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5941B - 固态图像传感器件 - Google Patents

固态图像传感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5941B
CN101315941B CN2008101106046A CN200810110604A CN101315941B CN 101315941 B CN101315941 B CN 101315941B CN 2008101106046 A CN2008101106046 A CN 2008101106046A CN 200810110604 A CN200810110604 A CN 200810110604A CN 101315941 B CN101315941 B CN 101315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ceiving
transistor
receiving element
pixel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106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5941A (zh
Inventor
井上忠夫
大工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cionext Inc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Semiconductor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Semiconductor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Semiconductor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15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5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5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5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5Optical element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ice
    • H01L27/14627Micro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48Increasing resolution by shifting the sensor relative to the sce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41Electronic components shared by two or more pixel-elements, e.g. one amplifier shared by two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2Coatings
    • H01L27/14621Colour filte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43Photodiode arrays; MOS ima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许多像素被以矩阵方式布置在二维平面上,该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包括多个光接收器件和多个微透镜,所述多个光接收器件被以这样的方式布置:中心间隔在列方向上和/或在行方向上可以周期性地改变,所述多个微透镜用于收集每个光接收器件的入射光,其中,中心间隔根据光接收器件的中心间隔的周期性改变而周期性地改变。

Description

固态图像传感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是CMOS图像传感器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在该固态图像传感器件上以矩阵方式布置多个像素,更具体地涉及使用共享型像素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在该固态图像传感器件中,多个像素共享用于像素数据读取的晶体管等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摄像机或数码相机使用CCD或CMOS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在这种固态图像传感器件中,以矩阵方式布置每一个都例如具有光电二极管的多个像素作为光接收单元,并且通过光电二极管将进入每一个像素中的入射光转换为电子以生成电荷信号。所生成的电荷信号被经由信号线输出到外部。
图1示出以这种矩阵所布置的像素和现有技术的用于读取像素数据的读取电路。图1示出CMOS图像传感器的示例,该CMOS图像传感器是有源光电传感器(APS),其包括与像素相对应的光电二极管和用于像素数据读取的四个晶体管。
在图1中,光电二极管(PD)101所接收的光被转换为电子并通过传输门晶体管(TG-Tr)102被传输至浮动扩散层(FD)。FD将从PD 101传输的电荷信号转换为电压。电压被输入到源跟随器晶体管(SF-Tr)103并且驱动能力被放大。然后,电压被经由选择晶体管(SL-Tr)104输出到外部以用于选择一行。FD的电压可以通过复位晶体管(RS-Tr)105而被复位。
如图1所示,在包括为光电二极管所设置的用于数据读取的四个晶体管APS中,使用共享型像素,出于器件最小化、按比例缩小和低成本的目的,该共享型像素中的用于数据读取的晶体管等的至少一部分被多个像素共享。图2示出这种共享型像素中的现有技术晶体管共享方法。在图2中,尽管分别为四个光电二极管(PD1~PD4)中的每一个设置了传输门晶体管TG-Tr,但是复位晶体管、源跟随器晶体管和选择晶体管这另外三个晶体管是共享的。图2所示的这种共享型像素例如是通过在硅衬底上布置光电二极管层和晶体管而形成的,在这种共享型像素中,与为每一个像素都设置所有用于数据读取的晶体管的情况相比,难以在衬底上将它们以完全相等的间隔(中心节距)布置在像素之间,尤其是作为光接收单元的光电二极管之间。尽管图2所示的电路对应于作为固态图像传感器件的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1的图4,并且在图4中也清楚光接收区之间的间隔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至少一些光接收区之间的间隔是更短的。
