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9232A - 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 - Google Patents

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9232A
CN101459232A CNA2008101851049A CN200810185104A CN101459232A CN 101459232 A CN101459232 A CN 101459232A CN A2008101851049 A CNA2008101851049 A CN A2008101851049A CN 200810185104 A CN200810185104 A CN 200810185104A CN 101459232 A CN101459232 A CN 101459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iding plate
compound
diaphragm body
plate according
po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51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9232B (zh
Inventor
前田英明
小池将树
高瀬浩成
金根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200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099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59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9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9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9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ell Separator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和包括所述隔板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所述隔板包括:隔板主体,其包括具有第一熔点的材料;和复合物,其支撑隔板主体并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其中,有机化合物的熔点高于构成隔板主体的材料的熔点,无机化合物包括:从由元素周期表中的1A、2A、3A、4A、3B和5B族的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出的元素;和从由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硝酸盐、醇盐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个部分。

Description

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
背景技术
传统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具有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包括电绝缘多孔膜的隔板和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锂盐充满在膜孔中。这样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具有优良特性,例如,高容量和高能量密度。
传统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正极或负极具有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活性材料。例如,当正极活性材料包括诸如LiCoO2之类的Li-Co类氧化物时,在充电和放电循环过程中通过锂离子的嵌入反应,三价钴离子(Co3+)转化为不稳定的四价钴离子(Co4+)。然后,四价钴离子与电解质溶液反应使电解质溶液氧化,同时四价钴离子被还原为二价钴离子(Co2+)。二价钴离子易于溶于电解质溶液中并移向负极,并在负极处被还原而作为钴金属沉淀。当钴金属在负极沉积并累积时,隔板和/或负极可受损,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充电和放电特性也可能相应恶化。
此外,当四价钴离子被还原成二价钴离子时,隔板也可氧化并恶化。例如,当隔板由聚乙烯构成时,氢原子通过氧化反应被去除,仅留下作为聚乙烯分子中的骨架的碳。这样的碳化隔板由于其脆弱的机械性能而易于受损。
如前所述,因为电解质溶液分解材料沉积在负极(或正极)上,并且因为氧化的隔板,传统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具有充电和放电问题。
而且,由于传统可再充电电池的高容量和高能量密度,在电池的内部和外部均可能发生短路,则电池温度可迅速升高。由于这些原因,传统的隔板通常包括熔点在120至140℃范围内的聚乙烯的多孔膜。这些隔板具有优良的关断特性(shutdown characteristic)和处理性能(handling property),并且成本低。
关断特性是指,由于过充电或者内部或外部短路所致的电池温度升高因而部分隔板熔化,造成关闭电芯并截断电流。换句话说,随着电池温度升高,隔板熔化且快速收缩、或者被损坏,因而发生短路。
因此,为了改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安全性,已经尝试提高电极材料且特别是隔板的耐热性。已经进行即使当隔板快速收缩或受损时也改善或确保电池安全性的各种尝试。
其他改善或确保电池安全性的尝试包括:提供安装有包括耐热含氮芳族聚合物和陶瓷粉末的隔板的可再充电电池;安装有位于正极或负极的表面上由无机氧化物填料和膜粘合剂构成的多孔膜的可再充电电池;和安装有包括熔点为250℃或更高的填料与熔点在80至120℃范围内的填料的混合物的隔板的可再充电电池。
不过,在这样的可再充电电池中,并未考虑由于包含在电极中的过渡金属所致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其通过使得在电极中的过渡元素稳定化而使电池不易于恶化,并防止和减少短路的发生,且防止或减少电极恶化。
