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5106B - 高速差动传送电缆 - Google Patents

高速差动传送电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5106B
CN101335106B CN2008101261357A CN200810126135A CN101335106B CN 101335106 B CN101335106 B CN 101335106B CN 2008101261357 A CN2008101261357 A CN 2008101261357A CN 200810126135 A CN200810126135 A CN 200810126135A CN 101335106 B CN101335106 B CN 1013351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etallic foil
insulat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high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261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5106A (zh
Inventor
平川芳司寻
新地敦
八木泽丈
佐野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35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5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51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04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with pairs or quads mutually positioned to reduce cross-tal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12Arrangements for exhibiting specific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1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wear, mechanical force or pressure; Sheaths; Armouring
    • H01B7/22Metal wires or tapes, e.g. made of steel
    • H01B7/221Longitudinally placed metal wires or tapes
    • H01B7/223Longitudinally placed metal wires or tapes forming part of a high tensile strength core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多组信号线对构成的扁平状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无需增加电缆直径就可以进行低损耗化。高速差动传送电缆通过以2根导电体(11)为一组而作为进行差动传送的信号线对(S(Sp,Sn)),将多组该信号线对以扁平状排列,挤压并包覆绝缘树脂而形成。由多根单芯线或绞合线构成的导电体(11)以规定间隔P平行地排列为一列,并利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绝缘体(12)一体包覆,将金属箔带(13)纵向贴附并包覆在绝缘体(12)的外周,利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外皮(15)包覆金属箔带(13)的外周。在信号线对(S)之间配置地线(G)。

Description

高速差动传送电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速传送数字数据等的扁平状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
背景技术
在要高速传送数字数据的情况下,需要使数字信号从高电平向低电平(或从低电平向高电平)转移的时间(所谓的迁移时间)缩短。在缩短迁移时间时,只要使信号振幅变小即可。但是,如果使信号振幅变小,则产生易受外部噪声影响的问题。所以,已知一种差动传送方法,其使用1对信号线传送反相信号,在数据接收侧将传送信号的差值作为数据。该方法是在传送信号的接收侧输出反相信号的差值。根据该差值输出,即使发送侧的信号振幅较小,也可以使接收侧的信号振幅成为2倍。在传送线路中混入的噪声,由于是以相同的方式叠加在一对信号线上的,所以相互抵消。