为了改善与图像传感器中的每一个像素相对应的光接收器件的光接收效率,一般在光电二极管的表面上设置片上微透镜(在下文中省略为“微透镜”)。一般而言,与为每一个像素都设置所有用于数据读取的晶体管的情况一样,微透镜之间的所有间隔(中心节距)相同。
在微透镜之间的所有间隔相同并且对应于像素的光接收器件(例如光电二极管)之间的间隔不同的情况下,存在光接收灵敏度根据像素而不同的问题,其中,在光电二极管的光接收区的中心位置与微透镜的中心位置之间例如出现偏离。
例如,如果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在PD2的布置区和PD3的布置区之间布置三个晶体管,则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这三个布置区横向(即,水平方向)连接,因此由于像素之间的灵敏度的差异而在画面上出现周期性条带(stripe)。
作为这种固态图像传感器件等的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画面的周边将微透镜和滤色镜的中心位置偏离光接收单元的中心位置来减少阴影量的方法,从而防止画面周边的入射光的倾斜方向所引起的色彩阴影,特别是防止固态图像传感器件的中心和周边之间的RGB的色彩失衡,该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在微透镜和光接收单元之间设有滤色镜。
类似的专利文献3公开了形成微透镜的方法,该方法中存在设计约束和较小的形成难度并且该方法中可以有效地防止周边的光接收器件所接收的光量减少。
但是,无法解决在使用共享型像素的图像传感器中(其中微透镜之间的间隔不是完全一致的),作为光接收单元的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间隔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偏离微透镜的中心位置并且作为图像传感器的输出的质量恶化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第2001-298177号,“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和图像传感系统(Solid State Image Sensing Device and Image SensingSystem)”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第2001-160973号,“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和电子相机(Solid State Image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Camera)”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第2004-296590号,“图像传感器件中的微透镜形成方法(Micro-lens Forming Method in Image Sensing Device)”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通过根据光接收器件(例如光电二极管)之间的间隔(中心节距)的周期性改变来周期性地改变微透镜的中心节距,从而改善从图像传感器输出的图像的质量。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中,多个像素被以矩阵方式布置在二维平面上,并且用于从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光接收器件的像素数据读取的晶体管等被共享。
所述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包括多个光接收器件和多个微透镜,所述多个光接收器件被以这样的方式布置:中心间隔在列方向上和/或在行方向上周期性地改变,所述多个微透镜根据光接收器件的中心间隔的周期性改变而周期性地改变。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光接收器件的每一个在所述二维平面上的中心位置和布置在平行于所述二维平面的平面上的多个微透镜的每一个的中心位置也可以是二维匹配的。可替换地,微透镜的中心间隔的周期性值可以是相应布置的光接收器件的中心间隔的周期性值的常数倍,所述微透镜从与拍摄画面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起被布置在列方向的左右和行方向的上下。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对应于光接收器件的中心间隔的改变,例如与光接收器件的中心位置二维地匹配的微透镜的中心间隔将会根据光接收器件的中心间隔的周期性改变而周期性地改变。
根据本发明,通过根据使用共享型像素的图像传感器(其中,多个像素共享晶体管等)中的光接收器件的中心间隔的周期性改变也周期性地改变微透镜的中心间隔,可以消除每个像素的灵敏度差异,从而实现图像传感器的质量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CMOS图像传感器中的像素数据读取电路。
图2是现有技术的共享型像素的电路图,该共享型像素在多个像素中共享用于像素数据读取的晶体管的一部分。
图3理论上说明了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的中心节距的周期性改变。
图4说明了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微透镜的布置方法。
图5说明了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光电二极管和每个晶体管的布置。
图6是与图5所示的布置相对应的光电二极管和数据读取电路的电路图。
图7说明了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的微透镜的布置方法。
图8说明了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的光电二极管和每个晶体管的布置。
图9说明了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微透镜的布置方法。
图10说明了第三优选实施例中的光电二极管和每个晶体管的布置。
