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1381B - 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81381B
CN101281381B CN200710301833.1A CN200710301833A CN101281381B CN 101281381 B CN101281381 B CN 101281381B CN 200710301833 A CN200710301833 A CN 200710301833A CN 101281381 B CN101281381 B CN 1012813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aterials
paper
roller
edge part
transf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3018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81381A (zh
Inventor
吉野大典
栗田笃实
上原康博
天野淳平
柿岛彩
宫田敏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81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13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81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13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1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 G03G15/6564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sheet registration with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3Compressing, i.e. diminishing thick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1Edges
    • B65H2701/1315Edges side edges, i.e. regarded in context of trans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03G15/235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the image receiving member being preconditioned before transferring the second image, e.g. decurled, or the second image being formed with differ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e.g. a different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3Refeeding path
    • G03G2215/00438Inverter of refeeding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8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duplex mo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87Handling details
    • G03G2215/00704Curl adding, bend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记录材料矫正装置,该记录材料矫正装置设有:传送装置,其传送记录材料;以及压力施加装置,其向记录材料的缘部施加压力。该缘部在平行于由传送装置传送的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上延伸。

Description

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有些常规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安装有布置在传送路径中的矫平装置(leveling apparatus)。
这种矫平装置设有矫平部件,该矫平部件挤压并矫平在切裁记录材料时形成并遗留在记录材料的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缘侧的毛边(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5-179041)。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小记录材料中位于与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平行的缘部伸出的毛边高度。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包括:传送装置,其传送记录材料;以及压力施加装置,其向记录材料的缘部施加压力,该缘部在平行于由传送装置传送的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的第二方面,压力施加装置向记录材料的缘部施加0.6MPa或更高的表面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包括:传送部件,其在接受驱动力而转动的同时传送记录材料;以及相对部件,其与传送部件相对,并且记录材料的缘部置于相对部件与传送部件之间,该缘部平行于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其中记录材料被传送通过传送部件和相对部件之间具有间隙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的第四方面,相对部件也在接受驱动力而转动的同时传送记录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的第五方面,相对部件设有:第一相对部件,其布置成与记录材料的一个缘部相对;以及第二相对部件,其布置成与记录材料的另一个缘部相对。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的第六方面,相对部件和传送部件中至少任意一个相对于记录材料的平面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的第七方面,记录材料矫正装置还包括收集部件,收集部件收集附着于传送部件上的异物。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传送装置,其传送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其矫正存在于记录材料的缘部的毛边,该缘部在平行于由传送装置传送的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上延伸;以及定影装置,其对由矫正装置矫正过的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进行定影。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九方面,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其在记录材料供给至定影装置之前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其中矫正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矫正过的记录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十方面,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调节装置,调节装置调节记录材料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对位置。其中,矫正装置向调节装置供给矫正过的记录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十一方面,矫正装置向记录材料的缘部施加0.6MPa或更高的表面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十二方面,矫正装置设置有:传送部件,其在接受驱动力而转动的同时传送记录材料;以及相对部件,其与传送部件相对,并且记录材料的缘部置于相对部件与传送部件之间,该缘部平行于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记录材料被传送通过传送部件和相对部件之间具有间隙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第十三方面,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改变装置,改变装置根据由传送装置传送的记录材料的尺寸改变相对部件和传送部件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没有使用本构造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在记录材料的沿平行于其传送方向延伸的缘部的毛边高度。应当注意到,上述的缘部下文称之为“边缘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施加小于0.6MPa的表面压力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可靠地使记录材料的边缘部变平。