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9242A - 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9242A
CN101559242A CNA2009100396879A CN200910039687A CN101559242A CN 101559242 A CN101559242 A CN 101559242A CN A2009100396879 A CNA2009100396879 A CN A2009100396879A CN 200910039687 A CN200910039687 A CN 200910039687A CN 101559242 A CN101559242 A CN 101559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ra mater
layer
nano
artificial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396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9242B (zh
Inventor
徐弢
袁玉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Maple regenerative medicin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3968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592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59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9242A/zh
Priority to JP2011553264A priority patent/JP5658175B2/ja
Priority to RU2011140225/15A priority patent/RU2491961C2/ru
Priority to KR1020117023555A priority patent/KR20110133599A/ko
Priority to MX2015008387A priority patent/MX345863B/es
Priority to EP10750329.4A priority patent/EP2340785B1/en
Priority to MX2015008386A priority patent/MX345864B/es
Priority to US13/255,356 priority patent/US8795708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0/070566 priority patent/WO2010102533A1/zh
Priority to KR1020147018543A priority patent/KR20140090704A/ko
Priority to BRPI1006250 priority patent/BRPI1006250B1/pt
Priority to MX2011009282A priority patent/MX2011009282A/es
Priority to US14/225,051 priority patent/US9211180B2/en
Priority to US14/225,136 priority patent/US927182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9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92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包含至少两层结构,面向大脑的一层为疏水性的防粘连电纺层,背向大脑的一层为亲水性的纳米细胞支架层;所述人工硬脑膜的任一层中还混纺有细胞因子和/或药物。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用混纺技术加入了药物和细胞因子的人工脑膜,比单纯利用静电纺丝技术的人工脑膜,可有效防止感染,更快的促进人工脑膜的再生过程。同时,本发明也为治疗脑部疾病提供了一种新型药物加载及释放方式,载入的药物可随着硬脑膜的植入而直接和高效输送进入脑颅腔并按要求进行释放,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Description

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硬脑膜缺损在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常见,开放性颅脑损伤(工业、交通、战争等)、肿瘤的侵蚀、先天性脑膜缺损及其它颅脑疾患原因均可引发硬脑膜缺损。硬脑膜缺损需及时修补以防脑脊液外溢,防止脑的膨出和大气压的压迫,否则将危及人体生命。硬脑膜缺损还能引发颅内感染、脑粘连、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经常会引起如癫痛、头痛、脑功能障碍等疾病。
目前硬脑膜的代用品虽有很多,修复硬脑膜的材料可分为:自体筋膜、同种异体材料、天然及人工合成材料、异种材料4类。目前市场上产品各有其优缺点。
但这些材料在应用于临床时,都不可避免有临床感染率较高等缺陷。此外,在因脑肿瘤侵蚀破坏脑膜而引起的脑膜修复手术中,尽管脑膜得到了修复,但脑肿瘤复发率仍是居高不下。
感染可以用抗感染药物的预防应用控制,肿瘤的复发则可以用化疗药物治疗,但这两者在应用于脑部时都面临一个问题,这就是血脉屏障的存在。
所谓血脑屏障,是由毛细血管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以及由脉络膜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此屏障对许多大分子或极性较高的药物是不可通透的,难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种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进入脑循环血的结构,对血液中溶质进行选择性的通透,称为血脑屏障,它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在临床上进行脑部疾病治疗时,也妨碍了许多药物到达脑部,或不能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影响病程。
因此,针对脑部用药发展出多种给药方式。常见的注射给药方式有:鞘内给药、静脉给药等。静脉给药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鞘内给药是将药物溶液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从而使药物在脑脊液中很快达到有效和血药浓度,避免了血脑屏障对药物扩散至脑脊液中的影响。但很可能引起出血、脊神经根损伤、感染等不良反应;进行相关研究较多的是鞘内用药和脑室内给药,而脑室内给药由于其对脑组织的侵袭性操作,存在潜在的神经功能损害的可能性,故在临床上很少应用。口服药物通常不能透过血脑屏障,难以达到有效的浓度。
