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门闩锁设备,它能够降低其操作机构单元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门闩锁设备,包括:啮合机构单元,它被构造成与设于车辆本体上的撞针接合和从其脱离;操作机构单元,它被构造为操作啮合机构单元,该操作机构单元包括:齿轮,所述齿轮在其从车辆向内定向的一侧上包括小齿轮;旋转齿轮的马达;扇形齿轮,它由枢轴以枢转方式支撑,与小齿轮啮合并且被齿轮的小齿轮旋转;切换杆,它被连接到扇形齿轮,并且能够移位到:啮合机构单元和撞针之间的接合能够被释放的解锁位置;和接合不能被释放的锁定位置;和钥匙副杆,它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枢轴上,它能够与设于门的外侧上的操作钥匙柱的操作同步地沿着解锁方向和锁定方向旋转,并且被构造为:通过沿着解锁方向旋转而将扇形齿轮旋转到解锁位置;并且通过沿着锁定方向旋转而将扇形齿轮旋转到锁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该车辆门闩锁设备中,该扇形齿轮包括在其第一侧上的钥匙副杆,并且扇形齿轮被设置成使得扇形齿轮的第一侧面对齿轮的所述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该车辆门闩锁设备中,操作机构单元还包括:锁杆,它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枢轴上从而与扇形齿轮一起旋转,并且与设于门的内侧上的锁钮联接,其中该锁杆被设于扇形齿轮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该车辆门闩锁设备中,扇形齿轮、钥匙副杆和锁杆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枢轴上使得:钥匙副杆独立于扇形齿轮旋转,并且锁杆与扇形齿轮一起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该车辆门闩锁设备中,该操作机构单元还包括本体,啮合机构单元被以枢转方式固定到本体,啮合机构单元还包括:闩锁,它被以枢转方式固定到本体,并且能够与被固紧到车辆本体的撞针接合;以及棘轮,它被以枢转方式固定到本体,能够与闩锁接合和从其脱离,并且在其旋转端部处包括接合销,并且该接合销能够与切换杆接合。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在该车辆门闩锁设备中,当扇形齿轮和切换杆处于锁定位置时,该切换杆能够在切换杆与接合销接合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当扇形齿轮和切换杆处于解锁位置时,切换杆能够在切换杆不能与接合销接合的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该车辆门闩锁设备中,该扇形齿轮在其横向地朝向车辆内侧定向的一侧上包括突出部分,并且该切换杆被操作以跟随扇形齿轮的旋转,该切换杆包括:第一切换杆,该第一切换杆包括与扇形齿轮的突出部分形成可滑动接合的细长孔;和第二切换杆,该第二切换杆能够独立于第一切换杆旋转并且能够与接合销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该车辆门闩锁设备中,该操作机构单元还包括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枢轴上的锁杆,并且扇形齿轮、钥匙副杆和锁杆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枢轴上,从而锁杆被设于扇形齿轮的一侧上并且钥匙副杆被设于扇形齿轮的另一侧上,扇形齿轮的所述另一侧面对齿轮的所述一侧。
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在该车辆门闩锁设备中,该操作机构单元还包括:本体,啮合机构单元被以枢转方式固定到该本体;用于覆盖本体一侧的盖;和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盖中的外杆,该切换杆被连接到该外杆的端部;以及内杆,它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盖中,并且能够邻接该外杆。
