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5922A -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5922A
CN108365922A CN201710409456.7A CN201710409456A CN108365922A CN 108365922 A CN108365922 A CN 108365922A CN 201710409456 A CN201710409456 A CN 201710409456A CN 108365922 A CN108365922 A CN 108365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back information
bits
bit
code blocks
transmission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094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5922B (zh
Inventor
彭金磷
董朋朋
唐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JP20195404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JP6837564B2/ja
Priority to PCT/CN2018/073654 priority patent/WO2018137584A1/zh
Priority to EP18744155.5A priority patent/EP3550752B1/en
Publication of CN108365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5922A/zh
Priority to US16/516,307 priority patent/US20190342053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5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59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反馈的方法,包括: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通过上述方法,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根据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确定,灵活地实现了通信系统中传输效率和反馈开销的折衷,提高了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与反馈数据是否正确接收相关的通信方法、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为了保证数据发送的可靠性,引入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的机制。发送的数据在物理层可以对应为传输块(transmit block,TB),发送端为TB加上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 check,CRC)用于接收端校验该TB是否成功接收。根据TB的大小,可以将TB分为若干个码块(code block,CB),发送端进一步为每个CB分别加上对应的CRC用于接收端校验每个CB各自是否成功接收。数据发送后,接收端尝试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译码,若所有CB的CRC都校验成功、且TB的CRC校验成功,则反馈1比特位的确认应答(acknowledgement,ACK)给发送端指示数据接收成功;若存在某个CB的CRC校验失败或该TB的CRC校验失败,则反馈1比特位的否认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给发送端指示数据接收失败,此时,发送端需要重传整个TB。
采用如上技术,在只有个别CB接收失败的场景下,仍然需要重传整个TB,会导致通信效率的低下,因此,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采用多比特位分别对每个CB是否接收成功进行反馈被考虑。如此,发送端只需要重传与反馈比特位内容为否认应答所对应的CB。
然而,若采用多比特位进行反馈的方法,势必使得反馈开销急剧增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描述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反馈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根据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确定,灵活地实现了通信系统中传输效率和反馈开销的折衷,提高了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至少由如下一种参数确定:所述通信系统的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小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未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为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为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在以上情况下,对所述数据来说,信道波动不大,或者说信道对所述数据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因此,采用1个比特进行反馈可以节省系统开销。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在以上情况下,在所述数据的传输过程中,信道波动大,或者所述数据的不同分段收到信道质量的影响很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采用多个比特进行反馈,这样第二设备只需要重传所述第一设备反馈为未正确接收到的数据部分即可,无需重传说述数据中被正确接收的部分。
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反馈的方法,包括: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L个传输块,其中L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L个传输块;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是否成功接收所述L个传输块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控制消息的参数有关联。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反馈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根据所述控制消息的参数确定,灵活地实现了通信系统中传输效率和反馈开销的折衷,提高了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制消息的参数为所述反馈信息的码本大小;Ni为所述L个传输块中第i个传输块对应的原始反馈比特数,所述i为1≤i≤L的整数,所述为Ni大于等于1的整数;当大于所述码本大小,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L个,所述L个传输块对应的反馈比特数均为1个;或者,
小于等于所述码本大小,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个。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制消息的参数为所述控制消息的容量,所述控制消息包括所述反馈信息和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其它信息,Ni为所述L个传输块中第i个传输块的原始反馈比特数,所述i为1≤i≤L的整数,所述Ni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其它信息所需占用的比特数为K个,K为正整数;当大于所述控制消息的容量,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L个,所述L个传输块对应的反馈比特数均为1个;或者,当所述小于等于所述控制消息的容量,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个。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制消息的参数为承载所述控制消息的信道;
当所述控制消息承载于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short PUCCH,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L个,所述L个传输块对应的反馈比特数均为1个;或者,当所述控制消息承载于长物理上行控制信道long PUCCH或者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中,所述L个传输块中每个传输块对应的反馈比特数为至少1个。
以上设计都是需要在满足通信系统的要求的前提下来决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防止了系统通信过程中因为不满足系统要求而出现通信错误。
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至少一个码块;所述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至少一个码块;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反馈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确定,灵活地实现了通信系统中传输效率和反馈开销的折衷,提高了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其中至少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另外至少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将所述受影响和未收影响的码块分开来反馈,更有利于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因为受影响的码块接收失败率明显大于未受影响的码块。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一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一个码块的接收质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所述多个码块的码率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未被成功接收,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因为此时码率高,必然导致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的接收失败,因此无需额外反馈,可选的,此时所述第二设备可以在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反馈前立即补传或重传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在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前,所述第一设备收到所述第二设备重新发送的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和所述重新发送的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节省反馈的开销。
另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所述第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的至少如下一个参数有关联;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反馈信息。所述参数包括:子载波的间隔、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时域多普勒参数、DMRS配置、所述数据传输的子带数量或者载波数量、是否存在突发干扰或者协作、切换模式、所述数据的码率、是否在所述反馈信息的发送前补传或者重传以及TBS。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第二设备为基站时,若所述第一设备处于小区边缘、为小区边缘用户,或者所述第一设备覆盖受限,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为1个,相反的,所述第一设备为中近点用户,或者所述第一设备覆盖不受限,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为多个。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指示方式,包括: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传输块TB采用CBG级反馈方式或者TB级反馈方式,且采用CBG级反馈方式时,所述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TB包括的每个码块组CBG的发送状态;当采用TB级反馈方式时,所述第一设备采用1比特对所述TB是否成功接收进行反馈;或者,当采用CBG级反馈方式,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每个CBG的发送状态,采用至少1比特对所述TB是否成功接收进行反馈。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设备,具有实现上述方法设计中第一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第一设备的结构中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软件和/或硬件。可选的,该第一设备可以是终端。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设备,具有实现上述方法实际中第二设备行为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可选的,该第二设备可以是基站。
