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4472B -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4472B
CN101354472B CN2008101440268A CN200810144026A CN101354472B CN 101354472 B CN101354472 B CN 101354472B CN 2008101440268 A CN2008101440268 A CN 2008101440268A CN 200810144026 A CN200810144026 A CN 200810144026A CN 101354472 B CN101354472 B CN 1013544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optical system
combination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440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4472A (zh
Inventor
柴田悟
早川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19972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6839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354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4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4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44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451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359/00Optical: systems and elements
    • Y10S359/90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具有极好光学性能的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通过该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满足给定条件表达式的至少一个A透镜。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下述优先权申请的公开内容在此引入以供参考:
2007年7月24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192369。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适用于胶片相机、电子静态照相机、摄像机等的光学系统,诸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No.2004-61910。
然而,这种传统的光学系统已经不能充分地校正在广角端状态中的横向色差或场曲。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发明,并且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其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一个具有至少一个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1)和(2)的A透镜:
1.85000<nA            (1)
-0.92<fA/fG<-0.10    (2)
其中n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折射率,fA表示A透镜的焦距,fG表示具有A透镜的透镜组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配备有根据第一方面的光学系统的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其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具有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4)的至少一个A透镜:
1.87300<nA    (4)
其中n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折射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配备有根据第三方面的光学系统的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系统的形成图像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光学系统,其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1)和(2)A透镜:
1.85000<nA            (1)
-0.92<fA/fG<-0.10    (2)
其中n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折射率,fA表示A透镜的焦距,fG表示具有A透镜的透镜组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系统的形成图像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光学系统,其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具有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4)的至少一个A透镜:
1.87300<nA    (4)
其中n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折射率。
本发明使得能够提供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该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2A和2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2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2B示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3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中等焦距状态中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4A和4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4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4B示出相对于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5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2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6A和6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6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6B示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7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中等焦距状态中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8A和8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8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8B示出相对于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9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3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0A和10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0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0B示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11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中等焦距状态中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12A和12B是示出在对焦无穷远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2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2B示出相对于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13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4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4A和14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4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4B示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