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7230A - 便携终端 - Google Patents

便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7230A
CN101547230A CN200910138795A CN200910138795A CN101547230A CN 101547230 A CN101547230 A CN 101547230A CN 200910138795 A CN200910138795 A CN 200910138795A CN 200910138795 A CN200910138795 A CN 200910138795A CN 101547230 A CN101547230 A CN 1015472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ortable terminal
terminal device
housing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8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7230B (zh
Inventor
片冈英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47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7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7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72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22Illumination; 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the visibility of characters on di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终端,其在不使机体的强度下降的同时确保发光区域。在大致形成为梯形形状的开口部261的上底部附近形成LED28,因而通过将从LED28所照射的光沿开口部261的梯形形状的侧边部、对第1机体101宽度方向倾斜的光引导部2612来漫射,能够在给定的一部分区域内导引光,能够使光照射该区域。

Description

便携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照射光的光源的便携终端。
背景技术
公知具有使机体的至少一部分发光的发光结构的便携终端。具有发光结构的便携终端构成为在例如去电来电声音操作、邮件收发操作、折叠型便携终端的情况下翻开闭合操作等特定操作时,发光结构会发出光。具有发光结构的便携终端作为具有能够通过发光向便携终端使用者例如即使没看到显示部的显示也能够报告来电和邮件接收等这样的发光结构的便携终端,为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2007—680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便携终端中,由于根据想要使其发光的区域的位置、大小和范围等在机体上形成开口部分,从而存在机体强度降低这样不利之处。另外,为保持机体强度而减小开口部分后,存在缩小较小分配发光的区域的不利之处。
附图说明
图1为便携终端外观一例的示意图。
图2为第1机体的发光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用于对后壳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4为从后壳中第1机体外部侧正面观看对应开口部配置在挠性基板上安装的多个LED的情况的图。
图5为图3所示线A-A`的剖面图。
图6为用于对通过从LED所照射的光的通道进行说明的图。
图7为从外部来观察从LED28所照射并放射到第1机体外部的光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进行说明。
以下实施形态便携终端假定为折叠型便携电话机。
图1为本实施形态便携终端100外观一例的示意图。图1(a)示意便携终端100打开状态(开状态),图1(b)示意便携终端100关闭状态(闭状态)。如图1(a)和图1(b)所示,便携终端100具有显示装置10、设置了显示装置10和扬声器11的第1机体101、以及设置了操作部12和麦克风13的第2机体102。第1机体101和第2机体102通过铰接(hinge)部103被连接/关联。铰接部103内包含有能够使第1机体101和第2机体102相互转动的铰接机构。通过铰接部103,第1机体101和第2机体102能够在如图1(a)所示便携终端100的开状态和图1(b)所示便携终端100的闭状态间转换。并且,第1机体101向外露出的面的至少一部分内包含有发光的发光结构。
下面,对于第1机体101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第1机体101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中,标记了符号21的一侧是在便携终端100成为闭状态时向外侧露出的一侧,标记了符号29的一侧是在便携终端100成为闭状态时由第2机体102从外侧被封闭的一侧。
如图2所示,第1机体101构成为层叠配置了:背板21、双面胶带(tape)22、双面胶带23、导光体24(对应本发明的第1导光体)、双面胶带25(对应本发明的第1光反射体)、后壳26(对应本发明的基体)、安装了LED(Light Emitting Diode)28(对应本发明的光源)的挠性(flexible)基板27、前壳29。并且,在第1机体101内控制显示装置10、扬声器11的动作的电子部件等各种结构被夹在后壳26和前壳29之间(更为详细的是在挠性基板27和前壳29之间)来被保持,但在本实施形态中省略对于该各种结构的说明。
