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1923B - 针织横机 - Google Patents

针织横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81923B
CN101381923B CN2008102128080A CN200810212808A CN101381923B CN 101381923 B CN101381923 B CN 101381923B CN 2008102128080 A CN2008102128080 A CN 2008102128080A CN 200810212808 A CN200810212808 A CN 200810212808A CN 101381923 B CN101381923 B CN 1013819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nker holding
holding
needle
knitting needle
sin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128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81923A (zh
Inventor
G·戈茨
J·莫尔
S·沃思
S·迈耶
M·塞德拉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lmeyerstol R & D Co ltd
H Stoll GmbH and Co KG
Karl Mayer R&D GmbH
Original Assignee
H Stoll & CoKg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 Stoll & CoKg GmbH filed Critical H Stoll & CoKg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1381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1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81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81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06Sin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横机,该针织横机具有至少一个针床(1),织针(7)可纵向移动地支承在该针床(1)中,其中在所述织针(7)之间布置了不可活动的成圈器(61)和活动的握持沉降片(4),所述握持沉降片(4)在打开时能够从其闭合位置中运动出来,使得其向线圈加载负荷的尖端(41)还在穿过由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200)之前并且同时到达所述成圈器(61)的后面,并且所述握持沉降片(4)为闭合能够从其打开位置中运动出来,使得其尖端(41)早在穿过由所述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200)之前到达所述成圈器(61)的前面。

