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9173B - 织品下拉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织品下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9173B
CN101509173B CN 200910004356 CN200910004356A CN101509173B CN 101509173 B CN101509173 B CN 101509173B CN 200910004356 CN200910004356 CN 200910004356 CN 200910004356 A CN200910004356 A CN 200910004356A CN 101509173 B CN101509173 B CN 1015091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iproll
mentioned
arm
cramp bar
low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00435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9173A (zh
Inventor
田村友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091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91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91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91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由简单的结构调整面压力的织品下拉装置。在支承臂(13a、14a)的前端附近,在分别可旋转地支承夹持辊(11、12)的支承杆(13、14)的突出臂(13d、14d)上,经连杆构件(17、18)连结驱动杆(15、16)的动作臂(15a、16a)。在突出臂(13d、14d)和动作臂(15a、16a)之间,也挂设拉伸弹簧(19、39)。驱动杆(15、16)的驱动臂(15b、16b),其前端相互接近,分别安装着空心构件(27、28)。空心构件(27、28)沿驱动凸轮(20)的外周凸轮(20a)及槽凸轮(20b、20c)的旋涡状的导向路被进行升降驱动。与驱动凸轮(20)的旋转相应地调整夹持辊(11、12)夹着织品的面压力,也调整夹持辊(11、12)之间张开状态下的间隔。

Description

织品下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齿口下方下拉由横织机编织的织品的织品下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横织机上设置织品下拉装置并在编织后向齿口的下方下拉垂下的织品的技术已被众所周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织品下拉装置在齿口的下方具有一对夹持辊以夹持编织成的织品,通过夹持辊的旋转进行下拉。在专利文献1的织品下拉装置中,固定一方的夹持辊,由摆动杆的上端支承另一方的夹持辊。由摆动轴可进行摆动位移地支承摆动杆的中间附近。在摆动杆的下端侧,设置由马达驱动的切口凸缘状的凸轮,使切口部分与之接触地进行驱动。通过使挂在向摆动杆的上端侧关闭的方向进行摆动位移时的凸轮的周围的弹簧的拉伸量变化,能够调整作为使夹持辊间隔关闭的面压力的夹持压力。 
将一对夹持辊双方都由摆动杆的上端分别支承并使双方大致同等地移动来进行夹持辊间隔的开闭的织品下拉装置也已被众所周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的织品下拉装置中,由空开间隔地配置的摆动轴可进行摆动位移地支承摆动杆的中间附近,并由拉伸弹簧牵拉摆动杆的下端彼此,同时,在摆动轴和上端之间使摆动杆交叉。由于使摆动杆交叉,所以当使下端接近时,上端也接近,能够由拉伸弹簧的加载力对上端的夹持辊间隔施加面压力。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织品下拉装置中,利用对夹持辊进行旋转驱动的马达进行摆动杆的摆动。为此,设置了由旋转方向切换夹持辊的旋转驱动和摆动杆的摆动的单向超越离合器或机械性地保持摆动位移的状态的锁定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6-657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769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由织品下拉装置下拉织品,最好增大夹持辊之间的间隔,这是因为容易向夹持辊之间引导织品。但是,如专利文献1的那样,如果夹持辊的摆动位移只是单侧,则其摆动量变大,存在从齿口中心偏移、或者设置位置从齿口的正下方向下方远退的危险,因此,最好是使双方的夹持辊位移地能够开闭的结构。 
另外,在织品下拉装置中,在面压力大的状态下强力夹持强制性地下拉从齿口垂下的织品是不理想的,在横织机中,是按每个横列地由织针编织织品,基本上是反复进行一形成新的横列的织孔就将先编织的横列的织孔从织针上卸下的动作。在织品下拉装置中,如果面压力过大,则由于经常强制性地下拉织品,所以存在对织品的编织动作产生障碍的危险。另外,由于强力夹持织品,所以也存在损伤织品或者损害手感的危险。但是,如果面压力过小,则由于不能充分地下拉织品、编织中的织品浮起等,所以存在对编织产生障碍的危险。因此,即使在使夹持辊间隔关闭的情况下,也需要以适当的面压力夹持织品。 
在横织机中,在沿着齿口的针床的长度的范围内,能够改变编织的织品的编织宽度。由于夹持辊的长度一定,所以,如果以关闭夹持辊的方式作用的力一定,则在对夹持辊的长度编织的织品宽度宽和窄的情况下,在夹持织品的面压力上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即使改变织品的编织宽度仍能得到适当的面压力,需要能够调整面压力。 
另外,在横织机中,有时将一个产品系列按已被标准化的针床的长度分开地由多个机种构成。在这样的多个机种中,织品下拉装置基本上被共用化。但是,夹持辊由于需要做成与针床的长度相对应的长度,所以需要按每个机种改变。如果夹持辊存在长度之差,则也会产生自重之差。由于夹持辊的自重作用在降低面压力的方向上,所以, 即使通过弹簧等设定的面压力相同,因为夹持辊的长度不同,所以面压力也不同。因此,希望面压力能够进行调整。即使与夹持辊的长度相应地变更弹簧是可能的,由于难以与编织容许长度的范围内的编织宽度的差异相对应,所以也需要能够调整面压力。 
至于织品下拉装置的面压力调整,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支承一方的夹持辊的摆动杆进行摆动,另一方的夹持辊的位置被固定,所以能够只从单侧进行面压力调整。在此方法中,如果另一方的夹持辊也由摆动杆支承并设置凸轮和弹簧且由马达进行驱动,则能够从两侧进行面压力调整。由于织品下拉装置的结构成为左右对称,驱动凸轮的马达也需要在两侧都有,所以制造成本上升。另外,由于在凸轮的周围缠挂了弹簧,所以影响马达的转矩。 
