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7470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7470A
CN101557470A CNA200910129958XA CN200910129958A CN101557470A CN 101557470 A CN101557470 A CN 101557470A CN A200910129958X A CNA200910129958X A CN A200910129958XA CN 200910129958 A CN200910129958 A CN 200910129958A CN 101557470 A CN101557470 A CN 1015574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on
mentioned
vibration proof
proof mechanism
camera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299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7470B (zh
Inventor
宫崎敏
渡边洋二
竹内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57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7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7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74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会在取景器观察时的视野范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的视野范围之间产生差异,并且能够进行充分的手抖校正的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5)的半按下操作时(#21:是),使通过设于更换镜头(100)的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来进行手抖校正的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动作(#53)。然后,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5)的全按下操作时(#59:是),使通过令设于照相机主体(200)的摄像元件(221)移动来进行手抖校正的主体侧防振机构(233)动作(#65)。然后,在摄影结束时,进行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和主体侧防振机构(233)的初始化动作(#81、#83)。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详细地讲,涉及具有手抖校正机构(防振机构)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将在利用照相机拍摄被摄体时由于摄影者的手振动等而导致摄影图像不鲜明的现象称为手抖。为了防止手抖,普遍公知有如下技术:通过振动传感器来检测手抖的状态,根据该振动传感器的输出来驱动摄影光学系统的一部分(手抖校正透镜)以抵消手抖。
但是,由于手抖不规则,所以,当抖动方向偏向特定方向时,有时手抖校正透镜逐渐从其可动中心偏移,最终到达可动终端。该情况下,必须进行使手抖校正透镜暂时返回可动中心位置的动作(初始化动作)。但是,该初始化动作伴随有视野范围的变化,所以当在摄影动作中进行该初始化动作时,会对摄影图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提出了如下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响应于摄影准备操作(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而开始手抖校正动作(也称为图像模糊校正动作、防振动作),响应于摄影开始操作(快门释放按钮的全按下)而在摄影动作之前进行居中(centering)动作(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在进行摄影动作之前使手抖校正透镜暂时返回初始位置,从而能够降低在摄影动作中到达可动终端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752073号公报
并且,提出了在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状态下限制手抖校正透镜的可动范围(变窄)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根据该图像模糊校正装置,即使在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的过程中长时间持续进行手抖校正动作,也不会产生该手抖校正透镜到达其可动终端的问题。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801175号公报
这样,提出了防止手抖校正透镜在手抖校正动作中到达可动终端的各种技术。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由于在紧接着摄影动作之前进行初始化动作,所以,在通过取景器观察到的视野范围与实际拍摄的视野范围之间产生差异,摄影图像的构图有可能不是摄影者希望的构图。并且,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中,会引起在取景器观察中无法进行充分的图像模糊校正、或频繁进行初始化动作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其不会在取景器观察时的视野范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的视野范围之间产生差异,并且,能够进行充分的手抖校正。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1发明的摄像装置能够装配镜头镜框,该镜头镜框具有使摄影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移动以抵消手抖振动的第1防振机构,该摄像装置具有:第2防振机构,其使摄像元件移动以抵消手抖振动;以及控制电路,其在进行了摄影准备操作的情况下,开始基于上述第1防振机构的防振动作,在此后的摄影动作中,使上述第1防振机构停止并执行基于上述第2防振机构的防振动作。
第2发明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1发明中,上述控制电路在摄影动作结束后,使上述第1和第2防振机构执行初始化动作。
第3发明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1发明中,上述控制电路响应于将该摄像装置设定为动作状态的操作,而使上述第1和第2防振机构执行初始化动作。
第4发明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1发明中,上述控制电路响应于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而使上述第1防振动作开始,响应于上述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解除操作而使上述第1防振动作停止,并使上述第1防振机构执行初始化动作。
