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5151A - 按钮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钮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45151A CN101345151A CNA2008101357491A CN200810135749A CN101345151A CN 101345151 A CN101345151 A CN 101345151A CN A2008101357491 A CNA2008101357491 A CN A2008101357491A CN 200810135749 A CN200810135749 A CN 200810135749A CN 101345151 A CN101345151 A CN 1013451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movable contact
- rake
- push
- button sw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0881 dep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4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buckling of disc sp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5/10—Operating parts
- H01H15/102—Operating parts comprising cam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01H2013/52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using a return spring act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actuating direction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并且薄型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在不增大高度尺寸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比以往更长的可动触点按压行程。本发明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将一对引导部(8)设置在安装于外壳(1)上部的盖体上,其中该一对引导部(8)能够与从操作构件(9)的按压部(9a)向外壳(1)内突出的动作部(9b)抵接,同时具备与容置在外壳(1)内的周侧部的周边部(10a)连接设置并且朝向动作部(9b)而突出至外壳(1)内的第二动作构件(10),通过从横向按压操作构件(9),动作部(9b)和第二动作构件(10)向下侧位移而按下可动触点(5、6),从而与固定触点(2a、3a、4a)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PDA、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等小型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将来自横向(水平方向)的按压转换为纵向(垂直方向)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例如参照JP特开2006-244977号公报),在图9~图12中示出这种以往的按钮开关。
在图9~图12中,附图标记1是外壳,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形成为具有容置部1a的上表面呈开口状的箱形。由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的一对固定触点2a、2b通过嵌件成型(insert molding)等方法一体地被埋设于该容置部1a的内底部,并且使该一对固定触点2a、2b的一部分从内底面露出。在外壳1的相向的一对侧面的下方一侧突出形成有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2a、2b导出的外部端子3a、3b。在外壳1的另外的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置部1a连通的窗口部1b。另外,在外壳1的四角部形成有向外突出的卡合凸部1c。
在所述容置部1a的一对固定触点2a、2b上方,装载有将导电性的薄金属板弯曲为穹状的可翻转(向下凹)的可动触点4。该可动触点4的穹状的顶部的下表面与从内底面露出的一个固定触点2a保持一定的间隔并相对,穹状的外周的周缘部在图9中被省略,但配置为与从容置部1a的内底面露出的另一个固定触点2b接触的状态。
在所述可动触点4的上表面一侧,配设有由聚酰胺树脂等绝缘性树脂板材构成的防尘板5。该防尘板5的周缘部装载在所述外壳1的容置部1a的上表面上并且通过粘接剂等而被固定,以使防尘板5覆盖容置部1a的开口,从而防止灰尘、异物等侵入到配设在容置部1a内的各触点部。
另外,附图标记6是操作构件,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具有:按压部6a,其从所述外壳1的窗口部1b突出;动作部6b,其从该按压部6a向所述容置部1a内突出而形成;滑动部6d,其经由设置在该动作部6b的周围的开口部6c以包围所述动作部6b的两侧部以及后部的方式与按压部6a连接。操作构件6配置在所述容置部1a上所配设的防尘板5的上表面一侧,在按压部6a从所述外壳1的窗口部1b突出的同时,作为动作部6b的自由端的抵接部6e隔着所述防尘板5而与所述可动触点的穹状的顶部的上表面相对,并且滑动部6d可滑动地容置在所述容置部1a内。
进一步,附图标记7是盖体,通过冲压弯折金属板而形成,具有;上板7a,其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上部并形成为平板状以覆盖容置部1a;四个组装脚,其从该上板7a的四角部被弯折为大致直角,并以“L”字形向下方下垂。在该组装脚的前端上设置有卡合片,通过将该卡合片卡合在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四角部上的所述卡合凸部1c上,将盖体7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上部。
在所述上板7a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向所述外壳1的容置部1a内弯折而形成,而且与所述操作构件6的动作部6b的抵接部6e抵接而将该动作部6b向所述可动触点4的按压方向引导。该引导部由倾斜部7d和一对连接部7e形成,该倾斜部7d由使上板7a的板面沿所述操作构件6的按压方向而向所述外壳1的容置部1a内弯折的大致45度的斜面构成;所述一对连接部7e由连续地设置在该倾斜部7d的两侧部,并且构成为与上板7a连接的大致三角形状。在所述盖体7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上部时,所述倾斜部7d以及连接部7e位于所述操作构件6的滑动部6d上所设置的开口部6c内而配置。此时,所述倾斜部7d与操作构件6的动作部6b的抵接部6e(自由端)相对配置。通过将向开口部6c内弯折的倾斜部7d以及连接部7e的后端侧切开而形成切口,从而防止当滑动部6d在容置部1a内滑动时倾斜部7d以及连接部7e与滑动部6d的开口部6c后端抵接。
