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4708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4708B
CN101324708B CN2008101252080A CN200810125208A CN101324708B CN 101324708 B CN101324708 B CN 101324708B CN 2008101252080 A CN2008101252080 A CN 2008101252080A CN 200810125208 A CN200810125208 A CN 200810125208A CN 101324708 B CN101324708 B CN 1013247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device
actuator
subelement
movement velocity
device sub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252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4708A (zh
Inventor
田中义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247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47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47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47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2Details of arrangement of components in or on camera bod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包括:(a)驱动机构,其用于使具有成像装置的成像装置子单元在相互垂直的第一及第二方向上运动;(b)第一致动器,其用于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运动;(c)第二致动器,其用于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运动;(d)感测装置,其用于检测重力方向;以及(e)灰尘去除装置,其用于通过利用两个致动器其中至少一者来使所述子单元运动,来抖落附着至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的灰尘。所述灰尘去除装置具有:设定装置,其用于根据由所述感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重力方向来设定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运动的运动方向,以及选择装置,其用于从所述第一及第二致动器中对用于在由所述设定装置设定的所述运动方向上驱动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的致动器进行选择。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有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包括与于2007年6月14日向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7-157565有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其能够允许其中具有成像装置的成像装置子单元在给定方向上运动。
背景技术
一些设计为数字摄像机的成像设备配备有抖动校正机构,其改变其中具有成像装置及低通滤波器(光学滤波器)的成像装置子单元的位置以在照相期间实现防抖稳定(例如,参见JP-A-2006-78898(专利文献1))。
同时,在诸如数字单镜头反射摄像机的成像设备中,灰尘会在更换镜头期间进入摄像机体并附着至低通滤波器的表面。在此情况下,附着至低通滤波器的灰尘会不利地出现在最终的影像中,由此劣化影像品质。
为了应对上述灰尘的附着,一种措施是在低通滤波器的表面上涂附导电涂料。另一种应对措施是向上述表面涂附氟树脂。另一种应对措施是驱动上述抖动校正机构使得成像装置子单元往复运动(震动),由此抖落附着至低通滤波器的灰尘。
发明内容
但是,当利用上述抖动校正机构来去除灰尘时,成像装置子单元仅在预定方向上(例如,沿成像装置的对角线在倾斜方向上)简单地往复运动。因此,不总是能够有效地去除灰尘。经常为了有效地去除灰尘,需要使成像装置子单元往复运动数次。完成上述操作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能够有效地去除附着至成像装置子单元的灰尘。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a)驱动机构,其能够使成像装置子单元在第一方向以及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运动,在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中安装有用于产生与影像主体关联的影像信号的成像装置;(b)第一致动器,其用于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运动;(c)第二致动器,其用于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运动;(d)感测装置,其用于检测重力方向;以及(e)灰尘去除装置,其用于通过利用所述第一及第二致动器其中至少一者来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运动,来抖落附着至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的灰尘。
所述灰尘去除装置具有(e-1)设定单元,其用于根据由所述感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重力方向来设定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运动的运动方向,以及(e-2)选择单元,其用于从所述第一及第二致动器中对用于在由所述设定装置设定的所述运动方向上驱动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的致动器进行选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通过使用第一及第二致动器(其工作以在第一方向以及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运动)移动成像装置子单元而抖落附着至成像装置子单元的灰尘时,根据重力方向来设定成像装置子单元的运动方向。从第一及第二致动器中选择用于在设定运动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运动的致动器。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附着至成像装置子单元的灰尘。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关的成像设备10A的前视图,示出了设备的外形;
图2是成像设备10A的后视图,示出了设备的外形;
图3是成像设备10A的打开前视图;
图4是成像设备10A的剖面的侧视图;
图5是成像设备10A的剖面的俯视图;
图6是成像设备10A的打开视图,其中已经去除了侧机壳183;
图7是抖动校正单元200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示出了其构造;
图8是示出驱动压电致动器9的原理的视图;
图9A至图9C示出了压电致动器9的工作情况;
图10A至10C示出了压电致动器9的工作情况;
图11A至11C示出了压电致动器9的工作情况;
图12是示出施加至压电致动器9的脉冲电压的占空比与可运动部分94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13是示出成像设备10A的功能构造的框图;
图14A至图14C示出了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相关的成像设备10B的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B检测重力方向的原理;
