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6884A - 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6884A
CN101356884A CNA2008101428834A CN200810142883A CN101356884A CN 101356884 A CN101356884 A CN 101356884A CN A2008101428834 A CNA2008101428834 A CN A2008101428834A CN 200810142883 A CN200810142883 A CN 200810142883A CN 101356884 A CN101356884 A CN 101356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shroom
cultivation
medium
bud
bacterium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428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合高志
太田裕子
日下部克彦
喜多昭彦
加藤郁之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ra Bio Inc
Original Assignee
Takara Bi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ra Bio Inc filed Critical Takara Bi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356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68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大型、形态良好、具有有嚼头的口感的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还提供对该栽培方法有用的蘑菇的插芽,移植了该插芽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以及适于菌床栽培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通过包含向菌床栽培用培养基移植分离的蘑菇插芽的步骤的蘑菇菌床栽培方法、用于该方法中的分离的蘑菇插芽、移植了该插芽的蘑菇菌床栽培用培养基达成。

Description

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型的具有良好的形态和有嚼头的口感的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对于该栽培方法有用的蘑菇的插芽(さし芽),移植了该插芽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以及适合菌床栽培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
背景技术
作为人工栽培蘑菇的方法,可以列举菌床栽培。该菌床栽培,首先在栽培瓶中填充菌床培养基,开用于接种固体或液体种菌的孔,将该菌床培养基杀菌。然后,通常是将合适的种菌接种在该菌床培养基中并培养后,根据需要进行搔菌(菌搔き)等操作,经过出芽(芽出し)从菌床面产生株状的子实体,收获株状的蘑菇。
现在,因为株状的蘑菇在市场大量上市,对于一般消费者不再新奇了。甚至即使开发了与传统品种相比具有味觉等优秀特点的品种,只要形态相似,就难以与传统品种区别,因此需要开发出是大型、非株状的、即使1个子实体就具有足够存在感的蘑菇。
但是,使用传统方法获得的具有株状群生形态的蘑菇,柄的粗细或伞的大小存在差异,难以栽培大型的品质一致的、商品价值高的蘑菇。
因此,近年来研究了在蘑菇的菌床栽培中获得大型子实体的方法。例如,在杏鲍菇(エリンギ)的栽培方法中,提出了在环境湿度为50-100%的范围内,通过将不足75%的低湿度环境和75%以上的高湿度环境保持一定的间隔,进行出芽管理,进行使原基形成时生成的发芽水在5天内消失的原基繁殖(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此外,对于shimeji属(シメジ属)的蘑菇,特别是真姬菇(ブナシメジ)的菌床栽培,报道了在栽培瓶的口部进行出芽,通过盖顶面的、有效直径设定为5-30mm的圆形或者类似形状的开口部栽培大型shimeji(例如专利文献3)。
此外,还公开了以在蘑菇的菌床栽培中,在菌床培养基中设置的孔的侧面或底部产生多根芽,从所述芽中选择一个认为生长良好的芽,将除了该芽以外的其它芽全部摘除,进行上述高难度操作后,进行子实体的生长,以每一个孔形成一个子实体为特征的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例如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0994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33239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196668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115834号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记载在上述专利文献1或2中的方法,必需在中途改变出芽室的环境湿度,或者必需多个环境湿度不同的出芽室,因此操作复杂。此外,记载在上述专利文献3中的方法由于是以从开口部开始打开的方式形成多个株状的子实体,因此难以获得形态良好的子实体,此外,由于子实体的根部密集,因此尤其不能满足柄部的形态、大小。
此外,对于蘑菇的菌床栽培,特别是真姬离褶伞(ホンシメジ,LyophyllumShimeji)的栽培,随着子实体大型化,有在柄的部分产生空洞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商品价值。
本发明人为了获得大型的蘑菇子实体,如专利文献4中的记载,在培养基中设置孔,一边挑选从该孔的侧面或底部长出的多根芽一边进行生长,使一个孔中只产生一个子实体,发现可得到例如1根子实体超过20g的大型、直柄粗壮、菌丝密度高、肉质致密、外观和口感好的子实体,但在该情况下,也有孔中没有产生芽的情况,或者在产生多根芽的情况下,从其中挑选一个芽变得困难,由于不能从该孔中收获所需形状的子实体,难以获得稳定的产量。因此,在商业栽培中期待开发出更稳定的栽培方法。此外,还期待开发可以在稳定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特别容易生产管理的、稳定栽培非株状的大型的、形状良好、商品价格高的蘑茹的子实体方法。