又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方面所述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第一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为上述第二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方面所设计的程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一种基础架构;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域资源和信道波动情况的关系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域资源和信道波动情况的关系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反馈的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时域资源和信道波动情况的关系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时域资源和信道波动情况的关系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LTE系统中,物理层以传输信道的方式向上层提供数据传输的服务。对于来自上层各个传输信道的数据,物理层将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一系列信道编码相关的处理,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计算、信道编码、码块交织和速率匹配、码块连接、向物理层信道映射等等,经过以上的处理,数据发送端的数据可以向数据接收端进行发射。
其中和CRC计算相关的处理流程为:在数据发送端,物理层从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MAC)层获得需要传输的数据,该数据称为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为该TB加上CRC用于数据接收端校验该TB是否成功接收,根据TB的大小(TB size,TBS)对TB进行分段操作。例如,若TBS大于6144比特,则将该TB分成多个码块(code block,CB),每个CB的大小基本一致且都小于等于6144,再为每个CB分别加上对应的CRC用于数据接收端校验每个CB各自是否成功接收。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3GPP)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TS)36.212版本14.1.1(v14.1.1)中第5.1.2节关于码块分段的方式做了具体地描述,可以参照。
在数据接收端,数据被接收后,除去需要执行如资源逆映射、速率逆匹配等与发射端相对应的操作之外,还需要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译码,若所有CB的CRC都校验成功、且TB的CRC校验成功,则反馈1比特位的确认应答(acknowledgement,ACK)给数据发送端指示数据接收成功;若存在某个CB的CRC校验失败或该TB的CRC校验失败,则反馈1比特位的否认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给数据发送端指示数据接收失败,此时,数据发送端需要重传整个TB。其中,ACK或者NACK可以承载在数据接收端向数据发送端发送的控制信息中。如上过程属于LTE系统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的机制。
然而,在只有个别CB接收失败的场景下,仍然需要重传整个TB,会导致通信效率的低下。例如,某个TB被分成10个CB,而其中只有1个CB未被数据接收端成功接收,按照如上机制,数据发送端会重传所有的10个CB数据,另外9个CB的重传显然是不必要的。未来,例如,第五代5G(还可以称为,新无线电(new radio,NR)通信系统,类似这种现象将会更加严重。例如,NR会采用更大的传输带宽、采用更多的天线端口、以及采用时隙slot汇聚传输等等,分别在频域、空域、时域上给TBS增大提供了支持。因此未来将会存在更大的TBS,1个TB分成的CB数会更多。随着CB数增多,若仍遵循LTE中HARQ机制进行反馈,通信效率会更低。又如,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业务和增强移动带宽通信(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业务共存的场景下,eMBB业务中的数据发送过程中,可能只有少数几个CB的数据受到URLLC业务的影响,也即1个TB中只有少数CB未被数据接收端接收成功,此时,若仍遵循LTE中HARQ机制进行反馈,同样会导致通信效率会低下。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采用多比特位进行反馈,比如:1)采用多比特分别对每个CB是否接收成功进行反馈被考虑。如此,数据发送端只需要重传与反馈比特位内容为否认应答所对应的CB。;2)采用多比特指示重传需要的数据量,比如,所述反馈信息可以指示译码质量信息(decoder state information,DSI),例如,DSI可以分为ACK、NACK但是接近正确接收或者NACK且接收时译码效果极差三种不同的信息内容,它们可以各自分别通过不同的比特值进行指示;3)又比如采用多比特指示当前TB中有多少个CB译码错误。
不过,若采用多比特位进行反馈的方法,势必使得反馈开销急剧增大,同时承载所述反馈的控制信道的覆盖性能也会收到影响。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进行反馈的方法,具体适用于数据数据接收端向数据数据发送端反馈传输的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对反馈所使用的比特位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从而折衷地实现了通信系统中通信效率和反馈开销的平衡。
下面介绍一下本申请的系统运行环境,本申请描述的技术可以适用于LTE系统,或其他采用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采用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等接入技术的系统,还适用于后续的演进系统,如第五代5G(还可以称为NR)通信系统等。如图1所示,为通信系统的一种基础架构。基站和终端通过无线接口可以进行数据或者信令的传输,包括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本申请所涉及到的终端可以为向用户提供语音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device),包括有线终端和无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经无线接入网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的移动终端。例如,无线终端可以为移动电话、计算机、平板电脑、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和电子书阅读器(e-book reader)等。又如,无线终端也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设备。再如,无线终端可以为移动站(mobil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前述提及的UE即为终端的一种,是在LTE系统中的称谓。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后续的描述中,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本申请所涉及到的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中用以为终端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基站控制器,收发节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基站的具体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网络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在后续的演进系统中,还可以称为新无线节点B(new radionodeB,gNB)。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终端可以如图2所示的终端200,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涉及的各种实施例中与终端相关的方法步骤。如图2所示,终端200包括处理单元210和收发单元220。如上所述的基站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基站300,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涉及的各种实施例中与基站相关的方法步骤。如图3所示,基站300包括处理单元310和收发单元320。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单元210或者收发单元220所执行的操作都可以视为是终端200的操作,所述处理单元310或者所述收发单元320所执行的操作都可以视为是基站300的操作。所述基站300中的处理单元310可以由基站300的处理器实现,所述收发单元320可以由基站300中的收发器实现;所述终端200中的处理单元210可以由终端200中的处理器实现,所述收发单元220可以由终端200中的收发器实现。
下面对本申请中涉及到的名词做一些说明。
本申请中所涉及的第一设备为数据接收端,第二设备为数据发送端。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可以是终端,第二设备可以是基站。也即终端接收基站下行发送的数据,对该数据是否接收成功向基站进行反馈,此时该反馈可以承载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或者NR中称为NR-PUCCH)中。当然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可以是基站,第二设备可以是终端。也即基站接收终端上行发送的数据,对该数据是否接收成功向终端进行反馈,此时该反馈可以承载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中。
本申请中所指的反馈信息,可以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是否成功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的反馈信息,例如在LTE系统中,可以为HARQ反馈的反馈信息,每个比特位可以对应一个ACK,或者一个NACK。当然,不限于上述可能,又例如,所述反馈信息具体还可以进一步指示重传需要的数据量,或者,所述反馈信息还可以指示译码质量信息(decoder stateinformation,DSI),例如,DSI可以分为ACK、NACK但是接近正确接收或者NACK且接收时译码效果极差三种不同的信息内容,它们可以各自分别通过不同的比特值进行指示。
实施例一
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根据HARQ机制,需要向第二设备发送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的所述反馈信息。
HARQ机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数据传输对应的时域资源越长,那么受到信道质量波动的影响越大,从而导致所述数据传输是否正确的不定性越高。如图4(a)所示,所述数据传输对应的时域资源较短,那么在该时域资源的范围内,所受信道的影响程度是基本一致的,要么同时受大的影响,即信道质量差,导致所述数据传输全部出错,要么同时受到小的影响,即信道质量好,数据传输全部正确。此时,为了节省资源开销,可以采用1比特对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进行反馈,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比特。然而,如图4(b)所示,数据传输对应的时域资源较长,那么在该时域资源的范围内,所受信道的影响程度波动可能很大,有时受大的影响,即信道质量差,导致所述数据传输全部出错,有时小的影响,即信道质量好,所述数据传输全部正确。此时,使用多比特对所述数据的不同部分进行反馈是否成功接收更加合适,这样作为数据的发送方的第二设备只需重传接收失败部分的数据即可。
由上可知,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和所述数据所占时域资源相关,而通信系统中对数据的调度和传输,一般都是基于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时间单元的,该传输时间单元也可以被称为最小调度单元,例如,在LTE系统中可以是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TTI),NR/5G系统中还可以为slot、时域符号或由一个或多个时域符号组成的迷你时隙(mini slot)、或者由多个slot或者mini-slot聚合组成。其中,时域符号可以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也可以是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符号。
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与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相关联。
例如,如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反馈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01、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
502、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
具体地,可以设定第一条件,根据所述传输时间单元是否满足所述第一条件,来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可以为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设定一个阈值,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等于所述阈值时,即为满足所述第一条件,使用多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比特。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小于所述阈值时,即为不满足所述第一条件,使用1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可,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比特;
或者,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所述阈值时,即为满足所述第一条件,使用多比特进行所述反馈。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小于等于所述阈值时,即为不满足所述第一条件,使用1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可。
其中,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可以取决于子载波的间隔和时隙的符号数。例如,在LTE系统中,子载波的间隔为15千赫兹(KHZ),时隙的符号数为14,对应得到的TTI为1微秒(ms)。
而在其它通信系统中,很可能会存在多种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例如,和LTE系统相同的1ms,或者子传输时间单元为0.125ms,此时,载波间隔为60kHz和slot的符号数为7。同时,还可能采slot汇聚的方式传输所述数据,即多个传输时间单元可以一起被调度传输所述数据,这样,所述数据所占时域资源的长度将被拉长。
其中,所述阈值可以由第二设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动态地通知给第一设备,或者由第一设备自己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也可以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约定。