第5发明的摄像装置在上述第1发明中,该摄像装置具有通信端子,该通信端子用于从上述控制电路对设于上述镜头镜框内的上述第1防振机构提供指示开始上述第1防振动作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摄像装置不会在取景器观察时的视野范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的视野范围之间产生差异,并且,能够进行充分的手抖校正。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数字单反照相机的以电气系统为主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与防振动作相关联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主体侧的上电复位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更换镜头侧的上电复位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数字单反照相机的以电气系统为主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照相机主体侧的上电复位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摄影动作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0:控制电路;11:振动传感器;12:校正电路;13:驱动机构;14:位置检测传感器;17:可动支承部件;20:控制电路;21:振动传感器;22:校正电路;23:驱动机构;24:位置检测传感器25:快门释放按钮;26:背面液晶监视器;27:可动支承部件;100:更换镜头;101:摄影光学系统102: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3:光圈;105:镜头侧防振机构107: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9:光圈驱动机构;111:镜头CPU;200:照相机主体201:可动反射镜;203:副反射镜;205:对焦屏207:五棱镜;211:测光传感器;213:焦面式快门;215:防尘过滤器;216:压电元件;217:红外截止滤波器/低通滤波器;219:摄像单元;221:摄像元件;223: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5:预处理电路;233:主体侧防振机构;235: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37:快门驱动机构;239:可动反射镜驱动机构;241:测光处理电路;243:相位差测距传感器;245:测距处理电路;250:ASIC;251:顺序控制器(主体CPU);252:数据总线;253:对比度AF电路;257:图像处理电路;259:压缩解压缩电路;261: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63:液晶监视器驱动电路;265:SDRAM检测电路;267:SDRAM;271:输入输出电路;273:通信电路;275:记录介质控制电路;277:记录介质;279:闪存控制电路;281:闪存;283:开关检测电路285:各种开关;287:装卸检测开关;291:通信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使用应用了本发明的数字单反照相机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数字单反照相机为镜头更换式,在更换镜头(镜头镜框)内和照相机主体内分别配置有防振机构。在照相机主体内设有包含五棱镜在内的光学取景器和根据由摄像元件取得的图像数据对被摄体像进行动态图像显示的实时取景。响应于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而成为摄影准备状态,响应于快门释放按钮的全按下而开始摄影,并在记录介质中记录此时取得的静态图像的图像数据。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数字单反照相机的以电气系统为主的整体结构的框图。本实施方式的数字单反照相机由更换镜头100和照相机主体200构成,并利用通信接点291电连接。另外,也可以将更换镜头100和照相机主体200一体地构成。
在更换镜头100的内部配置有:焦点调节和焦距调节用的摄影光学系统101、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以及用于调节开口量的光圈103。连接成摄影光学系统101由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驱动,光圈103由光圈驱动机构109驱动,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由镜头侧防振机构105驱动。
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和光圈驱动机构109分别与镜头CPU 111连接,该镜头CPU 111经由通信接点291与照相机主体200连接。镜头CPU 111进行更换镜头100内的控制,其控制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进行对焦、变焦驱动,并且,控制光圈驱动机构109进行光圈值控制。并且,镜头CPU 111根据由更换镜头100内的振动传感器检测出的手抖量来控制镜头侧防振机构105,进行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的驱动控制以抵消手抖的影响。关于镜头侧防振机构105,使用图2在后面叙述。
并且,在镜头CPU 111内或未图示的EEPROM等可电擦写的存储器中,存储有更换镜头100的焦距信息(在变焦镜头的情况下为最短焦距和最长焦距)、开放光圈值、最小光圈值、镜头的颜色平衡信息、像差信息、AF用的信息等、以及是否具有镜头侧防振机构105等的镜头固有信息。
在照相机主体200内设有可动反射镜201,该可动反射镜201可在为了将被摄体像反射到观察光学系统而相对于镜头光轴倾斜45度的位置(下降位置、被摄体像观察位置)、与为了将被摄体像引导到摄像元件221而弹起的位置(上升位置、退避位置)之间转动。在该可动反射镜201的上方配置有用于使被摄体像成像的对焦屏205,在该对焦屏205的上方配置有用于使被摄体像左右反转的五棱镜207。
在该五棱镜207的射出侧(图1中为右侧)配置有被摄体像观察用的目镜(未图示),在其旁边不妨碍观察被摄体像的位置上配置有测光传感器211。该测光传感器211与测光处理电路241连接,通过该测光处理电路241对测光传感器211的输出进行放大处理和模拟-数字转换等处理。
上述可动反射镜201的中央附近由半透半反镜构成,在该可动反射镜201的背面设有副反射镜203,该副反射镜203用于将在半透半反镜部中透过的被摄体光反射到照相机主体200的下部。该副反射镜203能够相对于可动反射镜201转动,当可动反射镜201弹起时(图1中的虚线位置),副反射镜203转动到覆盖半透半反镜部的位置,当可动反射镜201位于被摄体像观察位置(下降位置)时,如图所示,副反射镜203位于相对于可动反射镜201打开的位置。
该可动反射镜201由可动反射镜驱动机构239驱动。并且,在副反射镜203的下方配置有相位差测距传感器243,该相位差测距传感器243的输出与测距处理电路245连接。相位差测距传感器243由公知的相位差AF光学系统和一对传感器构成,该相位差AF光学系统为了测定由摄影光学系统101成像的被摄体像的焦点偏移量(散焦量)而将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周边光束分离为两个光束。
在可动反射镜201的后方配置有曝光时间控制用的焦面式快门213,该快门213由快门驱动机构237进行驱动控制。在快门213的后方配置有摄像元件221,将由摄影光学系统101成像的被摄体像光电转换为电信号。另外,作为摄像元件221,当然可以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二维摄像元件。