图11说明了第四优选实施例中的微透镜的布置方法。
图12说明了第四优选实施例中的光电二极管和每个晶体管的布置。
图13说明了第五优选实施例中的微透镜的布置方法。
图14说明了第五优选实施例中的光电二极管和每个晶体管的布置。
图15示出了光电二极管在像素平面上的整个布置。
图16示出了微透镜在像素平面上的整个布置。
图17说明了像素平面上的光电二极管布置区的尺寸。
图18说明了像素平面上的微透镜布置区的尺寸。
图19是像素平面的中心周围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20说明了像素平面的左下角中的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的中心位置之间的偏离。
图21说明了像素平面的中心周围的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的布置尺寸。
图22说明了像素平面周边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理论上说明了该优选实施例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内的微透镜的布置方法。在本发明的前半段描述中,目标是描述由多个像素来共享用于读取像素数据等的晶体管的共享型像素,并且该描述基于利用微透镜的中心位置(例如,与每个光接收器件一一相关地设置的微透镜的中心位置)在每个像素中对光电二极管的匹配和布置。
图3是理论示例。在该示例中,在以列和行布置了多个像素的像素平面上,针对在每一行方向上作为单位的每四个连续像素,以这样的方式来布置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周期性地改变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的每个中心节距。
在图3中,每一行方向上的四个微透镜111~114中的微透镜对应于四个晶体管共享像素,并且这四个微透镜的中心(211~214)之间的相互间隔相比较短,但是,在与对应于上面三个微透镜(图3中未示出)的像素共享晶体管的方式下,微透镜104和111的中心204和211之间的间隔相比较长。
也就是说,在图3中,微透镜的中心节距根据像素平面上每行中作为单位的每四个连续像素的连续微透镜的编号(No.)而周期性改变。因此,即使在光电二极管的中心节距由于晶体管的共享而改变时,通过根据所述改变来改变微透镜的中心节距,像素之间的灵敏度也可以是一致的。
下面描述该优选实施例中的微透镜布置方法的一些详细示例来作为优选实施例。图4~6说明了第一优选实施例。图4说明了第一优选实施例中的微透镜布置方法。在图4中,如实线矩形所示,以这种方式来布置微透镜:与图3所示的理论布置一样,微透镜的中心节距根据像素平面上作为单位的每四个连续像素而改变。
图5以每四个像素作为单位说明了用于像素数据读取的微透镜、光电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布置。图6是与所述布置相对应的光电二极管和晶体管的连接电路图。参考图5和图6来描述与图4所示微透镜的布置的关系。在图6中,尽管对应于SF-Tr 141的电源电压VR1和复位电压VR2是不同的,但是VR1和VR2理论上也可以是相同的。
在图5中,从相应PD传输电荷信号的两个传输门晶体管(TG-Tr)1211和1212被布置在对应于微透镜(ML)1011的光电二极管(PD)1111和对应于ML1012的PD1112之间,并且传输电荷的浮动扩散层(FD)1611也被布置于此之间。
然后,用于驱动能力放大的源跟随器晶体管(SF-Tr)141和用于行选择的晶体管(SL-Tr)151被布置在对应于ML1012的PD1112和对应于ML1013的PD1113之间。在图6中,该区域对应于布线线路(wiring line)(1)。在图5中,尽管对于用于行选择的晶体管,仅为四个像素设置SL-Tr151,但是为每个像素布置TG-Tr。通过在复位PD时同时开启TG-Tr和SL-Tr,或者通过在读取时、当将电荷信号从PD传输至FD时仅开启TG-Tr,可以从四行中正确地选择一行。
两个TG-Tr1213和1214以及FD1612被布置在对应于ML1013的PD1113和对应于ML1014的PD1114之间,与PD1111和1112之间一样。
此外,复位晶体管(RS-Tr)131被布置在对应于ML1014的PD1114和对应于下一单位的四个像素的一部分的ML1021的PD1121之间。在图6中,该区域对应于布线线路(2)。在这种方式下,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以这样的方式来布置微透镜:与形成一个周期单位的四个像素相对应的四个微透镜中的第二和第三微透镜之间的相互间隔可以变得长于其他微透镜之间的相互间隔。该第一优选实施例对应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8中所要求的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的布置。
图7和图8说明了第二优选实施例。在第二优选实施例中,如在第一优选实施例中一样,微透镜的中心节距(即,间隔)也根据作为一个单位的每四个微透镜而周期性地改变,但是,四个像素所共享的晶体管的布置部分地不同。在图7中,就如图3中一样,每行中的四个连续微透镜之间的中心节距(即,间隔)相比较短,但是与作为单位的四个连续像素的最后末端和顶部末端这两者相对应的微透镜之间的间隔相比较长。
在图8中,尽管传输门晶体管TG-Tr和浮动扩散层(FD)的布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布置相同,但是复位晶体管(例如,131)、源跟随器晶体管141和选择晶体管151被布置在当前四个连续像素和接下来的四个连续像素之间的区域中,例如对应于ML1014的PD1114和对应于ML1021的PD1121之间的区域中。因此,仅这些ML之间的间隔长于其他ML之间的间隔。
尽管第二优选实施例中的布置对应于本说明书中的权利要求9的布置,但是在权利要求9中,例如对应于光电二极管1111~1122的四个像素是形成一个周期的四个像素。
图9和图10说明了第三优选实施例。在第三优选实施例中,每行像素中作为单位的每八个连续像素共享晶体管等。结果,仅对应于当前八个连续像素的微透镜的末端和对应于接下来的八个连续像素的微透镜的顶端之间的间隔长于其他微透镜之间的间隔。
在图10中,与用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图8中一样,三个晶体管(即,RS-Tr131、SF-Tr141和SL-Tr151)被布置在与多个像素的每一连续单位的末端处的每个像素相对应的PD(例如PD1118和1121)之间。与图8中一样,对应于相应PD的TG-Tr1211和1212以及浮动扩散层1611被布置在其他PD(例如PD1111和1112)之间。