Description

针织横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横机,该针织横机具有至少一个针床,织针能够纵向移动地支承在该针床中,其中在所述织针之间布置了不可活动的成圈器(Maschenbilder)和活动的握持沉降片。
背景技术
这样的针织横机比如从DE3935763A1及DE4102207A1中得到公开。这些针织横机的同样与固定的成圈器共同作用的握持沉降片具有固定的旋转点,所述握持沉降片的对线圈起作用的区域(Sektion)围绕着该旋转点执行回转运动,该回转运动在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打开运动中以及在闭合运动中采取相同的走向。此外,如此构造这个握持沉降片的对线圈起作用的区域,使得其即使在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最深的闭合位置中也处于由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上方并且单独地或者与对置的握持沉降片一起锁闭梳齿缝隙。
通过所述握持沉降片的这种设计方案,只要所述织针处于其进给运动之中就可以用这些握持沉降片作用于所述织针的线圈上,相应的握持沉降片属于所述织针。一旦所述织针开始其收回运动,就必须将所属的握持沉降片限制在其最外面的打开位置中,以便可以无干扰地将纱线穿入织针的针钩中。这意味着,在织针的整个收回运动中不再可以由所述握持沉降片向成圈过程施加任何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进一步改进开头所述类型的针织横机,从而用所述握持沉降片可以尽可能地在新的线圈的整个形成过程中握持所属的织针的已形成的线圈。
该任务用一种具有至少一个针床的针织横机得到解决,织针可纵向移动地支承在所述针床中,其中在所述织针之间布置了不可活动的成圈器和活动的握持沉降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在打开时能够从其闭合位置中运动出来,使得其向线圈加载负荷的尖端还在穿过由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之前就到达所述成圈器的后面,并且所述握持沉降片为闭合能够从其打开位置中运动出来,使得其尖端早在穿过由所述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之前到达所述成圈器的前面。
因而这种针织横机的突出之处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的闭合运动和打开运动不再在相同的轨道上进行。由此可以用所述握持沉降片一直作用于在挺针时处于针钩中的线圈,直到后续线圈弯纱。在所述握持沉降片的闭合位置中向所述线圈加载负荷,在其闭合位置中所述握持沉降片的尖端处于由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下方,由此与公知的针织横机的握持沉降片相比明显延长握持功能。
如果所述握持沉降片的尖端紧接在启动闭合过程之后到达所述成圈器前面,那就实现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最佳的握持功能。一旦到达这个位置,那就产生其握持功能。
此外对于针织流程的可靠性来说,有利的是,在织针在成圈过程中处于其收回最远的位置中时能够实施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打开运动及闭合运动。在所述织针的这种位置中,因不再得到握持的、已脱圈的线圈而阻碍成圈过程的危险最小。也就是说如果这里短时间取消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握持功能,用于在织针再度进给时能够握持下一个弯纱的线圈,那么不会由此产生任何问题。
如果如此设计所述握持沉降片并且该握持沉降片能够如此运动,使得其尖端在织针的用于形成后续的线圈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向处于织针的针钩中的线圈的圈柱施加负荷,那就获得最高的可靠性。
如果对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最深的闭合位置通过机械方式加以限制,那就获得其它的优点。由此不依赖于所使用的纱线及所形成的针织品的类型,通过所述握持沉降片始终产生统一的握持条件。
如果对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最外面的打开位置以机械方式加以限制,则获得同样的优点。此外,确定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指定的末端位置方便对其进行触发。
此外如果所述握持沉降片能够锁定在停止活动位置中,在该停止活动位置中其尖端处于所述成圈器的后面,那就保证,它不会自动地运动到所述成圈器前并由此可能干扰穿纱。
在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所述握持沉降片具有至少一个弹簧元件,该弹簧元件确定由所述握持沉降片向线圈施加的力。此外,该弹簧元件使得在被握持的线圈比如因挺针得到较大的向上的力时不会导致断线。
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引起所述握持沉降片的运动。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握持沉降片能够借助于布置在针织横机的三角座滑架上的控制凸轮进行运动。
所述握持沉降片可以构造为单构件或者多构件的。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对按本发明的针织横机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解释。其中:
图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针床连同握持沉降片的截取部分的从上面看的视图;
图2是图1的针床的成圈区域的沿线条A-A的剖面;
图3a-d是相应于图2的示意图,这些示意图分别示出了在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打开运动过程中该握持沉降片的不同位置;
图4a-d是相应于图2的示意图,这些示意图分别示出了在所述握持沉降片的闭合运动过程中该握持沉降片的不同位置;
图5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针床连同握持沉降片的截取部分的从上面看的视图;
图6是图5的针床的成圈区域的沿线条B-B的剖面;
图7a-d是相应于图6的示意图,这些示意图分别示出了在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打开运动过程中该握持沉降片的不同位置;
图8a-d是相应于图6的示意图,这些示意图分别示出了在所述握持沉降片的闭合运动过程中该握持沉降片的不同位置;
