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6643B - 传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6643B
CN101586643B CN2009101412826A CN200910141282A CN101586643B CN 101586643 B CN101586643 B CN 101586643B CN 2009101412826 A CN2009101412826 A CN 2009101412826A CN 200910141282 A CN200910141282 A CN 200910141282A CN 101586643 B CN101586643 B CN 1015866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reat
advance
changer lever
variable
spee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12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6643A (zh
Inventor
小东贤太
石川智明
饭野启司
木村友一
广瀬信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336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8148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86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66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6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66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能够在经由该传动装置(25)从驱动源(12)向驱动轴(121)传递动力时,在正转和反转之间切换该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为了使驱动轴正转,通过带切换装置(90)仅张紧正转带(52),并且来自正转驱动带轮(51a)的旋转经由正转轴(61)传递至驱动轴(121)。为了使驱动轴反转,通过带切换装置(90)仅张紧反转带(53),并且来自反转驱动带轮(51b)的旋转经由反转轴(62)传递至驱动轴(121)。

Description

传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动装置,其中在从发动机向驱动轴传递动力时,在正转和反转之间切换驱动轴的旋转方向。
背景技术
例如,从日本专利申请特开昭No.63-223207(JP 63-223207 A)公知一种传动装置,其中变速装置经由行进离合器与发动机联接。
如JP 63-223207 A中所公开的,驱动带轮附接至在小型除雪机中安装的发动机的输出轴,从动带轮附接至变速装置的输入轴,环形V带挂在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周围。
在V带旁设置行进离合器,以接合和断开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装置的动力。行进离合器设有能够推靠V带的辊。
环形V带以松弛状态挂在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周围。在该状态下,动力不会从发动机的输出轴传递给变速装置的输入轴,但是当辊压靠环形V带时,环形V带张紧,从而动力从驱动带轮传递至从动带轮。
在变速装置中,通过操作换档杆切换变速齿轮的啮合以允许选择前进、后退和空档(neutral)模式。当选择除空档模式以外的模式时,与换档杆的操作相结合,同时发生预定变速齿轮的啮合以及行进离合器的连接。
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No.63-223207中公开的小型除雪机中,特别需要降低成本,难以采用设有多个齿轮并需要高精度部件的变速装置,并且需要具有简单结构的变速装置。例如,用于在变速装置中在前进和后退之间切换的结构优选是简单的,但是也必须具有在前进和后退之间平稳切换的能力。若行进离合器同样具有简单结构,则还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例如根据除雪场所的条件,不借助小型除雪机的驱动动力而用手推动或拉动小型除雪机,或者使其沿不同方向运动。为了方便起见,需要利用简单结构设定/保持变速装置的空档状态的能力,从而可仅通过人力使小型除雪机改变方向或运动。
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271926(JP 2001-271926 A)中所公开的那样,公知一种设置到操纵手柄上的进退切换杆,作为进退切换操作机构。
根据JP 2001-271926 A中公开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捆束机的操纵手柄设置有用于切换捆束机的前进和后退的进退切换杆。
该进退切换杆通常保持在直立位置,并通过从直立位置向前推动该杆而实现前进,通过从直立位置向后推动该杆而实现后退。
由于上述进退切换杆未设置用于将该杆保持在前进或后退位置的锁定机构,操作人员必须在捆束机前进或后退的同时用手直接将进退切换杆保持在前进位置或后退位置。
具体地说,当杆处于前进位置时,操作人员必须保持手向前伸出长距离的姿势,这给操作人员带来相当大的负担。若有可能,需要减小保持力,并且还需要改进可操作性。
此外,将进退切换杆和两个操作缆线连接在一起的结构较复杂,所涉及到的成本需要一种简化结构。
再者,当进退切换杆处于前进位置或后退位置时,其中一根操作缆线处于松弛状态,这可能会干涉操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动装置,借此能在前进和后退之间平稳切换,并且可通过简单结构设定并保持空档状态。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传动装置,该传动装置能够在经由该传动装置从驱动源向驱动轴传递动力时,在正转和反转之间切换该驱动轴的旋转方向,该传动装置包括:与所述驱动源的输出轴联接的正转驱动带轮和反转驱动带轮;经由正转齿轮系与所述驱动轴联接的正转轴;附接至所述正转轴的正转从动带轮;挂在所述正转驱动带轮和所述正转从动带轮周围的正转环形带;经由反转齿轮系与所述驱动轴联接的反转轴;附接至所述反转轴的反转从动带轮;挂在所述反转驱动带轮和所述反转从动带轮周围的反转环形带;带切换装置,该带切换装置用于通过仅张紧所述正转环形带和所述反转环形带之一而在所述正转环形带和所述反转环形带之间切换传动带;以及空档状态保持装置,该空档状态保持装置用于通过使所述正转环形带和所述反转环形带都松弛而保持空档状态,在该空档状态下,由所述正转环形带和所述反转环形带进行的传动都被中断。
为了使驱动轴正转,通过带切换装置仅张紧正转环形带。动力借此从与驱动源的输出轴联接的正转驱动带轮经由正转环形带传递至正转从动带轮,动力还从附接至正转从动带轮的正转轴经由正转齿轮系传递至驱动轴,从而该驱动轴正转。
为了使驱动轴反转,通过带切换装置仅张紧反转环形带。动力借此从与驱动源的输出轴联接的反转驱动带轮经由反转环形带传递至反转从动带轮,动力还从附接至反转从动带轮的反转轴经由反转齿轮系传递至驱动轴,从而该驱动轴反转。