上述信号传送是所谓的低电压差动信号方式(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可以将数字信号利用一对导线以电压变化较小的差动信号进行传送,实现高速·低消耗电力·低噪声。上述信号传送方式,在作为由1根电缆传送图像信号、声音信号、控制信号的综合接口的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及作为连接电脑和硬盘的接口的串行ATA(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等中使用时有效。
在上述用途中,已知在传送高速差动信号时使用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缆。该电缆中,例如具有将多根图5所示的差动电缆排列为编带状的、称为编带状电缆的电缆。该编带状电缆9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将图5(A)所示的将一对信号线进行屏蔽而形成的差动电缆8,如图5(B)所示多根平行排列为一列,相邻的差动电缆之间进行热熔接。
各差动电缆8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将中心导体1由电介质层2包覆,在其外周设置蒙皮层3而形成信号线,将2根该信号线(4a、4b)平行地排列。然后,在平行地排列的信号线4a和4b的两边外侧配置加蔽线5a、5b。然后,一边保持该配置构造,一边在其外周卷绕由金属箔带构成的外部导体6,随后在其外侧包覆外罩层7而形成最终构造。
中心导体1例如使用将7根镀银软铜线绞合而成的外径为0.609mm(AWG24号)的绞合线。电介质层2通过将多孔质PTFE(聚四氟乙烯树脂)带以0.37mm的厚度包覆在中心导体1的外周上而形成。蒙皮层3由厚度为0.09mm的FEP(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树脂)形成,包覆电介质层2的外表面。
加蔽线5a、5b使用比中心导体1更细径的、由7根镀银软铜线绞合而成的外径为0.306mm(AWG30号)的绞合线。外部导体6通过将金属蒸镀带等以螺旋状或纵向贴附的方式卷绕而形成。外罩层7由无卤素阻燃性聚烯烃树脂形成,厚度为0.25mm,使长径侧的外径为4.3mm,使多组上述差动电缆平行地排列为一列,将长径侧的侧面相互熔接而一体化。
专利文献1:特开2002-3049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随着等离子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大型化,作为其设备内配线材料使用的信号传送电缆也变长。当前,原本以数十cm左右的长度进行配线的部分需要例如以大于或等于2m的长度进行配线。在此情况下,产生传送损耗的问题,仅将现有的电缆单纯地变长则难以应对上述问题。例如,在信号传送电缆在高频区域中使用的情况下,包覆信号线的电介质层的介质损耗也随着频率变高而增大。特别地,HDMI的使用频率大于或等于825MHz,在此情况下的传送损耗成为无法忽略的值。
为了避免信号传送电缆的传送损耗增加,需要使中心导体等的粗细增加,而对于图5所示的编带状电缆,则电缆直径变大。因此,柔软性下降而导致使用性变差,同时还产生配线空间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多组信号线对构成的扁平状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无需增加电缆直径就能够进行低损耗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通过以2根导电体为一组而作为进行差动传送的信号线对,将多组该信号线对排列为扁平状,挤压并包覆绝缘树脂而形成,其中,将多根由单芯线或绞合线组成的导电体以规定间隔平行排列为一列,并使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绝缘体一体地包覆,将金属箔带纵向贴附并包覆在绝缘体的外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外皮包覆上述金属箔带的外周。
在上述多组各信号线对之间配置地线,而使信号线对之间的耦合减少。另外,与金属箔带电气接触地配置加蔽线,使金属箔带的接地连接变得容易。另外,多根导电体的间隔设定为小于或等于0.5mm的窄间距,以得到规定的传送特性。另外,绝缘体和金属箔带之间使用粘接剂粘结,用于粘结的粘结剂以网纹钢板的图样涂敷在绝缘体或金属箔带上。
另外,上述金属箔带在绝缘体上卷绕大于或等于1.5周,以具有阻燃性。在金属箔带的外周由外皮覆盖的情况下,外皮由聚氨酯树脂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的混合树脂形成,从而具有阻燃性。
另外,在绝缘体中添加0.4重量%~0.6重量%的碳黑,以使利用YAG激光进行的金属箔的加工变得容易。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电缆的弯曲位置上安装弯曲限制部件,其弯曲半径大于不会使上述金属箔带发生切断的最小弯曲半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无需使信号线的直径变大就能够实现低损耗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在电子设备之间或电子设备内的配线距离变长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损耗增加,高效地进行高速信号传送。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无外皮)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有外皮)的构成例的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中的与金属箔带的粘结相关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的阻燃化的图。
