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9436B - 串联单元 - Google Patents
串联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49436B CN101449436B CN2007800180958A CN200780018095A CN101449436B CN 101449436 B CN101449436 B CN 101449436B CN 2007800180958 A CN2007800180958 A CN 2007800180958A CN 200780018095 A CN200780018095 A CN 200780018095A CN 101449436 B CN101449436 B CN 1014494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unit
- input
- series unit
- housing pa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4—Intermediate parts, e.g. adapters, splitters or elbows
- H01R24/547—Split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串联单元,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每个输入端和输出端均由具有中心导体和与中心导体共心的外导体的管状插座组成;电视端;以及用于支撑输入端、输出端和电视端的单元壳体。这些终端的外导体通过单元壳体进行电互连。中心导体在单元壳体内部限定的空间中进行电互连。单元壳体的连接端部分的方向垂直于连接/断开端部分,其中,电缆终端与该连接/断开端部分连接/断开。输入端和输出端构造为可移动的终端并在单元壳体的连接端部分是可转动的。由连接/断开端部分的中心轴通过可移动的终端的转动而限定的平面互相垂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视接收系统的串联单元。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在更新当前串联单元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的串联单元的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称为直接安装类型的一类串联单元是众所周知的,其中,同轴插座(coaxial receptacle)用作出口端(也称为电视端),并且其远端被处理为预定大小的同轴电缆直接连接作为输入端和输出端(例如,参考专利文件1)。
在近些年,由于为了不仅接收陆地广播而且接收卫星广播,串联单元需要允许中间频带中的信号(从卫星转换器输出)的通道,所以要求串联单元具有非常宽的频率特性。因而,串联单元被广泛应用,在其中,具有高频特性和屏蔽性能的同轴插座除了用作出口端外,还用作输入端和输出端。
通常将同轴插座类型的串联单元配置为使得将用于出口端的插座布置在外壳的前表面(布置在该表面上使其沿着房间的壁表面放置),并且近似形成矩形平行六面体,并且至少一个接合点布置在外壳的水平底面上(例如,参考专利文件2)。
专利文件1:日本申请号3066542;
专利文件2: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号2000-173730。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当前形势中,已经启动了使用UHF带宽的数字陆地广播,并且将于2011年结束模拟陆地广播。为了尝试通过使用由传统的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构成的接收系统来接收数字陆地广播,将很可能会引起某些问题:外部电波干扰从串联单元的直接安装部分进入,其中屏蔽性很低,外部电波干扰尤其在数字广播中引起块状噪声,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切断屏幕图像。
通过用如上述专利文件2所公开的具有高频特性并具有良好屏蔽特性的串联单元来取代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能够无干扰地为数字陆地广播提供清晰的屏幕图像。
如传统的实施例中所提及的,串联单元通常连接在出口箱或配电箱内,其中,引出箱或配电箱放置于壁表面上并且在前面的宽度和深度方面具有非常有限的存储空间。因而,为了保持同轴电缆在配电箱等内的额外长度,不能存储在壁内引入的同轴电缆。同轴电缆以用于连接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的合适长度放置。也就是说,引入配电箱的同轴电缆不能被进一步延长,并且不能调整引入位置和方向。
当用同轴插座类型的串联单元取代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时,F-类同轴电缆连接器需要被连接至与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脱离的同轴电缆的远端,其中,F-类同轴电缆连接器能够连接至同轴插座。
在该情况中,先前直接连接于串联单元的同轴电缆的远端部分被镊子等夹断,然后加工预定长度的远端部分用于连接上述的F-类同轴电缆连接器。结果,其上连接有连接器的同轴电缆变得更短并且没有太多的额外长度。
因而,根据当前同轴电缆的配线情况可能会有某些问题:即使串联单元被替换为同轴插座类型,同轴电缆也不能连接;即使同轴电缆能够连接,同轴电缆也不能存储在配电箱等中;以及即使同轴电缆的连接和存储都能成功地完成,安装工作也需要时间和精力。
提出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和其它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有效连接于壁表面的串联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串联单元使其适用于取代当前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能有效取代当前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并安装的串联单元。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在第一方面提供了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视端和单元壳体的串联单元。输入端、输出端和电视端中的每个都由具有中心导体和与中心导体共心的外导体的管状插座构成。单元壳体支撑输入端、输出端和电视端。这些终端的外导体通过单元壳体进行电互连。这些终端的中心导体在形成在单元壳体内的空间中进行电互连。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形状中,连接端部分的方向与连接/断开端部分的方向互相垂直,其中,连接端部分连接至单元壳体,连接/断开端部分与电缆的终端连接/断开。输入端和输出端都被构造为可移动的终端,从而使其在连接于单元壳体的连接端部分可转动,并且放置输入端和输出端,使得由连接/断开端部分的中心轴通过可移动终端的转动而限定的平面彼此交叉。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方面的串联单元,其中放置可移动的终端中的一个,使得由连接/断开端部分的中心轴限定的平面在可移动终端的一个的转动下垂直于电视端的中心轴。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包括输入端、输出端、电视端和单元壳体的串联单元。输入端、输出端和电视端中的每个都由具有中心导体和与中心导体共心的外导体的管状插座构成。单元壳体支撑输入端、输出端和电视端。这些终端的外导体通过单元壳体进行电互连。这些终端的中心导体在单元壳体的内部形成的空间内进行电互连。在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的形状中,连接端部分的方向和连接/断开端部分的方向互相垂直,其中,连接端部分连接至单元壳体,连接/断开端部分与电缆的终端连接/断开。