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包括所述隔板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上述技术目的,而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理解到其他技术目的。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所述隔板包括:隔板主体,和支撑隔板主体并具有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物。有机化合物的熔点高于构成隔板主体的材料的熔点,且无机化合物包括:从由元素周期表中的1A、2A、3A、4A、3B和5B族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并包括从由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硝酸盐、醇盐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分。
在隔板主体朝向正极的表面和/或朝向负极的表面上,形成有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物的缓冲层,使得隔板主体被所述复合物支撑。
由于包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物填充隔板主体的孔,因而隔板主体被所述复合物支撑。
此外,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物的缓冲层形成在隔板主体的朝向正极的表面和/或朝向负极的表面上,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物填充隔板主体的孔,使得隔板主体被复合物支撑。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隔板,其包括隔板主体和支撑隔板主体并包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物;朝向隔板主体一个表面的正极;和朝向另一相反表面的负极。有机化合物的熔点高于隔板主体的材料的熔点。无机化合物包括:从由元素周期表中的1A、2A、3A、4A和5B族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并包括从由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硝酸盐、醇盐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分。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也将详细描述。
在用于根据本发明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中,可以提供不易于快速收缩和受损的隔板,而且相应地,可以提供一种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其具有的电极或隔板在重复充电和放电之后不易于恶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根据实施例2制备的隔板的FT-IR分析结果的图。
图1B是显示根据对比例制备的隔板的FT-IR分析结果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不过,这些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的,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被形成为硬币、钮扣、薄片或圆柱的形状。可替代地,它们可为或具有其他形状,例如扁平或棱柱形状。这些可再充电电池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板等。
正极包括诸如Ti、Mo、W、Nb、V、Mn、Fe、Cr、Ni、Co之类的过渡元素的含Li复合氧化物的活性材料;复合硫化物、钒氧化物、共轭聚合物等的有机导电材料;和谢弗雷尔相(Chevrel phase)化合物。
负极包括石墨、焦炭等碳类活性材料,锂金属,锂钒氧化物,锂过渡元素,硝酸盐或硅。
正极和负极通过将活性材料与添加剂混合而获得,所述添加剂适合地从由导电剂、粘合剂、填料、分散剂、离子传导剂和增压剂构成的组中选出。
适合的导电剂包括:石墨、碳黑、乙炔黑、KETJEN黑、碳纤维和金属粉末。适合的粘合剂包括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和聚乙烯。
在制备正极或负极时,活性材料和添加剂的混合物可被加入到水中或诸如有机溶剂之类的溶剂中,以提供浆料或糊料。使用刮刀将所获得的浆料或糊料涂覆在电极支撑基板上,干燥并采用压辊压制,从而提供正极或负极。
适合的电极支撑基板包括由铜、镍、不锈钢、铝等构成的箔、薄片或网,或者由碳纤维构成的薄片或网。可替代地,正极或负极可通过将浆料或糊料挤压为小球形式而形成,从而不使用电极支撑基板。
适合的电解质包括:锂盐溶于有机溶剂中的非水电解液,聚合物电解质,无机固态电解质,和具有无机固态电解质的复合材料。
用于非水电解液的适合的溶剂包括:环酯,例如: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等等;线性酯,例如: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等等;γ-内酯,例如:γ-丁基内酯;线性醚,例如: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乙氧基甲氧基乙烷,等等;环醚,例如:四氢呋喃;和腈,例如:乙腈,等等。
用于非水电解液的适合锂盐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LiAsF6、LiBF4、LiPF6、LiAlCl4、LiClO4、LiCF3SO3、LiSbF6、LiSCN、LiCl、LiC6H5SO3、LiN(CF3SO2)2、LiC(CF3SO2)3和LiC4P9SO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隔板主体由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物支撑,或被填充以这种复合物。
所述复合物可包括任何其他材料,只要其能够支撑隔板主体即可。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复合物被涂覆在隔板主体上,以在隔板主体朝向正极的表面上和/或朝向负极的表面上形成复合物缓冲层。此外,复合物填充隔板主体的孔。或者说,复合物的一个缓冲层形成在隔板主体朝向正极的表面上,而另一缓冲层形成在朝向负极的表面上,复合物还填充隔板主体的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包括复合物的缓冲层形成在隔板主体朝向正极的表面和/或朝向负极的表面上。缓冲层可吸收在充电和放电循环过程中由于电极膨胀和收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因此,缓冲层可抑制由于电极与隔板主体反应所致的电极恶化。
即使包含在正极或负极中的过渡元素离子由于在通过正极或负极进行的充电和放电循环过程中不稳定,由所述无机化合物分解和在电解质溶液中洗提而产生的金属离子可捕获、限制和稳定过渡元素离子。这种稳定过程的发生是因为隔板主体由具有无机化合物的复合物支撑。因此,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可防止电极由于电解质沉积而导致的恶化。电解质沉积的一个示例包括由于正极或负极与电解质溶液反应而形成的在电极上的Li电沉积(电解沉积)。所述隔板由于与正极或负极较少的反应,也可防止其自身的恶化。