图9a-d是图5的针床的成圈区域的剖视图,这些剖视图示出了所述握持沉降片对成圈过程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具有基座2的针床1,在所述基座2中固定着针床槽壁3。所述针床槽壁3构成了织针7的导槽以及第一实施方式的握持沉降片4的安装空间。此外,在所述针床槽壁3上固定着间距块5,在此如此设计所述间距块5的厚度,使得所述握持沉降片4在很大程度上无间隙地抵靠在所述针床槽壁3上并且可以执行回转运动及移动运动。所述针床1的成圈区域由具有用于织针7的开口的成圈器扇形段6构成,其中这些开口的边缘61具有成圈器的功能。
图2中的剖视图示出了所述针床1的成圈区域,该针床具有基座2、针床槽壁3、织针7和握持沉降片4以及成圈扇形段6。从图2中可以清楚看出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结构及其在针床中的支承。
所述握持沉降片4处于由所述针床槽壁3构成的槽31中。第一圆棒8穿过所有的握持沉降片4,该第一圆棒8构成了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回转运动的轴。在回转运动中,所述握持沉降片以扇形的接触面42和43抵靠在所述圆棒8上。所述接触面42、43通过接片48的凸耳49固定在所述圆棒8上。所述接片48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中时可以像弯曲弹簧一样运动,其中在所述一个位置中所述面42抵靠在所述圆棒8上,并且在所述另一个位置中所述面43抵靠在所述圆棒8上。
此外,设置了在所述针床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第二圆棒9,所述第二圆棒9用作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面44、45及棱边46的支座。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棱边46抵靠在所述圆棒9上,这意味着,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已到达其最深的闭合位置。所述棱边46在这种情况下以机械方式限制着这个闭合位置。
所述面44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运动回到所述成圈器61的前面的边缘后面时抵靠在所述圆棒9上。而后通过所述面44来固定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这个停止活动位置。
如果所述尖端41必须运动到所述成圈器61的前面,那么所述面45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最外面的打开位置中接触所述圆棒9。此外,所述面45以机械方式限制着所述最外面的打开位置。
除了所述圆棒8和9以外,板条10支承在所述针床槽壁3中,该板条10同样在所述针床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它形成了集成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中的弯曲弹簧47的端部区域47’的支撑面。
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打开运动通过未示出的控制凸轮来引起,所述控制凸轮在控制面50、52上向所述握持沉降片4施加负荷。所述闭合运动也部分地由这里未示出的控制凸轮所引起,所述控制凸轮在控制面51和53上向所述握持沉降片4施加负荷。相反,闭合运动的朝向所述握持沉降片的最深的闭合位置中的最后的区段则引起预张紧的弯曲弹簧47的力,所述弯曲弹簧47以其端部区域47’支撑在所述板条10上。
点划线示出的线条100表示梳齿缝隙的中心。而点划线示出的线条200则表示由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
图2示出,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如何通过其将线圈连线151往下挤压的方式来握持线圈150。
图3示出了不同的相应于图2的剖面图,这些剖面图示出了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从最深的闭合位置直到最外面的打开位置的打开运动的过程中该握持沉降片4的不同位置。优选在织针7处于其收回最远的位置中时进行这种打开运动。
图3a示出了所述握持沉降片4在其最深的闭合位置。在这个位置中,所述握持沉降片4以其面42抵靠在所述圆棒8上并且通过所述接片48的凸耳49固定在这个位置中。通过预张紧的、以端部区域47’支撑在板条10上的弯曲弹簧47的力,使所述握持沉降片4沿箭头R的方向一直围绕着所述圆棒8偏转,直至其棱边46抵靠在所述圆棒9上。通过所述棱边46在所述圆棒9上的抵靠以机械方式限制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最深的闭合位置并且由此也限制其尖端41的最深的闭合位置。
从图3a示出的最深的闭合位置中,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对控制面52的优选直角于由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200起作用的负荷加载(箭头F1)将握持沉降片4沿箭头R’的方向置于围绕所述圆棒8的回转运动中(图3b)。这种回转运动最迟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的上侧面在所述成圈器61的区域中穿过所述平面200时结束。
通过所述控制面50的优选平行于所述平面200作用的负荷加载(箭头F2)及通过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使反作用力(箭头F1’)支撑在所述控制面52上这种方式,所述握持沉降片4随后执行一种运动,在该运动中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移到所述成圈器61的正面的后面。这个位置在图3c中示出。
在这种移动过程之后,所述握持沉降片4以面43抵靠在所述圆棒8上,并且通过所述接片48的凸耳49固定在这个位置中。此外,通过集成在握持沉降片4中的弯曲弹簧47的力将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面44挤压在所述圆棒9上。这意味着,由此将所述握持沉降片4闭锁在这个位置中,这个位置是其停止活动位置。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处于所述成圈器61的后面并且由此不起作用。
所述握持沉降片4以其面43抵靠在所述圆棒8上,该握持沉降片4从这个位置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所述控制面52的优选直角于所述平面200作用的负荷加载(箭头F1)沿箭头R’的方向执行回转运动。由此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到达在图3d中示出的最外面的打开位置。只要在所述控制面52上通过所述控制凸轮沿箭头F1的方向向所述握持沉降片4加载负荷,那就一直保持这个位置。所述最外面的打开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面45抵靠在所述圆棒9上而以机械方式受到限制。