背板21是由例如强化玻璃或树脂制的板所形成的板型部件,经由双面胶带22和双面胶带23配置到后壳26中,由此在便携终端100闭状态时向外部露出,构成第1机体101的主面部。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背板21形成为端部区域211和中央区域212区分为不同的区域。双面胶带22是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粘接到背板21的中央区域212、第1机体101的内部侧面粘接到后壳26的中央区域262的双面粘接部件。并且,将双面胶带22的形状和大小形成为与背板21中央区域212的形状和大小差不多相同。
双面胶带23是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粘接到背板21的端部区域211、第1机体101内部侧面粘接到导光体24的双面粘接部件。并且,将双面胶带23的形状和大小形成为与背板21端部区域211的形状和大小差不多相同。
导光体24是由几乎透明部件、例如聚碳酸脂等的这样光漫射率高的树脂所形成的光漫射部件,通过将导光体24的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粘接到双面胶带23,将导光体24的第1机体101内部侧面粘接到双面胶带25,来配置到后壳26内。另外,因为导光体24以在第1机体101宽度方向上与LED28相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到后壳26内,其结果是导光体24成为配置在LED28和双面胶带25之间。并且,导光体24的大小形成为与背板21端部区域211的大小差不多相同。
双面胶带25是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粘接到导光体24、第1机体101内部侧面粘接到后壳26端部区域的双面粘接部件。并且,双面胶带25的形状和大小形成为与背板21端部区域211的形状和大小差不多相同。
后壳26是由树脂等形成的壳体,与前壳29在周边部相嵌合而构成第1机体101的外观。而且,在后壳26上构成为以区分中央区域262和端部区域263的方式形成多个开口部261。
图3是用于对后壳26形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3(a)是从第1机体101的外部侧正面观看后壳26的图。
如图3(a)所示,后壳26具有多个开口部261(对应于本发明的光透过部)、中央区域262、端部区域263和胶带粘贴部264。
在后壳26上所开的多个开口部261是用于使LED28照射的光通过的孔部。开口部261和LED28数目相同,设置在后壳26上。如图3(a)所示,在从第1机体101外部侧正面观看时,开口部261分别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在梯形形状侧边形成有对第1机体101宽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部2611。倾斜部2611作为将从后述LED28所照射的光引导到第1区域的光引导部2612来发挥功能。在图3(b)中示意图3(a)中线A-A`的后壳26宽度方向的剖面图。开口部261如图3(b)所示开设在后壳26中央区域262和端部区域263之间。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一体形成后壳26和光引导部2612,两者成为结合状态,而代替其两者为分体状态通过其它部件结合也是可以的。
中央区域262是构成后壳26中央部附近的部件,构成为用于遮蔽的光遮蔽部265以不使LED28照射的光从开口部261以外泄漏。中央区域262具有比后述的端部区域263较高的级差结构。图3(c)示意图3(a)所示线B-B`的剖面图。图3(c)是在不通过开口部261的位置的后壳26的第1机体101宽度方向的剖面图,结合中央区域262和端部区域263来形成后壳26。端部区域263如图3(a)到(c)所示,是构成后壳26周边部(端部)的部件。中央区域262和端部区域263相结合,因而由中央区域262所构成的光遮蔽部265避免了从开口部261以外漏出LED28照射的光。
胶带粘贴部264是用于粘贴双面胶带25的空间,设置在后壳26的端部263的多个塌陷部位中。胶带粘贴部264为了通过粘贴的双面胶带25更高效率地向第1机体101厚度方向反射/漫射LED28照射的光,如图3(b)所示从后壳26的周边部向中央部,形成向第1机体101厚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面。胶带粘贴部264的倾斜程度在本发明中没有特别地限定。经验上为能够更高效率向第1机体101厚度方向反射/漫射来自LED28的光的倾斜程度。而且,为了进一步在粘贴到胶带粘贴部264的双面胶带25上粘接导光体24,导光体24被配置到胶带粘贴部264的大致正上方。
挠性基板27是响应图2未示的控制部的控制而进行各种控制的电路基板。在本实施形态中,挠性基板27构成为在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安装多个LED28时,形成了为向LED28传送来自各控制部的控制信号的电路。从而,挠性基板27以多个LED28分别对应在后壳26上所形成的多个开口部261的方式被配置到第1机体101内部。并且,未图示的控制部结构为不但能够使仅一部分LED28发光,还能够使全部的LED28同时发光。LED28是由例如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光源部。
图4是如此地从后壳26中第1机体101外部侧正面观看在挠性基板27中安装的多个LED28对应开口部261来配置的样态的图。并且,LED28因为位于后壳26的中央区域262内面侧,所以在后壳26中第1机体101外部侧正面观看后壳26时不能够目视。这样,在图4中以虚线包围表示LED28。
图5是在第1机体101宽度方向沿通过多个LED28中一个的线的剖面图。如图5所示,在后壳26端部区域263中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上通过双面胶带25配置导光体24。并且,导光体24因为第1机体101中内部侧面形成向背板21端部区域211侧倾斜的倾斜面241,所以对应该倾斜面,粘接双面胶带25的后壳26的端部区域263中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也形成为以大致同样的倾斜度倾斜的倾斜面。由此,确保从LED28所照射的光入射到光漫射部251。