图5是说明现有技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示出没有外皮的电缆的剖面,图2示出具有外皮的电缆的剖面。在图中,10a、10b是高速差动传送电缆,11是导电体,12是绝缘体,13是金属箔带,14是加蔽线,15是外皮,Sp、Sn是信号线,S是信号线对,G是地线。
本发明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10a如图1所示,将多根导电体11以规定间隔平行排列为一列而形成。上述多根导电体11由绝缘树脂构成的绝缘体12包覆,在其外侧沿电缆长度方向纵向贴附并卷绕作为屏蔽导体的金属箔带13。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将加蔽线14配置在金属箔带13和绝缘体12之间,使该加蔽线14与金属箔带13电气接触。另外,优选该加蔽线14配置在电缆的侧缘的一侧或两侧上。
导电体11可以使用铜或铝等良导电体、或在它们上镀锡或镀银而成的单芯线或绞合线。优选导电体11的外形为纵向和横向大致相等的圆线形状。在扁平电缆中有时使用扁平状导体,但通过使用圆线形状的导体,可以使差动传送的信号之间的耦合变强。另外,通过使信号之间的耦合变强,可以减少屏蔽导体(金属箔带13)中感应产生的涡电流及由此产生的焦耳热损失,实现低衰减。
另外,从可挠性这一点出发,与单芯线相比更优选导电体11为绞合线,例如可以使用将7根外径为0.06mm的导线绞合(与AWG34号相当,外径为0.18mm)而成的绞合线。将该导电体以规定间距P在同一平面上平行地排列为一列,通过绝缘树脂的挤压成型而由绝缘体12一体包覆,形成为扁平状的多芯绝缘电缆形状。
绝缘体12使导电体11之间电气绝缘,同时在高频区域中使用时,该绝缘体12位于导电体11之间及导电体11与金属箔带之间,作为形成静电耦合的电容器起作用。因此,绝缘体12也称为电介质,其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及介电常数(ε)也作为影响传送电缆的特性的参数。从减少介质损耗这一点出发,优选绝缘体12的介质损耗角正切较小,另外,为了使电缆直径变小,优选介电常数较小。
由此,可以认为绝缘体12的介质损耗角正切及介电常数的任一个较小都可以使传送损耗也变小,可以高效地传送高频信号。但是,由于在与设备连接时需要确保规定的特性阻抗,所以需要对电介质材料和形状综合进行考虑。
在本发明中,例如形成该绝缘体12的绝缘树脂可以使用聚烯烃类树脂,例如使用聚乙烯树脂等。聚乙烯树脂的介质损耗角正切为4×10-10左右,介电常数为2.3~2.4,与聚酯树脂(例如PET,其介质损耗角正切为2×10-3左右,介电常数为2.9~3.0)相比较小,可以认为是优选材料。另外,优选使用挤压机将该绝缘体12在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多根导电体11上挤压成型。
在将绝缘体12挤压成型的情况下,优选绝缘体12的上下平面形成为在导电体11之间不产生凹陷的扁平面。由此,各导电体11和卷绕在绝缘体12的外周上的金属箔带13之间间隔恒定,可以形成均匀的特性阻抗。
金属箔带13如上述所示,在其与导电体11中的信号线之间形成规定的静电电容分布,得到规定的特性阻抗。另外,金属箔带13包覆绝缘体12的外周,具有作为屏蔽导体的功能,防止来自外部的杂音信号(噪声信号)侵入或信号向外部漏出。
该金属箔带13通过将铝或铜等金属箔13a粘贴或蒸镀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塑料基材13b上而形成。可以使用厚度为数μm~数十μm的金属箔13a及塑料基材13b,金属箔带13的整体厚度为0.01mm~0.05mm。例如可以使用下述CuPET带,即,作为金属箔13a使用厚度为9μm的铜箔,作为带基材13b使用厚度为6μm的PET,CuPET带的整体厚度为15μm。
使该金属箔带13的金属箔面位于内侧,纵向贴附在绝缘体12上并以该绝缘体12的宽度弯折,至少将其重合部分利用粘接剂13c粘结固定。由于通过使金属箔带13的金属箔面位于内侧,从而使金属箔不会露出电缆外表面,所以即使没有外皮,作为电缆也可以具有一定范围的耐久性。另外,由于金属箔带13需要与导电体11之间进行阻抗匹配,所以需要使金属箔带13和导电体11之间的间隔距离恒定。因此,在没有利用外皮15包覆金属箔带13的外周的情况下,优选金属箔带13紧密地粘贴在绝缘体12上。但是,不需要在整个表面上涂满粘接剂,如后所述,只要对金属箔带13进行粘贴使其不会从绝缘体12翘起即可,可以将粘接剂以网纹状等部分涂敷。
