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8181B - 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8181B
CN101638181B CN2009101602731A CN200910160273A CN101638181B CN 101638181 B CN101638181 B CN 101638181B CN 2009101602731 A CN2009101602731 A CN 2009101602731A CN 200910160273 A CN200910160273 A CN 200910160273A CN 101638181 B CN101638181 B CN 1016381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thin slice
limiting part
conveyance path
launching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02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8181A (zh
Inventor
小高俊和
田村与作
河端圣司
玉井健介
儿玉秀俊
城井壮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38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8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8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81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84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on moving support, e.g. pivoting, for bringing the roller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 into contact with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34Article-retaining devices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of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6Elements, e.g. scrapers, fingers, needles, brushes, acting on separated article or on edge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2Handling piles, sets or stacks of articles
    • B65H2301/4222Squaring-up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4Housings
    • B65H2402/441Housings movable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rea inside the housing, e.g. pivoting or sl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B65H2404/61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and shaped for curvilinear transport pa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70Other elements in edg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e.g. registering, orientating, guiding devices
    • B65H2404/72Stops, gauge pins, e.g. stationary
    • B65H2404/725Stops, gauge pins, e.g. stationary retrac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在放置部上放置薄片时,能够由转动式的限制部件可靠限制该薄片的顶端向比放置部的放置位置更靠下游侧前进。搬送单元(15)是朝搬送路径的下游侧搬送放置在供纸盘(16)上的纸张的装置,在供纸盘(16)的纸张放置位置(24)上,具备为了限制该纸张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前进而进行变位动作的限制部件(70)。限制部件(70)具有对纸张的顶端能够从搬送路径的下游侧抵接的限制部(76),并构成为能够以沿所述搬送路径延伸的轴(72)为中心转动,以在限制部(76)出现在所述搬送路径上的第一位置形态与该限制部(76)从所述搬送路径上退避的第二位置形态之间进行变位动作。

Description

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搬送纸张等薄片的搬送装置、读取记录在由该搬送装置搬送的薄片上的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记录由该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由搬送单元(搬送装置)搬送的纸张(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种,公知有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装置。由搬送单元向纸张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一张张依次搬送层叠在供纸部(放置部)的多张纸时,为了使先行的纸张与后续的纸张之间的间隔维持在规定的间隔,在该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了使后续的纸张停留在规定的放置位置并待机的限制杆(限制部件)。