所述带切换装置能够在使正转环形带从松弛状态张紧的同时使反转环形带从张紧状态松弛,或者在使正转环形带从张紧状态松弛的同时使反转环形带从松弛状态张紧。所述带切换装置还能够使驱动轴在正转和反转之间平稳地切换,并且能够在发生正转和反转之间的所述切换的同时使离合器接合。因此,不需要如传统技术中的设有多个齿轮且需要高精度部件的变速装置,也不需要如传统技术中的具有多个部件的行进离合器等。
此外,还能够在驱动轴的正转和反转之间的切换中间点处设定其中驱动轴和驱动源的输出轴之间的联接被中断的空档状态,该空档状态是其中正转环形带和反转环形带都松弛的状态。所述空档状态保持装置还能够使上述空档状态得以保持,并且驱动轴可不受驱动源的输出轴约束而自由旋转。因此,在操作人员用其手推或拉例如构造成例如轮、履带或其他行进装置附接至驱动轴的小型除雪机等的情况下,行进装置容易旋转,因此通用机械可容易地被推动或拉动。
优选的是,所述带切换装置与设置在行进设备的手柄附近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联接,以实现所述驱动轴的正转或反转,并且所述进退切换操作机构包括:进退切换杆,该进退切换杆用于根据从空档位置翻转的方向在所述行进设备的前进和后退之间进行切换,该进退切换杆被向所述空档位置促动(urge);以及锁定杆,通过朝所述手柄推动所述进退切换杆,该锁定杆致使所述进退切换杆被保持在前进切换位置和后退切换位置。
为使行进设备前进,将进退切换杆从空档位置翻转至前进切换位置,于是锁定杆被推靠在手柄侧,并且进退切换杆被保持在该前进切换位置。
为使行进设备后退,将进退切换杆从空档位置翻转至后退切换位置,于是锁定杆被推靠在手柄侧,并且进退切换杆被保持在该后退切换位置。
与仅仅用手将进退切换杆保持在前进切换位置或后退切换位置相比,用于经由锁定杆将进退切换杆保持在前进切换位置或后退切换位置的构造增大了进退切换杆和锁定杆之间的臂长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减小保持力。
因此,锁定杆通过一简单结构增设至进退切换杆,并且由于通过与使锁定杆推靠在手柄侧相同的操作将进退切换杆保持在前进切换位置或后退切换位置,因而操作也得以简化。
期望的是,所述锁定杆具有锁定件,所述锁定件用于通过与所述进退切换杆设置的锁定接收件接触而保持所述进退切换杆的前进切换位置和后退切换位置。
通过使锁定杆设置的锁定件与进退切换杆设置的锁定接收件接触而将进退切换杆置于由锁定杆保持的状态。因而可通过锁定杆的简单结构可靠地保持进退切换杆的前进切换位置和后退切换位置,可降低锁定杆的成本,并且可提高可靠性。
在优选形式中,所述进退切换杆经由联接器与操作缆线联接,并且该联接器由环形成,这些环具有可供所述操作缆线的联接端在其内运动的细长孔。
当进退切换杆翻转并且操作缆线从张紧状态变为松弛状态时,操作缆线的联接端在所述环的细长孔中运动,环本身摇摆,可容纳操作缆线中的松弛,并且缆线更不易于松弛。因此,操作缆线不会干涉操作。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仅以实施例方式描述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采用根据本发明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和传动装置的小型除雪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传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传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传动装置的传动路径的示意图;
图5是沿图3的线5-5剖取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3的线6-6剖取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3中示出的左右保持板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2的变速装置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的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0A和图10B是表示其中图9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的进退切换杆从空档位置向前翻转的状态的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当进退切换杆向前翻转时,传动装置的运动的示意图;
图12A和图12B是表示进退切换操作机构的进退切换杆从空档位置向后翻转的状态的视图;
图13A和图13B是表示当进退切换杆向后翻转时,传动装置的运动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当进退切换操作机构的进退切换杆向前翻转时,进退切换杆和锁定杆之间的平衡状态的视图;
图15是表示当进退切换操作机构的进退切换杆向后翻转时,进退切换杆和锁定杆之间的平衡状态的视图;
图16是表示其中进退切换杆的前进位置从被锁定杆保持的状态释放的状态的视图;
图17是表示其中进退切换杆的后退位置从被锁定杆保持的状态释放的状态的视图;
图18是表示图9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以及
图19A和图19B是表示根据图18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的运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的小型除雪机10中,底盘11上安装有以下单元:发动机12;变速装置13,其用于传递发动机12的动力并切换小型除雪机10的前进和后退;与变速装置13的输出侧相连的左履带式行进单元14和右履带式行进单元16;左摆动管17和右摆动管18,它们设置在底盘11上,从而能够摆动;附接至摆动管17、18的前端用于除雪的雪铲21;以及附接至摆动管17、18的后端的左手柄22和右手柄23。来自发动机12的动力经由传动装置25传递至左履带式行进单元14和右履带式行进单元16。变速装置13由罩26覆盖。
发动机12是设有垂直取向的曲轴27的立式发动机。
左履带式行进单元14具有设置于雪铲21后部的驱动轮31、设置于驱动轮31后部的活轮32、在驱动轮31和活轮32之间延伸的履带33、与变速装置13联接并附接至驱动轮31的行进轴34、以及用于支撑活轮32以允许活轮32旋转的从动轴36。
右履带式行进单元16与左履带式行进单元14左右对称,并具有与左履带式行进单元14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不再详述。
在各手柄22、23的端部设置有把手41。右侧手柄23设有用于在小型除雪机10的前进和后退之间切换的进退切换杆42、以及用于锁定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杆43。
进退切换杆42和锁定杆43构成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第一操作缆线45和第二操作缆线46连接变速装置13和进退切换杆42,以在前进和后退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2所示,传动装置25具有:附接至发动机12(图1)的曲轴27下端的驱动带轮51;两根带,包括安装在驱动带轮51上的第一V带(正转环形带)52和第二带(反转环形带)53;以及变速装置13,其经由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与驱动带轮51联接。
变速装置13设有与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联接的上变速单元55、以及布置在上联接器55下方的下变速单元56。