在所述引导部形成在所述盖体7上时,首先,在盖体7的上板7a上,在成为引导部的后端的位置上,通过冲压等形成稍微细长的切口部7f,接着,通过冲压等将该切口部7f的前方向下方弯折大致45度,从而形成所述倾斜部7d和连续在该倾斜部7d的两侧部的大致三角形状的一对连接部7e。
上述结构的以往的按钮开关,在图9所示的初始状态下,操作构件6的动作部6b的抵接部6e(自由端)经由防尘板5与可动触点4的穹状的顶部上表面抵接。而且,由于可动触点4所具有的向上方的弹性加载力,与盖体7的倾斜部7d的倾斜面的累积作用,按压部6a被向图示左方向(与按压部6a的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加载而向外侧突出。此时,可动触点4的外周的周缘部与固定触点2b接触,但穹状的顶部下表面与固定触点2a分离开从而开关处于关的状态。
若从该状态向图示右方向按压该按压部6a,如图12所示,则动作部6b的抵接部6e(自由端)沿倾斜部7d被向图示下方向(与按压部6a的按压方向垂直的方向)引导,并经由防尘板5按压可动触点4的穹状的顶部上表面,从而可动触点4向下方翻转。而且,因为可动触点4的穹状的顶部下表面与固定触点2a接触,所以固定触点2a和2b电连接,从而开关呈开的状态。
若从该状态解除对按压部6a的按压,则通过可动触点4本身所具有的翻转恢复力而向上方翻转恢复,从而开关呈关的状态。而且,通过此时的加载力,动作部6b的抵接部6e与刚才相反而沿倾斜部7d被向图示左方向(与按压部6a的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加载,按压部6a向外侧突出从而恢复到初始的状态。
如上所述,以往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是一级动作型式,但近年来,在小型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薄型化的基础上正进行着多功能化,在此过程中强烈要求两级动作型式的按钮开关。但是,若在以往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中将可动触点设置成上下两级,则需要增加盖体7的倾斜部7d的高度,产生增大整个按钮开关的高度尺寸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并且薄型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在不增大高度尺寸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比以往更长的可动触点按压行程。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按钮开关,具备:外壳,其具有容置部;固定触点,其设置在所述容置部的底部;可动触点,其设置在该固定触点之上;操作构件,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容置在所述容置部中,并且具有从所述外壳的侧部向外部突出的按压部以及从该按压部向所述容置部内突出的悬臂梁结构的动作部;金属板制的盖体,其安装在所述外壳的上部并覆盖所述容置部,同时具有能够与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相抵接的引导部;而且所述按钮开关通过从横向按压所述按压部而使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与所述引导部相抵接并且将该前端一侧向下侧的所述可动触点方向引导,从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其特征在于,具有位置固定并且容置在所述容置部的周侧部的周边部,并且具备:悬臂梁结构的第二动作构件,其与该周边部连接设置,而且朝向所述动作部而突出至所述容置部内;一对所述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的两侧;第一倾斜部,其设置在所述各引导部上,并且相对所述按压部的按压方向倾斜;第二倾斜部,其设置在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上部,并且与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对;第三倾斜部,其设置在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下部,并且位于与相对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交叉的方向上;第四倾斜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上部,并且与所述第三倾斜部相对;突起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下部,并且与所述可动触点相对;而且,通过从横向按压所述按压部,使所述第二倾斜部与所述第一倾斜部抵接,而将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向下侧的所述可动触点方向引导,同时使所述第二倾斜部与所述第三倾斜部抵接而使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向下侧的所述可动触点方向位移,从而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可动触点抵接并按下该可动触点,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以与以往相同的按压行程能够确保比以往更长的可动触点按压行程。而且,因为能够将第二动作构件设置在用于设置操作构件的动作部以及盖体的引导部的高度的位置上,所以没有使整个按钮开关的高度尺寸变大。
在本发明的按钮开关中,优选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周边部形成为包围该第二动作构件的基端一侧以及两侧的“コ”字形,并且与两端部相比使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突出的所述周边部的中央部形成为薄壁,而且在使该中央部扭动变形的同时使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向下侧的所述可动触点方向位移。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能够使第二动作构件所产生的应力减少,所以即使第二动作构件的位移量比动作部的位移量大,也能够确保与动作部大小大致相同的第二动作构件具有与动作部相同的耐久性,并且在不引起整个按钮开关大型化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按钮开关的寿命变短。