或者,可以设定特定数值,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等于该特定数值时,即为满足所述第一条件,使用所述数值对应的反馈比特数即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例如,下表1-3所示:
表1
表2
表3
在确定了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后,结合所述数据实际发送的对错情况,例如,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比特时,可以将数据分成多组,针对每组是否正确接收都有1比特位与之对应,例如该比特位为“1”值时,对应该组数据接收正确,该比特位为“0”值时,对应该组数据接收接收失败。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接收的所述数据可以被认为对应1个TB。
实施例二
如实施例一所述,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可以取决于子载波的间隔和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因此,不同于实施例一的是,在实施例二中,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与子载波的间隔有关联,或者与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有关联。
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子载波的间隔有关联,可以为子载波的间隔设定一个阈值,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道,子载波间隔与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成反比,若所述子载波的间隔大于所述阈值时,使用1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可,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比特;若所述子载波间隔的大小小于等于所述阈值时,使用多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比特。
或者,若所述子载波的间隔大于等于所述阈值时,使用1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可;若所述子载波间隔小于所述阈值时,使用多比特进行所述反馈。
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有关联,可以为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设定一个阈值,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与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成正比,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小于所述阈值时,使用1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可,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比特;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大于等于所述阈值时,使用多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比特。
或者,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小于等于所述阈值时,使用1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可;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大于所述阈值时,使用多比特进行所述反馈。
可选的,可以为所述子载波的间隔设置特定值,该特定值对应于一种反馈比特数。例如,如下表4和5显示了两种可能的对应方式:
子载波间隔(kHz) 反馈比特数
60 1,或者根据其它实施例综合考虑(比如子带)
30 多比特,或者结合其它实施例综合考虑
15 多比特,或者结合其它实施例综合考虑
表4
子载波间隔(kHz) 反馈比特数
60 1,或者根据其它实施例综合考虑(比如子带)
30 1,或者根据其它实施例综合考虑(比如子带)
15 多比特,或者结合其它实施例综合考虑
表5
或者,可以为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设置特定值,该特定值对应于一种反馈比特数。例如,如下表5和6显示了两种可能的对应方式:
表6
表7
另外,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与所述子载波的间隔和传输单元的符号数均有关联。可以为所述子载波的间隔和传输单元的符号数分别设定阈值1和阈值2,若所述子载波的间隔大于等于所述阈值1,且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符号数小于阈值2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比特;若所述子载波的间隔小于所述阈值1,且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符号数大于等于阈值2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比特。
可选的,可以分别为所述子载波的间隔和传输单元的符号数分别设置特定值,这两个特定值对应一种反馈比特数。例如,表7、8和9显示了三种可能的对应方式:
表8
表9
表10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所有实施例(表1~表10)仅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对应关系的限制,比如对应关系可以是以上表格中规则的子集、扩展或者修改。又比如子载波的间隔还可以是3.75kHz,7.5kHz,120kHz,240kHz,480kHz,960kHz,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隙符号数目还可以是3,5,6,8,9,10,11,12,13,28等,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也会有相应的各种取值。对于以上这些配置可以定义或规定对应关系,本文不再赘述。对于满足条件至少以下一个条件:足够小的传输时间单元、足够少的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隙符号数、足够大的子载波的间隔,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采用1比特(或者根据其它实施例综合考虑,比如子带);否则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采用多比特,或者综合其它实施例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一,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不同于实施例一和二的是,在实施例三中,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时域多普勒参数有关联。
设备的移动速度越大,可以认为信道的质量波动也越大,信道质量波动大小的参数可以由多普勒效应参数来刻画,多普勒效应参数越高,则信道波动越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时域上信道质量波动越大,对同一段时域资源的影响越大,导致所述数据传输是否正确的不定性越高。例如,如图6(a)所示,对于同一段时域资源,多普勒效应较高,那么在该时域资源的范围内,所受信道的影响程度波动很大,有时受大的影响,即信道质量差,导致所述数据传输全部出错,有时小的影响,即信道质量好,所述数据传输全部正确。此时,显然,使用多比特对所述所述数据的不同部分进行反馈是否成功接收更加合适,如图6(b)所示,对于同一段时域资源,多普勒效应很低,那么在该时域资源的范围内,所受信道的影响程度是基本一致的,要么同时受大的影响,即信道质量差,导致所述数据传输全部出错,要么同时收小的影响,即信道质量好,所述数据传输全部正确。此时,为了节省资源开销,可以采用1比特对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所述数据进行反馈。
例如,当多普勒参数达到200HZ时,可以认为此时信道波动比较大。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式来反映多普勒效应的高低:
1)基于第一设备或者第二设备的测量信息,例如,互异性测量。例如,第一设备为终端,第二设备为基站时,基站根据终端的测量信息可确定多普勒效应的高低。
2)目前,通信系统中已经引入可配置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signal,DMRS),在多普勒效应高时一般可选地配置附加DMRS(additional DMRS)或时域密度高的DMRS,以增强信道的估计质量。因此可以通过通信系统是否半静态或者动态配置了additional DMRS或时域密度高的DMRS确定多普勒效应的高低。若配置了additional DMRS或时域密度高的DMRS则可选反馈多比特(因为此时认为多普勒效应高)。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当第一设备配置有additional DMRS或时域密度高的DMRS时,使用多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比特。否则,若未配置有additional DMRS或时域密度高的DMRS时,使用1比特进行所述反馈,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比特。
其余本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和上述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不同于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是,在实施例四中,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数据传输的子带数量或者载波数量有关联。
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多个子带或者多个载波接收所述数据时,还可能根据频域信道的质量状况,所述数据的传输情况可能在在各个子带或者各个载波有所差异,因此所述第一设备可以各个子带或者各个载波的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或者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来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二设备可以将所述数据映射到多个子带或者多个载波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如,1TB的数据被分成若干个CB,每个子带或者每个载波上至少映射有1CB。在调度该数据时,所述第二设备或者所述第一设备可以为每个子带或者每个载波配置一个相同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即共享一个MCS域指示,或者配置不同的MCS,即多个MCS域指示,或者配置不同的进程。在以上场景下,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是多个。例如,每个子带或者每个载波对应配置1比特进行所述反馈。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不同于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是,在实施例五中,所述反馈信息与承载所述反馈信息的控制消息的码本大小有关联。所述码本大小是指在所述控制消息中能够承载数据是否成功接收的反馈信息比特数的上限值。例如在LTE系统中,UCI格式3对应的所述码本大小为20比特。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需要承载在控制消息中,例如,当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所述第二设备为基站时,所述控制消息可以是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因此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会受限于UCI的所述码本大小。所述码本大小一般是预先约定的。
考虑如下场景: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数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括至少1个TB,也可以说,所述数据至少包括一个数据块。所述第二设备可以采用载波聚合的方式将所述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设备,例如当所述数据包括多个TB时,在多个载波上分别传输1个或者多个所述TB;或者,所述数据可以位于不同传输时间单元上,例如,当所述数据包括多个TB时,不同的时间单元上可以承载1个或者多个所述TB。所述数据需要所述第一设备在同一个UCI上反馈是否接收成功。
先假设在不受该控制消息码本大小约束的前提下,所述数据中的每个TB使用原始反馈比特数进行反馈,Ni为所述至少1个TB中第i个传输块对应的原始反馈比特数,所述i为1≤i≤L的整数,L为所述数据包括的TB数,L个TB可以是MIMO不同层,和/或不同TRP,和/或不同载波,和/或不同传输时间单元上传输的TB。所述为Ni大于等于1的整数。(Ni的确定方式可以参照本申请其它的实施例,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所述数据中所有TB对应的原始反馈比特数相加后为
Ni确定方式可以是L个TB中各TB的反馈比特数为固定值。例如第i个TB,不管该TB的TBS多大,也不管初传还是重传,其反馈比特数为M,M为固定值(可以系统配置一个值M,即所有载波上的各TB反馈比特数一样为M;除此之外,也可以为每个载波分别配置一个值Mj,即第j个载波上的各TB的CBG数或者反馈比特数相同为Mj,不同载波的Mj可以不相同,例如若第j个载波不开启CBG传输或CBG反馈,则Mj=1)。该方法可以避免某个TB传输的控制信道丢失后不知道其TB的反馈比特数或CBG数问题。采用该方式后如果检测到至少1个TB丢失(即不连续传输或其调度信息没被检测出来、丢失),则比特中所述丢失TB对应的比特可以设置为NACK或者不连续发射(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DTX)。由于各TB的反馈比特数是确定,因此发射端和接收端可以理解一致。
Ni确定方式还可以是其它方式,可参考别的实施例或者其它方案。
现将所述码本大小纳入本实施例的考虑范围,即,将所述与码本大小进行比较,若所述大于所述码本大小,则说明所述控制消息容纳不下比特位的反馈信息,那么作为权衡,需将所述数据中每个TB对应的反馈比特数缩减或保持为1个,也即实际反馈信息中,每个TB对应的反馈比特数为1个;若所述M大于所述码本大小,则说明所述控制消息可以容纳比特位的反馈信息,那么每个TB都是用原始反馈比特数进行反馈,也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比特。更进一步,若每个TB回退到1比特后仍大于所述码本大小,可选地使用HARQ捆绑bundling的方式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例如,对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 multiple out,MIMO)空分复用的多个TB的对应的反馈比特做与操作,进一步缩小反馈比特数。
