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8773A - 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08773A
CN101608773A CNA2009101493344A CN200910149334A CN101608773A CN 101608773 A CN101608773 A CN 101608773A CN A2009101493344 A CNA2009101493344 A CN A2009101493344A CN 200910149334 A CN200910149334 A CN 200910149334A CN 101608773 A CN101608773 A CN 101608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lectric connector
contact
rear wall
bas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493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08773B (zh
Inventor
半田真介
山本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08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8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08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087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1)的安装结构,其能够减少电连接器(11)的安装耗费的时间,并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进而能够抑制漏泄电流的发生。本发明的安装结构具有背光装置(4)的筐体(5)和第一电连接器(11)。第一电连接器(11)包含与冷阴极管(8)的端部(8b)的外引线(8c)连接且与电路基板(6)的导体图案(24)连接的导电性的触头形成体和保持该触头形成体的绝缘性的壳体(35)。筐体(5)的后壁(13)包含作为用于保持壳体(35)的保持部的第一插通孔(21)。壳体(35)直接安装在筐体(5)上。触头形成体的基板连接用触头由壳体(35)的第二主体部(42)覆盖。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背光装置通常具备多个荧光管、和与这些荧光管连接的多个电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在整列板上安装多个电连接器而形成配件后,将整列板固定在背光组件的收纳容器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17664号公报(段落号[0098]、[图14])
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需要组装配件的工序和将整列板固定在收纳容器内的工序,对于电连接器的安装耗费时间。另外,需要准备整列板,从而零件数量增多。
另外,从降低电力消耗的观点考虑,优选抑制来自从电连接器的导电插头的漏泄电流的发生,从而需要抑制漏泄电流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能够减少电连接器的安装耗费的时间,并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进而能够抑制漏泄电流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其装备于背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背光装置的筐体、板状的连接部件、与所述筐体及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电连接器,所述连接部件包含:缘部、横向排列形成于所述缘部的多个插入凸部、形成于各所述插入凸部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方的导电部,所述电连接器包含:导电性的触头形成体、保持该触头形成体的绝缘性的壳体,所述触头形成体包含:与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接触的荧光管连接用触头、与所述插入凸部的所述导电部接触的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所述壳体包含收容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具有环绕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的周围的周壁、堵塞该周壁的一端的底壁、贯通形成于所述周壁且用于将所述插入凸部插通到所述收容部内的插入凸部插通孔,所述筐体包含用于保持所述壳体的保持部。
根据本发明,可将壳体直接安装在筐体上。例如,与在将壳体安装于整列板等部件上而组装配件的第一工序之后再经过将配件安装在筐体上的第二工序的情况相比,在本发明中,将壳体安装于筐体时所需的工序减少,从而能够减少安装电连接器耗费的时间。另外,由于筐体兼备保持壳体的功能,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整列板等零件,从而可减少零件数量。
另外,由绝缘性的周壁和底壁覆盖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这样,通过覆盖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的大部分,能够可靠地防止漏泄电流从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流出。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荧光管的电力消耗。而且,由于由电连接器的壳体覆盖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所以不需要用筐体覆盖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因此,能够提高筐体的形状自由度。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壳体包含配置于所述荧光管的后方且与所述荧光管平行延伸的后壁,在所述后壁形成有所述保持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靠近荧光管的位置保持壳体,通过壳体的小型化能够使电连接器更小型。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保持部包含让所述壳体插通的壳体插通孔,所述壳体插通孔沿所述后壁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后壁,且向所述厚度方向及厚度方向的相反方向这两方向敞开。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在筐体上形成壳体插通孔这样的简易结构形成保持部。而且,可使壳体插通孔的形状简单,可容易地形成保持部。
本发明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其中,所述保持部形成有多个,在所述多个保持部保持有分别对应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壳体。根据本发明,可通过筐体保持多个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示意性俯视剖面图;
图2是筐体、第一电连接器、电路基板及冷阴极管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A)是表示第一电连接器被保持在筐体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B)是沿图3(A)的箭头IIIB方向看的图,(C)是沿图3(B)的箭头IIIC方向看的仰视图;
图4是沿着图3(A)的IV-IV线的剖面图;
图5是沿着图3(A)的V-V线的剖面图;
图6(A)是沿着图3(B)的VI-VI线的剖面图,(B)是沿着图6(A)的VIB-VIB线的剖面图;
图7是触头形成体的立体图;
图8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一对第一弹性片部的放大图;
图10(A)是表示冷阴极管与第一电连接器连接前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B)是沿着图10(A)的XB-XB线的剖面图;