在可以通过金属箔带13自身容易地进行接地连接的情况下,并不必须具有加蔽线14。但是,通过使用加蔽线14可以容易地进行金属箔带13的接地连接,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该加蔽线14与上述导电体11分开配置,配置为在电缆的侧缘的一侧或两侧上由绝缘体12和金属箔带13夹持。另外,加蔽线14可以与导电体11相同,但也可以比导电体11细或粗。例如,可以使用将7根外径为0.08mm的导线绞合(相当于AWG32号,外径为0.24mm)而成的绞合线。
图2中相对于上述卷绕有金属箔带13的无外皮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10a,示出在金属箔带13的外侧覆盖有外皮15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10b。高速差动传送电缆10b中除了由外皮15覆盖的结构之外的部分,与图1中说明的结构实际上是相同结构,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外皮15也称为外罩,用于保护包括金属箔带13在内的电缆整体而设置。该外皮15可以通过将聚氯乙烯、聚乙烯、或后述的聚氨酯树脂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的混合树脂等,使用挤压机挤压成型,或通过卷绕树脂带而形成。外皮15将金属箔带13电气绝缘并进行保护,同时增强其机械强度,进一步提高耐弯曲等的强度。
在金属箔带13的外周被外皮包覆的情况下,金属箔带13也能够以使其金属箔面位于外侧的方式进行卷绕。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由外皮15覆盖而得到保护并具有耐久性。另外,在金属箔带13以使金属箔面位于外侧的方式进行卷绕的情况下,加蔽线14配置在金属箔带13的外侧。这样,成为由外皮15推压加蔽线14使其与金属箔面抵接的状态。在由外皮15覆盖金属箔带13的情况下,并不必须将金属箔带13与绝缘体12粘结。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10a、10b,将如上述所示形成的多芯电缆中相邻的2根导电体11为一组,作为1个信号线对。如图1及图2所示,信号线对为多对,至少具有大于或等于2对(例如5对的S1~S5)。并且,将形成这些信号线对的一侧信号线(Sp1~Sp5)用于正电位的信号,另一侧信号线(Sn1~Sn5)用于相反的负电位的信号。另外,在导电体11的根数有富余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信号线对S之间的导电体作为地线G,以减少相邻的信号线对S之间的信号耦合,避免产生交调失真。
在使用上述高速差动传送电缆10a、10b构成的传送线路中,在发送侧例如使上述的信号线对S1中,由信号线Sp1传送极性为正电平的(+V1)信号,在信号线Sn1中传送极性为负电平的(-V1)信号。然后,在接收侧,通过计算两者的信号电平之差“(+V1)-(-V1)”,可以接收2V1的电平信号。另外,侵入传送线路中的外部噪声信号,同相地叠加在信号线Sp1和Sn1上,但通过在接收侧计算差信号而使它们抵消。信号线对S以多个平行地排列为一列的状态设置,各个信号对(S1~S5)分别传送彼此不同的信号。
配置在各信号线对S之间的地线G为接地电位。地线G配置为夹在各信号线对(S1~S5)的两侧,优选采用相对于信号线Sp和Sn这两者在电气、物理上平衡的配置状态。但是,在位于电缆两端的信号线对S1和S5的外侧,由于不存在信号线对S,所以也可以省略地线G。另外,也可以是其他不对信号线对S产生影响的方式,例如在离开信号线群数倍于排列间距的距离的位置上具有电源线等。
使形成信号线Sp、Sn及地线G的导电体11的排列间距P为可以确保电气绝缘的距离,此外,如果考虑信号线Sp和Sn之间的耦合度,则在导电体11的外径为0.18mm(相当于AWG34号)的情况下,排列间距P可以为0.5mm左右。另外,考虑绝缘体12的介电常数而对绝缘体12的包覆宽度D1进行选择,以使特性阻抗成为规定值(例如100Ω)。另外,在具有外皮15的情况下,在包覆厚度为0.2mm左右时,根据内部的导电体11的粗细、绝缘体12的包覆厚度,外皮的包覆宽度D2为1.0mm~3.0mm左右。
在上述结构中,在使特性阻抗变大时,可以使导电体11的直径变小,或使绝缘体12的厚度变大,特别优选使绝缘体12的厚度增加。相反地在使特性阻抗变小时,可以使导电体11的直径变大,或使绝缘体12的厚度变小,特别优选使导电体11的粗细增加。
另外,作为电缆的传送损耗,通常容许最多为5.0dB/使用长度。对于2m的使用长度,容许2.5dB/m。另外,传送损耗还随着使用频率的改变而不同,例如在HDMI的使用频率825MHz时,导电体11使用7芯绞合线,外径为0.18mm(相当于AWG34号),导体间距P为0.5mm,绝缘体12的厚度D1与导体间距P相同为0.5mm。并且,在绝缘体12使用聚乙烯的情况下,传送损耗推定为1.5dB~2.0dB/m。
另一方面,对于图5所示的使用极细同轴构造形成的电缆,为了与上述相同地使导体间距形成为0.5mm,得到规定的特性阻抗,需要使中央导体的粗细成为由7根外径为0.03mm的导线绞合而成(相当于AWG40号,外径为0.09mm)这样的细径。其结果,在与上述相同的使用频率825MHz时的传送损耗为4dB~5dB/m,与本发明的情况相比损耗为2倍。另一方面,在现有构造中,为了具有与本发明相同的传送损耗,需要使编带状电缆的宽度、厚度增加,配线空间增大,使用性降低。