图11和图12说明了第四优选实施例。在第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以这样的方式来布置微透镜:微透镜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像素平面上每行中作为单位的每两个像素而改变。
在图12中,与分别用于第二和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图8和图10中一样,三个晶体管(例如,RS-Tr131、SF-Tr141和SL-Tr151)被布置在与每两个连续像素的单元末端处的每个像素相对应的PD之间。与图8和图10中一样,两个TG-Tr1211和1212以及FD1611被布置在对应于两个连续像素的光电二极管(例如,PD1111和1112)之间。
图13和图14说明了第五优选实施例。在第五优选实施例中,图13的细实线所围住的微透镜被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微透镜之间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间隔可以根据作为垂直方向上的两个像素(即,行方向的两个像素)和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像素(即,列方向的两个像素)的单位的每四个像素而周期性地改变。
图14说明了第五优选实施例中用于像素数据读取的微透镜、光电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布置。在图14中,描述了对应于四个像素的微透镜(例如ML1011~ML1014)的布置。分别与ML1011~ML1014这四个ML相对应的PD1111~PD1114所共享的浮动扩散层FD161被布置在与这四个像素相对应的区域中心,并且TG-Tr1211~1214这四个TG被布置在FD161和每个PD之间。
在图14中,三个晶体管RS-Tr131、SF-Tr141和SL-Tr151被布置在图14的PD1112和PD1114之间。因此,如图13所示,在与四个像素相对应的微透镜中,水平方向上的两个微透镜之间的间隔较长,并且垂直方向上的两个微透镜之间的间隔相比较短。并且,与对应于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相邻四个像素单位的微透镜的每个末端像素相对应的微透镜之间的间隔是最短的。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当两个微透镜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彼此接触时,微透镜之间的间隔(即,中心节距)是最短的。但是,如果两个微透镜之间必须有某个最小间隔,则也可以以确保最小间隔的方式来布置微透镜。
作为详细的布置示例,上面描述了第一至第五优选实施例。尽管在这些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与每个像素相对应的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和微透镜的中心位置基本匹配,但是在优选实施例的后半段描述中,与每个像素相对应的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和微透镜的中心位置是偏离的并且被布置。
这是因为如果与每个像素相对应的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和微透镜的中心位置基本匹配,则由于入射光一般被倾斜地应用于像素平面上远离像素平面中心的像素,使得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和微透镜的中心位置偏离,因此像素平面周边的像素的光收集效率恶化。
图15示出了光电二极管在整个像素平面上的布置。在该优选实施例中,为了使在像素平面周边微透镜的中心位置偏离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布置区(尺寸)略小于与所有像素相对应的光电二极管的布置区。因此,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被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尽管在像素平面的中心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和微透镜的中心位置几乎相同,但是随着远离中心较小的尺寸差异被累积,并且在像素屏幕的外围处微透镜的中心位置与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的之间的偏离最大。
在图15所示的光电二极管布置区中,假设布置每个光电二极管所需要的边长被根据作为单位的每四个像素而平均,所述单位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包括3.0μm的长间隔。如果像素平面上的列和行的相应数目分别是1280和1024,则对于整个像素平面布置光电二极管所需要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相应边长分别是3840μm和3072μm。尽管在图15中,光电二极管仅被布置在中心、右上角和左下角,但实际上光电二极管被布置在像素平面各处。
在图16中,如果每个微透镜布置区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边长是光电二极管区的边长的99.95%,则布置所有微透镜所需要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相应长度分别变为3838.08μm和3070.464μm,这略小于图15中所示的光电二极管布置区,尽管单位是μm。因此,通过在像素平面的中心处将光电二极管的相应中心位置与微透镜的中心位置相匹配,微透镜的中心位置和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在像素平面周边中可以被偏离。
图17和图18示出了光电二极管布置区和微透镜布置区之间的差异。图17示出了光电二极管的布置。图17示出了在光电二极管之间的间隔(即,中心节距)根据例如用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图7中的每一行方向上作为单位的每四个连续像素而周期性地改变的情况下,光电二极管布置区的尺寸。图17中的尺寸范围例如包括与图8所示的ML1021~ML1024相对应的四个PD的布置区和与邻近这四个像素的四个像素单位之一所对应的ML1014和ML1021之间的矩形区。
