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99506B -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99506B
CN101299506B CN2008100284578A CN200810028457A CN101299506B CN 101299506 B CN101299506 B CN 101299506B CN 2008100284578 A CN2008100284578 A CN 2008100284578A CN 200810028457 A CN200810028457 A CN 200810028457A CN 101299506 B CN101299506 B CN 101299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ng terminal
terminal group
elastic arm
base portion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284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99506A (zh
Inventor
胡德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81002845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2995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299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9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99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995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提供一第一本体,其开设有一收容空间;以及至少一第二本体; (2)对应一第二本体提供一第一导电端子组、一第二导电端子组;(3)将该第一导电端子组以及该第二导电端子组组装于第二本体上,使第一导电端子组的第一弹臂与第二导电端子组的第二弹臂于一水平面上相邻;(4)将第二本体组装于第一本体中,使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进入收容空间内。本发明可避免第一本体的收容空间不够,使得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发生干涉,进而避免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难以装设的现象发生;而且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装入同一收容空间内,可以实现导电端子的密集化排列。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为将两组不同的导电端子成型后,将该两组不同的导电端子一起铆合入绝缘本体中与该绝缘本体干涉配合,且所述两导电端子组一起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同一舌板的同一收容空间内,但是,将所述两导电端子组一起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中时,由于所述收容空间有限,当上方的所述导电端子组的最低点低于下方的所述导电端子组的最高点时,在组装过程中所述两导电端子组易发生干涉,出现导电端子组不易组装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组装且实现导电端子的密集化排列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提供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前端延伸至少一舌板,所述舌板内开设有一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沿所述舌板连通所述基部;以及提供一对应上述基部后端的至少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以及多数第二收容槽,且该第一收容槽高于该第二收容槽;(2).对应一上述第二本体提供一第一导电端子组、一第二导电端子组,该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且其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具 有一第二主体部,且其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3).将该第一导电端子组中,各该导电端子的第一主体部对应设置于各所述第一收容槽,以及将该第二导电端子组中,各导电端子的第二主体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使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恰容许通过收容空间,且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于一水平面上相邻;(4).将所述第二本体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基部中,使所述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同时通过所述基部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内。 
本发明对应一上述第二本体先提供成型的一第一、一第二导电端子组,然后将其分别对应装设于所述第二本体内,且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于一水平面上相邻,再将所述第二本体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基部上,使所述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同时通过所述基部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从而避免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收容空间不够,使得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发生干涉,进而避免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难以装设的现象发生;而且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装入同一所述收容空间内,可以实现导电端子的密集化排列。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发明电连接器组装方法制成的电连接器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第一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一第二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为图1所示另一第二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为第三、第四两导电端子组与一第二本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所示第三、第四两导电端子装设于第二本体中的侧视图; 
图7为第一、第二两导电端子组与另一第二本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图7所示第一、第二两导电端子装设于第二本体中的侧视图; 