图3是说明与金属箔带的粘结相关的实施方式的图。图3(A)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粘接剂的涂敷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B)是说明加蔽线和金属箔带的电气接触和粘结状态的图,图3(C)是说明金属箔带的粘结部和非粘结部的图。在图中,16为粘结网纹,16a、16b是短棒状的粘结网纹,17为空隙,18为粘结面,19为非粘结面。
优选金属箔带13如图1、2的构成例所说明的那样,使金属箔带13的金属箔和导电体11之间的间隔距离保持恒定,特性阻抗在电缆整个长度上是均匀的。在没有外皮15的情况下,优选金属箔带13和绝缘体12相互粘结而一体化。为此,将粘接剂涂敷在金属箔带13或绝缘体12的任意一个粘结面上。粘接剂可以使用例如聚酯类的粘接剂。
金属箔带13和绝缘体12之间的粘结并不需要在整个表面上相同地进行粘结。因此在其粘结面上,可以将粘接剂以条纹状、格状、水滴状、网纹钢板状等各种方式涂敷以进行粘结。但是,上述涂敷形状及涂敷状态,可能会产生各种问题。例如,在使用图1、2所示的加蔽线14的情况下,优选利用粘接剂将加蔽线14固定以使其无法移动或运动。但是,在粘接剂涂敷在金属箔带13侧的情况下,由于粘接剂通常使用电气绝缘性的材料,所以有可能损害金属箔带13和加蔽线14之间的电气接触。
图3(B)示出加蔽线14与金属箔带13的金属箔面接触的形态。如该图所示,加蔽线14以通过粘接剂涂敷而产生的粘结网纹16的宽度a进行粘结并保持。在粘结网纹16之间具有间隔b的空隙17,加蔽线14弯曲而落入该空隙17内,由此与金属箔带13电气接触。由此,如果空隙17的间隔b较窄,则加蔽线14和金属箔带13之间的接触状态降低。另外,发现只要粘结网纹16的宽度a和空隙17的间隔b之间满足a/b≤2,则没有问题。
另外,如图3(C)所示,在金属箔带13和绝缘体12之间的粘结面18和非粘结面19以斜向网纹状进行粘结的情况下,例如,如果沿非粘结面19(N-N线)弯折,则金属箔带成为在非粘结面19处翘起的状态,电缆的阻抗变化。并且,如果以此状态反复弯折,则有可能产生弯折痕而使金属箔发生断裂。
如果考虑上述事项,则可知在没有外皮且具有加蔽线的情况下,优选粘接剂的涂敷方式如图3(A)所示,以作为防滑钢板的网纹钢板(也称为方格板)的图样进行涂敷。图3(A)示出在展开后的金属箔带13的粘结面上以网纹钢板图样形成粘结网纹16的例子。另外,在既没有外皮15也没有加蔽线14的情况下,只要对金属箔带13和绝缘体12相抵接的部分的整个表面进行粘结即可,粘接剂的涂敷方法可以是任意方法。
在由外皮15包覆金属箔带13的情况下,由于外皮15按压金属箔带13,所以无论将金属箔带13和绝缘体12粘结或不粘结均可。在此情况下,如图3(A)所示,网纹钢板图样的粘结网纹16可以以与绝缘体的一个面进行粘结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形成在整个表面上。
该网纹钢板图样是将正交的短棒状的粘结网纹16a和16b交替配置,使它们整体相对于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倾斜。例如,使粘结网纹16a、16b的一个的宽度为0.5mm、长度为4.5mm左右,以任意密度涂敷在绝缘体或金属箔带侧的粘结面上。通过使用该网纹钢板图样的粘结网纹,例如可以使图3(B)中说明的“a/b”为“1/8”左右,由此可以使加蔽线和金属箔充分接触。另外,不会产生图3(C)所说明的直线状的非粘结面19,金属箔带13也不会以条状翘起。
另外,近年来对具有阻燃性的电缆的需求增加,寻求能够通过UL标准的垂直燃烧试验VW-1的高阻燃性电缆。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提高电缆阻燃性的构成例的图。在图1所示的无外皮的电缆中,将金属箔带13纵向贴附并卷绕而形成的重合部分,是以通过粘结而保持卷绕状态的程度的较窄的重合量形成的。但是,如果金属箔带13的卷绕重合量较少,则通过燃烧而使重合部分的粘接剂熔化。然后,金属箔带内侧的聚乙烯树脂气化而从该重合部分漏出,其进行燃烧而促进电缆的延烧。
由此,如图4所示,优选使金属箔带13的卷绕重合部分变大。试验的结果是,通过将金属箔带13卷绕1.5周,可以抑制燃烧气体泄漏。由此,优选金属箔带13在绝缘体的外周卷绕大于或等于1.5周,卷绕的重合部分大于或等于0.5周。
另外,对于金属箔带13的金属箔,在铝箔的情况下,7μm时会产生孔而无法通过阻燃性试验,需要大于或等于10μm的厚度。在铜箔的情况下,7μm的厚度时就通过了阻燃性试验。由此,为了提高阻燃性,优选使用铜箔带。
另外,在图2的具有外皮的电缆中,通过外皮材料使用阻燃性材料,可以提高阻燃性。作为阻燃性的外皮,当前使用添加有卤族阻燃剂的阻燃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树脂,但从环境问题出发,不含有卤素的无卤素阻燃性电缆的需求增加。在本发明中,作为电缆的外皮,使用由聚氨酯树脂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树脂构成的混合树脂(例如,参照特开2008-117609号公报),实现电缆的阻燃化。在由阻燃性的外皮包覆金属箔带13的情况下,只要金属箔带13的一部分重合即可。
