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7731B - 吸入器及吸入器用接口管 - Google Patents

吸入器及吸入器用接口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7731B
CN101277731B CN2006800365428A CN200680036542A CN101277731B CN 101277731 B CN101277731 B CN 101277731B CN 2006800365428 A CN2006800365428 A CN 2006800365428A CN 200680036542 A CN200680036542 A CN 200680036542A CN 101277731 B CN101277731 B CN 1012777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inhaler
mouthpiece
expiration
export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365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7731A (zh
Inventor
滨口刚宏
田中伸哉
仓田聪
小林秀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77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7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77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77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1/00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 A61M11/02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operated by air or other gas pressure applied to the liquid or other product to be sprayed or atomis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1/00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 A61M11/001Particle size contr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1/00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 A61M11/06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of the injector ty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5/00Inha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5/00Inhalators
    • A61M15/0001Details of inhal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A61M15/0021Mouthpiec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1/00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 A61M11/005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using ultrasonic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口管及具备该接口管的吸入器,接口管(150A)具备气雾剂导出路(104)、气雾剂导出口(105)、和呼气排出口(106)。导出路(104)具有: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流路部(104A)、从第一流路部(104A)向斜前方延伸的第二流路部(104B)、连接导出路(104)的第一流路部(104A)和第二流路部(104B)的角流路部(104C)。接口管(150A)具有将与第一流路部(104A)的中心线交叉的一侧壁面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153)。呼气排出口(106)设于与设有弯曲部(153)的一侧壁面在周方向错开的位置且规定第二流路部(104B)的位置的壁面。通过这样构成,即使废弃呼气阀或进而废弃吸气阀,无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防止气雾剂从压力调节口及呼气排出口漏出。

Description

吸入器及吸入器用接口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由气雾剂生成部生成的气雾剂经由气雾剂导出部喷出的吸入器及用于该吸入器的作为气雾剂导出部的吸入器用接口管。
背景技术
吸入器是用于支气管消毒及治疗等的装置,特别是作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等呼吸器官系统疾病的治疗器具,在医疗机构及家庭等广泛普及。特别是以治疗为目的使药液雾化而喷出的吸入器被称作吸入治疗器。
吸入器基于其雾化原理,分为压缩机式吸入器、超声波式吸入器及超声波—网式吸入器三大类。压缩机式吸入器是在从压缩机送出的压缩空气中混入雾化的液体,使含有该液体的压缩空气冲击被称作挡板的障壁使液体粉碎,由此生成雾状粒子的方式的吸入器。超声波式吸入器是通过驱动超声波元件来给予液体高频振动,利用由该高频振动产生的空穴现象使液体成为雾状粒子的方式的吸入器。超声波—网式吸入器是使振动元件和网板部件对置配置并向其间供给液体,通过在该状态下驱动振动元件来给予液体振动,由此使液体通过设于网板上的孔而将液体微细化,形成雾状粒子的方式的吸入器。
吸入器通常具备含有气雾剂生成部和气雾剂导出部的装置主体。气雾剂生成部是使液体雾化成雾状粒子,通过将该雾状粒子赋给导入的外部气体,生成气雾剂的部位。与之相对,气雾剂导出部是将生成的气雾剂向使用者的口腔或鼻腔喷出的部位,其使用接口管、喷嘴管或面罩等。
在气雾剂生成部设置用于调节气雾剂内部的压力的压力调节口(使用者进行呼气动作时用于辅助性地将外部气体导入装置主体内部的辅助外部气体导入口),在气雾剂导出部设置用于导出生成的气雾剂的气雾剂导出口。另外,在气雾剂导出部设置用于将使用者呼出的呼气向外部排气的呼气排出口。通常,在设于装置主体上的这些开口中,在压力调节口和呼 气排出口上按照堵塞其开口的方式安装止回阀。这些止回阀都是为不堵塞使用者的呼吸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呼吸并且高效地进行气雾剂的吸入而设置的。另外,设于压力调节口的止回阀通常称作吸气阀,设于呼气排出口的止回阀通常称为呼气阀。
作为利用接口管的吸入器的使用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使用方式。一个是使用者咬住接口管使用的使用方式,是面向肺活量较大的使用者的使用方式。该使用方式中,通过上述吸气阀和呼气阀的止回阀功能,具有使用者几乎不使生成的气雾剂损耗地进行吸入的优点。另一个是使用者与接口管对置地不咬住接口管而吸入从接口管喷出的气雾剂的使用方式,是面向肺活量较小的使用者的使用方式。该使用方式与咬住上述接口管使用的使用方式相比,具有生成的气雾剂损耗大的缺点,但对于肺活量小的幼儿及老龄者而言,在可较容易地利用吸入器这一点上也是有效的使用方式。另外,在不咬住该接口管的使用方式的情况中,由于吸气阀和呼气阀的止回阀功能,几乎不会损耗生成的气雾剂地从气雾剂导出口喷出气雾剂,但由于使用者未咬住接口管,故使用者不可能吸入喷出的所有气雾剂,从而在这一点上气雾剂的损耗大。
在设计吸入器时,在采用上述任一使用方式的情况下,考虑使用者均能高效地吸入气雾剂是重要的。相反,在吸入器中,从卫生方面的观点考虑,需要在使用后对装置主体进行分解来进行清洗及消毒作业,因此,尽可能地设计成使装置结构简化、使分解及组装作业容易是重要的。若能够简化装置结构,则也可以相应地以低成本提供吸入器。
特别是,吸气阀及呼气阀与其它结构部件不同,由具有可挠性的部件构成,因此,其使用繁杂,且分解及组装作业时破损及丢失的可能性也高,如果能够废弃吸气阀及呼气阀就好了。但是,若单单废弃吸气阀及/或呼气阀,则大量贵重的气雾剂从压力调节口及呼气排出口漏出,从而产生吸入效率大幅度降低的问题。
因此,作为通过废弃呼气阀而将装置结构简化、并且尽可能低地抑制伴随废弃呼气阀而可能产生的气雾剂的损耗(在此主要是吸入时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的漏出)的吸入器及吸入器用接口管,已知有日本实开平4-9504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及日本特开平5-337183号公 报(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结构。
图21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纵剖面图,图22是从图21所示的箭头XXII方向看到的主视图。如图21及图22所示,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吸入器用接口管250,采用具备两端开口的吸入部252和一端开口且另一端与气雾剂生成部连通的导入部251、并按照吸入部252的一端开口的一部分向外部释放的方式将导入部251从其开口插入到吸入部252内的构造。
更详细地说明该构造,从气雾剂生成部到气雾剂导出口205的导出路204由设于导入部251内的流路部204A、204C、和设于吸入部252内的流路部204B的下部构成,并且,从气雾剂导出口205到呼气排出口206的排出路由设于吸入部252内的流路部204B的上部和同样设于吸入部252内的流路部204E构成。而且,按照流路部204C的截面积小于流路部204A的截面积的方式在导入部251的局部设置节流部254。另外,气雾剂从导入部251流向吸入部252的部分即气雾剂流出口255设于吸入部252内,同时,呼气排出口206设于比该气雾剂流出口255更靠后方侧的部分的流路部204E的端部。
通过这种结构,如图21所示,在吸入时,气雾剂通过设于吸入部251内的流路部204B的下部侧到达气雾剂导出口205,在排出呼气时,呼气通过设于吸入部251内的流路部204B的上部侧到达呼气排出口206,因此,同时实现了气雾剂损耗的防止和呼气阀的废弃。
图23是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吸入器的接口管的纵剖面图。如图23所示,上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吸入器用接口管350具备由设于其内部的隔壁354分离的雾状粒子用的喷出流路即导出路304和作为回流用的排出流路即排出路,导出路304形成为从与气雾剂生成部连通的一端部的开口到达作为另一端部开口的气雾剂导出口305,排出路形成为从气雾剂导出口305到达呼气排出口306。
更详细地说明该构造,从气雾剂生成部到气雾剂导出口305的导出路304包括:在从气雾剂生成部向上方延伸的下部侧筒状部351内设置的第一流路部304A;在向斜前方延伸并到达气雾剂导出口305的上部侧筒状部352内设置的第二流路部304B的下部;以及将这些第一流路部304A 和第二流路部304B连接的角流路部304B。从气雾剂导出口305到呼气排出口306的排出路由设于上部侧筒状部352内的第二流路部304B的上部、和同样设置在上部侧筒状部352内的流路部304E构成。而且,按照使角流路部304C的截面积小于流路部304A的截面积的方式利用隔壁354形成节流部。另外,气雾剂从该节流部流向第二流路部304B的部分即气雾剂流出口355被设于上部侧筒状部352内,呼气排出口306被设于比该气雾剂流出口355靠后方侧的流路部304E。