结合对码本大小的考虑,对反馈信息的比特数进行这种权衡,在满足码本大小反馈的上限时,尽可能的使用更多的比特位进行反馈,以减少重传的信息,提高反馈的精准性,而在超出码本大小反馈的上限时,进行一个回退到一个TB的1比特的处理,减少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以满足系统的要求,减少系统的开销。
此外,对于L(L>1)个TB汇聚在一个UCI上反馈译码结果时(也可以称为HARQ多路技术(HARQ multiplexing)),可选地,若TB采用多比特反馈,则只能采用动态码本机制(比如,下行分配索引(downlink assignment index,DAI)机制)确定码本大小,而不能采用半静态码本机制确定UCI大小,因为对于多比特反馈,半静态码本机制(固定反馈的TB/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数,即对于反馈窗内没有传输的PDSCH也需要反馈)开销太大;而若TB采用1比特反馈,则可以支持动态码本机制和半静态码本机制。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不同于上述实施例六的是,在实施例六中,所述反馈信息与控制消息的容量有关联。所述控制消息的容量为所述控制消息所能承载的信息量的上限值,也可以成为控制消息的负荷(payload)。
控制消息除了可以包括所述数据是否成功接收的所述反馈信息外,还可以包括其它信息,例如秩指示、信道质量指示、预编码矩阵指示符、波束相关信息、调度请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指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等等,本申请不做任何限制。所述控制消息的容量不仅会考虑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还会考虑承载这些其它信息的比特数。因此,可以结合所述控制消息的容量,为所述反馈信息和所述其它信息的发送或者发送方式设置优先级。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实施例五类似的场景下,假设在不受控制消息容量约束的前提下,所述数据中的每个TB使用原始反馈比特数进行反馈,Ni为所述至少1个TB中第i个传输块对应的原始反馈比特数,所述i为1≤i≤L的整数,L为所述数据包括的TB数,L个TB可以是MIMO不同层,和/或不同TRP,和/或不同载波,和/或不同传输时间单元上传输的TB。所述为Ni大于等于1的整数。(Ni的确定方式可以参照本申请其它的实施例,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所述控制消息中所述其它消息供需占用的比特数为K个,K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数据中所有TB对应的原始反馈比特数相加后为
现将所述控制消息的容量纳入本实施例的考虑范围,将所述和所述K之和与所述控制消息的容量进行比较,若所述小于等于控制消息的容量,则说明所述控制消息容纳得下个比特位的反馈信息和K个比特的其它信息,则每个TB都是用原始反馈比特数进行反馈,也即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个比特;若所述大于控制消息的容量,则说明所述控制消息容纳不下个比特位的反馈信息和K比特的其它信息,那么此时可以将所述数据中每个TB对应的反馈比特数缩减或保持为1个比特,也即实际反馈信息中,每个TB对应的反馈比特数为1个,所述数据中所有TB均使用1比特相加后的值为L。
再将所述L和所述K之和(L+K)与控制消息的容量进行比较,若所述(L+K)小于等于控制消息的容量,则说明此时,所述控制消息容纳的下L比特位的反馈信息和K比特的其它信息,那么实际反馈时,控制消息中,所述反馈信息中每个TB对应的反馈比特数为1个,且同时容纳其它信息需要发送的K比特;若所述(L+K)小于等于控制消息的容量,则说明此时,所述控制消息还是容纳不下L比特位的反馈信息和K比特的其它信息,那么实际反馈时,控制消息中,所述反馈信息中每个TB对应的反馈比特数均为1比特,同时不包括其它信息或包括其它信息中的部分,具体可以取决于其它信息中的优先级设定,先在本次的控制消息中包括对应优先级高的那部分其它信息。
当然,以上此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优先级是高于所述其它消息的发送优先级的,而且,每个TB可以使用原始比特反馈的优先级低于TB均使用1个比特反馈。本申请还可以设计与此不同的优先级,例如,其它消息发送的优先级高于所述反馈信息的优先级,或者每个TB均使用1个比特反馈高于每个TB可以使用原始比特反馈的优先级或者其它设计,涉及方案与上述方案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对控制消息的容量的考虑,对反馈信息的比特数进行这种权衡,在满足控制消息的容量的上限时,尽可能的使用更多的比特位进行反馈,以减少重传的信息,提高反馈的精准性,而在超出控制消息的容量的上限时,进行一个回退到一个TB的1比特的处理,减少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以满足系统的要求,减少系统的开销,进一步地,还可以规定所述其它信息暂时不通过此次发送的控制消息发送,来控制承载在所述控制消息上的信息的比特数。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六或者上述其它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五或者实施例六的是,在实施例七中,所述反馈信息与控制消息的位置,也即所述控制消息所承载的信道有关联。
当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所述第二设备为基站时,所述控制消息可以为UCI。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可以进一步分为短PUCCH(short PUCCH)和长PUCCH(long PUCCH)。例如,short PUCCH在时域上可以只对应1个到2个符号,支持几十个比特位的传输;long PUCCH在时域上可以对应大于等于两个符号,支持几百个比特位的传输。UCI可以承载在short PUCCH,比如1个或2个符号,上,又可以承载在long PUCCH,比如14个符号,上。UCI还可以承载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上,PUSCH是数据信道,可以支持的传输的比特位一般大于控制信道(例如short PUCCH,long PUCCH)。short PUCCH、long PUCCH和PUSCH的信道容量或者覆盖性能不一样,因此本申请可以至少根据UCI所在信道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例如,根据场景需求(如实施例六中所考虑的场景)或当前调度情况,若UCI承载于short PUCCH,反馈信息中,每个TB使用1比特;若UCI承载于long PUCCH或者PUSCH。反馈信息中,每个TB可以使用多比特,也即支持每个TB使用多比特或者1比特。
具体地,所述第二设备(可以为基站)配置了当前的帧格式只支持short PUCCH(比如,当前slot前半部分是下行符号,而只有后半部分是上行符号)。受限于short PUCCH的容量和覆盖性能,short PUCCH只支持某些UCI格式,这些格式只支持每TB 1比特反馈,则所述反馈信息中,每个TB的反馈比特数只能是1比特。相反,在某些场景下,基站配置了当前的帧格式支持long PUCCH(比如当前slot为全上行slot,或当前连续的几个slot都为上行slot,或者当前slot里上行符号的数大于等于2),考虑到long PUCCH的容量比较大和覆盖性能比较好,long PUCCH支持的UCI格式,能够支持每TB使用多比特进行反馈,则所述反馈信息中,每个TB的反馈比特数为多个比特,或者1个比特(比特数的确定方式可以参照本申请其它的实施例,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相似地,例如当前调度的slot为PUSCH传输,UCI承载于PUSCH,考虑到PUSCH的容量和覆盖性能,PUSCH可以支持每TB多比特反馈,则所述反馈信息中,每个TB的反馈比特数为多个比特,或者1个比特。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的通信系统,考虑多业务共存的场景,例如,存在所述多个业务需要同时进行数据的传输。又例如,所述多个业务包括URLLC业务和eMBB业务。通信系统中,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的所述数据可以属于eMBB业务,而在接收过程中,可能受到来自URLLC业务的相关数据传输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为突发的,也即在承载所述数据的时频资源的少数几个符号上,所述数据的接收将受到影响,导致接收出错的可能性增加。
与所述影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显示或者隐式的方式来告知所述第一设备。
例如,所述显示方式可以为所述第二设备使用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设备指示受到影响的时频资源信息,例如受到影响的时频资源的时域和/或频域区域,具体可以通过物理块、物理块组、符号、符号组、迷你时隙(mini-slot)、迷你时隙组、CB、CB组、TB和时隙等中的至少一个来表征。所述指示信息可以在发送所述数据的同一个传输时间单元被发送,也可以在发送所述数据的传输时间单元之后的传输时间单元被发送。
所述所述显示方式还可以为所述第二设备使用指示信息向所述第一设备指示是否被URLLC业务打孔的指示,即,所述影响具体可以是被URLLC业务打孔,所述指示信息可以只有1比特,指示当前时隙是否发生URLLC打孔,该指示可以是当前指示(on-indication),即在打孔的符号上,也可以是后指示(post-indication),比如,承载在当前eMBB数据发送的尾部符号,也可以承载在当前eMBB数据发送的下一slot的上,也可以承载在本进程或其它进程的下一次调度的slot上,承载于公共控制区域或者控制信息(如下行控制信息)等。
又如,所述隐式方式可以为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改变所发送的所述数据的CRC来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具体的,如果所述数据收到了所述影响,则改变CB或者TB的CRC,即采用与未受影响时的CRC不同,只要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预先进行了所述CRC改变对应数据传输受影响的约定,所述第一设备即可通过检测所述CRC获知所述数据传输受到影响。
另外上述所指的所述数据受到影响,除了可以是所述数据(即eMBB数据)被URLLC数据打孔,还可以为承载所述数据的时频资源在某些区域上被设定为零功率、在某些区域上被抢占导致所述数据无法发送、在某些区域上存在干扰指示信息、在某些区域上与其它数据叠加发送等等。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还存在如下不同之处:所述数据具体包括至少一个CB,且所述反馈信息与所述至少一个CB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到影响有关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CB对应的部分数据可以为,所述至少一个CB数据流中的一部分。当所述至少一个CB为多个CB时,可以是多个CB中的一个CB或者某几个CB的数据流。
若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隐式或者所述显示方式获知了所述数据的接收受到了影响,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确定为多比特。进一步的,若所述CB为多个,所述反馈信息中,使用至少1比特对应所述数据中未受到影响部分的反馈,即使用至少一比特指示所述所述多个CB中未受影响的CB是否成功接收,另外使用至少1比特对应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的反馈,即使用至少1比特指示所述所述多个CB中受影响的CB是否成功接收。
可选的,进一步的,所述反馈信息还可以与所述数据的码率相关联。例如在所述数据受到所述影响的前提下,如果所述数据的码率较高(或者MCS较大),所述反馈信息中,使用至少1比特对应未受到影响的数据部分的反馈,即使用至少一比特指示所述多个CB中未受影响的CB是否成功接收。而不对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进行反馈,因为此时码率高,必然导致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的接收失败,因此无需额外反馈,可选的,此时所述第二设备可以在所述第一设备进行反馈前立即补传或重传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
如果所述数据的码率较低(或者MCS较小),所述反馈信息中,使用至少1比特对应所述数据中未受到影响部分的反馈,即使用至少一比特指示所述多个CB中未受影响的CB是否成功接收,另外使用至少1比特对应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即使用至少一比特指示所述多个CB中受影响的CB是否成功接收。因为此时码率较低,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仍然存在接收成功的可能,所以需要根据所述第一设备的具体判定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是否成功接收,并进行反馈。通过如上的方式,可以节省反馈的开销。
所述码率的高低可以通过与有一个阈值进行比较进行决定,当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可以认为所述码率较高,当小于所述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可以认为所述码率较低,这样所述第一设备可以根据所述比较的结果,适用上述方案。
可选的,进一步的,所述反馈信息还可以与所述所述第二设备是否在所述反馈信息的发送前补传或者重传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部分来确定反馈信息的比特数。
例如所述第二设备在反馈前补传或重传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的CB,则所述反馈信息共使用1比特即可,相反基站在反馈前没有补传或重传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的CB,使用至少1比特对应所述数据中未受到影响的CB的反馈,另外使用至少1比特对应所述数据中受到影响的CB。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节省反馈的开销。
另外,若所述数据包括一个CB,在所述一个CB受到影响时,也可以采用多个比特进行反馈,例如,使用多个比特指示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CB的质量,所述质量与所述CB受到影响的强弱有关,所述第二设备就可以基于此决定重传的数据量。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下面以CB组(CB group,CBG)打孔重传为例阐述一种数据收发反馈的通信过程。
假设1个TB由4CBG组成,URLLC业务打孔所述TB中的第3个CBG,而第1个CBG是由于信道衰落导致的发送的失败,因此第1个CBG和第3个CBG都未被第一设备成功接收,再假设反馈信息中,若反馈值为“1”对应ACK,反馈值为“0”对应NACK,数据新传指示符(new dataindicater,NDI)=0对应此次发送的是初传数据。这些假设都是为了方便阐述,实际系统中可做调整。
