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5796B - 摄像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5796B
CN101635796B CN2009101609317A CN200910160931A CN101635796B CN 101635796 B CN101635796 B CN 101635796B CN 2009101609317 A CN2009101609317 A CN 2009101609317A CN 200910160931 A CN200910160931 A CN 200910160931A CN 101635796 B CN101635796 B CN 1016357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ene
information
situation
photography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09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5796A (zh
Inventor
杉本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35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57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57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57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14Picture signal circuitry for video frequency region
    • H04N5/147Scene change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摄像装置及其方法,在相机中识别场景的情况下,根据需要输出稳定的结果。如识别结果不稳定,则输出结果导致用户的混乱。因此,通过混合进行判断其为哪种场景的处理(S7~S16)和监视从识别出的场景是否有变动的处理(S7~S16),能进行准确且稳定的场景识别。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摄影场景判断功能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根据通过CCD获得的数字图像信号、EV值判断实际的摄影场景相对于设定的摄影模式是否适合。在摄影模式适合的情况下,数码相机以该摄影模式进行摄影处理,并且将该摄影模式信息记录到图像数据的头部,在摄影模式不适合的情况下,由操作人员确认是否以该设定的摄影模式进行摄影,然后进入摄影处理,并且由操作人员确认是否将该摄影模式信息记录到图像数据的头部,或记录标准摄影模式信息。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根据脸部识别单元和状态检测单元的输出信息来设定相机的摄影模式的摄影模式自动设定相机。专利文献2公开的相机,根据被摄体的动作、摄像倍率或被摄体距离的输出信息而自动设定相机摄影模式。摄影模式的设定是指Tv值、Av值、程序、线图、曝光(调光校正)、闪光灯发光、变焦AF模式、送给模式、测光模式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445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44891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摄影模式检查处理”(图2的S13)总是起动,而不是根据需要才起动,因而效率低。并且,专利文献2的“摄影模式自动设定”(图4的S112)也是释放按钮半按后的仅一次的动作,不能与随时可能变化的摄影场景对应而稳定地设定适合的摄影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用相机识别场景的情况下根据需要输出稳定的结果。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信息取得单元,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基准信息储存单元,存储根据所述摄影信息而设定的基准信息;场景变动判断单元,根据储存在所述基准信息储存单元中的所述基准信息和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判断所述摄影场景是否变动;场景识别单元,与由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为摄影场景变动的情况相对应,根据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来识别摄影场景;和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场景识别单元的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和信息记录控制中至少一个。
优选,所述场景识别单元,根据与所述场景识别结果对应的摄影信息,更新所述基准信息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所述基准信息。
优选,所述信息取得单元,作为所述摄影信息取得表示在所述摄影场景中是否有人物脸部的脸部检测结果信息、与被摄体距离相关的被摄体距离信息以及与被摄体亮度相关的测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
优选,所述信息取得单元,作为所述摄影信息取得表示在摄影场景中是否有人物脸部的脸部检测结果信息、与被摄体距离相关的被摄体距离信息以及与被摄体亮度相关的测光信息中的2个以上的信息,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根据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和储存在所述基准信息储存单元中的与所述摄影信息对应的所述基准信息,判断所述摄影场景是否变动。
优选,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包括加权设定单元,该加权设定单元分别对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2个以上的信息和储存在所述基准信息储存单元中的与所述2个以上的信息对应的所述基准信息,进行按信息而区别的加权。
优选包括:单独场景变动判断单元,根据储存在所述基准信息储存单元中的所述基准信息和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逐次判断摄影场景的变动的有无;场景变动履历存储单元,将所述单独场景变动判断单元的单独场景变动判断的结果的履历作为场景变动履历进行存储;和全体场景变动判断单元,根据所述场景变动履历来判断所述摄影场景是否变动。
优选,所述场景识别单元包括:单独场景识别单元,与通过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所述摄影场景变动的情况相对应,根据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摄影信息,进行规定期间或规定次数的场景识别;场景识别履历存储单元,将所述单独场景识别单元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作为场景识别履历进行存储;和全体场景识别单元,根据所述场景识别履历来进行所述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
优选,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从所述场景识别履历中检测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并将所述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识别为由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出摄影场景变动后的摄影场景。
优选,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在检测出多个所述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的情况下,将最新的摄影场景识别为由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出摄影场景变动后的摄影场景。
优选,还包括:选择单元,选择将所述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在场景变动时进行、还是按照规定周期进行;和周期设定单元,设定进行所述场景识别的规定的周期,当由所述选择单元选择将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按照规定周期进行时,所述场景识别单元根据在由所述周期设定单元设定的每个规定周期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进行所述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而代替根据由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摄影场景变动时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进行所述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
优选,由所述周期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规定周期为预先设定的周期或能由用户任意设定的周期。
本发明的摄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从所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识别摄影场景;存储根据与所述摄影场景的识别结果对应的所述摄影信息设定的基准信息;根据所储存的所述基准信息和所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判断所述摄影场景是否变动;与判断为所述摄影场景变动的情况相对应,根据所述摄影信息识别所述摄影场景;和根据所述摄影场景的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混合进行判断其为哪种场景的处理和监视从识别出的场景是否有变动的处理。并且,通过在场景变动时才开始判断其为哪种场景,能进行准确且稳定的场景识别。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数码相机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场景识别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帧变动检查的流程图。
图4是测光值变动检查的流程图。
图5是聚焦位置变动检查的流程图。
图6是有无脸部变动检查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场景识别的详情的流程图。
图8是概念性地表示场景识别结果SR的图。
图9是场景判断子程序(人物判断)的流程图。
图10是场景判断子程序(风景判断)的流程图。
图11是场景判断子程序(夜景判断)的流程图。
图12是场景判断子程序(夜景判断)的流程图的另一例。