通过这种结构,如图23所示,在吸入时,气雾剂通过设于上部侧筒状部352内的第二流路部304B的下部侧到达气雾剂导出口305,在排出呼气时,呼气通过设于上部侧筒状部352内的第二流路部304B的上部侧到达呼气排出口306,因此,同时实现了气雾剂损耗的防止和呼气阀的废弃。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950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3371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构造均以能够用于超声波式或超声波—网式吸入器为前提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在将上述构造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直接用于压缩机式吸入器时,不能说其一定是合适形状的接口管,可能产生以下问题。
首先,第一,吸入时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漏出的问题。压缩机式吸入器的气雾剂的喷出量、即从气雾剂生成部向接口管内供给的气雾剂的流量与超声波式或超声波—网式吸入器的流量相比,明显小几分之一~几十分之一不等。因此,在使用者不咬住接口管的使用方式的情况中,气雾剂的一部分不会从气雾剂导出口喷出,而是流入排出路,从而有直接从呼气排出口漏出之虞。因此,气雾剂浪费而使吸入效率大幅度降低。
另外,第二,接口管大型化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的吸入器用接口管中,按照导入到接口管内的呼气不会进入气雾剂生成部的方式减小气雾剂流出口的开口面积,同时将节流部的长度形成某程度长度,由此增大该部分的流动阻力,防止呼气向气雾剂生成部的回流。因此, 由于延长设计节流部是不可缺少的结构,故有增大接口管的不良情况。
当增大接口管时,气雾剂与壁面接触的时间相应延长,因此,气雾剂中所含的雾状粒子液化,带来吸入效率的降低。特别是在将上述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应用于压缩机式吸入器的情况下,与超声波式或超声波—网式吸入器相比,有时气雾剂的流速减缓,在上述长的节流部中,气雾剂与壁面接触的时间延长,从而在该节流部雾化粒子的液化显著,导致吸入效率大幅度降低。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2中公开的吸入器用接口管中,通过由隔壁隔出导出路和排出路,形成将这些导出路和排出路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的结构,因此,在为了确保足够的气雾剂的喷出量及呼气的喷出量而增大导出路和排出路的截面积的情况下,接口管在上下方向大型化。结果产生难以适合于口的形状的问题。
如以上所说明,在吸入器中,强烈要求废弃呼气阀或一起废弃吸气阀,但由上述问题来看,在除一部分超声波式及超声波—网式吸入器之外的吸入器中,实际上从吸入效率的观点看,还不能废弃呼气阀或一起废弃吸气阀。另外,在废弃了呼气阀的一部分超声波式及超声波—网式吸入器中,在使用者未咬住接口管的使用方式中,也可能产生气雾剂漏出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点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入器及吸入器用接口管,即使废弃目前所需的呼气阀或一起废弃吸气阀,装置也不会大型化,且无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有效地防止气雾剂从压力调节口及呼气排出口漏出。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吸入器,将在装置主体内部生成的气雾剂向所述装置主体外部导出,以试图使导出的气雾剂被使用者吸入,其中,所述装置主体具备气雾剂生成部和气雾剂导出部,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包含贮存液体的贮存部、及将贮存于所述贮存部的液体雾化成雾状粒子,将雾化后的雾状粒子赋给导入到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的外部气体的雾化部。所述气雾剂导出部包含将生成的气雾剂导出向所述装置主体外部的气雾剂导出口、将生成的气雾剂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导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导出路、及用于排出从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导入所述导出路的使用者的呼气的呼气排出口。所述导出路含有: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朝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 一流路部;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到达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第二流路部;连接所述第一流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的角流路部。规定所述角流路部的部分的所述气雾剂导出部具有通过将与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中心线交叉的一侧的壁面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所述呼气排出口设于与所述气雾剂导出部的设有所述弯曲部的一侧壁面在周方向错开的位置且规定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位置的壁面上。在此,“与设有所述弯曲部的一侧壁面在周方向错开的位置的壁面上”是指,在按照包围第二流路部的中心轴的方式形成的导出路的壁面中,不包含设有弯曲部一侧的导出路的壁面的部分壁面。
这样,通过在规定位于第一流路部和第二流路部之间的角流路部的部分的气雾剂导出部的规定位置设置弯曲部,可在吸入时将在第一流路部流动的气雾剂顺畅地导向第二流路部,并且可将气雾剂的气流汇集在设有弯曲部的壁面侧并导入第二流路部,因此,通过在与形成有该弯曲部的一侧壁面在轴方向错开位置的壁面设置呼气排出口,可有效地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的漏出。另外,在呼气排出时,由于呼气从呼气排出口顺畅地排出,故无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漏出。因此,即使在呼气排出口不设置呼气阀,也能够高效地维持吸入效率,从而可消减部件数量,显著提高清洗及消毒作业时的作业性,并且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不必特别在流路中设置节流部、且不必设置与气雾剂导出路分体的呼气排出用的排出路,故气雾剂导出部也可以小型化。另外,由于可将流入到导出路的呼气有效地从呼气排出口排出,故也不必在设于气雾剂生成部的压力调节口设置吸气阀,从而也可以废弃吸气阀。
在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吸入器优选的是,所述呼气排出口设于规定所述第二流路部的部分的所述气雾剂导出部的靠所述角流路部的位置。
在第一流路部流动的气雾剂汇集在第二流路部、特别是靠角流路部的部分的设有弯曲部的壁面侧,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在规定第二流路部的部分的气雾剂导出部的靠角流路部设置呼气排出口,能够可靠地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漏出。
在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吸入器优选的是,所述气雾剂导出 部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位置处具有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截面积朝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减小的节流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节流部在所述气雾剂导出部的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部分位于所述呼气排出口的内侧。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可通过节流部将气雾剂的气流汇集在第二流路部的直径方向的中心位置,故可使气雾剂的气流远离呼气排出口,从而可有效地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的漏出。
在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吸入器优选的是,所述弯曲部具有穹形状,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节流部由所述穹形状的弯曲部的一部分构成。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弯曲部和节流部由穹形状部分一体地构成,故导出路的形状不会复杂化到所需以上,从而可实现顺畅的气雾剂的导出及呼气的排出。
在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吸入器优选的是,所述呼气排出口在夹着包含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中心线的平面的位置的所述气雾剂导出部设有一对。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能够大地确保呼排气出口的开口面积,故可多地确保呼气排出量,从而可实现可靠的呼气排出。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吸入器,将在装置主体内部生成的气雾剂向所述装置主体外部导出,以试图使导出的气雾剂被使用者吸入,其中,所述装置主体具备气雾剂生成部和气雾剂导出部。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包含贮存液体的贮存部、及将贮存于所述贮存部的液体雾化成雾状粒子,并将雾化后的雾状粒子赋给导入到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的外部气体的雾化部。所述气雾剂导出部包含将生成的气雾剂导出向所述装置主体外部的气雾剂导出口、将生成的气雾剂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导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导出路、及用于排出从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导入所述导出路的使用者的呼气的呼气排出口。规定所述导出路的部分的所述气雾剂导出部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位置处具有所述导出路的截面积朝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减小的节流部,所述节流部在所述气雾剂导出部的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部分位于所述呼气排出口的内侧。
这样,通过在设有呼气排出口的部分的气雾剂导出部设置节流部,可 在吸入时将气雾剂的气流汇集在第二流路部的直径方向的中心位置,因此,可使气雾剂的气流远离呼气排出口,从而可有效地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的漏出。另外,在呼气排出时,呼气顺畅地被从呼气排出口排出,因此,无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漏出。因此,即使不在呼气排出口设置呼气阀,也能够高地维持吸入效率,从而可消减部件数量而显著提高清洗及消毒作业时的作业性,并且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不必特别在流路中设置节流部、且不必设置与气雾剂导出路分体的呼气排出用的排出路,故气雾剂导出部也可以小型化。另外,由于可将流入到导出路的呼气有效地从呼气排出口排出,故也不必在设于气雾剂生成部的压力调节口设置吸气阀,从而也可以废弃吸气阀。
