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0066A -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 - Google Patents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0066A
CN101590066A CNA2009101155884A CN200910115588A CN101590066A CN 101590066 A CN101590066 A CN 101590066A CN A2009101155884 A CNA2009101155884 A CN A2009101155884A CN 200910115588 A CN200910115588 A CN 200910115588A CN 101590066 A CN101590066 A CN 1015900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pilepsy
fructose diphosphate
pharmaceutically acceptable
salt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155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连晓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A20091011558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90066A/zh
Publication of CN101590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00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预防癫痫的药物,根治癫痫的药物,治疗癫痫并发症的药物,或者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疗效的药物中的应用;其中,所述1,6-二磷酸果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包括钠盐、钾盐、钙盐、镁盐、锰盐、铵盐或者胺盐。所述药物包含治疗有效量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赋形剂或者载体;还可以包括其它抗癫痫化合物。所述药物可以是片剂、口服液、丸剂、滴丸、胶囊、颗粒剂、口服缓释剂、口服控释剂、靶向制剂、注射剂、粉针、大输液或栓剂。

Description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学领域,尤其是1,6-二磷酸果糖的治疗癫痫并发症和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
背景技术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世界性疑难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五千万人为癫痫病患者。现有的抗癫痫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癫痫病灶的异常放电达到控制或抑制癫痫的发作的目的。常用的抗癫痫药物按照结构可分为六类:①乙内酰脲类,如苯妥英钠等;②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扑米酮等;③亚芪胺类,如卡马西平等;④琥珀酰亚胺类,如乙琥胺等;⑤侧链脂肪酸类:丙戊酸钠等;⑥苯二氮卓类:地西泮、氯硝西泮等。由于这种电活动抑制作用也影响正常神经细胞的电活动,所以现有的抗癫痫药物多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比如认识损害,情绪变化和神经内分泌紊乱等。此外,现有抗癫痫药物仅对70%的患者有效,而且一旦停止使用药物,多数癫痫患者会出现癫痫复发。癫痫给患者危害是多方面的:除癫痫发作外,近年来癫痫并发症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不断被认识。癫痫并发症包括:生殖内分泌功能低下、神经精神症状包括失眠、学习和工作能力的降低。此外,虽然癫痫诱发因素被广泛认识,但是现有抗癫痫药物不能预防癫痫的发作。
1,6-二磷酸果糖是存在于体内的糖代谢中间产物。它通过调节糖代谢中若干酶的活性产生药理作用。外源性1,6-二磷酸果糖可提高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的浓度、促进钾离子内流、增加红细胞内二磷酸甘油酸的含量、抑制氧自由基和组织胺释放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减轻机体因缺血、缺氧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对缺血性心脏病更显出良好的保护作用。目前1,6-二磷酸果糖钠盐、镁盐、钙盐用于休克、改善冠心病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但是关于1.6-二磷酸果糖或者其盐在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还未见报道。
本发明公开的1,6-二磷酸果糖在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可克服现有抗癫痫药物存在的上述不足,今后开发成药物,将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难题。
本发明首先提供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预防癫痫的药物,根治癫痫的药物,治疗癫痫并发症的药物,或者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疗效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1,6-二磷酸果糖药学上可以接受的盐,是指化合物带负电荷的部分,例如磷酸根,与正电荷的碱例如铵,或者碱土金属例如钠、钾、钙、镁、锰形成的一盐、二盐或者三盐,或者与带正电荷的有机碱例如甲胺、二甲胺、三甲胺所成的盐。还可以是由化合物带正电荷的部分,与具有相反电性的带负电荷的有机或者无机酸,例如盐酸、氢溴酸、硫酸、三氟乙酸、柠檬酸或者马来酸的酸根加成的盐。