图11(A)是表示冷阴极管连接在第一电连接器上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B)是沿着图11(A)的XIB-XIB线的剖面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在背光装置的筐体的后壁上安装第一电连接器的壳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在背光装置的筐体的后壁上安装第一电连接器的壳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14(A)及(B)是分别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的基板连接用触头和电路基板的插入凸部的相互连接的工序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从周壁拆除了壳体的底壁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一电连接器的局部立体图;
图19(A)及(B)是分别用于说明在背光装置的筐体的后壁上安装第一电连接器的壳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20(A)是位于锁定位置的第一电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从图20(A)的箭头XXB方向看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1(A)~(C)分别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图。
附图符号说明
4背光装置
5(背光装置的)筐体
6电路基板(连接部件)
6a表面(插入凸部的表面)
6b背面(插入凸部的背面)
8冷阴极管(荧光管)
8b(冷阴极管的)端部
8c外引线(端子)
9安装结构
11、11A、11B第一电连接器(电连接器)
13、13A、13B后壁
21、21A、21B第一插通孔(保持部、壳体插通孔)
24导电部(导体图案)
29一端缘部(缘部)
35、35A、35B壳体
36触头形成体
39插入凸部
42、42B第二主体部(收容部)
57周壁
58底壁
65基板插通孔(插入凸部插通孔)
98荧光管连接用触头
100基板连接用触头(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
Z1第一Z方向(厚度方向)
Z2第二Z方向(厚度方向的相反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示意性俯视剖面图。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是例如用作电视机、个人计算机的监视器的显示装置。
液晶显示装置1具备主筐体2、液晶面板3、背光装置4。
主筐体2形成为筐体形状,且正面开口。
液晶面板3为非自发光式显示面板,安装在主筐体2的正面的开口部。液晶面板3的表面3a朝向主筐体2的前方,背面3b朝向主筐体2的后方。
背光装置4是用于向液晶面板3照射光的装置,被收容在主筐体2内。该背光装置4具备筐体5、作为连接部件的电路基板6、倒相电路7、作为荧光管的冷阴极管8、直接支承在筐体5上的第一电连接器11及第二电连接器12。
筐体5为背光装置4的筐体,具有直接保持第一及第二电连接器11、12的功能、收容冷阴极管8的功能、向液晶面板3这一侧反射来自冷阴极管8的光的功能。
筐体5利用例如金属板形成浴盆形状。该筐体5配置在液晶面板3的背面3b侧,包含作为保持部件的后壁13、从后壁13的外周缘部13a延伸设置的周壁14。
后壁13与第一电连接器11协同而形成第一电连接器11的安装结构9。后壁13在主筐体5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冷阴极管8的后方。后壁13制成平板状且和冷阴极管8平行配置。后壁13利用托架等安装部件15、16等固定在主筐体2上。
在后壁13上贯通形成有作为插通且保持第一电连接器11的后述的壳体35的保持部(壳体插通孔)的第一插通孔21、和插通且保持第二电连接器12的第二插通孔22。第一插通孔21和第二插通孔22沿着主筐体5的左右方向分离。
电路基板6相对于筐体5的前后方向配置在后壁13的后方,且和该后壁13是平行的。该电路基板6包含与液晶面板3的背面3a对置的表面6a、朝向表面6a的相反侧的背面6b。在电路基板6的背面6b形成有作为导电部的导体图案24、25,在背面6b形成有导体图案26。导体图案25、26通过导通孔28而相互电连接。
在形成于电路基板6的背面6b上的导体图案24、25上连接有倒相电路7。倒相电路7是用于向冷阴极管8供给驱动电力的电路,安装在电路基板6的背面6b上。倒相电路7和各冷阴极管8利用电路基板6的导体图案24、第一电连接器11、第二电连接器12、导体图案26、导通孔28及导体图案25进行电连接。
冷阴极管8是液晶面板3的背照灯。冷阴极管8多个设在液晶面板3和筐体5的后壁13之间。(图1中仅图示了一个冷阴极管8)。冷阴极管8的数量例如在每一个液晶面板3的一英寸大小上为两根。
各冷阴极管8在主筐体2的上下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来配置,以向液晶面板3照射光。各冷阴极管8的长度方向沿着主筐体2的左右方向,且和液晶面板3的背面3b平行。另外,图1中,冷阴极管8、第一电连接器11及第二电连接器12分别仅图示了一个。
冷阴极管8包含长筒状的主体部8a、分别设置在主体部8a的一对端部8b、8b上的作为一对端子的外引线8c、8c。
主体部8a为例如直径几mm~几十mm左右的玻璃制部件。外引线8c为软铁等金属制的轴状的导电部件,从主体部8a的各端部8b与主体部8a平行地突出。外引线8c的直径为例如1mm左右,长度为几mm左右。
冷阴极管8的主体部8a的一端侧的外引线8c与第一电连接器11连接,冷阴极管8的主体部8a的另一端侧的外引线8c与第二电连接器12连接。
第一电连接器11是用于进行冷阴极管8和电路基板6的导体图案24之间的电连接的连接器。该第一电连接器11配置在各冷阴极管8的主体部8a的一端侧,插通在后壁13的所对应的第一插通孔21中。
第二电连接器12是用于进行冷阴极管8和电路基板6的导体图案26之间的电连接的连接器。该第二电连接器12配置在各冷阴极管8的另一端侧,插通在后壁13的所对应的第一插通孔22中。第二电连接器12与电路基板6的导体图案26电连接。
在冷阴极管8的一端的外引线8c中从第一电连接器11侧施加有倒相电路7的正电压。另外,冷阴极管8的另一端的外引线8c经由第二电连接器12及导体图案26等与倒相电路7电连接。
图2是筐体5、第一电连接器11、电路基板6及冷阴极管8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参照图2,以下,为了方便起见,将与主筐体2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X方向X、与主筐体2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Y方向Y、与主筐体2的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Z方向Z进行说明。
另外,将X方向X的一方设为X1,将X方向X的另一方设为X2。另外,将Y方向Y的一方设为Y1,将Y方向X的另一方设为Y2。另外,将Z方向Z的一方设为Z1,将Z方向Z的另一方设为Z2。
另外,只称作X方向X时,是对第一及第二X方向X1、X2的总称。还有,只称作Y方向Y时,是对第一及第二Y方向Y1、Y2的总称。另外,只称作Z方向Z时,是对第一及第二Z方向Z1、Z2的总称。
图2所示的三个第一电连接器11中的一个表示外引线8c连接中途的状态,其余两个表示外引线8c连接完成的状态。
后壁13的第一插通孔21顺着沿Y方向Y的规定的横向排列方向B等间隔形成。另外,各第一插通孔21的构成是一样的,因此以下主要对第一插通孔21进行说明。
第一插通孔21沿着相当于其厚度方向的规定的深度方向C贯通后壁13。深度方向C相当于第一Z方向Z1。第一插通孔21向相当于后壁13的厚度方向的第一Z方向Z1及作为与第一Z方向Z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Z方向Z2这二者敞开。
第一插通孔21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形状,且在X方向X上相对较长,在Y方向Y上相对较短。该第一插通孔21的周缘部30包含第一缘部31、第二缘部32、第三缘部33及第四缘部34。第一及第三缘部31、33沿X方向X对置,第二集第四缘部32、34沿Y方向Y对置。
各第一电连接器11的后述的壳体35插通在与其对应的第一插通孔21中而被保持。各第一电连接器11例如关于X方向X,Y方向Y及Z方向Z的长度分别设定为10mm~15mm左右。另外,各第一电连接器21的构成是一样的,因此,以下主要对一个第一电连接器11进行说明。
第一电连接器11包含绝缘性的壳体35、被保持在该壳体35上的导电性的触头形成体36、用于操作该触头形成体36的操作部件37。
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被安装在所对应的第一插通孔21中时,是沿着相当于深度方向C的规定的插入方向D1插通在第一插通孔21中。插通第一插通孔21后的第一电连接器11沿着与插入方向D1相反的抽出方向D2抽出,从而可从第一插通孔21中抽出。插通第一插通孔21的壳体35可沿着与冷阴极管8的轴方向S平行的规定的锁定方向E1相对于后壁13滑动。
锁定方向E1沿着与轴方向S平行的方向中远离冷阴极管8的一端部8b的方向,相当于第一X方向X1。通过使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相对于后壁13沿锁定方向E1滑动,壳体35位移到锁定位置,被锁定在后壁13的第一插通孔21中。图2中示出了与后壁13接触的各第一电连接器11分别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