为了稳定地获得大型子实体,本发明人专心研究的结果是,如果将从蘑菇原基分化的蘑菇的子实体、优选幼子实体从菌床栽培用培养基分离,作为插芽移植到菌丝蔓延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中继续生长,令人惊奇的发现,分化后的从菌床中分离的蘑菇子实体与培养基的菌丝再结合、融合,成长为可作为商品出售的成熟子实体。此外,还成功的开发了菌床栽培用培养基,所述培养基适合本发明的优选栽培品种真姬离褶伞的大规模商业栽培,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概括本发明的话,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发明涉及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含将分离的蘑菇的插芽移植到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中的步骤。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发明方式中,蘑菇的插芽是菌床栽培的蘑菇子实体,作为其方式为幼子实体。此外,菌床栽培用培养基是蘑菇菌丝蔓延的培养基。而且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发明中,适合真姬离褶伞(Lyophyllum shimeji)的栽培。此外,作为移植插芽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可以是分离了插芽的原培养基,也可以是另外制造的蘑菇菌丝蔓延状态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此外,可以在分离插芽后适当使用,也可以保存在清洁的场所后使用。可以根据插芽的状态适当的决定保存时间。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发明涉及用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发明中的分离的蘑菇插芽,作为其方式,该插芽是菌床栽培的蘑菇子实体,优选是幼子实体。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发明的优选方式,插芽是真姬离褶伞(Lyophyllumshimeji)的插芽。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发明涉及移植了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发明的蘑菇插芽的蘑菇菌床栽培用培养基。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发明,提供适于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的栽培用培养基。该培养基是含有锯屑和玉米类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是以只使用针叶树来源的锯屑作为锯屑为特征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
此外,提供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处于水湿润状态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发明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上接种真姬离褶伞,使产生子实体。当然,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发明的培养基可以适用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发明的菌床栽培方法中。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向培养基移植蘑菇插芽的蘑菇栽培方法。此外,提供了可以在该栽培方法中适用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通过使用本发明,蘑菇的发生位置、收获时间、形状均一性等的生产管理变得容易。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稳定地获得非株状的大型的形状良好的蘑菇子实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的说明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所述蘑菇的插芽意指在后述的插芽移植步骤中使用的子实体。作为蘑菇的插芽的例子,可以使用菌床栽培的蘑菇子实体,可以优选使用幼子实体。此外,在将蘑菇进行菌床栽培后,照射了一定时期光生长的子实体、优选幼子实体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作为蘑菇的插芽使用。作为可以适合本发明的蘑菇的品种,是可以作为本发明的插芽在后述的栽培方法中使用的即可,没有特殊的限定,例如可列举真姬离褶伞、糙皮侧耳(ヒラタケ)、真姬菇、荷叶离褶伞(ハタケシメジ)、香菇(シイタケ)、杏鲍菇(エリンギ)、姬松茸(Agaricusblazei Murril)等食用蘑菇。其中,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方式,有真姬离褶伞,作为优选的真姬离褶伞,只要是真姬离褶伞La01-27(Lyophyllum shimejiLa01-27)(FERM BP-10960)、真姬离褶伞La01-20(Lyophyllum shimeji La01-20)(FERM BP-10959)等能够菌床栽培的菌株、是可适用于本发明的菌株则没有任何限定。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真姬离褶伞是指在分类学上分类在Lyophyllumshimeji的蘑菇。以往,虽然真姬菇被称为“山野真姬离褶伞(ゃまびこほんしめじ)”、“真姬离褶伞”而流通,但其被分类到“Hypsizigus marmoreus”中(以前被分类到Lyophyllum ulmarium中)(きのこ栽培指標,平成元年1月,长野县,长野县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长野县经济事业农业共同组合连合会、长野县森林组合连合会编辑发行;山溪カラ一名鑑 日本的蘑菇 昭和63年11月10日,株式会社 山和溪谷社发行),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真姬离褶伞是不同的。此外,真姬离褶伞被分类到菌根菌中,与之相对,真姬菇倍分类到木材腐朽菌中,两者明显是不同的蘑菇。
作为蘑菇的插芽,可以分离、使用例如从通过菌床栽培获得的蘑菇原基分化的子实体。例如从原基分化的幼子实体(达到在原基的顶端部形成灰白色的菌伞的状态)是合适的,更合适的是使用长度为5mm以上的幼子实体作为插芽。虽然蘑菇的插芽的长度不足5mm的,在栽培中的操作,例如直立的移植是困难的,它们的使用也是本发明的范围。此外,插芽的长度上限可以根据插芽的成长性适当决定。一般的情况下,优选分离、选取长度是5-20mm的幼子实体作为插芽使用。此外,插芽虽然可以在分离后立即使用,也可以使用保管在清洁场所的插芽。保管时间可以根据插芽的状态适当决定。关于保管条件没有特殊的限定,可以适当决定,例如在低温下保管是合适的。