在形成用于与连接器进行连接等的末端时,优选使用YAG激光切断作为屏蔽导体的金属箔。另外,绝缘体部分的切断通常使用CO2激光。但是,如果绝缘体为透明或自然色,则在利用YAG激光切断屏蔽导体时,有时会使绝缘体内部的导体老化。另一方面,如果将绝缘体着色而使YAG激光难以透过,随后则难以利用CO2激光切断绝缘体。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绝缘体中添加碳黑,使绝缘体的颜色为浅黑色。另外碳黑的添加量优选为0.5wt%左右(0.4重量%~0.6重量%)。如果是上述程度的碳黑添加量,则YAG激光不会影响内部导体,可以仅切断金属箔带。另外,可以确保利用CO2激光切断绝缘体。
另外,对于具有屏蔽导体的扁平电缆,无论是否具有外皮,如果极端地进行弯曲(以小于或等于最小弯曲直径进行的弯曲),都有可能在形成屏蔽导体的金属箔带的金属箔上产生龟裂而切断。因此,为了使电缆不会弯曲至半径小于或等于规定的弯曲半径,优选在进行弯曲的位置上设置弯曲限制单元,其弯曲半径大于不会使金属箔带发生切断的最小弯曲半径。
在本发明中,避免使电缆以小于或等于规定的弯曲半径进行弯曲的弯曲限制部件,是通过粘结在预计将进行弯曲的位置上等而设置的。弯曲限制部件可以由圆筒、圆柱、半圆筒、半圆柱的棒状部件形成。另外,上述弯曲限制部件的弯曲面的半径可以为下述程度:例如相对于电缆的90°的弯曲,弯曲半径为1.5mm左右,相对于180°的弯曲,弯曲半径为2.5mm左右。

Claims (7)

1.一种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通过以2根导电体为一组而作为进行差动传送的信号线对,将多组该信号线对以扁平状排列,挤压并包覆绝缘树脂而形成,
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体由多根单芯线或绞合线构成,由上述导电体构成的信号线和地线以规定间隔平行地排列为一列,在上述多组的各信号线对之间配置地线,并利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绝缘体一体包覆,将金属箔带纵向贴附并包覆在上述绝缘体的外周,
将上述绝缘体和上述金属箔带粘结,
与上述金属箔带电气接触地配置加蔽线,粘接剂以网纹钢板的图样涂敷在上述绝缘体或上述金属箔带上,
在上述网纹钢板的图样中,粘结网纹的宽度a和上述粘结网纹之间的空隙的宽度b之间满足a/b≤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特征在于,
利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外皮包覆上述金属箔带的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根导电体的间隔为0.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箔带在上述绝缘体上卷绕大于或等于1.5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皮由聚氨酯树脂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树脂的混合树脂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绝缘体中添加0.4重量%~0.6重量%的碳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差动传送电缆,其特征在于,
该高速差动传送电缆至少在1个位置上进行弯曲,在弯曲位置上安装弯曲限制部件,其弯曲半径大于不会使上述金属箔带发生切断的最小弯曲半径。
CN2008101261357A 2007-06-27 2008-06-27 高速差动传送电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5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68973 2007-06-27
JP2007168973 2007-06-27
JP2007168973 2007-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106A CN101335106A (zh) 2008-12-31
CN101335106B true CN101335106B (zh) 2012-04-04

Family

ID=40197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613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5106B (zh) 2007-06-27 2008-06-27 高速差动传送电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032685A (zh)
KR (1) KR100979599B1 (zh)
CN (1) CN101335106B (zh)
TW (1) TW20090802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1276B2 (ja) * 2008-02-08 2013-02-1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アダプタ構造,高周波ケーブルおよび接続構造体
JP5508614B2 (ja) * 2009-03-13 2014-06-04 株式会社潤工社 高速差動ケーブル
