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8950B - 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Google Patents

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8950B
CN101628950B CN2009100911155A CN200910091115A CN101628950B CN 101628950 B CN101628950 B CN 101628950B CN 2009100911155 A CN2009100911155 A CN 2009100911155A CN 200910091115 A CN200910091115 A CN 200910091115A CN 101628950 B CN101628950 B CN 1016289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s
mole
titanium
sulfonyl
electron don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911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8950A (zh
Inventor
义建军
郭洪明
崔春明
张洪滨
黄伟欢
吴伟
李华姝
李红明
王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9111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289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28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8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89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89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nsition And Organic Metals 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Addition Polymeriz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丙烯聚合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卤化镁溶于有机环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的混合溶剂中形成均匀溶液,以每摩尔卤化镁计,有机环氧化合物为0.2~10摩尔,有机磷化合物为0.1~3摩尔;均匀溶液与四卤化钛混合,在一种或一种以上助析出剂存在下析出固体物,按每摩尔卤化镁计,四卤化钛为0.5~150摩尔,助析出剂用量为0.03~1.0摩尔;再使给电子体载于固体物上,用四氯化钛和惰性稀释剂洗涤得到含钛、镁、卤素、磺酰基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的固体催化剂;给电子体为磺酰基化合物;助析出剂为有机酸酐、有机酸、酮或醚。

Description

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磺酰基化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催化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制备丙烯聚合用的高效催化剂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将镁化合物先溶于某些溶剂中,然后再沉淀析出。中国专利CN85100997即属此类,它公开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和共聚的催化剂体系,该催化剂体系包括:(甲)含Ti的固体催化剂组分,(乙)烷基铝化合物,(丙)有机硅化合物三种组分,其中(甲)组分是由卤化镁溶于有机环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混合溶剂形成的均匀溶液,该溶液与四卤化钛或其衍生物混合,在助析出剂如有机酸酐、有机酸、醚、酮等化合物存在下,析出固体物;此固体物用多元羧酸酯处理,使其负载于固体物上,再用四卤化钛和惰性稀释剂处理得到固体催化剂。其中,多元羧酸酯作为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的活性和定向能力以及聚合物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专利公开了多种适用于制备Z-N催化剂的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以及包含这些内给电子体化合物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这些内给电子体化合物主要包括:日本专利JP61231008中描述的1,3-二酮类化合物,美国专利US6143684中描述的异氰酸酯类化合物,欧洲专利EP1165113、EP1088009中描述的琥珀酸酯类化合物,欧洲专利EP0361494、EP0728769中描述的1,3-二醚类化合物,中国专利CN1850868中描述的烷氧基酮类化合物,中国专利CN1446787中描述的烷氧基酯类化合物,美国专利US6281301、US6294497、US6048818以及PCT国际申请WO0026259中描述的丙二酸酯类化合物,中国专利CN1087918中描述的二胺类化合物等。
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发现,含有磺酰基化合物的内给电子体,与钛化合物和镁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能。采用该类化合物单独作为内给电子体,或与其它化合物复配使用,处理由卤化镁溶于有机环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混合溶剂形成的均匀溶液与四卤化钛及助析出剂作用后析出的固体物,可以提高原催化剂的综合性能。需要指出的是,该发明与我们之前基于氯化镁醇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体系(CN101323650A)有显著的不同:由于制备方法的不同,类球形的催化剂表面存在多种物质,而磺酰基化合物带有多个官能基团,与载体、活性钛和表面的有机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调节磺酰基化合物的取代基团能够调控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状态,提高活性中心的有效性或选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磺酰基化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催化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一种含磺酰基化合物的烯烃聚合催化剂制备方法是将卤化镁溶于有机环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的混合溶剂中形成均匀溶液,均匀溶液与四卤化钛混合,在一种或一种以上助析出剂存在下析出固体物,再使给电子体载于固体物上,用四氯化钛和惰性稀释剂洗涤得到含钛、镁、卤素、磺酰基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的固体催化剂;给电子体为一种或多种有机化合物,其中至少包含一种具有通式(I)的磺酰基化合物。
