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76922A - 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76922A
CN101276922A CNA2008100867957A CN200810086795A CN101276922A CN 101276922 A CN101276922 A CN 101276922A CN A2008100867957 A CNA2008100867957 A CN A2008100867957A CN 200810086795 A CN200810086795 A CN 200810086795A CN 101276922 A CN101276922 A CN 101276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am
fuel
anode
fuel cell
porous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867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裕辅
川野浩一郎
八木亮介
秋田征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76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9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可减小阳极流路的压力损失并可实现小型化。该燃料电池具备:膜电极复合体(8),其具有夹着电解质膜(3)相互对置的阳极以及阴极;憎液性多孔体(10),其与阳极连接并具有贯通孔(10a);阳极流路板(30),其与憎液性多孔体(10)连接,并具有经由憎液性多孔体(10)回收由阳极生成的气体的气体回收流路(32)以及经由贯通孔(10a)向阳极送给燃料的燃料送给流路(31);和阴极流路板(40),其隔着阴极与所述阳极流路板(30)对置。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直接型燃料电池的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直接向发电部供给醇类等液体燃料的直接型燃料电池由于无需气化器和改质器等辅助器件,所以期待利用于便携设备的小型电源等。作为这样的直接型燃料电池,已公知有向发电部直接供给醇水溶液来取出质子,并且使从发电部排出的水等排出物向配置在发电部的上游侧的混合罐等循环而再次利用的循环型燃料电池系统。
在直接甲醇供给型燃料电池(DMFC)中,在将具有阳极、阴极以及膜电极复合体(MEA)的发电单元层叠的单元堆(Cell Stack)(发电部)中,进行发电。对阳极,经由送液泵等送来水以及甲醇的混合溶液,发生下述式(1)所示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对阴极,经由送气泵等送来空气,产生下述式(2)所示的反应,产生水。
CH3OH+H2O→CO2+6H++6e-        (1)
3/2O2+6H++6e-→3H2O           (2)
在阳极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包括水以及未反应的甲醇的混合溶液成为气液二相流而从阳极排出。从阳极排出的气液二相流通过设在阳极的出口侧的流路中的气液分离器被分离成气体和液体。分离后的液体经由回收流路向混合罐等循环,分离后的气体被放出到大气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阳极的出口侧的流路中设置气液分离器的方法中,由于气液二相流在阳极流路内和阳极出口侧的流路中流通,所以阳极流路的压力损失变大。另外,由于配置气液分离器,阳极循环部变大,所以难以实现小型化。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924055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减小阳极流路的压力损失且可实现小型化的燃料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提供一种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具备:具有夹着电解质膜相互对置的阳极以及阴极的膜电极复合体;与阳极连接并具有贯通孔的憎液性多孔体;和阳极流路板,其与憎液性多孔体连接,并具有经由憎液性多孔体回收由阳极生成的气体的气体回收流路以及经由贯通孔向阳极送给燃料的燃料送给流路,优选地,还具有阴极流路板,其隔着阴极与阳极流路板对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具备:具有夹着电解质膜相互对置的阳极以及阴极的膜电极复合体;与阳极连接并具有贯通孔的亲液性多孔体;和阳极流路板,其与亲液性多孔体连接,并具有经由贯通孔回收由阳极生成的气体的气体回收流路以及经由亲液性多孔体向阳极送给燃料的燃料送给流路,优选地,还具有阴极流路板,其隔着阴极与阳极流路板对置。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可减小阳极流路的压力损失且可实现小型化的燃料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憎液性多孔体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亲液性多孔体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11是示出配置有多个本发明的第1~第8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时的配置例子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配置有多个本发明的第1~第8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时的配置例子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 阳极气体催化剂层
