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0043A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40043A CN101340043A CN 200810092165 CN200810092165A CN101340043A CN 101340043 A CN101340043 A CN 101340043A CN 200810092165 CN200810092165 CN 200810092165 CN 200810092165 A CN200810092165 A CN 200810092165A CN 101340043 A CN101340043 A CN 1013400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tact site
- opening
- tubular contact
- cen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由一张导电性金属板仅以冲压加工形成外部触头,筒状接触部的接合部位也不会打开,也不会因不小心而从对方连接器脱离的同轴连接器。在通过将一张导电性金属板形成为筒状而产生的筒状接触部的接合部位的方向上,由筒状接触部形成止开挡片,并容纳于向接合部位方向突出的水平绝缘部下表面的止开凹部内。即使往上拉在接合部位方向固定的同轴电缆,由于止开挡片与止开凹部的内顶面抵接,因而接合部位不会打开且筒状接触部不会扩径,所以不会从对方连接器脱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同轴电缆的末端连接,并与表面安装型同轴连接器等的以与同轴电缆的布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嵌合连接方向的对方连接器连接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与同轴电缆的末端连接并在与同轴电缆的布线方向(例如水平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上与面安装型同轴连接器等的对方连接器连接的同轴连接器100如图10所示,由中心触头101和外部触头102和将该二者进行绝缘的绝缘体103构成。
中心触头101为了与对方连接器的中心端子连接,具有向与对方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即图中下方突出的中心接触部101a、和用于与水平方向配置的同轴电缆150的中心导体151连接的中心连接部101b。
另外,外部触头102为了与对方连接器的外部端子连接,而具有:借助于绝缘体103在中心接触部101a的周围形成为筒状的筒状接触部102a、覆盖筒状接触部102a的上端开口的盖部102b、夹紧在水平方向突出的绝缘体103并保持绝缘体103的夹紧部102c、用于与水平方向配置的同轴电缆150的外部导体152连接的外部连接部102d、以及外皮夹紧部102e。该外部触头102通常为了削减零部件数量使加工费用变低廉,对一张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筒状接触部102a是将一对带状片绕垂直方向的轴卷绕而形成。
与筒状接触部102a一体连接的盖部102b用于覆盖筒状接触部102a的上端开口,所以在与上述一对带状片的接合部位104相反侧的前侧(例如图中的左方)的上端连接,将其连接部向后方弯曲成大致直角。从盖部102b的另一侧在直线上连接的夹紧部102c、外部连接部102d以及外皮夹紧部102e向水平方向的后方排列,并沿着所要连接的同轴电缆150进行配置。
基于这种外部触头102在加工方面的情况,筒状接触部102a的接合部位104必须是所要连接的同轴电缆150的布线方向(后方),所以在对方连接器和同轴连接器100连接的状态下,如果不小心往上拉同轴电缆150,则一对带状片之间的接合部位104打开,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强度变弱,存在从对方连接器脱落的问题。
于是,本申请人为了解决该问题,发明了将外部触头102分为筒状接触部侧的内部壳体和盖部侧的外部壳体,并在同轴电缆150的布线方向上不露出接合部位的同轴连接器120(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134082号公报(说明书第0009、0032至0034段、图1、图16、图17))。
以下,利用图11至图13对该现有的同轴连接器120进行说明。在这些图中,对与同轴连接器100的结构相当的结构标注了相同的符号。该同轴连接器120所具备的外部触头由图12所示的内壳体121和图13所示的外壳体122构成。