并且,双面胶带25由光漫射率/反射率高的部件(例如,施布了白色系涂色的部件)来形成,构成光漫射部251。另外,在后壳26中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通过双面胶带22和双面胶带23配置背板21。也就是在背板21中,中央区域212在粘接到后壳26中央区域262的同时,还粘接到端部区域211所粘接的导光体24中第1机体101外侧面的双面胶带23,由此来配置到后壳26中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
并且,背板21中央区域212由光透过率较低的部件(例如施布了光透过率低的黑色系着色的部件)形成,构成光遮断部214。而且,粘接到其的双面胶带22也由光透过率较低的部件(例如施布了光透过率低的黑色系着色的部件)形成,构成光遮断部221。另一方面,背板21的端部区域221由光透过率较高的部件(例如,透明或半透明的部件)形成,构成第1光透过部213。而且,粘接到端部区域211的双面胶带23也由光透过率较高的部件(例如,透明或半透明的部件)形成,构成第2光透过部231。
另一方面,挠性基板27以形成与后壳26中央区域中第1机体101内部侧面向对置的对置部271、延长到在后壳26中所形成的开口部261的延长部272的方式配置在后壳26内部侧。而且,该延长部272中第1机体101外部侧面配置LED28。并且,LED28以光照射面281实际上光所照射的第1机体101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从后壳26中央区域262面向端部区域263的方式安装在挠性基板27的延长部272上。
下面,使用图6对通过由LED所照射的光的通路进行说明。
图6与图5相同,是在第1机体101的宽度方向沿通过多个LED28中一个的线的剖面图。如图6所示,因为LED28的照射面281以面向第1机体101的宽度方向的方式安装在挠性基板27的延长部272上,所以由LED28照射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与LED28的照射面281相对置的导光体24。而且,入射到导光体24的入射光在导光体24中被漫射同时被导入到双面胶带25的光漫射部251。特别地,因为在导光体24中在粘接到双面胶带25的第1机体101中内部侧面形成倾斜面241,所以入射到导光体24的光高效率地导入到双面胶带25的光漫射部251和背板21的端部区域211。
而且,因为光漫射部251由光漫射率/反射率高的材料形成,所以经由导光体24入射到双面胶带25的光由光漫射部251进一步漫射/反射到背板21的第1光透过部213方向,面向第1机体101的厚度方向的方式入射到导光体24。从而,再次入射到导光体24的光被导入到第1机体101外部侧,其结果是被入射到双面胶带23的第2光透过部231。因为第2光透过部231如上所述由光透过率较高的材料形成,所以所入射的光几乎没有被遮断,入射到背板21的第1光透过部213。从而,背板21的第1光透过部213也与双面胶带23的第2光透过部231相同,也由光透过率较高的部件形成,因而入射到第1光透过部213的光几乎没有被遮断,入射到第1机体101的外部。
另一方面,从LED28照射面281所照射的光中除了包含入射到导光体24中的光,还包含不经由导光体24直接向第1机体101外部侧照射的光,或者向第1机体101内部侧照射的光。但是,因为从LED28直接向第1机体101外部侧所照射的光入射到由光透过率较低的部件形成的双面胶带22及背板21,所以其几乎全被双面胶带22和背板21遮断。综上所述,从LED28照射的光大部分如箭头C所示通过经由导光体24、双面胶带25、导光体24、双面胶带23、背板21的第1光透过部213的通道高效地放射到第1机体101外部。
下面,对从LED28所照射的光从第1机体101的外部目视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7是从外部观察从LED28照射并放射到第1机体101外部的光的示意图,图7(a)是从后壳26外部侧正面观看在背板21取下状态下从单一LED28a照射光时的情况的图,图7(b)是从后壳26外部侧正面观看在背板21安装状态下从单一LED28照射光时的情况的图,图7(c)是从后壳26外部侧正面观看在背板21安装状态下从多个LED28照射光时的情况的图,图7(d)是用于对在背板21取下状态下邻近的2个开口部261倾斜部2611的倾斜方向的延长线相交位置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7(a)所示,通过挠性基板27的控制部的控制,因为后壳26的开口部261以LED28为中心差不多形成为放射状,所以例如图7(a)所示从LED28a所照射的光通过导光体24和光漫射部251以放射状漫射,其结果是在图7(a)范围D(斜线部)所示部位可从后壳26外部侧正面看见光。而且,如图7(b)所示,该光在背板21安装的情况下,在范围E(斜线部)所示部位可从后壳26外部侧正面看见光。另一方面,如图7(c)所示,通过挠性基板27的控制部的控制,在来自多个LED28的光同时照射的情况下,因为从各LED照射并通过导光体24和光漫射部251以放射状被漫射的光相互连续,所以其结果作为本发明第1区域一例的范围F(斜线部),即第1光透过部213几乎全区域为可从后壳26外部侧正面看见光。