在图4中,现在同样以四幅单张示意图示出了所述握持沉降片4从在图3d和4a中示出的最外面的打开位置到最深的闭合位置中的闭合运动。
在最外面的打开位置中,所述握持沉降片4以面43抵靠在所述圆棒8上并且通过所述接片48的凸耳49固定在这个位置中。此外,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面45抵靠在所述圆棒9上。通过所述控制面53的优选平行于所述平面200起作用的负荷加载(箭头F3)及通过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支撑(箭头F1’)在所述控制面52上这种方式,将所述握持沉降片4置于旋转运动中,一种平移运动叠加在该旋转运动上。由此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移到所述成圈器61的前面。此外,执行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闭合运动的一部分,直到所述尖端41的下侧面处于所述平面200的区域中。这个位置在图4b中示出。
一旦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处于所述成圈器61的前面,那就履行其握持线圈的功能。
通过所述移动运动,所述握持沉降片4现在以面42抵靠在所述圆棒8上,并且通过所述接片48的凸耳49得到固定。从这个位置通过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控制面41的优选直角于所述平面200作用的负荷加载(箭头F4)及在所述控制面52上的运动的限制(箭头F1’)沿箭头R的方向将所述握持沉降片4置于围绕所述圆棒8的回转运动中。出于功能可靠性的原因,所述握持沉降片4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控制凸轮一直沿箭头R的方向运动,直至其尖端41的上侧面在所述成圈器61的区域中和所述平面200形成一个交点。而后达到的闭合位置在图4c中示出。
从这个位置中通过所述预张紧的、以端部区域47’支撑在板条10上的弯曲弹簧47的力使所述握持沉降片4进一步沿箭头R的方向围绕所述圆棒8进行回转。通过弯曲弹簧47引起的回转运动的大小依赖于被握持的线圈的大小。最大可能的回转运动通过使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棱边46抵靠在所述圆棒9上以机械方式受到限制。
在图4d中示出了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而后达到的最深的闭合位置。
图5示出了具有第二种类型的握持沉降片4’的针床1’的截取部分的从上面看的视图,所述握持沉降片4’相应地支承在滑动轴承5中。此外示出了基座2’,该基座具有支承在其中的针床槽壁3’。所述针床槽壁3’构成了用于织针7’以及用于具有握持沉降片4’的滑动轴承5的导槽。所述成圈器又由成圈器扇形段6’构成。
从图6所示的针床1’的剖视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结构。
所述握持沉降片4’形状配合连接地与所述滑动轴承5相连接,使得其可以关于所述滑动轴承5执行回转运动。在侧面,所述握持沉降片4’及滑动轴承5通过所述针床槽壁3’的槽31’得到保持。
在所述针床1’中也支承着圆棒,这里是圆棒8’、9’和12。它们全部在所述针床槽壁3’中导引并且在所述针床1’的整个长度上延伸。所述圆棒8’和9’形成用于所述滑动轴承5的高度固定件及滑动平面,该滑动轴承5用长孔60或者说62包围所述圆棒。
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控制面57的优选平行于由所述织针7’的下侧面定义的平面200’作用的负荷加载,在所述滑动轴承5中开始沿箭头H的方向的向前的运动。所述滑动轴承5的最前面的位置通过构造为弯曲弹簧的支臂59的沟槽59”与所述圆棒12之间的定位来固定。在用未示出的控制凸轮向控制面56加载负荷时,所述滑动轴承5沿箭头H’的方向返回运动。在此,所述滑动轴承5的最后面的位置通过所述支臂59的沟槽59’与所述圆棒12之间的定位来固定。
所述滑动轴承5具有扇形的空隙53和54,所述握持沉降片4’以扇形的区段43’可回转地支承在所述空隙53和54中。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闭合运动的开始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对控制面47’的负荷加载来启动。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沿箭头S的方向向下的进一步的回转运动借助于与所述滑动轴承5相连接的弯曲弹簧58的端部区域58’通过对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面44’的负荷加载来触发。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支臂42’的下侧面抵靠在所述滑动轴承5的面52上并且由此所述握持沉降片4’已到达其最深的闭合位置时,所述回转运动结束。
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沿箭头S’的方向的打开运动借助于这里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对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控制面46’的负荷加载来引起。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最外面的打开位置通过其面45’抵靠在所述滑动轴承5的面55上而受到限制。
图6示出了所述握持沉降片4’处于其最深的闭合位置,在该最深的闭合位置中,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支臂42’的尖端41’握持线圈150’,方法是所述尖端41’挤压在线圈连线151’上。压力通过弯曲弹簧58来确定,所述弯曲弹簧58以其端部区域58’抵靠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面44’上。用点划线示出的线条100’表示在所述针床1’和这里未示出的对置的针床之间的梳齿缝隙的中心。
图7借助于所述针床1’的相应于图6的剖面图示出了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打开运动的四个不同的位置。优选在织针7’处于其收回最远的位置中时实施这种打开运动及紧随其后的、在图8中示出的闭合运动。