在上述本发明第一及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在吸入器中,所述气雾剂生成部还可以包含用于调节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压力的压力调节口,该情况下,优选从所述压力调节口到所述雾化部的部分的路径包含其截面积减小且至少折曲一次以上的迷宫状的部分,使得在特定的部分流动阻力比所述路径的其它部分大。
这样,通过将从压力调节口到雾化部的部分的路径形状复杂化,可在该部分大地设定流动阻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气雾剂从压力调节口的漏出。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吸气阀的废弃带来的气雾剂的漏出。
在上述本发明第一及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吸入器优选的是,所述气雾剂导出部被拆装自如地安装在所述气雾剂生成部上。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清洗及消毒作业时的使用性提高,故可作成在卫生方面优良的吸入器。
基于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吸入器用接口管,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吸入器的气雾剂生成部,用于将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生成的气雾剂向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的外部导出。该吸入器用接口管具备:将由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生成的气雾剂向外部导出的气雾剂导出口;将生成的气雾剂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导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导出路;用于排出从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导入所述导出路的使用者的呼气的呼气排出口。所述导出路含有: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朝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流路部;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到达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第二流路部;连接所述第一流路部和所述 第二流路部的角流路部。在规定所述角流路部的部分,通过将与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中心线交叉的壁面弯曲而设置弯曲部。所述呼气排出口设于与设有所述弯曲部的一侧壁面在周方向错开的位置且规定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位置的壁面。在此,“与设于弯曲部的一侧壁面在轴方向错开的位置的壁面”是指,在按照包围第二流路部的中心轴的方式形成的导出路的壁面中,不包含设有弯曲部的一侧导出路的壁面的部分的壁面。
这样,通过在规定位于第一流路部和第二流路部之间的角流路部的部分的规定位置设置弯曲部,可在吸入时将在第一流路部流动的气雾剂顺畅地导向第二流路部,并且可将气雾剂的气流汇集在设有弯曲部的表面侧并导入第二流路部,因此,通过在与形成有该弯曲部的一侧壁面在轴方向错开位置的壁面设置呼气排出口,可有效地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的漏出。另外,在呼气排出时,由于呼气从呼气排出口顺畅地排出,故无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漏出。因此,即使在呼气排出口不设置呼气阀,也能够高效地维持吸入效率,从而可消减部件数量而显著提高清洗及消毒作业时的作业性,并且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不必特别在流路中设置节流部、且不必设置与气雾剂导出路分体的呼气排出用的排出路,故吸入器用接口管也可以小型化。
基于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吸入器用接口管优选的是,所述呼气排出口设于规定所述第二流路部的部分的靠所述角流路部的位置。
在第一流路部流动的气雾剂汇集在第二流路部的特别是靠角流路部的部分的设有弯曲部的壁面侧,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在规定第二流路部的部分的靠角流路部设置呼气排出口,能够可靠地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漏出。
基于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吸入器用接口管优选的是,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位置处设有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截面积朝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减小的节流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节流部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部分位于所述呼气排出口的内侧。
通过这种结构,通过节流部可将气雾剂的气流汇集在第二流路部的直径方向的中心位置,因此,可使气雾剂的气流远离呼气排出口,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的漏出。
基于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吸入器用接口管优选的是,所述弯曲部具有穹形状,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节流部由所述穹形状的弯曲部的一部分构成。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弯曲部和节流部以穹形状部分一体地构成,故导出路的形状不必复杂到所需以上,从而可实现顺畅的气雾剂的导出及呼气的排出。
基于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吸入器用接口管优选的是,所述呼气排出口在夹着包含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中心线的平面的位置处设有一对。
通过这种结构,由于能够大地确保呼排气出口的开口面积,故可大量确保呼气排出量,从而可实现可靠的呼气排出。
基于上述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吸入器用接口管优选的是,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吸入器的气雾剂生成部,并将在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的内部生成的气雾剂导出到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的外部,其具备:将由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生成的气雾剂向外部导出的气雾剂导出口、将生成的气雾剂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导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导出路、用于排出从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导入所述导出路的使用者的呼气的呼气排出口。而且,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位置设置使所述导出路的截面积朝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而减小的节流部。所述节流部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部分位于所述呼气排出口的内侧。
这样,通过在设有呼气排出口的部分设置节流部,可在吸入时将气雾剂的气流汇集在第二流路部的直径方向的中心位置,因此,可使气雾剂的气流远离呼气排出口,从而可有效地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的漏出。另外,在呼气排出时,呼气顺畅地被从呼气排出口排出,因此,无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漏出。因此,即使不在呼气排出口设置呼气阀,也能够高地维持吸入效率,从而可消减部件数量而显著提高清洗及消毒作业时的作业性,并且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不必特别在流路中设置节流部、且不必设置与气雾剂导出路分体的呼气排出用的排出路,故气雾剂导出部也可以小型化。另外,由于可将流入到导出路的呼气有效地从呼气排出口排出,故也不必在设于气雾剂生成部的压力调节口设置吸气阀,从而也可以废弃吸气阀。
根据本发明,可在吸入器中废弃呼气阀或一起废弃吸气阀,另外,可在吸入器用接口管中废弃呼气阀,该情况下,吸入器及吸入器用接口管不会大型化,且无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有效地防止气雾剂从压力调节口及呼气排出口漏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的装置结构的外观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的雾化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的雾化器的构造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雾化器的组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的雾化器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底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剖面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吸入时的气流流向的图;
图1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吸入时的气流流向的图;
图11C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吸入时的气流流向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呼气排出时的气流流向的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剖面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吸入时的气流流向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呼气排出时的气 流流向的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吸入时的气流流向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呼气排出时的气流流向的图;
图21是表示现有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一结构例的纵剖面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现有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其它结构例的纵剖面图。
符号说明
