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5529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5529A
CN101395529A CNA2007800072370A CN200780007237A CN101395529A CN 101395529 A CN101395529 A CN 101395529A CN A2007800072370 A CNA2007800072370 A CN A2007800072370A CN 200780007237 A CN200780007237 A CN 200780007237A CN 101395529 A CN101395529 A CN 1013955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mentioned
occasion
built
cpu101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72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5529B (zh
Inventor
野崎弘刚
藤绳展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955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55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55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55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48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48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
    • G03B17/54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 with proje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4Warning ind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 H04N23/651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by affecting camera operations, e.g. sleep mode, hibernation mode or power off of selective parts of the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73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wherein the projection device i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hanced portability
    • H04N9/3176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wherein the projection device i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hanced portability wherein the projection device is incorporated in a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91Testing thereof
    • H04N9/3194Testing thereof including sensor feedb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Cameras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Photographic Or Optical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投影光学像的投影部;测量投影部投影光学像的环境亮度的测光部;以及在由测光部测量到的亮度超过给定值的场合让投影部所涉及的投影停止的投影控制部。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装有投影器的电子设备是公知的(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503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打算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子设备即使在周围明亮的状态下也会投影。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电子设备具备:投影光学像的投影部;测量投影部投影光学像的环境亮度的测光部;以及在由测光部测量到的亮度超过给定值的场合让投影部所涉及的投影停止的投影控制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第1方式的电子设备中,优选的是,测光部在投影部进行投影的场合按给定间隔进行测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第1或第2方式的电子设备中,测光部也可以采用测光传感器所涉及的检出信号或摄影用摄像元件所涉及的摄像信号来测量亮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在第1~第3中的任一方式的电子设备中,优选的是,投影控制部在让投影部所涉及的投影停止之前让投影部所涉及的投影内容中包含预告投影停止的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第1~第4中的任一方式的电子设备中,优选的是,投影控制部在让投影部停止投影之后给定时间内由测光部测量到的亮度成为给定值以下的场合,让投影部再次开始投影。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式,在第5方式的电子设备中,还可以具备姿势检出部。优选的是,该场合的投影控制部在由测光部测量到的亮度为给定值以下,且姿势检出部所涉及的检出姿势为给定的倾斜度范围内的场合,让投影部再次开始投影。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式,在第5方式的电子设备中,还可以具备温度检出部。优选的是,该场合的投影控制部在由测光部测量到的亮度为给定值以下,且温度检出部所涉及的检出温度为给定温度以下的场合,让投影部再次开始投影。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式,在第5~第7中的任一方式的电子设备中,还可以具备:显示部;以及让显示部进行表示让投影部停止投影的显示的显示控制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式,在第8方式的电子设备中,投影控制部在让投影部停止投影之后经过给定时间后进行投影结束处理,显示控制部也可以让显示部进行表示投影控制部的投影结束的显示。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式,在第1~第9中的任一方式的电子设备中,优选的是,亮度的给定值相当于投影部所涉及的投影光的亮度的1/3。
上述投影部可以置换为投影装置。
上述测光部可以置换为测光装置。
上述投影控制部可以置换为投影控制装置。
上述姿势检出部可以置换为姿势检出装置。
上述温度检出部可以置换为温度检出装置。
上述显示部可以置换为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控制部可以置换为显示控制装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能防止明亮状况下的投影。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前方看到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
图2是从斜后方看到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
图3是说明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电路构成的框图。
图4(a)是从上面看到投射部的光学系统的平面图,(b)是左侧面图。
图5(a)是从前面看到投射部的光学系统的正面图,(b)是左侧面图。
图6是说明CPU在投影模式下进行的处理的流动的流程图。
图7是对于投影调节处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8对于检查处理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是从前面看到变形例8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
图10是从上面看到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部的光学系统的平面图。
图11是从前面看到图11的光学系统的正面图。
图12是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侧面图,(a)是表示使投射部移动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图,(b)表示使投射部移动到使用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变形例9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侧面图,(a)是表示使投射部移动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图,(b)表示使投射部移动到使用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4是变形例10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侧面图,(a)是表示使投射部移动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图,(b)表示使投射部移动到使用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正面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投射部成为可使用的状态的图,(a)是上面图,(b)是正面图,(c)是底面图。
图17是变形例11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正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7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投射部成为可使用的状态的图,(a)是上面图,(b)是正面图,(c)是底面图。
图19是从前面看到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
图20是说明变形例14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
图21是说明变形例15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
图22是说明变形例16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
图23是例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
图24是说明使摄影透镜在下的躺卧位置姿势的图。
图25是例示安装了变形例17所涉及的透镜盖及摄影透镜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
图26是说明补正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倾斜度的变形例的图,(a)是整体图,(b)是侧面图。
图27是例示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水平稳定板的侧面图。
图28是例示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水平稳定板的侧面图。
图29是例示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垂直稳定板的侧面图。
图30是例示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垂直稳定板的图,(a)是表示折叠状态的图,(b)是表示转动状态的图。
图31是说明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相机系统的电路构成的框图。
图32是例示照相机系统的图,(a)是正面图,(b)是侧面图。
图33是说明投影器的CPU进行的处理的流动的流程图。
图34是说明电子照相机的CPU进行的处理的流动的流程图。
图35是例示省略了聚焦环及变焦环的投影器的图。
图36是说明投射部的光学系统配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37是说明投射部的光学系统配置的变形例的图,(a)是表示出射摄影辅助光的场合的图,(b)是表示出射投影光的场合的图。
图38是从上面看到投射部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39是PBS块及液晶面板的放大图,(a)是表示省略了玻璃罩的场合的图,(b)表示有玻璃罩的场合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从斜前方看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投影器的电子照相机(以下称为PJ内置电子照相机)的图。在图1中,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正面上设有摄影透镜11、照明光窗12、投影器投射窗13。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上面上设有快门释放按钮14、变焦开关16、模式切换盘15、主开关22。
图2是从斜后方看到图1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图。在图2中,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背面上设有液晶显示器17、电子取景器18、操作部件19、扬声器孔20。
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朝向以载置在桌上等的状态配设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正面侧的屏幕等,从投影器投射窗13投影内置的投射部(投影器)所涉及的图像等投影信息。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在扬声器孔20的里侧内置了扬声器21,朝向电子照相机10后方重放声音等信息。
模式切换盘15是用于切换摄影模式、投影模式等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动作模式的模式切换操作部件。摄影模式是对被拍摄体像进行摄影,把摄影所得的图像数据在由存储卡等构成的记录介质中作为图像文件进行保存的动作模式。在静止画摄影的场合生成静止图像文件,在动画摄影的场合生成动画文件。摄影开始指示对应于按照快门释放按钮14的按下操作而输出的操作信号。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内置了摄影时对被拍摄体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来自照明装置的摄影辅助光朝向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正面从照明光窗12出射。在摄影模式下还可由与扬声器21一起内置在扬声器孔20的里侧的麦克风收集声音,在记录介质上保存该声音数据。
投影模式是从记录介质(例如后述存储卡150、内部存储器)读出摄影完毕的图像数据等,由投射部从投影器投射窗13投影图像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的动作模式。在记录了声音数据的场合还从扬声器21进行声音重放。作为投影源,除了记录介质上记录的数据以外,还可以选择内部存储器中记录的数据、从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外部供给的数据等。投射部对从投影源中选择的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进行投影。
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中设有收缩机构,使透镜镜筒P收缩到照相机机箱内,避免从投影器投射窗13投影的光受摄影透镜11的透镜镜筒P影响。
图3是说明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电路构成的框图。在图3中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具有投射部220、摄像部120、CPU101、存储器102、操作部件103、液晶显示器104、扬声器105、麦克风106、外部接口(I/F)107、电源电路108。在未图示的卡槽中安装了存储卡150。存储卡150可拆装。还有,在未图示的电池架中安装了电池109。