2 阴极气体催化剂层
3 电解质膜
4 阳极气体扩散层
5 阴极气体扩散层
6 阳极微孔性层
7 阴极微孔性层
8 MEA
9 垫片
10 憎液性多孔体
10a 贯通孔
10b 区域
11 亲液性多孔体
11a 贯通孔
11b 区域
12 亲液性多孔体
13 憎液性多孔体
14 电触点
20 多孔体
21 VOC去除器
30 阳极流路板
31 燃料送给流路
31a 螺旋形流路部
31b 送给部
32 气体回收流路
32a 螺旋形流路部
32b 回收部
33 分支流路
34 泵
35 缓冲罐
40 阴极流路板
41 孔
42 化学过滤器
50 燃料容器
51 收容部
52 配管
53 配管
54 吸收体
55 循环泵
56 空间部
60 送液泵
70 泵
80 风扇
100a~100h、100i、100k 燃料电池
310b 第1流路部
311b 第2流路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同一或类似部分附加同一或类似的标号。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例示出用于将该发明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和方法的实施方式,该发明技术思想并不将构成部件的结构、配置等限定于下述的形式。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具备:膜电极复合体(MEA)8,其具有夹着电解质膜3相互对置的阳极(阳极气体催化剂层1、阳极气体扩散层4)以及阴极(阴极气体催化剂层2、阴极气体扩散层5);憎液性多孔体10,其与阳极气体扩散层4连接并具有贯通孔10a;阳极流路板30,其与憎液性多孔体10连接;和阴极流路板40,其隔着阴极气体扩散层5与阳极流路板30对置。阳极流路板30和阴极流路板40通过垫片9绝缘。
MEA 8具备:由质子导电性的固体高分子膜等构成的电解质膜3;在电解质膜3的表面上涂覆催化剂而形成的阳极气体催化剂层1以及阴极气体催化剂层2;和阳极气体扩散层4以及阴极气体扩散层5,其分别形成在阳极气体催化剂层1以及阴极气体催化剂层2的外侧。
作为电解质膜3,可利用四氟乙烯(Tetrafluoroethylene)和全氟乙烯醚砜(perfluoro vinyl ether sulfone)酸的共聚物,例如商品名Nafion(美国杜邦公司)。作为阳极气体催化剂层1可利用铂钌,作为阴极气体催化剂层2可利用铂等。作为阳极气体扩散层4、阴极气体扩散层5,使用多孔质的碳纸(carbon paper)等。
也可以在阳极气体催化剂层1和阳极气体扩散层4之间,配置有实施了憎水处理的、具有亚微米级的孔径的细孔的几十微米厚度的碳制的阳极微孔性层6。也可以在阴极气体催化剂层2和阴极气体扩散层5之间,配置有具有亚微米级的孔径的细孔的几十微米厚度的碳制的阴极微孔性层7。
憎液性多孔体10具有多个贯通孔10a,该贯通孔10a贯通与阳极气体扩散层4连接的面和与阳极流路板30连接的面之间。如图2所示,贯通孔10a在厚度大约为200μm、并具有孔径为几μm的细孔的薄板(sheet)状的憎水性碳多孔体的一面上开口成棋盘格状。对于贯通孔10a的孔径,可设成充分大于构成憎液性多孔体10的孔径为几μm的微型的细孔,例如可设成直径大约为1mm。贯通孔10a的孔径可根据阳极流路板30的流路的宽度等适当变更。
作为憎液性多孔体10,可使用对由实施憎水处理的碳纤维构成的具有孔径为几μm的细孔的烧结金属进行憎水化处理的材料、或具有电传导性的孔径为几μm以下的多孔体且具有憎液性的材料。
阳极流路板30具有燃料送给流路31和气体回收流路32。燃料送给流路31例如可具备:螺旋形形状的螺旋形流路部31a,其使燃料通过1根或多根流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蛇行流过;以及送给部31b,其从螺旋形流路部31a向阳极气体扩散层4侧分支,向阳极气体扩散层4送给流过螺旋形流路部31a的燃料的一部分。送给部31b的端部与憎液性多孔体10的贯通孔10a连接。
气体回收流路32例如可具备:螺旋形流路部32a,其使气体通过1根或多根流路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蛇行流过;以及回收部32b,其从螺旋形流路部32a向阳极气体扩散层4侧分支,回收阳极气体扩散层4中的CO2等气体。回收部32b与没有形成贯通孔10a的部分的憎液性多孔体10(例如图2的区域10b)连接。
另外,上述的燃料送给流路31以及气体回收流路32的结构以及配置的说明为一个例子,当然还可以采用各种其他结构的燃料送给流路31和气体回收流路32。
图1的阴极流路板40具有用于向阴极气体催化剂层2送给空气的孔41。另外,也可以在阴极气体扩散层5和阴极流路板40之间,具有用于吸收由阴极气体催化剂层2生成的水分的多孔体20。
根据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100a,由于憎液性多孔体10为憎液性,所以从燃料送给流路31送给的燃料在憎液性多孔体10中不会浸透而流通过贯通孔10a中。另一方面,通过阳极反应生成且被搬运到阳极气体扩散层4中的CO2当到达阳极气体扩散层4和憎液性多孔体10的界面时,与在充满于贯通孔10a内的液体(燃料)中形成气泡相比,更易于通过具有微细的细孔的憎液性多孔体10的内部,所以优先通过憎液性多孔体10中。