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被构造为可移动终端,从而使其在连接于单元壳体的连接端部分上可转动,并且放置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使得由连接/断开端部分的中心轴通过可移动的终端的转动而限定的平面垂直于电视端的中心轴。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串联单元,其中,该串联单元包括第一壳体部分和第二壳体部分。第一壳体部分具有前表面,电视端提供至该前表面。第二壳体部分被提供至在第一壳体部分的后表面上的一部分以从该部分延伸,并且具有内部空间用于连接至在第一壳体部分的内部形成的空间。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一个放置在第一壳体部分的后表面上,且另一个放置在第二壳体部分的侧表面上并且从第一壳体部分的后表面延伸。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包括输入端、电视端和单元壳体的串联单元。输入端和电视端中的每个由具有中心导体和与中心导体共心的外导体的管状插座构成。单元壳体支撑输入端和电视端。这些端的外导体通过单元壳体进行电互连。这些端的中心导体在由单元壳体的内部形成的空间内进行电互连。在输入端的形状中,连接端部分的方向与连接/断开端部分的方向互相垂直,其中,连接端部分连接于单元壳体,连接/端口部分用于连接/端口电缆的一端。输入端被构造为可移动的终端,从而使其在连接于单元壳体的连接端部分上转动,并且放置输入端,使得由连接/端口端部分的中心轴通过可移动的终端的转动而限定的平面垂直于电视端的中心轴。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的串联单元,其中,可移动的终端的转动范围大于180°。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包括两分叉终端的串联单元,其中,两分叉终端具有连接端部分和一对连接/断开端部分。连接端部分连接至单元壳体。电缆的两端连接/断开至所述一对连接/断开端部分。连接/断开端部分中的一个用作输入,另一个用作输出。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了根据本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串联单元,其中,可移动终端的连接/断开端部分由连接至同轴电缆远端的F-类连接器构成,该F-类连接器允许与F-类插头连接。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了根据本第一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串联单元,其中,可移动端的连接端部分可转动地连接至形成在单元壳体上的连接孔,并且配置连接孔使得外导体与单元壳体保持电连接,而且可移动的终端在作为转动轴的连接端部分的中心轴上转动。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了根据本第一至第九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串联单元,其中,单元壳体通过一体地固定一对分开的壳体而形成。所述一对分开的壳体中的每个被形成为具有一半的连接孔。而且,可移动终端的连接端部分的外围表面、以及形成了边缘的连接孔中的一个设有沟槽部分,而另一个设有与所述沟槽部分接合的凸起部分,作为终端侧连接设备和壳体侧连接设备,所述边缘形成了所述分开的壳体的所述连接孔。而且,通过将终端侧连接设备夹入提供给所述一对分开的壳体中的每个的所述壳体侧连接设备,可移动终端可转动地连接至单元壳体。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九方面的串联单元,其中,可移动终端的连接端部分包括插入部分、凸缘部分和沟槽部分。插入部分被用来插入连接孔。形成凸缘部分使其直径大于连接孔的直径。沟槽部分在插入部分的外围表面上的位置上形成,并且在远离凸缘部分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形成,所述距离至少等于形成所述连接孔的所述单元壳体的壁表面部分的厚度。而且,通过固定停止块将可移动终端可转动地连接至单元壳体,其中,停止块的直径大于连接孔的直径。插入部分插入连接孔。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根据第一至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串联单元,其中,垫圈插入可移动终端与单元壳体之间。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中,输入端和输出端都被配置为能够转动的可移动终端,并且被配置为使得该两个终端的转动表面彼此不同。因而,即使引入连接至壁表面的配电箱或出线盒内的引入线没有可用的额外长度,也能够通过转动可移动终端而经几乎最短的路线来布置引入线。
也就是说,现有引入线的长度及其布置方向不会限制安装工作。即使在非常受限的空间(例如,配电箱等的内部等)内,也能很容易地完成连接工作,这也缩短了工作时间。
引入配电箱或出口箱的引入线通常沿着垂直于电视端的中心轴的表面放置。因而,通过以这样的方法布置可移动终端中的一个,使得由连接/断开端部分的中心轴通过可移动终端的转动而限定的平面垂直于电视端的中心轴,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改善连接工作的效率。
并不是输入端和输出端都必须被配置为可移动终端。输入端和输出端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被配置为可移动终端并且以这样的方法放置,使得由连接/断开端部分的中心轴通过可移动终端的转动而限定的平面垂直于电视端的中心轴。
如上所述,在沿着垂直于电视端的中心轴的表面布置引入线的状态中,该配置也足以改善连接工作的效率。
在该情况下,输入端可被配置为可移动终端,并且可将输出端省略。
而且,通过限定可移动终端的转动范围大于180°,能够在引入线的各种布置状态下更合适地完成安装工作。
而且,通过用两分叉终端取代输入端,能够更灵活地容纳各种类型的接收系统。
附图说明
图1A-1D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的示意图,图1A是其后视图,图1B是其正视图,图1C是其侧视图,以及图1D是器顶视图;
图2A是示出了图1A-1D中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放大侧视图,图2B是其正视图,以及图2C是其沿图2B中的IIC-IIC线的剖视图;
图3A是示出了沿图1A中的IIIA-IIIA线的串联单元的剖视图,图3B是示出了切掉了其某些部分的较低壳体的透视图;
图4A-4D是以部分放大的方式示出了一种连接方法、以将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每个中心导体引入壳体的说明性视图;
图5是示出了配线状态以将串联单元装入配电盒的示意图;
图6A-6D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的示意图,图6A是其后视图,图6B是其正视图,图6C是其侧视图,图6D是其顶视图;
图7A-7D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的示意图,图7A是其后视图,图7B是其正视图,图7C是其侧视图,图7D是其顶视图;
图8A-8D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变体的串联单元的示意图,图8A是其后视图,图8B是其正视图,图8C是其侧视图,图8D是其顶视图;
图9A-9D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的说明性视图,图9A是对应于沿图1A中的IIIA-IIIA线的视图的剖视图,图9B是示出了滑动构件的示意图,以及图9C是示出了放在一起的两滑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了接线盒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在去除了接线盒的状态中的串联单元的立体图,