这里,如图7(d)所示,在相互相邻的2个开口部261被连接的、构成光引导部2612的倾斜部2611的延长线形成为在如图7(d)所示的点G,即图7(c)中范围F上交叉。总之,从邻近的多个LED28所照射、由导光体24和光漫射部251来放射状漫射的光在到达图7(c)范围F的区域之前几乎没有相互干扰,而且意味着没有造成间隙。通过以上结构,本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能够使如图7(c)所示范围F内不出现光强度不均匀的发光,而且仅通过使多个LED28中任意一个发光,能够任意地组合使图7(a)所示一个LED28发光的范围,能够任意地使面积较大自由度高的范围发光。如以上所述,按照本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在大致形成为梯形形状的开口部261的上底部附近形成LED28,因而通过将从LED28所照射的光沿连接到开口部261的梯形形状侧边部的、作为对第1机体101宽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部2611的光引导部2612来漫射,能够在比开口部261的区域还要宽的区域即第1区域内导引光,能够适合地使光照射该区域。总之,能够抑制第1机体101强度的低下、确保较大发光范围。而且,按照本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因为在第1区域上交叉形成连接到邻近2个开口部261的、对构成光引导部2612的第1机体101宽度方向的倾斜部2611中近的地方的2个倾斜方向的延长线,所以从邻近的多个LED28照射的光几乎没有重叠、并且不形成间隙,能够均匀地照射第1区域。而且,按照本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通过仅使多个LED28中任意的LED28照射光,能够任意地对大面积、高自由度的范围进行光照射。
而且,如以上所述,按照本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从LED28所照射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与LED28的照射面281向对置的导光体24,入射到导光体24的光在导光体24漫射的同时被导入到双面胶带25的光漫射部251。入射到双面胶带25的光由光漫射率/反射率高的光漫射部251进一步向背板21的第1光透过部213方向漫射/反射,再次入射到导光体24,入射到双面胶带23的第2光透过部231。入射到第2光透过部231的光几乎没有被遮断地透过由光透过率较高的材料形成的第2光透过部231和第1光透过部213,放射到第1机体101的外部。即,在本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中,因为由光漫射部251反射/漫射来自LED28的光,入射到第1光透过部213,所以没有必要对应LED28的位置和第1光透过部213的位置而进行配置。因此,第1机体101内发光结构的设计自由度较高,在能够谋求结构高效率化的同时,能够维持第1机体101强度。而且,因为构成为从LED28照射到机体宽度方向(平面方向)的光由双面胶带25漫射/反射到第1机体101的厚度方向,所以没有必要在第1机体101厚度方向配置LED28,能够适合地谋求第1机体101厚度方向的薄型化。
而且,按照本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双面胶带25由光透过率/反射率高的部件(例如施布了白色系着色的部件)来形成并构成光漫射部251。而且,粘接到背板21中央区域212的双面胶带22由光透过率较低的、例如实施了黑色系着色的部件来形成,从而构成光遮蔽部221。进一步,粘接到背板21的端部区域211的双面胶带22由光透过率高的部件、例如透明或半透明部件来形成,并构成第2光透过部231。因此,光漫射部251、第2光透过部231、光遮蔽部221分别与用于粘接/固定发光构造的构成要素的双面胶带25、23、22一体地构成,所以能够削减发光构造的部件数目。而且,因为光漫射部251对应背板21的光漫射部251的位置/大小/范围来设置到第1机体101内,所以能够将从LED28照射、并且沿光引导部2612漫射的光适合地漫射/反射到特定位置区域。
而且,按照本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因为从LED28直接向第1机体101外部侧照射的光入射到由光透过率较低的部件形成的双面胶带22和背板21,所以由双面胶带22和背板21几乎完全被遮断。因此,从LED28所照射的光高效率地入射到第1机体101的外部、用于放射而使光反射/漫射的双面胶带25的光漫射部251、引导光的导光体24,能够抑制向其它部位的光泄漏。由此,能够高效率地将来自LED28的光向外部放出。
而且,按照本实施形态的便携终端100,在导光体24中,在连接到双面胶带25的第1机体101中内部侧面上形成倾斜面241,因而入射到导光体24的光高效率地导入到双面胶带25的光漫射部251和背板21的端部区域211。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时,在本发明技术范围或与其均等范围内,关于上述实施形态的构成要素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组合、局部组合以及替换。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便携终端100是折叠型便携电话机,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具有发光构造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折叠型以外的便携电话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电子设备。

Claims (13)

1、一种便携终端,具有:
基体,具有多个光透过部;
至少一个光源,配设在所述基体的内部;
多个光引导部,从所述基体的外侧与所述多个光透过部接合,具有反射所述至少一个光源所放射的光的第一表面;以及