CPU101采用基于控制程序从构成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各部分输入的信号进行给定的运算等,向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各部分送出控制信号,从而进行摄影动作及投影动作的控制。另外,控制程序存放在CPU101内的未图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存储器102作为CPU101的工作用存储器来使用。操作部件103与图1中的主开关22、快门释放按钮14、变焦开关16、模式切换盘15及图2的操作部件19对应,包含与快门释放按钮14的按下操作联动而接通/关断的半按开关、全按开关(未图示)。半按开关是若快门释放按钮14的按下量达到半按操作量则接通,全按开关是若快门释放按钮14的按下量达到比半按操作量大的全按操作量则接通。操作部件103把与各个操作内容对应的操作信号送出到CPU101。
存储卡150由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可根据来自CPU101的指示而进行由摄像部120摄影所得的图像的数据写入、保存及读出。
姿势传感器111检出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姿势,把检出信号送出到CPU101。CPU101基于姿势检出信号来判断在摄影模式时是横位置摄影还是纵位置摄影,判断在投影模式时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载置姿势是否在给定的倾斜度范围内。
测光装置112采用测光传感器所涉及的检出信号来算出被拍摄体的亮度,把亮度信息送出到CPU101。CPU101基于亮度信息,在摄影模式时进行曝光运算,决定控制曝光。还有,在投影模式时,基于亮度信息来判断投影的适当与否。
电源电路108根据来自CPU101的指示而接通/关断,接通时把电池109所涉及的电压变换为各电路所需的电压,把电力供给到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各部分。另外,CPU101不管电源电路108的接通/关断状态,只要装上电池109就总是通电的。
液晶显示器104(在图2中与符号17对应)根据CPU101的指示而显示图像、文本等信息。文本信息是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动作状态、操作菜单等。扬声器105(在图2中与符号21对应)重放从CPU101输出的声音数据所涉及的声音。
麦克风106把收集到的声音变换为电信号而送出到CPU101。声音信号数据在摄影模式时记录在存储卡150中。
外部接口(I/F)107为了让液晶显示器104显示或者让投射部220投影从摄像机等外部设备发送的视频信号所涉及的重放图像,把视频信号变换为图像数据,把变换后的图像数据送出到CPU101。还有,外部接口(I/F)107把从外部设备发送的声音信号变换为用于从扬声器105重放的声音数据,把变换后的声音数据送出到CPU101。
温度传感器113配设在投射部220附近,把温度检出信号送出到CPU101。CPU101基于温度检出信号来算出投射部220附近的机内温度。
<摄像部>
摄像部120包含摄影光学系统121(在图1中与符号11对应)、摄像元件122、透镜驱动部123、摄影控制电路124、镜筒收缩机构125。作为摄像元件122,可采用CCD、CMOS图像传感器等。摄影控制电路124根据来自CPU101的指示对摄像元件122及透镜驱动部123进行驱动控制,并且对从摄像元件122输出的摄像信号(积蓄电荷信号)进行给定的图像处理。图像处理是色调整处理、轮廓强化、伽玛校正处理等。
摄影光学系统121使被拍摄体像在摄像元件122的摄像面上成像。摄影控制电路124按照摄影开始指示让摄像元件122开始摄像,摄像结束后从摄像元件122读出积蓄电荷信号,进行上述图像处理之后将其作为图像数据送出到CPU101。
透镜驱动部123基于从摄影控制电路124输出的聚焦调节信号,对构成摄影光学系统121的聚焦透镜(未图示)在光轴方向进行进退驱动。还有,透镜驱动部123基于从摄影控制电路124输出的变焦调节信号,对构成摄影光学系统121的变焦透镜(未图示)在光轴方向(远侧或近侧)进行进退驱动。聚焦调节量及变焦调节量由CPU101指示到摄影控制电路124。
<照相机的聚焦调节>
摄像部120在光轴方向移动摄影光学系统121的聚焦透镜,从而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21所涉及的聚焦调节。进行自动聚焦调节的场合的CPU101按由摄像元件122摄像所得的图像信号中的与聚焦检出区域(例如摄影画面中央)对应的图像信号所涉及的高频率成分的累计值(所谓的焦点评价值)为最大的方式,向摄影控制电路124指示聚焦调节。焦点评价值为最大的聚焦透镜的位置是消除由摄像元件122摄像的被拍摄体像边沿的模糊,使图像的对比度为最大的合焦位置。
<照相机的变焦调节>
摄像部120在光轴方向移动摄影光学系统121的变焦透镜,从而进行摄影光学系统121所涉及的光学变焦调节。CPU101按照来自变焦开关16的操作信号把变焦调节信号发送到摄影控制电路124。CPU101例如在从变焦开关16输入了右旋操作信号的场合按倍率放大的方式发送变焦调节信号,在从变焦开关16输入了左旋操作信号的场合按倍率缩小的方式发送变焦调节信号。变焦开关16择一地输出不同的2个操作信号。
还有,摄影控制电路124按照来自CPU101的指示向镜筒收缩机构125发送指示,使摄影光学系统121的镜筒P(图1)收缩到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机箱内,或者使收缩在机箱内的镜筒P伸出到摄影时的状态(图1)。
<投射部>
投射部220包含投影光学系统221、液晶面板222、LED(发光二极管)光源223、透镜驱动部224、投射控制电路225。投射控制电路225按照从CPU101输出的投影指示向LED光源223供给驱动电流。LED光源223以与供给电流对应的亮度对液晶面板222进行照明。
投射控制电路225还按照从CPU101送出的图像数据而生成液晶面板驱动信号,以生成的驱动信号来驱动液晶面板222。具体而言,对液晶层按像素而施加与图像信号对应的电压。在施加了电压的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排列会改变,该液晶层的光的透过率会改变。这样,按照图像信号来调制来自LED光源223的光,液晶面板222就会生成光像。
投影光学系统221向屏幕等投影从液晶面板222出射的光像。透镜驱动部224基于从投射控制电路225输出的偏移调节信号,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对投影光学系统221进行进退驱动。还有,透镜驱动部224基于从投射控制电路225输出的聚焦调节信号,在光轴方向对构成投影光学系统221的聚焦透镜(未图示)进行进退驱动。透镜驱动部224还基于从投射控制电路225输出的变焦调节信号,在光轴方向对构成投影光学系统221的变焦透镜(未图示)进行进退驱动。偏移调节量、聚焦调节量及变焦调节量由CPU101指示到投射控制电路225。
<投射像的偏移>
使投影光学系统221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移动,从投影器投射窗13(图1)出射的光束的出射方向就会变化,对投影像进行偏移调节。投影像的偏移,除了使投影光学系统221移动来进行以外,也可以使液晶面板222、LED光源223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移动来进行。即,使投影光学系统221和液晶面板222的相对位置关系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变化,就能实现投影像的偏移。
<投射像的拱形补正>
对投影像仅给予上述偏移则投影像会变为梯形,所以CPU101为了把投影像从梯形补正为长方形而进行图像处理所涉及的电拱形补正。在CPU101内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了用于把投影像补正为长方形的初始补正值。CPU101读出与偏移调节量对应的初始补正值,根据读出的初始补正值在存储器102上进行对要投影的像的数据的拱形补正处理,把拱形补正处理后的图像数据送出到投射控制电路225。
<投射像的聚焦调节>
通过在光轴方向移动投影光学系统221的聚焦透镜,投射部220进行投影光学系统221所涉及的聚焦调节。进行手动聚焦调节的场合的CPU101按照来自操作部件103的操作信号把聚焦调节信号发送到投射控制电路225。
投射部220的自动聚焦是通过摄像部120对投射图像进行摄像来进行。进行自动聚焦调节的场合的CPU101按由摄像部120摄像所得的图像信号中的与聚焦检出区域(例如摄影画面中央)对应的图像信号所涉及的高频率成分的累计值(所谓的焦点评价值)为最大的方式,向投射控制电路225发送聚焦调节信号。焦点评价值为最大的聚焦透镜的位置是消除作为摄像部120的被拍摄体的投影像边沿的模糊,使图像的对比度为最大的合焦位置。
<投射像的变焦调节>
通过在光轴方向移动投影光学系统221的变焦透镜,投射部220进行投影光学系统221所涉及的变焦调节。CPU101按照来自操作部件103的操作信号把变焦调节信号发送到投射控制电路225。
<投影源:source>
投射部220根据CPU101的指示而投影及重放下列「源1」~「源4」中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内容。CPU101每当从操作部件103输入源切换操作信号,就按「源1」→「源2」→「源3」→「源1」…的顺序循环切换「源1」~「源3」的投影图像,把与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送出到投射部220。此处,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中未安装存储卡150的场合跳过「源1」。还有,在外部接口(I/F)107上未连接外部设备的场合跳过「源3」。
CPU101若再从操作部件103输入向图表投影的切换操作信号,则把与下列「源4」对应的图像数据送出到投射部220。
源1:从存储卡150读出的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
源2:内部存储器(CPU101内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等)中记录的图像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
源3:从外部接口(I/F)107输入的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
源4:聚焦调节用的图表,例如,由白地黑线所涉及的条纹花样构成的图像
CPU101在投影与上述「源1」或「源2」对应的图像的场合,把最新记录日时(在记录的图像数据中最后摄影所得)的图像数据从存储卡150(或内部存储器)中按顺序读出,把读出的图像数据送出到投射部220。
<投射组件>
参照图4及图5来说明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配置的详细情况。图4是从上面看到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中内置的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的平面图(图4(a))及其左侧面图(图4(b))。图5是从前面看到图4(a)的光学系统的正面图(图5(a))及其左侧面图(图5(b))。
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是以1边约10mm的大致正方形为底面的四棱柱形状的组件(以后称为投射组件)。投射组件是以长度方向横置而配设的,其左侧面与按1边约10mm的大致立方体状构成的冷却块230接合。另外,在图4(a)及图5(a)中,为了易懂地图示内部构成,所记载的四棱柱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比实际的长。
投射组件中包含LED223、反射镜M1、聚光光学系统226、偏振光板227、PBS(偏振光分光器)块228、液晶面板222、投影光学系统221、照明光学系统229。
上述部件中的除投影光学系统221及照明光学系统229以外的部件是在金属制薄板上的一体化构成。具体而言,在构成四棱柱形状的长度方向1平面的长方形铝基板251上(绝缘层上形成的图形上)安装了LED223,在基板251上配设了使来自LED223的光折弯到右方向的反射镜M1及支持反射镜M1的反射镜支持部件(未图示)。反射镜支持部件与基板251粘接,支持反射镜M1,使其可在以虚线表示的位置和以一点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反射镜M1的驱动是采用未图示的致动器(压电装置等)来进行的。
在基板251上还在反射镜M1的右方粘接了聚光光学系统226及PBS块228。PBS块228是由2个三角棱镜夹着相对于入射光轴为45度角度的偏振光分离部228a而成的偏振光分光器。在基板251上粘接的PBS块228的面228b上,例如,进行了黑色处理等无反射处理。
在PBS块228的聚光光学系统侧(左侧)面上配设了偏振光板227,在PBS块228的右侧面上配设了由反射型液晶元件(LCOS)构成的液晶面板222。在这里,液晶面板222省略了入射出射光的PBS块侧(左侧)面的玻璃罩,与PBS块228的右侧面直接粘接(参照图39(a))。另外,在不省略玻璃罩的场合,如图39(b)所示,按玻璃罩表面和PBS块228的右侧面贴紧的方式固定。
按遮盖上述基板251上的各部件的方式,配设了由铝板经过板金弯曲加工而成的盖部件252。在盖部件252上设有开口252a及开口252b,在开口252a中配设了投影光学系统221,在开口252b中配设了照明光学系统229。
对于上述开口图示了按四边形形状构成的例子,不过,开口也可以按圆形构成。在设置圆形开口的场合,对开口断面进行螺纹加工,使投影光学系统221的镜筒与上述螺纹加工进行螺合,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就可使镜筒转动而手动进行投影光学系统221所涉及的聚焦调节。
冷却块230由使立方体状的铝块的一部分成为大致扇形断面而形成的散热部件232和冷却扇231构成。散热部件232按改善来自基板251的热传导的方式与基板251形成面接合。具体而言,在散热部件232及基板251间填充热传导性高的填充物,或者夹隔高热传导性片材。
冷却扇231例如由吸气风扇构成,从设置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前面上的通气孔23吸气。吸气流一边沿着散热部件232的曲面前进一边冷却散热部件232,并且向上方改变前进路线,从设置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上面上的通气孔24排出。
基板251按除了向上述冷却块230散热以外,也向其他部件散热的方式构成。例如,设为在基板251(特别是散热部件232及LED223附近)和液晶显示器104(图3)的金属制后面板部件(未图示)之间以及基板251和透镜驱动部123中包含的透镜驱动用DC马达的块部件(未图示)之间分别以热传导性片材等连接而互相进行热传导的构成。
在上述构成的投射组件中,经由未图示的导线及图形向基板251上的LED223供给驱动电流。反射镜M1借助于反射镜支持部件而在投影模式时移动到虚线位置(图4),在摄影模式时移动到一点点划线位置(图4)。反射镜M1的移动是根据来自投射控制电路225的指示而进行的。
LED223在图4中向下方向出射与驱动电流对应的亮度的光。在投影模式中,LED光由反射镜M1折弯而由聚光光学系统226聚光。聚光光学系统226使LED光成为大致平行光而向偏振光板227入射。偏振光板227把入射光变换(或提取)为直线偏振光,向PBS块228出射变换(或提取)后的偏振光。
入射到PBS块228的偏振光光束(例如P偏振光)透过PBS块228而对液晶面板222进行照明。液晶面板222由形成了红、绿、蓝滤波器的多个像素构成,生成彩色图像。透过液晶面板222的液晶层的光入射到液晶面板222,在该液晶层中向右行进,被液晶面板222的反射面反射之后,在液晶层中向左行进,从液晶面板222出射,再次入射到PBS块228。因为施加了电压的液晶层作为相位板起作用,所以再次入射到PBS块228的光是作为S偏振光的调制光和作为P偏振光的非调制光的混合光。PBS块228以偏振光分离部228a只反射(折弯)再入射的光束中的作为S偏振光成分的调制光,将其向下方的投影光学系统221作为投影光出射。投影光学系统221的配设位置与投影器投射窗13(图1)对应。
在另一方的摄影模式中,LED光不由反射镜M1折弯,而是进入下方,向照明光学系统229入射。照明光学系统229把LED光作为摄影辅助光而以最佳视角出射光。照明光学系统229的配设位置与照明光窗12(图1)对应。
本发明在上述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切换到投影模式的场合的动作方面具有特征,因而以投影模式启动时由CPU101进行的控制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6是说明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CPU101在投影模式中执行的程序所涉及的处理的流动的流程图。图6所涉及的处理是在电源接通时从模式切换盘15向CPU101输入了指示向投影模式切换的操作信号的场合,或者在模式切换盘15操作到投影模式的状态下进行了主开关接通操作的场合启动。
在图6的步骤S1中,CPU101指示摄像部关断,并且指示液晶显示器104的显示关断而进入步骤S2。由此,摄像动作停止,液晶显示器104所涉及的显示停止。
在步骤S2中,CPU101判断透镜镜筒P是否为收缩状态。CPU101若从摄影控制电路124接受表示收缩状态的信号则在步骤S2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3B,在接受了表示非收缩状态的信号时在步骤S2中作出否定判断,进入步骤S3。在步骤S3中,CPU101向摄影控制电路124送出收缩指令(指示)而进入步骤S3B。
在步骤S3B中,CPU101进行检查处理而进入步骤S4。检查处理是判断房间的亮度、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姿势等是否适合投影,其详细情况后述。
在步骤S4中,CPU1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指示投影开始,并且变更操作部件103中的配设在带投影器的电子照相机10的上面的快门释放按钮14及变焦开关16的功能而进入步骤S5。根据投影开始指示,在投射部220中点亮LED光源223,开始进行液晶面板222的驱动,启动冷却扇231。另外,也可以是先变更快门释放按钮14及变焦开关16的功能,按照快门释放按钮14的全按操作而开始投影的构成。