15是示出在对焦无穷远时,在中等焦距状态中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16A和16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6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6B示出相对于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17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5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图18A和18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5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8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8B示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19是示出配备有根据本申请的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照相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说明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该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A透镜。A透镜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1)和(2):
1.85000<nA            (1)
-0.92<fA/fG<-0.10    (2)
其中n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折射率,fA表示A透镜的焦距,fG表示包括A透镜的透镜组的焦距。
条件表达式(1)定义A透镜的折射率,以便实现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的良好光学性能。
当值nA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时,为了保持A透镜的折射能力,A透镜的曲率半径变小,以致难以很好地校正场曲和彗差。为确保本申请的效果,优选将条件表达式(1)的下限设置成1.86000。
如上所述,由于满足条件表达式(1),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使得能够实现极好的光学性能。
条件表达式(2)定义A透镜的焦距和包括A透镜的透镜组的焦距之间的关系,以便实现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当比率fA/fG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fA的绝对值变得比较大,并且A透镜的折射能力变弱,以致难以充分地校正球面像差。为确保本申请的效果,优选将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设置成-0.88。
另一方面,当比率fA/fG等于或超出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时,fG的绝对值变得比较大,并且包括A透镜的透镜组的折射能力变小,以致难以充分地校正场曲。为确保本申请的效果,优选将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设置成-0.20。
如上所述,由于满足条件表达式(2),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使得能够实现极好的光学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具有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4)的至少一个A透镜:
1.87300<nA    (4)
其中n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折射率。
条件表达式(4)定义A透镜的折射率,以便实现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的极好的光学性能。
当值nA等于或小于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为了保持A透镜的折射能力时,A透镜的曲率半径变小,以致难以很好地校正场曲和彗差。为确保本申请的效果,优选将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设置成1.88000。
如上所述,由于满足条件表达式(4),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使得能够实现极好的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优选A透镜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3):
vA<45.0    (3)
其中v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阿贝数。
条件表达式(3)定义A透镜的阿贝数,以便很好地校正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的纵向色差和横向色差。
当值vA等于或大于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时,A透镜的阿贝数变大,以致不可能充分地校正包括A透镜的透镜组和光学系统中的色差。为确保本申请的效果,优选将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设置成41.0。
如上所述,由于满足条件表达式(3),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使得能够很好地校正纵向色差和横向色差。
在产生相机抖动时,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组或透镜组的一部分,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对成像面进行减振。优选减振透镜组包括A透镜。
由于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的这种结构,减振透镜组中的A透镜的曲率半径变大,因此,在移动减振透镜组时,偏心彗差的产生变小,并且能保持极好的光学性能。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优选减振透镜组是第三透镜组或第三透镜组的一部分。
由于这种结构,在减振时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变成能够与校正图像模糊一起校正球面像差。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优选至少一个A透镜的与另一透镜胶合。
由于这种结构,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使得能够很好地校正纵向色差和横向色差并且使系统对偏心不灵敏。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优选包括A透镜的至少一个透镜组由两个透镜或更少透镜组成。
由于这种结构,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使得能够使系统机构简单,并且使系统对偏心不灵敏,因此能抑制偏心彗差。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优选通过改变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改变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焦距。
由于这种结构,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使得能够易于改变焦距,并且在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的整个焦距范围内,很好地校正场曲和球面像差。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在将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远摄端状态时,优选一体地移动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
由于这种结构,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使得能够很好地地校正场曲。此外,能够消除由移动这些透镜组时产生的透镜组的轴偏误差引起的场曲和彗差。
根据本申请的成像设备配备有上述光学系统。
由于这种结构,能够实现具有极好光学性能的成像设备。
通过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光学系统,其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的A透镜:
1.85000<nA
-0.92<fA/fG<-0.10
其中n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折射率,fA表示A透镜的焦距,fG表示包括A透镜的透镜组的焦距。
由于这种结构,能够实现具有极好光学性能的光学系统。
在下文,参考附图,说明根据本申请的每一个用数量表示的例子的光学系统。
<例子1>
图1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13。负凹凸透镜L11是在图像侧玻璃表面上施加树脂层并在其上形成非球面的非球面透镜。
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23。
第三透镜组G3包括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凹面的正凹凸透镜L31与双凹负透镜L3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如后面的表1所示,正凹凸透镜L31满足上面所述的条件表达式(1)、(2)、(3)和(4)。
