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7323A - 光学片材,面光源装置,透过型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片材,面光源装置,透过型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7323A
CN101627323A CN200880003968A CN200880003968A CN101627323A CN 101627323 A CN101627323 A CN 101627323A CN 200880003968 A CN200880003968 A CN 200880003968A CN 200880003968 A CN200880003968 A CN 200880003968A CN 101627323 A CN101627323 A CN 1016273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ptical sheet
light source
unit lenses
pr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3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7323B (zh
Inventor
后藤正浩
儿玉大二郎
泽登纯一
后藤晶子
山本浩
德原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27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73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7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73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62Stacked lens arrays, i.e. refractive surfaces arranged in at least two planes, without structurally separate optical elements in-betwee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1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 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3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microprismatic or micropyramidal sha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片材,其被装入具有光源的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中,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变化并射出。光学片材具备:出射侧透镜部,该出射侧透镜部具有并列配置的向出射侧呈凸状的多个单位透镜。在上述单位透镜上设置使光散射的散射层。上述散射层沿着上述凸状的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延伸,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在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比上述单位透镜的端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厚。

Description

光学片材,面光源装置,透过型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液晶显示装置等的照明中使用的光学片材、光学构件、面光源装置、以及使用它们的透过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从背面对透过型的显示部(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等进行照明的面光源装置(背光灯装置),有各种方式的装置被提出、实用化。在现在广泛普及的面光源装置中,基于将不是面光源的光源变换为面光源的方式分类为边缘光源型(edge light type)和直下型(direct type)。例如,在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中,光源与透过型显示部相向地配置。而且,光源的发光部(发光管)和透过型显示部之间的距离被适度地空开,在发光部和透过型显示部之间配置有多个漫射板、使光会聚的片材等。
可是,在现有的方式中,不仅需要的光学片材的枚数多,而且不能够使来自光源的光向正面方向(光学片材的法线方向)充分地聚光。为此,对透过型显示部(LCD面板)进行改良,采用即使相对于来自倾斜方向的入射光也不使画质降低的结构。
可是,在改造透过型显示部的情况下,存在不仅是LCD面板的结构变得复杂,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而且光的利用效率也下降的问题。特别是在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中,根据是否是接近于发光部的部分(也就是说根据是否在发光部的正上方(immediately above)、或者是否在并列配置的相邻的两个发光部的中间部分的正上方),光强度(亮度)中容易发生不均匀(亮度不均匀)。结果,有时会看到发光部的像(灯像,light image)。该问题通过采用较大的发光部和LCD面板的间隔能够被解决。可是,在采用该方法的情况下,产生显示器的厚度变厚的其他的问题。此外,当为了抑制不均匀而增强漫射、或限制透过量时,产生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问题。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6-25912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在出射侧形成有凸状的单位透镜的光学片材中,沿着单位透镜的表面凸型状设置散射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6-259125号公报中公开的光学片材中,以沿着单位透镜的表面凸形状设置大约均匀厚度的散射层作为前提,谋求亮度不均匀的降低。可是,仅以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6-259125号公报中记述的技术,根据光源的条件,存在不均匀的降低效果变得不充分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考虑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降低亮度不均匀光学片材、光学构件、面光源装置以及透过型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光学片材,被装入具有光源的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中,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变化并射出,该光学片材的特征在于,具备:出射侧透镜部,其具有并列配置的向出射侧呈凸状的多个单位透镜,在上述单位透镜设置使光散射的散射层,上述散射层沿着上述凸状的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延伸,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在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比上述单位透镜的端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厚。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片材,能够抑制光源附近位置的亮度的极端上升,并且抑制从光源离开的位置的亮度的极端下降。由此,能够降低亮度不均匀。
在本发明的光学片材中,也可以使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是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间距的1/3以上。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光学片材,能够有效地消除起因于光源的配置的亮度不均匀,并且提高光学片材的聚光性。此外,这样的光学片材能够通过多层挤压成型来生产,生产性优越。
此外,在本发明的光学片材中,上述单位透镜具有:与其剖面是椭圆的椭圆柱的一部分相当的形状,或与其剖面是椭圆的旋转椭圆体的一部分相当的形状,作为剖面的椭圆的长轴也可以沿着片材面的法线方向。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光学片材,和单位透镜具有与圆柱的一部分相当的形状或与球体的一部分相当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适宜地调节光学片材的聚光作用的程度。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学片材中,上述散射层的厚度也可以从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起朝向上述单位透镜的端部变薄。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学片材中,上述散射层也可以以仅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学片材中,上述散射层以仅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上述散射层的厚度随着从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离开而变薄。
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从背面对透过型显示部进行照明,该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对照明光进行发光的光源;和上述的任何一种光学片材。