另外,在本发明的按钮开关中,优选所述操作构件具备一对滑动部,该一对滑动部在所述动作部的两侧从所述按压部向所述容置部的周侧部突出,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周边部形成为包围该第二动作构件的基端一侧以及两侧的“コ”字形,并且在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周边部的两端部具有可滑动地支承所述滑动部的引导部。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能够提高动作部与第二动作构件之间的位置精度,所以能够得到稳定的可动触点按压行程。
另外,在本发明的按钮开关中,优选所述第三倾斜部和第四倾斜部中,其中一个的表面形成为平坦面,而另一个的表面形成为凸的弯曲面。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能够使第三倾斜部和第四倾斜部线接触而滑动,从而抑制第三倾斜部和第四倾斜部的磨耗,所以能够得到稳定的可动触点按压行程。
另外,在本发明的按钮开关中,优选所述突起部的表面由凸的球面的一部分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能够使突起部与可动触点点接触,从而抑制突起部的磨耗,所以能够得到稳定的可动触点按压行程,同时因为能够在由可进行翻转动作的穹状金属板构成可动触点的情况下高精度地按压可动触点的中心,所以能够得到良好的动作触感。
另外,在本发明的按钮开关中,优选所述盖体安装在所述外壳的上部,并且具有上板,所述上板形成为平板状以覆盖容置部,所述各引导部通过将所述上板局部立体化加工成“V”字形的冲压加工而形成,该“V”字形是使所述上板的局部外表面呈凸状、而内表面呈凹状、并且两端封闭的“V”字形;由所述“V”字形的倾斜的一个直线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倾斜部。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能够在没有在盖体的上板开孔的情况下设置第一倾斜部,所以不需要如以往的按钮开关那样的防尘板,从而能够降低整个按钮开关的高度,同时能够减少按钮开关的部件数以及消减组装的工时和降低成本。
另外,在本发明的按钮开关中,优选所述可动触点由可翻转的穹状金属板构成,并且使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突起部与该可动触点的中心部相对。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能够高精度地按压可动触点的中心,所以能够得到良好的动作触感。
另外,在本发明的按钮开关中,优选所述可动触点由可翻转的穹状金属板构成,并且将该可动触点设置为上下两级,同时在上侧可动触点的周边部的底部一侧以及下侧可动触点的周边部和中心部的底部一侧三个位置处设置不同的第一以及第二和第三固定触点,使所述上侧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一直接触,使所述下侧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一直接触,若按下所述上侧可动触点,则所述上侧可动触点向下翻转而与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接触,若进一步按下所述上侧可动触点则将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按下并使所述下侧可动触点翻转,从而与所述第三固定端子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成为如下的两级动作型式的按钮开关:与以往的一级动作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相比,不增加高度尺寸,并能够确保比以往更长的可动触点按压行程。
在此时,优选所述下侧可动触点具有防止被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周边部的一部分按压而使该下侧可动触点浮上的弯曲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两级动作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中,因为能够防止下侧可动触点的浮上,所以能够保持上下可动触点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得到良好的第二级的的动作触感。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小型并且薄型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在不增大高度尺寸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比以往更长的可动触点按压行程。另外,能够提供一种小型并且薄型的两级动作的横向按压型的按钮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正反颠倒后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正反颠倒后的状态的分解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盖体卸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第一级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第二级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按钮开关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按钮开关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将以往的按钮开关的盖体卸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按钮开关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2的箭头a-b方向作为按钮开关的前后方向、箭头c-d方向作为按钮开关的左右方向、箭头e-f方向作为按钮开关的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在图1~图6中,附图标记1是外壳,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形成为具有容置部1a的上表面开口状的箱型。在该外壳1的内底面1b的四个角部设置有从该内底面1b下降一层的浅的上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c,在该各上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c的内侧设置有更深的近似圆形的下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d,在该下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d的周边部设置有突出至前后的上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c之间的左右的弯曲部容置部1e。