也就是说,图8示出了与ML1021~ML1024相对应椭圆的短直径和ML1014和ML1021之间的矩形区的高度分别是2.8μm和0.8μm。于是,每个PD被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其中心可以与在其所布置处的水平上为3.0μm和垂直上为2.8μm的矩形区的中心重合。作为经过该PD的中心的线段的截面A-A′被参考图19来描述。
图18示出了微透镜布置区。图18示出了与图17相关的每一列方向上的四个连续微透镜的布置区的尺寸。尽管在图18中,例如1μm的长度短于图17中所示的1μm的长度,但是这没有特殊意义。一个微透镜的布置区的尺寸分别是图17所示光电二极管的布置区的水平和垂直尺寸的99.95%,其在水平方向上是2.9985μm并且在垂直方向上是2.7986μm。这个微透镜布置区和接下来的四个连续微透镜的布置区之间的矩形的高度是0.7996μm,这是图17所示的0.8μm的相应高度的99.95%。当然,作为微透镜的基底的椭圆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的尺寸实际上小于这些值。
图19是固态图像传感器件的横截面视图,其对应于分别经过图17和图18所示的光电二极管的中心和微透镜的中心的线段A-A′。图19示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的横截面:该横截面接近像素平面的中心并且微透镜的中心位置和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几乎不偏离。
在图19中,滤色镜20和21被设置在每个微透镜10之下,并且进一步在其之下设置光电二极管,即,n型光电二极管层25被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其中心可以几乎与微透镜的中心重合。
滤色镜对应于R、G和B中的任何一种色彩。例如,在对应于特定位置的像素的滤色镜R的情况下,该像素本身的数据被用作该位置的R数据,这与该优选实施例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对于G数据,利用在该位置周围具有滤色镜G的像素(一般是多个像素)的G数据、通过平均或内插来计算与具有滤色镜R的像素相对应的G数据。由于图19所示的每个布线层、通孔(VIA)等与该优选实施例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省略其描述。在图19中,第一和第二布线层并不二维地覆盖n型光电二极管层25的表面。例如,参考图3所描述的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与n型光电二极管层25的表面中心重合。但是,如果这种布线层等覆盖表面的一部分,则其与其除去覆盖范围的开口的中心重合。
图20说明了当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分别被如图17和图18所述地布置时,在像素平面的最外部周边中所引起的、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的中心位置之间的偏离。尽管在图20中,该偏离在像素平面的四个拐角中变得最大,但是下面描述画面左下角中的偏离。
参考图21来仅以描述图20所示的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的中心位置之间的偏离。图21示出了在像素平面(画面)中心而不是拐角的周围的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的布置尺寸。图21示出了在左下方向上从画面中心起的第一个像素的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的相应中心位置。
由于如上参考图17所述,一个像素的布置区的水平尺寸是3.0μm,因此在水平方向上,左侧的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是1.5μm,这是其离开画面中心的一半。在垂直方向上,其离开画面中心是1.8μm,这是通过将像素的垂直尺寸2.8μm的一半与作为图5所示的SL-Tr141和SL-Tr151的布置区的矩形的高度0.8μm的一半相加而获得的。
在右侧的微透镜的布置中,在左下方向上从画面中心起的第一个像素的微透镜的中心位置是光电二极管的中心离画面中心位置的距离的99.95%,即,离开画面中心分别为垂直方向上1.49925μm且水平方向上1.7991μm。
回到图20,首先,描述了最左下角的像素(即,图20所述的L1)的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之间的中心位置的偏离。如参考图15和图16所述,像素平面的水平方向上的像素数是1280。当前的目标像素是左方向上从像素平面的中心起的第640个像素。因此,因为像素的水平尺寸是3.0μm,所以可以通过将通过从像素数640中减去1/2所获得的像素数乘以3.0μm来计算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可以如下计算该光电二极管的中心和微透镜的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
3.0×(1280/2-0.5)×(1-0.9995)=0.95925(μm)
由于像素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的像素数是1024,因此垂直方向上的目标像素是从画面中心起的第512个像素。为了计算该像素的光电二极管的中心位置(垂直方向),考虑画面中心与多个周期中使用包括目标像素在内的四个像素作为单位的前一周期之间(即,从画面中心直至第508个像素的使用四个像素作为单位的区域)的距离,即,直到紧接在第509个像素的布置区之前的距离。该距离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获得:将紧接在第509个像素的布置区之前的像素数508除以作为周期单位的4、将结果乘以四个像素的布置区(包括作为例如图5所示的SF-Tr141和SL-Tr151的布置区的矩形)的垂直尺寸12μm、并且将结果与图21所述的水平朝向画面中心的矩形高度。结果,可以通过将乘以3.5个像素的垂直尺寸2.8μm所获得的乘积与该结果相加来获得与目标像素相对应的光电二极管离画面中心的距离。因此,可以如下获得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之间的中心位置上的水平偏离。
{(508/4×12)+0.8/2+(3.5×2.8)}×(1-0.9995)=0.7671(μm)
