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8690B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8690B
CN101618690B CN2009102032364A CN200910203236A CN101618690B CN 101618690 B CN101618690 B CN 101618690B CN 2009102032364 A CN2009102032364 A CN 2009102032364A CN 200910203236 A CN200910203236 A CN 200910203236A CN 101618690 B CN101618690 B CN 1016186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ortion
collision
head rest
moving mechanism
initial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032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8690A (zh
Inventor
大塚太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18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86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86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86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72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characterised by the triggering system
    • B60N2/42781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characterised by the triggering system mechanical trigg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62Tiltable with means for maintaining a desired position when the seat-back is adjusted, e.g. parallelogram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65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providing a fore-and-aft move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occupant's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座椅。提供了一种头枕移动机构,其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相对于座椅靠背移动头枕的支撑部。头枕移动机构沿前上方向将支撑部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支撑部以其上部倾斜以接近前侧的状态划出朝上侧的移动轨迹,接着支撑部在保持支撑部与头部的碰撞点的状态通过升高向上侧移动以使支撑部返回到其被布置在初始位置时的姿势。头枕移动机构包括基部、联接部件、接合销和引导路径。引导路径是形成于基部的侧面部的长孔。联接部件可以以其由基部轴支的部位为中心枢转。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联接部件通过划出向下侧弯曲的圆弧形状的轨迹从下侧沿前上方向枢转。引导路径形成为从初始位置沿前上方向延伸的向上侧弯曲的圆弧形状。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具有活动头枕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存在采用活动头枕的车辆用座椅,其在车辆后部碰撞(后面碰撞)中立即向前侧和上侧移动头枕的支撑部。活动头枕在后部碰撞中支撑乘客的头部并且减轻鞭抽式损伤。在这种类型的头枕中,在后部碰撞中能够通过支撑部多快地接收头部是重要的。为此目的,必须使支撑部迅速地到达碰撞应对位置。当从发生后部碰撞直到头部与支撑部碰撞的时间长度(timeperiod)能够缩短时,通过所述时间长度的减小量减少头部向后侧移动的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鞭抽式损伤疾病。因此,作为一种手段,例如可以想到增加支撑部的移动速度。然而,在增加支撑部的移动速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作为能够通过改进支撑部的移动轨迹来使支撑部快速地接近头部的车辆用座椅,存在美国专利No.6631955。
根据美国专利No.6631955,如图13所示,头枕100的支柱101被插入到支撑件102中。作为后部碰撞的结果,使支柱101在与支撑件102的内面滑动接触的状态下移动到上侧。从而,支撑部105在保持与支柱101之间的角度的状态下与支柱101一体地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通过支柱101相对于支撑件102的内面的形状限定支撑部105的移动轨迹。具体地,通过第一轨迹T 1和与第一轨迹T 1连续的第二轨迹T2构造该轨迹,该第一轨迹T 1是通过支撑部105在保持初始位置的姿势角的情况下首先沿前上方向移动一定程度的轨迹,该第二轨迹T2是在倾斜的同时向上侧移动从而支撑部105的上部升出(riseout)的轨迹。通过这样限定第一轨迹T1,使支撑部105尽可能快速地接近乘客的头部。
然而,追踪第一轨迹T1的支撑部105仅在保持初始位置的姿势角的状态下沿前上方向移动。因此,第一轨迹T1的终点未到达最终碰撞应对位置。从而,使支撑部105从第一轨迹T1的终点到达最接近头部的碰撞应对位置存在时间间隔。也就是,在第二轨迹T2上移动中头部与支撑部105碰撞的碰撞点P1与在构成第二轨迹T2的终点的最终碰撞应对位置处头部与支撑部105碰撞的碰撞点P2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存在以下情况:在支撑部105到达碰撞应对位置之前乘客的头部与支撑部105碰撞,以及从发生后部碰撞到头部与支撑部105碰撞的时间长度不稳定。因此,由于鞭抽式损伤造成的伤害程度也不稳定。