图15是示出通过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B检测重力方向的原理的视图;而
图16是示出在去除灰尘时驱动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及侧倾方向致动器205的方式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成像设备的外形>
图1及图2示出了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关的成像设备10A的外形。图1示出了成像设备10A的前侧的外形。图2示出了成像设备10A的后侧的外形。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0A被构造为数字单反静态摄像机,其包括摄像机体1以及可拆卸地安装至摄像机体1的大致前方中心部分的拍摄镜头组件2(可更换镜头)。
在图1中,摄像机体1具有位于摄像机体的前方大致中心部分处的镜头安装体3、从摄像机体的左前侧伸出的握紧部4、安装在摄像机体的前、右及上部用于设定控制值的控制值设定拨盘5、安装在摄像机体的前、左及上部以允许使用者切换拍摄模式的模式设定拨盘6、以及安装在握紧部4的顶表面上用于发出启动或结束拍摄操作或曝光的命令的快门释放按钮7。拍摄镜头组件2安装在镜头安装体3中。握紧部4允许使用者利用一只手或双手稳定地紧握机摄像机体。
拍摄镜头组件2起用于接收来自拍摄主体的光(光学影像)的镜头窗的作用,并形成用于将光导引至成像装置101(以下描述)并导引至布置在摄像机体1内的取景器102的拍摄镜头系统。例如,拍摄镜头系统包括沿光轴串联布置的变焦透镜模块及固定透镜模块。构造拍摄镜头组件2以允许对聚焦的手动操作及调整,通过使各个透镜位置自动运动来进行上述调整。
允许对拍摄镜头组件2进行安装及拆卸的安装/拆卸按钮31安装在镜头安装体3附近。用于与安装的拍摄镜头组件2电接触的多个电端子(未示出)以及用于进行机械连接的多个连接器(未示出)也安装在镜头安装体3附近。电端子用于将拍摄镜头组件2固有的信息(例如关于全光圈F值及焦距的信息)从包括在拍摄镜头组件2中的镜头ROM(只读存储器)传输至位于摄像机体1内的总控制器100(参见图13),并将关于拍摄镜头组件2内聚焦透镜的位置的信息以及关于变焦透镜的位置的信息传输至总控制器100。连接器用于将聚焦透镜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拍摄镜头组件2内各个透镜,上述电动机安装在摄像机体1中。
模式设定拨盘6用于对包含自动曝光(AE)控制模式、自动聚焦(AF)控制模式、用于拍摄静止影像的静止影像拍摄模式、用于拍摄运动画面序列的运动画面拍摄模式(连续拍摄模式)、以及闪光模式的各种拍摄模式进行设定。
快门释放按钮7是允许半下压状态及完全下压状态两者的下压开关。在静止影像拍摄模式下,如果将快门释放按钮7半下压,则进行用于拍摄影像主体的静止影像的准备操作(例如,设定曝光控制值以及聚焦调整)。如果将快门释放按钮7完全下压,则进行拍摄操作(即,一系列操作,包括使成像装置曝光(以下描述)、使通过曝光获得的影像信号以给定方式得到处理、并在存储卡上记录获得的数据)。在运动画面拍摄模式下,如果将快门释放按钮7完全下压,则启动拍摄操作(即,一系列操作,包括与上述曝光类似使成像装置曝光、对通过曝光得到的影像信号进行处理,并在存储卡上记录处理后的影像数据)。如果再次将快门释放按钮7完全下压,则终止拍摄操作。
在图2中,取景窗11形成在摄像机体1的后表面的大致中心顶部处。来自影像主体的影像通过拍摄镜头组件2被导引至取景窗11。使用者(摄影师)能够通过从取景窗11进行窥视来视觉观测影像主体。由LCD制成的外部显示部分12安装在摄像机体1的后表面的中心周围。在本实施例中,外部显示部分12由例如具有400(X方向)×300(Y方向)=120,000像素的彩色液晶显示器制成。上述运动画面序列显示在外部显示部分上。与AE控制及AF控制相关的模式以及与拍摄场景相关的模式显示在外部显示部分上。此外,用于设定拍摄状态的菜单屏幕可以显示在外部显示部分上。在回放模式下,记录在存储卡中的拍摄影像在外部显示部分上再现。
电源开关13安装在外部显示部分12的左上部上,并例如由两点滑动开关制成。当其端子切换至左侧“OFF”位置时,电源被关断。当其端子切换至右侧“ON”位置时,电源接通。方向键14及摄像机抖动校正开关15安装在外部显示部分12的右侧。方向键14具有圆形控制按钮。检测在控制按钮上的四方向(即,上、下、左、及右)下压操作以及在控制按钮上的其他四方向(即,右上、左上、右下、及左下)下压操作。方向键14具有多种功能,并起用于变更从菜单屏幕所选择的项目以对例如显示在外部显示部分12上的拍摄场景进行设定的控制开关的作用。此外,方向键14起用于变更从索引窗所选择的并将要被再现的影像的帧的控制开关的作用。多个极小的影像排列在索引窗内。此外,可以操作方向键14作为用于变更拍摄镜头组件2的变焦透镜的焦距的变焦开关。
摄像机抖动校正开关15用于对在远距离拍摄期间或者在长时间曝光拍摄黑暗部分时,在因手部运动产生的“抖动”在由手保持摄像机体进行拍摄期间出现的情况下允许可靠拍摄的抖动校正模式进行设定。摄像机抖动校正开关15可以是与电源开关13类似的两点滑动开关。
用于进行与设置在外部显示部分12上的显示及显示的内容相关的操作的开关安装在外部显示部分12的左侧。这些开关包括取消开关16、设定开关17、菜单显示开关18、以及外部显示选择器开关19。取消开关16用于取消从菜单屏幕选择的内容。设定开关17用于设定从菜单屏幕选择的内容。菜单显示开关18用于在外部显示部分12上显示菜单屏幕并用于切换菜单屏幕的内容(例如,拍摄场景设定窗或者与曝光控制相关的模式设定窗)。一旦下压菜单显示开关18,就切换菜单屏幕。外部显示选择器开关19用于接通或关断设置在外部显示部分12上的显示。一旦下压外部显示选择器开关19,就交替地激活并去激活外部显示部分12上的显示。可以将上述开关之外的诸如推动开关(例如,变焦开关、曝光校正开关、以及AE锁定开关)以及拨盘开关的其他各种开关安装在摄像机体1上的适当位置处。
以下将描述具有上述外形的成像设备10A的内部结构。
<成像设备10A的内部结构>
图3是成像设备10A的打开前视图。图4是成像设备10A的剖面侧视图。图5是成像设备10A的剖面俯视图。图3及图5分别是打开视图及剖面视图,示出了已经去除了拍摄镜头组件2的成像设备的状态。如图3及图5所示,拍摄镜头组件2具有透镜21,而成像装置101在拍摄镜头组件2已经安装在摄像机体1上时垂直于拍摄镜头组件2的透镜21的光轴L(见图4)布置。
成像装置101检测影像主体的亮度(即,对来自影像主体的光成像)。即,成像装置101将从影像主体生成并被拍摄镜头组件2聚焦的光学影像的光量转换为R、G、及B成份的电子影像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至控制衬底140(影像处理电路141)(以下描述)。具体而言,成像装置101例如包括每个均具有光电二极管的多个像素。这些像素布置为二维矩阵。Bayer阵列的彩色区域传感器被用作上述成像装置。具有诸如红(R)、绿(G)、以及蓝(B)不同光谱特性的彩色滤波器以1∶2∶1的比率布置在彩色区域传感器的各个像素的光敏表面上。成像装置(成像传感器)101将由拍摄镜头组件2的透镜21聚焦的影像主体的光学影像转换为R、G、及B的电子模拟影像信号,并产生R、G、及B的影像信号。可以使用CCD影像传感器、CMOS影像传感器、VMIS影像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作为成像装置101。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CCD影像传感器。
在图4所示的光轴L上,镜组件103布置在来自影像主体的光朝向取景器(取景光学器件)102反射的位置处。传输通过拍摄镜头组件2的影像主体的光被镜组件103(具体指主镜1031(以下描述))向上反射并聚焦在焦距玻璃104上。另一方面,传输通过拍摄镜头组件2的影像主体光的一部分传输通过镜组件103。
取景器102具有五棱镜105、目镜106、以及上述取景窗11。五棱镜105具有五边形剖面,并通过内反射纵向并横向颠倒影像来产生从下表面入射的影像主体的光学影像的正像。通过五棱镜105转换为正像的影像主体影像通过目镜106被导引至取景窗11的外部。因为上述结构,取景器102起在拍摄待命模式下用于检测影像主体的光学取景器的作用。
镜组件103由上述主镜1031以及副镜1032构成。在主镜1031的后侧,可旋转地安装副镜1032以朝向主镜1031的后表面倾斜。传输通过主镜1031的影像主体光的一部分被副镜1032反射进入聚焦检测部分107。聚焦检测部分107由用于检测与影像主体的焦距相关的信息的焦段查找装置构成并起所谓AF传感器的作用。
镜组件103由所谓快速返回镜构建。在曝光期间,镜组件绕其转轴1033旋转,并如箭头A所示向上弹起。然后,镜组件在位于焦距玻璃104下方的位置处停止。此时,副镜1032绕其转轴1034在如箭头B所示的方向上相对于主镜1031的后表面旋转。当镜组件103在位于焦距玻璃104下方的位置处停止时,副镜1032大致平行于主镜1031折回。随后,来自拍摄镜头组件2的影像主体光到达成像装置101而未被镜组件103阻挡,由此使成像装置101曝光。当上述曝光结束时,如图4所示,镜组件103返回其原始位置。
