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62580A - 图像拾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拾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2580A
CN101662580A CN200910167475A CN200910167475A CN101662580A CN 101662580 A CN101662580 A CN 101662580A CN 200910167475 A CN200910167475 A CN 200910167475A CN 200910167475 A CN200910167475 A CN 200910167475A CN 101662580 A CN101662580 A CN 1016625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lecting mirror
image pick
image
light
optical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7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岛伸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62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25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6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03B17/20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visible in viewfind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9/00Cameras
    • G03B19/02Still-picture cameras
    • G03B19/12Reflex cameras with single objective and a movable reflector or a partly-transmitting mirr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拾取设备,该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半反射镜、相差检测AF传感器、图像拾取装置以及显示器。半反射镜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位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上,半反射镜从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撤离到第二位置。当半反射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图像拾取装置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而没有通过半反射镜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拾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数字照相机的图像拾取设备。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执行相差检测AF和实时取景(live view)的数字照相机,通过相差检测AF传感器来执行相差检测AF,在实时取景中,用于确定图片组成(picture composition)的时间序列图像被电子地显示在显示器上(例如,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6-197406)。
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6-197406中描述的数字照相机中,设置半反射镜(Pericle反射镜)以便固定在照相机机体中。在半反射镜上反射的光到达AF传感器单元以便用于相差检测AF。另一方面,通过半反射镜的光到达图像拾取装置以便用于生成被摄体图像。要生成的时间序列被摄体图像在诸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器上显示为实时取景图像。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的这样的技术中,半反射镜被固定到照相机机体。因此,在实际摄影中(在捕获用于记录的静止图像中),使用通过半反射镜的光。也就是说,通常,使用以预定透射率通过半反射镜而到达图像拾取装置的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结果,在实际摄影中,在图像拾取装置中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光量。
期望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同时执行相差检测AF和实时取景的配置的图像拾取设备,该图像拾取设备能够获得用于实际摄影中的足够的光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其包括半反射镜、相差检测AF传感器、图像拾取装置以及显示部件。半反射镜将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光分成透射光和反射光。相差检测AF传感器接收在半反射镜上反射的反射光,以便通过相差检测方法来检测聚焦状态。图像拾取装置接收通过半反射镜的透射光,以便生成关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时间序列图像。显示部件顺序地显示由图像拾取装置生成的时间序列图像。在本设备中,半反射镜被设置为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位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上,半反射镜从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撤离(evacuate)到第二位置,并且,当半反射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图像拾取装置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而没有通过半反射镜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