因而,在现有技术中存在这种需求,即甚至在相对地移动支撑部的途中车辆用座椅也能够在等同于最终碰撞应对位置的时点接收头部。
发明内容
一种车辆用座椅包括头枕移动机构。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头枕移动机构将头枕的支撑部相对于座椅靠背沿前上方向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支撑部以向前倾斜使得支撑部的上部向前突出的状态向前且向上移动,接着,支撑部在升高的同时向前且向上移动,使得支撑部在保持支撑部和乘客头部的碰撞点的状态下返回到初始位置的姿势。“在保持支撑部和头部的碰撞点的状态下”表示在支撑部的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当支撑部一旦到达碰撞应对位置的碰撞点时,其后,碰撞点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至少不会沿比碰撞应对位置更远离头部的方向、即向后侧或者向下侧移动。因此,碰撞点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沿比碰撞应对位置的碰撞点更接近头部的方向、即向前侧或者向上侧移动。
发生后部碰撞之后立即通过以使支撑部的上部向前侧倾斜以接近前侧的状态向上侧移动支撑部的上部,能够支配性地使与头部的碰撞点在支撑部的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到达最终碰撞应对位置的碰撞点。其后,支撑部在保持支撑部和头部的碰撞点的状态下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从而,当甚至在整个支撑部到达碰撞应对位置之前的相对运动过程中时,支撑部与头部的碰撞点也保持在恒定的前上方向位置。因此,甚至在相对运动过程中支撑部也能够在等同于碰撞应对位置的时点的时点接收头部,因此,稳定了直到使支撑部与头部接触的时间长度。在相对运动过程中支撑部到达最终碰撞点之后,支撑部在升高的同时移动到上侧,以返回到支撑部被布置在初始位置时的姿势角。因此,在碰撞应对位置,使支撑部的姿势角与初始位置的姿势角大致相同。也就是,结果,使支撑部以保持初始位置的姿势角的状态进入支撑部沿前上方向平行地移动的状态。因此,能够在碰撞应对位置稳定地接收乘客的头部。
可以通过头枕移动机构限定支撑部的轨迹。例如,头枕移动机构包括:基部,该基部被安装在座椅靠背的上部;联接部件,该联接部件用于连接支撑部与基部;接合销,该接合销与支撑部一体地移动,用于根据支撑部的相对运动决定支撑部的姿势;以及引导路径,该引导路径与接合销可滑动地接合,用于根据支撑部的相对运动引导接合销。引导路径是在基部的侧面部形成的长孔。联接部件能够以联接部件的由基部轴支的部位为中心枢转。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联接部件通过划出向下侧弯曲的圆弧形状轨迹从下侧沿前上方向枢转。另一方面,引导路径形成为从初始位置沿前上方向延伸的向上侧弯曲的圆弧形状。从而,能够在使头枕移动机构紧凑的同时有效地设计支撑部的移动轨迹。
当支撑部通过联接部件相对地移动时,通过移动与引导路径接合的接合销来操作支撑部的姿势,其中,引导路径与支撑部成一体。接合销可以与支撑部一体地形成,或者固定到支撑部。在后部碰撞中,接合销通过接收联接部件的枢转运动而移动以沿引导路径从初始位置向碰撞应对位置侧滑动。这样,支撑部相对于座椅靠背沿前上方向从初始位置向碰撞应对位置相对地移动,同时通过联接部件和接合销的运动限定轨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座椅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头枕移动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检测机构的透视图。
图4是连接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在将头枕的支柱插入到安装于座椅靠背的支撑件中之前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6是将头枕的支柱插入到安装于座椅靠背的支撑件中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连接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的结构的纵剖正视图。
图8是示出操作以从图7的状态拉动第一缆线的状态的纵剖正视图。
图9是沿图1中线X-X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头枕的侧剖视图,示出保持接合销的锁定机构的释放状态。
图11是示出支撑部的移动轨迹的轮廓构造图。
图12是头枕的侧剖视图,示出头枕被布置在碰撞应对位置的状态。
图13是示出背景技术的头枕的支撑部的移动轨迹的轮廓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文和下文中公开的各其它特征和示教均可单独使用或者与其它特征和示教组合使用,以提供改进的车辆用座椅。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单独使用以及彼此组合使用这些其它特征和示教中的许多特征和示教。该详细说明仅是为了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示教用于实施本示教的优选方面的进一步的细节,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仅权利要求书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因此,下面的详细说明中所公开的特征的组合可能不是实施最宽的意义上的本发明所必需的,而仅是示教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此外,为了提供本示教的其它有用的实施例,可以以未具体列举的方式组合典型实施例和从属权利要求的各个特征。
座椅1是安装在汽车上的车辆用座椅。如图1所示,座椅1由以下部分构成:座椅靠背2,其构成乘客的背部倚靠部(backleaning portion);座垫3,其构成就坐部;以及头枕4,其用于支撑乘客的头部。此外,在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座椅1的结构,仅示出了座椅靠背2和头枕4的内部结构。