脑膜移植的感染率倍受关注,这是因为在颅脑敏感区,若有感染等并发症出现,这些并发症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通常都会采用预防用药。由于脑膜移植手术复杂,目前脑膜移植手术,通常需要进行开颅手术,尽管由于技术进步和积极预防,并采取了术前、术中、术后静脉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不断提高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条件等措施,但颅术后颅内感染目前在临床上仍不少见,据我国一般统计,开颅手术的感染率为4%。且颅内感染一旦发生较难控制,若处理不当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且病死率较高,占颅内感染的20%~40%。因此,这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已有的人工硬脑膜在临床感染率等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据文献报道:以猪小肠黏膜为原料制备的硬脑膜,其感染率在3.4%,而用胶原制备的脑膜,感染率在3.8%,也另有文献报道在1.8%。因此,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不可避免。而上述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等,正是对脑部组织用药,因血脑屏障的存在,静脉给药药物难以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而鞘内给药则有引起出血、脊神经根损伤、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危险,这对于刚进行过脑膜移植手术的患者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此外,因脑肿瘤侵蚀破坏而进行脑膜移植修复手术是常见的脑膜修复原因之一。脑肿瘤表现各异,但总体而言,其复发率较高,尤其是恶性脑肿瘤。手术切除是脑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而手术切除不全、肿瘤本身的侵袭性及肿瘤内多生发中心等因素则是复发的主要原因。手术能否彻底切除病变是复发的关键因素。脑肿瘤有一半以上不能彻底切除,因而手术之后通常还需要进行化疗及放射治疗。但不同脑瘤对放射能的敏感度不同,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化学药物治疗则因为许多化学药物毒性较大,尤其是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化疗药物不能通透血脑屏障,不能达到有效的浓度,因而影响治疗效果。而鞘内给药则有引起出血、脊神经根损伤、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危险,这对于刚进行过脑膜移植手术的患者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已有的人工硬脑膜在临床感染率等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一般也不具有抑制脑肿瘤复发的功能。据临床报道,人工脑膜的临床感染率在3%以上。针对以上问题,一个易于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在静电纺丝的过程中放药物。
目前的人工脑膜一般不含有治疗性药物。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因素:首先根据人工脑膜来源的影响,自体筋膜根本不可能添加药物,同种或异体材料亦不大可能,只有天然或人工合成材料才会进行此种加工。第二,受到药物添加方式方法的限制。并非所有加工方式都可以顺利的固定于人工脑膜其材料上,进而在脑膜移植后于体内释放,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这此天然或人工材料制备人工脑膜的方法及加工步骤有:喷涂,溶纺、高热处理、化学交联,等。但这些方法都不可能将药物固定于其上。其抗感染药物的添加方法一般是用抗感染药物浸泡,即在制备过程中将产品在抗生素溶液中浸泡,也是一种抗感染药物的添加方法。但这种方法添加的药物绝大部分停留在人工脑膜基础材料的表面,易于流失,也不能达到有效可控释放的目的。至于化疗药物,由于其毒副作用比较大,药物剂量和时相控制严格,更不可能用上述方法添加。
但静电纺丝却可以有效的混合治疗药物,并可控释放。静电纺丝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混纺,即将不同的材料混在一起制备成静电纺丝原液。静电纺丝原液中不仅可以混合各种静电纺纳米纤维的支架材料——各种高分子聚合物,同时还可以混有上述各种药物。这样通过混纺就可以将上述各种药物添加到人工脑膜内,改善了人工脑膜的性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而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静电纺丝得到超细纤维同时也可作为药物缓释载体,调节其降解速度,可对上述药物的释放速度进行调整。由于药物作用,可降低人工脑膜移植的临床感染率,也对降低脑肿瘤的再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应用静电混纺技术,不仅可以添加治疗性药物,也可以添加细胞因子,诸如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等,可加速硬膜化过程,促进脑膜完全修复。
总之,目前没有一种人工脑膜,可以在有效的混合药物的同时达到一般人工脑膜要求的综合品质要求。这些综合品质要求包括:可完全吸收、力学机械性能好、生物组织相容性佳、防止脑粘连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具有人工脑膜要求的一般综合品质要求,同时还能有效混合药物,可作为药物释控体系、由于药物作用在临床上有降低脑膜移植手术感染发生率、脑肿瘤复发率的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包含至少两层结构,面向大脑的一层为疏水性的防粘连电纺层,背向大脑的一层为亲水性的纳米细胞支架层;两层之间还可以有过渡层;所述人工硬脑膜的任何一层中还混纺有细胞因子或药物;任意两个相邻层之间的连接方式优选通过电纺连接。
所述亲水性的纳米细胞支架层由静电纺制成,即背向大脑面的电纺层为细胞支架层,是为了有效诱导干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迁入,该层则采用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亲水性材料,再者,通过静电纺丝参数调整,设计上将平均孔径达到20~100μM。这样有利于成纤维细胞的迁入、粘附、增殖和生长分化。
所述防粘连层是采用疏水性材料,不利于细胞的迁入,从而达到防粘连的目的;制备该层材料的静电纺丝参数进行调整,其孔隙孔径在纳米以下,比细胞小一到二个数量级,从而阻止细胞进入,防止脑粘连产生。因为人体细胞直径平均在10~20μM,一般成纤维细胞直径在20~30μM之间。脑膜主要分布成纤维细胞及其分泌的胶原纤维。平均孔径在3μM以下,已经可以有效的防止脑粘连的产生。静电纺纤维得到的孔隙大小分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纤维直径,已知纤维直径减小时,孔径也在同时减小。据已发表的文献,纤维直径在4~10μM时,孔径从20~45μM。文献报道,静电纺再生丝素纤维非织造织物的平均孔径可达到2μM。
所述细胞因子是对成纤维细胞的粘附、迁移、增殖、分化起作用的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由于人工脑膜的主要作用是在硬膜再生之前起到密封脑、防止脑脊液漏、保护脑的作用,纳米仿生支架已经为成纤维细胞的粘附、迁移、增殖、分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架,同时由于细胞因子的作用,加以加速硬膜化的过程。本发明选用对硬膜化过程有促进作用的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所述药物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或止血或防粘连药物,在因脑肿瘤侵蚀而引起脑膜移植中,可采用针对脑肿瘤的化疗药物。
