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随着CMOS工艺的不断发展,深亚微米CMOS器件具有可以传输高频率信号和低噪声等特性,因此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射频(RF)电路设计,并在无线通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RFCMOS电路设计中,只有建立准确的RFCMOS模型才能在电路仿真时精确模拟RFCMOS器件的性能,从而节省RFCMOS电路设计周期。RFCMOS模型要求在包含所有低频特性的基础上更着重描述RFCMOS器件的非线性性、高频噪声、非准静态效应等高频性能。
目前为止,业界没有标准的RFCMOS模型,通常是在BSIM3v3模型(Berkeley Short channel Insulated gat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del 3 version 3)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支电路来模拟RFCMOS器件。
请参阅图1,其中的MOS场效应管11来自于BSIM3v3模型,包括栅极Gi、源极Si、漏极Di和衬底Bi;在其基础上增加的支电路包括栅极电阻RG、源极电阻RS、漏极电阻RD和衬底网络12,构成了RFCMOS等效电路的栅极G、源极S、漏极D和衬底B。栅极电阻RG是栅极G的寄生电阻,在模拟RFCMOS器件的高频性能时影响较大,源极电阻RS和漏极电阻RD分别是源极S和漏极D的寄生电阻。衬底网络12由两个寄生二极管DSB、DDB和三个耦合电阻RSB、RDB、RDSB组成,用来模拟RFCMOS器件高频时衬底耦合效应。其中,寄生二极管DSB表示源极S与衬底B之间形成的二极管,寄生二极管DDB表示漏极D与衬底B之间形成的二极管,耦合电阻RSB表示源极S与衬底B之间的耦合电阻,耦合电阻RDB表示漏极D与衬底B之间的耦合电阻,耦合电阻RDSB表示衬底B的电阻。
由于RFCMOS版图设计的特殊性,图1所示的RFCMOS模型大多局限于模拟某个特定尺寸或某一小范围尺寸的RFCMOS器件,扩展性较差。如何能在保证上述RFCMOS模型精度的同时,有效提高其扩展性是提高RFCMOS模型设计能力的关键。
具体实施方式
在RFCMOS电路设计中,为了降低栅极寄生电阻和各种寄生PN结对RFCMOS器件高频性能的影响,RFCMOS器件一般采用多栅极并联的版图结构(Multi-finger结构)。请参阅图2所示的并联栅极数为2的RFCMOS器件和图3所示的并联栅极数为4的RFCMOS器件的示意图,其版图参数包括晶体管沟道长度L、晶体管沟道宽度W和晶体管并联栅极数nf。
在图1所示的RFCMOS模型中,源极电阻RS和漏极电阻RD可以利用BSIM3v3模型的参数Rdsw来综合反映,参数Rdsw表示单位宽度的源漏寄生电阻(Parasitic resistance per unit width),因此源极电阻RS和漏极电阻RD不必单独计算,均可以用参数Rdsw表示。
栅极电阻 其中的参数Rgsqr表示栅极电阻RG的方块电阻,ρc表示单位面积的接触孔电阻,这两个参数都是根据实测模型数据提取的。
耦合电阻 其中的参数Rsbw表示耦合电阻RSB的方块电阻,是根据实测模型数据提取的。
耦合电阻 其中的参数Rdbw表示耦合电阻RDB的方块电阻,是根据实测模型数据提取的。
衬底电阻 其中的参数Rdsbw表示衬底电阻RDSB的方块电阻;是根据实测模型数据提取的。
上述四个寄生电阻RG、RSB、RDB、RDSB的计算公式均与版图参数相关,因此可以适用于不同沟道长度L、沟道宽度W和并联栅极数nf的RFCMOS器件,具有较好的模型扩展性。
寄生二极管DSB和DDB的参数是关系到RFCMOS模型精度的关键因素。在图2所示的并联栅极数为2的RFCMOS器件中,两个源极S分别位于两个栅极G的外侧,即位于器件的最外侧;一个漏极D位于两个栅极G之间。在多栅极并联的RFCMOS器件中,源极S和漏极D通常间隔排列在器件最外侧和两个相邻栅极G之间,如图3所示。因此,源极S和漏极D在器件最外侧和两个相邻栅极G之间的个数随着并联栅极数nf的不同而不同,这是决定寄生二极管DSB和DDB的参数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将源极S位于两个相邻栅极G之间的个数设为nsd_in,那么xnsd_in=[(xnf+1)>>1]-1,其中xnsd_in表示nsd_in的二进制数形式,xnf表示nf的二进制数形式。>>运算表示将二进制数右移,左边的空位由0弥补;>>1运算表示将二进制数右移1位,左边的1个空位由0弥补。