作为本发明的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可以适用瓶栽培、袋栽培、箱栽培等。作为一个例子,描述利用瓶栽培的本发明的蘑菇的栽培方法,该方法包含培养基配制、装瓶、杀菌、接种、培养、根据需要的搔菌、出芽、插芽的分离、插芽的移植、生长、收获等各步骤。下面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
所述培养基配制步骤,是指计量在菌床栽培中使用的各种基材,搅拌、加水使成为适合蘑菇的菌床栽培的水湿润状态的水分调整步骤。例如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也称为培养基)可以由麦类、玉米类、锯屑和其它营养剂等的组合适当配制。对于培养基,如果是可以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则没有限定。
装瓶步骤是将培养基填充到瓶里的步骤。具体的是这样的步骤,一般在容积为400-2300mL的耐热性广口培养瓶中压填配制的培养基,例如1100mL瓶的情况是800-1100g,优选900-1050g,更优选750-850g,在中央部附近打1个或多个口径是0.5-7cm,优选1-5cm左右,更优选2-4cm左右,深度是0.5cm-16cm,优选2cm-15cm、更优选7-13cm左右的孔、加盖(打栓)的步骤。关于每瓶的孔数,可以根据瓶口的大小、孔的大小适当决定,例如1-10个,理想的1-8个,更理想1-6个是优选的。
杀菌步骤是使培养基中的实质上所有的微生物死亡的步骤,一般在利用蒸气的常压灭菌中在98-100℃进行4-12小时,在高压灭菌中在101-125℃、优选118℃进行30-90分钟。
接种步骤是将种菌接种到培养基上的步骤,所述培养基是在灭菌后冷却到20℃左右的培养基。以真姬离褶伞为例说明,一般,作为种菌,将真姬离褶伞菌丝在PGY液体培养基、1/2PGY液体培养基等以葡萄糖、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培养基上在25℃培养10-15天后,作为液体种菌使用,每瓶无菌接种约10-50mL。此外,还可以使用公知的固体种菌,例如,将至此说明的步骤中获得的接种了液体种菌的培养基在25℃培养60-150天,进行菌蔓延(菌廻り)得到的物质也可作为固体种菌使用。在此情况下,例如,每瓶无菌接种15g左右的固体种菌。固体种菌没有特殊的限定,可以接种在培养基配制步骤中设置的孔中。
培养步骤是使菌丝生长、熟成(熟成)的步骤。以真姬离褶伞为例说明,一般,将接种了种菌的培养基保持在20-25℃的温度、湿度50-80%,使菌丝蔓延,并使其熟成。此外,还可以省略熟成。培养步骤在850mL瓶的情况下一般进行60-150天,优选进行100天左右。
出芽步骤(芽出し工程)是在培养步骤结束以后去掉盖子,必要的话进行搔菌,从子实体原基形成幼子实体(在原基的顶端部分形成灰白色的菌伞的形态),并使其发育的步骤,一般在10-20℃,优选15℃左右、湿度80%以上,照度1000勒克斯以下进行5-15天。此外,在上述培养步骤之前或在出芽步骤之前,还可以在菌床面形成多个孔。通过形成该孔,改善了培养基的通气性。由于在出芽步骤中通过加湿容易产生结露水,出于防潮的目的可以在菌床面覆盖有孔聚乙烯片材、波纹板(波板)等,也可以将培养瓶颠倒培养。
插芽的分离步骤是指分离出芽步骤中发育的子实体的步骤。插芽的分离可以根据蘑菇的品种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例如,如果是容易分离的蘑菇,可以用手或镊子从菌床采取,如果是难以分离的蘑菇,可以使用手术刀、菜刀、刮铲等任何工具分离、采取所需的子实体。
插芽的移植的步骤是将从插芽的分离步骤获得的插芽,移植到希望发育子实体的培养基的任何位置的步骤。
作为移植插芽的培养基,可以是在插芽的分离中使用的培养基(插芽分离后的培养基),而且该培养基也可以是另外制造的蘑菇菌丝蔓延的培养基,例如培养步骤中的培养基、出芽步骤中的培养基。此外,在这些培养基中,移植了插芽、获得成熟子实体后的培养基也能够再次使用。作为培养步骤中的培养基,可以使用从菌丝刚蔓延后到熟成结束为止的任意培养基。优选的是经过70天以上的、更优选的是经过80-120天的培养步骤的培养物。此外,作为出芽步骤中的培养基,可以使用从出芽刚开始后到出芽结束为止的任意培养基。在移植侧的培养基中形成子实体原基、幼子实体等的情况下,在除去这些子实体原基、幼子实体等后,就可以在希望的位置移植作为插芽使用的幼子实体。此外,不言而喻,被除去的幼子实体能够作为在本发明的移植中使用的插芽使用。
移植的方法只要是移植的插芽与菌床上的菌丝融合、生长的方法则没有特殊的限定。此外,插芽能够移植到培养基面的任何位置。例如,嵌合到培养步骤之前或出芽步骤之前形成在菌床上的孔部,例如植菌孔、通气孔等中是合适的,通过本发明发现该方法对插芽与菌床上的菌丝的融合是最合适的。此外,可以在插芽步骤之前新开孔,插入到其中。这些孔的口径只要是与插芽嵌合的口径则没有特别的限定,直径一般可以是2-20mm,优选4-10mm。通过相对于培养基上的1个孔移植、生长1根插芽,例如幼子实体,可以生产不形成株状,而1根1根地独立的形状良好的大型子实体。此外,对1个孔移植多个幼子实体也是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此时,各子实体的根部粘连(癒着),成为株状,由于粘连的部分仅仅限于子实体根部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简单的1个个分开,获得与对1个孔移植1根幼子实体所获得的子实体相同的、1根1根独立的形状良好的大型成熟子实体。此外,将作为插芽使用的子实体的大小分类,在培养基中移植、栽培管理同等程度大小的插芽,能够获得大小一致的成熟子实体。
此外,将插芽例如幼子实体移植到孔中,例如插入时,以幼子实体是直立的、且幼子实体的一部分接触培养基的方式插入是合适的。
生长步骤是指使子实体原基、幼子实体生长为能够收获的成熟子实体的步骤,在本发明中是从移植的插芽形成成熟子实体的步骤。一般照度在2000勒克斯以下,除此以外在与出芽步骤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5-15天。
此外,在生长步骤中,生长室中的结露水沾湿子实体的影响很小。
通过上述步骤可以获得成熟子实体。收获成熟子实体完成栽培的全部步骤。
以上,以真姬离褶伞的瓶栽培方法为例说明了本发明,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为上述真姬离褶伞的瓶栽培。例如在荷叶离褶伞的情况下,可以用例如日本特开平04-211308号记载的方法进行菌床栽培,将其子实体作为插芽使用。在香菇的情况下,可以用例如日本特开平04-075538号记载的方法进行菌床栽培,将其子实体作为插芽使用。此外,在例如真姬菇(Hypsizigus marmoreus,以前分类为Lyophyllum ulmarium)的情况下,可以用例如日本特开平05-268942号记载的方法进行菌床栽培,将其子实体作为插芽使用。其它的蘑菇的情况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栽培方法,使用栽培的子实体、优选幼子实体作为插芽。
