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3887B - 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3887B
CN101543887B CN2008103007168A CN200810300716A CN101543887B CN 101543887 B CN101543887 B CN 101543887B CN 2008103007168 A CN2008103007168 A CN 2008103007168A CN 200810300716 A CN200810300716 A CN 200810300716A CN 101543887 B CN101543887 B CN 1015438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bar
sidewall
fixture
mould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30071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3887A (zh
Inventor
王成文
李文钦
林承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Lida Container Fitt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sentech Co Ltd
Fukui Precision Component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sentech Co Ltd, Fukui Precision Component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sen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30071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438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43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3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3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38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具,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内夹角、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的内夹角以及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的内夹角之和为180度,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各设置至少一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固定模具。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上述模具的固定装置。所述模具及其固定装置结构简单,且便于实现稳固固定。

Description

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模具作为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在工业制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模具主要包括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及锻造模等。冲压模用于将板材冲压成形,在飞机、汽车、钟表零件、计算机外设设备、军用器材等需要金属冲压零件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塑料模用于成型塑料制品,其通常包括注射成型模具、挤出成型模具和吹塑成型模具等类别,广泛应用于电子、仪器仪表及通信等需要高分子材料产品的领域,请参见Leslie J.Bowen等人于1992年发表在ISAF’92: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EEE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Ferroelectrics中的文献Fabrication of PiezoelectricCeramic/Polymer Composites by Injection Molding。压铸模用于将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在一定压力下铸造成形,主要应用于锌、铝、铜、镁合金等有色金属的成型。锻造模是指采用锻压、挤压等工艺使金属零件成形的模具,通常用于大型金属零件的加工。
在使用模具加工制造工业产品时,需要先将模具固定于固定装置,再将固定装置固定于机座。请参阅图9,一般来说,模具70的外型多呈长方体形,具有依次垂直邻接的第一侧壁701、第二侧壁702、第三侧壁703以及第四侧壁704。所述第一侧壁701和第三侧壁703相对。所述第二侧壁702和第四侧壁704相对,且第二侧壁702、第四侧壁704均与第一侧壁701和第三侧壁703相连接。固定模具70时,首先,需要将第一固定杆81固接于模具70的第一侧壁701,将第二固定杆82固接于模具70的第三侧壁703;其次,再通过与第二侧壁702相对的第三固定杆83、与第四侧壁704相对的第四固定杆84分别连接第一固定杆81和第二固定杆82;再次,将第三固定杆83和第四固定杆84以螺栓固定于机座90上。将模具70固定好后,即可用模具70加工工业产品。但是,采用以上的模具70以及以上的装置固定模具70时,不仅固定步骤较多,工艺较为复杂;而且仅有第一固定杆81和第二固定杆82与模具70接触,当机座90震动时,可能造成模具70在垂直于第二侧面702、第四侧面704方向上的移动,进而可能造成模具70生产的产品发生不良。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简单、便于进行稳固固定的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发明内容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一种模具,其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内夹角、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的内夹角以及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的内夹角之和为180度,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各设置至少一个固定件以固定模具。
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如上所述的模具,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内夹角、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的内夹角以及第三固定杆和第一固定杆的内夹角之和为180度,且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内夹角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内夹角相应,所述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的内夹角与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内夹角相应,所述第三固定杆和第一固定杆的内夹角与第三侧壁和第一侧壁的内夹角相应,所述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第三固定杆各具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用于与模具的固定件相配合。