由光学滤波器构成用于防止彩色伪像及彩色波纹的低通滤波器108布置在成像装置101的曝光表面的前方。此外,快门部分109布置在低通滤波器108的前方。快门部分109受控以在曝光期间打开或关闭。例如,采用竖直运动焦面快门作为快门部分109。快门部分109的前侧与框体120(以下描述)的后端抵靠。快门部分109的后侧保持在快门保持板1091的部分之间,快门保持板1091通过螺1092被保持至框体120(见图6)。因此,快门部分109被支撑至框体120。外部显示部分12与成像装置101的表面成平行关系布置在成像装置101的后方,使得侧机壳183(以下描述)位于成像装置101的表面与外部显示部分12之间。
成像装置101与滑动体202及致动器(以下描述)协作以形成抖动校正单元200,用于根据由陀螺仪单元170(以下描述)检测的抖动信息,通过驱动致动器来使成像装置101上下并左右滑动以对摄像机抖动进行补偿。致动器包括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以下将详述抖动校正单元200的结构及操作。
在图3中,框体(前框架)120于镜头安装体3的后方布置在摄像机体1的大致中心部分处(参见图4及图5的阴影部分)。框体120是矩形剖面的圆柱体。当从前方观察时框体120呈大致方形。框体120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具有开口。此外,框体120与五棱镜105(焦距玻璃104)相对的顶表面具有开口。框体120由抵抗变形具有改进强度的金属刚性体构成。根据镜头安装体3的形状而制成圆柱形的安装体接收部分121形成在框体120的前表面上。镜头安装体3装配在安装体接收部分121中。在此情况下,如标号122的箭头(见图5)所示,从前侧利用多个螺123来保持框架体。镜组件103布置在框体120内侧,并也起到用于保持镜组件103的构件的作用。
电池舱131布置在框体120的左侧及握紧部4内部。电池舱131例如由树脂构成。给定数量的AA型电池容纳在电池舱内,并起用于驱动成像设备10A的电源的作用。卡接收部分132形成在电池舱131后方。用于记录拍摄影像的影像数据的诸如存储卡的记录介质可移除地安装在卡接收部分132中。安装在握紧部4一侧的卡槽盖体133打开,由此接收存储卡。电池舱131及卡接收部分132一同形成结构体,以下将其称为电池单元130。
控制衬底140布置在电池单元130的卡接收部分132的后表面上。包括用于对影像数据进行给定信号处理的影像处理电路141(例如用于影像处理的ASIC)以及用于对用于抖动校正的操作(以下描述)进行控制的抖动校正电路142(例如用于抖动校正的ASIC)的电子部件安装在控制衬底140上。该控制衬底140构成总控制器100(以下描述)。控制衬底140在大致同一平面内位于抖动校正单元200附近。电池单元130具有保持至侧机壳183(以下描述)的连接器部分143。利用螺丝144及145将控制衬底安装在电池单元130上。通过柔性印刷电路板146将控制衬底140与成像装置101电连接在一起。
用于驱动镜组件103及快门部分109的驱动单元150布置在前框体120右侧附近。驱动单元150包括用于打开并关闭快门部分109的快门驱动器部分151以及用于驱动镜组件103的镜驱动器部分152。用于驱动快门部分的快门驱动器部分部分地包含在镜驱动器部分152中。例如由树脂制成的连接器部分160在驱动单元150的右侧(外侧)布置的更远。连接器部分160是具有用于远程终端及USB终端的AC插座及保持器的结构体。
上述陀螺仪单元170安装在电池单元130位于电池舱131的前方的侧壁中。陀螺仪单元170包括陀螺仪部分171、陀螺仪衬底172、阻尼材料173、以及用于陀螺仪部分的柔性印刷电路板174。陀螺仪单元170用于检测抖动信息,例如与成像设备10A的抖动方向及程度相关的信息。由陀螺仪单元170检测得到的抖动信息用于在由抖动校正单元200进行用于摄像机抖动校正的操作时的控制。陀螺仪部分171包括用于根据成像设备10A在侧倾方向上的抖动角速度来检测抖动程度的侧倾方向陀螺仪171b,以及用于根据抖动的角速度来对俯仰方向上的抖动程度进行检测的俯仰方向陀螺仪171a。上述陀螺仪中的每一者均可构造为陀螺仪类型,其例如通过向压电装置施加电压以使其震动,并通过提取变形作为电信号来检测角速度,因旋转运动,由在角速度施加到压电装置时产生的Coriolis力引起上述变形。陀螺仪部分171安装在陀螺仪衬底172上。陀螺仪衬底172经由阻尼材料173安装至形成于电池单元130的侧壁上的陀螺仪安装部分134,陀螺仪安装部分134呈平板形式。
阻尼材料173防止因镜组件103的操作而产生的震动传递至陀螺仪部分171,否则陀螺仪部分171将引起误差检测。例如,可以使用具有橡胶材料(例如丁基橡胶)层以及位于橡胶材料层两侧的附着层的板构件。柔性印刷电路板174将陀螺仪部分171(包含侧倾方向陀螺仪171b及俯仰方向陀螺仪171a)与控制衬底140电连接。
用于检测成像设备10A的姿态的姿态传感器135安装在电池单元130的电池舱131的前方。例如,姿态传感器135由水银开关、重力传感器或者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能够根据由姿态传感器135完成的检测结果来对成像设备10A是否处于横向姿态或处于竖直姿态进行检测。此外,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A(见图13)(以下描述)能够检测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方向)。优选地,设计姿态传感器135使得能够至少判定成像设备10A的四个方向(上、下、左、及右)中哪一个方向是重力方向。
成像设备10A的各个部分通过由诸如铁的金属材料制成的机壳部分180连接(固定)在一起。在成像设备10A中,机壳部分180由前机壳部分181、182,侧机壳(后机壳部)183,以及形成底板的底机壳部分184构成。
<抖动校正单元200>
下面参考图6及图7以及图4及图5来详细描述抖动校正单元200。在图6中,已经去除了侧机壳183。图7是抖动校正单元200的示意性立体图,示出了其结构。
抖动校正单元200包括成像装置子单元Uc、保持成像装置子单元Uc的滑动体202、侧倾方向致动器205、俯仰方向致动器206、摆动底座207、以及位置传感器部分208。成像装置子单元Uc具有成像装置101、低通滤波器108、成像装置保持体201、布置在成像装置101的后表面上的散热板203、以及布置在散热板203的后表面上的成像装置衬底204。成像装置保持体201保持成像装置101及低通滤波器108。
成像装置衬底204为大致矩形基板,其上安装有成像装置101,同时散热板203夹置在成像装置101与成像装置衬底204之间。散热板203呈平板状,并由给定金属材料制成。散热板203用于将驱动成像装置101时光电地产生的热量扩散开。成像装置保持体201是具有其前后侧开通的大致矩形剖面的框架。低通滤波器108安装至框架的前侧。成像装置101布置在低通滤波器108后侧。利用螺丝2041将成像装置衬底204保持至成像装置保持体201,同时通过成像装置衬底204将成像装置101及散热板203压靠至成像装置保持体201。
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安装至成像装置保持体201在左右方向上的一侧(在本示例中,为左侧)。成像装置保持体201经由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安装至在俯仰方向上(图7的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滑动体202。滑动体202是呈大致平板形式的框架,并大致对中设置有比成像装置衬底204更大的矩形开口2021。具有V形槽的支撑部分2022牢固地安装在滑动体202上与俯仰方向致动器206相对的位置处。俯仰方向致动器206(轴部2061(以下描述))可滑动地装配在V形槽中以允许滑动运动。与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对应在结构上与支撑部分2022类似的支撑部分2023牢固地安装在滑动体202下方。由抵压构件2054及2064(例如弹簧)产生的抵压力如图6所示将轴部2051及2061保持在保持板(用于抑制侧倾的保持板或者用于抑制俯仰的保持板)与支撑部分(2022或2023)之间,使得如下所述轴部2051及2061摩擦装配在支撑部分2022及2023中。