该限制杆能够以沿着与纸张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轴)为中心转动,通常,通过施力弹簧(施力单元)按照使得该限制杆的顶端侧成为在纸张的搬送路径上突出的位置形态(第一位置形态)的方式进行转动施力。而且,开始通过限制杆而停留的后续的纸张向下游侧的搬送时,通过激励作为执行机构的电磁螺线管,使限制杆克服施力弹簧的施加力而转动,从而成为该限制杆的顶端侧从纸张的搬送路径上避开的位置形态(第二位置形态)。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5513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限制杆为以沿着与纸张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的结构,因此处于第一位置形态的限制杆用于使后续的纸张停止的停止力依赖于施力弹簧的弹性力。因此,例如,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等以比施力弹簧的弹性力更大的推进力将后续的纸张推进到比放置位置更靠近搬送方向的下游侧时,有时会由于该推进力而导致限制杆向成为第二位置形态的方向转动。而且,此时,纸张的顶端会越过限制杆而前进到比放置位置更靠近下游侧的位置,存在不能使纸张停留在放置位置上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着眼于这些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构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放置部中放置薄片时,能够由转动式的限制部件可靠限制该薄片的顶端前进到比放置部上的放置位置更靠近下游侧的位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搬送装置是一种搬送装置,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搬送放置在放置部上的薄片,在所述放置部的所述薄片的放置位置上,具备为了限制该薄片向所述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前进而进行变位动作的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具有能够从所述搬送路径的下游侧与所述薄片的顶端抵接的限制部,并构成为能够以沿所述搬送路径延伸的轴为中心转动,以便在所述限制部出现在所述搬送路径上的第一位置形态与所述限制部从所述搬送路径上退避的第二位置形态之间进行变位动作。
根据该结构,由于限制部件构成为能够以沿搬送路径延伸的轴为中心转动,因此,例如,即使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等硬插入薄片到比放置位置更靠近搬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该插入力也不会对处于第一位置形态的限制部件作用在转动方向上。因此,克服该插入力以限制薄片的顶端前进到比放置位置更靠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的限制力依赖于构成限制部件的材料的强度。因此,在放置部上放置薄片时,能够由转动式的限制部件可靠限制该薄片的顶端前进到比放置部的放置位置更靠近下游侧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搬送装置中,所述限制部件构成为: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形态时,所述限制部成为在所述放置部上放置的所述薄片的厚度方向上跨越所述搬送路径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限制部件在处于第一位置形态时,由于限制部在薄片的厚度方向上无间隙地遮断搬送路径,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限制薄片的顶端前进到比放置部的放置位置更靠近下游侧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搬送装置中,在所述放置部的所述放置位置上,形成有所述限制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形态时插入所述限制部的顶端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即使限制部件处于第一位置形态,限制部从受到上述薄片的压力而将变形,通过限制部的顶端与凹部的侧面卡合,由此抑制限制部的变形,即能够增强限制部。
在本发明的搬送装置中,该搬送装置具备:送出部件,其将放置在所述放置部上的所述薄片向所述搬送路径的下游侧送出;和施力单元,其在使所述限制部件成为所述第一位置形态的方向上施力;所述送出部件构成为在送出所述薄片时的送出位置与不送出所述薄片时的非送出位置之间进行变位,并且,在从所述非送出位置向所述送出位置进行变位时,克服所述施力单元的施加力,按照能够向成为所述第二位置形态的方向按压所述限制部件的方式与所述限制部件卡合。
根据该结构,送出部件变位为送出位置时,由于限制部件变成第二位置形态且限制部从薄片的搬送路径上可靠退避,因此通过送出部件能够顺畅地将放置部的薄片送出到比搬送路径的放置位置更靠近下游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搬送装置、读取由该搬送装置搬送的所述薄片上记录的图像的读取单元。
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与上述搬送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记录由该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的记录单元。
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与上述搬送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是该复合机的主要部分示意剖视图。
图3是表示打开搬送单元的翻转罩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省略翻转罩且送出辊单元处于非送出位置的状态的搬送单元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省略翻转罩且送出辊单元处于送出位置的状态的搬送单元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复合机的电气结构的模块图。
图7是表示纸张搬送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中:11-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合机;12-作为记录单元的打印单元;13-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装置;14-作为读取单元的扫描单元;15-作为搬送装置的搬送单元;16-作为放置部的供纸盘;16a-放置面;20-作为检测部件的第一检测杆;22-作为薄片传感器的有无纸张传感器;24-放置位置;25-凹部;50-作为送出部件的送出辊单元;70-限制部件;72-轴;76-限制部;78-作为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80-作为控制单元的控制部;P-作为薄片的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体化为复合机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分别指在图1中用箭头表示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合机11具备作为记录单元的打印单元12、配置在该打印单元12上的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扫描装置13,整体呈大致长方体状。扫描装置13具备作为读取单元的扫描单元14和配置在该扫描单元14上的作为搬送装置的搬送单元15。