图9为装设有导电端子的两第二本体与第一本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9所示将第二本体装设固定于第一本体中之后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及其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11,本发明中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本体1、一第一导电端子组2、一第二导电端子组3、一第三导电端子组4、一第四导电端子组5、两第二本体以及一遮蔽壳体7。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3和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为传输两种不同速度的信号的导电端子,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4和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为同种导电端子,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5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3为同种导电端子,两所述第二本体分别为一第一后塞61和一第二后塞62,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3和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后塞61上,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4和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5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后塞62上,所述第一后塞61和所述第二后塞62装设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1上,所述第一本体1装设于所述遮蔽壳体7内。 
请参照图1至图11,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组装过程及其结构如下: 
(1)提供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前端延伸至少一舌板,所述舌板内开设有一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沿所述舌板连通所述基部;以及提供一对应上述基部后端的至少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以及多数第二收容槽,且该第一收容槽高于该第二收容槽。 
请参照图2至图9,在此步骤中,提供一第一本体1,所述第一本体1设有一基部11,该基部1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前端面111和一后端面112,分别与所述前端面111和所述后端面112相邻且相对设置的两侧面113。所述基部11上部和下部间隔开设有多数通孔114贯穿所述基部11的前端面111和所述后端面112,每一所述通孔114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卡槽1140。所述基部11的上部和下部由两所述侧面113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侧板116,每一所述侧板116的内侧凹设有一卡扣槽1160,所述基部11的中部由两所述侧面113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翼部117,每一所述翼部117末端于其内侧设有一卡勾1170。所述基部11底部自前端面111向前延伸形成一底板118。所述基部11的上部和下部自前端面111分别向前延伸形成 一舌板12,所述舌板12内开设有一收容空间120,该收容空间120具有上下设置的一内顶面121和一底面122,所述底面122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二端子通槽123延伸至所述基部11,每一所述第二端子通槽123与每一所述通孔114相连通且形成呈“T”型的结构,所述收容空间120于每一所述第二端子通槽123的前端设有一第一挡止侧124,所述舌板12靠近前端于其底面122开设有多数开槽125,所述舌板12于所述开槽125前端设有一挡止槽126,该挡止槽126前侧形成一第二挡止侧1261,该挡止槽126上侧形成一第三挡止侧1262。所述收容空间120的内顶面121设有多数沟槽127延伸至所述基部11,每一所述沟槽127与每一所述开槽125相连通且形成一第一端子通槽128,该第一端子通槽128与所述第二端子通槽123相连通。另外,所述第一本体1于所述两舌板12之间设有一隔板13。 
请参照图3至图5及图7,在此步骤中,提供两第二本体,两所述第二本体分别为一第一后塞61和一第二后塞62。该第一后塞61呈“L”型,其包括一顶部611及一自该顶部611一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侧部612。所述顶部611的顶面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一定位槽6111,所述顶部611的内侧面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二定位槽6112,所述侧部612的外侧面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一卡合槽6121,所述侧部612的内侧面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二卡合槽6122,所述第一定位槽6111与所述第一卡合槽6121相连通且共同形成一第一收容槽615,所述第二定位槽6112与所述第二卡合槽6122相连通且共同形成一第二收容槽616,该第一收容槽615高于该第二收容槽616,所述顶部611的左右两侧面上部分别设有一第一凸块617,其用以与对应的所述卡扣槽1160相配合;所述侧部612的左右两侧面分别对应所述翼部117设有一凹槽618,其用以与所述翼部117的卡勾1170相配合,所述侧部612的左右两侧面下部分别设有一凸出部619。所述第二后塞62呈矩型,所述第二后塞62的顶面620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三定位槽621,所述第二后塞62的外侧面622间隔开设有多数第三卡合槽623,该第三定位槽621与该第三卡合槽623相连通且共同形成一第三收容槽624,所述第二后塞62间隔开设有多数第四定位槽626和多数第四卡合槽627,该第四定位槽626与该第四卡合槽627相连通且共同形成一第四收容槽628,该第三收容槽624高于该第四收容槽628,该第二后塞62的左右两侧面靠近底端分别设有一第二凸块629,其用以与对应的所述卡扣槽1160相配合。 
(2)对应一上述第二本体提供一第三导电端子组、一第四导电端子组,该第三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三主体部,且其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三弹臂,第四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具有一第四主体部,且其前端延伸形成一第四弹臂。 
请参照图5,在此步骤中,提供一第三导电端子组4,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4为平面端子(其与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的接触为平面接触,即将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插接入所述电连接器中时,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4不会发生移动),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4的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三主体部41,该第三主体部41包括位于其前端的一第三固定部411及自该第三固定部411后端弯折形成的一第三连接臂412。所述第三固定部411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三弹臂42,所述第三弹臂42前端形成一与对接元件(未图示)相接触的接触端420。所述第三连接臂412向下延伸形成的一第三焊接脚43。 
提供一第四导电端子组5,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5为弹片端子(该第四导电端子组5与对接电连接器的接触为弹性接触,即将所述对接电连接器(未图示)插接入所述电连接器中时,第四导电端子组5会发生微小的朝向所述基部11的后端面112方向的移动),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5的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四主体部51,该第四主体部51两侧设有卡持结构,该第四主体部51包括位于其前端的一第四固定部511和自该第四固定部511后端弯折形成一第四连接臂512。所述第四固定部511前端延伸形成一第四弹臂52,该第四弹臂52包括由所述第四固定部511向前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521、由该连接部521向前延伸形成的一与对接元件(未图示)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部522以及由所述弹性接触部522向前延伸形成的一抵持部523。所述第四连接臂512向下延伸形成的一第四焊接脚53。 