在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中,上述光源具有以距离d的间隔并列配置的发光部,上述光学片材配置在从上述发光部离开间隔s的位置上,当将沿着上述光学片材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上述发光部向上述光学片材入射,然后沿着上述光学片材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上述光学片材出射的光在上述散射层内通过的距离作为L1,将以θ=arctan(d/s)的角度从上述发光部向上述光学片材入射,然后沿着上述光学片材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上述光学片材出射的光在上述散射层内通过的距离作为L2时,也可以满足
L2×1.2≤L1≤L2×2.0
的关系。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能够回避在接近光源的位置的亮度变得太高,或在接近于光源的相邻的两个发光部的中间部分的位置的亮度变得太低,由此,能够有效地减少亮度不均匀。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中,上述光学片材主要对光的前进路径进行控制的方向,也可以是使用状态下的上述透过型显示部的显示面的上下方向。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能够有效地使从透过型显示部在垂直方向上扩展射出的光聚光。由此,能够得到一般被认为是理想的水平视野角变得比垂直视野角宽的显示装置。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中,上述的任何一种的光学片材设置两个,一个光学片材主要控制光的前进路径的方向、与另一个光学片材主要控制光的前进路径的方向正交也可。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能够独立地控制不同的两个方向上的聚光。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中,上述光源具有在一个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多个发光部,上述多个发光部在与其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上述光学片材的上述单位透镜在与片材面平行的方向上保持大致相同剖面形状的状态下延伸,上述单位透镜延伸的方向与上述直线状的发光部延伸的方向平行。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成为为了减少由于并列配置直线状的发光部而产生的亮度不均匀的有效的配置,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亮度不均匀。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中,上述光源也可以具有沿着不同的两个方向并列配置的点状的发光部。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例如在使用包含LED(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部的光源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减少亮度不均匀的效果。在该情况下,对应于LED的排列,例如在正交的两个方向中,希望控制光的前进路径,可以将多枚光学片材以其光控制方向正交的方式进行配置,或使用包含由长轴相对于片材面正交的旋转椭圆体的一部分构成的单位透镜的光学片材。
本发明的第一透过型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透过型显示部;和上述任何一种的第一面光源装置。
本发明的光学构件,被装入具有光源的面光源装置中,该光学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光学片材,其包含出射侧透镜部,该出射侧透镜部具有并列排列的向出射侧呈凸状的多个单位透镜;第二光学片材,其包含棱镜部,该棱镜部具有并列排列的多个单位棱镜,在上述单位透镜设置使光散射的散射层,上述散射层沿着上述凸状的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延伸,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上述单位透镜顶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比上述单位透镜端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厚,上述单位棱镜在沿着其排列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向出射侧或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的顶点。
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上述第二光学片材与第一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突出,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平行。
或者,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二光学片材与第一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突出,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正交。
或者,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二光学片材与第一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平行。
或者,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二光学片材与第一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正交。
或者,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光学片材与第二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突出,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平行。
或者,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光学片材与第二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突出,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正交。
或者,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光学片材与第二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平行。
或者,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一光学片材与第二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正交。
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也可以还具备:粘结层,配置在上述第一光学片材和第二光学片材之间。在这样的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上述出射侧透镜部的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和上述棱镜部的上述单位棱镜的顶部的至少一方扎入上述粘结层,上述第一光学片材和第二光学片材经由上述粘结层被固定。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的第一光学片材中,也可以使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是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间距的1/3以上。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的第一光学片材中,也可以是上述单位透镜具有与其剖面是椭圆的椭圆柱的一部分相当的形状,或与其剖面是椭圆的旋转椭圆体的一部分相当的形状,作为剖面的椭圆的长轴沿着片材面的法线方向。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的第一光学片材中,也可以是上述散射层的厚度从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起朝向上述单位透镜的端部变薄。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中,也可以是上述散射层以仅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进而,在本发明的光学构件的第一光学片材中,也可以是上述散射层以仅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上述散射层的厚度随着从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离开而变薄。
本发明的第二面光源装置,从背面对透过型显示部进行照明,该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对照明光进行发光的光源;以及上述的任何一种光学构件。
在本发明的第二面光源装置中,上述光源具有以距离d的间隔并列配置的发光部,上述光学片材配置在从上述发光部离开间隔s的位置上,当将沿着上述光学片材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上述发光部向上述光学片材入射,然后沿着上述光学片材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上述光学片材出射的光在上述散射层内通过的距离作为L1、将以θ=arctan(d/s)的角度从上述发光部向上述光学片材入射,然后沿着光学片材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上述光学片材出射的光在上述散射层内通过的距离作为L2时,满也可以满足
L2×1.2≤L1≤L2×2.0
的关系。
本发明的第二面光源装置也可以还具备:配置在上述光学构件的出射侧的偏振分离膜。