另外,在所述外壳1的前后的侧壁上部设置有前后的切口部1f、1g。另外,在所述外壳1的四个角部设置有卡合凹部1h,在该各卡合凹部1h的上侧设置有朝向下方逐渐向外侧扩展的倾斜状的引导部1i。进一步,在所述外壳1的外底面的周边部设置有多个浅的外部连接端子用凹部1j,并且与该左右的外部连接端子用凹部1j相邻而设置有与各外部连接端子用凹部1j相比稍微深的左右的接地端子用凹部1k,并且在各外部连接端子用凹部1j的内侧垂直突出设置有安装时的左右的定位销1m。
所述外壳1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形成有第一、第二、第三固定端子2、3、4。第一、第二、第三固定端子2、3、4是通过冲压导电性好的金属薄板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而且以绝缘状态埋设在外壳1的底部。第一固定端子2的一部分从所述上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c露出并与所述上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c处于大致同一平面内,从而形成作为第一固定触点的公共触点2a。第二固定端子3的一部分从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d的周边部露出并与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d的周边部处于大致同一平面内,从而形成作为第二固定触点的第一选择触点3a。第三固定端子4的一部分从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d的中心部露出并与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d的中心部处于大致同一平面内,从而形成作为第三固定触点的第二选择触点4a。另外,第一、第二、第三固定端子2、3、4的其他的部分分别从规定的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用凹部1j露出并与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用凹部1j处于大致同一平面内,从而形成与所述公共点2a导通的第一外部连接端子2b、与所述第一选择触点3a导通的第二外部连接端子3b、与第二选择触点4a导通的第三外部连接端子4b。
在图1、图4、图5中,附图标记5是上侧可动触点,附图标记6是下侧可动触点,这些上侧可动触点5以及下侧可动触点6是由通过冲压导电性好的金属薄板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可翻转的穹状金属板构成。在上侧可动触点5上设置有从周边部向左右方向突出的前后一对脚部5a。在下侧可动触点6上设置有从周边部向左右方向突出的左右弯曲部6a。该各弯曲部6a形成为向上开口的“コ”字形。另外,上侧可动触点5的周边部经由4个所述各脚部5a由所述上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c支承,下侧可动触点6的周边部由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d的周边部支承,在所述外壳1的容置部1a的底部隔开一定的间隔分为上下两级设置并容置上侧可动触点5以及下侧可动触点6。在设置状态下,上侧可动接触5经由脚部5a与公共触点2a一直接触,下侧可动触点6的周边部与第一选择触点3a一直接触,并且下侧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隔开一定的间隔与下侧的所述第二选择触点4a相对。另外,下侧可动触点6的各弯曲部6a嵌入所述弯曲部容置部1e,并且使各弯曲部6a的上部面向外壳1的内底面1b。
在图1~图5中,附图标记7是盖体,其是通过冲压金属板并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该盖体7具有:上板7a,其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上部,并且形成为矩形平板状,以使得上板7a覆盖所述容置部1a;4个安装脚7b,其从该上板7a的前后侧边缘的两端部被弯折成大致直角状,并且以“L”字形向下方向下垂;平板状的后侧板7c,其一体形成在所述后侧的左右安装脚7b之间,而且从所述上板7a的后侧边缘与后侧的左右安装脚7b一体地被弯折成大致直角状,并且覆盖所述外壳1的后侧的切口部1g;左右侧板7d,其从上板7a的前后侧边缘的两端部被弯折成大致直角状,并且与所述外壳1的左右侧面上部重叠在一起;接地端子7e,其从该左右侧板7d的前部进一步向下方延伸设置,并且使前端一侧向外壳1外底面的下方突出。在各安装脚7b的前端一侧设置有卡合片7f。
盖体7在组装按钮开关的最后阶段在将上板7a安装在外壳1的上部并且覆盖所述容置部1a时,各安装脚7b的前端一侧(卡合片7f)与外壳1的各引导部1i滑动接触的同时向外侧扩展后,在越过各引导部1i时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使卡合片7f与外壳1的各卡合凹部1h卡合,从而安装到外壳1上。在完成该安装之后,通过将向外壳1的外底面的下方突出的左右接地端子7e的前端一侧分别向内侧弯折成大致直角,并与外壳1的左右接地端子用凹部1k嵌合,从而形成从外壳1的外底面露出并与外壳1的外底面处于大致同一平面的左右接地用焊接部7g。
另外,在所述上板7a的中央部,以所述上板7a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将一对引导部8排列设置在左右轴对称的位置上。各引导部8通过鼓凸成形等冲压加工而形成,即,使所述上板7a的一部分表面呈凹,内表面呈凸的状态,并立体成形为两端封闭的、从左右侧面看向上以大致90度的角度扩展的“V”字形,所述各引导部8包括:位于该V字部的前侧的、以大致45度倾斜的一侧的直线部分所形成的第一倾斜部8a;位于V字部的后侧的、以大致45度倾斜的另一侧的直线部分所形成的后侧倾斜部8b;位于V字部的左右两端的呈倒三角形的左右封闭端部8c。
在图1~图6中,附图标记9是操作构件(按钮),其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具有:按压部9a,其从所述外壳1的前侧的切口部1f向外部突出;悬臂梁结构的动作部9b,其从该按压部9a的中央部向所述容置部1a内突出;左右滑动部9c,其在该动作部9b的左右两侧从所述按压部9a的左右端部向所述容置部1a内突出而形成。操作构件9配置在分为上下两级而设置在容置部1a的底部的所述可动触点5、6的上侧,按压部9a从所述外壳1的前侧的切口部1f突出,同时作为动作部9b的自由端一侧的前端一侧与所述上侧可动触点5的中心部(顶点部)直接相对而配置,滑动部9c可滑动地容置在所述容置部1a内的左右两侧部。
所述动作部9b的前端一侧形成为比作为固定端一侧(支点一侧)的根部一侧宽度宽,在动作部9b的前端一侧的上部设置有对该前端一侧的上角部倒角那样的第二倾斜部9d,在动作部9b的前端一侧的下部设置有将该前端一侧的下角部大角度(与所述第二倾斜部9d相比)倒角的第三倾斜部9e,第二倾斜部9d的左右两端部与所述左右一对引导部8的各第一倾斜部8a相对而抵接。