图13是场景判断子程序(近摄判断)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场景判断结果显示的一例的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帧变动检查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与第一~第三次帧变动检查结果对应的加权E_AUTOSP_FRAME_CHECK 1~3和与由第一~第三次帧变动检查引起的变化的有无对应的change_measure的值之间关系的图表。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场景识别主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帧变动履历的一例的图。
图1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场景识别主处理(场景变动识别、周期性识别并存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数码相机1结构的概略框图。数码相机1将通过摄影取得的图像数据转换成Exif格式的图像文件后,记录到可相对于主体装拆的外部记录存储器等记录部70中。
作为该数码相机的操作系统具有:包括动作模式开关、菜单/OK按钮、变焦/上下箭头杆、左右箭头按钮、Back(返回)按钮、显示切换按钮、释放按钮、电源开关等的操作部11;和对操作部11的操作内容进行解释并控制各部分的控制电路74。控制电路74包括:进行信息处理的CPU 75;记录有规定信息处理的程序、用于固件及程序中的各种判断的阈值及其他常量等的ROM 68;储存信息处理所需的变量或数据等的RAM 69。
透镜20具有聚焦透镜和变焦透镜。透镜20可通过透镜驱动部5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透镜驱动部51根据从CPU 75输出的聚焦驱动量数据或操作部11中包括的变焦/上下箭头杆的操作量数据,控制聚焦透镜或变焦透镜的移动。
并且,光圈54被由马达和马达驱动器构成的光圈驱动部55驱动。该光圈驱动部55根据从AE/AWB处理部63输出的光圈值数据进行光圈直径的调整。
在包括透镜20、光圈54的摄像光学系统的后方,配置有CCD、CMOS等摄像元件58。摄像元件58具有将多个受光元件以二维方式排列的光电面。通过了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光在该光电面上成像,并进行光电转换。在光电面的前方配置有:用于将光在各像素上聚光的微透镜阵列;和将R、G、B各颜色的滤光器规则性排列而成的彩色滤光器阵列。摄像元件58与从摄像元件控制部59供给的垂直传递时钟及水平传递时钟同步地,输出对应每个像素积累的电荷而作为每一行串行的模拟摄影信号。各像素中积累电荷的时间、即曝光时间由从摄像元件控制部59赋予的电子快门驱动信号来决定。并且,摄像元件58通过摄像元件控制部59调整增益,以得到预定大小的模拟摄像信号。
从摄像元件58取得的模拟摄影信号输入到模拟信号处理部60中。模拟信号处理部60包括用于除去模拟信号的噪声的相关双取样电路(CDS)、和用于调节模拟信号的增益的自动增益控制器(AGC)。
A/D转换部61将由模拟信号处理部60处理后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该图像数据为对应每个像素具有R、G、B的浓度值的CCD-RAW数据。
控制电路74,生成时序信号,并将该时序信号输入到摄像元件控制部59,取得操作部11所包含的释放按钮的操作、摄像元件58的电荷的取得以及模拟信号处理部60的处理的同步。
闪光控制部73,使由闪光灯放电管及其他电路构成的闪光器24在摄影时(释放按钮全按时)发光。具体而言,在闪光发光模式为闪光打开的情况下,打开闪光器24,使闪光器24在摄影时发光。另一方面,在闪光发光模式为闪光关闭的情况下,在摄影时禁止闪光器24的发光。
控制电路74,通过检测由摄像元件58生成的图像信号的辉度来进行测光。控制电路74在获得被摄场辉度较低的测光结果时,指示辅助光控制部25而从由LED等构成的辅助光发光部26照射辅助光。
从A/D转换部61输出的R、G、B的各图像数据(CCD-RAW数据),由数据信号处理部65实施白平衡(WB)调整、γ校正以及YC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写入到存储器66中。
数字信号处理部65上设有测光部46。测光部46从A/D转换部61接收一个画面量的Y信号,并将摄像元件58的摄像面内的所希望区域,例如中央附近区域、脸部检测区域或摄像面整体纵横均匀地分割规定数量、例如分割8份,对于由此分割出的64个块的各块积算出Y信号。各个块的辉度积算值作为测光结果发送给CPU 75。在进行AE控制时,CPU 75根据规定的算法对辉度积算值进行公知的运算处理,决定适当曝光值(光圈值、快门速度)。
存储器66是对图像数据进行后述的各种数字图像处理(信号处理)时使用的工作存储器,例如使用与一定周期的总线时钟信号同步地进行数据传递的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显示部71,在设定摄影模式以后到作出正式摄影指示为止的期间将依次储存在存储器66中的图像数据作为取景图像显示在液晶监视器上,或在重放模式时将保存在记录部70中的图像数据显示在液晶监视器上。其中,取景图像在选择了摄影模式的期间以规定的时间间隔由摄像元件58进行拍摄。另外,取景图像是指基于以下图像信号显示在显示部71上的图像:在摄影模式被选择的期间,以使用户可以实时地确认摄影视角及状况等的方式,而以规定的时间间隔由摄像元件58拍摄的表示被摄体的图像信号。
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根据直到释放按钮半按为止逐次供给的取景图像决定摄影条件。即,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根据取景图像检测焦点位置,输出聚焦驱动量数据。作为焦点位置的检测方式,例如可考虑利用在焦点对齐的状态下图像的对比度变高的特征检测对焦位置的无源方式。即,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通过从取景图像提取高频成分,在图像整体或图像的特定一部分区域(中央部、脸部检测区域等)内对其进行积算,而得到AF(对焦)评价值。在透镜驱动范围内搜索所得到的AF评价值的极大点,将得到该极大点的透镜位置判断为对焦位置。
AF处理部62及AE/AWB处理部63,根据预览图像决定摄影条件。预览图像是指,检测到通过操作部11的释放按钮被半按而生成的半按信号的CPU 75使摄像元件58执行预览摄影,结果由储存在存储器66中的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
AF处理部62根据预览图像检测焦点位置,并输出聚焦驱动量数据(AF处理)。作为焦点位置的检测方式,例如可考虑利用在焦点对齐的状态下图像的对比度变高的特征检测对焦位置的无源方式。即,AF处理部62,通过从取景图像提取高频成分,在图像整体或图像的特定一部分区域内对其进行积算,而得到AF(对焦)评价值。在透镜驱动范围内搜索所得到的AF评价值的极大点,将得到该极大点的透镜位置判断为对焦位置。
AE/AWB处理部63根据预览图像测定被摄体辉度,根据所测定的被摄体辉度决定光圈值、快门速度,将光圈值数据及快门速度数据决定为曝光设定值(AE处理)。AE/AWB处理部63,根据在对应于释放按钮全按而实施的正式曝光中得到的图像数据,决定该图像数据的白平衡的校正量(AWB处理)。
关于曝光以及白平衡,在摄影模式被设定为手动模式的情况下,数码相机1的用户能通过手动方式进行设定。并且,在曝光及白平衡被自动设定的情况下,用户也能通过从菜单/OK按钮等操作部11进行指示,对曝光及白平衡进行手动调整。
摄影条件与后述的场景识别结果SR对应。例如在场景识别结果SR为夜景时,设ISO感光度为80、快门速度为1/1.6秒等。或者,在场景识别结果SR为近摄时,增大光圈直径,并禁止闪光器24的发光。对焦位置的检索以近的位置(Near侧)为开始点朝向远的位置(INF侧)进行即可。或者,在场景识别结果SR为风景时,作为测光模式而进行“平均测光”,使测光部46进行分割测光。或者,在场景识别结果SR为人物时,AF处理部62使AF评价值的计算区域为由脸部检测处理部80检测出的脸部区域。在场景识别结果SR为AUTO时,自动设定快门速度、光圈值等摄影条件。
数字信号处理部65,对正式图像的图像数据进行如下处理:伽马校正、锐度校正、对比度校正等画质校正处理;将CCD-RAW数据转换成YC数据的YC转换处理,所述YC数据由作为辉度信号的Y数据、作为蓝色色差信号的Cb数据及作为红色色差信号的Cr数据构成。该正式图像是指基于以下图像数据的图像:在通过全按释放按钮执行的正式摄影中从摄像元件58获取并经由模拟信号处理部60、A/D转换部61、数字信号处理部65而储存在存储器66中的图像数据。正式图像的像素数的上限由摄像元件58的像素数决定,例如通过精细(fine)、普通等的设定可变更记录像素数。另一方面,取景图像和预览图像的像素数以比正式图像少的像素数,例如以正式图像的1/16左右的像素数获取。
并且,数字信号处理部65,在闪光器24的发光量比通常摄影时少的情况下,求出正式图像中脸部区域的辉度,在辉度比规定的阈值Th1小的情况下进行将脸部区域的辉度调整为阈值Th1的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部65,对进行了校正、转换处理的正式图像的图像数据,例如以JPEG等压缩格式进行压缩处理,而生成图像文件。在该图像文件中,根据Exif格式等附加储存了摄影时间等附带信息的标签。并且,数字信号处理部65,在重放模式的情况下,从记录部70读取被压缩的图像文件并进行扩展处理。扩展后的图像数据通过显示部71输出到外部的液晶监视器上。
ROM68储存在数码相机1中设定的各种常量以及CPU75执行的程序等。RAM69暂时储存CPU 75执行程序所需的数据。
CPU75根据来自操作部11、AF处理部62等各种处理部的信号控制数码相机1的本体各部分。
脸部检测处理部80从取景图像、释放按钮半按时显示的图像(预览图像)、或正式图像检测人物的脸部。具体而言,将脸部中包含的具有脸部特征的区域(例如具有肤色、具有眼睛、具有脸部形状等)检测出为脸部区域,但不限于此。
图2是场景识别主处理的流程图。场景识别是指,对摄影时的被摄体为规定的被摄体状况(摄影场景或简称场景)进行识别。换言之,对用户要拍摄的帧图像的场景为怎样的场景进行识别。作为识别的摄影场景的例子,包括人物、风景、夜景、近摄(后述)。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该处理在从操作部11设定摄影模式且此时从操作部11设定了“自动场景识别ON”的情况下开始。在从操作部11设定了“自动场景识别OFF”的情况下不开始。
在S1中,判断是否第一次执行该处理。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3。
在S2中,将RAM69的帧变动基准信息初始化。帧变动基准信息是指帧变动检查处理时参照的信息。帧变动基准信息在进行初次帧变动检查时,基于作为与摄影场景相关的信息的摄影信息(与帧图像相关的信息,后述)作成,并基于S13的全体场景识别结果(后述)进行更新。在帧变动基准信息中包含有分割测光值、聚焦透镜的位置、对焦AF区域的类型(成为对焦状态的AF区域是否为由脸部检测处理部80检测的脸部区域、或是否为默认的画面中央附近区域)、对焦AF滤光器(例如日本专利公报2006-145964的低通滤光器、高通滤光器)、由脸部检测处理部80检测脸部的有无。并且,将RAM69的status(状态)设定为搜索状态,将检查计数器设定为0,将场景识别履历保持标志设定为OFF(关闭)。
在S3中,判断是否为RAM69的status=确定状态。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7。
在S4中,进行帧变动检查。在后文中描述该处理。
在S5中,帧变动检查的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帧变动。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6,在“否”的情况下返回S1。
在S6中,判断为存在帧变动,将RAM69的status设定为搜索状态。
在S7中,判断RAM69的场景识别履历保持标志是否被设定为ON(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8。
在S8中,将RAM69的场景识别计数器设定为0。并且,将RAM69的场景识别履历清零。
在S9中,进行识别部的单独场景识别动作。在后文中描述该处理。该处理的结果,在RAM69中储存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包含风景、AUTO、人物、夜景、近摄等。在后文中描述所述各单独场景识别处理的详情。
在S10中,将RAM69的场景识别计数器增加1。