第一光反射体,配设在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是所述基体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光引导部之中相邻的两个光引导部配置为各自的所述第一表面的延长线彼此在所述第一区域交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一导光体,配置在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到所述第一光反射体的光通过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光体具备光透过性的树脂,所述树脂包含有使通过光散射的散射部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反射体通过粘接部件与所述第一导光体相接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具有平板结构,该平板结构具有特定厚度,所述第一光反射体使从所述至少一个光源发射的沿所述基体的平面方向行进的光沿所述基体的厚度方向行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光透过部分别具有所述基体的一部分开口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检测部,检测特定的信息;和
控制部,与所述检测部和所述至少一个光源相连接,对所述光源指示放射与由所述检测部得到的信息相对应的光。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检测便携终端的特定操作。
10、一种便携终端,具有:
基体,具有多个光透过部;
多个光源,配设在所述基体的内部;
多个光引导部,从所述基体的外侧与所述多个光透过部接合,具有反射所述至少一个光源所放射的光的第一表面;以及
第一光反射体,配设在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是所述基体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多个光源分别设置在与所述多个光透过部分别相对应的位置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光透过部分别具有所述基体的一部分开口的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检测部,检测特定信息;和
控制部,与所述检测部和所述多个光源相连接,对所述光源指示放射与由所述检测部得到的信息相对应的光。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检测便携终端的特定操作。
CN200910138795.1A 2008-01-30 2009-02-01 便携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7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19846 2008-01-30
JP2008019846 2008-01-30
JP2008019846A JP5110582B2 (ja) 2008-01-30 2008-01-30 携帯端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7230A true CN101547230A (zh) 2009-09-30
CN101547230B CN101547230B (zh) 2013-04-17

Family

ID=40955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879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7230B (zh) 2008-01-30 2009-02-01 便携终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55014B2 (zh)
JP (1) JP5110582B2 (zh)
CN (1) CN10154723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0858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以及具备该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控制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02416B2 (en) * 2019-03-05 2021-05-11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including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ing fea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1817A (ja) * 1993-06-30 1995-01-24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照明装置,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336980B1 (en) * 2001-05-29 2008-02-26 Nokia Corporation Outer decorative cover for attachment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an associated light source mounted in an interior of the wireless device
US7421269B2 (en) * 2002-03-01 2008-09-02 Nokia Corporation Functional cover for use with a wireless terminal