所述滑动部9c是将外侧下角部切掉四方形而形成为“L”形的截面形状。
在图1、图4、图5、图6中,附图标记10是第二动作构件,其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而且具有容置在所述容置部1a的周侧部的周边部10a。该周边部10a形成为“コ”形,并且包括:连接板10b,其是沿所述外壳1的后侧的侧壁设置的周边部10a的中央部;左右引导部10c,其是周边部10a的两个端部,所述周边部10a的两个端部的后端一侧被连接设置在该连接板10b的两个端部上,并且沿所述外壳1的左右的侧壁向前方延伸设置。周边部10a的左右引导部10c的下表面被抵接支承在外壳1的内底面1b上,左右引导部10c的外侧面与外壳1的左右侧壁内表面接触,左右引导部10的上表面由所述盖体7的上板7a按压,并且被位置固定在所述容置部10b内的周边部而被容置。该周边部10a的左右引导部10c的内侧下角部被切掉四方形而具有与所述左右滑动部9c点对称的“L”形的截面形状,通过在左右引导部10c的下部水平部分上重叠左右的所述滑动部9c的上部水平部分,从而由左右引导部10c的垂直部分控制左右的所述滑动部9c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并且通过左右引导部10c的下部水平部分和和与其相对的上板7a,来控制左右所述滑动部9c的上下移动,从而只允许左右的所述滑动部9c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并且由周边部10a的左右引导部10c支承所述操作构件9,并使所述操作构件9只在前后方向上可往复移动。另外,周边部10a的左右引导部10c堵塞所述外壳1的各上侧可动触点支承凹部1c以及左右弯曲部容置部1e的敞开的上表面,经由所述各脚部5a防止所述上侧可动触点5浮上,并且经由所述左右弯曲部6a防止所述下侧可动触点6浮上。
第二动作构件10从在所述容置部1b内的后侧并在左右方向上架设的连接板10b的中央部朝向所述动作部9b突出,从而形成为悬臂梁结构,并且第二动作部10的作为自由端一侧的前端一侧在所述左右一对引导部8之间与所述上侧可动触点5的中心部(顶点部)直接相对而配设。第二动作构件10的前端一侧的上部上设置有将其前端一侧上角部倒角那样的第四倾斜部10d,在前端一侧下部设置有向下突出的球形的突起部10e,第四倾斜部10d在所述左右一对引导部8之间与所述动作部9b的第三倾斜部9e相对并相抵接,突起部10e与所述上侧可动触点5的中心部(顶点部)相对并相抵接。
在此,与所述第二动作构件10的作为固定端一侧(支点一侧)的根部一侧连接设置的连接板10b形成为比左右引导部10c壁薄,伴随第二动作构件10的前端一侧的按下而可扭转变形。另外,为了使所述动作部9b的第三倾斜部9e和所述第二动作构件10的第四倾斜部10d以线接触的方式相抵接,一个的表面形成为平坦面,另一个的表面形成为凸的弯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倾斜部10e的表面形成为凸的弯曲面。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组装通过以下方式完成,如图4所示,在外壳1的容置部1a的底部,分为上下两级设置上侧可动触点5和下侧可动触点6,接着将第二动作构件10与周边部10a一起容置在所述容置部1a的上部,接着将操作构件9的按压部9a嵌入外壳1的前侧的切口部1f,同时容置操作构件9的动作部9b以及左右滑动部9c,在接着的最终工序中,从上方盖上盖体7从而将盖体7安装在外壳1上后,弯折加工接地端子7e的前端一侧,形成接地用焊接部7g。
接着,参照图1、图7、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没有对操作构件9进行操作的动作前的初始状态下,上侧可动触点5和下侧可动触点6分别呈向上凸起的初始状态并且相互分离,同时下侧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与第二选择触点4a相对并分离。另外,操作构件9位于初始位置而动作部9b从按压部9a大致水平地突出到容置部1a内并被支承在容置部1a内,第二动作构件10也位于初始位置并且朝向操作构件9的操作部9a大致水平地突出到容置部1a内并被支承在容置部1a内,并且动作部9b的第二倾斜部9d的左右两端部与左右引导部8的各第一倾斜部8a相对并相抵接,动作部9b的第三倾斜部9e与第二动作构件10的第四倾斜部10d相对并相抵接,第二动作构件10的突起部10e与上侧可动触点5的中心部相对并相抵接。
当从该初始状态将操作构件9的按压部9a从横向向前方按压时,如图7所示,操作构件9整个向前方移动,由于动作部9b的第二倾斜部9d的左右两端部在左右引导部8的各第一倾斜部8a上向倾斜下端一侧滑动,从而来自横向的操作构件9的按压的方向被转换为垂直向下的方向。由此,动作部9b的前端一侧伴随动作部9b的挠曲变形而被按下。另外,因为第二动作构件10的第四倾斜部10d抵接在该动作部9b的第三倾斜部9e上,所以伴随动作部9b的前端一侧的下降并向前方移动,动作部9b的第三倾斜部9e在将第二动作构件10的第四倾斜部10d按下的同时,在第四倾斜部10d上向着倾斜上端一侧滑动,由此来自横向的操作构件9的按压被转换为向下垂直的方向从而传递到第二动作构件10的前端一侧。由此,第二动作构件10的前端一侧以在动作部9b的前端一侧的下降量上加上横向的按压成份被转换为向下部垂直的方向的按下量之后所得的按下量而被压下。结果,上侧可动触点5的中心部被第二动作构件10的前端一侧下部的突起部10e按下。
而且,若按下上侧可动触点5的中心部,则上侧可动触点5向下翻转动作,而与位于其下侧的下侧可动触点6接触,所以公共触点2a和第一选择触点3a通过上下的可动触点5、6电导通连接,从而使第一级的开关变为开的状态。即输出第一级的触感和电信号。
接着,若将操作构件9的按压部9a进一步从横向向前按压,则如图8所示,操作部9整个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由于动作部9b的第二倾斜部9d的左右两端部在左右引导部8的各第一倾斜部8a上向倾斜下端一侧进一步滑动,从而动作部9b的前端一侧伴随动作部9b的挠曲变形从而进一步被按下,同时伴随动作部9b的前端一侧的下降并向前方移动,动作部9b的第三倾斜部9e在将第二动作构件10的第四倾斜部10d进一步按下的同时,在第四倾斜部10d上向其倾斜上端一侧进一步滑动,由此第二动作构件10的前端一侧以在动作部9a的前端一侧的进一步的下降量上加上横向的按压成份被转换为向下部垂直的方向的进一步的按下量之后所得的按下量被进一步按下。结果,下侧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与上侧可动触点5的中心部一起被第二动作构件10的前端一侧下部的突起部10e按下。
而且,若按下下侧可动触点6的中心部,则下侧可动触点6向下翻转动作,而与位于其中心部下侧的第二选择触点4a接触,所以公共触点2a和第一选择触点3a通过上下的可动触点5、6电导通连接,从而接着第一级的开关,第二级的开关变为开的状态。即接着第一级的触感和电信号的输出而输出第二级的触感和电信号。
另外,在按压操作构件9的按压部9a从而下侧可动触点6和第二选择触点4a接触时,第一级的开关以及第二级的开关保持为开的状态。