现在将结合特定示例详细描述一些反应。当正极活性材料为LiCoO2且无机化合物为Al(OC2H5)3时,正极材料中的过渡元素离子(Co离子)产生不稳定的四价钴离子(Co4+)。同时,包含在无机化合物中的一些Al分解并以离子化的Al3+洗提至电解质溶液中。Al3+离子与电解质溶液中的(由Co4+离子还原的)Co2+离子结合以产生Co-Al化合物,Co-Al化合物沉积在正极的表面上并由此使该表面稳定。
隔板主体可包括由诸如聚丙烯或聚乙烯之类的聚烯烃构成的多孔膜、或诸如玻璃纤维、无纺布之类的多孔材料。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隔板包括由熔点在120至140℃范围内的聚乙烯构成的多孔膜。聚乙烯膜是有利的,因为其具有优良的关断特性和处理性能,并在成本方面是有益的。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隔板主体具有40~90vol%范围内的孔隙率。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隔板主体具有50~80vol%范围内的孔隙率。
当隔板主体的孔隙率在40~90vol%的范围内时,隔板的离子传导率增大,因而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高放电特性改善。隔板的机械强度也增加并由此不易于受损。
隔板主体可具有60μm或更小的厚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隔板主体的厚度在10至30μm的范围内。当隔板主体具有60μm或更小的厚度时,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包含在复合物中的有机化合物具有高于隔板主体材料的熔点。也就是说,有机化合物的熔点为180℃或更高。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有机化合物的熔点在180至700℃的范围内。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有机化合物的熔点在250至700℃的范围内。
当有机化合物具有180℃或更高的熔点时,即使当隔板主体熔化时,隔板结构也可保持,因而可避免短路。
适合有机化合物的非限制性示例可包括:选自由聚丙烯,芳香的聚酰胺(在下文中被称为“芳族聚酰胺”)及其组合所组成的组中的化合物,所述芳族聚酰胺从包含以下的组中选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聚苯甲酰胺、聚(4,4′-苯甲酰替苯胺对苯二甲酰胺)(poly(4,4′-benzanilideterephthalamide))、聚(亚苯基-4,4′-亚联苯基二碳酸酰胺)、聚(亚苯基-2,6-萘二碳酸酰胺)、聚(对苯二甲酰2-氯对苯二胺)和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对苯二甲酰2,6-二氯对苯二胺的共聚物。芳族聚酰胺的光学性能可为间位或对位。
包含在复合物中的无机化合物包括:从由元素周期表中的1A、2A、3A、4A、3B和5B族的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和从由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硝酸盐、醇盐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个部分。
适合无机化合物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MgCO3、BaCO3、Li2CO3、Al(OH)·NH2O、Al2(SO4)3、MgSO4、Al(OC2H5)3、YPO4、(ZrO)2P2O7、ZrP2O7、Al(NO3)3、Al2(SO4)3·Al(OC2H5)3、LiAlO2、LiAl5O8、Li5AlO4、MgO、MgAl2O4、BaTiO3、CoAl2O4、Li2SiO4、Li2B4O7、Li2MoO3、Al(OH)3、AlPO4、Mg(OH)2、Al2O3·AlPO4、Li2ZrO3、和Al2O3·Al(OH)3。无机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无机化合物可与第二无机化合物混合。适合的第二无机化合物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AlPO4、Al2O3、Al(OH)3、Mg(OH)2、ZrO、SiO2等。
在不同实施方式中,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物是多孔的,并具有多个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缓冲层具有在40~90vol%范围内的孔隙率。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缓冲层具有在50~90vol%范围内的孔隙率。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缓冲层具有在40~60vol%范围内的孔隙率。
如果缓冲层具有在40~90vol%范围内的孔隙率,则缓冲性能改善,因而可吸收在充电和放电循环过程中由于电极膨胀和收缩所致的体积改变。结果,电极由于其改善的机械强度而不易于受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缓冲层(在一侧上)具有2μm或更大的厚度。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缓冲层具有在2~20μm范围内的厚度。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缓冲层具有在2至10μm范围内的厚度。
当缓冲层具有2μm或更大的厚度时,可吸收在充电和放电循环过程中由于电极膨胀和收缩产生的体积改变。由于在隔板主体上的充分增强,从而即使在电池温度升高且隔板主体熔化之后,隔板骨架得以保持以防止短路。如果希望用于可再充电电池更加安全的特征,则缓冲层可制得更厚。
复合物的有机化合物的量以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总重量计在5~50wt%的范围内。无机化合物的量可在50~95wt%的范围内。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有机化合物的量为10~30wt%,而无机化合物的量为70~90wt%。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有机化合物的量为15~25wt%,而无机化合物的量为75~85wt%。
当所包含的无机化合物为50~95wt%时,由于无机化合物被充分添加且强度提高,因而所包含的过渡元素被充分稳定。而且,当隔板被安装在可再充电电池中时,难以使其恶化。
制备缓冲层的方法并不仅限于已经描述的或在下文中论述的情况,所记载的方法只是为了说明如何制备缓冲层。