在S11中,对RAM69的场景识别计数器和ROM68的规定的场景识别结果数的阈值(E_AUTOSR_SR_HISTORY_BEFORE_S1)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为场景识别计数器≥场景识别结果数的阈值。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7。
在S12中,检查RAM69的场景识别履历。场景识别履历由通过直到status成为确定状态为止重复的S9分别储存的多个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构成。
在S13中,进行全体场景识别。即,将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更新为由在S9中于不同的时间储存的多个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构成的场景识别履历中具有最大出现频度的场景。进而,将RAM69的帧变动基准信息更新为在与具有该最大出现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相同的时刻取得的帧变动基准信息。
在S14中,判断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全体场景识别结果)是否不同于“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
在S15中,将RAM69的status设定为搜索状态,返回S1。
在S16中,将RAM69的status设定为确定状态,返回S1。
图3是表示帧变动检查(S4)的详细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21中,将作为RAM69的参数的change设定为OFF,将change_measure设定为0。
在S22中,根据摄影信息制作帧变动基准信息。摄影信息包括脸部检测的结果、聚焦透镜位置、变焦透镜位置、对焦状态及测光值等。帧变动基准信息中包含的数据项目可以与摄影信息中包含的数据项目相同。进而,根据制作的帧变低基准信息进行第一次帧变动检查。另外,帧变动检查是指,检测当前的帧的状态与上一次进行场景识别时的帧图像(帧)的状态相比是否变动的处理。在这里,帧变动检查为测光值变动检查、聚焦位置变动检查、有无脸部变动检查中任一个,也可以包含其他种类。在后文描述该处理。第一次帧变动检查的结果,被储存为作为RAM69的参数的E_AUTOSP_FRAME_CHECK1。
在S23中,判断S22的第一次帧变动检查的结果,是否存在帧变动。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2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26。
在S24中,将RAM69的change_measure增加1。
在S25中,对RAM69的change_measure和ROM68的规定阈值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为change_measure≥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26,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35。
在S26中,进行第二次帧变动检查。在这里,帧变动检查为测光值变动检查、聚焦位置变动检查、有无脸部变动检查中与第一次不同的任一个。第二次帧变动检查的结果,被储存为作为RAM69的参数的E_AUTOSP_FRAME_CHECK2。
在S27中,判断S26的第二次帧变动检查的结果,是否存在帧变动。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28,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30。
在S28中,将RAM69的change_measure增加1。
在S29中,对RAM69的change_measure和储存在ROM68中的阈值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为change_measure≥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3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35。
在S30中,进行第三次帧变动检查。在这里,帧变动检查为测光值变动检查、聚焦位置变动检查、有无脸部变动检查中与第一次及第二次不同的检查。第三次帧变动检查的结果,被储存为作为RAM69的参数的E_AUTOSP_FRAME_CHECK3。
在S31中,判断S30的第三次帧变动检查的结果,是否存在帧变动。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3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34。
在S32中,将RAM69的change_measure增加1。
在S33中,对RAM69的change_measure和储存在ROM68中的阈值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为change_measure≥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34,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35。
在S34中,判断为不存在帧变动。可以将表示该判断的标志储存到RAM69中。然后,返回场景识别主处理的S5。
在S35中,判断为存在帧变动。设定为作为“存在帧变动”的标志的change=ON,并将其储存到RAM69中。然后,返回场景识别主处理的S5。
图4是测光值变动检查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41中,将RAM69的参数change_ev设定为OFF。并且,将RAM69的参数ev(i)设为关于本次帧图像从测光部46得到的测光值。i是与以规定的单位分割图像后得到的N个各块对应的下标。在这里为i=0~N-1。
并且,将RAM69的参数ev_base(i)设为帧变动基准信息的分割测光值,将其值确保在RAM69中。其中,ev_base(i)在主处理的S2中初始化,在S13中被更新。并且,从ROM68读取与各块对应的加权w(i)。
在S42中,通过下式将delta_ev设定在RAM69中。关于i=0~N-1进行总和。delta_ev也可以是全部画面的亮度之差。
delta_ev=∑W(i)*|ev(i)-ev_base(i)|/∑W(i)
将各个区域的差的绝对值进行总和的原因如下。防止产生以下情况:不取绝对值时,虽然实际上在各个区域发生较大变化,但通过进行总和而抵消了各个区域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体上没有变化。
在S43中,对RAM69的delta_ev和储存在ROM68中的阈值E_AUTOSP_FRAME_DELTA_EV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为delta_ev≥E_AUTOSP_FRAME_DELTA_EV。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4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45。
在S44中,判断存在测光值的变动。并且,将表示存在测光值的变动的标志change_ev设定为ON,并储存在RAM69中。
在S45中,判断不存在测光值的变动。可以将表示不存在测光值的变动的标志储存在RAM69中。
图5是聚焦位置变动检查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51中,将RAM69的参数change_focal_point设定为OFF,设focal_point为在取得本次的帧图像时透镜驱动部51所设定的聚焦透镜的位置(驱动脉冲数),将focal_point_base设为帧变动基准信息的聚焦透镜的位置(在S2中初始化或在S13中被更新的位置),并将其储存区域确保在RAM69中。
在S52中,通过下式将delta_focal_point设定在RAM69中。
delta_focal_point=|focal_point-focal_point_base|
在S53中,对RAM69的delta_focal_point和储存在ROM68中的规定的聚焦位置变动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为delta_focal_point>聚焦位置变动阈值。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5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55。
在S54中,判断存在聚焦位置的变动。并且,将表示存在聚焦位置的变动的标志change_focal_point设定为ON,并储存在RAM69中。
在S55中,判断不存在聚焦位置的变动。可以将表示不存在聚焦位置的变动的标志储存在RAM69中。
图6是有无脸部变动检查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61中,将RAM69的参数change_face_result设定为OFF。
在S62中,判断取得本次的帧图像时由脸部检测处理部80输出的脸部检测的有无是否与帧变动基准信息的脸部检测的有无(在S2中初始化或在S13中被更新)一致。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6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63。
在S63中,判断存在脸部检测的有无的变动。并且,将表示存在脸部检测有无的变动的标志change_face_result设定为ON,并储存在RAM69中。
在S64中,判断不存在脸部检测有无的变动。可以将表示不存在脸部检测的有无的变动的标志储存在RAM69中。
图7是表示识别部的单独场景识别动作(S9)的详情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71中,判断储存在RAM69中的、实施场景依存搜索的标志(E_AUTOSR_SEARCH_TYPE)是否为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8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72。其中,E_AUTOSR_SEARCH_TYPE的值可从操作部11任意设定。
在S72中,在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中设定AUTO。
在S73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的E_AUTOSR_MODULE1。E_AUTOSR_MODULE1为0~4中的任意整数。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识别)子程序。module(0)不进行任何动作。module(1)进行后述的人物判断。module(2)进行后述的风景判断。module(3)进行后述的夜景判断。module(4)进行后述的近摄判断。