摄像元件221与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连接,通过该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进行从摄像元件221的图像信号的读出等。摄像元件221的输出与预处理电路225连接,预处理电路225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用的像素间疏处理、放大显示用的切取处理等图像处理用的预处理。
在上述快门213和摄像元件221之间配置有防尘过滤器215、压电元件216、以及红外截止滤波器/低通滤波器217。在防尘过滤器215的周围固定有压电元件216,该压电元件216通过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35以超声波的方式振动。通过在压电元件216上产生的振动波来去除附着在防尘过滤器215上的尘埃。
红外截止滤波器/低通滤波器217是用于从被摄体光束中去除红外光成分和高频成分的光学滤波器。由防尘过滤器215、压电元件216、红外截止滤波器/低通滤波器217以及摄像元件221构成的摄像单元219以不会使尘埃等侵入的方式气密地一体地构成。包含这些一体化的摄像元件221等的摄像单元219能够通过主体侧防振机构233,分别沿着摄像元件221的摄像面中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
该主体侧防振机构233由以下等部分构成:振动传感器,其检测由于施加在照相机主体200上的手抖等引起的振动;校正电路,其接收该振动传感器的输出,并生成用于去除手抖等振动的手抖校正信号;驱动机构,其从该校正电路输入手抖校正信号,根据该信号沿着摄像面移动摄像元件221;以及位置检测传感器,其检测由该驱动机构驱动的摄像元件221的位置。通过该主体侧防振机构233使摄像元件221等移动,以抵消施加在照相机主体200上的手抖等的振动,来进行防振。关于该主体侧防振机构233,使用图2在后面叙述。
预处理电路225与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定用途集成电路)250内的数据总线252连接。在该数据总线252上连接有:顺序控制器(以下称为“主体CPU”)251、图像处理电路257、压缩解压缩电路259、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61、SDRAM控制电路265、输入输出电路271、通信电路273、记录介质控制电路275、闪存控制电路279和开关检测电路283。
连接在数据总线252上的主体CPU 251控制该数字单反照相机的动作。在所述预处理电路225和主体CPU 251之间连接有对比度AF电路253。对比度AF电路253根据从预处理电路225输出的图像信号来提取高频成分,将基于该高频成分的对比度信息输出到主体CPU 251。
连接在数据总线252上的图像处理电路257进行数字图像数据的数字放大(数字增益调整处理)、颜色校正、伽马(γ)校正、对比度校正、实时取景显示用图像生成等各种图像处理。并且,压缩解压缩电路259是用于以JPEG或TIFF等压缩方式对存储在SDRAM 267中的图像数据进行压缩、对压缩后记录的图像数据进行解压缩的电路。另外,图像压缩不限于JPEG或TIFF,也可以应用其他压缩方式。
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61经由液晶监视器驱动电路263与背面液晶监视器26连接。背面液晶监视器26配置在照相机主体200的背面,但是,只要是摄影者能够观察的位置,则不限于背面,并且不限于液晶,也可以是其他显示装置。并且,背面液晶监视器26是用于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并再现显示已拍摄的被摄体像、显示摄影信息和菜单的显示装置。
视频信号输出电路261是用于将存储在SDRAM 267和记录介质277中的图像数据、从图像处理电路257输出的实时取景用的图像数据、及其他照相机控制用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用于在背面液晶监视器26上进行显示的视频信号的电路。
SDRAM 267经由SDRAM控制电路265与数据总线252连接,该SDRAM 267是用于临时存储由图像处理电路257进行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或由压缩解压缩电路259进行了压缩后的图像数据的缓冲存储器。
与上述摄像元件驱动电路223、主体侧防振机构233、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35、快门驱动机构237、可动反射镜驱动机构239、测光处理电路241和测距处理电路245连接的输入输出电路271经由数据总线252控制与主体CPU 251等各电路之间的数据的输入输出。
经由通信接点291与镜头CPU 111连接的通信电路273与数据总线252连接,进行与主体CPU 251等的数据交换和控制命令的通信。与数据总线252连接的记录介质控制电路275与记录介质277连接,控制向该记录介质277的图像数据等的记录、以及图像数据等的读出。
记录介质277构成为能够填装xD图像卡(xD picture card)(注册商标)、紧凑式闪存(Compact Flash)(注册商标)、SD存储卡(SD memorycard)(注册商标)或记忆棒(Memory Stick)(注册商标)等可擦写的记录介质中的任意一种,且在照相机主体200上装卸自如。除此之外,还可以构成为能够经由通信接点连接硬盘。
闪存控制电路279与闪存(Flash Memory)281连接,该闪存281存储有用于控制数字单反照相机的动作的程序,主体CPU 251按照存储在该闪存281中的程序,进行数字单反照相机的控制。另外,闪存281是可电擦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包含检测快门释放按钮的第1行程(半按下)的1R开关、检测第2行程(全按下)的2R开关在内的各种开关285经由开关检测电路283与数据总线252连接。并且,作为各种开关285,包含与电源按钮连动的电源开关、与菜单按钮连动的菜单开关、与再现按钮连动的再现开关、以及与其他操作部件连动的其他各种开关等。当电源开关接通时,能够将照相机设定为动作状态。
开关检测电路283检测各种开关285的开关的接通/断开状态等。并且,在开关检测电路283上连接有装卸检测开关287。装卸检测开关287是用于检测更换镜头100是装配在照相机主体200上还是从照相机主体200上卸下的开关。
接着,使用图2说明与防振动作相关联的结构。图2是示出包含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和主体侧防振机构233在内的与防振动作相关联的结构的框图,包含图1未示出的具体结构在内进行示出。
设于更换镜头100的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由可动支承部件17支承,该可动支承部件17通过驱动机构13分别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振动传感器11配置在更换镜头100内,检测手抖等引起的振动,并输出手抖信号。作为振动传感器11,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或角加速度传感器等。
被输入振动传感器11的输出的校正电路12生成并输出用于抵消施加在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上的手抖的手抖校正信号。输入手抖校正信号的驱动机构13根据手抖校正信号,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驱动用于保持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的可动支承部件17。
位置检测传感器14是检测可动支承部件17的位置的传感器,输出判定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是否位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可动中心所需要的信息。上述振动传感器11、校正电路12、驱动机构13和位置检测传感器14相当于镜头侧防振机构105。