当芳族聚酰胺用作有机化合物时,芳族聚酰胺溶于极性有机溶剂中,所述有机溶剂例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四甲基脲等。
随后,无机化合物被分散到极性有机溶液中以提供浆液。浆液被涂覆在隔板主体的表面上。
浆液在特定或设定的湿度水平下并在20℃或更高的温度下被固化或粘附到隔板主体的表面上。在无机化合物中分散的芳族聚酰胺沉淀在隔板主体的表面上。隔板被浸入包含水溶液、极性有机溶剂或醇溶液的固化溶液中。极性有机溶剂随后被蒸发并从隔板表面去除。
去除了极性有机溶剂的隔板在隔板主体的熔点温度下被干燥,以提供在主体表面上形成有缓冲层的隔板。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以下所示的示例。
在不同示例中,隔板主体由形成在隔板主体表面上的复合物缓冲层支撑。不过,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可变化,使包括复合物的缓冲层形成在电极表面上,或者可支撑在独立于隔板主体或电极的电极支撑基板上从而设置在隔板主体与负极或正极之间。
如图2中所示,锂电池3包括电极组件4,电极组件4包括阴极5、阳极6和位于阴极5与阳极6之间的隔板7。电极组件4被容纳在电极壳体8中并通过盖板11和密封衬垫12被密封。然后,电解液被注入电池壳体中,从而完成电池。
应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可包括部分或全部所示实施例及其修改方案。不过,这些实施例绝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
实施例1~9
其中溶有聚偏二氟乙烯粘合剂(由GURYE CHEMICAL公司生产的#1100)的3份重量的N-甲基-2-吡咯烷酮溶液、95份重量的LiCoO2和2份重量的导电碳被混合,以提供正极浆料。正极浆料被均匀涂覆在15μm厚的Al箔上,并干燥,以提供正极。LiCoO2:导电碳:聚偏二氟乙烯的重量比为95:2:3。
锂钒氧化物(LVO)粉末与碳材料粉末的混合物用作负极活性材料。90份重量的所述混合物与10份重量的作为粘合剂的聚偏二氟乙烯混合,并分散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提供负极浆料。该负极浆料被均匀涂覆在20μm厚的铜箔上,并干燥,以提供负极。
具有复合物缓冲层的聚乙烯隔板插入正极与负极之间,所述复合物包括作为有机化合物的间-芳族聚酰胺聚合物和其他各种如表1中所示(对于实施例1至9)的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5:85,并涂覆在隔板每一表面上至4μm厚。通过注入溶于混合溶剂中的浓度为1.50mol/L的LiPF6的非水电解质溶液,提供18650型的圆柱形可再充电锂单电池,其中,混合溶剂包括重量比为3:7的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乙酯。
对比例
聚乙烯隔板(不具有缓冲层)插入正极与负极之间,所述正极和负极均根据与上述相同的过程制备,并使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提供18650型的圆柱形可再充电锂单电池。
分析容量保持特性
根据实施例1至9和对比例制备的每一个非水可再充电锂单电池以恒定电流0.5C和恒定电压4.3V充电,并然后在0.5C放电至放电截至电压2.75V,并且重复200个循环。在完成200个循环之后测定容量保持率,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无机化合物 隔板主体厚度(μm) 一个缓冲层的厚度(μm) 容量保持率(%)
实施例1 Al2(SO4)3 20 4 92
实施例2 Al2(SO4)3·Al(OC2H5)3 20 4 88
实施例3 MgCO3 20 4 85
实施例4 BaCO3 20 4 88
实施例5 Al2O3·AlPO4 20 4 92
实施例6 MgAl2O4 20 4 85
实施例7 Li2ZrO3 20 4 88
实施例8 Li2SiO4 20 4 80
实施例9 Al2O3·Al(OH)3 20 4 81
对比例 - 28 - 56
根据表1中所示结果,与仅包括介于负极与正极之间的聚乙烯隔板(或隔板主体)的单电池(即,对比例)相比,包括形成在隔板主体的两面上的具有复合物的缓冲层的隔板的单电池(即,实施例1至9)在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循环之后具有提高的容量保持率,其中所述复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因此,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即使重复充电和放电,仍可提供一种具有不恶化或不易恶化的隔板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结果,可获得整体电池性能改善的电池。
分析隔板的缓冲性能
根据实施例5的隔板和根据对比例的隔板被加载以1.0kg/cm2的重量。测量每个隔板的厚度和压缩率。结果显示在表2中。
表2
 
无负载时厚度(μm) 有负载时厚度(μm) 压缩比(%)
实施例5 28 19 32
对比例 28 26 7
如表2中所示,确认在双面上包括缓冲层的实施例5的隔板与根据对比例仅包括聚乙烯的隔板相比,具有更佳的可压缩性结果。因此,实施例5的隔板设置在电极之间时可用作优良缓冲材料。
FT-IR评估
在分析容量保持特性之前和之后,根据对比例制备的隔板用FT-IR进行分析。对比例的结果显示在图1B中。
对于根据实施例2制备的隔板,在进行容量保持率测试之前通过FT-IR仅分析了缓冲层;在容量保持率测试之后通过FT-IR仅分析了隔板主体。实施例2的结果显示在图1A中。
如图1B中所示,氢被释放,在对比例的仅包括聚乙烯的隔板中,观测到处于1200至1800cm-1的不饱和碳酸酯和氧化物的峰(见充电和放电后的FT-IR曲线)。与此不同的是,实施例2的在两面上具有缓冲层的聚乙烯隔板主体即使在进行了容量保持率测试之后也没有氧化(见图1A的充电和放电后的隔板主体FT-IR曲线,在1200~1800cm-1区域中相对平坦)。因此,证实隔板主体的氧化以及恶化通过缓冲层被抑制。
此外,根据目测观察对比例的隔板主体和实施例2的隔板的结果,对比例的隔板被碳化且颜色变黑,而实施例2的隔板主体基本上保持不变。
工业应用性
本发明可提供具有改善的充电和放电特性以及安全性的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
虽然本发明已经结合特定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不过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而是相反,本发明意在涵盖处于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方案。

Claims (14)

1、一种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包括:
隔板主体,其包括具有第一熔点的材料;和