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平面的平凸正透镜L41、以及由双凸正透镜L42与具有面向图像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43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
在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炫光挡片FS设置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
在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该变焦距时,首先将第一透镜组G1移向图像,然后移向物体,将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距离增加,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距离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地将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当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改变焦距时,孔径光阑S与第三透镜组G3一起移动。
在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中,通过移动第一透镜组G1从无穷远到近物进行对焦。
在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G3,校正由相机抖动引起的图像模糊。
在表1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有关的各种值。
在表1中,f表示焦距,以及Bf表示后焦距。
在[透镜数据]中,最左列“i”表示按照从物体侧顺序计数的透镜表面编号,第二列“r”表示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三列“d”表示到下一表面的距离,第四列“nd”表示材料在d线(波长λ=587.6nm)处的折射率,第五列“vd”表示材料在d线(波长λ=587.6nm)处的阿贝数。在第四列“nd”中,省略空气的折射率nd=1.000000。在第二列“r”中,r=∞示平表面。在第三列“d”中,Bf表示后焦距。非球面的位置通过将“*”附加到表面号的右侧表示。
在[非球面数据]中,非球面用下述表达式表示。
x=(h2/r)/[1+[1-κ(h/r)2]1/2]
+A4×h4+A6×h6+A8×h8+A10×h10
其中,h表示离光轴的竖直高度,x表示垂度量,其为沿光轴从非球面的顶点处的切平面到离光轴的竖直高度为h的非球面的距离,r表示参考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κ表示圆锥系数。An表示第n次的非球面系数,“E-n”表示“×10-n”,例如,“1.234E-5”表示“1.234×10-5”。
在[规格]中,FNO表示f数,2ω表示以度表示的视角,以及Y表示图像高度,TL表示透镜总长度,W表示广角端状态,M表示中等焦距状态,T表示远摄端状态。
在[可变距离]中,di表示编号为i的表面的可变距离,其中,i是整数,d0表示物体和最物体侧透镜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透镜组数据]中,示出了开始表面编号“i”和每一透镜组的焦距。在[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中,示出了关于条件表达式的各个相应的值。
在用于各种值的表中,“mm”通常是用于长度的单位,例如焦距、曲率半径和离下一透镜面的距离。然而,由于通过成比例放大或减小其尺寸的光学系统,能获得类似的光学性能,因此,单位不限于“mm”,并且能使用任何适当的单位。参考符号的说明在其他例子中是相同的,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焦距为f、减振系数为κ的变焦透镜系统中,减振系数为κ是在校正相机抖动时,成像面上的图像的移动量与垂直于光轴的移动透镜组的移动量的比率,为校正角度为θ的旋转相机抖动,用于校正相机抖动的移动透镜组垂直于光轴的移动量为(f·tanθ)/κ。
在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08,焦距为18.5(mm),因此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移动量为0.219(mm)。在远摄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74,焦距为53.4(mm),因此,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移动量为0.231(mm)。
表1
[透镜数据]
i      r          d       nd         vd
1      115.5513   1.90    1.51680    64.1
2      15.6014    0.17    1.55389    38.1
3*     13.3000    10.00
4      -203.6563  1.50    1.62299    58.2
5      35.4686    1.10
6      29.5562    3.10    1.78472    25.7
7      74.7181    d7
8      59.7272     0.90    1.84666      23.8
9      23.3566     4.30    1.51823      58.9
10     -28.6402    0.10
11     19.3966     1.80    1.51823      58.9
12     52.8204     d12
13     ∞          2.90    孔径光阑S
14     -43.5025    2.75    1.94595      18.0
15     -17.9969    0.80    1.85000      32.4
16     111.8314    5.50
17     ∞          d17     炫光挡片FS
18     ∞          3.20    1.51742      52.3
19     -23.6843    0.10
20     100.1845    5.70    1.49700      81.6
21     -16.5860    1.30    1.85026      32.4
22     -55.6622    d22(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3
κ=1
A4=2.62050E-05
A6=5.94080E-08
A8=-4.88100E-11
A10=7.61030E-13
[规格]
变焦比:2.886
         W        M       T
f        18.5     35.3     53.4
FNO      3.8      5.3      6.2
2ω      77.4     43.5     29.3
Y        14.00    14.00    14.00
TL       131.3    125.6    136.8
Bf       38.1     55.1    73.7
[可变距离]
         W        M        T
d7       32.30    9.65    2.18
d12      2.71     8.06    12.30
d17      11.04    5.69    1.46
d22(Bf)  38.1     55.1    73.7
[透镜组数据]
组       i        焦距
1        1        -25.0
2        8        28.2
3        14       -41.4
4        18       46.9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nA(L31)=1.94595
     nA(L43)=1.85026
(2):fA/fG(L31)=-0.74
     fA/fG(L43)=-0.60
(3):vA(L31)=18.0
     vA(L43)=32.4
(4):nA(L31)=1.94595
图2A和2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2A表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2B表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3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中等焦距状态中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4A和4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4A表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4B表示相对于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在各个图中,FNO表示f数,Y表示图像高度。在表示球面像差的图中,示出了相对于最大孔径的f编号。在示出像散和畸变的图中,示出了图像高度的最大值。在表示彗差的图中,示出了相对于每一图像高度的彗差。在各个图中,d表示在d线(波长λ=587.6nm)处的像差曲线,g表示在g线(波长λ=435.8nm)处的像差曲线。在表示像散的图中,实线表示弧矢图像面,虚线表示子午线图像面。有关各种像差曲线图的上述说明与其他例子相同。
正如从各个图清楚地所见,由于在广角端状态、中等焦距状态,以及远摄端状态中很好地校正各种像差的结果,根据例子1的光学系统具有极好的光学性能。
<例子2>
图5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2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13。负凹凸透镜L11是在图像侧玻璃表面上施加树脂层并在其上形成非球面的非球面透镜。