本发明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药学上可以接受的盐还包括这些化合物的水合物,例如结构式(I)的果糖-1,6-二磷酸三钠盐八水合物。
1,6-二磷酸果糖分子结构中具有多个手性中心,因此该化合物可以是外消旋的混合物、单独的对映异构体、单独的非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有这些异构体是可以预期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1,6-二磷酸果糖的外消旋的混合物、单独的对映异构体、单独的非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其前药或药学上可以接受的盐的预防癫痫,根治癫痫,治疗癫痫并发症,或者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疗效的作用,也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特别的,预防癫痫是指预防癫痫病人的癫痫发作及癫痫病的发生和发展。虽然目前癫痫诱发因素被广泛认识,但现有抗癫痫药物无预防癫痫的作用。本发明发现,1,6-二磷酸果糖对急性癫痫发作和慢性癫痫的形成均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目前癫痫为一反复发作的世界性疑难疾病,其根本原因与现有抗癫痫药物仅能控制癫痫发作,不能治疗疾病本身,一旦停药癫痫症状可再次出现,其发作程度甚至强于以前。本发明发现,1,6-二磷酸果糖可消除癫痫症状,即停药后癫痫不再发作,这一发现支持本化合物用于临床治愈癫痫疾病。1,6-二磷酸果糖这一独特作用可能与其可维持脑中GSH正常水平和神经保护有关。
癫痫并发症包括生殖功能低下、神经内分泌紊乱和神经精神障碍,如失眠、心理障碍、认知能力低下、学习和工作能力的降低。癫痫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不仅是癫痫发作的本身,实际上癫痫病并发症如生殖内分泌功能低下或紊乱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神经精神障碍引发的认知能力低下、心理障碍等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更大。但是现有抗癫痫药物不仅不能改善癫痫并发症,反而可诱发和加重这些并发症。本发明发现:1)1,6-二磷酸果糖可显著改善癫痫动物的性功能:增加性行为和升高性激素水平;2)1,6-二磷酸果糖可明显纠正癫痫动物的神经内分泌紊乱:癫痫动物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而1,6-二磷酸果糖可减轻肾上腺重量和降低血中糖皮质激素水平;3)1,6-二磷酸果糖可改善癫痫动物的精神行为障碍:癫痫动物攻击行为显著的增加,1,6-二磷酸果糖可完全消除癫痫动物的攻击行为。这些作用支持了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病并发症的临床应用。
改善现有癫痫药物疗效是指降低现有抗癫痫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提高现有抗癫痫药物的抗癫痫疗效。现有抗癫痫药物的显著缺陷为:不能预防、不能治愈癫痫,还有严重副作用。1,6-二磷酸果糖具有预防和治愈癫痫的活性,从而可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的临床疗效。本发明进一步证明,1,6-二磷酸果糖还可从以下两方面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的疗效:1)1,6-二磷酸果糖不仅能降低它们的抗癫痫有效剂量,而且可进一步提高它们的抗癫痫效果;2)1,6-二磷酸果糖可直接对抗现有抗癫痫药物的毒性。所述预防癫痫的药物,根治癫痫的药物,治疗癫痫并发症的药物,或者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疗效的药物,包含治疗有效量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赋形剂或者载体。
所述的“治疗有效量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药学上可以接受的盐”可单独,或者与其它具有抗癫痫作用的化合物一起,用于制备上述药物。
所述其它具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可以是临床上已用的抗癫痫药物,如①乙内酰脲类:苯妥英钠等;②巴比妥类:苯巴比妥、扑米酮等;③亚芪胺类:卡马西平等;④琥珀酰亚胺类:乙琥胺等;⑤侧链脂肪酸类:戊酸钠等;⑥苯二氮卓类:地西泮、氯硝西泮等。优选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药学上可以接受的盐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乙琥胺、地西泮联合应用于制备所述的药物。
所述包含治疗有效量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预防癫痫的药物,根治癫痫的药物,治疗癫痫并发症的药物,或者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疗效的药物可以是口服制剂,也可以是非口服给药途径制剂。
所述的口服制剂包括片剂、口服液、丸剂、滴丸、胶囊、颗粒剂、口服缓释剂、口服控释剂、口服靶向制剂。
所述的非口服制剂包括注射剂、粉针、大输液、栓剂。