搬送单元15具备:能够以层叠状态放置多张作为薄片的纸张P的作为放置部的供纸盘16、位于比该供纸盘16更靠近下侧的位置上的排纸盘17。供纸盘16倾斜成朝后方下降,其上面构成了用于放置纸张P的放置面16a。在搬送单元15的后上端部中,开关自如地设置了覆盖供纸盘16的后部的翻转罩18。
而且,由用户操作设置在扫描单元14的右侧面的开始开关19时,放置在位于各纸张P的搬送路径的上游侧的供纸盘16的放置面16a上的各纸张P被逐张向位于该搬送路径的下游侧的排纸盘17搬送。
此时,放置在供纸盘16的放置面16a上的各纸张P的上侧的面上记录有图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P”的文字),纸张P在搬送过程中翻转而由扫描单元14读取图像之后,按照记录了图像的面朝下侧的方式被排出到排纸盘17上。而且,由打印单元12在未图示的未使用的纸张上印刷由扫描单元14读取的图像。
如图2所示,在供纸盘16的靠后部的位置上设置了作为检测部件的第一检测杆20,该第一检测杆20具有从左右方向看时前侧的边成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状,并且按照从下方出没自如的方式设置在放置面16a上。第一检测杆20被设置在供纸盘16内的弹簧(省略图示)施力而始终突出在放置面16a上,在放置面16a上放置纸张P时,根据该纸张P的重量(通过从该纸张P接受压力)来克服该弹簧(省略图示)的施加力而没入供纸盘16内。
另外,在供纸盘16内设置了检测该供纸盘16内是否没入了第一检测杆20的第一检测部21(参照图6)。第一检测部21(参照图6)在供纸盘16内没入了第一检测杆20时输出ON检测信号,并且在供纸盘16内没有没入第一检测杆20时输出OFF检测信号。
即,第一检测部21(参照图6)通常在放置面16a上放置了纸张P的状态下输出ON检测信号,并且在放置面16a上完全没有纸张P的状态下输出OFF检测信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检测杆20和第一检测部21(参照图6)构成了作为薄片传感器的有无纸张传感器22(参照图6)。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供纸盘16的后端部,形成了具有在放置面16a上放置了纸张P时抵接该纸张P的顶端(后端)来进行该纸张P的定位的斜面23a的阶梯部23。阶梯部23在供纸盘16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内延伸,斜面23a倾斜为朝后方上升的方式。在放置面16a上放置了纸张P时,在前后方向上进行该纸张P的顶端的定位的位置为放置位置24,阶梯部23位于该放置位置24上。
在比阶梯部2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稍偏右的部分,形成了上侧和前侧开口的凹部25。在阶梯部23的后侧,形成纸张P的搬送路径的搬送路径形成部件26与阶梯部23形成为一体。搬送路径形成部件26具有:从阶梯部23开始向后方侧鼓起的方式弯曲成U字状并朝向搬送单元15的下端部之后沿着扫描单元14的上面向前方延伸的供纸引导部27、与水平配置在扫描单元14的上端上的玻璃33的上面33a对置并且朝前方水平延伸的对置部28、从该对置部28朝向斜前上方大致笔直延伸的排纸引导部29。
即,在供纸引导部27的下端部和排纸引导部29的下端部,形成了将下端部分别朝正上方弯曲而构成的弯曲部27a、29a,由对置部28连接弯曲部27a、29a的上端。因此,由对置部28和弯曲部27a、29a形成了以对置部28为底座的下侧开口的对置凹部30。在对置凹部30内,即在对置部28的下面隔着弹簧31按照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了纸张挤压部件32。纸张挤压部件32在剖面图中呈大致U字状,其下端面32a呈水平面。而且,由于弹簧31的施加力,纸张挤压部件32的下端面32a通常被压在玻璃33的上面33a上。
在搬送单元15内的搬送路径形成部件26的供纸引导部27的后方侧,设置了沿着该供纸引导部27延伸的供纸导向件34,形成在供纸导向件34与供纸引导部27之间的间隙成为构成纸张P的搬送路径的一部分的供纸通路35。在供纸通路35的靠下游侧的中途位置上设置了夹住经过该供纸通路35的纸张P并且朝下游侧送出的一对供纸辊38,该一对供纸辊38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各自的旋转轴39为中心旋转。各旋转轴39构成为通过设置在搬送单元15内的供纸马达40(参照图6)而被旋转驱动。因此,构成为通过供纸马达40(参照图6)的驱动,使得与各旋转轴39一起旋转驱动各供纸辊38。
另一方面,在搬送单元15内的搬送路径形成部件26的排纸引导部29的下侧,设置了沿该排纸引导部29延伸的排纸导向件36,形成在排纸导向件36与排纸引导部29之间的间隙成为构成纸张P的搬送路径的一部分的排纸通路37。在排纸通路37的下游端部,设置了夹住经过该排纸通路37的纸张P并且朝排纸盘17送出的一对排纸辊41,该一对排纸辊41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各自的旋转轴42为中心旋转。各旋转轴42构成为通过设置在搬送单元15内的排纸马达43(参照图6)而被旋转驱动。因此,构成为通过排纸马达43(参照图6)的驱动,使得与各转动轴42一起转动驱动各排纸辊41。
另外,在搬送路径形成部件26的供纸引导部27的下端部,设置了从左右方向看时后侧(在这里是纸张P的上游侧)的边呈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状的第二检测杆44,其按照从上方出没自如的方式设置在纸张P的搬送路径上。第二检测杆44被设置在供纸引导部27上的弹簧(省略图示)施力,从而始终突出在纸张P的搬送路径上,在被搬送路径上搬送的纸张P的顶端压向前方侧(在这里是纸张P的下游侧)时,克服该弹簧(省略图示)的施加力而没入供纸引导部27内。
另外,在供纸引导部27内,设置了检测该供纸引导部27内是否没入了第二检测杆44的第二检测部45(参照图6)。第二检测部45(参照图6)构成为在供纸引导部27内没入了第二检测杆44时输出ON检测信号,并且在供纸引导部27内没有没入第二检测杆44时输出OFF检测信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二检测杆44和第二检测部45(参照图6)构成了纸张顶端传感器46(参照图6)。
