量(S1之前用参照数量)的场景识别履历(步骤S56),执行加权的运算(步骤S58)。并且,根据加权后的场景识别履历,判断当前的场景SR(步骤S60)。其中,在步骤S60中,与上述步骤S 18等相同地,在全体场景识别中,例如根据场景识别履历中的识别次数(识别频度)以及识别结果的新旧来判断当前摄影中的场景SR。并且,与该场景SR的判断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流程图。
首先,通过CPU75取得检测脸部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以及测光值的信息,利用上述信息进行场景识别(单独场景识别)(步骤S70)。
接着,判断是否参照了场景识别履历(步骤S72)。在设定为S1接通时的场景识别中没有参照场景识别履历的情况下(步骤S72的“否”),步骤S70中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被设定为当前的场景(SR)(步骤S74)。
接着,在设定为S1接通时的场景识别中参照了场景识别履历(进行全体场景识别)的情况下(步骤S72的“是”),存储器(RAM69)上的场景识别履历的储存区域滑动,设有储存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最新值的空区域(步骤S76)。并且,在该最新值的储存区域中写入步骤S10中的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步骤S78)。
接着,读取包括比S1之前用参照数量少的S1之后用参照数量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场景识别履历(步骤S80),执行加权的运算(步骤S82)。并且,根据场景识别履历,判断当前的场景SR(步骤S84)。其中,在步骤S84中,与上述步骤S18等相同地,在全体场景识别中,例如根据场景识别履历中的识别次数(识别频度)以及识别结果的新旧来判断当前摄影中的场景SR。并且,与该场景SR的判断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对场景识别履历进行合计时,越是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权重越大,因而能提高场景有变动时的响应性,能同时实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的稳定性和响应性。并且,由于基于S1AUTO时的摄影信息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精度高,因而通过使对S1接通时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施加的权重变大,能提高场景的识别精度。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将单独场景识别中使用的摄影信息(例如检测脸部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以及测光值中的至少一个)的履历储存到RAM69中,从上述摄影信息履历求出各摄影信息的代表值,根据该代表值进行单独场景识别。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摄影模式时,进行连续AE(CAE)和连续AF(CAF)。并且,快门按钮半按时(S1接通),进行S1AE和S1AF。如图18所示,由CAE及CAF、S1AE及S1AF得到的摄影信息依次储存到RAM69中。
另外,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作为摄影信息的例子,表示了亮度EV[i](测光值、EV值)和被摄体距离POS[i](例如聚焦透镜位置),但也可以储存上述以外的信息(例如检测脸部的结果(脸部的有无、个数)、变焦透镜位置以及测光值)。
接着,CPU75每隔规定的时间间隔(例如每次由CAE及CAF在RAM69中储存新的摄影信息而更新RAM69的摄影信息时,或每储存规定的个数摄影履历时),读取上述摄影信息履历而计算出各摄影信息的代表值。并且,根据该代表值进行场景识别。在这里,作为摄影信息的代表值,例如可使用平均值或中间值。并且,作为代表值例如以大小顺序排列摄影信息的值的情况下,除去最大值侧的N个、最小值侧的M个(可以是N=M或N≠M)后使用关于剩余的摄影信息计算出的平均值。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排除与其他摄影信息极端地脱离的值,因而不易受到场景的变动、噪声的影响。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的流程图。其中,图19的处理在摄影模式时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执行,作为进行处理的时刻,例如每次由CAE及CAF在RAM69中储存新的摄影信息而更新RAM69的摄影信息时,或每储存规定的个数的摄影履历时。
首先,从RAM69读取摄影信息履历(例如亮度以及被摄体距离)(步骤S90)后,计算出其代表值(EVa、POSa)(步骤S92)。
接着,根据上述代表值(EVa、POSa)进行全体场景识别(步骤S94),与该全体场景识别的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以时间系列储存在AE时及AF时得到的用于识别场景的摄影信息,使用摄影信息的履历进行场景识别,能取得稳定的场景识别结果。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图。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 1接通时)的图。如图20及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S 1接通时的全体场景识别中使用的摄影信息的履历中包含的摄影信息的数量比S1之前(显示取景图像时)少。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图。其中,图22的处理在摄影模式时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执行。处理例如可以在每次由CAE及CAF在RAM69中储存新的摄影信息而更新RAM69的摄影信息时,或储存规定的个数的摄影履历时执行。
首先,从RAM69读取包含规定数量(S1之前用参照数量)的摄影信息的摄影信息履历(例如亮度以及被摄体距离)(步骤S100)后,计算出其代表值(EVa、POSa)(步骤S102)。
接着,根据上述代表值(EVa、POSa)进行全体场景识别(步骤S104),与该全体场景的识别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流程图。其中,图23的处理在S1接通后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执行。处理例如可以在每次由CAE及CAF在RAM69中储存新的摄影信息而更新RAM69的摄影信息时,或储存规定的个数的摄影履历时进行。
首先,从RAM69读取包含比S1之前用参照数量少的S1之后用参照数量的摄影信息(例如亮度以及被摄体距离)的摄影信息履历(步骤S110)后,计算出其代表值(EVa、POSa)(步骤S112)。
接着,根据上述代表值(EVa、POSa)进行全体场景识别(步骤S114),与该全体场景的识别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
通常,由S1AUTO时得到的摄影信息,与由CAUTO时得到的摄影信息相比精度更高。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在S1接通时的场景识别中使用的履历中的摄影信息的数量比S1之前(显示取景图像时)的场景识别中使用的数量少,来减少在S1接通时的全体场景识别中参照的摄影信息履历中的S1之前的摄影信息的数量,减少其影响。由此,能同时实现S1之前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的稳定性和S1接通时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以下说明中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计算出摄影信息的代表值时进行加权,使对新的摄影信息施加的权重的值变大。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图,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图。
如图24及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预先在RAM69中储存合计摄影信息时施加的权重w[i](i=0、1、2、…)。该权重w[i]的值,越是信息履历中旧的摄影信息就越小。其中,该权重w[i]的值在S1之前和S1接通时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之前)的流程图。其中,图26的处理在摄影模式时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执行。处理例如可以每次在由CAE及CAF在RAM69中储存新的摄影信息而更新RAM69的摄影信息时,或储存规定的个数的摄影履历时进行。
首先,从RAM69读取规定数量(S1之前用参照数量)的摄影信息履历(例如亮度以及被摄体距离)(步骤S120)后,对摄影信息进行加权(步骤S122),计算出其代表值(加权平均值)EVa及POSa(步骤S124)。
接着,根据上述代表值(EVa、POSa)进行场景识别(步骤S126),与该全体场景识别的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全体场景识别处理(S1接通时)的流程图。其中,图27的处理在S1接通后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执行。处理例如可以每次在由CAE及CAF在RAM69中储存新的摄影信息而更新RAM69的摄影信息时,或储存规定的个数的摄影履历时执行。
首先,从RAM69读取比S1之前用参照数量少的S1之后用参照数量的摄影信息(例如亮度以及被摄体距离)(步骤S130)后,对摄影信息进行加权(步骤S132),计算出其代表值(加权平均值)EVa及POSa(步骤S134)。
接着,根据上述代表值(EVa、POSa)进行全体场景识别(步骤S136),与该全体场景识别的结果对应地进行摄影模式的设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计算出摄影信息的代表值时对应每个摄影履历进行加权,能提高存在场景变动时的响应性,能同时实现场景识别结果的稳定性和响应性。并且,由于S1AUTO时的信息得到的摄影信息精度高,因而通过使对S1接通时的摄影信息施加的权重变大,能提高场景的识别精度。

Claims (24)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
单独场景识别单元,进行根据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来识别摄影场景的单独场景识别;
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将所述单独场景识别单元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作为最新的规定个数场景识别履历进行登记;
