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0981A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0981A
CN101440981A CNA2007101870859A CN200710187085A CN101440981A CN 101440981 A CN101440981 A CN 101440981A CN A2007101870859 A CNA2007101870859 A CN A2007101870859A CN 200710187085 A CN200710187085 A CN 200710187085A CN 101440981 A CN101440981 A CN 1014409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inlet
air
fan
air conditioner
peristo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870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0981B (zh
Inventor
野津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71018708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409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1440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0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09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09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机。构成为:与形成在分割本体(1)内部的隔板(6)的中央附近的风扇开口部(7)相对应而设置双吸式离心鼓风机(5),面向设置在隔板(6)的第二面(6b)侧的空气净化过滤器(4)而在风扇开口部(7)的外周侧形成通风开口部,在双吸式离心鼓风机(5)的壳体(10)的两面设置第一吸入口(8)和第二吸入口(9),第一吸入口(8)与风扇开口部(7)相对应地紧密接触,并且第二吸入口(9)与通风开口部连通。通过该构成,提供稳定维持鼓风机性能、抑制噪音的发生、在整个空气净化过滤器(4)进行通风从而提高了净化性能的空气调节机(50)。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双吸式离心鼓风机将污浊的空气吸入本体内、由设置在通风路内的空气净化过滤器使空气清洁然后排出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要求这种空气调节机具有小型的本体和苗条的外观。另外,还要求可抑制压力损失上升、噪音低的空气调节机。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平10-246456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件1)等中,公开了这种现有的空气调节机。
以下,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调节机,参照图9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空气调节机120,具有本体壳体101。在从本体壳体101的底板102到顶板103的高度之间,配置有热交换线圈104、粗过滤器105和主过滤器106。而且,设置有外部气体吸入口107、内部气体回气口108和排气口109。双吸式离心鼓风机110,具有空气吸入口111,由驱动马达112驱动旋转。而且,以高度比热交换线圈104的中央位置稍稍位于上方的方式对双吸式离心鼓风机110进行配置。另外,空气吸入口111中的一个与热交换线圈104相对向。如上所述,通过将本体壳体10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进深方向的尺寸都形成得较小,从而使空气调节机120小型化。
在现有的空气调节机中,因为在双吸式离心鼓风机的流路中有足够的空间,所以压力损失较小。而且,将驱动马达设置在远离离心鼓风机的位置。
但是,当为了进一步实现空气调节机的小型化,将驱动马达配置在双吸式离心鼓风机的吸入风路中时,存在由于驱动马达堵塞风路、导致压力损失增大的问题。进而,存在从壳体吸入口的两面流入的空气的流量平衡变得恶化、导致鼓风机性能降低、噪音增大的问题。要求即便在以堵塞风路的方式配置驱动马达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双吸式离心鼓风机的流量平衡,维持送风性能良好。
另外,在现有的空气调节机中,粗过滤器和主过滤器被配置在外部气体吸入口、内部气体回气口和双吸式离心鼓风机的中间。但是,为了使空气通过各过滤器的整个面,必须迂回设置风路,就存在实际上很难使各过滤器均匀地通风的问题。这样就要求尽可能地在过滤器的整个面上通风,以提高过滤器的净化效率,并延长过滤器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这样的现有问题,提供一种即便在双吸式离心鼓风机的一个吸入风路中配置驱动马达,也能维持鼓风机性能并抑制噪音的发生的空气调节机。另外,提供一种以能够遍及过滤器的整个面进行通风的方式构成的、提高了过滤器净化性能、过滤器寿命长的空气调节机。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具有:本体、隔板、风扇开口部、鼓风机、通风路、空气净化过滤器和通风开口部,其中,本体具有本体吸入口和本体排出口,隔板将本体的内部分割,风扇开口部形成在隔板的中央附近,鼓风机与风扇开口部相对应地设置在隔板的第一面侧,通风路是通过鼓风机从本体吸入口向本体排出口通风的流路,空气净化过滤器设置在隔板的第二面侧,通风开口部面向空气净化过滤器地形成在隔板的风扇开口部的外周侧。