内壳体121的筒状接触部121a、外部连接部102d及外皮夹紧部102e通过对一张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而一体形成。虽然该内壳体121的筒状接触部121a也是通过将一对带状片绕垂直方向的轴卷绕而形成的,但与同轴连接器100的筒状接触部102a不同,在与在后方(图中右方)布线的同轴电缆150的布线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前侧形成有接合部位123。因此,在直线上连接的外部连接部102d及外皮夹紧部102e的连接部位于同轴电缆150的布线方向即筒状接触部121a的后方侧,连接部在筒状接触部121a的后方侧向后方弯曲成直角。
另一方面,由于筒状接触部121a的上端开口,所以外壳体122是通过对一张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而一体形成覆盖该开口部的盖部102b、和夹紧在水平方向突出的绝缘体103并保持绝缘体103的夹紧部102c。在盖部102b的前端,一体连接设置从下方向筒状罩122a的前侧切开的卡合切口122b和在侧方形成有卡合孔122c的筒状罩122a。
筒状罩122a用于覆盖内壳体121的筒状接触部121a的上方周围,如图11所示,用内壳体121和外壳体122夹住容纳了中心触头101的绝缘体103,使突出设置在筒状接触部121a的前端上的卡合钩121b向卡合切口122b卡合,防止在接合部位123的筒状接触部121a的打开,并且使筒状接触部121a的未图示的卡合突起从内侧向卡合孔122c卡合,进而使内壳体121和外壳体122的二者卡合。
再有,将外壳体122的夹紧部102c向内侧弯曲,从外侧夹持向后方突出的绝缘体103和筒状接触部102a后方的内壳体121并将其夹紧,从而将外壳体122相对于绝缘体103和内壳体121进行固定。然后,将沿着同轴电缆150的布线方向即后方配置的外部连接部102d及外皮夹紧部102e,从外侧分别向同轴电缆150的外部导体152和绝缘套管进行夹紧,使外部触头与外部导体152连接,并固定同轴电缆150的末端。
根据如此构成的同轴连接器120,由于在同轴电缆150的布线方向(后方)不露出筒状接触部121a的接合部位123,所以即使不小心往上拉同轴电缆150,筒状接触部121a也不会打开,以适当的嵌合力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不会从对方连接器脱落。
但是,由于形成筒状接触部的外部触头用内壳体121和外壳体122这两个部件形成,所以部件数量增加,并且需要将用于一体化的卡合部分别形成于二者的对应部位上,并相互卡合之后进行组装的额外的工序,从而成本提高。
另外,由于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并连接的筒状接触部121a上重叠形成外壳体122的筒状罩122a,所以不仅使用额外的金属材料,还加大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部分的外径。再有,由于在与对方连接器连接的筒状接触部121a的上方设置筒状罩122a,所以嵌合方向的高度也变高,构成这种同轴连接器的小型、低背化的障碍。
于是,还研究了以形成筒状接触部的一对带状片的接合部位不打开的方式进行焊接,或者不是以弯曲加工而是以拉深加工形成筒状接触部的方法,但哪一种都需要额外的加工工序,构成高价,所以不适于批量生产的同轴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这种现有的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即使由一张导电性金属板并仅以冲压加工形成外部触头,筒状接触部的接合部位也不会打开,也不会因不小心而从对方连接器脱离的同轴连接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方案一的同轴连接器具备:中心触头,该中心触头具有朝向与对方连接器连接的垂直方向的下方形成的中心接触部、和与朝向中心接触部的上方并从水平方向的后方布线的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连接的中心连接部;绝缘体,该绝缘体具有在垂直方向穿设有让中心接触部插入的插入孔的垂直绝缘部、和容纳中心连接部的水平绝缘部,并包围且保持中心触头;以及外部触头,该外部触头用一张导电性金属板一体形成将后方侧作为接合部位并沿着垂直绝缘部的周围弯曲成筒状的筒状接触部、覆盖筒状接触部的上端侧开口的盖部、夹紧水平绝缘部的周围的夹紧部、和与上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连接固定的外部连接部,该外部触头包围并保持上述绝缘体,连接筒状接触部的上端前侧和盖部的前侧的连结部向后方弯曲以使盖部覆盖筒状接触部的上端侧开口部,在直线上与盖部连结的夹紧部和外部连接部从盖部向沿着同轴电缆的后方连结,其特征在于,在水平绝缘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止开凹部,且从筒状接触部向后方一体突出设置了容纳在止开凹部内的止开挡片。
弯曲成筒状的筒状接触部,由于向后方一体突出设置的止开挡片容纳在止开凹部内,该止开凹部形成在容纳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连接的中心连接部的水平绝缘部的下方,所以绕其轴被定位以使筒状接触部的后方与同轴电缆的布线方向一致,从盖部向后方在直线上连结的夹紧部和外部连接部沿着同轴电缆配设。