控制电路10是控制更换镜头100内的防振动作的控制电路,相当于镜头CPU 111。当控制电路10从照相机主体200侧的控制电路20接收到防振动作的开始指示时,使校正电路12输出手抖校正信号,驱动机构13根据手抖校正信号驱动可动支承部件17,由此,降低手抖的影响。
并且,当控制电路10从控制电路20接收到防振动作的停止指示时,使校正电路12停止输出手抖校正信号,使防振动作停止。进而,当从控制电路20接收到防振机构的初始化指示时,执行初始化动作。即,对驱动机构13输出初始化控制信号,使可动支承部件17开始向可动中心移动,当从位置检测传感器14接收到中心位置信号时,停止驱动。
设于照相机主体200的摄像元件221由可动支承部件27(摄像单元219的一部分)支承,该可动支承部件27通过驱动机构23分别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移动自如。振动传感器21配置在照相机主体200内,检测手抖等引起的振动,并输出手抖信号。作为振动传感器21,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或角加速度传感器等。
配置在照相机主体200内的振动传感器21、校正电路22和位置检测传感器24与配置在更换镜头100内的振动传感器11、校正电路12和位置检测传感器14大致同样地构成。驱动机构23是根据手抖校正信号或初始化控制信号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驱动用于保持摄像元件221的可动支承部件27的驱动机构。上述振动传感器21、校正电路22、驱动机构23和位置检测传感器24相当于主体侧防振机构233。通过这些部件,与更换镜头100侧同样地执行防振动作和初始化动作。
控制电路20是如下的控制电路:控制照相机主体200内的防振动作,并且,对更换镜头100内的控制电路10指示防振动作的开始、停止、初始化等,控制电路20相当于ASIC 250。即,当从快门释放按钮25输入半按下(1R开关接通)信号时,控制电路20对照相机主体200的控制电路20指示开始防振动作,对更换镜头100的控制电路10禁止防振动作。
并且,当从快门释放按钮25输入全按下(2R开关接通)信号时,控制电路20对控制电路20指示结束防振动作,对控制电路10指示开始防振动作。当曝光动作结束时,控制电路20对控制电路10指示结束防振动作,对控制电路10指示初始化动作,并且,进行初始化动作以使摄像元件221位于可动中心位置。
接着,使用图3~图5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数字单反照相机的动作。图3是照相机主体200侧的基于主体CPU 251的上电复位的动作。在照相机主体200中填装电池后,该流程开始,首先判定照相机主体200的电源开关是否接通(#1)。
在步骤#1的判定结果为电源开关断开的情况下,成为低耗电的状态即睡眠状态(#3)。在该睡眠状态下,仅在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进行中断处理,在步骤#5以下,进行用于使电源开关接通的处理。在电源开关接通之前,停止电源开关中断处理以外的动作,以防止电源电池的消耗。
在步骤#1的判定结果为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或者脱离了步骤#3的睡眠状态的情况下,开始供给电源(#5)。接着,进行防尘过滤器215的尘埃去除动作(#7)。其是如下动作:从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235对固定在防尘过滤器215上的压电元件216施加驱动电压,通过超声波振动波来去除尘埃等。
接着,进行主体侧防振机构233的初始化(#8)。在主体侧防振机构233的初始化中,从控制电路20对驱动机构23输出初始化控制信号,由此进行初始化动作。当进行了主体侧防振机构的初始化后,接着判定是否是能够通信的镜头(#9)。在该步骤中,主体CPU 251通过通信接点291与镜头CPU 111进行通信,根据是否有响应来进行判定。
在步骤#9的判定结果为未装配有能够通信的镜头的情况下,跳转到步骤#31。另一方面,在判定结果为是能够通信的镜头的情况下,对镜头CPU 111进行镜头信息的发送指示(#11)。当镜头CPU 111接收到发送指示时,向主体CPU 251发送更换镜头100的焦距信息、开放光圈值、最小光圈值、镜头的颜色平衡信息、像差信息、AF用的信息等镜头固有信息。并且,作为镜头信息,还发送更换镜头100是否具有镜头防振机构105的信息。
接着,读入从镜头CPU 111发送来的镜头信息(#12)。使用该读入的镜头信息来判定更换镜头100是否具有镜头防振机构105(#13)。在该判定结果为不具有镜头防振机构105的情况下,跳转到步骤#31。另一方面,在判定结果为具有镜头防振机构105的情况下,对镜头CPU 111指示镜头侧防振机构105的初始化(#14)。当镜头CPU 111接收到初始化指示时,执行初始化动作。
进行了镜头防振机构105的初始化的指示后,对防振镜头标志设置“1”(#15)。并且,在所述步骤#10和#13中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清除防振镜头标志,即复位为“0”(#31)。该防振镜头标志是表示更换镜头100是否具有镜头侧防振机构105的标志,在标志为“1”的情况下,表示具有镜头侧防振机构105。
接着,进行测光/曝光量运算(#16)。在该步骤中,通过测光传感器211对被摄体亮度进行测光,并运算曝光量,使用该曝光量按照摄影模式/摄影条件来运算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等曝光控制值。另外,将该运算出的曝光控制值显示在背面液晶监视器26或未图示的控制面板等显示部上。
当测光/曝光量运算结束后,接着判定再现开关是否接通(#17)。再现模式为如下的模式:在操作了再现按钮时,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277中的静态图像数据,并将其显示在液晶监视器26上。在判定结果为再现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执行再现动作(#33)。
在步骤#17的判定结果为再现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菜单开关是否接通(#19)。在该步骤中,判定是否操作了菜单按钮37并设定了菜单模式。在判定结果为菜单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在液晶监视器26上进行菜单显示,并进行菜单设定动作(#35)。通过菜单设定动作,可以进行AF模式、白平衡、ISO感光度设定、驱动模式的设定等各种设定动作。并且,还通过该菜单设定动作进行是否进行实时取景显示的设定。
在步骤#19的判定结果为菜单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5、即1R开关是否接通。在判定结果为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执行进行摄影准备和摄影的摄影动作的子程序(#37)。关于该子程序,使用图4在后面详细叙述。
在步骤#21的判定结果为1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卸下了更换镜头100(#22)。在该步骤中,对装卸检测开关287的状态进行检测来进行判定。在该判定结果为卸下了更换镜头100的情况下,停止向照相机主体200和更换镜头100提供电源(#39)。
当停止提供电源后,接着判定是否装配了更换镜头100(#41)。在判定结果为未装配的情况下,成为返回到步骤#41的待机状态。另外,即使在步骤#39中停止提供电源,也向主体CPU 251、装卸检测开关287等控制系统提供电源,能够进行更换镜头100的装配判定。在步骤#41的判定结果为检测出镜头装配时,返回步骤#5。