通过本发明,以往菌床栽培中困难的蘑菇成熟子实体产生位置的管理变得很容易。此外,成熟子实体的收获时间、形状的均一性管理变容易也是本发明的效果之一。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发明,提供适合一般的真姬离褶伞菌床栽培的栽培用培养基。该培养基是含有锯屑和玉米类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是以只使用针叶树来源的锯屑作为锯屑为特征的真姬离褶伞的栽培用培养基。
此外,提供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真姬离褶伞接种于处于水湿润状态的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发明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产生子实体。当然,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发明的培养基可适用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发明的菌床栽培方法中。
以往,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是滋贺县森林中心的太田开始成功的,在日本特开平07-115844号公报中公开了使用麦类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日本菌学会报,第39卷,第13-20页,1998年公开了使用麦类的培养基中真姬离褶伞子实体的发生实验。此外,日本特开平06-153695号公报中公开了利用将泥炭藓(ピ一トモス)作为基质、添加淀粉等的培养基进行的菌根菌的菌丝培养方法,相同发明人在日本菌学会报,第35卷,第192-195页,1994年报道了在以泥炭藓作为基质,添加淀粉等的培养基上的真姬离褶伞的子实体发生实验。
但是,在日本特开平07-115844号公报的方法中,由于培养基中使用的麦类是高价的,增加了培养基成本。此外,日本特开平06-153695号公报的方法中,产生的子实体的产量低,还没有达到商业生产的水平。
近年来,公开了以真姬离褶伞的商业栽培为目的的真姬离褶伞的栽培方法。日本特开2000-106752号公报中公开了以含有黍亚科(キビ亜科)植物为特征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以及使用该培养基的真姬离褶伞的栽培方法。此外,日本特开2002-247917号公报中公开了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配制至少含有玉米粉和阔叶树锯屑的混合培养基,将该培养基置于水湿润状态,接种真姬离褶伞的菌丝,在30℃以下的温度培养产生子实体。
日本特开2005-27585号公报中,公开了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真姬离褶伞的栽培方法中,对于在水湿润状态下接种、培养真姬离褶伞的菌丝能够产生子实体的培养基,添加混合粉碎的牡蛎壳,且调整培养基的pH不超过7。
日本特开2007-54044号公报中,公开了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在含有玉米和锯屑的培养基中添加混合少量麦类和/或米类配制的混合培养基,水湿润状态下将真姬离褶伞接种培养在该混合培养基后,产生子实体。
本发明人以日本特开2000-106752号公报公开的技术为基础,不同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发明的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通过不使用插芽的一般的菌床栽培方法开始真姬离褶伞的商业栽培,清楚了在一般的菌床栽培方法中,生产规模以培养基制备量计在一批中一旦超过4吨,则有大规模栽培引起栽培的不稳定性,产生了稳定的商业栽培的课题。本发明人为了消除该不稳定性,对影响一般的真姬离褶伞菌床栽培的各种因子进行了栽培研究,探讨了对大规模栽培的影响。
在蘑菇的栽培中,已知使用的锯屑的树种会影响蘑菇的生长。在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中,根据上述日本特开平07-115844号公报和日本菌学会报,第39卷,第13-20页,1998年中的记载,报告了阔叶树的锯屑是理想的,针叶树的锯屑的生产性差。
在前述的其它公报类中,也认为阔叶树锯屑是合适的。例如,日本特开2007-54044号公报记载了阔叶树的锯屑是合适的。日本特开2005-27585号公报使用了阔叶树锯屑。日本特开2002-247917号公报以阔叶树锯屑作为发明的构成要件。日本特开2000-106752号公报中使用阔叶树锯屑实施发明。
如前所述,清楚了真姬离褶伞的生产规模在培养基配制量一旦每批超过4吨时栽培的不稳定性,由于成熟子实体的生产率随生产批次不稳定,对蘑菇制造设备、环境设定、培养基配置方法等影响菌床栽培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栽培研究,探讨了对大规模栽培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其最优化。其结果,意外的证实被认为适合真姬离褶伞的一般菌床栽培的阔叶树锯屑是不适合商业大规模栽培的事实,从真姬离褶伞栽培的传统技术中按一般的技术认识,发现了通过只使用针叶树锯屑,使进行生产率高、稳定的大规模栽培成为可能,从而完成了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发明。此外,对于第五方面发明,提供了使用即使在一般的大规模商业栽培中也能够稳定生产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的菌床栽培方法。
以下,具体的说明本发明的第四、第五方面发明。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提供了含有锯屑和玉米类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是只含有针叶树来源的锯屑作为锯屑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这里的针叶树来源的锯屑,可以使用杉来源的锯屑。对锯屑没有特殊的限定,可以使用一般的锯屑。锯屑的粒度可以从一般蘑菇的菌床栽培中使用的范围中选择使用。此外,对于锯屑,可以使用锯末(チツプダスト),锯末的使用也包含在本发明中。作为本发明的方式,提供了实质上使用玉米类作为真姬离褶伞的营养源使用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所述玉米类是玉米的果实,例如可以是含有选自玉米的果实的粉碎物、加热处理物、碾压(圧ペン)处理物等的物质。在本发明中,即使只以玉米类作为营养源也可以高效栽培真姬离褶伞。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使用这些菌床栽培培养基,配制在一般的蘑菇栽培中使用的水湿润状态的培养基,通过接种真姬离褶伞,可以进行高效而且再现性良好的真姬离褶伞的大规模栽培,其商业的大规模栽培第一次成为可能。