在因不小心而往上拉同轴电缆时,固定在同轴电缆上的外部触头在形成有接合部位的筒状接触部的后方侧受到向上的外力,但由于与筒状接触部一体的止开挡片与形成于水平绝缘部下表面的止开凹部的内顶面抵接,所以筒状接触部相对绝缘体不会被往上拉,接合部位不会打开。其结果,筒状接触部不会扩径,也不必担心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力的降低而脱离。
方案二的同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夹紧水平绝缘部的周围的夹紧部与容纳在止开凹部内的止开挡片的下表面接触,防止止开挡片从止开凹部脱落。
由于容纳在止开凹部内的止开挡片在从止开凹部脱离的方向上抵接夹紧部,所以不会从止开凹部中脱离。
方案三的同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一对导向片从止开挡片的上方的筒状接触部的接合部位向后方切开并折起,在切开并折起一对导向片而形成的筒状接触部的切口中插入从垂直绝缘部向后方连续设置的水平绝缘部,并且沿着水平绝缘部的两侧配置一对导向片。
在将外部触头组装在绝缘体上时,水平绝缘部向一对导向片之间引导,并插入到切开并折起一对导向片而形成的筒状接触部的切口中。由此,绕其轴被定位以使筒状接触部的后方与同轴电缆的布线方向一致。
方案四的同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止开挡片从筒状接触部的接合部位向后方弯曲而形成。
由于止开挡片不是将筒状接触部切开并折起而形成,所以在筒状接触部没有切口,从外部可遮蔽插入到垂直绝缘部中的中心触头的中心接触部的周围。另外,由于用筒状接触部包围中心触头的周围,所以可与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匹配。
由于止开挡片形成于从接合部位切开并折起的一对导向片之间的下方,所以在将外部触头安装在绝缘体上时,止开挡片与水平绝缘部接近,并可自然地容纳在形成于水平绝缘部下方的止开凹部内。
以下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方案一的发明,即使由一张导电性金属板仅用冲压加工来形成外部触头,筒状接触部的接合部位也不会打开,不会因不小心而从对方连接器脱离。
再有,仅通过将垂直绝缘部插入到筒状接触部内以使止开挡片容纳在止开凹部内,从盖部在直线上与后方连结的夹紧部和外部连接部沿着同轴电缆配置在所要夹紧的对应位置上,所以夹紧工序变得容易。
再有,根据方案二的发明,容纳在止开凹部中的止开挡片利用在从止开凹部脱离的方向上抵接的夹紧部而不会从止开凹部脱落。尤其是,即使将水平绝缘部做成薄壁且将止开凹部的深度变浅,也可将止开挡片可靠地定位在止开凹部内。
其结果,即使外部触头受到来自各种方向的外力,止开挡片也不会从止开凹部脱离,不会产生绝缘体和外部触头之间的位置偏移,所以筒状接触部的接合部位不会打开。
根据方案三的发明,由于一对导向片引导水平绝缘部插入到将导向片切开并折起而形成的筒状接触部的切口中,所以仅通过使水平绝缘部向导向片之间滑动,便可将止开挡片容纳在形成于水平绝缘部下表面的止开凹部内。
另外,由于水平绝缘部插入到筒状接触部的切口中,所以其绕轴的旋转被限制,与容纳在止开凹部内的止开挡片共同作用,可将外部触头相对绝缘体无晃动地进行固定。
根据方案四的发明,由于在筒状接触部不产生因形成止开挡片而引起的切口,所以中心触头的中心接触部的周围被外部触头完全遮蔽,可使与对方连接器连接的同轴连接器的连接部的阻抗与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匹配。
另外,在将外部触头组装在绝缘体上时,可使止开挡片容易地容纳在止开凹部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1和连接同轴连接器1的对方连接器160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了同轴电缆150的同轴连接器1的侧视图。
图3是同轴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同轴连接器1的组装工序的沿着同轴电缆150的布线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同轴连接器1的组装工序的沿着夹紧部33的长度方向切断的纵剖视图。
图6是沿着同轴电缆150的布线方向切断组装后的同轴连接器1的纵剖视图。
图7是沿着夹紧部33的长度方向切断组装后的同轴连接器1的纵剖视图。
图8中(a)是绝缘体2的侧视图,(b)是仰视图,(c)是纵剖视图。
图9中(a)是外部触头3的侧视图,(b)是仰视图,(c)是后视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同轴连接器100的组装工序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其它现有的同轴连接器120的纵剖视图。