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23。
第三透镜组G3包括按照物体起的顺序,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凹面的正凹凸透镜L31与双凹负透镜L3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如后面的表2所示,正凹凸透镜L31满足上面所述得条件表达式(1)、(2)、(3)和(4)。
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平面的平凸透镜L41、以及由双凸正透镜L42与具有面向图像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43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
在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炫光挡片FS设置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
在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中,在将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远摄端状态时,首先将第一透镜组G1移向图像,然后移向物体,将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距离增加,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距离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地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当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改变焦距时,孔径光阑S与第三透镜组G3一起移动。
在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中,通过移动第一透镜组从无穷远到近物进行对焦。
在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G3,校正由相机抖动引起的图像模糊。
在表2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有关的各种值。
在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05,焦距为18.5(mm),因此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移动量为0.226(mm)。在远摄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67,焦距为53.2(mm),因此,用于校0.433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移动量为0.242(mm)。
表2
[透镜数据]
i      r           d       nd          vd
1      115.5513    1.90    1.49782     82.6
2      15.6014     0.17    1.55389     38.1
3*     13.3000     10.00
4      -133.5569   1.50    1.62299     58.2
5      42.8613     1.10
6      31.7364     3.10    1.78472     25.7
7      69.7743     d7
8      47.0699     0.90    1.84666     23.8
9      23.1680     4.30    1.51823     58.9
10     -33.5773    0.10
11     21.1854     1.80    1.51823     58.9
12     68.7047     d12
13     ∞          2.90    孔径光阑S
14     -28.6176    2.75    1.88300     40.8
15     -16.0039    0.80    1.60300     65.5
16     60.5383     5.50
17     ∞          d17     炫光挡片FS
18     ∞          3.20    1.51742     52.3
19     -29.7894    0.10
20     87.8028     5.70    1.52249     59.7
21     -17.2520    1.30    1.85026     32.4
22     -54.2138    d22(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3
κ=1
A4=2.62050E-05
A6=5.94080E-08
A8=-4.88100E-11
A10=7.61030E-13
[规格]
变焦比:2.886
        W        M         T
f       18.5     35.4      53.4
FNO     3.6      5.3       5.8
2ω     77.4     43.5      29.4
Y       14.00    14.00     14.00
TL      131.7    126.6     138.2
BF      38.1     55.7      74.7
[可变距离]
        W        M        T
d7      32.66    10.01    2.53
d12     2.36     7.71     11.94
d17     11.42    6.06     1.83
d22(Bf) 38.1     55.7     74.7
[透镜组数据]
组         i     焦距
1          1     -24.6
2          8     27.8
3          14    -43.4
4          18    49.4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nA(L31)=1.88300
   :nA(L43)=1.85026
(2):fA/fG(L31)=-0.86
   :fA/fG(L43)=-0.61
(3):vA(L31)=40.8
   :vA(L43)=32.4
(4):nA(L31)=1.88300
图6A和6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6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6B示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7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中等焦距状态中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8A和8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8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8B示出相对于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正如从各个图清楚地所见,由于在广角端状态、中等焦距状态以及远摄端状态中很好地校正各种像差的结果,根据例子2的光学系统具有极好的光学性能。
<例子3>
图9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3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13。负凹凸透镜L11是在图像侧玻璃表面上施加树脂层并在其上形成非球面的非球面透镜。
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23。
第三透镜组G3包括按照物体起的顺序,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凹面的正凹凸透镜L31与双凹负透镜L3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如后面的表3所示,正凹凸透镜L31满足上面所述的条件表达式(1)、(2)、(3)和(4)。
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平面的平凸透镜L41、以及由双凸正透镜L42与具有面向图像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43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
在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炫光挡片FS设置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
在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中,在将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远摄端状态时,首先将第一透镜组G1移向图像,然后移向物体,将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距离增加,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距离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地使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当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改变焦距时,孔径光阑S与第三透镜组G3一起移动。
在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中,通过移动第一透镜组,从无穷远到近物进行对焦。
在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作为为减振透镜组第三透镜组G3,校正由相机抖动引起的图像模糊。
