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31686A - 接收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31686A
CN101331686A CNA2007800007456A CN200780000745A CN101331686A CN 101331686 A CN101331686 A CN 101331686A CN A2007800007456 A CNA2007800007456 A CN A2007800007456A CN 200780000745 A CN200780000745 A CN 200780000745A CN 101331686 A CN101331686 A CN 101331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al signal
local
semiconductor chip
signal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007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31686B (zh
Inventor
藤井健史
尾关浩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31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1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31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3168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67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one or more circuit blocks in common for different bands
    • H04B1/0082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one or more circuit blocks in common for different bands with a common local oscillator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5/00Suppression or limitation of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5/02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lectric apparatus by means located at or near the interfering apparatus
    • H04B15/04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lectric apparatus by means located at or near the interfering apparatu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caused by substantially sinusoidal oscillations, e.g. in a receiver or in a tape-recorder
    • H04B15/06Reducing interference from electric apparatus by means located at or near the interfering apparatu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caused by substantially sinusoidal oscillations, e.g. in a receiver or in a tape-recorder by local oscillators of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different recept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recept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04W52/0274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收装置具有,被输入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及第二半导体芯片,和利用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通信的通信部,当从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是距离第二频带在规定范围内的频率时,第二半导体芯片中的第二混频部使用来自第二局部信号振荡部的第二局部信号;当从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不是距离第二频带在规定范围内的频率时,第二半导体芯片中的第二混频部使用来自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第一局部信号。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收信号的接收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下面用图4说明现有接收装置。图4中,现有接收装置201具备:用于分集接收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的第一半导体芯片202及第二半导体芯片203,和使用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通信的通信部(未图示)。此外,第一半导体芯片202具有:振荡出第一局部信号的第一局部振荡部204、将来自该第一局部振荡部204的第一局部信号进行N分频的第一分频部205、以及利用来自该第一分频部205的第一局部信号对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的第一混频部206。在此,N是N>1的整数。且,第一半导体芯片202具有:与该第一混频部206的输出侧相连接的第一滤波器207、和将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204的第一局部信号输出到第一半导体芯片202外部的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208。且,第二半导体芯片203具有:将来自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208的第一局部信号输入到第二半导体芯片203内部的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209、和对来自该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209的第一局部信号进行N分频的第二分频部210。且,第二半导体芯片203具有:利用来自该第二分频部210的第一局部信号,对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的第二混频部211、和与该第二混频部211的输出侧相连接的第二滤波器212。
该现有接收装置201中,第二半导体芯片203的第二混频部211利用第一半导体芯片202的第一局部振荡部204进行频率变换,所以能够降低接收装置201的电耗。
作为与此申请的发明内容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已知的有例如,专利文献1。