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实际摄影中的光量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的外部配置的透视图。
图2是图像拾取设备在反射镜放下(mirror-down)状态中的剖视图。
图3是图像拾取设备在反射镜抬起(mirror-up)状态中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像拾取设备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图5是示出图像拾取设备的摄影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详细地示出图像拾取设备的摄影操作的部分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对半反射镜的倾斜角α进行解释的视图。
图8是示出倾斜角α和值Ra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图9是图7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图7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实际摄影中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例
1-1配置概要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的外部配置的透视图。图像拾取设备1配置为具有可互换镜头的数字照相机。请注意,图像拾取设备1不是所谓的单镜头反射型照相机。如稍后所述,在图像拾取设备1中,可以通过实时取景确定图片组成。
如图1所示,图像拾取设备1包括照相机主体(设备主体)2。允许可互换型(可拆卸型)摄影透镜单元(可互换镜头)3安装到照相机主体2上。请注意,图1示出其中摄影透镜单元3从照相机主体2上被拆卸下来的状态。但是,在摄影透镜单元3被安装到照相机主体2的状态下执行摄影操作。
摄影透镜单元3主要由照相机锥体、在照相机锥体内部设置的透镜组37(参照图4)、光圈等构成。透镜组37(摄影光学系统)包括在光轴AL的方向上移动以便改变焦点位置的聚焦透镜等。
照相机主体2包括环面安装物(toric mount)Mt,并且包括在环面安装物Mt附近的用于安装和拆卸摄影透镜单元3的安装/拆卸按钮16,摄影透镜单元3基本上在其正面的中心处被安装到该环面安装物。
此外,照相机主体2还包括在其正面的左端处的用于摄影者把持照相机主体2的把持部分(grip portion)14。在把持部分14的顶面上设置给出开始曝光的指令的释放按钮11。在把持部分14的内部设置电池储存室和卡储存室。诸如锂铁电池等的电池作为照相机的电源被储存在电池储存室中,并且,在其中记录有摄影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可移动存储卡90(参照图4)被储存在卡储存室中。
释放按钮11是能够检测半推状态(S1状态)和全推状态(S2状态)的两个状态的两步检测按钮。当释放按钮11被半推到进入S1状态时,执行用于捕获关于被摄体的用于记录的静止图像(实际摄影图像)的预备操作(例如,AF控制操作等)。此外,当释放按钮11被进一步推下到进入S2状态时,执行对实际摄影图像的摄影操作。具体地说,使用将在稍后描述的图像拾取装置5来执行关于被摄体图像光(被摄体的光学图像)的曝光操作,并且进行用于对通过曝光操作获得的图像信号执行预定图像处理的一系列操作。以这种方式,当使释放按钮11进入半推状态S1时,图像拾取设备1确定给出预备摄影的指令并且执行摄影预备操作。此外,当使释放按钮11进入全推状态S2时,图像拾取设备1确定给出摄影指令,并且执行实际摄影操作。
图2和图3是图像拾取设备1的剖视图。图2示出半反射镜6处于反射镜放下位置PG1中的状态(反射镜放下状态),并且图3示出半反射镜6处于反射镜抬起位置PG2中的状态(反射镜抬起状态)。
如图2和其它图所示,图像拾取设备1包括快门装置4、图像拾取装置5、半反射镜6、AF传感器7、电子取景器8和背面监视器12。
半反射镜6是可移动半反射镜。半反射镜6被设置为可以在位置(反射镜放下位置)PG1和位置(反射镜抬起位置)PG2之间移动,在如图2所示,位置PG1处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上,如图3所示,半反射镜6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上的位置PG1撤离到位置PG2。
如图2所示,处于反射镜放下状态的半反射镜6位于从摄影透镜单元3一直到图像拾取装置5的光路(摄影光路)上。
此时,半反射镜6将来自摄影透镜单元3的光(被摄体图像光)分成透射光和反射光。也就是说,半反射镜6是半透射式反射镜。
这里,半反射镜6的透射率可以不必一定是50%。例如,半反射镜6的透射率可以是30%或70%。
在图2中,AF传感器7设置在处于反射镜放下状态的半反射镜6的对角的左上方。AF传感器7是通过相差检测方法来检测聚焦状态的相差检测AF传感器。具体地说,AF传感器7具有聚光透镜7a、光圈7b、分离器透镜7c和线传感器7d。AF传感器7能够接收在处于反射镜放下状态的半反射镜6的反射平面上反射的光,以便通过使用相差检测技术的聚焦状态检测方法来检测被摄体的聚焦状态。
此外,在图2中,图像拾取装置5设置在处于反射镜放下状态的半反射镜6的右侧上。
图像拾取装置(例如,CCD传感器)5是光接收装置,其将来自摄影透镜单元3的被摄体的光学图像(被摄体图像光)通过光电转换转换为电信号(图像信号)。
图像拾取装置5能够生成并获得实际摄影图像(用于记录的静止图像),并且能够捕获实时取景图像(用于确定图片组成的时间序列图像(运动图像))。
例如,如在稍后所述,在半反射镜6处于反射镜抬起位置PG2(参照图3)时,图像拾取装置5捕获实际摄影图像。具体地说,图像拾取装置5接收直接从摄影透镜单元3传播的被摄体图像光(换句话说,被摄体图像光在不通过处于撤离位置的半反射镜6的情况下传播从而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并且生成和获得实际摄影图像。