在专利文献2中,能够由旋转驱动夹持辊的马达使夹持辊摆动。但是,需要设置单向超越离合器或锁定机构,结构变得复杂了。另外,虽然能够由锁定机构将夹持辊间隔保持在接近和隔离的两个位置上,或者在设置多个锁位置后在各位置使面压力变化,但是,不能无级地进行自由的面压力的变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由简单的结构能够调整面压力的织品下拉装置。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织品下拉装置,所述织品下拉装置配置在横织机的齿口的下方,具有轴线平行于齿口的长度方向的一对夹持辊,能够通过夹持辊的旋转下拉从齿口垂下的织品,同时,能够绕空开间隔地配置在夹持辊的下方的一对摆动轴的轴线进行摆动而使夹持辊之间开闭,在关闭状态下能够调整夹持辊彼此的接触面压力的开闭机构分别设置在夹持辊的轴线的两端侧,所述织品下拉装置的特征在于, 
各开闭机构包括: 
在上部可旋转地支承各夹持辊,在下部以可绕摆动轴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被支承的一对支承杆; 
配置在一对支承杆的下方,以夹持辊之间能够开闭的方式通过上 下方向的驱动使各支承杆进行摆动位移的驱动机构; 
对驱动机构进行驱动的共用的驱动源; 
设置在驱动机构和支承杆之间,对驱动机构使支承杆之间关闭的驱动力进行调整的弹簧。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支承杆,以在中间部在上述夹持辊的轴线方向错开地进行交叉,而在下部在成为与由上部支承的夹持辊不同的夹持辊的下侧以后可绕上述摆动轴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被支承,还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臂, 
上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对驱动杆,所述一对驱动杆由设置在一对支承杆的下方的支承轴以可绕与夹持辊的轴线平行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上述一对驱动杆具有从该支承轴附近向上方延伸的动作臂及向相互接近方向延伸的驱动臂, 
上述弹簧是挂设在各驱动杆的动作臂和由上部对该驱动杆的上方的夹持辊进行支承的支承杆的突出臂之间的一对拉伸弹簧。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由形成在旋转凸轮的表里的旋涡状的导向路分别对上述一对驱动杆的驱动臂进行导向而进行升降驱动。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各支承杆在下部具有支承部和突出臂,上述支承部可被支承成绕成为由上部支承的夹持辊的下侧的一侧的上述摆动轴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上述突出臂向另一方侧的摆动轴侧突出而相互结合,上述弹簧是挂设在支承杆的突出臂的结合部分和上述驱动机构之间的拉伸弹簧。 
另外,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上述开闭机构之间的中间安装在上述摆动轴上,从上述关闭状态下的接触部分的外方推压上述夹持辊的推压构件。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杆和旋转凸轮, 
上述驱动杆具有动作臂及驱动臂,上述动作臂由设置在成为上述一对支承杆的下方的位置的支承轴以可绕与夹持辊的轴线平行的轴线 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从该支承轴附近向侧方延伸,在前端挂设上述拉伸弹簧,上述驱动臂向与动作臂不同的方向延伸; 
上述旋转凸轮推压驱动杆的动作臂和驱动臂,在外周具有以动作臂的前端侧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进行驱动的凸轮面。 
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拉伸弹簧的两端之间,夹设由销结合与拉伸弹簧的端部的支承部连结的连杆构件,上述连杆构件至少在向一方的销结合位置设置长孔,可变更结合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织品下拉装置在夹持辊的轴线的两端侧分别具有能够使一对夹持辊之间开闭,在关闭状态下能够调整夹持辊彼此的接触面压力的开闭机构。各开闭机构为具有支承杆、弹簧、驱动机构的简单的结构,由共用的驱动源经驱动机构使一对支承杆进行摆动位移。由于由支承杆的上部支承夹持辊,所以能够由摆动位移使夹持辊之间开闭。由于由弹簧调整驱动机构使夹持辊之间关闭的驱动力,所以能够与弹簧的变形状态相应地改变使夹持辊之间关闭的力,调整面压力。 
另外,根据本发明,如果对驱动杆的驱动臂进行升降驱动,则牵引力从各驱动杆的动作臂经拉伸弹簧作用于支承杆的突出臂上,由驱动杆的上部支承的夹持辊彼此的间隔进行开闭。如果夹持辊之间关闭,则由于与拉伸弹簧的加载力相应地产生面压力,所以能够与由驱动机构产生的升降位移相应地调整面压力。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由形成在旋转凸轮的表里的旋涡状的导向路分别对一对驱动杆的驱动臂的前端进行导向地进行升降驱动,所以能够与旋转凸轮的角度相应地进行夹持辊之间的面压力调整。 
另外,根据本发明,支承杆在下部具有由成为由上部支承的夹持辊的下侧的一侧的摆动轴可进行摆动位移地支承的支承部和彼此向另一侧的摆动轴侧突出而相互结合的突出臂。因为突出臂的结合在夹持辊之间的下方进行,所以,如果以结合部分能够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式进行驱动,就能够使支承杆进行摆动位移,使夹持辊之间开闭。由于支承杆绕轴线进行摆动位移的摆动轴位于各夹持辊侧的下方,所以能 够简化支承杆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开闭机构之间的中间,从关闭状态下的接触部分的外侧推压夹持辊的推压构件被安装在驱动轴上。如果轴方向的长度增大,则夹持辊容易在中间部产生挠曲。由于能够由推压构件推压夹持辊的中间部,所以面压力不会因挠曲而逃脱。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旋转凸轮作用在动作臂的中间,使动作臂的在前端的位移扩大。驱动杆具有向与动作臂不同的方向延伸的驱动臂,能够使旋转凸轮也作用在驱动臂上,进行向与动作臂的驱动不同的方向的驱动。旋转凸轮,其外周成为凸轮面,与形成槽凸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厚度减小,谋求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与拉伸弹簧一起,使由销结合进行连结的连杆构件夹设在拉伸弹簧的端部的支承部上。连杆构件,由于至少在一方的销结合位置上设置长孔,所以在销结合位置之间成为最短距离的状态下,也能够可靠传递使拉伸弹簧压缩的方向的驱动。当销结合位置在长孔内在进行变化的范围内进行使拉伸弹簧伸长的方向的驱动时,通过拉伸弹簧的伸长量的变化,能够进行面压力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的一方式简化表示设置在横织机1上的织品下拉装置10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横织机1的正视图。 