上述结构中,通过使第一分频部205与第二分频部210的分频比N为N>1,能够分离第一无线频带和第一局部信号频带。因此,能够减少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进入到第一无线频带而引起干扰的可能性。且,第一局部振荡部204的振荡频率越高,即,N越大,构成第一局部振荡部204的电感或者电容的常数可以越小,所以就能够使第一局部振荡部204小型化。
但是,增大N的话,第一分频部205等的电耗就增大。且,各个半导体芯片202和半导体芯片203的外部端子,即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208和第二局部信号输入端子209中会混入由通信部输出的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第二混频部211原本是对第一无线频率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但是那样的话,就同时也对由通信部混入的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了。此时,如果由通信部混入的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的频率,与由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208的输入到第二局部信号输入端子209中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在规定范围内接近时,由于第二混频部211进行的频率变换,会产生在第二滤波器212中无法滤除的干扰信号。该干扰信号是由从通信部混入的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所引起的。结果,接收装置201的接收质量劣化。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302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接收装置具备,被输入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及第二半导体芯片,以及利用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通信的通信部。而且,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具有:第一局部振荡部,其振荡出第一局部信号;第一混频部,其利用来自该第一局部振荡部的第一局部信号,对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以及,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其将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的第一局部信号输出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外部。
且,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具有:第二局部振荡部,其振荡出第二局部信号;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其将来自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的第一局部信号输入到第二半导体芯片的内部;以及,第二混频部,其利用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的第二局部信号或者来自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第一局部信号的任何一方,对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而且,当从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是距离第二频带在规定范围内的频率时,第二混频部利用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的第二局部信号,对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而且,当从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是距离第二频带在所述规定范围外的频率时,第二混频部利用来自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第一局部信号,对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通过上述结构,从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是距离第二无线频带在规定范围内的频率时,第二混频部使用通过第二半导体芯片3内部的第二局部信号。因此,能够抑制来自通信部的第二频带的信号混入到第二混频部。由此,能够提高接收装置1的接收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模块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中,接收VHF带信道时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接收UHF带信道时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第一无线频带、以及第二无线频带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模块图。
图4是现有接收装置的模块图。
附图标记说明
13    接收装置
14    第一半导体芯片
15    第二半导体芯片
16    第一局部振荡部
17    第一控制部
18    第一PLL电路
19    第一分频部
20    第一天线
21    第一输入端子
22    第一高频放大部
23    第一混频部
24    第一滤波器
25    第一输出端子
26    第一缓冲器
27    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
28    第二局部振荡部
29    第二控制部
30    第二PLL电路
31    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
32    第二缓冲器
33    第二天线
34    第二输入端子
35    第二高频放大部
36    第二分频部
37    第二混频部
38    第二滤波器
39    第二输出端子
40    CPU
41    传输线路
42    第三缓冲器
43    第四缓冲器
44    第一电源控制部
45    第二电源控制部
60    通信部
62    电子设备
70    解调部
72    信号处理部
74    显示部
80    VHF带信道
82    UHF带信道
84    接收VHF带信道时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带
86     接收UHF带信道时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带
88     8分频后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带
90     2分频后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带
92     810~960MHz频带(第3代W-CDMA)
94     1.42~1.51GHz频带(第3代W-CDMA)
96     1.71~1.88GHz频带(第3代W-CDMA)
98     1.92~2.17GHz频带(第3代W-CDMA)
100    1.56~1.59GHz频带(GPS)
102    2.4~2.5GHz频带(无线LAN)
104、106、108、110    重叠无线频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用图1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模块图。