结果,可避免在记录材料矫正装置的随后阶段所使用的部件被划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没有使用本构造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记录材料的边缘部中毛边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相对部件不转动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传送记录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可独立设定施加于记录材料的各边缘部的表面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记录材料夹在平行于记录材料的平面布置的相对部件和传送部件之间的情况相比,可以将表面压力更局部地施加于记录材料的边缘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可以抑制由记录材料产生的异物等的四处飞散。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可以抑制定影单元的划痕,此划痕可能由存在于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的毛边所导致。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可以抑制图像形成单元的划痕,此划痕可能由存在于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的毛边所导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通过矫正装置可以抑制记录材料在传送路径中发生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通过更可靠地使存在于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的毛边的变平,可进一步抑制定影单元的划痕。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可以更可靠地使存在于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的毛边变平。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当要供给的记录材料具有的尺寸比
矫正目标记录材料的尺寸大时,可以减少遗留在记录材料上的压痕。
附图说明
参照下列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示出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2示出定影单元的常规结构;
图3A示出从与纸张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3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3C示出从纸张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4A示出纸张通过第一辊和第二辊之间的间隙的状态,第一辊和第二辊各自为纸张矫正单元的构成部件;
图4B示出在纸张通过纸张矫正单元之前纸张的一个边缘部的状态;
图4C示出在纸张通过纸张矫正单元之后纸张的一个边缘部的状态;
图5A示出从与纸张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5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5C示出从纸张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6A和图6B是示出纸张矫正单元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
图7A示出从与纸张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7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7C示出从纸张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8是示出该纸张矫正单元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
图9A示出从与纸张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9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9C示出从纸张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10是示出该纸张矫正单元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
图11A示出从与纸张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11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11C示出从纸张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12是示出该纸张矫正单元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
图13A示出从与纸张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13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13C示出从纸张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14是示出该纸张矫正单元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
图15示出从与纸张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改进例的纸张矫正单元;
图16是示出由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纸张矫正单元施加在纸张上的压力分布曲线图;
图17A是示出有关图像目测评估结果的表格;
图17B是示出施加于纸张边缘部的表面压力和毛边减少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18A示出矫正之前也就是纸张通过纸张矫正单元之前纸张的情况;以及
图18B示出矫正之后纸张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给出本发明一些优选示例性实施例(下文中,简称为“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1示出应用了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是所谓的串联式或中间转印式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M、10C和10K),其中通过电子照相方法形成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中间转印带15,该中间转印带15依次转印在各图像形成单元中形成的这些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并保持这些调色剂图像。顺便提及,此转印处理称为一次转印。另外,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二次转印单元20,在该二次转印单元20中将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上并相互叠加的调色剂图像共同转印至作为记录材料的纸张P上。此处理称为二次转印。此外,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定影单元60,该定影单元60将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的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此外,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用于控制上述单元和部件的操作的控制器40。
各图像形成单元10(10Y、10M、10C和10K)包括感光鼓11、充电单元12、激光曝光单元13、显影单元14、一次转印辊16、以及鼓清洁器17。感光鼓11具有感光层(未示出),并沿如图1中箭头A所示方向转动。充电单元12用电力使感光鼓11的感光层充电至预定电势。激光曝光单元13在受到电力充电的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像(在图1中用标号Bm表示曝光光束)。在显影单元14中,储存有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并使用调色剂将静电潜像转变成可视图像。借助于一次转印辊16将感光鼓11上所形成的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鼓清洁器17去除完成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各图像形成单元10大致形成在一条直线上,而且,从中间转印带15的上游侧开始按所列次序排列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
中间转印带15由诸如聚酰亚胺和聚酰胺等树脂制成,在该树脂中添加有适当剂量的抗静电剂诸如炭黑等,并且该中间转印带15成形为例如具有大约0.1mm厚度的膜状环形带。用多种辊驱动中间转印带15以使其按预定速度沿如图1中箭头B所示方向循环转动。这些辊包括:驱动辊31、支撑辊32、张紧辊33、支承辊22以及清洁支承辊34。用恒速性能极好的电动机(图中未示出)对驱动辊31进行驱动从而使得中间转印带15循环转动。支撑辊32支撑沿布置感光鼓11的方向成大致线性方式延伸的中间转印带15。张紧辊33给予中间转印带15一定的张力以避免中间转印带15蛇行。支承辊22布置在二次转印单元20中并与二次转印辊21相对。清洁支承辊34布置在清洁单元中,清洁单元设置成刮除中间转印带15上残留的调色剂。具体而言,清洁支承辊34设置成与带清洁器35相对。