在表3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有关的各种值。
在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08,焦距为18.5(mm),因此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运动量为0.219(mm)。在远摄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74,焦距为53.4(mm),因此,用于校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运动量为0.231(mm)。
表3
[透镜数据]
i      r           d       nd           vd
1      115.5513    1.90    1.51680      64.1
2      15.6014     0.17    1.55389      38.1
3*     13.3000     10.00
4      -180.3836   1.50    1.62299      58.2
5      36.7979     1.10
6      29.8103     3.10    1.78472      25.7
7      74.7181     d7
8      50.5666     0.90    1.84666      23.8
9      21.7186     4.30    1.51823      58.9
10     -29.0198    0.10
11     19.2917     1.80    1.51823      58.9
12     46.5501     d12
13     ∞          2.90    孔径光阑S
14     -40.1312    2.75    2.00170      20.7
15     -15.5486    0.80    1.89800      34.0
16     152.9489     5.50
17     ∞           d17     炫光挡片FS
18     ∞           3.20    1.51742      52.3
19     -23.8646     0.10
20     101.1522     5.70    1.49700      81.6
21     -16.5227     1.30    1.85026      32.4
22     -54.1237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3
κ=1
A4=2.62050E-05
A6=5.94080E-08
A8=-4.88100E-11
A10=7.61030E-13
[规格]
变焦比:2.886
        W        M        T
f       18.5     35.3     53.4
FNO     3.6      5.2      6.0
2ω     77.3     43.5     29.3
Y       14.00    14.00    14.00
TL      131.3    125.7    136.9
BF      38.1     55.2     73.9
[可变距离]
        W        M        T
d7      32.30    10.01    2.53
d12     2.36     7.71     11.94
d17     11.04    6.06     1.83
d22(Bf) 38.1     55.2     73.9
[透镜组数据]
组   i     焦距
1    1     -25.0
2    8     28.2
3    14    -41.4
4    18    46.7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nA(L31)=2.00170
     nA(L32)=1.89800
     nA(L43)=1.85026
(2):fA/fG(L31)=-0.58
     fA/fG(L32)=0.38
     fA/fG(L43)=-0.61
(3):vA(L31)=20.7
     vA(L32)=34.0
     vA(L43)=32.4
(4):nA(L31)=2.00170
图10A和10B是示出在对焦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0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0B示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11是示出在对焦无穷远时,在中等焦距状态中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12A和12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2A示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2B示出相对于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正如从各个图清楚地所见,由于在广角端状态、中等焦距状态以及远摄端状态中很好地校正各种像差的结果,根据例子3的光学系统表示具有极好的光学性能。
<例子4>
图13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4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13。负凹凸透镜L11是在图像侧玻璃表面上施加树脂层并在其上形成非球面的非球面透镜。
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23。
第三透镜组G3包括按照物体起的顺序,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凹面的正凹凸透镜L31与双凹负透镜L3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如后面的表4所示,正凹凸透镜L31满足上面所述的条件表达式(1)、(2)、(3)和(4)。
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平面的平凸透镜L41、以及由双凸正透镜L42与具有面向图像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43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
在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炫光挡片FS设置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
在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中,在将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远摄端状态时,首先将第一透镜组G1移向图像,然后移向物体,将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距离增加,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距离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地使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当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改变焦距时,孔径光阑S与第三透镜组G3一起移动。
在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中,通过移动第一透镜组,进行从无穷远对焦到近物。
在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G3,校正由相机抖动引起的图像模糊。
在表4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有关的各种值。
在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05,焦距为18.5(mm),因此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移动量为0.226(mm)。在远摄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70,焦距为53.4(mm),因此,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移动量为0.237(mm)。
表4
[透镜数据]
i    r            d       nd         vd
1    115.5513     1.90    1.51680    64.1
2    15.6014      0.17    1.55389    38.1
3*   13.3000      10.00
4      -248.6179    1.50    1.62299      58.2
5      34.6127      1.10
6      29.6569      3.10    1.78472      25.7
7      74.7181      d7
8      53.9942      0.90    1.84666      23.8
9      22.5667      4.30    1.51823      58.9
10     -29.5941     0.10
11     19.0339      1.80    1.51823      58.9
12     47.2870      d12
13     ∞           2.90    孔径光阑S
14     -43.2107     2.75    2.14352      17.8
15     -17.4145     0.80    2.00330      28.3
16     198.6809     5.50
17     ∞           d17     炫光挡片FS
18     0.0000       3.20    1.51742      52.3
19     -24.5210     0.10
20     90.7179      5.70    1.49700      81.6