本发明的第二透过型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透过型显示部;和上述任何一种的第二面光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透过型显示装置以及面光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装入图1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光学片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S1-S2线的剖面的图。
图4是表示入射到图2所示的光学片材的光的前进方式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为了提高亮度不均匀减少的效果的条件2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透过型显示装置以及面光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光学构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光学构件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光学构件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光学构件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光学构件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光学构件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光学构件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是示意性地表示光学构件的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的作用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的作用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光学构件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根据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不使光学片材的枚数增加,就能够实现降低亮度不均匀而进行均匀的照明的目的。再有,在本发明的说明书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图示,适宜地变更实物的缩尺以及纵横的尺寸比而夸张地表示。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提示具体的数值、形状、材料等,这些也能够适宜地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光学片材的透过型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透过型显示装置10具备:LCD面板11、反射板12、光源13、光学片材14。并且,利用具备反射板12、发光管13、光学片材14的面光源装置10a,从背面照明LCD面板11,由此,在LCD面板11中形成的影像信息被显示。
光源13具有多个由冷阴极管构成的线状的发光部(直线发光管)13a。例如,作为光源13的18根发光部13a以大约20mm间隔等间隔地并列排列。出射侧透镜部14a以发光管13a的长度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并且发光管13的排列方向沿着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LCD面板11是利用透过型的液晶显示元件形成的透过型显示部。作为一个例子,能够以显示面的对角的长度成为32英寸(740mm×420mm)的方式设计LCD面板11的显示面的大小。该LCD面板11能够以显示面成为横长的方式配置。此外,LCD面板11也可以以能够进行例如分辨率1280×768的显示的方式而构成。进而,在发光管13的背面设置有反射板12。反射板12以使相显示面的各位置的入射光照度接近均匀的方式而设计。并且,在光源13和LCD面板11之间设置有光学片材14。例如,光源13的中心和光学片材14在光学片材14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上空开20mm的间隔而配置。
图2是表示光学片材14的立体图。光学片材14是将从光源13的发光部13a射出的光的行进方向向正面方向侧聚光的片材。通过光学片材14而被聚光的光在包含正面方向的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具有平缓的亮度分布。此外,光学片材14使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化。这里,正面方向是与光学片材14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平行的方向。
光学片材14具有形成出射侧面的出射侧透镜部14a。出射侧透镜部14a具有并列配置、并且向出射侧呈凸状的多个单位透镜141。此外,在单位透镜141的特定的范围中,沿着单位透镜141的表面形状,形成有具有使光散射的功能的散射层142。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片材14的出射侧透镜部14a中,多个单位透镜141在一个方向上并列排列,并且各单位透镜141在与其排列方向(上述一个方向)正交的其他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单位透镜141具有相当于椭圆柱的一部分的形状。在单位透镜141的沿着排列方向的剖面中,单位透镜成为与其长轴沿着光学片材14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延伸的椭圆的一部分相当的形状。此外,出射侧透镜部14a的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与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排列方向一致(参照图1)。再有,在这里“片材面”指的是整体地并且全局地观察成为对象的片状构件的情况下与其平面方向一致的面。
图3是图2中以箭头表示的S1-S2剖面切断光学片材14的剖面图。在图3中表示的形成出射侧透镜部14a的单位透镜141的剖面形状中,能够假设剖面椭圆形状的长半径A为0.8mm,剖面椭圆形状的短半径B为0.23mm。进而,在图示的例子中,能够假设单位透镜141的排列间距P为0.3mm。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能够假设光学片材14的厚度为0.7mm。光学片材14中的后述的散射层142以外的部分例如能够通过折射率1.53的透明的MS(异丁烯苯乙烯:丙烯树脂和苯乙烯树脂的共聚物)材料形成。
在单位透镜141的观察侧(出射侧)的表层内侧部分中,沿着单位透镜141的凸形状形成有散射层142。也就是说,散射层142沿着凸状的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延伸,构成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1变得比单位透镜141的端部附近(与相邻的单位透镜形成谷部的部分)的散射层142的厚度厚。作为一个例子,在图示的散射层142中,能够将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层的厚度t1作为0.12mm,将单位透镜141的谷部附近的层的厚度t2作为0.08mm。再有,在这里,由于单位透镜141的表面成为曲面,所以散射层142的厚度根据测定方向而取得不同的值,在本说明书的记述中,采用沿着要测定厚度的部位的与单位透镜141的表面正交的假想直线方向的厚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射层142具有:基部142b、和在基部142b中分散的光漫射粒子142a。基部142b通过与单位透镜141的散射层142以外的部分相同的材料构成也可,通过与单位透镜141的散射层142以外的部分不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作为一个例子,能够通过折射率1.53的MS材料构成基部142b。此外,作为光漫射粒子142a,能够使用折射率1.49(与散射层142的基础材料(折射率1.53的MS材料)的折射率差为0.04)、平均粒径φ=5μm的丙烯珠子。例如,能够相对于100重量部的基部142b,混合5重量部的作为光漫射粒子142a的丙烯珠子,形成散射层142。这样的散射层142能够与单位透镜141的散射层142以外的部分一起通过两层挤压成型而整体地形成。
图4是表示相对于光学片材14从光源13侧入射的光的前进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再有,在图4中,省略表示光漫射粒子142a和光漫射粒子142a导致的散射,而表示有在散射层142不存在的情况下的光前进的轨迹。此外,在图4中表示有从光源13的各发光管13a向光学片材14入射的照明光中的代表性的光的前进方式。
以光线LA表示的光,是从光学片材14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向光学片材14入射(以入射角度0°入射),在单位透镜141的内表面不进行全反射,在维持前进前进路径的状态下从光学片材14出射的光,即,是在离光学片材14中的发光管13最近的位置(位于发光管13的正上方的位置)入射光学片材14并朝向单位透镜141的顶部的光。这样的光实际上在从光学片材14出射时在散射层142被散射。由此,能够防止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正上方的位置(沿着光学片材14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光源13的发光部13a向观察者侧偏移的位置)的亮度变得极度高。如上所述,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1变得比单位透镜141的端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2厚。因此,如光线LA那样的光在散射层142内经过长距离而通过。因此,该光LA通过散射层142被漫射的较多,能够适度地抑制在发光部13a正上方的亮度。