对在本发明的第四、第五方面发明中使用的真姬离褶伞的菌株没有任何限定,是适合该培养基、培养方法的菌株即可,作为适合使用的菌株可列举日本特开2001-120059号公报中记载的真姬离褶伞(Lyophyllum shimeji)菌株等。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玉米类是含有玉米的果实的物质即可,可以是新鲜物也可以是干燥物。此外,可以使用果实的全部,也可以使用经过加工分开的果实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将分开的部分之间混合,也可以将果实的全部与分开的部分混合使用。作为加工物,可以列举出粉碎的果实、或在粉碎后筛选过的调整了粒度的物质、加热碾压的物质、或者成型为颗粒状或丸状的物质,本发明不论加工方法或加工物的形状、粒度等都可以使用,此外,还可以并用两种以上的加工物、可以并用果实的全部和加工物。对于本发明适合使用的玉米类,可列举作为饲料广泛流通的加热碾压玉米。
在本发明中使用针叶树来源的锯屑,针叶树是指包括松科、杉科、柏科、红豆杉科(イチイ科)、三尖杉科(イヌガヤ科)等的裸子植物的一类。本发明中如果是从这些植物中获得的锯屑,任一种都可以使用,可以单独或者混合使用。此外,获得的锯屑不是立即使用,本发明中可以优选使用通过进行洒水堆积处理,水分保持能力提高的锯屑。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发明的真姬离褶伞的栽培方法,可以使用瓶栽培、袋栽培、箱栽培等的菌床方法栽培。作为一个例子,通过瓶栽培描述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发明的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所述的该方法包括培养基配制、装瓶、杀菌、接种、培养,必要的话进行搔菌、出芽、生长、收获等的各步骤。接下来具体的说明这些步骤,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步骤。
以下详细说明培养基配制。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发明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可以含有玉米类和只以针叶树来源的锯屑作为锯屑。
以加热碾压玉米和来源于杉的锯屑(杉木屑)的情况为例,说明玉米类和针叶树来源的锯屑的混合比例。玉米类和针叶树来源的锯屑的混合比例是可以使用本发明的培养基栽培真姬离褶伞的比例即可,从实现高产量的角度考虑,加热碾压玉米含量的下限是以其干燥重量比计为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中的40%以上,优选50%以上,更优选60%以上。不到40%的话获得的真姬离褶伞的产量显著下降,不是优选的情况。此外,由于加热碾压玉米的吸水性低,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中的含量一旦过高,菌床栽培用培养基的水分保持力下降,培养瓶下部滞留水,其结果使菌蔓延不良。即,加热碾压玉米含量的上限以其干燥重量比计为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中的80%以下,优选75%以下,更优选70%以下。
此外,以加热碾压玉米和杉木屑的情况说明菌床栽培用培养基的水分含量。菌床栽培用培养基的水分含量是遵循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识,调整成培养瓶下部滞留水的程度是合适的,没有特殊的限定。例如为68重量%以下,优选66重量%以下。但是,在水分含量超过64重量%的情况下,存在培养基中空隙减少,产生菌蔓延不良的情况,其结果是获得的子实体的产量和品质低,因此调整到64重量%以下是更优选的。此外,即使水分含量过低时,由于培养基的干燥等的影响,也会产生菌蔓延不良或子实体畸形、生长不良,因此调整水分含量至优选50重量%以上,更优选55重量%以上。对于这些水分含量,可以观察水分调整了的培养基的性状,适当确定。
对于装瓶、杀菌、接种、培养、出芽步骤,可以与上述使用插芽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同样地实施。
经过出芽步骤形成的子实体原基、幼子实体,可以直接实施生长步骤,此外,也可以作为上述蘑菇的插芽在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中使用。
生长步骤与上述使用插芽的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相同地实施。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发明的培养基的第五方面发明的菌床栽培方法,可以获得成熟子实体,进行收获,完成栽培的所有步骤。通过本发明的第四、第五项的发明,真姬离褶伞的商业栽培变得非常稳定,显著的改善了栽培批次间的收获的不均一性。此外,本发明的第四、第五方面发明虽然通过瓶栽培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适用于蘑菇的菌床栽培,不限定于上述瓶栽培。
以下通过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在100mL的PGY液体培养基(组成:葡萄糖2.0%(w/v)、蛋白胨0.2%(w/v)、酵母提取物0.2%(w/v)、KH2PO4 0.05%(w/v)、MgSO4·7H2O 0.05%(w/v)、)中接种真姬离褶伞(Lyophyllum shimeji)La01-27株(FERM BP-10960)的菌丝,在25℃振荡培养(100rpm)7天后,将2mL接种到200mL的相同培养基中,继续振荡培养(100rpm)7天后,再将全部培养物接种到加入了160L相同培养基的200L容积发酵罐(小松川制造所制)中,进行6天搅拌培养(搅拌速度:100rpm,通气量25L/分),配制成液体种菌。另一方面,将碾压玉米(饭坂精麦社生产)和针叶树锯屑的杉木屑((有)トモエ物产)按干物重量比2∶1(碾压玉米∶针叶树锯屑)混合,加水使水分最终为62重量%,充分搅拌、混合后,在聚丙烯制的广口培养瓶(1100mL)中各压填800g。分别在压填物表面的中央开口径1.5cm的孔,在以压填物表面中央为中心的直径4cm的圆周上均等地开4个口径1cm的孔,共计5个深度分别为10cm左右的孔后,培养瓶加盖,进行30分钟的118℃的高压蒸气灭菌,放冷至20℃,配制成菌床栽培用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在该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约25mL上述液体种菌,在暗处在温度20℃,湿度70-75%的条件下培养104天菌丝,使菌丝在培养基全体蔓延。然后,去掉盖子,颠倒瓶子,移动到温度控制为15℃,加湿控制为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15-120%的出芽室中,在100勒克斯以下的照明下进行出芽。在出芽的第5、7、8、9、10和13天时各1c/s(16根)正置瓶子,将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子实体原基和幼子实体一次全部摘除,从中分离出幼子实体,从该幼子实体中挑选出表1中所示长度的幼子实体作为插芽。然后,在被除掉子实体原基和幼子实体的原固体培养基的5个孔中,用镊子各移植1根该插芽。然后,将该培养基移动到温度控制为15℃,加湿控制为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05-120%的生长室中,在50-100勒克斯以下的照明中,生长8-16天,生长为成熟的子实体,进行收获。表1中显示了各试验区的每个瓶的子实体产量。