在该第一级的开关以及第二级的开关处于开的状态下,若解除操作构件9的横向按压,则上下可动触点5、6分别由于弹力而向上翻转动作,恢复到初始状态,并且操作构件9的动作部9b以及第二动作构件10也分别由于弹性恢复力而恢复到初始状态,伴随与此,操作构件9恢复到初始位置,即恢复到图1所示的开关动作前的初始状态。在向该初始状态恢复的过程中,在下侧可动触点6和第二选择触点4a的接触被切断时第二级的开关变为关的状态,在上侧可动触点5与下侧可动触点6的接触被切断时第一级的开关变为关的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是表示本发明的较佳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Claims (9)
1.一种按钮开关,具备:外壳,其具有容置部;固定触点,其设置在所述容置部的底部;可动触点,其设置在该固定触点之上;操作构件,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容置在所述容置部中,并且具有从所述外壳的侧部向外部突出的按压部以及从该按压部向所述容置部内突出的悬臂梁结构的动作部;金属板制的盖体,其安装在所述外壳的上部并覆盖所述容置部,同时具有能够与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相抵接的引导部;而且所述按钮开关通过从横向按压所述按压部而使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与所述引导部相抵接并且将该前端一侧向下侧的所述可动触点方向引导,从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其特征在于,具有位置固定并且容置在所述容置部的周侧部的周边部,并且具备:悬臂梁结构的第二动作构件,其与该周边部连接设置,而且朝向所述动作部而突出至所述容置部内;一对所述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的两侧;第一倾斜部,其设置在所述各引导部上,并且相对所述按压部的按压方向倾斜;第二倾斜部,其设置在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上部,并且与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对;第三倾斜部,其设置在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下部,并且位于与相对的所述第一倾斜部和所述第二倾斜部交叉的方向上;第四倾斜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上部,并且与所述第三倾斜部相对;突起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下部,并且与所述可动触点相对;而且,通过从横向按压所述按压部,使所述第二倾斜部与所述第一倾斜部抵接,而将所述动作部的前端一侧向下侧的所述可动触点方向引导,同时使所述第二倾斜部与所述第三倾斜部抵接而使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向下侧的所述可动触点方向位移,从而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可动触点抵接并按下该可动触点,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周边部形成为包围该第二动作构件的基端一侧以及两侧的“コ”字形,并且与两端部相比使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突出的所述周边部的中央部形成为薄壁,而且在使该中央部扭动变形的同时使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前端一侧向下侧的所述可动触点方向位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构件具备一对滑动部,该一对滑动部在所述动作部的两侧从所述按压部向所述容置部的周侧部突出,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周边部形成为包围该第二动作构件的基端一侧以及两侧的“コ”字形,并且在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周边部的两端部具有可滑动地支承所述滑动部的引导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倾斜部和第四倾斜部中,其中一个的表面形成为平坦面,而另一个的表面形成为凸的弯曲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的表面由凸的球面的一部分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安装在所述外壳的上部,并且具有上板,所述上板形成为平板状以覆盖容置部,所述各引导部通过将所述上板局部立体化加工成“V”字形的冲压加工而形成,该“V”字形是使所述上板的局部外表面呈凸状、而内表面呈凹状、并且两端封闭的“V”字形;由所述“V”字形的倾斜的一个直线部分形成所述第一倾斜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由可翻转的穹状金属板构成,并且使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突起部与该可动触点的中心部相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由可翻转的穹状金属板构成,并且将该可动触点设置为上下两级,同时在上侧可动触点的周边部的底部一侧以及下侧可动触点的周边部和中心部的底部一侧三个位置处设置不同的第一以及第二和第三固定触点,使所述上侧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一直接触,使所述下侧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一直接触,若按下所述上侧可动触点,则所述上侧可动触点向下翻转而与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接触,若进一步按下所述上侧可动触点则将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按下并使所述下侧可动触点翻转,从而与所述第三固定端子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由可翻转的穹状金属板构成,并且将该可动触点设置为上下两级,同时在上侧可动触点的周边部的底部一侧以及下侧可动触点的周边部和中心部的底部一侧三个位置处设置不同的第一以及第二和第三固定触点,使所述上侧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一直接触,使所述下侧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一直接触,若按下所述上侧可动触点,则所述上侧可动触点向下翻转而与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接触,若进一步按下所述上侧可动触点则将所述下侧可动触点按下并使所述下侧可动触点翻转,从而与所述第三固定端子接触;并且所述下侧可动触点具有防止被所述第二动作构件的周边部的一部分按压而使该下侧可动触点浮上的弯曲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84077 | 2007-07-13 | ||
