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5457B - 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 - Google Patents
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15457B CN101615457B CN2009101463599A CN200910146359A CN101615457B CN 101615457 B CN101615457 B CN 101615457B CN 2009101463599 A CN2009101463599 A CN 2009101463599A CN 200910146359 A CN200910146359 A CN 200910146359A CN 101615457 B CN101615457 B CN 1016154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sing
- deformation suppression
- parts
- suppression section
- electric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Adjustable Resis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所述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能够抑制伴随铆接部被铆接在壳体上的安装部向第二箱体侧的位置偏移,并能够将安装部可靠地钎焊于印制电路板。被钎焊的安装部(43E)位于并列设置的铆接部(46)之间且固接于第一箱体(10),并在第一箱体(10)的下表面露出。在第一箱体(10)形成有变形抑制部(90A、90B),所述变形抑制部(90A、90B)在铆接部(46)被铆接时,抑制由铆接部(46)施加给第一箱体(10)的按压力引起的第一箱体(10)向第二箱体(20)侧的变形。变形抑制部(90A)位于与安装部(43E)在旋转轴线方向(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由在铆接部(46)被铆接时若被第二箱体(20)按压则压溃的圆锥状突出部构成。变形抑制部(90B)是上端平坦的突出部,其对第二箱体(20)的接触面积为在向第二箱体(20)的按压下不压溃的大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旋转操作体且为了向印制电路板进行表面安装而钎焊有连接端子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有这种现有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在这种现有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中,旋转操作体设置为相对于壳体旋转之外,也能够进行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直线移动。壳体具有支承沿旋转轴线方向层叠的旋转操作体的轴承部件、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这些轴承部件通过安装部件一体地夹持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在第一箱体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接近该第一箱体的方向的旋转操作体的直线移动连动并接通,与离开第一箱体的方向的旋转操作体的直线移动连动并关闭。第二壳体位于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与第一箱体重叠的位置,并设置有作为检测旋转操作体的旋转操作的旋转检测部的旋转操作型可变电阻器。轴承部件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与第一、第二箱体的第一、第二抵接部抵接,来定位这些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一箱体与开关导通并具有从第一抵接部侧的外缘部导出的第一连接端子,第二箱体与旋转检测部导通并具有从第二抵接部侧的外缘部导出的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在与第一抵接部夹着旋转操作体的旋转轴线而对置的位置。在安装部件并列设有多个铆接部,通过将该铆接部折弯并铆接在第二箱体及第一箱体的与轴承部件侧相反侧的面上,从而沿旋转轴线方向一体地夹持轴承部件、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
在第一、第二箱体中,由于第一、第二抵接部与相同的轴承部件抵接而定位,所以从第一抵接部侧导出的第一连接端子与从第二抵接部侧导出的第二连接端子的位置精度变高。如此,将提高了位置精度的第一、第二连接端子钎焊于在印制电路板上设置的第一、第二焊盘部,从而将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表面安装于印制电路板。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11556号公报
发明者们考虑到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稳定,为了增加相对于印制电路板的安装强度,尝试了在第一连接端子与第二连接端子之间的第一箱体上设置钎焊于印制电路板的安装部。
但是,为了提高与第一、第二连接端子的位置精度,第一、第二箱体要沿旋转轴线方向定位于轴承部件,因此,在沿旋转轴线方向层叠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及轴承部件的状态下,第一、第二箱体的尺寸必须使第一箱体的第一抵接部、第二箱体的第二抵接部可靠地与轴承部件抵接。因此,第一、第二箱体的尺寸在旋转轴线方向上设定为在第一、第二箱体之间可形成有间隙,由此,吸收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箱体或第二箱体的零件公差。在第二箱体及第一箱体的与轴承部件侧相反侧的面上铆接并列的铆接部时,由于从这些铆接部施加给第一箱体的按压力,该间隙容许第一箱体向第二箱体侧变形。伴随该第一箱体的变形,发生向第二箱体侧位置偏移。此时,如果安装部特别位于并列的铆接部之间,则安装部向第二箱体侧位置偏移。可以确认,因该安装部的位置偏移导致产生如下情况,即:在印制电路板上表面安装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时,在安装部与印制电路板的焊盘部之间形成间隙,由于该间隙而安装部不能相对于焊盘部进行钎焊,从而不能充分地提高相对于印制电路板的安装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情况,提供一种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其目的在于,能够抑制伴随铆接部被铆接在壳体上的安装部向第二箱体侧的位置偏移,并能够将安装部可靠地钎焊于印制电路板。
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为下面的部件。