此外,当半反射镜6处于反射镜放下位置PG1(参照图2)时,图像拾取装置5捕获实时取景图像。具体地说,图像拾取装置5接收通过半反射镜6的透射光并生成关于被摄体图像光的时间序列图像。也就是说,图像拾取装置5使用通过半反射镜6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并获取用于实时取景的图像。
此外,如图2所示,背面监视器12设置在照相机主体2的后面上。背面监视器12配置为,例如,彩色液晶显示器(LCD)。
背面监视器12能够显示用于设置摄影条件等的菜单画面,并且能够在其上显示记录在存储卡90(参照图4)上以便在再现模式中再现的摄影图像。
此外,背面监视器12能够将由图像拾取装置5捕获的多个时间序列图像(即,运动图像)作为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中,可以使用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的实时取景图像来确定图片组成。
此外,如图2所示,电子取景器8设置在照相机主体2的背面的上侧。
电子取景器8包括LCD(液晶显示器)8a和目镜透镜8b。由图像拾取装置5捕获的多个时间序列图像(即,运动图像)作为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LCD 8a上。在LCD 8a上电子地显示的被摄体图像进一步通过目镜透镜8b向照相机主体2的后侧传播。通过经由目镜透镜8b目视地检查显示在LCD 8a上的实时取景图像,操作者可以执行图片组成确定操作。
以这种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实时取景图像可以显示在电子取景器8和背面监视器12二者上。
快门装置4具有顶帘4a和第二帘4b。在顶帘4a向上移动到快门装置4的开口部分的上侧处的曝光开始位置之后,顶帘4a再向下移动到下侧处的曝光结束位置。随后,第二帘4b移动以跟随顶帘4a从曝光开始位置向曝光结束位置。此时,通过在顶帘4a和第二帘4b之间形成的缝隙执行曝光操作。
1-2功能块
下面,将参照图4描述图像拾取设备1的功能概要。图4是示出图像拾取设备1的功能配置的框图。
如图4所示,图像拾取设备1包括操作单元80、总控制单元101、聚焦驱动控制单元121、反射镜驱动控制单元122、快门驱动控制单元123、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
操作单元80由包括释放按钮11(参照图1)等的各种按钮和开关构成。总控制单元101响应由用户输入到操作单元80的操作来执行各种操作。
总控制单元101被构成为微型计算机,并且主要包括CPU、存储器、ROM(例如,EEPROM)等。总控制单元101读出存储在ROM中的程序并通过CPU执行该程序,以便执行各种功能。
具体地说,总控制单元101具有读出控制单元111、AF控制单元113、反射镜控制单元115、显示控制单元117等。
读出控制单元111控制将在图像拾取装置5中通过光电转换而生成的电荷作为来自图像拾取装置5的电信号读出的操作。将读出的电信号生成为图像信号。
AF控制单元(聚焦控制单元)113与AF传感器7、聚焦驱动控制单元121等协作执行控制聚焦透镜的位置的聚焦控制操作。具体地说,AF控制单元113根据由AF传感器7检测到的被摄体的聚焦状态使用聚焦驱动控制单元121来执行AF操作。更具体地说,由相差检测AF传感器7检测到的聚焦透镜位置被用作将聚焦透镜移动到聚焦透镜位置的聚焦信息。特别是,使用相差检测AF传感器7,使得能够极快地确定聚焦透镜位置,从而执行极快的聚焦操作。
聚焦驱动控制单元121与AF控制单元113等协作执行聚焦控制操作。具体地说,聚焦驱动控制单元121基于从AF控制单元113输入的信号生成控制信号以便驱动电动机M1,并移动包含在摄影透镜单元3的透镜组37中的聚焦透镜。此外,由摄影透镜单元3的透镜位置检测单元39检测聚焦透镜的位置,并将表示聚焦透镜的位置的数据发送到总控制单元101。以这种方式,聚焦驱动控制单元121控制聚焦透镜在光轴AL等方向上的运动。
反射镜控制单元115与反射镜驱动控制单元122协作控制半反射镜6的位置。具体地说,反射镜控制单元115控制在半反射镜6从光路撤离的状态(反射镜抬起状态)和半反射镜6处于光路上的状态(反射镜放下状态)之间的状态切换。例如,如在稍后所述,响应释放按钮被推下(push down)从而进入全推状态S2,反射镜控制单元115将半反射镜6的位置从位置PG1改变到位置PG2。
反射镜驱动控制单元122基于从总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号来生成控制信号以驱动电动机M2,并在反射镜抬起状态和反射镜放下状态之间切换半反射镜6的状态。
显示控制单元117控制在背面监视器12上的各种显示操作。例如,显示控制单元117控制在背面监视器12和/或电子取景器8上显示基于由图像拾取装置5捕获的图像的被摄体图像的操作。更具体地说,显示控制单元117控制实时取景功能的操作,该实时取景功能即为在显示器上顺序地显示关于被摄体的时间序列图像(实时取景图像)的功能。请注意,实时取景功能可以表示为在显示器上以运动的方式显示被摄体的图像的功能。
快门驱动控制单元123基于从总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信号来生成控制信号以驱动电动机M3,并控制快门装置4的打开和关闭。
图像拾取装置5响应来自总控制单元101的驱动控制信号(累积开始信号和累积结束信号)执行对在光接收平面上形成的被摄体图像的曝光(通过光电转换的电荷累积),并生成关于被摄体图像的图像信号。此外,图像拾取装置5响应来自总控制单元101的读出控制信号将图像信号输出到信号处理单元51。
当由信号处理单元51对在图像拾取装置5中获得的图像信号执行预定的模拟信号处理时,由模数转换电路52将模拟信号处理之后的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被输入到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