图12是同轴连接器120的内壳体121的纵剖视图。
图13是同轴连接器120的外壳体122的侧视图。
图中:
1-同轴连接器,2-绝缘体,21-垂直绝缘部,23-水平绝缘部,
24-插入孔,27-止开(開きとめ)凹部,3-外部触头,30-连结部,
31-筒状接触部,32-盖部,33-夹紧部,34-外部连接部,
36-接合部位,37-止开挡片(開きとめ片),38-导向片,4-中心触头,
42-中心接触部,43-中心连接部,150-同轴电缆,151-中心导体,
152-外部导体,160-对方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图1~图9对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1进行说明。图1是同轴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是连接了同轴电缆150的同轴连接器1的侧视图,图3是同轴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4和图5是表示同轴连接器1的组装过程的纵剖视图,图6和图7是同轴连接器1的组装后的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绝缘体2的图,图9是表示外部触头3的图。在本说明书中,在图2中,将图中的上下方向作为垂直方向的上下方向,将左方作为水平方向的前方,将右方作为后方而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使末端与该同轴连接器1连接的同轴电缆150在沿着中心轴布线的中心导体151的周围,以同心状形成中间电介体153、由编织线构成的外部导体152及覆盖外周的绝缘套管154,同轴连接器1包括与外部导体152连接的外部触头3、与中心导体151连接的中心触头4、配置在外部触头3和中心触头4之间并对二者进行绝缘的绝缘体2。
中心触头4是利用冲压加工对钛铜合金等带状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并弯曲成图3所示的形状的部件,并且一体形成有长方形形状的板主体41、与对方连接器160的中心销161弹性接触的中心接触部42、以及与同轴电缆150的中心导体152连接的中心连接部43。
中心接触部42由从板主体41的前方两侧向下垂直设置的一对接触片构成,作为自由端的一对接触片的下端之间的间隔比中心销161的外径窄,以便夹住中心销161并从其两侧进行弹性接触。中心连接部43连续设置在板主体41的后端,以从上方覆盖中心导体151的方式绕前后方向的轴线向下弯曲形成。
绝缘体2用于包围中心触头4并将其保持,如图3及图8所示,由绝缘性合成树脂一体成形有将垂直方向作为轴线形成为圆柱状的垂直绝缘部21、竖立设置在垂直绝缘部21上面的前侧的盖板22、从垂直绝缘部21上部向后方突出设置的长方体形状的水平绝缘部23。
在垂直绝缘部21中绕垂直方向的中心轴穿设有使中心触头4的中心接触部42变形自如地插入的插入孔24,而且,沿着上端的周围向外侧突出设置凸缘25。
水平绝缘部23在其上面沿着前后方向,凹下设置对中心触头4的板主体41进行定位并将其容纳的安装槽26。安装槽26由于前侧与插入孔24的上部连通,且后方与板主体41一同容纳同轴电缆150的中心导体151,因而做成下降一层的阶梯部并向后方进行开口。水平绝缘部23还在底面的后方从底面的两侧分别垂置设置肋,通过该一对肋,在其间形成向下方开口并沿着前后方向的止开凹部27。
从垂直绝缘部21竖立设置的盖板22,在装配时向后方弯曲而覆盖插入中心接触部42的插入孔24和容纳有板主体41及中心连接部43的安装槽26的上面,并将中心触头4无晃动地支撑在安装槽26内,并且防止与包围绝缘体2的更外方的外部触头3的接触。为此,盖板22在基端形成用于容易向后方弯曲的凹口,为了覆盖安装槽26的上面侧开口,形成为与开口轮廓几乎相同的轮廓形状。
外部触头3是通过冲压加工对由磷青铜等构成的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并弯曲成图3所示的形状的部件,而且一体形成有筒状接触部31、覆盖筒状接触部31的上端侧开口的盖部32、夹紧水平绝缘部23的周围的夹紧部33、固定在外部导体152上并进行连接的外部连接部34、以及夹紧绝缘套管154周围的外皮夹紧部35。
筒状接触部31是将一对带状片绕以垂直线作为中心轴线的轴线弯曲形成为圆筒状的部件,一对带状片的接合部位36作为后方一侧,安装在圆柱状的垂直绝缘部21的周围。筒状接触部31为了外部嵌合在垂直绝缘部21的凸缘25上,而构成为其内径比凸缘25的外径稍大的圆筒状。另外,在从筒状接触部31的上端侧开口相隔凸缘25的厚度的下方,在圆周上相隔120度的三处位置上向中心轴线方向切开并折起挡块突起31a。在挡块突起31a从三处位置向内方突出的位置,圆柱状的垂直绝缘部21可自由插入,但凸缘25与挡块突起31a抵接。