本文所定义的治疗有效量,是指可对人和/或动物产生功能或者活性的且可被人和/或动物接受的量。本文所定义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或者载体,是指用于治疗给药的赋形剂或者载体,它们本身并不是必要的活性成分,且施用后没有过分的毒性。治疗有效量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药学上可以接受的盐的用量介于0.001-500mg/kg体重/天之间,任何介于上述范围内的用量皆为本发明的有效量。优选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用量介于0.05-300mg/kg体重/天之间;更优选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的用量介于0.01-100mg/kg体重/天之间。所述的“治疗有效量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药学上可以接受的酸加成的盐”可用于预防癫痫、根治癫痫、治疗癫痫并发症,或者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疗效的单一用药或者联合用药治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实际给药时的用量可高于或者低于上述剂量范围。针对某一对象(如哺乳动物或者人)的“治疗有效量”和具体治疗方案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给药对象的年龄、体重、一般情况、性别、饮食、给药时间、疾病进程以及收治医生的判断等。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可以是适合口服给药的剂型例如片剂或者胶囊,也可以是例如以无菌溶液、悬浮液或者乳液用于胃肠外注射(包括静脉内、皮下、肌肉内、血管内或输注),也可以是例如以栓剂直肠给药。如没有特别说明,通常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可以以常规方法使用本技术领域已知的常规赋形剂或者载体制备。
药学上可以接受的固体赋形剂或者载体包括:淀粉、玉米淀粉、乳糖、蔗糖、碳酸钠、磷酸钙、磷酸二醇、碳酸钙、藻酸、微晶纤维素、明胶;药学上可以接受的液体载体包括例如无菌水、聚乙二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羟丙基纤维素)和油例如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或者液体石蜡;只要适合活性成分,即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药学上可以接受的酸加成的盐的特性和所需要的特定给药方式。在制备所述药物中通常使用的佐剂也可以被包括,例如调味剂、色素、防腐剂(如乙基或丙基-羟基苯甲酸酯)和抗氧化剂例如维生素E、维生素C、BHT和BHA。
片剂可以不包衣或者包衣以改变它们的崩解和随后活性成分在胃肠道内的吸收或者增强它们的稳定性和/或外观,在所述后两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本技术领域已知的常规包衣剂和方法。
用于口服的药物还可以是硬胶囊的形式,其中活性成分与惰性固体赋形剂例如碳酸钙、磷酸钙、微晶纤维或者高岭土,或是软胶囊的形式,其中活性成分与水或者油例如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或者液体石蜡混合。
适于注射的药物包括无菌水溶液、分散液或者无菌粉(用于临时制备无菌注射液或者分散液)。在所有情况下,这些形式必须是无菌的且必须是流体易于从注射器排出。在制备和储存条件下必须是稳定的,且必须能防止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的污染和影响。载体可以是溶剂或者分散介质,例如水、醇、它们的适当混合物和植物油。
口服缓释剂包括以一定比例混合的速释部分和缓释部分。速释部分包括了未包衣的单次给药有效剂量的活性成分和常规赋形剂或载体。缓释部分包括包衣的多次给药有效剂量的活性成分和必要的赋形剂或载体。缓释部分的包衣材料可以是水凝胶、生物降解聚合物或离子交换树脂。水凝胶可以选自①天然胶,例如明胶、果胶、海藻酸盐、角叉菜胶、瓜耳豆胶、西黄蓍胶等;②纤维素衍生物,例如甲基纤维素(MC)、乙基纤维素(EC)、羟乙基纤维素(HEC)、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羧甲基纤维素(CMC)等;③非纤维素多糖,例如甲壳素、脱乙酰壳多糖、半乳糖甘露聚糖等;④合成聚合物,例如聚乙烯醇、卡波姆(Carbomer);⑤改性淀粉,例如预凝胶淀粉等。生物降解聚合物可以选自聚乳酸、聚氨基酸类、聚羧乙酸、聚丙烯酸类等。离子交换树脂可以选自微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均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和大孔网状吸附树脂。可以利用水凝胶制备亲水凝胶骨架片的缓释制剂。可以利用生物降解聚合物包埋活性成分,制成微囊、微球,用熔融法或直接压片法制备溶蚀性骨架片的缓释制剂。还可以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制备不溶性骨架片的缓释制剂。混合好的速释部分和缓释部分可以以常规方法制备成片剂、胶囊剂、混悬剂等口服缓释制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速释部分和缓释部分的比例、起到缓释作用的载体的种类和用量、其他赋形剂或载体的选择,都是为了达到理想的释放速率和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1,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分子结构示意图。
图2是1,6-二磷酸果糖预防戊四氮所致大鼠急性癫痫的作用,图中FBP表示1,6-二磷酸果糖,PTZ表示戊四氮,Latency of seizures(s)表示癫痫发作潜伏期(秒)。
图3是1,6-二磷酸果糖预防戊四氮化学点燃的作用,图中Saline表示生理盐水,FBP表示1,6-二磷酸果糖,PTZ表示戊四氮,Seizures score表示癫痫级别。
图4是1,6-二磷酸果糖消除自发性癫痫的作用,图中Con1表示生理盐水对照组,FBP1和FBP2表示1,6-二磷酸果糖治疗组,Seizures numbers/Day表示癫痫发作次数/天。
图5是1,6-二磷酸果糖升高脑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的作用,图中Norma 1表示正常动物组,Pilo 2h表示注射毛果芸香碱后两小时,10d表示注射毛果芸香碱发生SE10天(还未出现癫痫),Epilep1表示癫痫初期(出现自发性癫痫10-15天),Epilep2表示癫痫后期(出现癫痫50-60天),GSH levels(nmol/mg proten)表示还原性谷胱甘肽水平(纳摩尔/毫克蛋白质)。
图6是1,6-二磷酸果糖提高苯妥英钠和丙戊酸抗戊四氮诱导大鼠急性癫痫的作用,图中PTZ表示戊四氮,PHT表示苯妥因钠,VPA表示丙戊酸钠,FBP表示1,6-二磷酸果糖,latency of Seizures(s)表示癫痫发作潜伏期(秒)。