在图7a所示的最深的闭合位置中,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对所述控制面57的负荷加载沿箭头H的方向将所述滑动轴承5置于其最前面的位置中,在该位置中所述滑动轴承5通过支臂59的构槽59”与所述圆棒12之间的定位得到固定。通过所述预张紧的、以端部区域58’抵靠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面44’上的弯曲弹簧58的力,同时使所述握持沉降片4’沿箭头S的方向一直偏转,直至其支臂42’的下侧面抵靠在所述滑动轴承5的面52上。所述接触面52由此以机械方式限制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最深的位置。
从图7a所示的最深的闭合位置中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对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控制面46’的负荷加载将所述握持沉降片4’置于沿箭头S’的方向的回转运动中。最迟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的上侧面在所述成圈器61’的区域中穿过所述平面200’时结束这种回转运动。这个位置在图7b中示出。随后,通过对所述滑动轴承5的控制面56的负荷加载使该滑动轴承5沿箭头H’的方向向后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此通过未示出的控制凸轮向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控制面46’加载负荷,使得在所述滑动轴承5的这种返回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回转位置没有变化。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而后达到的位置在图7c中示出。所述滑动轴承5现在处于其收回最远的位置中,由此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到达所述成圈器61’的前面边缘的后面。所述握持沉降片4’由此处于其停止活动位置中,所述握持沉降片4’通过所述滑动轴承5的支臂59的沟槽59’与所述圆棒12之间的定位固定在所述停止活动位置中。
现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通过所述预张紧的、以端部区域58’抵靠在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面44’上的弯曲弹簧58的力沿箭头S的方向一直偏转,直到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支臂42’的下侧面抵靠在所述滑动轴承5的面52上。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由此获得的位置在图7d中示出。
图8现在示出所述握持沉降片4’从其最外面的打开位置到最深的闭合位置中的闭合运动。
图8a示出了所述握持沉降片4’在其最外面的打开位置。所述滑动轴承5处于其收回最远的位置中,所述滑动轴承5通过其支臂59的沟槽59’与所述圆棒12之间的定位固定在该位置中。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对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控制面46’的负荷加载使所述握持沉降片4’一直沿箭头S’的方向偏转,直至其面45’抵靠在所述滑动轴承5的面55上,并且由此到达最外面的打开位置。所述面55在此构成用于所述最外面的打开位置的机械限制。
随后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对所述滑动轴承5的控制面57的负荷加载将所述滑动轴承5沿箭头H的方向移到其最前面的位置中。此时通过未示出的控制凸轮如此向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控制面46’加载负荷,使得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回转位置在所述滑动轴承5的移动过程中没有变化(图8b)。
所述滑动轴承5通过其支臂59的沟槽59”与所述圆棒12之间的定位固定在所述最前面的位置中,在通过所述滑动轴承5到达该最前面的位置之后,所述握持沉降片4’借助于未示出的控制凸轮通过对其控制面46’、47’的负荷加载沿箭头S的方向一直偏转,直至其尖端41’的上侧面在所述成圈器61’的区域中穿过所述平面200’。从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这个在图8c中示出的并且通过控制凸轮达到的闭合位置中,通过所述预张紧的、以端部区域58’向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面44’加载负荷的弯曲弹簧58的力使所述握持沉降片4’进一步沿箭头S的方向偏转。所述回转运动的大小在此依赖于被握持的线圈的大小。最大可能的回转运动通过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支臂42’的下侧面抵靠在所述滑动轴承5的面52上而受到限制。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由此达到的最深的闭合位置在图8d中示出。
图9示出了所述握持沉降片4’对成圈过程的影响。
在图9a中,织针7’处于其静止位置中。在织针7’的针钩71’中悬挂着线圈150’。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支臂42’的尖端41’以通过未示出的弹簧导入的力挤压在线圈连线151’上。由此所述线圈150’以轻微的张力抵靠在编织面62’上。
在图9b中,将所述织针7’沿箭头V的方向置于其最外面的挺针位置中。此时所述线圈150’已打开所述织针7’的针舌72’并且滑到针杆73’上。
将所述织针7’从图9b所示出的位置中沿箭头R的方向一直收回,直到所述线圈150’滑过所述针钩71’(脱圈)。通过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继续在所述线圈连线151’上向所述线圈150’加载负荷。由此,所述线圈150’以轻微的张力抵靠在编织面62’上并且在其最佳位置中在所述针钩71’上脱圈。接下来成为线圈150’的线圈160处于所述织针7’的针钩71’中。在图9c中示出了所述织针7’及握持沉降片4’的这个位置。
随后,所述织针7’一直沿箭头R的方向收回,直到所述线圈160达到预先给定的大小。脱圈的线圈150’现在处于弯纱的线圈160上面(图9d)。所述握持沉降片4’的尖端41’也在进一步的收回运动过程中继续向所述线圈连线151’加载负荷,并且在所述线圈160中引起轻微的张力。由此连续地使所述线圈160的纱线制动,这就导致所有用织针7’形成的线圈均匀成形。
在达到所述线圈160的弯纱位置之后,所述握持沉降片4’执行其打开运动,随后立即执行其闭合运动,以便可以在所述织针7’为形成新的线圈而开始其进给运动之前向所述线圈160的线圈连线161加载负荷。

