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1962A - 移动台以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移动台以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1962A
CN101421962A CNA2007800126949A CN200780012694A CN101421962A CN 101421962 A CN101421962 A CN 101421962A CN A2007800126949 A CNA2007800126949 A CN A2007800126949A CN 200780012694 A CN200780012694 A CN 200780012694A CN 101421962 A CN101421962 A CN 101421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retransmission
base station
travelling carriage
parameter
re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126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1962B (zh
Inventor
新博行
三木信彦
樋口健一
佐和桥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21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1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1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19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during retransmission after error or non-acknowledg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3Rate matching, e.g. puncturing or repetition of code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frequency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52/26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transmission rate or quality of service QoS [Quality of Service] taking into account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39Frequency-contiguous, i.e. with no allocation of frequencies for one user or terminal between the frequencies allocated to an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移动台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对重发分组进行将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控制。基站包括:重发格式决定单元,对重发分组决定将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模式,从而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以及控制信号生成单元,基于在所述重发格式决定单元中决定的重发格式的信息,生成所述控制信号。

Description

移动台以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单载波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无线接入中,根据同步型重发控制而将发送分组的重发分组发送到基站的移动台。此外,涉及对这样的移动台通知控制信号的基站。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在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无线接入中,将发送分组的重发分组发送到移动台的基站。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中,使用重发控制法,该方法检测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发送的分组的差错,从而仅重发有差错的分组。从重发定时的观点出发,该重发控制法区分为图1所示的两种方式。一种被称为同步型ARQ(SynchronousARQ),另一种被称为非同步型ARQ(Asynchronous ARQ)。
同步型ARQ是指,在预先决定的重发定时进行重发。例如在#0(S00)的发送分组被检测为差错时,其重发可以仅在#0(S10)、#0(S20)进行。即,以控制环延迟(也称为RTT:Round Trip Time)的整数倍的帧进行重发。
非同步型ARQ是指,只要是1RTT之后,可以在任意时刻发送重发分组,重发定时没有决定。例如在#0(A00)的发送分组被检测为差错时,其重发可以在(A10)之后的任意TTI进行重发。即,可以在1RTT之后的任意TTI(A10~A25)进行重发。
此外,从重发分组的格式的观点出发,重发控制法区分为以下两种方式。一种被称为非自适应型ARQ(Non-adaptive ARQ),另一种被称为自适应型ARQ(Adaptive ARQ)。
非自适应型ARQ是指,以与初次的发送分组相同的格式发送重发分组。例如,在发送分组的信道编码率为R=1/2,数据调制方式为QPSK时,以相同的信道编码率(R=1/2)以及数据调制方式(QPSK)发送重发分组。
自适应型ARQ是指,对于初次的发送分组,变更重发分组的格式后发送。例如,在发送分组的信道编码率为R=1/2,数据调制方式为QPSK时,以不同的信道编码率(R=1/3)以及不同的数据调制方式(BPSK)发送重发分组。
在以往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作为WCDMA的下行链路高速分组传输技术的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HSDPA)中,使用非同步型ARQ和自适应型ARQ的组合(非专利文献1)。
此外,在作为WCDMA的上行链路高速分组传输技术的Enhanced Uplink中,使用同步型ARQ和非自适应型ARQ的组合(非专利文献2)。
在以往的WCDMA中,对各个用户分配的带宽为一定(始终为5MHz)。即,重发分组也使用与发送分组相同的带宽来发送。因此,考虑到在从周边小区对该频带有强干扰的情况下,重发分组的接收质量也变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25.212、“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FDD)”
非专利文献2:3GPP TS25.309、“FDD enhanced uplink;Overall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探讨的Evolved UTRA中,可以将在上行链路的单载波FDMA无线接入中分配给各个用户的带宽设为可变。此外,还可以通过FDMA变更频率分配位置。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在这样的单载波FDMA无线接入中的同步型ARQ中,除了以往的信道编码率以及数据调制方式之外,还进行将删余(puncturing)模式、重发分组的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控制,提高重发分组的接收质量。
此外,例如在Evolved UTRA中,可以将在下行链路的多载波OFDM无线接入中分配给各个用户的带宽设为可变。此外,还可以通过FDMA变更频率分配位置。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在这样的多载波OFDM无线接入中,除了以往的信道编码率以及数据调制方式之外,还进行将删余(puncturing)模式、重发分组的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控制,提高重发分组的接收质量。
为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台,在单载波FDMA无线接入中,根据同步型重发控制而将发送分组的重发分组发送到基站,所述移动台包括:控制单元,其对所述重发分组进行将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所述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控制。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对在单载波FDMA无线接入中,根据同步型重发控制而发送发送分组的重发分组的移动台,通知控制信号,所述基站包括:重发格式决定单元,对所述重发分组决定将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所述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模式,从而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以及控制信号生成单元,基于在所述重发格式决定单元中决定的重发格式的信息,生成所述控制信息。
此外,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在多载波OFDM无线接入中,将发送分组的重发分组发送到移动台,所述基站包括:控制单元,对所述重发分组进行将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所述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控制。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高重发分组的接收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以往技术的同步型ARQ以及非同步型ARQ的图。