通过将棒状形状的支柱4B、4B分别插入筒形状的支撑件2S、2S的插入口Sa、Sa中来将头枕4安装到座椅靠背2的上部。左右两个支柱4B直立在头枕4的下部。支撑件2S、2S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上部的左右两个部分。支撑件2S、2S被一体地固定到上框架Fu。上框架Fu构成靠背框架2F的上框架,靠背框架2F构成座椅靠背2的骨架。在车辆受到后部碰撞之前的通常时间中,头枕4被设置在从后侧和下侧接收头部的初始位置。另一方面,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后面碰撞)时,头枕4的支撑部4A立即移动到前侧和上侧。也就是,在后部碰撞中,支撑部4A沿前上方向接近构成身体从座椅靠背2和头枕4向前侧漂浮的就坐姿势的乘客移动直到头部的后部的正后方。从而,能够防止头部由于后部碰撞的冲量(momentum)过分地向后倾斜,能够通过减轻施加到颈部的负荷来减轻鞭抽式损伤。
通过与头枕4的内部成一体的头枕移动机构10执行后部碰撞中支撑部4A的运动。在后部碰撞前的通常时间,头枕移动机构10将支撑部4A保持在后下侧的初始位置(参照图9、图11)。另一方面,在后部碰撞中,释放保持支撑部4A的状态,并且支撑部4A在向前侧和上侧划出特定的轨迹的同时沿前上方向移动(参照图11、图12)。也就是,头枕移动机构10使支撑部4A在划出特定的轨迹同时移动到接近头部的后部的正后方的碰撞应对位置。头枕移动机构10被制造成甚至当在支撑部4A向上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的状态下支撑部4A受到头部的负荷时也能防止支撑部4A被向后推到后侧。
经由与检测机构20连接的传递部件执行对保持支撑部4A的状态的释放。检测机构20被配置在座椅靠背2内并且检测后部碰撞中来自乘客的负荷。传递部件由下端与检测机构20连接的第一缆线40和上端与头枕移动机构10连接的第二缆线50构成。第一缆线40的上端与第二缆线50的下端连接。第一缆线40被设置在座椅靠背2内。第二缆线50被设置在头枕4内。
如图2和图9所示,头枕移动机构10包括:基部11,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上部;联接(link)构件12,其使支撑部4A可枢转;接合销13,其操作支撑部4A的姿势;锁定构件7,其将接合销13锁定在初始位置;拉簧16,其向接合销13施力;以及限制板17,其限制接合销13在车辆后部碰撞中移回初始位置侧。经由支柱4B将基部11安装在座椅靠背2的上部。联接构件12将支撑部4A和基部11连接起来,并且使支撑部4A可以以连接到基部11的轴支部位为中心枢转。接合销13被固定设置到支撑部4A,并且与支撑部4A一体地移动。拉簧16总是向接合销13施以朝向碰撞应对位置侧的力。限制板17还可以被称为向后移动限制部件。
基部11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体形成的产品。基部11一体地包括后面部11B、轴孔环11D以及板状的侧面部11S、11S。在后面部11B的接近轴孔环11D侧的下端向前的位置处设置轴孔环11D。侧面部11S、11S分别从后面部11B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延伸到前侧。通过螺栓将基部11固定到在左支柱4B与右支柱4B之间架设的架设板4C。支柱4B、4B形成为上面和下面敞开的中空管状。第二缆线50的内构件51在一侧(图2中的左侧)从支柱4B的上面开口插入。两根支柱4B、4B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弯曲。两侧面11S、11S分别被穿透以形成滑动引导接合销13的长孔11H、11H。长孔11H、11H对应于本发明的引导路径。长孔11H、11H构成沿前上方向延伸并且向上侧弯曲的圆弧形状的引导路径。从而,随着后部碰撞,支撑部4A能够相对于基部11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
联接构件12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体形成的产品。联接构件12将基部11的上部和支撑部4A的背面连接起来。联接构件12被跨过侧面部11S、11S的间隔地配置在侧面部11S、11S之间。详细地,连接轴18被插入在联接构件12打出(bore)的连接孔12A、12A以及分别在侧面部11S、11S打出的连接孔11A、11A。连接轴18的尺寸比基部11的左右宽度尺寸大。联接构件12可通过由连接轴18构成枢转中心而枢转。连接孔11A和连接孔12A设置有大致相同的内径。连接轴18的一端一体地形成有直径比连接孔12A的内径大的头部18A。连接轴18的另一端设置有直径比连接孔12A的内径大的固定环19。由于头部18A和固定环19,防止了连接轴18被拉脱。联接构件12的前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形成有撞入件(striker)12B、12B。支撑部4A的背面的上侧的左和右侧部均一体地形成有向后侧突出的钩部4D、4D。通过使钩部4D、4D分别与撞入件12B、12B接合,将联接构件12可枢转地连接到支撑部4A。
接合销13的尺寸比基部11的左右宽度尺寸大。接合销13被插入长孔11H、11H和连接孔4F、4F。连接臂4E、4E形成为在支撑部4A背面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向后侧突出。在连接臂4E、4E的前端部打出连接孔4F、4F。长孔11H、11H和连接孔4F、4F被构造成具有大致相同的内径。在后部碰撞发生时,通过在长孔11H中滑动移动接合销13由接合销13构成枢转中心来移动连接臂4E。从而,操作支撑部4A的姿势。此外,连接臂4E、4E分别被配置在侧面部11S、11S的外侧。接合销13的一端一体地形成有直径比连接孔4F的内径大的头部13A。接合销13的另一端设置有直径比连接孔4F的内径大的固定环19。由于头部13A和固定环19,防止接合销13被拉脱。使接合销13与连接轴18平行。左右两个拉簧16、16被悬挂以固定在接合销13与连接轴18之间。拉簧16、16沿向连接轴18拉接合销13的方向对接合销13施力。也就是,在通常时间,被保持在长孔11H、11H的下端部H0、H0的接合销13总是被施以朝向长孔11H、11H的上端部H3、H3的力。