位于锁定位置的第一电连接器11沿着与锁定方向E1相反的锁定解除方向E2滑动。锁定解除方向E2相当于第二X方向X2。第一电连接器11通过沿着锁定解除方向E2滑动而位移到锁定解除位置,从而解除对于后壁13的锁定。
电路基板6包含安装有倒相电路(未图示)等的主体部38、以横向排列形成于主体部38的一端缘部29的多个插入凸部39(图2中仅图示了一部分的插入凸部39)。
插入凸部39以与各第一电连接器11对应的方式沿着横向排列方向B形成,在该插入凸部39的电路基板6的表面6a设有导体图案24。
各插入凸部39形成为矩形状。这些插入凸部39沿着连接方向F1插入所对应的第一电连接器11中。由此,插入凸部39的导体图案24和第一电连接器11电连接。连接方向F1相当于例如第一X方向X1。
各插入凸部39相对于所对应的第一电连接器11,可沿着与连接方向F1相反的连接解除方向F2抽出。由此,可解除各插入凸部39的导体图案24和所对应的第一电连接器11的电连接。连接解除方向F2相当于例如第二X方向X2。
当冷阴极管8安装在所对应的第一电连接器11上时,是将其沿着顺着外引线8c的径向的规定的插入方向G1进行移动。插入方向G1相当于例如第一Z方向Z1。另外,当从所对应的第一电连接器11上拆除各冷阴极管8时,是将其沿着与插入方向G1相反的反插入方向G2移动。反插入方向G2相当于例如第二Z方向Z2。
图3(A)是表示第一电连接器11被保持在筐体5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箭头IIIB方向看的图;图3(C)是沿着图3(B)的箭头IIIC方向看的仰视图;图4是沿着图3(A)的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着图3(A)的V-V线的剖面图;图6(A)是沿着图3(B)的VI-VI线的剖面图;图6(B)是沿着图6(A)的VIB-VIB线的剖面图。图3(A)~图3(C)、图4、图5、图6(A)及图6(B)均是表示第一电连接器11位于锁定解除位置,且外引线8c被连接在第一电连接器11上之前的状态。
下面,以第一电连接器11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参照图3(A)、图3(B)及图4,壳体35为沿Y方向Y大致对称的形状。该壳体35为合成树脂制,除了后述的底壁58以外,整体为一体成型品。
壳体35包含第一主体部41、相对于第一主体部41配置在插入方向G1侧的第二主体部42、自第一主体部41延伸设置的覆盖部43。
参照图4,第一主体部41相对于后壁13位于反插入方向G2侧。在关于反插入方向G2的第一主体部41的前端部411中锁定解除方向E2侧的半部形成有空洞44。空洞44向反插入方向G2侧敞开,能够收容冷阴极管8的与其对应的端部8b。
在前端部411中锁定方向E1侧的半部形成有收容孔45。在收容孔45中收容有触头形成体36的后述的主体部92及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该收容孔45沿着插入方向G1延伸,且反插入方向G2侧被敞开。
参照图4及图5,收容孔45由围壁46形成。围壁46包含第一部分51、第二部分52、第三部分53及第四部分54。第一及第三部分51、53在锁定方向E1上相对置。第二及第四部分52、54在与插入方向D1及锁定方向E1二者正交的正交方向H上相对置。
第一部分51将空洞44和收容孔45之间隔开。通过将关于正交方向H的第一部分51的中间部51a切成缺口形状,在该切口部分就可以插通外引线8c。在第二及第四部分52、54分别形成有沿正交方向H贯穿这些第二及第四部分52、54的贯通孔55。
第二主体部42大部分相对于后壁13位于插入方向G1侧,整体呈箱状。该第二主体部42作为收容触头形成体36的后述的基板连接用触头100的收容部而设置,包含上壁56、自上壁56向插入方向G1侧延伸的环状的周壁57、堵塞周壁57的一端的底壁58。由上壁56、周壁57及底壁58形成收容基板连接用触头100的收容空间59。
上壁56与第一主体部41相连。该上壁56配置在第一插通孔21内,并且配置于后壁31的附近。在上壁56中靠锁定方向E1的一部分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构成所述收容孔45的一部分。即,收容孔45自第一主体部41一直延伸到第二主体部42,且与收容空间59连通。
周壁57通过第一插通孔21内且围绕与插入方向G1平行的假想基准轴线60而形成。周壁57包含第一侧壁61、第二侧壁62、第三侧壁63及第四侧壁64。第一~第四侧壁61~64整体呈筒状。
第一~第四侧壁61~64分别形成为沿插入方向G1延伸的平板状。第一及第三侧壁61、63沿锁定方向E1相对置,并相互平行延伸。第二及第四侧壁62、64沿正交方向H相对置,并相互平行延伸。
第一~第四侧壁61~64各自的一端连在底壁58上。第一~第四侧壁61~64各自的另一端连在上壁56上。上壁56及底壁58在插入方向G1上相对置。
在第一侧壁61形成有基板插通孔65,其作为沿锁定方向E1贯通该第一侧壁61的插入凸部插通孔。基板插通孔65可以插入电路基板6的所对应的插入凸部39。由此,可以将插入凸部39插入收容空间59内。
参照图3(C)及图4,底壁58形成为矩形板状。当沿着反插入方向G2观察第一电连接器11时,底壁58覆盖第一~第四侧壁61~64。底壁58的一侧面58a的外周部和所对应的第一~第四侧壁61~64的一端相互面接触。在底壁58的一侧面58a形成有凸部66。凸部66分别沿着所对应的第一及第三侧壁61、63的内侧面61a、63a。由此,将关于漏电电流的爬电距离进一步增长,漏电电流更加难以流出。
底壁58和第一~第四侧壁61~64分体形成,且相对于这些第一~第四侧壁61~64能够装拆。
具体地说,参照图5及图6(A),在底壁58关于正交方向H的一对端部分别突设有小片部67、68。在各小片部67、68形成有卡合凹部69。另一方面,在第二及第四侧壁64的外侧面分别形成有卡合凸部70。各卡合凸部70、70与所对应的卡合凹部69、69卡合。另外,也可以将底壁58和周壁57用单一部件一体形成。
参照图3(A)及图3(C),覆盖部43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当壳体35位于锁定位置时,则覆盖第一插通孔21中位于第一主体部41的外侧的区域。当沿着反插入方向G2观察第一电连接器11时,第一及第二主体部41、42相对于覆盖部43的中心J(图心)靠近锁定方向E1而配置。
参照图3(B)及图3(C),覆盖部43具有与后壁13的一对主面13b、13c的一方13b对置的一侧面43a。该一侧面43a的外周部与第一插通孔21的周缘部30对置。由此,覆盖部43及第一主体部41协同将第一插通孔21全部覆盖。
参照图3(A),在覆盖部43具有对壳体35进行树脂成型时所形成的孔71,但沿着插入方向D1观察时,该孔71和第一插通孔21的周缘部30对置,且对第一插通孔21不敞开。
参照图3(C)及图6(A),背光装置4具备用于将壳体35锁定在后壁13上的锁定机构80。
锁定机构80包含第一限制机构81、第二限制机构82、第三限制机构83。第一限制机构81是用于防止壳体35相对于后壁13沿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Z方向Z)移动的机构。第二限制机构82是用于防止壳体35相对于后壁13沿正交方向H(Y方向Y)移动的机构。第三限制机构83是用于防止壳体35相对于后壁13沿与锁定方向E1平行的方向(X方向X)移动的机构。
第一限制机构81包含设置在第一插通孔21的周缘部30的作为结合部的被夹持部841、设置在壳体35上作为被结合部的夹持部842。
被夹持部841是从第二缘部32向第一插通孔21的内侧突出的小片。被夹持部841设置在周缘部30的第二缘部32中锁定方向E1侧的端部。
夹持部842包含在覆盖部43的一侧面43a上形成的一部分842a、和突设在第二主体部42的上壁56的另一部分842b。这一对部分842a、842b沿Z方向Z隔开间隔而配置。夹持部842的一对部分842a、842b及被夹持部841沿着锁定方向E1延伸。
当壳体35位于锁定位置时,这一对部分842a、842b沿Z方向Z将被夹持部841夹住。由此,夹持部842和被夹持部841相互结合在一起。
第一限制部81还具备被夹持部851和夹持部852。这些被夹持部851及夹持部852具有和被夹持部841及夹持部842同样的结构,但和被夹持部841及夹持部842在以下(1)、(2)方面不同。
即,(1)被夹持部851和夹持部852相对于所对应的被夹持部841及夹持部842配置在锁定解除方向E2侧;
(2)被夹持部851和夹持部852关于锁定方向E1的长度比所对应的被夹持部841及夹持部842长。夹持部852和夹持部842一样,包含一部分852a和另一部分852b。
被夹持部841及被夹持部851都形成于周缘部30的第四缘部34。与这些第四缘部34的被夹持部841及被夹持部851相对应,在壳体35上形成有被夹持部841及被夹持部851。
第二缘部32侧的被夹持部841、夹持部842、第四缘部34侧的被夹持部841、夹持部842沿正交方向H对称配置。同样地,第二缘部32侧的被夹持部851、夹持部852、第四缘部34侧的被夹持部851、夹持部852沿正交方向H对称配置。
参照图3(C)及图6(B),第二限制机构82包含:第二缘部32的被夹持部841、851及第四缘部34的被夹持部841、851;设置在壳体35上的一对端面56a、56b。一对端面56a、56b是壳体35的第二主体部42的上壁56中关于正交方向H的一对端面。
一对端面56a、56b构成一对第一部分。另外,也可以在一对端面56a、56b的每一个上设置突起并将这些突起作为一对第一部分。第二缘部32的被夹持部841、851和第四缘部34的被夹持部841、851沿正交方向H对置,从而构成沿正交方向H对置的一对第二部分。