图2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将多个用户的数据分配给带宽的方式的图。
图4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6是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移动台的结构图。
图7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变更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模式的表的例子。
图9是按照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移动台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11是按照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移动台的结构图。
图12是按照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图。
图13是按照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由基站生成控制信号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来判别重发分组的大小的方式的图。
图15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0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1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2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18是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图。
图19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3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20是按照本发明的第14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图。
图2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5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
图22是按照本发明的第15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图。
标号说明
10  移动台
101 发送数据缓冲器
103 信道编码/调制/扩频单元
105 频率映射单元
107 频带限制滤波器
109 RF单元
111 功率放大器
113 控制单元
115 存储单元
20  基站
201 差错判定单元
203 重发格式决定单元
205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30  基站
301  发送数据缓冲器
303  信道编码/调制/扩频单元
305  频率映射单元
309  RF单元
311  功率放大器
313  控制单元
315  存储单元
317  分组调度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上行链路的重发控制)
在本发明的上行链路的实施例中,在单载波FDMA无线接入中,使用同步型ARQ和自适应型ARQ的组合。
作为这样使用同步型ARQ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移动台只要以规定的周期(RTT的整数倍)发送重发分组即可,所以在移动台的处理变得简单。
·在非同步型ARQ中,为了指定重发分组的定时,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需要信令,但在同步型ARQ中,无需由基站指定重发分组的定时,所以可以降低从基站通知到移动台的控制信号的开销。
此外,作为使用自适应型ARQ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通过适当地选择重发分组的格式,能够提高重发分组在基站被正确地接收的概率。
·通过适当地选择重发分组的格式,从而能够适当地选择移动台使用的带宽或发送功率,所以能够降低对同一小区内同时接入的用户的干扰、或者对周边小区的干扰。
(第1实施例)
图2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1实施例中,说明对重发分组进行变更频率分配位置的控制的情况。
如图2所示,在从移动台对基站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构成为规定格式的分组后作为发送分组(称为初次发送分组或者发送分组)来发送(S101)。例如在系统整体的带宽为5MHz时,使用将其带宽四分割时的第一个1.25MHz来发送发送分组。基站接收发送分组,检测分组差错。在发送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移动台。另一方面,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移动台(S103)。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移动台以规定的周期(例如RTT的整数倍)发送重发分组(S105)。此时,若使用以往的重发控制法,则移动台使用相同的频率分配位置(即,在将系统整体的带宽四分割时的第一个1.25MHz)发送重发分组。在这样的以往的重发控制法中,因来自周边小区的干扰而导致特定的频率分配位置的质量恶化的情况下,存在重发分组也同样受到来自周边小区的干扰的可能性。
因此,在第1实施例中,从发送分组中变更重发分组的频率分配位置。例如,使用将系统整体的带宽四分割时的第二个1.25MHz来发送重发分组。基站接收重发分组,检测分组差错。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基站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移动台(S107)。另一方面,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移动台。此时,与上述相同地,移动台变更频率分配位置来发送重发分组。这样,继续重发分组的发送,直到基站正确地接收分组为止。
另外,在S101以及S105中,在将用户的数据分配为发送分组以及重发分组时,如图3所示,也可以使用被称为集中式(Localized)FDMA或者分散式(Distributed)FDMA的方式分配频率。这样,能够使多个用户的数据在频域正交。此外,也可以在时域正交。
作为如第1实施例那样变更频率分配位置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因来自周边小区的较大干扰而导致在初次分组中产生了差错的情况下,能够在重发分组中避免其干扰。
·将初次发送分组和重发分组通过例如被称为增量冗余(Incrementalredundancy)法的方法进行分组合成,从而得到频率分集效应,能够进一步提高基站正确地接收重发分组的概率。
(第2实施例)
图4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2实施例中,说明对重发分组进行变更带宽的控制的情况。
与第1实施例相同地,在从移动台对基站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构成为规定格式的分组后作为发送分组来发送(S201)。例如在系统整体的带宽为5MHz时,使用2.5MHz的带宽来发送发送分组。基站接收发送分组,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移动台(S203)。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移动台以规定的周期发送重发分组(S205)。此时,例如在系统整体的带宽为5MHz的情况下,使用1.25MHz的带宽来发送重发分组。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基站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移动台(S207)。
作为第2实施例那样变更系统带宽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在重发所需的信息量少的情况下,无需分配过剩的频带,实现了频带的有效灵活利用。
此外,例如小区边缘的用户那样,在初次发送分组中使用的带宽过大而导致在基站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小重发分组的带宽。特别在移动台中可使用的发送功率为一定的情况较多,所以通过这样减小发送时的带宽,使发送功率集中在其带宽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基站正确地接收重发分组的概率。
(第3实施例)
图5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3实施例中,说明对重发分组进行变更发送功率的控制的情况。
与第1实施例相同地,在从移动台对基站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构成为规定格式的分组后作为发送分组来发送(S301)。例如使用通常的发送功率来发送发送分组。基站接收发送分组,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移动台(S303)。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移动台以规定的周期发送重发分组(S305)。此时,移动台使用比通常的发送功率大的发送功率来发送重发分组。另外,移动台也可以使用比通常的发送功率小的发送功率来发送重发分组。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基站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移动台(S307)。