图1中,接收装置13具备:对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分集接收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及第二半导体芯片15,以及利用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通信的通信部60。且,使用该接收装置13的电子设备62具有:与第一半导体芯片14及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输出侧相连接的解调部70,以及与该解调部70的输出侧相连接的信号处理部72。且,还具备与该信号处理部72的输出侧相连接的液晶显示器等的显示部74及扬声器等的声音再现部76。而且,电子设备62具有控制内部各模块的电路的CPU 40。
此外,第一半导体芯片14具有:第一局部振荡部16,其振荡出第一局部信号;第一PLL(Phase-Locked Loop)电路18,其与该第一局部振荡部16环路连接并且根据来自第一控制部17的信号来控制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以及,第一分频部19,其将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16的信号进行分频。并且,第一半导体芯片14具有接收来自第一天线20的接收信号的第一输入端子21。而且,第一半导体芯片14具有:用于滤除来自第一输入端子21的信号中的干扰的第一输入滤波器(未图示),以及将来自该第一输入滤波器的信号进行放大的第一高频放大部22。而且,第一半导体芯片14还具有第一混频部23,其利用来自第一分频部19的第一局部信号,对来自第一高频放大部22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且,第一半导体芯片14还具有:第一滤波器24,其滤除来自第一混频部23的信号中的干扰,以及第一输出端子25,其将来自该第一滤波器24的信号输出到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外部。而且,第一半导体芯片14还具有第一缓冲器26,其将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16的第一局部信号,从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27输出到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外部。
且,第二半导体芯片15具有:第二局部振荡部28,其振荡出第二局部信号;以及第二PLL电路30,其与该第二局部振荡部28环路连接并且根据来自第二控制部29的信号来控制第二局部信号的频率。此外,第二半导体芯片15具有第二缓冲器32,其将来自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27的第一局部信号,通过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31而输出到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内部。且,第二半导体芯片15具有用于接收来自第二天线33的接收信号的第二输入端子34。此外,第二半导体芯片15具有:第二输入滤波器(未图示),其滤除来自第二输入端子34的信号中的干扰;以及第二高频放大部35,其对来自该第二输入滤波器的信号进行放大。而且,第二半导体芯片15具有第二分频部36,其对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28的第二局部信号和来自第二缓冲器32的第一局部信号中的任一个进行分频。且,第二半导体芯片15具有第二混频部37,其利用来自该第二分频部36的第一局部信号和第二局部信号中的任一个,将来自第二高频放大部35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而且,第二半导体芯片15具有:第二滤波器38,其与第二混频器37的输出侧相连接并且滤除来自第二混频部37的信号中的干扰;以及第二输出端子39,其将来自该第二滤波器38的信号输出到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外部。
且,第一半导体芯片14具有第一电源控制部44,其对于单独启动(turn on)或停止(turn off)下述各电路部的动作进行选择,所述各电路部是第一局部振荡部16、第一PLL电路18、第一缓冲器26、第一高频放大部22、第一混频部23、第一分频部19、第一滤波器24等。而且,第二半导体芯片15具有第二电源控制部45,其对于单独启动或停止下述各电路部的动作进行选择,所述各电路部是第二局部振荡部28、第二PLL电路30、第二缓冲器32、第二高频放大部35、第二混频部37、第二分频部36、第二滤波器38等。
另外,第一电源控制部44及第二电源控制部45从配置在接收装置13的外部的CPU 40接收到后述的表示电路状态的信息,而选择启动或停止各电路部的动作。且,第一控制部17及第二控制部29也受到配置在接收装置13外部的CPU 40的控制。且,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27和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31通过传输线路41而被连接。
下面用图2就接收装置13的动作,假定具体的接收状况,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中,接收VHF带信道80时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84、接收UHF带信道82时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86、第一无线频带、以及第二无线频带之间的关系的图。且,图2还显示了,将接收VHF带信道80时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84的频率8分频得到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88,以及将接收UHF带信道82时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86的频率2分频得到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90。
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频带是接收装置13分集接收到的电视广播的接收频带。此外,例如,图2所示第一无线频带是,在日本国内的地面数字广播中使用的VHF带信道80,即173MHz~219MHz,以及UHF带信道82,即473MHz~767MHz。且,将第一局部信号84进行8分频得到的频带88包含,将作为第一无线频带的VHF带信道80的频率在第一混频部23及第二混频部37中频率变换为中频500KHz的频率。同样,将第一局部信号进行2分频得到的频带90包含,将作为第一无线频带的UHF带信道82的频率在第一混频部23及第二混频部37中频率变换为中频500KHz的频率。换言之,频率变换是上侧局部振荡(upper local)时,将接收VHF带信道80时的第一局部信号84进行8分频得到的频带88是173.5MHz~219.5MHz。且,将接收UHF带信道82时的第一局部信号86进行2分频得到的频带90是473.5MHz~767.5MHz。因此,如果接收VHF带信道80时的第一分频部19及第二分频部36的分频比是8分频,分频前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88是1388MHz~1756MHz。且,如果接收UHF带信道82时的第一分频部19及第二分频部36的分频比是2分频,分频前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90是947MHz~1535MHz。