还有,鼓风机构成为,具有:送风马达、由送风马达所驱动的双吸式离心风扇、双吸式离心风扇的壳体、设置在壳体的两面上的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其中,第一吸入口以与风扇开口部相对应地紧密接触的方式形成,第二吸入口与通风开口部相连通地形成。通过这些构成,可提供一种即便在双吸式离心鼓风机的一个吸入风路中配置送风马达也能维持鼓风机性能、并抑制噪音的发生的空气调节机。进而,由于能够遍及空气净化过滤器的整个面地进行通风,所以可以得到提高了空气净化过滤器的净化性能、空气净化过滤器的寿命长的空气调节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机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的A-A剖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的分解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的其他分解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所使用的双吸式离心风扇的立体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的主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机的主视图。
图9是现有的空气调节机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形态,参照图1~图8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如图1~图7所示,空气调节机50,具有箱体状的本体1。在本体1的正面下部设置有本体吸入口2a(以下,称为吸入口2a)。在本体1的两侧面上设置有本体吸入口2b、2c(以下,称为吸入口2b、2c)。还有,在本体1的顶面上,设置有本体排出口3(以下,称为排出口3)。在本体1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2a、2b、2c到排出口3的流路,即通风路14。另外,在通风路14的路径中,配置有空气净化过滤器4(以下,称为过滤器4)和双吸式离心鼓风机5(以下,称为鼓风机5)。
另外,在本体1内设置有将本体1前后一分为二的隔板6。在隔板6的中央附近,设置有风扇开口部7(以下,称为开口部7)。隔板6,具有后面即第一面6a和前面即第二面6b,在隔板6的第一面侧配置有鼓风机5,在隔板6的第二面侧配置有过滤器4。
鼓风机5,具有:涡旋状的壳体10,收纳在壳体10内的双吸式离心风扇11(以下,称为风扇11)和驱动风扇11旋转的送风马达12(以下,称为马达12)。在壳体10上,在两侧面上分别开口形成有第一吸入口8(以下,称为吸入口8)和第二吸入口9(以下,称为吸入口9)。风扇11,可由马达12驱动旋转地被旋转轴12a支撑。吸入口8,其口径比隔板6的开口部7口径大,以与开口部7的中心一致地紧密接触的状态,与开口部7结合。
在隔板6上在开口部7的外周侧,在不与壳体10重合的位置上设置有多个通风开口部13a、13b、13c(以下,称为开口部13a、13b、13c)。另外,在本体1内形成有与吸入口9连通的吸入风路14a(以下,称为风路14a)。风路14a,设置在壳体10的上/下方、侧方和后方。另外,风路14a构成通风路14的一部分。
在开口部7,形成有向吸入口8侧突出的锥形孔15,以覆盖开口部7的方式附设有透气性的保护罩16。马达12由马达罩17固定,配置在吸入口8侧。马达罩17与保护罩16一体地形成。另外,锥形孔15和保护罩16,大体一体地形成,从而减少了锥形孔15等的部件数量,降低了成本。而且,隔板6和鼓风机5被一体化以节省空间,所以防止本体1内的空气泄漏。而且,保护罩16与马达罩17一体地形成,由马达罩17支撑马达12。因此,减少马达罩17等的部件数量,并且将马达12正确地且节省空间地安装在吸入口8的中心位置上。另外,锥形孔15与保护罩16大体一体地形成,马达罩17与保护罩16一体地形成。通过分别一体地形成而得到了上述效果。但是,锥形孔15与保护罩16,马达罩17与保护罩16,也并非必须一体形成。
另外,风扇11,具有主板18、长叶片19和短叶片20。长叶片19,与短叶片20相比,叶片尺寸较大。主板18,设置在风扇11的大体中央。长叶片19和短叶片20,分别设置在主板18的两侧,环状等间隔地排列。马达12,配置在长叶片19侧,在该位置关系下使旋转轴12a与主板18结合。在主板18上,形成有连通吸入口8和吸入口9的主板孔21。另外,主板孔21具有扇形形状,外径为
Figure A200710187085D00071
内径为
Figure A200710187085D00072
而且以60度的角度形成有6个。另外,风扇11的外径为Ψ203mm,长叶片19的叶片高度为49mm,短叶片20的叶片高度为21mm。另外,主板18、主板孔21、长叶片19和短叶片18的形状尺寸,并不限定于这些尺寸。与空气调节机5所要求的性能相应地分别确定即可。
壳体10,具有:侧面部10a、舌部10b、扩散部10c和排出部10d。舌部10b,形成在包含风扇11的外周部和壳体10之间的最小间隙的部位上。扩散部10c形成为从舌部10b开始呈涡旋状画弧,壳体10和风扇11的外周部之间的间隙缓缓扩大。
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50,操作本体1的操作部(没有图示),鼓风机5运转。由此,分别从吸入口2a、2b、2c吸气。从吸入口2a、2b、2c吸入的空气,在通过过滤器4时,污染空气被净化,而后从吸入口8或吸入口9被吸引至风扇11,接着从排出口3排出清洁空气。在本体1的前面下部和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吸入口2a、2b、2c。由此,从吸入口2a、2b、2c吸入的空气,不仅从面对过滤器4的背面中央的吸入口8被局部直接吸引,而且一边在过滤器4的表面扩散,一边朝向开口部7和多个开口部13a、13b、13c向大范围扩散,通过过滤器4内。因此,使被污染的空气遍及过滤器4的大体整个面进行通风,故提高了过滤器4的净化性能,延长过滤器4的寿命。其结果是,实现了进行稳定送风运转的空气调节机50。
