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7662B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7662B
CN101557662B CN2008101728792A CN200810172879A CN101557662B CN 101557662 B CN101557662 B CN 101557662B CN 2008101728792 A CN2008101728792 A CN 2008101728792A CN 200810172879 A CN200810172879 A CN 200810172879A CN 101557662 B CN101557662 B CN 1015576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ray
cooling air
induction heating
ray sensor
wr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28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7662A (zh
Inventor
井泽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 Ohyama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57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7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7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76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13/00Aspects relating both to resistive heating and to induction heating, covered by H05B3/00 and H05B6/00
    • H05B2213/07Heating plate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能够充分冷却红外线传感器自身,并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烹调器具的温度。将基于经由顶板(4)而从烹调器具(6)放射的红外线来检测该烹调器具(6)的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16)配置在导入用于冷却感应加热线圈(5)的冷却风的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能够直接且大量地向红外线传感器(16)供给冷却风。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红外线传感器(infrared ray sensor),该红外线传感器基于经由顶板(top plate)从烹调器具放射出来的红外线检测出该烹调器具的温度。
背景技术
关于感应加热烹调器,为了防止由于烹调器具的空烧等引起的起火、烹调器具或感应加热烹调器自身的损伤等,希望能够迅速地对感应加热的输出进行控制。与此相对应地,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种使用红外线传感器对烹调器具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该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通过红外线传感器直接检测出烹调器具的温度,能够根据烹调器具的温度迅速地进行对感应加热的控制。
但是,由于红外线传感器,对该红外线传感器自身温度的变化、从该红外线传感器附近部件放射的红外线反应也很敏感,因此,存在其输出发生变动的情况。因此,为了高精度地检测出烹调器具的温度,有必要抑制红外线传感器自身、配置在其附近的周边部件的温度上升。
在这里,在例如日本特开2005-30239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有用于降低从配置在红外线传感器附近的感应加热线圈(induction heating coil)对该红外线传感器的磁场的影响的双重管。该双重管从红外线传感器的周围侧方部延伸到感应加热线圈的上面,并且具有用于吸入冷却风的开口部。而且,冷却风从该开口部通过双重管内流过,由此,感应加热线圈的上面被冷却。
另外,在例如专利第390388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配置在红外线传感器附近的波导管,将从烹调器具放射的红外线从顶板下面一直导向到红外线传感器。而且,该波导管通过送风被强制空冷。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5-30239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即使通过流过双重管内的冷却风,能够充分冷却红外线传感器附近的感应加热线圈,红外线传感器自身只能被间接地冷却。另外,在冷却风从开口部流入双重管内的结构中,其风量变少。因此,红外线传感器自身很难充分冷却。因此,希望有这样一种结构,即在被收纳在系统厨房(customkitchen)等有限的空间(space)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能够通过更简单的构造对红外线传感器自身进行冷却。
另外,在专利第390388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即使红外线传感器附近的波导管能够被充分地冷却,红外线传感器自身也仅能被间接地冷却,难以充分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所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冷却红外线传感器自身且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烹调器具的温度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有:载置有烹调器具的顶板;对所述烹调器具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导入用于冷却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风的冷却风导管(cooling air duct);基于经由所述顶板从所述烹调器具放射出的红外线而对该烹调器具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被配置在所述冷却风导管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由于将红外线传感器配置在冷却风导管的内部,因此,能够直接且大量地向该红外线传感器供给冷却风,能够充分地冷却红外线传感器自身。由此,能够抑制红外线传感器自身的温度上升,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烹调器具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纵剖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3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4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符号说明