摆动底座207形成抖动校正单元200的基体,用于在保持有成像装置保持体201时来保持滑动体202。摆动底座207是框架,其大致对中设置有与滑动体202中的开口2021大致相同尺寸的开口2071。事实上,滑动体202中的开口2021略大于开口2071。侧倾方向致动器205牢固地固定至摆动底座207的一个上或下侧(在本示例中,为下侧)。滑动体202安装至摆动底座207以允许滑动体在侧倾方向上滑动(在如图7的箭头D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同时滑动体202的支撑部分2023可滑动地装配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轴部2051(以下描述))中。
因为上述结构,形成了能够在成像设备10A的上下方向C(图7)以及大致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左右方向D(图7)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运动的驱动机构Mv。形成第一致动器的侧倾方向致动器205以及形成第二致动器的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允许成像装置子单元Uc在左右方向D并在上下方向C上运动。
滑动体202的角部2024被诸如弹簧的抵压构件朝向摆动底座207的右上角2072抵压,并被压靠连接至右上角2072,同时松散地装配在成像装置保持体201的角部的后表面2011中的球被保持在成像装置保持体201的角部的后表面2011与滑动体202的角部2024之间。由此允许成像装置子单元Uc的滑动体202在侧倾方向上滑动,并允许成像装置子单元Uc在俯仰方向上滑动。在此情况下,滑动体202与成像装置子单元Uc一起被压靠至摆动底座207。因此,确保了这些构件不会从摆动底座207脱离配合。如图5所示,摆动底座207经由压缩弹簧2073通过螺丝2074悬浮在图6所示的三个安装位置Pa、Pb、及Pc。在此情况下,摆动底座207被保持至快门保持板1091。可以通过调整螺丝2074的紧固程度来对成像装置101相对于摆动底座207在侧倾方向以及俯仰方向上的倾斜进行调整。
位置传感器部分208进行用于抖动校正的操作,或者检测摄像机的操作启动时成像装置101的位置。位置传感器部分208包括磁体2081以及二维霍耳传感器2082。磁体2081是产生磁力线的装置。中心位置的磁力较强。磁体2081安装至成像装置保持体201的角落(见图6),并与成像装置子单元Uc一起运动。二维霍耳传感器2082包括给定数量的(例如,四个)布置为二维的霍耳器件,并产生与从磁体2081产生的磁力线的大小对应的输出信号。如图7所示,霍耳传感器2082安装并保持在摆动底座207上与磁体2081相对的位置处。位置传感器部分208利用二维霍耳传感器2082通过检测磁体2081的位置来检测成像装置101的位置,磁体2081随着成像装置保持体201相对于摆动底座207上下或左右运动而运动。位置传感器部分208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209与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一起与控制衬底140电连接。
每个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均是被超声驱动的冲击型线性致动器(压电致动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具有轴部2051、压电装置部分2052、以及配重部分2053。类似的,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包括轴部2061、压电装置部分2062、以及配重部分2063。每个轴部2051及2061均是具有给定横截面形状(例如,圆形)的棒状驱动轴,并被压电装置部分2052或2062震动地驱动。轴部2051及2061分别摩擦地连接至支撑部分2023及2022中的V形槽。
每个压电装置部分2052及2062均由陶瓷材料制成。每个压电装置部分均根据施加的电压而伸展并收缩。轴部2051及2061根据伸展及收缩而震动。在压电装置部分2052及2062中,高速伸展及低速收缩交替重复,或者低速伸展及高速收缩交替重复。或者,统一速度的伸展与统一速度的收缩以相同速度交替重复。每个压电装置部分2052及2062例如均由牢固地安装至轴部2051或2061一端的层叠压电装置制成,使得偏振方向与轴部2051或2061的轴向方向一致。
来自控制衬底140上抖动校正电路142的信号线分别与压电装置部分2052及2062的电极部分连接。通过根据来自控制衬底140的驱动信号来对压电装置部分2052及2062充电或放电来实现上述伸展及收缩。因为压电装置部分2052或2062以上述方式重复伸展并收缩,故在支撑部分2023或2022与轴部2051或2061之间产生相对偏移。因此,滑动体202相对于轴部2051前后滑动,并在上述位置停止。即,成像装置子单元Uc相对于滑动体202滑动。配重部分2053及2063在压电装置部分2052及2062的相对两侧牢固地保持至轴部2051及2061的端部,以允许由压电装置部分2052及2062产生的震动有效地传递至轴部2051及2061。
止挡件Sa及Sb安装在轴部2051的相对端部附近以允许对成像装置子单元Uc在左右方向D上的运动进行限制,由此界定其可运动范围。支撑部分2023的端面Ea及Eb分别抵靠止挡件Sa及Sb。由此防止支撑部分2023相对于轴部2051运动超过止挡件Sa及Sb。类似的,每个均为矩形板形式的止挡件Sc及Sd形成在轴部2061的相对端部附近,并限制成像装置子单元Uc在上下方向C上的运动,由此界定其可运动范围。支撑部分2022的端面Ec及Ed分别抵靠止挡件Sc及Sd。由此防止支撑部分2022相对于轴部2061运动超过止挡件Sc及Sd。
以下描述驱动与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对应的压电致动器9的原理。
图8是示出驱动压电致动器9的原理的视图。图9-11是示出压电致动器9的工作情况的视图。
压电致动器9在结构上与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类似。即,压电致动器9具有与轴部2051对应的驱动轴91、与压电装置部分2052对应的压电装置部分92、与配重部分2053对应的配重部分93、以及与支撑部分2023对应的可运动部分94。驱动轴91与可运动部分94摩擦地连接在一起。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压电致动器9中,当具有33%的占空比的脉冲波形的电压(图9A)施加至压电装置部分92时,在驱动轴91的延长方向上的偏移量U(图8)如图9B所示的波形所表示地改变。因此,可运动部分94朝向驱动轴91运动,并在由Da表示的方向上(图9C)接近压电装置部分92。
当具有50%的占空比的脉冲波形的电压(图10B)施加至压电装置部分92时,驱动轴91的偏移量U(图8)如图10B所示的波形所表示地改变。在此情况下,可运动部分94并未相对于驱动轴91运动(图10C)。
同时,当具有67%的占空比的脉冲波形的电压(图11A)施加至压电装置部分92时,驱动轴91的偏移量U(图8)如图11B所示的波形所表示地改变。因此,可运动部分94在方向Db上相对于驱动轴91远离压电装置部分92运动(图11C)。
如上所述,如果施加至压电致动器9的压电装置部分92的脉冲序列受到脉冲宽度调制以改变占空比,则可如图12所示使可运动部分94相对于驱动轴91的运动速度可变。在图12的纵轴上,假定在如图9C所示的方向上接近压电装置部分92的可运动部分94具有正速度。
因此,通过向侧倾方向致动器205的压电装置部分2052施加电压来驱动成像装置子单元Uc以在左右方向D上(图7)相对于摆动底座207滑动。由此校正成像装置101在侧倾方向上的抖动。通过向俯仰方向致动器206的压电装置部分2062施加电压以驱动成像装置子单元Uc使其在上下方向C上(图7)相对于滑动体202滑动来对成像装置101在俯仰方向上的抖动进行校正。
<成像设备10A的功能构造>
图13是示出成像设备10A的功能构造的框图。如图13所示,成像设备10A具有总控制器100、抖动检测部分301、抖动校正部分302、成像装置驱动器部分303、信号处理部分304、记录部分305、影像复制部分306、AF/AE计算部分307、透镜驱动器部分308、供电部分309、外部I/F部分310、镜驱动器部分311、快门驱动器部分312、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A、以及操控部分314。总控制器100包括用于存储控制程序的ROM(只读存储器)、用于临时存储与算法处理及控制处理相关的数据的RAM(随机访问存储器)、以及用于从ROM读取控制程序并执行该程序的CPU(中央处理单元)。总控制器从抖动检测部分301及操控部分314或驱动部分接收各种信号,并对成像设备10A的各个部分的操作进行控制。
抖动检测部分301由陀螺仪单元170制成,并用于检测因手部运动而造成的成像设备10A的抖动。抖动校正部分302由抖动校正单元200制成,其根据由抖动检测部分301检测得到的抖动信息,并根据与成像装置101相关的位置信息以及通过位置传感器部分208检测得到的位置信息,通过驱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来进行抖动校正。