因此,在从筒状接触部31的上端侧开口插入垂直绝缘部21时,在凸缘25的下表面与挡块突起31a抵接的位置上被定位,筒状接触部31隔开相当于凸缘25的突出长度的间隔沿着垂直绝缘部21的周围进行配置。在将同轴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160连接之际,对方连接器160的筒状触头161插入到与该垂直绝缘部21的间隙中。在筒状接触部31上除了上述接合部位36之外,从下端的二处位置向上方形成有切槽31b,所以筒状接触部31根据筒状触头162的外径稍微扩径,并与插入的筒状触头162的侧面弹性接触。
形成筒状接触部31的一对带状片其一部分沿着带状的长度方向稍长地冲裁,成为如图9(a)所示的从弯曲形成为圆筒状而产生的接合部位36向后方弯曲突出的止开挡片37。形成有止开挡片37的接合部位36的上方如图3所示,一对带状片从接合部位36向后方切开并折起而形成一对导向片38。从接合部位36将一对导向片38切开并折起而形成的切口39的横向宽度比水平绝缘部23的横向宽度稍长,由此一对导向片38沿着水平绝缘部23的两侧面配置,向切口39引导从垂直绝缘部21向水平方向连续设置的水平绝缘部23,而且利用切口39将水平绝缘部23以向后方突出的状态进行定位。
盖部32、夹紧部33、外部连接部34及外皮夹紧部35如图3所示,从与筒状接触部31的前端连结的连结部30沿着与筒状接触部31的中心轴平行的垂直线向上方依次连续设置,在装配同轴连接器1之际,通过将连结部30向后方弯曲成直角,从而从筒状接触部31的前端向后方依次配置。
盖部32的与连结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成为“コ”字状,在将连结部30向后方弯曲了时,覆盖筒状接触部31的上端侧开口,并用“コ”字状的两侧从外侧夹持筒状接触部31的上部,以防止筒状接触部31不小心从接合部位36打开。
与盖部32的上方连结的夹紧部33由上板部33a、连续设置在与连结方向正交的其两侧并形成为“L”字和反“L”字的对称形状的一对加固臂部33b、33b构成,如图7所示,在将一对加固臂部33b、33b对接而进行了组装时,整体形成为方筒状。在组装成方筒状的状态下,一对加固臂部33b、33b与从接合部位36向后方突出的止开挡片37的底面抵接。
与夹紧部33的上方连结的外部连接部34和再与其上方连结的外皮夹紧部35,与连结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全都形成为向后方开口的U字状,在将连结部30向后方弯曲时,分别在向中心触头4从后方布线的同轴电缆150的外部导体152所露出的部位和绝缘套管154部位的上方,将U字状的开口朝向下方而配置。
以下,说明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同轴连接器1上连接同轴电缆150的末端并装配的工序。首先,从上方向如图3所述形成的外部触头3的筒状接触部31插入绝缘体2的垂直绝缘部21。在进行该插入时,以水平绝缘部23的两侧面在垂直方向上被一对导向片38之间引导的方式将垂直绝缘部21插入到筒状接触部31内,并在垂直绝缘部21的凸缘25与挡块突起31a抵接的位置进行定位。在该插入位置,水平绝缘体23插入切口39,并以通过切口39朝向后方的状态被定位。另外,从接合部位36向后方突出的止开挡片37,由于水平绝缘部23被一对导向片38之间引导而朝向后方,所以在上述插入过程中自然地容纳在水平绝缘部23的下表面侧的止开凹部27内。
接着,将与该同轴连接器1连接末端的同轴电缆150从后方向前方进行布线。同轴电缆150在向同轴连接器1安装之前,预先从外侧的绝缘套管154依次剥离直至中心导体141露出,从作为末端的前端向后方依次露出中心导体151、中间电介体153、作为编织线的外部导体152。
在同轴电缆150前端露出的中心导体151配置在安装槽26后端的下降一层的阶梯部上,在将中心触头4的中心接触部42向插入孔24内插入的同时,将主体板41容纳在安装槽26内,对绝缘体2装入中心触头4。在已装入的状态下,向下弯曲的中心触头4的中心连接部43覆盖中心导体151的上方,所以通过利用后述夹紧部33的夹紧而压接中心连接部43和中心导体151,从而将二者电连接。但是,为了更可靠地将二者电连接,在该工序中,还可以用软钎焊来连接二者。
在装入了中心触头4之后,从图3所示的状态将外部触头3的连结部30向后方弯曲成直角,如图4所示,从筒状接触部31的前端向后方依次配置盖部32、夹紧部33、外部连接部34及外皮夹紧部35。此时,从垂直绝缘部21立起的盖板22也被盖部32按压而向后方弯曲,对容纳了主体板41和中心连接部43的安装槽26的上方加盖。
在将连结部30向后方弯曲成直角时,如图4、图5所示,夹紧部33配置在水平绝缘部23的后方和中间绝缘体153的周围,一对加固臂部33b的各前端如图6、7所示,以在止开挡片37的下表面对接的方式加固夹紧部33。通过加固夹紧部33,盖板22被按压到安装槽26的内方(下方),中心连接部43和中心导体151连接。另外,容纳在止开凹部27内的止开挡片37由于止开挡片37的下表面被加固臂部33b覆盖,所以可防止从止开凹部27脱落。
接着,将配置在外部导体152的露出位置上的外部连接部34加固夹紧在外部导体152的周围,将外部触头3与外部导体152连接。另外,同样地,将配置在绝缘套管154部位的外皮夹紧部35加固夹紧在绝缘套管154的周围,完成同轴连接器1的装配。