1吸入器;10压缩机;20管;30液体;100雾化器;101压力调节口;102导入路;103气雾剂输送路;104导出路;104A第一流路部;104B第二流路部;104C角流路部;105气雾剂导出口;106呼气排出口;110壳体;114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6贮存部;118标记;119卡止凹部;120雾化部形成体;122挡板;124洗液管形成部;130流路形成体;132连接部;133开口部;134吸气管部;138标记;139卡止凸部;140帽体;141外周面;142凹部;150A~150C接口管;151下部侧筒状部;152上部侧筒状部;153弯曲部;154节流部;155气雾剂流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面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吸入器,以压缩机式吸入器为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的装置结构的外观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吸入器1具备压缩机10、管20、作为装置主体的雾化器100。压缩机10经由具有可挠性的管20与雾化器100连接,且经由该管20将加压的压缩空气送到雾化器100。
图2A及图2B是表示图1所示的吸入器的雾化器的详细构造的图,图2A是侧视图,图2B是主视图。另外,图3是表示图2A及图2B所示 的雾化器的组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A、图2B及图3所示,雾化器100具备壳体110、雾化部形成体120、流路形成体130、帽体140、接口管150A。其中,壳体110、雾化部形成体120、流路形成体130及帽体140构成气雾剂生成部,该气雾剂生成部将液体雾化成为雾状粒子,将该雾状粒子赋给导入的外部气体,由此生成气雾剂。另外,接口管150A构成将生成的气雾剂向使用者的口腔及鼻腔等喷出的气雾剂导出部。
壳体110具有有底筒状的形状,在该壳体110的内部收容、配置雾化部形成体120。流路形成体130按照将壳体110的上面开口堵塞的方式安装于壳体110的上部。帽体140按照覆盖设于流路形成体130的上面的开口的方式安装于流路形成体130上。接口管150A拆装自如地安装在设于流路形成体130的上部的连接部132上。另外,这些壳体110、雾化部形成体120、流路形成体130、帽体140及接口管150A彼此可分解及组装,在使用了吸入器1后,可容易地实施清洗及消毒等。
如图3所示,在壳体110的内周面的上部规定位置,通过设置槽而形成有卡止凹部119,在流路形成体130的外周面的下部规定位置,通过设置突起而设有卡止凸部139。这些卡止凹部119及卡止凸部139成为在壳体110上安装流路形成体130时的卡止部。
如图2A、图2B及图3所示,在壳体110的外周面的上部规定位置设置有标记118,在流路形成体130的外周面的下部规定位置设有标记138。这些标记118、138是表示流路形成体130相对于壳体110的安装位置的标识,在进行组装时,按照该标记118和标记138面对面的方式在壳体110上安装流路形成体130。
如图3所示,雾化部形成体120含有挡板122和吸液管形成部124。挡板122具有圆柱状的形状,吸液管形成部124由前端开口的圆锥状的筒状体构成。吸液管形成部124的前端面对挡板122的下端。
流路形成体130含有连接部132、开口部133、吸气管部134。连接部132如上所述,是连接接口管150A的部位,向上突设于流路形成体130的上部规定位置。开口部133是嵌入帽体140的下部的部位,设于流路形成体130的上面的规定位置。吸气管部134是用于将从后述的压力调节口101(参照图2A及图2B)导入的外部气体导入后述的雾化部的部位,其 朝向下方突设于流路形成体130的下部规定位置。
在帽体140的外周面141的规定位置设有凹部142。该凹部142的下部在将帽体140安装于流路形成体130上的状态下按照与流路形成体130的内周面相面对的方式配置,由此,由帽体140的外周面141和流路形成体13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压力调节口101。
如图2A、图2B及图3所示,接口管150A由折曲大致中央部而成的筒状部件构成,在内部设有后述的导出路104(参照图4)。在接口管150A的前端设有用于喷出气雾剂的气雾剂导出口105。另外,在接口管150A的两侧面的规定位置设有一对用于排出呼气的呼气排出口106。接口管150A的详细形状后述。
图4是沿着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的雾化器的图2B中所示的IV-IV线的剖面图。下面,参照该图4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雾化器100的内部构造以及气流流向。
如图4所示,在壳体110的底面,按照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设用于将从压缩机10送出的压缩空气导入壳体110内部的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在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的下部前端部安装上述的管20。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的上部前端部形成为前细形状,与雾化部形成体120的挡板122对面。另外,在壳体110的形成有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的部分的周围设有贮存部116。该贮存部116暂时贮存水、食盐水或药液这样的液体30。
在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的上部前端部,从上方对面配置有雾化部形成体120的吸液管形成部124。该吸液管形成部124的内周面与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的外周面隔开规定距离定位配置,其下端到达上述的贮存部116底面附近。由该吸液管形成部124和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之间的间隙构成吸液管,通过后述的压缩空气的吹出引起的负压作用使贮存于贮存部116的液体30到达后述的雾化部附近。
雾化部形成在上述的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的上部前端部和挡板122之间。在该雾化部,将利用压缩机10导入到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的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导入管部114的上部前端部向挡板122喷出。此时,通过在雾化部产生的负压作用吸引到雾化部附近的液体30通过上述负压的 作用喷向雾化部,与压缩空气一起向挡板122喷出。通过该作用,液体30冲击挡板122而成为微细的液滴并形成雾状粒子,通过将该雾状粒子赋给被导入到壳体110内部的外部气体(含有由压缩机10导入的外部气体和基于使用者的呼气动作而从压力调节口101导入的外部气体),由此生成气雾剂。
在雾化部形成体120的上方定位配置有流路形成体130。通过该流路形成体130隔开壳体110的内部空间,形成气流流动的流路。更具体地说,利用设于流路形成体130下部的吸气管部134将壳体110内部的空间区划成中央部分和周缘部分,利用其中的中央部分构成导入路102,利用周缘部分构成气雾剂输送路103。导入路102是用于将从压力调节口101流入的外部气体导入雾化部的流路,所述压力调节口101由嵌入在流路形成体130的上面设置的开口部133内的帽体140和流路形成体130之间的间隙构成,气雾剂输送路103是用于将在雾化部生成的气雾剂导入接口管150A的流路。
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1的雾化器100中,吸气管部134按照覆盖雾化部的侧方的方式配设。通过这样构成,因冲击挡板122而生成的雾状粒子中粒径较大的雾状粒子因接触吸气管部134的内周面而液化,顺着吸气管部134的内周面而返回贮存部116。另一方面,粒径较小的雾状粒子不液化而流入气雾剂输送路103。因此,可选择性地仅将适合吸入的微细粒径的雾状粒子导入接口管150A。特别是在将药液雾化而吸入时,作成包含适合治疗的粒径的雾状粒子的气雾剂是重要的,采用上述结构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上所述,在设于流路形成体130的上面的连接部132上安装有接口管150A,由此将设于壳体110内部的气雾剂输送路103和设于接口管150A内部的导出路104连通。
在上述结构的吸入器1中,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A进行气雾剂吸入时的气流的流向如下所述。在使吸入器1动作时,利用压缩机10将外部气体导入壳体110的内部,在雾化部持续生成气雾剂。在进行吸入时,使用者为吸入气雾剂而进行吸气动作,由此,经由接口管150A的导出路104使壳体110的内部空间成为负压。由此,外部气体被从压力调节口101取 入壳体110的内部。取入的外部气体经由形成于吸气管部134的内部的导入路102到达雾化部。将雾状粒子在雾化部赋给包含由上述压缩机10导入的外部气体和基于使用者的呼气动作而从压力调节口101导入的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中,生成气雾剂。生成的气雾剂经由气雾剂输送路103流入接口管150A的导出路104。流入导出路104的气雾剂基于使用者的吸气动作从气雾剂导出口105向使用者的口腔喷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1中,如后述,接口管150A的形状上有特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吸入时气雾剂从接口管150A的呼气排出口106漏出到外部。
另外,在进行呼气排出时,使用者呼出呼气,由此呼气被导入接口管150A的导出路104内。导入到导出路104内的呼气从设于接口管150A的呼气排出口106向外部排出。此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1中,如后述,接口管150A的形状上有特征,因此,被导入到导出路104内的呼气几乎都有效地从呼气排出口106排出向外部。因此,防止呼气回流到气雾剂输送路103侧、即壳体110的内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吸入器1中,使用者不咬住接口管150A,而是与接口管150A对置地吸入从接口管150A喷出的气雾剂时的气流流向,与上述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A进行吸入时的吸入时的气流流向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壳体110的内部不会因使用者的吸气动作成为负压,因此,只有从压缩机10送出的压缩空气有助于外部气体的取入及气雾剂的导出,通过该压缩机10的作用,将气雾剂连续地从气雾剂导出口105喷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1中,如后述,接口管150A的形状有特征,因此,在上述使用方式时,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气雾剂从接口管150A的呼气排出口106漏出到外部。
图5~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形状的图。其中,图5是吸入器用接口管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5中所示箭头VI方向看到的底面图,图7是从图5中所示箭头VII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6及图7中所示VIII-VIII线的剖面图,图9是沿着图6中所示的IX-IX线的剖面图。另外,图10是沿着图7中所示的X-X线的剖面图。下面,参照这些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A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A由筒状部 件形成,该筒状部件具有与流路形成体130的连接部132连接并向上方延伸的下部侧筒状部151、和从该下部侧筒状部151向斜前方延伸的上部侧筒状部152。在下部侧筒状部151的内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第一方向104a)延伸的第一流路部104A,在上部侧筒状部152的内部形成有向斜上方(第二方向104b)延伸的第二流路部104B。另外,在连接下部侧筒状部151和上部侧筒状部152的部分的内侧形成有将第一流路部104A和第二流路部104B连接的角流路部104C。由这些第一流路部104A、第二流路部104B及角流路部104C构成用于导出气雾剂的导出路104。另外,用于将上述的气雾剂输送路103和第一流路部104A连通的开口位于下部侧筒状部151的下端。用于将气雾剂导出到外部的气雾剂导出口105位于上部侧筒状部152的前端。