于是,可以如下计算与作为从图20的画面的左下角起右侧方向上的第二个和上侧方向上的第五个(即,水平方向上的像素编号第639和垂直方向上的像素编号第508)的像素相对应的光电二极管和微透镜之间的中心位置的偏离,即,与图20所示的L2相对应的水平方向因子。
3.0×{(1280/2-1.5)}×(1-0.9995)=0.95775(μm)
同样,可以如下计算垂直因子。
{(504/4×12)+0.8/2+(3.5×2.8)}×(1-0.9995)=0.7611(μm)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水平方向,该像素是从画面的左端起的第二个的事实在式中被考虑为“1.5”,并且垂直方向是基于直至从画面中心起第504个像素的存储区(包括SF-Tr和SL-Tr的布置区)的距离来计算的。
在图20中,尽管可以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来计算作为实际偏离的L1和L2中的每一个的长度,但是L2必然略小于L1。因此,像素离像素平面的中心越远,则与该像素相对应的微透镜和光电二极管之间的中心位置的偏离变得越大。因此,与尽管在像素平面的中心周围、光几乎垂直地进入像素平面,但其在像素平面的周边中倾斜地进入像素平面的一般倾向相比相比,可以通过微透镜来改善入射光的光收集效率。
图22是图20中接近画面的左下角的线段B-B′处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的横截面视图。图22示出与从画面的左下角起在右侧为第二个并且在上侧为第五个的像素相对应的微透镜和光电二极管之间的中心位置的垂直偏离是0.7611μm。如上所述,该偏离量随着像素从画面中心远离而增大。用于上述计算的像素尺寸是例如在CMOS图像传感器中适用的一种尺寸。尽管上面已经详细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也可以有两外的各种优选实施例。
例如,作为光电二极管或微透镜中心节距的周期性改变的单位的像素数不限于上面的像素数。任意的数目可以用作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像素数,并且像素节距的周期性改变的单位使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像素数。
尽管在上述描述中,微透镜的基底的形状是椭圆,但是其对应于参考图3所述、通过在垂直方向上根据光电二极管的中心间隔来按压中心间隔一致的光电二极管的基底所获得的形状。在固态图像传感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微透镜的基底形状当然可以是圆的。
尽管在上述描述中,CMOS图像传感器被用作图像传感器件,但是也可以使用MOS图像传感器件、结型FET图像传感器件、使用双极型晶体管的传感器件、CCD等,只要诸如光电二极管等的光接收器件和诸如晶体管等的器件被周期性地布置在其中的多个像素上。

Claims (12)

1.一种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许多像素被以矩阵方式布置在二维平面上,并且晶体管被共享以从多个像素的每一个像素中的光接收器件读取像素数据,所述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包括:
多个光接收器件,所述多个光接收器件被以这样的方式布置:中心间隔在列方向上和/或在行方向上周期性地改变;以及
多个微透镜,所述多个微透镜用于收集所述多个光接收器件的每一个的入射光,并且所述多个微透镜的中心间隔根据光接收器件的中心间隔的周期性改变而周期性地改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所述二维平面上的光接收器件的每一个的中心位置和布置在平行于所述二维平面的平面上的所述多个微透镜的每一个的中心位置是二维匹配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所述光接收器件是光电二极管,并且
所述光接收器件的中心与形成所述光电二极管的扩散层的表面的中心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所述光接收器件是光电二极管,并且
所述光接收器件的中心与形成所述光电二极管的扩散层除去被布线层所覆盖的范围的开口的中心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微透镜的中心节距是相应布置的光接收器件的中心节距的常数倍,所述微透镜从与画面中心相对应的位置起被布置在像素平面的列方向的左右和行方向的上下,其中所述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在所述画面上传感图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所述常数倍的值小于1。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所述光接收器件和微透镜每个的中心间隔根据行方向上每连续四个的周期而改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行方向上的所述连续四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像素包括
所述光接收器件;以及
用于传输从所述光接收器件输出的电荷信号的第一晶体管,
其中
所述连续四个像素中的连续两个像素每个共享用于将电荷信号转换为电压的信号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电荷信号是从所述光接收器件输出的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晶体管来传输,
所述连续四个像素共享信号电压读取单元,所述信号电压读取单元包括能够复位所述信号电压转换单元的电压的第二晶体管、用于使用所述信号电压转换单元的电压作为输入来输出电压的第三晶体管和用于选择像素所属的行的第四晶体管,
所述光接收器件/所述信号电压转换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光接收器件/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所述光接收器件/所述信号电压转换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光接收器件/所述第二晶体管被以该顺序布置,并且之间插入有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两个光接收器件之间的中心间隔和对应于这两个光接收器件的微透镜之间的中心间隔较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行方向上的所述连续四个像素中的每一个像素包括