图3是图1的横织机2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支承杆13的左侧视图及正视图。 
图5是图1的支承杆14的左侧视图及正视图。 
图6是在图1的织品下拉装置10中,在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后在夹持辊11侧表示面压力成为最大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7是在图1的织品下拉装置10中,在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后在夹持辊12侧表示面压力成为最大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8是在图1的织品下拉装置10中,在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后在夹持辊11侧表示面压力为最小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9是在图1的织品下拉装置10中,在夹持辊11侧表示夹持辊11、12之间最大地张开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0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方式简化表示设置在横织机1上的织品下拉装置50的结构的正视图。 
图11是图10的横织机1的右侧部分的正视图。 
图12是图10的横织机1的右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0的横织机1的左侧部分的正视图。 
图14是图10的横织机1的左侧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在图10的横织机1中,表示谋求防止夹持辊11、12挠曲的结构的局部俯视图及正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0的支承杆51的结构的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视图及左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0的支承杆52的结构的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左侧视图及正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0的驱动杆55的结构的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视图、左侧视图及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0的驱动凸轮60的结构的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视图及左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0的连杆构件57的结构的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视图及左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增强图10的夹持辊11、12的结构的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视图及右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在图10的织品下拉装置50中夹持辊11、12之间张开的状态的简化的正视图。 
图23是表示在图10的织品下拉装置50中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且面压力最小的状态的简化的正视图。 
图24是表示在图10的织品下拉装置50中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且面压力最大的状态的简化的正视图。 
符号说明 
1:横织机 
8:齿口 
10、50:织品下拉装置 
11、12:夹持辊 
13、14、51、52:支承杆 
15、16、55:驱动杆 
17、18、57:连杆构件 
19、39、59:拉伸弹簧 
20、60:驱动凸轮 
22:交叉部辊 
23、24、53、54:摆动轴 
25、26、55f:支承轴 
27、28、55c、55d:空心构件 
42、44:马达 
71、72:压垫 
73、74:推压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简化并正面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横织机1具有实施了斜线进行表示的前针床2及后针床3。在图1中,至于相对于前针床2及后针床3而言设置在一定的位置上的轴,也实施了斜线进行表示。在前针床2及后针床3上形成了多个针槽4、5,在各针槽4、5上可滑动位移地收容了织针6、7。作为织针6、7,例如,可以使用相对于在前端形成了挂钩6a、7a的针主体而言,开闭挂钩6a、7a的滑动构件6b、7b能独立地滑动位移的复合针。也可以使用由针舌开闭挂钩6a、7a的舌针。前针床2和后针床3以前端变高的方式倾斜,呈逆V字状地对置。在此前端之间设置了被称为齿口8的间隔,形成由织针6、7的编织动作编织成的织品,其向下方垂下。 
本实施例的织品下拉装置10被设置在横织机1的齿口8的下方。在齿口8的正下方附近,配置一对夹持辊11、12。夹持辊11、12在齿口8的下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前针床2及后针床3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夹持辊11、12之间开闭并调整关闭状态下的面压力的机构,分别设置在夹持辊11、12的两端侧。此机构包括一对支承杆13、14、驱动杆15、16、连杆构件17、18、拉伸弹簧19、39、以及驱动凸轮20。 
支承杆13、14在向上方延伸的支承臂13a、14a的前端附近分别可旋转地支承夹持辊11、12。支承杆13、14彼此在中间的交叉部13b、14b相互嵌合同时进行交叉。支承前针床2侧的夹持辊11的支承杆13,从交叉部13b在下方向后针床3的下方移动,由支承部13c可摆动位移地支承。从支承部13c开始,突出臂13d向下方突出。支承后针床3侧的夹持辊12的支承杆14,从交叉部14b在下方向前针床2的下方移动,由支承部14c可摆动位移地支承。从支承部14c开始,突出臂14d向下方突出。 