在S74中,实施S73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75,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75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2。E_AUTOSR_MODULE2为0~4中的任意整数,并且其不同于E_AUTOSR_MODULE1。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76中,实施S75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77,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77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3。E_AUTOSR_MODULE3为0~4中的任意整数,并且其与E_AUTOSR_MODULE1及E_AUTOSR_MODULE2不同。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78中,实施S77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79,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79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着的E_AUTOSR_MODULE4。E_AUTOSR_MODULE4为0~4中的任意整数,并且其不同于E_AUTOSR_MODULE1、E_AUTOSR_MODULE2及E_AUTOSR_MODULE3。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E_AUTOSR_MODULE1、E_AUTOSR_MODULE2、E_AUTOSR_MODULE3、E_AUTOSR_MODULE4的值可任意设定,对想要优先进行场景判断的种类附加小编号即可。例如,在想要以人物判断>风景判断>夜景判断>近摄判断的顺序进行场景判断的情况下,设为E_AUTOSR_MODULE1=1、E_AUTOSR_MODULE2=2、E_AUTOSR_MODULE3=3、E_AUTOSR_MODULE4=4。这些值可从操作部11任意设定。
在S80中,判断当前的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7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81。
在S81中,在RAM69的参数SR_old中,设定当前的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即,在当前的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为AUTO时设SR_old=0,在当前的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为人物时设SR_old=1,在当前的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为风景时设SR_old=2,在当前的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为夜景时设SR_old=3,在当前的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为近摄时设SR_old=4。
在S82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SR_old。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83中,实施S82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当前的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84,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84中,判断是否为SR_old=E_AUTOSR_MODULE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8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85。
在S85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的E_AUTOSR_MODULE1。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86中,实施S85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87,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87中,判断是否为SR_old=E_AUTOSR_MODULE2。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9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88。
在S88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的E_AUTOSR_MODULE2。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89中,实施S88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90,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90中,判断是否为SR_old=E_AUTOSR_MODULE3。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9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91。
在S91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的E_AUTOSR_MODULE3。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
在S92中,实施S91中的module(i)的结果,判断RAM69的场景识别结果SR是否为AUTO。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93,在“否”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
在S93中,判断是否为SR_old=E_AUTOSR_MODULE4。在“是”的情况下返回主处理的S1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94。
在S94中,在RAM69的参数i中,代入在ROM68中预先储存的E_AUTOSR_MODULE4。并且,实施相当于module(i)的场景判断子程序。然后,返回主处理的S10。
图8概念性地表示由以上处理(S9和S13)确定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及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
如图8所示,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从旧到新连续储存5个。在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中附加下标j=0~4,编号越小就越是新的识别结果。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累计个数=5为一例,只要是3以上的整数可以是任意数。
在S73、S75、S77、S79或S85、S88、S91、S94中,每执行module(i)的单独场景识别,就取得新的场景识别结果SR。其结果,使至此为止累计的过去的场景识别结果SR的下标增加1,成为旧一代的履历。在新的场景识别结果SR中附加0的下标,成为当前的场景识别结果。
在图8中,原来为SR(0)=3、SR(1)=3、SR(2)=3、SR(3)=0、SR(4)=1,但因追加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0)=2,而成为SR(1)=3、SR(2)=3、SR(3)=3、SR(4)=0。在追加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0)之前最旧的一代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4)=1,可随着追加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从RAM69删除,也可以保存。
在S13中,追加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时,特别指定SR(0)、SR(1)、SR(2)、SR(3)、SR(4)中出现频度最高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将其重新作为场景识别结果SR(全体场景识别结果)。在图8中由于3的出现频度最大,因而成为SR=3。因此,CPU75使全体场景识别结果为SR=3,将摄影模式设定为夜景模式。从而可以按照夜景模式的摄影条件及图像处理的条件来执行图像的摄影、记录。进而,根据出现频度最大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中获得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时刻下所使用的摄影信息,更新帧变动基准信息。在图8中,出现频度最大(3)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为SR(1)、SR(2)、SR(3)。其中最新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为SR(3),因此根据在获得SR(3)的时刻使用的摄影信息来更新帧变动基准信息。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有多个的情况下,将包含最新一代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一个作为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例如在SR(0)=2、SR(1)=3、SR(2)=3、SR(3)=2、SR(4)=0的情况下,成为SR(0)=SR(3)==2、SR(1)=SR(2)=3,2和3的出现频度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将包含最新一代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0)的2作为全体场景识别结果SR。进而,根据在获得单独场景识别结果SR(0)的时刻使用的摄影信息来更新帧变动基准信息。
图9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人物判断、module(1))详情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101中,判断脸部检测处理部80是否进行了脸部检测。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0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05。
在S102中,判断RAM69的脸部限制标志是否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0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04。
在S103中,关于在AF评价值的计算区域中设定的脸部区域,判断脸部的大小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且脸部的倾斜度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且脸部的朝向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且脸部的确认度的得分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且脸部的位置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05,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04。
在S104中,设定为场景识别结果SR=人物。并且,进入module(1)之后的下一个处理,即进入S73、S75、S77、S79中的任一个的下一个处理或S85、S88、S91、S94中的任一个的下一个处理.