JP2007184077A JP4469878B2 (ja) | 2007-07-13 | 2007-07-13 | 押釦スイッチ |
JP2007-184077 | 2007-07-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45151A true CN101345151A (zh) | 2009-01-14 |
CN101345151B CN101345151B (zh) | 2013-07-24 |
Family
ID=39847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357491A Active CN101345151B (zh) | 2007-07-13 | 2008-07-11 | 按钮开关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64815B2 (zh) |
EP (1) | EP2015328B1 (zh) |
JP (1) | JP4469878B2 (zh) |
KR (1) | KR101003280B1 (zh) |
CN (1) | CN101345151B (zh) |
CA (1) | CA2636748C (zh) |
TW (1) | TW20090354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03717A1 (zh) * | 2016-12-08 | 2018-06-14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开关组件和洗衣设备 |
CN111316392A (zh) * | 2017-10-30 | 2020-06-19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按压开关 |
CN111919275A (zh) * | 2018-04-11 | 2020-11-10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多方向输入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032031B1 (ko) * | 2008-04-25 | 2011-05-02 | 미쓰미덴기가부시기가이샤 | 압입 조작형 전자 부품 및 푸시 스위치 |
JP2010177110A (ja) * | 2009-01-30 | 2010-08-12 | Alpha Corp | 押釦スイッチ |
JP5911049B2 (ja) * | 2011-09-29 | 2016-04-27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KR102272337B1 (ko) | 2014-02-21 | 2021-07-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및 커버가 결합된 전자 장치 |
US9686642B2 (en) * | 2015-03-06 | 2017-06-20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JP6960608B2 (ja) * | 2016-09-13 | 2021-11-0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KR101940992B1 (ko) * | 2017-12-07 | 2019-01-22 | 주식회사 지티티 | 터널 현상을 개선한 lcd 일체형 투명 푸시 버튼 |
CN207529857U (zh) * | 2017-12-11 | 2018-06-22 |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 按钮及按钮开关 |
TWI672719B (zh) * | 2018-05-11 | 2019-09-21 | 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開關按鈕之電子裝置及其開關按鈕 |
CN112567490A (zh) * | 2018-09-06 | 2021-03-26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按压开关 |
JP7221065B2 (ja) * | 2019-01-31 | 2023-02-13 |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 蓋付き容器 |
KR102277114B1 (ko) | 2020-01-03 | 2021-07-14 | 주식회사 토비스 | 버튼 복합 구조물 |
JP7340490B2 (ja) * | 2020-04-15 | 2023-09-07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ベルト着脱検出スイッ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125U (ja) | 1991-06-21 | 1993-01-08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押釦スイツチ |
FR2734398B1 (fr) * | 1995-05-16 | 1997-07-18 | Itt Composants Instr | Commutateur electrique a actionnement lateral |
US6018132A (en) * | 1999-08-27 | 2000-01-25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Horizontal tact switch |
FR2803428B1 (fr) * | 1999-12-30 | 2002-02-08 | Itt Mfg Entpr S Inc | Commutateur electrique a actionnement lateral |
TW559329U (en) * | 2003-03-28 | 2003-10-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Tact switch |
US6756554B1 (en) * | 2003-04-29 | 2004-06-29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Tact switch |
JP4254415B2 (ja) * | 2003-08-07 | 2009-04-1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
CN2736904Y (zh) * | 2004-08-17 | 2005-10-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按压式开关 |