在向后针床3的下方移动的支承杆13的突出臂13d上,经连杆构件17连结着设置在前针床2的下方的驱动杆15的动作臂15a。在向前针床2的下方移动的支承杆14的突出臂14d上,经连杆构件18连结着设置在后针床3的下方的驱动杆16的动作臂16a。在突出臂13d和动作臂15a之间,还挂着拉伸弹簧19。同样地,在突出臂14d和动作臂16a之间,也挂着拉伸弹簧39。驱动杆15、16的驱动臂15b、16b被形成在前端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在驱动臂15b、16b的前端上设置空心构件27、28,空心构件27、28依靠由驱动凸轮20的旋涡状的导向路及形成在驱动凸轮20的里侧的同样的导向路进行的导向被进行升降驱动。驱动凸轮20的表面侧的导向路,作为外周凸轮20a及槽凸轮20b呈旋涡状地连接着。驱动凸轮20的里侧的导向路,连接与表面侧共用的外周凸轮20a和形成在槽凸轮20b的里侧的同样的槽凸轮20c并形成为旋涡状。驱动凸轮20,经驱动轴21,由成为共用的驱动源的马达进行旋转驱动。在驱动凸轮20的外周上设置突起20d,突起20d成为外周凸轮20a的终端。驱动凸轮20的旋涡状的导向路被形成 在从槽凸轮20b、20c的最深处到突起20d之间,离驱动轴21的中心轴的距离与驱动凸轮20的角度相应地增大。驱动凸轮20,虽然是在旋转板的两侧形成槽凸轮20b、20c的整体的凸轮,但是也可以在背靠背的状态下使用在旋转板的单侧分别形成槽凸轮20b、20c那样的两片凸轮。在驱动凸轮20上,因为使外周凸轮20a和槽凸轮20b、20c连接成旋涡状,增大了进行旋转驱动的角度范围,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与面压力或间隔的角度相应的调整。 
在支承杆13的交叉部13b,设置交叉部辊22,其与设置在支承杆14的交叉部14b的长孔嵌合。在支承杆13、14的支承部13c、14c中,穿插摆动轴23、24,能够进行绕摆动轴23、24的轴线的摆动位移。摆动轴23、24也具有在轴向的两端之间传递对夹持辊11、12进行驱动的旋转力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摆动轴23、24,虽然相对于支承杆13、14的摆动位移而言独立地进行旋转,但是,以能够绕轴线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着支承部13c、14c。 
驱动杆15、16被支承成能够绕空开间隔地配置在齿口8的下方的支承轴25、26进行摆动位移。虽然支承轴25、26被固定,但是也可以可旋转地对支承轴25、26进行支承,将驱动杆15、16固定在支承轴25、26上。无论做成哪一种,驱动杆15、16都被支承成能够绕支承轴25、26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动作臂15a、16a是以从由支承轴25、26支承驱动杆15、16的部分附近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驱动臂15b、16b是以驱动杆15、16能够从由支承轴25、26支承的部分附近相互接近的方式形成的,在前端可以分别安装空心构件27、28。驱动臂15b的前端的空心构件27,由驱动凸轮20的外周凸轮20a及表面侧的槽凸轮20b进行升降驱动,驱动臂16b的前端的空心构件28,由驱动凸轮20的外周凸轮20a及里侧的槽凸轮20c进行升降驱动。 
支承杆13、14的突出臂13d、14d的前端附近和连杆构件17、18的前端附近,经连结销29、30进行销结合。在连杆构件17、18的基端附近设置长孔17a、18a,将与驱动杆15、16的动作臂15a、16a的前端附近之间分别经移动销31、32进行连结。移动销31、32因为被 穿插在长孔17a、18a内,所以能够在长孔17a、18a的长度范围内改变位置。拉伸弹簧19挂设在连结销29和移动销31之间。同样的拉伸弹簧39挂设在连结销30和移动销32之间。 
在摆动轴23上,在图的这边侧安装着皮带轮33。在皮带轮33上,绕挂着同步皮带34。同步皮带34也绕挂在安装于从夹持辊11的端部向图的这边侧突出的轴上的皮带轮35上。在皮带轮33、35之间还设置了张紧辊36,从侧方推压同步皮带34的张紧辊36安装在安装臂37的前端。虽然安装臂37由基端侧固定在支承杆13上,但是安装臂37的角度可以变更。通过改变安装臂37的角度,能够由张紧辊36进行同步皮带34的张力调整。 
图2及图3表示在横织机1中与织品下拉装置10相关联的结构,包括夹持辊11、12的两侧。图2表示作为横织机1的正视图,图3表示作为横织机1的俯视图。图1相当于从图2的剖面线I-I看到的结构。 
关于夹持辊11、12的开闭,经驱动齿轮41由马达42对驱动凸轮20的驱动轴21进行驱动的结构的机构,被设置在作为横织机1的右侧,同时设置在左侧。在图的左右对应的部分上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来表示,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关于夹持辊11、12的旋转驱动是,只在右侧经驱动齿轮43由马达44对摆动轴23、24进行旋转驱动。夹持辊11的旋转驱动,如上所述,由设置在摆动轴23上的皮带轮33经同步皮带34和皮带轮35进行。夹持辊12的旋转驱动,由相对于摆动轴24而言设置在作为横织机1的左侧的皮带轮33经同步皮带34和皮带轮35进行。设置在作为横织机1的右侧及左侧的织品下拉装置10的机构部分,安装并支承在托架45、46上。 
另外,虽然已能够将驱动齿轮41及42设置在了织品下拉装置10的左右双方,但是也可以只设置在某一方,而另一方经延长轴进行驱动。作为延长轴,也可以延长驱动轴21,将驱动凸轮20分别安装在左右两侧。但是,因为长尺寸的延长轴将存在于齿口4的中心线下方的织品的垂下线上,所以有可能成为障碍物。因此,最好的结构是: 在从中心线向作为横织机1的前后错开的位置延长马达42的输出轴,由延长的轴经皮带等使驱动轴21旋转。 
图4表示支承杆13的结构。(a)表示左侧面的结构,(b)表示正面的结构。在支承杆13的支承臂13a的前端附近,设置使夹持辊11的轴穿插的辊轴孔13e。在中间附近的交叉部13b上,安装交叉部辊22。在支承部13c上,设置了穿插摆动轴23的摆动轴孔13f。在向下方突出的突出臂13d的下端附近,设置使连结销29穿插的销孔13g。张紧辊36及安装臂37被设置在交叉部辊22的里侧。 
图5表示支承杆14的结构,(a)表示左侧面的结构,(b)表示正面的结构。在支承杆14的上部的支承臂14a的前端附近,设置使夹持辊12的轴穿插的辊轴孔14e。在中间附近的交叉部14b上,设置可插入支承杆13的交叉部辊22的长孔。如果使支承杆13、14交叉,以便交叉部辊22的外周与长孔嵌合,则可以与由支承杆13、14的摆动位移引起的角度变化相应地以交叉位置变化的方式进行导向,以便维持左右对称的关系。在支承部14c上设置了穿插摆动轴24的摆动轴孔14f。在向下方突出的突出臂14d的下端附近,设置使连结销30穿插的销孔14g。 
图6表示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且面压力为最大的状态。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只表示与夹持辊11相关的结构,省略与夹持辊12相关的结构。驱动凸轮20由外周凸轮209a使空心构件27上升,以便空心构件27处于离驱动轴27的中心最远的位置。驱动杆15以支承轴25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进行角位移。对动作臂15a的前端和连杆构件17的长孔17a进行销结合的移动销31,将挂设在与连结销29之间的拉伸弹簧19拉伸到长孔17a的中间附近。经拉伸弹簧19,支承杆13的突出臂13d也被向左方拉伸。支承杆13能够以支承13c的摆动轴23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进行角位移,使夹持辊11向夹持辊12侧摆动。如果使夹持辊11、12之间张开,因为在连结销29和移动销31之间,需要移动销31使已延伸到长孔17a的中间附近的状态的拉伸弹簧19进一步延伸,所以施加了大的反力,面压力最大。如果能够使驱动凸 轮20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虽然能够使拉伸弹簧19进一步拉伸,进一步增大面压力,但是在驱动凸轮20的外周面上设置了突起20d,因而设定了上限。驱动轴21的中心或交叉部辊22的中心,位于整体的中心线10a上,夹持辊11、12也夹着中心线10a而位于对称的位置。 