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对从模数转换电路52输入的图像数据执行数字信号处理,并生成关于拾取图像的图像数据。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包括对图像数据执行各种数字图像处理的黑色电平校正电路、白平衡(WB)电路、伽马校正电路等。请注意,由数字信号处理电路53处理的图像信号(图像数据)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5中。图像存储器55是临时存储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高速存取图像存储器,并且具有存储多帧图像数据的能力。
在实际摄影中,在总控制单元101对要临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5中的图像数据执行期望的图像处理(压缩处理等)之后,图像数据被存储在存储卡90中。
此外,在总控制单元101的显示控制单元117的控制下,要临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5中的图像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因此,实现确认显示(取景后(after-view)显示)、再现摄影图像的再现显示等,在该确认显示中根据摄影指令显示充当用于关于实际摄影的确认的图像的取景后图像。
此外,在显示控制单元117的控制下,要临时存储在图像存储器55中的时间序列图像(实时取景图像)顺序地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等上。因此,实现了实时取景。
1-3操作
图5和图6是示出图像拾取设备1的摄影操作的流程图。在下文中,将参照图5、图6等描述图像拾取设备1的摄影操作。在总控制单元101的控制下实现这样的摄影操作。
在图像拾取设备1中,可以使用在背面监视器12和/或电子取景器8上显示的实时取景图像来确定图片组成。换句话说,在图像拾取设备1中,可以选择背面监视器12和电子取景器8中的至少一个来显示实时取景图像。在下文中,主要描述选择背面监视器12来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的情况。请注意,在选择电子取景器8来显示实时取景图像的情况下,也执行相同的操作。
将参照图2进行描述。在使释放按钮11进入全推状态S2之前(即,在接收到摄影指令之前),半反射镜6被置于位置PG1(参照图2)。换句话说,半反射镜6处于反射镜放下状态。也就是说,半反射镜6设置在从摄影透镜单元3到图像拾取装置5的光路(摄影路径)上。
此时,来自摄影透镜单元3的被摄体图像光通过半反射镜6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
图像拾取装置5基于入射在图像拾取装置5上的被摄体图像光来顺序地捕获关于被摄体图像光的时间序列图像(实时取景图像)。具体地说,图像拾取装置5以极短的时间间隔Δt(例如,1/60秒)顺序地生成多个图像。捕获的时间序列图像顺序地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因此,拍摄者可以目视地检查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的运动图像(实时取景图像)并使用该运动图像来确定图片组成。以这种方式,执行使用实时取景图像的图片组成确定操作。
具体地说,实时取景图像在步骤S11中由图像拾取装置5捕获(图5),并且在步骤S12中显示在背面监视器12上。在释放按钮11进入全推状态S2(步骤S16)之前,以极短的时间间隔Δt重复这样的操作(步骤S11和步骤S12)。
此外,半反射镜6被设置为以与光轴AL成大于45度(例如,60度)的倾斜角α倾斜。来自摄影透镜单元3的在光轴AL周围传播的光束被半反射镜6向对角的前上方反射并入射到AF传感器7上。入射到AF传感器7上的光束被用于相差检测AF操作。
具体地说,当在步骤S13中确定释放按钮11被推下从而进入半推状态S1时,执行摄影预备操作(即,上述的相差检测AF操作)。
更具体地说,首先,在步骤S14中,使用在半反射镜6上反射进入AF传感器7的光来执行计算散焦量的操作。也就是说,基于入射到AF传感器7上的光中彼此不同的部分(例如,光轴AL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上的光束的图像的相移来确定散焦量。在步骤S14中计算散焦量的操作等同于计算与被聚焦的被摄体的距离(被摄体距离),并且也被称为距离测量操作。
其后,在步骤S15中,沿着光轴AL的方向移动聚焦透镜,以便校正在步骤S14中计算的散焦量,从而使被摄体进入聚焦状态。根据相差检测AF操作,可以执行与登山(对比方法)AF操作相比的高速聚焦操作。
在下面的步骤S16中,确定释放按钮11是否被推下而进入全推状态S2。当释放按钮11没有被推下而进入全推状态S2时,本处理再次返回到步骤S11。换句话说,当释放按钮11被推下而进入全推状态S2时,确定接收到摄影指令,并且本处理响应摄影指令而进入步骤S20(20a)中的实际拍摄操作。
当释放按钮11被推下而进入全推状态S2并且本处理进入步骤S20时,半反射镜6被驱动从而进入反射镜抬起状态(图3)(参照图6中的步骤S22)。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在曝光时,半反射镜6移动到反射镜抬起位置PG2,以便从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撤离。具体地说,半反射镜6向上撤离,以便不阻挡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被摄体图像光)。结果,来自摄影透镜单元3的光不通过反射镜6,而直接传播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从而对应于打开快门装置4的期间。
随后,基于在打开快门装置4的期间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的被摄体图像光,在图像拾取装置5中通过光电转换而生成被摄体的图像信号。
具体地说,在快门装置4的顶帘4a向上移动到快门装置4的开口部分之上的曝光开始位置之后,顶帘4a再次向下移动到该开口部分之下的曝光结束位置。此外,第二帘4b移动以便跟随顶帘4a从曝光开始位置向曝光结束位置。顶帘4a和第二帘4b在二者以预定的曝光期间彼此偏移的状态中移动。此时,通过顶帘4a和第二帘4b之间形成的缝隙执行曝光操作。关于在图像拾取装置5中的某些像素,在从时钟时间T1到时钟时间T2的期间TE(=T2-T1)执行对这些像素的曝光操作,其中,时钟时间T1为当由于通过“顶帘”而开始曝光时,时钟时间T2为当“第二帘”覆盖这些像素以阻挡光时。期间TE的长度(例如,1/100秒)对应于快门速度。