当壳体35位于锁定位置时,第二缘部32的被夹持部841、851及第四缘部34的被夹持部841、851沿正交方向H夹住所述一对端面56a、56b。
参照图3(C),第三限制机构83包含:设置在壳体35上且沿锁定方向E1相互分离的一对第三部分93a、93b;设置在周缘部30的第一及第三缘部31、33上且沿锁定方向E1对置的一对第四部分94a、94b。
一第三部分93a形成于上壁56中锁定方向E1侧的端面56c。另一第三部分93b形成于从覆盖部43的一侧面43a向第一插通孔21侧突设的凸条95。凸条95沿着锁定方向E1延伸,该凸条95中锁定解除方向E2侧的端部构成另一第三部分93b。
当壳体35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一对第四部分94a、94b沿与锁定方向E1平行的方向(X方向X)夹住所述一对第三部分93a、93b。
图7是触头形成体36的立体图。参照图7,触头形成体36和冷阴极管8的所对应的外引线8c电连接,并且和电路基板6的插入凸部39的导体图案24电连接。由此,实现这些外引线8c和导体图案24之间的电连接。
作为构成触头形成体36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由金属等导电部件构成的单一板金部件。该板金部件的板厚例如为0.2mm左右。通过对所述板金部件的表面及背面分别实施镀敷加工而形成镀层。
触头形成体36沿Y方向Y呈大致对称的形状。该触头形成体36包含主体部92、自主体部92延伸设置的包含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的荧光管连接用触头98、自主体部92延伸设置的箱状部99、设置在箱状部99内的作为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的基板连接用触头100。
主体部92包含:将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的基端部互相连结的上部101、相对于上部101位于插入方向D1侧的中间部102、相对于中间部102位于插入方向D1侧的下部103。
在关于正交方向H的中间部102的一对端部的每一个上设置有用于与壳体35摩擦卡合的卡合凸部104。
参照图4,主体部92被壳体35保持。具体地说,主体部92被收容在壳体35的收容孔45内。主体部92的各卡合凸部104分别与围壁46的所对应的第二及第四部分52、54的内侧面摩擦接触。
参照图7,基板连接用触头100从箱状部99延伸设置,并且配置在箱状部99内。
箱状部99包含第一壁111、第二壁112、第三壁113及第四壁114。第一~第四壁111~114分别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这些第一~第四壁111~114整体形成为筒状。
第一及第二壁111,112沿插入方向D1相对置,并相互平行延伸。第三及第四壁111,114沿正交方向H相对置,并相互平行延伸。在第一壁111连接有主体部92的下部103。由所述第一~第四壁111~114形成插入凹部105。
图8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参照图5及图8,箱状部99配置在壳体35的第二主体部42内所形成的空间59内。箱状部99配置在收容空间59内的连接解除方向F2侧,在连接方向F1的下游侧未配置箱状部99。
基板连接用触头100从箱状部99的四个壁111~114中的至少一个延伸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连接用触头100从第二壁112中锁定方向E1侧的一端部延伸设置,并由上壁56及底壁58沿Z方向Z夹住。该基板连接用触头100通过周壁57环绕在基准轴线60周围。
基板连接用触头100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基板连接用触头100包含从第二壁112的一端部延伸设置的固定片部115、从固定片部115的前端部弯曲成U字状的第二弹性片部116。
固定片部115被折回,以使其至少一部分与延伸设有基板连接用触头100的第二壁112紧贴。
第二弹性片部116为整体圆滑地弯曲的所谓卷边弹簧型的弹性片部。第二弹性片部116从固定片部115的前端部弯曲成U字形,并向连接方向F1延伸。
第二弹性片部116包含弯曲部117和主体部118,其中,该弯曲部117以向连接解除方向F2凸出的方式卷边,主体部118从弯曲部117沿插入方向G1延伸。
弯曲部117的基端部连在固定片部115的前端部上,并且被第二壁112支承。弯曲部117的前端朝向锁定方向E1侧,且连接有主体部118。
主体部118包含:第一倾斜部119,其以随着沿连接方向F1前进而离开第二壁112的方式倾斜;第二倾斜部120,其从第一倾斜部119延伸设置,且以随着沿连接方向F1前进而离开第二壁112的方式倾斜。
第一倾斜部119的前端成为第二弹性片部116中距第二壁112的高度最高的部分。在该第一倾斜部119的前端设有接触部121。当插入凸部39被插入凹部105时,接触部121和插入凸部39的导体图案24接触而电连接。
在第二弹性片部116形成有狭缝122。狭缝122沿第二弹性片部116的长度方向在第二弹性片部116的大致整个区域上延伸。在第二弹性片部116的前端未形成狭缝122。
在第三及第四壁113,114上分别形成有导向突起123、124。这些导向突起123、124对插入凸部39向插入凹部105的插入进行引导,从而限制第二弹性片部116过大地挠曲。
参照图5及图7,荧光管连接用触头98经由主体部92和基板连接用触头100电连接。荧光管连接用触头98的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以和所对应的冷阴极管8的外引线8c弹性接触的方式安装,从而和该外引线8c电连接。
这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相对于基板连接用触头100向抽出方向D2侧延伸。即,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相对于基板连接用触头100向底壁58的相反侧延伸。
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沿Y方向Y呈对称的形状。第一弹性片部96、97分别从主体部92的上部101延伸设置。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配置在收容孔45内。
图9是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的放大图。参照图9,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分别包含第一片部131、第二片部132。
各第一片部131从主体部92的上部101沿着反插入方向G2延伸。各第二片部132从所对应的第一片部131的前端部131b折回,且沿着插入方向G1延伸。关于正交方向H,一对第一片部131、131互相相对地远离配置,一对第二片部131、131互相相对地靠近配置。
一对第一片部131、131能够以所对应的基端部131a、131a为支点,互相弹性地接近、离开。在自由状态(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各第一片部131互相平行地排列。
在各第一片部131的前端部131b设置有用于和后述的扩开操作部142卡合的卡合部133(图9中仅图示了一卡合部133)。各卡合部133由小片构成,从所对应的第一片部131的前端部131b向锁定方向E1侧突出。
各第二片部132包含:与所对应的第一片部131的前端部131b相连的折回部134、第一收缩部135、作为用于沿径向夹持外引线8c的夹持部的直线状部136(接触部)、第二收缩部137、前端部138。
一对折回部134、134随着向插入方向G1前进而互相的间隔变窄。一对第一收缩部135、135是用于防止外引线8c从一对直线状部136、136沿反插入方向G2脱出的部位,分别与所对应的折回部134、134相连。
一对第一收缩部135、135间的间隔比一对折回部134、134间的间隔窄,并且比一对直线状部136、136间的间隔窄。
一对直线状部136、136是用于和所对应的外引线8c电连接的部位。各直线状部136与所对应的第一收缩部135相连,在自由状态下沿插入方向G1延伸。
一对第二收缩部137、137是用于防止所对应的外引线8c从一对直线状部136、136沿插入方向G1侧脱出的部位。这一对第二收缩部137、137分别与所对应的直线状部136、136相连。一对第二收缩部137、137间的间隔比一对直线状部136、136间的间隔窄。
一对前端部138分别与所对应的第二收缩部137相连,且分别按压在所对应的第一片部131、131上,由此使一对直线状部136、136间的间隔变窄。
图10(A)是表示冷阴极管8与第一电连接器11连接前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10(B)是沿着图10(A)的XB-XB线的剖面图。图11(A)是表示冷阴极管8连接在第一电连接器11上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图;图11(B)是沿着图11(A)的XIB-XIB线的剖面图。
参照图10(A)及图10(B),操作部件37是用于对一对直线状部136、136对外引线8c的夹持和解除该夹持进行操作的部件。
操作部件37被嵌入壳体35的收容孔45,且能够相对于壳体35沿Z方向Z相对移动。操作部件37为沿Y方向Y呈对称的形状的树脂制的一体成型品。