根据本发明的这些方面,在其中允许钥匙副杆的操作的操作空间能够被封装于在其中允许扇形齿轮的操作的操作空间中。结果,避免了在扇形齿轮的操作空间的外侧分别地确保钥匙副杆的操作空间的必要性,由此能够降低操作机构单元的前凸出面积,由此使得能够实现操作机构单元尺寸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扇形齿轮和钥匙副杆能够被置于相同平面上,并且操作机构单元的厚度能够被降低。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用于将锁杆连接到锁钮的操作作用力传输部件能够被简单地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门闩锁设备,在其中允许钥匙副杆的操作的操作空间能够被封装于在其中允许扇形齿轮的操作的操作空间中。因此,能够降低操作机构单元的前凸出面积,因此能够降低操作机构单元的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门闩锁设备的前视图,图2是沿着由图1中的箭头II所示意方向看到的视图,图3是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图4是当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机构单元的前视图,图5是当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机构单元的前视图,图6是操作机构单元的透视图,图7到10是主要部分的后视图,示意出操作机构单元中的各个控制状态,图11到13是主要部分的前视图,示意出操作机构单元中的各个控制状态和啮合机构单元,并且图14是主要部分的透视图,示意出操作机构单元的控制状态。附带说一句,在下面的说明中,在图1、4、5中的左侧和图2中的图纸远侧被称作“前侧”、在图1、4、5中的“右侧”和图2中的图纸近侧被称作“后侧”、图1、4、5中的图纸远侧和图2中的右侧被称作“外侧”,并且图1、4、5中的图纸近侧和图2中的左侧被称作“内侧”。
门闩锁设备1包括:被安装于车辆的前侧门(在下文中,被称作门)的后端内部中以用于保持门处于关闭状态下的啮合机构单元2;以及操作啮合机构单元2的操作机构单元3。
如图2所示,啮合机构单元2利用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定向的枢轴51而被以枢转方式固定于本体4中,本体4利用多个螺栓(未示出)而在门中被固定到位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闩锁5和棘轮6,闩锁5能够与被固定到本体侧的撞针(未示出)形成接合,棘轮6利用枢轴61以枢转方式固定并且能够与闩锁5接合和从其脱离。利用这种构造,当门被关闭时,撞针与闩锁5形成接合并且棘轮6以如此方式与闩锁5形成接合,使得防止闩锁5沿其打开方向(沿着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保持门处于关闭状态下。另外,利用沿着释放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基于外侧手柄(未示出)或者内侧手柄(未示出)的操作而从闩锁5脱离的棘轮6,闩锁5与撞针的接合被释放从而使得门能够被打开,该外侧手柄被设于门的外侧上从而被操作用于打开门,该内侧手柄被设于门的内侧上从而被操作用于打开门。
当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棘轮6与闩锁5接合并且处于图2所示的接合位置中。当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同时闩锁5处于打开位置(从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沿着顺时针方向间隔大概90度的位置),棘轮6与闩锁5的外周缘形成邻接并且由此被保持在打开位置中,该打开位置从图2所示关闭位置沿着顺时针方向间隔大概90度)。
接合销62被置入棘轮6的旋转端部中从而向前或者朝向操作机构单元3侧突出,从而与将在以后描述(参考图11到14)的第二切换杆12的释放部分121形成接合。另外,旋转防止件63被如此固定到接合销62,从而与将在以后描述的第一切换杆11的弯曲件112形成接合,从而防止第一切换杆11沿着锁定方向旋转(参考图14)。
如在图4到6中所示,操作机构单元3包括: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盖7,该盖7被如此联接,从而覆盖本体4的前侧;马达8,该马达8利用操作开关例如便携式远程控制开关或者设于门上的开关(未示出)能够使其向前和向后旋转;蜗轮(齿轮)9,该蜗轮9啮合设于马达8上的蜗杆81;扇形齿轮10,该扇形齿轮10进行操作从而跟随蜗轮9的旋转;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该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进行操作从而跟随扇形齿轮10的旋转;钥匙杆13,该钥匙杆经由杆形连接杆(未示出)被连接到设于门的外侧上的锁定和解锁钥匙柱(未示出);被连接到钥匙杆13的钥匙连杆14;被连接到钥匙连杆14的钥匙副杆15;与设于门的内侧上的锁定和解锁锁钮(未示出)联接的锁杆16;与内侧手柄联接的内杆17;以及与外侧手柄联接的外杆18。附带说一句,为了阐明盖7中的组成,用于覆盖盖7的内侧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副盖71在图3中被省略(参考图1、2)。