如图9所示,锁定机构7包括钩14和锁定杆15。钩14是将接合销13保持在初始位置的保持构件。锁定杆15是锁定保持接合销13的状态以及释放被锁定的状态的操作构件。钩14由金属制成并且形成为凸轮形状。钩14一体地形成有以爪形状突出的上颚部14B和下颚部14C。通过由位于接近基部11的下端的部分处的连接轴30构成枢转中心来使钩14可枢转。连接轴30缠绕有处于预先扭曲状态的扭簧31。通过扭簧31,钩14总是被施以从将接合销13保持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图9)相对于基部11沿逆时针方向(前侧的锁定杆15侧)被枢转的方向的力。扭簧31的一端被悬挂并安装到钩14的悬挂颚14E,并且扭簧31的另一端被挂并安装到被固定到基部11的悬挂板32。钩14凹进以形成有锁定槽14D,并且锁定槽14D与锁定杆15的操作臂15C接合。从而,在通常时间,各钩14被限制枢转。
锁定杆15也由金属制成。使锁定杆15可绕由固定销9A构成的枢转中心枢转。固定销9A被装配到操作轴9的前端。通过接收第二缆线50的操作力来使操作轴9枢转。通过具有切除正圆的上下面构成的卵型腔体的圆筒形状构造操作轴9。操作轴9被可枢转地插在轴孔环11D与一侧的侧面部11S的下端部打出的连接孔11E之间。操作轴9的前端部向另一侧的侧面部11S侧穿过轴孔环11D。符号9B表示防止操作轴9被拉脱的突起。固定销9A为卵型。经由锁定杆15和限制板17、17将固定销9A压配合到操作轴9的腔体中。同样锁定杆15和限制板17、17也分别打有卵型的插入孔(未示出)。操作轴9和固定销9A被装配成固定销9A被插入所述插入孔的状态。从而,使操作轴9、锁定杆15和限制板17能够以固定销9A为中心一体地枢转。
扭簧33被配置在轴孔环11D与限制板17之间。扭簧33以预先扭曲的状态绕操作轴9缠绕。扭簧33的一端被挂并安装到悬挂板32的下颚部32A,并且扭簧33的另一端被挂并安装到悬挂板32的上颚部32B。扭簧33的另一端被悬挂成穿过限制板17、17。扭簧33的另一端被悬挂成安装到锁定杆15的操作臂15C的前边缘。从而,限制板17、17总是被施以以固定销9A(操作轴9)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枢转的方向的力。也就是,限制板17、17总是被施以在侧视图中与长孔11H相交的方向的力。同时,锁定杆15总是被施以与限制板17、17相同方向、即朝向钩14的侧的力。操作轴9与第二缆线50的内构件51的上端连接。操作轴9通过第二缆线50沿轴向的操作而被操作以枢转。悬挂板32形成为避开长孔11H、连接轴30、操作轴9的形状。
锁定杆15通过被操作成克服扭簧33的施力沿逆时针方向(远离钩14的方向)枢转而从与钩14接合的状态释放。从而,通过操作臂15C使钩14从锁定状态释放,并且钩14与锁定杆15一起沿逆时针方向(朝锁定杆15侧)枢转。通过使钩14与锁定杆15的基部15B接触而停止钩14的枢转。在锁定钩14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在侧视图中,上颚部14B被暴露到长孔11H的孔中。在该情况下,长孔11H的下端部H0被设置在上颚部14B与下颚部14C之间。当钩14枢转时,如图10所示,在侧视图中,上颚部14B被移动到长孔11H的孔的外部。同时,下颚部14C暴露到长孔11H中。当接合销13落到长孔11H、11H的下端部H0、H0时,钩14与锁定杆15接合,从而接合销13被保持在初始位置。
详细地,当接合销13落到下端部H0、H0时,由接合销13推压下颚部14C,并且将下颚部14C推到长孔11H、11H的孔的外部。从而,钩14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上颚部14B从接合销13的上侧枢转到长孔11H、11H中。然后,使操作臂15C进入锁定槽14D,并且锁定钩14。从而,接合销13被挤在上颚部14B与下颚部14C之间,并且被保持在下端部H0、H0(初始位置)。同时,支撑部4A被保持在初始位置。
如图2和图9所示,一对限制板17、17是长状金属板。限制板17、17从固定销9A(操作轴9)到达长孔11H的上端部H 3附近。限制板17、17从左右侧挤压锁定杆15。在通常时间,限制板17、17被保持成遮断接合销13的滑动轨迹的姿势。当接合销13被布置在限制板17、17的下侧(初始位置侧)时,使接合销13能够克服限制板17、17的施力移动到长孔11H、11H中的碰撞应对位置侧。也就是,在后部碰撞中限制板17、17允许接合销13从初始位置滑动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侧。另一方面,通过限制板17、17限制接合销13从碰撞应对位置侧移动滑动到初始位置侧。
如图2所示,支撑部4A是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体模制的产品。支撑部4A被构造成弯曲板的形状,并且设置有足以覆盖头枕移动机构10的前面的尺寸。由后面盖4R覆盖头枕移动机构10的后面。通过使从支撑部4A一体地向后侧延伸的四个接合件4S分别与在后面盖4R处突出形成的四个接合位置4T接合来接合后面盖4R。当头枕移动机构10被支撑部4A和后面部4R覆盖时,支柱4B、4B被容纳在长孔4L、4L中以便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长孔4L、4L在后面盖4R的底面沿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只要支撑部4A与后面盖4R能够稳定地因此彼此接合,不特别限制接合件4S和接合突起4T的数量和形成位置。
如图1和图3所示,在座椅靠背2的内部,下框架Fl跨接靠背框架2F的左右侧框架Fs、Fs地架设。下框架Fl被设置在乘客的腰部的后侧的高度处。检测机构20安装在下框架Fl前表面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检测机构20包括:操作以拉动第一缆线40的释放板21;操作以使释放板21枢转的操作销22;接收乘客的负荷的接收板23;以及被接合以安装在接收板23与操作销22之间的联接件24。
释放板21由轴销34可枢转地轴支。释放板21的左右侧可以以轴销34为中心沿上下方向枢转。第一缆线40的内构件41与释放板21的一侧(图1和图3中的左侧)连接。操作销22被插入到支撑板26的长孔26A中,以便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支撑板26被固定到下框架Fl的前表面。长孔26A被打成沿支撑板26的上部的上下方向垂直伸长。通过轴销35轴支接收板23,并且接收板23可以以轴销35为枢转中心沿前后方向枢转。轴销35被插入固定到支撑板26的下部。联接件24与轴销36和操作销22可枢转地连接。轴销36被插入固定到接收板23的侧面的上部。拉簧(未示出)被悬挂在释放板21的另一侧(图1和图3中的右侧)与轴销35之间。通过拉簧总是向下部拉释放板21的另一侧。从而,总是向上侧推释放板21的一侧(左侧)。轴销36缠绕有扭簧27。扭簧27的一端被悬挂安装到轴销35,而扭簧27的另一端被悬挂安装到联接件24。通过扭簧27总是向前侧推接收板23。从而,在通常时间,接收板23被保持在从下框架Fl向前侧倾斜的姿势。同时,与联接件24接合的操作销22在通常时间被布置在长孔26A的下端。在该情况下,使操作销22的前端与突出件21A接触。突出件21A从释放板21的另一侧(右侧)的上边缘向前侧突出。