所述的抗生素选自头孢类、苄氨西林,螺旋霉素,磺胺,喹诺酮类抗生素等。首选为头孢曲松钠。因脑膜手术通常需要开颅,目前绝大多数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是细菌性的,主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及绿脓杆菌等。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有报道为70.6%。根据临床报道,多认为头孢曲松钠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
所述抗肿瘤药物,可以选自多种抗肿瘤药物,如尼莫司汀、司莫司丁、脂质体阿霉素、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等。首选为长春新碱。
所述止血或防粘连药物,可加速创伤愈合,防止粘连产生。如:止血因子(可使材料同时具备止血功能)、胶原合成酶的抑制剂(如曲尼斯特和毗嗜司特,可以抑制胶原合成酶组胺和前列腺素的释放,抑制胶原再生)、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肝素钠、水蛭素等)、消炎药(如异丙嗪、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布洛芬、羟基保泰松等)、钙通道阻滞剂(如盐酸地尔硫卓、硝苯地平、盐酸维拉帕米等)、细胞生长抑制剂(如氟尿嘧啶)、水解酶(如玻璃酸酶、链激酶、尿激酶、胃蛋白酶、tPA)、氧化还原剂(如亚甲蓝)等等。
上述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有细胞因子或药物的疏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制备含有细胞因子或药物的亲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
(2)用制得的疏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通过静电纺制成疏水性的防粘连电纺层;
(3)用制得的亲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在所述防粘连电纺层上通过静电纺制备疏水性的细胞支架层,接收为膜状结构得到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
上述步骤(1)中所述制备含有细胞因子或药物的亲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也可以在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进行;
所述(2)、(3)可重复若干次以得到合适的厚度。
所述防粘连层的静电纺的工艺参数为:微量注射泵的速率为0.1~5.0毫升/小时,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5~40KV,接收距离为5.0~30.0厘米。细胞支架层的静电纺的工艺参数为:0.5~20.0毫升/小时,调节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10~45KV,调节接收装置的接收距离为5.0~30.0厘米。
制得的人工硬脑膜经清洗、灭菌、包装后贮存。
所述疏水性的电纺溶液可选择疏水性的L-聚乳酸和ε-己内酯,两者重量比为50∶50或30∶70或70∶30,作为共聚高分子材料,数均分子量是150000~500000,溶于六氟异丙醇或二氯甲烷;可用8~14%的聚己内酯的氯仿/甲醇混合溶液;或者其他合适的聚合物及溶剂。
上述电纺溶液中可以加入:0.01~3%抗生素溶液,或/和0.001~3%止血和防粘连药物,与L-聚乳酸和ε-己内酯溶液混合,得到均一溶液。
将上述溶液加入静电纺装置的注射器中,调节微量注射泵的速率为0.1~10毫升/小时,调节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10~45KV,调节接收装置的接收距离为10~40厘米,并将纤维接收为膜状结构。
此处通过静电纺制备得到纤维直径平均孔径在3μM或以下,纤维直径在50-1000nM之间。
所述亲水性的电纺溶液选择的亲水性材料作制备细胞支架层,可以选用亲水性聚氨酯或者天然明胶、纤维素、壳聚糖、硫酸软骨素等亲水性材料;优选的方案:亲水性聚氨酯,与/或天然明胶,硫酸软骨素、聚乙二醇,重量比20~80∶80~20,纺丝液为溶液总重量的3~15%;或者用亲水性聚氨酯与天然明胶,或硫酸软骨素,重量比20~80∶80~20,纺丝液为溶液总重量的3~15%;也可选用其他合适聚合物及溶剂。
上述亲水性聚合物电纺溶液中还可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溶液,与上述电纺液混合均匀,使细胞因子终浓度达为0.001~0.5%,接收距离从15~25cm,电压15~45KV,亲水性的纳米细胞支架层孔径为20~200μM。纳米细胞支架层纤维直径介于5-200μM,在已纺好的防粘连层上继续纺细胞支架层。
所述电纺溶液是一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混合的电纺溶液,亲水性聚合物材料选自硫酸软骨素,肝素,琼脂,葡聚糖、褐藻酸、改性纤维素、海藻酸、淀粉、纤维素、明胶、纤维蛋白、丝蛋白、弹力蛋白拟态的肽聚合物、胶原蛋白、壳聚糖、改性壳聚糖、亲水性聚氨酯、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羟基丁酸戊酸酯、聚羟基丁酸己酸酯、聚乙烯醇或聚丙交酯;疏水性聚合物材料选自疏水性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交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于目前高分子材料改性研究在不断发展,原本亲水性材料改性为疏水或疏水材料改性为亲水都越来越常见,范围也越来越广。
将上述材料溶于一定的溶剂,形成电纺液,就可以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纳米仿生支架。
所述电纺溶液的溶剂可以为甲酸、乙酸、乙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六氟异丙醇、三氟乙醇、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乙醇、氯仿、二噁烷、三氟乙烷、三氟乙酸、水或它们的任意混合物。上文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和溶剂用于静电纺丝,这类报道在已有的文献中有相当多的数量。
所述电纺溶液加入了细胞因子、抗生素或止血/防粘连药物。