作为第3实施例那样增长发送功率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因重发分组的发送功率变大,所以与初次分组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基站正确地接收重发分组的概率。
此外,作为减小发送功率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假设进行初次发送分组和重发分组的分组合成,则可期待通过合成所得到的分组的接收质量的改善效果,所以可以降低在重发分组中的不需要的发送功率,减少对其他用户的干扰。
在以上的第1实施例~第3实施例中,说明了分别变更频率分配位置、发送功率、带宽的情况,但也可以包含信道编码率以及数据调制方式在内,同时变更这些多个参数。同样地,还可以对重发分组变更扩频率或者删余模式(puncturing pattern)。另外,删余模式是指,在重发分组中如何间隔冗余比特的模式。
(第1实施例~第3实施例的移动台的结构)
图6是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移动台10的结构图。移动台10包括:发送数据缓冲器101、信道编码/调制/扩频单元103、频率映射单元105、频带限制滤波器107、RF单元109、功率放大器111、自适应型ARQ的控制单元(以下,称为控制单元)113。
如上所述,移动台10根据来自基站的重发请求信号(NACK)而生成重发分组,并将其发送到基站。此时,发送数据缓冲器101从控制单元113接收带宽、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的信息,并暂时存储重发分组所需的数据以及其数据量。信道编码/调制/扩频单元103从控制单元113接收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以及扩频率的信息,使用这些参数对重发分组进行信道编码、调制以及扩频。信道编码/调制/扩频单元103也可以在进行了比特重复之后进行信道编码以及调制。此外,也可以通过规定的删余模式间隔冗余比特。频率映射单元105从控制单元113接收频率分配位置的信息,对其频率分配位置映射重发分组。频带限制滤波器107从控制单元113接收带宽的信息,在该带宽内滤波。RF单元109进行正交调制等的RF前端(front-end)功能。功率放大器111从控制单元113接收发送功率的信息,将功率放大为该发送功率。
(第4实施例)
图7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4实施例中,说明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进行MIMO传输时,变更重发分组的发送模式的情况。
与第1实施例相同,在从移动台对基站发送数据时,将数据通过规定的发送模式从多个天线作为发送分组来发送(S401)。例如使用MIMO复用法而从各个天线发送不同的数据。即,从天线#1(Ant.#1)发送数据D1,从天线#2(Ant.#2)发送数据D2。基站接收发送分组,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移动台(S403)。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移动台以规定的周期发送重发分组(S405)。此时,例如使用MIMO分集法,从各个天线发送被STBC编码的数据D3。在数据D1和数据D2被混合(jointly)编码的情况下,数据D3也可以包含用于对数据D1以及数据D2进行解码所需的冗余比特。此外,在数据D1和数据D2被分别编码的情况下,数据D3也可以包含用于对存在差错的一方的数据进行解码所需的冗余比特。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基站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移动台(S407)。
作为第4实施例那样变更发送模式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如图7所示那样,重发分组通过MIMO分集法来发送,所以能够得到发送分集效应。因此,与仅使用了MIMO复用法的重发控制法相比,可进行更高质量的接收,所以在与初次发送分组合成时,能够提高重发的效果。
另外,在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更发送天线数,使得在发送发送分组时通过两根天线来发送,在发送重发分组时通过一根天线来发送。
(第5实施例)
在第1实施例~第4实施例中,说明了变更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情况,但在第5实施例中,说明变更这样的参数的模式。
在使用自适应ARQ的情况下,需要预先在基站和移动台共同地具有以下信息:使作为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以及在MIMO传输的情况下,发送天线数以及发送模式)如何变更。
按照图8所示的表的形式,预先在基站和移动台共同地具有如下模式,即表示例如为了进行自适应ARQ,而将重发分组的参数从发送分组的参数如何变更的模式。另外,在参数的一部分被固定的情况下,无需将其参数的变更模式预先存储在表中。
在进行重发的情况下,移动台参照表使用在重发分组中用到的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发送功率、发送天线数以及发送模式等参数来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因基站也具有共同的表,所以若基站接收到重发分组,则判别重发分组的格式,从而能够进行重发分组的解调以及解码。
这样,移动台和基站预先具有共同的表,从而能够省略用于指示重发分组的格式的、从基站到移动台的控制信号或者用于通知移动台实际以怎样的重发分组的格式来发送的、从移动台到基站的控制信号,所以能够降低这样的控制信号所需的开销。
图9是按照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移动台10的结构图。
除了移动台10还具有存储单元115之外,其与图6相同。在存储单元115中,包括记载了如图8所示的表那样的自适应ARQ的变更模式的表。控制单元113在发送重发分组时,参照存储在存储单元115中的变更模式,决定重发分组的参数。控制单元113将该参数通知到相关的部分101~111,从而重发分组被发送到基站。
(第6实施例)
图10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6实施例中,说明将变更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模式(或者重发分组的格式)从基站通知到移动台的情况。
与第1实施例相同,在从移动台对基站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构成为规定格式的分组后作为发送分组来发送(S601)。基站接收发送分组,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到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移动台(S603)。此时,基站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将指定了变更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模式的控制信号通知到移动台。作为控制信号,也可以通知对在重发分组中使用的参数单独进行指定的重发分组的格式。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移动台以规定的周期发送重发分组(S605)。此时,移动台按照以基站的控制信号所指定的参数生成重发分组,并发送重发分组。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基站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移动台(S607)。
在第6实施例中,因基站指定重发分组的格式,所以无需如第5实施例那样,预先在基站和移动台具有共同的表。因作为控制信息而从基站发送到移动台,所以所需的比特数增加,但基站能够考虑到与周边小区的干扰或对其他用户的频率分配状态等之后选择合适的参数,所以能够提高重发的效果。
图11是按照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移动台10的结构图。
除了控制单元113从基站接收指定的重发分组的格式的控制信号之外,与图6相同。控制单元113在发送重发分组时,按照以控制信号所指定的重发分组的格式,决定重发分组的参数。控制单元113通过将该参数通知到相关的部分101~111,从而在基站指定的格式的重发分组被发送到基站。
图12是按照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基站20的结构图。
基站20包括:差错判定单元201、重发格式决定单元203、控制信号生成单元205。
差错判定单元201接收来自移动台的数据序列,进行差错判定。若在来自移动台的接收数据序列中检测出差错,则重发格式决定单元203基于信号接收质量(SINR)或者重发分组的接收质量那样的接收质量信息,决定将重发分组的参数从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模式,从而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
重发格式决定单元203也可以参照对于移动台的功能的信息(UECapability)或者对其他用户的分配信息来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在移动台的功能中,有最大的发送功率、可应对的带宽、在MIMO传输时的可应对的发送模式、发送天线数等。因这样移动台的功能受限,所以基站也可以考虑该移动台的功能之后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此外,也可以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以参照对其他用户的分配信息,变更带宽或频率分配位置等的参数。
若在重发格式决定单元203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则控制信号生成单元205基于该信息来生成通知到移动台的控制信号。
