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1070A - 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1070A
CN106031070A CN201480075776.8A CN201480075776A CN106031070A CN 106031070 A CN106031070 A CN 106031070A CN 201480075776 A CN201480075776 A CN 201480075776A CN 106031070 A CN106031070 A CN 106031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frequency range
radio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57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磊
王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31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10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signals are sent back to the transmitter to be checked ; ech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4Scheduled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该基站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所述用户设备处于所述重叠的覆盖范围内。

Description

说 明 书 基站、 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基站、 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 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通信系统中, 每个基站都具有自适应重传功能, 当基站发送至 用户设备的数据包发送失败时, 基站重新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以保证 用户设备能够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 基站在首次发送和重新发送数据包时利 用的是相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因此, 基站在首次发送数据包, 为数据包调 度无线资源时, 需要考虑重传数据包所需的无线资源, 从而导致无线资源调 度的算法较为复杂。 并且, 由于每个基站都需要具有自适应重传功能, 需要 配备重传调度、 緩沖等模块, 使得整个通信系统的构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 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可有效降低对于无线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同时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构 造成本。
在第一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 该基站包括:
发送单元, 用于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 指示所述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所述发送单元, 还用于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 利用 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 所述用户设备处于所述 重叠的覆盖范围内。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 向小 基站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小基站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 送所述数据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 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一调度单元, 用于在所述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 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之前,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所述 发送单元, 还用于向小基站发送调用信息, 所述调用信息包括: 为所述数据 包调度的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的信息, 以使所述小基站根据所述调度信息 利用所述调度的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 所述接收单元, 还用于在所述发送单元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之后, 接收所 述小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信息, 所述数据包信息包括: 所述数据包的标识。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四种可能实现的 方式中, 所述基站还包括: 获取单元, 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用户设 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前,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所述数据包; 第二调 度单元, 用于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五种可能实现的 方式中, 所述基站还包括: 获取单元, 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用户设 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后,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所述数据包; 第二调 度单元, 用于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 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六种可能实现的方 式中, 所述第一频段高于所述第二频段。
在第二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设备, 该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基站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的数据包; 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发送单元, 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 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所述接收单元, 还用于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 接收 所述基站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 所述用户设备处于所述 重叠的覆盖范围内。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 小基站向所述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二种可能实现 的方式中, 所述第一频段高于所述第二频段。
在第三方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 该方法包括: 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 是否发送成功;
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 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 所述用户设备处于所述 重叠的覆盖范围内。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 所述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 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具体为: 向小基站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小基站利 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 在所述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之前, 所述方法还 包括: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向小基站发送调用信息, 所述调用信息包括: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的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的信息, 以 使所述小基站根据所述调度信息利用所述调度的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 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 在所述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之后, 所述方法还 包括: 接收所述小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信息, 所述数据包信息包括: 所述数据 包的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四种可能实现的 方式中, 在所述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前,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所述数据包;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五种可能实现的 方式中, 在所述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所述数据包;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二种 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 能实现的方式或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方式, 在第六种可能实现的方 式中, 所述第一频段高于所述第二频段。
通过上述方案, 基站首先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 据包, 如果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再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 送该数据包。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数据包是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 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时, 是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 送至用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发送和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是在不同的频段 上, 因此, 在基站为数据包调度第一频段的无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 据包时所需的无线资源, 可有效降低对于无线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附图说明