式中X选自(取代的)14族、(取代的)15族元素基团和16族元素,其中取代基可为有机链状、单环、多环和含杂原子的环基;R1,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分别选自氢原子,卤素,(取代的)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基芳基、含杂原子的环。
具体地讲,所述的催化剂组分是含有结构通式(I)的磺酰基化合物,其中X可以选自C(R3)(R4)、Si(R3)(R4)、Sn(R3)(R4)、Pb(R3)(R4)、N(R5)、P(R6)、As(R6)、O、S、Se、Te,其中R3,R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3,R4,R5,R6分别是氢原子,卤素,(取代的)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基芳基、烷基烯基、烯基烷基、烷基炔基、含杂原子的环,或酰基的一种,R4,R5也可与C构成环烷基或环烯基。所述的磺酰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磺酰基的化合物优选二磺酰基烷烃,二磺酰基烯烃,二磺酰基环烃,二磺酰基硅烷,二磺酰基环硅烷,二磺酰基二烃基锡,二磺酰基二烃基铅,及其(含杂原子的)衍生物;二磺酰基亚胺类,二磺酰基亚膦类,二磺酰基亚砷类,及其(含杂原子的)衍生物;(取代的)磺酸酐,及其硫代或硒代衍生物。举例说明如下:
当磺酰基化合物中X为CR3R4,R1和R2都为CF3时,优选:
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烷;
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苯;
1,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烷;
[氯-(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磺酰基]-三氟-甲烷;
[溴-(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磺酰基]-三氟-甲烷;
二氯-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烷;
二溴-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烷;
氯-溴-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烷;
2-[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1H-吡咯;
4-[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吗啉;
2-[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1H-吲哚;
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磺酰基]-甲烷;
1-氯-1,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烷;
1-溴-1,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烷;
4,4-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丁-1-烯;
3,3-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丙-1-醇;
3,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戊烷;
4-溴-4,4-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丁-1-烯;
3-溴-5-氯-1,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戊烷;
3-溴-1,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壬烷;
[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基-苯;
3-溴-5,5-二-(三氟甲基磺酰基)-戊酸;
4,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丙烯;
5,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胺;
[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二甲基-胺;
[3,3-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烯丙基]-苯;
1-[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萘;
4-[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2-乙氧基-苯酚;
1-[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4-硝基-苯;
(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苯;
7,7-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二环[4,1,0]-庚烷;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4-甲基-苯;
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酮;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甲基]-嘧啶;
[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甲基]-三苯基-λ5-磷;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4-氟-苯;
二氟-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烷;
4,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环丙烷羧酸乙酯;
三氟-(氟-三氟甲基磺酰基-磺酰甲基)-甲烷;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2,3,4,5,6-五氟代苯;
{4-[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苯基}-二乙基-胺;
{4-[4,4-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丁-1,3-二乙基]-苯}-二甲基-胺;
2-[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基]-丙二酸;
2-[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基]-3-氧-丁酸乙酯;