本发明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有:壳体;旋转操作体,其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该壳体旋转;旋转检测部,其检测该旋转操作体的旋转操作且收纳在所述壳体内;第一、第二连接端子,它们从所述壳体导出且分别被钎焊于在印制电路板上设置的第一、第二焊盘部,所述壳体具有:轴承部件,其支承使所述旋转操作体能够旋转;第一箱体,其在所述转动操作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有与所述轴承部件抵接的第一抵接部;第二箱体,其相对于该第一箱体的除去所述第一抵接部的部分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介设于所述轴承部件与所述第一箱体之间,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夹着所述旋转操作体的旋转轴线而对置的位置设有与所述轴承部件抵接的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箱体具有从所述第一抵接部侧的外缘部导出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箱体具有从所述第二抵接部侧的外缘部导出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对置配设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所述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有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并列设有多个铆接部,该多个铆接部被铆接在所述第二箱体及所述第一箱体的与所述轴承部件侧相反侧的面上,从而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一体地夹持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第二箱体及所述轴承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箱体设有安装部,该安装部位于并列设置的所述铆接部之间并被钎焊于所述印制电路板的第三焊盘部,在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中的至少任一者设有变形抑制部,该变形抑制部抑制由所述铆接部施加给所述第一箱体的按压力引起的所述第一箱体向所述第二箱体侧的变形。
在本发明中,在铆接部被铆接时,变形抑制部抑制由铆接部施加给第一箱体的按压力引起的第一箱体向第二箱体侧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伴随铆接部被铆接在壳体(第一箱体)上的安装部向第二箱体侧的位置偏移。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抑制部位于并列设置的所述铆接部之间。
这样,通过使变形抑制部位于并列设置的铆接部之间,能够有效地抑制位于并列设置的铆接部之间的安装部向第二箱体侧的位置偏移,并能够在印制电路板上可靠地钎焊安装部。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抑制部由突出部构成,该突出部形成于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对置的所述第一箱体的面与所述第二箱体的面中的至少一面,并向另一面突出,朝向所述另一面的方向的所述变形抑制部的突出量设定为能够与所述另一面接触,所述变形抑制部形成为在由所述铆接部被铆接时的所述按压力按压在所述另一面时发生压溃。
这样,以由铆接部被铆接时的按压力按压在第二箱体的面或第一箱体的面而压溃的方式形成的变形抑制部是形成于第一、第二箱体中的至少一者的突出部,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一箱体向第二箱体侧变形的抑制。而且,即使在因零件公差使突出部的突出量形成为比第一与第二箱体之间的间隙大时,通过突出部压溃,能够不妨碍第一箱体向相对于第二箱体的适当位置的配置,从而能够吸收部件尺寸的偏差。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抑制部的所述突出部形成为,越朝向前端其剖面积越小。
这样,通过以越朝向前端其剖面积越小的方式形成所述变形抑制部的突出部,按照第一、第二箱体之间的间隙与突出部的突出量的关系,能够可靠地以规定量压溃突出部。由此,能够可靠地向第二箱体的适当位置配置第一箱体,并能够吸收部件尺寸的偏差。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对置的所述第一箱体的面与所述第二箱体的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与所述变形抑制部不同的另一变形抑制部,且该另一变形抑制部由前端呈平坦状,且面积比所述变形抑制部更大的突出部构成,并且位于第二抵接部侧即所述铆接部的外侧。
在所述现有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中,在第一箱体的第一抵接部的部分中,难以产生在铆接部被铆接时由铆接部对第一箱体施加按压力引起的变形。与此相对,在第一箱体的与第一抵接部相反侧的部分中,如上所述,通过与第二箱体之间的间隙,由于铆接部施加的按压力而容易向第二箱体侧变形。在本发明中,由前端呈平坦状且面积比变形抑制部更大的突出部构成的另一变形抑制部,位于与轴承部件抵接的第二箱体的第二抵接部侧,因此,在铆接部被铆接时,通过由前端部呈平坦状的突出部构成的另一变形抑制部,能够抑制第一箱体的与第一抵接部相反侧的部分向第二箱体侧的变形。
此外,另一变形抑制部位于铆接部的外侧,从而能够防止因第一、第二箱体之间的间隙产生的零件公差的调整功能因另一变形抑制部而降低。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抑制部及所述另一变形抑制部中的所述变形抑制部位于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与所述安装部重叠的位置。
这样,变形抑制部与安装部位于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位于并列设置的铆接部之间的安装部向第二箱体侧的位置偏移。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露出设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与所述第二箱体及所述轴承部件侧相反侧的面。
由于该安装部露出并设置在第一箱体的与第二箱体及轴承部件侧相反侧的面上,所以能够缩小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安装空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伴随铆接部被铆接在壳体上的安装部向第二箱体侧的位置偏移。因此,可将安装部可靠地钎焊在印制电路板(焊盘部)上,从而能够提高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相对于印制电路板的安装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俯视图。