图 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 8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另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 9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 10 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另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 图;
图 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 12 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另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 图;
图 1 3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 14 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另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 图;
图 15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 1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 17 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程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 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 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 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 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 1 所示, 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该基 站包括: 发送单元 110和接收单元 120。
发送单元 110用于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接收单元 120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该反馈信息用于指示 所述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发送单元 110还用于若该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 利用第二 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其中, 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 用户设备处于所述重 叠的覆盖范围内。
进一步地, 发送单元 11 Q具体用于:
向小基站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小基站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 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进一步地, 如图 2所示, 该基站还可以包括: 第一调度单元 130。
第一调度单元 130用于在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 据包之前, 为数据包调度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相应的, 发送单元 110还 用于向小基站发送调用信息, 该调用信息包括: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的第一频 段上的无线资源的信息, 以使小基站根据该调度信息利用调度的第一频段上 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进一步地, 接收单元 120还用于在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 备发送数据包之后, 接收小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信息, 该数据包信息包括: 所 述数据包的标识。
进一步地, 如图 3所示, 该基站还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 140和第二调度 单元 150。
获取单元 140用于在接收单元 120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前或 者在接收单元 120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后,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获 取緩存的所述数据包; 第二调度单元 150用于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 的无线资源。
进一步地, 其中, 第一频段高于第二频段。
在硬件实现上, 以上发送单元 110可以为发射机或收发机, 以上接收 单元 120可以为接收机或收发机, 且该发送单元 110和接收单元 120可以 集成在一起构成收发单元, 对应于硬件实现为收发机。 以上第一调度单元 130,获取单元 140及第二调度单元 150可以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基 站的处理器中, 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基站的存储器中, 以便于处理器 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 CPU ) , 微处理器、 单片机等。
利用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站, 基站首先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如果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再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 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数据包是利用第一频段 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时, 是利用第二频 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发送和重新发送该数据 包是在不同的频段上, 因此, 在基站为数据包调度第一频段的无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据包时所需的无线资源, 可有效降低对于无线资源调度的 算法的复杂度。 实施例二
如图 4 所示, 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该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 210 , 确定单元 220和发送单元 230。
接收单元 210用于接收基站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的数据包。 发送单元 230用于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该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 包是否发送成功。
接收单元 210还用于若该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 接收基站 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其中, 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 所述用户设备处于所 述重叠的覆盖范围内。 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的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可以表现 为很多种形式, 例如, 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的部分覆盖范围重叠, 或其中一 个频段的覆盖范围处于另一个频段的覆盖范围内等等。
进一步地, 发送单元 230具体用于: 通过小基站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进一步地, 其中, 第一频段高于第二频段。
在硬件实现上, 以上接收单元 210可以为接收机或收发机, 以上发送单 元 230可以为发射机或收发机, 且该接收单 210和发送单元 230可以集成在 一起构成收发单元, 对应于硬件实现为收发机。 以上确定单元 220可以以硬 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用户设备的处理器中, 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基站 的存储器中, 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该处理器可 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PU )、 微处理器、 单片机等。
利用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用户设备, 用户设备首先接收基站利用第一 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的数据包, 如果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用户设备再接收 基站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的该数据包。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数据 包是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据包 时, 是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发送 和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是在不同的频段上, 因此, 在基站为数据包调度第一频 段的无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据包时所需的无线资源, 可有效降低对 于无线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实施例三
如图 5所示, 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流程示 意图。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基站, 可以具体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 供的基站。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 301 , 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步骤 S 302,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是 否发送成功。