装配后的同轴连接器1由于外部触头3的夹紧部33、外部连接部34及外皮夹紧部35分别加固在同轴电缆150的中间绝缘体153、外部导体152及绝缘套管154上,所以同轴电缆150的末端牢固地固定在外部触头3上。另外,通过水平绝缘部23加固在夹紧部33上,从而绝缘体2固定在外部触头3上,垂直绝缘部21通过将水平绝缘部23插入到切口39中并绕垂直线的轴进行定位的同时,被夹持在挡块突起31a和盖部32之间,从而无晃动地支撑在筒状接触部31内。
如此构成的同轴连接器1如图1所示,连接在沿着水平方向布线的同轴电缆150的末端上,并与将垂直方向作为连接方向的对方连接器160嵌合连接。与对方连接器160的连接如下进行,即如上所述,在筒状接触部31和垂直绝缘部21之间的间隙内插入对方连接器160的筒状触头162,并将筒状接触部31和筒状触头162连接的同时,连接中心销161和中心接触部42。
在与对方连接器160连接的状态下,即使同轴电缆150向图中上方不小心被推上去,对外部触头3作用相对垂直绝缘部21打开筒状接触部31的接合部位36方向的外力,因接合部位36附近的作为外部触头3的一部分的止开挡片37与绝缘体2的止开凹部27的内顶面抵接而被限制。因此,筒状接触部31从与筒状触头162的外侧弹性接触的状态,内径不会扩大而嵌合力不会降低,不会从对方连接器160不小心脱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夹紧部33的一部分覆盖容纳在止开凹部27中的止开挡片37的下表面,防止从止开凹部27脱落,而只要至少止开挡片37与水平绝缘部23的下表面抵接就足够,未必一定要用夹紧部33包围。
另外,止开挡片37为了在其形成位置在筒状接触部31不产生切口,从接合部位36进一步向后方弯曲而形成,但也可以例如像一对导向片38那样将筒状接触部31的一部分向后方切开并折起而形成。再有,止开挡片37虽然从接合部位36的两侧形成一对,但也可以仅在其中一侧形成。
另外,导向片38在装配时使止开挡片37向止开凹部27的容纳变得容易,但也可不设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适用于与同轴电缆的末端连接,并在与同轴电缆的布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与对方连接器连接的同轴连接器。
Claims (4)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具备:
中心触头,该中心触头具有朝向与对方连接器连接的垂直方向的下方形成的中心接触部、和与朝向上述中心接触部的上方并从水平方向的后方布线的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连接的中心连接部;
绝缘体,该绝缘体具有在垂直方向穿设有让上述中心接触部插入的插入孔的垂直绝缘部、和容纳上述连接部的水平绝缘部,而且包围并保持上述中心触头;以及
外部触头,该外部触头用一张导电性金属板一体形成将后方侧作为接合部位并沿着上述垂直绝缘部的周围弯曲成筒状的筒状接触部、覆盖上述筒状接触部的上端侧开口的盖部、夹紧上述水平绝缘部的周围的夹紧部、和与上述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连接固定的外部连接部,而且包围并保持上述绝缘体,
连接上述筒状接触部的上端前侧和上述盖部的前侧的连结部,以上述盖部覆盖上述筒状接触部的上端侧开口部的方式向后方弯曲,在直线上与上述盖部连结的上述夹紧部和上述外部连接部从上述盖部向沿着上述同轴电缆的后方连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水平绝缘部的下表面凹下设置向下方开口的止开凹部,并且从上述筒状接触部向后方一体突出设置了容纳在上述止开凹部内的止开挡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夹紧上述水平绝缘部的周围的上述夹紧部与容纳于上述止开凹部内的上述止开挡片的下表面接触,防止上述止开挡片从上述止开凹部脱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一对导向片从上述止开挡片上方的上述筒状接触部的接合部位向后方切开并折起而形成,
在切开并折起一对上述导向片而形成的上述筒状接触部的切口中,插入从上述垂直绝缘部向后方连续设置的上述水平绝缘部,并且沿着上述水平绝缘部的两侧面配置一对上述导向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开挡片从上述筒状接触部的接合部位向后方弯曲而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76521A JP4394708B2 (ja) | 2007-07-04 | 2007-07-04 | 同軸コネクタ |
JP2007176521 | 2007-07-04 | ||
JP2007-176521 | 2007-07-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40043A true CN101340043A (zh) | 2009-01-07 |