该操作部件37具有沿Y方向Y隔开间隔相对置的一对部分139、140;连结这一对部分139、140间的连结部141;设置在连结部141上的扩开操作部142。
一对部分139、140在收容孔45内以沿正交方向H夹持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的方式配置。一对部分139、140被围壁46的第二及第四部分52、54夹住。
在一对部分139、140的外侧面分别形成有第一凹部143及第二凹部144。各第一凹部143相对地配置于插入方向G1侧。各第二凹部144相对地配置于反插入方向G2侧。
当操作部件37位于扩开位置时,各第一凹部143与形成于围壁46的所对应的第二及第四部分52、54的卡合部145卡合。由此,操作部件37被保持在扩开位置。所谓“扩开位置”,是指操作部件37将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间的间隔相对扩大时的位置。
所谓“扩开位置”,也可以说是以不用插入力就可以将外引线8c插入一对直线状部136、136间的方式,利用操作部件37的扩开操作部142将这一对直线状部136、136间的间隔扩开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当操作部件37位于扩开解除位置时,各第二凹部144与围壁46的第二及第四部分52、54的所对应的卡合部145卡合。由此,操作部件37被保持在扩开解除位置。所谓“扩开解除位置”,是指操作部件37使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间的间隔相对变窄时的位置。一对部分139、140的内侧面147夹着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而相对置。
当操作部件37位于扩开解除位置时,通过一对内侧面147、147沿Y方向Y夹住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
参照图10(B),扩开操作部142是通过分别与一对弹性片部96、97的所对应的卡合部133、133卡合,将一对直线状部136、136间的间隔扩开的部位。
扩开操作部142从连结部141向锁定解除方向E2侧(纸面的靠近自己的一侧)突出。扩开操作部142具有一对倾斜状凸轮面148、148。当操作部件37从扩开解除位置(参照图11(B))向扩开位置(参照图10(B))位移时,一对倾斜状凸轮面148、148分别与所对应的卡合部133、133抵接。由此,一对倾斜状凸轮面148、148将一对卡合部133、133间的间隔扩大。一对倾斜状凸轮面148、148随着沿反插入方向G2前进而互相的间隔变窄。
在具有以上的概略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1)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和筐体5的后壁13互相的装配(参照图12)、(2)第一电连接器11的基板连接用触头100和电路基板6的插入凸部39互相的连接(参照图14(A)、图14(B))、及(3)第一电连接器11的荧光管连接用触头98和冷阴极管8的外引线8c互相的连接(参照11(B)),如下来进行。
(1)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和筐体5的后壁13互相的装配:首先,如图12所示,将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相对于后壁13的第一插通孔21对置配置在抽出方向D2侧。使第一电连接器11从该状态沿插入方向D1移动,将壳体35插通在第一插通孔21中。
由此,如图13所示,壳体35的覆盖部43被后壁13的一主面13b承受,壳体35到达锁定解除位置。位于锁定解除位置的壳体35成为由锁定机构80向后壁13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这时,第一限制机构81的各夹持部842、852的另一部分842b、852b相对于第一插通孔21位于插入方向D1侧(图13中,仅图示了第一插通孔21的第四缘部34侧的夹持部842、852)。
接着,通过使第一电连接器11相对于后壁13沿锁定方向E1滑动,使壳体35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由此,第一限制机构81的各夹持部842、852的另一部分842b、852b与所对应的被夹持部841、851卡合。即,各夹持部842、852分别夹持所对应的被夹持部841、851。另外,覆盖部43的一侧面43a的凸条95与后壁13的一主面13b滑接,同时沿锁定方向E1位移,然后与第一插通孔21的第一缘部31卡合。
如图3(B)及图3(C)所示,到达锁定位置的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和后壁13关于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Z方向Z)的相对移动被锁定机构80的第一限制机构81限制。另外,壳体35和后壁13关于正交方向H(Y方向Y)的相对移动被锁定机构80的第二限制机构82限制。另外,壳体35和后壁13关于与锁定方向E1平行的方向(X方向X)的相对移动被锁定机构80的第三限制机构83限制。
(2)第一电连接器11的基板连接用触头100和电路基板6的插入凸部39互相的连接:首先,如图14(A)所示,将电路基板6的插入凸部39相对于基板连接用触头100配置在连接解除方向F2侧。接着,使插入凸部39沿连接方向F1向插入凹部105(收容空间59)侧相对移动。
由此,如图14(B)所示,插入凸部39插通壳体35的第二主体部42的第一侧壁61的基板插通孔65,进一步滑动插进插入凹部105。这时,第二弹性片部116的接触部121与插入凸部39的导体图案24弹性接触。
另外,导向突起123、124(图14(B)中仅图示了一个导向突起123)承受插入凸部39的电路基板6的背面6b。由此,插入凸部39被导向突起123、124和第一壁111夹住,从而插入凸部39在插入方向D1上被定位。
(3)第一电连接器11的荧光管连接用触头98和冷阴极管8的外引线8c互相的连接:首先,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将操作部件37保持在扩开位置。由此,扩开操作部142的各倾斜状凸轮面148、148分别与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的所对应的卡合部133、133卡合。由此,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间的间隔被扩大。
在这种状态下,用手或夹具(无图示)等把持冷阴极管8的主体部8a,将外引线8c相对于操作部件37配置在反插入方向G2侧。然后,通过使外引线8c沿插入方向G1移动,将外引线8c配置在一对第二弹性片部96、97的一对直线状部136、136之间。
接着,通过使操作部件37相对于壳体35沿第一Z方向Z1移动,使操作部件37从扩开位置位移到图11(B)所示的扩开解除位置。由此,扩开操作部142的一对倾斜状凸轮面148、148和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的所对应的卡合部133、133各自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是,利用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的弹性恢复力,这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以互相接近的方式进行位移。由此,一对直线状部136、136弹性地夹持外引线8c且和该外引线8c电连接。
通过操作部件37向扩开解除位置位移,一对部分139、140的内侧面147、147将其所对应的前端部131b、131b夹住。由此,一对内侧面147、147使这些前端部131b、131b互相接近。由此,作用使直线状部136、136间的距离变窄的加压力。一对直线状部136、136对于所对应的外引线8c的夹持力提高。
另外,通过操作部件37向扩开解除位置位移,一对第一片部131、131的基端部131a、131a按压各第二片部132、132的所对应的前端部138、138,使这些前端部138、138互相接近。
这样,通过将一对前端部138、138间的间隔变窄,作用使一对直线状部136、136间的距离变窄的加压力。一对直线状部136、136对于所对应的外引线8c的夹持力进一步提高。
参照图6(A),当壳体35的底壁58从周壁57拆除时,使底壁58的小片部67、68各自的卡合凹部69、69离开第二及第四侧壁64的所对应的卡合凸部70、70(图6(A)中,仅图示了第二侧壁62侧)。由此,如图15所示,各卡合凹部69、69和所对应的卡合凸部70、70的卡合被解除,底壁58从周壁57脱落。
按照以上的次序,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背光装置4的筐体5形成第一电连接器11用的第一插通孔21。由此,可以将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直接安装在筐体5上。
例如,相比于在将壳体35安装在整列板等部件上而组装成配件的第一工序之后,还要经过将配件安装到筐体5上的第二工序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减少将壳体35安装到筐体5上时必要的工序,从而可以减少第一电连接器11的安装所花费的劳力。另外,筐体5兼备保持壳体35的功能,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整列板等部件,可以减少零件数量。