在步骤#22的判定结果为装配了更换镜头100的情况下,与步骤#1同样,判定电源开关是否接通(#23)。在判定结果为电源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返回步骤#16,重复所述动作。另一方面,在电源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停止供给电源(#25),返回步骤#3,成为所述睡眠状态。
接着,使用图4说明步骤#37的摄影动作的子程序。进入摄影动作的子程序后,首先,判定防振镜头标志(#51)。在该判定结果为防振镜头标志为“0”的情况下,即在装配了不具有镜头侧防振机构105的更换镜头100的情况下,跳转到步骤#55。
另一方面,在步骤#51的判定结果为防振镜头标志为“1”的情况下,对镜头CPU 111(控制电路10)指示开始镜头防振动作(#53)。当镜头CPU 111接收到镜头防振动作开始的指示时,如上所述,进行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的驱动控制以去除手抖。
接着,执行相位差AF控制(#55)。在该步骤中,根据相位差测距传感器243的输出求出焦点偏移方向和焦点偏移量,根据该焦点偏移方向和焦点偏移量,对镜头CPU 111指示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对焦。
当执行了相位差AF后,接着,与步骤#16同样进行测光/曝光量运算,求出快门速度和光圈值等曝光控制值(#57)。接着,判定是否全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5、即2R开关是否接通(#59)。在该判定结果为2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1R开关是否接通(#91)。在该判定结果为1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返回步骤#59,成为检测1R开关和2R开关的状态的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在步骤#91的判定结果为1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防振镜头标志(#93)。在该判定结果为防振镜头标志为“0”的情况下,所装配的更换镜头100不具有镜头侧防振机构105,所以,直接返回原来的流程。
另一方面,在步骤#93的判定结果为防振镜头标志为“1”的情况下,指示镜头侧防振机构105的初始化(#95)。即,使更换镜头100的防振机构执行初始化动作。发出初始化指示后,返回原来的流程。
这样,当半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5而进入摄影准备状态后,在装配了具有防振机构的更换镜头的情况下,开始镜头防振动作,当手从快门释放按钮25离开时,结束镜头防振动作,进行镜头防振机构的初始化动作(初始化)。
当步骤#59的判定结果为2R开关接通时,转移到用于进行摄影的步骤。首先,判定防振镜头标志(#61)。在该判定结果为标志为“1”的情况下,即更换镜头100具有防振机构的情况下,对镜头CPU 111指示停止镜头防振动作(#63)。当镜头CPU 111接收到镜头防振动作的停止指示时,停止防振动作。
在步骤#61的判定结果为防振镜头标志为“0”的情况下,或者当发出了镜头防振动作的停止指示后,接着,开始主体防振动作(#65)。在该主体防振动作中,如上所述,根据振动传感器21的手抖信号使摄像元件221移动,以减轻手抖的动作。
开始主体防振动作后,进行可动反射镜201的退避动作(向上升位置移动)(#67)。由此,将基于摄影光学系统101的被摄体光束引导到摄像元件221上,使被摄体像成像。接着,对镜头CPU 111指示光圈缩小动作(#69)。
由此,完成了进入摄像动作的准备,所以开始曝光动作(#71)。在曝光中,开始快门213的前帘的移动,并且开始摄像元件221的电荷积蓄。当经过了与在步骤#57中求出的快门速度或由摄影者手动设定的快门速度对应的时间后,开始快门213的后帘的移动,并且结束摄像元件221的电荷积蓄。
当曝光动作结束后,对镜头CPU 111指示光圈开放的指示(#73),进行使可动反射镜201向下降位置还原的动作(#75)。接着,停止主体防振动作(#77)。然后,判定防振镜头标志(#79)。在该判定结果为标志为“1”的情况下,对镜头CPU 111进行初始化的指示(#81)。当镜头CPU 111接收到初始化的指示后,执行初始化动作。
当发出了镜头防振机构的初始化指示时,或者防振镜头标志为“0”的情况下,进行主体防振机构的初始化(#83)。通过从控制电路20对驱动机构23输出初始化控制信号来进行主体防振机构的初始化,保持摄像元件221的可动支承部件27位于可动范围的中心位置。
当进行了主体防振机构的初始化后,接着通过图像处理电路257等进行从摄像元件221读出的静态图像的图像信号的图像处理(#85),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277中(#87)。当图像记录结束后,返回原来的子程序。
这样,当全按下快门释放按钮25而开始摄影动作后,在装配了具有防振机构的更换镜头的情况下,停止镜头防振动作,开始照相机主体内的主体防振动作。当曝光动作结束后,进行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和主体侧防振机构233的初始化动作。
接着,使用图5来说明更换镜头100的镜头CPU 111中的动作。首先,判定是否从主体CPU 251进行了镜头信息请求指示(#101)。在判定结果为进行了镜头信息请求指示的情况下,发送镜头信息(#121)。作为这里的镜头信息,如上所述是开放光圈值、最小光圈值、镜头的颜色平衡信息、像差信息、AF用的信息等镜头固有信息,以及更换镜头100内是否具有镜头侧防振机构105的信息。当镜头信息的发送结束后,返回步骤#101。
在步骤#101的判定结果为未进行镜头信息请求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从主体CPU 251进行了防振动作的开始指示(#103)。在该判定结果为进行了防振动作的开始指示的情况下,开始防振动作(#123)。在防振动作中,如上所述,根据来自振动传感器11的手抖校正信号来驱动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以去除手抖。当开始防振动作后,返回步骤#101。
在步骤#103的判定结果为未进行防振动作的开始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从主体CPU 251进行了防振动作的停止指示(#105)。在该判定结果为进行了防振动作的停止指示的情况下,停止镜头侧的防振动作(#125)。当停止防振动作后,返回步骤#101。
在步骤#105的判定结果为未进行防振动作的停止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从主体CPU 251进行了防振机构的初始化指示(#107)。在该判定结果为进行了防振机构的初始化指示的情况下,进行镜头侧防振机构105的初始化动作(居中动作)(#127)。进行初始化动作后,返回步骤#101。
在步骤#107的判定结果为未进行防振机构的初始化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从主体CPU 251进行了光圈缩小指示(#109)。在该判定结果为进行了光圈缩小指示的情况下,接着,接收从主体CPU 251发送来的光圈缩小量,根据这些信息来控制光圈驱动机构109,执行光圈103的光圈缩小动作(#129)。进行光圈缩小动作后,返回步骤#101。
在步骤#109的判定结果为未进行光圈缩小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从主体CPU 251进行了光圈开放指示(#111)。在该判定结果为进行了光圈开放指示的情况下,控制光圈驱动机构109,执行光圈103的开放驱动控制(#131)。进行光圈开放动作后,返回步骤#101。