此外,执行从图像拾取装置5读出像素值的操作,以便生成关于被摄体的实际摄影图像的图像数据(拍摄图像数据)。此外,第二帘4b再次移动到快门装置4的开口部分之上的曝光开始位置。
以这种方式,来自摄影透镜单元3的被摄体图像光不通过半反射镜6,而是被引导入图像拾取装置5以便获得实际摄影图像。
其后,半反射镜6被驱动以再次进入反射镜放下状态(图2)(步骤S24)。随后,本处理再次返回到步骤S11,并再次开始实时取景显示。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图像拾取设备1,半反射镜6被设置为:可以在反射镜放下位置PG1和反射镜抬起位置PG2之间移动,其中,反射镜放下位置PG1位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上,半反射镜6从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撤离到该反射镜抬起位置PG2。特别是,当半反射镜6处于反射镜抬起位置PG2时,图像拾取装置5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而没有通过半反射镜6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因此,可以防止在实际摄影中的光量下降。
更具体地说,在接收到摄影指令之前(换句话说,在确定图片组成时),半反射镜6被置于反射镜放下位置PG1。然后,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并通过半反射镜6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时间序列图像(实时取景图像)。另一方面,当接收到摄影指令时,半反射镜6响应摄影指令移动,以置于反射镜抬起位置PG2。这样,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而没有通过半反射镜6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因此,由于在实际摄影中半反射镜6从光路撤离,可以更可靠地防止光量下降。
此外,处于反射镜放下状态(在位置PG1)的半反射镜6被设置为与光轴AL成大于45度的倾斜角α。由于该倾斜角α大于45度,因此半反射镜6可以被制造得小。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此。
优选的是,全部光束均匀地从摄影透镜单元3向图像拾取装置5传播并通过半反射镜6。因此,优选地,半反射镜6的大小足以允许从摄影透镜单元3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的光束从其通过。换句话说,优选地,半反射镜6置于反射镜放下位置PG1以便覆盖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的光束(详细地说,其整个范围)。
例如,如图7所示,在倾斜角是45度(=α0)的情况下,如果半反射镜6具有长度L0,那么半反射镜6能够覆盖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的光束。这里,长度L0表示为,例如,L0=H0/sin(π/4),其中H0为允许从摄影透镜单元3向图像拾取装置5传播的全部光束从其通过的纵向(垂直)长度。请注意,在图7中,在由最上面的虚线BL1和最下面的虚线BL2夹入在中间的范围内的光束从摄影透镜单元3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
相反地,在倾斜角α远远大于如图2所示的45度的情况下,半反射镜6的长度L可以是小于值L0的值。也就是说,半反射镜6可以被制造得小。在从安装物Mt到图像拾取装置的距离有限的情况下,小尺寸的半反射镜6特别有用。具体地说,当半反射镜6以围绕轴AX1旋转而移动至反射镜抬起位置PG2时,可以使半反射镜6的旋转半径小。因此,可以轻易地防止旋转的半反射镜6的外圆周侧从安装物Mt向摄影透镜单元3突出。
例如,长度L表示为L=H/sin(α×π/180),其中值H是允许全部光束从摄影透镜单元3向图像拾取装置5传播的垂直长度。
假定值H与值H0相同,那么值L和值L0之比Ra为Ra=L/L0=sin(π/4)/sin(α×π/180)。
图8是示出倾斜角α和值Ra之间的关系的表格。例如,在α=50(度)的情况下,值Ra为0.923。也就是说,长度L可以是长度L0的大约92%。
以相同的方式,在α=55(度)的情况下,值Ra为0.863。也就是说,长度L可以是长度L0的大约86%。
而且,在α=60(度)的情况下,值Ra为0.816。也就是说,长度L可以是长度L0的大约82%。
以这种方式,倾斜角α优选地为大于45度的值,例如,50度或更大。此外,倾斜角α较优选地为55度或更大,并且更优选地为60度或更大。
另一方面,当倾斜角α太大时,将很难由照相机主体2中的AF传感器7接收从半反射镜6反射的光。图8也示出倾斜角α和角度θ(参照图9)之间的关系。角度θ是在光轴AL和在半反射镜6上反射的反射光束之间形成的角度。这里,由几何关系推导出关系式θ=180-2×α(度)。
考虑到设置AF传感器7的位置,角度θ优选地是相对较大的值(例如,30度或40度或者更大)。换句话说,角度α优选地是,例如,75度或70度或更小。特别地,当图像拾取装置和安装平面之间的距离有限时,角度θ优选地是相对较大的值(角度α优选地是相对较小的值)。换句话说,在可以使图像拾取装置和安装平面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的情况下,角度θ可以是相对较小的值(例如,θ=20度(此时,α=80度))。
以这种方式,倾斜角α优选地是,例如,80度或更小。此外,倾斜角α较优选地是75度或更小,并且更优选地为70度或更小。
此外,如图10的放大图中所示,在包含光轴AL并平行于图7的纸面的平面PA中,当光束通过半反射镜6时由于折射现象而导致光束沿光轴AL传播的路径移动。具体地说,在沿光轴AL传播的光束通过半反射镜6之后,该光束严格地从原始光轴AL向下侧移动距离D并平行于光轴AL传播。请注意,在包含光轴AL并且垂直于平面PA的平面PB(垂直于图10的纸面的平面)中,在光束通过半反射镜6之前和之后光束传播的路径都不偏移。
平面PA中的光学偏移D也表现为与像散相似的像差。上述光学偏移D可以按与像散相同的方式导致取决于方向的清晰度的不同。
优选地,这样的光学偏移D小。当使倾斜角α相对较大时,光学偏移D变小。从这个角度来看,倾斜角α优选地是大于45度的值,特别地是大于或等于50度,如上所述。此外,倾斜角α较优选地是55度或更大,并且倾斜角α更优选地是60度或更大。