如主要在图3中示出地,排水端口72被设于盖7的最下部分的外侧上,朝向其下部渐尖,用于对盖7排水或者排放已被引入盖7的内部中的雨水,由此以可靠方式从排水端口72排放已被引入盖7的内部中的雨水。另外,凸缘部分73(参考图3)被设于排水端口72的上部上,用于防止已经沿着盖7的表面流下的雨水侵入其内部中。
蜗轮9利用沿着车辆横向方向定向的枢轴23而被以枢转方式支撑在壳体7内部中的上部处并且与设于马达8的输出轴上的蜗杆81形成啮合。小齿轮91被如此成一体地设于从车辆向内定向的、蜗轮9的一侧92上,从而啮合扇形齿轮10的带齿部分101。用于将蜗轮9偏压到中立位置的中立复位弹簧24(参考图4、5)被安装在蜗轮9的另一侧和盖7之间,所述另一侧是与蜗轮9的一侧92相反的一侧。当马达8向前(或者向后)旋转时,蜗轮9在中立复位弹簧24的偏压作用力的作用下从中立位置沿着解锁方向(在图4、5中的顺时针方向)或者沿着锁定方向(在图4、5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当在已经使得蜗轮9旋转到解锁位置或者锁定位置之后马达8停止时,在当马达8如此停止的时刻再次利用中立复位弹簧24使得蜗轮9返回到中立位置。
扇形齿轮10利用沿着横向方向定向的枢轴19而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盖7中从而在预定范围中旋转。扇形齿轮10包括带齿部分101,该带齿部分101设于其与蜗轮9的一侧92正对的上部处,并且该带齿部分101与蜗轮9上的小齿轮91啮合。
突出部分102被设于横向地朝向车辆内侧或者横向向内地定向的扇形齿轮10的一侧(第二侧的一个实例)104的下部处。设于第一切换杆11中的细长孔111能够与突出部分102以能够竖直滑动的方式形成接合。另外,邻接部分103被设于与所述一侧104相反且横向地朝向车辆外侧或者横向向外地定向的扇形齿轮10的另一侧(第一侧的一个实例)105上从而与钥匙副杆15的解锁邻接部分151和锁定邻接部分152形成邻接(参考图7到9),将在以后描述解锁邻接部分151和锁定邻接部分152。
基于或者利用马达8的驱动的动力操作或者经由钥匙柱和锁钮的手动操作而使得扇形齿轮10旋转到解锁位置(参考图4)和锁定位置(参考图5)并且利用被支撑于盖7中的弹簧20的偏压作用力将其弹性地保持在各个位置中。另外,在扇形齿轮10的带齿部分101和蜗轮9的小齿轮91之间的啮合关系使得当蜗轮9从中立位置旋转时,小齿轮91能够与带齿部分101啮合,而当扇形齿轮10开始旋转而非蜗轮9旋转时,使得带齿部分101不与小齿轮91啮合。利用这种构造,当进行手动操作时,扇形齿轮10能够被旋转到相应的位置而不经受沿着反向方向旋转蜗轮9和马达8的阻力。例如,当蜗轮9处于在此处如在图4中所示小齿轮91接触后端带齿部分101的位置时,扇形齿轮10能够朝向在此处前端带齿部分101接触小齿轮91的位置移动。当蜗轮9沿着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蜗轮9的小齿轮91能够与扇形齿轮10的带齿部分101啮合从而沿着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扇形齿轮10。
钥匙杆13被以枢转方式支撑在盖7内部的最上部分处从而围绕沿着横向方向定向的轴线旋转。当使钥匙杆13不可被操作时,钥匙杆13被保持在中立位置中(参考图4、5)。相反,当钥匙柱操作时,钥匙杆13沿着解锁方向(图4、5中的顺时针方向)和锁定方向(图4、5中的逆时针方向)从中立位置旋转预定角度。
钥匙连杆14包括横向向内突出的、在其上端部分处的连接轴部分141,以及横向向外突出的、设于其下端部分处的连接轴部分142。通过被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钥匙杆13的环形孔131的连接轴部分141和被以可旋转方式连接到钥匙副杆15的旋转端部的连接轴部分142,基于钥匙杆13沿着解锁方向和锁定方向的旋转,钥匙连杆14沿着基本竖直方向在基本直线中移位。根据钥匙连杆14的移位,钥匙副杆15能够从中立位置沿着解锁方向和锁定方向旋转(在以后描述)。
钥匙副杆15被相同枢轴19以枢转方式支撑,在该枢轴19上,扇形齿轮10在壳体和扇形齿轮10的另一侧105之间,换言之,在扇形齿轮10的与蜗轮9的一侧92正对的另一侧105上枢转。钥匙副杆15独立于扇形齿轮10旋转并且通过被连接到钥匙连杆14的连接轴部分142的旋转端部而与钥匙柱从中立位置(参考图4、5、7和9)沿着解锁方向(图4、5中的逆时针方向和图7、9中的顺时针方向)和锁定方向(图4、5中的顺时针方向和图7、9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操作同步地旋转。