1:感应加热烹调器       4:顶板       5:感应加热线圈
6:烹调器具             12:加热控制装置       14:冷却风导管
15:冷却风扇        16:红外线传感器       17:红外线滤光器
18:红外线检测部    19:信号处理电路       31:红外线镜体
41:遮蔽容器          42:开口部      51:冷却风路
52:筒状部(突状部)      53: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及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2为表示例如被组装到系统厨房中的内置型(built-in-type)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纵剖侧视图。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构成为具有位于系统厨房的灶台面2的下方的大致矩形箱状的烹调机本体3和安装在其上面的顶板4。在烹调机本体3的前面侧设有具有操作盘(control dial)、显示部等的操作面板(control panel)(未图示)以及内置有带有护套的加热器(sheathed heater)的培烧炉(roaster)(未图示)等。
构成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上面的顶板4,例如由透明的耐热玻璃(heat-resistant glass)形成为平坦的矩形板状。在其上面的前方的左右两个位置上设有通过设在烹调机本体3内的感应加热线圈5能够对烹调器具6(例如,锅或煎锅等)进行加热的加热部7。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在顶板4上面的后方中央设有能通过辐射加热器(radiant heater)对烹调器具进行加热的加热部。在顶板4的后部设有吸气口8及排气口(未图示)。这些吸气口8排气口被具有多个通气孔的盖部件(cover member)(未图示)覆盖。
在烹调机本体3内的上部,设有位于加热部7的下侧、耐热树脂制的基板(base plate)9。在该基板9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央孔9a。另外,在基板9的上面,以与基板9的中央孔9a同心的方式配置有在中心部具有中央孔5a(参照图1)的圆盘状的感应加线圈。基板9,被介于在其外周缘部向下方突出的脚部9b和烹调机本体3的内框部件3a之间的弹性体、例如压缩线圈弹簧10向上侧(顶板4侧)施力。此外,在基板9的下面,以与感应加热线圈5同心的方式配置有用于形成感应加热线圈5的磁束的磁路的圆形的铁氧体磁铁(ferrite magnet)(未图示)。
感应加热线圈5,通过被供给高频电流,能够对载置于加热部7上的烹调器具6进行感应加热。在该感应加热线圈5的上方,通过通电进行发热的传热性的板状加热体11等在与感应加热线圈5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下以与该感应加热线圈5同心的方式被配置成大致圆形。
在烹调机本体3内,以微型计算机(micro computer)为本体构成的、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全部工作进行控制的加热控制装置12,被配置在感应加热线圈5的下方。该加热控制装置12具有逆变器(inverter)13等,该加热控制装置12基于从后述的红外线传感器16等输入的各种信号及事先存储的控制程序(control program),经由逆变器13控制供给到感应加热线圈5的高频电流,这样控制由该感应加热线圈5进行的感应加热的输出。
在加热控制装置12的上方,设置冷却风导管14,其位于感应加热线圈5的下方。在该冷却风导管14的上面,设有与基板9的中央孔9a相对的吹出口14a和设在该吹出口14a的周围且与感应加热线圈5相对的多个吹出口14b。
在该冷却风导管14的吹出口14a和加热部7的中心部之间,形成有通过所述基板9的中央孔9a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空隙。因此,从载置于加热部7上的烹调器具6放射的红外线的一部分,通过该中央孔9a从吹出口14a到达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
在烹调机本体3内的后部设有冷却风扇15。该冷却风扇(cooling fan)15被配置在吸气口8和冷却风导管14之间,构成为具有风扇电机(fanmotor)15a和通过该风扇电机15a而旋转的风扇(fan)15b。而且,冷却风扇15,通过使风扇15b旋转所产生的送风作用从吸气口8吸入外部的空气(图2中,参照箭头A),并将吸入的空气作为冷却风导入到冷却风导管14内(图2中,参照箭头B)。被导入到冷却风导管14内的冷却风,被从吹出口14a、14b吹出(图1中,参照箭头C、D),经由感应加热线圈5及其周边的部件被从排气口排出。
此时,被从吹出口14a、14b吹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边通过感应加热线圈5的附近(尤其是该感应加热线圈5的上面侧及下面侧)边从感应加热线圈5的中心部向外周侧流动(图1及图2中,参照箭头E)。由此,驱动时由于铜损耗等的影响而成为150℃以上的高温的感应加热线圈5被冷却风冷却。此外,冷却风扇15所产生的冷却风的一部分还被供给到加热控制装置12侧(图2中,参照箭头F)。
在如所述那样设置的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配置有红外线传感器16。该红外线传感器16,是基于经由顶板4从烹调器具6放射的红外线而对该烹调器具6的温度进行检测的部件。接下来,参照图1对该红外线传感器16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概要表示冷却风导管14及其周边的结构的纵剖侧视图。此外,在该图1中,省略了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上方的基板9、板状加热体11等的图示,仅示出了感应加热线圈5。