在S105中,设定为场景识别结果SR=AUTO。
图10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风景判断、module(2))详情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111中,判断释放按钮的半按(S1)是否被锁定。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12。
在S112中,判断是否通过设定菜单或操作部11预先设定了连续AF(下面标记为“CAF”)的执行。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1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13中,判断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计算出的AF评价值是否比在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1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19。其中,也可以省略本步骤S113。在这种情况下,在S112中“是”的情况下进入S114,并且,在S113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省略紧接着的各处理(S119、S120、S121、S122、S123)。
在S114中,判断是否为ROM68中储存的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1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16。
在S115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与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相比位于无限远(INF)侧,即判断对焦被摄体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16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1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18。
在S117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与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相比位于无限远(INF)侧,即判断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18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位于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由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与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相比位于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19中,判断是否为ROM68中储存的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1。
在S120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与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相比位于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1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3。
在S122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与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相比位于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3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位于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由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与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相比位于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4中,通过AF处理部62的AF处理决定对焦位置,且判断与该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与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相比位于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5中,判断控制电路74测光的被摄场辉度是否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低。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
在S126中,判断作为ROM68的设定参数或从操作部11,是否将风景变焦信息标志预先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8。
在S127中,判断变焦透镜位置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否相比规定位置在广角(WIDE)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28,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29。其中,变焦位置不在规定范围内是指,例如变焦透镜位置在望远端或其附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将全景收集到视角内,不适合风景摄影,因而判断摄影场景为AUTO。
在S128中,设定为SR=风景。并且,进入module(2)之后的下一个处理。
在S129中,设定为SR=AUTO。并且,进入module(2)之后的下一个处理。
图11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夜景判断、module(3))详情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131中,判断控制电路74测光的被摄场辉度是否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低。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32中,判断释放按钮的半按(S1)是否被锁定。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33。
在S133中,判断RAM69中储存的半按(S1)之前的夜景判断标志是否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34中,判断是否通过来自操作部11的输入或ROM68中储存的参数设定了在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与否。在设定为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情况下进入S135,在没有设定为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情况下进入S149。
在S135中,判断是否通过设定菜单或操作部11预先设定了CAF的执行。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36中,判断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计算出的AF评价值是否比在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42。其中,也可以省略本步骤S136。在这种情况下,在S135中“是”的情况下进入S137,并且,在S136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紧接着的各处理。
在S137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38,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39。
在S138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与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相比在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39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41。
在S140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1中,CAF的结果,检测到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位于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由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2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44。
在S143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4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46。
在S145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6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位于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由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7中,判断是否通过来自操作部11的输入或ROM68中储存的参数设定了在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与否。在设定为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情况下进入S148,在没有设定为夜景判断中使用距离信息的情况下进入S149。
在S148中,通过AF处理部62的AF处理决定对焦位置,且判断与该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无限远(INF)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远。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49,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
在S149中,判断作为ROM68的设定参数或从操作部11,是否将夜景变焦信息标志预先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5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1。
在S150中,判断变焦透镜位置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否相比规定位置在广角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51,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52。其中,变焦位置不在规定范围内是指,例如变焦透镜位置在望远端或其附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将入射光量缺乏的背景远景收集到视角,不适合夜景摄影,因而判断为AUTO。