复合物,其支撑所述隔板主体,并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其中,所述有机化合物具有高于所述第一熔点的熔点,所述无机化合物包括:从由元素周期表中的1A、2A、3A、4A、3B和5B族元素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元素;和从由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硝酸盐、醇盐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隔板主体被所述复合物的缓冲层支撑,所述缓冲层形成在所述隔板主体朝向正极和负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隔板主体包括多个孔,且通过使所述隔板主体的孔被所述复合物填充而使所述隔板主体被所述复合物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隔板主体包括多个孔,且所述隔板主体被位于隔板主体朝向正极和负极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所述复合物的缓冲层支撑,其中所述隔板主体的孔被所述复合物填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缓冲层具有在2~20μm范围内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缓冲层具有40~90vol%范围内的孔隙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无机化合物从以下组中选择:MgCO3、BaCO3、Li2CO3、Al(OH)·NH2O、Al2(SO4)3、MgSO4、Al(OC2H5)3、YPO4、(ZrO)2P2O7、ZrP2O7、Al(NO3)3、Al2(SO4)3·Al(OC2H5)3、LiAlO2、LiAl5O8、Li5AlO4、MgO、MgAl2O4、BaTiO3、CoAl2O4、Li2SiO4、Li2B4O7、Li2MoO3、Al(OH)3、AlPO4、Mg(OH)2、Al2O3·AlPO4、Li2ZrO3、Al2O3·Al(OH)3以及它们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有机化合物具有180℃或更高的熔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有机化合物包括从由聚丙烯、芳族聚酰胺以及它们的组合所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其中所述芳族聚酰胺选自以下组中: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聚苯甲酰胺、聚(4,4′-苯甲酰替苯胺对苯二甲酰胺)、聚(亚苯基-4,4′-亚联苯基二碳酸酰胺)、聚(亚苯基-2,6-萘二碳酸酰胺)、聚(对苯二甲酰2-氯对苯二胺)和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对苯二甲酰2,6-二氯对苯二胺的共聚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复合物包括5~50wt%的所述有机化合物和50~95wt%的所述无机化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用于隔板主体的材料选自以下组中:包括聚丙烯或聚乙烯的多孔膜,包括玻璃纤维或无纺布的多孔材料,以及它们的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用于隔板主体的材料是多孔膜,所述多孔膜包括熔点在120至140℃范围内的聚乙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隔板主体具有40~90vol%范围内的孔隙率。
14、一种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
正极;
负极;和
插入所述正极和负极之间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隔板。
CN2008101851049A 2007-12-11 2008-12-09 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 Active CN1014592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0007 2007-12-11
JP2007-320007 2007-12-11
JP2007320008 2007-12-11
JP2007320007A JP5087383B2 (ja) 2007-12-11 2007-12-11 非水系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2007-320008 2007-12-11
JP2007320008A JP5209943B2 (ja) 2007-12-11 2007-12-11 非水系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9232A true CN101459232A (zh) 2009-06-17
CN101459232B CN101459232B (zh) 2011-12-21

Family

ID=40769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51049A Active CN101459232B (zh) 2007-12-11 2008-12-09 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87383B2 (zh)
CN (1) CN101459232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8109A (zh) * 2009-12-04 2011-06-08 索尼公司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隔膜
CN102376958A (zh) * 2010-08-27 2012-03-14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改性剂的应用
CN102481526A (zh) * 2009-07-31 2012-05-30 赢创德固赛有限公司 具有含聚芳酰胺纤维的支撑材料的陶瓷膜及该膜的制造方法
CN102479932A (zh) * 2010-11-23 2012-05-30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改性剂的使用方法,锂离子电池隔膜以及电池
CN102856530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
WO2013021299A1 (de) * 2011-08-08 2013-02-14 Basf Se Elektrochemische zellen
CN102969473A (zh) * 2012-12-04 2013-03-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无机复合多孔薄膜及使用此薄膜的电化学储能装置