在步骤#111的判定结果为未进行光圈开放指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从主体CPU 251进行了镜头驱动动作的指示(#113)。在该判定结果为进行了镜头驱动控制指示的情况下,接着,接收接着发送来的镜头驱动量和驱动方向,镜头CPU 111控制光学系统驱动机构107,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镜头驱动(#133)。进行镜头驱动动作后,返回步骤#101。
这样,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5的半按下操作时(摄影准备状态,图3的#21:是),使通过设于更换镜头100的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来进行手抖校正的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动作(图4的#53)。然后,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5的全按下操作时(摄影状态,图4的#59:是),使主体侧防振机构233动作,该主体侧防振机构233通过使设于照相机主体200的摄像元件221移动来进行手抖校正(图4的#65)。然后,在摄影结束时,进行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和主体侧防振机构233的初始化动作(图4的#81、#83)。
因此,在摄影准备状态中,能够观察通过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减轻了手抖的被摄体像,在摄影时,能够拍摄通过主体侧防振机构233减轻了手抖的被摄体像。即,在摄影时,位于可动范围的中心位置的主体侧防振机构233开始动作,所以,不会在取景器观察时的视野范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的视野范围之间产生差异,并且,能够进行充分的手抖校正。
接着,使用图6~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是在照相机主体200上配置有可动反射镜201和五棱镜207等的数字单反照相机,但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是不具有可动反射镜201和五棱镜207等的所谓的袖珍型数字照相机。
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数字单反照相机的以电气系统为主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可动反射镜201、副反射镜203、对焦屏205、五棱镜207、测光传感器211、测光处理电路241、相位差测距传感器243、测距处理电路245、可动反射镜驱动机构239,除此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省略了可动反射镜201和五棱镜207等,所以,无法使用光学取景器来观察被摄体像,仅能够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即,在背面液晶监视器26上以动态图像的方式显示由摄像元件221取得的被摄体的图像数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省略了测光传感器211和测光处理电路241,所以根据摄像元件221的输出来进行测光。即,图像处理电路257根据从摄像元件221输出的图像数据来求出被摄体亮度。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省略了相位差测距传感器243和测距处理电路245,所以,不进行相位差AF,主要根据从对比度AF电路253输出的对比度信号来进行对比度AF。
本实施方式的与防振动作相关联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接着,使用图7和图8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数字照相机的动作。在图7所示的上电复位的流程中,对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的步骤标注同一步骤编号,从而省略详细说明,并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照相机主体200中填装了电池后,流程开始,从步骤#1~步骤#8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在步骤#8中,进行主体防振机构233的初始化后,开始实时取景动作(#9)。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没有光学系统取景器,所以当电源接通时开始实时取景显示,从而能够在背面液晶监视器26中观察被摄体像。
下面,从步骤#10~步骤#25、从步骤#31~步骤#37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其中,在步骤#16的测光/曝光量运算中,如上所述,根据摄像元件221的输出来进行被摄体亮度的测光。并且,即使在步骤#35的菜单设定动作中没有设定实时取景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在步骤#9中开始实时取景显示。进而,在步骤#25中停止提供电源时,还一并停止实时取景动作。
当步骤#22的判定结果为检测出卸下了更换镜头100时,停止实时取景动作(#38)。由于卸下了更换镜头100、而未在摄像元件221上成像被摄体像,所以停止实时取景显示。接着,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进行步骤#39以下的处理。
接着,使用图8来说明步骤#37的摄影动作的子程序。在图8所示的摄影动作的流程中,对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的步骤标注同一步骤编号,从而省略详细说明,并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进入摄影动作的流程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判定防振镜头标志(#51)。在该判定结果为防振镜头标志为“1”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指示开始镜头防振动作,但是,在防振镜头标志为“0”的情况下,指示开始主体防振动作(#54)。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实时取景显示,在为了观察对焦的被摄体像而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5时,使主体侧防振机构233动作。
当指示开始镜头防振动作(#53)、或者开始主体防振动作后(#54),执行对比度AF(#56)。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相位差AF,通过对比度AF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01的对焦。当执行对比度AF后,接着进行测光/曝光量运算(#57)。这里的测光与步骤#16同样,根据摄像元件221的输出来进行。
进行测光/曝光量运算后,接着,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判定2R开关和1R开关(#59、#91)。在1R开关未接通的情况下,判定防振镜头标志(#93),在判定结果为标志为“1”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指示镜头防振机构的初始化。
并且,在步骤#93的判定结果为标志为“0”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进行主体防振机构的初始化(#97)。在标志为“0”、即是不具有防振机构的更换镜头的情况下,在步骤#54中开始主体侧防振机构233的动作,所以在该步骤#97中,停止动作并进行初始化。进行步骤#95或#97后,返回原来的流程。