将漏极D位于两个相邻栅极G之间的个数设为ndd_in,那么xndd_in=xnf>>1,其中xndd_in表示ndd_in的二进制数形式。
将漏极D位于器件最外侧的个数设为ndd_out,那么xndd_out=xnf&1,其中xndd_out表示ndd_out的二进制数形式。当nf为奇数时,漏极D位于器件最外侧的个数为1,xnf&1为1;当nf为偶数时,漏极D位于器件最外侧的个数为0,xnf&1为0。
将源极S位于器件最外侧的个数设为nsd_out,那么xnsd_out=2-(xnf&1),其中xnsd_out表示nsd_out的二进制数形式,&运算表示二进制数的与运算。源极S位于器件最外侧的个数nsd_out等于器件最外侧的个数2减去漏极D位于器件最外侧的个数ndd_out。
以并联栅极数为2的RFCMOS器件为例对上述公式进行验证,nf为2,xnf为010,xnf+1为011,011>>1为001,010>>1为1,xnf&1为0,因此nsd_in为0,ndd_in为1,nsd_out为2,ndd_out为0,这与图2所示的并联栅极数为2的RFCMOS器件相吻合。
再以并联栅极数为4的RFCMOS器件为例为上述公式进行验证,nf为4,xnf为100,xnf+1为101,101>>1为010,100>>1为010,xnf&1为000,因此nsd_in为1,ndd_in为2,xnsd_out为2,xndd_out为0,这与图3所示的并联栅极数为4的RFCMOS器件相吻合。
利用上述计算结果,寄生二极管DSB有源区一侧周长dsb_perim_locos=4×hdif×nsd_in+nsd_out×(4×hdif+W),其中hdif是BSIM3v3模型的参数,表示接触孔中心到栅极边缘的距离。
寄生二极管DSB栅极一侧周长dsb_perim_gate=(2×nsd_in+nsd_out)×W。
寄生二极管DSB的PN结底面面积dsb_area=2×hdif×W×(nsd_in+nsd_out)。
寄生二极管DSB的源极饱和电流js_sb=dsb_area×js+dsb_perim_locos×jsw,其中js和jsw都是BSIM3v3模型的参数,js表示源极或漏极PN结底面单位面积饱和电流(Source/Drain junction saturation current perunit area),jsw表示侧壁饱和电流密度(side wall saturation currentdensity)。
寄生二极管DSB的源极底面零偏压结电容cj_sb=dsb_area×cj,其中cj是BSIM3v3模型的参数,表示PN结单位面积的底面零偏压结电容(Bottomjunction capacitance per unit area at zero bias)。
寄生二极管DSB的源极侧壁零偏压结电容cjsw_sb=(dsb_perim_locos×cjsw+dsb_perim_gate×cjswg),其中cjsw和cjswg都是BSIM3v3模型的参数,cjsw表示源极或漏极单位长度的侧壁(有源区一侧)零偏压结电容(Source/Drain side wall junction capacitance per unit length at zerobias),cjswg表示源极或漏极单位长度的侧壁(栅极一侧)零偏压结电容(Source/Drain gate sidewall junction capacitance per unit lengthat zero bias)。
根据类似的计算公式还可以计算出寄生二极管DDB的有源区一侧周长ddb_perim_locos=4×hdif×ndd_in+ndd_out×(4×hdif+W),栅极一侧周长ddb_perim_gate=(2×ndd_in+ndd_out)×W,PN结底面面积ddb_area=2×hdif×W×(ndd_in+ndd_out),漏极饱和电流js_db=ddb_area×js+ddb_perim_locos×jsw,漏极底面零偏压结电容cj_db=ddb_area×cj,漏极侧壁零偏压结电容cjsw_db=(ddb_perim_locos×cjsw+ddb_perim_gate×cjswg)。
上述所有公式中的沟道长度L、沟道宽度W和并联栅极数nf均可变,即根据不同RFCMOS器件而取不同的值,因此本发明RFCMOS模型的各参数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扩展性,适用于各种不同的RFCMOS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