全体场景识别单元,进行根据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登记的场景识别履历来识别摄影场景的全体场景识别;和
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的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2.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
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将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摄影信息中所述摄影场景的识别所需的最新的摄影信息作为规定个数摄影信息履历进行登记;
全体场景识别单元,进行根据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摄影信息履历来识别摄影场景的全体场景识别;和
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的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在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的全部或一部分范围内,检测出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将该检测出的摄影场景作为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在检测出多个所述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的情况下,将最新侧的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作为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包括:
加权设定单元,相对于在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场景识别履历中的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进行越是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权重越大的加权;和
计算单元,计算出按由所述加权设定单元进行加权后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区分的累计得分,
将由所述计算单元计算出的累计得分最大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作为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包括:
计算单元,由在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摄影信息履历计算出代表值;和
识别单元,根据由所述计算单元计算出的代表值识别摄影场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计算单元,将在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的平均值、赋予了越是所述摄影信息履历中最新的信息则越大的权重的加权平均值、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的中间值、以及所述摄影信息履历中的除去最大值侧的N(N为0以上的整数)个、最小值侧M(M为0以上的整数,包括N=M、N≠M)个的摄影信息的剩余信息的平均值中的任一个作为所述代表值计算出。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表示在摄影场景中有无人物脸部的信息、表示被摄体距离的信息、表示被摄体的亮度的信息、以及辅助光的检测信息中至少一个信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作为所述表示被摄体距离的信息,取得对所述被摄体对焦时的聚焦位置的信息。
10.如权利要求1、3、4、5、9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
在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场景识别履历中,分别设定有所述半按快门之前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个数、和所述半按快门后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个数。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
在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场景识别履历中,分别设定有所述半按快门之前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个数、和所述半按快门后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个数。
12.如权利要求2、6、7、9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
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摄影信息履历,分别设定所述半按快门之前的摄影信息的个数、和所述半按快门后的摄影信息的个数。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
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摄影信息履历,分别设定所述半按快门之前的摄影信息的个数、和所述半按快门后的摄影信息的个数。
14.如权利要求1~7、9、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摄影模式设定单元,根据上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设定摄影模式,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设定的摄影模式进行所述摄影控制。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摄影模式设定单元,根据上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设定摄影模式,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设定的摄影模式进行所述摄影控制。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摄影模式设定单元,根据上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设定摄影模式,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设定的摄影模式进行所述摄影控制。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摄影模式设定单元,根据上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设定摄影模式,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设定的摄影模式进行所述摄影控制。
18.如权利要求1~7、9、11、13、15、16、1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
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在所述半按快门后,仅取得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距离的信息、以及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的亮度的信息。
1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
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在所述半按快门后,仅取得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距离的信息、以及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的亮度的信息。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
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在所述半按快门后,仅取得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距离的信息、以及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的亮度的信息。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
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在所述半按快门后,仅取得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距离的信息、以及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的亮度的信息。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快门按钮,在半按快门时指示用于正式曝光的测光以及测距,在全按快门时指示正式曝光;
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在所述半按快门后,仅取得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距离的信息、以及表示用于正式曝光的被摄体的亮度的信息。
23.一种摄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影信息取得步骤,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
单独场景识别步骤,根据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步骤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来识别摄影场景;
场景识别履历登记步骤,将在所述单独场景识别步骤识别出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作为最新的规定个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在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
全体场景识别步骤,根据在所述场景识别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场景识别履历来识别摄影场景;和