2-[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基]-2-溴-丙二酸二乙酯;
1,1,3,3-四-(三氟甲基磺酰基)-丙烷;
1,1,2,2-四-(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烷;
三氟-[甲氧基-(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磺酰基]-甲烷;
[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磺酰基]-三氟-甲烷;
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酮;
4,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丙二酸乙酯;
[(二甲基-λ4-磺胺烯基)-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磺酰基]-三氟-甲烷;
4,1-二-乙基磺胺-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4-碘-苯;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4-氟-苯;
氮-[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甲基]-氮′-(4-硝基-苯)-肼;
5,2-二-(异丙基胺)-1,1-(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
1-(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环丙基)-乙酮;
1-(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4-甲基-苯;
6,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环丙基甲酸酸乙酯;
(1-p-甲苯基-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基)-磷酸二甲酯;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磺酰基)-4-氯-苯;
(1-甲基-2,2-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乙烯基)-苯基-胺;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4-四-丁-2,3,5,6-四氟-苯;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4-四-丁-2,3,5,6-四氟-联苯;
三甲基-(五氟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硅烷;
氟-三-三氟甲基磺酰基-甲烷;
1-(二-三氟甲基磺酰基-甲基)-2,3,5,6-四氟-4-己氧基-苯。
本发明所述的磺酰基化合物,当磺酰基化合物中X为NR5,R1和R2都为CF3时,优选:
N-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2,6-二异丙基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4-甲氧基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3-氯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2-氟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异丁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2-甲氧基乙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乙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苯甲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正己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2-苯基乙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间-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3-氟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4-氟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3-甲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4-甲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4-羧基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3-羧基苯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氟-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2-吡啶基)三氟甲基磺酰亚胺;
N-(5-氯-2-吡啶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三甲基硅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N-异丙基-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
本发明所述的磺酰基化合物,当磺酰基化合物中X为PR6,R1和R2都为CF3时,优选膦-苯基-三氟甲基磺酰膦;X为O,R1和R2都为CF3时,该磺酰基化合物为三氟甲基磺酸酐。
本发明所述的催化剂组分中的(1)卤化镁溶液是指卤化镁溶解于有机环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组成的混合溶剂体系而得到的均匀溶液,溶剂体系包括使用或不使用惰性稀释剂两种情况。其中,卤化镁包括二氯化镁、二溴化镁、二碘化镁,以及以上二卤化镁的水、醇等络合物,还有二卤化镁分子式中其中一个卤原子被烃氧基或卤代烃氧基所置换的衍生物。有机环氧化合物包括有碳原子数在2~8的脂肪族烯烃,二烯烃或卤代脂肪族烯烃或二烯烃的氧化物、缩水甘油醚、内醚等化合物,具体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丁二烯氧化物、丁二烯双氧化物、环氧氯丙烷、甲基缩水甘油醚、二缩水甘油醚、四氢呋喃等等。有机磷化合物包括正磷酸或亚磷酸的烃基酯,具体如:正磷酸三丁酯、正磷酸三乙酯、正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亚磷酸三丁酯、亚磷酸三苯酯等。
卤化镁溶液的制备:搅拌下溶解卤化镁颗粒,溶解温度为0~100℃。溶解时加入惰性稀释剂如:己烷、庚烷、辛烷、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氯苯以及其它烃类或卤代烃类化合物。各组分加料比以每摩尔卤化镁计,有机环氧化合物为0.2~10摩尔;有机磷化合物为0.1~3摩尔。
将上述得到的卤化镁溶液与液态四卤化钛混合,在有助析出剂存在下析出固体物。液态四卤化钛可以是液态纯物质也可以是含惰性稀释剂的溶液。助析出剂包括有机酸酐、有机酸、酮、醚等类化合物。助析出剂可以与固体卤化镁一起加入体系中,也可以在生成卤化镁均匀溶液后再加入。在固体物析出前或析出后要加入多元羧酸酯,对析出的固体物加以处理,使磺酰基化合物或与其它化合物复配的给电子体能部分载附于固体物上。