上变速单元55附接成能够绕设置至下变速单元56的垂直延伸的驱动轴(参见图3和图5)旋转。
下变速单元56附接至底盘11(图1)并与行进轴34联接。
在驱动带轮51中,安装有第一V带52的第一驱动带轮(正转驱动带轮)51a以及安装有第二V带53的第二驱动带轮(反转驱动带轮)51b一体形成。
在上变速单元55中,包括第一输入轴(正转轴)61和第二输入轴(反转轴)62在内的两个轴垂直附接至上变速单元壳体63,从而能够旋转,第一带轮(正转从动带轮)64和第二带轮(反转从动带轮)66通过螺母67分别附接至第一输入轴61和第二输入轴62的上端,第一V带52安装在第一带轮64上,第二V带53安装在第二带轮66上。
在上变速单元55的前部设置空档保持机构70,用于将上变速单元55沿其旋转方向相对于下变速单元56的位置保持在预定位置。
空档保持机构70具有:托架76,其通过螺栓75、75附接至上变速单元壳体63前部;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其附接至托架76的远端部从而向下延伸;位置保持销81,其附接至下变速单元56的下变速单元壳体78的前部,从而向上延伸;左保持板82和右保持板83,各保持板的一端均可旋转地附接至上变速单元55的底部,而另一端位于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和位置保持销81的两侧;以及附接在保持板82、83之间的拉伸螺旋弹簧84。
由空档保持机构70保持的预定位置是这样的空档位置,其中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都松弛而不再传递动力,并且当上变速单元55旋转时,上变速单元55在拉伸螺旋弹簧84的弹力作用下返回所述预定位置并保持在所述空档位置。
用于致使上变速单元55旋转的旋转机构(带切换装置)90具有:左右一对旋转销91、92(参见图3),它们附接至上变速单元壳体63的左右端部,从而向下延伸;附接件93、93(仅示出了前附接件的附图标记93),它们依次与旋转销91、92联接;拉伸螺旋弹簧94、94(仅示出了前拉伸螺旋弹簧的附图标记94);线端构件96、96(仅示出了前线端构件的附图标记96);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图1);进退切换杆42(图1);以及锁定杆43(图1)。
第一操作缆线45具有:外缆线101,外缆线101的一端被设置至底盘11(图1)的缆线支撑柱98支撑;以及内线102,内线102被插入成能够在外缆线101内部运动,并在一端附接至线端构件96。第二缆线46具有与第一缆线45相同的结构,不再描述。
平板112通过多个螺栓111附接至上变速单元壳体63的上部,在平板112上设有防带移位销(belt unseating prevention pin)113、113、114、116、116,用于防止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脱离第一带轮64和第二带轮66。防带移位销114经由辅助板118附接至平板112。
变速装置13具有:上变速单元55;下变速单元56;旋转机构90,其用于致使上变速单元55旋转,并在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的张紧状态和松弛状态之间切换;以及空档保持机构70,其用于通过保持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处于松弛状态而将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置于不传递动力的状态。
如图3所示,沿小型除雪机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122经过发动机曲轴27的轴线27a以及设置至下变速单元56(图2)的驱动轴121的轴线121a。第一输入轴61位于中心线122左侧,第二输入轴62位于中心线122右侧。将附接至第一输入轴61的第一带轮64的外径以及附接至第二输入轴62的第二带轮66的外径分别标为D1和D2,第二带轮66的外径D2大于第一带轮64的外径D1。附图标记123是指经过驱动轴121和轴线121a并与中心线122垂直的基准线。
第二带轮66是用于在小型除雪机后退时传递动力的部件。第二带轮66设计成直径大于用于为前进传递动力的第一带轮64的原因在于,增大减速比使其超过第一带轮64的减速比,从而致使小型除雪机在后退时以小于前进时的速度行进。
构成保持机构70的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和位置保持销81沿着沿前后方向的中心线122布置,并在拉伸螺旋弹簧84的弹力作用下保持在保持板82、83的夹紧面(pinching surface)82a、83a之间。
由于位置保持销81固定至下变速单元56(图2),因此即使在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倾向于随上变速单元55的旋转而旋转时,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也会在拉伸螺旋弹簧84的弹力作用下返回中心线122,并保持在中心线122上。
如图4所示,第一驱动齿轮131、第二驱动齿轮132和从动齿轮133分别附接至第一输入轴61、第二输入轴62和驱动轴121。第一驱动齿轮131和第二驱动齿轮132均具有相同齿数。
第一驱动齿轮131直接与从动齿轮133啮合。第二驱动齿轮132经由可旋转地附接至惰轴134的惰轮136与从动齿轮133啮合。惰轮136的齿数与第一驱动齿轮131和第二驱动齿轮132的齿数相同。
惰轴134附接至上变速单元壳体63(图3),并位于第二输入轴62的前部,驱动轴121的后部。
第一驱动齿轮131和从动齿轮133构成用于使驱动轴121正转的第一齿轮系(正转齿轮系)137。第二驱动齿轮132、惰轮136和从动齿轮133构成用于使驱动轴121反转的第二齿轮系(反转齿轮系)138。
在小型除雪机前进期间,发动机的动力沿以下顺序传递:曲轴27→驱动带轮51→第一V带52→第一带轮64→第一输入轴61→第一驱动齿轮131→从动齿轮133→驱动轴121。具体地说,发动机的动力从第一输入轴61经由第一齿轮系137传递至驱动轴121。
在小型除雪机后退期间,发动机的动力沿以下顺序传递:曲轴27→驱动带轮51→第二V带53→第二带轮66→第二输入轴62→第二驱动齿轮132→惰轮136→从动齿轮133→驱动轴121。具体地说,发动机的动力从第二输入轴62经由第二齿轮系138传递至驱动轴121。
如图5所示,传动装置25具有驱动带轮51、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以及由V带52、53驱动的变速装置13。
变速装置13具有上变速单元55、下变速单元56、保持机构70以及旋转机构90(图2),并能使小型除雪机在前进和后退之间进行切换,而且能设置成空档状态(不向驱动轴121传递动力的状态)。
上变速单元55具有:上变速单元壳体63(其具有下壳体143和附接至下壳体143顶部的上壳体144),该上变速单元壳体63经由两个轴承141、142附接至驱动轴121,从而能够旋转;第二输入轴62,该第二输入轴62经由两个轴承146、147附接至上变速单元壳体63,从而能够旋转;第一输入轴61(图3),该第一输入轴61经由两个轴承146、147附接至上变速单元壳体63,从而能够旋转;惰轴134,该惰轴134插入到分别在上变速单元壳体63的下壳体143和上壳体144中形成的插入孔143a、144a中;第一驱动齿轮131(图4),该第一驱动齿轮131利用花键与第一输入轴61联接,并与第二输入轴62和驱动轴121均联接,并且位于上变速单元壳体63内的空间148中;惰轮136,该惰轮136附接至第二驱动齿轮132、从动齿轮133,并经由套筒149附接至惰轴134,从而能够旋转;以及第一带轮64(图3)和第二带轮66,它们分别利用花键与第一输入轴61和第二输入轴62联接。