图3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制造中的状态,即在第一箱体的下表面铆接铆接部前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备的第一箱体的双面图,(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备的第二箱体的三面图,(a)为颠倒上下而显示的后视图,(b)为俯视图,(c)为仰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备的轴承部件的三面图,(a)为主视图,(b)为俯视图,(c)为仰视图。
图9是图2的IX-IX剖面图。
图10是图2的X-X剖面图。
图11是图2的XI-XI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在印制电路板安装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印制电路板的俯视图。
附图符号说明
1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
2壳体
3旋转操作体
4A、4B平坦面
10第一箱体
11主体部
11a铆接部承受部
12A、12B柱状部
13A、13B平坦面(第一抵接部)
14A、14B压入凹部
15A、15B压入凹部
16连接端子支承部
17圆形凹部
18前面凹部
19背面凹部
20第二箱体
21主体部
22平坦面(第二抵接部)
23A、23B压入凹部
24A、24B压入凸部
25圆孔
26圆环状凹部
27连接端子支承部
30轴承部件
31下摆部(裾部)
32A、32B第一压入凸部
33A、33B第二压入凸部
34A、34B第一平坦面
35第二平坦面
36圆板部
37圆孔
38圆筒部
40安装部件
41平板部
42A~42D第一~第四臂部
42E、42F第一侧板部、第二侧板部
43A~43D第一~第四延伸部
43E、43F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
44A~44F下端面
45A~45F隆起部
46铆接部
50开关
51A~51C第一~第三固定触点
52导电部件
53圆环状部
54可动触点
55A、55B第一连接端子
56A、56B下端面
57A、57B隆起部
60可变电阻器(旋转检测部)
61绝缘基板
62A、62B第一圆弧状导电图案、第二圆弧状导电图案
63滑动体
64A、64B第一滑动触点
65第二滑动触点
66A~66C第二连接端子
67A~67C下端面
68A~68C隆起部
70限制部件
71第一旋转体
72A、72B凸缘部
73A、73B平坦面
74第二旋转体
75A、75B狭缝
76A、76B板簧
77罩体
78弹性部件
79基部
80裙部(スカ一ト部)
81按压操作部
82突出部
90A、90B变形抑制部
100旋转轴线
101间隙
200印制电路板
200a上表面
243A~243D焊盘部
243E、243F第三焊盘部
255A、255B第一焊盘部
266A~266C第二焊盘部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用图1~图13进行说明。图1是从斜右前上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俯视图。图3是从斜右前下方观察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制造中的状态,即铆接部被铆接在第一箱体的下表面前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立体图。图6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备的第一箱体的两面图,(a)为俯视图,(b)为主视图。图7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备的第二箱体的三面图,(a)为颠倒上下而表示的后视图,(b)为俯视图,(c)为仰视图。图8是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备的轴承部件的三面图,(a)为主视图,(b)为俯视图,(c)为仰视图。图9是图2的IX-IX剖面图。图10是图2的X-X剖面图。图11是图2的XI-XI剖面图。图12是表示在印制电路板安装图1所示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印制电路板的俯视图。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俯视、仰视、主视及后视不限定使用时的姿势,而是便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设定的。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具有:壳体2,其俯视大致为矩形;旋转操作体3,其能够相对于该壳体2保持旋转。旋转操作体3从壳体2的上部突出。
如图4所示,壳体2具有沿上下方向(Z方向,图9等所示的旋转轴线100方向)层叠的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及轴承部件30,并在上下方向上通过安装部件40一体地夹持这些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及轴承部件30。
第一箱体10形成壳体2的底部。第二箱体20位于从上方观察与第一箱体10重叠的位置,且设置在第一箱体10与轴承部件30之间。轴承部件30位于从上方观察与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二者重叠的位置且与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二者抵接,从而在上下方向定位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
如图3、图4所示,安装部件40是由金属板形成的部件,具有:平板部41,其密接于轴承部件30的上表面(下述的下摆部31的上表面)且阻止轴承部件30在离开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方向上(上方向)的移动;第一~第四臂部42A~42D及第一侧板部42E、第二侧板部42F,它们从该平板部41向下方向延伸。比较图3、图5可知,分别在第一侧板部42E、第二侧板部42F中,在平板部4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下端部)通过向第一箱体10的下表面折弯而并列设有两个可铆接的铆接部46。具体来说,沿相对于上下方向(Z方向,图9等所示的旋转轴线100的方向)的交叉方向并列设有多个,例如沿左右方向(X方向)空开间隔并列设置两个。分别在第一臂部42A、第二臂部42B中,在平板部4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下端部)设有沿离开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及轴承部件30的方向、即图2的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43A、第二延伸部43B。在第三臂部42C、第四臂部42D中,在平板部4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下端部)设有沿离开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及轴承部件30的方向、即图2的右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部43C、第四延伸部43D。第一~第四延伸部43A~43D在前后左右(X-Y平面)各自具有平坦的下端面44A~44D和隆起部45A~45D。