2.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型例。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描述了半反射镜6响应摄影指令移动到反射镜抬起位置PG2的情况。实施例并不仅限于此情况。在第二实施例中,将描述半反射镜6的位置根据实际摄影中的被摄体亮度而改变的模式。在下文中,将主要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实际摄影中的操作并示出步骤S20(S20b)中的详细操作的流程图。除了步骤S20以外的其它操作都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当释放按钮11被推下从而进入全推状态S2(在图5的步骤S16中),并且本处理进入步骤S21时,确定被摄体亮度Br是否大于预定值TH1。在图片组成确定状态中,使用由图像拾取装置5捕获的实时取景图像的亮度来确定被摄体亮度Br。例如,将所有像素的发光度(luminance)平均值计算为被摄体亮度Br。
此外,总控制单元101和反射镜驱动控制单元122根据被摄体亮度改变半反射镜6的位置。
具体地说,当被摄体亮度Br大于预定值TH1时,本处理进入步骤S25。换句话说,当被摄体具有大于参考值的亮度时,本处理进入步骤S25。在该步骤S25中,确定保持反射镜放下状态。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中,当被摄体亮度Br大于预定值TH1时,即使当已经接收到摄影指令时,半反射镜6也置于反射镜放下位置PG1。总控制单元101和反射镜驱动控制单元122操作快门装置4来使用被置于位置PG1的半反射镜6执行曝光操作(步骤S26)。结果,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并通过半反射镜6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
换句话说,当被摄体亮度Br小于或等于预定值TH1时,本处理进入步骤S22。换句话说,当被摄体具有低于参考值的亮度时,本处理进入步骤S22。随后,执行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操作相同的操作(步骤S22、步骤S23和步骤S24)。也就是说,半反射镜6响应摄影指令被置于位置PG2,并且,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5而没有通过半反射镜6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
根据上述操作,特别是在对暗被摄体进行摄影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半反射镜6切换到反射镜抬起状态来获得足够的光量。此外,因为在对相对较亮的被摄体进行摄影的过程中可以不必移动半反射镜6,因此可以减少功耗。此外,对于相对较亮的被摄体,半反射镜6可以充当中性密度滤光片。
3.变型例等
上文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当释放按钮11被推下从而进入半推状态S1时执行相差检测AF操作的情况已经被示出作为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可以这样配置,使得在图片组成确定操作中,如果半反射镜6处于位置PG1(在反射镜放下状态),则通常执行相差检测AF操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快门装置4已经被示出作为一个例子,在该例子中,顶帘和第二帘沿着同一方向顺序地移动,以通过在顶帘和第二帘之间形成的缝隙执行曝光操作。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可以使用这样一种快门技术:其中,通过对图像拾取装置5中的每一条水平线顺序地重设图像拾取装置5中的各个像素的累积电荷来实现电子顶帘(也称为“电帘”)。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在电子取景器8和背面监视器12的二者上显示实时取景图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以是这样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只在上述二者之一上显示实时取景图像。
本申请包含与在2008年8月25日在日本专利局递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8-214918中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进行各种变形、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只要它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8)

1.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
半反射镜,其将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光分成透射光和反射光;
相差检测AF传感器,其接收在半反射镜上反射的反射光,以便通过相差检测方法来检测聚焦状态;
图像拾取装置,其接收通过半反射镜的透射光,以便生成关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时间序列图像;以及
显示部件,其顺序地显示由图像拾取装置生成的时间序列图像,
其中,半反射镜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位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上,半反射镜从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撤离到第二位置,并且,
其中,当半反射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图像拾取装置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而没有通过半反射镜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还包括:
控制部件,用于改变半反射镜的位置;以及