如图2和图3所示,在阶梯部23上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了分离垫片79,由弹簧(省略图示)向上方对该分离垫片79施力。另外,在翻转罩18的内侧的面上的与阶梯部23对置的位置上,能够摆动地支承有作为能够将放置在放置面16a上的纸张P朝下游侧送出的送出部件的送出辊单元50。
如图3和图4所示,送出辊单元50具有俯视下大致呈矩形状的框体51,在该框体51内,第一送出辊52和第二送出辊53以成对的方式且以平行排列在前后方向上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即,在框体51内,在第二送出辊53的后侧配置了第一送出辊52,这些构成为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旋转。此时,第一送出辊52通常配置成抵接在分离垫片79的上面。
框体51内,在第一送出辊52和第二送出辊53的左侧,能够旋转地支承有第一齿轮54和第二齿轮55。第一齿轮54和第一送出辊52构成为能够以同一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第二齿轮55和第二送出辊53构成为能够以同一轴线为中心旋转。另外,框体51内,在第一齿轮54和第二齿轮55之间能够旋转地支承有传递齿轮56,该传递齿轮56分别与第一齿轮54和第二齿轮55双方啮合。
在第一送出辊52和第一齿轮54之间设置了第一单向离合器57a。该第一单向离合器57a在第一齿轮54正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右侧看时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时,将第一齿轮54的旋转力传递给第一送出辊52,并且在第一齿轮54逆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右侧看时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时,不会将第一齿轮54的旋转力传递给第一送出辊52。
同样,在第二送出辊53和第二齿轮55之间设置了与第一单向离合器57a结构完全相同的第二单向离合器57b。因此,通过第二单向离合器57b,在第二齿轮55正向旋转时向第二送出辊53传递第二齿轮55的旋转力,并且第二齿轮55逆向旋转时不会向第二送出辊53传递第二齿轮55的旋转力。
在翻转罩18的内侧的面上,能够旋转地支承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以第一送出辊52的轴线为中心旋转的主轴58。主轴58的右端部贯通框体51的左壁并与第一齿轮54连接,另一方面,在主轴58的左端部设置了主轴齿轮58a。主轴58构成为与第一齿轮54利用同一轴线一体旋转,并且按照其旋转不受妨碍的方式支承框体51的左壁。
另外,主轴58的主轴齿轮58a通过马达传递齿轮(省略图示)与设置在搬送单元15内的送出马达59(参照图6)的输出轴(省略图示)所具有的马达齿轮(省略图示)啮合。因此,主轴58通过送出马达59进行正转驱动而进行正向旋转,并且通过送出马达59进行反转驱动而进行逆向旋转。
在第二齿轮55的左侧连接有与该第二齿轮55以相同的轴线一体旋转的副轴60,该副轴60贯通框体51的左壁并从框体51的左侧向框体51外突出。副轴60在顶端部(左端部)一体设置有副轴齿轮61,且副轴60的旋转不会受到框体51的左壁的妨碍。另外,副轴齿轮61被设置在翻转罩18内侧面的前侧支承板62和后侧支承板63在前后方向上夹持。
前侧支承板62的与副轴齿轮61的对置面与该副轴齿轮61滑动接触。另一方面,后侧支承板63的与副轴齿轮61的对置面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齿条(省略图示),该齿条与副轴齿轮61啮合。因此,在副轴齿轮61(副轴60)进行正向旋转时,该副轴齿轮61沿着后侧支承板63的齿条(省略图示)旋转且下降,在副轴齿轮61(副轴60)进行逆向旋转时,该副轴齿轮61沿着后侧支承板63的齿条(省略图示)旋转且上升。
在框体51的右壁的外侧面上的与第一送出辊52对应的位置上,朝右向突出设置了有盖圆筒状的支承片64。支承片64按照顶端部比基端部外径更小的方式形成了阶梯,且由设置在翻转罩18的内侧面的支承部件65支承为顶端部能够旋转。而且,在框体51的右壁的外侧面的前上端部中设置了朝右方延伸的卡合臂66。
另外,送出辊单元50在第一送出辊52与第二送出辊53呈水平排列的状态(图2和图4所示的状态)时的位置为非送出位置,且处于该非送出位置时不会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送出放置面16a上的纸张P。即,送出辊单元50处于非送出位置时,第二送出辊53呈从放置面16a或放置面16a上的纸张P向上方离开的状态。另外,在搬送单元15的待机状态中,送出辊单元50通常位于非送出位置。
而且,在送出辊单元50处于非送出位置的状态下若主轴58进行正向旋转,则由于第一齿轮54进行正向旋转,因此,传递齿轮56进行逆向旋转并且第二齿轮55进行正向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分别由第一单向离合器57a和第二单向离合器57b向第一送出辊52和第二送出辊53传递第一齿轮54和第二齿轮55的旋转力,因此第一送出辊52和第二送出辊53分别进行正向旋转。
此时,通过随第二齿轮55的正向旋转而副轴60进行正向旋转,副轴齿轮61在与后侧支承板63的齿条(省略图示)啮合的状态下,沿着该齿条旋转且下降。因此,送出辊单元50以主轴58为中心按照前部侧比后部侧更低的方式摇动,变成倾斜为前部侧比后部侧更低的状态,即成为第二送出辊53与放置面16a或放置面16a上的纸张P抵接的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
因此,在该状态下送出辊单元50能够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送出放置在放置面16a上的纸张P,将此时的送出辊单元50的位置作为送出位置。另外,送出辊单元50处于送出位置时,在该送出辊单元50的第二送出辊53能够与放置面16a抵接的位置的附近配置有第一检测杆20。
另一方面,在送出辊单元50处于送出位置的状态下若主轴58进行逆向旋转,则由于第一齿轮54进行逆向旋转,因此传递齿轮56进行正向旋转并且第二齿轮55进行逆向旋转。此时,第一齿轮54和第二齿轮55的旋转力不会分别由第一单向离合器57a和第二单向离合器57b传递给第一送出辊52和第二送出辊53。而且,此时,通过随第二齿轮55的逆向旋转而副轴60逆向旋转,副轴齿轮61在与后侧支承板63的齿条(省略图示)啮合的状态下,沿着该齿条旋转并上升,送出辊单元50变位为送出位置。
因此,送出辊单元50构成为在送出位置与非送出位置之间进行变位。即,送出辊单元50能够以主轴58为中心在送出位置与非送出位置之间摇动。
如图2~图4所示,在送出辊单元50的右侧配置了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的限制部件70,由设置在翻转罩18的内侧面的支承臂71支承该限制部件70。即,限制部件70具备沿着放置位置24处的纸张P的搬送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轴72,由支承臂71将该轴72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轴72的前端与该轴72一体形成了前侧连接部73,该前侧连接部73朝着比正上方稍向左侧倾斜的上方笔直延伸,并且在该前侧连接部73的上端与该前侧连接部73一体形成了朝前方笔直延伸的圆柱状的卡合部74。而且,卡合部74抵接在处于非送出位置的送出辊单元50的卡合臂66的下面。