图12A是示出了图11所示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放大侧视图,图12B是其正视图,以及图12C是其沿图12B中的XIIC-XIIC线的剖视图;
图13是以分解方式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的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了与用于可旋转地连接输入端的连接孔相邻近的结构的剖视图,以及图14B是示出了根据变体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A是示出了刨床形状的碟簧垫圈的平面图,以及图15B是示出了该碟簧垫圈的横断面形状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在去除了接线盒的状态中的串联单元的立体图;以及
图17是以分解方式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1A-1F...串联单元,3、103、203...单元壳体,3a、103a、203a...第一壳体部分,3b、103b、203b...第二壳体部分,5、105...输入端,6、106...电视端,7...接线盒,8、108...输出端,9、11、17、111...中心导体,12、112...外导体,13、18、113、118...绝缘体,14...盖,15、115...连接/断开端部分,16、116...连接端部分,20、120...终端侧连接设备,21...凸出部分,22、122...沟槽部分,30...壳体侧连接设备,30a...曲面部分,30b环形壁,31...上壳体,32...下壳体,33...前壁,34...螺丝孔,35...通孔,36...螺旋杆,38...凸出片,40...滑动构件,50、150、155...印刷线路板,54...固定爪,55...连接端,56...基体,57...接触片,57a...推动片,57b...滑动保持部分,57c...接收部分,71...孔,73...导锁部分,95...两分叉终端,121...凸缘部分,130...连接孔,131、231...盒形壳体,132、232、233...盖,140...碟簧垫圈,153...连接管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根据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A-1D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单元的示意图。图1A是其后视图,图1B是其正视图,图1C是其侧视图,图1D是其顶视图。应该注意的是,在下文描述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提到的方向都是基于图1B所示的状态。面向电视端6延伸方向的一侧称为前侧或正面。图1A和图1B中左至右的方向和图1D中的上下方向被称为水平方向。图1C和图1D中的左至右的方向被称为前后方向。图1A、图1B和图1C中的上下方向被称为如附图所示的上下方向。
如图1A-1D所示,串联单元1包括单元壳体3、输入端5、输出端8、电视端6和接线盒7。单元壳体3由具有用于存储电子元件等的空间的盒状物体制成。输入端5可转动地连接在单元壳体3的后侧内并形成L-形。类似地,输出端8可转动地连接在单元壳体3的后侧内并形成L-形。电视端6放置在单元壳体3的前侧内。接线盒7连接在单元壳体3的前侧内以暴露电视端6,并用来将串联单元1固定于配电箱。
串联单元1被配置以分离从输入端5输入的信号,并且将信号从输出端8和电视端6输出。
<接线盒结构>
如图10所示,接线盒7是具有孔71和导锁部分73的公知元件,电视端6通过孔71放置,导锁部分73用于将串联单元固定至存储在配电箱内的固定架。串联单元1通过固定架而存储并固定在配电箱内,放置在墙上等。
<各端的结构>
图2A是示出了输入端5和输出端8的放大侧视图,其中,输入端5和输出端8被连接为使其可关于作为可移动终端的单元壳体3转动。图2B是正视图,图2C是沿图2B中的II C-II C线的剖视图。
为了简化描述,下文解释输入端5,但是不重复解释以相同方法配置的输出端8。
如图2A-2C所示,输入端5由F型插座制成,该插座为L形的并包括中心导体11、17和外导体12。中心导体11、17以L形的方式连接。外导体12被放置以使其关于中心导体11、17共心(即,被配置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柱形)。
在下文中,在输入端5的构成L形的两部分之间,放置在连接于单元壳体3的侧面中的部分被称为连接端部分16,放置在与F型插头的连接/断开的侧面中的部分被称为连接/断开端部分15。
而且,放置在连接/断开端部分15内的中心导体11被称为第一中心导体。放置在连接端部分中的中心导体17被称为第二中心导体。第二中心导体17被配置为使得远端部分17a从开口19延伸至外导体12的外部,其中,开口19由连接端部分16中的外导体12形成。
连接/断开端部分15中的外导体12的外围表面是带螺纹的。另一方面,连接端部分16设置有通孔16a,在连接端部分16连接于连接/断开端部分15的那侧的端表面上,通孔16a穿进外导体12的内部空间。通孔16a由盖14关闭。而且,在连接端部分16中的外导体12的外围表面上,构成了端侧连接设备20以使其可转动地连接至壳体侧连接设备(如图3A和图3B所示,标号为30),同时保持端侧连接设备20与单元壳体3的电连接,其中,壳体侧连接设备形成在单元壳体3上并将在下文中对其进行介绍。
端侧连接设备20由一对凸出部分21构成,该对凸出部分21被形成为沿着连接端部分16中的壳体12的远端部分的整个圆周扩展。在这对凸出部分21之间形成有沟槽部分22。应该注意的是,凸出部分21不一定要沿整个圆周扩展,只要沟槽部分22的底部适合于放置在连接端部分16的中心轴的同心圆上即可。
第一中心导体11通过将薄金属板材料弯曲而制成。在第一中心导体11的一端上形成了接收部分11a,接收部分11a具有弹簧弹性以接收同轴电缆的中心轴。另一方面,第二中心导体17由类似于针形的触针制成,并且至少在远端部分17a中具有近乎圆形的横截面。
借助于绝缘体13、18,将中心导体11、17分别放置在连接/断开端部分15和连接端部分16的中心轴所在的位置,并将中心导体11、17保持以使其在端部11b、17b处彼此接触,端部11b、17b分别位于接收部分11a和远端部分17a的相对侧。通过已知的压配合、粘合剂等将绝缘体13、18固定并使其粘附在外导体12的内部。
中心导体11、17的端部11b、17b(在外导体12的内部彼此接触)通过例如焊接等经过通孔16a固定。盖14封闭通孔16a且不留下任何缝隙,并通过压配合或螺旋配合来固定,从而能够维持合适的屏蔽特性。
电视端6(参见图1B)由具有中心导体和外导体的管状插座组成,其中,外导体相对于中心导体同心设置(即,制成具有圆形横截面的管形)。电视端6与输入端5的连接/断开端部分15的配置方法相同。
<单元壳体的结构>
如图1A-1D所示,单元壳体3包括第一壳体部分3a和第二壳体部分3b。第一壳体部分3a放置在前面。第二壳体部分3b从第一壳体部分3a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并且其水平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壳体部分3a的尺寸。第一壳体部分3a和第二壳体部分3b被配置以形成连续的内部空间。即,单元壳体3被配置以使得与上下方向垂直的表面的横截面变成近乎粗体字母T的形状。
输入端5在水平方向上放置在第二壳体部分3b的侧表面之一(图1A中的左侧表面)上。连接输入端5使其在沿着水平方向的轴上转动。输出端8放置在输入端5的对面并穿过第一壳体部分3a的后表面上的第二壳体部分3b(在图1A中的右侧)。连接输出端8使其在沿着前后方向的轴上转动。
换句话说,输入端5被放置为使得通过输入端5的转动、由连接/断开端部分15的中心轴限定的平面(被称为输入端5的转动表面)垂直于水平方向。输出端8被放置为使得通过输出端8的转动、由连接/断开端部分的中心轴限定的平面(被称为输出端8的转动表面)垂直于前后方向(即,沿着电视端6的中心轴的方向)。
而且,如图1A所示,当输出端8转动时,第二壳体部分3b的侧面放置在与输出端8邻接的位置上并限制输出端的转动范围,第二壳体部分3b的侧面被倾斜为使得输出端8的转动范围变得大于180°。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输出端8的转动范围确定为±110°,而水平方向表示为0°。即,配置输出端8使其具有220°的转动范围。