在S151中,设定为SR=夜景。并且,进入module(3)之后的下一个处理。
在S152中,设定为SR=AUTO。并且,进入module(3)之后的下一个处理。
图12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夜景判断、module(3))的另一例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夜景判断采用图11或图12的任一个即可。可以选择性地执行任一方。
在S161中,判断控制电路74测光的被摄场辉度是否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低。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8。其中,该阈值可以与判断是否向辅助光控制部25指示发光的阈值相同,也可以与其不同。
在S162中,判断释放按钮的半按(S1)是否被锁定。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8。
在S163中,判断是否向辅助光控制部25指示辅助光26的发光。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8。
在S164中,判断辅助光控制部25使辅助光发光部26发光之前和之后分别由控制电路74测光的被摄场辉度之差是否超过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8,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5。另外,该差不超过该阈值,如微小时,几乎不会因辅助光照射引起被摄体辉度的增加,可以说被摄体不近。
在S165中,判断作为ROM68的设定参数或从操作部11,是否将夜景变焦信息标志预先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7。
在S166中,判断变焦透镜位置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否相比规定位置在广角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6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68。其中,变焦位置不在规定范围内是指,例如变焦透镜位置在望远端或其附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将背景远景收集到视角,不适合夜景摄影。
在S167中,设定为SR=夜景。并且,进入module(3)之后的下一个处理。
在S168中,设定为SR=AUTO。并且,进入module(3)之后的下一个处理。
图13是表示场景判断子程序(近摄判断、module(4))详情的流程图。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在S171中,判断释放按钮的半按(S1)是否被锁定。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72。
在S172中,判断是否通过设定菜单或操作部11预先设定了CAF的执行。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7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73中,判断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计算出的AF评价值是否比在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阈值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7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79。其中,也可以省略本步骤S173。在这种情况下,在S172中“是”的情况下进入S174,并且,在S173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紧接着的各处理。
在S174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7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76。
在S175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76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HIGH=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7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78。
在S177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78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位于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由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79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0,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1。
在S180中,判断CAF的结果确定的对焦位置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81中,判断是否为E_AUTOSR_CHECK_CAFSTATUS_LOW=1。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2,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3。
在S182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83中,CAF的结果,检测AF评价值的极大点或AF评价值位于该极大点的附近(例如由本申请人申请的日本特开2003-348426号公报段落0041的“微动调整”阶段的情况),且判断与由该极大点确定的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84中,通过AF处理部62的AF处理决定对焦位置,且判断与该对焦位置对应的焦点距离是否相比ROM68中储存的规定的焦点距离阈值在非常近(NEAR)侧,即是否比规定距离近。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
在S185中,判断作为ROM68的设定参数或从操作部11,是否将近摄变焦信息标志预先设定为打开。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6,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7。
在S186中,判断变焦透镜位置是否在ROM68中储存的规定范围内,例如是否相比规定位置在广角侧。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18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188。其中,变焦位置不在规定范围内例如是指变焦透镜位置在广角端或其附近的情况以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进行接近被摄体的对焦,不适合近摄。
在S187中,设定为SR=近摄。并且,进入module(4)之后的下一个处理。
在S188中,设定为SR=AUTO。并且,进入module(4)之后的下一个处理。
图9至图13的场景判断的结果,由CPU75控制而将其显示在显示部11上。
例如,如图14所示,将作为场景判断结果的“风景”、“AUTO”、“人物”、“夜景”、“近摄”等文字与取景图像或释放按钮全按后的记录用图像重叠,而显示在显示部11上。由未图示的OSD电路生成表示场景判断结果的文字列、图标、记号及其它信息。在数码相机1具有声音处理电路、扬声器时,还可由CPU75进行控制而输出与场景判断结果对应的报告音。如被设定为“自动场景识别OFF”,则不显示场景判断结果。
通过以上处理,能识别用户要拍摄或已拍摄的场景为哪种场景。如图14所示,识别后的结果通过文字、图标显示而以容易使用户了解的方式通知。能识别的场景为人物(图9)、风景(图10)、夜景(图11、图12)、近摄(图13)。在场景识别结果不是这些场景的情况下成为AUTO。
在图2的主处理中,在场景变动时进行场景识别。监视上一个场景识别结果确定时的帧的状态和当前帧的状态的变动(S4、图3)。在存在变化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场景变动时(S5),status=搜索状态(S6),在场景变动时起动识别部(S9)。
在图3的帧变动检查中,能具有多个检测变动的因素,即使有顺序调换等情况,也可通过E_AUTOSP_FRAME_CHECK1~3的设定进行。并且,在检测到变动的情况下,作为帧变动指标的change_measure的值增加(S24、S28、S32)。当change_measure的值在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以上的情况下(在S25、S29、S33中“是”),判断为存在帧变动(S35)。
在这里,作为检测帧变动的具体的处理,表示测光值变动检查(图4)、聚焦位置变动检查(图5)、有无脸部变动检查(图6)。其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可以与正式摄像前AF处理部81的对焦检测的有无对应地检测帧变动。
在图4的测光值变动检查中,作为测光值变动量的指标的delta_ev是对分割N份的各个分割区域积算出测光值变动量,并进行与各区域对应的加权而取其总和。并且,当delta_ev在E_AUTOSP_FRAME_DELTA_EV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测光值变动。
在图5的聚焦位置变动检查中,作为聚焦位置变动量的指标的delta_focal_point,由基准信息的聚焦位置和正式的聚焦位置之差计算。delta_focal_point的值在聚焦位置变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聚焦位置变动。其中,在这里所使用的阈值为对应每个变焦位置设定在ROM68中的值。
在图6的有无脸部变动检查中。在基准信息的有无脸部结果和本次的有无脸部结果不同的情况下,判断为存在有无脸部变动。
在识别部动作的差异中使用的场景识别履历,在求出采用为自动场景识别结果的SR后清零(S8)。这是因为没有设想识别部总是动作,不能参照分离时刻的信息。
在这里,由于场景识别履历被清零,因而成为如下的构造:从成为搜索状态后(S6),到以获得全体场景识别时所需要的数量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方式而使识别部动作了与该数量相同的次数为止(直到在S11中成为“是”为止),SR不被更新。
并且,决定SR时,作为用于检查帧变动的帧变动基准信息,储存被采用的SR为最大频度(最新侧)的时刻的摄影信息(S13)。
在所决定的SR为AUTO以外的情况下,status成为“确定状态”(S16),在场景变动之前识别部不动作。相对于此,在所决定的SR为AUTO的情况下成为“搜索状态”(S15),继续使识别部动作。这是因为,场景变动的中途根据识别的结果使status为“确定状态”,从而可能无法准确地检测场景变动。
假如将场景变动中途的状态登记为帧变动基准信息后,检查到帧变动时,即使想最终在场景变动结束的状态下识别部进行动作,但由于基准信息之间的差较少,因而会引起识别部不动作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进行根据与如上确定的场景对应的摄影信息来更新帧变动基准信息的处理(S13)。
场景结果在结果不稳定时,输出结果导致用户的混乱。因此,通过混合进行判断摄影场景为何种场景的处理(S7~S16)和从所识别的场景监视是否存在变动的处理(S4~S6),能进行准确且稳定的场景识别。
(第二实施方式)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帧变动检查子程序的流程图。该处理可替换图3的处理而执行。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S201~S203与S21~S23相同。