在规定角流路部104C的接口管150A的与第一流路部104A的中心线交叉的一侧壁设有通过将规定第一流路部104A的壁和规定第二流路部104B的壁以圆滑连接的方式弯曲而构成的弯曲部153。该弯曲部153具有穹状的形状,通过将面向该气雾剂导出口105的一侧部分局部切口,形成气雾剂流出口155。
具有穹状形状的弯曲部153的规定气雾剂流出口155的部位构成使第二流路部104B的截面积朝向气雾剂导出口105而减小的节流部154。在与设有该节流部154的部分对应的位置的上部侧筒状部152的两侧面分别设有呼气排出口106。因此,节流部154在第二流路部104B的设有呼气排出口106的部分位于呼气排出口106的内侧。
图11A~图11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吸入时的气流流向的图。另外,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呼气排出时的气流流向的图。在此,图11A~图11C分别表示与上述图9、图8、图10对应的截面的气流的流向,图12表示与上述图10对应的截面的气流流向。另外,这些图11A~图11C及图12都是假设为使用者咬住接口管吸入时的情况的图,但使用者不咬住接口管而与接口管对置地吸入从接口管喷出的气雾剂时的气流流向也是以上述的图11A~图11C为基准,因此,其图示在此省略。下面,参照这些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中的气流流向。
在上述结构的接口管150A中,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A进行气雾剂的吸入时的气流流向如下所述。如图11A及图11B所示,从气雾剂输送路103流入接口管150A的第一流路部104A的气雾剂朝向上方流动,到达角流路部104C。到达了角流路部104C的气雾剂沿穹状弯曲部153流动,通过气雾剂流出口155到达第二流路部104B。
此时,气雾剂因弯曲部153的存在而被顺畅地从第一流路部104A导入第二流路部104B,在角流路部104C不会扰乱气雾剂的流动。另外,如图11A及图11C所示,气雾剂由作为穹状的弯曲部153的局部的节流部154节流,汇集在第二流路部104B的直径方向的中心位置,同时如图11B所示,汇集到第二流路部104B的形成有弯曲部153的一侧壁面。因此,在设有呼气排出口106的部分,气雾剂通过远离呼排气出口106的位置,并在设有呼气排出口106的部分附近(图11C中区域A所示的部分)产生负压,由此从呼气排出口106导入外部气体,因此,气雾剂不可能从呼气排出口106泄漏,从而可靠地防止气雾剂的浪费。
流入到第二流路部104B的气雾剂如图11C所示,扇状扩散,之后从气雾剂导出口105导向使用者的口腔。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口管150A中,由于呼气排出口106设于规定第二流路部104B的接口管150A的靠角流路部104C的位置,故在扇状扩散之前,气雾剂通过设有呼气排出口106的部分,从而可靠地防止气雾剂的漏出。
另外,在呼气排出时,通过使用者喷出呼气而导入到接口管150A的第二流路部104B的呼气如图12所示,从设于第二流路部104B的呼气排出口106排出向外部。此时,利用压缩机10的送压将气雾剂从气雾剂流出口155流入第二流路部104B,但通常由于呼气的流动压大,故不用担心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106漏出。
另外,呼气的大部分不会经气雾剂流出口155流入第一流路部104A,而从呼气排出口106排出,因此,呼气流入到壳体110的内部空间,由此,气雾剂也不会从压力调节口101漏出。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1中,在形成有压力调节口101的部分(即、帽体140的外周面和流路形成体13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外部气体的导入路102的截面积减小且流路被折曲,因此在该部分,外部气体的导入路102复杂化, 流动阻力增大,能够可靠地防止气雾剂从压力调节口101的漏出。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吸入器1中,使用者不咬住接口管150A,而是与接口管150A对置地吸入从接口管150A喷出的气雾剂时的气流流向,也与上述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A进行吸入的情况的吸入时的气流流向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壳体110的内部不会因使用者的吸气动作而成为负压,故只是从压缩机10送出的压缩空气有助于外部气体的取入及气雾剂的导出,通过该压缩机10的作用,连续地从气雾剂导出口105喷出气雾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口管150A中,此时也有效地防止气雾剂漏出,其机理与上述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A吸入的情况的吸入时的机理相同。
如以上所说明,通过作成如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1及吸入器用接口管150A,不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106漏出。因此,即使不在呼气排出口106设置呼气阀,也能够高效地维持吸入效率,从而可消减部件数量,显著提高清洗及消毒作业时的作业性,同时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另外,不需要在流路中特别设置长的节流部,也不必设置与气雾剂导出路104不同的呼气排出用的排出路,因此,与目前相比,可将接口管小型化。进而由于可从呼气排出口106有效地排出流入到导出路104的呼气,故也不必在设于气雾剂生成部的压力调节口101设置吸气阀,也可以废弃吸气阀。
另外,对于压缩机式吸入器而言,与超声波式及超声波—网式吸入器相比,气雾剂的流量较小,但该情况下,本发明者确认了,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气雾剂的漏出。
图13是沿着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图8中所示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A中,在夹着平面180的位置、即侧方设有一对呼气排出口106,所述平面180包含第一流路部104A及第二流路部104B的各自的中心线。该部分是在周方向与第一流路部104A的中心线交叉的一侧壁面(图13中由划线B1包围的部分的壁面)错开的位置,且是规定第二流路部104B的壁面(图13中由划线B2包围的部分的壁面)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A中,为了使呼气被更可靠地从导出路104排出到外部而以确保大的呼气排出口的开口面积为目的,在第二流路部104B的侧面设有一 对呼气排出口106,但不是必须要在该侧面部分设置呼气排出口,只要是图13中由划线B2包围的部分的壁面,则可以设置在任意位置。
(实施方式2)
图1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吸入时的气流流向的图,图16是表示呼气排出时的气流流向的图。下面,参照这些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B的构造及气流的流向。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B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A近似的构造,因此,图中对相同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如图14及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B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A相同,由具有下部侧筒状部151和上部侧筒状部152的筒状部件构成,在其内部具有由第一流路部104A、第二流路部104B及角流路部104C构成的流路部104。而且,在规定角流路部104C的接口管150B的与第一流路部104A的中心线交叉的一侧壁上设有通过将规定第一流路部104A的壁和规定第二流路部104B的壁以圆滑地连接的方式弯曲而构成的弯曲部153。另外,在规定第二流路部104B的接口管150B的下面侧的靠角流路部104C的位置设有用于排出呼气的呼气排出口10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B中,不特别形成节流部。
在上述结构的接口管150B中,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B进行气雾剂的吸入时的气流的流向如图15所示。即,流入第一流路部104A的气雾剂向上方流动,到达角流路部104C,并沿弯曲部153流动,之后通过第二流路部104B从气雾剂导出口105喷出。此时,气雾剂因弯曲部153的存在而被顺畅地从第一流路部104A导入第二流路部104B,在流路部104C不会扰乱气雾剂的流向。
另外,由于气雾剂被汇集在第二流路部104B的形成有弯曲部153的一侧壁面,故在设有呼气排出口106的部分,气雾剂通过远离呼气排出口106的位置。因此,在设有呼气排出口106的部分附近(图15中区域C所示的部分)产生负压,由此外部气体被从呼气排出口106导入,因此,气雾剂不可能从呼气排出口106漏出,从而可靠地防止了气雾剂的浪费。
另外,在呼气排出时,通过使用者喷出呼气而导入到接口管150B的第二流路部104B的呼气如图16所示,从设于第二流路部104B的呼气排出口106排出向外部。此时,利用压缩机10的送压使气雾剂流入第二流路部104B,但通常由于呼气的流动压大,故不用担心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106漏出。另外,由于呼气的大部分不会流入第一流路部104A而从呼气排出口106排出,因此,呼气流入到壳体110的内部空间,由此,气雾剂也不会从压力调节口101漏出。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B中,使用者不咬住接口管150B,而与接口管150B对置地吸入从接口管150B喷出的气雾剂时的气流的流向,也与上述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B吸入的情况的吸入时的气流流向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壳体110的内部不会因使用者的吸气动作而成为负压,故只是从压缩机10送出的压缩空气有助于外部气体的取入及气雾剂的导出,通过该压缩机10的作用,连续地从气雾剂导出口105喷出气雾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口管150B中,此时也有效地防止气雾剂漏出,其机理与上述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B吸入的情况的吸入时的机理相同。
如以上所说明,通过作成如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B,不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106漏出。因此,即使不在呼气排出口106设置呼气阀,也能够高效地维持吸入效率,从而可消减部件数量,显著提高清洗及消毒作业时的作业性,同时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另外,不需要特别设置节流部,也不必设置与气雾剂导出路104不同的呼气排出用的排出路,因此,与目前相比,可将接口管小型化。进而由于可从呼气排出口106有效地排出流入到导出路104的呼气,故也不必在设于气雾剂生成部的压力调节口101设置吸气阀,也可以废弃吸气阀。