如上所述,在作为控制信号而通知到移动台的参数中,包含: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发送功率、发送天线数(例如,一个天线发送)、发送模式(例如,MIMO分集法、MIMO复用法)、编码中的冗余方式、以及表示分组是否为重发分组的信息。
(第7实施例)
在第7实施例中,说明根据数据种类而改变由重发分组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项目的情况。即,一部分参数如第5实施例那样基于在基站和移动台共同地预先存储的信息而变化,一部分参数如第6实施例那样通过控制信号而从基站通知到移动台。
作为一例,探讨变更数据调制方式、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信道编码率(以及编码的冗余方式)的四个参数的情况。在这四个参数中,认为数据调制方式以及带宽为其特性根据变更模式而较大地变动的参数。另一方面,认为频率分配位置以及信道编码率(以及编码的冗余方式)为其特性不会根据变更模式而较大地变动的参数。因此,其特性根据变更模式而较大地变动的参数,优选通过控制信号而从基站通知到移动台。相反地,其特性不会较大地变动的参数,可以不通过控制信号而从基站通知到移动台。即,可以按照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共同地预先存储的模式来改变。例如,按照规定的模式改变,信道编码率在初次发送时为1/2、在第1次重发时为1/3、在第2次重发时为1/4。
这样,根据参数来组合使用第5实施例和第6实施例,从而与通过控制信号通知所有的参数的方法(第5实施例)相比,能够降低控制信号的开销。此外,与预先在基站和移动台共同地存储所有参数的变更模式的方法(第6实施例)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重发分组的接收质量。
(第8实施例)
在第8实施例中,说明根据通过共享数据信道传输的数据种类,改变由重发分组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项目的情况。
在共享数据信道中,具有各种各样的QoS(例如,容许延迟时间、所需的残留分组差错率等)的数据被一起传输。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优选根据要传输的数据种类来改变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项目的情况。
例如,数据种类被分类为语音、实时图像那样的实时型业务数据(trafficdata)、下载数据那样的非实时型业务数据。在实时型业务数据中,数据的产生是周期性的,优选保持一定的数据速率。此外,对延迟的要求条件严格。为了保持一定的数据速率,不变更例如重发分组的带宽、数据调制方式、编码率、扩频率那样对数据速率产生影响的参数,而从发送分组变更发送功率。另一方面,在非实时型业务数据中,数据的产生是突发(burst)的,对延迟的要求条件宽松,允许尽力而为(best-effort)型的发送。因数据速率可以不一定,所以不变更重发分组的发送功率,而例如变更重发分组的带宽、数据调制方式、编码率、扩频率。这样,在非实时型业务数据中,进行使吞吐量最大化的自适应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数据种类来改变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项目,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满足各个业务数据的QoS的控制。这样的控制作为在基站中的分组调度的一环,可通过决定对参数中的哪个项目进行自适应控制来实现。
参照图13说明具体的分组调度。图13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而在基站生成控制信号的流程图。
若基站从移动台接收业务数据,则由差错判定单元201检测差错。若在业务数据中检测出差错,则重发格式决定单元判定要重发的业务数据种类(S801)。
在数据种类为实时型业务数据的情况下,将重发分组的带宽设为与初次发送分组相同(S803)。接着,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也设为与初次发送分组相同(S805)。接着,决定适当的发送功率(S807)。在决定了这些参数之后,将参数作为控制信号而通知到移动台(S815)。
另一方面,在数据种类为非实时型业务数据的情况下,适当地决定重发分组的带宽(S809)。接着,也适当地决定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S811)。接着,将发送功率设为与初次发送分组相同(S813)。在决定了这些参数之后,将参数作为控制信号而通知到移动台(S815)。
图8表示了使用从基站发送到移动台的控制信号来通知重发分组的格式的方式,但也可以如第5实施例那样,通过对每个数据种类在移动台和基站预先具有共同的表,从而不从基站对移动台通知控制信号。即,因对每个数据种类预先决定了模式,所以也可以由移动台的控制单元判别发送到基站的数据种类,根据其数据种类来参照表,从而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
(第9实施例)
在第9实施例中,参照图14说明基于重发分组的大小,变更由重发分组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情况。
在进行重发控制时,根据被检测出差错的初次发送分组的可靠性,变更要重发的分组的大小,从而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例如在使用增量冗余法的分组合成型的重发中,可根据初次发送分组的可靠性(准确性)来改变由重发分组发送的冗余比特的大小。在可靠性高的情况下,减少通过重发分组传输的冗余比特数,相反在低的情况下,增量冗余比特数。
根据在这样的重发分组中的冗余比特数的大小,变更自适应型ARQ中的自适应控制的参数。例如,在重发分组的大小较小的情况下,减小分配给重发分组的频带。相反地,在重发分组的大小较大的情况下,增大分配给重发分组的频带。这样,能够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
(下行链路的重发控制)
在本发明的下行链路的实施例中,在多载波OFDM无线接入中,使用自适应型ARQ。在下行链路中,考虑简化与在基站的重发定时有关的处理的必要性小,所以可以使用同步型ARQ,也可以使用非同步性ARQ。
作为这样地使用自适应ARQ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通过适当地选择重发分组的格式,能够提高在移动台正确地接收重发分组的概率。
·通过适当地选择重发分组的格式,基站使用的带宽或发送功率被适当地选择,所以能够降低对同一小区内同时接入的用户的干扰、或者对周边小区的干扰。
(第10实施例)
图15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0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10实施例中,说明对重发分组进行变更频率分配位置的控制的情况。
如图15所示,在从基站对移动台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构成为规定格式的分组后作为发送分组(称为初次发送分组或者发送分组)来发送(S151)。例如使用系统整体的带宽中的一部分频率来发送发送分组。移动台接收发送分组,检测分组差错。在发送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基站。另一方面,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基站(S153)。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基站,根据同步型ARQ或者非同步型ARQ发送重发分组(S155)。此时,若使用以往的重发控制法,则基站使用相同的频率分配位置(即,与在S151中使用时相同的频率分配位置)发送重发分组。在这样的以往的重发控制法中,因来自周边小区的干扰而导致特定的频率分配位置的质量恶化的情况下,存在重发分组也同样受到来自周边小区的干扰的可能性。因此,在第10实施例中,从发送分组中变更重发分组的频率分配位置。例如,使用与在S151中使用时不同的频率分配位置来发送重发分组。移动台接收重发分组,检测分组差错。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移动台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基站(S157)。另一方面,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基站。此时,与上述相同地,基站变更频率分配位置来发送重发分组。这样,继续重发分组的发送,直到移动台正确地接收分组为止。
作为如第10实施例那样变更频率分配位置的优点,可举出以下方面。
·因来自周边小区的较大干扰而导致在初次分组中产生了差错的情况下,能够在重发分组中避免其干扰。
·将初次发送分组和重发分组通过例如被称为增量冗余法的方法进行分组合成,从而得到频率分集效应,能够进一步提高移动台正确地接收重发分组的概率。
(第11实施例)
图16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1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11实施例中,说明对重发分组进行变更带宽的控制的情况。
与第10实施例相同地,在从基站对移动台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构成为规定格式的分组后作为发送分组来发送(S251)。例如在系统整体的带宽为5MHz时,使用2.5MHz的带宽来发送发送分组。移动台接收发送分组,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基站(S253)。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基站根据同步型ARQ或者非同步性ARQ发送重发分组(S255)。此时,例如在系统整体的带宽为5MHz的情况下,使用1.25MHz的带宽来发送重发分组。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移动台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基站(S257)。
作为第11实施例那样变更系统带宽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在重发所需的信息量少的情况下,无需分配过多的频带,实现了频带的有效灵活利用。