在上述步骤S4以后,直到在后述步骤S11中解除操作部件103的功能变更为止,把快门释放按钮14及变焦开关16作为与摄影模式时不同功能的操作部件来对待。对于快门释放按钮14而言,不是作为用于摄影指示的操作部件,而是作为用于使投影像的自动聚焦调节开始,或者切换到上述「源4」的聚焦调节用的图表投影像,或者使投影像转动,或者使投影动作暂时停止的操作部件来对待。对于变焦开关16而言,不是作为用于摄影光学系统121的变焦调节,而是作为用于投影光学系统221(投影像)的变焦调节的操作部件来对待。
还有,开始进行投射部220所涉及的投影的步骤S4以后,与步骤S3B同样的检查处理作为时间中断处理而按给定时间进行(但后述步骤S12的处理中除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投影模式时的默认设定,投影源设定为「源1」。在步骤S5中,CPU101从存储卡150读出最新记录日时的图像数据,向投射部220送出所读出的图像数据而进入步骤S6。从而投影CPU101向投射部220送出的图像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另外,在与投影中的图像的数据文件对应而存储了声音数据的场合,CPU101从扬声器105重放该声音数据所涉及的声音。图像数据也可以按静止画—动画—静止画—静止画…的方式混存。
在步骤S6中,CPU101判断是否进行了用户所涉及的操作。CPU101若从操作部件103(图3)输入操作信号则在步骤S6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7,在未从操作部件103输入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6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9。
在步骤S9中,CPU101判断向投射部220送出的图像数据是否为与上述「源1」或「源2」对应的图像(即,摄影所得的记录图像)。CPU101在向投射部220送出的图像数据为记录图像的场合在步骤S9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10,在向投射部220送出的图像数据为与上述「源3」对应的图像(即,非记录图像)的场合在步骤S9中作出否定判断而回到步骤S6。另外,在与上述「源4」对应的聚焦调节用图表的场合也在步骤S9中作出否定判断。
在步骤S10中,CPU101判断是否到时限。CPU101若内置计时器计时了给定显示时间(例如,5秒)则在步骤S10中作出肯定判断而回到步骤S5,在未达到给定时间的场合在步骤S10中作出否定判断,回到步骤S6。另外,计时是读出投影中的图像数据之后经过的时间。
从步骤S10回到步骤S5的场合是进行所谓的图片浏览投影的场合。即,投影从存储卡150(或内部存储器)读出的图像数据所涉及的图像,若计时了5秒则从存储卡150(或内部存储器)读出后面的图像数据,投影中的图像依次更新为后边读出的图像数据所涉及的投影图像。另外,图片浏览投影中的每1图像的投影时间不限于上述5秒,可以适当地变更设定来构成。
另外,除上述计时以外,也可以是在从操作部件(例如,图2所示的十字键型的操作部件19)输出了表示右方向的操作信号的场合从存储卡150(或内部存储器)读出后面的图像数据,在从操作部件输出了表示左方向的操作信号的场合从存储卡150(或内部存储器)读出以前的图像数据的构成。
在上述步骤S6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的步骤S7中,CPU101判断用户所涉及的操作是否为模式切换操作。CPU101在输入的操作信号是模式切换盘15所涉及的向摄影模式的切换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7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11。还有,CPU101在输入的操作信号是来自快门释放按钮14及变焦开关16的源切换操作信号(例如,变焦开关16的操作信号和来自快门释放按钮14的半按操作信号同时输入)的场合,在步骤S7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8。再有,CPU101在输入的操作信号是来自快门释放按钮14或变焦开关16的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7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12。在进入步骤S8的场合看作指示了源切换,在进入步骤S12的场合看作指示了投影调节。
在步骤S11中,CPU1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指示投影结束,并且解除快门释放按钮14及变焦开关16的功能变更而结束图6所涉及的处理。由此,在投射部220中熄灭LED光源223,停止液晶面板222的驱动,停止冷却扇231。
在步骤S8中,CPU101每当变焦开关16的操作信号和来自快门释放按钮14的半按操作信号同时输入,就按上述「源1」→「源2」→「源3」→「源1」…的顺序切换1个向投射部220送出的图像数据而进入步骤S9。
在步骤S12中,CPU101进行投影调节处理而进入步骤S9。参照图7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投影调节处理的详细情况。在图7的步骤S51中,CPU101判断由用户操作的操作部件是否为变焦开关。CPU101在输入操作信号是来自变焦开关16的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51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52,在不是来自变焦开关16的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51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53。
在步骤S52中,CPU101进行光学变焦处理而回到步骤S51。在CPU101中,作为光学变焦处理,例如,在变焦开关16被右旋操作了的场合按对投影像进行倍率放大的方式向投射控制电路225发送变焦调节信号,在变焦开关16被左旋操作了的场合,按对投影像进行倍率缩小的方式向投射控制电路225发送变焦调节信号。
在步骤S53中,CPU101判断是否由用户半按操作了(即,从半按开关输出了操作信号)快门释放按钮14。CPU101在输入的操作信号是半按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53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54,在不是半按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53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56。
在步骤S54中,CPU101判断是否进行了长按。CPU101在半按操作信号解除于给定时间(例如,3秒)以内的场合在步骤S54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55,在持续给定时间以上的场合在步骤S54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59。
快门释放按钮14的不是长按的半按操作所涉及的半按操作信号与自动聚焦(AF)指示对应。在步骤S55中,CPU101开始AF处理而进入步骤S55B。具体而言,向摄影控制电路124指示摄像部接通,并且按根据由摄像部120摄像所得的图像信号而获得的焦点评价值为最大的方式,把聚焦调节信号发送到投射控制电路225。由摄像部120摄像的被拍摄体是屏幕上的投影像。另外,使摄影光学系统121的聚焦透镜在步骤S55的AF处理时移动到给定位置(例如,离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为1m的被拍摄体距离所对应的位置)。若AF处理结束则CPU101向摄影控制电路124指示摄像部关断,使聚焦透镜回到原来的位置。
在步骤S55B中,CPU101在存储器102中保存通过AF处理取得的对比度信息而回到步骤S51。对比度信息成为到屏幕的距离信息。在CPU101中,预先作为参照数据而保存了对投影到离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为1m的屏幕上的「源4」的聚焦调节用图表进行摄像所得的对比度信息。CPU101按在后述步骤S65中能与参照数据进行比较的方式,保存所取得的对比度信息。
快门释放按钮14的半按长按操作所涉及的半按操作信号与图表投影接通/关断的切换指示对应。在步骤S59中,CPU101判断上述「源4」的聚焦调节用的图表是否在投影中。CPU101在对图表图像(向投射部220送完聚焦调节用的图表图像数据)正在投影的场合在步骤S59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60,在对上述「源1」~「源3」中的任一重放像进行投影中的场合在步骤S59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61。
步骤S60中,CPU101关断图表投影。具体而言,按不是对图表图像而是对图表投影前最近投影的上述「源1」~「源3」中的任一重放像进行投影的方式,向投射部220送出最近投影的图像数据而回到步骤S51。
在步骤S61中,CPU101接通图表投影。具体而言,按不是对上述「源1」~「源3」中的任一重放像而是对上述「源4」的图表图像进行投影的方式,向投射部220送出图表图像数据而回到步骤S51。
在步骤S56中,CPU101判断是否由用户全按操作了快门释放按钮14(即,从全按开关输出了操作信号)。CPU101在输入的操作信号是全按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56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57,在不是全按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56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65。
在步骤S57中,CPU101判断是否进行了长按。CPU101在全按操作信号解除于给定时间(例如,3秒)以内的场合在步骤S57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58,在持续给定时间以上的场合在步骤S57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62。
快门释放按钮14的不是长按的全按操作所涉及的全按操作信号与投影像的旋转指示对应。在步骤S58中,CPU101按以下方式使投影像转动而回到步骤S51。
<投影图像的旋转>
CPU101在存储器102上使图像数据在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之后,向投射部220送出旋转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该场合的CPU101按旋转处理后的图像收纳在投影范围的方式,也一起进行与投影图像的纵横比对应的尺寸变换处理。例如,在图像数据的纵横比是横4:纵3的比率,液晶面板222的纵横比也是以横4:纵3的比率表示的场合,对于旋转处理后的图像,按纵方向、横方向分别以3/4的像素数表示的方式对数据尺寸进行缩小处理。结果,可使得图像数据的长边和液晶面板222的短边对应起来而对进行了旋转处理及缩小处理的图像进行投影。
CPU101每当输入投影像的旋转指示就反复进行上述尺寸变换处理及旋转处理。尺寸变换处理是交替进行按照上述纵横比而纵横分别按3/4的像素数来缩小的缩小处理(使图像数据的长边与液晶面板222的短边对应)和纵横分别按4/3的像素来放大的放大处理(使图像数据的长边与液晶面板222的长边对应)。通过以上旋转处理,例如,在持续进行4次投影像的旋转指示的场合,投影图像在顺时针方向旋转1周,并且投影图像的尺寸回到与输入投影像的旋转指示之前相同的尺寸。另外,也可以是投影图像的转动方向在反时针方向进行。
快门释放按钮14的全按长按操作所涉及的全按操作信号与投影动作的暂时停止/解除的切换指示对应。在步骤S62中,CPU101判断是否在投影动作暂时停止中。CPU101在按照长按操作而暂时停止了投影动作的场合在步骤S62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63,在投影中的场合在步骤S62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64。
在步骤S63中,CPU101解除暂时停止。具体而言,CPU1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发送指令,再次开始LED光源223及液晶面板222的通电而回到步骤S51。由此,再次开始来自投射部220的光像的投影。
在暂时停止中,在投影内容是上述「源1」的场合在存储器102上保存存储卡150的信息及从存储卡150读入的数据。同样,在投影内容是上述「源3」的场合继续进行外部接口107和外部设备的通信,在存储器102上保存由外部接口107接收的数据。这样在暂时停止中在存储器102上预先保存数据,就能在暂时停止解除时采用存储器102中保存的数据立刻再次开始投影。
在步骤S64中,CPU101暂时停止投影动作。具体而言,CPU1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发送指令,停止LED光源223及液晶面板222的通电而回到步骤S51。由此,就不会投影来自投射部220的光像。
在步骤S65中,CPU101判断距离是否合适。CPU101比较在步骤S55B中保存的对比度信息和上述参照数据,如果两者间的对比度差为给定差以内则判断为距离合适,结束图7所涉及的处理而进入图6的步骤S9。对比度差为最小的场合是到屏幕的距离为1m,投影光学系统221的聚焦得到适当调节的场合。在到屏幕的距离不是1m的场合对比度差会变大。CPU101在对比度差超过给定差的场合在步骤S65中作出否定判断,进入步骤S66。
在步骤S66中,CPU1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发送指示,使消息重叠在投影像上,并且使液晶显示器104也显示同样的消息而结束图7所涉及的处理。消息内容例如设为「请确认到屏幕的距离」,督促用户进行屏幕的设置确认等。
进一步说明上述步骤S55中的AF处理。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采用称作登山方式的焦点检出方式进行投影光学系统221所涉及的自动聚焦调节,所以一边从投射部220向屏幕投影一边对聚焦透镜(投影光学系统221)在光轴方向进行进退驱动,由摄像部120对屏幕上的投影像反复摄像。
因而,投射控制电路225在上述AF处理时进行LED光源223的驱动及聚焦透镜(投影光学系统221)的驱动两者。聚焦透镜的驱动是通过对透镜驱动部224内的DC马达(未图示)进行脉冲驱动来进行的。为了进行脉冲驱动而向DC马达供给的电流例如设为频率60Hz、负荷50%的脉冲状电流。
另一方面,向LED光源223供给的电流在DC马达的驱动中也设为频率60Hz、负荷50%的脉冲状电流。投射控制电路225按DC马达的驱动电流及LED光源223的驱动电流的峰值不重叠的方式,使两者的相位错开180度。这是为了抑制投射部220中的峰时消耗电流,减轻电源电路108(换句话说是电池109)的负荷。
对LED光源223进行脉冲驱动而使投影像点亮熄灭,点亮熄灭频率为60Hz,所以观察投影像的用户不会感觉到闪烁等不舒服。投射控制电路225在不驱动聚焦马达(不向DC马达供给脉冲电流)的期间把供给到LED光源223的电流恢复为直流电流。
另外,在进行LED光源223的驱动及摄像部120的聚焦透镜的驱动两者的场合也是同样进行。即,在步骤S55的AF处理时让摄影光学系统121的聚焦透镜移动到给定位置时,摄影控制电路124向对聚焦透镜(摄影光学系统121)进行驱动的透镜驱动部123内的DC马达(未图示)供给频率60Hz、负荷50%的脉冲状电流。CPU101按摄像部120内的DC马达的驱动电流和LED光源223的驱动电流的峰值不重叠的方式,对摄影控制电路124及投射控制电路224进行控制。
参照图8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检查处理的详细情况。在图8的步骤S81中,CPU101基于来自测光装置112的亮度信息而检出周围的亮度,进入步骤S82。
在步骤S82中,CPU101判断亮度是否为给定值以下。CPU101在亮度为给定值(例如,相当于投射部220所涉及的最大投射亮度时的亮度的1/3)以下的场合在步骤S82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83,在亮度超过给定值的场合在步骤S82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87。进入步骤S87的场合是周围太亮而不适合投影的场合。
在步骤S83中,CPU101判断姿势合适与否。CPU101在以来自姿势传感器111的检出信号为基础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载置姿势处于给定的倾斜度范围(例如,在水平方向前后左右均为±10度)内,或者载置姿势不断变化(搬运)的场合在步骤S83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84,在检出姿势超过给定的倾斜度范围的场合在步骤S83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87。进入步骤S87的场合是可能使投影像的观察者不舒服的场合。
在步骤S84中,CPU101判断温度合适与否。CPU101在以来自温度传感器113的温度检出信号为基础的投射部220附近的机内温度为给定温度(例如,60℃)以下的场合在步骤S84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85,在机内温度超过给定温度的场合在步骤S84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92。进入步骤S92的场合是投射部220的散热未适当进行的场合。
步骤S85中,CPU101判断是否为投影停止中。CPU101在后述步骤S88中使光像的投影停止了的场合在步骤S85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86,在光像投影中的场合在步骤S85中作出否定判断而结束图8所涉及的处理(回到图6)。另外,投影停止是步骤S88所涉及的停止,不包括与全按开关的长按操作对应的暂时停止(图7的步骤S64)。还有,在投影开始前的场合也在步骤S85中作出否定判断。