所述光接收器件;以及
用于传输从所述光接收器件输出的电荷信号的第一晶体管,
其中
所述连续四个像素中的连续两个像素每个共享用于将电荷信号转换为电压的信号电压转换单元,所述电荷信号是从所述光接收器件输出的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晶体管来传输,
所述连续四个像素共享信号电压读取单元,所述信号电压读取单元包括能够复位所述信号电压转换单元的电压的第二晶体管、用于放大所述电压信号转换单元输出的电压的第三晶体管和用于选择像素所属的列的第四晶体管,
所述光接收器件/所述信号电压转换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光接收器件/所述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所述光接收器件/所述信号电压转换单元和两个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光接收器件被以该顺序布置,并且之间插入有所述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三晶体管和所述第四晶体管的两个光接收器件之间的中心间隔和对应于这两个光接收器件的微透镜之间的中心间隔较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所述多个微透镜的基底的尺寸相同。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所述微透镜的基底的形状是椭圆。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图像传感器件,其中
在所述微透镜和所述光接收器件之间设置滤色镜。
CN2008101106046A 2007-05-31 2008-06-02 固态图像传感器件 Active CN1013159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45170 2007-05-31
JP2007145170A JP5277565B2 (ja) 2007-05-31 2007-05-31 固体撮像素子
JP2007-145170 2007-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5941A CN101315941A (zh) 2008-12-03
CN101315941B true CN101315941B (zh) 2010-11-17

Family

ID=40087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106046A Active CN101315941B (zh) 2007-05-31 2008-06-02 固态图像传感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30692B2 (zh)
JP (1) JP5277565B2 (zh)
KR (1) KR100995617B1 (zh)
CN (1) CN101315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2921B2 (ja) * 2005-07-26 2012-01-1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89927A (ja) * 2008-05-28 2009-12-10 Panasonic Corp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302483A (ja) * 2008-06-17 2009-12-24 Panasonic Corp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68934B2 (ja) * 2009-09-29 2014-08-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レンズアレイ
JP5688540B2 (ja) * 2010-02-26 2015-03-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US20110317048A1 (en) * 2010-06-29 2011-12-29 Aptina Imaging Corporation Image sensor with dual layer photodiode structure
JP5513623B2 (ja) * 2010-08-24 2014-06-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
CN101986431A (zh) * 2010-10-25 2011-03-16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四晶体管cmos图像传感器及其设计方法
US8710420B2 (en) 2011-11-08 2014-04-29 Aptina Imaging Corporation Image sensor pixels with junction gate photodiodes
JP2015109314A (ja) * 2013-12-03 2015-06-11 株式会社東芝 固体撮像装置
WO2019035380A1 (ja) * 2017-08-15 2019-02-21 ブリルニクス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0861892B2 (en) * 2018-11-21 2020-12-08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Low-light-level CMOS image sensor pixel
CN109951661A (zh) * 2019-04-23 2019-06-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图像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5828C (zh) * 2002-11-07 2006-03-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固态摄像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18538B1 (fr) * 1994-04-12 1996-04-26 Sextant Avionique Boîte à lumière pour valve optique.