各一次转印辊16布置成与对应一个感光鼓11相对并布置在以大致线性方式延伸的中间转印带15的内侧。并向各一次转印辊16施加预定的一次转印电压(或电流),这样,各感光鼓11上的各调色剂图像因此依次以静电方式吸引到中间转印带15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彼此叠加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二次转印单元20包括二次转印辊21和支承辊22。二次转印辊21布置成与中间转印带15表面上保持有调色剂图像的表面侧接触。支承辊22在其与二次转印辊21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15的状态下与二次转印辊21相对,并且支承辊22布置成与中间转印带15表面上没有保持调色剂图像的表面侧接触。支承辊22的表面侧由其中分散有碳的NBR(丁腈橡胶)和EPDM(三元乙丙橡胶)的混合橡胶管制成,支承辊22的内部由EPDM橡胶制成。将预定的二次转印电压(或电流)施加至二次转印辊21和支承辊22之间的部分。应当注意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由图像形成单元10、中间转印带15以及第二转印单元20构成。
在中间转印带15的位于二次转印单元20的下游侧安装有带清洁器35,该带清洁器35在二次转印之后对中间转印带15进行清洁。带清洁器35布置成在其与清洁支承辊34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15的状态下与清洁支承辊34相对。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传送系统包括纸张储存单元50、拾纸辊51、传送辊52、阻挡辊53、引导件54以及传送带55。作为记录材料的纸张P储存在纸张储存单元50中。拾纸辊51按预定定时(时间)拾取堆叠在此纸张储存单元50中的纸张P之一,然后,将所拾取的纸张P传送至传送路径56。传送辊52作为传送装置的示例,并传送由拾纸辊51送出的纸张P。阻挡辊53作为调节装置的示例,其进行转动、暂时停止转动以用于调节定时,然后重新开始转动,然后在调节纸张P在传送路径上的位置的同时进一步供给纸张P。引导件54将经由阻挡辊53传送的纸张P引导至二次转印单元20。传送带55将通过二次转印单元20的纸张P传送至定影单元60。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有翻转(反转)传送机构70,在通过定影单元60定影纸张P一面的图像之后,翻转传送机构70使纸张P翻转并使纸张P返回二次转印单元20。当图像形成设备处于纸张P的两面都形成图像的双面打印模式时使用翻转传送机构70。翻转传送机构70设有:分支路径71,其从定影单元60开始的排出路径57处沿向下方向分叉;翻转路径72,其从分支路径71向分支路径71的右横向延伸;以及返回路径73,其从翻转路径72开始延伸,并从纸张储存单元50返回传送路径56,使得这些路径以连通方式彼此相连。必要时沿这些路径设置适当数量的传送辊74。在定影单元60的出口侧布置有闸门75,该闸门75用于在定影调色剂图像之后,将纸张P的传送方向切换至排出路径57或分支路径71。在分支路径71和返回路径73的分叉点布置有闸门76,该闸门76用于将纸张P的传送方向切换至使纸张P翻转之前的方向、或者使纸张P翻转之后的方向。此外,在翻转路径72上安装有正向或反向转动的转回辊(switch-back roll)77。
另外,在传送路径56中,沿纸张的传送方向在阻挡辊53的上游侧布置纸张矫正单元80。纸张矫正单元80矫正位于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平行的缘部(边缘部)中所形成的毛边。应当注意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80作为压力施加装置或矫正装置的示例。
接着,给出作为定影装置示例的定影单元60的详细说明。图2示出定影单元60的常规结构。定影单元60的主要部分由定影带组件61和加压辊62构成。
定影单元60的主要部分的定影带组件61包括:环形定影带610;定影辊611,其悬挂定影带610;张紧辊612,其调节定影带610的张力;外部加热辊613,其布置成与定影带610的外表面接触;带校正辊614,其设置成校正定影带610的位置;以及空转辊615,其设置成与定影带610的内表面接触。下面给出这些部件的详细说明。
定影带610是柔性的并且沿如图2中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定影带610具有三层结构,包括:基层610a,其由例如聚酰亚胺制成;橡胶层610b,其由例如硅橡胶制成并且层叠在基层610a的顶面侧;以及顶表面层610c,其由氟树脂制成并形成为覆盖橡胶层610b。具体而言,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用于顶面层610c的氟树脂,使用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PFA)。作为用于顶面层610c的构成材料的其它示例,可以列举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氟化乙烯丙稀共聚物(FEP)树脂、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树脂等。
定影辊611安装于定影带610的内侧。定影辊611的两个分开的区域都与定影带610的内表面接触。尽管图中未示出,但是诸如电动机等的驱动源对定影辊611进行驱动,定影辊611因此沿如图2中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此外,定影辊611形成为圆柱形,而其两个端部则经支撑底架(图中未示出)以轴承等进行支撑。定影辊611设有内置加热器611a。在定影带610和定影辊611的两个接触区中之一形成有咬合部N,在该咬合部N中定影带610和加压辊62彼此接触。
张紧辊612安装在定影带610内侧的位置处,这与定影辊611的安装状态类似。张紧辊612与定影带610的内表面接触。张紧辊612设有内置加热器612a。并且张紧辊612设置有弹簧65,该弹簧65通过张紧辊612挤压定影带610以给予定影带610预定的张力。
外部加热辊613安装在位于定影带610外侧的位置。在定影带610的转动方向上,在张紧辊612和定影带610之间接触部的上游侧以及定影辊611和定影带610之间接触部的下游侧,外部加热辊613与定影带610的外表面接触。另外,外部加热辊613设有内置加热器613a。
带校正辊614安装在定影带610内侧的位置。在定影带610的转动方向上,在张紧辊612和定影带610之间接触部的下游侧以及定影辊611和定影带610之间接触部的上游侧,带校正辊614与定影带610的内表面接触。带校正辊614通过改变其轴向以校正定影带610的位置。
空转辊615安装在定影带610内侧的位置。在定影带610的转动方向上,在咬合部N的下游侧以及使定影带610再次与定影辊611接触的区域的上游侧,空转辊615与定影带610的内表面接触。
定影带组件61设有剥离垫64。剥离垫64安装在定影带610内侧的位置。在定影带610的转动方向上,在咬合部N的下游侧以及空转辊615和定影带610之间接触部的上游侧,剥离垫64与定影带610的内表面接触。剥离垫64从定影带610的内表面侧朝向加压辊62挤压定影带610。
剥离垫64由加工成薄板的不锈钢制成并具有大致弧形的横截面。剥离垫64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即,加压辊62压靠并与定影辊611接触的区域的下游侧附近,在该区域中,定影带610夹在加压辊62与定影辊611之间。从现在开始将此区域称为“辊咬合部N1”。剥离垫64布置在位于定影带610内周侧的位置,并沿具有预定宽度的区域以预定负荷均匀地挤压加压辊62,而定影带610夹在加压辊62与剥离垫64之间。结果,在咬合部N内形成与辊咬合部N 1连续的“剥离垫咬合部N2”。
另一方面,加压辊62布置成通过其与定影带610接触而形成咬合部N。当定影带610转动时,加压辊62沿如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加压辊62设有:圆柱辊621;橡胶层622,其形成于圆柱辊621的外周表面;以及树脂层623,其形成在橡胶层622上。圆柱辊621由铝等制成;橡胶层622由诸如硅橡胶和含氟橡胶等的橡胶材料制成;以及树脂层623由诸如氟树脂(例如,PFA)等的树脂制成。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带610和加压辊62在外周表面各设有氟树脂层,因而,定影单元60不需要任何油,而在普通定影单元中剥离纸张P则需要使用油。因此,定影单元60没有设置任何用于向定影带610的表面或者加压辊62的表面施加硅油等的机构。
接着,给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80的详细说明。图3A示出从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图3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以及图3C示出从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
纸张矫正单元80包括第一辊81、第二辊82、两个螺旋弹簧83、转动驱动单元84以及前进/后退驱动单元85。
第一辊81设置在传送路径56上侧的位置。第一辊81包括第一辊体81a和第一轴81b。圆柱形第一辊体81a在与传送路径56相交的方向延伸。第一轴81b从第一辊体81a纵向的两个端部伸出。由这里未示出的带有轴承等的支撑底架对第一轴81b进行支撑。
第二辊82设置在传送路径56下侧位置并与第一辊81相对。第二辊82包括第二辊体82a和第二轴82b。圆柱形第二辊体82a在与传送路径56相交的方向延伸。第二轴82b从第二辊体82a纵向的两个端部伸出。由这里未示出的带有轴承等的支撑底架对第二轴82b进行支撑。
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都由诸如铝和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的直径选自包括8mm至20mm之间的范围。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的轴向长度分别为350mm。与在此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最大纸张P之一的宽度相比,这些辊体81a和82a各自稍长一些。具体而言,350mm的轴向长度比A3纸张的短边的297mm宽度稍长。
顺便提及,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假定第一辊81作为相对部件的示例时,第二辊82则看成传送部件。反之,当假定第二辊82作为相对部件的示例时,第一辊81则看成传送部件。
两个螺旋弹簧83各具有一端固定于底架(未示出),而另一端固定于第一辊81的第一轴81b的相对应的一个端部。两个螺旋弹簧83给予第一辊81的第一轴81b沿图3A和图3C中向下的力。因此,在没有纸张P通过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之间的状态下,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沿其轴向彼此接触。