另一方面,在轴72的后端与该轴72一体形成了朝右方笔直延伸的后侧连接部75,并且在该后侧连接部75的右端与该后侧连接部75一体形成了朝下方笔直延伸的板状的限制部76。而且,限制部76的顶端部(下端部)插入到了凹部25内。即,送出辊单元50处于非送出位置时,限制部76的顶端部呈插入在凹部25内的状态(图2和图4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限制部76在纸张P的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处于跨越该纸张P的搬送路径的状态,因此限制部76出现在纸张P的搬送路径上并在上下方向上无间隙地遮断该搬送路径。而且,将此时的限制部件70的位置形态作为第一位置形态。
另外,在比轴7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稍靠后的位置上与该轴72一体形成了朝正上方笔直延伸的卡止部77,并且在该卡止部77的上端设置了俯视下呈U字状的挂钩部77a。在挂钩部77a上钩住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作为施力单元的螺旋弹簧78的一端,该螺旋弹簧78的另一端卡扣于设置在翻转罩18的内侧面的卡扣片(省略图示)。
而且,限制部件70在送出辊单元50从非送出位置变位为送出位置时,卡合部74被送出辊单元50的卡合臂66向下压。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前侧连接部73,轴72克服螺旋弹簧78的施加力而向从前侧观察为顺时针方向转动,随着该轴72的转动,从前侧观察时限制部76通过后侧连接部75以轴72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限制部件70成为限制部76从凹部25离开并上升的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即成为限制部76从纸张P的搬送路径上向上方退避的状态。而且,将此时的限制部件70的位置形态作为第二位置形态。
另一方面,限制部件70在送出辊单元50从送出位置变位为非送出位置时,由于从前侧看时轴72通过螺旋弹簧78的施加力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从前侧看时随着该轴72的转动,卡合部74按照追随送出辊单元50的卡合臂66的方式以轴72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限制部件70成为限制部76再次插入到凹部25内的状态,即,成为限制部76从上方出现在纸张P的搬送路径上的状态。
下面,说明复合机11的电气结构。
如图6所示,复合机11在内部具备作为控制该复合机11的运转状态的控制单元的控制部80。控制部80上电连接有开始开关19、有无纸张传感器22、纸张顶端传感器46、送出马达59、供纸马达40、排纸马达43。而且,控制部80通过分别输入用户操作开始开关19时输出的操作信号、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输出的ON检测信号或OFF检测信号、从纸张顶端传感器46输出的ON检测信号或OFF检测信号,来分别控制送出马达59、供纸马达40和排纸马达43的驱动。另外,控制部80具备未图示的存储器,该存储器中记录了用于进行纸张搬送处理的程序。
下面,说明用户在供纸盘16的放置面16a上放置纸张P时的搬送单元15的作用。
向放置面16a上放置纸张P在搬送单元15的待机状态下进行。因此,在该待机状态下,送出辊单元50处于非送出位置的状态,即,限制部件70处于第一位置形态的状态。而且,在该状态下,若用户手动沿放置面16a上将层叠状态的纸张P插入(塞入)到放置面16a与送出辊单元50之间(向后方),则各纸张P的顶端与斜面23a抵接来完成该各纸张P的定位。
另外,由用户平整地在放置面16a上朝后方插入各纸张P时,有时各纸张P内的一部分纸张P的顶端会超出斜面23a,但是由于超出该斜面23a的纸张P的顶端抵接在限制部件70的限制部76,因此不会前进到比放置位置24更靠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因此,各纸张P的顶端停留在放置位置24中。
另外,用户用非常大的力在放置面16a上朝后方插入各纸张P时,由用户插入的各纸张P会对限制部件70的限制部76朝后方作用大的压力,但是由于限制部件70能够以沿着纸张P的搬送路径延伸(在这里是前后方向)的方向延伸的轴72为中心转动,因此该压力对处于第一位置形态的限制部件70不会作用在转动方向上。即,该压力对处于第一位置形态的限制部件70作用在与转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
因此,用于克服该压力以限制各纸张P的顶端前进到比放置位置24更靠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的限制力,依赖于构成限制部件70的材料的强度,而不依赖于螺旋弹簧78的施加力。而且,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70由硬质合成树脂构成,因此其强度格外高于纸张P。因此,充分确保了上述用于克服压力来限制各纸张P的顶端前进到比放置位置24更靠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的限制力。
因此,在供纸盘16上放置纸张P时,由转动式的限制部件70可靠地限制了该纸张P的顶端前进到比放置位置24更靠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
下面,基于图7的流程图说明用户操作了开始开关19时控制部80执行的纸张搬送处理过程。
控制部80在被输入了来自开始开关19的操作信号时,判定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是否输入了ON检测信号(步骤S1)。步骤S1的判定结果为肯定判定时,控制部80基于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输入的ON检测信号正转驱动送出马达59,使送出辊单元50从非送出位置变位为送出位置(步骤S2)。在这种情况下,限制部件70从第一位置形态进行变位动作到第二位置形态,并且第二送出辊53正向旋转并与以层叠状态放置在放置面16a上的最上位的纸张P抵接,朝供纸通路35送出该纸张P。即,从第一送出辊52和第二送出辊53向纸张P作用送出力。
此时,因最上位的纸张P而下位的纸张P也连着移动时,在经过第一送出辊52与分离垫片79之间时最上位的纸张P与下位的纸张P被分离,只有最上位的纸张P被送出到供纸通路35。另一方面,在步骤S1的判定结果为否定判定时,控制部80基于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输入的OFF检测信号,向后述的步骤S7转移其处理。