此外,例如小区边缘的用户那样,在初次发送分组中使用的带宽过大而导致在移动台不能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小重发分组的带宽。这样减小发送时的带宽,使发送功率集中在其带宽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移动台正确地接收重发分组的概率。
(第12实施例)
图17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2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12实施例中,说明对重发分组进行变更发送功率的控制的情况。
与第10实施例相同地,在从基站对移动台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构成为规定格式的分组后作为发送分组来发送(S351)。例如使用通常的发送功率来发送发送分组。移动台接收发送分组,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基站(S353)。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基站根据同步型ARQ或者非同步型ARQ发送重发分组(S355)。此时,基站使用比通常的发送功率大的发送功率来发送重发分组。另外,基站也可以使用比通常的发送功率小的发送功率来发送重发分组。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移动台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基站(S357)。
作为第12实施例那样增大发送功率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因重发分组的发送功率变大,所以与初次分组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移动台正确地接收重发分组的概率。
此外,作为减小发送功率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假设进行初次发送分组和重发分组的分组合成,则可期待通过合成所得到的分组的接收质量的改善效果,所以降低了在重发分组中的不需要的发送功率,可以减少对其他用户的干扰。
在以上的第10实施例~第12实施例中,说明了分别变更频率分配位置、发送功率、带宽的情况,但也可以包含信道编码率以及数据调制方式在内,同时变更这些多个参数。同样地,还可以对重发分组变更扩频率或者删余模式。另外,删余模式是指,在重发分组中如何间隔冗余比特的模式。
(第10实施例~第12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
图18是按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站30的结构图。基站30包括:发送数据缓冲器301、信道编码/调制/扩频单元303、频率映射单元305、RF单元309、功率放大器311、自适应型ARQ的控制单元(以下,称为控制单元)313以及分组调度单元317。为了进行多个用户的控制,基站30对每个用户包括发送数据缓冲器301以及信道编码/调制/扩频单元303。分组调度单元317进行这样的各个用户的无线资源的分配控制。
如上所述,基站30根据来自移动台的重发请求信号(NACK)而生成重发分组,并将其发送到移动台。此时,发送数据缓冲器301从控制单元313以及分组调度单元317接收带宽、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率的信息,并暂时存储重发分组所需的数据及其数据量。信道编码/调制/扩频单元303从控制单元313以及分组调度单元317接收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以及扩频率的信息,使用这些参数对重发分组进行信道编码、调制以及扩频。信道编码/调制/扩频单元303也可以在进行了比特重复之后进行信道编码以及调制。此外,也可以通过规定的删余模式间隔冗余比特。频率映射单元305从控制单元313以及分组调度单元317接收频率分配位置的信息,对其频率分配位置映射重发分组。RF单元309进行正交调制等的RF前端功能。功率放大器311从控制单元313接收发送功率的信息,将功率放大为其发送功率。
(第13实施例)
图19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3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13实施例中,说明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进行MIMO传输时,变更重发分组的发送模式的情况。
与第10实施例相同,在从基站对移动台发送数据时,将数据通过规定的发送模式从多个天线作为发送分组来发送(S451)。例如使用MIMO复用法而从各个天线发送不同的数据。即,从天线#1(Ant.#1)发送数据D1,从天线#2(Ant.#2)发送数据D2。移动台接收发送分组,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基站(S453)。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基站根据同步型ARQ或者非同步型ARQ发送重发分组(S455)。此时,例如使用MIMO分集法,从各个天线发送被STBC编码的数据D3。在数据D1和数据D2被混合编码的情况下,数据D3也可以包含用于对数据D1以及数据D2进行解码所需的冗余比特。此外,在数据D1和数据D2被分别编码的情况下,数据D3也可以包含用于对存在差错的一方的数据进行解码所需的冗余比特。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移动台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基站(S457)。
作为第13实施例那样变更发送模式的优点,可举出以下几点。
·如图19所示那样,重发分组通过MIMO分集法来发送,所以能够得到发送分集效应。因此,与仅使用了MIMO复用法的重发控制法相比,可得到更高质量的接收,所以在与初次发送分组合成时,能够提高重发的效果。
另外,在MIMO传输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更发送天线数,使得在发送发送分组时通过两根天线来发送,在发送重发分组时通过一根天线来发送。
(第14实施例)
在第10实施例~第13实施例中,说明了变更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情况,但在第14实施例中,说明变更这样的参数的模式的情况。
在使用自适应ARQ的情况下,需要预先在基站和移动台共同地具有以下信息:使作为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以及在MIMO传输的情况下,发送天线数以及发送模式)如何变更。
按照图8所示的表的形式,预先在基站和移动台共同地具有如下模式,即表示例如为了进行自适应ARQ,而将重发分组的参数从发送分组的参数如何变更的模式。另外,在参数的一部分被固定的情况下,无需将其参数的变更模式预先存储在表中。
在进行重发的情况下,基站参照表使用在重发分组中用到的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发送功率、发送天线数以及发送模式等参数来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因移动台也具有共同的表,所以若移动台接收重发分组,则判别重发分组的格式,从而能够进行重发分组的解调以及解码。
这样,移动台和基站预先具有共同的表,从而能够省略用于指示重发分组的格式的、从基站到移动台的控制信号或者用于通知基站实际以怎样的重发分组的格式发送的、从基站到移动台的控制信号,并且能够降低这样的控制信号所需的开销。
图20是按照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基站30的结构图。
除了基站30还具有存储单元315之外,与图18相同。在存储单元315中,包括如图8所示的表那样的记载了自适应ARQ的变更模式的表。控制单元313在发送重发分组时,参照存储在存储单元315中的变更模式,决定重发分组的参数。控制单元313将其参数通知到相关的部分301~311,从而重发分组被发送到移动台。
(第15实施例)
图2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5实施例的重发控制法的概略图。在第15实施例中,说明将变更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模式(或者重发分组的格式)从基站通知到移动台的情况。
与第10实施例相同,在从基站对移动台发送数据时,将数据构成为规定格式的分组后作为发送分组来发送(S651)。移动台接收发送分组,在发送分组没有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将重发请求信号(NACK)发回基站(S653)。
接收到重发请求信号(NACK)的基站根据同步型ARQ或者非同步型ARQ发送重发分组(S655)。此时,基站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将指定了变更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模式的控制信号通知到移动台。作为控制信号,也可以通知对在重发分组中使用的参数单独进行指定的重发分组的格式。移动台使用由控制信号所指定的重发分组的格式对重发分组进行解调以及解码。在重发分组被正确地接收的情况下,移动台将送达确认信号(ACK)发回基站(S657)。
在第15实施例中,因基站指定重发分组的格式,所以无需如第14实施例那样,预先在基站和移动台具有共同的表。因作为控制信号而从基站发送到移动台,所以所需的比特数增加,但基站能够考虑到与周边小区的干扰或对其他用户的频率分配状态等之后选择合适的参数,所以能够提高重发的效果。
图22是按照本发明的第15实施例的基站30的结构图。
除了基站30还具有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19之外,其与图18相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19从控制单元313接收重发分组的格式,生成包含了该信息的控制信号。在发送重发分组时,由控制信号生成单元319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被发送到移动台。移动台能够按照来自基站的控制信号所指定的格式,对重发分组进行解调以及解码。