(实施方式3)
图1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吸入器用接口管的立体图。图18是剖面图。另外,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在吸入时的气流流向的图,图20是表示呼气排出时的气流流向的图。下面,参照这些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C的构造及气流的流向。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C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 用接口管150A近似的构造,因此,对图中相同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如图17及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C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A相同,由具有下部侧筒状部151和上部侧筒状部152的筒状部件构成,在其内部具有由第一流路部104A、第二流路部104B及角流路部104C构成的流路部104。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A不同,在规定角流路部104C的部分不设置弯曲部,而是具有弯曲的形状。
在规定第二流路部104B的接口管150C的两侧面侧的靠角流路部104C的部分设有节流部154,该节流部154通过将该壁的一部分朝向内侧弯曲,由此使第二流路部104B的截面积朝向气雾剂导出口105而减小。节流部154在第二流路部104B的两侧面设有一对,由此,气雾剂流出口155形成在第二流路部104B的靠中心位置的部分。在与设有该节流部154的部分对应的位置的上部侧筒状部152的两侧面分别设有呼气排出口106。节流部154在第二流路部104B的设有呼气排出口106的部分位于呼气排出口106的内侧。
在上述结构的接口管150C中,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C进行气雾剂的吸入时的气体流向如图19所示。即,流入到第一流路部104A的气雾剂朝向上方流动,到达角流路部104C,在流入第二流路部104B后,从气雾剂导出口105喷出。
此时,由于气雾剂被汇集在规定第二流路部104B流路壁中的上侧面,故在设有呼气排出口106的部分,气雾剂通过远离呼气排出口106的位置。因此,在设有呼气排出口106的部分附近(图19中区域A所示的部分)产生负压,由此外部气体被从呼气排出口106导入,因此,气雾剂不可能从呼气排出口106漏出,从而可靠地防止了气雾剂的浪费。
另外,在呼气排出时,通过使用者喷出呼气而导入到接口管150C的第二流路部104B的呼气如图20所示,从设于第二流路部104B的呼气排出口106排出向外部。此时,利用压缩机10的送压使气雾剂流入第二流路部104B,但由于通常呼气的流动压大,故不用担心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106漏出。另外,呼气的大部分不会经由气雾剂流出口155流入第一流 路部104A而是从呼气排出口106排出,因此,呼气流入到壳体110的内部空间,由此,气雾剂也不会从压力调节口101漏出。
另外,在上述结构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C中,使用者不咬住接口管150C,而是与接口管150C对置地吸入从接口管150C喷出的气雾剂时的气流流向,也与上述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C吸入的情况的吸入时的气流流向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壳体110的内部不会因使用者的吸气动作而成为负压,故只是从压缩机10送出的压缩空气有助于外部气体的取入及气雾剂的导出,通过该压缩机10的作用,连续地从气雾剂导出口105喷出气雾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口管150C中,此时也有效地防止气雾剂漏出,其机理与上述使用者咬住接口管150C吸入的情况的吸入时的机理相同。
如以上所说明,通过作成如本实施方式的吸入器用接口管150C,不论使用方式如何,都能够防止气雾剂从呼气排出口106漏出。因此,即使不在呼气排出口106设置呼气阀,也能够高效地维持吸入效率,从而可消减部件数量,显著提高清洗及消毒作业时的作业性,同时可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另外,不需要特别在流路中设置长的节流部,也不必设置与气雾剂导出路104不同的呼气排出用的排出路,因此,与目前相比,可将接口管小型化。进而由于可从呼气排出口106有效地排出流入到导出路104的呼气,故也不必在设于气雾剂生成部的压力调节口101设置吸气阀,也可以废弃吸气阀。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3中,作为吸入器,示例压缩机式吸入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适用对象不限于此,也可适用于超声波式吸入器及超声波-网板式吸入器。
这样,本次公开的上述各实施方式是所有方面的例示,但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划定,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中的记载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18)

1.一种吸入器,其将在装置主体内部生成的气雾剂向所述装置主体外部导出,以试图使导出的气雾剂被使用者吸入,其中,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
气雾剂生成部,其包括贮存液体的贮存部以及雾化部,该雾化部将贮存于所述贮存部中的液体雾化成雾状粒子,并将雾化后的雾状粒子赋给导入到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的外部气体;和
气雾剂导出部,其包括将生成的气雾剂向所述装置主体外部导出的气雾剂导出口、将生成的气雾剂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导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导出路、以及用于排出从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导入所述导出路的使用者的呼气的呼气排出口,
所述导出路包括:
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朝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流路部;
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到达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第二流路部;以及
连接所述第一流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的角流路部,
规定所述角流路部部分的所述气雾剂导出部具有通过将与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中心线交叉的一侧的壁面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
所述呼气排出口设置在与所述气雾剂导出部的设有所述弯曲部的一侧壁面在周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且规定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位置的壁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入器,其中,所述呼气排出口被设置在规定所述第二流路部部分的所述气雾剂导出部的靠所述角流路部的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入器,其中,所述气雾剂导出部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位置处具有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截面积朝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减小的节流部,
所述节流部在所述气雾剂导出部的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部分位于所述呼气排出口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入器,其中,
所述弯曲部具有穹形状,
所述节流部由所述穹形状的弯曲部的一部分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入器,其中,
所述呼气排出口在夹着包含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中心线的平面的位置的所述气雾剂导出部设有一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入器,其中,
所述气雾剂生成部还包含用于调节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压力的压力调节口,
从所述压力调节口到所述雾化部的部分的路径包含其截面积减小且至少折曲一次以上的迷宫状的部分,使得在特定的部分流动阻力比所述路径的其它部分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入器,其中,
所述气雾剂导出部被拆装自如地安装在所述气雾剂生成部上。
8.一种吸入器,其将在装置主体内部生成的气雾剂向所述装置主体外部导出,以试图使导出的气雾剂被使用者吸入,其中,
所述装置主体具备:
气雾剂生成部,其包括贮存液体的贮存部以及雾化部,该雾化部将贮存于所述贮存部中的液体雾化成雾状粒子,并将雾化后的雾状粒子赋给导入到所述装置主体内部的外部气体;和
气雾剂导出部,其包括将生成的气雾剂向所述装置主体外部导出的气雾剂导出口、将生成的气雾剂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导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导出路、以及用于排出从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导入所述导出路的使用者的呼气的呼气排出口,
规定所述导出路的部分的所述气雾剂导出部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位置处具有所述导出路的截面积朝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减小的节流部,
所述节流部在所述气雾剂导出部的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部分位于所述呼气排出口的内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入器,其中,
所述气雾剂生成部还包含用于调节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压力的压力调节口,
从所述压力调节口到所述雾化部的部分的路径包含其截面积减小且至少折曲一次以上的迷宫状的部分,使得在特定的部分流动阻力比所述路径的其它部分大。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入器,其中,
所述气雾剂导出部被拆装自如地安装在所述气雾剂生成部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入器,其中,
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靠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一端与所述节流部的靠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一端相比,更靠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