本技术方案中的模具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所述模具具有可延伸构成三角形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从而便于以结构简单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其次,模具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位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这三个方向上进行固定则可使得模具可被更良好、稳定的固定。
本技术方案中的固定装置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所述固定装置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拆卸也较为简易;其次,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第三固定杆可构成类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可分别与模具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接触,从而将模具稳定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俯视图。
图3是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用于固定如图1所示的模具的固定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如图2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如图1所示的模具固定于如图2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用于固定如图5所示的模具的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如图4所示的模具固定于如图5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现有技术的模具的固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多个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模具及其固定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模具10可以为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或锻造模,其内部可以具有冲子、落料孔、模穴或铸腔等结构,其外部呈三棱柱形,即,模具10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因此,模具10具有依次邻接的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以及第三侧壁103,且第一侧壁101与第二侧壁102的内夹角、第二侧壁102与第三侧壁103的内夹角以及第三侧壁103与第一侧壁101的内夹角之和为180度。
所述第一侧壁101与第二侧壁102的内夹角、第二侧壁102与第三侧壁103的内夹角以及第三侧壁103与第一侧壁101的内夹角的大小依实际生产中模具10的具体形状而定。本实施例中,模具10为正三棱柱形,第一侧壁101与第二侧壁102的内夹角、第二侧壁102与第三侧壁103的内夹角以及第三侧壁103与第一侧壁101的内夹角均为60度。
为方便固定模具10,所述第一侧壁101向模具10外突伸一个第一固定件11,第二侧壁102向模具10外突伸一个第二固定件12,第三侧壁103向模具10外突伸一个第三固定件13。所述第一固定件11、第二固定件12以及第三固定件13均可以为棱柱、棱台、圆台、圆柱、椭圆柱或其它结构。第一固定件11、第二固定件12以及第三固定件13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11、第二固定件12以及第三固定件13均为大小相同的圆柱体,分别设置于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以及第三侧壁103的中央部位,且第一固定件11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侧壁101,第二固定件12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二侧壁102,第三固定件13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三侧壁103。
当然,所述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均可以设置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固定件,仅需具有与其相对应的固定装置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为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用于固定如第一实施例所示的模具10的固定装置20的示意图。所述固定装置20包括第一固定杆21、第二固定杆22以及第三固定杆23,所述第一固定杆21和第二固定杆22的内夹角、第二固定杆22和第三固定杆23的内夹角以及第三固定杆23和第一固定杆21的内夹角之和为180度。所述第一固定杆21用于固定模具10的第一侧壁101;第二固定杆22用于固定模具10的第二侧壁102;第三固定杆23用于固定模具10的第三侧壁103。
所述第一固定杆21、第二固定杆22以及第三固定杆23可以依次首尾连接构成类三角形结构,也可以相互不连接而各自独立通过螺栓、铆钉或其他元件固定于机座或其它设备。仅需第一固定杆21、第二固定杆22以及第三固定杆23固定后,第一固定杆21与第二固定杆22的内夹角与模具10的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的内夹角相对应,第二固定杆22和第三固定杆23的内夹角与第二侧壁102和第三侧壁103的内夹角相应,第三固定杆23和第一固定杆21的内夹角与第三侧壁103和第一侧壁101的内夹角相应;从而使得第一固定杆21、第二固定杆22以及第三固定杆23可配合固定模具10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杆21、第二固定杆22以及第三固定杆23结构相近,均为长方体形杆。以第一固定杆21为例,其具有第一表面2101、第二表面2102、第三表面2103、第四表面2104、第五表面2105以及第六表面2106。所述第一表面2101和第二表面2102相对,所述第一表面2101用于与模具10接触。所述第三表面2103和第四表面2104相对,且第三表面2103、第四表面2104均与第一表面2101、第二表面2102相连接。所述第五表面2105与第六表面2106相对,且均与第一表面2101、第二表面2102、第三表面2103以及第四表面2104相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杆21自第一表面2101向第一固定杆21内开设第一凹槽210。所述第一凹槽210用于容置模具10的第一固定件11,其形状、尺寸均与第一固定件11相对应。第一凹槽210可以不贯穿第二表面2102,也可以贯穿第一表面2101和第二表面2102。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0为贯穿第一表面2101和第二表面2102的圆柱形通孔,且其直径略小于第一固定件11的直径,以使模具10的第一侧壁101通过第一凹槽210与第一固定件11之间的过盈配合固定于第一固定杆21。优选地,第一凹槽210的直径可比第一固定件11的直径小0.5至2.5毫米。同样地,第二固定杆22具有与第二固定件12相对应的第二凹槽220,第三固定杆23具有与第三固定件13相对应的第三凹槽230。从而,模具10可通过凹槽与固定件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固定装置20。