并且,考虑到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的稳定,为了增加相对于下述的印制电路板20的安装强度,在第一箱体10的前面侧及背面侧上,在沿左右方向(图3的X方向)并列设置的铆接部46之间设有钎焊于印制电路板200的第一安装部43E及第二安装部43F。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所谓“前面侧”是指配设有第一侧板部42E的一侧,所谓“背面侧”是指配设有第二侧板部42F的一侧。
如图4、图6所示,在俯视情况下在第一箱体10的中央形成有圆形凹部17。在该圆形凹部17的底面的中央露出有良导电性的第一固定触点51A。在圆形凹部17的底面中,在夹着第一固定触点51A而对置的位置露出有良导电性的第二固定触点51B、第三固定触点51C。在第一箱体10的侧部(面向图6的右侧的端部)沿前后方向(Y方向)并列设有:第一连接端子55B,其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与第一固定触点51A导通;第一连接端子55A,其在第一箱体10的内部与第二固定触点51B、第三固定触点51C二者导通。第一固定触点51A与第一连接端子55B是通过由良导电性材料电镀而成的金属板一体形成的。第二固定触点51B、第三固定触点51C及第一连接端子55A也是通过由良导电性材料电镀而成的、与第一固定触点51A及第一连接端子55B不同的另一金属板一体形成的。第一连接端子55A、55B在X-Y方向上分别具有平坦的下端面56A、56B和隆起部57A、57B。
第一安装部43E位于在第一箱体10的前表面侧沿左右方向(X方向)并列的铆接部46之间。该第一安装部43E是从第一箱体10的中央侧向前表面侧延伸的部件,在第一箱体10的与第二箱体20及轴承部件30侧相反侧的面(下表面)上露出的X-Y方向上,具有平坦的下端面44E和形成第一安装部43E的前端部的隆起部45E。在第一箱体10的前表面侧并列的铆接部46之间形成有向离开第一侧板部42E的方向(后方向)凹陷的前面凹部18。第一安装部43E的隆起部45E向其前面凹部18内突出,位于比第一侧板部42E的前面靠壳体2的内侧(后侧)的位置。此外,第一安装部43E与第一固定触点51A及第一连接端子55B一同通过由良导电性材料电镀而成的上述金属板一体形成。这些第一安装部43E、第一固定触点51A及第一连接端子55B通过镶嵌成形而固接于第一箱体10。并且,第一安装部43E也可以与第一固定触点51A及第一连接端子55B分体形成。
第二安装部43F位于在第一箱体10的背面侧沿左右方向并列的铆接部46之间。该第二安装部43F是从第一箱体10的中央侧向背面侧延伸的部件,在第一箱体10的与第二箱体20及轴承部件30侧相反侧的面上(下表面)露出的X-Y方向上,具有平坦的下端面44F和形成第二安装部43F的后端部的隆起部45F。在第一箱体10的背面侧并列的铆接部46之间形成有向离开第二侧板部42F的方向(前方向)凹陷的背面凹部19。第二安装部43F的隆起部45F向其背面凹部19内突出,位于比第二侧板部42F的背面靠壳体2的内侧(前侧)的位置。此外,第二安装部43F与第二固定触点51B、第三固定触点51C及第一连接端子55A一同通过由强导电性材料电镀而成的所述另一金属板一体地形成。这些第二安装部43F、第二固定触点51B、第三固定触点51C及第一连接端子55A通过镶嵌成形而固接于第一箱体10。并且,第二安装部43F也可以与第二固定触点51B、第三固定触点51C及第一连接端子55A分体形成。
如图4、图9、图10所示,在圆形凹部17中插入有导电部件52。该导电部件52具有:圆环状部53,其在第一固定触点51A的周围从上方接触并位于第二固定触点51B、第三固定触点51C;单臂梁状的可动触点54,其从该圆环状部53向第一固定触点51A的上方延伸,并沿接触该第一固定触点51A的方向能够弹性变形。由第一~第三固定触点51A~51C与导电部件52构成通过可动触点54的按压操作而接通的开关50。
如图4、图7所示,在第二箱体20的中央形成有与第一箱体10的圆形凹部17同心的圆孔25。在第二箱体20中,在圆孔25的周围形成有与该圆孔25同心、即与圆形凹部17同心的圆环状凹部26。圆环状凹部26的底面由通过镶嵌成形埋设于第二箱体20的绝缘基板61所形成。该绝缘基板61是同心且直径尺寸不同的第一圆弧状导电图案62A、第二圆弧状导电图案62B印制所形成的部件。此外,确切来说,外侧的第二圆弧状导电图案62B是由具有一对端部的圆弧状的电阻体构成的图案。在第二箱体20的侧部(图7的左侧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端子66A,其与内侧的呈圆弧状的由导电体构成的第一圆弧状导电图案62A导通;第二连接端子66B、66C,它们分别与外侧的第二圆弧状导电图案62B的一对端部导通。这些第二连接端子66A~66C在X-Y方向上分别具有平坦的下端面67A~67C与隆起部68A~68C。
与第一圆弧状导电图案62A、第二圆弧状导电图案62B形成为同心的圆环状的良导电性的滑动体63位于第一圆弧状导电图案62A、第二圆弧状导电图案62B的上方。该滑动体63具有沿上下方向可弯曲的第一滑动触点64A、64B与第二滑动触点65。第一滑动触点64A、64B是形成为与第一圆弧状导电图案62A同心且大致同径的圆弧状的部件,并与第一圆弧状导电图案62A接触。第二滑动触点65是形成为与第二圆弧状导电图案62B同心且大致同径的圆弧状的部件,并与第二圆弧状导电图案62B接触。即,由绝缘基板61与滑动体63构成随着在第一圆弧状导电图案62A、第二圆弧状导电图案62B上的滑动体63的旋转而电阻变化的旋转操作型可变电阻器60(以下省略为“可变电阻器60”)。
如图4、图8所示,轴承部件30具有:圆板部36,其形成该轴承部件30的上端面且与第一箱体10的圆形凹部17同心;圆筒部38,其从该圆板部36的周缘部向下方向延伸;下摆部31,其从该圆筒部38的下端部沿圆筒部的外方扩展。在圆板部36的中央形成有圆孔37。在该圆孔37中能够旋转地插入有旋转操作体3。在圆筒部38的内侧中,在旋转操作体3的外周面嵌装有圆环状的限制部件70。通过将该限制部件70卡止于圆板部36,来限制旋转操作体3相对于轴承部件30的上方向的移动。
如图4、图9所示,在第二箱体20的圆孔25的周缘部载置有第一旋转体71。该第一旋转体71插入于圆环状的第二旋转体74并与其花键结合。在第一旋转体71的下部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72A、72B,通过将这些凸缘部72A、72B卡止于第二旋转体74,来限制第一旋转体71相对于第二旋转体74的上方向的移动。第一旋转体71贯通第二旋转体74向轴承部件30的圆筒部38的内侧突出。在圆筒部38的内侧,在第一旋转体71沿上下方向能够直线移动地插入有旋转操作体3的下端部。如图10所示,在旋转操作体3的下端部的前面侧(图10的左侧)及背面侧(图10的右侧)分别形成有平坦面4A、4B。在该第一旋转体71的内壁面形成有分别位于与这些平坦面4A、4B对置的位置的平坦面73A、73B。通过这些平坦面4A、4B与平坦面73A、73B,来阻止旋转操作体3与第一旋转体71的相对旋转,其结果是,能够一体地将旋转操作体3、第一旋转体71及第二旋转体74旋转。
在第二旋转体74一体地固定有向上述的可变电阻器60的滑动体63。由此,在将旋转操作体3旋转时,滑动体63与旋转操作体3一起旋转,与其相伴,可变电阻器60的电阻发生变化。即,可变电阻器60构成检测旋转操作体3的旋转操作的旋转检测部。此外,作为旋转检测部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可变电阻器60,也可以是例如编码器等,该编码器随着旋转操作体3的旋转使可动触点与沿周向具有固定间隔多个配置的固定触点相接,从而检测旋转。