控制步骤,根据所述全体场景识别步骤的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24.一种摄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摄影信息取得步骤,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
摄影信息履历登记步骤,将在所述摄影信息取得步骤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作为最新的规定个数的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在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
全体场景识别步骤,根据在所述摄影信息履历登记单元中登记的所述摄影信息履历来识别摄影场景;和
控制步骤,根据所述全体场景识别步骤的所述全体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CN2009101649051A 2008-07-29 2009-07-29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Active CN1016407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5273 2008-07-29
JP2008195273 2008-07-29
JP2008195273 2008-07-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0764A CN101640764A (zh) 2010-02-03
CN101640764B true CN101640764B (zh) 2013-09-11

Family

ID=41615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49051A Active CN101640764B (zh) 2008-07-29 2009-07-29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66370B2 (zh)
KR (1) KR101542436B1 (zh)
CN (1) CN1016407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3952B2 (ja) * 2010-11-04 2015-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729407B2 (ja) 2013-02-28 2015-06-0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4994298B (zh) * 2015-07-14 2018-08-10 厦门美图之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选择对焦模式的对焦触发方法和系统
CN106506939B (zh) * 2016-10-12 2020-02-04 成都西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采集装置及采集方法
CN108701439B (zh) * 2016-10-17 2021-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显示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07977392B (zh) * 2017-03-09 2020-12-04 北京物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绘本识别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07977391B (zh) * 2017-03-09 2020-12-08 北京物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绘本识别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JP7260737B2 (ja) * 2018-11-15 2023-04-19 フリュー株式会社 画像撮影装置、画像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5327562A (zh) * 2022-10-16 2022-11-11 常州海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持可视激光测距仪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5629A (zh) * 2005-07-26 2007-01-3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EP1748378A1 (en) * 2005-07-26 2007-01-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ing method
CN101136066A (zh) * 2006-07-25 2008-03-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方法及程序
CN101137012A (zh) * 2006-07-25 2008-03-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方法及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4464B2 (ja) * 2001-09-17 2009-1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ジタルカメラ撮像装置
JP2003244530A (ja) * 2002-02-21 2003-08-29 Konica Corp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3344891A (ja) * 2002-05-23 2003-12-03 Canon Inc 撮影モード自動設定カメラ
JP4577113B2 (ja) * 2005-06-22 2010-11-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対象決定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監視装置
JP2008042616A (ja) * 2006-08-08 2008-02-21 Eastman Kodak Co 撮像装置
JP4910584B2 (ja) 2006-09-14 2012-04-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携帯電話、撮像制御方法、撮像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5629A (zh) * 2005-07-26 2007-01-31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EP1748378A1 (en) * 2005-07-26 2007-01-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ing method
CN101136066A (zh) * 2006-07-25 2008-03-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方法及程序
CN101137012A (zh) * 2006-07-25 2008-03-0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拍摄装置、方法及程序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208558A 2006.08.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57168A (ja) 2010-03-11
JP5166370B2 (ja) 2013-03-21
KR20100012822A (ko) 2010-02-08
KR101542436B1 (ko) 2015-08-06
CN101640764A (zh) 2010-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0764B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US8199203B2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method with face detection based on scene recognition results
US7791668B2 (en) Digital camera
JP5733952B2 (ja)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799511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7668451B2 (en)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taking image
US7880926B2 (en) Imaging apparatus performing flash photography for persons
CN101137012B (zh) 拍摄装置和方法
US8411159B2 (en) Method of detecting specific object region and digital camera
JP2019086775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US7817911B2 (en) Photographic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8042617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7281873A (ja) 撮像装置
JP2009059326A (ja) 撮像装置
JP5027580B2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2316261B (zh) 数字相机的感光度的调整方法
JP2007025559A (ja) 合焦位置検出方法及び装置
CN102300038A (zh) 摄像装置
JP504447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3554069B2 (ja) 撮像装置
JP5324684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1211382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181687B2 (ja) 電子カメラ
JP5030883B2 (ja) ディ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578157B2 (ja) 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