成像装置驱动器部分303控制成像装置101的光电转换,并放大或者模拟处理来自成像装置101的输出信号。具体而言,配备在成像装置驱动器部分303中的定时发生器向成像装置101输出驱动控制信号以在影像主体光下将成像装置曝光给定时间,由此将光学信号转换为影像信号。影像信号被放大,并被发送至信号处理部分304。
来自成像装置101的输出影像信号被信号处理部分304以给定方式模拟并数字处理。信号处理部分304包括模拟信号处理电路、用于将从模拟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值的影像信号的模拟-数字转换电路、用于对来自模拟-数字转换电路的数字化像素数据进行像素插值处理的插值电路、用于将通过模拟-数字转换电路数字化的各个像素数据项目的黑色电平校正为基准黑色电平的黑色电平校正电路、用于调整影像的白平衡的白平衡(WB)电路、用于通过校正像素数据的加玛特性来对灰色电平进行校正的加玛(γ)校正电路、以及用于临时存储对其已经完成信号处理的影像数据的影像存储器。模拟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用于降低影像信号中抽样噪音的CDS(相关二次抽样)电路,以及用于调整影像信号的电平并对从成像装置101输出的具有模拟值的影像信号进行预定信号处理的AGC(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记录部分305在可移除记录介质M(例如存储卡)上记录产生的影像数据,并读取在记录介质M上记录的影像数据。影像复制部分306对由信号处理部分304产生的影像数据或由记录部分305从记录介质M读取的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并产生适于在外部显示部分12上显示的影像数据。
AF/AE计算部分307进行用于自动聚焦控制(AF)及自动曝光控制(AE)的计算。透镜驱动器部分308对拍摄镜头组件2的透镜21的操作进行控制。拍摄镜头组件2包括聚焦透镜、变焦透镜、以及用于调整传输光量的光圈。拍摄镜头组件2还包括存储有透镜固有信息(例如与全F值及焦距相关的信息)的透镜ROM。该透镜ROM经由电端子与总控制器100连接。
供电部分309由电池单元130制成,并用于向成像设备10A的各个部分供应电力。外部I/F部分310由连接器部分160制成,并具有用于远程终端及USB终端的AC电力插座及保持器。外部I/F部分形成与外部装置的界面。
镜驱动器部分311驱动包括主镜1031及副镜1032的镜组件103。镜驱动器部分311根据从总控制器100输入的收回信号,将主镜1031与副镜1032一起从拍摄镜头组件2的光轴L旋转并收回。在来自快门释放按钮7的ON信号输入总控制器100时,由总控制器100产生收回信号。当完成拍摄时,镜驱动器部分311旋转收回的镜组件103后退至光轴L上的原始位置。快门驱动器部分312驱动快门部分109打开,或将其关闭。
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A根据由姿态传感器135(图5)完成的检测结果来检测重力方向(即,自由下落方向)。可以通过在上述方式使用姿态传感器135来通过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A方便地检测重力方向。
操控部分314包括诸如模式设定拨盘6、方向键14、以及摄像机抖动校正开关15的被操控构件。通过使用者的操控而发出的命令通过操控部分输入。
<通过低通滤波器108去除灰尘>
成像设备10A能够完成用于去除灰尘的操作,即,通过使用抖动校正单元200的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其中至少一者移动成像装置子单元Uc来将附着至成像装置子单元Uc的低通滤波器108的表面的灰尘抖落。以下来描述灰尘去除过程。
在从成像设备10A去除灰尘时,首先在与由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A(图13)检测得到的重力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运动来使支撑部分2022及2023碰撞止挡件Sa-Sd。通过上述碰撞,成像装置子单元Uc承受的冲击可有效地抖落附着至低通滤波器108的表面的灰尘。
例如,在姿态传感器135能够检测成像设备10A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四个方向(即,上、下、左、及右)的情况下,从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中选择用于在检测得到的重力方向上驱动成像装置子单元Uc的一个致动器。例如利用33%或67%的占空比来驱动选择的致动器以在重力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以高速运动,以使一个支撑部分(支撑部分2022或2023)与四个止挡件Sa-Sd其中之一碰撞。
具体而言,相关于成像装置子单元Uc的运动,根据由姿态传感器135检测得到的重力方向来设定运动方向(包括上、下、左、及右四个方向其中一者)。从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中选择用于成像装置子单元Uc在设定运动方向上的运动的一个致动器。驱动所选择的致动器以在重力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运动,使得支撑部分与任意止挡件碰撞。因此,可以有效并迅速地去除附着至成像装置子单元Uc的低通滤波器108的灰尘。
在成像装置子单元Uc于重力方向上运动并且支撑部分与止挡件碰撞之后,优选地驱动所选择的致动器以使成像装置保持体201沿竖直方向震动给定时间。因为与止挡件碰撞使得附着至低通滤波器108的几乎全部灰尘均被抖落,故可以使该震动时间短于上述时间。在成像装置保持体201以此方式震动的情况下,当其在重力方向上被驱动时,最好使支撑部分与止挡件碰撞。如果以此方式发生多次碰撞,则可以更加确定地抖落灰尘。
在上述去除灰尘的操作中,使支撑部分2022及2023与止挡件发生碰撞并不十分重要。成像装置保持体201可以竖直往复运动(震动)而不使保持器与任何止挡件碰撞。此外,在此情况下,可以比上述情况更有效地抖落灰尘。
如上所述,当去除灰尘时,因为从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中选择用于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在由姿态传感器135检测到的重力方向上运动的致动器,故通过利用重力,成像设备10A能够有效地去除附着至成像装置子单元Uc的灰尘。如果在重力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运动以使子单元与安装在驱动机构Mv(图7)上的止挡件Sa-Sd任意一者碰撞,则可仅在一次操作中有效地去除灰尘。可以促进去除灰尘。此外,可以改进驱动机构Mv的耐用性。
<第二实施例>
除了重力检测感测部分的结构之外,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相关的成像设备10B在其他结构方面与以上根据图1-6描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A类似。
具体而言,构造成像设备10B的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B以根据与成像装置子单元Uc运动的速度相关的信息来检测重力的方向。以下描述通过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B进行的对重力方向的检测。
<通过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B对重力方向的检测>
图14A-14C及图15示出了由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B检测重力方向的原理。在图14A-14C的每一个中,压电致动器9在结构方面与图8所示的致动器类似。驱动轴91处于轴在竖直方向延伸的姿态。由图15中的虚线表示的特性曲线Ho与图12中占空比及速度关联的特性相关。
当压电致动器9处于图14A所示的姿态时,具有33%的占空比的脉冲序列的电压(见图9A)施加至压电装置部分92以在与重力方向相对的方向上使可运动部分94运动。在此情况下,可运动部分94承受在重力方向上作用的吸引力,由此相较于当驱动轴91水平布置并水平运动时,驱动轴91以低速Va运动。
当压电致动器9处于图14B所示的姿态时,具有50%的占空比的脉冲序列的电压(见图10A)施加至压电装置部分92。在此情况下,因动态摩擦力而引起驱动轴91与可运动部分94之间的摩擦连接。因此,可运动部分94通过吸引力以速度Vb在重力方向上运动。