附图标记151是指用于在驱动轴121上方遮挡在上壳体144中形成的开口144b的帽。附图标记152是指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2与上壳体144侧的开口144c之间的密封件。附图标记153是指用于使下壳体143和上壳体144相对于彼此定位的挡圈。附图标记154是指用于将下壳体143和上壳体144紧固在一起的螺栓。
下变速单元56具有:下变速单元壳体161(其具有壳体主体162和罩件163,该罩件163用于遮挡壳体主体162的底部中设置的开口);驱动轴121,该驱动轴121经由两个轴承164、166附接至下变速单元壳体161,从而能够旋转;蜗轮167,该蜗轮167用于与驱动轴121底部形成的蜗杆121A啮合;以及密封件168,该密封件168设置在壳体主体162的上开口162a与形成在上变速单元55的下壳体143下端的管部143b之间。
蜗轮167附接至与壳体主体162附接的行进轴34,从而能够旋转。附图标记169是指旋到驱动轴121的上端的螺母,该螺母防止轴承142脱离驱动轴121。
附图标记171是指用于使壳体主体162和罩件163相对于彼此定位的挡圈;附图标记172是指用于将壳体主体162与罩件163紧固在一起的螺栓;附图标记173是指用于将壳体主体162附接至底盘11(参见图1)的螺栓;附图标记174是指下变速单元壳体161内的空间;附图标记176是指在由上变速单元55内的空间148和下变速单元56内的空间174形成的空间177中保持的润滑油;附图标记176a是指润滑油176的油面。
如以上所述,上变速单元55附接至下变速单元56,从而能够在变速装置13中旋转,并且上变速单元55和下变速单元56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上变速单元55的管部143b插入下变速单元56的上开口162a中,并由密封件168在上开口162a与管部143b之间形成密封。因而,与其中上变速单元和下变速单元在垂直方向上相互分离,并例如为上变速单元和下变速单元均设置密封件的结构相比,可减少变速装置13的部件数量,并且可以简化变速装置13的结构。
沿驱动轴121的轴向叠置下变速单元56的上开口162a和上变速单元55的管部143b使得上变速单元55和下变速单元56能够更加相互靠近,并可进一步减小变速装置13的高度H。
在保持机构70中,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进一步向下延伸超过下保持板82,位置保持销81被压入下变速单元56的壳体主体162设置的附接孔162c中,并进一步向上延伸超过上保持板83,并且保持板82、83经由板接收件181、182附接至上变速单元55的下壳体143的下筒状部143c,从而能够旋转。附图标记184是指一垫圈,附图标记185是指一定位环。
如图6所示,上变速单元55的上壳体144上端的内部,即被上壳体144的开口144b、驱动轴121、轴承142、螺母169以及帽151包围的空间,形成通气腔191。L形通气管192的一端被压入上壳体144中形成的垂直孔144e中,通气软管193连接至通气管192的另一端,从而由通气管192和通气软管193形成通气通道194。
由于通气腔191与轴承142相邻并位于其上方,当驱动轴121旋转期间轴承142的温度升高时,通气腔191中产生高温,并且压力也增大,但是通气腔191通过通气通道194与变速装置13的外部相互连通,可借此降低通气腔191内的温度和压力。
轴承142为密封轴承,密封板142b固定至外圈142a,通过密封板142b和在内圈142c的密封面中形成的槽形成迷宫式间隙,从而防止灰尘等侵入轴承142的滑动部。
如图7所示,左保持板82和右保持板83分别设有板孔部82b、83b,并且板接收件181、182分别具有大径部181a、182a和小径部181b、182b,并具有分别设置在大径部181a、182a与小径部181b、182b之间的台阶部181c、182c。
左保持板82安装在板接收件181的台阶部181c上,并且板孔部82b可旋转地装配到板接收件181的小径部181a中。以相同方式,右保持板83安装在板接收件182的台阶部182c上,板孔部83b可旋转地装配在板接收件182的小径部182a中,并且垫圈184与右保持板83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左保持板82和右保持板83与起促进滑移的套筒作用的垫圈184和板接收件181、182一起滑动,并且左保持板82和右保持板83不会与图5所示的上变速单元55的下壳体143接触。
如图8所示,第一带轮64设置在比第二带轮66更高的位置;旋转销91、92设置在上变速单元壳体63(即,下壳体143)的左右两侧;形成通气通道194的通气软管193的远端部193a插入下壳体143的后部设置的软管固定孔143e中,该软管固定孔143e形成为向下开口。因此,不存在将雨水等引入软管通道194中的风险。
图9示出了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后托架201附接至右侧手柄23的后侧。进退切换杆42上设置的轴接收件203装配在后托架201上设置的后支撑轴202上,进退切换杆42因而可旋转地附接至后托架201。第一缆线45与进退切换杆42的后部,即后端(比后支撑轴202更靠后)联接,第二缆线46在进退切换杆42的朝向中心部(比后支撑轴202更靠前)的位置处联接。前托架204附接至手柄23前侧。锁定杆43可旋转地附接至前托架204上设置的前支撑轴206。附图标记205是指设置在手柄23和锁定杆43之间以将锁定杆43的后端部推离把手41(沿图9的逆时针方向)的螺旋扭转弹簧。
进退切换杆42设有锁定接收件207,当进退切换杆42的旋转被位于进退切换杆42的中央部上方的锁定杆43锁定时,锁定接收件207受到约束。附图标记211和212是指设置在进退切换杆42的后部侧上以使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与进退切换杆42联接的联接销。
当图2中所示的保持机构70的拉伸螺旋弹簧84的弹力致使左保持板82和右保持板83夹紧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和位置保持销81,并且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都处于被拉伸螺旋弹簧94拉动的状态(参见图2)时,进退切换杆42处于图9中所示的空档位置。
锁定杆43是这样的部件,即,被前支撑轴206支撑的轴支撑部43a以及从轴支撑部43a延伸的窄抓握部43b一体形成,并且在轴支撑部43a的侧面设置两个锁定件214、215,这两个锁定件从侧面观看呈L形并能够与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接收件207接合。
在各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中,外缆线101通过螺母218附接至手柄23上设置的缆线托架217,附接至内线102远端的端部附件221与进退切换杆42的联接销211、212可旋转地联接。
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具有上述部件,即,进退切换杆42、后托架201、后支撑轴202、轴接收件203、锁定杆43、前托架204、前支撑轴206以及螺旋扭转弹簧205。
接下来描述上述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的操作。
图10A和10B示出了其中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的进退切换杆42从空档状态向前翻转的状态。