所述细胞因子是对成纤维细胞的粘附、迁移、增殖、分化起作用的因子,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由于人工脑膜的主要作用是在硬膜再生之前起到密封脑、防止脑脊液漏、保护脑的作用,纳米仿生支架已经为成纤维细胞的粘附、迁移、增殖、分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架,同时由于细胞因子的作用,加以加速硬膜化的过程。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是目前公认的可以诱导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并加速硬膜化过程的细胞因子,其它如: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TN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也有文献报导,有加速脑硬膜化过程的作用。所述止血或防粘连药物、抗感染药物或抗肿瘤药物,选自:止血因子、曲尼斯特、放线菌素D、尼莫司汀、长春新碱、氨苄西林等。止血药物可以起到迅速止血,加快愈合,而防粘连药物则可进一步减少脑粘连的产生。因为硬脑膜的修复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脑肿瘤而导致的,而脑肿瘤的复发将导致硬脑膜的再次损伤。在静电纺电纺溶液中加入抗肿瘤药物如放线菌素D、尼莫司汀等都可以降低脑肿瘤的复发率。在因脑肿瘤而导致的硬脑膜修复手术中,加入这类药物可大大降低脑肿瘤的复发率。抗感染药物可选自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螺旋霉素,磺胺,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可防止细菌感染,在临床上可降低脑膜移植的感染率。
所述电纺溶液中添加药物或因子的优选方案是:含有电纺溶液重量的0.001~0.05%的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电纺溶液重量的3%的苄氨西林,电纺溶液重量的0.001~0.05%的止血因子,在用于因脑肿瘤而导致的脑膜修复手术中,可以包含有0.01-5%的尼莫司汀。
制得的产品经清洗、灭菌,包装后贮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不但具有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人工硬脑膜的一般优点,,还有单纯用静电纺丝所不具有的其它有益效果。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人工硬脑膜的具有多种一般优点,这些优点包括:a机械特性能满足适应症对抗拉伸强度及柔韧性的要求。b双层设计,内侧面(即面向大脑的一面)光滑,能防粘连,能起着很好地隔离头皮软组织与脑组织的作用,外侧面(即背向大脑的一面)和侧边则为多孔结构,允许细胞长入;可促使脑膜早日修复。利于日后进行颅骨修复手术;c能够在新生组织生成后被完全吸收的,避免了膜片致癌;d不含活细胞成分,不使用外源细胞和蛋白,免除了因此而带来免疫排斥、病毒传播、疾病传染的诸多风险;能杜绝疾病传播;e材料来源充分,成本较低,贮存运输简单;f制备方法工艺步骤简化,生产时间短,能有效避免加工过程中产品受到污染,产品质量易于控制,产品标准容易实现,产品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化生产;临床应用简单。
(2)本发明还利用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按设计要求混纺于电纺液中,细胞因子与纳米支架结合,纳米支架同时作为细胞因子缓释控制体系,细胞因子可控释放,形成有利于成纤维细胞迁移、聚集、分化的微环境,吸引成纤维细胞进入硬脑膜缺损部位,并聚集、分化,加速了硬膜化过程;与没有加入细胞因子的人工脑膜相比,其过程大为缩短。
(3)本发明也可以用混纺技术添加治疗药物。用混纺技术加入了药物的人工脑膜,比单纯利用静电纺丝技术的人工脑膜,可有效防止感染、防粘连、防脑肿瘤复发。此种效应与没有加入药物的人工脑膜相比,其感染率大为降低,脑粘连发生率和脑肿瘤复发率大为降低。这种明显的区别是应用混纺技术比单纯应用静电纺技术的优势所在。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纺混纺药物及生长因子的人工脑膜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细胞支架层,2为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3为止血和防粘连药物,4为抗生素,5为防粘连层。
图2为电纺混纺药物的人工脑膜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细胞支架层,3为止血和防粘连药物,4为抗生素,5为防粘连层。
图3为电纺混纺生长因子的人工脑膜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细胞支架层,2为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5为防粘连层。
图4为电纺混纺化疗药物的人工脑膜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细胞支架层,5为防粘连层,6为化疗药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涉及到的浓度如未特别注明均为重量百分比浓度。
实施例1
(1)制备防粘连层:选择疏水性的聚己内酯,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比例为1∶1,混合头孢曲松钠,浓度为1%。混合止血药物异丙嗪,至终浓度为10mg/ml。得到均一溶液。
将上述溶液加入静电纺装置的注射器中,调节微量注射泵的速率为0.8毫升/小时,调节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12KV,调节接收装置的接收距离为15厘米,并将纤维接收为膜状结构。得到纤维直径为600纳米。
关闭静电装置。
(2)制备细胞支架层:用亲水性丝素与天然明胶,比例20~80∶80~20,纺丝液质量分数为9%。
配制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溶液,与上述电纺液混合均匀,使细胞因子终浓度达为0.001%,接收距离10cm,电压20KV,开启静电纺丝,在已纺好的防粘连层上继续纺细胞支架层,纤维平均直径在微米级。制得的人工硬脑膜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为电纺混纺药物及生长因子的人工脑膜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细胞支架层,2为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3为止血和防粘连药物,4为抗生素,5为防粘连层。
将制得的人工脑膜从培养皿中取出,用蒸馏水漂洗5遍,经冻干后真空包装,经25kGy钴-60灭菌后负20摄氏度低温保存。
实施例2
(1)制备防粘连层:选择疏水性的聚己内酯,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比例为1∶1,混合头孢曲松钠,浓度为1%。混合止血药物异丙嗪,至终浓度为10mg/ml。
将上述溶液加入静电纺装置的注射器中,调节微量注射泵的速率为0.8毫升/小时,调节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12KV,调节接收装置的接收距离为15厘米,并将纤维接收为膜状结构。得到纤维直径为600纳米。
关闭静电装置。
(2)制备过渡层:本实施例选用以下方案:聚氨酯与透明质酸的质量比为70∶30,纺丝液质量分数为10%。混合氨苄西林,浓度为3%。得到均一溶液。
开启静电纺丝,在已纺好的防粘连层上继续纺过渡层。
接收距离从11cm,电压20KV,纤维平均直径在5μm。
关闭静电纺。
(3)制备细胞支架层:用亲水性丝素与天然明胶,比例20~80∶80~20,纺丝液质量分数为9%。
配制长春新碱溶液,与上述电纺液混合均匀,使其终浓度为100ng/ml。得到均一溶液。接收距离10cm,电压20KV,开启静电纺丝,在已纺好的过渡层上继续纺细胞支架层,纤维平均直径在微米级。制得的人工硬脑膜结构如图2所示,图2为电纺混纺药物的人工脑膜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细胞支架层,3为止血和防粘连药物,4为抗生素,5为防粘连层。