图7是1,6-二磷酸果糖提高苯妥英钠和丙戊酸抗毛果芸香碱诱导大鼠急性癫痫的作用,图中Pilo表示生理盐水对照组,PHT表示苯妥因钠,VPA表示丙戊酸钠,FBP表示1,6-二磷酸果糖,Duration of Seizures(h)表示癫痫持续时间(小时),Seizuresscore表示癫痫级别。
图8是1,6-二磷酸果糖提高丙戊酸抗海藻酸诱导大鼠急性癫痫的作用,图中KA表示海藻酸,VPA表示丙戊酸钠,FBP表示1,6-二磷酸果糖,Seizures score表示癫痫级别,Duration of Seizures(h)表示癫痫持续时间(小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应理解为本发明仅限于这些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中出现的英文简称及其中文含义如下:
FBP:1,6-二磷酸果糖
PTZ:戊四氮
TLE:颞叶癫痫
GSH:还原性谷胱甘肽
PHT:苯妥因钠
VPA:丙戊酸钠
KA:海藻酸
GSH:还原性谷胱甘肽
(一):1、6-二磷酸果糖可预防癫痫病发生
首先,用一种急性动物模型观测了1,6-二磷酸果糖的预防癫痫作用,而后用2种世界上公认的慢性癫痫模型——戊四氮化学点燃模型(PTZ kindling model)和毛果芸香碱诱导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模型研究了1,6-二磷酸果糖的预防癫痫作用。1,6-二磷酸果糖对以上3种癫痫模型的癫痫发作均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实施例1戊四氮(PTZ)急性癫痫模型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80-200克)分为PTZ模型组和1,6-二磷酸果糖预防治疗组,每组动物数9只。模型组动物,接受正常饮水,而给药组每只动物每天饮用0.5%1,6-二磷酸果糖水溶液30mL(相当于0.25克/公斤/每天),连续给药7天。于第7天,所有动物腹腔注射戊四氮(50mg/kg),并观测癫痫发作情况包括癫痫发作潜伏期(秒)和癫痫发作动物数,不发生癫痫动物其癫痫潜伏期按5分钟(600秒)计数。
结果:见图2
模型组的9只动物均出现癫痫大发作,给药组动物的9只动物有6只无癫痫发作,3只发生癫痫的潜伏期延长。
研究结果不仅证明1,6-二磷酸果糖能有效预防戊四氮诱导的急性癫痫,而且证实饮用方式也是1,6-二磷酸果糖的有效给药途径。所以,在后面的慢性癫痫实验中,1,6-二磷酸果糖采用这种给药途径。
实施例2PTZ化学点燃模型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80-200克)分为癫痫模型组和1,6-二磷酸果糖大小剂量预防治疗组,动物数每组10只。模型组动物接受正常饮水,每天腹腔注射PTZ(40mg/kg),连续6天;然后戊四氮剂量改为每天35mg/kg,直到所有动物连续3天至少有2次癫痫大发作,最后一次戊四氮剂量为30mg/kg。1,6-二磷酸果糖小剂量组动物每只每天饮用0.5%1,6-二磷酸果糖水溶液30mL(相当于0.25克/公斤/每天),大剂量组饮用1%的1,6-二磷酸果糖溶液(相当于0.5克/公斤/每天),于给1,6-二磷酸果糖的第二天,注射PTZ,PTZ剂量同模型组。
结果:
1,6-二磷酸果糖大小剂量均能显著对抗PTZ的点燃作用。最后一次腹腔注射35mg/kg PTZ后,模型组动物均出现癫痫大发作,这种癫痫发作可被低剂量的PTZ(30mg/kg)进一步加剧;1,6-二磷酸果糖两个剂量组的动物的癫痫等级明显低于模型组。结果见图3。
实施例3毛果芸香碱诱导的颞叶癫痫(TLE)模型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80-200g)腹腔注射毛果芸香碱(300mg/kg)。出现前肢阵挛(3级癫痫)或站立和跌倒(4级癫痫)并维持2小时的动物定义为该动物有SE(statusepilepticus)。2小时后,SE动物腹腔注射安定(5mg/kg)以提高动物存活率。于第二出现SE的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和1,6-二磷酸果糖预防治疗组。模型组动物接受正常饮水,而1,6-二磷酸果糖组动物饮用05%的1,6-二磷酸果糖溶液(相当于0.5克/公斤/每天),当模型组90%动物出现自发性癫痫时,停止1,6-二磷酸果糖的治疗。在停止1,6-二磷酸果糖治疗后继续观测癫痫活动3天。于给毛果芸香碱的第7天开始,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观察各组动物的癫痫行为。
结果:
模型动物(n=6)所有动物在10到40天内出现几种癫痫行为包括面部阵挛、肌肉抽搐、前肢阵挛或站立和跌倒。出现第一次前肢阵挛定义为第一次自发性癫痫。出现第一次自发性癫痫的时间为21±2.7天。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动物每天癫痫的发作次数不断增加。1、6-二磷酸果糖组(n=6)未出现自发性癫痫。为排除1,6-二磷酸果糖的急性抗癫痫作用,于停止1,6-二磷酸果糖后继续观测癫痫活动一周,结果未见任何动物出现癫痫发作。以上结果证明,1,6-二磷酸果糖可显著预防颞叶癫痫的形成。
(二):1、6-二磷酸果糖可治愈癫痫病
毛果芸香碱诱导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模型模拟临床颞叶癫痫临床症状、脑的形态改变和发病机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于寻找有效的抗癫痫药物。所以,发明人用此模型观测了1,6-二磷酸果糖能否治愈癫痫。
实施例4消除癫痫症状
方法:
自发性癫痫动物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组,每组动物6只。动物饮用生理盐水或0.5%1,6-二磷酸果糖(每只动物每天30mL)连续4周。每隔2天观测一次癫痫行为,直到停药后的第12天。
结果:见图4
1,6-二磷酸果糖逐渐降低癫痫的发作次数,到第9天完全阻止癫痫发作,停止用药后的第1天至第12天里未见癫痫复发。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已知现有抗癫痫药物对本模型无这种作用,停止给药的第二天癫痫发作会出现显著的反弹,癫痫发作次数甚至高于给药前。发明人的研究结果证明,1,6-二磷酸果糖可治愈本模型的癫痫,这完全不同于现有的抗癫痫药物。这一作用支持了1,6-二磷酸果糖治愈癫痫的临床应用前景。