而且,使通过了该憎液性多孔体10中的CO2通过与憎液性多孔体10连接的气体回收流路32来进行回收,从而可抑制CO2流到燃料送给流路31侧。其结果,可抑制燃料送给流路31的出口侧的液体中的气体的混入,可减小与阳极(燃料送给流路31)的出口侧连接的流路的压力损失。
另外,由于阳极气体扩散层4中每单位面积的CO2保持量少,所以CO2通过憎液性多孔体10时的压力损失变小。另外,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100a由于配置有憎液性多孔体10,所以即使使MEA 8向任意方向倾斜,也可以容易地对CO2和未反应的燃料进行气液分离。
(第2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00b在阳极流路板30和阳极气体扩散层4之间配置有亲液性多孔体11的方面与图1不同。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图1的多孔体20的图示。
亲液性多孔体11具有多个贯通孔11a,该贯通孔11a贯通与阳极气体扩散层4连接的面和与阳极流路板30连接的面之间。如图4所示,贯通孔11a在厚度大约为200μm、并具有孔径为几μm的细孔的薄板状的亲液性碳多孔体的一面上开口成棋盘格状。对于贯通孔11a的孔径,可设成充分大于构成亲液性多孔体11的孔径为几μm的微型的细孔,例如可设成直径大约为1mm。贯通孔11a的孔径可根据阳极流路板30的流路的宽度等适当变更。
作为亲液性多孔体11,可使用由实施亲水处理的碳纤维构成的具有孔径为几μm的细孔的碳纸或碳布(carbon cloth)等。或者,可使用对具有孔径为几μm的细孔的烧结金属进行憎水化处理的材料、具有电传导性的孔径为几μm以下的结构且具有亲水性的材料。
图3所示的阳极流路板30的气体回收流路32的端部与憎液性多孔体10的贯通孔11a连接。燃料送给流路31与没有形成贯通孔11a的部分的亲液性多孔体11(图4的区域11b)连接。其他与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100a实质上相同,所以省略重复的记载。
根据图3所示的燃料电池100b,由于亲液性多孔体11为亲液性,所以由送液泵60等向燃料送给流路31供给的燃料保持在亲液性多孔体11中。另一方面,通过阳极反应生成且被搬运到阳极气体扩散层4中的CO2当到达阳极气体扩散层4和亲液性多孔体11的界面时,与通过保持有液体(燃料)的亲液性多孔体11内相比,更易于通过内部为空洞的贯通孔11a,所以优先收容到贯通孔11a。
而且,通过使用与气体回收流路32连接的送气泵70等来回收通过了该亲液性多孔体11中的CO2,从而可抑制CO2混入燃料送给流路31侧。其结果,几乎不会出现向燃料送给流路31的出口侧的液体中的气体的混入,所以可减小阳极的出口侧的配管(流路)的压力损失。另外,通过配置亲液性多孔体11,即使使MEA 8向任意方向倾斜,也可以以气液分离的状态排出CO2和未反应的燃料。
(第3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00c在憎液性多孔体10的贯通孔10a中,埋设有亲液性多孔体12。
作为亲液性多孔体12,可使用将由实施亲液处理的碳纤维构成的具有孔径为几μm的细孔的碳纸或碳布、对孔径为几μm的烧结金属进行憎水化处理的材料、具有电传导性的孔径为几μm以下的多孔体且具有亲水性的材料等形成为用于埋入贯通孔10a中的预定形状的多孔体。另外,也可以使用对显现憎液性的多孔体的一部分喷镀(spray)包含胺磺酰基(sulfonamic)的聚合物、并实施亲液处理的结构。
在燃料送给流路31的入口侧,配置有用于向燃料送给流路30内送给燃料的送液泵60。在气体回收流路32中,配置有用于回收保持在憎液性多孔体10内的CO2的泵70。其他与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100a实质上相同,所以省略记载。
根据图5所示的燃料电池100c,由于亲液性多孔体12配置在贯通孔10a,所以燃料易于保持在亲液性多孔体12中,可使燃料电池100c更稳定地运转。
(第4实施方式)
如图6所示,实施方式4的燃料电池100d在亲液性多孔体11的贯通孔11a的至少一部分中,埋设有憎液性多孔体13。
作为憎液性多孔体13,可使用将对由实施憎水处理的碳纤维构成的具有孔径为几μm的细孔的烧结金属进行憎水化处理的材料、具有电传导性的孔径为几μm以下的多孔体且具有憎液性的材料等形成为用于埋入贯通孔11a中的预定的形状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使用对亲液性多孔体11的一部分实施Teflon涂料(Teflon为注册商标)、并对亲液性多孔体11的一部分进行憎液化的结构。
在图6中,憎液性多孔体13被埋入而与亲液性多孔体11和阳极气体扩散层4的接触面接触,但也可以整体埋入贯通孔11a中。
在燃料送给流路31的入口侧,配置有用于向燃料送给流路31内送给燃料的送液泵60。在气体回收流路32中,配置有用于回收收容在贯通孔11a中的CO2的泵70。其他与图3所示的燃料电池100b实质上相同,所以省略记载。
根据图6所示的燃料电池100d,由于与贯通孔11a的内部为空洞的情况相比,阳极气体扩散层4的CO2更易于向憎液性多孔体13中浸透,所以可进一步抑制向燃料送给流路31的CO2的混入。