转动驱动单元84在如图中各箭头所示方向驱动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该方向是用于传送纸张P的方向。
作为改变装置的示例的前进/后退驱动单元85使第一辊81移向或者远离第二辊82。受前进/后退驱动单元85驱动的第一辊81在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接触的位置(如图3A中实线所示)以及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分开的位置(如图3A中点划线所示)之间移动。
在本图像形成设备中,这样传送纸张P:即,在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的中心位置(下文简称为“中心位置”)位于与纸张P大小无关的同一直线上。例如,在图3B所示的纸张矫正单元80中,任意大小的纸张P都以其中心位置对准中心基准线LC进行传送,中心基准线LC通过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在其轴向的中心部。
接着,给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基本图像形成过程的说明。首先,从图像读取装置(未示出)、计算机(未示出)等输出图像数据,然后,将图像数据输入到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由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对数据进行各种预定的图像处理,然后,利用图像形成单元10等执行图像形成。由图像处理装置对所接收的反射数据进行的图像处理包括各种预定的图像编辑,诸如明暗校正、偏移校正、色值/颜色空间变换、伽马校正、边框删除(border erasing)、色彩编辑、移动编辑等。将经过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转换成四色的色材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灰度数据。然后,将这样转换的数据输出至激光曝光单元13。
根据所接收的色材灰度数据,激光曝光单元13将从例如半导体激光装置输出的曝光光束Bm照射到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的感光鼓11上。由充电单元12对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的各感光鼓11进行充电,然后,由激光曝光单元13对感光鼓进行扫描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由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各自的显影单元14将这样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在各一次转印单元中将分别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的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在各一次转印单元中感光鼓11与中间转印带15相互接触。这样通过一次转印而未定影的图像然后随着中间转印带15的转动而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20。
顺便提及,在纸张传送系统中,拾纸辊51根据图像形成的定时转动,并因此供给储存在纸张储存单元50中预定大小的纸张P。由拾纸辊51这样供给的纸张P然后由传送辊52沿传送路径56传送。同时,由纸张矫正单元80对纸张P进行矫正。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的纸张P在到达二次转印单元20之前暂且被阻挡辊53停止。阻挡辊53根据其上保持有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定时而重新开始转动。以这种方式,实现纸张P在传送路径56中的位置的对准。从阻挡辊53送出的纸张P经由引导件54到达二次转印单元20。
在二次转印单元20中,二次转印辊21在其与支承辊22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15的状态下挤压支承辊22。由经过定时调节而传送的纸张P被夹在中间转印带15和二次转印辊21之间。在由二次转印辊21和支承辊22形成的二次转印位置处将还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到纸张P上。
之后,传送带55传送其上静电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在传送纸张P的同时,纸张P处于使其从中间转印带15剥离的状态。当纸张P到达定影单元60时调色剂图像还未被定影,但在定影单元60中通过加热和加压使图像定影。已通过定影单元60且在其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被闸门75引向排出路径57,然后,纸张P从图像形成设备排出。在图像转印到纸张P之后,残余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调色剂经中间转印带15的转动移动被进一步传送,直至清洁支承辊34和带清洁器35从中间转印带15上除去调色剂。
可选择地,在纸张P的双面都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闸门75使通过定影单元60的纸张P的前缘进入分支路径71。在通过分支路径71传送纸张P之后,由闸门76使纸张P进入翻转路径72。在纸张P处于翻转路径72上的状态下,转回辊77暂且向闸门76的另一侧传送纸张P。然后,在纸张P的后缘传出闸门76之后立刻使纸张P停止。之后,在预定定时转回辊77反向转动,并因此反向传送纸张P。此时,由闸门76使纸张P进入返回路径73。通过返回路径73的纸张P返回到传送路径56。此时,与纸张P原先处于传送路径56上的状态不同,纸张P现在是处于正面朝下的状态。由纸张矫正单元80再次对纸张P进行矫正。然后,通过上述过程将调色剂图像静电转印到纸张P的反面,但所转印的图像还未定影。之后,由定影单元60使图像定影,然后,将纸张P从图像形成设备排出。
下面,参照图2,给出在定影单元60中执行的定影操作的详细说明。
保持有调色剂图像(未示出)且由传送带55传送的纸张P(参见图1)被传送进入咬合部N。在此情况下,由来自驱动源(未示出)的驱动力使定影辊611沿如箭头D所示方向转动。定影带610伴随着定影辊611的转动而沿如箭头C所示方向转动。加压辊62伴随着定影带610的转动而沿如箭头E所示方向转动。当实际定影图像时,电源单元(未示出)向加热器611a、612a和613a施加电力。因此,将定影辊611、张紧辊612以及外部加热辊613分别加热至预定温度。
在上述状态下,这样传送进入咬合部N的纸张P由定影带610和加压辊62朝向下游方向传动。纸张P通过辊咬合部N1,然后通过剥离垫咬合部N2。在纸张P通过辊咬合部N1和剥离垫咬合部N2的同时,定影带610和加压辊62加热并挤压纸张P。结果,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通过剥离垫咬合部N2的定影带610然后沿着剥离垫64的侧表面移动。
因此,定影带610的前进方向由于朝向空转辊615弯曲而突然改变。当纸张P传出咬合部N时,在咬合部N中被加热和挤压的纸张P不能追随定影带610的前进方向的突然改变。结果,纸张P借助于其自身的“硬度”而从定影带610剥离。然后,将这样从定影带610剥离的纸张P从图像形成设备排出。
接着,参照图4A~4C,给出在纸张矫正单元80中执行的纸张矫正操作的详细说明。确切地说,所描述的是对在平行于纸张P的传送方向上存在于纸张P的两个缘部(两个边缘部)的毛边的矫正操作。图4A示出纸张P通过各自为纸张矫正单元80的构成部件的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之间的间隙的状态。图4B示出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之前纸张的一个边缘部的状态。图4C示出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之后纸张的一个边缘部的状态。应当注意到,在图像形成操作开始之前,第一辊81位于和第二辊82分开的位置(该位置在图3中用点划线示出)。
当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前进/后退驱动单元85向图中下方移动第一辊81,并且将第一辊81停在使第一辊体81a与第二辊体82a接触的位置(图4A示出该位置)。另外,螺旋弹簧83以预定作用力使第一辊81压靠第二辊82。接着,转动驱动单元84进行驱动,以分别借助于第一轴81b使第一辊81转动和借助于第二轴82b使第二辊82转动。结果,在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之间的接触位置处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沿同一方向转动。应当注意到,当完成图像形成操作时,转动驱动单元84停止对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进行驱动。同时,在完成图像形成操作之后,前进/后退驱动单元85向图中上方移动第一辊81,并且第一辊81停在这样的位置:使得第一辊体81a与第二辊体82a分开的位置。
从纸张储存单元50送出的纸张P然后传送进入纸张矫正单元80。这里,如图4A所示,纸张P夹在第一辊81的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82的第二辊体82a之间。此处,纸张P具有预定厚度(例如,重纸具有大约200μm的厚度),因而,纸张P的插入在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当形成间隙时,第一辊81试图向其与第二辊82分开的一侧移动(也就是,在图中向上)。同时,螺旋弹簧83向第二辊82侧挤压第一辊81。因此,使得第一辊81在其轴向弯曲。具体而言,第一辊81在其轴向的两个端部试图接近第二辊82,同时,第一辊81在其轴向的中间区域试图远离第二辊82。同时,第二辊82也在其轴向弯曲。具体而言,第二辊82在其轴向的两个端部试图接近第一辊81,同时,第二辊82在其轴向的中间区域试图远离第一辊81。应当注意到,第一辊体81a在其轴向的两个端部并不与第二辊体82a在其轴向的两个端部接触。
结果,纸张P在平行于其传送方向的两个缘部,也就是纸张P的两个边缘部被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以预定压力挤压,该预定压力不会高到使纸张P变形(不高于100Mpa,例如,大约4MPa)。