而且,单元壳体3包括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上壳体31(如将在下文中解释的那样)通常在底面打开。下壳体32通常在顶面打开。单元壳体3通过固定和粘附上下等分部分的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构成。单元壳体3(即,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通过模制导电材料而制成,例如,铝压铸。
<单元壳体的内部结构>
下文参考图3A和3B描述单元壳体3的内部结构。
图3A是沿图1A中的III A-III A线的剖视图,并且示出了去掉上壳体31情况下的下壳体32、输入端5和电视端6。图3B是示出了去掉了某些部分的下壳体的透视图。应该注意的是,为了使附图更容易理解,部分简化了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的外形。
如图3A所示,下壳体32是通常在其顶面(附图中的前面)打开并具有内部空间的盒形物体。下壳体32包括开口端表面32a,当下壳体32与上壳体31组合时,开口端表面32a与上壳体31接触。
在下壳体32的前壁33上一体形成了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构成了电视端6的外导体。在电视端6的内部,中心导体9由绝缘体支撑以使其远端部分9a延伸至该壳体的内部。
在下壳体32内部形成的空间中附接印刷线路板50,其中,电子元件安装在印刷线路板50上。印刷线路板50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在下壳体32内部形成的多个凸出片38上。换句话说,通过凸出片38获得地侧导体与下壳体32之间的电传导,其中,地侧导体在印刷线路板50上形成。通过焊接等类似的方法将电视端6的中心导体9的远端部分9a连接至信号侧导体,其中,信号侧导体在印刷电路板50上形成。
在与用于第二壳体部分3b的侧面上的输入端5的连接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下壳体32设有下凹部分30a,如图3B所示,下凹部分30a通过从开口端表面32a将壳体切成半圆形而形成。
上壳体31也设有上凹部分30a(由附图中的点线所示),上凹部分30a位于面向下凹部分30a的位置。当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组合时,凹部分30a形成了由近似圆孔组成的壳体侧连接设备30。沿着构成壳体侧连接设备30的孔的整个圆周,形成了具有统一厚度的环形壁30b。
在第一壳体部分3a的后表面上也形成了壳体侧连接设备30,壳体侧连接设备30变成输出端8的连接位置。
当组合和固定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时,安装输入端5使得沟槽部分22与环形壁30b接合,其中,沟槽部分22构成端侧连接设备20,环形壁30b是沿着下壳体32的下凹部分30a形成的,下凹部分30a构成壳体侧连接设备30。随后,通过连接上壳体31使得沟槽部分22与环形壁30b接合,其中,沟槽部分22构成端侧连接设备20,环形壁30b是沿着上壳体31的上凹部分30a形成的,从而使输入端5可转动地连接至单元壳体3。输出端8也以相同的方式连接。
如图3B所示,在下壳体32的端表面32a的预定位置上形成了螺丝孔34,其中,每个螺丝孔在其内部都形成了母螺纹。相应地,上壳体31在面向螺丝孔34的位置设有穿过上壳体31的通孔35。
放在一起并闭合的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通过将螺旋杆36从上壳体31一侧插入螺丝孔34、35中而一体固定。
下文参考图4A-4D描述在输入端5(输出端8)的中心导体17与印刷线路板50上形成的信号侧导体之间的连接。
图4A-4C是示出了接线端子55的结构的说明性视图并图示了将中心导体17连接至接线端子55的过程,其中,配置接线端子55从而将输入端5(输出端8)的中心导体17引入壳体的内部。图4D是示出了如图4A-4C所示的固定于印刷线路板50的接线端子55从上方观察的平面图。
如图4A-4D所示,印刷线路板50设有接线端子55,接线端子55面向输入端5(输出端8)所连接的位置。
接线端子55由一对连接片55a组成,其中,连接片55a通过弯曲弹性的薄板导体材料制成。每个连接片55a都包括基体56和接触片57。通过弯曲材料形成接触片57,其中,该材料是从印刷线路板50上的基体56向上延伸的。接触件57包括推动片(urging piece)57a、滑动保持部分57b和接收部分57c。推动片57a连接于基体56并向中心导体推动接触件57。滑动保持部分57b从推动片57a延伸以可滑动地保持上述的中心导体17。接收部分57c延伸自滑动保持部分57b并向上打开。
通过相互面对地放置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片55a而形成接线端子55。通过将固定爪54插入形成在印刷线路板50上的通孔中并焊接固定爪54来将每个连接片55a固定于印刷线路板50,其中,固定爪54从基体56向下延伸。
当输入端5安装在下壳体32上时,中心导体17向印刷线路板50移动,同时使接收部分57c向外张开(参见图4B)。当输入端5的端侧连接设备20适当地安装在下壳体32的壳体侧连接设备30上时,中心导体17适当地填充在滑动保持部分57b之间。
由推动片57a推动的接触片57与中心导体17适当地保持接触。因为中心导体17形成为如上所述的针形,中心导体17至少在其远端部分具有圆形横截面,所以即使转动中心导体17也能与连接端55保持适当的接触。
<效果>
下文描述串联单元1的连接并给出了关于串联单元1的效果的详细说明。
图5是示出了用于将串联单元连接至配电箱的配线状态的示意性说明图。具体地,图5的A-1至A-3示出了以下状态,将先前安装的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移除,对每个引入线的远端部分进行再加工,然后将同轴电缆连接器连接至该远端部分。图5的B-1至B-3示出了传统的同轴插座类型的串联单元(称为传统产品1)的配线状态,该串联单元被配置为使得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向上凸出。图5的C-1至C-3示出了传统的同轴插座类型的串联单元(称为传统产品2)的配线状态,其中,将输入端固定以使其向上凸出,并且仅输出端能够以与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单元1的输入端5的转动方式相同的转动方式转动。图5的D1至D-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单元1的配线状态。
图5的A-1、B-1、C-1、D-1示出了将输入侧的引入线和输出侧的引入线在相同方向引入的情况。图5的A-2、B-2、C-2、D-2示出了将输入侧的引入线和输出侧的引入线从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引出以使其沿着相同的轴线的情况。图5的A-3、B-3、C-3、D-3示出了将输入侧的引入线和输出侧的引入线从位于不同轴线上的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引出的情况。
实验条件为:输入侧的引入线的长度为7cm;输出侧的引入线的长度为8cm;每条同轴电缆都通过将同轴电缆连接器连接至S5CFB的远端部分来准备。
首先,评价传统产品1的连接性。如图5的B-1所示,在相同的方向引导引入线的情况中,连接性是没问题的。如图5的B-2、B-3所示,在引导引入线以使其沿相同的轴线、或者从不同位置的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引导引入线的情况中,只有当其中一条同轴电缆长度比较长时连接才是可能的。
其次,评价传统产品2的连接性。如图5的C-1所示,在相同的方向引导引入线的情况中,连接性是没问题的。如图5的C-2所示,在从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引导引入线以使其沿相同的轴线的情况中,尽管连接是可能的,但是如果输出端朝上并且如(a)所示转动引入线,则只有当其中一条同轴电缆长度比较长时连接才是可能的。如果输出端转动至如(b)所示的下侧,则对连接器进行连接变得容易。然而,当存储串联单元时,同轴电缆可能接触用于连接固定架的连接柱(boss),并且可能不能存储串联单元。即使能够存储串联单元,电缆也需要急剧弯曲从而引起过多的力,并且该力作用在连接于引入线远端的连接器的连接/断开端部分。因此,产生了可靠性的问题。如图5的C-3所示,在从不同的轴线上的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引导引入线的情况中,连接是没问题的。