在步骤S86中,CPU101使投影动作再次开始。具体而言,与上述暂时停止的解除(图7的步骤S63)一样,使LED光源223及液晶面板222的通电再次开始而结束图8所涉及的处理(回到图6)。由此,从投射部220自动地再次开始光像的投影。
在步骤S82或步骤S83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的步骤S87中,CPU101判断是否为投影中。CPU101在投射部220正在投影光像的场合在步骤S87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88,在未投影光像的场合在步骤S87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89。
在步骤S88中,CPU101使投影动作停止。具体而言,与上述暂时停止(图7的步骤S64)一样,使LED光源223及液晶面板222的通电停止而进入步骤S90。由此,就不会从投射部220投影光像。
在步骤S90中,CPU101让液晶显示器104显示消息而结束图8所涉及的处理(回到图6)。消息内容例如设为「已暂时停止投影」。而且,也可以在步骤S82中作出否定判断的场合增加「太亮」,在步骤S83中作出否定判断的场合增加「照相机倾斜」等消息显示,敦促用户对应。
在步骤S87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的步骤S89中,CPU101判断是否为投影开始前。CPU101,如果是步骤S4(图4)所涉及的投影开始前,则在步骤S89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93,如果是投影开始后则在步骤S89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91。
在步骤S91中,CPU101判断是否在投影停止后经过给定时间。CPU101,在步骤S88所涉及的投影停止后经过给定时间(例如3分),则在步骤S91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92,在未经过给定时间的场合则在步骤S91中作出否定判断而结束图8所涉及的处理(回到图6)。
在步骤S92中,CPU101让液晶显示器104显示消息,并且结束投影处理(图6及图8)。消息内容例如设为「已结束投影」。而且,也可以在步骤S82中作出否定判断的场合增加「太亮」,在步骤S83中作出否定判断的场合增加「照相机倾斜」,在步骤S84中作出否定判断的场合增加「请散热」等消息显示,敦促用户对应。步骤S92所涉及的结束是保留液晶显示器104所涉及的消息显示而结束从电源电路108向各部分的通电的断电。断电后的CPU101若从主开关22输入操作信号则再次启动图6的处理。
在步骤S89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的步骤S93中,CPU101让液晶显示器104显示消息而结束图8所涉及的处理(回到图6)。消息内容例如设为「请准备投影」。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1)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机身中央上部配设了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冷却块230及通气孔24),因而可成为用户不易触及温度上升部位的构成。
(2)在长方形的薄板基板251上安装了LED光源223,因而与安装在经弯曲加工而成的基板上的场合相比,提高了作业性。
(3)冷却块230配设在照相机机身端部,因而能效率很好地进行风扇231所涉及的吸排气。
(4)在散热部件232上设有曲面,吸气流一边沿着该曲面冷却散热部件232一边向上方改变前进路线,因而由于热交换而使温度上升的气流不会滞留,而是能从照相机机身上的通气孔24排出。
(5)使由基板251产生的热向冷却块230进行热传导,而且向液晶显示器104(图3)的金属制后面板部件、透镜驱动用DC马达的块部件也进行热传导,因而能效率很好地散热。
(6)把LED光源223兼用于摄影辅助光及投影光的发光,因而与分别设置LED光源的场合相比,能降低成本。
(7)摄影辅助光不经由PBS块228而出射,因而与经由PBS块228的场合相比,能减小损失,增加闪光灯强度。
(8)液晶面板222直接与PBS块粘接,因而能省略液晶面板222的玻璃罩,在小型化及构造的简化上有效果。还有,由于是直接接合,因而两者间没有空气层,不施加防止反射用的AR涂层也能抑制空气层和玻璃材(PBS)的界面上产生的反射(通常为4%的程度)。结果,投影光的损失减少,可获得明亮的投影像。而且,在直接接合时只需压紧相对的面即可,不需要对有空气层的场合所需的相对面的间隔进行调整的作业,能降低组装作业工时。此外,它是按液晶面板222上具备滤色片的单板式来生成彩色图像的方式,所以与所谓三板式的场合相比不需要牢固的接合,组装作业容易进行。
(9)对PBS块的面228b进行了无反射处理,因而能控制散射光,获得高质量的投影像。
(10)在投影环境亮度高于给定值的场合(步骤S82的否定判断),如果是投影中则停止投影(步骤S88),因而能防止在不适合投影像观察的场进行无用的投影。
(11)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的载置姿势超过给定的倾斜度范围的场合(步骤S83的否定判断),如果是投影中则停止投影(步骤S88),因而能防止投影像倾斜给观察者造成不舒服、投影光受桌子等载置平面影响的场合的无用投影。
(12)投影停止(步骤S88)后在液晶显示器104上显示消息,因而能催促用户对应。
(13)如果投影停止后在给定时间内成为给定的亮度及给定的载置姿势则自动地再次开始投影(步骤S86),与重新进行投影开始操作的场合相比,使用方便。
(14)投影停止后经过给定时间后(步骤S91的肯定判断)结束(断电)投影处理(步骤S92),因而能防止由于误操作等,违反用户的意图而开始投影的场合持续进行无用通电。还有,在液晶显示器104上显示了消息,因而可向用户报告投影结束(断电)。
(15)在机内温度高于给定温度的场合(步骤S84的否定判断)也会结束(断电)投影处理(步骤S92),因而能防止在未适当进行散热的状态下持续通电。还有,在液晶显示器104上显示了消息,因而可向用户报告断电。
(16)在自动聚焦(AF)处理时对透镜驱动部224内的DC马达进行脉冲驱动(频率60Hz、负荷50%),对LED光源223也以相同频率、相同负荷进行脉冲驱动,并且把对两者进行驱动的脉冲电流的相位错开180度进行互补驱动。由此,能抑制投射部220中的峰时消耗电流,延长电池109的寿命。
(变形例1)
供给到LED光源223及DC马达的脉冲状电流的频率,只要两者相同即可,不是60Hz也可以,可以在观察者不觉得闪烁的范内围适当地变更(例如50Hz)。还有,负荷不是一定为50%,不过,要按LED光源223的驱动电流和DC马达的驱动电流的峰值不重叠的方式控制两者的相位。例如,在把LED光源223的供给电流的负荷设为55%的场合,把供给到DC马达的电流的负荷设为45%以下,按两脉冲电流具有互补关系的方式控制。
(变形例2)
可以使AF处理时的液晶面板222的驱动与LED光源223的驱动定时同步。即,在向LED光源223供给的脉冲状电流的定时也向液晶面板222进行脉冲状的电源供给。
(变形例3)
已经说明了在透镜驱动用DC马达使聚焦透镜进退移动时,在供给到LED光源223的脉冲状电流和供给到透镜驱动用DC马达的脉冲状电流之间具有互补关系的例子,不过,在透镜驱动用DC马达使变焦透镜进退移动的场合也可以是同样的。
(变形例4)
具有上述互补关系的脉冲驱动,除了LED光源223和透镜驱动用DC马达之间以外,还可以适用于LED光源223和液晶显示器104之间,LED光源223和外部接口(I/F)107之间,LED光源223和对记录介质进行访问的电路之间等。还有,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中内置了采用氙灯等放电型光源的闪光发光装置的场合,在对闪光发光用的主电容器进行充电的电路和LED光源223之间也可以按互补关系进行脉冲驱动。
(变形例5)
也可以在投影停止(步骤S88)前在投影像上重叠预告投影停止的消息,在重叠开始之后经过给定时间后(例如经过1分后)停止投影。
(变形例6)
也可以是亮度检出(步骤S81)基于摄像部120所涉及的摄像信号来进行的构成。在该场合,CPU101向摄影控制电路124指示摄像部接通,并且根据由摄像部120摄像的图像信号(与摄像图像中的屏幕以外的被拍摄体对应的信号)来取得亮度信息。
(变形例7)
外部接口(I/F)107例如可以是通过USB电缆进行有线通信的装置,也可以是通过无线收发机进行无线通信的装置。
(变形例8)
图9是从前方看到变形例8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A的图。与图1共同的构成要素采用共同的符号,省略说明。在本变形例中,照相机机箱中的收纳投射组件的部分按可在水平方向滑动移动的方式构成,在投影模式时滑动移动到图9所示的位置。从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A到投射组件是通过未图示的导线向基板251上的LED223供给驱动电流等。
若上述照相机机箱的一部分滑动移动则在机箱本体上组件导向面25会露出,散热面积会扩大。而且,在组件导向面25上形成了与滑动移动的照相机机箱的一部分嵌合的轨道,与按平面状形成的场合相比,表面积大。由此,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A容易散去从投射组件侧传导到照相机机箱的热。
另一方面,在滑动移动后的投射组件侧,其基板251在背面侧露出,容易散去从LED光源223产生的热。还有,按与组件导向面25的轨道嵌合的方式构成,具有热传导性的嵌合部件252c与盖部件252的底接合。与嵌合部件252c也按平面状形成的场合相比,表面积大,所以投射组件侧所涉及的热的散热也变得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及图11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配置的详细情况。图10是从上面看到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的平面图,图11是从前面看到图10的光学系统的正面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投影光及摄影辅助光从共同的光学系统出射。在出射投影光的场合,按生成光像的方式驱动液晶面板222。在出射摄影辅助光的场合,液晶面板222按照必要的照明光量来控制其液晶层的透过率。
根据图10及图11,与第一实施方式(图4及图5)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省略了反射镜M1及照明光学系统229,取代冷却块230而配设了散热部件270。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构成要素采用共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在由长方形的金属制薄板经过L型折弯加工而成的铝基板261上安装了LED223。来自LED223的光不使用反射镜而进入右方向。在基板261上粘接了聚光光学系统226及PBS块228,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
按遮盖上述基板261上的各部件的方式,配设了由铝板经过板金弯曲加工而成的盖部件262。在盖部件262上设有开口262a,在该开口262a中配设了投影光学系统221(兼作照明光学系统)。
散热部件270与铝基板261上的LED光源223的安装面的相反侧的面热传导性很好地形成面接合。散热部件270例如是由立方体状的铝块的一部分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翼片的部件。
图12是搭载图10及图11中说明的投射组件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B的侧面图。图12(a)是表示使投射部220移动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2(b)是表示使投射部220移动到使用位置(弹出)的状态的图。
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B在按摄影模式启动了的状态(主开关接通)下若投射部220弹出到使用位置则摄影辅助光的发光成为可能。还有,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B在主开关关断的状态下若投射部220弹出到使用位置,则按投影模式启动,投影光的发光成为可能。为了检测投射部220的收纳状态/弹出状态,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B中内置了与投射部220的移动联动而接通/关断的未图示的微型开关。
在图12(b)中,弹出到使用位置的投射组件,与非弹出时相比,从高的位置出射投影光。在散热部件270中配设了由热传导性好的材料构成的蛇腹271,透过蛇腹271向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B的机箱传热。由此,由投射组件产生的热不仅从散热部件270,而且也从蛇腹271及照相机机箱散热。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1)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B的机身中央上部的弹出部配设了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因而可成为用户不易触及温度上升部位的构成。
(2)若投射组件弹出到使用位置,则与非弹出时相比,露出面积变大,因而能扩大散热面积。而且,通过具有热传导性的蛇腹271向照相机机箱传导热,因而能效率很好地散热。蛇腹271不论投射部220处在使用位置还是收纳位置都传导热,所以投影结束后立刻使投射部220移动到收纳位置也能继续散热。
(3)使投射组件弹出到使用位置,就能从载置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B的桌子(未图示)等平面上获得投影光学系统221的高度。提高投影光学系统221的位置(投影光束的出射口),就能减小投影光束的一部分受透镜镜筒、载置平面影响的可能性。
(4)兼用投影光学系统221作为照明光学系统,因而与分别设置光学系统的场合相比,能降低成本。
(变形例9)
也可以是使投射组件的散热部件270及LED光源223和聚光光学系统226及PBS块228等分开的构成。图13是搭载变形例9所涉及的投射组件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C的侧面图。图13(a)是表示使投射部220移动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3(b)是表示使投射部220移动到使用位置(弹出)的状态的图。
在图13(b)中,弹出部包含聚光光学系统226及PBS块228等。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不包含在弹出部中,而是配设在用户伸手到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C的机身中央上部时不易触及的位置。
在散热部件270和液晶显示器104(图3)的金属制后面板部件104B之间通过热传导部件272进行热传导。结果,不仅能从散热部件270,而且也能从金属制后面板部件104B效率很好地散热。
(变形例10)
也可以是使投射组件的投影光学系统和其他部件分开的构成。图14是搭载变形例10所涉及的投射组件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D的侧面图。图14(a)是表示使投射部220移动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图,图14(b)是表示使投射部220移动到使用位置(弹出)的状态的图。
在图14(b)中,弹出部包含兼作投影光学系统的反射镜M2。以弹出状态提高反射镜M2的位置(即投影光束的出射口),能减小投影光束的一部分受透镜镜筒、载置平面影响的可能性。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冷却块230(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等)不包含在弹出部中,而是配设在用户伸手到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D的机身中央上部时不易触及的位置。
在弹出状态下,与非弹出时相比,冷却气流容易流动。冷却块从设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D的前面上的通气孔(未图示)吸气。冷却气流,如图中箭头所示,一边冷却一边向上方改变前进路线,从设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D的上面上的通气孔(未图示)排出。该通气孔设置成随投射部220的弹出而露出。
(第三实施方式)
图15是搭载图10及图11中说明的投射组件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的正面图。根据图15,在夹隔摄影透镜11而位于快门释放按钮14(把手部G)的相反侧的照相机机箱的端部收纳投射部220(以虚线表示),该机箱端部(收纳投射部220的部分)由滑动盖26遮盖。
图16是表示图15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的投射部220处于可使用的状态的图,图16(a)是上面图,图16(b)是正面图,图16(c)是底面图。把滑动盖26从图15所示的收纳状态向右方向拉出,从而使由滑动盖26遮盖的照相机机箱的端部露出,投影光学系统221出现在露出的机箱端部的正面上。
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在按摄影模式启动了的状态(主开关接通)下若对滑动盖26进行拉出操作,则投射部220的摄影辅助光的发光成为可能。还有,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在主开关关断的状态下若对滑动盖26进行拉出操作,则按投影模式启动,投射部220的投影光的发光成为可能。为了检测投射部220的收纳状态/弹出状态,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中内置了与滑动盖26的移动联动而接通/关断的未图示的微型开关。