如图4所示,第一缆线40和第二缆线50在插入连接部处连接,在该插入连接部中,左侧的支柱4B被插入到支撑件2S中。根据连接第一缆线40和第二缆线50的结构,通过将左侧的支柱4B插入到支撑件2S中或者从支撑件2S拉出左侧的支柱4B,支柱4B和支撑件2S能够彼此连接或者彼此分开。从而,能够实现将头枕4安装到座椅靠背2的操作以及从座椅靠背2拆卸头枕4的操作。
通过将线状形状的内构件41插入到管状形状的外构件42中的双层结构构成第一缆线40。内构件41的上端部形成有沿直径方向向外侧突出的T字状的接合突起41P。外构件42的上端部形成有长孔42S、42S,接合突起41P的两端分别贯通该长孔42S、42S沿直径方向向外侧突出。长孔42S、42S沿轴向延伸并且在外构件42上形成。接合突起41P可在长孔42S、42S中沿轴向移动,以允许内构件41的轴向相对移动。外构件42的上端部形成有头部42H。
如图4所示,左侧的支撑件2S在轴对称的两个位置处形成有从下端向上侧延伸的插入槽Sd、Sd。当第一缆线40的连接端部从支撑件2S的下侧朝插入口Sa插入时,各插入槽Sd、Sd分别接收接合突起41P的两端。两个插入槽Sd、Sd的终端部在构成彼此轴对称的状态下分别沿周向弯曲。当接合突起41P到达插入槽Sd、Sd的终端部时,通过沿周向枢转第一缆线40,能够将接合突起41P插入到插入槽Sd、Sd的终端部(参照图5)。从而,第一缆线40被保持在从支撑件2S垂下的状态。外构件42的外端部的一部分沿直径方向向外侧膨出。该膨出部与插入口Sa的内径一致。膨出部的外周面形成有锯齿状突起。从而,外构件42在插入口Sa的内部沿轴向平滑地移动。当通过释放板21向下侧拉内构件41时,从外构件42拉出内构件41。内构件41和外构件42均设置为具有挠性,如图1所示,第一缆线40弯曲以避开座椅靠背2中布置的空调等各种结构(未示出)。
通过将具有较高刚性的棒状形状的内构件51插入外构件52中的双层结构构成第二缆线50。实际上,支柱4B用作外构件52(参照图1、图2)。下面,将给出通过由支柱4B构成外构件52的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内构件51被保持在在支柱4B的内部垂下的状态。支柱4B的周壁在轴对称的两个位置处形成有从下端向上侧延伸的接收槽Bd、Bd。当从上侧将支柱4B插到支撑件2S时,如图6所示,第一缆线40的头部42H被接收在支柱4B中。接着,接收槽Bd、Bd分别接收第一缆线40的接合突起41P的两端。
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接收槽Bd、Bd的终端部在构成彼此轴对称的状态下分别沿周向弯曲。接收槽Bd、Bd的终端部相对于插入槽Sd、Sd的终端部沿周向相反侧弯曲。当支柱4B被插入到支撑件2S中时,如图6所示,接合突起41P在由接收槽Bd的形状引导的情况下被从插入槽Sd的终端部向回推,并且最终移动到接收槽Bd、Bd的终端部。从而,尽管接合突起41P相对于支撑件2S可沿轴向相对移动,但是接合突起41P相对于支柱4B的移动受到限制。从而,第一缆线40和第二缆线50被连接。
即使在轴向连接的状态下,也能够将支柱4B进一步插入。因此,如图7所示,在保持轴向连接状态的状态下,支柱4B能够被插入到被支撑件2S锁定的位置。左侧的支柱4B形成有凹状切口的锁定槽B s。左侧的支撑件2S设置有锁定爪St。锁定爪St总是被向插入口Sa的内部施力,并且在通常时间突出到插入口Sa的内部。通过横向推压按钮Sb,锁定爪St被推向插入口Sa的外侧。通过在推压按钮Sb的状态下将支柱4B插入到该插入口Sa中,锁定爪St自动地安装到锁定槽Bs中。从而,能够锁定支柱4B的高度位置。在沿支柱4B的轴向的多个位置处形成锁定槽Bs。类似地,能够通过在推压按钮Sb的状态下从支撑件2S、2S拉出支柱4B、4B来从座椅靠背2拆卸头枕4。通过拉以移动支柱4B、4B,通过与上述相反的移动将接合突起41P从接收槽Bd、Bd移动到插入槽Sd、Sd,释放第一缆线40与支柱4B的连接。
当向下侧拉第一缆线40的内构件41时,如图8所示,第一缆线40的外构件42被相对地压向上侧移动。从而,在保持支柱4B与内构件41的连接状态的同时由外构件42的头部42H从下侧向上推压第二缆线50的内构件51。当内构件51被向上推压时,操作轴9枢转。从而,释放将支撑部4A保持布置在初始位置的状态。
接着,将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如图1所示,在通常时间,头枕4的支撑部4A被保持在初始位置。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由乘客推压的负荷被施加到座椅靠背2。接着,如图3所示,检测机构20的接收板23被推动以向后侧移动。接着,通过与接收板23连接的联接件24,操作销22在长孔26A内向上侧移动。接着,操作销22向上侧推突出件21A,释放板21的左侧向下侧枢转。从而,拉动第一缆线40的内构件41。此外,当操作销22移动到长孔26A的上端时,操作销22与突出件21A的接触被释放。从而,通过拉簧的偏置力使释放板21返回到初始位置。因此,拉动内构件41仅需要短的时间。通过扭簧27的偏置力使移动到突出件21A的上侧的操作销22绕突出件21A的前侧移动,并且再次返回到与突出件21A的下表面接触的位置。同时,接收板23也返回到初始姿势。
当向下侧拉动内构件41时,如图8所示,外构件42被相对地推向上侧。从而,通过外构件42的头部42H向上推第二缆线50的内构件51。与此同时,操作轴9枢转,释放锁定支撑部4A的状态。详细地,操作轴9从图9所示的初始姿势沿逆时针方向绕轴枢转。从而,如图10所示,锁定杆15也与操作轴9一起沿远离钩14的方向枢转。同时,限制板17、17也与锁定杆15一起沿偏离接合销13的滑动轨迹的方向枢转。此外,根据本实施例,锁定杆15和限制板17、17从图9所示的初始姿势最大枢转大约20°。当锁定杆15枢转时,操作臂15C与锁定槽14D之间的接合被解除。从而,释放锁定钩14的状态。于是,钩14也沿逆时针方向枢转,释放由钩14锁定接合销13的状态。通过使钩14与锁定杆15的基部15B接触来限定钩14的枢转极限。
当释放锁定接合销13的状态时,如图11所示,通过拉簧16的力,接合销13沿长孔11H、11H滑动到上端部H3、H3。与此同时,支撑部4A沿前上方向从初始位置相对地移动,同时伴随着联接构件12的枢转和连接臂4E的移动。最后,支撑部4A移动到接近乘客头部的碰撞应对位置。此外,将第二缆线50的内构件51推向上侧的时间长度也短。因此,在接合销13向上侧滑动的时间内,通过扭簧33的力使限制板17、17再次沿遮断接合销13的滑动轨迹的方向枢转。同时,锁定杆15也沿使其与钩14接触的方向枢转。拉簧16向上侧拉接合销13的力比扭簧33向初始位置侧对限制板17、17施加的力大。因此,即使在接合销13到达长孔11H、11H的上端部H3、H3之前限制板17、17返回到遮断接合销13的滑动轨迹的姿势时,接合销13也能够克服扭簧33的施力将限制板17、17推回。