(第5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第5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00e在憎液性多孔体10的贯通孔10a中埋设有亲液性多孔体12。另外,在憎液性多孔体10的没有与燃料送给流路31以及气体回收流路32连接的区域,埋设有电触点14。电触点14实现阳极气体扩散层4和阳极流路板30的电导通。
在配置有电触点14的情况下,作为憎液性多孔体10,还可以使用延伸聚四氟乙烯(延伸PTFE)等孔径为几μm的不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在该情况下,作为电触点14,优选使用碳或金属。另外,作为憎液性多孔体10,通过执行对延伸PTFE的一部分进行亲水化处理、对延伸PTFE的一部分进行浸水处理、在延伸PTFE的一部分开口出贯通孔、在延伸PTFE开口出贯通孔并使用多孔体纤维素等亲液性多孔体来填充贯通孔等工艺,可利用空间或亲液性多孔体供给燃料。
在燃料送给流路31的入口侧,配置有用于向燃料送给流路31内送给燃料的送液泵60。在气体回收流路32中,配置有用于回收保持在憎液性多孔体10内的CO2的泵70。其他与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100a实质上相同,所以省略记载。
根据图7所示的燃料电池100e,即使亲液性多孔体10为非导体或电阻高而难以电导通的材质,也可以利用电触点14来实现电导通,所以可良好地进行发电。
(第6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第6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00f具有回收从阳极流路板30排出的排出物并向燃料送给流路31循环的循环管线L1。另外,也可以在阴极流路板40中,配置用于吸附杂质的化学过滤器42。
在收容有甲醇等高浓度燃料的燃料容器50的下游侧,配置有送液泵60。在送液泵60的下游侧的配管中,配置有循环泵55。通过循环泵55,排出到燃料送给流路31的出口侧的燃料经由循环管线L1再次供给到燃料送给流路31的入口。
在图8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送液泵60和循环泵55之间的配管中,配置有混合罐(省略图示),该混合罐用于使从燃料容器50供给的高浓度燃料和从循环管线L1供给的液体混合来调制一定浓度的甲醇水溶液。在气体回收流路32的出口侧的配管上,连接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去除器21。其他与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10a实质上相同,所以省略记述。
根据图8所示的燃料电池100f,通过憎液性多孔体10,包括阳极气体扩散层4中的CO2、水和甲醇的气液二相流被分离成气体和液体,气体通过气体回收流路32后在VOC去除器21中被去除,液体通过燃料送给流路31后被供给到循环管线L1。其结果,在燃料送给流路31的出口侧的流体中,几乎不包含气体,所以可减小流路内的压力损失,而且无需在燃料送给流路31的出口侧的流路中另外配置气液分离器,所以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第7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根据第7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00g中,燃料送给流路31的送给部31b具有:与贯通孔10a连接的第1流路部310b;以及第2流路部311b,其连接在第1流路部310b的上游侧且流体阻力大于第1流路部310b的流体阻力。
作为第2流路部311b,例如可使用配置管的直径比第1流路部310b细的配管、或在流路内具有微细的孔的板等来使流体通过时的阻力大于第1流路部310b的阻力的结构。经由第2流路部311b从燃料送给流路31供给的平均单位时间的燃料的量与由MEA 8消耗以及通过MEA 8的部分的甲醇和水的量保持平衡。
在收容有甲醇等高浓度燃料的燃料容器50的下游侧,配置有送液泵60。经由送液泵60送给的燃料通过燃料送给流路31,流向未图示的燃料送给流路31的出口侧,并且经由第2流路部311b、第1流路部310b、以及憎液性多孔体10的贯通孔10a流入阳极气体扩散层4。通过阳极反应生成的CO2从阳极气体扩散层4被吸附到憎液性多孔体10中,经由气体回收流路32通过VOC去除器21被去除。其他与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100a实质上相同,所以省略记载。
根据图9所示的燃料电池100g,经由细的孔或配管等第2流路部311b向第1流路部310b供给燃料,所以第2流路部311b的流速被加速成防止水的逆扩散的程度。其结果,燃料不会被稀释而可稳定地进行发电。对于燃料供给,无需一定要进行循环,而可进行燃料循环部的小型化、辅助器件电力的削减。
(第8实施方式)
如图10所示,第8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00h中,在第1流路部310b上连接有分支流路33。
分支流路33分别连接到与多个贯通孔10a分别连接的第1流路部310b。分支流路33上连接有:泵34,其用于向燃料电池100h的外部汲出第1流路部310b内的燃料;缓冲罐35,其用于收容由泵34汲出的燃料。其他与图9所示的燃料电池100g实质上相同。
在图9所示的燃料电池100g中,由于配置有其流体阻力大于第1流路部310b的流体阻力的第2流路部311b,所以在停止发电的情况下将造成燃料残存于第1流路部310b内。当燃料仍残存于第1流路部310b内时,有时由于甲醇的浓度变动对燃料电池100g的发电特性有影响。
与此相对,图10所示的燃料电池100h在停止发电的情况下,利用泵34通过分支流路33汲出第1流路部310b内的燃料,收容到缓冲罐35。