在步骤#59的判定结果为2R开关接通的情况下,即全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5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从步骤#61~步骤#87执行摄影动作。其中,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配置有可动反射镜201,所以在步骤#67中进行可动反射镜201的退避动作,在步骤#75中进行可动反射镜201的还原动作,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上述动作。当步骤#87的图像记录结束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返回原来的流程。
在本实施方式中,更换镜头100内的镜头CPU 111的上电复位动作与图5所示的流程相同,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5的半按下操作时(摄影准备状态,图7的#17:是),使通过设于更换镜头100的手抖校正用光学系统102来进行手抖校正的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动作(图8的#53)。然后,当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25的全按下操作时(摄影状态,图8的#59:是),使主体侧防振机构233动作,该主体侧防振机构233通过使设于照相机主体200的摄像元件221移动来进行手抖校正(图8的#65)。然后,在摄影结束时,进行镜头侧防振机构105和主体侧防振机构233的居中动作(图8的#81、#83)。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摄影时,位于可动范围的中心位置的主体侧防振机构233开始动作,所以不会在取景器观察时的视野范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的视野范围之间产生差异,并且,包括摄影准备状态在内能够进行充分的手抖校正。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配了不具有防振机构的更换镜头100的情况下,相应于1R的接通而开始主体防振动作,所以能够观察没有手抖的被摄体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装配了不具有镜头侧防振机构105的更换镜头100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开始步骤#54中的主体防振动作而跳转到步骤#56。在该情况下,步骤#97也被跳过。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在摄影时,不会在取景器观察时的视野范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的视野范围之间产生差异,并且,包括摄影准备状态在内能够进行充分的手抖校正。
另外,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在半按下了快门释放按钮25时开始防振动作,但是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在电源开关接通时等摄像装置成为动作状态时等不同的定时开始防振动作。
并且,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像装置,说明了应用于数字单反照相机和通常的袖珍型数字照相机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在组装于便携电话、PDA等内的摄像装置中,当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以上,使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直接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将结构要素变形并具体化。并且,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的适当组合,可以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删除几个结构要素。

Claims (5)

1.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能够装配镜头镜框,该镜头镜框具有使摄影光学系统的一部分移动以抵消手抖振动的第1防振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
第2防振机构,其使摄像元件移动以抵消手抖振动;以及
控制电路,其在进行了摄影准备操作的情况下,开始基于上述第1防振机构的防振动作,在此后的摄影动作中,使上述第1防振机构停止并执行基于上述第2防振机构的防振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电路在摄影动作结束后,使上述第1和第2防振机构执行初始化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电路响应于将该摄像装置设定为动作状态的操作,而使上述第1和第2防振机构执行初始化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电路响应于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而使上述第1防振动作开始,响应于上述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解除操作而使上述第1防振动作停止,并且使上述第1防振机构执行初始化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具有通信端子,该通信端子用于从上述控制电路对设于上述镜头镜框内的上述第1防振机构提供指示开始上述第1防振动作的信号。
CN200910129958XA 2008-04-10 2009-04-10 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574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02216A JP2009251491A (ja) 2008-04-10 2008-04-10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8102216 2008-04-10
JP2008-102216 2008-04-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7470A true CN101557470A (zh) 2009-10-14
CN101557470B CN101557470B (zh) 2011-08-31

Family

ID=41175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995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57470B (zh) 2008-04-10 2009-04-10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251491A (zh)
CN (1) CN10155747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6975A (zh) * 2012-06-20 2014-01-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摄像装置