且,图2所示第二无线频带是在接收装置13的通信部60进行收发的信号频带。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二无线频带是,便携电话的收发频带92、94、96、98、作为便携电话的附加无线功能的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的接收频带100,以及无线LAN(Local AreaNetwork)的收发频带102。便携电话的收发频带92、94、96、98是对应于预计一般用于日本国内的便携电话的第3代W-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标准的收发无线频带,分别为:频带92是810~960MHz,频带94是1.42~1.51GHz,频带96是1.71~1.88GHz,及频带98是1.92~2.17GHz。且,GPS的接收无线频带是频带100,即1.56~1.59GHz,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的收发无线频带是频带102,即2.4~2.5GHz。
如此配置各个频带,所以接收装置13的在分频前的第一局部信号频带与第二无线频带有一部分重叠。图2中斜线部分表示包含这些重叠的频率及其附近规定范围内的频率的重叠无线频带104、106,108、110。因此,当利用接收装置13同时进行电视广播的接收动作和便携电话或附加无线功能的收发动作时,由于这些重叠无线频带104、106,108、110的信号,在接收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时,可能会发生干扰。在此,其附近的规定范围内的频率是指,距离上述重叠频率1MHz到10MHz左右的频率。另外,规定范围内的频率取决于第一滤波器24及第二滤波器38的通带之外的衰减特性或调制方式等。
根据上述,第一局部信号频带84、86和第二无线频带92、94、96、100不在规定范围内接近,即使第二无线频带的频率92、94、96、100的信号被输入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31,也不会干扰第二半导体芯片15或与其连接的电路的动作。因此,在此情况下,第二半导体芯片15将来自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27的第一局部信号84或者第一局部信号86,输入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31。且,在第二混频部37,利用通过第二缓冲器32及第二分频部36的、分频后的第一局部信号88或者第一局部信号90,来自第二高频放大部35的第一无线频带80或者第一无线频带82的信号的频率被变换到中频。此时,在第二半导体芯片15中,使第二局部振荡部28以及第二PLL电路30的动作停止,以此可以降低电耗。
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局部信号频带84、86和第二无线频带92、94、96、100在规定范围内接近,当第二无线频带92、94、96、100的信号被输入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31时,有可能对第二半导体芯片15或与其连接的电路的动作产生干扰。因此,在此情况下,在第二半导体芯片15中,第二混频部37利用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28且通过第二分频部36的第二局部信号,将来自第二高频放大部35的第一无线频带的接收信号的频率变换成中频。此时,在第二半导体芯片15中,停止第二缓冲器32动作,由此,由通信部60输出的第二无线频带92、94、96、100的信号不输入到第二混频部37,接收装置13的接收质量能保持良好。同时,在第一半导体芯片14中,停止第一缓冲器26动作,由此,第一局部信号84、86不会从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27向外部输出,可以抑制对通信部60的无用辐射,通信部60的收发质量能保持良好。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是以第一无线频带为日本国内使用的地面数字广播用频带,同样第二无线频带为预计在日本国内使用的第3代W-CDMA标准用频带来说明的。但是,第一无线频带也可以是欧洲或美国的电视广播用频带,第二无线频带也可以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用频带。甚至,无线LAN用的第二无线频带不是2.4~2.5GHz频带102,而是5GHz附近的频带或者其它频带的情况下,也能取得相同的效果。
并且,第二局部振荡部28振荡出的第二局部信号的频率,可以是与第一局部振荡部16振荡出的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不同的频率。例如,当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和第二无线频带在规定范围内接近时,第一半导体芯片14利用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16的、成为上侧局部振荡的第一局部信号,在第一混频部23将第一无线频带的接收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为中频500KHz。但也可以是,第二半导体芯片15利用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28的、成为下侧局部振荡(lower local)的第二局部信号,在第二混频部37将第一无线频带的接收信号进行频率变换到中频500KHz。换言之,分集接收用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各自使用的第一及第二局部信号的频率,是实质上不同的频率,即上侧局部振荡及下侧局部振荡的。即,第一局部信号及第二局部信号的频率差实质是中频的2倍。通过这样,由于第一局部信号混入到第二混频部37以及第二局部信号混入到第一混频部23所产生的干扰信号,就可以由第一滤波器24以及第二滤波器38滤除,能够提高接收装置13的接收质量。
另外,虽然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是使第一分频部19及第二分频部36的分频比N,在接收VHF带信道80时为8分频;在接收UHF带信道82时为2分频,进行说明的,但是设定为其它的分频比也能取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如第一实施方式这样,中频是低频的结构时,如果第一分频部19及第二分频部36的分频比N设定为1,则第一无线频带和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实质上在同一频带内。因此,第二无线频带和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不在规定范围内接近。但是,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在中频是高频的结构中,如果第一分频部19及第二分频部36的分频比N设定为1,第二频带和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有可能在规定范围内接近。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用图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的模块图。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说明,只对不同点进行详细描述。图3中,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与第一缓冲器26的输入输出方向相反的第三缓冲器42与第一缓冲器26并联,且,与第二缓冲器32的输入输出方向相反的第四缓冲器43与第二缓冲器32并联。
且,第一半导体芯片14具有第一电源控制部44,其对于单独启动或停止下述各电路部的动作进行选择,所述各电路部是第一局部振荡部16、第一PLL电路18、第一缓冲器26、第三缓冲器42、第一高频放大部22、第一混频部23、第一分频部19,以及第一滤波器24等。而且,第二半导体芯片15具有第二电源控制部45,其对于单独启动或停止下述各电路部的动作进行选择,所述各电路部是第二局部振荡部28、第二PLL电路30、第二缓冲器32、第四缓冲器43、第二高频放大部35、第二混频部37、第二分频部36、以及第二滤波器38等。