策略1:所述第一设备收到数据后,反馈信息的内容可以为0101(代表第一和第三个CBG未被成功接收,第二个和第四个CBG被成功接收)。第二设备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后,在重传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中包括当前重传CBG的索引或编号指示,例如1010代表重传第1和第3个CBG,NDI=1,对应此数发送时重传数据。所述第一设备收到重传DCI和重传的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例如,和之前传输的数据进行HARQ合并,并根据处理结果重新进行反馈。
策略2: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过程出现URLLC业务对所述数据的影响后,会发送少数打孔指示(比如1比特位),指示接收端是否存在URLLC业务的打孔。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是否收到所述打孔指示确定反馈比特数。例如收到存在打孔指示,则多比特反馈,即反馈0101(代表第1和第3个CBG NACK)。所述第二设备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后,在重传DCI中包括当前重传CBG的索引或编号指示,例如1010代表重传第1和第3个CBG,NDI=1,对应此数发送时重传数据。所述第一设备收到重传DCI和重传的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例如,和之前传输的数据的反馈信息合并或者擦除之前受影响的缓存数据,并根据处理结果进行新的反馈。
策略3: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过程出现URLLC业务对所述数据的影响后,会发送少数打孔指示(比如1比特位),指示接收端是否存在URLLC业务的打孔。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是否收到所述打孔指示确定反馈比特数。例如收到存在打孔指示,例如收到存在打孔指示,则多比特反馈,即反馈0101(代表第1和第3个CBG NACK)。所述第二设备收到所述反馈信息后,在重传DCI中包括当前重传CBG的索引或编号指示,例如1010代表重传第1和第3个CBG,此外所述重传DCI中可以包括多个重传类型指示(普通重传,或者特殊重传;例如,普通重传对应为“1”,特殊重传对应为“0”),每一个重传类型指示对应1个CBG,例如1101代表第3个CBG为特殊重传,例如,受URLLC打孔影响重传,而第1个CBG为普通重传。所述第二设备在收到所述重传DCI和重传的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例如对第1个CBG初传数据HARQ合并,而对第3个CBG擦除之前受影响的缓存数据,并根据处理结果进行新的反馈。当然除了重传类型指示外,可以为每个CBG引入另外一些的独立的域,例如,多个冗余版本(redundancyversion,RV)等;或者只需1个重传类型指示(普通重传,或者特殊重传),如此可能需要多次重传。例如对于特殊重传的CBG单独传输一次。特殊重传后,若仍然未被第一设备接收成功,再用普通重传调度所述CBG或者整个TB。
此外,考虑到URLLC业务对eMBB业务的如上所述数据传输的影响,在下行控制信息中也可以添加是否做HARQ合并的指示信息。例如,若前一次调度的数据的传输受到了URLLC业务抢占影响,则可以指示当前传输的部分或者全部CBG不和之前的数据HARQ合并,以提高译码成功率。
为了避免增加额外的开销,可以通过预定规则或者隐性方式通知所述第一设备是否清空之前其缓冲区的缓存或是否进行HARQ合并,。例如,LTE中,NDI相对于上一次发送时的内容进行翻转了则代表为新传;没翻转则代表重传,那么本实施例中,NDI没翻转代表重传,且可以和之前接收的数据进行HARQ合并;NDI翻转且DCI中的RV=0代表新传;NDI翻转,RV为非0值则代表重传,且当前传输的部分或者全部CBG数据不和之前的数据进行HARQ合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指的HARQ合并即为将当前接收到的数据与之前传输的缓冲区中的数据进行合并,用于译码。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不同于上述实施例的是,在实施例九中,所述反馈信息与所述数据的大小,即TBS,有关联。
如前所述,所述数据可以对应TB,TB进一步被分成多个CB进行发送。在只有个别CB接收失败的场景下,仍然需要重传整个TB,会导致通信效率的低下。因此,可以根据TBS来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
所述数据发送时,对应的控制信息中都存在MCS域,用于指示当前调度的所述数据传输采用的调制方式和TBS。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由TBS确定CB数为M,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根据所述M确定反馈信息的比特数N,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例如,若所述M小于阈值1,则所述N值确定为1比特。否则,若所述M小于阈值2,则所述N值确定为2比特。否则,若所述M小于阈值3,则所述N值确定为3比特。依次类推,直至当所述M大于等于以上所有阈值时,所述N确定为通信系统最大反馈比特数。其中所述阈值1<所述阈值2<所述阈值3,依次类推。阈值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于等于一个阈值即可。
可以根据性能和开销的折中确定上述各阈值,且所述阈值一般通过在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间预先约定。
对于只有1个CB的TB,所述反馈信息为1比特即可。对于CB数N较多的TB,所述反馈信息可以为通信系统支持的最大反馈比特数。
作为另外一种实现方式,可以根据CBG数确定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每比特对应1个CBG的反馈,具体可能的CB分组方法可以如下:
预先约定各CBG的大小,即CB数N1,N1大于等于1并属于整数,各个CBG的CB数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然后根据TB被划分成的总CB数M,M大于1并属于整数,得到CBG数。例如,CBG的大小为N1=2,TB的总CB数M=6,则得到CBG数为3,且每个CBG依次包含2个CB(第1个CBG的CB为TB里CB编号的{1,2};第2个CBG的CB为TB里CB编号的{3,4};第3个CBG的CB为TB里CB编号的{5,6})。又比如CBG的大小为N1=2,TB的总CB数M=1,小于N1,则得到CBG数为1,并且只包含1个CB。又比如预先约定M不能被N1整除时,存在1个或多个CBG的CB数会少于N1,例如CBG的大小为N1=4,TB的总CB数M=7,则得到CBG数为2,第一个CBG由前4个CBG成,第二个CBG由后3个CBG成(或者第一个CBG由前3个CBG成,第二个CBG由后4个CBG成)。可选的,还可以通过约定引入最大支持的CBG数N2,N2大于等于1并属于整数。当CBG数超过N2需要调整各CBG的大小。
或者,预先约定CBG数或者最大支持的CBG数N2。根据TB的总CB数M,得到CBG数和各CBG包含的CB数。例如最大支持的CBG数N2=4,当总CB数M为3,则为3个CBG,各CBG1个CB。当总CB数M为7时,CBG数为4,4个CBG的CB为TB里CB编号的{1,2},{3,4},{5,6},{7}或者{1},{2,3},{4,5},{6,7}。当总CB数M为12,CBG数为4,4个CBG的CB为TB里CB编号的{1,2,3},{4,5,6},{7,8,9},{10,11,12}。可选的,还可以通过约定引入引入CBG中最少CB数N3,N3大于等于1并属于整数,且N3<N2。例如CBG中最少CB数N3=2,最大支持的CBG数N2=4,当总CB数M为3,则为2个CBG,2个CBG的CB为TB里CB编号的{1,2},{3}或者{1},{2,3}。
或者,预先约定CBG数或者最大支持的CBG数N2,根据TBS,得到CBG数的大小(如,CBG的比特数),各CBG是否再划分为更多的CB取决于CBG的大小(例如CBG比特数(其中,可以含CRC,也可以不含)大于某一最大值时,例如6144比特或8192比特,和LTE系统类进行进一步地划分)。例如最大支持的CBG数N2=4,当TBS(可以含CRC,也可以不含)为40000比特,则为4个CBG,各CBG为10000比特,由于10000比特(可以含CRC,也可以不含)大于最大值6144比特,所以每个CBG需要再划分成2个CB。可选的,可以通过预先约定引入CBG的最少比特数,例如CBG的最少比特数为10000比特,最大支持的CBG数N2=4,当TBS为20000比特时,若分为4个CBG,则每个CBG包含500比特,小于最少比特数,则实际分为为2个CBG,每个CBG为10000比特,由于10000比特可以含CRC,也可以不含)大于最大值例如6144比特,所以每个CBG需要再划分成2个CB。
或者,还可以使用物理CB分组法。方式一:以时域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符号为一组。例如1个slot存在12个数据符号(不考虑仅承载控制的符号),则可以每2个符号为一组,即存在6组。方式二:以频域上的某一个或多个RB,子带或者载波为一组。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各个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相关联的信息与上述实施例不同,其余部分相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分别考虑了多种不同的场景:
存在突发干扰的场景下,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是多个。例如,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所述第二设备为基站,所述第一设备根据信道测量结果可以获知存在突发干扰,那么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在站间或多天线协作场景下,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是多个。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设备为终端,所述第二设备为基站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至少根据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的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协作信令确定,比如指示多个基站均为一个或这个多个终端服务,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为多比特,因为在协作时可能存在测量等问题。具体确定方式还可以参照本申请其它各个实施例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结束所述协作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回到1个。可选的,所述协作可以为无干扰协作。当存在干扰协作时所述反馈信息可以为1个比特,因为此时干扰协作后无干扰,,无协作时所述反馈信息可以为多个比特。
在波束beam场景下,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处于beam模式切换时,例如,所述模式切换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将数字模式切换到模拟模式,或者模拟模式切换到数字模式,当数字模式切换到模拟模式时,所述反馈信息可以采用1比特,或者当模拟模式切换到数字模式时,所述反馈信息可以采用多比特。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当处于某种特定模式下,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可以为多个,例如,该特定模式为数字模式,因为此时波束的方向相对比较分散,需要针对各个方向上是否正确接收数据分别用不同的比特为进行反馈。
以上场景下,信道质量较差或者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下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需要多个。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一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个实施例指出的是单独考虑各个实施例中所指出的因素和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可以包括: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子载波的间隔、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隙符号、时域多普勒参数、DMRS配置、所述数据传输的子带数量或者载波数量、是否存在突发干扰或者协作、切换模式、控制消息的码本大小、控制消息的容量、控制消息的位置、多业务共存场景下指示所述数据接收受影响的指示信息、所述数据的码率、是否在所述反馈信息的发送前补传或者重传以及TBS等相关。然而本实施例中,可以对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来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也即,上述两个或者更多个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结合。
例如,对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三进行结合,可以得到如下方案:
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小于一个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大小为1比特,(可选的,可以结合子带配置考虑多比特)。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等于所述阈值,进一步的,第一设备可以结合时域多普勒参数来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例如,若第一设备配置有additional DMRS,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比特,否则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仍然可以为1比特。其余的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各个实施例。
又如,结合实施例一和实施例四,可以得到如下方案:
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小于一个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大小为1比特。若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等于所述阈值,进一步的,第一设备可以结合所述数据传输的子带数量或者载波数量来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例如,若所述数据传输的子带数量或者载波数量为多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比特,否则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仍然可以为1比特。其余的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各个实施例。