在拉出的滑动盖26内展开形成了空间S,成为冷却气流的通路。为了形成冷却气流的流路,至少在空间S的对着的2个面上设有通气孔。根据图16,冷却气流从设在滑动盖26的底面上的微缝26b和设在滑动盖26的正面下部的微缝26f进入滑动盖26内,在滑动盖26内进入上方,从设在滑动盖26的上面上的微缝26t排出。
在图16(b)中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的机箱侧面上加黑的部位表示由于投射部220的发热而温度上升特别厉害的部位。传导由LED光源223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270从内部与该机箱侧面接合。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为了向上述机箱侧面外侧散热,在该机箱侧面外侧设有翼片27,提高在滑动盖26内向上方前进的冷却气流的冷却效果。
再有,为了加快冷却气流通过上述温度上升部位附近时的流速,在滑动盖26内配设了缩小展开形成的空间S中的温度上升部位附近的空间30a的弹性部件30。弹性部件30由塑料部件、薄金属板等构成,在滑动盖26成为图15所示的收纳状态的场合被压缩,而若滑动盖26成为图16(b)所示的拉出状态则会按虚线所示的形状鼓起。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1)在位于快门释放按钮14(把手部G)的相反侧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的机身端部(朝向前面时在右),按从照相机机箱内部接触机箱侧面的方式配设了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及散热部件270),由滑动盖26遮盖该机箱侧面外侧。由此,能成为用户不易触及温度上升部位的构成。
(2)可在收纳状态和拉出状态之间滑动地构成滑动盖26,在收纳状态下滑动盖26遮盖投影光学系统221,因而还能用作投影光学系统221的保护部件。
(3)使得投射部220可在拉出滑动盖26的状态下发光,并且在拉出的滑动盖26内形成空间S,确保冷却气流的流路。由此,能成为用户不易触及温度上升部位的构成。还有,除滑动盖26的底面的微缝26b之外,在滑动盖26的正面下部也设置了微缝26f,因而在把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载置在平面上的场合,也可确保冷却气流的进入通路。
(4)为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E从上述机箱侧面外侧向滑动盖26内的空间S散热,在该机箱侧面外侧设有翼片27。而且,为了加快冷却气流通过上述温度上升部位时的流速,在滑动盖26内配设了缩小温度上升部位附近的空间30a的弹性部件30,因而能提高散热效果。
(5)如果除滑动盖26以外的照相机机箱为防水构造,就能不管滑动盖26的移动状态而维持照相机机箱内的防水性。
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与滑动盖26的底面微缝26b分开而在滑动盖26的正面下部设置微缝26f的例子,不过,也可以是在滑动盖26的侧面下部或背面下部设置微缝的构成。
(变形例11)
也可以是不拉出盖而拉出盖内部的投射部收纳部的构成。图17是变形例11所涉及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F的正面图。根据图17,在电子照相机机身的端部(朝向前面时在右)收纳装有投射部220(以虚线表示)的PJ部28。
图18是表示图17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F的投射部220成为可使用的状态的图,图18(a)是上面图,图18(b)是正面图,图18(c)是底面图。把PJ部28从图17所示的收纳状态向右方向拉出,从而使由照相机机身遮盖的PJ部28露出,投影光学系统221出现在露出的PJ部28的正面上。
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F在按摄影模式启动了的状态(主开关接通)下若对PJ部28进行拉出操作,则投射部220的摄影辅助光的发光成为可能。还有,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F在主开关关断的状态下若对PJ部28进行拉出操作,则按投影模式启动,投射部220的投影光的发光成为可能。为了检测PJ部28的收纳状态/弹出状态,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F中内置了与PJ部28的移动联动而接通/关断的未图示的微型开关。
若拉出PJ部28则会在照相机机箱内展开形成空间S,成为冷却气流路线。为了形成冷却气流的流路,至少在空间S的对着的2个面上设有通气孔。根据图18,冷却气流从设在机箱端部的底面上的微缝26b和设在该机箱端部的正面下部的微缝26f进入照相机机箱内而向上方前进,从设在该机箱端部的上面上的微缝26t排出。
在图18(b)中PJ部28的侧面上加黑的部位表示由于投射部220的发热而温度上升特别厉害的部位。传导由LED光源223产生的热的散热部件270从内部与该PJ部28的侧面接合。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F为了向上述PJ部28的侧面外侧散热,在该PJ部28侧面外侧设有翼片27,提高在照相机机箱内向上方前进的冷却气流的冷却效果。
再有,为了加快冷却气流通过上述温度上升部位附近时的流速,在照相机机箱内配设了缩小展开形成的空间S中的温度上升部位附近的空间30a的弹性部件30。弹性部件30在PJ部28成为图17所示的收纳状态的场合被压缩,而若PJ部28成为图18(b)所示的拉出状态则按虚线所示的形状鼓起。
(变形例12)
在第三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分别通过拉出滑动盖26及PJ部28来形成作为冷却气流通路的空间S,不过,也可以是预先固定为拉出状态,常确保散热空间。
(变形例13)
在图15~图18所示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中,作为冷却气流路线的空间S的高度与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本体的高度相同。在该场合,若以立着的状态载置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则难以从空间的S底面取入冷却气流。因此在空间S的正面下部设置了微缝26f。在本变形例中,为了有效地取入冷却气流,设为空间S的底面比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本体的底面稍微靠上的构造。若设为这样的构造,则即使在预先立着载置照相机的场合,在空间S下面也存在空间,所以容易从底面取入冷却气流。另外,在缩小了空间S的场合,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本体的配置了投射部220的部分的形状按照空间S而缩小或者不缩小,都是可以的。
(第四实施方式)
图19是从前方看到搭载图10及图11中说明的投射组件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K的图。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K的摄影光学系统121是在照相机内折弯从照相机机身的前面入射的被拍摄体光束,将其导向摄像元件122的折射光学系统。采用这样的折射光学系统,能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K的前面和背面之间的厚度减薄。
根据图19,摄像部120(以虚线表示)在图上纵长地配设在右侧。具体而言,摄影透镜11(121)配设在前面右上,摄像元件122配设得靠右底面。投射部220(以虚线表示)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K的机身中央(在左右方向中央)上端部与摄像部120并排配设。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以长度方向横置而配设,其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位于机身上端部,在左右方向比投影光学系统221靠中央。快门释放按钮14配设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K的机身的上端左部。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1)在具有折射型摄影光学系统121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K的场合也是,在机身中央上端部配设了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因而能成为用户在把持机身而把手指放在快门释放按钮14上的场合不易触及温度上升部位的构成。
(2)散热部件270配设在照相机机身上端部,因而在机箱上设置散热孔就能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
(变形例14)
图20是说明具有折射型摄影光学系统121的另一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L的图。在图20中,摄像部120(以虚线表示)在图上纵长地配设在右侧,这一点与图19的场合一样。投射部220(以虚线表示)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L的机身中央(在左右方向中央)部与摄像部120并排配设。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以长度方向横置而配设,其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位于机身中央部,比投影光学系统221靠中心。
另外,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L中内置使用了氙灯等放电型光源的闪光发光装置的场合,与投影光学系统221并排地配设光照射窗35。可使光照射窗35的位置与摄影透镜11(121)分开,成为用户的手指难以触及的位置。
根据变形例14,在具有折射型摄影光学系统121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L的机身中央部配设了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因而能成为用户在把持机身而把手指放在快门释放按钮14上的场合不易触及温度上升部位的构成。
(变形例15)
图21是说明具有折射型摄影光学系统121的另一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M的图。根据图21,摄像部120(以虚线表示)横长地配设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M的机身中央(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具体而言,摄影透镜11(121)配设在前面中央,摄像元件122配设在前面靠左面。投射部220(以虚线表示)配设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M的机身中央上端部。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以长度方向横置而配设,其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位于机身上端部,在左右方向比投影光学系统221靠中央。
根据变形例15,在具有折射型摄影光学系统121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M的机身中央部配设了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因而能成为用户在把持机身而把手指放在快门释放按钮14上的场合不易触及温度上升部位的构成。
(变形例16)
图22是说明具有折射型摄影光学系统121的另一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N的图。在图22中,摄像部120(以虚线表示)横长地配设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N的机身中央(在左右方向中央)部,这一点与图21的场合一样。投射部220(以虚线表示)配设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N的机身侧端部。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以长度方向纵置而配设,其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位于机身侧端部(快门释放按钮14的相反侧),在上下方向比投影光学系统221靠中央。
另外,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N中内置使用了氙灯等放电型光源的闪光发光装置的场合,与投影光学系统221并排地配设光照射窗35A。可使光照射窗35A的位置与摄影透镜11分开,成为用户的手指难以触及的位置。
根据变形例16,在具有折射型摄影光学系统121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N的机身侧端部配设了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散热部件270),因而能成为用户在把持机身而把手指放在快门释放按钮14上的场合不易触及温度上升部位的构成。
在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4~变形例16中,优选的是,按照投射部220的配设位置,把处理投影图像信号的电路(例如,从CPU101发送到投射控制电路225的图像数据的路径及其信号处理电路)配设在投射部220附近。通过缩短投影图像信号线,能抑制与摄像信号等其他信号线之间的干扰,降低信号上重叠的噪声。
(第五实施方式)
也可以使投射部220所涉及的投影方向不同于摄影透镜11所涉及的摄影方向。图23是例示搭载图10及图11中说明的投射组件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图,图23(a)是正面图,图23(b)是侧面图。图23例示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是单透镜反光型,在照相机机箱正面的透镜架(未图示)上安装摄影透镜11。在照相机机箱内收纳投射部220(以虚线表示),投影光学系统221位于照相机机箱侧面上,即夹隔摄影透镜11的把手部G侧的侧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另外,也可以由摄影透镜11不能从照相机机箱取下的类型的照相机来构成。
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在按摄影模式启动了的状态(主开关接通)下投影光的发光成为可能,在按投影模式启动了的状态(主开关接通)下投影光的发光被禁止。
在图23(b)中,在投射部220中的温度上升的散热部件270和液晶显示器104(图3)的金属制后面板部件104B之间,通过热传导部件272进行热传导。
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按以摄影透镜11在下的躺卧位置姿势也可投影的方式构成。根据图24,透镜盖11C的外径充分大于摄影透镜11的口径,躺卧位置姿势下的载置面积大于摄影透镜11的口径面积。由此,即使是焦点距离长的替换式的摄影透镜11安装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上的场合,平面上的载置姿势也是稳定的。
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CPU101基于来自姿势传感器111的姿势检出信号来判断是图23的载置姿势,还是图24的载置姿势。CPU101再按照所判断的载置姿势在存储器102上使图像数据转动之后,把旋转处理后的图像数据送出到投射部220。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1)把来自投射部220的投影方向取为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机身侧面的方向,因而即使是在照相机机身的正面安装了焦点距离长的摄影透镜11的场合,投影光束的一部分也不会受透镜镜筒影响。
(2)把来自投射部220的投影方向取为机身侧面的方向,因而在用户把持投射部220侧的机身侧面的场合投影光会被用户的手遮住。因此,催促用户在投影中不要把持投射部220侧的机身侧面,能成为用户不易触及温度上升部位的构成。
(3)上述机身侧面为把手部G侧的侧面的相反侧的面,因而在用户把持机身侧面的场合能减小投影光被用户的手遮住的可能性。另外,在前提是以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载置在平面上的状态让投射部220投影的场合,也可以在任一机身侧面配置投射部220,向侧方投射。
(4)按从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机箱内部接触机箱侧面的方式配设了温度上升的部件(LED光源223及散热部件270),因而从照相机机箱也能向机箱外侧散热。
(5)通过具有热传导性的部件272从散热部件270向金属制后面板部件104B传热,因而从金属制后面板部件104B也能效率很好地散热。
(6)在摄影透镜11上装有保护部件(透镜盖11C),保护部件(透镜盖11C)的外径面积充分大于摄影透镜11的口径面积,因而以摄影透镜11在下的躺卧位置姿势能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由此,在倾斜面上也能进行稳定的载置。
(7)检出姿势而进行图像旋转处理,从投射部220投影旋转处理后的图像,因而从上述躺卧位置姿势也能自动地投影正确方向的正立像。
(变形例17)
在图23的载置姿势的场合,若安装了焦点距离长的摄影透镜11则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有可能向前面侧(摄影透镜11侧)倾斜。为了补正该场合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倾斜度,用保护部件(透镜盖11D)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图25(a)是例示安装了透镜盖11D和摄影透镜11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图,图25(a)是正面图,图25(b)是侧面图。