另外,由绝缘性的周壁57和底壁58将基板连接用触头100覆盖。这样,由于将基板连接用触头100的大部分覆盖,可以可靠地抑制漏电电流从基板连接用触头100流出。其结果是,可以降低冷阴极管8的电力消耗。并且,由于用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覆盖基板连接用触头100,所以不需要用背光装置4的筐体5覆盖基板连接用触头100。因而,可以提高筐体5的形状自由度。
此外,用形成于和冷阴极管8平行的后壁13上的第一插通孔21保持壳体35,由此能够将壳体35保持在靠近冷阴极管8的位置,从而可以使壳体35小型化。通过壳体35的小型化,可以使第一电连接器11更加小型化。
另外,利用在筐体4的后壁13上形成第一插通孔21这样的简单结构,就可以形成用于保持第一电连接器11的保持部。此外,第一插通孔21沿后壁13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Z贯通后壁13,且向Z方向Z的一方向Z1及另一方向Z2这二者敞开。由此,可以简单地形成第一插通孔21的形状,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该第一插通孔21。
另外,在多个第一插通孔21中分别保持有所对应的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由此,可以用单一的筐体5保持多个第一电连接器11。
此外,将第一电连接器11安装到筐体5的后壁13的第一插通孔21中时,通过使壳体35沿着与冷阴极管8的轴方向S平行的锁定方向E1相对于后壁13滑动移动,即可将壳体35从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
因而,当相对于后壁13锁定壳体35时,不需要使壳体35在与冷阴极管8的轴方向S正交的方向(Y方向Y)上移动。由此,可以防止连接在第一电连接器11上的冷阴极管8的外引线8c在与冷阴极管8的轴方向S正交的方向(Y方向Y)上发生偏离。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冷阴极管8相对于正常的方向发生倾斜。
此外,位于锁定位置的壳体35与第一主体部41及覆盖部43协同而覆盖第一插通孔21。由此,可以防止灰尘等异物积存在第一插通孔21的周缘部30。
另外,将锁定方向E1设定为沿着与冷阴极管8的轴方向S平行的方向中远离冷阴极管8的端部8b的方向(第一X方向X1)。由此,可以防止位于锁定位置的壳体35再移动而离开冷阴极管8。由此,可以防止冷阴极管8的外引线8c和第一电连接器11的荧光管连接用触头98的连接因振动或冲击而不经意地被解除。
此外,当壳体35位于锁定位置时,各被夹持部841、851和所对应的夹持部842、852分别结合。由此,能够实现壳体35的锁定,可以防止壳体35相对于后壁13沿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Z方向Z)移动。
另外,通过使壳体35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这样的简单动作,就可以由各夹持部842、852分别夹持所对应的被夹持部841、851。
此外,各夹持部842、852及各被夹持部841、851沿着锁定方向E1排列设置。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关于锁定方向E1的壳体35的两端部二者相对于后壁13沿Z方向Z移动。
另外,相对地位于锁定位置侧的夹持部842及被夹持部841和相对地位于锁定解除位置侧的夹持部852及被夹持部851关于锁定方向E1的长度不同。
由此,根据相对地位于锁定位置侧的夹持部842及被夹持部841和相对地位于锁定解除位置侧的夹持部852及被夹持部851,可以识别壳体35相对于深度方向E1的正确方向。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壳体35相对于后壁13安装在正确的方向上。
另外,当壳体35位于锁定位置时,锁定机构80的第二限制机构82中第二缘部32的被夹持部841、851及第四缘部34的被夹持部841、851沿正交方向H夹住壳体35的上壁56的一对端面56a、56b。由此,可以防止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相对于后壁13沿正交方向H移动。
此外,当壳体35位于锁定位置时,由一对第四部分94a、94b在与锁定方向E1平行的方向(X方向X)上夹住锁定机构80的第三限制机构83的一对第三部分93a、93b。由此,可以防止壳体35相对于后壁13在与锁定方向E1平行的X方向X上移动。
另外,用绝缘性的壳体35的周壁57和底壁58将基板连接用触头100覆盖。这样,将基板连接用触头100的大部分覆盖,从而可以可靠地抑制漏电电流从基板连接用触头100流出。其结果是,能够更加降低冷阴极管8的电力消耗。
此外,在第二主体部42上设置上壁56的结果是,可以利用壳体35的第二主体部42覆盖基板连接用触头100的大致全部。由此,可以更进一步可靠地抑制漏电电流从基板连接用触头100流出。其结果是,能够更加降低冷阴极管8的电力消耗。
另外,第二主体部42的底壁58和周壁57分体形成,且相对于周壁57能够装卸。由此,例如在将底壁58从周壁57拆除的状态下,可以将触头形成体36从周壁57的一端插入壳体35内。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触头形成体36向壳体35的安装。另外,通过将底壁58从周壁57上拆除,可以使基板连接用触头100呈现在壳体35的外侧,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基板连接用触头100的维修保养。
此外,通过使用包含荧光管连接用触头98和基板连接用触头100的触头形成体36,能够利用一个触头形成体36将冷阴极管8的外引线8c和电路基板6的导体图案24电连接。
另外,荧光管连接用触头98的一对第一弹性片部96、97相对于基板连接用触头100向底壁58的相反侧的第二Z方向Z延伸。由此,能够不妨碍周壁57及底壁58发挥对漏电电流的抑制效果而设置荧光管连接用触头98。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的内容,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用连结部件150对多个第一电连接器11的壳体35的底壁58的每一个进行连结。这种情况下,由多个第一电连接器11形成电连接器组件151。连结部件150对在横向排列方向B上邻接的底壁58彼此进行相互连结。
各连结部件150形成为平板状。各底壁58及各连结部件150用单一的部件而形成为一体。
将各第一电连接器11插通在筐体5的后壁13的所对应的第一插通孔21中之后,各底壁58被分别安装在所对应的周壁57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连结部件150,就能够得到各第一电连接器11相互关连的电连接器组件151。
另外,用单一的部件一体地形成各第一电连接器11的底壁58及连结部件150,由此,可以更加减少电连接器组件151的零件数量。
图17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另外,下面主要对其和图1~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构成付与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7,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第一电连接器11A,该第一电连接器11A的壳体35A插通在第一插通孔21A中。
沿插入方向D1插通第一插通孔21A的第一电连接器11A的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沿着顺着围绕在与第一插通孔21A的深度方向C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基准轴线60A的方向的规定的锁定方向E1滑动。
当沿着插入方向D1观察时,第一插通孔21A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第一插通孔21A的周缘部30A设置有后述的与位于锁定位置的上侧部164a、164a对置的对置部153。对置部153沿着第一插通孔21A的周缘部30A的周方向设有一个或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对置部153沿着周缘部30A的周方向以等间隔设有两处。各对置部153,153沿Y方向Y排列。在各对置部153形成有凹部154。各凹部154是使第一插通孔21A的周缘部30A向其径向洼陷而成,且沿插入方向D1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
第一电连接器11A具有锁定机构80A。当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位于锁定位置时,锁定机构80A限制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而移动。