当然,当模具10的第一侧壁101、第二侧壁102、第三侧壁103各具有多个固定件时,第一固定杆21、第二固定杆22以及第三固定杆23均可以相应具有多个凹槽。另外,凹槽与固定件之间除通过过盈配合进行固定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杆21、第二固定杆22以及第三固定杆23依次首尾连接,构成一个近似于正三角形的结构。第一固定杆21、第二固定杆22以及第三固定杆23的连接是通过其自身结构以及第一连接件24、第二连接件25和第三连接件26实现的。
具体地,第一固定杆21具有第五表面2105的一端沿第一固定杆21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出一个第一连接部211,第一连接部211上具有一个贯穿第一连接部211的第一连接孔2110,且第一连接孔2110的轴线垂直于第三表面2103和第四表面2104。第一固定杆21的另一端即具有第六表面2106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槽212和第二连接孔2120,所述第一连接槽212贯穿第一表面2101和第二表面2102,第二连接孔2120贯穿第三表面2103和第四表面2104。同样地,第二固定杆22一端具有开设第三连接孔2210的第二连接部221,另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槽222以及第四连接孔2220。第三固定杆23一端具有开设第五连接孔2310的第三连接部231,另一端具有第三连接槽232和第六连接孔2320。
所述第一固定杆21的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三固定杆23的第三连接槽232对应,使得第一固定杆21的第一连接部211可穿过第三连接槽232,且穿过后使得第一固定杆21的第一连接孔2110与第三固定杆23的第六连接孔2320相对应,从而第一连接件24可穿过第一连接孔2110和第六连接孔2320,起到连接第一固定杆21和第三固定杆23的作用。第一固定杆21的第一连接槽212与第二固定杆22的第二连接部221对应,使得第二固定杆22的第二连接部221可穿过第一连接槽212,且穿过后使得第一固定杆21的第二连接孔2120与第二固定杆22的第三连接孔2210对准,以使第二连接件25可穿过第二连接孔2120和第三连接孔2210,从而连接第一固定杆21和第二固定杆22。并且,第二固定杆22的第二连接槽222与第三固定杆23的第三连接部231对应,以使得第三连接部231可穿过第二连接槽222,且穿过后第五连接孔2310对应于第四连接孔2220,从而使得第三连接件26穿过第四连接孔2220和第五连接孔2310后,可连接第二固定杆22和第三固定杆23。
所述第一连接孔2110、第二连接孔2120、第三连接孔2210、第四连接孔2220、第五连接孔2310和第六连接孔2320为螺孔时,第一连接件24、第二连接件25以及第三连接件26可以为螺栓;所述第一连接孔2110、第二连接孔2120、第三连接孔2210、第四连接孔2220、第五连接孔2310和第六连接孔2320为直通孔时,第一连接件24、第二连接件25以及第三连接件26可以为铆钉、枢轴或其它元件。
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21以及第三连接部231的形状不限,本实施例中,均为长方体形。相应地,第一连接槽212、第二连接槽222以及第三连接槽232也大致为长方体形嵌槽。另外,第一连接槽212、第二连接槽222以及第三连接槽232除如本实施例所示贯穿第六表面206外,也可以不贯穿第六表面206。
从而,以固定装置20固定模具10时,可首先使第一固定杆21和第二固定杆22呈60度夹角,使第二连接件25穿过第二连接孔2120和第三连接孔2210以连接第一固定杆21和第二固定杆22。其次,使模具10的第一固定件11、第二固定件12分别收容于第一凹槽210、第二凹槽220,从而初步固定模具10。再次,使第三固定杆23和第一固定杆21、第二固定杆22均呈60度夹角,并使第三固定件13穿过第三凹槽230、第三连接部231穿过第二连接槽222、第三连接槽232收容第一连接部211。最后,使第一连接件24穿过第一连接孔2110和第六连接孔2320以连接固定第一连接杆21和第三连接杆23,同时使第三连接件26穿过第四连接孔2220和第五连接孔2310以连接固定第二固定杆22和第三固定杆23,从而即可将模具10固定于固定装置20。
优选的,第一连接件24、第二连接件25以及第三连接件26还可进一步将固定装置20固定于机座30上。即,使得第一连接件24、第二连接件25以及第三连接件26穿过固定装置20后,再穿过机座30的安装孔(图未示),从而将固定装置20固定于机座30,如图5所示。
请参阅图6,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的模具40与第一实施例的模具10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模具40为正六棱柱形,具有依次邻接的第一侧壁401、第四侧壁404、第二侧壁402、第五侧壁405、第三侧壁403以及第六侧壁406。所述第一侧壁401与第五侧壁405平行,第二侧壁402与第六侧壁406平行,第三侧壁403与第四侧壁404平行。第一侧壁401、第二侧壁402以及第三侧壁403可延伸构成一正三角形,也就是说,第一侧壁401与第二侧壁402的延伸内夹角、第二侧壁402与第三侧壁403的延伸内夹角以及第三侧壁403与第一侧壁401的延伸内夹角均为60度。第四侧壁404、第五侧壁405以及第六侧壁406也可延伸构成一正三角形。
另外,设置于第一侧壁401的第一固定件41具有垂直于第一固定件41轴线方向的第一螺孔411,设置于第二侧壁402的第二固定件42具有垂直于第二固定件42轴线方向的第二螺孔421,设置于第三侧壁403的第三固定件43具有垂直于第三固定件43轴线方向的第三螺孔431。
相应地,请参阅图7,固定装置50的第一固定杆51具有与第一螺孔411相对应的第四螺孔511,所述第四螺孔511贯穿第一凹槽510,且第四螺孔511的轴线垂直于第一凹槽510的轴线。第二固定杆52具有与第二螺孔421对应的第五螺孔521,第五螺孔521贯穿第二凹槽520,且其轴线垂直于第二凹槽520的轴线。第三固定杆53具有与第三螺孔431对应的第六螺孔531,第六螺孔531贯穿第三凹槽530,且其轴线垂直于第三凹槽530的轴线。
从而,请一并参阅图6、图7及图8,当模具40的第一固定件41收容于固定装置50的第一凹槽510时,第一螺栓61可穿过第一螺孔411和第四螺孔511,从而将第一固定件41固定于第一固定杆51。第二固定件42收容于第二固定杆52的第二凹槽520时,第二螺栓62可穿过第二螺孔421和第五螺孔521,从而将第二固定件42固定与第二固定杆52。第三固定件43收容于第三凹槽530时,第三螺栓63可穿过第三螺孔431和第六螺孔531,从而将第三固定件43固定于第三固定杆53。从而,可使得模具40及固定装置50具有更良好的固定效果。
优选的,第一螺栓61、第二螺栓62以及第三螺栓63还可穿过机座60的固定孔,以将模具40更好地固定于机座60。
本技术方案中的模具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所述模具具有可延伸构成三角形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从而便于以结构简单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其次,模具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位于三个不同的方向,在这三个方向上进行固定则可使得模具可被更良好、稳定的固定。