图7表示与在图6中省略的夹持辊12相关的结构。由驱动凸轮20使驱动杆16的空心构件28上升,连结销30和移动销32之间的拉伸弹簧39,由于移动销32位于连杆构件18的长孔18a的中间附近的位置并延伸得最大,所以将夹持辊12推压到夹持辊11上的面压力最大。在织品下拉装置10中,是在支承杆13、14的交叉部13b、14b使交叉部辊22嵌合的。由此,如图6及图7所示,在织品下拉装置10中,由于在中心线10a的两侧进行关于夹持辊11、12大致对称的动作,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表示与夹持辊11相关的动作。 
图8表示即使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面压力也是最小的状态。挂设在连结销29和移动销31之间的拉伸弹簧19的长度,在移动销31在长孔17a内被容许的移动范围内是最短的,为了以延长的方式拉伸所需要的力成为最小力,面压力也成为最小的面压力。因此,在图6和图8之间,能够与驱动凸轮20的旋转角度相应地调整使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的面压力。 
图9表示使夹持辊11、12之间最大地张开的状态。空心构件27,在槽凸轮20b的终端停止。在图8和图9之间,由于空心构件27不是停留在外周凸轮20a上,而是停留在槽凸轮20b内,所以,即使由拉伸弹簧19产生的拉伸力变弱,也能够使得空心构件27不脱离导向路。另外,在从图8到图9的范围内,能够由驱动凸轮20的旋转角度调整使夹持辊11、12之间张开的间隔。 
另外,在支承杆13、14的突出臂13d、14d和驱动杆15、16的动作臂15a、16a之间,虽然使用连杆构件17、18和拉伸弹簧19、39进行了连结,但是也可以只使用拉伸弹簧19、39。如果使支承杆13、14的支承臂13a、14a向外侧倾斜,由于夹持辊11、12的自重作用在使间隔张开的方向上,所以通过放松拉伸弹簧19、39,能够使夹持辊 11、12之间张开。不过,如果使用连杆构件17、18,则因为能够由连杆构件17、18推压驱动杆15、16动作臂15a、16a和支承杆13、14的突出臂13d、14d之间,所以能够可靠地使夹持辊11、12之间张开。另外,虽然连杆构件17、18的长孔17a、18a设置在了驱动杆15、16侧,但是也可以设置在支承杆13、14侧。 
图10是将本发明的实施的另一个方式的织品下拉装置50的结构简化,作为正面进行表示的图。作为去除了织品下拉装置50横织机1的结构,是与图1同样的,所以省略了重复的说明。另外,在织品下拉装置50中,对于与织品下拉装置10对应的部分,也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例的织品下拉装置50中,使夹持辊11、12之间开闭并调整关闭状态下的面压力的机构,分别设置在夹持辊11、12的两端侧,此机构包括:一对支承杆51、52、摆动轴53、54、单一的驱动杆55、连杆构件57、拉伸弹簧59及驱动凸轮60。 
支承杆51、52分别在向上方延伸的支承臂51a、52a的前端附近可旋转地支承夹持辊11、12。支承杆51、52由分别配置在前针床2及后针床3的下方的摆动轴53、54以支承部51b、52b可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本实施方式的摆动轴53、54虽然已被固定,但是以能够绕轴线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着支承杆51、52的支承部51b、52b。另外,也可以由轴承等在可旋转的状态下支承摆动轴53、54,将支承杆51、52的支承部51b、52b和摆动轴53、54之间进行固定。突出臂51c、52c,分别从支承部51b、52b向成为侧方的齿口8的正下方突出。在齿口8的正下方附近,突出臂51c、52c的前端附近被连结。在此连结部分的下方,驱动杆55的动作臂55a在使前端侧进出。在驱动杆55的动作臂55a的前端和支承杆51、52的突出臂51c、52c的连结部分之间,伴随着连杆构件57挂设了拉伸弹簧59。 
驱动杆55具有动作臂55a,同时也具有驱动臂55b,大致成为L字的形状。在动作臂55a的中间部分和驱动臂55b的前端部分上,分别设置受到来自设置在旋转式的驱动凸轮60上的动作凸轮部60a及驱 动凸轮部60b的作用的空心构件55c、55d。在驱动凸轮60的驱动轴61上,安装了齿轮62。齿轮62与安装在马达42的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41啮合并接受驱动力。驱动杆55的动作臂55a及驱动臂55b的基部成为支承部55e,在可绕固定着的支承轴55f摆动位移的状态下被支承。也可以使支承轴55f相对于支承部55e固定,可旋转地对支承轴55f进行支承。也就是说,只要以驱动杆55的支承部55e可绕支承轴55f的轴线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即可。 
支承杆51、52的突出臂51c、52c的连结部分和连杆构件57的前端附近,经设置在支承杆52上的连结销52a进行销结合。在连杆构件57的基端附近设置长孔57a,将与驱动杆55的动作臂55a的前端附近之间,经设置在动作臂55a的前端的移动销55g分别进行连结。移动销55g,由于被穿插在长孔57a内,所以可以在长孔57a的长度范围内改变连结位置。拉伸弹簧59被挂设在连结销52d和移动销55g之间。 
相对于摆动轴53、54,在轴线向图的这边侧延长的另一轴上分别安装皮带轮63、64。在皮带轮63、64上,分别绕挂同步皮带65、66。同步皮带65、66也分别绕挂在安装于从夹持辊11、12的端部向图的这边侧突出的轴上的皮带轮67、68上。对于皮带轮63、64,分别在同轴上安装齿轮69、70,齿轮69、70相互啮合。在皮带轮63侧的齿轮69上,啮合着驱动齿轮43。驱动齿轮43安装在马达44的输出轴上。如果由马达44在图上向逆时针方向对驱动齿轮43进行旋转驱动,则夹持辊11、12能够使夹持在中间的织品向着向齿口8的下方下拉的方向旋转。在织品下拉装置50中,由于支承杆51、52不像织品下拉装置10的支承杆13、14的那样交叉,所以只在横织机1的一侧就能够旋转驱动双方的夹持辊11、12。 
支承杆51、52在不交叉的状态下分别由摆动轴53、54可摆动位移地支承着支承部51b、52b。因此,由支承杆51、52的支承臂51a、52a的前端支承的夹持辊11、12,能够从夹持辊11、12之间相对的状态的背后侧,由在接触部具有压垫71、72的推压构件73、74推压来进行增强。推压构件73、74能够不遮挡织品的垂下线地设置,由摆动 轴53、54的中间部支承。 