步骤 S 303,若该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 线资源发送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其中, 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 用户设备处于所述重 叠的覆盖范围内。
进一步地, 步骤 S 301 , 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 包具体为:
向小基站发送数据包, 以使小基站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 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进一步地, 在步骤 S 301 , 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 据包之前, 该方法还包括: 为该数据包调度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向小基 站发送调用信息, 该调用信息包括: 为该数据包调度的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 源的信息, 以使小基站根据该调度信息利用调度的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 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进一步地, 在步骤 S 301 , 所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 数据包之后, 该方法还包括:
接收小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信息, 该数据包信息包括: 该数据包的标识。 进一步地, 在步骤 S 302 ,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前, 该方法还 包括:
根据该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该数据包; 为该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 的无线资源。
进一步地, 在步骤 S 302 ,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后, 该方法还 包括:
根据该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该数据包; 为该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 的无线资源。
进一步地, 其中, 第一频段高于第二频段。
利用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自适应重传方法, 基站首先利用第一频段上 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如果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再利用第二频 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数据包是利 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时, 是 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发送和重新 发送该数据包是在不同的频段上, 因此, 在基站为数据包调度第一频段的无 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据包时所需的无线资源, 可有效降低对于无线 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实施例四
如图 6所示, 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该通信系统包括: 基站 1 0 , 小基站 20和用户设备 30。 其中, 该基站 1 0可以 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站, 用户设备 30可以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用 户设备。
基站 10采用频点较低的频段(例如: 3.5GHz、 5GHz )覆盖相对较大 的区域。 在基站 10覆盖范围内, 布置多个小基站 20进行热点覆盖, 小基 站 20采用频点较高的频段(例如: 28GHz、 38GHz )覆盖相对较小的区域。 在基站 10覆盖范围内且在小基站 10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 30可以通过一 个或者多个频段同时与基站 10和小基站 20进行通信。
例如, 用户设备 30可以通过 5GHz频段跟基站 10进行通信, 同时还 可以通过 28GHz频段跟小基站 20进行通信; 或者, 用户设备 30可以通过 3.5GHz和 5GHz两个频段跟基站 10进行通信, 同时还通过 28GHz频段跟 小基站 20进行通信; 或者, 用户设备 30可以通过 5GHz频段跟基站 10进 行通信, 同时还可以通过 28GHz和 38GHz频段跟小基站 20进行通信。
在基站 10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 30收发的数据均通过基站 10与核心 网进行交互, 也就说用户设备 30的下行数据从核心网下发到基站 10, 基 站 10将数据通过频点较低的频段直接传输给用户设备 30, 或者基站 10将 数据通过频点较高的频段或者有线光纤先传输到小基站 20,然后小基站 20 再通过频点较高的频段传输给用户设备 30。 实施例五
如图 7所示, 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 程示意图。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应用于实施例四所述的通信系统, 适用于在该 通信系统中, 用户设备处于基站和小基站重叠的覆盖范围内的场景。 本发明 实施例五以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利用 5GHz频段通信, 小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 利用 28GHz频段通信为例进行说明。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501 , 基站向小基站发送数据包。 基站包括: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层,无线链路控制( Radio Link Control, RLC )层,介质访问控制(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层和物理(Physical, PHY)层。 数据包首先经过基 站的 PDCP层和 RLC层的处理, 再发送至小基站。
步骤 S502,基站緩存该数据包。
基站的 RLC层緩存该发送至小基站的数据包, 以便在小基站向用户设备 发送该数据包失败时, 再次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503, 小基站为该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由于小基站接收到的数据包已经是由基站的 PDCP层和 RLC层处理过的数 据包, 因此小基站不需要具有 PDCP层和 RLC层, 只需要包括 MAC层和 PHY层 即可, 可有效降低小基站的构造成本, 从而降低整个通信系统的构造成本。
小基站在接收到数据包后, 小基站的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 的无线资源。
步骤 S504, 小基站利用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 该数据包。
在小基站的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之后, 小基站 的 PHY层利用小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 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505, 小基站向基站发送数据包信息。
该数据包信息包括: 小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标识, 以便告知 基站已经被小基站发送至用户设备的数据包。
步骤 S506,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步骤 S507, 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具体的,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成功, 则该反馈信息为应答 (Acknowledgement, ACK)信息;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则 该反馈信息为否定应答 ( 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NACK )信息。 反馈信息为 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508。
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509到步骤 S511。
可选地, 步骤 S507可分两步进行, 如图 8所示, 步骤 S507包括: 步骤 S507a,用户设备向小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步骤 S507b,小基站向基站发送该反馈信息。
步骤 S508,基站删除緩存的该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ACK信息时, 基站的 MAC层根据用户设备 发送的反馈信息, 确定该数据包的标识, 并上 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 数据包已发送成功, 然后基站的 RLC层删除緩存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步骤 S509 , 基站获取緩存的该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NACK信息时,基站的 MAC层根据用户设备 发送的反馈信息, 确定该数据包的标识, 并上 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 数据包发送失败, 然后基站的 RLC层将緩存的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发送至基 站的 MAC层。
步骤 S510 , 基站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在基站的 MAC层获取到该数据包后, 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 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基站在接收到反馈信息且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时,再开始获取緩存的数 据包, 为该数据包调用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即基站只为需要重传的数据 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可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
步骤 S511 ,基站利用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 据包。
在基站的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之后, 基站的 PHY 层利用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 送该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 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基站重新发送的该数据包之后, 可再 次执行步骤 S506到步骤 S511。