当进退切换杆42处于由图10A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空档位置时,图3所示的V带52、53均处于松弛状态,即使发动机正在操作,动力也不会从发动机的曲轴27传递至第一输入轴61和第二输入轴62。由于行进轴34因此不会旋转,图1中所示的履带式行进单元14、16不会旋转,小型除雪机10停止。具体地说,变速装置13处于空档状态。
当进退切换杆42如箭头A所示向前翻转(从双点划线所示的空档位置翻转到实线所示的前进位置(前进切换位置))以致使小型除雪机前进时,第一缆线45的内线102如箭头B所示被拉动。此时,第二缆线46的内线102在拉伸螺旋弹簧94(图2)的拉力作用下被拉到第二缆线46的外缆线101中。
在图10B中,在进退切换杆42仍向前翻转的情况下,锁定杆43于是如箭头C所示朝把手41翻转,并用手将锁定杆43的抓握部43b和把手41抓握在一起,即锁定杆43被推向手柄23。
结果,锁定杆43的两个锁定件214、215之中的锁定件214与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接收件207接触,如箭头D所示,从而约束进退切换杆42的返回,即,顺时针旋转。这就是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状态(保持状态)。
图11A和11B示出了其中传动装置的第一V带被拉动的状态。
在图11A中,由于当第一缆线45的内线102(参见图10A和10B)如箭头E所示被拉动时,右侧旋转销92被拉动,因此变速装置13的上变速单元55如箭头F所示绕驱动轴121旋转,并且与该旋转相结合,第一V带52张紧,第二V带53松弛。
此时,由于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与上变速单元55的旋转相结合而推动右保持板83,右保持板83如箭头G所示旋转。结果,拉伸螺旋弹簧84延伸,拉伸螺旋弹簧84的致使右保持板83返回其原始位置(在中心线122上)的弹力逐渐增大。
在图11B中,当第一V带52被张紧时,驱动带轮51的旋转(例如,沿箭头H方向的旋转)经由第一V带52传递至第一带轮64,附接至第一输入轴61的第一驱动齿轮131沿箭头H方向旋转,并且与第一驱动齿轮131啮合的从动齿轮133沿箭头J方向旋转(正转)。因而,小型除雪机前进。
在图10B中,为了停止前进并停止小型除雪机,操作人员释放其在锁定杆43上的抓握以释放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进退切换杆42从而不再由锁定杆43约束,并且进退切换杆42在图2中所示的拉伸螺旋弹簧84、94的弹力作用下返回由图10A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空档位置,从而实现空档状态。
图12A和图12B示出了其中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的进退切换杆42向后翻转的状态。
在图12A中,当进退切换杆42从空档位置向后翻转(从双点划线所示的空档位置翻转到实线所示的后退位置(后退切换位置))以致使小型除雪机后退时,第二缆线46的内线102如箭头N所示被拉动,并且第一缆线45的内线102在拉伸螺旋弹簧94(图2)的拉力作用下被拉到第一缆线45的外缆线101中。
在图12B中,在进退切换杆42仍向后翻转的情况下,锁定杆43于是如箭头P所示朝把手41翻转,并用手将锁定杆43的抓握部43b和把手41抓握在一起,即锁定杆43被推向手柄23。
结果,锁定杆43的两个锁定件214、215之中的锁定件215与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接收件207接触,如箭头Q所示,从而约束进退切换杆42的返回,即,逆时针旋转。这就是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状态。
图13A和13B示出了当图12B所示的进退切换杆42向后翻转时传动装置的第二V带的状态。
在图13A中,由于当第二缆线46的内线102(同时参见图12A和12B)如箭头R所示被拉动时,变速装置13的上变速单元55如箭头S所示绕驱动轴121旋转,与该旋转相结合,第二V带53张紧。此时,由于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推动左保持板82,因而左保持板82如箭头T所示旋转。
结果,拉伸螺旋弹簧84被拉伸,拉伸螺旋弹簧84的致使左保持板82返回其原始位置(在中心线122上)的弹力逐渐增大。
在图13B中,当第二V带53被张紧时,驱动带轮51的旋转(例如,沿箭头H方向的旋转)经由第二V带53传递至第二带轮66,附接至第二输入轴62的第二驱动齿轮132沿箭头H方向旋转,与第二驱动齿轮132啮合的惰轮134沿箭头U方向旋转,并且与惰轮134啮合的从动齿轮133沿箭头H方向旋转(反转)。因而,小型除雪机后退。
在图12B中,为了停止后退并停止小型除雪机,操作人员释放其在锁定杆43上的抓握以释放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进退切换杆42从而不再由锁定杆43约束,并且进退切换杆42在图2中所示的拉伸螺旋弹簧84、94的弹力作用下返回由图12A中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空档位置,从而实现空档状态。
如上述图1、2和4中所示,传动装置25能够在从动力源(发动机12)经由该传动装置25向驱动轴121传递动力时,在正转和反转之间切换驱动轴121的旋转方向,该传动装置25设有:与发动机12的输出轴(曲轴27)联接的正转驱动带轮(第一驱动带轮51a)和反转驱动带轮(第二驱动带轮51b);经由正转齿轮系(第一齿轮系137)与驱动轴121联接的正转轴(第一输入轴61);附接至第一输入轴61的正转从动带轮(第一带轮64);安装在第一驱动带轮51a和第一带轮64上的正转带(第一V带52);经由反转齿轮系(第二齿轮系138)与驱动轴121联接的反转轴(第二输入轴62);附接至第二输入轴62的反转从动带轮(第二带轮66);安装在第二从动带轮51b和第二带轮66上的反转带(第二V带53);带切换装置(旋转机构90),其用于通过仅张紧V带52、53之一而在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之中切换传动带;以及空档状态保持装置70,其用于保持空档状态,在该状态中,通过使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都松弛而中断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所进行的动力传递。因而,第二V带53可在第一V带52通过旋转机构90从松弛状态张紧的同时从张紧状态松弛,或者第二V带53可在第一V带52从张紧状态松弛的同时从松弛状态张紧,从而能够在驱动轴121的正转和反转之间平稳切换。
还能够在驱动轴121的正转和反转之间的切换中间点处设置空档状态,其中在V带52、53都松弛的状态下,发动机12的驱动轴121和曲轴27之间的联接被中断。因此,不需要如传统技术中的设有多个齿轮且需要高精度部件的变速装置,也不需要如传统技术中的具有多个部件的行进离合器或者其他单元,并且传动装置25(更具体地说是变速装置13)可具有简单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传动装置25中不设置如传统行进离合器那样的行进离合器,但是由于旋转机构90具有用于使第一V带52和第二V带53张紧或松弛以传递动力或中断动力传递的结构,旋转机构90可被视为一种离合器。该离合器具有仅致使上变速单元55绕驱动轴121旋转的简单结构,从而可降低成本。