输入部件,用于接收摄影指令,
其中,在接收到摄影指令之前,控制部件将半反射镜置于第一位置,并且使得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并通过半反射镜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时间序列图像,并且
其中,控制部件响应摄影指令将半反射镜置于第二位置,并且使得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而没有通过半反射镜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
其中,当被摄体亮度大于预定值时,即使在接收到摄影指令时,控制部件也将半反射镜置于第一位置,并且使得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并通过半反射镜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并且
其中,当被摄体亮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定值时,控制部件响应摄影指令将半反射镜置于第二位置,并且使得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而没有通过半反射镜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半反射镜被置于第一位置,从而覆盖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的光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半反射镜被置于第一位置,从而与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成大于45度的预定倾斜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所述预定倾斜角是与光轴成大于或等于50度且小于或等于80度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中
所述预定倾斜角是与光轴成大于或等于60度且小于或等于70度的角度。
8.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
半反射镜,其将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光分成透射光和反射光;
相差检测AF传感器,其接收在半反射镜上反射的反射光,以便通过相差检测方法来检测聚焦状态;
图像拾取装置,其接收通过半反射镜的透射光,以便生成关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时间序列图像;以及
显示器,其顺序地显示由图像拾取装置生成的时间序列图像,
其中,半反射镜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位于来自摄影光学系统的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上,半反射镜从被摄体图像光的光路撤离到第二位置,并且
其中,当半反射镜处于第二位置时,图像拾取装置基于从摄影光学系统到达图像拾取装置而没有通过半反射镜的被摄体图像光来生成实际摄影图像。
CN200910167475A 2008-08-25 2009-08-25 图像拾取设备 Pending CN1016625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14918 2008-08-25
JP2008214918A JP2010049134A (ja) 2008-08-25 2008-08-25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2580A true CN101662580A (zh) 2010-03-03

Family

ID=41696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7475A Pending CN101662580A (zh) 2008-08-25 2009-08-25 图像拾取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30851B2 (zh)
JP (1) JP2010049134A (zh)
CN (1) CN10166258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8316A (zh) * 2010-12-08 2013-08-07 索尼公司 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CN107086199A (zh) * 2016-02-12 2017-08-22 先进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包括拾取臂校正模块的拾取和放置装置
CN103067651B (zh) * 2011-10-21 2018-01-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拍摄设备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42894A (ja) * 2010-08-23 2012-03-01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5709545B2 (ja) * 2011-01-18 2015-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TWI434121B (zh) * 2011-05-13 2014-04-11 Quanta Comp Inc 雙向攝影裝置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US8760556B2 (en) 2011-07-01 2014-06-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translucency mirror
JP6069949B2 (ja) * 2012-08-20 2017-02-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CN111641767B (zh) * 2013-03-15 2021-11-05 株式会社尼康 拍摄装置