然后,控制部80判定是否驱动了供纸马达40和排纸马达43(步骤S3)。步骤S3的判定结果为肯定判定时,控制部80判定是否从纸张顶端传感器46输入了ON检测信号(步骤S4)。另一方面,步骤S3的判定结果为否定判定时,控制部80驱动供纸马达40和排纸马达43(步骤S5),向步骤S4转移其处理。由此,旋转驱动供纸盘辊38和排纸辊41。
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否定判定时,控制部80反复执行步骤S4的处理,直到步骤S4的判定结果成肯定判定为止。另一方面,步骤S4的判定结果为肯定判定时,控制部80对送出马达59进行反转驱动,使送出辊单元50从送出位置变位为非送出位置(步骤S6)。此时,从第一送出辊52和第二送出辊53向纸张P作用的送出力消失,但是由于纸张P的搬送已交给供纸辊38,因此基于该供纸辊38,不会使纸张P滞留并向玻璃33的上面33a搬送纸张P。而且,该纸张P经过玻璃33的上面33a与纸张挤压部件32之间时,由扫描单元14读取图像。之后,纸张P经过排纸通路37,由排纸辊41排出到排纸盘17上。
之后,控制部80对送出马达59进行正转驱动,使送出辊单元50从非送出位置变位为送出位置之后(步骤S7),判定是否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输入了ON检测信号(步骤S8)。因此,在送出辊单元50处于送出位置的状态下执行该步骤S8。
在这里,假设在送出辊单元50处于非送出位置的状态下执行步骤S8时,在放置面16a上后续的纸张P产生褶皱或弯曲等变形时,存在第一检测杆20没有从后续的纸张P充分受压的情况。因此,存在尽管放置面16a上存在后续的纸张P但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向控制部80未输入ON检测信号而是输入了OFF检测信号的情况。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步骤S8中,在送出辊单元50处于送出位置的状态下判定是否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输入了ON检测信号。因此,放置面16a上存在后续的纸张P时,由于由第二送出辊53从上侧按压该纸张P的与第一检测杆20对应的部分的附近,所以即使放置面16a上的纸张P产生了褶皱或弯曲等变形,第一检测杆20也会从该纸张P充分受压。因此,能可靠地避免尽管放置面16a上存在后续的纸张P但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向控制部80不输入ON检测信号而是输入OFF检测信号的情况。
步骤S8的判定结果为肯定判定时,控制部80基于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输入的ON检测信号,向步骤S3转移该处理。另一方面,步骤S8的判定结果为否定判定时,控制部80基于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输入的OFF检测信号,对送出马达59进行反转驱动,使送出辊单元50从送出位置变位为非送出位置(步骤S9)。
之后,控制部80判定是否驱动了供纸马达40和排纸马达43(步骤S10)。步骤S10的判定结果为肯定判定时,控制部80停止供纸马达40和排纸马达43,然后结束纸张搬送处理过程。另一方面,步骤S10的判定结果为否定判定时,控制部80结束纸张搬送处理过程。
根据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由于限制部件70构成为能够以沿着搬送路径延伸的轴72为中心转动的结构,因此即使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朝比放置位置24更靠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用力插入纸张P,该插入力也不会对处于第一位置形态的限制部件70作用在转动方向上。因此,克服该插入力以限制纸张P的顶端前进到比放置位置24更靠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的限制力依赖于构成限制部件70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硬质合成树脂)的强度。因此,在供纸盘16上放置纸张P时,能够由转动式的限制部件70可靠限制该纸张P的顶端前进到比供纸盘16的放置位置24更靠近下游侧的情况。
(2)限制部件70在处于第一位置形态时,由于限制部76在放置于供纸盘16上的纸张P的厚度方向上无间隙地遮断该纸张P的搬送路径,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限制纸张P的顶端前进到比供纸盘16的放置位置24更靠近下游侧的情况。
(3)在供纸盘16的放置位置24上,形成有当限制部件70处于第一位置形态时插入限制部76的顶端的凹部25。因此,即使限制部件70处于第一位置形态,限制部76从前侧受到纸张P的压力而将变形,通过限制部76的顶端与凹部25的后面卡合,由此抑制限制部76的变形,即能够增强限制部76。
(4)送出辊单元50为了搬送纸张P而变位到送出位置时,通过由送出辊单元50的卡合臂66按压限制部件70的卡合部74,从而限制部件70变成第二位置形态,限制部76从纸张P的搬送路径上可靠退避。因此,通过送出辊单元50能够顺畅地将纸张P送出到比搬送路径上的放置位置24更靠近下游侧的位置。此时,由于限制部件70从第一位置形态到第二位置形态的变位动作伴随送出辊单元50从非送出位置到送出位置的变位动作而进行,因此不需要其它用于使限制部件70从第一位置形态进行变位动作到第二位置形态的执行机构。因此,不会增加部件个数。
(5)通常,放置在供纸盘16的纸张P上有褶皱或弯曲等使得该纸张变形时,存在尽管供纸盘16上存在纸张P第一检测杆20也无法从纸张P充分受压而第一检测杆20不会没入供纸盘16内的情况。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控制部80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输入了OFF检测信号,因此会误检测为供纸盘16上不存在纸张P。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0使送出辊单元50从非送出位置变位为送出位置,在送出辊单元50位于该送出位置的状态下,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向控制部80输入了OFF检测信号时,判断供纸盘16上真的不存在纸张P,并使送出辊单元50从送出位置变位为非送出位置。即,在送出辊单元50位于送出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在供纸盘16上由送出辊单元50从上侧按压纸张P,即使该纸张P变形,第一检测杆20也能成为可靠且充分地从该纸张P受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向控制部80输入了OFF检测信号时,控制部80判断供纸盘16上真的不存在纸张P并使送出辊单元50从送出位置变位为非送出位置。因此,能可靠避免尽管供纸盘16上存在纸张P也从有无纸张传感器22向控制部80输入OFF检测信号的情况,所以能够可靠地检测出放置在供纸盘16上的纸张P的有无。