12.一种吸入器用接口管,其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吸入器的气雾剂生成部,用于将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生成的气雾剂向外部导出,
该吸入器用接口管具备:
将由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生成的气雾剂向外部导出的气雾剂导出口;
将生成的气雾剂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导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导出路;以及
用于排出从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导入所述导出路的使用者的呼气的呼气排出口,
所述导出路包括:
在安装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的状态下,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朝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流路部;
朝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到达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第二流路部;以及
连接所述第一流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的角流路部,
在规定所述角流路部的部分,通过将与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中心线交叉的一侧的壁面弯曲而设置弯曲部,
所述呼气排出口设置在与设有所述弯曲部的一侧壁面在周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且规定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位置的壁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其中,所述呼气排出口被设置在规定所述第二流路部部分的靠所述角流路部的位置处。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其中,
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位置处设有所述第二流路部的截面积朝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减小的节流部,
所述节流部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部分位于所述呼气排出口的内侧。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其中,
所述弯曲部具有穹形状,
所述节流部由所述穹形状的弯曲部的一部分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其中,
所述呼气排出口在夹着包含所述第一流路部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流路部的中心线的平面的位置处设有一对。
17.一种吸入器用接口管,其拆装自如地安装于吸入器的气雾剂生成部,用于将在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的内部生成的气雾剂向外部导出,
该吸入器用接口管具备:
将由所述气雾剂生成部生成的气雾剂向外部导出的气雾剂导出口;
将生成的气雾剂从所述气雾剂生成部导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导出路;以及
用于排出从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导入所述导出路的使用者的呼气的呼气排出口,
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位置处设置有所述导出路的截面积朝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减小的节流部,
所述节流部在设有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部分位于所述呼气排出口的内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吸入器用接口管,其中,
所述呼气排出口的靠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一端与所述节流部的靠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的一端相比,更靠近所述气雾剂导出口。
CN2006800365428A 2005-10-04 2006-09-13 吸入器及吸入器用接口管 Active CN1012777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91462A JP4765526B2 (ja) 2005-10-04 2005-10-04 吸入器および吸入器用マウスピース
JP291462/2005 2005-10-04
PCT/JP2006/318153 WO2007040025A1 (ja) 2005-10-04 2006-09-13 吸入器および吸入器用マウスピー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7731A CN101277731A (zh) 2008-10-01
CN101277731B true CN101277731B (zh) 2010-12-22

Family

ID=37906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365428A Active CN101277731B (zh) 2005-10-04 2006-09-13 吸入器及吸入器用接口管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205206B2 (zh)
EP (1) EP1932559B1 (zh)
JP (1) JP4765526B2 (zh)
CN (1) CN101277731B (zh)
AU (1) AU2006298283B2 (zh)
RU (1) RU2383358C2 (zh)
WO (1) WO20070400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9078A1 (en) 2007-12-14 2009-06-25 Labogroup S.A.S. Delivering aerosolizable food products
JP5092820B2 (ja) 2008-03-13 2012-12-05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ネブライザ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吸入補助具
EP2349416B1 (en) * 2008-09-26 2015-06-17 Stamford Devices Limited A nebuliser system
JP5556264B2 (ja) 2010-03-16 2014-07-23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ネブライザキットおよびネブライザ
JP5494187B2 (ja) * 2010-04-28 2014-05-14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ネブライザキットおよびネブライザ
JP5494186B2 (ja) * 2010-04-28 2014-05-14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ネブライザキットおよびネブライザ
JP2012000144A (ja) * 2010-06-14 2012-01-05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ネブライザキットおよびネブライザ
JP2012000145A (ja) * 2010-06-14 2012-01-05 Omron Healthcare Co Ltd ネブライザキットおよびネブライザ
CN102665808B (zh) * 2010-07-01 2016-03-16 日本Acp株式会社 气雾吸入器
JP5296030B2 (ja) * 2010-09-24 2013-09-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式吸入器
US8567400B2 (en) * 2010-10-05 2013-10-29 Carefusion 207, Inc. Non-invasive breathing assistance device with flow director
CN102462879A (zh) * 2010-11-19 2012-05-23 深圳市金亿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雾化吸入器及其咬嘴
CN102462881B (zh) * 2010-11-19 2014-01-08 深圳市金亿帝科技有限公司 医用雾化吸入器的咬嘴及吸入器
CN103917265B (zh) 2011-03-03 2017-02-15 英倍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鼻药递送装置
US20130041329A1 (en) * 2011-08-09 2013-02-14 Church & Dwight Co., Inc. Nasal rinsing device
US20140230811A1 (en) * 2011-10-10 2014-08-21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outhpiece and method for delivering nebulized medicament to the airway of a subject
KR101313993B1 (ko) * 2012-07-24 2013-10-01 한국화학연구원 약물 흡입 장치
KR101373981B1 (ko) 2012-07-24 2014-03-12 한국화학연구원 약물 흡입 장치
US9248252B2 (en) * 2012-12-19 2016-02-02 Carefusion 303, Inc. Nebulizer mouthpiece for reducing drug loss
ITVR20130279A1 (it) * 2013-12-12 2015-06-13 Elettroplastica S P A Dispositivo di nebulizzazione di sostanze per aerosol
JP6361165B2 (ja) 2014-02-27 2018-07-25 オムロンヘルスケア株式会社 ネブライザおよびネブライザキット
JP1515878S (zh) * 2014-03-12 2015-01-26
US20150335075A1 (en) * 2014-05-22 2015-11-26 R.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 Cartridge and fluid reservoir for a vaporizer
US10471222B2 (en) 2014-07-01 2019-11-12 Dance Biopharm Inc. Aerosolization system with flow restrictor and feedback device
US11273271B2 (en) 2014-07-01 2022-03-15 Aerami Therapeutics, Inc. Aerosolization system with flow restrictor and feedback device