另外,第一电源控制部44及第二电源控制部45从配置在接收装置13的外部的CPU 40接收到后述的表示电路状态的信息,而选择启动或停止各电路部的动作。且,CPU 40根据解调部70判定的接收状况,对分集接收状态和非分集接收状态进行切换,例如,在解调结果BER(Bit ErrorRate)不到规定值的接收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使接收装置13为非分集接收的状态。或,BER在规定值以上的接收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使接收装置13为分集接收的状态。该BER是在一定时间内的解调结果的平均值。
接着,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13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假定要接收的第一无线频带等的信号的频率关系,与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3所示接收装置13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在分集接收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时,可以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动作。此外,在第二半导体芯片15中,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28的第二局部信号,通过第四缓冲器43及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31,输出到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外部。且,在第一半导体芯片14,第二局部信号和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16的第一局部信号中的任一个在第一分频部19分频,所述第二局部信号来自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31,通过传输线路41、第一局部信号用端子27及第三缓冲器42而被输入。利用来自该第一分频部19的第一局部信号和第二局部信号中的任一个,在第一混频部23对来自第一高频放大部22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利用这样的结构,分集接收时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在下述3种电路状态中进行选择。
1)分集电路状态A: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一起利用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16的第一局部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不必要的第二局部振荡部28及第二PLL电路30停止动作。
2)分集电路状态B: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一起利用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28的第二局部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不必要的第一局部振荡部16及第一PLL电路18停止动作。
3)分集电路状态C:第一半导体芯片14利用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16的第一局部信号,并且第二半导体芯片15利用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28的第二局部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不必要的第一缓冲器26、第二缓冲器32、第三缓冲器42、及第四缓冲器43停止动作。
在此,因为两组局部振荡部16、28和PLL电路部18、30分别都动作,需要较大的大电流,所以分集电路状态C电耗多。因此,当第一局部信号及第二局部信号的频率与第二无线频带不在规定范围内接近时,接收装置13优选以分集电路状态A或者分集电路状态B进行分集接收。
另一方面,接收装置13在非分集接收时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在下述4种电路状态中进行选择。
1)非分集电路状态D:第一半导体芯片14利用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16的第一局部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不必要的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各电路部停止动作。
2)非分集电路状态E:第二半导体芯片15利用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28的第二局部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不必要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各电路部停止动作。
3)非分集电路状态F:第一半导体芯片14利用来自第二局部振荡部28的第二局部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不必要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第一局部振荡部16、第一PLL电路18、以及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与第二局部信号无关的各电路部停止动作。
4)非分集电路状态G:第二半导体芯片15利用来自第一局部振荡部16的第一局部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不必要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与第一局部信号无关的各电路部,以及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第二局部振荡部28、第二PLL电路30停止动作。
在此,在非分集电路状态D,利用在被输入来自天线20的信号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内部的第一局部振荡部16进行频率变换。且,在非分集电路状态E,也是利用在被输入来自天线33的信号的第二半导体芯片15内部的第二局部振荡部28进行频率变换。因此,当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及第二局部信号的频率与第二无线频带在规定范围内接近时,非分集电路状态D和非分集电路状态E,与非分集电路状态F及非分集电路状态G相比,接收质量更好。且,因为在非分集电路状态D和非分集电路状态E,第一缓冲器26、第二缓冲器32、第三缓冲器42及第四缓冲器43停止动作,所以,与非分集电路状态F及非分集电路状态G相比,能够减少电耗。因此,接收装置13优选以非分集电路状态D及非分集电路状态E进行非分集接收。
下面,利用特别能降低电耗的分集电路状态A及分集电路状态B、非分集电路状态D及非分集电路状态E,来说明接收装置13中的分集接收和非分集接收的状态的切换。
首先,在接收装置13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接收状态是非分集电路状态D,解调部70判定为接收状况不好的情况下,CPU 40根据解调部70的判定结果而控制第一电源控制部44及第二电源控制部45。于是,第一电源控制部44及第二电源控制部45将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各电路部变更为分集电路状态A的动作。发生动作变更的、从停止状态到启动状态的电路部是: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第一缓冲器26、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第二缓冲器32、第二分频部36、第二高频放大部35、第二混频部37及第二滤波器38。在此,这些各电路部中不包含局部振荡部和PLL电路,不需等待必然占用规定时间的锁定时间(lock-up time)就能切换到分集电路状态。即,接收装置13在非分集电路状态D时,通过将接收装置13切换到分集电路状态A,能够缩短从判定接收状况不好到接收装置13的接收性能得以改善为止的时间。