21     -16.6300     1.30    1.85026      32.4
22     -55.9527     d22(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3
κ=1
A4=2.59680E-05
A6=5.34430E-08
A8=-7.40590E-11
A10=7.61030E-13
[规格]
变焦比:2.886
      W       M       T
f     18.5    35.3    53.4
FNO    3.7      5.3      6.0
2ω    77.0     43.5     29.4
Y      14.25    14.25    14.25
TL     131.3    125.9    137.2
BF     38.1     55.4     74.2
[可变距离]
          W        M       T
d7        32.30    9.65    2.18
d12       2.71     8.06    12.30
d17       11.04    5.69    1.46
d22(Bf)   38.1     55.4    74.2
[透镜组数据]
组   i      焦距
1    1      -25.0
2    8      28.4
3    14     -42.7
4    18     47.5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nA(L31)=2.14352
     nA(L32)=2.00330
     nA(L43)=1.85026
(2):fA/fG(L31)=-0.56
     fA/fG(L32)=0.37
     fA/fG(L43)=-0.60
(3):vA(L31)=17.8
     vA(L32)=28.3
     vA(L43)=32.4
(4):nA(L31)=2.14352
图14A和14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4A表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4B表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图15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中等焦距状态中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
图16A和16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远摄端状态中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6A表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6B表示相对于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正如从各个图清楚地所见,由于在广角端状态、中等焦距状态以及远摄端状态中很好地校正各种像差的结果,根据例子4的光学系统具有极好的光学性能。
<例子5>
图17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本申请的例子5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
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G3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G4。
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13。负凹凸透镜L11是在图像侧玻璃表面上施加树脂层并在其上形成非球面的非球面透镜。
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以及具有面向物体的凸面的正凹凸透镜L23。
第三透镜组G3包括按照物体起的顺序,由具有面向物体的凹面的正凹凸透镜L31与双凹负透镜L32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如后面的表5所示,正凹凸透镜L31满足上面所述的条件表达式(1)、(2)、(3)和(4)。
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平面的平凸透镜L41、以及由双凸正透镜L42与具有面向图像的凸面的负凹凸透镜L43胶合构成的胶合透镜。
在根据例子5的光学系统中,孔径光阑S设置在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炫光挡片FS设置在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
在根据例子5的光学系统中,在将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远摄端状态时,首先将第一透镜组G1移向图像,然后移向物体,将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距离增加,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距离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一体地使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移向物体。当从广角端状态到远摄端状态改变焦距时,孔径光阑S与第三透镜组G3一起移动。
在根据例子5的光学系统中,通过移动第一透镜组,从无穷远到近物进行对焦。
在根据例子5的光学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G3,校正由相机抖动引起的图像模糊。
在表5中,列出了与根据例子5的光学系统有关的各种值。
在根据例子5的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05,焦距为18.5(mm),因此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移动量为0.226(mm)。在远摄端状态中,减振系数κ为1.70,焦距为53.4(mm),因此,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第三透镜组G3的移动量为0.237(mm)。
表5
[透镜数据]
 i     r             d       nd           vd
 1     115.5513      1.90    1.51680      64.1
 2     15.6014       0.17    1.55389      38.1
 3*    13.3000       10.00
 4     -203.6563     1.50    1.62299      58.2
 5     35.4686       1.10
 6     29.5562       3.10    1.78472      25.7
 7     74.7181       32.30
 8     59.7272       0.90    1.84666      23.8
 9     23.3566       4.30    1.51823      58.9
10     -28.6402      0.10
11     19.3966       1.80    1.51823      58.9
12     52.8204       2.71
13     ∞            2.90    孔径光阑S
14     -43.5025      2.75    1.94595      18.0
15     -17.9969      0.80    1.85000      32.4
16     111.8314      5.50
17     ∞            11.04   炫光挡片FS
18     ∞            3.20    1.51742      52.3
19     -23.6843      0.10
20     100.1845      5.70    1.49700      81.6
21     -16.5860      1.30    1.85026      32.4
22    -55.6622    Bf
[非球面数据]
表面编号:3
κ=1
A4=2.62050E-05
A6=5.94080E-08
A8=-4.88100E-11
A10=7.61030E-13
[规格]
f      18.5
FNO    3.8
2ω    77.4
Y      14.00
TL     131.3
Bf     38.1
[透镜组数据]
组   i      焦距
1    1      -25.0
2    8      28.2
3    14     -41.4
4    18     46.9
[用于条件表达式的值]
(1):nA(L31)=1.94595
     nA(L43)=1.85026
(2):fA/fG(L31)=-0.74
     fA/fG(L43)=-0.60
(3):vA(L31)=18.0
     vA(L43)=32.4
(4):nd(L31)=1.94595
图18A和18B是示出对焦在无穷远时,在广角端状态中根据例子5的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其中,图18A表示不进行减振时的各种像差,图18B表示相对于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进行减振时的彗差。
如从各个图清楚地所见,由于在广角端状态、中等焦距状态以及远摄端状态中很好地校正各种像差的结果,根据例子5的光学系统具有极好的光学性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的每一例子使得能够提供具有良好光学性能以及充分地校正横向色差和场曲的光学系统。每一例子使得能够减少透镜元件的数目。此外,在例子1至4中,能够提供变焦比约为3的变焦透镜系统。
在上述每一例子中,示出了具有设置在第三透镜组中满足本发明的所有条件表达式的A透镜(L31)的光学系统。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通过在光学系统中的在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的至少一个中,引入至少一个A透镜,能实现本发明的效果。