固体物析出过程的操作如下:方法一,在室温下将液态卤化钛滴加入卤化镁的均匀溶液中,立即析出固体物;方法二,在-40~0℃的低温下,将液体卤化钛与卤化镁溶液混合,在缓慢升温过程中析出固体物。上述两种情况下,反应体系中必须有助析出剂存在,才能得到颗粒度均匀的固体物。磺酰基亚胺化合物可在固体物析出前或析出后加入。为了得到颗粒度均匀的固体物,吸出过程必须缓慢进行。当采用方法一滴加卤化钛的方法时,滴加时间以1~6小时为好;当采用方法二滴加卤化钛时,升温速度以每小时升温4~100℃为好。析出过程各物料的用量,按每摩尔卤化镁计,卤化钛用量为0.5~150摩尔;助析出剂用量为0.03~1.0摩尔。
用四卤化钛或四卤化钛与惰性稀释剂的混合物处理上述固体析出物,随后用惰性稀释剂将固体物洗涤干净。卤化钛以四氯化钛为最好,其用量以每摩尔卤化镁计为1~20摩尔。处理温度为50~150℃,处理液中四卤化钛所占的体积百分比为10~100。用具有良好溶解能力的惰性稀释剂将处理后的固体物洗涤干净,洗涤后得到的固体物即为本发明的催化剂组分,固体催化剂,各成分按重量百分为:硫含量0.02~5,氮含量0.02~5,有机磷化合物0.05~2,氯含量57~80,镁含量10~25,钛含量1.5~6.0。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剂体系,包括上述方法合成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助催化剂和外给电子体。其中助催化剂是烷基铝化合物,其通式为AlRnX(3-n)式中R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芳烷基、芳基;X为卤素;n为0≤n≤3的整数,具体化合物如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辛基铝等三烷基铝;一氢二乙基铝、一氢二异丁基铝等氢化烷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一氯二异丁基铝、倍半乙基氯化铝、二氯乙基铝等烷基铝化合物,其中以三乙基铝为好。外给电子体是选自通式为RnSi(OR1)4-n的硅氧烷化合物,式中R为C1~C10的烷基、环烷基或芳基,R1是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烷基,n为0≤n≤3的整数,具体化合物如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TES)、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PDMS),优选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
本发明提供的固体催化剂体系催化烯烃聚合时,固体催化剂组分中的钛与助催化剂中的铝的摩尔比为1∶5~5000,优选1∶20~500;外给电子体与固体催化剂组分的比按Si/Ti摩尔比为1~100,优选1~50。可以采用淤浆法、本体法或气相法聚合工艺,聚合温度为室温~150℃,优选40-90℃。
类球形的催化剂表面存在多种物质,而磺酰基化合物带有多个官能基团,与载体、活性钛和表面的有机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变换磺酰基化合物的取代基团能够调控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状态。可以针对不同的产品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磺酰基化合物,生产特定等规度的聚烯烃。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中制备催化剂的操作均使用Schlenk仪器在高纯氮气保护下进行。
实施例1
实验室小试合成催化剂和常压淤浆聚合:在经过高纯氩气充分置换的反应器中,依次加入无水氯化镁2.0克,甲苯约75毫升,环氧氯丙烷1.66毫升和磷酸三丁酯5.21毫升,搅拌下反应体系温度升至50℃,并恒温2.5小时,固体完全溶解,然后加入邻苯二甲酸酐0.58克,再恒温1小时。将溶液冷却至-25℃,在1小时内滴加四氯化钛25毫升,缓慢升温至80℃,在升温过程中逐步析出固体物。加入N-间氯苯基-二(三氟甲磺酸酰基)亚胺0.34毫升(2毫摩尔),在80℃下恒温1小时。过滤后用甲苯100毫升洗涤两次,得到棕黄色固体沉淀物。然后在体系中加入甲苯50毫升,四氯化钛20毫升,在90℃下处理2小时,排去滤液。再加入甲苯50毫升,四氯化钛20毫升,在90℃下处理2小时,排去滤液。加入甲苯50毫升洗涤两次,己烷100毫升洗涤三次后,得到固体物约2.8克,Ti%为2.23%。
将干燥的250mL三口反应瓶用氮气充分置换后,再用丙烯气体充分置换,使体系的压力稍高于大气压,加入100mL庚烷,加热到50℃左右,再加入一定量的AlEt3和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加入催化剂,恒温反应1h后,加入盐酸乙醇溶液终止反应。聚合物用无水乙醇洗涤,真空干燥。催化剂的活性为6301克聚合物/(克钛·小时),用沸腾庚烷抽提聚合物6小时的方法测量聚合物的等规度,实测等规度为97.2%。
实施例2
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给电子体采用三氟甲基磺酸酐,得到2.1克固体催化剂,钛含量为2.38%。催化剂的活性为4892克聚合物/(克钛·小时),聚合物等规度为86%。
实施例3
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给电子体采用2,6-二异丙基苯基-二(三氟甲磺酸酰基)亚胺,得到2.3克固体催化剂,钛含量为2.37%。催化剂的活性为4969克聚合物/(克钛·小时),聚合物等规度为95%。
实施例4
复合给电子体催化剂: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加入1毫摩尔N-间氯苯基-二(三氟甲磺酸酰基)亚胺,恒温1小时后过滤,加入50毫升甲苯、20毫升四氯化钛和1毫摩尔第二种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恒温反应1小时。后续步骤同实施例1。得到2.3克固体催化剂,钛含量为2.17%。催化剂的活性为5829克聚合物/(克钛·小时),聚合物等规度为98.6%。
实施例5
不同外给电子体: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丙烯聚合时加入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外给电子体,催化剂的活性为6297克聚合物/(克钛·小时),聚合物等规度为97.8%。
实施例6
方法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丙烯聚合时加入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外给电子体,催化剂的活性为5119克聚合物/(克钛·小时),聚合物等规度为90%。
实施例7
方法同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丙烯聚合时加入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外给电子体,催化剂的活性为4395克聚合物/(克钛·小时),聚合物等规度为92%。
实施例8
不加助析出剂: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不加入邻苯二甲酸酐,在升温过程中没有固体析出,最终不能得到固体物。
实施例9