其它组合的实现方式可以类似地得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获知,因此在这里不做赘述。
将上述多个实施例进行组合的方式,对各个场景、条件等对应的因素进行了综合的考虑,以确定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更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通信效率。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二
上述各个实施例确定反馈信息的比特数的方式,可以通过预先约定,由数据的接收方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约定确定出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也可以通过半径静态或者动态地方式由数据的发送方第二设备,例如基站,向数据的接收方第一设备,例如终端指示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二设备通过高层信令,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向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指示,并且在所述第一设备未收到新的指示前,在每次数据调度过程中,始终根据所述指示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或者该高层信令通知是否开启多比特反馈模式,若不开启,则在每次数据调度过程中,始终采用1个TB对应1个比特的反馈,而如果开启,则在每次数据调度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上实施例中的1种或多种或者其它本发明外的方式确定每个TB采用的反馈信息的比特数。
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物理层信令,如下行控制信息,向所述第一设备进行指示,例如,在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添加新的指示域。此时该指示可能在每次数据调度中都会有所变化。
本实施例其它技术方案,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三
当配置所述第一设备对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采用多比特反馈(也可以称为CBG级的反馈)或者CBG级传输后,例如,在第一设备为终端、第二设备为基站时,所述第二设备可以在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DCI中包含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此次传输的TB的哪个或者哪些CBG。所述传输可以为初传或者重传。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CBG。
对于所述数据的初传,所述指示信息还可以指示所述数据分成的组数。
本实施例利用所述指示信息中的某个状态或者某个取值来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回退到1比特反馈和/或TB级的传输。例如,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即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没有码块组需要传输。这种状态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本身并不需要向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额外的指示,实际通信中也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因此,可以为指示信息指示没有CBG需要传输的情况重新规定新的含义来向所述第一设备指示。考虑到配置多比特反馈后,根据通信系统的实施情况,例如,在某一段时间,上行信道的质量差,或者UCI反馈出错,或者其它需求,基站可能决策回退至1比特的反馈机制。此时就可以利用指示信息指示没有CBG需要传输的情况,将其重新规定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至少在此次调度周期,回退到1比特的反馈机制(也可以称为反馈TB级反馈)。这样,在没有添加任何额外开销的前提下,实现了多比特反馈至1比特反馈的灵活切换,可选地,当收到该指示信息时,也表示当前传输为整个TB(即所有码块组),也即所述新的含义为,此次调度传输为整个TB(所有CBG都传输,且所述第一设备采用1比特的反馈方式进行反馈。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指示信息可以以比特图(bitmap)的形式体现,也可以复用下行控制信息中已有的指示域的形式体现、或者和已有的指示域进行联合编码等形式体现。
下面以所述指示信息以bitmap的形式体现为例进行说明:
若通信系统配置或者支持最大的反馈比特数或者一次调度传输的最大CBG个数为N个,那么对应所述指示信息所占的比特数也可以为N个。假设指示信息的每个比特位上的值为“1”时,代表对应的CBG进行传输,每个比特位上的值为“0”时,代表对应的CBG不传输。(以上只是一种举例,也可以为指示信息的每个比特位上的值为“1”时,代表对应的CBG不传输,每个比特位上的值为“0”时,代表对应的CBG进行传输。或者,指示信息的每个比特位上的值与前一次发送的所述指示信息的对应比特位上的值相比进行了翻转代表进行传输,未翻转代表不传输。或者指示信息的每个比特位上的值与前一次发送的所述指示信息的对应比特位上的值相比进行了翻转代表不传输,未翻转代表进行传输等,本申请不做限制)。
具体来说,若N=4,则0110代表调度了所述数据包括的第2个CBG和第3个CBG传输;“1111”可以代表所述数据包括的所有四个码块组都进行传输,且采用多比特反馈。同时也向所述第一设备指示了此次传输的数据被分成了4组,可以采用4比特进行反馈
当所述指示信息的值为“0000”代表没有CBG需要传输,也即此次没有数据需要传输。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构思,若所述指示信息为“0000”,给它规定新的指示含义,所述新的含义对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来说是一致遵守的:代表所述第一设备需采用1比特对发送的数据进行反馈,即回退到1比特的反馈机制。
上述技术方案也可以概括为: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基于CBG级反馈时传输块TB包括的每个CBG的发送状态,所述CBG的个数大于或者等于1;
当所述指示信息指示所述发送状态为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TB,且基于1比特对所述TB是否成功接收进行反馈。
可选的,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每个CBG均不发送。例如所述第一状态为指示信息域全为0。
下面对本实施例所指的TB级反馈和CBG级反馈做出一些说明。所谓的TB级反馈(或者TB级的HARQ反馈)即为1比特反馈,若TB译码成功(即所有CB的CRC校验通过,TB的CRC也校验通过)则反馈ACK,否则反馈NACK。所谓的CBG级反馈(或者CBG级的HARQ反馈)即为对CBG反馈HARQ-ACK、译码结果,若某个CBG译码成功(CBG里的所有CB的CRC校验通过,如果CBG加了CRC,CBG的CRC也需要校验通过)则反馈ACK,否则反馈NACK。)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可以与以上任何一个实施例相结合,也可以为独立的一个实施例,本申请不做任何限制。
本申请上述所有实施例中,当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即多比特反馈或者1比特反馈,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可以各自对应不同资源,即分别在不同的资源上进行反馈,或者UCI格式(UCI format)。例如,采用多比特反馈时,可以采用第一UCI format,对应1比特反馈时,可以采用第二UCI format。采用多比特反馈时,对应的资源可以是第一资源,采用1比特反馈时,对应的资源可以是第二资源。以上反馈方式和资源以及UCI format的对应关系,可以由基站预配置,也可以是基于下行控制信息和/或高层信令确定。另外,所述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资源的确定方式可以为下述几种情况中的一种:1)通过DCI中的控制信道例子(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索引隐式确定;2)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与DCI的内容共同确定,例如,通过高层信令配置一个资源的集合,而下行控制信息指示所述集合中的至少一个资源。3)通过DCI的指示确定。
实施例十四
本申请实施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7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通信设备700包括收发器701、处理器702、存储器703和总线系统704;
其中,存储器703,用于存放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703可能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能为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图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当然,存储器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存储器703也可以是处理器702中的存储器。
存储器703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
操作指令: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
操作系统: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处理器702控制通信设备700的操作,处理器702还可以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具体的应用中,通信设备700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704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7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704。为便于表示,图7中仅是示意性画出。
上述实施例一至十二任一揭示的第一设备的方法;或者上述上述实施例一至四任十二揭示的第二设备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702中,或者由处理器702实现。处理器7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7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7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703,处理器702读取存储器70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执行上述实施例一至十二任一所述的所述第一设备的方法步骤;或者结合其硬件执行上述实施例一至十二任一所述的第二设备的方法步骤。
本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700,对反馈所使用的比特位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从而折衷地实现了通信系统中通信效率和反馈开销的平衡。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了解到本申请实施例列出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illustrative logical block)和步骤(step)可以通过电子硬件、电脑软件,或两者的结合进行实现。为清楚展示硬件和软件的可替换性(interchangeability),上述的各种说明性部件(illustrative components)和步骤已经通用地描述了它们的功能。这样的功能是通过硬件还是软件来实现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整个系统的设计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于每种特定的应用,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实现所述的功能,但这种实现不应被理解为超出本发明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块,模块和电路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的设计来实现或操作所描述的功能。通用处理单元可以为微处理单元,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单元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单元、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单元也可以通过计算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单元和微处理单元,多个微处理单元,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单元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单元核,或任何其它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单元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这两者的结合。软件模块可以存储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本领域中其它任意形式的存储媒介中。示例性地,存储媒介可以与处理单元连接,以使得处理单元可以从存储媒介中读取信息,并可以向存储媒介存写信息。可选地,存储媒介还可以集成到处理单元中。处理单元和存储媒介可以配置于ASIC中,ASIC可以配置于用户终端中。可选地,处理单元和存储媒介也可以配置于用户终端中的不同的部件中。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的设计中,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上述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三者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这些功能可以存储与电脑可读的媒介上,或以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形式传输于电脑可读的媒介上。电脑可读媒介包括电脑存储媒介和便于使得让电脑程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其它地方的通信媒介。存储媒介可以是任何通用或特殊电脑可以接入访问的可用媒体。例如,这样的电脑可读媒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性存储装置,或其它任何可以用于承载或存储以指令或数据结构和其它可被通用或特殊电脑、或通用或特殊处理单元读取形式的程序代码的媒介。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被适当地定义为电脑可读媒介,例如,如果软件是从一个网站站点、服务器或其它远程资源通过一个同轴电缆、光纤电脑、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以例如红外、无线和微波等无线方式传输的也被包含在所定义的电脑可读媒介中。所述的碟片(disk)和磁盘(disc)包括压缩磁盘、镭射盘、光盘、DVD、软盘和蓝光光盘,磁盘通常以磁性复制数据,而碟片通常以激光进行光学复制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可以包含在电脑可读媒介中。