本技术方案中的固定装置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所述固定装置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拆卸也较为简易;其次,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第三固定杆可构成类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可分别与模具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接触,从而将模具稳定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模具,其具有可延伸构成三角形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内夹角、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的内夹角以及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的内夹角之和为180度,所述第一侧壁向外突伸至少一个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向外突伸至少一个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向外突伸至少一个第三固定件,第三固定件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三侧壁,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及第三固定件用以固定模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为三棱柱,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第三侧壁依次邻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还包括第四侧壁、第五侧壁以及第六侧壁,所述第四侧壁连接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且与第三侧壁相对,所述第五侧壁连接于第二侧壁与第三侧壁之间,且与第一侧壁相对,所述第六侧壁连接于第三侧壁与第一侧壁之间,且与第二侧壁相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具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一固定件的中心轴线,第二固定件具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二固定件的中心轴线,第三固定件具有第三螺孔,所述第三螺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三固定件的中心轴线。
5.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内夹角、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的内夹角以及第三固定杆和第一固定杆的内夹角之和为180度,且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内夹角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内夹角相应,所述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的内夹角与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的内夹角相应,所述第三固定杆和第一固定杆的内夹角与第三侧壁和第一侧壁的内夹角相应,所述第一固定杆用于固定第一侧壁,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用于与第一固定件相配合,第二固定杆用于固定第二侧壁,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用于与第二固定件相配合,第三固定杆用于固定第三侧壁,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用于与模具的第三固定件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第三固定杆均为长方体形杆,均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与模具接触,所述第一凹槽自第一固定杆的第一表面向内开设,所述第二凹槽自第二固定杆的第一表面向内开设,第三凹槽自第三固定杆的第一表面向内开设。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贯穿第一固定杆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凹槽贯穿第二固定杆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三凹槽贯穿第三固定杆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第三固定杆依次首尾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杆和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三连接件用于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一端具有开设第一连接孔的第一连接部,另一端具有第一连接槽以及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固定杆一端具有开设第三连接孔的第二连接部,另一端具有第二连接槽以及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三固定杆一端具有开设第五连接孔的第三连接部,另一端具有第三连接槽以及第六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接槽对应,第一连接孔与第六连接孔对应,第一连接件用于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从而连接第一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一连接槽与第二连接部对应,第二连接孔与第三连接孔对应,第二连接件用于穿过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从而固定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连接槽与第三连接部对应,所述第四连接孔与第五连接孔对应,第三连接件用于穿过第四连接孔与第五连接孔从而连接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
CN2008103007168A 2008-03-26 2008-03-26 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38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3007168A CN101543887B (zh) 2008-03-26 2008-03-26 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3007168A CN101543887B (zh) 2008-03-26 2008-03-26 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3887A CN101543887A (zh) 2009-09-30
CN101543887B true CN101543887B (zh) 2011-08-31