另外,通过马达罩17将马达12固定在开口部7的中央附近。即,马达12位于吸入口8的中央部。因此,风扇11的吸气面积减小,从吸入口8吸入的吸入风量降低。但是,在设在吸入口8的相反侧的吸入口9,原本设置有较大的空气阻力。因此,对各个吸入口8、9所施加的空气阻力之差减小,鼓风机5的吸入口8与吸入口9之间的不平衡减轻。另外,设在吸入口9的空气阻力,是因为吸入口9与吸入口2a、2b、2c之间的距离较大而引起的。因此,也可以考虑吸入口9的形状尺寸、风路14a的形状尺寸等,来减轻吸入口8与吸入口9的不平衡。
另外,在主板18上,在马达12侧设置有长叶片19,在主板18的相反侧设置有短叶片20。因此,提高了鼓风机5的吸引能力。而且,以能够保持向吸入口8和吸入口9所施加的载荷平衡的方式,对长叶片19的尺寸和短叶片20的尺寸进行设定。其结果是,鼓风机5的风量的不平衡和风压的不平衡被消除,从而实现了使鼓风机5的送风运转稳定化的空气调节机50。
另外,在主板18上设置有开口的主板孔21。由此,即便例如吸入口8和吸入口9的载荷平衡崩溃,流经主板孔21的气流也会暂时流通,因此,自动地调整不平衡。其结果是,使鼓风机5的送风运转稳定。另外,所谓载荷平衡是指风量平衡或者风压平衡等。
另外,在隔板6上的不与壳体10重合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开口部13a、13b、13c。通过开口部13a、13b、13c的清洁空气,经吸入风路14a,从吸入口9被吸入风扇11,接着从排出口3排出。因为开口部13a、13b、13c位于壳体10的外侧,所以通过开口部13a、13b、13c的空气不仅通过过滤器4的中心附近,而且通过过滤器4的外侧的区域。因此,与被吸入开口部7的气流一起,以遍及过滤器4的大体整个面的方式通过污染空气。其结果是,有效地利用了隔板6的有限空间,扩大了过滤器4的通风范围。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马达12配置在吸入口8侧。但是,也可以配置在吸入口9侧。即,马达12还可以位于吸入口9的中央部。在将马达12配置在吸入口9侧时,通过对吸入口8的开口面积与吸入口9的开口面积的调整,或者对长叶片19和短叶片20的配置的变更,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只要在通风路14内具有收纳马达12的空间,还可以通过带轮(没有图示)和带(没有图示)驱动风扇11。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50,在过滤器4和鼓风机5之间设置有隔板6,在隔板6上开口的多个通风开口部13a、13b、13c与吸入口9相连通。因此,在改善鼓风机5的风量平衡、抑制噪音的情况下使空气调节机50运转。而且,因为是在过滤器4的整个面上进行通风的构成,所以实现了空气清洁效果提高的空气调节机50。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吸入口2a形成在本体1的前面端部,吸入口2b、2c分别形成在本体1的侧面上。另外,吸入口2b、2c的纵长方向的长度与过滤器4的纵长方向的长度大体为同一尺寸。
在这样的空气调节机50的构成中,吸入口2a设置在本体1的除前面中央部之外的位置上。由此,特别防止从吸入口8进行过滤器4的局部通风这样的空气流动。因此,在过滤器4的前面遍及大范围进行通风,从而提高了过滤器4的净化性能。
如上所述,吸入口2a形成在本体1的前面端部,吸入口2b、2c分别形成在本体1的侧面上。由此,防止从本体1的前面中央部通过过滤器4的中央、吸引至吸入口8这样的局部通风所引起的空气的流动。因此,从过滤器4的前面遍及大范围进行通风,所以提高了空气清洁效率。
(实施方式2)
如图8所示,通风开口部13a、13b、13c、13d(以下,称为开口部13a、13b、13c、13d)的形状,是一部分沿着壳体10的外周的形状,以隔板6的风扇开口部7为中心分别在相对的四个方向上形成。其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同样的构成上附加同样的符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机50中,通过了开口部13a、13b、13c、13d的清洁空气,经风路14a,从吸入口9吸引到风扇11,接着从排出口3排出。开口部13a、13b、13c、13d是一部分沿着壳体10的外周的形状,因此,以沿着壳体10的外周的方式对通过开口部13a、13b、13c、13d的气流进行导向。由此,从开口部13a、13b、13c、13d到吸入口9的风路14a为最短距离。其结果是,降低空气调节机50的压力损失。
另外,在以开口部7为中心的相对的四个方向上分别形成开口部13a、13b、13c、13d。由此,与被吸入开口部7的气流一起,遍及过滤器4的大体整个面地进行通风。因此,提高了过滤器4的净化性能,延长了过滤器4的寿命。而且,降低鼓风机5的压力损失。
如上所述,开口部13a、13b、13c、13d的形状,是一部分沿着壳体10的外周的形状,以开口部7为中心在相对的四个方向上分别形成。由此,不仅可降低风路14a的压力损失,并且有效利用隔板6的有限空间,遍及过滤器4的整个面地进行通风。其结果是,实现提高了空气清洁效率、寿命长的空气调节机50。

Claims (11)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具备:
具有本体吸入口和本体排出口的本体;
将所述本体的内部分割的隔板;
形成在所述隔板的中央附近的风扇开口部;
与所述风扇开口部相对应地设置在所述隔板的第一面侧的鼓风机;
利用所述鼓风机,从所述本体吸入口向所述本体排出口通风的通风路;
设置在所述隔板的第二面侧的空气净化过滤器;以及
面向所述空气净化过滤器地形成在所述隔板的所述风扇开口部的外周侧的通风开口部;