另外,在重新开始发电的情况下,经由送液泵60向燃料送给流路31供给高浓度燃料,并且经由分支流路33向第1流路部310b供给收容在缓冲罐35中的燃料,从而与经由其流体阻力大于第1流路部310b的流体阻力的第2流路部311b送给燃料相比,可缩短燃料的移动所需的时间,所以可实现迅速的发电的开始以及停止。
(燃料电池的配置例子)
图11以及图12示出与层叠多个上述的第1~第8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100a~100h时的配置相关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例如,在收容部51的内部层叠有多个燃料电池100i。在收容部51的中段,设有用于使用风扇80等从收容部51的外部输送大量的空气的空间部56。在空间部56中,燃料电池100i的阳极对置。即,在图11中,空间部56的纸面上侧的燃料电池100i被配置成阳极为纸面下侧。空间部56的纸面下侧的燃料电池100i被配置成阳极为纸面上侧。燃料电池100i的阴极通过呼吸(breathing)供给空气。
从燃料容器50送给的燃料被汲出到送液泵60中,通过设在收容部51内的配管52分别供给到燃料电池100i的燃料送给流路。由各燃料电池100i发生的CO2通过收容部51内的配管53送给到外部,通过VOC去除器21被去除。由泵等的吸收体54吸收CO2去除后残留的水分并进行气体放出。
图12是示出使向燃料供给流路临时供给的燃料循环来进行再利用时的例子的示意图。与图11相同,层叠有多个燃料电池100k,各燃料电池100k的燃料送给流路与设在收容部51中的配管52连接。
从燃料容器50送给的燃料被汲出到送液泵60,通过设在收容部51内的配管52分别供给到燃料电池100k的燃料送给流路。从燃料电池100k排出的流体通过循环泵55被汲取,再次供给到收容部51内的配管52。
另一方面,由各燃料电池100k发生的CO2通过收容部51内的配管52送给到外部,通过VOC去除器21被去除。由泵等的吸收体54吸收去除CO2后残留的水分并放出气体。
根据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例子,从空间部56使用风扇80来冷却一部分燃料电池100i、100k的阳极,所以将发电部的温度保持为恒定并进行良好的发电。在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示意图中虽然省略了具体结构的记载,但阴极侧不进行基于风扇80的送给而通过呼吸来供给空气,所以还可以防止阴极的干燥。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不应理解为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以及附图限定该发明。根据该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使用各种替代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
在本发明的图5、图6、图7所示的燃料电池100c、100d、100e中,在贯通孔10a、11a中埋入有亲液性多孔体12或憎液性多孔体13,但通过对憎液性多孔体10以及亲液性多孔体11的一部分进行亲液(亲水)化处理或憎液(憎水)化处理,即使没有开口出贯通孔10a、11a,当然也可以取得同等的作用效果。
这样,本发明是根据该公开通过妥当的权利要求范围的发明特定事项来表现的,在实施阶段中,可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形。

Claims (12)

1.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燃料电池具备:
具有夹着电解质膜相互对置的阳极以及阴极的膜电极复合体;
与所述阳极连接并具有贯通孔的憎液性多孔体;和
阳极流路板,其与所述憎液性多孔体连接,并具有经由所述憎液性多孔体回收由所述阳极生成的气体的气体回收流路以及经由所述贯通孔向所述阳极送给燃料的燃料送给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通孔中埋设有亲液性多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还设有隔着所述阴极与所述阳极流路板对置的阴极流路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憎液性多孔体中埋设有用于取得电导通的电触点。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送给流路具有:
与所述贯通孔连接的第1流路部分;和
第2流路部分,其连接在所述第1流路部分的上游侧且其流体阻力大于所述第1流路部分的流体阻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与所述第1流路部分连接的分支流路;
经由所述分支流路向所述第1流路部分的外部汲出所述第1流路部分内的燃料的泵;和
收容所述第1流路部分内的燃料的缓冲罐。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循环部,其回收从所述燃料送给流路的出口侧的流路排出的排出物,并使其向所述燃料送给流路的入口侧的流路循环。
8.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燃料电池具备:
具有夹着电解质膜相互对置的阳极以及阴极的膜电极复合体;
与所述阳极连接并具有贯通孔的亲液性多孔体;和