清洗、保存方式同实施例1。此人工脑膜应用于因脑肿瘤侵蚀而进行的脑膜修复手术中。
实施例3
(1)制备防粘连层:选择疏水性的聚己内酯,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比例为1∶1,混合头孢曲松钠和,浓度为1%。混合止血药物异丙嗪,至终浓度为10mg/ml。得到均一溶液。
将上述溶液加入静电纺装置的注射器中,调节微量注射泵的速率为0.8毫升/小时,调节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12KV,调节接收装置的接收距离为15厘米,并将纤维接收为膜状结构。得到纤维直径为600纳米。
关闭静电装置。
(2)制备细胞支架层:用亲水性丝素与天然明胶,比例20~80∶80~20,纺丝液质量分数为9%。
将上述溶液加入静电纺装置的注射器中,接收距离10cm,电压20KV,开启静电纺丝,在已纺好的防粘连层上继续纺细胞支架层,纤维平均直径在微米级。制得的人工硬脑膜结构如图2所示。
将制得的人工脑膜从培养皿中取出,用蒸馏水漂洗5遍,经冻干后真空包装,经25kGy钴-60灭菌后负20摄氏度低温保存。
实施例4
(1)制备防粘连层:选择疏水性的聚己内酯,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比例为1∶1。
将上述溶液加入静电纺装置的注射器中,调节微量注射泵的速率为0.8毫升/小时,调节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12KV,调节接收装置的接收距离为15厘米,并将纤维接收为膜状结构。得到纤维直径为600纳米。
关闭静电装置。
(2)制备细胞支架层:用亲水性丝素与天然明胶,比例20~80∶80~20,纺丝液质量分数为9%。
配制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溶液,与上述电纺液混合均匀,使细胞因子终浓度达为0.001%,接收距离10cm,电压20KV,开启静电纺丝,在已纺好的防粘连层上继续纺细胞支架层,纤维平均直径在微米级。制得的人工硬脑膜结构如图3所示,图3为电纺混纺生长因子的人工脑膜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细胞支架层,2为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5为防粘连层。
将制得的人工脑膜从培养皿中取出,用蒸馏水漂洗5遍,经冻干后真空包装,经25kGy钴-60灭菌后负20摄氏度低温保存。
实施例5
(1)制备防粘连层:选择疏水性的聚己内酯,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比例为1∶1。
将上述溶液加入静电纺装置的注射器中,调节微量注射泵的速率为0.8毫升/小时,调节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12KV,调节接收装置的接收距离为15厘米,并将纤维接收为膜状结构。得到纤维直径为600纳米。
关闭静电装置。
(2)制备细胞支架层:用亲水性丝素与天然明胶,比例20~80∶80~20,纺丝液质量分数为9%。
配制长春新碱溶液,与上述电纺液混合均匀,使其终浓度为100ng/ml。得到均一溶液。接收距离10cm,电压20KV,开启静电纺丝,在已纺好的过渡层上继续纺细胞支架层,纤维平均直径在微米级。制得的人工硬脑膜结构如图4所示,图4为电纺混纺化疗药物的人工脑膜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细胞支架层,5为防粘连层,6为化疗药物。
将制得的人工脑膜从培养皿中取出,用蒸馏水漂洗5遍,经冻干后真空包装,经25kGy钴-60灭菌后负20摄氏度低温保存。
实施例6
用实施例1制备的硬脑膜进行犬动物实验:
实验犬体重15~20KG,年龄1.5~2岁,雌雄不拘,共5只。以氯胺酮肌肉注射全麻,麻醉剃毛后,将动物置于专用手术台上,腹卧位。用2%碘酒和75%酒精消毒。动物头顶正中,纵向切开。用剥离器分离骨膜,暴露双顶部颅骨板,用高速磨钻磨开颅骨,双顶部形成骨窗。用小剪刀剪掉双侧顶部3cm×3cm大小的矩形硬脑膜,制造出顶部的硬脑膜缺损。在暴露的脑表面电灼,造成6个1mm×1mm大小的损伤点。将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人工脑膜修剪成相应形状及尺寸的修补材料,防粘连层向脑表面,用4/0无损伤丝线间断缝合,针距4mm,修补于犬顶部的缺损。用圆针4号丝线缝合肌肉。术后对动物进行常规的喂养及观察。术后动物恢复良好,切口愈合良好,无脑脊液漏,无癫痫发生。术后进食进水正常,动物的户外活动正常,没有发现运动障碍,存活至预定期限。
术后15个月,动物以手术部位为中心,在大于手术部位1cm范围切取标本,使其包括人工脑膜及周边硬脑膜及内面的脑组织。切取出标本后,可见人工脑膜与硬脑膜的连接处对合平整,无分界,已完全愈合,仅见缝合的丝线。原生硬脑膜之间未见明显充血,出血等排异反应。
实施例7
用实施例2制得的硬脑膜进行新西兰兔动物实验:
实验的动物施行顶部开颅,人为制造部分硬脑膜缺损及脑组织损伤,然后以人工脑膜分别实施硬脑膜修补术。术后对动物进行常规的喂养及观察。术后动物恢复良好。术后15个月,动物以手术部位为中心,在大于手术部位1cm范围切取标本,使其包括人工脑膜及周边硬脑膜及内面的脑组织。切取出标本后,可见内侧表面可见上皮细胞覆盖,上皮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致使材料内带血运的新生组织增生,宿主新生组织侵入,材料降解,总量明显减少,内部可见毛细血管。新老组织界面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反应,界面处无囊壁形成。蛛网膜及脑组织正常。
实施例8
用实施例2制得的硬脑膜进行新西兰兔分组动物实验。取200只新西兰兔分为两组,每组各100只。如实施例4进行人工脑膜移植实验。第一组修补所用的人工脑膜为仅用高分子材料静电纺丝所得,没有混入药物或细胞因子。第二组用本发明所制备的、混纺了抗生素药物和细胞因子的人工脑膜。
术后观察。第一组术后四周内,有2只动物出现感染,有局部红肿和积液现象。经抗菌素治疗后痊愈。第二组实验动物术后四周内无感染现象出现。术后15个月解剖结果如下:第一组实验动物的人工硬脑膜开始胶原化,不与脑组织粘连。内部尚无毛细血管生成。第二组实验动物人工硬膜与脑组织接触面胶原化,不与脑组织粘连。内表面被上皮覆盖。内部可见毛细血管。无炎症类细胞反应。厚度减小。

Claims (10)

1.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两层结构,面向大脑的一层为疏水性的防粘连电纺层,背向大脑的一层为亲水性的纳米细胞支架层;所述人工硬脑膜的任一层中还混纺有细胞因子和/或药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连电纺层和亲水性的纳米细胞支架层还有过渡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性的纳米细胞支架层由静电纺制备得到,孔径为20~200μM,纤维直径在5~200μM之间,防粘连层纤维直接介于50~1000nM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连电纺层孔径在3μM以下,纤维直径在50~1000nM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因子选自对硬膜化过程有促进作用的细胞因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硬膜化过程有促进作用的细胞因子选自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或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中任一种或几种。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是抗生素、止血药物、防粘连药物或抗肿瘤药物的一种或药学常规可混合使用的几种药物的混合物。