根据图25,透镜盖11D的外径中心按与摄影透镜11的口径中心不同的方式偏心。使安装在摄影透镜11上的透镜盖11D绕摄影透镜11的中心而旋转,从而调节摄影透镜11的镜筒和载置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平面的间隔。
根据变形例17,在焦点距离长的摄影透镜11安装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上的场合,也能使平面上的载置姿势稳定。还有,投影光束的一部分也不会受透镜盖11D影响。
(变形例18)
图26是说明补正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倾斜度的另一例的图。图26(a)是例示由存储器架31支持的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整体图,图26(b)是侧面图。
在图26(a)中,在照相机皮带34上安装了存储器架31。在图26(b)中,存储器架31按三棱柱状形成,设有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贯通的皮带孔32。存储器架31以从侧面方向可以看见楔形底面而使三棱柱躺倒的状态,插入到摄影透镜11的镜筒和载置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平面之间。另外,图26(b)中省略了皮带34的图示。在皮带孔32旁边设有收纳所予备的存储卡150的架部33。存储器架31的面31a及31b为得到防滑效果而在表面上进行了粗糙加工。
根据变形例18,在焦点距离长的摄影透镜11安装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上的场合,也能使平面上的载置姿势稳定。使得在摄影透镜11下面插入存储器架31的深度不同,就能调节摄影透镜11的镜筒和载置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平面的间隔。还有,投影光束的一部分也不会受存储器架31影响。
也可以取代存储器架31,采用收纳透镜盖的透镜盖架或收纳遥控发送机的遥控架(都是具有楔形状的构成)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
还有,也可以是按楔形状来构成透镜盖的形状,在摄影透镜11的镜筒和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平面之间插入该透镜盖的楔形部分的构成。再有,也可以是为了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具备专用的楔形状部件的构成。优选的是,该场合的楔形状部件可安装在照相机皮带34上而构成。
(变形例19)
也可以是为了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在照相机机身的底面上具备可自由拉出的稳定板的构成。图27是例示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底面部配设的水平稳定板36的侧面图。在图27中,水平稳定板36由联结的2枚薄板部件构成,可在箭头方向拉出2段。用户为了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而拉出必要的量(打开)。由此,与载置平面接触的面积扩大而使载置姿势变得稳定。
在不使用水平稳定板36的场合,把该水平稳定板36收纳到沿着照相机机身底面设置的槽(以虚线表示)内(关闭)。如果设为向该槽部(照相机机箱)通过具有热传导性的部件272传递来自散热部件270的热,则从水平稳定板36也能效率很好地散热。另外,在槽部和水平稳定板36之间也用热传导素材预先连接。
根据以上说明的变形例19,即使在焦点距离长的摄影透镜11安装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上的场合,也能使平面上的载置姿势稳定。还有,从水平稳定板36也能散热,投影光束的一部分也不会受水平稳定板36影响。
(变形例20)
也可以自由转动地构成水平稳定板。图28是例示由把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底面内的直线(例如底面的1边)作为转动轴的铰链部件(未图示)可转动地支持的水平稳定板36A的侧面图。在图28中,水平稳定板36A从折叠状态(以虚线表示)在箭头方向转动了180度。用户在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的场合使水平稳定板36A转动而打开。由此,与载置平面接触的面积扩大而使载置姿势变得稳定。
在不使用水平稳定板36A的场合,把该水平稳定板36A沿着照相机机身底面折叠而关闭(以虚线表示)。如果设为向照相机机身的底面部通过具有热传导性的部件272传递来自散热部件270的热,则从水平稳定板36A也能效率很好地散热。另外,通过支持水平稳定板36A的铰链部件,从照相机机身底面向水平稳定板36A进行热传导。
根据以上说明的变形例20,即使在焦点距离长的摄影透镜11安装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上的场合,也能使平面上的载置姿势稳定。还有,从水平稳定板36A也能散热,投影光束的一部分也不会受水平稳定板36A影响。
(变形例21)
也可以是为了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在照相机机身的侧面上具备可自由拉出的稳定板的构成。图29是例示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侧面部配设的垂直稳定板36B的图,图29(a)是上面图,图29(b)是侧面图。在图29(a)及图29(b)中,垂直稳定板36B由联结的2枚薄板部件构成,可在箭头方向拉出2段。用户为了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而拉出必要的量(打开)。由此,载置姿势变得稳定。
在不使用垂直稳定板36B的场合,把该垂直稳定板36B收纳到沿着照相机机身侧面设置的槽(在图29(a)中以虚线表示)内(关闭)。如果设为向该槽部(照相机机箱)通过具有热传导性的部件(未图示)传递来自散热部件270的热,则从垂直稳定板36B也能效率很好地散热。另外,在槽部和垂直稳定板36B之间也用热传导素材预先连接。
根据以上说明的变形例20,即使在焦点距离长的摄影透镜11安装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上的场合,也能使平面上的载置姿势稳定。还有,从垂直稳定板36B也能散热,投影光束的一部分也不会受垂直稳定板36B影响。
(变形例22)
也可以是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处于摄影模式等投影模式以外的动作模式的状态下水平稳定板或垂直稳定板被拉出(或转动)的场合,切换到投影模式而开始投影光的发光的构成。另外,为了检测拉出了(或转动了)水平稳定板或垂直稳定板的状态,预先内置了与上述拉出(或转动)操作联动而接通/关断的未图示的微型开关。在该场合,若水平稳定板或垂直稳定板被收纳则结束投影光的发光,从投影模式切换到投影模式以外的最近的动作模式。
在变形例19~变形例22中,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也可以在主开关关断的状态下水平稳定板或垂直稳定板被拉出(或转动)的场合,按投影模式启动而开始投影光的发光。在该场合,若水平稳定板或垂直稳定板被收纳,则结束投影而进行电源关断处理。
(变形例23)
也可以自由转动地构成垂直稳定板。图30是例示由把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侧面内的直线作为转动轴的铰链部件(未图示)可转动地支持的垂直稳定板37的侧面图。图30(a)表示垂直稳定板37的折叠状态,图30(b)表示垂直稳定板37的转动状态。
变形例23的垂直稳定板37兼作封闭照相机的机箱的开口部的盖部件。在开口部中配设了投影光学系统221及构成外部接口(I/F)107的连接器等,在垂直稳定板37折叠的状态(图30用(a))下,该投影光学系统221等由垂直稳定板37保护。若垂直稳定板37从折叠状态转动180度,则如图30(b)所示,垂直稳定板37可使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的载置姿势稳定。
如果设为向照相机机身的侧面部通过具有热传导性的部件传递来自散热部件270的热,则从垂直稳定板37也能效率很好地散热。另外,通过支持垂直稳定板37的铰链部件,从照相机机身侧面向垂直稳定板37进行热传导。
根据以上说明的变形例23,即使在焦点距离长的摄影透镜11安装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上的场合,也能使平面上的载置姿势稳定。还有,从垂直稳定板37也能散热,投影光束的一部分也不会受水平稳定板36A影响。再有,折叠状态的垂直稳定板37兼作盖部件,保护投影光学系统221及外部接口(I/F)107的连接器等,因而与分别设置盖部件和垂直稳定板相比,能削减部件数量。另外,也可以是在照相机机箱的开口部中只配设投影光学系统221,或者只配设外部接口(I/F)107的构成。也可以使垂直稳定板37转动180度,按投影模式启动PJ内置电子照相机10G而使投影光的发光成为可能,即利用垂直稳定板37作为投射的开关。
(第六实施方式)
由摄影透镜可替换的照相机机身和可安装在照相机机身的透镜架上的投影器构成照相机系统。图31是说明照相机系统的电路构成的框图。在图31中,与图3共同的构成要素采用共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电子照相机10H例如是单透镜反光型的电子照相机。与图3中说明的电路构成比,不同之处在于,省略了透镜驱动部及镜筒收缩机构,追加了透镜架110。在透镜架110上安装了通常的摄影透镜(未图示)的场合的CPU101通过透镜架110上具备的通信端子而与摄影透镜侧的CPU之间进行通信。电子照相机10H由摄影透镜对摄像元件112上成像的被拍摄体像进行摄像。
在透镜架110上安装了投影器50的场合的CPU101通过透镜架110上具备的通信端子而与投影器50侧的CPU201之间进行通信。该场合的电子照相机10H不进行摄影,而是让投影器50进行投影。
在图31中,以控制线(ControlI/F)和数据线(Data I/F)表示通过通信端子的通信线。CPU101发送到摄影透镜的内容例如是聚焦光学系统的移动量、移动方向及移动开始指示。CPU101发送到投影器50的内容例如是投影开始/投影结束的指示、投影的内容数据等。另外,也可以通过透镜架110上具备的电源端子,从电子照相机10H向摄影透镜供给电源。
投影器50具有与透镜架110嵌合的安装部210以及投射部220、CPU201、外部接口(I/F)202、电源电路203、存储器205、操作部件206、温度传感器207。还有,在未图示的电池架中装有电池204。
CPU201利用基于控制程序从构成投影器50的各部分输入的信号进行给定的运算等,向投影器50的各部分送出控制信号,从而进行投影动作的控制。另外,控制程序收纳在CPU201内的未图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存储器205作为CPU201的工作用存储器来使用。操作部件206向CPU201送出与各部件的操作内容对应的操作信号。电源电路203根据来自CPU201的指示而接通/关断,接通时把来自电池204的电压变换为各电路所需的电压,向投影器50的各部分供给电力。
外部接口(I/F)202为了让投射部220投影从外部设备发送的信号所涉及的重放图像而把接收信号变换为图像数据,向CPU201送出变换后的图像数据。温度传感器207配设在投射部220附近,向CPU201送出温度检出信号。CPU201基于温度检出信号而算出投射部220附近的机内温度。
图32是例示搭载图10及图11中说明的投射组件的投影器50被安装在电子照相机10H上的状态的图,图32(a)是正面图,图32(b)是侧面图。根据图32(a)、(b),投射组件以长度方向横置,配设成使通过投影光学系统中心的线CP偏移到通过投影器50的镜筒中心的线CL之上。投射部220配置在突出到电子照相机10H的内部,但不干扰反射镜131的位置。另外,若反射镜131在该状态下活动,则有可能损坏反射镜131,所以在电子照相机10H上安装了投影器50的状态下,禁止反射镜131活动。
在投影器50的镜筒上设有聚焦环51及变焦环52。若对变焦环52进行旋转操作,则会按照操作量而使构成投影光学系统221的变焦透镜221b在光轴方向进退移动。若对聚焦环51进行旋转操作,则会按照操作量而使构成投影光学系统221的聚焦透镜221a在光轴方向进退移动。投影器50也可自动聚焦,在该场合在投影器50内或电子照相机10H内配置自动聚焦用的摄影部或测距传感器进行自动聚焦。另外,它们是电驱动的,不过,也可以通过变焦环、聚焦环的操作而机械地直接驱动。
从投影器50的安装部210到镜筒的外缘(外周)的长度HB比从电子照相机10H的透镜架110到照相机的机箱底面的长度HA短。因此,支持部件53配设在镜筒下部。支持部件53是即使聚焦环51及变焦环52被操作,其位置也不变化的构成。电子照相机10H在透镜架110上安装了投影器50的状态下,由于电子照相机10H的底面及支持部件53,在平面上的载置姿势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从安装部210到镜筒的外缘的长度、到照相机机箱底面的长度进行了说明,作为从安装部210中心起的长度而不是从安装部210起的长度,也有同样的关系。
<投影源:source>
投影器50的投射部220根据CPU201的指令而投影下列「源1」~「源3」中的任意一个所涉及的内容。CPU201按每当从操作部件206(或电子照相机10H)输入源切换操作信号,就交替切换「源1」及「源2」的投影图像的方式,向投射部220送出与各图像对应的图像数据。此处,在投影器50未安装在电子照相机10H的透镜架110上的场合,或者虽然投影器50安装在电子照相机10H的透镜架110上但电子照相机10H断电的场合不选择「源1」,在外部接口(I/F)202上未连接外部设备的场合不选择「源2」。
还有,CPU201若从安装了的电子照相机10H输入切换到图表投影的指示信号,则向投射部220送出与下列「源3」对应的图像数据。
源1:从电子照相机10H发送的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
源2:从外部接口(I/F)202输入的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
源3:聚焦调节用的图表,例如,由白地黑线所涉及的条纹花样构成的图像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照相机系统是电子照相机10H上安装的投影器50一边与电子照相机10H之间通信一边进行投影动作。
<投影器侧的处理>
图33是说明投影器50的CPU201执行的程序所涉及的处理的流动的流程图。图33所涉及的处理是若对投影器50的主开关(未图示)进行接通操作则会启动。
在图33的步骤S201中,CPU201判断通信成立与否。CPU201在与电子照相机10H侧的CPU101之间采用给定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如果通信成立则在步骤S201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02。如果通信不成立则CPU201在步骤S201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12。
进入步骤S212的CPU201进行通常处理。通常处理是在电子照相机10H上未安装而单独使用投影器50的场合、安装了投影器50的电子照相机10的主开关关断的场合以及在不具备与投影器50之间进行通信的功能的照相机上安装了投影器50的场合的处理。
进行通常处理的CPU201按照从操作部件206输入的操作信号,分别向投射控制电路225指示投影接通/关断、投影源切换、聚焦调节及变焦调节处理。具体而言,在输入了来自光源接通/关断开关(未图示)的操作信号的场合,按照操作信号而指示LED光源223的点亮/熄灭。在输入了源切换操作信号的场合,如上所述,切换向投射部220送出的图像数据。在与电子照相机10H之间通信不成立的场合把投影器50投影的初始图像作为与上述「源2」对应的重放图像。
还有,输入了进行聚焦调节的操作信号(聚焦环51的操作信号)的场合的CPU2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发送与操作信号对应的聚焦调节信号。输入了进行变焦调节的操作信号(变焦环52的操作信号)的场合的CPU2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发送与操作信号对应的变焦调节信号。若CPU201这样进行通常处理则进入步骤S211。
进入步骤S202的CPU201判断是否有投影指示。CPU201若输入在投影方面指示的信号则在步骤S202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03,在未输入在投影方面指示的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202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04。在投影方面指示的信号是从电子照相机10H发送的控制信号或来自操作部件206的操作信号。
在步骤S203中,CPU201按照所输入的信号向投射控制电路225指示投影开始或投影结束而进入步骤S204。另外,在与电子照相机10H之间通信成立的场合把投影器50向屏幕(未图示)投影的初始图像作为从上述「源1」的电子照相机10H发送的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
在骤S204中,CPU201判断是否指示了源切换。CPU201若输入了指示投影源的切换的信号则在步骤S204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05,在未输入指示投影源的切换的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204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06。指示源切换的信号是从电子照相机10H发送的控制信号或来自操作部件206的操作信号。