红外线传感器16,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被配置在吹出口14a的正下方位置即被配置在从烹调器具6放射的红外线的光路(图1中,虚线所示)上。由此,在顶板4的下方,红外线传感器16成为从下方与载置在加热部7上的烹调器具6的底部相对的状态,经过顶板4从烹调器具6的底部放射的红外线能够有效地在该红外线传感器36上被受光。
该红外线传感器16,是作为一体地具有红外线滤光器(infraredrayfilter)17、红外线检测部18和信号处理电路19的单元(unit)而构成的。红外线滤光器17,在安装在红外线检测部18的上部的例如金属制的壳体20上被配置在从上方与该红外线检测部18相对的位置上。而且,从烹调器具6放射的红外线中的特定波长(该情况为能够透过顶板4的带宽,例如3~4μm)的红外线能够透射。
红外线检测部18,是由热电偶型的元件例如热电元件(thermopile)构成的,能够受光透射红外线滤光器17的红外线,并将该受光的红外线的能量转换成电信号。信号处理电路19具有放大器(未图示),能够将通过红外线检测部18转换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并向加热控制装置12输出。加热控制装置12,基于从红外线传感器16(信号处理电路19)输入的信号检测烹调器具6的温度。
此外,在红外线传感器16上还一体地具有用于检测该红外线传感器16自身的温度的温度检知传感器(未图示)。另外,通过所述的红外线检测部18转换的电信号的输出(Vout)由下式表示。
Vout=K×(σ×τ×T14-T24)
K:用于将红外线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的系数
σ:烹调器具的红外线放射率
τ:顶板的红外线透射率
T1:烹调器具的温度
T2:红外线传感器自身的温度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冷却风扇15的送风作用,用于冷却感应加热线圈5的冷却风被导入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此时,由于红外线传感器16被配置在该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因此,能够对该红外线传感器16供给直接且大量的冷却风。因此,与红外线传感器16被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外部的结构不同,能够对该红外线传感器16自身进行充分地冷却。由此,能够抑制红外线传感器16自身的温度上升,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烹调器具6的温度。
另外,由于红外线传感器16是一体地具有红外线滤光器17、红外线检测部18和信号处理电路19而构成的,因此,用于检测红外线的红外线检测部18及与该红外线检测部18协同作用的红外线滤光器17及信号处理电路19也被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这些红外线滤光器17、红外线检测部18、信号处理电路19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来自这些部件的红外线的放射。由此,红外线检测部18,很难受到该红外线检测部18自身的温度上升、来自其周边部件的红外线的影响,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烹调器具6的温度。
尤其,在作为红外线检测部18而使用热电偶型元件的红外线传感器16中,即使红外线的能量微弱也能够产生热电动势并转换成电信号。因此,若红外线检测部18的周边部件(该情况下为红外线滤光器17或信号处理电路19)发生温度变化,则存在由于受到从这些周边部件放射的红外线的影响导致电信号漂移(drift)的问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这样的周边部件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由红外线检测部18进行变换的电信号的漂移。
另外,红外线传感器16通过一体地具有的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出该红外线传感器16的构成部件(该情况下为红外线滤光器17、红外线检测部18、信号处理电路19)的温度,能够进行考虑到这些构成部件的温度变化的影响而极力抑制误差的高精度的烹调器具6的温度检测。
另外,在将红外线传感器16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的结构中,没有必要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内部重新设置用于配置该红外线传感器16的空间。因此,伴随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不会妨碍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收纳在系统厨房等的有限的空间内。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省略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传感器16,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没有被配置在吹出口14a的正下方位置,而是被配置在从该正下方位置向水平方向(图3中为右侧)偏离的位置上。而且,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在吹出口14a的正下方位置上配置有红外线镜体(infrared dray mirror)31。即,该红外线镜体31相对于红外线传感器16配置在向水平方向(图3中为左侧)偏离的位置上。另外,红外线镜体31构成与红外线传感器16成为一体的单元,并被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此外,作为红外线镜体31可以使用被实施了能够高效反射红外线那样的镜面加工的镜体(mirror),也可以使用没有被实施该镜面加工的一般的镜体。另外,红外线镜体31可以与红外线传感器16分体设置。
被这样配置的红外线镜体31,将经由顶板4从烹调器具6放射的红外线向大致水平方向(图3中为右侧)反射并使其在红外线传感器16的红外线检测部18(图3中未图示)上聚焦(参照图3中虚线所示光路)。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将红外线传感器16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吹出口14a的正下方位置的情况相比,从烹调器具6到达红外线传感器16的红外线的光路变长,能够将从烹调器具6的较大范围放射的红外线导入到红外线传感器16。由此,红外线传感器16所受光的红外线的能量总量变大,能够提高由红外线传感器16所进行的烹调器具6的温度检测的灵敏度。