通过利用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自适应重传方法,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 数据包是通过小基站利用第一频段(28GHz )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时, 是利用第二频段(5GHz )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 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发送和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是在不同的频段上, 因 此, 在小基站为数据包调度无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据包时所需的无 线资源, 可有效降低对于无线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并且, 由于只需要 基站具有重传功能, 不需要小基站具有重传功能, 可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构 造成本。 实施例六
如图 9所示, 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 程示意图。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应用于实施例四所述的通信系统, 适用于在该 通信系统中, 用户设备处于基站和小基站重叠的覆盖范围内的场景。 本发明 实施例六以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利用 5GHz频段通信, 小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 利用 28GHz频段通信为例进行说明。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601 , 基站向小基站发送数据包。
基站包括: PDCP层, RLC层, MAC层和 PHY层。 数据包首先经过基站的 PDCP层和 RLC层的处理, 再发送至小基站。
步骤 S602,基站緩存该数据包。
基站的 RLC层緩存该发送至小基站的数据包, 以便在小基站向用户设备 发送该数据包失败时, 再次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603 , 小基站为该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由于小基站接收到的数据包已经是由基站的 PDCP层和 RLC层处理过的数 据包, 因此小基站不需要具有 PDCP层和 RLC层, 只需要包括 MAC层和 PHY层 即可, 可有效降低小基站的构造成本, 从而降低整个通信系统的构造成本。 小基站在接收到数据包后, 小基站的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 的无线资源。
步骤 S604 , 小基站利用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 该数据包。
在小基站的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之后, 小基站 的 PHY层利用小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 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605 , 小基站向基站发送数据包信息。
该数据包信息包括: 小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标识, 以便告知 基站已经被小基站发送至用户设备的数据包。
步骤 S606 , 基站获取緩存的该数据包。
基站的 MAC层根据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确定该数据包的标识, 并 上报给基站的 RLC层, 然后基站的 RLC层将緩存的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发送 至基站的 MAC层。
步骤 S607 , 基站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在基站的 MAC层获取到该数据包后, 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 上的无线资源。
基站在接收反馈信息之前获取緩存的数据包,为该数据包调用 5GHz频段 上的无线资源, 若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 无需等待基站为该数据包 调度无线资源, 直接利用已经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 该数据包, 从而减少重传该数据包的时间。
步骤 S608,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步骤 S609 , 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具体的,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成功, 则该反馈信息为 ACK信 息;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则该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 反馈信息为 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 61 0。
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61 1。
可选地, 步骤 S609可分两步进行, 如图 1 0所示, 步骤 S609包括: 步骤 S609a,用户设备向小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步骤 S609b,小基站向基站发送该反馈信息。
步骤 S61 0,基站删除緩存的该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ACK信息时, 基站的 MAC层根据用户设备 发送的反馈信息, 确定该数据包的标识, 并上 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 数据包已发送成功, 然后基站的 RLC层删除緩存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步骤 S61 1 ,基站利用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 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NACK信息时,基站的 PHY层利用基站的 MAC 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 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基站重新发送的该数据包之后, 可再 次执行步骤 S606到步骤 S61 1。
通过利用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自适应重传方法,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 数据包是通过小基站利用第一频段(28GHz )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时, 是利用第二频段(5GHz )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 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发送和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是在不同的频段上, 因 此, 在小基站为数据包调度无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据包时所需的无 线资源, 可有效降低对于无线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并且, 由于只需要 基站具有重传功能, 不需要小基站具有重传功能, 可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构 造成本。 实施例七
如图 1 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 程示意图。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应用于实施例四所述的通信系统, 适用于在该 通信系统中, 用户设备处于基站和小基站重叠的覆盖范围内的场景。 本发明 实施例七以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利用 5GHz频段通信, 小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 利用 28GHz频段通信为例进行说明。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701 , 基站为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基站包括: PDCP层, RLC层, MAC层和 PHY层。 数据包首先经过基站的
PDCP层和 RLC层的处理, 再由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步骤 S702 , 基站向小基站发送调度信息。
该调度信息包括: 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 资源的信息, 如数据包大小, 调制编码方式、 逻辑信道号等信息。
步骤 S703 , 基站向小基站发送数据包。
该数据包已经经过基站的 PDCP层, RLC层和 MAC层处理。
步骤 S704 , 基站緩存该数据包。
基站的 RLC层緩存该发送至小基站的数据包, 以便在小基站向用户设备 发送该数据包失败时, 再次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705,小基站利用基站为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 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由于小基站接收到的数据包已经是由基站的 PDCP层, RLC层和 MAC层处 理过的数据包, 因此小基站不需要具有 PDCP层, RLC层和 MAC层, 只需要包 括 PHY层即可, 可有效降低小基站的构造成本, 从而降低整个通信系统的 构造成本。
小基站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小基站的 PHY层根据调度信息确定基站的 MAC 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然后利用基站的 MAC层为该 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706 , 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步骤 S707 , 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具体的,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成功, 则该反馈信息为 ACK信 息;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则该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
反馈信息为 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708。
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709到步骤 S711。
可选地, 步骤 S707可分两步进行, 如图 12所示, 步骤 S707包括: 步骤 S707a,用户设备向小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步骤 S707b,小基站向基站发送该反馈信息。