CN104103793A (zh) * 2014-06-05 2014-10-1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阻燃有机/无机复合隔膜的制备方法
US9123942B2 (en) 2010-08-27 2015-09-01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king separator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N105264135A (zh) * 2013-07-01 2016-01-20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质子传导性膜用增强材料及含其的质子传导性膜及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CN108649174A (zh) * 2018-04-28 2018-10-12 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吸附涂层及使用这种涂层的隔膜
CN111033802A (zh) * 2017-12-27 2020-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47072B1 (ko) 2008-03-27 2010-04-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전지
JP5504473B2 (ja) * 2009-11-20 2014-05-28 イー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キャパシタ、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キャパシタの使用方法
TWI566455B (zh) * 2010-11-25 2017-01-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鋰離子電池改性劑的使用方法,鋰離子電池隔膜以及電池
JP5853639B2 (ja) * 2011-11-25 2016-0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用のセパレータ、並びに電池パック、電子機器、電動車両、蓄電装置および電力システム
JP6345915B2 (ja) * 2012-09-07 2018-06-20 旭化成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6264658B2 (ja) * 2014-08-06 2018-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9044308A1 (ja) * 2017-08-29 2019-03-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2586B1 (en) * 2000-04-10 2002-08-13 Celgard Inc. Separator for a high energy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KR100647966B1 (ko) * 2004-02-24 2006-11-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전자부품용 세퍼레이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604895B2 (en) * 2004-03-29 2009-10-20 Lg Chem, Ltd. Electrochemical cell with two types of separators
KR100939585B1 (ko) * 2004-12-07 2010-02-01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세퍼레이터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비수전해액 2차전지
JP4743747B2 (ja) * 2004-12-08 2011-08-10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電池
JP5196780B2 (ja) * 2005-12-22 2013-05-15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多層多孔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971110B1 (ko) * 2007-06-06 2010-07-20 데이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계 2 차 전지용 세퍼레이터 및 비수계 2 차 전지
WO2008156033A1 (ja) * 2007-06-19 2008-12-24 Teijin Limited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1526B (zh) * 2009-07-31 2015-08-12 赢创德固赛有限公司 具有含聚芳酰胺纤维的支撑材料的陶瓷膜及该膜的制造方法
CN102481526A (zh) * 2009-07-31 2012-05-30 赢创德固赛有限公司 具有含聚芳酰胺纤维的支撑材料的陶瓷膜及该膜的制造方法
CN102088109A (zh) * 2009-12-04 2011-06-08 索尼公司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隔膜
US9831481B2 (en) 2009-12-04 2017-11-28 Sony Corpora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parator
US9356273B2 (en) 2009-12-04 2016-05-31 Sony Corporatio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parator
CN102376958A (zh) * 2010-08-27 2012-03-14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改性剂的应用
CN102376958B (zh) * 2010-08-27 2013-10-09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改性剂的应用
US9123942B2 (en) 2010-08-27 2015-09-01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king separator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N102479932A (zh) * 2010-11-23 2012-05-30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改性剂的使用方法,锂离子电池隔膜以及电池