阳极流路板,其与所述亲液性多孔体连接,并具有经由所述贯通孔回收由所述阳极生成的气体的气体回收流路以及经由所述亲液性多孔体向所述阳极送给燃料的燃料送给流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贯通孔的至少一部分中埋设有憎液性多孔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还设有隔着所述阴极与所述阳极流路板对置的阴极流路板。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亲液性多孔体中埋设有用于取得电导通的电触点。
12.根据权利要求8~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循环部,其回收从所述燃料送给流路的出口侧的流路排出的排出物,并使其向所述燃料送给流路的入口侧的流路循环。
CNA2008100867957A 2007-03-26 2008-03-26 燃料电池 Pending CN1012769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80315 2007-03-26
JP2007080315 2007-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922A true CN101276922A (zh) 2008-10-01

Family

ID=39996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8100867957A Pending CN101276922A (zh) 2007-03-26 2008-03-26 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270146A (zh)
CN (1) CN101276922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1156B (zh) * 2008-12-12 2010-06-02 大连理工大学 被动式微型直接液体燃料电池
CN102414891A (zh) * 2009-08-07 2012-04-11 株式会社东芝 燃料电池
CN109742434A (zh) * 2019-01-21 2019-05-1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纵向均匀流场液流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109755606A (zh) * 2019-01-21 2019-05-1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均匀流场板燃料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109830720A (zh) * 2019-01-21 2019-05-3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物料传输逐级分散燃料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109860654A (zh) * 2019-01-21 2019-06-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物料分离传输燃料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109904482A (zh) * 2019-01-21 2019-06-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均匀传质液流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43491A (ja) * 2007-03-26 2008-10-09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
JP2010225453A (ja) * 2009-03-24 2010-10-07 Toshiba Corp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WO2011004435A1 (ja) * 2009-07-09 2011-01-13 株式会社 東芝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WO2011024238A1 (ja) * 2009-08-31 2011-03-03 株式会社 東芝 燃料電池
US20120156590A1 (en) * 2010-12-20 2012-06-21 Chao-Yang Wang Direct oxidation fuel cell with improved fuel distribution
JP6567584B2 (ja) * 2017-03-16 2019-08-28 株式会社東芝 電気化学反応装置
JP7302818B2 (ja) * 2019-10-16 2023-07-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燃料電池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1156B (zh) * 2008-12-12 2010-06-02 大连理工大学 被动式微型直接液体燃料电池
CN102414891A (zh) * 2009-08-07 2012-04-11 株式会社东芝 燃料电池