此外,保持机构70能够使得上述空档状态得以保持,并且驱动轴121可自由旋转而不受发动机12的曲轴27的约束。因此,在其中轮、履带或其他行进装置(履带式行进单元14、16)附接至驱动轴121的通用机械(小型除雪机10)被用手推或拉的情况下,例如履带式行进单元14、16容易旋转,因此小型除雪机10可容易地被推动或拉动。
在本发明的传动装置25中,可通过简单的结构平稳地切换驱动轴121的正转和反转,可设定其中驱动轴121与发动机12的曲轴27隔离的空档状态,并且该空档状态可通过保持机构70保持。因此,设有履带式行进单元14、16的小型除雪机10可容易地被人推动或拉动,并且可容易地使小型除雪机10改变方向或运动。
图14示出了在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中作用在锁定杆43和处于前进位置的进退切换杆42上的力矩的平衡。
当进退切换杆42向前翻转时,从第一缆线45作用在联接销211(具体地说是联接销211的轴线211a(该线从图面向背面延伸,由黑色圆圈表示))上的力标为F1;在轴线211a和后支撑轴202(具体地说是后支撑轴202的轴线202a(该线从图面向背面延伸,由黑色圆圈表示))之间沿垂直于力F1方向的距离标为L1;向下推动进退切换杆42的远端部(点42a)的力(保持力)标为F2(该力沿与连接轴线202a和点42a的线段垂直的方向作用);轴线202a与点42a之间的距离标为L2;作用在点225上的力标为F3(该力沿与连接轴线202a和点225的线段垂直的方向作用),该点225是锁定接收件207与锁定件214之间的接触点;轴线202a与点225之间的距离标为L3;在点225和前支撑轴206的轴线206a之间沿垂直于力F3方向的距离标为L4;作用在锁定杆43的抓握部43b的载荷中心43c上的力(保持力)标为F4(该力沿与连接轴线206a和载荷中心43c的线段垂直的方向作用);将轴线206a和载荷中心43c之间的距离标为L5。
首先计算进退切换杆42的保持力F2。
根据进退切换杆42的顺时针力矩和逆时针力矩平衡,F1·L1=F2·L2。因而,F2=(L1/L2)·F1。
接下来计算锁定杆43的保持力F4。
根据进退切换杆42的顺时针力矩和逆时针力矩平衡,F1·L1=F3·L3。因而,F3=(L1/L3)·F1。
从绕锁定杆43的轴线206a的力矩,F3·L4=F4·L5。
因而,F4=(L4/L5)·F3,并且将F3=(L1/L3)·F1代入该等式中,可得F4=L1·L4/(L3·L5)·F1。
根据以上的F2和F4,F2∶F4=(1/L2)∶(L4/(L3·L5))。
例如,当L1=2.5cm,L2=174cm,L3=50cm,L4=03cm,L5=204cm时,F2∶F4=19.5∶1,锁定杆43的保持力F4减小到约为进退切换杆42的保持力F2的1/20。然而,该值没有考虑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的部件中的摩擦和其他机械损失。
图15示出了在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中作用在锁定杆43和处于后退位置的进退切换杆42上的力矩的平衡。
当进退切换杆42翻转至后退位置时,从第二缆线46作用在联接销212(具体地说是联接销212的轴线212a(该线从图面向背面延伸,由黑色圆圈表示))上的力标为F5;在轴线212a和后支撑轴202的轴线202a之间沿垂直于力F5方向的距离标为L6;向后拉动进退切换杆42的远端部(点42a)的力(保持力)标为F6(该力沿与连接轴线202a和点42a的线段垂直的方向作用);作用在点226上的力标为F7(该力沿与连接轴线202a和点226的线段垂直的方向作用),该点226是锁定接收件207与锁定件215之间的接触点;轴线202a与点226之间的距离标为L7;在点226和前支撑轴206的轴线206a之间沿垂直于力F7方向的距离标为L8;作用在锁定杆43的抓握部43b的载荷中心43c上的力(保持力)标为F8(该力沿与连接轴线206a和载荷中心43c的线段垂直的方向作用)。
首先计算进退切换杆42的保持力F6。
根据进退切换杆42的顺时针力矩和逆时针力矩平衡,F5·L6=F6·L2。因而,F6=(L6/L2)·F5。
接下来计算锁定杆43的保持力F8。
根据进退切换杆42的顺时针力矩和逆时针力矩平衡,F5·L6=F7·L7。因而,F7=(L6/L7)·F5。
从绕锁定杆43的轴线206a的力矩,F7·L8=F8·L5。因而,F8=(L8/L5)·F7,将F7=(L6/L7)·F5代入该等式中,可得F8=L6·L8/(L5·L7)·F5。
根据以上的F6和F8,F6∶F8=(1/L2)∶(L8/(L5·L7))。
例如,当L2=174cm,L5=204cm,L6=2.5cm,L7=54cm,L8=03cm时,F6∶F8=21.1∶1,锁定杆43的保持力F8减小到约为进退切换杆42的保持力F6的1/20。然而,该值没有考虑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的部件中的摩擦和其他机械损失。
图16示出了其中通过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停住前进的状态。
从其中进退切换操作杆42处于前进位置(由实线表示)并由锁定杆43保持在前进位置的状态,锁定杆43的抓握部43b如箭头a所示以预定距离离开手柄23的把手41。
具体地说,锁定杆43绕前支撑轴206逆时针旋转,直至锁定杆43的锁定件214位于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接收件207的旋转轨道207A外,如箭头b所示。
结果,锁定接收件207不再受约束,从而进退切换杆42如箭头c所示返回双点划线所示的空档位置。因而,小型除雪机的前进被停住,小型除雪机停止。
图17示出了后退借此被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停住的操作。
从其中进退切换杆42处于后退位置(由实线表示)并被锁定杆43保持在该后退位置的状态,锁定杆43的抓握部43b如箭头d所示以预定距离离开把手41。
具体地说,锁定杆43绕前支撑轴206逆时针旋转,直至锁定杆43的锁定件215位于进退切换杆42的锁定接收件207的旋转轨道207A外,如箭头e所示。
结果,锁定接收件207不再受约束,从而进退切换杆42如箭头f所示返回双点划线所示的空档位置。因而,小型除雪机的后退被停住,小型除雪机停止。
如以上在图1和图9中所示,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布置在作为具有轮、履带33或其他行进单元(履带式行进单元14、16)的行进机械的小型除雪机10的手柄23附近,在该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中设有:进退切换杆42,该进退切换杆被朝空档位置推动,并能够根据该进退切换杆42从空档位置翻转的方向而在小型除雪机10的前进和后退之间切换;以及锁定杆43,该锁定杆用于通过朝手柄23推动进退切换杆42而致使进退切换杆42保持在前进切换位置或后退切换位置。由于进退切换杆42因此而被锁定杆43锁定而不用使进退切换杆42本身保持在切换位置,因而考虑够到进退切换杆42和锁定杆43所需的臂长,可减小锁定杆43的保持力。
将锁定杆43增设至进退切换杆42的结构简单,可降低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的成本,并且可仅通过朝手柄23推动锁定杆43就能以相同方式将进退切换杆42保持在前进切换位置或者后退切换位置。因此可增强易操作性。
如图9所示,由于锁定杆43设有通过与进退切换杆42设置的作为锁定接收件的止动销207接触而分别用于保持进退切换杆42的前进切换位置和后退切换位置的锁定件214、215,因而进退切换杆42的前进切换位置和后退切换位置可以以其中在锁定杆43上设置锁定件214、215的简单结构由与止动销27接触的锁定件214、215可靠地保持,可降低锁定杆43的成本,并可提高可靠性。
图18示出了进退切换操作机构的另一实施方式。