(3)将该第三导电端子组中,各该导电端子的第三主体部对应设置于各所述第三收容槽,以及将该第四导电端子组中,各导电端子的第四主体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四收容槽,使所述第三弹臂与所述第四弹臂恰容许通过收容空间,且所述第三弹臂与所述第四弹臂于一水平面上相邻。 
请参照图5和图6,在此步骤中,将所述第四导电端子组5中,各该导电端子的第四主体部51通过铆合或热熔方式向上对应装设于所述第二后塞62的第四收容槽628内,同时, 将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4中,各该导电端子的第三主体部41通过铆合或热熔方式向下对应装设于所述第二后塞62的第三收容槽624内,使所述第三弹臂42与所述第四弹臂52恰容许通过收容空间120,且所述第三弹臂42与所述第四弹臂52于一水平面(如图4中的水平线R1所示)上相邻,此时,所述第三、第四导电端子组的组装无先后顺序;或者,通过铆合或热熔方式先将第四主体部51向后装设于所述第二后塞62的第四收容槽628内,再通过铆合或热熔方式将所述第三主体部41向前装设于所述第二后塞62的第三收容槽624内,使所述第三弹臂42与所述第四弹臂52恰容许通过收容空间120,且所述第三弹臂42与所述第四弹臂52于一水平面上相邻。同时,使得所述第三固定部411固定于所述第三定位槽621中,使得所述第三连接臂412收容于所述第三卡合槽623中,使得所述第四固定部511固定于所述第四定位槽626中,使得所述第四连接臂512收容于所述第四卡合槽627中。 
(4)将一所述第二本体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基部中,使所述第三弹臂与第四弹臂同时通过所述基部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内。 
请参照图3至图10,在此步骤中,将所述第二后塞62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1的基部11下部。使得所述第二后塞62的第二凸块629与所述第一本体1对应的卡扣槽1160相配合;使得所述第四弹臂52通过所述基部11进入所述收容空间120内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子通槽123内,使得所述抵持部523与所述第一本体1上对应的第一挡止侧124相抵持,使得所述第四主体部51的第四固定部511上设置的卡持结构与所述第一本体1上对应的卡槽1140相卡持;使得所述第三弹臂42通过所述基部11进入所述收容空间120内对应的第一端子通槽128内,使得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组4的接触端420对应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对应的开槽125中以与对接元件接触,且所述接触端420前端与所述第一本体1上对应的挡止槽126相抵持,所述挡止槽126的第二挡止侧1261防止所述接触端420向前移动,所述挡止槽126的第三挡止侧1262防止所述接触端420向上移动。 
(5)对应另一第二本体提供一第一导电端子组、一第二导电端子组,该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且其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二主体部,且其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 
请参照图5和图7,此步骤与步骤(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将该第一导电端子组中,各该导电端子的第一主体部对应设置于各所述第一收容槽,以及将该第二导电端子组中,各导电端子的第二主体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使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恰容许通过收容空间,且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于一水平面上相邻。 
请参照图5、图7和图8,在此步骤中,通过铆合或热熔方式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3组装于所述第一后塞61上,且所述第一弹臂22与所述第二弹臂32于一水平面(如图6中的水平线R2所示)上相邻,此步骤与步骤(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7)将另一所述第二本体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基部中,使所述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同时通过所述基部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内。 
请参照图7,此步骤中将所述第一后塞61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1的基部11上部,使得所述第一后塞61的第一凸块617与所述第一本体1对应的卡扣槽1160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后塞61的凹槽618与所述第一本体1的卡勾1170相配合,其余与步骤(4)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8)提供一遮蔽壳体,将所述遮蔽壳体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 
请参照图1和图11,在此步骤中,提供一遮蔽壳体7,所述遮蔽壳体7是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包括一前壳体71和与该前壳体71相连的一后壳体72,所述前壳体71自前端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1,所述后壳体72与所述前壳体71相配合。 
所述前壳体71具有一顶壁711、与该顶壁711相对设置的一底壁712、及一对自该顶壁711两侧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侧壁713,该四壁共同围设形成一可供对接连接器插接的收容框714,用于收容所述第一本体1且用于插接对接元件(未图示)。所述顶壁711上设有相同的两第一弹片7111以及一第一通孔7112,所述第一弹片7111并排靠近所述顶壁711前缘并向所述收容框714内弯折延伸,所述第一通孔7112靠近所述顶壁711后缘。所述底壁712上对应所述两第一弹片7111的位置设有相同的两第二弹片7121,其向所述收容框714内弯折延伸。所述每一侧壁713上设有两第三弹片7131,其并排靠近所述侧壁713前缘并向所述收 容框714内弯折延伸,所述两第一弹片7111、所述两第二弹片7121及所述两第三弹片7131分别可抵持于对接元件(未图示)。所述每一侧壁713设有一第三凸块7132,该第三凸块7132向所述收容框714内凸出,所述每一侧壁713靠近后缘设有一第二通孔7133,所述每一侧壁713靠近后缘于所述第二通孔7133下方设有一凹陷部7134,以与所述第一后塞61的凸出部619相配合,所述每一侧壁713自其底缘分别向下延伸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两插脚7135,用于将电连接器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另外,所述前壳体71于其前端的上缘和下缘设有相对的第一导引部715,分别朝上下两边延伸,所述前壳体71于其前端的左缘和右缘也设有相对的第二导引部716,分别朝左右两边延伸,所述第一导引部715和所述第二导引部716用于导引对接元件(未图示)插入所述收容框714。 
所述后壳体72呈板片状,其顶端向前弯折设有一第一折弯片721,其收容于上述收容框714内,自每一所述第一折弯片721上冲出一第一扣持块722,其与上述第一通孔7112相扣持。所述后壳体72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前弯折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第二折弯片723,所述每一第二折弯片723分别设有一第二扣持块724,其与上述第二通孔7133相扣持。所述后壳体72的左右两侧靠近底端的位置分别向前弯折设有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一第三折弯片725,其分别与上述前壳体71的凹陷部7134相配合。 