CN102414891B (zh) * 2009-08-07 2014-09-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燃料电池
CN109742434A (zh) * 2019-01-21 2019-05-10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纵向均匀流场液流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109755606A (zh) * 2019-01-21 2019-05-1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均匀流场板燃料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109830720A (zh) * 2019-01-21 2019-05-31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物料传输逐级分散燃料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109860654A (zh) * 2019-01-21 2019-06-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物料分离传输燃料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109904482A (zh) * 2019-01-21 2019-06-18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均匀传质液流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CN109904482B (zh) * 2019-01-21 2020-11-0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均匀传质液流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70146A (ja) 2008-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6922A (zh) 燃料电池
US7709130B2 (en) Fuel cell
US682490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ater management of a fuel cell system
US20060263671A1 (en) Bipolar plate having integrated gas-permeable membrane
CN100463274C (zh) 用于直接液体供应燃料电池的液体-气体分离器
US6869716B2 (en) Flow through gas separator
CN1719651A (zh) 燃料电池
CN101427407A (zh)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WO2004100301A1 (ja) 直接形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20090104499A1 (en) Fuel cell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245848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8871396B2 (en) CO2 separator 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system
KR100684806B1 (ko) 직접 산화형 연료 전지용 이산화탄소 제거장치 및 이를포함하는 연료 전지 시스템
JP2005011635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WO2012001839A1 (ja) 直接酸化型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5011633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及び発電方法
TW200836393A (en) Fuel battery
US6737181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 self-regulating gas displacement pump for a fuel cell system
KR100533008B1 (ko) 물포집장치를 가지는 연료전지 시스템
CN1612398A (zh) 燃料电池系统的供水装置
JP2009245851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7380537B2 (ja) 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JP2006209985A (ja) 能動型ダイレクトメタノール燃料電池用の平面スタック構造
JP2010225453A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2009266676A (ja) 膜電極接合体及び燃料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1001