步骤 S708,基站删除緩存的该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ACK信息时, 基站的 MAC层确定该数据包 的标识, 并上报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已发送成功, 然后基站的 RLC层删除緩存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步骤 S709 , 基站获取緩存的该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NACK信息时,基站的 MAC层确定该数据包 的标识, 并上报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发送失败, 然后基站的 RLC 层将緩存的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发送至基站的 MAC层。
步骤 S710, 基站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在基站的 MAC层获取到该数据包后, 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 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 该基站可以包括两个 MAC层, 其中, 一个 MAC层为数据 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另一个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从而提高基站为数据包调度无线资源的效率。
基站在接收到反馈信息且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时,再开始获取緩存的数 据包, 为该数据包调用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即基站只为需要重传的数据 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可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 步骤 S711 ,基站利用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 据包。
在基站的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之后, 基站的 PHY 层利用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 送该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 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基站重新发送的该数据包之后, 可再 次执行步骤 S706到步骤 S711。
通过利用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自适应重传方法,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 数据包是通过小基站利用第一频段(28GHz )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时, 是利用第二频段(5GHz )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 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发送和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是在不同的频段上, 因 此, 在小基站为数据包调度无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据包时所需的无 线资源, 可有效降低对于无线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并且, 由于只需要 基站具有重传功能, 不需要小基站具有重传功能, 可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构 造成本。 实施例八
如图 13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 流程示意图。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应用于实施例四所述的通信系统, 适用于在 该通信系统中, 用户设备处于基站和小基站重叠的覆盖范围内的场景。 本发 明实施例八以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利用 5GHz频段通信, 小基站与用户设备之 间利用 28GHz频段通信为例进行说明。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801 , 基站为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基站包括: PDCP层, RLC层, MAC层和 PHY层。 数据包首先经过基站的
PDCP层和 RLC层的处理, 再由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步骤 S802 , 基站向小基站发送调度信息。
该调度信息包括: 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 资源的信息, 如数据包大小, 调制编码方式、 逻辑信道号等信息。
步骤 S803 , 基站向小基站发送数据包。
该数据包已经经过基站的 PDCP层, RLC层和 MAC层处理。
步骤 S804 , 基站緩存该数据包。
基站的 RLC层緩存该发送至小基站的数据包, 以便在小基站向用户设备 发送该数据包失败时, 再次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805,小基站利用基站为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 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由于小基站接收到的数据包已经是由基站的 PDCP层, RLC层和 MAC层处 理过的数据包, 因此小基站不需要具有 PDCP层, RLC层和 MAC层, 只需要包 括 PHY层即可, 可有效降低小基站的构造成本, 从而降低整个通信系统的 构造成本。
小基站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小基站的 PHY层根据调度信息确定基站的 MAC 层为该数据报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然后利用基站的 MAC层为该 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806 , 基站获取緩存的该数据包。
基站的 MAC层确定该数据包的标识, 并上报给基站的 RLC层, 然后基站 的 RLC层将緩存的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发送至基站的 MAC层。
步骤 S807 , 基站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在基站的 MAC层获取到该数据包后, 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 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 该基站可以包括两个 MAC层, 其中, 一个 MAC层为数据 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另一个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从而提高基站为数据包调度无线资源的效率。
基站在接收反馈信息之前获取緩存的数据包,为该数据包调用 5GHz频段 上的无线资源, 若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 无需等待基站为该数据包 调度无线资源, 直接利用已经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 该数据包, 从而减少重传该数据包的时间。
步骤 S808 , 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步骤 S809 , 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具体的,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成功, 则该反馈信息为 ACK信 息;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则该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
反馈信息为 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810。
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811。
可选地, 步骤 S809可分两步进行, 如图 14所示, 步骤 S809包括: 步骤 S809a,用户设备向小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步骤 S809b,小基站向基站发送该反馈信息。
步骤 S810,基站删除緩存的该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ACK信息时, 基站的 MAC层确定该数据包 的标识, 并上报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已发送成功, 然后基站的 RLC层删除緩存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步骤 S811 ,基站利用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 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NACK信息时,基站的 PHY层利用基站的 MAC 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 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基站重新发送的该数据包之后, 可再 次执行步骤 S806到步骤 S811。
通过利用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自适应重传方法,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 数据包是通过小基站利用第一频段(28GHz )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时, 是利用第二频段(5GHz )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 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发送和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是在不同的频段上, 因 此, 在小基站为数据包调度无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据包时所需的无 线资源, 可有效降低对于无线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并且, 由于只需要 基站具有重传功能, 不需要小基站具有重传功能, 可有效降低通信系统的构 造成本。 实施例九
如图 15所示, 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该通信系统包括: 基站 40和用户设备 50。 该基站 40可以为实施例一提供的 基站, 用户设备 50可以为实施例二提供的用户设备。
基站 40采用至少两个频段与用户设备 50进行通信。 频点较高的频段 的覆盖范围较小, 频点较低的频段的覆盖范围较大。 如图 16 所示, 基站 40采用两个频段与用户设备 50进行通信, 处于频点较高的频段的覆盖范 围内的用户设备 50, 能够同时采用两个频段与基站 40进行通信。 而处于 频点较高的频段的覆盖范围外, 但处于频点较低的频段的覆盖范围的用户 设备 50, 只能采用频点较低的频段与基站 40进行通信。
在基站 40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设备收发的数据包均通过该基站 40与核 心网进行交互, 也就说用户设备 50的下行数据从核心网下发到基站 40, 基站 40可利用一个或者多个频段直接发送给用户设备 50。 实施例十