实施例5升高脑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
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为哺乳动物脑中最重要的抗氧化应激损伤物质,对神经功能的维持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发现GSH还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抗癫痫物质。大量研究表明,癫痫病人脑中的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严重缺乏,这种缺乏不仅与癫痫发作有关,也可能与癫痫病人的各种并发症有关。所以,发明人研究了1,6-二磷酸果糖对癫痫动物脑中GSH水平的影响。
用毛果芸香碱诱导的颞叶癫痫模型,研究了脑中GSH含量随癫痫发生和发展的变化及FBP对GSH含量变化的影响。
方法:
动物分为正常动物组(生理盐水组);给毛果芸香碱后的4时间点组:分别为注射毛果芸香碱后两小时(Pilo 2h),发生SE10天后(还未出现癫痫,10d),癫痫初期(出现自发性癫痫10-15天,Epilep1)和癫痫后期(出现癫痫50-60天,Epilep2);1,6-二磷酸对正常动物治疗组和1,6-二磷酸果糖对癫痫初期动物治疗组及对癫痫后期动物治疗组。动物通过饮水接受1,6-二磷酸果糖(每只每天饮用30mL0.5%的1,6-二磷酸果糖),连续给药7天。
GSH水平由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测定。仪器:HP-1100型高效相色谱仪。色谱条件:色谱柱Eclipse AAA 150×4.6mm,3.5μm;检测波长338nm,参比波长390nm;温度40℃;流速1.5mL/min;流动相-A 40mM Na2HPO4,pH7.8,流动相-B乙腈/甲醇/水:45/45/10。对照品:还原型的谷胱甘肽(GSH,纯度大于98%,购于SIGMA公司,参照氨基酸衍生物的标准制备方法,将GSH与OPA试剂反应制成0.5mg/mL的对照品标准液。标准曲线的制备:取浓度为0.5mg/mL的对照品标准液分别以0.1,0.2,0.5,5.0,10.0,20.0,30.0μL进样,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析。以峰面积(Y)为纵坐标和样品浓度(X,μg)为横坐标作图得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方程为Y=1378.9397X+4.5802,其样品浓度在0.2到6.0μg之间呈良好线型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9。精密度试验:取浓度为0.5mg/mL的GSH对照品液连续进样6次,每次5μL,在前述色谱条件下测定GSH的峰面积,其峰面积的RSD为2.14%。稳定性试验:取浓度为0.5mg/mL的GSH对照品液分别在0、1、6、8、12小时进样,每次5μL,在前述色谱条件下测定GSH的峰面积,其峰面积的RSD为4.56%(n=5)。样品的制备及分析:将样品采用对照品相同方法制备成样品供试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其吸收度并从回归方程为中计算样品中GSH含量。
结果:见图5。
研究结果证明,注射毛果芸香碱后脑中GSH水平呈现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两小时后GSH水平与正常动物无明显差异;第10天即自发性癫痫发作前GSH水平显著升高;在癫痫初期GSH水平降到正常水平;在癫痫后期GSH水平继续降到正常水平的1/2。FBP不影响正常动物脑中GSH水平;有趣的是FBP对于癫痫动物,在完全消除癫痫症状的同时,可将脑中GSH水平保持在正常水平。由于GSH对维持神经的功能和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一个有效的内源性抗癫痫物质,以上结果证明维持脑中GSH正常水平为FBP根治癫痫的作用机制之一。
3.1,6-二磷酸果糖对神经的保护作用
癫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恶化的疾病,最后可称为难治性癫痫。神经损伤引起的脑神经功能紊乱或退化为癫痫疾病发展和恶化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明人进一步研究了1,6-二磷酸果糖对两种致癫痫物质——毛果芸香碱和海藻酸诱导的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实施例61,6-二磷酸果糖对毛果芸香碱诱导的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0-230g)分为毛果芸香碱癫痫对照组和1,6-二磷酸果糖处理组。动物分别接受生理盐水和1,6-二磷酸果糖(500mg/kg,ip),1小时后腹腔注射毛果芸香碱(300mg/kg)。监测各组癫痫活动6小时,于24小时对存活动物取脑,用Niss1染色(染正常神经细胞,可反映神经细胞丢失情况)和Fluoro-Jade B荧光染色(染退化和损伤神经细胞)反映神经细胞检测神经损伤情况。
结果:
癫痫组6只动物有过癫痫等级大于5、严重长时间癫痫而且24小时后仍然存活,脑皮层神经细胞出现严重丢失,损伤程度为2.8±0.2级。这些动物的海马CA4和齿状脑回区的神经细胞也有严重神经损伤,损伤和退化细胞数为282±33。1,6-二磷酸果糖药物组中未出现癫痫的动物,大脑皮层和海马的神经未见任何异常(n=5);4只动物有过中等程度的癫痫,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程度显著低于癫痫对照组,损伤程度仅为0.9±0.2级。这些动物的海马CA4和齿状脑区回的神经细胞损伤也远低于对照组,平均损伤细胞数为78±23。以上结果表明,1,6-二磷酸果糖对毛果芸香碱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实施例71,6-二磷酸果糖对海藻酸诱导的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0-230g)分为海藻酸(10mg/kg,ip)对照组和1,6-二磷酸果糖(500mg/kg,ip)处理组。方法同前。
结果:
海藻酸组(n=9),Fluoro-Jade B荧光染色显示海马神经细胞出现严重损伤(50%动物出现在CA1/2区,100%动物出现在CA3/4区),平均损伤细胞数为61±13。Niss1染色显示CA3/4区的细胞丢失清晰。1,6-二磷酸果糖对海藻酸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n=10):5只动物未出现任何神经细胞损伤,5只动物出现轻度神经细胞损伤,平均损伤细胞数为15±3。
(三):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病并发症
实施例8用毛果芸香碱诱导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模型研究了1,6-二磷酸果糖对癫痫病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按前述方法用毛果芸香碱诱导长时间癫痫大发作,而后动物饲养于正常条件下,待自发性癫痫的形成。于给毛果芸香碱的第7天,观察动物的自发性癫痫行为,观测时间为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所有动物发生稳定的自发性癫痫,出现第一次自发性癫痫的时间为给毛果芸香碱后的第20.5±3天。癫痫的动物分为生理盐对照组(n=6)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组(n=6)。动物分别饮用生理盐水和0.5%的1,6-二磷酸果糖,连续3周。于给药的第2周开始观测动物的性行为和动物精神行为,每周一次,共2次。于最后一次观测后,取血样测定睾酮和皮质酮水平,并观测肾上腺的重量。按常规方法观测动物的性行为。由于本模型癫痫动物的攻击行为非常显著以至于需要单独饲养,所以用2只动物处于同一笼中1小时内发生的打斗次数为指标观测动物精神行为变化及1,6-二磷酸果糖对癫痫动物精神行为障碍的改善作用。
结果:
毛果芸香碱诱导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模型动物与同龄动物相比,攻击行为显著增加而性行为明显缺损(15min内跨骑数:正常动为5.8±3.2;癫痫动物为0.8±1.0)、血浆睾酮水平显著低下(正常动物为3.6±1.18p mol/ml;癫痫动物为1.52±0.26p mol/ml)、但血浆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正常动物为17.23±1.43μg/dl;癫痫动物为25.3±2.7μg/dl);一致地,动物的肾上腺重量/体重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动物。1,6-二磷酸果糖可显著对抗癫痫动物的上述改变,以上参数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
(四):1、6-二磷酸果糖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疗效
1.提高抗癫痫效果
丙戊酸钠和苯妥英钠为临床上常用的抗癫痫药物,长期用药均可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常常与药物用量成正比,所以我们研究了1,6-二磷酸果糖是否能降低丙戊酸钠(VPA)和苯妥英钠(PHT)的抗癫痫有效剂量。苯妥因钠(PHT)和丙戊酸钠(VPA)均为第一代抗癫痫药物,在临床上仍然被广泛应用,尤其丙戊酸钠还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癫痫药物之一。
实施例9戊四氮模型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0-230克)分为以下组别:生理盐水对照组;PHT低剂量组(60mg/kg,ip)、PHT高剂量组(80mg/kg,ip);VPA低剂量组(200mg/kg,ip)、VPA高剂量组(300mg/kg,ip);PHT低剂量+FBP(500mg/kg,ip)组、VPA低剂量+FBP(500mg/kg,ip)组。然后连续观察20分钟动物的癫痫行为包括癫痫发作潜伏期或/和癫痫级别、癫痫持续时间和死亡情况。
结果:见图6
戊四氮(PZT)癫痫组所有9只动物均有阵挛性癫痫,癫痫发作潜伏期为76±6秒,癫痫持续时间为170±54秒。苯妥因钠小剂量和大剂量均未见明显的抗癫痫作用;而1,6-二磷酸果糖与苯妥因钠合用时,苯妥英钠小剂量能显著预防癫痫的发作,延长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和缩短癫痫发作持续的时间。丙戊酸钠小剂量和大剂量组(n=8)均有严重癫痫发作,大剂量的丙戊酸能明显延长癫痫发作的潜伏期、降低癫痫等级和缩短癫痫持续时间;而1,6-二磷酸果糖与丙戊酸钠合用时,丙戊酸钠小剂量就可完全预防癫痫发作。丙戊酸钠小剂量未见明显的抗癫痫作用,而大剂量有显著明显的抗癫痫作用,其中8只动物中有2只无癫痫发作,6只动物的癫痫发作时间明显延长而癫痫持续时间缩短;丙戊酸与1,6-二磷酸果糖合用时,小剂量就有显著的抗癫痫作用,表现为癫痫发作潜伏期明显延长而癫痫持续时间显著缩短,而且10只动物有4只无癫痫发作。
实施例10毛果芸香碱(Pilo)模型
方法:
生理盐水对照组(Pilo);PHT组(80mg/kg,ip)、PHT+FBP(500mg/kg,ip)组;VPA组(300mg/kg,ip)、VPA+FBP(500mg/kg,ip)组。每组动物数8-10只。然后连续观察6小时动物的癫痫行为包括癫痫发作潜伏期或/和癫痫级别、癫痫持续时间和死亡情况。
结果:见图7
癫痫组10只动物均产生癫痫,癫痫发作潜伏期为14±1分钟,并持续至少5小时,癫痫等级为5.5±0.4级,4只动物在24小时内死亡。苯妥因钠未见明显的抗癫痫作用,1,6-二磷酸果糖与苯妥因钠合用时,苯妥英钠几乎能完全预防癫痫的发作。丙戊酸钠(0.3g/kg,n=9)能降低癫痫等级和癫痫持续时间,其中9只动物中有6只发生癫痫并有1只动物死亡;FBP与丙戊酸钠合用几乎可完全预防癫痫的发作。
实施例11海藻酸(KA)模型
方法:
生理盐水对照组(KA)、VPA(300mg/kg,ip)组、VPA+FBP(500mg/kg,ip)组。每组动物数8-10只。腹腔注射(ip)生理盐水或各种药物1小时后,腹腔注射戊四氮(50mg/kg)或毛果芸香碱(300mg/kg)或海藻酸(10mg/kg)。然后连续观察6小时动物的癫痫行为包括癫痫发作潜伏期或/和癫痫级别、癫痫持续时间和死亡情况。
结果:见图8
海藻酸诱导的癫痫组10只动物中有9只有严重癫痫(等级大于或等于3),1只动物有轻微的癫痫(节律性点头),其癫痫发作的潜伏期为38±4分钟,癫痫等级为3.7±0.3,癫痫持续时间为3.7±0.2小时。没有动物死亡。丙戊酸组(n=8)均有严重癫痫发作,但能明显延长癫痫发作的潜伏期、降低癫痫等级和缩短癫痫持续时间;而1,6-二磷酸果糖与丙戊酸钠合用时,丙戊酸钠抗癫痫效果显著加强。