另外,由于为使用红外线镜体31而使红外线向水平方向反射的结构,因此,没有必要将冷却风导管14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得较高。也就是说,能够将冷却风导管14形成得较薄,因此,即使在该冷却风导管14的下方没有设置新的空间,也能够没有困难地对加热控制装置12等进行配置。
另外,由于红外线镜体31被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因此,能够通过冷却风抑制红外线镜体31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从该红外线镜体1自身的红外线的放射。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红外线传感器16及红外线镜体31存在于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的遮蔽容器41的内部。此外,在该情况下,红外线传感器16及红外线镜体31也构成为一体的单元。该遮蔽容器41为从加热部7的中心部向下方延伸且在吹出口14a的正下方位置向水平方向(图4中为右侧)弯折的、截面大致为L字状的容器,在其深处配置有红外线传感器16,在吹出口14a的正下方位置上配置有红外线镜体31。由此,这些红外线传感器16及红外线镜体31的大致整体成为由遮蔽容器41覆盖的结构。
在该遮蔽容器41中的位于红外线镜体31的上方的部分上形成有开口部42,从烹调器具6放射的红外线通过该开口部42射向红外线镜体31。也就是说,成为在从烹调器具6经由红外线镜体31到达红外线传感器16的红外线的光路(图4中由虚线表示)的一部分(该情况下为从烹调器具6放射的红外线被导入遮蔽容器41内的部分)上设有开口部42的结构。该开口部42紧贴在顶板4的下面上,由此,遮蔽容器41的内部为大致密闭的状态。
在使用冷却风扇15吸入外部的空气并将其导入冷却风导管14内的结构中,外气中所包含的尘埃及油雾(烹调时飞散的雾状油)等也一并被导入冷却风导管14内。因此,在将红外线传感器16、红外线镜体31等以露出的状态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的结构中,尘埃及油雾等有可能污染这些红外线传感器16、红外线镜体31等光学系统的部件而使红外线的检测灵敏度劣化。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红外线传感器16、红外线镜体31、还有透射来自烹调器具6的红外线的顶板4(加热部7)的下面都位于遮蔽容器41的内侧,因此,能够防止尘埃及油雾附着在这些光学系的部件上,能够适当地维持红外线的检测灵敏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容器41可以构成为具有过滤功能(filteringfunction),该过滤功能具有通气性且能够除去尘埃及油雾(oil mist),通过这样的结构,冷却风流入到遮蔽容器41的内部,在该遮蔽容器41内部热量很难存留。由此,能够抑制遮蔽容器41自身的温度上升,能够抑制来自该遮蔽容器41的红外线的放射。在该情况下,由于遮蔽容器41具有所述那样的过滤功能,因此,能够阻止尘埃及油雾进入遮蔽容器41的内部,防止该遮蔽容器41内部的光学系统的部件被污染。
作为实现所述那样的过滤功能的手段,例如,可以在遮蔽容器41上设置多个细孔并形成细格网状,还可以通过树脂成形将遮蔽容器41形成为细格网状。
另外,也可以通过金属制的细格网形成遮蔽容器41,还可以在形成为细格网状的树脂制的遮蔽容器41上实施金属电镀(metal plating)。在这种使用金属的情况下,能够对从感应加热线圈5所产生的磁性进行屏蔽(磁屏蔽(magnetic shielding)),能够降低磁场从感应加热线圈5对遮蔽容器41内部的红外线传感器16所产生的影响。在该情况下,由于从感应加热线圈5产生的磁性,遮蔽容器41的金属部分有可能会发热。但是,由于遮蔽容器41被配置在冷却风导管14的内部,通过冷却风能够充分地冷却遮蔽容器41,因此,能够抑制该遮蔽容器41的发热、能够抑制温度上升及红外线的放射。
可以构成为遮蔽容器41的整体都具有所述的过滤功能。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遮蔽容器41的至少一部分具有过滤功能。该情况下,由于在烹调时顶板4的温度非常高,所以,还可以构成与该顶板4的下面紧贴的开口部42及其周边部分具有过滤功能。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遮蔽容器41的外周部,设有用于使冷却风沿该外周部流通的冷却风路51。该冷却风路51由筒状部52(相当于突状部)形成,该筒状部52形成为从冷却风导管14的吹出口14a沿遮蔽容器41的外周部并从该外周部离开、向上方筒状延伸。另外,该冷却风路51插通于感应加热线圈5的内侧部分的中央孔5a(基板9的中央孔9a)并延伸到比该感应加热线圈5高的位置上,其上端部成为用于排出冷却风的排出口53。该排出口53被设置在位于感应加热线圈5的上方且与顶板4的下面离开的位置上。
通过该结构,从冷却风导管14的吹出口14a吹出的冷却风在冷却风路51内沿遮蔽容器41的外周部向上方流动(图5中,参照箭头G)。因此,通过将冷却风路51这样设置在遮蔽容器41的外周部的简单的结构,能够高效地冷却该遮蔽容器41以及遮蔽容器41内部的红外线传感器16和红外线镜体31。
另外,由于从冷却风路51的排出口53排出的冷却风流过顶板4的下面和感应加热线圈5的上面之间,因此,能够冷却这些顶板4及感应加热线圈5。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由一个线圈构成的感应加热线圈5,在该感应加热线圈5的内侧部分的中央孔5a上设置冷却风路51。替代这种感应加热线圈5,可以使用例如由内周侧线圈部分和外周侧线圈部分构成的、在这些内周侧线圈部分和外周侧线圈部分之间(感应加热线圈的内侧部分)具有间隙的多层构造的感应加热线圈。而且,还可以在该间隙上设置冷却风路。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此外,关于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部分说明省略,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风扇15构成为能够多等级地调节冷却风的风量的结构,该情况下,能够从风量最少的第1等级"弱"到风量最多的第5等级"强",进行5个等级的调节。
而且,加热控制装置12在驱动红外线传感器16进行对烹调器具6的温度检测时,以第3等级"中"对冷却风扇15进行驱动。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通过红外线传感器16进行烹调器具6的温度检测时,能够以一定的风量、例如第3等级"中"的风量对该红外线传感器16进行冷却。由此,红外线传感器16的温度不易发生变动,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进行对烹调器具6的温度检测。