然后,评价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的连接性。如图5的D-1所示,在相同的方向引导引入线的情况下,如传统的产品一样,连接是没问题的。如图5的D-2所示,在从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引导引入线以使其延伸相同的轴线的情况下,如果转动输出端以使其向下,那么当存储串联单元时,输出端从向下方向进一步向内倾斜(在串联单元1中,从向下方向进一步向内倾斜的角度大约为20°)。结果,输出端朝从下引入的引入线的入口方向凸出,并且同轴电缆不能接触连接柱。因而,引入线不必被急剧弯曲,并且没有过多的力作用在连接于引入线远端的连接器的连接/断开端部分。因此,除了有效连接之外,在连接方面的高度可靠的配线也变得可能。如图5的D-3所示,在从不同轴线的向上和向下的方向引进引入线的情况中,输出端移向用于从下方引导的引入线的入口方向。因而,引入线不必被特别地近似放置为S-形,从而进一步改善了连接性。
如上所述,配置串联单元1,使得当将串联单元1存储在配电箱内时,输入端5的转动表面垂直于配电箱的开放表面,并且输入端5朝着配电箱的后底面上下转动。而且,配置串联单元1使得输出端8的转动表面变得与配电箱的开放表面平行。而且,配置串联单元1使得输出端8的转动范围等于或大于±9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10°),而水平方向表示0°。
因此,串联单元1总是能够在同轴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内实现配线,而不管引入线是从哪个方向引入配电箱的。而且,连接操作变得容易,能够缩短操作时间。
另外,串联单元1尤其在用同轴插座类型的串联单元更新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方面是非常有用的。
换句话说,为了在移除直接安装配线的串联单元之后将同轴电缆连接器连接至引入线的远端,需要切去引入线经处理的部分。因而,在对连接器进行连接之后,伸入配电箱的引入线的长度要短于其原始长度。
如果使用串联单元1,那么即使引入线变短也无损其连接性,这是由于输入端5和输出端8的转动以及输出端8的广泛的转动范围。
接下来将具体介绍利用本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的更新工作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启动了使用UHF带宽的数字陆地广播,并假定于2011年7月结束模拟陆地广播。在尝试接收数字陆地广播时,例如如果在当前的电视接收系统中使用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则可能造成某些问题:外部电波干扰从直接安装部分进入,即,连接至串联单元的同轴电缆的连接/断开端部分。这引起块状噪声(尤其在数字广播中),或者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切断屏幕图像。需要尽快取代使用直接安装类型的串联单元的接收系统,以使得能够接收数字陆地广播。如果用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单元来更新,则能在任意类型的接收系统中快速、容易、便宜地完成替换,从而能够接收数字陆地广播。
【第二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6A-6D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A的示意图;图6A是其后视图,图6B是其正视图,图6C是其侧视图,图6D是其顶视图。
由于串联单元1A的结构仅部分不同于串联单元1的结构,下面将主要介绍其不同点。
如图6A-6D所示,串联单元1A包括单元壳体3,单元壳体3仅由第一壳体部分3a组成,而没有第二壳体部分3b。
输入端5以与输出端8相同的方式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单元壳体3的后表面上,并且将输入端5放置为使其转动表面平行于单元壳体3的后表面。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串联单元1A中,仅输入端5的转动方向不同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但是能获得与串联单元1相同的效果。
应注意的是,输入端5和输出端8中的一个可被非转动地固定。
【第三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7A-7D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B的示意图;图7A是其后视图,图7B是其正视图,图7C是其侧视图,图7D是其顶视图。
由于串联单元1B的结构仅部分不同于串联单元1的结构,下面将主要介绍其不同点。
如图7A-7D所示,除了串联单元1B包括代替输入端5的两分叉(two-pronged)终端95之外,串联单元1B与串联单元1的配置方法一致,其中,两分叉终端95具有连接至F-类插销的外导体的两个连接部分(连接/断开端部分)15并且其外部形状为T-形。
两分叉终端95中的一端用作输入,另一端用作输出。
在如上所述配置的串联单元1B中,尽管相比于串联单元1的输入端5的移动范围,限制了两分叉终端95的移动范围,但是能获得与串联单元1相同的效果。
由于串联单元1B具有两个端用作输出,所以可灵活地构造更多类型的接收系统。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分叉终端95连接至单元壳体3以使其以连接端部分16的中心轴作为转动轴而转动。可选地,如图8A-8D所示的串联单元1C,可以连接两分叉终端95以使其在轴上转动,其中,该轴垂直于连接端部分16的转动轴并沿着连接/断开端部分15的中心轴延伸。而且,两分叉终端95可被非转动地固定。
【第四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D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外形。只有可转动地连接于单元壳体3的输入端5(和输出端8)部分的结构部分地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下面将主要介绍其不同点。
图9A是示出了串联单元1D的剖视图(对应于沿图1A中IIIA-IIIA线的剖视图)。图9B是示出了滑动构件的示意图。图9C是放在一起的两滑动构件的立体图。
如图9A所示,将由弹性导电材料制成的滑动构件40插入环形壁30b与沟槽部分22的侧面之间的一侧或两侧中(在附图中,仅插入外侧)。
如图9B所示,通过对半圆弹性金属材料进行压纹来配置滑动构件40。
当将输入端5连接于上壳体31和下壳体32的凹面部分30a时,通过构成了端侧连接设备20的沟槽部分22以及构成了壳体侧连接设备30的环形壁30b来插入滑动构件40。在单元壳体3的装配状态中,其中一个滑动构件40接入每个壳体31、32中,如图9C所示,这些滑动构件40从上面和下面放在一起以近似形成圆形,并这些滑动构件40连接在环形壁30b的外侧与沟槽部分22的一侧之间。
在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配置的串联单元1D中,由于滑动构件40,所以输入端5和输出端8能够平稳地转动。而且,改进了输入端5与单元壳体3之间的电连接以及输出端8与单元壳体3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可增强滑动特性。