尽管具有四个透镜组的光学系统示为本申请的每一例子,但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的透镜结构不限于此,并且能适用其他透镜组结构,例如五个透镜组结构。
在本光学系统中,为从无穷远到近物进行对焦,可以沿光轴,移动作为对焦透镜组的透镜组的一部分或透镜组。对焦透镜组可以用于自动对焦,并且适合由马达,例如超声波马达驱动。具体说,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第一透镜组或第一透镜组的一部分用作对焦透镜组。
在上述每一例子中,尽管示出了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将第三透镜组作为减振透镜组移动的光学系统,但可以将其他透镜组的透镜组或透镜组的一部分用作减振透镜组。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特别优选地,将第三透镜组或第三透镜组的一部分用作减振透镜组。
此外,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中,任何透镜表面可以是非球面。可以通过精磨工艺、利用模具将玻璃材料成型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制工艺,或将树脂材料成型为玻璃表面上的非球面形状的复合型工艺,制作非球面。
可以将在宽波长范围上的高透射比的防反射涂层应用于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的每一透镜表面,以便减少炫光或重影图像,因此能获得具有高对比度的高光学性能。
为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本实施例仅示出具体的例子。因此,不必说,本发明在更广泛方面不限于具体的细节和典型的设备。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9,说明配备有根据本申请的光学系统的照相机。
图19是示出配备有根据本申请的例子1的光学系统的照相机的示意图。
如图19所示,照相机1是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配备有作为取景透镜2的根据例子1的变焦透镜系统。
在照相机1中,通过取景透镜2,会聚从物体(未示出)发出的光,并且通过快速返回反射镜3,聚焦在聚焦屏4上。聚焦在聚焦屏4上的物体的图像通过五角屋脊棱镜5,多次反射,并通向目镜6。因此,通过目镜6拍摄者能将物体图像观察为正像。
当拍摄者按压快门释放按钮(未示出)时,快速返回反射镜3从光路移开,并且来自物体(未示出)的光到达成像设备7。因此,来自物体的光被成像设备7俘获,并存储在存储器(未示出)中作为物体图像。用这种方式,拍摄者能用照相机1拍摄物体。
作为取景透镜2安装在相机1上的根据本实施例的例子1的光学系统使得能够通过特定的透镜结构实现良好光学性能。因此,照相机1能够实现良好光学性能。
不必说,通过构造配备有根据例子2至5的任何一个的光学系统,作为取景透镜2的照相机能获得与上述照相机1相同的结果。
如上所述,能够提供具有极好光学性能的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该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Claims (13)

1.一种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
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
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
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以及
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
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组具有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的至少一个A透镜:
1.86000<nA
-0.92<fA/fG<-0.10
其中n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折射率,fA表示A透镜的焦距,并且fG表示具有A透镜的透镜组的焦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A透镜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vA<45.0
其中vA表示所述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阿贝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组或透镜组的一部分作为减振透镜组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用于校正在产生相机抖动时的图像模糊,并且所述减振透镜组包括所述A透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减振透镜组是所述第三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所述A透镜中的至少一个A透镜与另一透镜胶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具有所述A透镜的至少一个透镜组由两个透镜或更少透镜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在将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远摄端状态时,分别改变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在将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远摄端状态时,一体地移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
9.一种成像设备,配备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
10.一种光学系统的形成图像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所述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按照从物体起的顺序包括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四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组具有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的至少一个A透镜:
1.86000<nA
-0.92<fA/fG<-0.10
其中nA表示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折射率,fA表示A透镜的焦距,并且fG表示具有A透镜的透镜组的焦距。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满足下述条件表达式:
vA<45.0
其中vA表示所述A透镜的介质在波长λ=587.6nm的d线处的阿贝数。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A透镜中的至少一个A透镜与另一透镜胶合。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在将焦距从广角端状态改变到远摄端状态时,分别改变所述第一透镜组和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距离。
CN2008101440268A 2007-07-24 2008-07-23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Active CN1013544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99725.9A CN102768399B (zh) 2007-07-24 2008-07-23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92369 2007-07-24
JP2007192369A JP5157295B2 (ja) 2007-07-24 2007-07-24 光学系、撮像装置、光学系の結像方法
JP2007192369 2007-07-2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99725.9A Division CN102768399B (zh) 2007-07-24 2008-07-23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4472A CN101354472A (zh) 2009-01-28
CN101354472B true CN101354472B (zh) 2012-08-01

Family

ID=3987405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9972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8399B (zh) 2007-07-24 2008-07-23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CN2008101440268A Active CN101354472B (zh) 2007-07-24 2008-07-23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9972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8399B (zh) 2007-07-24 2008-07-23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20341B2 (zh)
EP (1) EP2020613A3 (zh)
JP (1) JP5157295B2 (zh)