图11及图12是对夹持辊11、12的右侧表示与织品下拉装置50关联的结构,图13及图14是对夹持辊11、12的左侧表示与织品下拉装置50关联的结构。图11及图13表示作为横织机1的正视图,图12及图14表示作为横织机1的俯视图。 
关于夹持辊11、12的开闭,经驱动齿轮41由马达42对驱动凸轮60的驱动轴61进行驱动的结构的机构已被设置在作为横织机1的右侧,同时也被设置在左侧。夹持辊11、12,只在右侧经驱动齿轮43及齿轮69、70由马达44进行旋转驱动。但是,摆动轴53、54在右侧分别支承着支承杆51、52,与此相对,在左侧分别支承着支承杆52、51。 
设置在右侧的织品下拉装置50的机构部分,安装并支承在托架75上。设置在左侧的机构部分,安装并支承在托架76上。两侧的托架75、76之间,由支承板77、78连结。另外,在图10中省略了托架75的图示。另外,驱动齿轮41和马达42,虽然分别设置在作为横织机1的左右双方,但是,也可以只设置在某一方,而另一方经延长轴进行驱动,这是与织品下拉装置10相同的。 
图15表示用于防止夹持辊11、12挠曲的结构。图15(a)表示俯视图,图15(b)表示正视图。如果夹持辊11、12变长,则当在中间推压并下拉织品时,由于挠曲所以间隔变宽,存在面压力降低的危险。在织品下拉装置50中,支承夹持辊11的支承杆51绕前针床2的下面的摆动轴53进行摆动位移,而支承夹持辊12的支承杆52绕后针床3的下面的摆动轴54进行摆动位移。由于夹持辊11、12和摆动轴53、54的轴间距离一定,所以如果分别由摆动轴53、54支承经压垫71、72推压夹持辊11、12的推压构件73、74,就能够抑制夹持辊11、12的挠曲。另外,摆动轴53、54的中间部分,经轴支承构件79、80由支承板77、78进行支承。 
图16表示支承杆51的结构。左侧表示从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面看到的结构,右侧表示从其右侧方向看到的结构。在突出臂51c 的前端附近,设置用于与支承杆52的突出臂52c结合的长孔51d。在支承杆51的上部,在支承臂51a的前端附近,设置可旋转地支承夹持辊11的辊轴孔51e。在中间的支承部51b上,设置使摆动轴53穿插的摆动轴孔51f。另外,设有辊轴孔51e的部分的长度,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作为横织机1的左侧变短。 
图17表示支承杆52的结构。右侧表示从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面看到的结构,左侧表示从其左侧看到的结构。在突出臂52c的前端附近,设置用于与连杆构件57连结的连结销52d。在支承杆52的上部,在支承臂52a的前端附近,设置可旋转地支承夹持辊12的辊轴孔52e,在中间的支承部52b上,设置使摆动轴54穿插的摆动轴孔52f。在连结销52d的端部上,设置与支承杆51的长孔51d嵌合的连结辊52g。在连结辊52g与长孔51d嵌合后,支承杆51、52能够使突出臂51c、52c的前端彼此连结,在图10中,通过经连杆构件57及拉伸弹簧59向上下方向驱动此连结部,能够使夹持辊11、12之间开闭。 
图18表示驱动杆55的结构。右下图表示从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面看到的结构,左下图表示从其左侧方看到的结构,右上图表示其平面结构。驱动杆55由动作臂55a和驱动臂55b大致构成L字的形状。 
图19表示驱动凸轮60的结构,右侧表示从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面看到的结构,左侧表示从其左侧方看到的结构。在驱动凸轮60上设置与设置在驱动杆55的动作臂55a的中间的空心构件55c卡合的动作凸轮部60a、和与设置在驱动臂55b的前端附近的空心构件55d卡合的驱动凸轮部60b。这样的驱动凸轮60,能够与动作凸轮部60a及驱动凸轮部60b一起,使旋转凸轮的外周作为凸轮面进行动作,如果使用槽凸轮等,则在驱动杆55上只设置一个空心构件即可。驱动凸轮60,由于将外周用做凸轮面,所以能够小型化。 
图20表示连杆构件57的结构。右侧表示从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面看到的结构,左侧表示从其左侧方看到的结构。但是,连杆构件57如后述的那样,不是在垂直方向,而是在从垂直方向稍微倾斜的 状态下使用。连杆构件57是板状,在下端侧具有长孔57a,在上端侧具有销孔57b。 
图21表示增强夹持辊11的结构。左侧与图15(b)同样,表示从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正面看到的结构。右侧表示从作为织品下拉装置50的右侧方看到的结构。在由上部保持压垫71的推压构件73的下部,设置了用于使摆动轴53穿插的轴孔73a。经压垫72增强夹持辊12的推压构件74的结构,也基本上是等同的。 
图22表示在织品下拉装置50中将夹持辊11、12之间已最大地张开的基准的状态。驱动凸轮60由驱动凸轮部60b推压空心构件55d,使驱动杆55以支承轴55f的轴线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摆动。设置在动作臂55a的前端的移动销55g,与连杆构件57的长孔57a的上端接触,向上方推压连杆构件57。连杆构件57的上部,经连结销52d,向上推压支承杆52的突出臂52c的前端。支承杆52以摆动轴54的轴线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位移,支承臂52a的前端的夹持辊12离开齿口中心8a。由于连结销52d的端部也与支承杆51的突出臂51c连结着,所以支承杆51以摆动轴53的轴线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位移,支承臂51a的前端的夹持辊11离开齿口中心8a。由于夹持辊11、12都离开齿口中心8a,所以夹持辊11、12之间张开。 
图23表示即使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面压力也最小的状态。挂设在连结销52d和移动销55g之间的拉伸弹簧59的长度,在移动销55g在长孔57a内被容许的移动范围内是最短的。为了拉伸以便延长拉伸弹簧59所需要的力成为最小力,即使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面压力也成为最小的面压力。面压力最小的关闭状态,是通过从图22的基准状态,例如使驱动凸轮60向顺时针方向进行52度角位移实现的。 
图24表示夹持辊11、12之间关闭,面压力最大的状态。驱动凸轮60从图2的基准状态,例如向顺时针方向位移了290度。仅动作凸轮部60a推压驱动杆55的动作臂55a的空心构件55c,驱动凸轮部60b离开驱动臂55b的空心构件55d。动作臂55a的前端的移动销55g, 由于没有到达连杆构件57的长孔57a的下端,所以,如果动作臂55a的前端下降,就能够进一步使拉伸弹簧59拉伸而使面压力增大。但是,即使使驱动凸轮60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位移,因为由动作凸轮部60a的形状进行了限制,所以动作臂55a的前端也不能下降。 
在从图22的基准状态到图23的面压力最小的关闭状态之间,能够与驱动凸轮60的角度相应地调整夹持辊11、12之间的间隔。如果能够调整夹持辊11、12之间的间隔,就能够以与织品的编织状态相应的张开方式将织品适当地向夹持辊11、12之间进行导向。 