锁定机构80A包含第一限制机构161及第二限制机构162。第一限制机构161是用于防止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在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Z方向Z)上移动的限制机构。第二限制机构162是用于防止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在与插入方向D1正交的方向(Z方向Z及Y方向Y)上移动的限制机构。
第一限制机构161包含设置在第一插通孔21A的周缘部30A的作为结合部的被夹持部163、设置在壳体35A上的作为被结合部的夹持部164。
夹持部164包含设置在壳体35A上的上侧部164a、164a和下侧部164b、164b。
上侧部164a设置有一对,用于夹住触头形成体36的第一弹性片部96、97。各上侧部164a、164a形成为矩形平板状,且沿着后壁13的一主面13bA。一对下侧部164b以相对于上侧部164a向锁定方向E1偏离90°的方式配置。
图18是第一电连接器11A的局部立体图。参照图17及图18,在各上侧部164a、164a(图18中仅图示了一个上侧部164a)中与后壁3的一主面13bA对置的一侧面164c上形成有向插入方向D1侧突出的凸部165。
参照图17,各下侧部164b形成为小片状,且沿着后壁13A的另一主面13cA。
第二限制部162包含:设置在壳体35A上且环绕基准轴线60A的第一环状部166、设置在第一插通孔21A的周缘部30A上且环绕第一环状部166的第二环状部167。
第一环状部166以环绕壳体35A的第一主体部41A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第一环状部166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例如呈多角形形状。另外,第一环状部166的外周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呈圆形形状。
第二环状部167是在第一插通孔21A的周缘部30A形成的环状的部分。第二环状部167以比第一环状部166稍(例如1mm以内左右)大的直径形成。
将第一电连接器11A安装到后壁13A的第一插通孔21A时,首先将壳体35A相对于第一插通孔21A配置在抽出方向D2侧。这时,将第一限制机构161的各下侧部164b、164b和周缘部30A的所对应的凹部154、154沿插入方向D1笔直地排列。然后,通过使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沿插入方向D1位移,将壳体35A插通在第一插通孔21A中。
由此,如图19所示,第一限制机构161的各上侧部164a、164a沿着后壁13A的一主面13bA,各下侧部164b、164b通过对应的凹部154、154而到达后壁13A的另一主面13cA侧。另外,第一环状部166接近第二环状部167同时贯穿全周环绕该第二环状部167。这时,壳体35A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成为锁定机构80A对其向后壁13A的锁定被接触的状态。
接着,使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沿锁定方向E1大致滑动90°。由此,壳体35A从锁定解除位置位移到图20(A)所示的锁定位置。由锁定机构80A将壳体35A锁定在后壁13A上。具体地说,通过使壳体35A到达锁定位置,第一限制机构161的夹持部164的各上侧部164a、164a及下侧部164b、164b沿Z方向Z(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夹持后壁13A的被夹持部163。各下侧部164b、164b沿着后壁13A的另一主面13cA。由此,可限制壳体35A和后壁13A沿Z方向Z相对移动。
另外,第一环状部166被第二环状部167环绕,由此来限制壳体35A和后壁13A沿X方向X及Y方向Y相对移动。
位于锁定位置的壳体35A将第一插通孔21A的大致全部覆盖。另外,当壳体35A位于锁定位置时,如图20(A)及图20(B)所示,各上侧部164a、164a的一侧面164c、164c和所对应的对置部153,153分别对置。这时,各上侧部164a、164a的凸部165、165分别与所对应的凹部154、154嵌合。由此,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向锁定方向E1或与其相反的锁定解除方向E2的位移被限制。
按照以上的次序,根据本实施方式,壳体35A插通第一插通孔21A后,通过使其沿锁定方向E1相对于后壁13A滑动移动,壳体35A从锁定解除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因而,在对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进行锁定时,不需要使壳体35A在与冷阴极管8的轴方向S正交的方向(Y方向Y)进行直线移动。
由此,能够防止壳体35A在与轴方向S正交的方向发生位置偏离。可以防止连接在第一电连接器11A上的冷阴极管8的外引线8c在与冷阴极管8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Y)上发生位置偏离。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冷阴极管8相对于正常的方向发生倾斜。另外,使壳体35A从锁定接触位置位移到锁定位置时,不需要使壳体35A进行直线移动,因此,不必设置用于使壳体35A进行直线移动的空间,可以减小第一插通孔21A。从而,能够抑制灰尘等异物侵入第一插通孔21A。
另外,利用在后壁13A上形成第一插通孔21A这样的简单结构,就可以形成用于保持第一电连接器11A的壳体35A。
此外,位于锁定位置的壳体35A覆盖第一插通孔21A,由此可以防止灰尘等异物积存在第一插通孔21A的周缘部30A。
另外,利用第一限制机构161的被夹持部163和夹持部164的结合,可以防止壳体35A相对于后壁13A在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Z方向Z)上移动。
此外,第一限制机构161的上侧部164a、164a和下侧部164b、164b沿锁定方向E1分开配置。由此,当沿锁定方向E1观察壳体35A时,可以增多配置有夹持部164的部位。其结果是,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壳体35A相对于插入方向D1发生倾斜。
另外,当壳体35A位于锁定位置时,形成于各上侧部164a、164a的凸部165、165分别与对应的凹部154、154嵌合。由此,可以实现壳体35A的止旋,从而可以防止壳体35A相对于13A不经意地旋转。
此外,当壳体35A位于锁定位置时,由于第二环状部167环绕第一环状部166,由此,可以防止第一电连接器11A在和插入方向D1正交的方向(X方向X及Y方向Y)上相对于后壁13A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凸部165和凹部154的配置进行替换。
图21(A)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沿着锁定方向E1看到的第一电连接器11B的示意图。参照图21(A),第一电连接器11B的锁定机构80B具有代替第一及第二限制机构81,82的限制机构169。限制机构169是用于限制壳体35B相对于后壁13B在与插入方向D1平行的方向(Z方向Z)及正交方向H(Y方向Y)这两方向上移动的限制机构。
限制机构169包含:设置在第二主体部42B的关于正交方向H的一对端部的、作为被结合部的凹部即夹持部170、170;设置在第一插通孔21B的周缘部30B的第二及第四缘部32B、34B的、作为结合部的被夹持部171、171。
在壳体35B的、相对于各夹持部170、170位于插入方向D1侧的部分设置有倾斜状的导向面172、172。这一对导向面172、172整体形成为锥形状,且随着沿插入方向D1侧前进而相互的间隔变窄。
将第一电连接器11B的壳体35B安装到第一插通孔21B时,使壳体35B沿着插入方向D1位移到后壁13B侧。由此,如图21(B)所示,壳体35B插通在第一插通孔21B中。这时,各导向面172、172与所对应的第二及第四缘部32B、34B卡合,同时向第一插通孔21B的内侧弹性变形。当使壳体35B进一步沿插入方向D1位移时,如图21(C)所示,各夹持部170、170夹持所对应的被夹持部171、171。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将插入方向D1和锁定方向E1设定为相同方向。由此,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将壳体35B安装到第一插通孔21B的操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仅在电路基板6的表面6a及背面6b的任一面上形成导体图案。这种情况下,基板连接用触头100与形成有导体图案的表面6a或6b连接。另外,也可以使用具有和电路基板6同样的插入凸部的导电性的连结部件代替电路基板6。

Claims (4)

1、一种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其装备于背光装置,
所述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
所述背光装置的筐体、
板状的连接部件、
与所述筐体及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的电连接器,
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包含:缘部、横向排列形成于所述缘部的多个插入凸部、形成于各所述插入凸部的表面及背面的至少一方的导电部,