同时,当压电致动器9处于图14C所示的姿态时,具有67%的占空比的脉冲序列的电压(见图11A)施加至压电装置部分92以在重力方向上使可运动部分94运动。在此情况下,可运动部分94承受作用在重力方向上的吸引力。因此,相较于当可运动部分94水平运动时,可运动部分94以更高的速度Vc运动。
在压电致动器9的驱动轴91布置在竖直方向上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可运动部分94以速度Va-Vc(图14A-14C)运动。速度Va-Vc标绘在图15的视图中,由此获得由实线表示的速度特性曲线Hp。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特性曲线Hp已经相对于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特性曲线Ho发生偏移。
这意味着如果在驱动压电致动器9时观测可运动部分94的速度,则可以检测到重力方向。通过对由位置传感器部分208检测得到的位置进行时间微分,即,通过测量在极短时间(例如,50ms)内行进的极小距离,可以检测到成像装置子单元Uc与可运动部分94对应的运动速度。
利用上述原理通过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B来检测重力方向。以下描述其具体示例性方法(i)及(ii)。
(i)利用小行程操作检测重力方向
在驱动轴91水平布置的情况下,具有可运动部分94的速度在其前进及返回路径之间大致一致的占空比(互补占空比)的脉冲电压被施加至压电装置部分92以使可运动部分94往复运动极小行程(例如,约0.3至0.5mm)。分别检测可运动部分94在前进及返回路径上的速度。在前进与返回路径上速度不同的情况下,将产生更大的速度绝对值的方向判定为重力方向。
例如,在前进路径上驱动可运动部分时,假定可运动部分94通过施加具有33%的占空比的脉冲电压以速度v+运动,并且在返回路径上驱动可运动部分时,假定可运动部分94通过施加具有67%的占空比的脉冲电压以速度v-运动。在|v+|>|v-|的情况下,在前进路径上的运动方向是重力方向。在|v+|<|v-|的情况下,在返回路径上的运动方向是重力方向。
对本实施例配备有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具有与驱动轴91对应并彼此垂直的轴部2051及2061)的成像设备10B应用上述检测重力方向的方法。在此情况下,成像设备如下工作。
对于支撑部分2023相对于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中沿X方向布置的轴部2051的运动速度,例如当以33%的占空比来驱动可运动部分时,使vX+成为在+X方向上的速度。例如当以67%的占空比来驱动可运动部分时,使vX-成为在-X方向上的速度。以下给出其绝对值之间的差异:
ΔvX=|vX+|-|vX-|(1)
同时,对于支撑部分2022相对于在俯仰方向致动器206中沿Y方向布置的轴部2061的运动速度,例如当以33%的占空比来驱动可运动部分时,使vY+成为在+Y方向上的速度。例如当以67%的占空比来驱动可运动部分时,使vY-成为在-Y方向上的速度。以下给出其绝对值之间的差异:
ΔvY=|vY+|-|vY-|(2)
然后利用以下公式(3)根据由公式(1)及(2)获得的ΔvX及ΔvY来计算重力方向与成像设备10B的X轴(见图1)形成的角度θ。
&theta; = tan - 1 &Delta; v Y &Delta; v X - - - ( 3 )
通过利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其中至少一者,在从公式(3)获得的角度θ的方向上(即,在与重力方向对应的运动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运动,可有效地去除灰尘。
即,假定表示重力方向的矢量分解为平行于成像设备10B的X方向(图7中左右方向D)的第一矢量分量以及平行于Y方向(图7中上下方向C)的第二矢量分量。例如分别具有33%及67%的占空比的电压(其在成像装置子单元Uc水平往复运动时所沿的前进与返回路径之间实现大致一致的运动速度)分别施加至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及侧倾方向致动器205以驱动两者。对成像装置子单元Uc在左右方向D及上下方向C上于前进及返回路径上的运动速度进行检测。在于左右方向D上的运动速度在前进路径上比在返回路径上更大时,判定第一矢量分量在前进路径上取向。另一方面,在运动速度于返回路径比前进路径更大时,判定第一矢量分量在返回路径上取向。在于上下方向C上的运动速度在前进路径上比在返回路径上更大时,判定第二矢量分量在前进路径上取向。另一方面,在运动速度于返回路径比前进路径更大时,判定第二矢量分量在返回路径上取向。
上述检测方法允许方便地检测适当的重力方向。以下将描述从上述公式(3)获得的角度θ,即,根据检测得到的重力方向来驱动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及侧倾方向致动器205以去除灰尘的方法。
图16是示出当去除灰尘时驱动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及侧倾方向致动器205的方法的视图。在图16的视图中,横轴表示成像设备10B的X轴方向(见图1)。纵轴表示成像设备10B的Y轴方向(见图1)。
在利用上述公式(3)计算得到的角度θ落入范围G1(-30°<θ≤30°)时,侧倾方向致动器205被选择并在+X方向上被驱动。此外,当角度θ落入范围G5(150°<θ≤210°)时,侧倾方向致动器205被选择并在-X方向上被驱动。
在利用上述公式(3)计算得到的角度θ落入范围G3(60°<θ≤120°)时,俯仰方向致动器206被选择并在+Y方向上被驱动。此外,当角度θ落入范围G7(240°<θ≤300°)时,俯仰方向致动器206被选择并在-Y方向上被驱动。
另一方面,在利用上述公式(3)计算得到的角度θ落入范围G2(30°<θ≤60°)时,致动器205及206被选择。在+X方向上驱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此外,在+Y方向上驱动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因此,成像装置子单元Uc例如在由角度θ=45°所界定的方向上运动。
在利用上述公式(3)计算得到的角度θ落入范围G4(120°<θ≤150°)时,致动器205及206被选择。分别在-X方向上驱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并在+Y方向上驱动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因此,成像装置子单元Uc例如在由角度θ=135°所界定的方向上运动。
在利用上述公式(3)计算得到的角度θ落入范围G6(210°<θ≤240°)时,致动器205及206被选择。分别在-X方向上驱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并在-Y方向上驱动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因此,成像装置子单元Uc例如在由角度θ=225°所界定的方向上运动。
在利用上述公式(3)计算得到的角度θ落入范围G8(300°<θ≤330°)时,致动器205及206被选择。分别在+X方向上驱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并在-Y方向上驱动俯仰方向致动器206。因此,成像装置子单元Uc例如在由角度θ=315°所界定的方向上运动。
因为通过以上述方式驱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能够在与重力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运动,故能够有效地去除灰尘。
(ii)利用具有50%的占空比的操作来检测重力方向
具有可运动部分94并未水平运动的50%的占空比的脉冲电压被施加至压电致动器9,并且检测可运动部分94的速度。在检测到可运动部分94的速度的情况下,判定速度的方向为重力方向。如下所述,将上述检测重力方向的方法应用于本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B。
使vX成为支撑部分2023相对于侧倾方向致动器205的轴部2051的速度。使vY成为支撑部分2022相对于俯仰方向致动器206的轴部2061的速度。利用以下公式(4)来计算重力方向与成像设备10B的X轴(见图1)形成的角度θ。
&theta; = tan - 1 v Y v X - - - ( 4 )