【表1】
  试验区   插芽的长度(mm)   每1个瓶的子实体产量(g)
  出芽5天区   3   42.5
  出芽7天区   5   94.7
  出芽8天区   10   89.1
  出芽9天区   15   90.3
  出芽10天区   20   77.5
  出芽13天区   30   41.6
由此可知,在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中通过将子实体作为插芽移植,使真姬离褶伞的栽培成为可能。特别是在出芽7-10天区获得了足够产量的子实体。此外,在各瓶中获得的子实体的大小的一致性良好,明示了适合商业栽培。在出芽5天区,因为插芽的长度为3mm,小,或在操作中损伤,有很多还在生长中倒伏的、没有生长的幼子实体,因此无法获得足够量的形状良好的子实体。此外,在出芽13天区,插芽不能充分发育,只获得了柄细、伞平、商品价值低的子实体。
【实施例2】
按实施例1记载的方法进行栽培,在出芽第9天终止出芽步骤,颠倒后,将子实体原基和幼子实体一次全部摘除,从摘除的幼子实体中挑选插芽。在除掉子实体原基和幼子实体的原固体培养基中用铲新制作5个直径5mm、深度5mm的圆柱状的孔,每个孔中各移植1根之前分离的插芽中长度15mm的插芽,进行生长,获得与实施例1的出芽9天区相同的良好结果。
【实施例3】
按实施例1记载的方法进行栽培,在出芽第9天将长度约为15mm的幼子实体作为插芽分离。然后,按实施例1记载的方法进行到培养步骤结束,在除去产生的子实体原基和幼子实体的其它固体培养基的5个孔中,每个孔中各移植1根插芽之后,和实施例1进行同样的生长,获得与实施例1的出芽9天区相同的良好结果。
【实施例4】
按日本特开平04-211308号记载的方法进行荷叶离褶伞的菌床栽培,将其幼子实体作为插芽分离。该插芽移植到菌丝蔓延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上,可以获得成熟子实体。
【实施例5】
按日本特开平04-075538号记载的方法进行香菇的菌床栽培,将其幼子实体作为插芽分离。该插芽移植到菌丝蔓延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上,可以获得成熟子实体。
【实施例6】
按日本特开平05-268942号记载的方法进行真姬菇的菌床栽培,将其幼子实体作为插芽分离。该插芽移植到菌丝蔓延的菌床栽培用培养基上,可以获得成熟子实体。
【实施例7】
在100mL的PGY液体培养基(组成:葡萄糖2.0%(w/v)、蛋白胨0.2%(w/v)、酵母提取物0.2%(w/v)、KH2PO4 0.05%(w/v)、MgSO4·7H2O 0.05%(w/v)、)中接种真姬离褶伞(Lyophyllum shimeji)La01-27株(FERM BP-10960)的菌丝,在25℃振荡培养(100rpm)7天后,取2mL接种到200mL的同培养基中,继续振荡培养(100rpm)7天后,再将全部培养物接种到加入了160L相同培养基的200L容积发酵罐(小松川制造所制)中,进行6天搅拌培养(搅拌速度:100rpm,通气量25L/分),配制成液体种菌。另一方面,将碾压玉米(饭坂精麦社生产)和针叶树锯屑的杉木屑((有)トモエ物产)按干物重量比2∶1(碾压玉米∶针叶树锯屑)混合,加水使水分最终为62重量%,将充分搅拌、混合后的物质,每1批次按每个800g压填约5000个聚丙烯制的广口培养瓶(1100mL)。分别在压填物表面的中央开口径1.5cm的孔,在以压填物表面中央为中心的直径4cm的圆周上均等地开4个口径1cm的孔,深度分别为10cm左右,然后,给培养瓶加盖,进行30分钟的118℃的高压蒸气灭菌,放冷至20℃,配制成菌床栽培用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在该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约25mL上述液体种菌,在暗处温度20℃、湿度70-75%的条件下培养110天菌丝,使菌丝在培养基整体蔓延。其后,去掉盖子,颠倒瓶子,移动到控制为温度15℃,加湿到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15-120%的出芽室中,在100勒克斯以下的照明下,进行10天出芽。然后,将瓶子正置,由培养基表面生长的多个芽用小铲去除成长为子实体的4-5个形状好的芽以外的不要的芽之后,再过10-11天,移动到温度控制为15℃,加湿控制为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05-120%的生长室中,在50-100勒克斯以下的照明下,生长9-11天,获得成熟子实体,进行收获。以下显示了按上述方法制造的10批次的结果。
【表2】
  杉木屑批次No.   每1个培养瓶的平均产量(g)
  060509   28.4
  060511   26.7
  060516   35.9
  060518   35.7
  060525   40.2
  060530   29.7
  060606   40.5
  060613   42.2
  060627   34.4
  060629   35.8
  平均   35.0
  标准差   5.29
使用杉木屑的栽培,批次间每1个培养瓶的平均产量的变化幅度小,能够进行稳定的生产,是对于商业栽培满意的结果。
[比较例]
将锯屑置换为阔叶树来源的锯屑(阔叶树木屑:(有)トモエ物产生产),除此之外,使用与实施例7相同的栽培方法进行栽培,结果显示如下。
【表3】
  阔叶树木屑批次No.   每1个培养瓶的平均产量(g)
  051206   21.7
  051220   26.7
  051227   46.3
  060117   37.5
  060124   30.6
  060131   24.5
  060214   18.7
  060228   16.4
  060221   14.1
  060411   8.5
  平均   24.5
  标准差   11.34
使用阔叶树木屑的栽培,与使用杉木屑的栽培相比,显示了随批次每1个培养瓶的平均产量的不均匀,此外,其产量比上述实施例1少,作为商业栽培方法不能令人满意。
【实施例8】