其中,所述鼓风机,具有送风马达、由所述送风马达驱动的双吸式离心风扇、收纳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扇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面上的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所述第一吸入口以与所述风扇开口部相对应地紧密接触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二吸入口与所述通风开口部相连通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所述送风马达,位于所述第一吸入口或者所述第二吸入口的中央部,由旋转轴对双吸式离心风扇进行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扇,具有:主板、和分别排列配置在所述主板的两侧的长叶片和短叶片,所述长叶片配置在所述送风马达的安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在所述风扇开口部一体地形成有锥形孔和透气性的保护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所述保护罩与所述送风马达的马达罩一体地形成,由所述马达罩支撑所述送风马达。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在所述双吸式离心风扇的主板上形成有主板孔,所述主板孔使所述第一吸入口与所述第二吸入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在多处设置有所述通风开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所述通风开口部分别形成在以所述风扇开口部为中心的相对的四个方向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所述通风开口部的形状是一部分沿着所述壳体的外周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所述通风开口部分别形成在以所述风扇开口部为中心的相对的四个方向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中,所述本体吸入口被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前面端部或者所述本体的侧面上。
CN2007101870859A 2007-11-23 2007-11-23 空气调节机 Active CN1014409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870859A CN101440981B (zh) 2007-11-23 2007-11-23 空气调节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870859A CN101440981B (zh) 2007-11-23 2007-11-23 空气调节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0981A true CN101440981A (zh) 2009-05-27
CN101440981B CN101440981B (zh) 2011-06-22

Family

ID=40725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70859A Active CN101440981B (zh) 2007-11-23 2007-11-23 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440981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5761A (zh) * 2010-06-29 2013-03-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459934A (zh) * 2011-04-06 2013-12-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105202722A (zh) * 2015-09-18 2015-12-30 广州金田瑞麟净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送风风速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05352063A (zh) * 2015-12-16 2016-02-24 远大空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空气净化机
CN105480056A (zh) * 2015-12-16 2016-04-13 远大空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空气净化机
CN105757795A (zh) * 2014-12-30 2016-07-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和具有空气处理单元的家用电器
CN106403095A (zh) * 2015-07-30 2017-02-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生成单元
CN106659960A (zh) * 2015-02-24 2017-05-10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38921Y1 (it) * 1995-02-17 2001-02-19 Faber Spa Cappa aspirante integrata con disinquinamento dell'aria
JP3505066B2 (ja) * 1997-06-20 2004-03-08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空気清浄装置