另一方面,以光线LB表示的光是相对于光学片材14以比较大的入射角度入射、在单位透镜141的端部(通过相互邻接的单位透镜141形成的谷部附近)折射并向大致正面方向出射的光。从光源13的发光部13a向距光学片材14的发光部13a的距离比较远的位置(位于彼此相邻的两个发光部13a的中间点附近的正上方的位置)直接入射的光容易采取这样的光路。关于这样的光LB,希望不在散射层142散射而使正面亮度下降,从光学片材14出射。如上所述,单位透镜141的端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变得比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1薄。即,光线LB这样的光通过散射层142的厚度薄的部分。因此,这样的光LB被散射的程度低,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相邻的两个发光部13a的中间点附近所对应的位置的亮度下降。
此外,如光线LC那样,相对于光学片材14以比较大的入射角度入射,在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折射而出射的光变的容易向从正面方向较大地倾斜的不需要的方向出射。因此,优选这样的光尽量通过散射层142而散射,从而使向不需要的方向出射的成分减少,并且使向有效的方向出射的成分增加。如上所述,单位透镜141的散射层142沿着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延伸,构成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因此,如光线LC那样的光在散射层142内经过长距离而通过。为此,这样的光LC通过散射层142而被有效地散射。因此,能够通过散射效果而使向有效方向出射的光增加,并且使向不需要的方向出射的光减少。此外,如上所述,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1变得比单位透镜141的端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2厚。为此,如光线LC这样的光变得容易通过散射层142内,由此,能够有效地被散射。
进而,如光线LD那样,在单位透镜141的端部(通过相邻的两个单位透镜141形成的谷部附近)全反射之后出射的光,与上述光线LC同样地,容易向从正面方向较大地倾斜的不需要的方向射出。因此,关于这样的光,也优选尽量通过散射层142而散射,从而使向不需要的方向出射的成分减少,并且使向有效的方向出射的成分增加。而且,这样的光LD也与上述光LC同样地,有经过较长的距离而通过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的附近的倾向。为此,通过沿着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延伸的、构成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的散射层142,能够有效地使这样的光LD散射。因此,能够通过散射效果使向有效方向出射的光增加,并且使向不需要的方向出射的光减少。此外,如上所述,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1变得比单位透镜141的端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2厚。因此,如光线LD这样的光变得容易通过散射层142内,由此,能够有效地被散射。
可是,优选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1是单位透镜141的排列间距的1/3以上的尺寸(条件1)。在满足这样的条件1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使光源的像(灯像)不再醒目,并且能够提高聚光性。进而,满足该条件1的光学片材能够通过多层挤压成型来生产,由此,能够使光学片材的生产性提高。再有,如上述的例子那样,在将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1作为0.12mm,将单位透镜141的排列间距P作为0.3mm的情况下,满足该条件1。
图5是用于说明提高亮度不均匀减低的效果的条件2的图。在光源13的发光部13a以排列间距d被排列,光学片材14从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中心起离开间隔s而配置的情况下,为了有效地通过散射层142来减低亮度不均匀,将沿着光学片材14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发光部13a向光学片材14入射,在假设没有散射层142的散射作用的情况下沿着光学片材14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光学片材14出射的光在散射层142内通过的距离作为L1,将以θ=arctan(d/s)的角度从发光部13a向光学片材14入射,在假设没有散射层142的散射作用的情况下沿着光学片材14的片侧面的法线方向从光学片材14出射的光在散射层142内通过的距离作为L2,这时优选满足数式(1)(条件2)。
L2×1.2≤L1≤L2×2.0......数式(1)
如上所述,将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排列间距d作为20mm,将从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中心到光学片材14的入射侧面为止的沿着光学片材14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的距离s作为20mm的情况下,成为
θ=arctan(d/s)=arctan(20/20)=45°、
L1=t1=0.12mm、以及
L2≈t2=0.08mm、
满足条件2。
在面光源装置10a中使用这样的满足条件1和条件2的光学片材14的情况下,没有以大的出射角度出射的光,能够使光收敛为半值角35°,并且确认不到发光管13导致的亮度不均匀。
再有,为了有效地得到上述亮度不均匀的减低的效果,优选出射侧透镜部14a的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与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排列方向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出射侧透镜部14a的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与发光部13的发光管13的排列方向一致。结果,能够有效地减少因为直线状的发光管13a并列配置而产生的亮度不均匀。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1变得比单位透镜141的端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2厚。因此,能够有效地使向从正面方向较大地倾斜的不需要的方向出射的光LC、LD散射。由此,能够使该光的行进方向向正面方向侧变更,削减不需要的光,有效地使正面亮度上升。
再有,被散射的光的一部分返回光源13侧。这样的光的行进方向通过反射板12被再次朝向出射侧,能够被再利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在背景技术的栏中参照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6-259125号公报中公开的光学片材相比较,能够有效地使垂直入射光LA散射。即,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正上方(沿着光学片材14的片材面的法线从发光部13a向出射侧偏移的位置)的亮度变得过高。因此,能够使光源的像(灯像)不再醒目,有效地使正面亮度的面内分布均匀化。由此,对于使用了在接近光源的位置的照度容易变高的点光源的面光源装置(例如,LED背光灯),能够适宜地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片材14,与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6-259125号公报中公开的光学片材相比较,能够有效地使正面亮度的面内分布均匀化。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散射层142的厚度从单位透镜141的顶部起朝向单位透镜141的端部变薄。这是因为能够使在光被聚光的角度范围内的亮度的角度分布平稳地变化。因此,在这里所说的“厚度变薄”指的是从单位透镜141的顶部朝向单位透镜141的端部没有散射层142的厚度变厚的地方。即,不仅从单位透镜141的顶部朝向单位透镜141的端部,散射层142的厚度逐渐变薄,也可以部分地包含厚度为固定的地方。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使用了光学片材的透过型显示装置的立体图。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透过型显示装置中,单独地使用一个光学片材14,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过型显示装置10中,使用两个光学片材14、14-2。即,第二实施方式在还设置了第二光学片材14-2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它大致相同。因此,在图6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第二光学片材14-2是具有与上述的光学片材14相同的光学特性的光学片材,能够与光学片材14相同地构成。即,第二光学片材14-2也可以具有形成出射侧面的出射侧透镜部14a。出射侧透镜部14a具有并列配置、并且向出射侧呈凸状的多个单位透镜141,在各单位透镜141上也可以设置使光散射的散射层142。散射层142沿着凸形状的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延伸,构成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优选单位透镜141的顶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变得比单位透镜141的端部附近的散射层142的厚度t2厚。
如图6所示,第二光学片材14-2以使主要通过光学片材14控制光的前进路径的方向、与主要通过第二光学片材14-2控制前进路径的方向正交的方式而配置。具体地,第二光学片材14-2的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与光学片材14的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正交。