CN105597199A (zh) * 2014-09-18 2016-05-25 郑则广 一种保证气雾气体被充分吸入肺部的个体化吸入装置
CA2966797C (en) 2014-11-19 2023-06-27 Optinose As A nosepiece for delivering substance to a nasal cavity of a subject
WO2016089981A1 (en) * 2014-12-04 2016-06-09 Carefusion 2200, Inc. Breath-actuated nebulizer for medicine inhalation
DE102015201826A1 (de) * 2015-02-03 2016-08-04 Robert Bosch Gmbh Mundstück für eine Vorrichtung zur Messung eines Parameters von Atemluft und Atemluftmessgerät
CA2975857A1 (en) 2015-02-04 2016-08-11 Lubby Holdings, LLC Personal vaporizer with medium and chamber control
WO2017011868A1 (en) * 2015-07-20 2017-01-26 Medical Developmen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Inhaler device for inhalable liquids
JP7001589B2 (ja) 2015-07-20 2022-01-19 メディカル、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ツ、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リミテッド 吸入可能な液体のための吸入器デバイス
US20180207370A1 (en) * 2015-07-20 2018-07-26 Medical Developmen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Inhaler device for inhalable liquids
AU2016325726A1 (en) 2015-09-25 2018-04-12 Lubby Holdings Llc Personal vaporizer having reversing air flow
IL258634B (en) 2015-10-30 2022-09-01 Johnson & Johnson Consumer Inc Install an uncontaminated spray misting device
RU2721063C2 (ru) 2015-10-30 2020-05-15 Джонсон энд Джонсон Консьюмер Инк. Однодозовый асептический аэрозольный туманообразователь
EP3419577B1 (en) 2016-02-25 2020-05-06 AVINTIV Specialty Materials Inc. Nonwoven fabrics with additive enhancing barrier properties
US20190038852A1 (en) * 2017-08-02 2019-02-07 Teleflex Medical Incorporated Medical nebulizer for fast drug delivery
TWI674118B (zh) * 2018-01-31 2019-10-11 心誠鎂行動醫電股份有限公司 霧化器組件及其氣流輔助導引件
US11825883B2 (en) 2018-07-16 2023-11-28 Lubby Holdings, LLC Personal vaporizer
CN110141744B (zh) * 2019-06-30 2021-03-23 河南省斯科赛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气流雾化器
CN112237666B (zh) * 2019-07-17 2022-06-17 东莞市爱的仕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雾化器用的舌下喷嘴
CN110354350B (zh) * 2019-07-18 2021-12-10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一种改良的雾化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94332B2 (ja) 1990-08-08 1998-09-03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アクロレインの製造方法
JP2543894Y2 (ja) * 1991-01-08 1997-08-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吸入器のマウスピース
WO1994016757A2 (en) * 1991-03-05 1994-08-04 Miris Medica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timed release of an amount of aerosol medication
JP3035643B2 (ja) * 1992-06-10 2000-04-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吸入器
US5415161A (en) * 1993-09-15 1995-05-16 Ryder; Steven L. Intermittant demand aerosol control device
GB2321419B (en) * 1997-01-27 2001-02-07 Medic Aid Ltd Atomizer
GB9827370D0 (en) 1998-01-16 1999-02-03 Pari Gmbh Mouthpiece for inhalation therapy units
GB2334686B (en) * 1998-02-26 2002-06-19 Medic Aid Ltd Nebuliser
US6615826B1 (en) * 1999-02-26 2003-09-0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low spray metered dose inhaler
US6708690B1 (en) * 1999-09-03 2004-03-23 Respi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high frequency variable pressure to a patient
DE19962110C2 (de) * 1999-12-22 2003-06-12 Pari Gmbh Inhalationsvernebler mit einstückigem Ventilelement
US6369725B1 (en) * 2000-09-26 2002-04-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binary to decimal conversion
WO2003013633A1 (en) * 2001-08-09 2003-02-20 Glaxo Group Limited Inhalation device with a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US7677467B2 (en) * 2002-01-07 2010-03-16 Novartis Pharma A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erosolizing medicament
JP2004290592A (ja) * 2003-03-28 2004-10-21 Canon Inc 液滴吐出装置
US7600512B2 (en) * 2003-07-14 2009-10-13 Vortran Medical Technology 1, Inc. Inhaler with breath actuated dose counter
US7270123B2 (en) * 2003-08-13 2007-09-18 Trudell Medical International Nebulizer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618545B2 (ja) * 2004-02-19 2011-01-26 昭彦 宮本 リード付き微細粉末状治療薬剤吸入器補助具
DE102004009435A1 (de) * 2004-02-24 2005-12-08 Boehringer Ingelheim International Gmbh Zerstäuber
US20060065267A1 (en) * 2004-03-18 2006-03-30 Pari Innovative Manufacturers, Inc. Breath enhanced nebulizer with interchangeable top portions
RU44510U1 (ru) 2004-10-26 2005-03-27 Белов Леонид Павлович Ингалятор
US8056557B2 (en) * 2005-03-09 2011-11-15 Ric Investments, Llc Nebulizing drug delivery device with barrier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90592A 2004.10.21
JP特开平11-276587A 1999.10.12
JP特开平5-337183A 1993.12.2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65526B2 (ja) 2011-09-07
AU2006298283A1 (en) 2007-04-12
CN101277731A (zh) 2008-10-01
RU2383358C2 (ru) 2010-03-10
EP1932559B1 (en) 2013-08-21
US9205206B2 (en) 2015-12-08
AU2006298283B2 (en) 2012-03-01
EP1932559A4 (en) 2011-08-24
US20100147292A1 (en) 2010-06-17
EP1932559A1 (en) 2008-06-18
WO2007040025A1 (ja) 2007-04-12
RU2008117423A (ru) 2009-11-10
JP2007097830A (ja) 200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7731B (zh) 吸入器及吸入器用接口管
US5170782A (en) Medicament nebulizer with improved aerosol chamber
US10137260B2 (en) Nebulizer kit and nebulizer
US20080083409A1 (en) Inhaler
WO1996040333A1 (en) Breathing circuit apparatus for a nebulizer
US20090050138A1 (en) Inhaler
WO2000072903A1 (en) Aerosol inhalation device providing improved aerosol delivery
CN210078504U (zh) 一种手持式雾化吸入器
US20190076612A1 (en) Nasal inhaler for use with nebulizer system
JP4715743B2 (ja) ネブライザ用吸入補助具
KR102140739B1 (ko) 상기도 분무 장치
TWM430281U (en) Atomizer
CN217409477U (zh) 一种振荡气流适配器、雾化杯及振荡气流装置
WO2023145778A1 (ja) ネブライザ
CN219185356U (zh) 雾化杯
CN210963420U (zh) 一种新型氧气雾化器
TW201622765A (zh) 鼻腔噴霧機之吹吸瓶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