【第五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图11是去除了接线盒7的串联单元1E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在单元壳体103的外形、输入端105、输出端108和电视端106的放置、以及电视端106的结构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E的配置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然而,单元壳体103的分开的结构、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的结构、以及端105、108如何可转动地连接至单元壳体103的结构都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下面主要解释这些不同点。
<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结构>
图12A是示出了图11所示的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的放大侧视图,图12B是其正视图,图12C是示出了沿图12B的XIIC-XIIC线的端的剖视图。
为了简化描述,下文给出了关于输入端105的描述。输出端108的配置方式与输入端105相同,因而不再对其做重复描述。
如图12A-12C所示,输入端105由F-类插座构成,具有L-形的外形且包括中心导体111和外导体112。中心导体111以L-形的方式连接。放置外导体112使其与中心导体111共心(即,以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柱体形式形成)。在下文中,在输入端105的形成L-形的两部分之间,放置在连接了单元壳体103的那侧的部分被称为连接端部分116,而放置在连接/断开了F-类插头的那侧的部分被称为连接/断开端部分115。
连接/断开端部分115中的外导体112的外围表面是带螺纹的。另一方面,在连接端部分116中的外导体112的外围表面上,形成了端侧连接设备120,以使其在保持与单元壳体103的电连接的同时,可转动地连接于壳体侧连接设备(如图13中的标号103所示),其中壳体侧连接设备在单元壳体103上形成并在稍后对其进行解释。
端侧连接设备120包括凸缘部分121和沟槽部分122。凸缘部分121形成为沿着连接端部分116中的外导体112的整个圆周延伸。沟槽部分122形成为沿着凸缘部分121以外的连接端部分116的远端侧的整个圆周延伸。
中心导体111通过弯曲薄板金属材料制成,中心导体111在其两端设有接收部分111a、111b,接收部分111a、111b具有弹性用于接收同轴电缆的中心轴,或具有圆形截面的触针。
中心导体111的线性形成并构成L-形的两部分分别由绝缘体113、118支撑,以使该两部分放置在连接/断开端部分115和连接端部分116的中心轴的位置。
通过已知的压配合、粘合剂等将绝缘体113、118固定且粘附在外导体112的内部。为了将中心导体111和绝缘体113、118同外导体112进行装配,可对中心导体111进行弹性弯曲并插入外导体112中。
<单元壳体的结构>
如图11所示,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单元壳体3相同的方式,单元壳体103包括第一壳体部分103a和第二壳体部分103b。在前侧内设置了第一壳体部分103a。设置第二壳体部分103b使其从第一壳体部分103a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并且第二壳体部分103b的尺寸在水平方向上短于第一壳体部分103a的尺寸。配置第一壳体部分103a和第二壳体部分103b使其形成连续的内表面。
图13是示出了在分解状态中的串联单元的立体图。
如图13所示,单元壳体103包括盒形壳体131、盖132,并且通过将壳体131和盖132一体固定而形成。盒形壳体131在其顶侧具有开口,并且在其内部存储有印刷线路板150。盖132封闭盒形壳体131的开口。
在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的连接位置上,盒形壳体131设置了作为壳体侧连接设备的连接孔130,其中,连接孔130通过将盒形壳体131切成圆形而形成。
印刷线路板150设有连接管脚153,连接管脚153连接至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的接收部分111b。当印刷线路板153存储在盒形壳体131中时,放置连接管脚153使其通过连接孔130的中心。通过焊接等将连接管脚153连接至形成在印刷线路板150上的信号侧导体。
<连接输入端和输出端>
图14A是示出了在连接孔130附近用于可转动地连接输入端105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14A所示,将在连接端部分116中形成的凸缘部分121的远端侧设置的输入端105那部分插入连接孔130中。输入端105通过碟簧垫圈140和停止块(例如,E-类定位环)145而可转动地连接至连接孔130,其中,碟簧垫圈140放置在盒形壳体131的外表面与凸缘部分121之间,而停止块145连接至位于盒形壳体131内的沟槽部分122。
碟簧垫圈140是已知的部件,其具有如图15A所示的平面形状和如图15B所示的横截面形状。输出端108以相同的方式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孔130。
<效果>
如上所述,串联单元1E设置有碟簧垫圈140,碟簧垫圈140提供了到接触部分的线接触,在接触部分中,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与单元壳体103接触(被称为可转动连接部分)。
因此,与可转动连接部分中使用滑动构件40的情况(滑动构件40提供到接触部分的点接触)相比,串联单元1E能更可靠地抑制电磁波从可转动连接部分进入单元壳体103中。结果,可以进一步改善抗干扰性。而且,由于可以在可转动连接部分的整个圆周上获得一致的弹性,所以能够平稳且容易地转动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缘部分121线性配置以使其平行于单元壳体103的外表面。可选地,如图14B所示,凸缘部分121的远端部分可向沟槽部分122弯曲,并配置其形状以使其与单元壳体103的外表面一起形成袋状空间。在该情况中,通过碟簧垫圈140可以使凸缘部分121与单元壳体103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变小,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串联单元1E的抗干扰性。
应该注意的是,单元壳体103、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的结构、以及在本实施方式中解释的用于可转动地连接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的结构,不仅可应用到第一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中,而且也可应用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A-1C中。
【第六实施方式】
下文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F在结构上部分地不同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E。下面将主要解释该不同点。
<整体结构>
图16是示出了串联单元1F的立体图。图17是示出了分解状态的串联单元1F的立体图。这两附图都表示了接线盒7被去除的状态。在图17中,为了更容易地理解该附图,简化了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的外形,并且未示出用于可转动地连接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的碟簧垫圈140。
如图16、17所示,串联单元1F包括两个电视端106。
换句话说,从输入端105输入的信号被三重分,然后从输出端108和两个电视端106输出。
在其内放置了终端105、106和108的串联单元203存储了第一印刷线路板150,并且包括第一壳体部分203a和第二壳体部分203b。第一壳体部分203a与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单元壳体103的第一壳体部分具有相同的外形。第二壳体部分203b在第一壳体部分203a的下面延伸,并且存储了第二印刷线路板155。配置第一壳体部分203a和第二壳体部分203b使其形成连续的内部空间。
<单元壳体的结构>