JP4513579B2 (ja) | 2005-01-18 | 2010-07-28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押釦スイッチ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4508957B2 (ja) | 2005-02-03 | 2010-07-21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押釦スイッチ |
JP2007173172A (ja) * | 2005-12-26 | 2007-07-05 | Omron Corp | 押釦スイッチ |
TWI405229B (zh) * | 2006-08-01 | 2013-08-11 | Hosiden Corp | Push push switch |
JP2008071564A (ja) * | 2006-09-13 | 2008-03-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JP2009193773A (ja) * | 2008-02-13 | 2009-08-27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照光押釦スイッチ |
-
2007
- 2007-07-13 JP JP2007184077A patent/JP4469878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3-17 TW TW097109374A patent/TW200903544A/zh unknown
- 2008-07-03 CA CA2636748A patent/CA2636748C/en active Active
- 2008-07-11 CN CN2008101357491A patent/CN101345151B/zh active Active
- 2008-07-11 KR KR1020080067455A patent/KR10100328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7-11 EP EP08160262.5A patent/EP2015328B1/en active Active
- 2008-07-14 US US12/216,976 patent/US7964815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103717A1 (zh) * | 2016-12-08 | 2018-06-14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 开关组件和洗衣设备 |
CN111316392A (zh) * | 2017-10-30 | 2020-06-19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按压开关 |
CN111316392B (zh) * | 2017-10-30 | 2022-02-22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按压开关 |
CN111919275A (zh) * | 2018-04-11 | 2020-11-10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多方向输入装置 |
CN111919275B (zh) * | 2018-04-11 | 2022-08-09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多方向输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2636748A1 (en) | 2009-01-13 |
JP4469878B2 (ja) | 2010-06-02 |
JP2009021155A (ja) | 2009-01-29 |
EP2015328A3 (en) | 2010-04-07 |
TW200903544A (en) | 2009-01-16 |
KR20090007229A (ko) | 2009-01-16 |
CA2636748C (en) | 2016-01-12 |
CN101345151B (zh) | 2013-07-24 |
EP2015328A2 (en) | 2009-01-14 |
TWI356431B (zh) | 2012-01-11 |
EP2015328B1 (en) | 2014-05-28 |
KR101003280B1 (ko) | 2010-12-21 |
US20090014308A1 (en) | 2009-01-15 |
US7964815B2 (en) | 2011-06-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45151B (zh) | 按钮开关 | |
EP1884971B1 (en) | Lateral pushing type push switch | |
CN101894696B (zh) | 按键开关单元 | |
CN104036997A (zh) | 开关 | |
CN101118810B (zh) | 横推型推动开关 | |
JP4508957B2 (ja) | 押釦スイッチ | |
US7301111B2 (en) | Slide switch | |
US8546708B2 (en) | Electrical switch with a tactile effect and a dual action | |
CN101752123A (zh) | 多级受压开关 | |
US7365283B2 (en) | Switch | |
CN101154524A (zh) | 按钮开关 | |
WO2018139077A1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KR101713861B1 (ko) | 박형 키보드 커맨드 트리거 구조체 | |
CN102856108A (zh) | 开关 | |
JP2005032486A (ja) | 多方向入力装置 | |
JP3916620B2 (ja) |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およびプッシュ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 |
JP4332543B2 (ja) | 横押し型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4560499B2 (ja) | 2段動作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2007200737A (ja) | 押釦スイッチ | |
JP4668886B2 (ja) | 多段押しスイッチ | |
JP5890923B1 (ja) | 薄型キーボードのコマンドトリガ構成 | |
CN114551137A (zh) | 可切换静音和有声的按键开关 | |
JP2009070672A (ja) | 押釦スイッチ | |
JP2008108655A (ja) | 横押し型2段動作スイッチ | |
JP2012256450A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