CN104380709A (zh) * 2012-06-22 2015-02-2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WO2019000842A1 (zh) * 2017-06-28 2019-01-03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摄像系统、移动体、控制方法及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9647B2 (ja) * 2009-11-16 2014-0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像振れ補正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992657B2 (ja) * 2010-04-21 2016-09-14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ボディ、交換レンズ及び手ブレ補正ユニット
JP6160987B2 (ja) * 2010-06-11 2017-07-12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ボディ、交換レンズ及び手ブレ補正ユニット
JP5866914B2 (ja) * 2011-07-22 2016-02-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ダプター、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ボディ、アダプター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カメラボディ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558891B2 (ja) * 2013-12-19 2019-08-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043265B2 (ja) 2018-01-11 2022-03-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8607B2 (ja) * 1996-02-23 2005-12-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ブレ補正機構付き光学装置
JP4098120B2 (ja) * 2003-02-28 2008-06-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JP2006033758A (ja) * 2004-07-21 2006-02-02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復元方法
JP2006126667A (ja) * 2004-10-29 2006-05-18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2006133265A (ja) * 2004-11-02 2006-05-25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7148045A (ja) * 2005-11-28 2007-06-14 Olympus Imaging Corp 手振れ補正機能付き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124240B2 (ja) * 2006-05-08 2008-07-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ブレ補正機能付きカメラシステ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6975A (zh) * 2012-06-20 2014-01-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摄像装置
CN104380709A (zh) * 2012-06-22 2015-02-2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4380709B (zh) * 2012-06-22 2018-05-2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WO2019000842A1 (zh) * 2017-06-28 2019-01-03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摄像系统、移动体、控制方法及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7470B (zh) 2011-08-31
JP2009251491A (ja) 200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7470B (zh) 摄像装置
CN101373253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US7499635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hake correction
CN101893808B (zh) 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0594711C (zh) 数字照相机以及数字照相机的控制方法
CN101360190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0518250C (zh) 数字照相机以及数字照相机的控制方法
JP5203018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CN101207715A (zh) 数字照相机
CN101388966B (zh) 带放大显示功能的照相机和照相机的控制方法
CN109691085A (zh) 摄像装置及摄像控制方法
JP2010103921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1373254B (zh) 摄影装置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359085B (zh) 数字单反相机和数字单反相机的控制方法
CN101373255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JP4863440B2 (ja) 光学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1403846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09284117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4354416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01435974B (zh) 照相机
EP2039148B1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method
JP2009089371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5810304B2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における情報表示方法
JP3919783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2010066495A (ja) 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