CN101340043B CN101340043B (zh) | 2012-04-18 |
Family
ID=40214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9216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0043B (zh) | 2007-07-04 | 2008-04-10 | 同轴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394708B2 (zh) |
CN (1) | CN101340043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68540A (zh) * | 2010-11-15 | 2012-05-23 | Smk株式会社 | L型同轴连接器 |
CN103155289A (zh) * | 2010-10-05 | 2013-06-12 | 株式会社起家来人 | 用于同轴电缆的连接器 |
CN103165995A (zh) * | 2011-12-13 | 2013-06-1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108110464A (zh) * | 2016-11-25 | 2018-06-01 | 星电株式会社 | 连接器端子 |
CN110416840A (zh) * | 2018-04-28 | 2019-11-05 |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弯式微型同轴连接器 |
CN110416839A (zh) * | 2018-04-28 | 2019-11-05 |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微型同轴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73758B2 (ja) * | 2010-04-28 | 2014-04-16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7147796B2 (ja) | 2020-02-27 | 2022-10-05 | Smk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21174634A (ja) * | 2020-04-22 | 2021-11-01 | I−Pex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04704B2 (ja) * | 1991-03-12 | 1996-06-0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同軸ケ―ブル用コネクタと結線方法 |
US5772470A (en) * | 1996-06-03 | 1998-06-30 | Smk Corporation | Coaxial connector |
CN2626086Y (zh) * | 2003-05-07 | 2004-07-14 | 垠旺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同轴连接器的线材固定装置 |
JP4053950B2 (ja) * | 2003-08-08 | 2008-02-2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コネクタ及びノート型パソコン |
JP4139782B2 (ja) * | 2004-01-20 | 2008-08-27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CN2838095Y (zh) * | 2005-09-09 | 2006-11-15 | 佳必琪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 |
CN2896566Y (zh) * | 2006-03-08 | 2007-05-02 | 金胜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小型同轴电缆线连接器 |
-
2007
- 2007-07-04 JP JP2007176521A patent/JP439470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4-10 CN CN2008100921650A patent/CN10134004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55289A (zh) * | 2010-10-05 | 2013-06-12 | 株式会社起家来人 | 用于同轴电缆的连接器 |
CN102468540A (zh) * | 2010-11-15 | 2012-05-23 | Smk株式会社 | L型同轴连接器 |