8.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含有细胞因子或药物的疏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制备含有细胞因子或药物的亲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
(2)用制得的疏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通过静电纺制成疏水性的防粘连电纺层;
(3)用制得的亲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在所述防粘连电纺层上通过静电纺制备疏水性的细胞支架层,接收为膜状结构得到纳米仿生人工硬脑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含有细胞因子或药物的亲水性聚合物的电纺溶液的制备在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进行。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连层的静电纺的工艺参数为:微量注射泵的速率为0.1~5.0毫升/小时,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5~40KV,接收距离为5.0~30.0厘米;细胞支架层的静电纺的工艺参数为:0.5~20.0毫升/小时,调节高压发生器的电压为10~45KV,调节接收装置的接收距离为5.0~30.0厘米。
CN200910039687.9A 2009-03-10 2009-05-22 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15592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39687.9A CN101559242B (zh) 2009-05-22 2009-05-22 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PCT/CN2010/070566 WO2010102533A1 (zh) 2009-03-10 2010-02-08 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BRPI1006250 BRPI1006250B1 (pt) 2009-03-10 2010-02-08 dura - máter artificial e método de produção da mesma
KR1020117023555A KR20110133599A (ko) 2009-03-10 2010-02-08 인공 경질막 및 인공 경질막의 제조방법
MX2015008387A MX345863B (es) 2009-03-10 2010-02-08 Uso de duramadre artificial para tratar y reparar tejido dural defectuos en un paciente.
EP10750329.4A EP2340785B1 (en) 2009-03-10 2010-02-08 Artificial dura ma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MX2015008386A MX345864B (es) 2009-03-10 2010-02-08 Duramadre artificial sintética.
US13/255,356 US8795708B2 (en) 2009-03-10 2010-02-08 Treating defective dura with synthetic artificial dura substitute
JP2011553264A JP5658175B2 (ja) 2009-03-10 2010-02-08 人工硬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147018543A KR20140090704A (ko) 2009-03-10 2010-02-08 인공 경질막 및 인공 경질막의 제조방법
RU2011140225/15A RU2491961C2 (ru) 2009-03-10 2010-02-08 Искусственная твердая мозговая оболочк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MX2011009282A MX2011009282A (es) 2009-03-10 2010-02-08 Duramadre artificial y su metodo de fabricacion.
US14/225,051 US9211180B2 (en) 2009-03-10 2014-03-25 Method for treating defective dura mater
US14/225,136 US9271822B2 (en) 2009-03-10 2014-03-25 Artificial dura ma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39687.9A CN101559242B (zh) 2009-05-22 2009-05-22 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9242A true CN101559242A (zh) 2009-10-21
CN101559242B CN101559242B (zh) 2015-07-29

Family

ID=41218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39687.9A Active CN101559242B (zh) 2009-03-10 2009-05-22 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59242B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02533A1 (zh) * 2009-03-10 2010-09-16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98319A (zh) * 2012-03-02 2012-10-0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一种抗肿瘤生物补片
CN102851878A (zh) * 2012-09-24 2013-01-02 淄博奈琦尔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海藻纤维可吸收医用辅料及其制作工艺
CN103990175A (zh) * 2014-06-10 2014-08-20 吉林大学 一种药物释放可控的双层纳米纤维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15243A (zh) * 2016-08-31 2016-12-14 上海典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亲水防渗漏可吸收医用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30018A (zh) * 2017-01-09 2017-05-31 山东皓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943634A (zh) * 2017-02-10 2017-07-14 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抗感染功能的可吸收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148307A (zh) * 2016-02-29 2017-09-08 川澄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防粘连材料