将所述前壳体71自前端向后包覆于所述第一本体1,所述后壳体72与所述前壳体71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本体1收容于所述前壳体71的收容框714内;使得所述后壳体72上设置的两第一折弯片721收容于所述前壳体71上设置的收容框714内,且所述每一第一折弯片721上设置的第一扣持块722与所述前壳体71上设置的第一通孔7112相扣持;使得所述后壳体72上设置的两第二折弯片723收容于所述前壳体71的收容框714内,且所述每一第二折弯片723上设置的第二扣持块724与所述前壳体71上设置的第二通孔7133相扣持;使得所述后壳体72上设置的两第三折弯片725分别与所述前壳体71的左侧壁713和右侧壁713的外侧的凹陷部7133相配合,如此,所述前壳体71与所述后壳体72稳固相连。 
以此组装完成该电连接器。 
本发明对应一上述第二本体先提供成形的一第一、一第二导电端子组,然后将其分别 对应装设于所述第二本体内,且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于一水平面上相邻,再将所述第二本体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基部上,使所述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同时通过所述基部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从而避免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收容空间不够,使得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发生干涉,进而避免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不便装入的不良现象发生;而且所述第一、第二导电端子组装入同一所述收容空间内,可以实现导电端子的密集化排列。 

Claims (2)

1.一种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一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具有一基部,所述基部前端延伸至少一舌板,所述舌板内开设有一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沿所述舌板连通所述基部;以及提供一对应上述基部后端的至少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设有多数第一收容槽,以及多数第二收容槽,且该第一收容槽高于该第二收容槽;
(2).对应一上述第二本体提供一第一导电端子组、一第二导电端子组,该第一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主体部,且第一主体部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一弹臂,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二主体部,且第二主体部前端延伸形成一第二弹臂;
(3).将该第一导电端子组中,各该导电端子的第一主体部对应设置于各所述第一收容槽,以及将该第二导电端子组中,各导电端子的第二主体部对应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使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恰容许通过收容空间,且所述第一弹臂与所述第二弹臂于一水平面上相邻;
(4).将所述第二本体向前组装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基部中,使所述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同时通过所述基部进入所述收容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将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中,各导电端子的第二主体部通过铆合或热熔方式向上或向后对应组装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以及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中,各导电端子的第一主体部通过铆合或热熔方式向下或向前对应组装于所述第一收容槽。
CN2008100284578A 2008-05-30 2008-05-30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95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284578A CN101299506B (zh) 2008-05-30 2008-05-30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0284578A CN101299506B (zh) 2008-05-30 2008-05-30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9506A CN101299506A (zh) 2008-11-05
CN101299506B true CN101299506B (zh) 2012-01-04

Family

ID=40079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2845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99506B (zh) 2008-05-30 2008-05-30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2995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28776B2 (ja) * 2013-07-29 2017-11-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中継コネクタ用のホルダーアセンブリ
CN110048259B (zh) * 2019-05-24 2024-04-19 深圳市兴万联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99506A (zh) 2008-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29143Y (zh) 电连接器
CN105322340B (zh) 电连接器
CN201498654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1430309Y (zh) 电连接器
CN202855986U (zh) 电连接器
CN109256632A (zh) 卡缘连接器
CN101771210B (zh) 电连接器
CN101299506B (zh) 电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CN201222586Y (zh) 插座电连接器及其与插头电连接器的组合
CN202872086U (zh)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3760758U (zh) 连接器
CN103633488A (zh)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1259938Y (zh) 卡缘连接器
CN206976619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03746224B (zh) 卡连接器
CN201113071Y (zh) 复合式插座电连接器
CN201315361Y (zh) 电路板连接器
CN101527415B (zh) 电子转接装置
CN200993977Y (zh) 电池连接器
CN201829653U (zh) 卡缘连接器
CN104868311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件
CN201015134Y (zh) 基于e-SATA接口的插头及插座连接器
CN220456699U (zh) 电源连接器
CN201438518U (zh) 电连接器
CN201122732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