根据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通过适宜地设计各光学片材14、14-2的出射侧透镜部,能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两个方向中独立地控制从面光源装置10a出射的光的前进路径。从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利用光,因此能够得到正面亮度高的照明光。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参照图7至图18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在还设置了具有棱镜部15a的棱镜片材(第二光学片材)15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中,该棱镜部15a包含许多单位棱镜151,其它大致相同。因此,在图7至图18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首先,对棱镜片材(第二光学片材)15的结构和作用进行说明。如图7至图18所示,棱镜片材15包含棱镜部15a,该棱镜部15a具有并列排列的多个单位棱镜151。在如图7至图1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棱镜片材15的棱镜部15a中,多个单位棱镜151在一个方向上并列排列,并且各单位棱镜151在与其排列方向(上述一个方向)正交的其他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各单位棱镜151在沿着其排列方向的剖面中具有顶点151a。单位棱镜151典型地在沿着其排列方向的剖面(主切断面)中具有三角形形状。再有,在这里的“三角形形状”不仅包含严密意义上的三角形形状,还包括:包含制造技术的极限或成形时的误差等的大致三角形状,即、在三角形的顶点设置了圆形的形状、或将三角形的头部切断后的形状(截头三角形)等。
此外,单位棱镜151的剖面形状不必要是三角形形状,可以根据赋予诸特性等的目的,是对三角形形状施加了修改、变形后的形状。例如,为了适宜调整光学功能,单位棱镜151的剖面形状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三角形中的任何一个以上的边折弯(屈曲)的形状,三角形中的任何一个以上的边弯曲的形状、对三角形中的任何一个以上的边赋予了微小凹凸的形状。进而,单位棱镜151的剖面形状也可以具有三角形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具有梯形等的各种形状,也可以是将上述三角形和三角形以外的形状适宜混合(例如,交替地排列)后的形状。
再有,这样的棱镜片材(第二光学片材)15例如能够由聚碳酸酯树脂或丙烯酸酯苯乙烯树脂等的光透过性高的树脂构成。
如图7至图14所示,这样的棱镜片材(第二光学片材)15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突出的方式、或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配置。首先,关于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棱镜片材15的情况下的棱镜片材15(棱镜部15a)的作用,主要参照图16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向出射侧突出的单位棱镜151使相对于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倾斜的不大的光L1A全反射,返回到光源13侧。再有,被全反射的光的一部分返回光源13侧。这样的光的行进方向通过反射板12被再次朝向出射侧,能够被再利用。此外,向出射侧突出的单位棱镜151使相对于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较大地倾斜的光LIB折射,使该光LIB的行进方向向正面方向侧集中。即,能够抑制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正上方(沿着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从发光部13a向出射侧偏移的位置)的正面亮度变得过高,并且能够使在光源13的相邻的两个发光部13a的中间点附近的正上方(沿着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从光源13的相邻的两个发光部13a的中间点向出射侧偏移的位置附近)的正面亮度有效地上升。此外,在棱镜片材15的出射侧的相反侧的面成为平坦面的情况下,能够使向棱镜片材的入射光在该面折射而向正面方向集中。结果,能够有效地使正面亮度的面内分布均匀化。
再有,为了有效地使这样的棱镜片材15(棱镜部15a)的作用显现,优选作为全反射面和折射面发挥作用的单位棱镜151的斜面是40°以上55°以下的倾斜角度θ1a(参照图16),更优选相对于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以45°的倾斜角度θ1a倾斜。因此,在单位棱镜151在沿着其排列方向的剖面中成为二等边三角形状的情况下(参照图16),优选顶角θ1b是80°以上110°以下,更优选是90°。
接着,关于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棱镜片材15的情况下的棱镜片材15(棱镜部15a)的作用,主要参照图17进行说明。
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的单位棱镜151通过折射使相对于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没有较大地倾斜的光改变前进路径方向,入射到棱镜片材15。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的单位棱镜151使相对于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较大地倾斜的光L2A全反射,使该光L2A的行进方向向正面方向侧较大地变更。在单位棱镜151在沿着其排列方向的剖面中具有三角形形状的情况下,与剖面三角形的一个边对应的面作为使来自光源13的光入射的入射面发挥功能,与剖面三角形的另一个边对应的面作为使入射光全反射的全反射面发挥功能。即,能够抑制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正上方(沿着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从发光部13a向出射侧偏移的位置)的正面亮度变得过高,并且能够使在光源13的相邻的两个发光部13a的中间点附近的正上方(沿着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从光源13的相邻的两个发光部13a的中间点附近向出射侧偏移的位置附近)的正面亮度有效地上升。结果,能够有效地使正面亮度的面内分布均匀化。
再有,为了有效地使这样的棱镜片材15(棱镜部15a)的作用显现,优选作为全反射面发挥作用的单位棱镜151的斜面以20°以上35°以下的倾斜角度θ2a(参照图17),相对于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倾斜。因此,在单位棱镜151在沿着其排列方向的剖面中成为二等边三角形状的情况下,优选顶点的角度θ2b(参照图17)是40°以上70°以下。
接着,关于将以上的棱镜片材15(第二光学片材)与上述的光学片材(第一光学片材)组合而成的光学构件20的具体例,主要参照图7至图14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光学片材20被装入面光源装置10a,能够使正面亮度的面内分布均匀化,并且能够进行正面亮度充分高的照明。
在图7所示的光学构件20中,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与第一光学片材14相比配置在出射侧。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与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平行。在该光学构件中,为了抑制在第一光学片材14中向正面方向集中的光在第二光学片材15的单位棱镜151全反射并再次返回第一光学片材14侧,优选单位棱镜151的斜面相对于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较大地倾斜。具体地,优选单位棱镜151的斜面以45°以上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棱镜片材15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倾斜。因此,在单位棱镜151在沿着其排列方向的剖面中成为二等边三角形状的情况下,优选顶点的角度是90°以上。
在图8所示的光学构件20中,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与第一光学片材14相比配置在出射侧。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与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正交。
在图9所示的光学构件20中,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与第一光学片材14相比配置在出射侧。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与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平行。
在图10所示的光学构件20中,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与第一光学片材14相比配置在出射侧。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与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正交。
在图11所示的光学构件20中,第一光学片材14与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相比配置在出射侧。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与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平行。
在图12所示的光学构件20中,第一光学片材14与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相比配置在出射侧。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与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正交。