图23和图24之间,能够进行将已被导向的织品夹在夹持辊11、12之间后的面压力调整,能够在织品宽度变动那样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调整。 
例如,在手套或带指头套的袜子等中,由于在一个一个地增加指头套的同时进行编织,所以编织宽度发生变动。由于在指头套的个数少时减小面压力,在个数多时增大面压力,所以通过也与变动的编织宽度相应地调整面压力,能够适当地编织带指头套的织品。另外,即使编织宽度相同,因为编织组织或织线的种类的差异等原因,织品的厚度发生变化,所以所需要的面压力也要变化。在织品下拉装置10、50中,如果使驱动凸轮20、60的角度变化,就能够以容易得到所需要的面压力的方式进行调整。 
在以上说明的织品下拉装置10、50中,虽然由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凸轮20、60进行用于使夹持辊11、12之间开闭的升降驱动,但是,也可以由滚珠丝杠或汽缸等机构进行升降驱动。 

Claims (8)

1.一种织品下拉装置,所述织品下拉装置配置在横织机的齿口的下方,具有轴线平行于齿口的长度方向的一对夹持辊和对夹持辊进行旋转驱动的马达,能够通过夹持辊的旋转下拉从齿口垂下的织品,同时,能够绕空开间隔地配置在夹持辊的下方的一对摆动轴的轴线进行摆动而使夹持辊之间开闭,在关闭状态下能够调整夹持辊彼此的接触面压力的开闭机构分别设置在夹持辊的轴线的两端侧,所述织品下拉装置的特征在于,
各开闭机构包括:
在上部可旋转地支承各夹持辊,在下部以可绕摆动轴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被支承的一对支承杆;
配置在一对支承杆的下方,以夹持辊之间能够开闭的方式通过上下方向的驱动使各支承杆进行摆动位移的驱动机构;
设置在驱动机构和支承杆之间,对驱动机构使支承杆之间关闭的驱动力进行调整的弹簧,
所述织品下拉装置还包括对各开闭机构的驱动机构进行驱动的驱动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品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支承杆,以在中间部在上述夹持辊的轴线方向错开地进行交叉,而在下部在成为与由上部支承的夹持辊不同的夹持辊的下侧以后可绕上述摆动轴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被支承,还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臂,
上述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对驱动杆,所述一对驱动杆由设置在一对支承杆的下方的支承轴以可绕与夹持辊的轴线平行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上述一对驱动杆具有从该支承轴附近向上方延伸的动作臂及向相互接近方向延伸的驱动臂,
上述弹簧是挂设在各驱动杆的动作臂和由上部对该驱动杆的上方的夹持辊进行支承的支承杆的突出臂之间的一对拉伸弹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品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由形成在旋转凸轮的表里的旋涡状的导向路分别对上述一对驱动杆的驱动臂进行导向而进行升降驱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品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支承杆在下部具有支承部和突出臂,上述支承部可被支承成绕成为由上部支承的夹持辊的下侧的一侧的上述摆动轴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上述突出臂向另一方侧的摆动轴侧突出而相互结合,
上述弹簧是挂设在支承杆的突出臂的结合部分和上述驱动机构之间的拉伸弹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品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上述开闭机构之间的中间安装在上述摆动轴上,从上述关闭状态下的接触部分的外方推压上述夹持辊的推压构件。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织品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杆和旋转凸轮,
上述驱动杆具有动作臂及驱动臂,上述动作臂由设置在成为上述一对支承杆的下方的位置的支承轴以可绕与夹持辊的轴线平行的轴线进行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从该支承轴附近向侧方延伸,在前端挂设上述拉伸弹簧,上述驱动臂向与动作臂不同的方向延伸;
上述旋转凸轮推压驱动杆的动作臂和驱动臂,在外周具有以动作臂的前端侧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进行驱动的凸轮面。
7.如权利要求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织品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拉伸弹簧的两端之间,夹设由销结合与拉伸弹簧的端部的支承部连结的连杆构件,上述连杆构件至少在向一方的销结合位置设置长孔,可变更结合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品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拉伸弹簧的两端之间,夹设由销结合与拉伸弹簧的端部的支承部连结的连杆构件,上述连杆构件至少在向一方的销结合位置设置长孔,可变更结合位置。
CN 200910004356 2008-02-15 2009-02-12 织品下拉装置 Active CN1015091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35319 2008-02-15
JP2008035319 2008-02-15
JP2008-035319 2008-02-15
JP2008334970 2008-12-26
JP2008-334970 2008-12-26
JP2008334970A JP5274238B2 (ja) 2008-02-15 2008-12-26 編地引下げ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9173A CN101509173A (zh) 2009-08-19
CN101509173B true CN101509173B (zh) 2013-04-17

Family

ID=41001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004356 Active CN101509173B (zh) 2008-02-15 2009-02-12 织品下拉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74238B2 (zh)