这里,如图4B所示,从纸张储存单元50供给的纸张P有时在其边缘部具有毛边PB。毛边PB是在通过切裁基纸制造纸张P时形成的。
带有上述特征的纸张P在纸张矫正单元80中经受下述处理。纸张P的毛边BP被夹在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之间并承受预定压力。结果,毛边BP受到挤压而变形。从纸张矫正单元80排出的纸张P具有如图4C所示那样高度得到减小的毛边PB。
在本图像形成设备中,定影单元60中所使用的定影带610的顶面层610c,也就是定影单元60与其上保持有调色剂的纸张P的接触部使用PFA作为材料。通过与纸张P的接触而使PFA逐渐磨损。当纸张P的毛边PB较大时,与毛边PB的接触部趋于变得粗糙。这种现象在氟树脂诸如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醚共聚物)的情况下尤为明显。顺便提及,图像形成设备中平常所使用的纸张P是标准尺寸的。使用具有相同的版面、相同尺寸的纸张P进行图像形成,使得定影带610的相同部分与纸张P的毛边PB接触。于是,在顶面层610c与毛边PB的接触部分中沿纸张的传送方向线性形成粗糙区域。当对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时,这样的粗糙区域有时使调色剂图像形成不均匀的定影条纹。作为应对此现象的措施,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纸张矫正单元80预先减小纸张P的毛边PB的高度。另外,在此图像形成设备中,使通过了翻转传送机构70的纸张P再次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以此方式,即使在双面打印模式下形成图像时,也在纸张P的两面都使纸张P的边缘部的毛边PB的高度减小。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图5A示出从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80。图5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以及图5C示出从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应当注意到,当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成部件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类似时,给这些构成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不再给出其详细说明。
第一辊81具有两个第一辊体81a。各第一辊体81a具有锥形外周面,在其粗径侧具有10mm的直径,而在其细径侧则具有9.9mm的直径。两个第一辊体81a以其各自的细径侧彼此相对的方式固定于第一轴81b。
另一方面,第二辊82也具有两个第二辊体82a。各第二辊体82a也具有锥形外周面,在其粗径侧具有10mm的直径,而在其细径侧则具有9.9mm的直径。两个第二辊体82a以其各自的细径侧彼此相对的方式固定于第二轴82b。另外,两个第二辊体82a安装成使其分别正对第一辊81中所包括的两个第一辊体81a。
这里,当假定第一辊81作为相对部件的示例时,则将第二辊82看成传送部件。在此情况下,两个第一辊体81a分别作为第一相对部件和第二相对部件的示例。反之,当假定第二辊82作为相对部件的示例时,则将第一辊81看成传送部件的示例。在此情况下,两个第二辊体82a分别作为第一相对部件和第二相对部件。
顺便提及,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由诸如铝和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
应当注意到,各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安装于纸张P的一个边缘部所通过的位置处。
图6A和图6B是示出该纸张矫正单元80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如图6A所示,已传送进入纸张矫正单元80的纸张P被夹在两个第一辊体81a中的每一个和两个第二辊体82a中相对应的一个之间。纸张P的插入,在各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中相对应的一个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当形成此间隙时,第一辊81向使其与第二辊82分开的一侧移动(也就是,在图中为向上)。同时,两个螺旋弹簧83向第二辊82侧挤压第一辊81。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各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具有相对于纸张P的平面成锥形(倾斜)的外周面。纸张P的两个边缘部被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以预定压力(例如大约4Mpa)挤压。应当注意到,各第一辊体81a并不与对应的一个第二辊体82a接触。
因而,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使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也可以减小存在于纸张P的边缘部的毛边PB(参见图4A~4B)的高度。
下面,假设一种情况,其中所传送的纸张P具有的尺寸比纸张矫正单元80所能矫正的纸张P的尺寸大。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B所示,前进/后退驱动单元85向图中上方移动第一辊81并使第一辊81停在这样的位置:使得各第一辊体81a以预定距离(例如,几毫米)与对应的一个第二辊体82a分开。因此,在传送纸张P的同时不会在纸张P上留下任何压痕,否则,很可能由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在纸张P上留下压痕。然后,输出其上未留下这种压痕的纸张P。可选择地,当需要时,也可以准备适合于这种大尺寸纸张P的另外的第一辊81和另外的第二辊82,以校正纸张P中的毛边PB。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图7A示出从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80。图7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以及图7C示出从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应当注意到,当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成部件等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类似时,给这些构成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不再给出其详细说明。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第一辊81包括两个各具有锥形外周面的第一辊体81a,以及还包括穿透并支撑两个第一辊体81a的第一轴81b。此外,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两个第一辊体81a各安装于这样的位置:即在平行于其传送方向上纸张P的两个缘部之一所通过的位置。同时,设置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第二辊82。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二辊82包括圆柱形第二辊体82a和第二轴82b。顺便提及,与第一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第一辊81和第二辊82由诸如铝和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
应当注意到,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假定第一辊81作为相对部件的示例时,第二辊82则看成传送部件。反之,当假定第二辊82作为相对部件的示例时,第一辊81则看成传送部件。当将第一辊81看成相对部件时,两个第一辊体81a分别作为第一相对部件和第二相对部件的示例。
图8是示出该纸张矫正单元80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已传送进入纸张矫正单元80的纸张P被夹在两个第一辊体81a中的每一个和第二辊体82a之间。纸张P的插入在各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之间形成预定间隙。当形成此间隙时,第一辊81向使其与第二辊82分开的一侧移动(也就是,在图中为向上)。同时,两个螺旋弹簧83将第一辊81压向第二辊82一侧。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各第一辊体81a具有相对于纸张P的平面成锥形(倾斜)的外周面。纸张P的两个边缘部被各第一辊体81a以预定压力(例如,大约4MPa)压靠在第二辊体82a上。应当注意到,各第一辊体81a并不与第二辊体82a接触。
因而,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使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也可以减小存在于纸张P的边缘部的毛边PB(参见图4)的高度。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图9A示出从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80。图9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以及图9C示出从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应当注意到,当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成部件等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类似时,给这些构成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不再给出其详细说明。
板材86布置在第一辊81下方并且沿传送路径56固定。板材86由诸如铝和不锈钢等金属制成。