将参照图11详细地说明支撑部4A的相对运动轨迹。此外,在图11中,为了使对支撑部4A的移动轨迹的说明更容易理解,简化了头枕移动机构10等的构造。由粗实线示出支撑部4A被布置在初始位置W1的状态、支撑部4A在相对运动中到达最终碰撞点P2的状态以及支撑部4A被布置在碰撞应对位置W3的状态。由双点划线示出运动途中的其它状态。由细实线画出支撑部4A的特征点的轨迹。关于乘客的头部60,示出由于后部碰撞向后侧移动的位置。如图9所示,当支撑部4A被布置在初始位置W1时,联接构件12指向向下方向。当释放接合销13的锁定状态时,如图11所示,接合销13以跟踪向上侧弯曲的圆弧形状的轨迹的状态移动以沿前上方向滑动。同时,联接构件12以跟踪向下侧弯曲的圆弧形状的轨迹的状态沿前上方向枢转。联接构件12以与基部11连接的连接轴18为中心枢转。这样,通过彼此相反的向上侧和下侧弯曲的形状构成联接构件12的移动轨迹和接合销13的移动轨迹,从而,支撑部4A以跟踪如图11所示的唯一的轨迹的状态沿前上方向向碰撞应对位置W3移动。
具体地,碰撞之后支撑部4A立即以使支撑部4A的上部向前侧倾斜以突出到前侧的状态向上侧移动。从而,即使在支撑部4A的相对运动的途中,在应对位置W2与头部60碰撞的点P1到达最终碰撞应对位置W3的碰撞点P2。其后,支撑部4A以在相对运动过程中保持支撑部4A和头部60的碰撞点P1的状态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W3。详细地,支撑部4A以不会返回到碰撞点P2的后侧或者下侧的状态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W3。在向碰撞应对位置W3移动期间,支撑部4A以升高以返回到支撑部4A被布置在初始位置W 1时的姿势角的状态移动。也就是,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支撑部4A一旦到达碰撞点P2,其后就以跟踪碰撞点P 2的姿势移动。这样,即使在支撑部4A本身未到达碰撞应对位置W3时,支撑部4A和头部60的碰撞点P1也保持在碰撞应对位置W3的碰撞点P2的位置,因此,即使当支撑部4A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被布置在W2处,也能够由与碰撞应对位置W3的时点等同的时点接收头部60。此外,在碰撞应对位置W3,使支撑部4A处于与初始位置W1大致相同的姿势,因此,结果是,使支撑部4A在大致保持初始位置W1的姿势的状态下处于沿前上方向平行地移动的状态。从而,在碰撞应对位置W3,能够稳定地接收头部60。
如图12所示,当接合销13到达长孔11H、11H的上端部H3、H3时,限制板17、17前进到长孔11H、11H中。也就是,接合销13的轨迹被限制板17、17遮断。从而,使布置在上端部H 3、H3的接合销13与限制板17、17的上表面17A接触,以限制接合销13使之不能向后返回到下端部H0、H0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限制板17、17受到来自接合销13的朝下后方向的压力,但是,使锁定杆15的操作臂15C与钩14的上颚部14B接触,因此,限制板17、17不向后侧枢转。从而,即使当由于后部碰撞头部与头枕4接触时,支撑部4A也能被稳定地保持在碰撞应对位置。
变型例
只要通过包括安装在座椅靠背的基部、连接支撑部与基部的联接部件、与支撑部一体地移动并用于根据相对运动操作支撑部的姿势的接合销、以及根据支撑部的相对运动滑动引导接合销的引导路径等机构构成头枕移动机构,头枕移动机构不限于上述的构造。也就是,只要该头枕移动机构包括上述机构,也可以采用公知的头枕移动机构。
例如,限制板17的安装件数不特别受到限制,而是可以是一块或者三块以上。接合销13不限于插入到长孔11H的独立的棒状构件。接合销13可以与支撑部4A的连接臂4E一体地形成。作为在后部碰撞中从初始位置向碰撞应对位置相对地移动支撑部4A的机构,也可以采用滑动机构或者铰接机构。
例如,作为滑动机构,指出在支撑部或者基部中的任一方上打出沿支撑部的相对运动方向延伸的一个或者多个长孔(滑动孔)、并且将固定设置到支撑部和基部中的另一方上的滑动销可滑动地安装到长孔中的机构。此外,滑动机构的长孔被设置成与构成引导路径的长孔11H分开的机构。此外,例如,作为铰接机构,铰接机构也可以被设置在头枕的支柱与座椅靠背的框架之间。可以通过滑动机构或者铰接机构以及构成引导路径的长孔11H的形状限定支撑部的相对移动轨迹。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No.2008-172437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Claims (3)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包括头枕移动机构,当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所述头枕移动机构相对于座椅靠背移动头枕的支撑部;
其中,所述头枕移动机构沿前上方向将所述支撑部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碰撞应对位置;并且
所述支撑部以向前倾斜使得所述支撑部的上部向前突出的状态向前且向上移动,接着,所述支撑部在升高的同时向前且向上移动,使得所述支撑部在保持所述支撑部与乘客的头部的碰撞点的状态下返回到所述初始位置的姿势,
所述头枕移动机构包括:
基部,该基部被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部;
联接部件,该联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基部;
接合销,该接合销与所述支撑部一体地移动,用于根据所述支撑部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的相对运动决定所述支撑部的姿势;以及
引导路径,该引导路径与所述接合销可滑动地接合,用于根据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相对运动引导所述接合销;
其中,所述引导路径是在所述基部的侧面部形成的长孔;
所述联接部件能够以所述联接部件的由所述基部支撑的部位为中心枢转;并且