同样,在接收装置13的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接收状态是非分集电路状态E,解调部判定为接收状况不好的情况下,CPU40根据解调部的判定结果而控制第一电源控制部44及第二电源控制部45。于是,第一电源控制部44及第二电源控制部45将第一半导体芯片14和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各电路部变更到分集电路状态B的动作。发生动作变更的、从停止状态变为启动状态的电路部是: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第三缓冲器42、第一分频部19、第一高频放大部22、第二混频部23、第一滤波器24、及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第四缓冲器43。在此,这些各电路部中不包含局部振荡部和PLL电路,不需等待必然占用规定时间的锁定时间就能切换到分集电路状态。即,接收装置13在非分集电路状态E时,通过将接收装置13切换到分集电路状态B,能够缩短从判定接收状况不好到接收装置13的接收性能得以改善为止的时间。
利用上述结构,第二实施方式的接收装置13中,在分集接收第一无线频带时,可以只用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第一局部信号进行频率变换,并且,也可以只用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第二局部信号进行频率变换。因此,从非分集电路状态到分集电路状态的切换,不需要占用锁定的规定时间,可以改善接收装置13的接收性能。换言之,当接收状况变得不好之后,通过切换到分集电路状态,能够缩短到接收装置13的接收性能被改善为止的切换时间。
且,接收装置13进行非分集接收时,作为一方接收系统的第一天线20及第一半导体芯片14的接收质量,与作为他方接收系统的第二天线33及第二半导体芯片15的接收质量有可能不同。这样的情况下,使接收装置13优选:能够从非分集电路状态D和非分集电路状态E中,选择接收质量好的一方接收系统。换言之,利用第二实施方式接收装置13的结构,从非分集电路状态D和非分集电路状态E中选择接收质量良好的一方,由此能够提高接收质量,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从电路状态D和电路状态E中任一个切换到分集电路状态。例如,由于便携电话等的电子设备中的安装位置或材料不同,第一天线20的指向性和第二天线33的指向性之间相关低的情况下,适当地选择接收质量良好的非分集电路状态。此外,当由于移动接收而引起第一无线频带的接收状况不好时,可在短时间内将接收装置13切换到分集电路状态,可以保持良好的接收质量。
另外,使接收装置13是由第一半导体芯片14及第二半导体芯片15这两个半导体芯片构成的;但是将其单芯片化,也能适用本发明。
工业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接收装置,能够提高接收质量,在便携终端或车载用电视广播接收机等的电子设备中有用。

Claims (7)

1、一种接收装置,包括:被输入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及第二半导体芯片,以及,利用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通信的通信部,其中,
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具有:
第一局部振荡部,其振荡出第一局部信号;
第一混频部,其利用来自所述第一局部振荡部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对所述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以及,
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其将来自所述第一局部振荡部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外部,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具有:
第二局部振荡部,其振荡出第二局部信号;
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其将来自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的内部;以及,
第二混频部,其利用来自所述第二局部振荡部的所述第二局部信号或者来自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的任何一方,对所述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当从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到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是距离所述第二无线频带在规定范围内的频率时,所述第二混频部利用来自所述第二局部振荡部的所述第二局部信号,对所述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当从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到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是距离所述第二无线频带在所述规定范围外的频率时,所述第二混频部利用来自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对所述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还具有第一分频部,所述第一分频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局部振荡部和所述第一混频部之间并且对来自所述第一局部振荡部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进行分频,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还具有第二分频部,所述第二分频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和所述第二混频部之间并且对来自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进行分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还具有第二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与所述第二混频器的输出侧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及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对所述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分集接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还具有第一缓冲器,所述第一缓冲器将来自所述第一局部振荡部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还具有第二缓冲器,所述第二缓冲器将来自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二混频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还具有第三缓冲器,所述第三缓冲器与所述第一缓冲器并联且输入输出方向与所述第一缓冲器相反,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还具有第四缓冲器,所述第四缓冲器与所述第二缓冲器并联且输入输出方向与所述第二缓冲器相反。