此外,在红外线传感器16被驱动时,加热控制装置12也可以不以所述第3等级而以其他等级驱动冷却风扇15。另外,也可以不以一定的等级驱动冷却风扇15而是以规定的范围的等级(例如,第3等级~第4等级的范围)驱动冷却风扇15。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根据烹调器具6的种类及材料或烹调的状态等,以最合适的风量对红外线传感器16进行冷却,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进行对烹调器具6的温度检测。

Claims (12)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载置有烹调器具的顶板;
对所述烹调器具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线圈;
设置于前述感应加热线圈的下方且将用于冷却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风从与前述感应加热线圈相对的吹出口导入至前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冷却风导管;和
基于经由所述顶板从所述烹调器具放射的红外线来检测该烹调器具的温度的红外线传感器,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被配置在所述冷却风导管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构成为一体地具有:透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红外线滤光器和将受光的红外线的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的红外线检测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构成为一体地具有:将受光的红外线的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的红外线检测部和对通过所述红外线检测部转换的电信号进行放大的信号处理电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构成为,具有:将受光的红外线的能量转换成电信号的红外线检测部和将经由所述顶板从所述烹调器具放射的红外线向水平方向反射并使其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上聚焦的红外线镜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风导管被配置在加热控制装置的上方,该加热控制装置对由所述感应加热线圈进行的感应加热的输出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覆盖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大致整体的、至少在从所述烹调器具放射的红外线的光路上具有开口部的遮蔽容器,
所述遮蔽容器被配置在所述冷却风导管的内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容器的所述开口部紧贴所述顶板的下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容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除尘的过滤功能。
9.如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遮蔽容器的外周部,设有所述冷却风沿该外周部流通的冷却风路。
10.如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风路由从所述冷却风导管沿所述遮蔽容器的外周部延伸的突状部形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风路被设在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内侧部分上,并且,在所述感应加热线圈的上方且与所述顶板离开的位置具有用于排出所述冷却风的排出口。
1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能够多等级调节所述冷却风的冷却风扇,
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的驱动时,以所述多等级中的规定范围的等级或一定的等级驱动所述冷却风扇。
CN2008101728792A 2008-04-09 2008-11-05 感应加热烹调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576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01381A JP2009252633A (ja) 2008-04-09 2008-04-09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101381/2008 2008-04-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7662A CN101557662A (zh) 2009-10-14
CN101557662B true CN101557662B (zh) 2011-12-28

Family

ID=41175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287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57662B (zh) 2008-04-09 2008-11-05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252633A (zh)
CN (1) CN1015576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06769A1 (ja) * 2009-03-19 2010-09-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548666B2 (ja) * 2011-10-31 2014-07-1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851362B2 (ja) * 2012-08-03 2016-02-0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EP2704522B1 (de) * 2012-09-03 2018-02-28 BSH Hausgeräte GmbH Hausgerätevorrichtung