当所述车辆受到后部碰撞时,所述联接部件通过划出向下侧弯曲的圆弧形状的轨迹从下侧沿前上方向枢转,所述引导路径形成为从初始位置沿前上方向延伸的向上侧弯曲的圆弧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支撑部被布置在所述碰撞应对位置时,限制所述支撑部向所述初始位置侧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受到所述后部碰撞之前的通常时间,所述头枕移动机构将所述支撑部锁定在初始位置;
检测在后部碰撞中乘客的负荷的检测机构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中;
所述头枕移动机构和所述检测机构经由传递部件彼此连接;并且
在后部碰撞中,通过由检测乘客的负荷的检测机构操作所述头枕移动机构来释放对所述支撑部的锁定。
CN2009102032364A 2008-07-01 2009-05-25 车辆用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86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2437 2008-07-01
JP2008-172437 2008-07-01
JP2008172437A JP5262356B2 (ja) 2008-07-01 2008-07-01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8690A CN101618690A (zh) 2010-01-06
CN101618690B true CN101618690B (zh) 2011-10-26

Family

ID=41396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0323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8690B (zh) 2008-07-01 2009-05-25 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33601B2 (zh)
JP (1) JP5262356B2 (zh)
CN (1) CN101618690B (zh)
DE (1) DE102009026078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9766B (zh) * 2010-12-29 2017-07-28 株式会社塔捷斯 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体
US10046684B2 (en) * 2016-03-25 2018-08-14 Gill Industries, Inc. Dual latch high pivot head restraint
EP3315355B1 (en) * 2016-10-26 2021-12-08 Volvo Car Corporation A vehicle seat and a head rest for a vehicle seat
US10427575B2 (en) * 2017-01-05 2019-10-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movable head restraint bun feature
JP6879864B2 (ja) * 2017-08-25 2021-06-02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DE102018109611B4 (de) * 2018-04-10 2022-04-21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Kopfstütze
US10569683B2 (en) * 2018-06-19 2020-02-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eadrest support assembly
US11148570B2 (en) * 2019-11-26 2021-10-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uating rear center head restrai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2817A (en) * 1997-02-27 2000-07-04 Inova Gmbh Technische Entwicklungen Motor vehicle seat
US6631955B2 (en) * 2001-06-29 2003-10-14 Lear Corporation Variable movement headrest arrangement
CN1712273A (zh) * 2004-06-22 2005-12-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US7108320B2 (en) * 2002-04-05 2006-09-19 Keiper Gmbh & Co. Kg Head restraint for a vehicle seat
CN1914064A (zh) * 2004-01-30 2007-02-1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头枕控制器和主动式头枕
US7195313B2 (en) * 2003-06-05 2007-03-27 Keiper Gmbh & Co. Kg Crash-active headrest
US7344191B2 (en) * 2004-07-22 2008-03-18 Keiper Gmbh & Co. Kg Crash-active head restrai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50375A1 (de) 1996-11-15 1998-05-20 Butz Peter Verwaltung Kopfstütze für Fahrzeugsitze
DE10047406A1 (de) * 2000-09-26 2002-04-11 Daimler Chrysler Ag Kopfstütze
DE20114944U1 (de) 2001-09-10 2003-01-30 Johnson Controls Gmbh Rückenlehne für Fahrzeugsitz
DE10212828C1 (de) 2002-03-22 2003-06-18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raftfahrzeugsitz
KR101011079B1 (ko) * 2002-12-21 2011-01-25 카이퍼 게엠베하 운트 코. 카게 충격-작동식 머리받침