7、一种电子设备,其具备被输入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的第一半导体芯片及第二半导体芯片,与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及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的输出侧相连接的解调部,与所述解调部的输出侧相连接的信号处理部,与所述信号处理部的输出侧相连接的显示部,以及利用第二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通信的通信部,其中,
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具有:
第一局部振荡部,其振荡出第一局部信号;
第一混频部,其利用来自所述第一局部振荡部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对所述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以及,
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其将来自所述第一局部振荡部的第一局部信号输出到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的外部,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具有:
第二局部振荡部,其振荡出第二局部信号;
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其将来自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到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的内部;以及,
第二混频部,其利用来自所述第二局部振荡部的所述第二局部信号或者来自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的任何一方,对所述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当从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到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是距离所述第二无线频带在规定范围内的频率时,所述第二混频部利用来自所述第二局部振荡部的所述第二局部信号,对所述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当从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出端子输入到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的频率是距离所述第二无线频带在所述规定范围外的频率时,所述第二混频部利用来自所述第一局部信号输入端子的所述第一局部信号,对所述第一无线频带的信号进行频率变换。
CN2007800007456A 2006-04-27 2007-04-18 接收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16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23209A JP4904906B2 (ja) 2006-04-27 2006-04-27 受信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123209/2006 2006-04-27
PCT/JP2007/058429 WO2007125793A1 (ja) 2006-04-27 2007-04-18 受信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1686A true CN101331686A (zh) 2008-12-24
CN101331686B CN101331686B (zh) 2012-03-21

Family

ID=38655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074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31686B (zh) 2006-04-27 2007-04-18 接收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45228B2 (zh)
EP (1) EP1881612A4 (zh)
JP (1) JP4904906B2 (zh)
CN (1) CN101331686B (zh)
WO (1) WO20071257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8150B2 (ja) * 2008-01-11 2010-08-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電子制御装置
JP4435257B1 (ja) * 2008-12-24 2010-03-17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処理装置
CN102158268B (zh) * 2011-01-19 2014-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分集发射及接收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8694039B2 (en) * 2011-03-31 2014-04-08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for scanning in a multi-mode multi-antenna device
DE102018117688A1 (de) * 2017-08-18 2019-02-2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Radar-Frontend mit HF-Oszillator-Überwachung
DE102018114471B4 (de) * 2018-06-15 2020-02-0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hasenmessung in einem radarsystem
US11757436B2 (en) * 2021-08-30 2023-09-1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ystem for signal propagat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42120A (ja) * 1990-10-02 1992-05-15 Fujitsu Ten Ltd 複数波同時受信機
DE4129830A1 (de) * 1991-09-07 1993-03-25 Blaupunkt Werke Gmbh Ukw-empfaenger mit mehreren antennen
US5630214A (en) * 1992-05-13 1997-05-13 Hitachi, Ltd. Wide-band receiving apparatus with local oscillating circuit
KR100186586B1 (ko) * 1996-04-25 1999-05-15 김광호 이동 통신시스템의 주파수 발생장치 및 방법
US6072996A (en) * 1997-03-28 2000-06-06 Intel Corporation Dual band radio receiver