在S204中,在RAM69的参数change_measure中,将加上与第一次帧变动检查对应的加权E_AUTOSP_FRAME_CHECK1的值设定为新的change_measure。E_AUTOSP_FRAME_CHECK1预先储存在ROM68中。
S205~S207与S25~S27相同。
在S208中,在RAM69的参数change_measure中,将加上与第二次帧变动检查对应的加权E_AUTOSP_FRAME_CHECK2的值设定为新的change_measure。E_AUTOSP_FRAME_CHECK2预先储存在ROM68中。
S209~S211与S29~S27相同。
在S212中,在RAM69的参数change_measure中,将加上与第三次帧变动检查对应的加权E_AUTOSP_FRAME_CHECK3的值设定为新的change_measure。E_AUTOSP_FRAME_CHECK3预先储存在ROM68中。
S213~S215与S33~S35相同。
图16是表示储存在ROM68中的、与第一~第三次帧变动检查对应的加权E_AUTOSP_FRAME_CHECK1~3的一例和与由第一~第三次帧变动检查引起的变化的有无对应的change_measure的值的一例之间关系的表。
在这里作为一例,第一次的帧变动检查为有无脸部变动(图6),第二次的帧变动检查为聚焦位置变动(图5),第三次的帧变动检查为测光值变动(图4),成为E_AUTOSP_FRAME_CHECK1=2、E_AUTOSP_FRAME_CHECK2=1、E_AUTOSP_FRAME_CHECK3=1。即,有无脸部变动与聚焦位置变动、测光值变动相比加权更大。
在表中网罗了在第一~第三次帧变动检查中设想的变动结果的全部组合,省略图示。例如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2时,如判断为在第一次帧变动检查(有无脸部变动)中存在变化,则成为change_measure=2=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因而在S205中判断为“是”,进入S215,判断为存在帧变动。即,由于与有无脸部变动对应的加权大,因而存在有无脸部变动时立即成为存在帧变动。
另一方面,在第一次帧变动检查(有无脸部变动)中判断为没有变化时,即使在第二次帧变动检查(聚焦位置变动)中判断为存在变化,也成为change_measure=1<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由此,只要在第三次帧变动检查中不判断为有变化,在S213中判断为“否”,进入S214,判断为没有帧变动。即,由于与聚焦位置变动对应的加权较小,因而仅有聚焦位置变动不能立即有帧变动,存在其他主要因素的变动时才判断为有变化。
图16的表的内容、即与每次帧变动检查对应的加权、E_AUTOSP_FRAME_CHANGE_MEASURE的值,可由用户通过操作部11从在显示部71中显示的“重要项目选择”画面自由设定。
由此,即使在存在多个判断场景是否变动的因素的情况下,通过能自由设定分别与其对应的加权,能以多种方式表现场景变动检查的基准。如用户能自由设定判断存在场景变动的条件,则能自定义场景变动基准,能将用户重视的因素的变化强烈反映到场景变动的判断中。
(第三实施方式)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主处理的流程图。该处理可替换图2的处理而执行。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帧变动基准信息进行多次帧变低检查(单独帧变动检查),进而将帧变动检查结果作为帧变动履历进行储存,根据该帧变动履历进行帧变动检查(全体帧变动检查)。
S301~S303与S1~S3相同。其中,在S302中,帧变动履历也初始化。
在S304中,将储存在RAM69中的帧变动履历向旧一代提上来。即。使帧变动履历滑移。在图18中作为一例,从新的一方滑移5个履历1、1、0、0、1。其结果,最新的履历成为“空(null)”,比其旧的履历成为1、1、0、0。其中,履历的数量也可以不是5个。
S305中,对取入的最新帧进行帧变动检查(单独帧变动检查),将其结果作为最新的单独帧变动检查结果加到帧变动履历中。
在S306中,进行S305的结果是否存在帧变动的判断。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307,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301。
在S307中,将在RAM69中储存的帧变动履历中最新的单独帧变动检查结果的变动标志设定为ON。在图18中作为一例,关于最新帧判断为存在帧变动,帧变动履历成为1、1、1、0、0。
S308与S4相同。
在以下的S309及S310中,进行基于帧变动履历的帧变动检查(全体帧变动检查)。在S309中,参照在RAM69中储存的帧变动履历,对有变动的次数(E_AUTOSR_FRAME_CHECK_HISTORY)进行计数。
在S309中,判断帧变动履历所包含的过去的M(在图18中M=5)个单独帧变动检查结果中的、在S309中计数的有变动的次数(E_AUTOSR_FRAME_CHECK_HISTORY)是否在储存于ROM68中的规定的场景变动判断阈值(E_AUTOSR_SCENE_CHANGE_JUDGE)以上。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310,在“否”的情况下返回S301。
在S310中,判断为有场景变动,将status设为搜索状态,将RAM69的场景识别履历清零。即,图18的帧变动履历1、1、1、0、0全部被清零,不作场景变动的有无(全体帧变动检查)的判断,直到重新累计M个单独帧变动检查结果为止。
在S311中,判断场景识别履历保持标志是否为ON。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313,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312。
在S312中,将RAM69的场景识别计数器设定为0,将场景识别履历清零,将半按(S1)后识别时参照用场景识别履历清零。
S313~S321分别与S9~S17相同。
在本处理中,监视与确定上一个场景识别结果SR时的帧状态相比,当前帧的状态是否变动。该帧变动状态作为帧变动履历从旧到新为止依次储存有规定数量。在E_AUTOSR_FRAME_CHECK_HISTORY次数量的履历中,当判断为“有场景变动”的次数在E_AUTOSR_SCENE_CHANGE_JUDGE以上时(在S309中为“是”),判断为“有场景变动”(S310),识别部起动(S313)。
由此,当判断场景变动时,通过使用场景变动履历,能防止反搜索,能进行准确的场景变动判断。
(第四实施方式)
图1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主处理(场景变动识别、周期性识别并存型)的流程图。该处理可与图2(或图17)的处理选择性地执行。该处理由相机1的CPU75控制其执行。规定该处理的程序储存在ROM68中。
S401与S1相同。
S402中,将RAM69的帧变动履历初始化,帧变动基准信息初始化,设为status=搜索状态,设检查计数器=0,场景识别履历保持标志=OFF。
在S403中,判断是否为status=确定状态。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404,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415。
在S404中,判断是否设定有周期性地使识别部起动的标志(E_AUTOSE_RECOGNIZE_CYCLE_TYPE=0)。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405,在“否”的情况下进入S412。E_AUTOSE_RECOGNIZE_CYCLE_TYPE的值,可由用户从操作部11任意地输入,也可以由厂家预先储存在ROM68中。周期的单位也任意,并且可由用户从操作部11任意地输入。例如可按照每5个帧设定2秒等周期。通过使识别部周期性地起动,识别结果不会眼花缭乱地变化,稳定性提高。并且,由于周期性地进行检查,因而即使暂时做了不适当的识别,其结果也不会以后持续输出。
S405~S411分别与S304~S310相同。
在S412~S414中,与进行场景识别的固定周期的到来的有无对应地设status=搜索状态。即,在S412中,检查计数器增加1,在S413中,判断检查计数器是否到达ROM68中储存的规定搜索周期E_AUTOSE_CONST_SEARCH_CYCLE。在“是”的情况下进入S414。在“否”的情况下返回S401。在S414中,设status=搜索状态,将检查计数器设为0。
S415~S425分别与S311~S321相同。
将识别部起动的时序、即进行识别的时序在场景变动时的情况和按照一定周期变动的情况下,分别有一长一短。在场景变动时进行场景识别的情况下,响应性比按照一定周期进行的情况高。相对于此,在按照一定周期进行场景识别的情况下,稳定性优良,即使在暂时作错误的场景判断(场景识别)的情况下,也不会将其输出到画面上。因此,通过使用户能选择采用哪种方式,能联系到用户本身的使用容易度的提高。
并且,即使不通过用户选择来决定识别部起动的时序,而由设计人员预先选择的情况下,能以共同的固件为基础通过参数的不同来实现两者的动作。因此,没有固件变更就能对以不同相机产品(型号)为目标的各种用户改变控制。

Claims (11)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息取得单元,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
基准信息储存单元,存储根据所述摄影信息而设定的基准信息;
场景变动判断单元,根据储存在所述基准信息储存单元中的所述基准信息和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判断所述摄影场景是否变动;
场景识别单元,与由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为摄影场景变动的情况相对应,根据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来识别摄影场景;和
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场景识别单元的场景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和信息记录控制中至少一个,
所述场景识别单元包括:
单独场景识别单元,与通过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所述摄影场景变动的情况相对应,根据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摄影信息,进行规定期间或规定次数的场景识别;
场景识别履历存储单元,将所述单独场景识别单元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作为场景识别履历进行存储;和
全体场景识别单元,根据所述场景识别履历来进行所述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景识别单元,根据与所述场景识别结果对应的摄影信息,更新所述基准信息存储单元中存储的所述基准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取得单元,作为所述摄影信息取得表示在所述摄影场景中是否有人物脸部的脸部检测结果信息、与被摄体距离相关的被摄体距离信息以及与被摄体亮度相关的测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取得单元,作为所述摄影信息取得表示在摄影场景中是否有人物脸部的脸部检测结果信息、与被摄体距离相关的被摄体距离信息以及与被摄体亮度相关的测光信息中的2个以上的信息,
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根据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和储存在所述基准信息储存单元中的与所述摄影信息对应的所述基准信息,判断所述摄影场景是否变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包括加权设定单元,该加权设定单元分别对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2个以上的信息和储存在所述基准信息储存单元中的与所述2个以上的信息对应的所述基准信息,进行按信息而区别的加权。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包括:
单独场景变动判断单元,根据储存在所述基准信息储存单元中的所述基准信息和由所述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逐次判断摄影场景的变动的有无;