如上所述,在作为控制信号而通知到移动台的参数中,包含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发送功率、发送天线数(例如一个天线发送)、发送模式(例如,MIMO分集法、MIMO复用法)、编码中的冗余方式、以及表示分组是否为重发分组的信息。
此时,作为用于进行同步型重发控制的控制信号,基站还可以生成用户的识别信号、或者用于表示是新发送的发送分组还是重发分组的信号。在新发送的发送分组的情况下,将用户的识别信号发送到移动台,在重发分组的情况下,可以不用将用户的识别信号发送到移动台。
此外,作为用于进行非同步型重发控制的控制信号,基站还可以生成重发控制的处理号码、用户的识别信号、用于表示是新发送的发送分组还是重发分组的信号。
(第16实施例)
在第16实施例中,说明根据数据种类而改变由重发分组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项目的情况。即,一部分参数如第14实施例那样基于在基站和移动台共同地预先存储的信息而变化,一部分参数如第15实施例那样通过控制信号而从基站通知到移动台。
作为一例,探讨变更数据调制方式、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信道编码率(以及编码的冗余方式)的四个参数的情况。在这四个参数中,认为数据调制方式以及带宽为其特性根据变更模式而较大地变动的参数。另一方面,认为频率分配位置以及信道编码率(以及编码的冗余方式)为其特性不会根据变更模式而较大地变动的参数。因此,其特性根据变更模式而较大地变动的参数,优选通过控制信号而从基站通知到移动台。相反地,其特性不会较大地变动的参数,可以不通过控制信号而从基站通知到移动台。即,可以按照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共同地预先存储的模式来改变。例如,按照规定的模式改变,信道编码率在初次发送时为1/2、在第1次重发时为1/3、在第2次重发时为1/4。
这样,根据参数来组合使用第14实施例和第15实施例,从而与通过控制信号通知所有的参数的方法(第14实施例)相比,能够降低控制信号的开销。此外,与预先在基站和移动台共同地存储所有参数的变更模式的方法(第15实施例)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重发分组的接收质量。
(第17实施例)
在第17实施例中,说明根据通过共享数据信道传输的数据种类,改变由重发分组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项目的情况。
在共享数据信道中,具有各种各样的QoS(例如,容许延迟时间、所需的残留分组差错率等)的数据被一起传输。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优选根据要传输的数据种类来改变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项目的情况。
例如,数据种类被分类为语音、实时图像那样的实时型业务数据、下载数据那样的非实时型业务数据。在实时型业务数据中,数据的产生是周期性的,优选保持一定的数据速率。此外,对延迟的要求条件严格。为了保持一定的数据速率,不变更例如重发分组的带宽、数据调制方式、编码率、扩频率那样对数据速率产生影响的参数,而从发送分组中变更发送功率。另一方面,在非实时型业务数据中,数据的产生的突发的,对延迟的要求条件宽松,允许尽力而为型的发送。因数据速率可以不一定,所以不变更重发分组的发送功率,而例如变更重发分组的带宽、数据调制方式、编码率、扩频率。这样,在非实时型业务数据中,进行使吞吐量最大化的自适应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数据种类来改变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项目,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满足各个业务数据的QoS的控制。这样的控制作为在基站中的分组调度的一环,可通过决定对参数中的哪个项目进行自适应控制来实现。
除了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不同之外,具体的分组调度与在图13中说明的调度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第18实施例)
在第18实施例中,参照图14说明基于重发分组的大小,变更由重发分组进行自适应控制的参数的情况。
在进行重发控制时,根据被检测出差错的初次发送分组的可靠性,变更要重发的分组的大小,从而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例如在使用增量冗余法的分组合成型的重发中,可根据初次发送分组的可靠性(准确性)来改变由重发分组发送的冗余比特的大小。在可靠性高的情况下,减少通过重发分组传输的冗余比特数,相反在低的情况下,增量冗余比特数。
根据在这样的重发分组中的冗余比特数的大小,变更自适应型ARQ中的自适应控制的参数。例如,在重发分组的大小较小的情况下,减少分配给重发分组的频带。相反地,在重发分组的大小较大的情况下,增加分配给重发分组的频带。这样,能够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提高重发分组的接收质量。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以及应用。
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在2006年2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031748号的优先权,将2006-031748号的全部内容援用到本国际申请中。

Claims (19)

1.一种移动台,在单载波FDMA无线接入中,根据同步型重发控制而将发送分组的重发分组发送到基站,所述移动台包括:
控制单元,其对所述重发分组进行以下控制:将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所述发送分组的参数中进行变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站和所述移动台之间进行MIMO传输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重发分组进行将发送天线数以及发送模式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所述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在所述基站和所述移动台共同地预先存储的规定的信息,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从所述基站通知到的控制信息,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从所述基站通知到的控制信息,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中的第1部分,
基于所述基站和所述移动台共同地预先存储的规定的信息,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中的第2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判别从所述移动台发送到所述基站的数据种类,根据所述被判别的数据种类,改变从所述发送分组变更的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的项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判别所述重发分组的大小,根据所述被判别的重发分组的大小,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
8.一种基站,对移动台通知控制信号,所述移动台在单载波FDMA无线接入中,根据同步型重发控制而发送发送分组的重发分组,所述基站包括:
重发格式决定单元,对所述重发分组决定将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所述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模式,从而决定重发分组的格式;以及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基于在所述重发格式决定单元中决定的重发格式的信息,生成所述控制信息。
9.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发格式决定单元判别从所述移动台发送的数据种类,根据所述被判别的数据种类,改变从所述发送分组变更的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的项目,从而决定重发格式。
10.一种基站,在多载波OFDM无线接入中,将发送分组的重发分组发送到移动台,所述基站包括:
控制单元,对所述重发分组进行以下控制:将数据调制方式、信道编码率、删余模式、扩频率、带宽、频率分配位置、以及发送功率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所述发送分组的参数中进行变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站和所述移动台之间进行MIMO传输的情况下,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重发分组进行将发送天线数以及发送模式中的至少一个参数从所述发送分组的参数中变更的控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在所述基站和所述移动台共同地预先存储的规定的信息,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生成在所述控制单元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的模式,作为对移动台通知的控制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还生成用于表示是新发送的发送分组还是重发分组的信号,作为用于进行同步型重发控制的控制信号。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在新发送的发送分组的情况下,所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还生成用户的识别信号,在重发分组的情况下,所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不生成用户的识别信号。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还生成重发控制的处理号码、用户的识别信号、用于表示是新发送的发送分组还是重发分组的信号,作为用于进行非同步型重发控制的控制信号。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生成在所述控制单元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中的第1部分的模式,作为对移动台通知的控制信号,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在所述基站和所述移动台共同地预先存储的规定的信息,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中的第2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判别从所述基站发送到所述移动台的数据种类,根据所述被判别的数据种类,改变从所述发送分组变更的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的项目。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判别所述重发分组的大小,根据所述被判别的重发分组的大小,变更所述重发分组的参数。