本发明说明书的上述描述可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任何可以利用或实现本发明的内容,任何基于所公开内容的修改都应该被认为是本领域显而易见的,本发明所描述的基本原则可以应用到其它变形中而不偏离本发明的发明本质和范围。因此,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和设计,还可以扩展到与本发明原则和所公开的新特征一致的最大范围。

Claims (40)

1.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中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至少由如下一种参数确定:所述通信系统的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小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未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为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为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5.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通信系统中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至少由如下一种参数确定:所述通信系统的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
7.如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小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未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为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为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
8.如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9.一种第一设备,属于通信系系统,所述通信系统中还包括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数据,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至少由如下一种参数确定:所述通信系统的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
11.如权利要求9或者10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小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未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为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为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
12.如权利要求8-11任一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13.一种第二设备,属于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中还包括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数据,并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是否成功接收所述数据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至少由如下一种参数确定:所述通信系统的子载波间隔和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时域符号数。
15.如权利要求13或者14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小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未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为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为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1个。
16.如权利要求13-15任一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通信系统中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DRMS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或者,
当所述传输时间单元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设备配置有附加解调参考信号DRMS时,且所述数据映射到的子带数量大于1个或者子载波数量大于1个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17.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中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至少一个码块;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包括:
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2个,其中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另外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一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一个码块的接收质量。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所述多个码块的码率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未被成功接收,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在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前,所述第一设备收到所述第二设备重新发送的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和所述重新发送的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23.一种通信系统中用于反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中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至少一个码块;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包括:
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2个,其中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另外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一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一个码块的接收质量。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所述多个码块的码率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未被成功接收,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在所述第二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前,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重新发送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和所述重新发送的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29.一种第一设备,属于通信系系统,所述通信系统中还包括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至少一个码块,且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包括:
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2个,其中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另外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一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一个码块的接收质量。
33.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所述多个码块的码率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未被所述收发器成功接收,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34.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在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前,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收发器收到所述第二设备重新发送的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和所述重新发送的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35.一种第二设备,属于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中还包括第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至少一个码块,且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时,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包括:
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2个,其中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另外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一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为多个,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一个码块的接收质量。
39.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所述多个码块的码率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未被成功接收,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40.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第二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为多个码块,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数与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是否受影响有关联,包括:
当所述多个码块对应的部分数据受到影响,且在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收发器接收到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所述至少一个码块对应的反馈信息前,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收发器向所述第一设备重新发送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所述反馈信息占用1个比特,所述1个比特用于指示所述多个码块中未受影响的码块和所述重新发送的所述多个码块中受影响的码块是否成功接收。
CN201710409456.7A 2017-01-26 2017-06-02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Active CN1083659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540436A JP6837564B2 (ja) 2017-01-26 2018-01-22 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デバイス、及びシステム
PCT/CN2018/073654 WO2018137584A1 (zh) 2017-01-26 2018-01-22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EP18744155.5A EP3550752B1 (en) 2017-01-26 2018-01-22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feedback
US16/516,307 US20190342053A1 (en) 2017-01-26 2019-07-19 Feedback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1738 2017-01-26
CN2017100617382 2017-0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5922A true CN108365922A (zh) 2018-08-03
CN108365922B CN108365922B (zh) 2021-03-30

Family