KR102363540B1 (ko) * 2015-07-13 2022-0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 기기
CN112703820B (zh) * 2018-09-26 2022-10-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843U (zh) * 1988-04-16 1989-05-17 电子工业部十一研究所 红外热源探测器
CN1140246A (zh) * 1995-07-07 1997-01-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微波炉的传感器故障防止装置
CN1620969A (zh) * 2003-11-25 2005-06-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1050872A (zh) * 2006-04-07 2007-10-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加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5114U (ja) * 1984-05-18 1985-12-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調理器
JP3815318B2 (ja) * 2001-12-14 2006-08-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4227976A (ja) * 2003-01-24 2004-08-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016965B2 (ja) * 2004-04-08 2007-12-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921704B2 (ja) * 2004-11-12 2012-04-25 株式会社東芝 誘導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843U (zh) * 1988-04-16 1989-05-17 电子工业部十一研究所 红外热源探测器
CN1140246A (zh) * 1995-07-07 1997-01-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微波炉的传感器故障防止装置
CN1620969A (zh) * 2003-11-25 2005-06-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1050872A (zh) * 2006-04-07 2007-10-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加热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302393A 2005.10.2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7662A (zh) 2009-10-14
JP2009252633A (ja) 200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7662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1578915A (zh) 感应加热烹饪用具
JP550640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31508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47532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8614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3182794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52692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TW201526712A (zh) 感應加熱調理器
JP2008117783A5 (zh)
JP5209383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1096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49722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7461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15163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040175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8177177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5063882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0114017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7208183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730470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0925983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879247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5022897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20024862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oshiba Corp.

Patentee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02

Address after: Miyagi Prefecture in Japan

Patentee after: IRIS OHYAMA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91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