在步骤S205中,CPU201按照所输入的信号而切换向投射部220送出的图像数据,进入步骤S206。送出的图像数据对应于「源1」及「源2」中的任意一个。
在步骤S206中,CPU201判断是否指示了变焦调节。CPU201若输入了指示变焦调节的信号则在步骤S206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07,在未输入指示变焦调节的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206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08。指示变焦调节的信号是从电子照相机10H发送的控制信号或变焦环52所涉及的操作信号。
在步骤S207中,CPU201进行变焦调节处理。CPU2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送出与所输入的信号对应的变焦调节信号而进入步骤S208。
在步骤S208中,CPU201判断是否指示了聚焦调节。CPU201若输入了指示聚焦调节的信号则在步骤S208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09,在未输入指示聚焦调节的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208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10。指示聚焦调节的信号是从电子照相机10H发送的控制信号或聚焦环51所涉及的操作信号。
步骤S209中,CPU201进行聚焦调节处理。CPU2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发送上述「源3」的图表图像数据而不是上述「源1」或「源2」的重放图像,使其投影图表图像。CPU201还向投射控制电路225送出与所输入的信号对应的聚焦调节信号。若不再输入指示聚焦调节的信号而经过给定时间(例如5秒),则CPU201使其投影原来的重放图像而不是「源3」的图表图像,进入步骤S210。
在步骤S210中,CPU201判断是否有关断指示。CPU201若输入来自主开关的关断操作信号或从电子照相机10H发送的关断控制信号则在步骤S210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211,在未输入指示电源关断的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210中作出否定判断而回到步骤S201。
在步骤S211中,CPU201向投射控制电路225指示投影结束,并且进行给定的电源关断处理而结束图33所涉及的处理。
<电子照相机侧的处理>
图34是说明电子照相机10H的CPU101执行的程序所涉及的处理的流动的流程图。图34所涉及的处理是若对电子照相机10H从摄影模式向重放模式进行切换操作则会启动。重放模式是从存储卡150读出摄影完毕的图像数据等,在液晶显示器104上显示图像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的动作模式。在图34的步骤S101中,CPU101向摄影控制电路124指示摄像部关断而进入步骤S102。由此,摄像元件122所涉及的摄像动作就会停止。
在步骤S102中,CPU101判断通信成立与否。CPU101在与透镜架110上安装的投影器50侧的CPU201之间采用给定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如果通信成立(通信对方识别到投影器50)则在步骤S102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109。如果通信不成立则CPU101在步骤S102中作出否定判断,进入步骤S103。
进入步骤S103的场合的CPU101让液晶显示器104显示重放图像。在步骤S103中,CPU101让液晶显示器104开始重放显示而进入步骤S104。该场合的CPU101不对投影器50发送控制信号、数据等。
进入步骤S109的场合的CPU101让投影器50投影重放图像。在步骤S109中,CPU101向投影器50发送投影开始指示(控制信号),并且关断液晶显示器104所涉及的显示而进入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CPU101从存储卡150读出最新记录日时的图像数据,把读出的图像数据作为重放用的图像数据。CPU101在让液晶显示器104显示重放图像的场合向液晶显示器104发送重放用图像数据,在让投影器50投影重放图像的场合向投影器50发送重放用图像数据。由此,CPU101送出的图像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由液晶显示器104或投影器50进行重放显示(投影)。
在步骤S105中,CPU101判断是否进行了逐帧(コマ)放送/逐帧返回操作。CPU101若从操作部件103输入了指示逐帧放送或逐帧返回的操作信号则在步骤S105中作出肯定判断而回到步骤S104,从存储卡150读出与操作信号对应的图像数据,把读出的图像数据作为重放用的图像数据。另一方面,CPU101在未从操作部件103输入指示逐帧放送及逐帧返回的操作信号中的任意一个的场合,则在步骤S105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106。
在步骤S106中,CPU101判断是否进行了源切换操作。CPU101若从操作部件103输入了指示源切换的操作信号则在步骤S106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111,在未输入指示源切换的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106中作出否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107。
在步骤S107中,CPU101判断是否进行了模式切换操作。CPU101在从操作部件103输入了切换到摄影模式的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107中作出肯定判断而进入步骤S108。还有,CPU101在未输入切换到摄影模式的操作信号的场合在步骤S107中作出否定判断进入步骤S110。
在步骤S108中,CPU101在让液晶显示器104显示重放图像的场合关断液晶显示器104所涉及的显示,在让投影器50投影重放图像的场合关断投影器50所涉及的投影,结束图34所涉及的处理。在让投影器50关断投影图像的场合,向投影器50发送投影结束指示(控制信号)。另外,也可以与投影结束指示一起,发送进行电源关断处理的关断控制信号。
在步骤S110中,CPU101判断重放用图像数据是否为记录图像。CPU101在重放用图像数据是存储卡150中记录的记录图像的场合在步骤S110中作出肯定判断而回到步骤S105,在重放用图像数据是从外部接口(I/F)107输入的图像的场合在步骤S110中作出否定判断而回到步骤S106。
在步骤S111中,CPU101切换重放用的图像数据而进入步骤S112。具体而言,每当进行源切换操作,就切换从存储卡150读出的图像数据和从外部接口(I/F)107输入的图像数据而进入步骤S112。
在步骤S112中,CPU101判断重放用图像数据是否为记录图像。CPU101在重放用图像数据切换为存储卡150中记录的记录图像的场合在步骤S112中作出肯定判断而回到步骤S104,从存储卡150读出图像数据,把读出的图像数据作为重放用的图像数据。另一方面,CPU101在重放用图像数据切换为从外部接口(I/F)107输入的图像数据的场合,在步骤S112中作出否定判断而回到步骤S106。在该场合不需要逐帧放送/返回操作的判断。
CPU101在上述流程图的步骤S102中作出肯定判断以后,到在步骤S107中对模式切换操作作出肯定判断为止,把操作部件103的一部分作为与通常的摄影透镜安装时不同功能的操作部件来对待。例如,在对快门释放按钮单独进行操作的场合,不是将其作为用于摄影指示的操作部件,而是作为用于指示投影器50切换到上述「源3」的聚焦调节用的图表投影像的操作部件来对待。还有,在对快门释放按钮与十字键型的操作部件一起进行操作的场合,将其作为用于对投影器50的变焦调节指示的操作部件来对待。在与表示右方向的操作信号组合起来的场合作为倍率放大指示,在与表示左方向的信号组合起来的场合作为倍率缩小指示来对待。
再有,在对AF启动按钮与十字键型的操作部件一起进行操作的场合,将其作为用于对投影器50的聚焦调节指示的操作部件来对待。在与表示右方向的操作信号组合起来的场合作为往极近侧的指示,在与表示左方向的信号组合起来的场合作为往无限远侧的指示来对待。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1)按与替换透镜镜筒同样的圆筒形状构成投影器50,以便将其安装在电子照相机10H的交换透镜用的透镜架110上,因而不需要电缆、适配器就能直接将其安装在电子照相机10H上。
(2)在透镜架上安装了投影器50时,成为投射组件的长度方向横置的横长配置,因而与成为纵长配置的场合相比,不易干扰电子照相机10H内的快回反射镜131,能使投射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进入电子照相机10H内的空间。由此,能减小投影器50的尺寸(图32(a)中左右方向)。
(3)除上述(2)之外,通过投影光学系统中心的线CP偏移到通过投影器50的镜筒中心的线CL之上,因而能进一步使投射组件深深地进入电子照相机10H内的空间。由此,能进一步减小投影器50的尺寸(图32(a)中左右方向)。而且,使投影光学系统的位置在上,从而也能降低投影光束的下端受桌子等载置平面影响的可能性。
(4)在投影器50上设有聚焦环51及变焦环52,按照这些操作环的操作量进行投射光学系统221所涉及的聚焦调整、变焦调节,因而能通过与通常摄影透镜的场合同样的旋转操作来调节投影像的聚焦、变焦。由此,能提供使用方便的照相机系统。
(5)从投影器50的安装部210到镜筒的外缘的长度HB为从电子照相机10H的透镜架110到照相机的机箱底面的长度HA以下,因而在电子照相机10H上安装了投影器50的状态下,能使电子照相机10H的底面贴紧载置平面。而且,在长度HB<长度HA的场合在投影器50的镜筒下部配设支持部件53,从而能防止载置姿势倾向投影器50侧。结果,即使在把安装了投影器50的电子照相机10H载置在倾斜面上的场合,也能保持载置姿势稳定。
(6)可通信地构成电子照相机10H和投影器50,在与设定为重放模式的电子照相机10H之间通信成立的场合,从电子照相机10H向投影器50发送投影开始指示(控制信号)及重放用的数据,投影器50自动地投影该重放用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由此,能省略电子照相机10H的液晶显示器104的关断操作、投影器50的LED光源223的接通操作、投影图像的选择操作,照相机系统的使用更加方便。
(7)电子照相机10H是在步骤S102中作出肯定判断以后,到在步骤S107中对模式切换操作作出肯定判断为止,把操作部件103的一部分作为与通常的摄影透镜安装时不同功能的操作部件来对待。由此,电子照相机10H可以追加投影方面的新操作部件。
(变形例24)
也可以是在投影器50中未装电池204的场合,靠从电子照相机10H向投影器50通过透镜架110供给的电源使投影器50动作的构成。
(变形例25)
也可以在投影器50上具备扬声器。在该场合,在与要投影的图像的数据文件对应起来的声音数据存在的场合,从扬声器重放该声音数据所涉及的声音。
(变形例26)
也可以在投影器50上具备存储卡用的槽。在该场合,投影器50从安装在槽中的存储卡读出图像数据,投影所读出的图像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还有,也可以是在投影器50投影从电子照相机10H发送的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的场合,向存储卡保存该图像数据的构成。根据这样的构成,在相同数据的第二次以后的投射时,可以不发送图像数据,因而到投影为止的响应变快,这是其优点。还有,即使是从电子照相机10H上取下投影器50,使其作为单独投影器而动作的场合,也能使用该图像数据来投影,这是其优点。
(变形例27)
电子照相机10H也可以是按照以菜单设定等预先设定的内容,在电子照相机10H的电源关断处理时(包括计时器关断时)向投影器50发送电源关断指示(控制信号)。该场合的电子照相机10H的CPU101若从操作部件103输入指示电源关断的操作信号,则向投影器50发送电源关断控制信号,并且进行对电子照相机10H的给定的电源关断处理。接受了电源关断指示的投影器50的CPU201进行投射部220的投影结束和对投影器50的给定的电源关断处理。
(变形例28)
还有,电子照相机10H也可以是按照以菜单设定等预先设定的内容,切换从电子照相机10H的电源电路108向投影器50进行/不进行电源供给。在投影器50中,在电池204的电压成为给定值以下的场合,使用从电子照相机10H而不是电池204供给的电压。在从电子照相机10H向投影器50供给电源的场合,也可以使向LED光源223供给的电流值比通常的增加,按投影像变得明亮的方式控制投射部220。
(变形例29)
也可以是在从电子照相机10H向投影器50发送投影开始指示(控制信号)及重放用的数据,投影器50投影该数据所涉及的重放图像时,投影器50未接收来自电子照相机10H的数据的状态持续了给定时间的场合,投影器50结束投影。
(变形例30)
电子照相机10H及投影器50是通过透镜架110及安装部210内的端子进行通信及电源供给,不过,也可以是在电子照相机10H及投影器50各自的外部接口(I/F)107、202间以外部连接电缆连接,通过该连接电缆进行通信,或者进行电源供给。
(变形例31)
也可以是从投影器50上省略聚焦环51及变焦环52,进一步小型化。图35是例示该场合的投影器50A的图。投影器50A在接收了从电子照相机10H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场合进行变焦调节、聚焦调节。因为通过省略操作环(51,52)而小型、轻量化,所以在电子照相机10H上安装了投影器50A的状态下的重心位于电子照相机10H侧。结果,即使不设置图32中例示的支持部件53,也能使平面上的载置姿势稳定。
<投射组件的变形例1>
参照图36来说明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配置的变形例。图36是图4中例示的光学系统配置的变形例,是从上面看到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的图。与第一实施方式(图4)相比,主要是反射镜M1移动范围及冷却块230的配设位置不同。与图4共同的构成要素采用共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在图36中,在构成四棱柱形状的长度方向的1平面的长方形的铝基板251上(绝缘层上形成的图形上)安装了LED223,在比LED光源223靠右方粘接了聚光光学系统226及PBS块228。向聚光光学系统226折弯来自LED223的光的反射镜M1以及可移动地支持该反射镜M1的反射镜支持部件(未图示)配设在组件外侧。支持部件由致动器驱动,从而使反射镜M1在以虚线表示的位置和以一点点划线表示的位置之间移动,这一点与图4的场合一样。
另外,反射镜M1至少在来自LED光源223的光路上移动的状态和从该光路上躲避的状态之间移动即可,移动方向也可以不是上述光路方向(图36中左右方向)。还有,也可以是使反射镜M1旋转移动而不是图示的平行移动的构成。
冷却块230配设成对基板251A从安装了LED光源223的面的里侧进行冷却。吸排气的方向例如是在图36中从上吸气,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排气。
根据图36的构成,与图4的场合相比,能缩小LED光源223和聚光光学系统226的间隔,因而能把光学系统的横向尺寸控制得小些。
<投射组件的变形例2>
图37(a)、图37(b)是图10中例示的光学系统配置的变形例,是从上面看到投射部220的光学系统的图。图37(a)表示出射摄影辅助光的场合,图37(b)表示出射投影光的场合。与第二实施方式(图10)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在PBS块228的面228b侧配设了光学部件238,配设了冷却块230而不是散热部件270,在经过折弯加工而成的铝基板261A中的与PBS块228的面228b对着的位置设置了开口。与图10共同的构成要素采用共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在图37中,光学部件238由未图示的支持部件沿着PBS块228的面228b可移动地支持。该支持部件由致动器(未图示)驱动,从而使光学部件238在图37中左右方向平行移动。
在光学部件238上形成了经黑色处理等无反射处理的区域238b和连接(在PBS块228侧配设1/4波长板)1/4波长板及反射反射镜的区域238a。在出射摄影辅助光的场合(摄影模式),使光学部件238移动到图37(a)所示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入射到PBS块228的偏振光光束的P偏振光成分透过PBS块228而由液晶面板222变换为S偏振光成分。另外,该场合的液晶面板222为了尽可能使辅助光明亮而使整面成为明亮状态。即入射到液晶面板222的光在全部像素上从P偏振光变换为S偏振光。变换后的S偏振光成分光束再次向PBS块228入射,由PBS块228内的偏振光分离部228a反射而出射到投影光学系统221。在PBS块228入射前配置了偏振光板227。使该偏振光板227旋转到光轴中心,把向PBS块228入射的光针对PBS块228的偏振光分离面预先调整为P偏振光50%、S偏振光50%。
入射到PBS块228的偏振光光束的S偏振光成分由PBS块228内的偏振光分离部228a反射而向光学部件238的区域238a入射。S偏振光成分由区域238a内的反射镜反射而再次向PBS块228入射,不过,在给定的方向配置了区域238a内的1/4波长板,因而2次通过它而变换为P偏振光成分。该P偏振光成分透过PBS块228,出射到投影光学系统221。这样,成为图10(图4及图36也同样)的构成中未使用(导向无反射处理面228b而废弃)的偏振光成分也会出射的构成,因而与图10的场合相比,能提高摄影辅助光的光量。向液晶面板222和区域238a入射的光的比例可通过旋转偏振光板227来改变。另外,从LED光源223出射的光是无偏振光的光,因而即使不配置偏振光板227,也能使向液晶面板222和区域238a入射的光的比例相同。
在出射投影光(投影模式)的场合,使光学部件238向图37(b)所示的位置移动。在该场合,与图10的场合同样(图4及图36也同样),只使用入射到PBS块228的偏振光光束中的P偏振光成分(S偏振光成分导向区域238b的无反射处理面而废弃),所以能抑制散射光而获得高质量的投影像。