在图13所示的光学构件20中,第一光学片材14与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相比配置在出射侧。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与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平行。
在图14所示的光学构件20中,第一光学片材14与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相比配置在出射侧。第二光学片材(棱镜片材)15以单位棱镜151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配置。此外,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与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正交。
通过将以上的光学构件20例如代替图1的光学片材而配置,能够得到面光源装置10a和透过型显示装置10。
此外,在光学构件20中,优选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彼此固定。例如,如图18所示,在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之间,也可以还设置用于将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彼此固定的粘结层16。根据这样的光学构件20,通过作为一个构件将光学构件20装入面光源装置10a中,能够使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在相对于彼此正确地被定位的状态下,同时,而且容易并且迅速地装入面光源装置10a。此外,能够防止异物混入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之间,进而,在光学构件20装入透过型显示装置10、特别是大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期间,能够防止由于伴随温度、湿度等的环境的变化而翘曲或弯曲而导致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的相对位置错位。
特别是如图18所示,优选出射侧透镜部14a的单位透镜141的顶部和棱镜部15a的单位棱镜151的顶部的至少一方扎入粘结层16中,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经由粘结层16而彼此被固定。在这样的光学构件20中,通过相对于单位透镜141和单位棱镜151的突出高度使粘结层16的厚度充分地薄,能够使单位透镜141和单位棱镜151仅在其顶部附近扎入粘结层16中。在该情况下,在顶部附近以外,能够维持单位透镜141和单位棱镜151与周围的环境(典型地是空气)的界面。因此,能够在维持出射侧透镜部14a和棱镜部15a的光学功能的状态下,极其容易地相互粘结固定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
再有,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通过粘结层16固定图8所示的光学构件20的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在该例子中,在第二光学片材15的出射侧的相反侧的平坦面、与第一光学片材14的出射侧透镜部14a之间配置粘结层16,出射侧透镜部14a的单位透镜141的顶部与粘结层16抵接。而且,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经由粘结层16而相互被固定。同样地,能够经由粘结层16而相互固定图7所示的光学构件20的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
此外,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光学构件20的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之间设置了粘结层16的情况下,使棱镜部15a的单位棱镜151的顶部扎入粘结层16中,能够通过粘结层16固定第一光学片材14的出射侧的相反侧的平坦面、与第二光学片材15的棱镜部15a。结果,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经由粘结层16而相互被固定。
进而,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光学构件20的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之间设置了粘结层16的情况下,使出射侧透镜部14a的单位透镜141的顶部扎入粘结层16中,并且使棱镜部15a的单位棱镜151的顶部扎入粘结层16中,能够通过粘结层16固定第一光学片材14的出射侧透镜部14a、与第二光学片材15的棱镜部15a。结果,第一光学片材14和第二光学片材15经由粘结层16而被相互固定。
粘结层16能够由氨基甲酸乙酯树脂、聚酯树脂、丙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等的光透过性高的树脂来形成。此外,在“粘结层”中包含粘附层。
可是,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在光学构件20的出射侧,还设置有偏振分离膜(偏振分离片材)18。根据像这样还设置了偏振分离膜18的光学构件20(面光源装置10a、透过型显示装置10),能够使亮度提高。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在偏振分离膜18和光学构件20之间,能够设置上述的粘结层18。在该情况下,能够在维持出射侧透镜部14a或棱镜部15a的光学功能的状态下(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在维持配置在光学构件20的最出射侧的棱镜部15a的光学功能的状态下),能够相互粘结固定光学构件20和偏振分离膜18。
再有,到此为止说明了光源13配置在与光学片材14和棱镜片材15相向的位置上,换句话说,说明了光源13配置在光学片材14和棱镜片材15的出射侧的相反侧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光学片材14和棱镜片材15能够有效地使相对于该片材面的法线倾斜的光的行进方向向正面方向侧集中,因此能够将光学片材14和棱镜片材15例如应用在侧光型(edge light,也称为边光型或者侧边型)的面光源装置中。特别是,关于图13和图14所示的光学构件20,通过单位棱镜151能够有效地使以极大的入射角度入射的光向正面方向集中,因此对侧光型的面光源装置能够适宜地使用。或者,能够在电致发光(EL)型的面光源装置中使用。
此外,在图7至图14所示的装入光学构件20中的光学片材14中,散射层142以仅构成单位透镜141的出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而设置。在图示的例子中,散射层142以单位透镜141的顶部为中心向两端部延伸。而且,散射层142没有设置在单位透镜141的端部,可以说在单位透镜141的端部的散射层142的厚度是0。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散射层142的厚度随着从单位透镜141的顶部离开而变薄。
进而,在图7至图14所示的光学构件20中,说明了以使出射侧透镜部14a的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与棱镜部15a的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成为平行或正交的方式,配置光学片材14和棱镜片材15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以出射侧透镜部14a的单位透镜141的排列方向、与棱镜部15a的单位棱镜151的排列方向以90°以外的角度倾斜的方式来配置光学片材14和棱镜片材15。
进而,没有设置棱镜片材(第二光学片材)15的棱镜部15a的一侧的面也可以作为包含微细的凹凸的粗糙面而形成。在该情况下,棱镜片材(第二光学片材)15的漫射功能增强,能够有效地使光源13的发光部13a的像(灯像)不再醒目。此外,通过粗糙面以外的方法,例如通过使光漫射粒子在棱镜片材(第二光学片材)15内分散,也能够对棱镜片材(第二光学片材)15赋予漫射功能。同样地,也能够对光学片材14赋予漫射功能。
(变形例)
不被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所限定,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这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单位透镜141的形状是长轴相对于片材面正交并连续的椭圆筒的一部分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长轴相对于片材面正交的旋转椭圆体的一部分。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光源13具有多个线状的发光部13a(直线发光管)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光源13也可以具有多个点状的发光部13a。

Claims (27)

1.一种光学片材,被装入具有光源的直下型的面光源装置中,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变化并射出,该光学片材的特征在于,
具备:出射侧透镜部,该出射侧透镜部具有并列配置的向出射侧呈凸状的多个单位透镜,
在上述单位透镜设置使光散射的散射层,
上述散射层沿着上述凸状的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延伸,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