单元壳体203包括盒形壳体231和盖232、233,并且通过将盒形壳体231和盖232、233一体固定而形成。盒形壳体231在第一壳体部分203a的顶侧和第二壳体部分203b的后侧上具有开口,从而可以通过这些开口存储印刷线路板150、155。盖232、233分别封闭这些开口。
第一印刷线路板150与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印刷线路板150的配置方式相同,除了第一印刷线路板150包括用于连接第二印刷线路板155的连接端(未示出)。通过焊接等将较低的电视端的中心导体固定于第二印刷线路板155。第二印刷线路板155包括连接端(未示出),该连接端焊接至第一印刷线路板150的连接端。
输入端105和输出端108的结构和可转动连接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的相同。因此,在此不再重复介绍。
<效果>
如上所述,由于除了串联单元1F设有两个电视端106之外,串联单元1F与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串联单元1E的配置方式相同,因而除了获得与串联单元1E相同的效果外,串联单元1F还能够适当地用在需要提供多个电视端106的情况下。
【其它实施方式】
应该注意的是本发明不受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但是能够如下文所述通过任意改变各个部分内的部件来实现本发明。
例如,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可采取将输入端5、105和输出端8、108对调位置的配置。
而且,输出端8、108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而是可省略的。然而,在该情况中,需要配置输入端5、105使其转动表面垂直于电视端6、106的中心轴。
而且,可提供三个或更多电视端6、106。
此外,可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两分叉终端95代替根据第五和第六实施方式的输入端105。
而且,在第五和第六实施方式中,碟簧垫圈140的插入位置并不受限于凸缘部分121与单元壳体103(或203)的外壁表面之间的位置上,而是可为单元壳体103(或203)的内壁表面与停止块145之间的位置。而且,在第四至第六实施方式中,尽管将通过对半圆弹性金属材料进行压纹而形成的滑动构件40、或者将碟簧垫圈140插入了输入端5、105和输出端8、108的可转动连接部分,但是也可插入其它类型的垫圈。
Claims (4)
1.一种串联单元,包括:
输入端子、输出端子和电视端子,所述输入端子、所述输出端子和所述电视端子中的每个都由具有中心导体和与所述中心导体共心的外导体的管状插座构成;以及
单元壳体,支撑所述输入端子、所述输出端子和所述电视端子;
各个端子的所述外导体通过所述单元壳体进行电互连;
所述各个端子的所述中心导体在所述单元壳体的内部形成的空间内进行电互连;
在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的形状中,连接端部分的方向与连接/断开端部分的方向互相垂直,所述连接端部分连接至所述单元壳体,所述连接/断开端部分与电缆的端子连接/断开,并且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构造为可动端子,以使得所述可动端子在与所述单元壳体相连接的连接端部分上是可转动的;布置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使得由所述连接/断开端部分的中心轴通过所述可动端子的转动而限定的平面彼此交叉,
所述单元壳体包括:
第一壳体部分,具有前表面,所述电视端子设置在所述前表面上;以及
第二壳体部分,从所述第一壳体部分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向后面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壳体部分具有连接至在所述第一壳体部分的内部形成的空间的内部空间,
其中,将所述输入端子和所述输出端子中的一个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部分的所述后表面上,将另一个放置在从所述第一壳体部分的所述后表面延伸的所述第二壳体部分的侧表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串联单元,其中,布置所述可动端子中的一个,使得由所述连接/断开端部分的所述中心轴通过所述可动端子中的一个的转动而限定的平面垂直于所述电视端子的中心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串联单元,其中,所述可动端子的转动范围大于180°。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串联单元,其中,所述可动端子的所述连接/断开端部分由连接至同轴电缆远端的F-类连接器构成,所述F-类连接器允许连接F-类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39333 | 2006-05-18 | ||
JP139333/2006 | 2006-05-18 | ||
JP244152/2006 | 2006-09-08 | ||
JP2006244152 | 2006-09-08 | ||
PCT/JP2007/060266 WO2007136008A1 (ja) | 2006-05-18 | 2007-05-18 | 直列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49436A CN101449436A (zh) | 2009-06-03 |
CN101449436B true CN101449436B (zh) | 2012-01-18 |
Family
ID=38723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1809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9436B (zh) | 2006-05-18 | 2007-05-18 | 串联单元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66659B2 (zh) |
EP (1) | EP2031709A1 (zh) |
CN (1) | CN101449436B (zh) |
BR (1) | BRPI0711023A2 (zh) |
WO (1) | WO200713600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414728U (en) * | 2011-06-16 | 2011-10-21 | Jye Bao Co Ltd | High-frequency coaxial rotatable adaptor |
WO2014160785A1 (en) * | 2013-03-27 | 2014-10-02 | Molex Incorporated | Variable angle emi shielding assembly |
DE202013006067U1 (de) * | 2013-07-05 | 2013-08-12 |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 Steckverbinder |
DE102016004527B3 (de) * | 2016-04-13 | 2017-05-11 |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 Kalibrier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Kalibrieranordnung |
CN107317156B (zh) * | 2017-06-29 | 2020-06-23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接线终端 |
JP7350224B2 (ja) * | 2019-07-19 | 2023-09-26 | サン電子株式会社 | 3口用大角穴フラッシプレート用テレビ端子装置 |