如图 16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流 程示意图。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应用于实施例九所述的通信系统, 适用于在该 通信系统中, 用户设备处于基站的最低频段的覆盖范围内的场景。 本发明实 施例十以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利用 5GHz 频段和 28Ghz 频段通信为例进行说 明。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1001 , 基站为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基站包括: PDCP层, RLC层, MAC层和 PHY层。 数据包首先经过基站的 PDCP层和 RLC层的处理, 再由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步骤 S1002 ,基站利用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 数据包。
基站的 PHY层利用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 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 1003 , 基站緩存该数据包。
基站的 RLC层緩存该发送至用户设备的数据包, 以便在基站向用户设备 发送该数据包失败时, 再次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1004 , 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步骤 S1005 , 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具体的,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成功, 则该反馈信息为 ACK信 息;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则该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
反馈信息为 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1006。
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1007到步骤 S1009。
步骤 S1006 , 基站删除緩存的该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ACK信息时, 基站的 MAC层确定该数据包 的标识, 并上报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已发送成功, 然后基站的 RLC层删除緩存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步骤 S1007 , 基站获取緩存的该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NACK信息时,基站的 MAC层确定该数据包 的标识, 并上报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发送失败, 然后基站的 RLC 层将緩存的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发送至基站的 MAC层。
步骤 S1008 , 基站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在基站的 MAC层获取到该数据包后, 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 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 该基站可以包括两个 MAC层, 其中, 一个 MAC层为数据 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另一个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从而提高基站为数据包调度无线资源的效率。
基站在接收到反馈信息且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时,再开始获取緩存的数 据包, 为该数据包调用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即基站只为需要重传的数据 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可以提高无线资源的利用率。 步骤 S1009 , 基站利用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在基站的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之后, 基站的 PHY 层利用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 送该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 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基站重新发送的该数据包之后, 可再 次执行步骤 S1004到步骤 S1009。
通过利用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自适应重传方法, 基站首先利用第一频 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如果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基站再利 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数 据包是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据 包时, 是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发 送和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是在不同的频段上, 因此, 在基站为数据包调度第一 频段的无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据包时所需的无线资源, 可有效降低 对于无线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实施例十一 如图 17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的信令 流程示意图。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应用于实施例九所述的通信系统, 适用于在 该通信系统中, 用户设备处于基站的最低频段的覆盖范围内的场景。 本发明 实施例十一以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利用 5GHz频段和 28Ghz频段通信为例进行 说明。
该自适应重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 S1101, 基站为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基站包括: PDCP层, RLC层, MAC层和 PHY层。 数据包首先经过基站的 PDCP层和 RLC层的处理, 再由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步骤 S1102,基站利用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 数据包。
基站的 PHY层利用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28GHz频段上的无线 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1103, 基站緩存该数据包。
基站的 RLC层緩存该发送至用户设备的数据包, 以便在基站向用户设备 发送该数据包失败时, 再次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步骤 S1104, 基站获取緩存的该数据包。
基站的 MAC层确定该数据包的标识, 并上报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 数据包发送失败, 然后基站的 RLC层将緩存的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发送至基 站的 MAC层。
步骤 S1105, 基站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在基站的 MAC层获取到该数据包后, 基站的 MAC层为该数据包调度 5GHz 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 该基站可以包括两个 MAC层, 其中, 一个 MAC层为数据 包调度 28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另一个 MAC层为数据包调度 5GHz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 从而提高基站为数据包调度无线资源的效率。
基站在接收反馈信息之前获取緩存的数据包,为该数据包调用 5GHz频段 上的无线资源, 若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 无需等待基站为该数据包 调度无线资源, 直接利用已经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 该数据包, 从而减少重传该数据包的时间。
步骤 S1106, 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步骤 S1107, 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具体的,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成功, 则该反馈信息为 ACK信 息; 如果用户设备确定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则该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
反馈信息为 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1108。
反馈信息为 NACK信息时, 执行步骤 S1109。
步骤 S1108, 基站删除緩存的该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ACK信息时, 基站的 MAC层确定该数据包 的标识, 并上报基站的 RLC层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已发送成功, 然后基站的 RLC层删除緩存该标识对应的数据包。
步骤 S1109, 基站利用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 数据包。
当基站接收到用户设备发送的 NACK信息时,基站的 PHY层利用基站的 MAC 层为该数据包调度的 5GHz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可以理解的是, 用户设备在接收到基站重新发送的该数据包之后, 可再 次执行步骤 S 1104到步骤 S 1109。