US11067806B2 (en) 2019-03-19 2021-07-20 Nvidia Corp. Foveated display for augmented realit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1657A (ja) * 1999-05-06 2000-11-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WO2004097494A1 (ja) * 2003-05-02 2004-11-11 Kowa Kabushiki Kaisha デジタルカメラ付地上望遠鏡
JP2005292562A (ja) * 2004-04-01 2005-10-20 Olympus Corp カメラ
JP2006197406A (ja) 2005-01-14 2006-07-27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
JP4478599B2 (ja) * 2005-03-22 2010-06-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6350253A (ja) * 2005-06-20 2006-12-28 Eastman Kodak Co 一眼レフ型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7025569A (ja) * 2005-07-21 2007-02-01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一眼レフレックスカメラ
JP2007298741A (ja) * 2006-04-28 2007-11-15 Olympus Imaging Corp ライブビュー可能な一眼レフカメラ
JP2008040008A (ja) * 2006-08-03 2008-02-21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8129402A (ja) * 2006-11-22 2008-06-05 Canon Inc カメラ
JP2009048125A (ja) * 2007-08-22 2009-03-05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8316A (zh) * 2010-12-08 2013-08-07 索尼公司 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CN103238316B (zh) * 2010-12-08 2016-02-10 索尼公司 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CN103067651B (zh) * 2011-10-21 2018-01-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拍摄设备和方法
CN107086199A (zh) * 2016-02-12 2017-08-22 先进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包括拾取臂校正模块的拾取和放置装置
CN107086199B (zh) * 2016-02-12 2020-03-31 先进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包括拾取臂校正模块的拾取和放置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45853A1 (en) 2010-02-25
US8330851B2 (en) 2012-12-11
JP2010049134A (ja) 2010-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2580A (zh) 图像拾取设备
CN101540848B (zh) 摄像元件和摄像装置
CN101854473B (zh) 成像设备和焦点检测方法
JP3697256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装置
US7920782B2 (en) Imaging device
US8525921B2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WO2013027488A1 (ja) 撮像装置
US20080204587A1 (en) Image-capturing device
JP2009150921A (ja)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2572281B (zh) 摄像装置及自动聚焦方法
CN105391934B (zh) 焦点检测设备、其控制方法以及摄像装置
JP4040638B2 (ja) 撮像装置
CN102006412B (zh)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JP4863370B2 (ja) 撮像装置
JP2012083584A (ja) 撮像装置
JP2005012427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用レンズアダプタ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のサービス方法
JP2005010367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撮影レンズ及びレンズアダプタ
JPH09269545A (ja) カメラ
JP2009272735A (ja) 撮像装置、測光値補正方法および測光値補正プログラム
JP4143622B2 (ja) 撮像装置
JP2012063681A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H09116805A (ja)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4194577B2 (ja) 撮像装置
JP2007074395A (ja) カメラ
JP4194542B2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