与(i)的方式相同,根据使用公式(4)得到的角度θ的方向(即,根据重力方向)来选择要使用的致动器,并将其驱动。由此能够有效地去除灰尘。
即,如果表示重力方向的矢量分解为平行于成像设备10B的X方向(图7中左右方向D)的第一矢量分量以及平行于Y方向(图7中上下方向C)的第二矢量分量,则向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施加例如上述具有50%的占空比的特定脉冲序列(其不会在水平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运动),并且对成像装置子单元Uc在左右方向D及上下方向C上的速度进行检测。在于左右方向D上检测到成像装置子单元Uc的运动速度的情况下,判定第一矢量分量位于运动速度的方向上。在于上下方向C上检测到成像装置子单元Uc的运动速度的情况下,判定第二矢量分量位于运动速度的方向上。
上述检测方法允许方便地检测适当的重力方向。通过在与检测得到的重力方向对应的运动方向上使成像装置子单元Uc运动,能够有效地去除灰尘。
上述成像设备10B用于去除灰尘的操作可产生与成像设备10A的操作相同的优点。此外,成像设备10B通过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B利用侧倾方向致动器205及俯仰方向致动器206的特性来检测重力方向,因此,省去了用于检测重力方向的姿态传感器135。姿态传感器135仅能在有限方向上(例如,四个方向,即,上、下、左、及右)检测重力方向。但是,重力方向感测部分313B能够利用上述公式(3)及(4)在所有方向上检测重力方向。
<改变实施例>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子单元Uc配备有低通滤波器108并非十分重要。可以省去低通滤波器(光学滤波器)。此外,除了低通滤波器108,可以安装不具备滤波功能的简单玻璃构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到,可以想到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这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只要这些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落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和其等同范围内即可。

Claims (7)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a)驱动机构,其能够使成像装置子单元在第一方向以及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运动,在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中安装有用于产生与影像主体关联的影像信号的成像装置;
(b)第一致动器,其用于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运动;
(c)第二致动器,其用于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运动;
(d)感测装置,其用于检测重力方向;以及
(e)灰尘去除装置,其用于通过利用所述第一及第二致动器其中至少一者来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运动,来抖落附着至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的灰尘;
(f)速度检测装置,其用于对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运动的速度进行检测;
其中,所述灰尘去除装置具有(e-1)设定装置,其用于根据由所述感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与所述重力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来设定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运动的运动方向,以及(e-2)选择装置,其用于从所述第一及第二致动器中对用于在由所述设定装置设定的所述运动方向上驱动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的致动器进行选择;
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致动器驱动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以使其滑动;并且
其中,所述感测装置具有(d-2)重力方向感测装置,其用于根据与由所述速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运动速度相关的信息来对所述重力方向进行检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给定止挡件,其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上对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的运动进行限制,并且其中,所述灰尘去除装置通过在所述运动方向上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运动,并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与所述给定止挡件碰撞,来去除所述灰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具有位于所述成像装置的光敏表面前方的光学滤波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感测装置具有(d-1)姿态传感器,其用于对所述成像设备的姿态进行检测,并且其中,所述感测装置根据由所述姿态传感器完成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重力方向进行检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表示所述重力方向的矢量被分解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矢量分量以及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矢量分量,并且其中,所述重力方向感测装置具有:
运动速度检测装置,其在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水平往复运动时向所述第一及第二致动器施加驱动信号,所述驱动信号使所述运动速度在所述往复运动的成像装置子单元的前进与返回路径之间大致一致,并且所述运动速度检测装置通过所述速度检测装置来对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上于所述前进及返回路径上的所述运动速度进行检测,
第一判定装置,其在由所述速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运动速度在所述前进路径比在所述返回路径上更大时,判定所述第一矢量分量位于所述前进路径的方向上,在所述运动速度在所述返回路径比在所述前进路径上更大时,判定所述第一矢量分量位于所述返回路径的方向上,以及
第二判定装置,其在由所述速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运动速度在所述前进路径比在所述返回路径上更大时,判定所述第二矢量分量位于所述前进路径的方向上,在所述运动速度在所述返回路径比在所述前进路径上更大时,判定所述第二矢量分量位于所述返回路径的方向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表示所述重力方向的矢量被分解为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矢量分量以及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矢量分量,并且其中,所述重力方向感测装置具有:
运动速度检测装置,其用于向所述第一及第二致动器施加特定驱动信号,所述特定驱动信号不会使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水平运动,并且所述运动速度检测装置用于通过所述速度检测装置来对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在所述第一及第二方向上的所述运动速度进行检测,