CN103165995A (zh) * | 2011-12-13 | 2013-06-1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103165995B (zh) * | 2011-12-13 | 2015-10-07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同轴连接器组合 |
CN108110464A (zh) * | 2016-11-25 | 2018-06-01 | 星电株式会社 | 连接器端子 |
CN110416840A (zh) * | 2018-04-28 | 2019-11-05 |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弯式微型同轴连接器 |
CN110416839A (zh) * | 2018-04-28 | 2019-11-05 |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微型同轴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394708B2 (ja) | 2010-01-06 |
CN101340043B (zh) | 2012-04-18 |
JP2009016178A (ja) | 2009-0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40043B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03296494B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101252232B (zh) | 端子接头、连接器和形成方法 | |
CN104577408B (zh) | 用于电插头连接的接触插座 | |
US7318742B2 (en) | Shield terminal for coaxial cable | |
JP4082710B2 (ja) | コネクタ | |
JP3045621U (ja) | ストレインレリーフを改良した絶縁被覆切込型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110028034A1 (en) | Hoop material, method of making inner conductor terminal, and coaxial connector | |
KR101082142B1 (ko) | 보상 탭을 갖는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 |
CN109804511A (zh) | 连接器结构 | |
US20070054556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KR102264931B1 (ko) | 모듈형 통신 커넥터 | |
KR102667029B1 (ko) | 동축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8140983A (zh) | 连接器 | |
EP0525249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shielded cable to same | |
JP4632454B2 (ja)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
CN102668269B (zh) | 基板用同轴连接器、一对连锁端子和制造基板用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
US20070226999A1 (en) | Electrical termin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CN201041877Y (zh) | 插座连接器改良结构 | |
JP2010140872A (ja) | 電気接続箱用の電線付き端子接続構造、および電気接続箱に収容される端子金具と電気的に接続可能なl字形端子 | |
CN101834377B (zh) | 低背式电连接器 | |
JP5325698B2 (ja) | 電線接続ユニット | |
JP7212846B2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 |
JP7206906B2 (ja) | 端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コネクタ | |
JP2021057345A (ja) |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コネクタユニット、並びにコネクタ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