Family

ID=41191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30071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3887B (zh) 2008-03-26 2008-03-26 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4388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204881U (zh) * 1985-11-26 1987-02-11 北京市组合夹具站 楔块式可调凹模
CN2504051Y (zh) * 2001-11-01 2002-08-07 朴祥培 铁三角一次成型落料冲孔模具
CN2758052Y (zh) * 2004-12-21 2006-02-15 富伟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夹模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5204881U (zh) * 1985-11-26 1987-02-11 北京市组合夹具站 楔块式可调凹模
CN2504051Y (zh) * 2001-11-01 2002-08-07 朴祥培 铁三角一次成型落料冲孔模具
CN2758052Y (zh) * 2004-12-21 2006-02-15 富伟精机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夹模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3-199029A 1988.08.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3887A (zh) 2009-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0025028A1 (en) Extruded element having an area of bulk material for a housing for a hand-held device and a corresponding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US20100055389A1 (en) Housing for Hand-Held Device with a Pair of Extruded Elements having Complementary Sections Removed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CN101543887B (zh) 模具及其固定装置
CN210759049U (zh) 一种注塑成型机的锁模机构
CN208759948U (zh) 一种塑胶模具用的顶出装置
CN213471864U (zh) 一种分体活块模具
CN110640025A (zh) 一种方便加工与拆装的冲头固定座
CN207170649U (zh) 一种十五缸排冲模具
KR20090092921A (ko) 개선된 인서트 전조 다이와 이를 통한 인서트의 생산방법
CN103750607A (zh) 一种黄金首饰和黄金首饰的加工方法
CN203919595U (zh) 模具抽芯机构及模具
CN201940562U (zh) 结晶器铜管的拉伸模优化结构
CN212168735U (zh) 一种用于成型异形构件拼装式模板的模具
CN201023286Y (zh) 母模滑块的退出机构
CN2845217Y (zh) 插座连接器
CN210333802U (zh) 一种可方便更换内芯的连续冷拉聚晶模
CN216139331U (zh) 一种防碰伤模具
CN214290434U (zh) 一种底盒镶件互换的模具组件
CN208261792U (zh) 一种组合拼接式模具
CN203635744U (zh) 成型快装模具
CN200992854Y (zh) 磁性锁
CN216267090U (zh) 一种全新动模内滑块脱模机构
CN216099946U (zh) 一种进气道模具
CN210059714U (zh) 用于切断箱生产的模具
CN214773333U (zh) 一种特氟龙制品加工用快速拆装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3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Town, Fuyong Tong tail Industrial Zone, factory building, building 5, floor, 1

Co-patentee after: Zh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after: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3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Town, Fuyong Tong tail Industrial Zone, factory building, building 5, floor, 1

Co-patentee before: Honsentech Co., Ltd.

Patentee before: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929

Owner name: SHENZHEN QICHUANGMEI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KUI PRECISION ASSEMBLY (SHENZHEN)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92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103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929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Futian District Che Kung Temple Tairan nine road Haisong building B block 1205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Qichuangmei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3 Shenzhen Province, Baoan District Town, Fuyong Tong tail Industrial Zone, factory building, building 5, floor, 1

Patentee before: Fuku Precision Components (Shenzhen) Co., Ltd.

Patentee before: Zhending Technology Co., 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930

Assignee: Dromaeosaurus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td. in Henan

Assignor: Shenzhen Qichuangmei Techn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440020341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ould and fixing device thereof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919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ANTONG LIDA CONTAINER FITTING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ENZHEN QICHUANGMEI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10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TO: 226000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105

Address after: 226000 Jiangsu city of Nantong province Tongzhou District Pingchao Town Industrial Park (Shen Chuan Cun eleven, twelve group)

Patentee after: Nantong Lida container fitting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Futian District Che Kung Temple Tairan nine road Haisong building B block 1205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Qichuangmei Technology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