因此,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辊81作为传送部件的示例,而板材86则作为相对部件的示例。
图10是示出该纸张矫正单元80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已传送进入纸张矫正单元80的纸张P被夹在两个第一辊体81a中的每一个和板材86之间。纸张P的插入在各第一辊体81a和板材86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当形成间隙时,第一辊81向使其与板材86分开的一侧移动(也就是,图中为向上)。同时,两个螺旋弹簧83将第一辊81压向板材86侧。
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辊体81a具有相对于纸张P的平面倾斜的外周面。纸张P的两个边缘部被各第一辊体81a以预定压力(例如,大约4MPa)压靠在板材86上。应当注意到,各第一辊体81a并不与板材86接触。
因而,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使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也可以减小存在于纸张P的边缘部的毛边PB(参见图4)的高度。
<第五示例性实施例>
图11A示出从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80。图11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以及图11C示出从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应当注意到,当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成部件等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类似时,给这些构成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不再给出其详细说明。
纸张矫正单元80包括第一矫正辊91、第二矫正辊92、两个螺旋弹簧93、转动驱动单元84、前进/后退驱动单元85以及板材86。
第一矫正辊91设置在位于传送路径56上侧的位置。第一矫正辊91包括:第一矫正辊体91a,其具有圆柱形状并且在与传送路径56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一轴91b,其从第一矫正辊体91a纵向的两个端部伸出。
另一方面,第二矫正辊92设置在位于传送路径56上侧的位置,以在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与第一矫正辊91成直线。第二矫正辊92包括:第二矫正辊体92a,其具有圆柱形状并且在与传送路径56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二轴92b,其从第二矫正辊体92a纵向的两个端部伸出。
例如,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情况一样,第一矫正辊91和第二矫正辊92各自安装于使得被传送的纸张P的两个边缘部之一所通过的位置。
第一矫正辊91和第二矫正辊92各自由诸如铝和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第一矫正辊体91a和第二矫正辊体92a各自具有选自包括8mm至20mm之间的范围的直径。
应当注意到,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矫正辊91和第二矫正辊92作为传送部件的示例,而板材86则作为相对部件的示例。
顺便提及,螺旋弹簧93包括第一螺旋弹簧931、第二螺旋弹簧932、第三螺旋弹簧933以及第四螺旋弹簧934。第一螺旋弹簧931和第二螺旋弹簧932分别安装于第一矫正辊91的第一轴91b的两端。第三螺旋弹簧933和第四螺旋弹簧934分别安装于第二矫正辊92的第二轴92b的两端。螺旋弹簧93给予第一矫正辊91和第二矫正辊92指向板材86的作用力。借助此作用力,当没有纸张在第一矫正辊91和第二矫正辊92与板材86之间通过的状态下,使第一矫正辊91和第二矫正辊92在其轴向与板材86接触。
另外,转动驱动单元84、前进/后退驱动单元85以及板材86都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那些相同。
图12是示出该纸张矫正单元80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
已传送进入纸张矫正单元80的纸张P被夹在板材86和各第一矫正辊体91a和第二矫正辊体92a之间。纸张P的插入使第一矫正辊91的内侧部升高,从而使该内侧部与纸张P接触。另外,纸张P的插入也使第二矫正辊92的内侧部升高,从而使该内侧部与纸张P接触。然而,第一螺旋弹簧931和第二螺旋弹簧932向板材86挤压第一矫正辊91,同时第三螺旋弹簧933和第四螺旋弹簧934向板材86挤压第二矫正辊92。
结果,各第一矫正辊91和第二矫正辊92在与纸张P的接触部处具有倾斜的外周面。纸张P的两个边缘部被第一矫正辊体91a和第二矫正辊体92a以预定压力(例如,大约4MPa)压靠在板材86上。
因而,在第五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使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也可减小存在于纸张P的边缘部的毛边PB(参见图4)的高度。
<第六示例性实施例>
图13A示出从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矫正单元80。图13B示出从顶部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图13C示出从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的纸张矫正单元80。应当注意到,当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成部件等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类似时,给这些构成部件赋予相同的标号,并不再给出其详细说明。
此纸张矫正单元80包括加压部件101、辅助辊102、辊清洁器103以及转动驱动单元104。应当注意到,在图13B和图13C中省略了辊清洁器103的图示。
加压部件101设置在位于传送路径56上侧的位置。加压部件101包括各自形成为板状的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各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布置成:沿纸张P的传送方向从上游侧到下游侧逐渐靠近传送路径56。另外,从图13C中可以清楚看出,从纸张P的传送方向下游侧观察时,各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布置成朝向外部向下倾斜。各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由诸如铝和不锈钢等金属板材制成。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固定于底架(未示出)。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各安装于纸张P的一个边缘部所通过的位置,这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辊体81a和第二辊体82a的情况一样。
辅助辊102设置在位于传送路径56下侧的位置以与加压部件101相对,并且纸张P的边缘部则置于辅助辊102和加压部件101之间。辅助辊102包括辅助辊体102a和轴102b。圆柱形辅助辊体102a在与传送路径56相交的方向延伸。轴102b从辅助辊体102a的纵向两个端部伸出。辅助辊102也由诸如铝和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
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构成加压部件101的各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与辅助辊102以在其间留下预定间隙的方式安装。此间隙设定为稍稍大于传送至此间隙的纸张P的标准厚度。
如上所述,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辅助辊102作为传送部件的示例,而加压部件101则作为相对部件的示例。
辊清洁器103作为收集部件的示例,包括壳体103a和清洁刷103b。壳体103a在与辅助辊102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部。清洁刷103b容纳在壳体103a中,并且清洁刷103b的前端与辅助辊102的辅助辊体102a接触。
转动驱动单元104驱动辅助辊102以使其沿如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转动。换言之,使辅助辊102沿诸如传送纸张P的方向转动。
图14是示出该纸张矫正单元80中纸张矫正操作的视图。
已传送进入纸张矫正单元80的纸张P被夹在辅助辊102和各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之间。纸张P的插入使纸张P的两个边缘部别与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转动驱动单元104驱动辅助辊102并使其转动,所以,纸张P克服由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施加的摩擦力而继续被传送。
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以预定压力(例如,大约4MPa)挤压所通过的纸张P的各边缘部,或者,在有些情况下,刮掉边缘部。
因而,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使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也可以减小存在于纸张P的边缘部的毛边PB(参见图4)的高度。
顺便提及,当第一加压部件101a和第二加压部件101b刮掉纸张P的毛边PB时会产生纸粉。当辅助辊102转动时,附着于辅助辊102的辅助辊体102a上的纸粉到达与清洁刷103b相对的位置,因而,清洁刷103b从辅助辊体102a上去除纸粉并收集这些纸粉。由清洁刷103b这样去除的纸粉然后被收集在壳体103a中。