CN (2) CN1027683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16982B2 (ja) * 2009-01-30 2014-0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260075B2 (ja) * 2012-08-30 2018-01-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及び、この変倍光学系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JP6241141B2 (ja) * 2013-08-29 2017-12-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及び変倍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2015212821A (ja) * 2014-04-17 2015-11-26 株式会社ニコン 光学系、該光学系を備えた撮像装置、光学系の製造方法
JP6628240B2 (ja) 2015-08-10 2020-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10716282B (zh) * 2018-07-13 2022-05-13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61910A (ja) * 2002-07-30 2004-02-26 Canon Inc 防振機能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JP2004246043A (ja) * 2003-02-13 2004-09-02 Nikon Corp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
JP2005309124A (ja) * 2004-04-22 2005-11-04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CN1959460A (zh) * 2005-09-12 2007-05-09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具有变焦镜头的图像拾取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52002A (ja) * 1993-11-29 1995-06-16 Nikon Corp 防振機能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JPH09152552A (ja) * 1995-11-28 1997-06-10 Nik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H1039210A (ja) * 1996-07-24 1998-02-13 Nik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H11174329A (ja) 1997-12-15 1999-07-02 Canon Inc 防振機能を有した変倍光学系
JPH11211983A (ja) * 1998-01-26 1999-08-06 Nikon Corp フィルターを内蔵した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
JP4551669B2 (ja) 2004-02-26 2010-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289958B2 (ja) 2003-09-19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378188B2 (ja) 2004-02-23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612810B2 (ja) * 2004-06-11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
US7307794B2 (en) 2004-09-17 2007-12-11 Pentax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JP2006113573A (ja) 2004-09-17 2006-04-27 Pentax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
JP2006119193A (ja) * 2004-10-19 2006-05-11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7192369A (ja) 2006-01-20 2007-08-02 Jtekt Corp 動圧軸受の性能判定方法および動圧軸受
JP2007193173A (ja) * 2006-01-20 2007-08-02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4862433B2 (ja) * 2006-02-28 2012-01-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8129457A (ja) * 2006-11-22 2008-06-05 Olympus Imaging Corp ズーム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61910A (ja) * 2002-07-30 2004-02-26 Canon Inc 防振機能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
JP2004246043A (ja) * 2003-02-13 2004-09-02 Nikon Corp 可変焦点距離レンズ系
JP2005309124A (ja) * 2004-04-22 2005-11-04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CN1959460A (zh) * 2005-09-12 2007-05-09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具有变焦镜头的图像拾取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20613A2 (en) 2009-02-04
US20090034100A1 (en) 2009-02-05
CN101354472A (zh) 2009-01-28
JP2009031358A (ja) 2009-02-12
JP5157295B2 (ja) 2013-03-06
CN102768399A (zh) 2012-11-07
CN102768399B (zh) 2015-10-21
EP2020613A3 (en) 2009-03-04
US7920341B2 (en) 2011-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4519B (zh) 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变焦的方法
CN101334518B (zh) 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变焦的方法
CN101373262B (zh)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通过该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CN102162905B (zh) 变焦镜头系统、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系统的方法
CN100568041C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04136956B (zh) 变焦光学系统和光学装置
CN101315457B (zh) 用于形成像的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方法
CN102176084B (zh)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减振方法和改变焦距的方法
CN101256270B (zh)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光学设备
CN101939683B (zh) 变倍光学系统、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1395518B (zh) 成像设备、成像方法和高变焦比变焦透镜系统
CN105556368B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1794014B (zh) 变焦透镜及其制造方法、配备变焦透镜的光学装置
CN104797969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01354472B (zh) 光学系统、成像设备和用于通过光学系统形成图像的方法
CN101344637B (zh) 变焦透镜系统、光学设备和使变焦透镜系统变焦的方法
CN105393156A (zh) 变倍光学系统、成像装置和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7407795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4755984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用于制造变倍光学系统的方法
JP6299261B2 (ja) 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CN104769476A (zh)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10888226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N113056693B (zh)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设备
CN104081246A (zh) 变焦镜头、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变焦镜头的方法
CN104272163B (zh) 变焦光学系统和光学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