CN107865981A (zh) * 2017-11-09 2018-04-03 李瑞锋 一种多层取向性纳米纤维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75447A (zh) * 2017-11-09 2018-04-06 李瑞锋 一种多层编织型静电纺丝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66043A (zh) * 2017-12-22 2018-05-25 山东赛克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植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464711A (zh) * 2018-11-07 2019-03-15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一种两亲性医用软组织修复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0917402A (zh) * 2019-11-29 2020-03-2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一种多功能人工硬脑膜
CN111317865A (zh) * 2018-12-17 2020-06-23 南京理工大学 双层抗菌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12972060A (zh) * 2021-02-04 2021-06-18 华东医院 一种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预防术区组织粘连的装置
CN113813437A (zh) * 2021-09-28 2021-12-21 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细菌非特异性粘附的抗感染防黏连创面敷料
CN114887119A (zh) * 2022-05-09 2022-08-1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具备抗感染能力的高分子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3340C (zh) * 2000-01-28 2005-10-19 史密丝克莱恩比彻姆公司 电纺丝的药物组合物
CN2418880Y (zh) * 2000-04-11 2001-02-14 李建民 一种硬脑膜修复用的可吸收的复合层结构材料
CN1155347C (zh) * 2000-04-11 2004-06-30 李建民 一种可吸收性的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02533A1 (zh) * 2009-03-10 2010-09-16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US8795708B2 (en) 2009-03-10 2014-08-05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Treating defective dura with synthetic artificial dura substitute
US9211180B2 (en) 2009-03-10 2015-12-15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treating defective dura mater
US9271822B2 (en) 2009-03-10 2016-03-01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Artificial dura ma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698319A (zh) * 2012-03-02 2012-10-0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一种抗肿瘤生物补片
CN102851878A (zh) * 2012-09-24 2013-01-02 淄博奈琦尔纺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海藻纤维可吸收医用辅料及其制作工艺
CN103990175A (zh) * 2014-06-10 2014-08-20 吉林大学 一种药物释放可控的双层纳米纤维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48307A (zh) * 2016-02-29 2017-09-08 川澄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防粘连材料
CN106215243A (zh) * 2016-08-31 2016-12-14 上海典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亲水防渗漏可吸收医用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30018A (zh) * 2017-01-09 2017-05-31 山东皓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943634A (zh) * 2017-02-10 2017-07-14 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抗感染功能的可吸收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7875447A (zh) * 2017-11-09 2018-04-06 李瑞锋 一种多层编织型静电纺丝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75447B (zh) * 2017-11-09 2023-08-29 李瑞锋 一种多层编织型静电纺丝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65981A (zh) * 2017-11-09 2018-04-03 李瑞锋 一种多层取向性纳米纤维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65981B (zh) * 2017-11-09 2023-09-01 李瑞锋 一种多层取向性纳米纤维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66043A (zh) * 2017-12-22 2018-05-25 山东赛克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植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464711A (zh) * 2018-11-07 2019-03-15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一种两亲性医用软组织修复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9464711B (zh) * 2018-11-07 2021-05-11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一种两亲性医用软组织修复微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1317865A (zh) * 2018-12-17 2020-06-23 南京理工大学 双层抗菌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10917402A (zh) * 2019-11-29 2020-03-27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一种多功能人工硬脑膜