丙烯聚合采用高压本体法:在5升的高压釜中,加入5ml 0.5mmol/ml三乙基铝的己烷溶液、1ml 0.1mmol/ml环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的己烷溶液、9mg固体催化剂。关闭高压釜,引入0.5g的氢气和1.5Kg液体丙烯,搅拌下10分钟内升温至70℃,在70℃下聚合反应2小时后,停止搅拌,除去未聚合的丙烯单体,收集聚合物。催化剂的活性为29100克聚合物/(克催化剂·小时),聚合物等规度为98.6%。
实施例10
丙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使用12.1mg实施例1所制备的催化剂,按照实施例9的高压本体法先进行丙烯的均聚反应,在70℃聚合反应1小时,打开通气阀降至常压,降压后按照如下方法进行乙烯和丙烯的共聚反应:
乙烯、丙烯、氢气按摩尔比8/1/0.1混合,通入反应器中,反应器压力保持在0.1MPa,75℃反应30min后降温、降压、出料。催化剂活性41000克聚合物/(克催化剂·小时),聚合物堆密度0.48g/ml,聚合物熔体指数(MFR)=3.2g/10min,聚合物中乙烯含量为10.9wt%。
比较实施例1
方法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加入内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5毫摩尔,催化剂的活性为5670克聚合物/克钛,聚合物等规度为97.2%。
比较实施例2
方法同比较实施例9(丙烯聚合采用高压本体法),不同之处在于加入内给电子体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5毫摩尔,催化剂的活性为30100克聚合物/(克催化剂·小时),聚合物等规度为96.5%。

Claims (4)

1.一种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卤化镁溶于有机环氧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的混合溶剂中形成均匀溶液,以每摩尔卤化镁计,有机环氧化合物为0.2~10摩尔,有机磷化合物为0.1~3摩尔;均匀溶液与四卤化钛混合,在一种以上助析出剂存在下析出固体物,按每摩尔卤化镁计,四卤化钛为0.5~150摩尔,助析出剂用量为0.03~1.0摩尔;再使给电子体载于固体物上,用四氯化钛和惰性稀释剂洗涤得到含钛、镁、卤素、磺酰基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的固体催化剂;
给电子体为一种或多种有机化合物,其中至少包含一种具有通式(I)的磺酰基化合物;
通式(I)
式中X为O、N(R5)或C(R3)(R3);R1,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分别为氢原子、卤素、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基芳基;R3、R4、R5分别为氢原子、卤素、烷基、环烷基、芳基、芳烷基或烷基芳基;
有机环氧化合物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丁二烯氧化物、丁二烯双氧化物、环氧氯丙烷、甲基缩水甘油醚、二缩水甘油醚或四氢呋喃;
有机磷化合物为正磷酸三丁酯、正磷酸三乙酯、正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亚磷酸三丁酯、亚磷酸三苯酯;
助析出剂为有机酸酐、有机酸、酮或醚。
2.一种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制备方法制备的固体催化剂,各成分按重量百分为:硫含量0.02~5,氮含量0.02~5,有机磷化合物0.05~2,氯含量57~80,镁含量10~25,钛含量1.5~6.0。
3.一种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在助催化剂存在下用于催化丙烯聚合;
助催化剂是三甲基铝、三乙基铝、三异丁基铝、三辛基铝、一氢二乙基铝、一氢二异丁基铝、一氯二乙基铝、一氯二异丁基铝或二氯乙基铝;
钛与助催化剂中的铝的摩尔比为1∶1~2000。
4.一种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外给电子体存在下,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用于催化丙烯聚合得到高等规度聚丙烯;
外给电子体是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或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
外给电子体与催化剂比按Si/Ti摩尔比为1~100。
CN2009100911155A 2009-08-07 2009-08-07 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ctive CN1016289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11155A CN101628950B (zh) 2009-08-07 2009-08-07 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11155A CN101628950B (zh) 2009-08-07 2009-08-07 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8950A CN101628950A (zh) 2010-01-20
CN101628950B true CN101628950B (zh) 2011-08-03

Family

ID=41574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911155A Active CN101628950B (zh) 2009-08-07 2009-08-07 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289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7088B (zh) * 2010-02-08 2013-03-27 南开大学 一种磷取代的磺酰基化合物作为内给电子体的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JP5696465B2 (ja) * 2010-12-17 2015-04-08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ビス(トリフルオロメタンスルホニル)エチル基を有する化合物及び酸触媒、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3509218A (zh) * 2012-06-18 2014-01-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组分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09135B (zh) * 2012-06-18 2015-07-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772555A (zh) * 2012-10-25 2014-05-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乙烯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4177519B (zh) * 2013-05-21 2016-06-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