如图4、图9所示,在第二旋转体74固接有沿上下方向可弯曲的圆弧状的板簧76A、76B。这些板簧76A、76B从第二旋转体74向上方突出并从下方按压在下摆部31上。由于随着第二旋转体74的旋转在下摆部31与板簧76A、76B之间产生阻力,能够使旋转操作旋转操作体3的操作者感觉到作为操作感触的沉重感。在第二旋转体74形成有用于容许板簧76A、76B向下方向的弯曲的圆弧状的狭缝75A、75B。覆盖狭缝75A、75B的下侧的开口的圆环状的罩体77位于第二旋转体74与滑动体63之间,并固定于第二旋转体74。当第二旋转体74相对于轴承部件30旋转时,板簧76A、76B相对于轴承部件30的下摆部31滑动,从而产生磨损粉末。罩体77防止该磨损粉末侵入可变电阻器60。
如图4、图9、图10所示,在第一箱体10的圆形凹部17插入有橡胶制的弹性部件78。该弹性部件78具有:圆环状的基部79,其载置于导电部件52的圆环状部53;圆锥状的裙部80,其从该圆环状的基部79向上方向延伸;按压操作部81,其形成于该裙部80的顶部并载置有上述旋转操作体3的下端部,且这些部件是一体形成的。在裙部80的内侧,在按压操作部81的下表面形成有向导电部件52的可动触点54的方向(下方向)突出的突出部82。当旋转操作体3按压按压操作部81而进行压溃弹性部件78的同时向接近第一箱体10的方向(下方向)按压操作时,通过弹性部件78的突出部82按压操作可动触点54,从而与第一固定触点51A接触,将开关50接通。另外,当从使开关50成为接通状态的旋转操作部3除去下方向的按压力时,弹性部件78推回旋转操作体3的同时进行复位,与其相伴,可动触点54离开第一固定触点51A,将开关50切断。即,由弹性部件78与开关50构成检测旋转操作体3的按压操作及复位的按压操作检测部。
此外,对于上述的第一~第四延伸部43A~43D的全部下端面44A~44D,上述的第一、第二安装部43E、43F二者的下端面44E、44F,上述的开关50的两个第一连接端子55A、55B二者的下端面56A、56B,上述的可变电阻器60的三个第二连接端子66A~66C的全部下端面67A~67C的位置关系,为了在如图12所示的印制电路板200的上表面200a进行表面安装,这些第一~第四延伸部43A~43D,第一、第二安装部43E、43F,开关50的第一连接端子55A、55B,以及可变电阻器60的第二连接端子66A~66C全部设定为:可获得能够在相对于旋转操作体3的旋转轴线100方向(Z方向)的正交方向(X-Y方向)上扩展的一个平面上配置的共面性(平坦度)。而且,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及轴承部件30是能忍耐进行表面安装的回流钎焊时的加热的耐热性树脂,例如PPS树脂的成形品。在第一箱体10的下表面形成有收纳铆接部46的铆接部承受部11a,该铆接部承受部11a由相对于下方与前方或后方开口的凹部构成。通过该铆接部承受部11a,铆接部46位于不向比第一~第四延伸部43A~43D等靠下方突出的位置。
在此,对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轴承部件30的各自形状或这些层叠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图6所示,第一箱体10具有:主体部11,其在中央形成有上述圆形凹部17且在俯视观察时大致为矩形;连接端子支承部16,其从主体部11的侧部(图6的右侧部)向X方向突出,并设有上述开关50的第一连接端子55A、55B。在位于面向图6的右侧位置的主体部11的两个角部分别形成有向上方向突出的柱状部12A、12B。在柱状部12A的突出端形成有平坦面13A,该平坦面13A作为与在旋转轴线100的正交方向(X-Y方向)上扩展的轴承部件30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在该平坦面13A的中央形成有让下述的轴承部件30的第一压入凸部32A压入的压入凹部14A(圆孔)。在柱状部12B的突出端形成有平坦面13B,该平坦面13B作为与在旋转轴线100的正交方向(X-Y方向)上扩展的轴承部件30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在该平坦面13B的中央形成有让下述的轴承部件30的第一压入凸部32B压入的压入凹部14B(圆孔)。平坦面13A在旋转轴线100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平坦面13B在旋转轴线100方向上的位置相同设定。
这样,从形成有平坦面13A、13B的柱状部12A、12B侧的第一箱体10的外缘部经由支承部16而导出第一连接端子55A、55B。
在第一箱体10的主体部11中,在柱状部12A、12B之间的中央形成有让下述的第二箱体20的压入凸部24B压入的压入凹部15B(圆孔)。在主体部11的图6左侧的上表面的两个角部之间形成有压入凹部15A(圆孔),该压入凹部15A位于相对于压入凹部15B夹着圆形凹部17而对置的位置,并让下述的第二箱体20的压入凸部24A压入。
如图4、图7所示,第二箱体20具有:主体部21,其覆盖除去柱状部12A、12B的第一箱体10的主体部11的上表面整体;连接端子支承部27,其从该主体部21的图7中的左侧的侧部突出并支承上述可变电阻器60的第二连接端子66A~66C。在第二箱体20的图7中左侧的缘部形成有平坦面22,该平坦面22沿前后方向(Y方向)延伸,并作为与在旋转轴线100方向的正交方向(X-Y方向)上扩展的轴承部件30抵接的第二抵接部。该平坦面22位于与平坦面13A、13B夹着旋转轴线100对置的位置。从形成有该平坦面22一侧的第二箱体20的外缘部经由连接端子支承部27而导出第二连接端子66A~66C。因此,第一连接端子55A、55B与第二连接端子66A~66C夹着旋转轴线100对置配置。而且,在平坦面22的一端部形成有让下述的轴承部件30的第二压入凸部33A压入的压入凹部23A(圆孔),在平坦面22的另一端部形成有让下述的轴承部件30的第二压入凸部33B压入的压入凹部23B(圆孔)。
在第二箱体20的主体部21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上夹着圆孔25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被分别压入在第一箱体10的压入凹部15A、15B中的压入凸部24A、24B。
如图4、图8所示,轴承部件30的俯视形状、即下摆部31的俯视形状形成为,与第一箱体10的主体部11和第二箱体20的主体部21沿上下方向重叠的状态下的俯视形状大致相同形状的大致矩形。在该下摆部31的下表面的图8(c)的左侧两个角部分别形成有被分别压入在第一箱体10的压入凹部14A、14B中的第一压入凸部32A、32B。在这些第一压入凸部32A、32B各自的周围分别形成有在旋转轴线100方向的正交方向(X-Y方向)上扩展的第一平坦面34A、34B。这些第一平坦面34A、34B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在旋转轴线100方向上设定在相同位置。在下摆部31的下表面的图8(c)的右侧的缘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图8(c)的上下方向)延伸,并在旋转轴线100方向的正交方向上扩展的第二平坦面35。在该第二平坦面35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即下摆部31的图8(c)中右侧的两个角部分别突出地形成有被分别压入在第二箱体20的压入凹部23A、23B中的第二压入凸部33A、33B。