CN2007800126949A 2006-02-08 2007-02-07 移动台以及基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19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1748/2006 2006-02-08
JP2006031748A JP4583319B2 (ja) 2006-02-08 2006-02-08 移動局及び基地局
PCT/JP2007/052139 WO2007091605A1 (ja) 2006-02-08 2007-02-07 移動局及び基地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1962A true CN101421962A (zh) 2009-04-29
CN101421962B CN101421962B (zh) 2013-07-24

Family

ID=38345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269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1962B (zh) 2006-02-08 2007-02-07 移动台以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335267B2 (zh)
EP (1) EP1983783B1 (zh)
JP (1) JP4583319B2 (zh)
KR (1) KR101302633B1 (zh)
CN (1) CN101421962B (zh)
TW (1) TW200737802A (zh)
WO (1) WO2007091605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8240A (zh) * 2011-07-27 201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光传输系统、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CN102461285A (zh) * 2009-06-12 2012-05-16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基站的控制程序及移动站的控制程序
WO2015123828A1 (zh) * 2014-02-19 2015-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CN105027516A (zh) * 2013-02-28 2015-11-04 苹果公司 实时数据的冗余传输
CN107104716A (zh) * 2011-04-19 2017-08-29 太阳专利托管公司 信号生成方法及装置、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L2078368T3 (pl) 2006-10-31 2015-10-3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Technika HARQ w systemie MIMO z multipleksacją przestrzenną
US8201042B2 (en) 2007-08-17 2012-06-12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employing frequency band flipping for the retransmission of data
JP5167760B2 (ja) * 2007-10-24 2013-03-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上り通信方法並び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及び無線基地局
JP5046904B2 (ja) * 2007-12-13 2012-10-1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KR101430487B1 (ko) 2007-12-24 2014-08-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대역 무선 주파수 기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EP2237461A4 (en) * 2007-12-28 2014-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DATA RECEIVING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WO2009087965A1 (ja) * 2008-01-07 2011-05-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および再送制御方法
WO2009096145A1 (ja) * 2008-01-29 2009-08-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515477B2 (en) 2008-06-30 2013-08-20 Panasonic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1011313B1 (ko) * 2008-08-11 2011-01-28 주식회사 세아네트웍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재전송을 위한 대역폭 할당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JP5213586B2 (ja) * 2008-08-25 2013-06-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並びに通信制御方法
US8472366B2 (en) 2008-09-22 2013-06-2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Network-relay signaling for downlink transparent relay
KR101441497B1 (ko) * 2008-11-27 2014-09-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기지국 협력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 요청 수행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시스템
JP4942846B2 (ja) * 2008-11-28 2012-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ータ送信装置、データ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GB0901713D0 (en) * 2009-02-03 2009-03-11 Sepura Plc Communications systems
CN102342157B (zh) * 2009-03-03 2016-02-03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5106454B2 (ja) * 2009-03-18 2012-12-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リソース制御方法及び基地局
CN101860948B (zh) 2009-04-13 2014-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功耗调节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KR101634074B1 (ko) * 2009-04-17 2016-06-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동 재전송 요청 피드백 메시지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8515363B2 (en) * 2009-06-19 2013-08-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reduced power amplifier transmission mode
ES2358406B1 (es) * 2009-07-07 2012-03-22 Vodafone España, S.A.U. Controlador de red radio y método para seleccionar una tecnolog�?a de transmisión para una conexión hsdpa.