JP4392309B2 (ja) * 2004-09-17 2009-12-2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4690085B2 (ja) * 2005-03-23 2011-06-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US20070246989A1 (en) * 2006-04-21 2007-10-25 Brockman Mark A Adjustable headrest
JP4631799B2 (ja) * 2006-05-25 2011-02-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
JP4654990B2 (ja) * 2006-06-28 2011-03-2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4877326B2 (ja) * 2006-08-31 2012-02-1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連結構造
JP4748012B2 (ja) * 2006-09-21 2011-08-1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ITBO20060895A1 (it) * 2006-12-29 2008-06-30 I F T S R L Dispositivo a poggiatesta attivo per un veicolo
JP2008172437A (ja) 2007-01-10 2008-07-2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方法
US7845721B2 (en) * 2007-02-14 2010-12-07 Inoac Corporation Headres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2817A (en) * 1997-02-27 2000-07-04 Inova Gmbh Technische Entwicklungen Motor vehicle seat
US6631955B2 (en) * 2001-06-29 2003-10-14 Lear Corporation Variable movement headrest arrangement
US7108320B2 (en) * 2002-04-05 2006-09-19 Keiper Gmbh & Co. Kg Head restraint for a vehicle seat
US7195313B2 (en) * 2003-06-05 2007-03-27 Keiper Gmbh & Co. Kg Crash-active headrest
CN1914064A (zh) * 2004-01-30 2007-02-1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头枕控制器和主动式头枕
CN1712273A (zh) * 2004-06-22 2005-12-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US7344191B2 (en) * 2004-07-22 2008-03-18 Keiper Gmbh & Co. Kg Crash-active head restrai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01561A1 (en) 2010-01-07
JP2010012824A (ja) 2010-01-21
CN101618690A (zh) 2010-01-06
DE102009026078B4 (de) 2013-09-19
DE102009026078A1 (de) 2010-01-07
JP5262356B2 (ja) 2013-08-14
US8033601B2 (en) 2011-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8690B (zh) 车辆用座椅
EP2985176B1 (en) Vehicular seat device
CN101523064B (zh) 缆线连接结构
JP530801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8167376B2 (en) Car seat headrest mounting structure
US8104830B2 (en) Coupling mechanism for headrest of vehicle seat
US10434902B2 (en) Seat track
CN203739688U (zh)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US20150042133A1 (en) Vehicle seat
US20130076087A1 (en) Vehicle seat
CN103204111B (zh) 车辆门饰板
CN101523079B (zh) 缆线连接结构
CN104781105A (zh) 车用座椅
EP2060435A1 (en) Operation lever for vehicle seat
EP1757484A3 (en) Child car seat
US8801103B2 (en) Rear vehicle seat automatic head rest system
CN109476242B (zh) 纵向调节器和车辆座椅
US20180073278A1 (en) Door outside handle
CN111086426B (zh) 用于车辆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
US8267458B2 (en) Sea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having a vertically extended striker mechanism
GB2069584A (en) Latch mechanism
US20090273219A1 (en) Detachable electric headrest
CN101522466B (zh) 车辆用座椅
CN210310041U (zh) 儿童安全座椅
US7862114B2 (en) Seat restrain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