JP2004021238A (ja) * 2002-06-20 2004-01-22 Nec Saitama Ltd 表示デバイス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US7265383B2 (en) * 2002-12-13 2007-09-0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4267372B2 (ja) 2003-05-29 2009-05-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2005183124A (ja) * 2003-12-18 2005-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面状光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43533A (ja) * 2004-02-27 2005-09-08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
JP2005260294A (ja) * 2004-03-09 2005-09-22 Nec Corp 携帯型通信端末の照光装置
JP4408742B2 (ja) 2004-04-12 2010-0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KR100652755B1 (ko) * 2005-08-30 2006-1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백라이팅이 가능한 터치 및 푸시 입력 방식의 휴대폰
JP2007068004A (ja) 2005-09-01 2007-03-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筐体発光構造
JP4929748B2 (ja) * 2006-02-14 2012-05-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
US7620175B2 (en) * 2006-07-24 2009-11-17 Motorola, Inc. Handset device with audio porting
US7534010B2 (en) * 2006-12-28 2009-05-19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Backlight module
JP4912230B2 (ja) * 2007-06-20 2012-04-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面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80858A (zh) * 2014-02-28 2015-09-0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以及具备该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控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10582B2 (ja) 2012-12-26
US8255014B2 (en) 2012-08-28
US20090209302A1 (en) 2009-08-20
JP2009182677A (ja) 2009-08-13
CN101547230B (zh) 2013-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09032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1755317B (zh) 键操作部的照明结构及照明方法、电子装置、便携式装置
CN108681150B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US839075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structures with controlled chassis reflections
JP4905105B2 (ja) 表示装置
CN108897165B (zh) 显示装置
CN109784307B (zh) 终端设备
TWI426372B (zh) 行動終端裝置(一)
KR100676480B1 (ko) 도광판과 일체화된 휴대폰 키패드의 인쇄회로기판
KR200424232Y1 (ko) 도광판을 이용한 휴대폰 키패드 발광 조립체
KR2018006254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865819B1 (ko) 단말 장치
CN101547230B (zh) 便携终端
BRPI0902072A2 (pt) aparelho eletrÈnico, e, método para fabricar o mesmo
JP2005070603A (ja) 両面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無線電話機
JP5214264B2 (ja) 携帯端末
CN210666264U (zh) 显示屏组件及终端设备
US20190034036A1 (en)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wearable device
US6151087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a light source through an opening of a reflective film covering a side edge of a substrate
CN109798463B (zh) 电子装置发光结构
JP4864679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光装飾装置
JP3980889B2 (ja) 表示装置及び携帯型情報端末機器
CN101133626A (zh) 电子设备
JP5691692B2 (ja) 電子機器
WO2019149217A1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Termination date: 2015020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