US6041222A (en) 1997-09-08 2000-03-21 Ericsson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haring reference frequency signals within a wireless mobile terminal between a wireless transceiver and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ceiver
US6442375B1 (en) * 1999-07-14 2002-08-27 Ericsson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 of a receiver co-located with a transmitter and susceptible to interference therefrom by desensitization of the receiver
JP3626047B2 (ja) * 1999-10-05 2005-03-02 株式会社ケンウッド 同期捕捉回路及び同期捕捉方法
FR2810173A1 (fr) * 2000-06-08 2001-12-14 Thomson Multimedia Sa Dispositif d'emission et/ou de reception radiofrequence
US6961019B1 (en) * 2000-08-10 2005-11-01 Sirf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GPS receiver jamming during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receiver
US7024220B2 (en) * 2001-10-09 2006-04-04 Kyocera Wireless Corp. GPS receiver system and method
CN100431261C (zh) * 2002-08-08 2008-11-05 Nxp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本地振荡器的改进的混频器和基于其的系统
US7957938B2 (en) * 2002-10-24 2011-06-07 Lecro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high bandwidth oscilloscope utilizing multiple channel digital bandwidth interleaving
KR20050115258A (ko) * 2003-02-28 2005-12-07 실리콘 래버래토리즈 , 인코포레이티드 라디오 주파수 수신기를 위한 튜너 및 그와 관련된 방법
CN100379157C (zh) * 2003-06-24 2008-04-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高频接收装置、其使用的集成电路和电视接收机
JP2005130279A (ja) * 2003-10-24 2005-05-19 Sharp Corp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用チューナ
US20050119025A1 (en) * 2003-12-02 2005-06-02 Rishi Mohindra Serial digital interface for wireless network radios and baseband integrated circuits
US20060089103A1 (en) * 2004-10-25 2006-04-27 Osburn James P Wireless interference det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31686B (zh) 2012-03-21
US7945228B2 (en) 2011-05-17
EP1881612A1 (en) 2008-01-23
JP2007295458A (ja) 2007-11-08
JP4904906B2 (ja) 2012-03-28
EP1881612A4 (en) 2013-07-03
WO2007125793A1 (ja) 2007-11-08
US20090081976A1 (en) 200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71936B2 (en) GPS receiver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s
CN101331686B (zh) 接收装置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US5974305A (en) Dual band architectures for mobile stations
KR0158785B1 (ko) 무선통신장치
US697330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GPS enabled antenna
EP1453216A2 (en) Dual band radio receiver
CN100399710C (zh) 无线收发机结构和方法
US20060199549A1 (en) Common antenna apparatus
JPWO2008072451A1 (ja) 受信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20100097966A1 (en) Concurrent dual-band receiv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same
KR100251582B1 (ko) 이중대역 이중모드 송/수신기의 제2중간주파수 자동 스위칭장치
JP4570767B2 (ja) 集積同報通信受信回路を備えた移動無線受信機
JP5375925B2 (ja) 無線通信機
JP4583210B2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携帯電話端末
US7212794B2 (en) Receiver with a crystal oscillator having a natural-oscillation frequency set so that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and its harmonics are outside the range of a receiving band of a modulated wave signal
JP3105768B2 (ja) 受信回路
CN101346886A (zh) 接收装置和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US20070263756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having clock control function and clock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US20010046881A1 (en) Radio frequency receiver in a mobile telephone
JP2004328351A (ja) 受信装置
KR100652001B1 (ko) 이동 단말기의 대역 필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03060519A (ja) 受信回路、送信回路、無線通信回路
KR20080019761A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KR20090051474A (ko) 송수신 모듈
JP2001086028A (ja) 移動無線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21

Termination date: 201504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