JP2001160973A (ja) * 1999-12-02 2001-06-12 Nikon Corp 固体撮像素子及び電子カメラ
JP4721380B2 (ja) * 2000-04-14 2011-07-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JP5031173B2 (ja) 2003-03-26 2012-09-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と撮像装置におけるマイクロレンズの形成方法
JP4075669B2 (ja) * 2003-04-03 2008-04-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
JP2006237315A (ja) * 2005-02-25 2006-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体撮像装置
US7456380B2 (en) * 2005-06-01 2008-11-25 Eastman Kodak Company Asymmetrical microlenses on pixel arrays
JP2007067379A (ja) * 2005-08-03 2007-03-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体撮像装置
US7859587B2 (en) * 2006-03-24 2010-12-28 Panasonic Corporation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device
JP2008153370A (ja) * 2006-12-15 2008-07-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5828C (zh) * 2002-11-07 2006-03-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固态摄像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995617B1 (ko) 2010-11-22
US8030692B2 (en) 2011-10-04
JP5277565B2 (ja) 2013-08-28
JP2008300631A (ja) 2008-12-11
US20080296643A1 (en) 2008-12-04
KR20080106036A (ko) 2008-12-04
CN101315941A (zh) 2008-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5941B (zh) 固态图像传感器件
US11798961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imaging system
KR101068698B1 (ko) 고체 촬상 장치
KR100853195B1 (ko) 이미지 센서
US8466998B2 (en) Solid-state image sensor and imag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olid-state image sensor
US7525077B2 (en) CMOS active pixel sensor and active pixel sensor array using fingered type source follower transistor
KR102653538B1 (ko) 반도체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11043518B2 (en) Image sensor including a pixel block having 8-shared pixel structure
CN102202190A (zh) 固态成像器件、用于驱动固态成像器件的方法和电子装置
US9257465B2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increased length of amplifying portion
US7932943B2 (en) Solid state imaging device
WO2014002366A1 (ja) 固体撮像装置
CN103907133A (zh) 堆叠芯片成像系统
US9620558B2 (en) Solid-state image sensor
KR20090013701A (ko) 고체 촬상 소자 및 전자 정보 기기
JP2008218648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CN101278399A (zh) 固态图像俘获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信息装置
CN110098205B (zh) 包括具有锯齿形排列的像素块的像素阵列的图像传感器
US20060125947A1 (en) Imaging with clustered photosite arrays
CN101185166B (zh) 场效应晶体管布置对称的像素
KR102610609B1 (ko) 이미지 센서
CN101512766A (zh) 固态成像装置
WO2020095659A1 (ja) 固体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H04218965A (ja) 固体撮像素子
WO2010090166A1 (ja) 固体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UOSI FUTUR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TSU SEMICONDUCTO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51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515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Co., Ltd. Suo Si future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Semiconductor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