应当注意到,在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附着于辅助辊102上的纸粉用辊清洁器103去除,但这并非是对纸粉进行去除的唯一途径。
图15示出从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观察时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改进例的纸张矫正单元80。
在本改进例中,没有设置任何辊清洁器103,但取而代之的是,在辅助辊102的辅助辊体102a的外周面上形成粘附层102c。粘附层102c作为收集部件的示例。由于在辅助辊102上这样形成粘附层102c,纸张矫正操作中所产生的纸粉被粘附至粘附层102c并因此被收集。
应当注意到,对纸张进行矫正的本发明的记录材料矫正单元不仅可以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而且在其他用途(例如,喷墨图像形成设备)中也可以使用。
图16是示出由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纸张矫正单元80施加于纸张P的压力分布的曲线图。在图16中,横轴示出在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的方向的位置,竖轴示出施加于纸张P上的压力(表面压力)。确切地说,用Nitta公司生产的触觉传感器测量压力,并在图中标示出关于各位置的最大压力。图16清楚示出:在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的纸张P的两个边缘部的每一个上都局部地被施加较大的压力。
在第二至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分别描述的纸张矫正单元80的情况下,都可以获得类似的结果。
接着,给出由纸张矫正单元80施加在纸张P的两个边缘部上的压力的检验结果。这里,使用由施乐公司生产的Digital ColorXpressions 98 Cover(216g/m2)作为纸张P。使纸张P通过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纸张矫正单元80。在纸张通过时,施加在纸张P的边缘部的压力在0.2MPa至10MPa的范围内变化。然后,使通过了纸张矫正单元80的纸张P之一通过由富士施乐有限公司生产的DocuCentre C6550I,并对在设置于定影单元中的定影辊上所形成的划痕进行评估。应当注意到,在定影辊的表面上形成有PFA制成的树脂层。通过使用DocuCentre C6550I在不同纸张P上形成图像,然后目测在所获得的图像中是否存在条纹,从而进行定影辊上所形成划痕的评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不同的纸张P,使用富士施乐办公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Mirror Coat Platinum(127g/m2),并以纸张的长边作为前缘进行传送。形成在不同纸张P上的图像是通过各以100%浓度重叠Y、M和C的调色剂形成的四色黑的实心图像(solidimage)。DocuCentre C6550I中的定影模式设定为“重纸2”。应当注意到,在试验测试中,每次使一张纸张P通过后,都更换定影辊。
图17A是示出通过目测时关于图像评估结果的表格。图17B是示出施加于纸张P的边缘部的表面压力和毛边PB的减少量(参见图4)之间关系的曲线图。毛边PB的减小量是这样获得的:即,通过将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之前的纸张P以及另一张通过之后的纸张P各自缠绕在圆柱部件上,然后,利用由Tokyo Seimitsu有限公司生产的Surfcom测量表面轮廓。
目测的结果示于图17A中。在0.2MPa表面压力的情况下,定影辊表面上的划痕产生可见的不均匀定影的调色剂条纹。与不使用任何纸张矫正单元80情况下的那些(图17A中图像质量标注为“差”)相比,在0.2MPa表面压力情况下的条纹得以减少(图17A中图像质量标注为“正常”)。在0.6MPa表面压力的情况下,很少见到条纹(图17A中图像质量标注为“良好”)。此外,在10MPa表面压力的情况下,几乎看不见任何条纹(图17A中图像质量标注为“极好”)。
下面,参照图17B,图17B示出表面压力和毛边PB减小量之间的关系。在0.6MPa或更高的表面压力下,使毛边PB减小30μm或更多。这表明在纸张P的边缘部上施加0.6MPa或更高的表面压力,使纸张P的毛边变平,而且定影辊不易被划伤。
图18A和图18B示出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前后的纸张P的毛边PB的高度。图18A示出矫正之前也就是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之前纸张P的情况。图18B示出矫正之后也就是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之后纸张P的情况。在图18A和图18B中,标绘在横轴上的是在与纸张P的传送方向相交方向上纸张P内的位置(纸张内的位置),而纸张P的高度则标绘在竖轴上。这里使用的纸张P是施乐公司生产的Digital Color Xpressions 98 Cover(216g/m2)。在纸张矫正单元80中,在纸张P的边缘部上施加10MPa的表面压力。
图18A~18B清楚示出:使纸张P通过纸张矫正单元80减小了纸张P的毛边PB的高度。在此示例中,纸张P的边缘部的毛边PB的高度减小达到大约40μm(参见图17B)。在第二至第六示例性实施例所描述的纸张矫正单元80的情况下,都可以获得类似的结果。
为了阐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的目的,选择并且描述了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以各种实施例以及用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应用的各种改进而应用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所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包括:
传送装置,其传送记录材料;
压力施加装置,其在传送所述记录材料的时候不挤压所述记录材料的中央部分,并且所述压力施加装置向所述记录材料的边缘部施加预定压力,以仅使所述边缘部的毛边变形,所述边缘部在平行于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压力施加装置包括:
传送部件,其在接受驱动力而转动的同时传送所述记录材料;以及
相对部件,其与所述传送部件相对,并且所述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置于所述相对部件与所述传送部件之间;以及
改变装置,其根据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记录材料的尺寸改变所述相对部件和所述传送部件之间的距离,
其中,所述记录材料被传送在所述传送部件和所述相对部件之间,并且
在所述记录材料的尺寸比所述记录材料矫正装置所能矫正的记录材料的尺寸大的情形下,所述改变装置使所述传送部件和所述相对部件处于分开状态,以避免在所述记录材料上产生压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其中,
所述压力施加装置向所述记录材料的边缘部施加0.6MPa或更高的表面压力。
3.一种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包括:
传送部件,其在接受驱动力而转动的同时传送记录材料;
相对部件,其与所述传送部件相对,并且所述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置于所述相对部件与所述传送部件之间,所述边缘部平行于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并且所述相对部件在传送所述记录材料的时候不挤压所述记录材料的中央部分,所述相对部件向所述记录材料的边缘部施加预定压力,以仅使所述边缘部的毛边变形;以及
改变装置,其根据所述记录材料的尺寸改变所述相对部件和所述传送部件之间的距离,
其中,所述记录材料被传送在所述传送部件和所述相对部件之间,并且
在所述记录材料的尺寸比所述记录材料矫正装置所能矫正的记录材料的尺寸大的情形下,所述改变装置使所述传送部件和所述相对部件处于分开状态,以避免在所述记录材料上产生压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其中,
所述相对部件也在接受驱动力而转动的同时传送所述记录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其中,
所述相对部件包括:
第一相对部件,其布置成与所述记录材料的一个边缘部相对;以及
第二相对部件,其布置成与所述记录材料的另一个边缘部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其中,
所述相对部件和所述传送部件中至少任意一个相对于所述记录材料的平面倾斜。
7.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传送装置,其传送记录材料;
矫正装置,其矫正存在于所述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的毛边,所述边缘部在平行于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上延伸,
其中,所述矫正装置包括:
传送部件,其在接受驱动力而转动的同时传送所述记录材料;以及
相对部件,其与所述传送部件相对,并且所述记录材料的边缘部置于所述相对部件与所述传送部件之间,所述边缘部平行于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并且所述相对部件在传送所述记录材料的时候不挤压所述记录材料的中央部分,所述相对部件向所述记录材料的边缘部施加预定压力,以仅使所述边缘部的毛边变形;
定影装置,其对由所述矫正装置矫正过的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进行定影;以及
改变装置,其根据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记录材料的尺寸改变所述相对部件和所述传送部件之间的距离,
其中,所述记录材料被传送在所述传送部件和所述相对部件之间,并且