CN112972060A (zh) * 2021-02-04 2021-06-18 华东医院 一种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预防术区组织粘连的装置
CN112972060B (zh) * 2021-02-04 2023-07-14 华东医院 一种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预防术区组织粘连的装置
CN113813437B (zh) * 2021-09-28 2022-07-01 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细菌非特异性粘附的抗感染防黏连创面敷料
CN113813437A (zh) * 2021-09-28 2021-12-21 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细菌非特异性粘附的抗感染防黏连创面敷料
CN114887119A (zh) * 2022-05-09 2022-08-1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具备抗感染能力的高分子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9242B (zh) 2015-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9242B (zh) 一种可同时作为药物缓释体系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07661B (zh) 一种具备多个功能层的纳米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92986B (zh) 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硬脑膜及其制备方法
US9211180B2 (en) Method for treating defective dura mater
US11946164B2 (en) Nanofiber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CN105658252A (zh) 用于控制流体移动的可植入网状物
US11738116B2 (en) Expanded nanofiber structures comprising electrospun nanofibers and a plurality of hol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e thereof
Carvalho et al. Fundamentals and current strategies for peripheral nerve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CN105919694A (zh) 一种复层电纺膜及其用途
Liu et al. Electrospun scaffold with sustained antibacterial and tissue-match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as functional mesh
Mao et al. Electrospun fibers: an innovative delivery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bone diseases
Liao et al. A biomimetic triple-layered biocomposite with effective multifunction for dura repair
Preem et al. Electrospun antimicrobial wound dressings: Novel strategies to fight against wound infections
Wu et al. Sustainable antibacterial surgical suture using a facile scalable silk-fibroin-based berberine loading system
EP3917478A1 (en) Electrospun nanofiber-based dressing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thereof
Wlaszczuk et al. Poly (D, L-Lactide-Co-Glycolide) tubes with multifilament chitosan yarn or chitosan sponge core in nerve regeneration
CN110087705A (zh) 多相凝胶
KR101534522B1 (ko) 치과용 약물 방출 생분해성 섬유 칩의 제조방법
Luttrell et al. Novel use of a biologically active-prefabricated-random-three-dimensional-polymer scaffold of hyaluronic acid (hyaff) to facilitate complicated wound closure
US20210085686A1 (en) Delivery of active agents using nanofiber webs
Lenz et al. Biofabrication Approaches to Tendon and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Kivanany Electrospun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Membranes For Post-surgery Anti-adhesion Applications
Taylor et al. Tissue Engineering In Vivo with Nanotechnology
de Oliveira Villarim et al. Vitória Ribeiro Dantas Marinho et 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633 Room 403, 4th Floor, C2 District, 182 Science Avenue,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Maple regenerative medicin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510633 Room 403, 4th Floor, C2 District, 182 Science Avenue,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