Claims (10)

1.具有至少一个针床(1、1’)的针织横机,织针(7、7’)可纵向移动地支承在该针床(1、1’)中,其中在所述织针(7、7’)之间布置了不可活动的成圈器(61、61’)和活动的握持沉降片(4、4’),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4、4’)在打开时能够从其闭合位置中运动出来,使得其向线圈加载负荷的尖端(41、41’)还在穿过由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200、200’)之前到达所述成圈器(61、61’)的前面边缘的后面,并且所述握持沉降片在闭合时能够从其打开位置中运动出来,使得其尖端(41、41’)早在穿过由织针下侧面定义的平面(200、200’)之前到达所述成圈器(61、61’)的前面。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4、4’)的尖端(41、41’)紧接在启动闭合过程之后到达所述成圈器(61、61’)的前面。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织针(7、7’)在成圈过程中处于其收回最远的位置中时能够实施所述握持沉降片(4、4’)的打开运动和闭合运动。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构造所述握持沉降片(4、4’)并且该握持沉降片(4、4’)能够运动,使得其尖端(41、41’)在所述织针(7、7’)的用于形成后续的线圈(160)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向处于所述织针(7、7’)的针钩(71)中的线圈(150)的圈柱(151)施加负荷。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4、4’)的最深的闭合位置以机械方式受到限制。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4、4’)的最外面的打开位置以机械方式受到限制。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4、4’)能够锁定在停止活动位置中,在该停止活动位置中所述握持沉降片(4、4’)的尖端(41、41’)处于所述成圈器(61、61’)的后面。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4、4’)具有至少一个弹簧元件(47、58),该弹簧元件(47、58)确定由所述握持沉降片(4、4’)向所述线圈(150、150’)施加的力。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4、4’)能够借助于布置在所述针织横机的三角座滑架上的控制凸轮来运动。
10.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沉降片(4、4’)构造为多构件的。
CN2008102128080A 2007-09-06 2008-09-05 针织横机 Active CN101381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070017432 EP2034063B1 (de) 2007-09-06 2007-09-06 Flachstrickmaschine
EP07017432.1 2007-09-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1923A CN101381923A (zh) 2009-03-11
CN101381923B true CN101381923B (zh) 2011-04-13