第一判定装置,其在由所述速度检测装置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检测得到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的所述运动速度时,判定所述第一矢量分量位于所述运动速度的方向上,以及
第二判定装置,其在由所述速度检测装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检测得到所述成像装置子单元的所述运动速度时,判定所述第二矢量分量位于所述运动速度的方向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施加的所述特定驱动信号是具有50%占空比的脉冲序列。
CN2008101252080A 2007-06-14 2008-06-16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47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57565A JP4811359B2 (ja) 2007-06-14 2007-06-14 撮像装置
JP2007-157565 2007-06-14
JP2007157565 2007-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4708A CN101324708A (zh) 2008-12-17
CN101324708B true CN101324708B (zh) 2010-06-16

Family

ID=40132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520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24708B (zh) 2007-06-14 2008-06-16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54075B2 (zh)
JP (1) JP4811359B2 (zh)
CN (1) CN1013247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9224A (ja) * 2009-04-24 2010-1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ピエゾアクチュエータ駆動方法、ピエゾアクチュエータ制御回路、及び防振制御回路
JP2014045304A (ja) 2012-08-27 2014-03-13 Sony Corp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137810B2 (ja) * 2012-11-19 2017-05-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この駆動装置を備えた画像機器
US20150334277A1 (en) * 2014-05-13 2015-11-19 Mems Drive, Inc. Mems based dust removal for image sensors
JP7009055B2 (ja) * 2016-10-26 2022-01-25 Tdk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508530B1 (ko) * 2018-05-09 2023-03-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떨림 보정 기능을 제공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JP7411903B2 (ja) * 2018-06-28 2024-01-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14305300B (zh) * 2022-02-25 2022-06-07 杭州莱恩瑟特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摆动滤波器、内窥镜用照明装置以及医用内窥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2145A (zh) * 2002-05-17 2003-12-17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电子摄像装置
CN1523438A (zh) * 2003-02-18 2004-08-2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电子摄像装置
CN101162350A (zh) * 2006-10-10 2008-04-16 宾得株式会社 照相装置的除尘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78898A (ja) 2004-09-10 2006-03-23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JP4811358B2 (ja) * 2007-06-14 2011-11-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2145A (zh) * 2002-05-17 2003-12-17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电子摄像装置
CN1523438A (zh) * 2003-02-18 2004-08-2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电子摄像装置
CN101162350A (zh) * 2006-10-10 2008-04-16 宾得株式会社 照相装置的除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310022A1 (en) 2008-12-18
JP4811359B2 (ja) 2011-11-09
US7554075B2 (en) 2009-06-30
JP2008311925A (ja) 2008-12-25
CN101324708A (zh) 2008-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4709B (zh) 成像设备
CN101324708B (zh) 成像设备
CN101310522B (zh) 摄像装置
CN101322399B (zh) 成像装置
US8023008B2 (en) Imaging device
CN100518250C (zh) 数字照相机以及数字照相机的控制方法
CN101893808B (zh) 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06171528A (ja) 駆動機構、駆動装置、振れ補正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CN101115143A (zh) 成像装置
CN103621056A (zh) 拍摄装置
CN102036007B (zh) 图像拾取装置
CN101557470B (zh) 摄像装置
KR20100075159A (ko) 촬상 장치
CN101662580A (zh) 图像拾取设备
CN101388966B (zh) 带放大显示功能的照相机和照相机的控制方法
JP2006078897A (ja) 撮像装置
CN100349063C (zh) 电子摄像装置
CN103188424B (zh) 3d成像模组及3d成像方法
CN101403846B (zh) 摄影装置和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JP4225948B2 (ja) 撮像装置
JP2008028544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383370B2 (ja) 撮像装置
JP2020177185A (ja) 振れ補正装置、方法、カメラ本体及びレンズ装置
CN103185945B (zh) 自动对焦成像模组及成像方法
KR20100113863A (ko) 손떨림 보정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지털 영상 처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Termination date: 2015061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