通过利用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自适应重传方法, 基站首先利用第一 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如果该数据包发送失败, 基站再 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由于基站首次发送的 数据包是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而在重新发送该数 据包时, 是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至用户设备的, 也就是说, 首次 发送和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是在不同的频段上, 因此, 在基站为数据包调度第 一频段的无线资源时, 无需考虑重传该数据包时所需的无线资源, 可有效降 低对于无线资源调度的算法的复杂度。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 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 能够以电子硬件、 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 实现, 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 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 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 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 执行, 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 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 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 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 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 处理 器执行的软件模块, 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 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 ( RAM ) 、 内存、 只读存储器(ROM ) 、 电可编程 R0M、 电可擦除可编程 R0M、 寄存器、 硬盘、 可移动磁盘、 CD-ROM , 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 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 了进一步详细说明, 所应理解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 已, 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做 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包括:
    发送单元, 用于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 指示所述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所述发送单元, 还用于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 利用 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 所述用户设备处于所述 重叠的覆盖范围内。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 向小基站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小基站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 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还包括: 第一调度单元, 用于在所述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 数据包之前,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所述发送单元, 还用于向小基站发送调用信息, 所述调用信息包括: 为 所述数据包调度的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的信息, 以使所述小基站根据所述 调度信息利用所述调度的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 包。
    4、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 还用于在所述发送单元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之后, 接 收所述小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信息, 所述数据包信息包括: 所述数据包的标识。
    5、 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还包括: 获取单元, 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前,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所述数据包;
    第二调度单元, 用于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6、 根据权利要求 1-4任一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还包括: 获取单元, 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后,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所述数据包;
    第二调度单元, 用于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7、 根据权利要求 1-6任一所述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频段高于 所述第二频段。
    8、 一种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 用于接收基站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的数据包; 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所述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发送单元, 用于向所述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 数据包是否发送成功;
    所述接收单元, 还用于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 接收 所述基站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发送的所述数据包。
    9、 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 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 所述用户设备处于所述重叠的覆盖范围内。
    1 0、 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 用于:
    通过小基站向所述基站发送反馈信息。
    1 1、 根据权利要求 8-10任一所述的用户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频 段高于所述第二频段。
    12、 一种自适应重传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
    接收所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 是否发送成功;
    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包发送失败, 利用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所述第一频段和第二频段具有重叠的覆盖范围, 所述用户设备处于所述 重叠的覆盖范围内。
    1 3、 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第一频段上的 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具体为:
    向小基站发送所述数据包, 以使小基站利用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 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14、 根据权利要求 1 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利用第一频段上 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之前, 所述方法还包括: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向小基站发送调用信息, 所述调用信息包括: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的第一 频段上的无线资源的信息, 以使所述小基站根据所述调度信息利用所述调度 的第一频段上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包。
    15、 根据权利要求 1 3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利用第一频段上 的无线资源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包之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小基站发送的数据包信息, 所述数据包信息包括: 所述数据包 的标识。
    16、 根据权利要求 12-15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收所 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前,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所述数据包;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17、 根据权利要求 12-15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收所 述用户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后,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数据包的标识获取緩存的所述数据包;
    为所述数据包调度第二频段上的无线资源。
    18、 根据权利要求 12-17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频段 高于所述第二频段。
CN201480075776.8A 2014-02-19 2014-02-19 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Pending CN1060310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72261 WO2015123828A1 (zh) 2014-02-19 2014-02-19 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1070A true CN106031070A (zh) 2016-10-12

Family

ID=53877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5776.8A Pending CN106031070A (zh) 2014-02-19 2014-02-19 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5575B2 (zh)
EP (1) EP3094033A4 (zh)
JP (1) JP2017510173A (zh)
KR (1) KR20160117552A (zh)
CN (1) CN106031070A (zh)
WO (1) WO20151238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0674B (zh) * 2015-11-03 2019-10-25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通信方法及系统