场景变动履历存储单元,将所述单独场景变动判断单元的单独场景变动判断的结果的履历作为场景变动履历进行存储;和
全体场景变动判断单元,根据所述场景变动履历来判断所述摄影场景是否变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从所述场景识别履历中检测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并将所述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识别为由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出摄影场景变动后的摄影场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体场景识别单元,在检测出多个所述最大频度的单独场景识别结果所表示的摄影场景的情况下,将最新的摄影场景识别为由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出摄影场景变动后的摄影场景。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选择单元,选择将所述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在场景变动时进行、还是按照规定周期进行;和
周期设定单元,设定进行所述场景识别的规定的周期,
当由所述选择单元选择将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按照规定周期进行时,所述场景识别单元根据在由所述周期设定单元设定的每个规定周期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进行所述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而代替根据由所述场景变动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摄影场景变动时由所述摄影信息取得单元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进行所述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周期设定单元设定的所述规定周期为预先设定的周期或能由用户任意设定的周期。
11.一种摄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取得作为摄影场景的信息的摄影信息;
从所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识别摄影场景;
存储根据与所述摄影场景的识别结果对应的所述摄影信息设定的基准信息;
根据所储存的所述基准信息和所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判断所述摄影场景是否变动;
与判断为所述摄影场景变动的情况相对应,根据所述摄影信息识别所述摄影场景;和
根据所述摄影场景的识别结果,进行显示控制、摄影控制、信号处理控制以及信息记录控制中的至少一个,
在进行所述场景识别时,
如下进行单独场景识别:与判断所述摄影场景变动的情况相对应,根据取得的所述摄影信息,进行规定期间或规定次数的场景识别;
如下进行场景识别履历存储:将单独场景识别结果的履历作为场景识别履历进行存储;并且
如下进行全体场景识别:根据所述场景识别履历来进行所述摄影场景的场景识别。
CN2009101609317A 2008-07-25 2009-07-24 摄像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016357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2281 2008-07-25
JP2008192281 2008-07-25
JP2008-192281 2008-07-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5796A CN101635796A (zh) 2010-01-27
CN101635796B true CN101635796B (zh) 2013-07-10

Family

ID=41594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09317A Active CN101635796B (zh) 2008-07-25 2009-07-24 摄像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21682B2 (zh)
KR (1) KR101590190B1 (zh)
CN (1) CN1016357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7673A (zh) * 2010-10-26 2012-05-16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撷取方法及系统
CN107483816B (zh) * 2017-08-11 2021-01-26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0623A (ja) * 2001-04-02 2001-11-16 Sony Corp 電子スチル撮像装置
EP1748378A1 (en) * 2005-07-26 2007-01-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ing method
CN101013190A (zh) * 2006-02-02 2007-08-08 佳能株式会社 调焦装置、摄像设备和控制方法
US20080037975A1 (en) * 2006-08-08 2008-02-14 Kenichi Nakajima Imag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033646T2 (de) 1989-07-18 2001-02-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Steuerung der Belichtungsänderungen einer Videokamera
JP3468231B2 (ja) * 2001-07-02 2003-11-17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質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3032668A (ja) 2001-07-19 2003-01-31 Seiwa Electric Mfg Co Ltd 監視用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3143466A (ja) * 2001-11-02 2003-05-16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記録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006157A (ja) * 2003-06-13 2005-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メラ付き画像通信装置
JP4181974B2 (ja) * 2003-11-26 2008-11-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07194917A (ja) 2006-01-19 2007-08-02 Seiko Epson Corp 画像の撮影シーンに適した効果処理の設定
JP4910584B2 (ja) 2006-09-14 2012-04-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携帯電話、撮像制御方法、撮像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0623A (ja) * 2001-04-02 2001-11-16 Sony Corp 電子スチル撮像装置
EP1748378A1 (en) * 2005-07-26 2007-01-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ing method
CN101013190A (zh) * 2006-02-02 2007-08-08 佳能株式会社 调焦装置、摄像设备和控制方法
US20080037975A1 (en) * 2006-08-08 2008-02-14 Kenichi Nakajima Imag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5796A (zh) 2010-01-27
JP2010050962A (ja) 2010-03-04
JP5421682B2 (ja) 2014-02-19
KR20100011936A (ko) 2010-02-03
KR101590190B1 (ko) 2016-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70422B2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ontaining program for photographing
EP2148499B1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338047B2 (ja) 撮像装置
CN1928692B (zh) 具有多个摄像元件的照相机装置
US8199203B2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method with face detection based on scene recognition results
CN101640764B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EP2352278B1 (en) Imaging apparatus, a focusing method and a program for executing such a method
CN101388959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20090016708A1 (en) Image detection device, focusing device, image-capturing device, image detection method, and focusing method
JP2009134300A (ja) 撮像装置
JP2019086775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CN103842903B (zh) 成像设备、成像方法以及程序
US20080100721A1 (en) Method of detecting specific object region and digital camera
CN102957861A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及程序
EP1739982A1 (en) An electronic camera with classification of images according to image quality
CN103004179A (zh) 跟踪装置和跟踪方法
JP2017220864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プログラム
JP4565549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合焦制御方法
CN101635796B (zh) 摄像装置及方法
JP2007279333A (ja) 合焦位置決定装置及び方法
JP2008187590A (ja)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JP5324684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
JP2009077266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のフォーカスエリア選択方法
JP5030883B2 (ja) ディ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1729787A (zh) 电子照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