2.降低毒性
丙戊酸钠的一个显著的急性毒性为给药数分钟内动物会出现烦躁和抽搐现象,所以发明人研究了1,6-二磷酸果糖对丙戊酸这种急性毒性的影响。
实施例12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0-230克)分为以下组别:生理盐水对照组;VPA(400mg/kg,ip)组;FBP(500mg/kg,ip)+VPA组。每组动物数10只。VPA(400mg/kg,ip)组动物腹腔注射(ip)生理盐水1小时后,给VPA;FBP(500mg/kg,ip)+VPA组动物腹腔注射1,6-二磷酸果糖30分钟后,给丙戊酸钠。生理盐水组动物接受2次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丙戊酸钠即刻观测动物的行为改变。
结果:
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行为正常,而丙戊酸组动物于给药5分钟内全部出现短暂的抽搐行为,1,6-二磷酸果糖可完全对抗高剂量的丙戊酸引起的抽搐行为。证明:1)1,6-二磷酸果糖不仅能降低苯妥因钠和丙戊酸钠的抗癫痫有效剂量,而且可进一步提高它们的抗癫痫效果;2)1,6-二磷酸果糖可完全对抗丙戊酸的急性毒性反应,支持1,6-二磷酸果糖降低丙戊酸钠临床应用的毒副作用。1,6-二磷酸果糖的这些作用支持其在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疗效的临床应用。

Claims (10)

1.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预防癫痫的药物,根治癫痫的药物,治疗癫痫并发症的药物,或者改善现有抗癫痫药物疗效的药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1,6-二磷酸果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包括钠盐、钾盐、钙盐、镁盐、锰盐、铵盐或者胺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预防癫痫是指预防癫痫病人的癫痫发作及癫痫病的发生和发展。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改善现有癫痫药物疗效是指降低现有抗癫痫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提高现有抗癫痫药物的抗癫痫疗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癫痫并发症包括生殖功能低下、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神经精神障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和神经精神障碍是指失眠、心理障碍、认知能力低下、学习和工作能力的降低。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包含治疗有效量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药学上可以接受的赋形剂或者载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还包括其它抗癫痫化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癫痫化合物选自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乙琥胺、地西泮中的一种或几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1,6-二磷酸果糖、其前药或者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包括片剂、口服液、丸剂、滴丸、胶囊、颗粒剂、口服缓释剂、口服控释剂、靶向制剂、注射剂、粉针、大输液或栓剂。
CNA2009101155884A 2009-06-26 2009-06-26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 Pending CN1015900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9101155884A CN101590066A (zh) 2009-06-26 2009-06-26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2009101155884A CN101590066A (zh) 2009-06-26 2009-06-26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0066A true CN101590066A (zh) 2009-12-02

Family

ID=41405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1155884A Pending CN101590066A (zh) 2009-06-26 2009-06-26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90066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9115A (zh) * 2013-10-22 2014-02-26 浙江大学 一种组合物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CN103599114A (zh) * 2013-10-22 2014-02-26 浙江大学 一种含冰片的1,6-二磷酸果糖钠盐的药物用途
CN105168231A (zh) * 2014-12-30 2015-12-23 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果糖或其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与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CN106668035A (zh) * 2017-01-24 2017-05-17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一种抗癫痫药物组合物