CN (1) CN1015091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4041A (zh) * 2010-10-29 2012-05-16 吴江市时代针织有限公司 横机织物辅助装置
CN102102271B (zh) * 2011-03-22 2012-05-23 张家港市中飞针织设备有限公司 全电脑横编织机的卷布装置
CN102115946B (zh) * 2011-03-29 2013-04-03 廖兴华 一种用于针织横机上的防倒卷布装置
CN102776700B (zh) * 2012-07-21 2013-09-25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针织横机的罗拉装置
CN102817177B (zh) * 2012-08-30 2015-03-18 韩百峰 编织物变径收线牵引装置
CN103306039A (zh) * 2013-07-05 2013-09-18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针织横机的双罗拉打开装置
CN104233619B (zh) * 2014-09-02 2016-03-16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导布罗拉结构
CN107630281B (zh) * 2017-10-26 2023-04-11 松谷机械(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高位罗拉装置
JP7204582B2 (ja) * 2019-06-10 2023-01-1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引下げ装置
CN112209077B (zh) * 2020-11-27 2021-03-02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一种用于输送机的上料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3564795B (zh) * 2021-08-06 2022-04-19 浙江恒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牵拉装置的织物自动检测和拉力自动调节的实现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21665A1 (en) * 1989-10-04 1991-04-10 SHIMA SEIKI MFG., Ltd. Apparatus for drawing knitted fabrics
CN1851093A (zh) * 2006-05-22 2006-10-25 冯加林 横编织机中的一种传送带卷取装置
CN2892906Y (zh) * 2006-05-22 2007-04-25 冯加林 横编织机中的一种传送带卷取装置
CN2923762Y (zh) * 2006-07-17 2007-07-18 冯加林 横编织机卷取装置开合机构
CN101084334A (zh) * 2004-12-21 2007-12-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拉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75157A (ja) * 1986-09-17 1988-04-05 株式会社平工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編地引き下げ方法
DE4212793A1 (de) * 1992-04-16 1993-10-21 Stoll & Co H Warenabzugsvorrichtung für Flachstrickmaschine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21665A1 (en) * 1989-10-04 1991-04-10 SHIMA SEIKI MFG., Ltd. Apparatus for drawing knitted fabrics
US5133197A (en) * 1989-10-04 1992-07-28 Shima Seiki Mfg. Ltd. Apparatus for drawing knitted fabrics
CN101084334A (zh) * 2004-12-21 2007-12-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拉下装置
CN1851093A (zh) * 2006-05-22 2006-10-25 冯加林 横编织机中的一种传送带卷取装置
CN2892906Y (zh) * 2006-05-22 2007-04-25 冯加林 横编织机中的一种传送带卷取装置
CN2923762Y (zh) * 2006-07-17 2007-07-18 冯加林 横编织机卷取装置开合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15689A (ja) 2009-09-24
JP5274238B2 (ja) 2013-08-28
CN101509173A (zh) 2009-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9173B (zh) 织品下拉装置
CN1847700B (zh) 把输入轴第一旋转运动调节成输出轴第二旋转运动的装置
CN101845718A (zh) 双针切换式花样缝纫机
CN101429711B (zh) 多头双排绗绣一体机
CN108193366A (zh) 一种横机
CN202227082U (zh) 一种三针锁式线迹平缝机的曲柄
KR101819087B1 (ko) 더블 랏셀 경편기의 스윙장치
KR200407423Y1 (ko) 이격공간을 이루는 더블 편직물 경편장치
CN202144546U (zh) 具独立旋臂的导纱装置
CN108179540B (zh) 一种纱嘴组件以及横机
EP2789718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movable sinker
CN216662016U (zh) 纺织品生产纺织架的调节机构
CN211112445U (zh) 一种开口绞织机构的绞织动力机构
CN106167931A (zh) 用于牵伸装置的上辊筒的负荷载体以及压力弹簧
CN220149785U (zh) 一种袜子经编导纱结构
KR100491472B1 (ko) 환편물의 사행도 조정장치
CN210561119U (zh) 可调整线段拉伸量的缝纫机
CN214300657U (zh) 一种缝纫机压脚压力控制装置
CN218372701U (zh) 一种具有多密度编织的山板装置
CN209467963U (zh) 一种纺织设备挑线机构
CN217839312U (zh) 一种双针床经编机
CN220266006U (zh) 一种圆形针织机的三角机构
CN218175279U (zh) 一种摆杆升降驱动的针排装置
CN108677373B (zh) 一种双盘针传动机构
CN214992203U (zh) 一种针织品生产用编织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