US20120276896A1 (en) * 2009-09-15 2012-11-01 Rockstar Bidco, LP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djust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110286322A1 (en) * 2009-11-20 2011-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mless transitions of data transmission transfer between radio links
US20110286404A1 (en) * 2009-11-20 2011-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mless transitions of transfer between radio links for data reception
US8953522B2 (en) 2010-03-29 2015-02-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retransmission on uplin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IMO
KR101695023B1 (ko) * 2010-03-29 2017-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기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상향 링크에서 재전송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ES2567084T3 (es) 2010-03-29 2016-04-19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y dispositivo eficaces para transmitir información de control destinados a dar apoyo a la transmisión multiantena en el enlace ascendente
JP2011234282A (ja) 2010-04-30 2011-11-17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受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セッサ
JP5470163B2 (ja) * 2010-06-08 2014-04-1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伝送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受信装置、伝送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2403174B1 (en) * 2010-06-29 2013-10-30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of data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first network node and second network node thereof
JP5770464B2 (ja) * 2010-12-14 2015-08-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US20130176864A1 (en) * 2012-01-09 2013-07-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and power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EP2822345A1 (en) * 2013-07-02 2015-01-07 Thomson Licensing Spectrum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772092B2 (en) 2013-12-23 2020-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xed numerology OFDM design
US9973362B2 (en) * 2014-03-07 2018-05-1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on broadcast channel low PAPR signaling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US10367621B2 (en) * 2014-10-27 2019-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Fountain HARQ for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JP2016152609A (ja) * 2015-02-19 2016-08-22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700735B2 (en) * 2015-05-14 2020-06-30 Sony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device, method thereof, and program
EP3354048B1 (en) 2015-09-25 2021-09-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peed dependent transmission format for vehicular or d2d transmission
US10530521B2 (en) * 2015-09-30 2020-01-07 Nec Corporation Determining first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pplied to signal based on predicted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signal when transmitted and retransmitted
US10291785B2 (en) * 2015-10-08 2019-05-14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tied Data unit retransmission
WO2017067595A1 (en) * 2015-10-21 2017-04-2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WO2017078596A2 (en) * 2015-11-05 2017-05-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nchronization-dependent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to anything communication
US10470058B2 (en) 2016-05-07 2019-11-0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ingle radio serving multiple wireless links
US10517001B2 (en) * 2016-05-07 2019-12-2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Single radio switching between multiple wireless links
CN109155704B (zh) * 2016-05-13 2021-12-10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一种用于上行链路数据分组传输的用户设备、基站和方法
US11742980B2 (en) * 2021-11-17 2023-08-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puncturing schemes for rateless cod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19696B (en) * 1996-11-20 2001-08-01 Internat Mobile Satellite Org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208663B1 (en) 1997-08-29 2001-03-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block ARQ with reselection of FEC coding and/or modulation
JP4330767B2 (ja) 2000-06-26 2009-09-1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自動再送要求を行う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装置
KR100365183B1 (ko) * 2000-12-07 2002-12-16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비동기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물리 계층에서의 적응 코딩을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장치
US7110351B2 (en) * 2000-12-19 2006-09-19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Enhanced ARQ with OFDM modulation symbols
US6718493B1 (en) * 2001-05-17 2004-04-06 3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on of ARQ parameters and estimation of improved communications
TWI261984B (en) * 2001-08-24 2006-09-11 Interdigital Tech Corp Implementing a physical layer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or a subscriber unit
KR100790131B1 (ko) * 2001-08-24 2008-01-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킷 통신시스템에서 매체 접속 제어 계층 엔터티들 간의 시그널링 방법
US7447967B2 (en) 2001-09-13 2008-11-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IMO hybrid-ARQ using basis hopping
JP3679759B2 (ja) * 2002-01-17 2005-08-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
US6631127B1 (en) * 2002-05-29 2003-10-07 Motorol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selecting an ARQ method
JP4043322B2 (ja) 2002-09-06 2008-0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US7027836B2 (en) * 2002-09-10 2006-04-11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4115784B2 (ja) * 2002-09-11 2008-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再送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JP4116925B2 (ja) 2003-05-13 2008-07-0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制御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送信信号生成方法、受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2451109A1 (en) * 2003-06-30 2012-05-09 Fujitsu Limi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transmission system
US8009752B2 (en) * 2004-10-01 2011-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for packet-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61285A (zh) * 2009-06-12 2012-05-16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基站的控制程序及移动站的控制程序
CN102461285B (zh) * 2009-06-12 2015-10-14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基站的控制程序及移动站的控制程序
US10886983B2 (en) 2011-04-19 2021-01-05 Sun Patent Trust Pre-coding method and pre-coding device
US11695457B2 (en) 2011-04-19 2023-07-04 Sun Patent Trust Pre-coding method and pre-coding device
US11374631B2 (en) 2011-04-19 2022-06-28 Sun Patent Trust Pre-coding method and pre-coding device
CN107104716A (zh) * 2011-04-19 2017-08-29 太阳专利托管公司 信号生成方法及装置、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2106939A1 (zh) * 2011-07-27 2012-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光传输系统、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CN102318240B (zh) * 2011-07-27 2015-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光传输系统、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CN102318240A (zh) * 2011-07-27 2012-01-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光传输系统、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
CN105027516A (zh) * 2013-02-28 2015-11-04 苹果公司 实时数据的冗余传输
CN105027516B (zh) * 2013-02-28 2018-01-23 苹果公司 实时数据的冗余传输
US10135575B2 (en) 2014-02-19 2018-11-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and adaptive retransmission method
CN106031070A (zh) * 2014-02-19 2016-10-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WO2015123828A1 (zh) * 2014-02-19 2015-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28364B (zh) 2010-08-01
EP1983783A1 (en) 2008-10-22
US8335267B2 (en) 2012-12-18
KR20080095273A (ko) 2008-10-28
JP4583319B2 (ja) 2010-11-17
CN101421962B (zh) 2013-07-24
TW200737802A (en) 2007-10-01
US20090175369A1 (en) 2009-07-09
WO2007091605A1 (ja) 2007-08-16
EP1983783B1 (en) 2012-08-15
KR101302633B1 (ko) 2013-09-03
JP2007214824A (ja) 2007-08-23
EP1983783A4 (en) 201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1962B (zh) 移动台以及基站
CN101449501B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01438513B (zh)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传送上行链路控制信号的方法
KR100964669B1 (ko) 고속 패킷 데이터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이 이동 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방법
JP517200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ケット・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を用いたリソース・ブロック候補選択技法
CN101395834B (zh) 无线通信装置以及重发分组发送方法
CN100571113C (zh) 一种在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中hsdpa的实现方法
ES2424016T3 (es) Asignación de sub-portadores para datos de control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CN101953214B (zh) 使用码点指示调度模式的控制信道信令
CN101682857B (zh) 用于减小链路适配开销的系统和方法
JP4966409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2368966A (zh) 时隙内pusch小时隙的灵活重复
CN103209483A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2823179A (zh) 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2362459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传模式信令
CN108365922A (zh)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3416011A (zh) 用于通信系统的灵活时分双工方法及装置
SG182955A1 (en) Control channel signalling for triggering the independent transmission of a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N10201750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方法
CN101652954A (zh) 基站装置、移动台、无线通信系统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1479975A (zh) 无线通信装置
CN104065453B (zh) 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917411B (zh) 一种实现多载波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的系统和方法
CN108293018B (zh) 一种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传输数据块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2056225B (zh) 一种快速反馈信道的分配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

Termination date: 201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