CN1712784A (zh) * 2004-06-21 2005-12-2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CN100572950C (zh) * 2004-07-29 2009-12-23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器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5761B (zh) * 2010-06-29 2015-04-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2985761A (zh) * 2010-06-29 2013-03-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459934A (zh) * 2011-04-06 2013-12-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103459934B (zh) * 2011-04-06 2014-10-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105757795A (zh) * 2014-12-30 2016-07-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和具有空气处理单元的家用电器
CN105757795B (zh) * 2014-12-30 2020-12-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和具有空气处理单元的家用电器
US10583384B2 (en) 2014-12-30 2020-03-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leaner and home appliance having air processing unit
CN106659960A (zh) * 2015-02-24 2017-05-10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CN106403095A (zh) * 2015-07-30 2017-02-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生成单元
CN106403095B (zh) * 2015-07-30 2020-10-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生成单元
CN105202722A (zh) * 2015-09-18 2015-12-30 广州金田瑞麟净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送风风速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CN105480056A (zh) * 2015-12-16 2016-04-13 远大空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空气净化机
CN105352063A (zh) * 2015-12-16 2016-02-24 远大空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空气净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0981B (zh) 201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0981B (zh) 空气调节机
CN2762000Y (zh) 离心送风机及具有离心送风机的空调装置
EP1621824B1 (en) Ventilating system
JP2009270778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8005159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US20060180295A1 (en) Ventilating system
JP4661068B2 (ja) ダクトファン
JP5206365B2 (ja) 送風装置
JP2001003899A (ja)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並びに空気清浄機
JP5062305B2 (ja) ダクトファン
JP560949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967582B2 (ja) 空気調和機
JPH059352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4411359B1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1026970A (ja) 送風装置
KR20220050538A (ko) 팬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청정기
JPH0932796A (ja) 送風機
JP2006022999A (ja) 換気装置
CN102282427A (zh) 同时供排式换气扇
JP2011226409A (ja) 多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H1111819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2004353966A (ja) 空気調和機
JPH0337398A (ja) 多翼ファン
JP2002340357A (ja) 空気調和機
KR20070109265A (ko) 패키지형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