CN102856530A (zh) * 2011-06-30 2013-01-02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
CN102856530B (zh) * 2011-06-30 2015-01-21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
CN103718339A (zh) * 2011-08-08 2014-04-09 巴斯夫欧洲公司 电化学电池
WO2013021299A1 (de) * 2011-08-08 2013-02-14 Basf Se Elektrochemische zellen
CN102969473A (zh) * 2012-12-04 2013-03-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无机复合多孔薄膜及使用此薄膜的电化学储能装置
CN105264135A (zh) * 2013-07-01 2016-01-20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质子传导性膜用增强材料及含其的质子传导性膜及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CN104103793A (zh) * 2014-06-05 2014-10-1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阻燃有机/无机复合隔膜的制备方法
CN111033802A (zh) * 2017-12-27 2020-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8649174A (zh) * 2018-04-28 2018-10-12 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吸附涂层及使用这种涂层的隔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87383B2 (ja) 2012-12-05
JP2009146610A (ja) 2009-07-02
CN101459232B (zh) 201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59232B (zh) 用于非水可再充电锂电池的隔板
US10734670B2 (en) Anode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mesh-shaped insulating layer,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KR101130471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
EP3429014B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lithium metal formed on catho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KR100289973B1 (ko) 전지및그의제조방법
KR101422908B1 (ko)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용 전해질 및 이것을 포함하는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KR101430616B1 (ko) 캐소드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KR101165836B1 (ko) 정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사용하여 제조된 비수성 전해질 2차전지
US8932746B2 (en) Separator for non-aqueous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US11335947B2 (en) Polymer electrolyte composition including perfluorinated ionomer and inorganic additiv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US10741878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980164A (zh) 隔离膜和电化学装置
KR102258758B1 (ko) 리튬 금속 전극의 표면에 부동태막을 형성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의 연속 제조 방법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으로 제조된 리튬 이차전지
US10686193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comprising mesh-type current collect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2100879B1 (ko) 이차전지용 양극,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040089545A (ko) 정극 활성 물질 및 이를 사용한 비수성 전해질 이차전지
KR20180026356A (ko) 고분자 전해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180125312A (ko) 이중층 구조의 활물질층을 포함하는 음극,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1155914B1 (ko)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KR20230037451A (ko) 전기화학소자용 전극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화학소자
KR20020082118A (ko)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
JP2016207318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0195550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KR101606905B1 (ko) 층 구조의 캡슐화된 전해액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60020649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