如主要在图7到10中示出地,解锁邻接部分151和锁定邻接部分152被设于钥匙副杆15上从而沿着旋转方向相互间隔开预定量。
通过使得钥匙副杆15与钥匙柱的解锁操作同步地从中立位置沿着如图9所示的解锁方向旋转,解锁邻接部分15与如图10所示的扇形齿轮10的邻接部分103形成邻接,由此将扇形齿轮10旋转到解锁位置。另外,通过使得钥匙副杆15与钥匙柱的锁定操作同步地从中立位置沿着如图7所示的锁定方向旋转,锁定邻接部分152与如图8所示的扇形齿轮10的邻接部分103形成邻接,由此将扇形齿轮10旋转到锁定位置。
当钥匙副杆15处于中立位置时,即使扇形齿轮10从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或者相反地旋转,也不会发生这种情形,即,扇形齿轮10的邻接部分103与钥匙副杆15的解锁邻接部分151和锁定邻接部分152形成邻接。即,扇形齿轮10经由相应于在其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的操作行程的间隙而与钥匙副杆15联接。
如已经描述的那样,通过在与扇形齿轮10在其上枢转的相同的枢轴19上以枢转方式支撑与钥匙柱的操作同步地操作的钥匙副杆15,在其中允许钥匙副杆15的操作的操作空间被封装于在其中允许扇形齿轮10的操作的操作空间中。因此,避免了在扇形齿轮10的操作空间的外侧分开地保证钥匙副杆15的操作空间的必要性,由此操作机构单元3的前部凸出面积能够被降低,由此使得能够实现操作机构单元3的尺寸降低。进而,通过在扇形齿轮10的正对在其上设置小齿轮91的蜗轮9的一侧92的另一侧105上置放钥匙副杆15,扇形齿轮10和钥匙副杆15能够被置于相同平面上,由此能够降低操作机构单元3的横向厚度。
利用扇形齿轮10在其上枢转的相同枢轴19,在盖7的外侧,锁杆16被以枢转方式支撑在扇形齿轮10的一侧104上,换言之,在与钥匙副杆15在此处被设置成与扇形齿轮10一起旋转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被设于旋转端部处的连接部分161经由操作作用力传输装置25例如波顿线缆(Bowden cable)而被连接到锁钮。相应地,使得锁杆16与扇形齿轮10一起旋转到解锁位置(参考图1、4)和锁定位置(参考图5)。通过将锁杆16置于扇形齿轮10的一侧104上,能够利用简单构造将锁杆16置于盖7的外侧,由此操作作用力传输部件25能够被简单地连接到锁杆16的连接部分161。
利用沿着纵向方向定向的枢轴22,外杆18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盖7中的下部处。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的下部被连接到横向向内定向的端部182从而振荡预定角度。设于横向向外端部处的连接部分181经由操作作用力传输部件(未示出)而被连接到外侧手柄。因此,基于外侧手柄的开门操作,外杆18从等待位置(参考图2)沿着释放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
利用沿着横向方向定向的枢轴21,内杆17被以枢转方式支撑于盖7中的下部处。内侧手柄经由操作作用力传输部件26例如波顿线缆而被连接到设于内杆17的下端部分处的连接部分171。因此,基于内侧手柄的开门操作,内杆17从等待位置(参考图4、5)沿着释放方向(图4、5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内杆17沿着解锁方向的解锁作用通过被带入设于外杆18的下端部分处的邻接部分183中的、设于内杆17上的邻接部分172而被传递到外杆18。
第一切换杆11在其下部被以枢转方式支撑在外杆的端部182上从而沿着纵向方向旋转预定角度。设于第一切换杆11的上部中的竖直细长孔111与扇形齿轮10的突出部分102形成可滑动接合。因此,第一切换杆11旋转到解锁位置(参考图4)和锁定位置(参考图5)从而跟随扇形齿轮10。弯曲件112被设于第一切换杆11的上端部分处从而与棘轮6的旋转防止件63形成接合。
当棘轮6处于打开位置且门被打开时,棘轮6的旋转防止件63与第一切换杆11的弯曲件112形成接合,如图14所示,从而防止第一切换杆11从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相反,当棘轮6处于接合位置且门被关闭时,旋转防止件63退回到旋转防止件63在此处不能与弯曲件112形成接合的位置。因此,第一切换杆11被允许从解锁位置自由地旋转到锁定位置。利用这种构造,不会发生这种情形,即锁钮被错误地操作从而当门被打开时将门锁定。
第二切换杆12被以枢转方式支撑在外杆18的端部182处从而沿着纵向方向旋转并且从而独立于第一切换杆11旋转。释放部分121被设于第二切换杆12的上端部分处从而与棘轮6的接合销62形成接合。