该另一实施方式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230具有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参见图9)的结构,并且还设有:第一联接环(link)231和第二联接环232,它们与联接销211、212联接,从而能够摆动;以及第一联接销233和第二联接销234,它们用于使联接环231、232分别与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联接。
上述第一联接环231和第二联接环232以及第一联接销233和第二联接销234构成联接器236,用于联接进退切换杆42与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
第一联接环231弯折成截面为U形,其中侧壁231b从底壁231a的两个边缘向上弯折,并且在两个侧壁231b、231b中形成销插入孔231c和细长孔231d,联接销211、212可旋转地插入到销插入孔231c中,联接销233、234可旋转并可移动地插入细长孔231d中。第二联接环232具有与第一联接环231相同的结构。
在图18中,进退切换杆42处于空档位置,并且第一缆线45、第二缆线46以及第一联接环231和第二联接环232这两个联接环被拉伸螺旋弹簧94(图2)张紧。
图19A和19B示出了根据图18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的操作。
图19A示出了与处于前进位置的进退切换杆42联接的第一缆线45、第二缆线46以及第一联接环231和第二联接环232的状态。具体地说,第一缆线45的内线102处于张紧状态,第二缆线46的内线102上的张紧已去除。
第二缆线46一侧的第二联接环232向下悬垂,并且位于第二缆线46的端部处的联接销234移动到细长孔232d的上端,从而减少第二缆线46的内线102的松弛。
图19B示出了与处于后退位置的进退切换杆42联接的第一缆线45、第二缆线46以及第一联接环231和第二联接环232的状态。具体地说,第二缆线46的内线102处于张紧状态,第一缆线45的内线102上的张紧已去除。
第一缆线45一侧的第一联接环231向下悬垂,并且位于第一缆线45的端部处的联接销233移动到细长孔231d的上端,从而减少第一缆线45的内线102的松弛。
如图19A和19B所示,在进退切换杆42与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之间插设第一联接环231和第二联接环232以及第一联接销233和第二联接销234,允许第一联接环231或第二联接环232摇摆,并允许第一联接销233和第二联接销234在细长孔231d、232d内运动。从而可使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的松弛最小。
如以上在图18、19A和19B中所示,进退切换杆42经由联接器236与作为操作缆线的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联接,并且联接器236由第一联接环231和第二联接环232形成,第一联接环231和第二联接环232具有可供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的联接端在其内运动的细长孔231d、232d。因此,可由第一联接环231和第二联接环232的细长孔231d、232d以及第一联接环231或第二联接环232的摇摆来容纳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的松弛,并且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可更不容易松弛。因此,第一缆线45和第二缆线46不会干涉操作。
在上述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联接环231和第二联接环232被描述为具有如图18中所示的U形截面,然而该构造不限于此,这些联接环可形成有矩形截面(带角的管状)、圆形截面(圆管形状)或者形成为平板形状。

Claims (4)

1.一种传动装置(25),该传动装置能够在经由该传动装置(25)从驱动源(12)向驱动轴(121)传递动力时,在正转和反转之间切换该驱动轴(121)的旋转方向,该传动装置包括:
与所述驱动源的输出轴(27)联接的正转驱动带轮(51a)和反转驱动带轮(51b);
经由正转齿轮系(137)与所述驱动轴联接的正转轴(61);
附接至所述正转轴的正转从动带轮(64);
挂在所述正转驱动带轮和所述正转从动带轮周围的正转环形带(52);
经由反转齿轮系与所述驱动轴联接的反转轴(62);
附接至所述反转轴的反转从动带轮(66);
挂在所述反转驱动带轮和所述反转从动带轮周围的反转环形带(53);
带切换装置(90),该带切换装置用于通过仅张紧所述正转环形带和所述反转环形带之一而在所述正转环形带和所述反转环形带之间切换传动带;以及
空档状态保持装置(70),该空档状态保持装置用于通过使所述正转环形带和所述反转环形带都松弛而保持空档状态,在该空档状态下,由所述正转环形带和所述反转环形带进行的传动都被中断,所述空档状态保持装置(70)具有:
托架(76),该托架通过螺栓(75、75)附接至上变速单元(55)的上变速单元壳体(63)前部;
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其附接至所述托架(76)的远端部从而向下延伸;
位置保持销(81),其附接至下变速单元(56)的下变速单元壳体(78)的前部,从而向上延伸;
左保持板(82)和右保持板(83),该各保持板的一端均可旋转地附接至所述上变速单元(55)的底部,而另一端位于所述上变速单元定位销(77)和所述位置保持销(81)的两侧;以及
附接在所述左保持板(82)和右保持板(83)之间的拉伸螺旋弹簧(8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切换装置(90)与设置在行进设备(10)的手柄(23)附近的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联接,以实现所述驱动轴(121)的正转或反转,并且所述进退切换操作机构(40)包括:
进退切换杆(42),该进退切换杆用于根据从空档位置翻转的方向在所述行进设备的前进和后退之间进行切换,该进退切换杆被向所述空档位置促动;以及
锁定杆(43),通过朝所述手柄推动所述进退切换杆,该锁定杆致使所述进退切换杆被保持在前进切换位置和后退切换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杆(43)具有锁定件(214,215),所述锁定件用于通过与所述进退切换杆(42)上设置的锁定接收件(207)接触而保持所述进退切换杆的前进切换位置和后退切换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退切换杆(42)经由联接器(236)与操作缆线(45,46)联接,并且该联接器由环(231,232)形成,这些环具有细长孔(231d,232d),所述操作缆线的联接端能在所述细长孔内运动。
CN2009101412826A 2008-05-21 2009-05-18 传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66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3699A JP2009281486A (ja) 2008-05-21 2008-05-21 前後進切換操作機構
JP2008133692 2008-05-21
JP2008133692A JP5033709B2 (ja) 2008-05-21 2008-05-21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8-133692 2008-05-21