在100mL的PGY液体培养基(组成:葡萄糖2.0%(w/v)、蛋白胨0.2%(w/v)、酵母提取物0.2%(w/v)、KH2PO4 0.05%(w/v)、MgSO4·7H2O 0.05%(w/v)、)中接种真姬离褶伞(Lyophyllum shimeji)La01-27株(FERM BP-10960)的菌丝,在25℃振荡培养(100rpm)7天后,取2mL接种到200mL的同培养基中,继续振荡培养(100rpm)7天后,再将全部培养物接种到加入了160L相同培养基的200L容积发酵罐(小松川制造所制)中,进行6天搅拌培养(搅拌速度:100rpm,通气量25L/分),配制成液体种菌。另一方面,将碾压玉米(饭坂精麦社生产)和针叶树锯屑的杉木屑((有)トモエ物产)按干物重量比2∶1(碾压玉米∶针叶树锯屑)混合,加水使水分最终为62重量%,充分搅拌、混合后,在聚丙烯制的广口培养瓶(1100mL)中各压填800g(计入瓶、盖重量)。分别在压填物表面的中央开口径2cm的孔,在以压填物表面中央为中心的直径4cm的圆周上均等地开4个口径1cm的孔,共计5个深度分别为10cm左右的孔,然后,培养瓶加盖,进行30分钟的118℃的高压蒸气灭菌,放冷至20℃,配制成菌床栽培用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在该固体培养基中接种约25mL上述液体种菌,在暗处在温度20℃,湿度70-75%的条件下培养111-113天菌丝,使菌丝在培养基整体蔓延。其后,去掉盖子,颠倒瓶子,在控制为温度15℃,加湿到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15-120%,照度20勒克斯以下(明∶暗=30分钟∶30分钟)的出芽室中进行出芽。出芽第7天将瓶子正置,移动到温度控制为15℃,加湿控制为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00-110%,照度50-100勒克斯(明∶暗=30分钟∶30分钟)的出芽室中,再进行3天出芽,获得用作插芽的幼子实体。
另一方面,作为移植插芽的培养物,按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将进行了70、77、92、99、113、121或128天培养的培养物准备了各16根/例(本
Figure A20081014288300201
ケ一ス),每1瓶移植4根插芽,在4个口径1cm的孔中各移植1根,在控制加湿到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05-120%的相同生长室中生长11-14天,获得成熟子实体。下表中显示从各试验区获得的每1瓶的平均收获量(g)。
【表4】
  试验区   每1瓶的平均收获量(g)
  培养70天   36.5
  培养77天   74.8
  培养92天   110.8
  培养99天   109.8
  培养113天   92.9
  培养121天   57.5
  培养128天   54.8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在经过70天~128天培养期的培养物上移植插芽获得了成熟子实体。
【实施例9】
培养天数104天,除此之外按与实施例8相同的方法进行培养获得培养物,将所述培养物去掉盖子,颠倒后移动到控制在温度15℃,加湿到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15-120%,照度20勒克斯以下(明∶暗=30分钟∶30分钟)的出芽室中进行出芽。出芽4、5、6、7、8、9或10天后进行正置,移动到温度控制为15℃、加湿以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表示值为100~110%、照度为50~100勒克斯(明∶暗=30分∶30分)的生育室中进一步进行出芽,分别在6、5、4、3、2、1或0天后得到用作插芽的幼子实体。
作为移植插芽的培养物,培养天数为105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8相同的进行培养,对所得培养物每1瓶移植4根插芽,4个口径1cm的孔中各移植1根,加湿控制到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05-120%(明∶暗=30分钟∶30分钟)的上述出芽室中使之生长10-14天,获得成熟子实体。下表中显示从各试验区(16根/例)获得的每1瓶的平均收获量(g)。
【表5】
  试验区   每1瓶的平均收获量(g)
  颠倒4天、正置后6天   93.0
  颠倒5天、正置后5天   86.7
  颠倒6天、正置后4天   86.0
  颠倒7天、正置后3天   91.7
  颠倒8天、正置后2天   88.3
  颠倒9天、正置后1天   73.3
  颠倒10天、正置后0天   78.0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直至获得幼子实体的出芽步骤中,使湿度和照度变化的所有试验区中都获得了足够量的平均收获量。
【实施例10】
除培养天数是102天以外,按实施例8记载的方法进行培养,去掉盖子,颠倒后在温度控制为15℃,加湿控制为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15-120%,照度20勒克斯以下(明∶暗=30分钟∶30分钟)的出芽室中进行出芽。在出芽第7天结束出芽步骤,获得作为插芽的幼子实体。在除培养天数是102天以外,按实施例8记载的方法进行培养的培养物的口径1cm的4个接种孔,或用小铲重新制作的直径5mm、深度5mm的圆柱状孔中各移植1根插芽后,在温度控制为15℃,加湿控制为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05-120%,照度50-100勒克斯(明∶暗=30分钟∶30分钟)的生长室中生长14天,获得成熟子实体。各试验区获得的每1瓶的平均收获量(g)显示在下表中。
【表6】
  试验区   每1瓶的平均收获量(g)
  接种孔   122.3
  接种孔以外   101.6
如上述结果,即使在接种孔以外的新制作的孔中移植幼子实体进行生长,也可以获得不逊色于移植到接种孔中的充足的收获量。
【实施例11】
除培养天数是113天以外,按实施例10记载的方法进行到出芽,从培养基分离出芽第7天获得的幼子实体作为插芽。其后,在控制为温度15℃,加湿到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约105%,照度50-100勒克斯(明∶暗=30分钟∶30分钟)的生长室中,保存0、1、2天之后,在除培养天数是112天以外、按实施例8记载的方法进行培养的培养物的4个口径1cm的接种孔中各移植1根后,在控制为温度15℃,加湿到ヒユ一ミアイ100((株)鹭宫制作所制造)的显示值为105-120%,照度50-100勒克斯(明∶暗=30分钟∶30分钟)的生长室中生长14天,获得成熟子实体。各试验区获得的每1瓶的平均收获量(g)显示在下表中。
【表7】
  试验区   每1瓶的平均收获量(g)
  保存0天   42.6
  保存1天   37.8
  保存2天   40.8
如上述结果,即使在保存1、2天区中,也可以获得与保存0天区几乎相等的收获量,明示了保存幼子实体2天的可能性。
产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在大型的形状良好的商品价值高的蘑菇子实体的菌床栽培方法中使用的插芽,移植该插芽的菌法栽培用培养基,以及使用该插芽的蘑菇菌床栽培方法。此外,提供了能够以一般的菌床栽培方法可稳定生产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培养基,以及使用盖培养基的菌床栽培方法。通过使用该基材的真姬离褶伞的栽培方法,提供了真姬离褶伞的产量增加的、稳定的栽培方法用培养基。
真姬离褶伞La01-20于1998年6月16日保藏于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特许生物寄托中心(日本国茨城县筑波市东1丁目1番地 中央第6,邮政编码305-8566),其保藏编号为FERM BR-10959,微生物分类命名为Lyophyllum shimeji La 01-20。