在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比上述单位透镜的端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材,其特征在于,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是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间距的1/3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材,其特征在于,上述单位透镜具有:与其剖面是椭圆的椭圆柱的一部分相当的形状,或与其剖面是椭圆的旋转椭圆体的一部分相当的形状,作为剖面的椭圆的长轴沿着片材面的法线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材,其特征在于,上述散射层的厚度从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起朝向上述单位透镜的端部变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材,其特征在于,上述散射层以仅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材,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射层以仅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上述散射层的厚度随着从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离开而变薄。
7.一种面光源装置,从背面对透过型显示部进行照明,该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对照明光进行发光的光源;和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具有:以距离d的间隔并列配置的发光部,
上述光学片材配置在从上述发光部离开间隔s的位置上,
当将沿着上述光学片材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上述发光部向上述光学片材入射,然后沿着上述光学片材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上述光学片材出射的光在上述散射层内通过的距离作为L1,将以θ=arctan(d/s)的角度从上述发光部向上述光学片材入射,然后沿着上述光学片材的片材面的法线方向从上述光学片材出射的光在上述散射层内通过的距离作为L2时,满足
L2×1.2≤L1≤L2×2.0
的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片材主要对光的前进路径进行控制的方向,是使用状态下的上述透过型显示部的显示面的上下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两个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片材,
一个光学片材主要控制光的前进路径的方向、与另一个光学片材主要控制光的前进路径的方向正交。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具有在一个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多个发光部,上述多个发光部在与其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列配置,
上述光学片材的上述单位透镜在与片材面平行的方向上保持大致相同剖面形状的状态下延伸,
上述单位透镜延伸的方向与上述直线状的发光部延伸的方向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源具有沿着不同的两个方向并列配置的点状的发光部。
13.一种透过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透过型显示部;以及
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光源装置。
14.一种光学构件,被装入具有光源的面光源装置中,该光学构件的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光学片材,其包含出射侧透镜部,该出射侧透镜部具有并列排列的向出射侧呈凸状的多个单位透镜;以及
第二光学片材,其包含棱镜部,该棱镜部具有并列排列的多个单位棱镜,
在上述单位透镜设置使光散射的散射层,
上述散射层沿着上述凸状的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延伸,构成上述单位透镜的出射侧面,
上述单位透镜顶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比上述单位透镜端部附近的上述散射层的厚度厚,
上述单位棱镜在沿着其排列方向的剖面中具有顶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学片材与上述第一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
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突出,
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学片材与上述第一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
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突出,
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正交。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学片材与上述第一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
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
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平行。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光学片材与上述第一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
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
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正交。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学片材与上述第二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
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突出,
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平行。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学片材与上述第二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
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突出,
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正交。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学片材与上述第二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
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
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平行。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光学片材与上述第二光学片材相比配置在出射侧,
上述单位棱镜向出射侧的相反侧突出,
上述单位棱镜的排列方向与上述单位透镜的排列方向正交。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粘结层,其配置在上述第一光学片材和上述第二光学片材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出射侧透镜部的上述单位透镜的顶部和上述棱镜部的上述单位棱镜的顶部的至少一方扎入上述粘结层,上述第一光学片材和第二光学片材经由上述粘结层被固定。
25.一种面光源装置,从背面对透过型显示部进行照明,该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对照明光进行发光的光源;以及
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构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配置在上述光学构件的出射侧的偏振分离膜。
27.一种透过型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透过型显示部;以及
权利要求25中记述的面光源装置。
CN2008800039682A 2007-02-02 2008-02-01 面光源装置,透过型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7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24701/2007 2007-02-02
JP2007024701 2007-02-02
PCT/JP2008/051620 WO2008093819A1 (ja) 2007-02-02 2008-02-01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7323A true CN101627323A (zh) 2010-01-13
CN101627323B CN101627323B (zh) 2012-02-22

Family

ID=39674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396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7323B (zh) 2007-02-02 2008-02-01 面光源装置,透过型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58041B2 (zh)
JP (1) JP5293191B2 (zh)
KR (1) KR101096901B1 (zh)
CN (1) CN101627323B (zh)
TW (1) TWI404976B (zh)
WO (1) WO200809381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8775A (zh) * 2013-05-23 2016-03-16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以及面发光体