JP2008133699 2008-05-21
JP2008-133699 2008-05-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6643A CN101586643A (zh) 2009-11-25
CN101586643B true CN101586643B (zh) 2012-04-04

Family

ID=41371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128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6643B (zh) 2008-05-21 2009-05-18 传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33709B2 (zh)
CN (1) CN1015866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1888B (zh) * 2014-03-24 2016-04-27 天津市中环富士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输出转矩的传动装置
CN104233989B (zh) * 2014-09-13 2016-02-10 芜湖市恒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清扫破碎一体机用传动机构
CN104948688B (zh) * 2015-06-23 2017-04-12 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单动力双向移动牵引传动系统
CN105090492B (zh) * 2015-09-11 2017-09-12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弹性势能驱动的往复起停机构
CN105114551B (zh) * 2015-09-11 2017-12-15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力势能作用的单周期往复机构
CN108443438B (zh) * 2018-05-16 2023-07-14 无锡永凯达齿轮有限公司 免调节张紧轮
CN110255013B (zh) * 2019-07-31 2021-04-09 杭州智洁宏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垃圾桶
CN111060510B (zh) * 2019-12-31 2022-03-25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一种材料舱外光学巡检的驱动装置以及暴露平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6661A (en) * 1986-12-22 1987-09-29 Weber Rehlander Forward-reverse belt transmission
EP0564221A1 (en) * 1992-03-30 1993-10-06 Reunert Mechanical Systems Limited Transmitting rotary power
CN2157221Y (zh) * 1993-04-27 1994-02-23 纪世田 钢丝刷式铁路除雪机
JP3839208B2 (ja) * 2000-01-18 2006-11-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作業機のクラッチレバーロック機構
EP1894456A1 (en) * 2005-06-15 2008-03-05 Starting Industrial Co., Ltd. Clutch leve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6661A (en) * 1986-12-22 1987-09-29 Weber Rehlander Forward-reverse belt transmission
EP0564221A1 (en) * 1992-03-30 1993-10-06 Reunert Mechanical Systems Limited Transmitting rotary power
CN2157221Y (zh) * 1993-04-27 1994-02-23 纪世田 钢丝刷式铁路除雪机
JP3839208B2 (ja) * 2000-01-18 2006-11-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作業機のクラッチレバーロック機構
EP1894456A1 (en) * 2005-06-15 2008-03-05 Starting Industrial Co., Ltd. Clutch leve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33709B2 (ja) 2012-09-26
CN101586643A (zh) 2009-11-25
JP2009281483A (ja) 2009-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6643B (zh) 传动装置
KR102156163B1 (ko) 수전 작업기
CN101191553B (zh) 驱动轴旋转方向切换装置
KR20100002788A (ko) 승용형 수전작업기
EP2128488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11126416A (ja) 電動補助自転車用リアハブ内装変速装置
US20060183582A1 (en)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a self-propelled vehicle with variable travel speed, its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such a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07185381A5 (zh)
US7484580B2 (en) Tractor
CN210661324U (zh) 三轮汽车序列式换挡联体后桥
JP6533455B2 (ja) 管理機
JP4704983B2 (ja) 歩行型作業機の変速操作構造
JP4436232B2 (ja) 作業機の舵取り装置
JP6723200B2 (ja) 歩行型作業機
KR20030067016A (ko) 자전거의 추진장치
JP4495277B2 (ja) 管理機の変速装置
KR101172828B1 (ko) 차량용 주행전동창치
JP2004215504A (ja) ロータリの正逆転切換装置
JP4627380B2 (ja) 田植機の植付部
US20240158046A1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KR101101478B1 (ko) 자전거
JP5287475B2 (ja) 歩行型管理機
JP2002012171A (ja) 歩行型作業車の前後進切換操作機構
JP5381339B2 (ja) 歩行型管理機
JP2007237788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04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