(6)有无纸张传感器22的第一检测杆20,配置在当送出辊单元50变位为送出位置时在放置面16a上能够抵接的位置的附近。因此,即使放置在放置面16a上的纸张P变形,在送出辊单元50变位为送出位置时由送出辊单元50从上侧按压该纸张P,从而第一检测杆20从该纸张P准确且充分受压。因此,能够通过有无纸张传感器22准确地检测出放置在供纸盘16上的纸张P的有无。
(变形例)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的方式。
·也可以代替螺旋弹簧78,采用橡胶作为施力单元。
·也可以省略凹部25。此时,限制部件70处于第一位置形态时需要构成为限制部76的顶端抵接阶梯部23。
·也可以由金属构成限制部件70。
·也可以省略送出辊单元50的卡合臂66与螺旋弹簧78,另外设置用于使限制部件70在第一位置形态与第二位置形态之间进行变位动作的执行机构。
·也可以代替纸张P而利用塑料薄膜作为薄片。

Claims (7)

1.一种搬送装置,向搬送路径的下游侧搬送放置在放置部上的薄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放置部的所述薄片的放置位置上,具备为了限制该薄片向所述搬送路径的下游侧前进而进行变位动作的限制部件,
该限制部件具有能够从所述搬送路径的下游侧与所述薄片的顶端抵接的限制部,并构成为能够以沿所述搬送路径延伸的轴为中心转动,以便在所述限制部出现在所述搬送路径上的第一位置形态与所述限制部从所述搬送路径上退避的第二位置形态之间进行变位动作,
所述搬送装置还具备:
送出部件,其用于将放置在所述放置部上的所述薄片向所述搬送路径的下游侧送出,构成为在送出所述薄片时的送出位置与不送出所述薄片时的非送出位置之间进行变位;
薄片传感器,其检测所述放置部上是否放置了所述薄片;和
控制单元,其控制搬送装置的运转状态;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送出部件位于所述送出位置的状态下,当从所述薄片传感器输入了表示未放置薄片的检测信号时,判断为所述放置部上未放置所述薄片,使所述送出部件从所述送出位置变位为所述非送出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构成为: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形态时,所述限制部成为在所述放置部上放置的所述薄片的厚度方向上跨越所述搬送路径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放置部的所述放置位置上,形成有所述限制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形态时插入所述限制部的顶端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搬送装置具备施力单元,其在使所述限制部件成为所述第一位置形态的方向上施力;
所述送出部件在从所述非送出位置向所述送出位置进行变位时,克服所述施力单元的施加力,按照能够向成为所述第二位置形态的方向按压所述限制部件的方式与所述限制部件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搬送装置具备施力单元,其在使所述限制部件成为所述第一位置形态的方向上施力;
所述送出部件在从所述非送出位置向所述送出位置进行变位时,克服所述施力单元的施加力,按照能够向成为所述第二位置形态的方向按压所述限制部件的方式与所述限制部件卡合。
6.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搬送装置;和
读取由该搬送装置搬送的所述薄片上记录的图像的读取单元。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和
记录由该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的记录单元。
CN2009101602731A 2008-08-01 2009-07-31 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6381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9809A JP2010037020A (ja) 2008-08-01 2008-08-01 搬送装置、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99809 2008-08-01
JP2008199809 2008-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8181A CN101638181A (zh) 2010-02-03
CN101638181B true CN101638181B (zh) 2012-11-28

Family

ID=41607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02731A Active CN101638181B (zh) 2008-08-01 2009-07-31 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92289B2 (zh)
JP (1) JP2010037020A (zh)
CN (1) CN1016381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3074B2 (ja) * 2009-12-18 2012-02-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読取方法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を制御する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740911B2 (ja) * 2010-10-25 2015-07-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358593B2 (ja) * 2011-01-28 2013-12-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58422A (ja) * 2011-01-31 2012-08-23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シート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4527B2 (ja) * 2011-02-28 2014-05-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193635A1 (en) * 2012-01-30 2013-08-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eeding apparatus