并且,在层叠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及轴承部件30的状态下,在第一箱体10的压入凹部14A、14B分别压入有轴承部件30的第一压入凸部32A、32B,且第一箱体10的平坦面13A、13B分别与轴承部件30的第一平坦面34A、34B抵接。在第二箱体20的压入凹部23A、23B分别压入有轴承部件30的第二压入凸部33A、33B,且第二箱体20的平坦面22与轴承部件30的第二平坦面35抵接。在第一箱体10的压入凹部15A、15B分别压入有第二箱体20的压入凸部24A、24B。在相对于旋转轴线100的正交方向(X-Y方向)上,作为对轴承部件30的第一箱体10的抵接部的平坦面13A、13B与作为对轴承部件30的第二箱体20的抵接部的平坦面22分别位于夹着旋转轴线100的两侧的位置。
这样可得到下述的共面性(平坦度),即在相对于旋转操作体3的旋转轴线100方向(Z方向)的正交方向(X-Y方向)上扩展的一个平面上能够配置夹着旋转轴线100而对置配设的两个第一连接端子55A、55B与三个第二连接端子66A~66C。
如此,层叠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及轴承部件30,因此,如上所述,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的尺寸必须为使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二者可靠地抵接于轴承部件30的尺寸。因此,如图11所示,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的尺寸设定为,在旋转轴线100的方向(上下方向)上在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之间形成有间隙101,由此,来吸收在旋转轴线100的方向上的第一箱体10或第二箱体20的零件公差。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壳体2具有变形抑制部90A,该变形抑制部90A在并列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55A、55B与第二连接端子66A~66C之间的铆接部46被铆接时,抑制由铆接部46对第一箱体10施加按压力引起的第一箱体10向第二箱体20侧的变形。该变形抑制部90A由向第一箱体10的上表面突出所形成的突出部构成,位于沿旋转轴线100方向与第一安装部43E重叠的部位和位于在该方向上与第二安装部43F重叠的部位。该变形抑制部90A的朝向第二箱体20的下表面方向的突出量设定为能够与该第二箱体20的下表面接触。另外,在该突出量因零件公差成形为比间隙101更大时,变形抑制部90A以通过铆接部46被铆接时的按压力按压在第二箱体20上而压溃的方式形成为对第二箱体20的点接触的形状,例如圆锥状。
此外,壳体2具有与变形抑制部90A不同的另一变形抑制部90B。该变形抑制部90B由具有前端面积比变形抑制部90A大的平坦的上表面的突出部构成。该变形抑制部90B的上表面对第二箱体20的接触面积设定为,在铆接部46被铆接时受由第二箱体20施加的按压力而变形抑制部90B不被压溃的大小。而且,该变形抑制部90B形成在与作为第一箱体10相对于轴承部件30的抵接部的平坦面13A、13B夹着旋转轴线100的相反侧,即在作为相对于旋转轴线100的交差方向的X方向上铆接部46的并列范围的外侧,例如分别形成在与柱状部12A、12B对置的位置的第一箱体10的主体部11的两个角部。
此外,如图13所示,在安装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的印制电路板200的上表面200a设置有:与第一~第四延伸部43A~43D对应的焊盘部243A~243D;与第一连接端子55A、55B对应的第一焊盘部255A、255B;与第二连接端子66A~66C对应的第二焊盘部266A~266C;与第一安装部43E、43F对应的第三焊盘部243E、243F。对于该印制电路板200,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被定位成:第一~第四延伸部43A~43D分别成为位于焊盘部243A~243D的状态;第一安装部43E、43F分别成为位于第三焊盘部243E、243F的状态;第一连接端子55A、55B分别成为位于第一焊盘部255A、255B的状态;第二连接端子66A~66C分别成为位于第二焊盘部266A~266C的状态。此时,通过在各焊盘部涂敷未图示的膏状焊料,并在高温炉内以规定时间加热到250℃左右,进行回流钎焊,从而在印制电路板200上表面安装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第四臂部42A~42D的端部折弯并延伸的第一~第四延伸部43A~43D钎焊于焊盘部243A~243D,但是根据规格等也可以不必全部钎焊,进而也可以如现有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那样,沿着第一~第四臂部42A~42D直线状地延伸第一~第四延伸部43A~43D,从而插通过设置在印制电路板200上的贯通孔来进行钎焊。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能得到下面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在铆接部46被铆接时,变形抑制部90A、90B抑制由铆接部46对第一箱体10施加按压力引起的第一箱体10向第二箱体20侧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随着铆接部46的铆接时的第一安装部43E、第二安装部43F向第二箱体20侧的位置偏移,并能够确保印制电路板相对于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安装强度的强化(增强)。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变形抑制部90A位于沿X方向并列的铆接部46之间。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位于并列的铆接部46之间的第一安装部43E、第二安装部43F向第二箱体20侧的位置偏移,且能够可靠地将第一安装部43E、第二安装部43F钎焊于第三焊盘部243E、243F。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变形抑制部90A是在第一箱体10形成的突出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抑制第一箱体10向接近第二箱体20的方向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在铆接部46被铆接时,变形抑制部90A形成为若按压在第二箱体20上则压溃的圆锥状。由此,即使由于零件公差而变形抑制部90A的突出量形成为比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之间的间隙101更大时,通过压溃变形抑制部90A,能够不妨碍第一箱体10向第二箱体20的适当位置的配置,并能够吸收部件尺寸的偏差。