在所述记录材料的尺寸比所述矫正装置所能矫正的记录材料的尺寸大的情形下,所述改变装置使所述传送部件和所述相对部件处于分开状态,以避免在所述记录材料上产生压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记录材料供给至所述定影装置之前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
其中,所述矫正装置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矫正过的所述记录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
调节装置,其调节所述记录材料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矫正装置向所述调节装置供给矫正过的所述记录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矫正装置向所述记录材料的边缘部施加0.6MPa或更高的表面压力。
CN200710301833.1A 2007-04-05 2007-12-18 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12813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9518 2007-04-05
JP2007099518A JP5125188B2 (ja) 2007-04-05 2007-04-05 記録材矯正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1381A CN101281381A (zh) 2008-10-08
CN101281381B true CN101281381B (zh) 2013-01-02

Family

ID=39827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301833.1A Active CN101281381B (zh) 2007-04-05 2007-12-18 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247797A1 (zh)
EP (1) EP2028552A2 (zh)
JP (1) JP5125188B2 (zh)
CN (1) CN1012813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7301B2 (ja) * 2008-12-25 2011-06-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記録材処理装置
JP5464941B2 (ja) * 2009-08-07 2014-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09825B2 (ja) 2009-12-10 2014-06-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媒体挟み付け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2597B2 (ja) 2009-12-10 2014-0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媒体挟み付け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01449B2 (en) * 2010-01-26 2013-03-19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es useful in printing and methods of fixing marking materials onto media
JP5891581B2 (ja) * 2011-01-18 2016-03-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011245B2 (ja) * 2012-03-16 2016-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部材の端部矯正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13719A (ja) * 2013-07-04 2015-0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材厚み検出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400461B1 (en) * 2015-01-28 2016-07-26 Fuji Xerox Co.,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96977B2 (ja) * 2015-06-26 2019-10-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682226B2 (ja) * 2015-10-02 2020-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360414B2 (en) * 2017-12-28 2022-06-14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correcting device and printer
JP7268416B2 (ja) * 2019-03-14 2023-05-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93071A (ja) * 1991-03-22 1992-10-16 Hitachi Ltd 静電記録装置
KR100256608B1 (ko) * 1996-04-10 2000-05-15 윤종용 화상형성장치의 용지 잼 에러 처리방법
JPH10218459A (ja) * 1997-01-30 1998-08-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54222B2 (ja) * 2002-12-06 2010-04-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用紙搬送方法
JP4651522B2 (ja) * 2005-12-02 2011-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レジストロー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76686A (ja) * 2005-12-28 2007-07-12 Kubota Matsushitadenko Exterior Works Ltd 建築板の塗装装置
JP4696271B2 (ja) * 2006-02-27 2011-06-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4-64943A 1989.03.10
JP特开2002-211817A 2002.07.3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25188B2 (ja) 2013-01-23
CN101281381A (zh) 2008-10-08
JP2008254887A (ja) 2008-10-23
US20080247797A1 (en) 2008-10-09
EP2028552A2 (en) 2009-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1381B (zh) 记录材料矫正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US7463857B2 (en) Fixing device with peeling memb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984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47178B2 (ja)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US7305207B2 (en) Cleaning system
EP137625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5003138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on two sides in a single pass
EP100641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9123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472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39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JP55407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87622C (zh) 转印定影装置和具有该转印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32039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44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359668B2 (en) Image fixing device
JP4939815B2 (ja) 連続紙対応静電印刷装置
JP459100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26402A (ja)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312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35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1520A (ja) 定着装置
JP4930252B2 (ja) 紙粉除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175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636A (ja)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