JP2011014393A (ja) * 2009-07-02 2011-01-20 Yazaki Corp シールド電線
JP5141660B2 (ja) * 2009-10-14 2013-02-13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伝送ケーブル、並びに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JP2012064777A (ja) * 2010-09-16 2012-03-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ノイズフィルタ、ノイズフィルタ付きケーブル、及びノイズフィルタ付きプリント配線板
CN102231299A (zh) * 2011-04-22 2011-11-02 浙江兆龙线缆有限公司 双对双轴平行高速传输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55974B (zh) * 2011-06-29 2017-04-26 高位企业有限公司 降低串扰讯号的传输单元结构
KR20150021181A (ko) * 2013-08-19 2015-03-02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비연속차폐테이프를 포함하는 통신케이블 및 비연속차폐테이프
CN106847390B (zh) * 2016-08-31 2018-05-15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线缆
TW201717220A (zh) 2015-11-04 2017-05-16 品威電子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軟性排線結構和軟性排線電連接器固定結構
CN107170512A (zh) * 2017-04-14 2017-09-15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折弯记忆性强的高速扁平排线及其制造方法
KR20180087680A (ko) 2017-01-25 2018-08-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원 케이블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원 어댑터
JP7234708B2 (ja) * 2019-03-13 2023-03-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通信用シールド電線
TWI763001B (zh) * 2020-06-17 2022-05-01 瑞昱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可傳輸複數組資料流之訊號傳輸裝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5006A (en) * 1981-03-16 1984-10-0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Shielded ribbon cable
CN1409452A (zh) * 2001-09-06 2003-04-09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用于电缆的保护性引导装置
CN1414572A (zh) * 2002-07-18 2003-04-30 东莞蔻玛电子有限公司 高频传输缆线构造
US6740808B1 (en) * 2003-03-05 2004-05-25 Comax Technology Co., Ltd. Transmission cable structure
US6846536B1 (en) * 1998-03-20 2005-01-25 Ccs Technology, Inc. Laser-markable sheath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13912U (ja) * 1983-01-21 1984-08-0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自己支持形平形ケ−ブル
JPS6241617U (zh) * 1985-08-30 1987-03-12
JPH03118511U (zh) * 1990-03-16 1991-12-06
US5416268A (en) 1993-07-14 1995-05-16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ble with improved shield
JP2001351443A (ja) * 2000-06-07 2001-12-21 Nec Corp シールド付き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3564053B2 (ja) * 2000-10-06 2004-09-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