CN108563065A (zh) * 2018-03-12 2018-09-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82223B2 (ja) * 2008-08-12 2010-11-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1597641B1 (ko) * 2008-09-09 2016-02-25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JP5093688B2 (ja) * 2008-09-25 2012-12-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KR101601634B1 (ko) * 2008-12-04 2016-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8545062B2 (en) 2009-12-08 2013-10-0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Light uniformization structure and light emitting module
CN102162622B (zh) * 2009-12-22 2014-06-1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匀光结构及发光模块
JP5803242B2 (ja) * 2010-04-28 2015-11-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14599A1 (ja) * 2010-07-30 2012-0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2014600A1 (ja) * 2010-07-30 2012-0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3080794A1 (ja) * 2011-11-29 2013-06-06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面発光体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8917366B2 (en) * 2012-04-01 2014-12-23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E202012102810U1 (de) * 2012-07-26 2013-10-29 BÄ*RO GmbH & Co. KG Leuch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84073B1 (en) 1990-10-29 2000-04-05 Kuraray Co., Ltd. Lenticular lens sheet
JP2728816B2 (ja) * 1990-10-29 1998-03-18 株式会社クラレ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
JPH071428U (ja) * 1993-06-04 1995-01-1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
US7624783B2 (en) * 2006-07-12 2009-12-01 Sensenig Luke G Curtain system for domestic animal shelter
JP4425164B2 (ja) * 2004-04-12 2010-03-03 株式会社クラレ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TWI364600B (en) 2004-04-12 2012-05-21 Kuraray Co An illumination device an image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a light diffusing board used by the devices
US7408708B2 (en) 2004-04-16 2008-08-05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Diffusing sheet, surface light source unit, and transmission type display
WO2006013969A1 (ja) * 2004-08-06 2006-02-09 Kuraray Co., Ltd. 導光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備える面光源装置
TWM274545U (en) 2005-02-05 2005-09-01 Pong & Huang Internat Co Ltd A composite structure of a polarizing conversion layer for light diffusion
JP4559882B2 (ja) * 2005-03-16 2010-10-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収束シート、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06317747A (ja) * 2005-05-13 2006-11-24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そ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644544B2 (ja) * 2005-07-01 2011-03-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JP5044945B2 (ja) * 2006-02-22 2012-10-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制御シート、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8775A (zh) * 2013-05-23 2016-03-16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光学薄膜、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以及面发光体
CN108563065A (zh) * 2018-03-12 2018-09-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8563065B (zh) * 2018-03-12 2022-01-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4482A (en) 2008-11-16
WO2008093819A1 (ja) 2008-08-07
KR20090115163A (ko) 2009-11-04
US9158041B2 (en) 2015-10-13
US20100246161A1 (en) 2010-09-30
CN101627323B (zh) 2012-02-22
JP5293191B2 (ja) 2013-09-18
KR101096901B1 (ko) 2011-12-22
TWI404976B (zh) 2013-08-11
JPWO2008093819A1 (ja) 2010-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7323B (zh) 面光源装置,透过型显示装置
CN100504464C (zh) 面光源装置
CN102099715B (zh) 光学片、面光源装置以及透射式显示装置
US7232250B2 (en) Prism sheet
CN102741713B (zh) 光学组件以及显示装置
US10222537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edge light guide
CN101649969B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1878437A (zh) 光管理膜、背光单元以及相关结构
KR102266737B1 (ko) 렌즈, 렌즈를 포함하는 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장치를 포함하는 백 라이트 유닛
US10330846B2 (en) Light guide panel,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20110097642A (ko) 광학 시트 적층체, 조명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CN101140331A (zh) 双棱镜片、具有该双棱镜片的背光组件及其方法
CN101655193B (zh) 面发光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
JP5724533B2 (ja) 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1128696A (zh) 导光板、使用该导光板的面状照明装置与液晶显示装置
CN102362202A (zh) 面光源装置、光学部件及显示装置
US20090080219A1 (en)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KR20150066847A (ko) 광속 제어 부재, 발광 장치 및 표시장치
US20090073723A1 (en)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201314314A (zh) 導光板、面光源裝置及透過型圖像顯示裝置
CN100430801C (zh) 背光模块及其照明装置
US908122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scattering particle optical sheet
CN104216041A (zh) 具有圆角多边形图案的导光板及具有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KR20150062758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0067626A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2

Termination date: 201702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