DE102017120505A1 (de) 2016-09-12 2018-03-15 Hyundai Motor Company System zur Verifikation einer unregistrierten Vorrichtung basierend auf Informationen eines Ethernet-Switchs und Verfahren für dasselbig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08355A1 (en) * 2006-11-03 2008-05-08 Fujitsu Limited Centralized-scheduler relay station for mmr extended 802.16e system
US20080144572A1 (en) * 2006-12-15 2008-06-19 Makhijani Mahesh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hieving Frequency Diversity in Scheduled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s
CN101421962A (zh) * 2006-02-08 2009-04-2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台以及基站
JP2010521927A (ja) * 2007-03-16 2010-06-24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マルチホップ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及び電力制御
US20100246477A1 (en) * 2009-03-24 2010-09-30 Fujitsu Limited Retransmiss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elay station
WO2011145474A1 (ja) * 2010-05-20 2011-11-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および再送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120320853A1 (en) * 2010-02-04 2012-12-20 Pantech Co., Lt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 sending device therefor and a receiving device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2765A (en) * 1987-05-22 1989-11-21 Maxwell Ray F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04229087A (ja) * 2003-01-24 2004-08-12 Kyocera Corp 携帯端末装置、及び誤りデータ再送方法
JP4494134B2 (ja) * 2004-09-01 2010-06-30 Kddi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中継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WO2007008123A1 (en) * 2005-07-07 2007-01-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coding and scheduling in packet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933555B2 (ja) * 2005-10-21 2012-05-16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テクノロジ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信頼性の高いハイブリッドarqプロセスのための再送管理に関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900029B2 (ja) * 2007-05-11 2012-03-2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路側通信装置
US8442531B2 (en) 2007-05-15 2013-05-14 Nokia Corporation Context transfers and multi-band oper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8201041B2 (en) * 2007-07-03 2012-06-1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5353049B2 (ja) * 2008-04-28 2013-11-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8934405B2 (en) * 2008-05-06 2015-01-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scheduling and control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O2010035496A1 (ja) * 2008-09-29 2010-04-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CN102598840A (zh) 2009-11-02 2012-07-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具有中继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及中继终端选择方法
GB2482761B (en) * 2011-06-17 2015-12-23 Airwave Solutions Lt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1962A (zh) * 2006-02-08 2009-04-2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台以及基站
US20080108355A1 (en) * 2006-11-03 2008-05-08 Fujitsu Limited Centralized-scheduler relay station for mmr extended 802.16e system
US20080144572A1 (en) * 2006-12-15 2008-06-19 Makhijani Mahesh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hieving Frequency Diversity in Scheduled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s
JP2010521927A (ja) * 2007-03-16 2010-06-24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マルチホップ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及び電力制御
US20100246477A1 (en) * 2009-03-24 2010-09-30 Fujitsu Limited Retransmiss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elay station
US20120320853A1 (en) * 2010-02-04 2012-12-20 Pantech Co., Lt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 sending device therefor and a receiving device therefor
WO2011145474A1 (ja) * 2010-05-20 2011-11-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および再送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510173A (ja) 2017-04-06
US20160359585A1 (en) 2016-12-08
EP3094033A1 (en) 2016-11-16
KR20160117552A (ko) 2016-10-10
WO2015123828A1 (zh) 2015-08-27
EP3094033A4 (en) 2017-02-01
US10135575B2 (en) 2018-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8077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codebook size
CN107431570A (zh) 用于减轻多层协议无线系统中的突发打孔和干扰的码块层面纠错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层面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CN10335448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4683017B (zh) 一种卫星移动通信rlc层am模式传输方法
EP2982074A1 (en)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 change
US2016021883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use more transmission opportunities in a distributed network topology with limited harq processes
CN107370575A (zh) 一种自动重传的调度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3384193B (zh) 终端调度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6171004A (zh)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WO2015180045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9219135A (zh) 一种上行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802368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264810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8347311A (zh)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1817824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控制节点
CN104618075B (zh) Tti集束的传输处理方法及装置、网络侧设备、ue
CN107371269A (zh) 传输调度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6031070A (zh) 基站、用户设备及自适应重传方法
EP392686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nd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CN108282866A (zh) 跨小区传输块映射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用户设备
CN104025649A (zh) 控制上行载波聚合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8023690A (zh) 动态harq-ack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CN104641586A (zh) 用于自动重传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4144042B (zh) 用于传输确认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WO2015018078A1 (zh) 一种用于帧确认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