真姬离褶伞La01-27于1999年7月13日保藏于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特许生物寄托中心(日本国茨城县筑波市东1丁目1番地 中央第6,邮政编码305-8566),其保藏编号为FERM BR-10960,微生物分类命名为Lyophyllum shimeji La 01-27。

Claims (10)

1、蘑菇菌床栽培方法,其包含将分离的蘑菇的插芽移植到菌床栽培用培养基的步骤。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蘑菇菌床栽培方法,其中,蘑菇的插芽是菌床栽培的蘑菇子实体。
3、权利要求1所述的蘑菇菌床栽培方法,其中,蘑菇的插芽是菌床栽培的蘑菇幼子实体。
4、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菌床栽培方法,其中,菌床栽培用培养基是蘑菇菌丝蔓延的培养基。
5、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菌床栽培方法,其中,蘑菇是真姬离褶伞(Lyophyllum Shimeji)。
6、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中的分离的蘑菇的插芽。
7、权利要求6所述的蘑菇的插芽,其中,蘑菇的插芽是菌床栽培的蘑菇子实体。
8、权利要求6所述的蘑菇的插芽,其中,蘑菇的插芽是菌床栽培的蘑菇幼子实体。
9、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蘑菇的插芽,其中,蘑菇是真姬离褶伞(Lyophyllum Shimeji)。
10、移植了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插芽的蘑菇菌床栽培用培养基。
CNA2008101428834A 2007-05-29 2008-05-29 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 Pending CN1013568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42576 2007-05-29
JP2007142576 2007-05-29
JP2007157046 2007-06-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6884A true CN101356884A (zh) 2009-02-04

Family

ID=40329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1428834A Pending CN101356884A (zh) 2007-05-29 2008-05-29 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35688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7760A (zh) * 2011-03-29 2011-09-28 福建绿宝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蟹味菇的栽培方法
CN103416213A (zh) * 2012-05-15 2013-12-04 杨应林 一种榆黄菇的种植方法
CN105052535A (zh) * 2015-07-22 2015-11-18 陈能全 室内蘑菇的种植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9816A (zh) * 2001-08-03 2002-01-09 姚淑先 食用菌仿生栽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9816A (zh) * 2001-08-03 2002-01-09 姚淑先 食用菌仿生栽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7760A (zh) * 2011-03-29 2011-09-28 福建绿宝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蟹味菇的栽培方法
CN103416213A (zh) * 2012-05-15 2013-12-04 杨应林 一种榆黄菇的种植方法
CN103416213B (zh) * 2012-05-15 2015-03-25 杨应林 一种榆黄菇的种植方法
CN105052535A (zh) * 2015-07-22 2015-11-18 陈能全 室内蘑菇的种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84584B2 (en) Method for fungal bed cultivation of mushroom
CN101491195B (zh) 暗褐网柄牛肝菌菌种的培养方法
CN102613001B (zh) 利用修剪的芒果枝叶为主要原料在芒果树底栽培平菇的方法
CN101595808B (zh) 大球盖菇栽培种的大田培养方法
CN102613002B (zh) 以香蕉茎秆、叶作为主要原料在香蕉树底立体栽培秀珍菇的方法
CN101361447B (zh) 真姬离褶伞的菌床栽培方法
CN102613000A (zh) 以油茶果壳为主要原料在油茶树底栽培平菇的方法
CN102283014B (zh) 一种野生食用菌人工栽培菌种及其栽培方法
CN101690453A (zh) 聚生离褶伞的菌床培养物
CN111165264A (zh) 一种羊肚菌种袋栽培方法
CN101743855B (zh) 本占地菇的菌床栽培方法
CN101356884A (zh) 蘑菇的菌床栽培方法
CN107641600A (zh) 适于低温出菇的平菇jk02菌株及其栽培方法和应用
CN110946054A (zh) 一种茶树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29757A (zh) 一株有效促进作物生长的桔绿木霉js84及其研制的生物有机肥
Kumara et al. Improvement of strains of two oyster mushroom cultivars using duel culture technique
CN101353628B (zh) 一种蛹虫草可育菌株的快速鉴定方法
CN114946524A (zh) 一种用于羊肚菌的高效栽培方法
KR102479468B1 (ko) 재배기간 단축 병재배 가능 표고버섯 균주 bl48(kacc93342p)
CN103960047A (zh) 一种纤维状甘蔗秸秆栽培灵芝的栽培方法
CN113748924A (zh) 一种高产花菇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725192B (zh) 一种紫丁香蘑菌株及其栽培方法
KR102499480B1 (ko) 갈색 느티만가닥버섯과 공동재배가 가능한 백색 느티만가닥버섯 신균주 bw80(kacc93351p)
CN108812113A (zh) 平菇菌渣用于盆栽基质的方法及在蔬菜栽培中的应用
CN116004400B (zh) 一种红托竹荪菌株黔pr23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