ID=63009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09456.7A Active CN108365922B (zh) 2017-01-26 2017-06-02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42053A1 (zh)
EP (1) EP3550752B1 (zh)
JP (1) JP6837564B2 (zh)
CN (1) CN108365922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9886A1 (zh) * 2018-08-07 2020-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830180A (zh) * 2018-08-10 2020-02-21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基站及其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057580A1 (en) * 2018-09-21 2020-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scheduling for ack-nack feedback in multi-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 non-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s
CN110958083A (zh) * 2018-09-26 2020-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525982A (zh) * 2019-02-02 2020-08-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11757524A (zh) * 2018-11-02 2020-10-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确定方法和通信设备
WO2021068301A1 (zh) * 2019-10-12 2021-04-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清空缓存的方法及缓存的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
CN113330796A (zh) * 2019-02-03 2021-08-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84977B1 (en) * 2017-02-22 2022-01-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JP6848084B2 (ja) * 2017-03-17 2021-03-24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のデータ受信方法及び装置
EP3621231A4 (en) * 2017-05-05 2020-05-13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HARQ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PUTER READABLE INFORMATION DEVICE AND MEDIUM
US10917219B2 (en) * 2017-09-06 2021-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code block group level and transport block level feedback
CN110831218B (zh) * 2018-08-10 2021-07-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17730495A (zh) * 2021-07-09 2024-03-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以及装置
US11989440B2 (en) * 2021-08-11 2024-05-21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Hybrid memory system configurable to store neural memory weight data in analog form or digital form
WO2023141853A1 (en) * 2022-01-27 2023-08-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bit feedback via a sidelink feedback channel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4277A1 (en) * 2004-08-13 2006-02-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reporting reception result of packet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58774A (zh) * 2010-09-30 2011-01-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098405A (zh) * 2010-09-16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8919A2 (en) * 2006-12-22 2008-07-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for sequence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based o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transmission uni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34277A1 (en) * 2004-08-13 2006-02-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reporting reception result of packet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098405A (zh) * 2010-09-16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CN101958774A (zh) * 2010-09-30 2011-01-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30151A (zh) * 2018-08-07 2020-0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1646771B2 (en) 2018-08-07 2023-05-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0029886A1 (zh) * 2018-08-07 2020-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830180A (zh) * 2018-08-10 2020-02-21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基站及其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057580A1 (en) * 2018-09-21 2020-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scheduling for ack-nack feedback in multi-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 non-coherent joint transmissions
CN110958083A (zh) * 2018-09-26 2020-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2003341B2 (en) 2018-09-26 2024-06-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for reduction of transmission latency of downlink data
US11382079B2 (en) 2018-11-02 2022-07-05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CN111757524A (zh) * 2018-11-02 2020-10-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确定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1757524B (zh) * 2018-11-02 2022-01-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确定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1525982B (zh) * 2019-02-02 2023-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US11864024B2 (en) 2019-02-02 2024-01-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CN111525982A (zh) * 2019-02-02 2020-08-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13330796A (zh) * 2019-02-03 2021-08-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330796B (zh) * 2019-02-03 2023-05-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991713B2 (en) 2019-02-03 2024-05-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schedul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4258698A (zh) * 2019-10-12 2022-03-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清空缓存的方法及缓存的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
WO2021068301A1 (zh) * 2019-10-12 2021-04-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清空缓存的方法及缓存的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
CN114258698B (zh) * 2019-10-12 2024-07-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清空缓存的方法及缓存的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50752B1 (en) 2022-10-12
JP6837564B2 (ja) 2021-03-03
EP3550752A4 (en) 2019-12-25
JP2020506610A (ja) 2020-02-27
EP3550752A1 (en) 2019-10-09
US20190342053A1 (en) 2019-11-07
CN108365922B (zh) 2021-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5922B (zh)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US12009926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1156994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ces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289011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0431777B (zh) 用于确定传输数据块大小的方法和节点
CN107113096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KR102534044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디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US2024001493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212036B2 (en)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7113097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US20180098345A1 (en) Dynamic codebook adaptation for enhanced carrier aggregation
US2020008478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8033776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US1161194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power control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204794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based on scheduling restriction condition
US2023005803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59584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52424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downlink control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095437A (zh) 针对下行数据传输的ack/nack反馈方法
CN108809529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CN113676291A (zh) 一种信息发送的方法及设备
WO2018137584A1 (zh) 用于反馈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KR102695650B1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harq 프로세스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KR20240132392A (ko) 데이터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