此外,在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的材料不同时,也可以以使变形抑制部90A不被过度地压溃的方式在硬质的箱体的一侧设置变形抑制部90A。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作为对于轴承部件30的第一箱体10的抵接部的平坦面13A、13B(第一抵接部)与作为对于轴承部件30的第二箱体20的抵接部的平坦面22(第二抵接部),分别位于在作为并列设置铆接部46的方向的X方向上夹着旋转轴线100的一侧与另一侧。即,第一箱体10与轴承部件30的一侧抵接,因此,在第一箱体10的一侧的部分中,难以产生在铆接部46的铆接时由铆接部46对第一箱体10施加按压力引起的变形。第二箱体20与轴承部件30的另一侧抵接,因此,即使在第二箱体20的另一侧的部分,也难以产生由铆接部46经由第一箱体10施加按压力引起的变形。在此,在所述的现有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中,如上所述,由于与第二箱体之间的间隙,第一箱体10的另一侧的部分通过铆接部施加的按压力容易向第二箱体侧变形。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变形抑制部90B位于夹着旋转轴线100的一侧与另一侧中的另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箱体10的另一侧的部分向第二箱体20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变形抑制部90B位于X方向、即在图11的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的铆接部46的外侧(图11的左侧)。由此,在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之间,特别是在配设有第一安装部43E、第二安装部43F的X方向的中央部分中,通过变形抑制部90B,能够防止由间隙101产生的零件公差的调整功能因变形抑制部90B所致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变形抑制部90A分别设置在旋转轴线100方向(上下方向)与第一安装部43E重叠的部位及在相同方向与第二安装部43F重叠的部位,因此,在铆接部46被铆接时,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安装部43E、第二安装部43F向第二箱体20侧的位置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第一安装部43E、第二安装部43F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端子55A、55B与第二连接端子66A~66C之间,即位于沿X方向并列设置的铆接部46之间,并在第一箱体10的下表面分别露出下端面44E、44F。由此,能够分别借助这些下端面44E、44F将第一安装部43E、第二安装部43F钎焊在印制电路板200上。因此,能够以向壳体2的外方不突出的方式设置位于并列设置的铆接部46之间的第一安装部43E、第二安装部43F,并能够对缩小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安装空间作出贡献。由此,能够维持较小的安装空间,并能够提高印制电路板相对于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安装强度。
此外,在不必缩小安装空间时,也可以使第一安装部43E、第二安装部43F从壳体2突出。
此外,本发明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也可以是下面的部件。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压溃形状的变形抑制部90A为圆锥状,但是本发明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变形抑制部为圆锥状的结构。也可以是,变形抑制部90A具有与第二箱体20的下表面接触例如点接触的顶部,在铆接部46被铆接时,通过由第二箱体20对其顶部集中施加按压力即成为压溃的形状,因此,也可以是圆锥之外的角锥(角錘)状或半球状等形状。即,只要是随着越向前端其剖面积越小的山形状即可。
在所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中,在第一箱体10形成有变形抑制部90A与另一变形抑制部90B二者,但是本发明的结构并不是局限于在第一箱体10形成变形抑制部与另一变形抑制部二者的结构,也可以在第二箱体形成这些变形抑制部与另一变形抑制部的任一方或二者。
所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具有变形抑制部90A与另一变形抑制部90B,但是本发明的结构并不是局限于具有这两种的变形抑制部二者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变形抑制部90A的配置或数量代替另一变形抑制部90B的功能,即抑制在第一箱体10的图11中的左侧部分向第二箱体20侧变形的功能而实现。
此外,所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1具备开关50,但是也可以将弹性部件78更换为例如硬质的树脂材料而不作为开关发挥作用。此时,第一连接端子成为虚设端子。
Claims (6)
1.一种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有:壳体;旋转操作体,其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该壳体旋转;旋转检测部,其检测该旋转操作体的旋转操作且收纳在所述壳体内;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它们从所述壳体导出且分别被钎焊于在印制电路板上设置的第一焊盘部、第二焊盘部,
所述壳体具有:轴承部件,其支承所述旋转操作体且使其能够旋转;第一箱体,其在所述旋转操作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有与所述轴承部件抵接的第一抵接部;第二箱体,其相对于该第一箱体的除去所述第一抵接部的部分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介设于所述轴承部件与所述第一箱体之间,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夹着所述旋转操作体的旋转轴线而对置的位置设有与所述轴承部件抵接的第二抵接部,
所述第一箱体具有从所述第一抵接部侧的外缘部导出的所述第一连接端子,
所述第二箱体具有从所述第二抵接部侧的外缘部导出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对置配设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子,
所述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具有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并列设有多个铆接部,该多个铆接部被铆接在所述第二箱体及所述第一箱体的与所述轴承部件侧相反侧的面上,从而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一体地夹持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第二箱体及所述轴承部件,
所述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箱体设有安装部,该安装部位于并列设置的所述铆接部之间并被钎焊于在所述印制电路板上设置的第三焊盘部,
在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中的至少任一者设有变形抑制部,该变形抑制部抑制由所述铆接部施加给所述第一箱体的按压力引起的所述第一箱体向所述第二箱体侧的变形,
所述变形抑制部位于并列设置的所述铆接部之间,
所述变形抑制部由突出部构成,该突出部形成于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对置的所述第一箱体的面与所述第二箱体的面中的至少一面,并向另一面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其特征在于,