上述光学部件238按使区域238a或区域238b位于从PBS块228在图37(a)、(b)中向上方的光路上的方式移动即可,移动方向可以不是上述图37(a)、(b)中例示的左右方向。还有,也可以是按圆盘状构成具有区域238a及区域238b的光学部件238,使该圆盘状的光学部件238旋转,从而使区域238a或区域238b移动到图37(a)、(b)中从PBS块228向上方的光路上的构成。
也可以让上述区域238a内的反射镜具有曲率。对反射镜给予倍率,就能在出射摄影辅助光的场合(摄影模式),使作为P偏振光成分而从投影光学系统221出射的光束的范围大于作为S偏振光成分而从投影光学系统221出射的光束的范围,对更大范围进行照明。
也可以把投射组件的散热部件置换为冷却块。图38是说明在图10中例示的投射组件中设置冷却块230来代替散热部件270的例子的图。也可以按照投射组件的冷却方式,适当地组合散热部件270或具备冷却扇的冷却块230来构成。
以上的说明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发明丝毫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限制。也可以把第一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1~变形例31和投射组件的变形例1、2分别适当地组合来构成。
关于本发明,例示、说明了PJ内置电子照相机,不过,只要是搭载投射部220的装置,如投影装置、PJ内置手机、PJ内置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J内置录音/重放机等电子设备也都能适用。
在以上说明中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不过,本发明不受这些内容限制。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能想到的其他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此处作为引用文采用了以下优先权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
日本专利申请2006年第97377号(2006年3月31日申请)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具备:
投影光学像的投影部;
测量上述投影部投影上述光学像的环境亮度的测光部;以及
在由上述测光部测量到的亮度超过给定值的场合让上述投影部所涉及的投影停止的投影控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测光部在上述投影部进行投影的场合按给定间隔进行测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测光部采用测光传感器所涉及的检出信号或摄影用摄像元件所涉及的摄像信号来测量上述亮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投影控制部在让上述投影部所涉及的投影停止之前让上述投影部所涉及的投影内容中包含预告投影停止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投影控制部在让上述投影部停止投影之后给定时间内由上述测光部测量到的亮度成为上述给定值以下的场合,让上述投影部再次开始投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还具备姿势检出部,
上述投影控制部在由上述测光部测量到的亮度为上述给定值以下,且上述姿势检出部所涉及的检出姿势为给定的倾斜度范围内的场合,让上述投影部再次开始投影。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还具备温度检出部,
上述投影控制部在由上述测光部测量到的亮度为上述给定值以下,且上述温度检出部所涉及的检出温度为给定温度以下的场合,让上述投影部再次开始投影。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还具备:
显示部;以及
让上述显示部进行表示让上述投影部停止投影的显示的显示控制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投影控制部在让上述投影部停止投影之后经过给定时间后进行投影结束处理,
上述显示控制部让上述显示部进行表示上述投影控制部的投影结束的显示。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亮度的给定值相当于上述投影部所涉及的投影光的亮度的1/3。
CN2007800072370A 2006-03-31 2007-03-12 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55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97377A JP5239124B2 (ja) 2006-03-31 2006-03-31 プロジェクタ内蔵カメラ
JP097377/2006 2006-03-31
PCT/JP2007/054846 WO2007113997A1 (ja) 2006-03-31 2007-03-12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5529A true CN101395529A (zh) 2009-03-25
CN101395529B CN101395529B (zh) 2010-09-15

Family

ID=38563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7237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5529B (zh) 2006-03-31 2007-03-12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16710A1 (zh)
JP (1) JP5239124B2 (zh)
CN (1) CN101395529B (zh)
WO (1) WO2007113997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3313A (zh) * 2009-12-17 2011-06-2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显示装置、便携式终端装置及便携型相机
CN102346357A (zh) * 2010-08-02 2012-02-08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有效地释放热的摄像设备
CN104793748A (zh) * 2015-04-29 2015-07-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5652571A (zh) * 2014-11-14 2016-06-08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及其投影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42251A1 (en) * 2009-04-17 2010-10-20 Aiptek International Inc. Audio/video capturing device having projecting function
US20110187878A1 (en) 2010-02-02 2011-08-04 Primesense Ltd. Synchronization of projected illumination with rolling shutter of image sensor
KR20130021642A (ko) * 2011-08-23 2013-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로젝터 모듈을 구비한 이동 단말에서 포커스 조절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이동 단말
US10771659B2 (en) * 2017-06-22 2020-09-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mproved in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N109996050A (zh) * 2017-12-29 2019-07-09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投影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US10447424B2 (en) 2018-01-18 2019-10-15 Apple Inc. Spatial multiplexing scheme
US10877285B2 (en) 2018-03-28 2020-12-29 Apple Inc. Wavelength-based spatial multiplexing scheme
US10798350B2 (en) * 2018-07-31 2020-10-0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plit aperture projector/camera
US11493606B1 (en) 2018-09-12 2022-11-08 Apple Inc. Multi-beam scann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0072B2 (ja) * 1992-09-03 2001-12-17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投影機能を備えた電子ビューファインダ
US5584554A (en) * 1994-07-11 1996-12-17 E. C. I. Marketing, Inc. Projector signage and control system
JPH08122699A (ja) * 1994-10-28 1996-05-17 Seiko Instr Inc 画像投影装置
JP4017775B2 (ja) * 1998-12-28 2007-12-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3005287A (ja) * 2001-06-26 2003-01-08 Toshiba Corp 投射型表示装置
US6947017B1 (en) * 2001-08-29 2005-09-20 Palm, Inc. Dynamic brightness range for portable computer displays based on ambient conditions
JP2004151496A (ja) * 2002-10-31 2004-05-27 Msk Corp 映像表示装置及び映像表示方法
JP2004184852A (ja) * 2002-12-05 2004-07-02 Olympus Corp 表示装置、光源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4279695A (ja) * 2003-03-14 2004-10-07 Nec Viewtechnology Ltd 異物センサ回路付きプロジェクタ
JP4497890B2 (ja) * 2003-10-30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JP2005189784A (ja) * 2003-12-25 2005-07-14 Figla Co Ltd リア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5316406A (ja) * 2004-03-30 2005-11-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光学部材及び照明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6025053A (ja) * 2004-07-06 2006-01-26 Sharp Corp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の調整方法
JP4556573B2 (ja) * 2004-09-09 2010-10-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JP4655564B2 (ja) * 2004-09-21 2011-03-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携帯電話、カメラ
US7545397B2 (en) * 2004-10-25 2009-06-09 Bose Corporation Enhancing contrast
US7258446B2 (en) * 2005-01-27 2007-08-21 Dell Products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projector cool down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3313A (zh) * 2009-12-17 2011-06-2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显示装置、便携式终端装置及便携型相机
CN102103313B (zh) * 2009-12-17 2012-12-2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影型显示装置、便携式终端装置及便携型相机
CN102346357A (zh) * 2010-08-02 2012-02-08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有效地释放热的摄像设备
CN102346357B (zh) * 2010-08-02 2014-04-30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有效地释放热的摄像设备
CN105652571A (zh) * 2014-11-14 2016-06-08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及其投影系统
CN105652571B (zh) * 2014-11-14 2018-09-0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及其投影系统
US10349021B2 (en) 2014-11-14 2019-07-09 Coretronic Corporation Projection device and projection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04793748A (zh) * 2015-04-29 2015-07-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4793748B (zh) * 2015-04-29 2018-12-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71921A (ja) 2007-10-18
US20090016710A1 (en) 2009-01-15
WO2007113997A1 (ja) 2007-10-11
CN101395529B (zh) 2010-09-15
JP5239124B2 (ja) 2013-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5530B (zh) 投影装置
CN101395529B (zh) 电子设备
US8421867B2 (en) Projec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876297B2 (en) Camera having projection unit with light source
CN101504508B (zh) 闪光灯装置、照相机以及照相机闪光灯系统
CN100510937C (zh) 取景装置及照相机
JPH07253619A (ja) ビデオカメラ
KR20040010164A (ko) 촬영 디바이스
US20090273700A1 (en) Lens assembly, lens moving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USRE41798E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with laser-framing viewfinder and laser pointer functions
TW200835313A (en) Imaging apparatus
US7609960B2 (en) Finder device and camera
JPH11355618A (ja) 電子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
US7414669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with a laser-framing viewfinder
JPH05304624A (ja) ビデオカメラ
JP2010114476A (ja) ビデオカメラ装置
JP2013016900A (ja) プロジェクタ付きデジタルカメラ
TW200427429A (en) Display-provide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H07128633A (ja) 投写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JP2000275727A (ja) カメラ
JP2007271915A (ja) 電子機器
JPH0662287A (ja) ビデオカメラ及び映像表示装置
JP2006064944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のファインダー
JP2006146086A (ja) 携帯情報端末
JP2006053387A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