围绕外杆18的端部182的周边设置弹簧27。弹簧27在一端处被锁定到第一切换杆11上并且在其另一端部处被锁定到第二切换杆12上,由此偏压作用力沿着如在图4、5中所示顺时针方向被赋予第二切换杆12。第二切换杆12通常沿着顺时针方向与第一切换杆11形成邻接并且被保持于图4、5所示的正常位置中。因此,在弹簧27的保持作用力的范围内,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一起操作。
当基于外侧手柄或者内侧手柄的开门操作外杆18沿着释放方向旋转时,外杆18的端部182向上移位,并且与此相关地,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向上移位。在这种情形中,当扇形齿轮10与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处于解锁位置时,第二切换杆12的释放部分121与棘轮6的接合销62形成接合以沿着释放方向旋转棘轮6,由此与闩锁5的接合被释放(参考图11)。相反,当扇形齿轮10与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处于锁定位置时,第二切换杆12的释放部分121不能与棘轮6的接合销62接合,因此,第二切换杆12不能沿着释放方向旋转棘轮6(参考图12)。
下面,将描述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门闩锁设备的各个状态下的操作。
(当外侧手柄或者内侧手柄进行操作同时门闩锁设备处于解锁状态时)
当门闩锁设备1处于解锁状态时,如图4所示,扇形齿轮10、锁杆16与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被保持在解锁位置中。当基于外侧手柄的开门操作而在这种状态下使得外杆18旋转时,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向上移位,如图11所示,由此第二切换杆12的释放部分121与棘轮6的接合销62形成接合。利用这种作用,使得棘轮6沿着释放方向旋转,并且棘轮6从闩锁5脱离,由此门能够被打开。
另外,当基于内杆的打开操作而使得内杆17沿着释放方向旋转时,内杆17的邻接部分172与外杆18的邻接部分183形成邻接。因此,使得外杆18沿着释放方向旋转,并且能够以与当外侧手柄被操作以打开门时相同的方式打开门。
(当控制开关进行操作以将门锁定同时门闩锁设备处于解锁状态时)
当基于控制开关的操作马达8向前旋转时,马达8的旋转经由蜗杆81、蜗轮9、小齿轮91和带齿部分101而被传递到扇形齿轮10。利用这种作用,扇形齿轮10和锁杆16围绕枢轴19从图4所示解锁位置旋转到图5所示的锁定位置。另外,随着扇形齿轮10的操作,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也从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由此实现图5所示的锁定状态。附带说一句,扇形齿轮10和钥匙副杆15经由与扇形齿轮10在其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的移位行程相对应的间隙而被相互联接。因此,即使扇形齿轮10从解锁位置(参考图7)旋转到锁定位置(参考图9),扇形齿轮10的旋转也不被传递到钥匙副杆15。
(当锁钮进行操作以将门锁定同时门闩锁设备处于解锁状态时)
锁钮的锁定操作经由操作作用力传输部件25、连接部分161和锁杆16而被传递到扇形齿轮10,由此扇形齿轮10与锁杆16一起从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并且能够以与当通过驱动马达8而将门关闭时类似的方式产生锁定状态。同样,在此情形中,如与当控制开关进行操作以将门锁定时那样,扇形齿轮10的旋转在任何情形中都不会被传递到钥匙副杆15。
(当钥匙柱进行操作以将门锁定同时门闩锁设备处于解锁状态时)
如图4、7所示,当钥匙柱未进行操作时,钥匙杆13、钥匙连杆14和钥匙副杆15被保持在中立位置中。当钥匙柱进行操作以在这种状态下将门锁定时,如图8所示,钥匙杆13沿着锁定方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钥匙连杆14向下移位,并且钥匙副杆15沿着锁定方向(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利用这种系列动作,钥匙副杆15的锁定邻接部分152与扇形齿轮10的邻接部分103形成邻接,由此扇形齿轮10旋转到锁定位置。另外,随着扇形齿轮10的操作,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也旋转到锁定位置。在已经使得扇形齿轮10与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移位到锁定位置之后,如图9所示,通过使得钥匙杆13、钥匙连杆14和钥匙副杆15返回到中立位置并且将钥匙从钥匙柱移除,形成图5所示的锁定状态。