KR20170009088A (ko) * 2015-07-15 2017-01-25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급지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6724309B2 (ja) * 2015-08-21 2020-07-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
JP2022074902A (ja) 2020-11-05 2022-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6633A1 (en) * 2001-07-31 2003-0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20060049572A1 (en) * 2004-09-06 2006-03-09 Fuji Xerox Co., Ltd.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CN101054135A (zh) * 2006-04-14 2007-10-17 东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供纸机构以及使用该供纸机构的馈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464692A (fr) * 1961-08-09 1968-10-31 Gevaert Photo Prod Nv Procédé pour mettre en registre correct et faire avancer simultanément à la même vitesse une feuille support d'émulsion et une feuille réceptrice et dispositif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e ce procédé
JPH03211140A (ja) * 1990-01-11 1991-09-13 Toyo Commun Equip Co Ltd 紙葉類搬送装置の紙葉引込み構造
JP2635843B2 (ja) * 1991-05-10 1997-07-30 株式会社テック 印字装置
US6738596B2 (en) 2001-11-20 2004-05-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regulating sheet conveying timings
JP2003155133A (ja) 2001-11-20 2003-05-2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67577A (ja) * 2002-03-15 2003-09-25 Canon Electronics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7651082B2 (en) * 2007-04-25 2010-01-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dia stack stop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6633A1 (en) * 2001-07-31 2003-0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US20060049572A1 (en) * 2004-09-06 2006-03-09 Fuji Xerox Co., Ltd. Sheet conveyance device
CN101054135A (zh) * 2006-04-14 2007-10-17 东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供纸机构以及使用该供纸机构的馈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92289B2 (en) 2012-10-23
US20100025927A1 (en) 2010-02-04
CN101638181A (zh) 2010-02-03
JP2010037020A (ja) 2010-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8181B (zh) 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4678072A (en) Bill validating and accumulating device
CN106629152A (zh) 介质运送装置和图像读取装置
US10815087B2 (en) Conveyor apparatus
CN106715140A (zh) 翻页装置
CN108377306A (zh) 图像读取装置
CN101960524A (zh) 读卡器及其处理方法
CN101397094B (zh) 供纸盘、供纸装置及具有该供纸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CN102137212B (zh) 光学读取装置、光学读取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存储有程序的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
CN105404905B (zh) 卡片收纳排出模块
US20230242360A1 (en) Medium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03803322A (zh) 片材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943412A (zh) 传送装置
CN202623539U (zh) 开闭装置
JP6081884B2 (ja) カードリーダ
JPH11301142A (ja) ページ捲り装置およびページ捲り方法
JP7436017B2 (ja) 判別装置
CN103863853A (zh) 存折发行机构
CN110784611B (zh) 介质供送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JP5102606B2 (ja) 錠剤シートのポケット位置検出装置
JP5770076B2 (ja) 冊子状媒体処理装置
JP4411998B2 (ja) 重送検出装置、複合処理装置及び重送検出方法
JP2008105832A (ja) 媒体処理装置
CN106044302A (zh) 显示片材的剩余量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369654B (zh) 卡送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