JP2003338224A (ja) 2002-05-20 2003-11-28 Fujikura Ltd 差動信号伝送ケーブル
JP4352935B2 (ja) * 2004-03-03 2009-10-28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及びその端末形成方法
JP3738774B2 (ja) * 2004-04-15 2006-01-2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電線
JP4526115B2 (ja) * 2004-05-24 2010-08-18 ソニーケミカル&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US6969807B1 (en) 2004-07-20 2005-11-29 Advanced Flexible Circuits Co., Ltd. Planar type flexible cable with shielding structure
JP2007059323A (ja) 2005-08-26 2007-03-08 Swcc Showa Device Technology Co Ltd 差動信号伝送ケーブ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75006A (en) * 1981-03-16 1984-10-0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Shielded ribbon cable
US6846536B1 (en) * 1998-03-20 2005-01-25 Ccs Technology, Inc. Laser-markable sheathing
CN1409452A (zh) * 2001-09-06 2003-04-09 株式会社椿本链索 用于电缆的保护性引导装置
CN1414572A (zh) * 2002-07-18 2003-04-30 东莞蔻玛电子有限公司 高频传输缆线构造
US6740808B1 (en) * 2003-03-05 2004-05-25 Comax Technology Co., Ltd. Transmission cable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5106A (zh) 2008-12-31
KR100979599B1 (ko) 2010-09-01
JP2009032685A (ja) 2009-02-12
KR20100002042A (ko) 2010-01-06
TW200908025A (en) 2009-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5106B (zh) 高速差动传送电缆
US7790981B2 (en) Shielded parallel cable
JP2010097882A (ja) 差動伝送押出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CN107799225B (zh) 高频传输电缆
WO2010104203A1 (ja) 高速差動ケーブル
CN204166987U (zh) 多芯电缆
JP2006286480A (ja) 差動信号伝送ケーブル
JP6480332B2 (ja) 金属化光ファイバ
US4358636A (en) Multiple coaxial cable
US20050029006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terminal dev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using signal transmission cable
CN103515018A (zh) 多芯线缆
CN103606416A (zh) 多芯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40217A (zh) 屏蔽扁平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71849A (zh) 多芯线缆
CN201773632U (zh) 扁平电缆
KR20180054415A (ko) 형상 기억을 가지는 고속 플랫 케이블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556204B (zh) 扁平数据传输线缆
JP2010092805A (ja) 差動伝送押出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CN101840749B (zh) 屏蔽扁平电缆
JP2009164039A (ja) 2芯平行ケーブル
JP2006351414A (ja) 同軸ケーブル
KR101074161B1 (ko) 절연 와이어 어셈블리
CN103854731A (zh) 线缆
KR20220111548A (ko) 차량용 이더넷 케이블
WO2020004132A1 (ja) 同軸ケーブ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04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