CN111110686A (zh) * 2020-01-20 2020-05-08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二磷酸果糖在制备治疗情感障碍的药物中的用途
CN114209673A (zh) * 2021-12-27 2022-03-22 人福普克药业(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组合物及其药物制剂和制备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99115A (zh) * 2013-10-22 2014-02-26 浙江大学 一种组合物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CN103599114A (zh) * 2013-10-22 2014-02-26 浙江大学 一种含冰片的1,6-二磷酸果糖钠盐的药物用途
CN105168231A (zh) * 2014-12-30 2015-12-23 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果糖或其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与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CN106668035A (zh) * 2017-01-24 2017-05-17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一种抗癫痫药物组合物
CN111110686A (zh) * 2020-01-20 2020-05-08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二磷酸果糖在制备治疗情感障碍的药物中的用途
CN114209673A (zh) * 2021-12-27 2022-03-22 人福普克药业(武汉)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组合物及其药物制剂和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02004007225T2 (de) Methode zur behandlung von erkrankungen der unteren harnwege
ES2590259T3 (es) Compuestos y procedimientos para el tratamiento de convulsiones y trastornos paroxísticos
ES2384451T3 (es) Aplicación de levo-ornidazol en la preparación de un medicamento contra la infección de bacterias anaeróbicas .
CN101590066A (zh) 1,6-二磷酸果糖治疗癫痫并发症及预防癫痫的医药用途
US9682069B2 (en) Methods of treating Dravet syndrome
EP3299016B1 (en) Use of dextrorotatory oxiracetam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CN109748881A (zh) 胱硫醚-γ-裂合酶(CSE)抑制剂
HUE033180T2 (en) Peptide compound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fficult to cure epileptic diseases
JP2014205724A (ja) 脳梗塞の予防及び治療用医薬品の製造におけるl−ブチルフタリドの使用
RU2190401C2 (ru) Средство для лечения воспалительных заболеваний кишечника
AU2008237901B2 (en) Use of dimiracetam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EP2589382A1 (e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levocarnitine and dobesilate
EP2644198B1 (en) Antianxiety and sleep disorder improving use of albiflorin
EP2555771B1 (fr) Compositions pharmaceutiques fortement dosees en biotine
CN103599115B (zh) 一种组合物在制备抗癫痫药物中的应用
CN102512422A (zh) 提高5,5-二苯基巴比妥酸的生物利用度和增强其脑递送的组合物及方法
KR20110005836A (ko) 과민성 방광의 치료를 위한 유데나필과 알푸조신 또는 옥시부티닌과의 복합제의 용도
Wang 3-n-Butylphthalide
RU2398583C2 (ru) Антиоксидантное и антигипоксан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на основе 6-метил-2-этил-3-гидроксипиридина сукцината
CN101234104A (zh) 一种含有硫辛酸和甲钴胺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01859B (zh) 纳豆激酶在制备脑保护剂类药物中的用途
US20140142113A1 (en) Method of treating inflammatory diseases using adenosine 2b receptor antagonists
KR101086040B1 (ko) 간섬유화 및 간경화 치료 효과를 갖는 아시아트산 유도체
AU2012201853B2 (en) Use of dimiracetam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ain
CN101260063A (zh) γ-氨基丁酸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