CN112759673B (zh) * 2019-10-21 2023-02-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用催化剂、催化剂组分及其应用
CN116410355A (zh) * 2021-12-30 2023-07-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硅烷类化合物、催化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410356A (zh) * 2021-12-30 2023-07-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烯烃聚合催化剂、催化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8887A (zh) * 1999-12-06 2001-06-1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体系
CN1491235A (zh) * 2001-02-17 2004-04-21 赛拉尼斯温特斯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催化剂组分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及其在生产聚烯烃中的用途
CN1580084A (zh) * 2003-07-31 2005-02-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双活性组分聚烯烃催化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1323650A (zh) * 2007-06-13 2008-12-1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8887A (zh) * 1999-12-06 2001-06-1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用于烯烃聚合或共聚合的催化剂体系
CN1491235A (zh) * 2001-02-17 2004-04-21 赛拉尼斯温特斯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催化剂组分的过渡金属化合物及其在生产聚烯烃中的用途
CN1580084A (zh) * 2003-07-31 2005-02-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双活性组分聚烯烃催化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1323650A (zh) * 2007-06-13 2008-12-1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8950A (zh) 2010-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8950B (zh) 含磺酰基化合物的聚丙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1735346B (zh) 一种丙烯均聚和共聚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726080A (zh) 氯化镁基加合物及由其制备的催化剂组分
CN101560273B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制备方法及聚合方法
EP3135697B1 (en) Catalyst component for olefin polymerization and catalyst thereof
CN101560272B (zh) 烯烃聚合催化剂、制备方法及聚合方法
CN103059169B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WO1999010390A1 (fr) Constituants de catalyseurs solides destines a la polymerisation d'olefines, catalyseurs destines a la polymerisation d'olefines et procede de production de polymeres olefiniques
CN103073661B (zh) 氯化镁基加合物及由其制备的催化剂组分
CN101921351B (zh) 丙烯聚合固体钛催化组分的制备方法
CN102039187A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1724105B (zh) 用于烯烃聚合反应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CN101472961A (zh) 基于1,3-二醚的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
CN102603931B (zh) 烯烃聚合用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催化剂
CN104558288A (zh) 一种烯烃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60945B (zh) 一种乙烯聚合固体钛催化剂组分的制备和应用
CN100513432C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及其催化剂
US6306985B1 (en) High activity solid catalyst for producing low-, medium-, and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s by slurry phas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use of the same in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CN102059153A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1759713B (zh) 一种硅氧烷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39188A (zh) 负载型非茂金属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US5378672A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ulti-component catalyst formulation
CN103059170B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组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JP3898832B2 (ja) オレフィン重合体製造用固体触媒成分、オレフィン重 合体製造用触媒およびオレフィ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1519463A (zh) 乙烯聚合和共聚反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