所述电连接器包含:导电性的触头形成体、保持该触头形成体的绝缘性的壳体,
所述触头形成体包含:与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接触的荧光管连接用触头、与所述插入凸部的所述导电部接触的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
所述壳体包含收容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的收容部,
所述收容部具有:环绕所述连接部件连接用触头的周围的周壁、堵塞该周壁的一端的底壁、贯通形成于所述周壁且用于将所述插入凸部插通到所述收容部内的插入凹部插通孔,
所述筐体包含用于保持所述壳体的保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筐体包含配置于所述荧光管的后方且与所述荧光管平行延伸的后壁,
在所述后壁形成有所述保持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保持部包含让所述壳体插通的壳体插通孔,
所述壳体插通孔沿所述后壁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后壁,且向所述厚度方向及厚度方向的相反方向这两方向敞开。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保持部形成有多个,
在多个所述保持部保持有分别对应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壳体。
CN2009101493344A 2008-06-16 2009-06-16 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87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57122 2008-06-16
JP2008-157122 2008-06-16
JP2008157122A JP4495229B2 (ja) 2008-06-16 2008-06-16 電気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08773A true CN101608773A (zh) 2009-12-23
CN101608773B CN101608773B (zh) 2013-05-01

Family

ID=41482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933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8773B (zh) 2008-06-16 2009-06-16 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495229B2 (zh)
CN (1) CN10160877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17599A (zh) * 2019-06-19 2020-12-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可动支承结构体
CN112567170A (zh) * 2018-08-22 2021-03-26 索尼公司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1672Y2 (ja) * 1979-11-20 1983-09-20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フラツト型螢光灯用ソケツト
JPS5679909U (zh) * 1979-11-26 1981-06-29
JPH03291803A (ja) * 1990-04-10 1991-12-24 Tokyo Electric Co Ltd 照明器具
JP4509054B2 (ja) * 2006-03-20 2010-07-2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複合コネクタ、複合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ホルダ、回路基板への蛍光管の端子の接続構造、および回路基板への蛍光管の端子の接続方法
JP4152425B2 (ja) * 2006-06-27 2008-09-1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0521381C (zh) * 2006-06-27 2009-07-2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KR101208726B1 (ko) * 2006-09-28 2012-12-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램프소켓,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표시장치와램프 모듈의 조립방법
JP2009076305A (ja) * 2007-09-20 2009-04-09 Taiko Denki Co Ltd バックライト用コネクタ
KR101385226B1 (ko) * 2007-11-21 2014-04-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램프 소켓,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표시장치
KR101394471B1 (ko) * 2008-03-25 2014-05-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7170A (zh) * 2018-08-22 2021-03-26 索尼公司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2567170B (zh) * 2018-08-22 2024-01-26 索尼公司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CN112117599A (zh) * 2019-06-19 2020-12-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可动支承结构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95229B2 (ja) 2010-06-30
CN101608773B (zh) 2013-05-01
JP2009301956A (ja) 2009-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46109B1 (ja) コネクタ
CN105870732B (zh) 保持配件、连接器连接体及连接器
CN102474019B (zh) 连接装置和跳线端子排
CN100555751C (zh) 适用于导体直接插入连接的接头结构
CN101562315B (zh) 配电设备的撑动
CN108631111B (zh) 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盖体
EP2568539B1 (en) Conductor connection tool and relay unit comprising the same
US8097355B2 (en) Protecting against incorrect battery polarity
CN104377472B (zh) 卡连接器和接触件
KR20130058601A (ko) 전선 대 기판 커넥터
JP5651652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4380533A (zh) 电连接器及阴型端子
CN109155491A (zh) 高速电连接器
CN203225369U (zh) 卡用连接器
CN105576396A (zh) 端子保持部件以及由其和导电部件构成的夹紧装置
CN108695654A (zh) 电连接器
CN103765685B (zh) 保持配件、连接器连接体及连接器
CN101608773B (zh) 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CN101609951B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01608782B (zh) 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TW200929727A (en) Floating-type connector
CN102201306B (zh) 部件整装支架安装结构
CN102842818A (zh) 电子卡连接器
EP3037304B1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for vehicle
CN209626488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1

Termination date: 201506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