朝向所述另一面的方向的所述变形抑制部的突出量设定为能够与所述另一面接触,
所述变形抑制部形成为,在由所述铆接部被铆接时的所述按压力按压在所述另一面上时发生压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抑制部的所述突出部形成为,越朝向前端其剖面积越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其特征在于,
在对置的所述第一箱体的面与所述第二箱体的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有区别于所述变形抑制部的另一变形抑制部,
该另一变形抑制部由突出部构成,并且位于所述第二抵接部侧即所述铆接部的外侧,该突出部的前端呈平坦状且面积比所述变形抑制部更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抑制部及所述另一变形抑制部中的所述变形抑制部位于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与所述安装部重叠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露出设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与所述第二箱体及所述轴承部件侧相反侧的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64606 | 2008-06-24 | ||
JP2008164606A JP2010010202A (ja) | 2008-06-24 | 2008-06-24 | 回転操作型電気部品 |
JP2008164606 | 2008-06-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15457A CN101615457A (zh) | 2009-12-30 |
CN101615457B true CN101615457B (zh) | 2011-10-05 |
Family
ID=41495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463599A Active CN101615457B (zh) | 2008-06-24 | 2009-06-24 | 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0010202A (zh) |
CN (1) | CN101615457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46065A (ja) * | 1995-08-03 | 1997-02-14 | Fujitsu Ten Ltd | 筐 体 |
JP2000292118A (ja) * | 1999-04-12 | 2000-10-20 | Alps Electric Co Ltd | 回転角度センサ |
JP3723714B2 (ja) * | 2000-03-09 | 2005-12-07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回転型電気部品 |
JP4945848B2 (ja) * | 2001-04-02 | 2012-06-0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可変抵抗器 |
JP2005347522A (ja) * | 2004-06-03 | 2005-12-15 | Alps Electric Co Ltd | 回転型電気部品 |
JP2006253063A (ja) * | 2005-03-14 | 2006-09-21 | Alpine Electronics Inc | 操作装置 |
JP4891654B2 (ja) * | 2006-05-18 | 2012-03-07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き回転型電気部品 |
-
2008
- 2008-06-24 JP JP2008164606A patent/JP2010010202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
- 2009-06-24 CN CN2009101463599A patent/CN10161545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15457A (zh) | 2009-12-30 |
JP2010010202A (ja) | 2010-0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7227036A (ja) | 平型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2403148B (zh) | 按键结构及具有该按键结构的电子装置 | |
TWI326140B (zh) | ||
JP6308197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8957332B2 (en) | Key switch structure | |
JP4891654B2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き回転型電気部品 | |
EP3364436B1 (en) | Push switch | |
CN101615457B (zh) | 旋转操作型电气器件 | |
JP2006032118A (ja) | 回転式入力装置 | |
WO2014185992A1 (en) | Connector | |
WO2009139467A1 (ja) | 操作スイッチ及び電子機器 | |
US8217282B2 (en) | Combination switch | |
JP6633203B2 (ja) | 可変抵抗器 | |
KR20140096026A (ko) | 회전 조작형 전자 부품의 베어링 구조 | |
CN101587765B (zh) | 旋转型电气部件 | |
US20060113176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operation button | |
JP4974257B2 (ja) | コネクタ | |
JP4632877B2 (ja) | 回路基板の静電気侵入防止構造 | |
JP2014089814A (ja) | 入力装置 | |
US20040129541A1 (en) | Electric part with click feeling | |
JP5402680B2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7531994B2 (ja) | シールド電線用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 |
CN220020949U (zh) | 一种导电组件、动触盘以及隔离开关 | |
JP6151517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11711033B (zh) |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组合以及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