CN116505298B (zh) * | 2023-06-28 | 2024-01-09 | 深圳市赛鸿安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一种同轴电缆连接结构及使用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39950U (ja) * | 1996-11-25 | 1997-08-05 | 東芝テクノネットワーク株式会社 | テレビ用壁面端子ユニット |
JP2000173730A (ja) * | 1998-12-10 | 2000-06-23 | Maspro Denkoh Corp | 直列ユニット用ハウジング |
JP2005222804A (ja) * | 2004-02-05 | 2005-08-18 | Nippon Antenna Co Ltd | テレビ用アンテナ端子装置 |
CN1742412A (zh) * | 2003-02-17 | 2006-03-01 | Uro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同轴电缆分配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76266A (en) | 1982-01-07 | 1987-06-30 | Qualitrol Corporation | Pressure relief device |
US4850880A (en) * | 1987-12-01 | 1989-07-25 | Zayat Jr Charles D | Anti-tangle swivel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H0737262Y2 (ja) * | 1990-02-26 | 1995-08-23 | 株式会社横尾製作所 | 同軸コネクタ |
FR2781934B1 (fr) | 1998-07-31 | 2000-10-06 | Radiall Sa | Element de connecteur coaxial comportant un raccord pour relier le conducteur central d'un cable coaxial au contact central de l'element de connecteur |
JP4249077B2 (ja) | 2004-04-21 | 2009-04-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ローポール型モータの固定子およびクローポール型モータ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US7577983B2 (en) * | 2004-08-20 | 2009-08-18 | Extreme Broadband Engineering, Llc | Cable television reverse amplifier |
-
2007
- 2007-05-18 US US12/301,253 patent/US776665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5-18 BR BRPI0711023-5A patent/BRPI0711023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5-18 CN CN2007800180958A patent/CN10144943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5-18 EP EP07743701A patent/EP2031709A1/en active Pending
- 2007-05-18 WO PCT/JP2007/060266 patent/WO200713600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39950U (ja) * | 1996-11-25 | 1997-08-05 | 東芝テクノネットワーク株式会社 | テレビ用壁面端子ユニット |
JP2000173730A (ja) * | 1998-12-10 | 2000-06-23 | Maspro Denkoh Corp | 直列ユニット用ハウジング |
CN1742412A (zh) * | 2003-02-17 | 2006-03-01 | Uro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同轴电缆分配器 |
JP2005222804A (ja) * | 2004-02-05 | 2005-08-18 | Nippon Antenna Co Ltd | テレビ用アンテナ端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49436A (zh) | 2009-06-03 |
US20090186491A1 (en) | 2009-07-23 |
WO2007136008A1 (ja) | 2007-11-29 |
BRPI0711023A2 (pt) | 2011-08-23 |
US7766659B2 (en) | 2010-08-03 |
EP2031709A1 (en) | 2009-03-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49436B (zh) | 串联单元 | |
CN102725921B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00472884C (zh) | 低感应屏蔽连接器 | |
CN102487470B (zh) | 耳机插座 | |
CN201355730Y (zh) | 电连接器 | |
EP2061121A1 (en) | Shielded USB connector system | |
CN101849325A (zh) | 能够连接于印刷线路板的连接器 | |
US20070243771A1 (en) | Coaxial connector with maximized surface contact and method | |
US7101197B2 (en) | Press-fit terminal, printed board connection structure using the press-fit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 |
TW201121168A (en) | Method of installing antenna and coaxial connector | |
CN102576954B (zh) | 用于电路板的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 |
JP2008507086A (ja) | 半硬質同軸ケーブルのための定インピーダンスビュレットコネクタ | |
CN101557055A (zh) | 屏蔽壳及基板组件 | |
CN102648554A (zh) | 基板连接结构 | |
JP2008235272A (ja) |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
CN105098541B (zh) | 同轴连接器 | |
WO2020105343A1 (ja)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 |
JP4789858B2 (ja) | 直列ユニット | |
CN110366798B (zh) | 用于灵活地联结连接端子的电缆桥模块 | |
JP5867872B2 (ja) | 基板用同軸コネクタ | |
CN103959585A (zh) | 连接器 | |
US20110165783A1 (en) | Dual Card Connector | |
US2016019075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rotatable first and second connectors | |
JP2008251456A (ja) | 信号処理ユニット | |
JP2006216914A (ja) | 電子部品収容ケー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51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