(当外侧手柄或者内侧手柄进行操作同时门闩锁设备处于锁定状态时)
当门闩锁设备1处于锁定状态时,如图5所示,扇形齿轮10、锁杆16与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被保持在锁定位置中。即使基于利用外侧手柄或者内侧手柄的开门操作,外杆18在这种状态下沿着释放方向旋转,因为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斜向上地移位,如图12所示,并且第二切换杆12的释放部分121不能与棘轮6的接合销62接合,所以也不能使得棘轮6沿着释放方向旋转。因此,即使外侧手柄或者内侧手柄进行操作以将门打开,门也不能被打开。
(当控制开关进行操作以将门解锁同时门闩锁设备处于锁定状态时)
马达8的旋转经由蜗杆81、蜗轮9、小齿轮91和带齿部分101而被传递到扇形齿轮10,由此扇形齿轮10和锁杆16围绕枢轴19从图5所示的锁定位置旋转到图4所示的解锁位置。同时,随着扇形齿轮10的操作,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也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由此产生图4所示的解锁状态。附带说一句,扇形齿轮10和钥匙副杆15经由与扇形齿轮10在其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的移位行程相对应的间隙而被相互联接。因此,即使扇形齿轮10从锁定位置(参考图9)旋转到解锁位置(参考图7),扇形齿轮10的旋转也不会被传递到钥匙副杆15。
(当控制开关进行操作以从外侧手柄或者内侧手柄的操作稍微延迟地将门解锁同时门闩锁设备处于锁定状态时)
在此情形中,如图12所示,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基于外杆18的释放操作斜向上地移位从而不能与棘轮6的接合销62接合,因此,利用马达8的旋转使得扇形齿轮10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当这发生时,如图13所示,第二切换杆12的本体部分122与棘轮6的接合销62的远端形成邻接,由此克服弹簧27的偏压作用力仅仅允许扇形齿轮10和第一切换杆11旋转到解锁位置,而使得第二切换杆12停留在解锁位置前。另外,当通过暂时地停止利用外侧手柄或者内侧手柄的开门操作而使得外杆18返回到等待位置时,第二切换杆12的本体部分122与棘轮6的接合销62的接合被释放,由此利用弹簧27的偏压作用力使得第二切换杆12旋转到如在图11中所示的解锁位置。另外,通过再次操作外侧手柄或者内侧手柄以将门打开,门能够被打开。
(当锁钮进行操作以将门解锁同时门闩锁设备处于锁定状态时)
锁钮的解锁操作经由操作作用力传输部件25、连接部分161和锁杆16而被传递到扇形齿轮10,由此允许扇形齿轮10与锁杆16一起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从而以与其中利用马达8的驱动实现解锁状态相同的方式实现解锁状态。在此情形中,象在控制开关被操作以将门锁定的情形中那样,扇形齿轮10的旋转不被传递到钥匙副杆15。
(当钥匙柱进行操作以将门打开同时门闩锁设备处于锁定状态时)
当钥匙柱未进行操作时,如图5、9所示,钥匙杆13、钥匙连杆14和钥匙副杆15被保持在中立位置中。当在这种状态下钥匙柱进行操作以将门打开时,如图10所示,钥匙杆13沿着解锁方向(图10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钥匙连杆14向上移位,并且钥匙副杆15沿着解锁方向(图10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钥匙副杆15的解锁邻接部分151与扇形齿轮10的邻接部分103形成邻接,并且使得扇形齿轮10旋转到解锁位置。另外,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也与扇形齿轮10的旋转同步地旋转到解锁位置。在已经使得扇形齿轮10与第一和第二切换杆11、12到达锁定位置后,使得钥匙杆13、钥匙连杆14和钥匙副杆15返回到中立位置并且将按钥匙从钥匙柱移除,由此能够形成图4所示的锁定状态。
因此,虽然至此已经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能够对实施例作出各种改变和/或修改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例如,第一切换杆11和第二切换杆12可以成一体地形成。
进一步,能够如此进行构造,使得钥匙杆13和/或钥匙连杆14被省略,并且钥匙柱与钥匙副杆15如此联接,使得钥匙副杆15基于钥匙柱的操作而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