Family

ID=39266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28080A Active CN101381923B (zh) 2007-09-06 2008-09-05 针织横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034063B1 (zh)
CN (1) CN101381923B (zh)
DE (1) DE502007005768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4152B (zh) * 2017-03-31 2018-11-23 浙江丰帆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横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8849A (en) * 1989-10-27 1992-08-18 H. Stoll Gmbh & Co. Flat knitting machine
US5918483A (en) * 1997-02-07 1999-07-06 H. Stoll Gmbh & Co.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with sinker control for yarn loop retention
US6092396A (en) * 1997-06-13 2000-07-25 H. Stoll Gmbh & Co. Knitting machine, in particular flat knitting machine
EP1347088A1 (de) * 2002-03-23 2003-09-24 H. Stoll GmbH & Co. Flachstrickmaschine mit verstellbaren Platinen
CN1833060A (zh) * 2003-07-30 2006-09-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CN101091011A (zh) * 2004-12-28 2007-12-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8849A (en) * 1989-10-27 1992-08-18 H. Stoll Gmbh & Co. Flat knitting machine
US5918483A (en) * 1997-02-07 1999-07-06 H. Stoll Gmbh & Co.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with sinker control for yarn loop retention
US6092396A (en) * 1997-06-13 2000-07-25 H. Stoll Gmbh & Co. Knitting machine, in particular flat knitting machine
EP1347088A1 (de) * 2002-03-23 2003-09-24 H. Stoll GmbH & Co. Flachstrickmaschine mit verstellbaren Platinen
CN1833060A (zh) * 2003-07-30 2006-09-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有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CN101091011A (zh) * 2004-12-28 2007-12-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具备可动沉降片的横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48338A 2005.02.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1923A (zh) 2009-03-11
DE502007005768D1 (de) 2011-01-05
EP2034063A1 (de) 2009-03-11
EP2034063B1 (de) 201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95862B2 (en) Knitting machine with latch needles and without sinkers
KR101025153B1 (ko) 가동 얀 가이드 부재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CN107109728B (zh) 用于添纱针织的导纱器的圆形袜类针织机、特别是双筒型针织机
EP2889405B1 (en) Yarn feeding device of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EP2148949A1 (en) Highly reliable sinkerless knitting machine with latch needles
KR102572007B1 (ko) 환편기를 위한 지지 및 조절 장치
CN101381923B (zh) 针织横机
EP2767626B1 (en) Knitting needle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
US6895784B2 (en) Device for machine knitting
EP2341172B1 (en) Stitch cam device
KR20060133017A (ko) 횡편기의 가동 싱커 장치 및 싱커
WO2010122750A1 (ja)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
KR100397029B1 (ko) 원형편기에있어서의편직기구제어장치
CN1833062B (zh) 用于针织机的用于机器成圈的成圈装置
JP4424489B2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針床を持つ横編機
KR102534407B1 (ko) 환편기용 싱커 캠
JP4519636B2 (ja) 可動シンカを備える横編機
US7047769B2 (en) Loop-forming system and sinker for such a system
CN117098884A (zh) 横编机的可动沉降片
GB1587922A (en) Method of stitch forming and a knitting machine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CN1446969A (zh) 具有可调沉降片的横机
US4501132A (en) Presser foot mechanism in a knitting machine
EP3798339A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CN112853598B (zh) 经编机
JP2006188775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Obertschaus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Carlmeyerstol R & D Co.,Ltd.

Address before: Obertschausen,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Karmeier R & D Co.,Ltd.

Address after: Reutlingen

Patentee after: H. Stoll AG & Co. KG

Address before: Reutlingen

Patentee before: H. STOLL GmbH & Co.KG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2

Address after: Obertschaus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Karmeier R & D Co.,Ltd.

Address before: Reutlingen

Patentee before: H. Stoll AG & Co. K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